规律分析

2024-07-15

规律分析(精选12篇)

规律分析 篇1

油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 由于具有其特有的油画形式语言的规律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油画形式语言含有所有油画的形式和技法的构成规律, 能够深刻分析、揭示了油画美的本质, 也是如今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对油画的形式语言规律和形式美规律进行详细分析。

一、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演变史

1. 油画在西方的起源

根据史料的记载, 油画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欧洲。近年来人们发现十世纪的欧洲就有人用油类的颜料进行作画的史料, 虽然那时的颜料、技艺及作品并不成熟, 但足以证明油画的发展历史久远。

而油画的发展和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依赖了人们对材料的发现和绘画技艺的完善, 学术界上认为蜡画技术的“炽热画法”和“丹培拉”是油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其中的绘画技艺如用色、用光、罩染技术等为后来油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后来尼德兰画家艾克兄弟不断革新油画技法, 详细对比分析前人所用的绘画颜料和画布等材料, 经过探索试验后发现利用亚麻油等快干油当作调和剂有着更好的效果, 并且凭借经验和反复比较试验得出一套较为完备的绘画技术, 是西方油画发展史上的伟大代表人物。

这些人对新材料和新画法进行不断挖掘,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前的材料缺陷, 在材料上完成了由蜡质到胶质再到油质的伟大转变, 使做出的油画具备色彩明亮、速干、保存时间长且不褪色等优良特点, 这种革新也促使油画这种表现力很强的独立画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2. 古典主义油画

(1) 古典主义油画最为经典的创作时期当属文艺复兴时期, 在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内, 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人们主张解放人类, 推崇尊严、人的力量以及人的价值, 并且艺术家借助油画这种媒介宣传这种思想, 将人类自由的情感和艺术作品完美的结合, 形成了油画发展的巅峰时期。

这时涌现出了大批的油画画家, 如达芬奇、拉斐尔、马萨齐等画家, 他们重视画面的整体效果, 注重利用光影、色彩来体现空间感, 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等。另外一类的绘画语言是利用线条、形状以及细节来作画, 这类的代表画家有荷尔拜因等。

(2) 17、18世纪的油画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此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技艺, 如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

巴洛克艺术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既具有宗教主义色彩, 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创作力也充分体现在作品上, 熟悉运用色彩、阴影、明暗对比、朦胧的造型等绘画手法进行绘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洛克艺术, 这一艺术风格经后人总结为四个特色:光线、心理、写实、幻觉。体现在作品上是经常运用光线来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 绘画的对象不仅包括上层资产阶级, 也包括了下层人民, 其中饱含着浓郁的宗教特色;且巴洛克艺术手法中强调人们的心理感受, 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的价值、人的思想这一特色, 使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完整的体现在作品上。

洛可可艺术更加追求自由和创新, 在艺术手法上注重细节的突出, 因此洛可可的作品作为17、18世纪的艺术主流同时具有着华丽、纤巧等特点。

3. 现代主义油画

现代主义油画在形式语言规律上是视觉、知觉以及语言的革新与进化。其中划分为几个重要流派。

(1) 印象派

印象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在光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启发下, 艺术家越来越注重光影艺术, 将反射、明暗、固有色、透视等重要的色光原理更好的与油画绘画相结合, 探索色彩的美。

印象派的油画语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自然界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线决定的, 光线能够影响到物体的色彩;物体的色彩是由于反射造成的, 因而物体并没有特定的固有色;物体由于光线的强弱而形成不同的明度, 阴部和暗部并不是黑色, 可以通过反射的光线表现出来;所有的物体都是有光影响的, 与此同时光也能造成体积和空间的变化, 因此可以利用光来体现立体感。

(2) 野兽派

野兽派是追求自由、追求创作的典型代表, 他们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造型设计来实现色彩的解放。其中的代表画家有杜飞、马蒂斯、马尔凯等人。他们注重画面整体的和谐性, 在这基础上尽量运用纯度高的色彩进行拼接以制造动人的效果, 更加强调人们通过作品能够在心理感受上达到共鸣。

(3) 立体派

与与野兽派追求色彩解放的目标相辉映的是立体派, 他们强调从物体的形态中解放, 他们与野兽派相组合使油画语言从传统的绘画语言中解放出来, 都是十九世纪最为前卫的画派。野兽派认为传统画法中都是通过某一角度对物体进行描绘, 而描绘出的便是片面的形象, 不呢个体现物体的完整性, 因而立体主义者试图通过几何学将物体的各个面、各个形态组合起来, 从而构造“完整”的物体。

因此, 立体派的创作手法大概有以下特点:熟悉运用了几何学;模拟视觉的真实性进行拼接;将物体的各个面进行拼接, 或许发生重叠, 造就了“四次元主义”;运用抽象的创作手法将人或物抽象成了圆形、球形、四边形等几何图案。

4. 后现代主义油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这是一场美学的革命, 人们对油画所孕育的语言表达开始重视, 并且强调油画中语言的创造力, 同时涌现出了新的绘画作品和流派, 包括意大利的超前卫派、发过的新表现主义等。

由于相隔时间较近, 且我们目前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中, 尚不可见它变革后的发展成效, 但它更加追求人文主义精神, 且在如今高科技技术的洪流下, 绘画艺术中融入了摄影艺术, 创作出了更加立体、层次更加分明的油画作品。它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折衷的多样化风格, 兼容以往艺术中的创作手法和世界各国的创作手段, 同时又将现代的摄影艺术和各种媒介、材料相结合, 油画语言没有鲜明的流派之分;具有巨大的信息量, 如今的画家熟悉了解传统绘画, 因此他们的潜意识中拥有着各个流派的影子, 再交织现代油画绘画的特色便创作出形形色色的作品;形象多样, 现代主义的绘画形象较多, 包括卡通、涂鸦、写实、抽象等形象进行绘制, 这种自由、多样的创作形象是对人的价值及尊严的极大肯定。

二、油画形式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

1. 点

点是绘画语言中最经常用到的视觉实体, 它构成了整个画面。它也是绘画中最经常用到的元素, 比如画家莫奈便用点彩来表现炽热的阳光, 梵高则用点来表现星空, 以他们为代表的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十分注重点的使用。在画面中突出点具有丰富、活泼、布局生动的特点。

2. 线

线是绘画中反映自然形态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 它对事物通过形态的描绘达到概括、组织的效果。而对线的色彩、虚实、曲直变化的运用则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在一些艺术家眼中也认为线是最为纯粹又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元素。

3. 面

面在油画语言中相当于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 它是由点和线构成的整体, 无论面的造型是规则还是不规则, 它都有很强烈的形式感, 与之相关的构图结构、轮廓、整体的协调性都能影响到画面的效果, 给人强烈的视觉体验。

三、油画形式语言的规律

1. 光影变化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五是来自视觉的, 而视觉获取的信息都是有光线影响的。因此光线所造成的明暗变化、光影、以及色彩变化有效的区分出了平面绘画和立体绘画。光影的变化促使了写实主义的产生, 使画家看到了全新的世界, 从而创作出了更为逼真的作品。

光影的明暗变化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心理感情, 根据调查证实, 越是强烈的明暗对比越容易使人愤怒, 若是黑白对比则更容易使人惶恐不安。因此光影变化能有效表达心理感受。

光影明暗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如人们用黑暗的色调代替人间, 画面中突出的蜡烛闪着光亮则象征了神明。

光影的明暗变化使画面更加逼真。画家们熟悉运用光影变化的规律和手法进行绘制, 使画面更加立体、逼真。

2. 色彩的作用

色彩能够给予人们视觉首要的冲击力, 也绘画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色彩具有极为重要的美学价值, 不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对物体有强烈的象征作用, 还能有效的表达心理情感。

如今人们对色彩学进行专门的研究, 将其大致的划分为冷暖、轻重、远近几个种类, 因为各种色彩能够引起不同的心理转变和情感变化。各个色彩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如下。

(1) 黄色来源于太阳和向日葵等物, 象征着光明、高贵、希望等, 是典型的暖色系。

(2) 绿色代表着森林, 象征着生活、健康、安全、生意盎然等, 是典型的暖色系。

(3) 红色象征着积极、勇敢、热烈等, 属于暖色系。

(4) 黑色象征着死亡、寂静、神秘、深邃等, 是典型的冷色系。

(5) 白色象征着纯洁、朴素、干净、虚无等。

(6) 灰色象征着深邃、神秘、不安全、中庸等, 属于冷色系。

(7) 蓝色代表着天空, 象征着希望, 光明, 也常常象征着忧郁。

轻重感是由明度造成的, 明度较高的颜色给人轻飘的感觉如红色、黄色;明度低的颜色给人厚重感如灰色、黑色。

冷暖感是由色系造成的, 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如红色、橙色;冷色则给人寂静、寒冷的感觉如灰色、紫色。

色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人们更多的受到新事物和新观念的影响, 脱离了曾经的地域限制, 比如绿色因时代发展的需要被赋予了和平的含义;黄色因农业的发展象征了收获。

3. 整体的和谐性

油画作品的整体关系有许多, 其中包括画面的比例关系、绘画构图关系、色彩关系以及造型变化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 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包括长短比例、明暗比例、冷暖比例、远近比例等, 而美术作品中最为经典的比例是黄金比例。

(2) 色彩关系。绘画中运用到了大量的色彩, 而色彩间的关系包括冷暖关系、纯度关系以及明暗关系, 色彩之间有效的组合能充分表达感情。

(3) 主次关系。绘画中要主次分明, 着重描绘主要内容, 营造出更好的整体效果。

4. 色彩结构

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才能使画面整体协调。色彩的结构营造分为色彩对比和色彩协调。其中色彩的对比包括纯度对比、明度对比、面积对比、冷暖对比;而色彩协调包括主色调调和、中性色调和、面积调和、光影调和等方法。

色彩搭配中根据各个色彩的特点进行搭配, 无论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还是协调的手法都是为了营造整体的画面感和层次感, 使油画形式语言更加具有创造力。

5. 视点位置

视点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欣赏者欣赏一副油画作品的着眼点便是视点位置, 也是能与画家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视点位置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平视构图。平视构图是最为常见的构图方式, 也是常规效果, 容易给人们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2) 俯视构图。仰视构图能够有效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给人产生盛大的心理体验。

(3) 仰视构图。能突出画面中人物的崇高感, 这种手法常常运用到宗教绘画中以突出圣母的形象。

6. 时空

时空是三维之外的第四维, 很难在油画作品中表达出来。但在油画作品中一旦表达出时空就会给人强烈的心理感受。比如《石工》中所呈现的静止画面能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动态的过程是体现出人物正在运动的过程, 通过动态的造型体现出时间的变化。

7. 对比呼应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矛盾使油画作品具有生命力。对比的手法不仅运用在写作中, 同时也运用到了油画绘画中。对比呼应的手法能够形成强大的张力, 营造出强烈的感染效果, 同时也给人醒目的视觉冲击, 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油画中的对比呼应包括黑白对比、虚实对比、空间对比、肌理对比等情况, 在对比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呼应以求同。

呼应的方法包括绘画内容上的和谐呼应、色彩的协调呼应、线条与画面穿插的协调呼应等。

不管是对比的手法还是呼应的手法都是为了营造画面的和谐感, 也是为了使油画形式语言更加丰满, 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张力。

8. 构图中心

构图中心是油画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也是油画中线条、画面等所有要素的视线交合点, 同时达到了突出画面中心的重要作用。突出构图中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位置突出。位置突出的手法常常运用在景色描绘中, 且位置突出时常常运用到“黄金分割点”的方法, 给人造就舒适的视觉体验和关注点。

(2) 集中突出。构图中心不一定是某一个点, 可以是某个物体或是某个区域, 比如油画作品《勺子》中便突出了整个勺子, 使勺子成为了整幅画的构图中心,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相异性突出。相异性突出主要是利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绘画的主题, 通过强烈的色彩或者形状的对比引起强烈的视觉刺激, 这种鲜明的对比能够有效的突出画面中心。

(4) 借助光线为中心的突出。在油画绘画中, 可以利用光和火来突出画面中心, 光和火的绘制通常伴随着色彩的明度, 这时便给人形成了视觉焦点, 增强整个画面的画面感。

四、结语

油画作为世界美术的重要分支在现代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与此同时它凭借其较为完善的油画形式语言规律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 本文中笔者谨根据自己的一点见解对油画形式语言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积累形式语言规律的相关经验, 运用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丰富油画这门艺术语言。

摘要:油画作为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凭借其油画形式语言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本文着眼于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史, 分析了从起源到后现代主义的油画发展历程, 随后从点、线、面三个构成要素, 以及光影变化、结构、视点位置、平面构成、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探索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规律, 促进油画的发展。

关键词:油画,发展历史,形式语言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春蓉.消解与重构——油画静物的形式语言初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 (8) :16-17.

[2]张曦.东西方油画形式语言的融合与碰撞[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5) :18-19.

[3]颜伟娜.油画艺术语言表达的三种方式管窥[J].文教资料, 2012 (12) :119-120.

规律分析 篇2

潇然孤雁飞自开始自学网页设计和初涉SEO,吸取SEO论坛,站长之家,A5站长网等业内高手的经验,曾服务过的一些网站10余个网站的实战经验并参考和引用一些权威网站的专业数据,进行长期观察与统计,现就年1-11月百度大更新方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高手海涵,

如何在百度收录杂乱无章,浩瀚如海的整年数据中删繁执简,探索出一些适而可循的规律及一些小门道,相信每一个SEO们的心中都在琢磨这个问题的,什么做优化,什么建站,什么推广才能既省时又高效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有一条简单易行的思路呢?

笔者长期服务于企业网站的运营,曾经困扰了很久,后试想着可不可用统计学的理论进行数据分析呢?于是就把2011年全年查询近3万多个站点的数据调出来,为求有一个合理的科学分析,数据随机抽取。部分数据结合并参考站长之家所观察的站点动态数据进行统计。

为了探索百度大更新的动态,故只抽取出3万多个站2011年一年之中的每天更新平均百分比数据,并把目标锁定在更新比例在75%以上进行筛选。通过每季度,每月,每周,每日的横向和纵向交叉分析,得出以下一些数据表。

声明:本文内容纯从统计学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不是带有传统迷信色彩。这只是统计总结,不是算命口诀。本人既不是章鱼帝,也不是预言家,更不是某专家。万物在运动,世上没有一无不变的法则,但有蛛丝马迹的可循规律。从历史的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是可以把握一个概率问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千万不要把这张规律分析表当成什么武功秘芨,照搬硬套,也请不要以点概面,断章取义,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经验可参,灵活运用!笔者制作该规律表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是希望能为大伙节省一些盲目的时间,多一点生活空间。

百度大更新规律分析

1.每周数据分析

周一: 1-10月份,百度从不进行大更新

周二: 2月份和6月份,曾各大更新过一次,概率不高

周三: 2月份,7月份,9月份,曾各大更新过一次,但概率也算是平淡

周四: 是百度大更新频繁时期,1年之中,共出现过11次,尤其是下午至晚上这段时间

周五: 是百度大更新高峰期,1-11月份共出现过22次,据很多SEO高手的经验说是凌晨三点-四点左右百度进行最后一次调整后就少波动,

早上8点-10点之间基本处于平稳态度。

周六: 百度大更新频率中幅度变化,共出现过7次

周日: 与周三一样,共出现过4次,大更新频率小幅度变化

(点击看大图)

2.每月数据分析

从每个月份的统计来看,每月会更新4-5次,符合盛传已久的每周中规模更新一次的观点。

(点击看大图)

【 结 论 】:

⊙ 每年数据 (每月平均值4.6次)

⊙ 每季数据 (每月平均值4.5次)

⊙ 每月数据 (每月平均值4.5次)

⊙ 每周数据 (每月平均值5次)

⊙ 每日数据 (每月平均值4.4次)

从以上数据得出:

1. 百度每月大更新次数4-5次

2. 百度每周大更新次数1-2次 (以每月30天计算:30天/月÷7天/周 = 4.4周)

3. 每周峰期分析

◎ 高峰期–周四。周五。周四: 11个月之中出现过11次;周五: 1月份共出现过22次

◎ 活跃期–周六: 百度共进行7次大更新

◎ 低谷期–周一: 1-10月份,百度从不进行大更新

4. 活动日期分析

* 幸运日期: 10号,15号是属于幸运日期,一年之中曾出现过4次。

* 活跃日期: 6号,17号18号,23号,28号,29号是属于活跃的日期,一年之中曾出现过3次。

* 变异日期: 2号,12号,14号,18号,20号,21号,24号,26号,27号是属于最易爆冷的日期,一年之中曾出现过2次。

* 灰色日期: 4号,8号,11号,16号,19号,25号,31号未曾出现过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 篇3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稀缺贵金属;勘探开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16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5.086

随着时代进步,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经济生产的稳步增长,国家对于地质勘测开采领域实施方针调整,以表政府政策对于矿业开采的支持与期望。金矿大致可分为岩金矿和沙金矿,两种地质成因不同,也比较复杂,对相关地域地质的勘测调查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化的技能技术,对金矿的勘测开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产技术的创新研究,并且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技术的经济发展。因此,对金矿地质特征以及成矿规律探究分析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1 金矿的大致形成

金矿可以看作是由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从下地幔处带上来的物质,或者是以岩浆侵入式的带入地壳浅出,从而形成岩金矿。金矿脉含有不同比例的天然金,是与其他成分物质混合形成的,通常有石英石、金属硫化物等物质组成矿脉;而天然金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磨砺,使得除金以外的杂质氧化、风化、通过水流影响形成金块颗粒,从而形成沙金矿。

2 金矿地质特征

影响金矿形成的地质因素有很多,大多都与地域环境有密切关联,由于产出矿脉受到地层岩性的制约影响,与NE断裂层方向保持一致,并且在平行面呈上沿串珠型的持续分布形式。地域之间的差异是常年累月的地质作用积累的结果,大部分矿脉的机构错综复杂,在各地层间穿插分布,而在硅化带中产出的矿体,大致呈喇叭状的分布。

从矿石特征的角度分析,金矿可分为热液石英岩、硅化粉砂岩、硅化泥岩和硅化角砾岩等,各种成分的岩石随机分布,散乱无规律,没有明确的区分界限,因此金矿的地质特征也变得多样性、复杂性。而与之对应的金矿地质结构相对简单,呈轴线斜向分布,具有向东延伸分布的结构特点,在与轴线相近的地域会出现低角度的矿产逆断层。矿产形态可分为断裂型以及层控型两种,断裂型大部分在接近矿产轴线的逆断层中产出,而其形态特征与断层的大同小异,可大致分为透镜、似板两种形态,在矿脉产出时,会时常出现分支复合现象,而分支复合与断裂断层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断裂层消失,该现象也将会销声匿迹。

而与之相对的层控型矿体有碳酸盐以及强化硅形态,产出的位置一般在轴线的底部或者淋漓破碎的地域,是层间性质的矿脉分布,产出的矿体形状多为层片状、透镜以及鞍状。层控型矿体具有丰富的开发资源,是主要的开采矿层。

3 成矿分析

3.1 金矿成矿类型及勘测实例

金矿的成矿类型主要有砾岩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韧性剪切带型、卡林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新生代砂矿等。

以福建德化勘查的金矿矿产地为案例,在冬洋区的勘测地圈非常广阔,金矿整体矿径达百来米,金矿资源储量的厚度为三米左右,甚至最深厚度一度达到了十几米,其金矿含量也超过了千吨计量,如今该矿的北面矿产仍在进行金矿勘测开采作业,专业相关人士表示,经过深入勘测检查,福建德化的金矿资源矿产将会成为超大型矿物储地。这同时也是继马坑、建瓯、泰宁大型矿产被勘测出来后又一个超大型资源矿产区。

经过对福建德化金矿的地质研究检测,该矿床属于斑岩矿床构造,在福建东西部属于火岩区地质首例发现,该矿产的勘测发现将对金矿相关研究产生重要意义及思路指引。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金矿所属地相关部门以资源为依据,加大研究创新的力度,实现技术以及理念认知的创新,稳固金矿勘测开采的现有资源,为我国矿产资源、地质环境构造影响等提供保障与研究

依据。

3.2 地质流体对成矿的作用

不同形体的流体特征以及成矿机制在金矿形成矿物资源的过程中,地质土层的流体结构对金矿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形成金矿的各种元素组成受到地质以及环境等影响,呈现分散不均匀分布现象,从地质的土层构造以及流体结构的联系来看,金矿在形成的演变中地质土层构造是土层间的主导环节,其掌控着地域中地质土层的耦合。土层间的流动构造会进一步为地质流体提供转移流通的途径,而大部分流体矿质经过环境的影响,地质结构的挤压,会在土层一定的位置积聚沉降从而形成金矿的初始地位。

3.3 成矿地质结构的影响

地表的变化以及层级结构是成矿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地层结构间的变化形态来看,地幔历史阶段处于部分隆起的特征变化,从而导致了部分地域处于塌陷、断接的地层状态,该地层的相关活动变化会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影响,致使地域断层处出现相应的沉积物。另外,通过地表岩浆以及火山活动等外因影响,该地层的沉积物会出现沉降压实的现象,从而,地质结构的变化对于金矿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为金矿的积累、元素活动创造了一定的环境条件。

3.4 金矿形成的预计勘测

金矿形成的预计勘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地域地质类比以及已有矿周边寻索,地域如果被勘探出存在矿产资源或者已有矿产在开发利用,该地域可作为类比对象与另处地域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断出另处地域是否存在金矿资源的可能;(2)含量数据分析法,在进行实际开采作业前,可对该地域采集相关样本,分析其中的含量数据,建立相应的处理模型,利用模型可以见微知著,分析出该地域大致的物质含量以及金矿的存在;(3)矿产建造测试,金矿矿产资源在大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下,构筑了重要的稳固部分,而同种矿产地域有着相类似的地质环境与形成机制;(4)金矿矿体模式是矿产资源勘测检验的一种预测方式,这种方式的步骤为对该矿产资源的关键特征与共同特点加以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矿系统,即矿床成因模式。

3.5 金矿地质构造探测分析

勘测分析金矿地质构造需要对隐伏花岗岩体与变质岩系的接触界线及不同标高岩体的分布范围进行圈定,并且通过电磁、重力效应等科学依据分析判断矿床土层的结构组成以及构造的形成规律、形态倾向、分布状态等相关因素。根据勘测的数据处理分析,已有金矿资源地质构造形成过程以及环境物理寻求金矿的具体构造形成。因此在金矿勘探前需要对当地地质构造实施全面的勘测分析,准确把握金矿矿物开采的具体数据与总量,而且需要根据该地域的环境条件,金矿形成的影响过程以及研究调查金矿资源勘测数据以及勘测结果分析。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消费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需求,金矿的勘测开采技术必然需要相应的创新提高,在传统的采金基础之上,结合当地实际地质、成矿因素分析,探索出创新型利于生产发展的开采方案,同时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的开发理念,为社会经济产出贡献更多的效益,金矿矿产资源对该地域的地理环境也会形成相应影响,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植被退化、生物种群减少等现象,相关安全可持续生产的政策颁布,可以相应地减少大肆开采的局面,对稳定当地环境形势以及提高绿色覆盖率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为人类生活生产创建有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君.内蒙古幸福村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J].黄金科学技术,2012,20(2).

[2] 李凯成,田泽鑫.新疆哈巴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J].西部探矿工程,2014,26(2).

[3] 陈明.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探究[J].低碳世界,2014,(17).

[4] 夏斌.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首次发现大量次显微-显微可见自然金颗粒[J].矿物学报,2010,(3).

作者简介:宋贵常(1966-),男,内蒙古卓资人,崇礼紫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地质工程师。

规律分析 篇4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一) 从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

工业化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前期, 产业结构呈轻型结构, 一般是农业和轻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 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主要地位, 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工业化中期, 第二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 这时大机器工业体系日趋完善, 产业结构呈明显的重型化, 电力、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 第一产业地位下降, 第三产业地位逐渐上升;工业化后期, 以汽车、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和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到最低,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性地位, 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二)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性

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这样的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在产业的阶段交替中, 每一阶段的演进均有自身的产业特点。

1. 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 农业的劳动力和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有限。

2. 在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 轻纺工业由于需求拉动作用明显, 工业革命后又使纺织机有了动力来源, 且纺织技术也有所突破, 加之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价格低廉, 这一切因素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 第一产业劳动力和产值占三次产业的比重有所降低, 而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很有限的。

3. 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 农业产值在二次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 轻纺工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而以原材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并逐渐取代轻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4. 在以低度加工型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 制造业中传统性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机械制品、钢铁、造船等低加工度的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其使用劳动力的比重有所增加, 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并逐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二、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

目前, 世界各国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以种植业为主, 多数又是以生产粮食为主, 经济不发达国家多属此类;另一种是以畜牧业为主, 或者是农牧兼营, 经济发达国家多属此类。

畜牧业生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种植业从而使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在, 在这些国家中畜牧业生产一般要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有的高达60%一70%, 个别的达到90%。畜牧业比重的增长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食物构成变化引起的。但也有例外, 尽管产业结构以牧为主, 却属经济不发达国家, 其以牧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在特定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并非经济发展的结果。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 在畜牧业中, 提供低脂肪、高蛋白畜产品的畜牧比重日益增加。如世界范围内的养免业的发展以及肉用、乳用养马业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在种植业中, 一方面, 随着牧业的迅速发展, 种植部门生产的粮食, 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饲料, 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的趋势正日趋明显。目前, 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 居民口粮只占60%, 饲料粮达40%, 经济发达国家饲料粮要占70%一89%, 但经济不发达国家只占10%左右。另一方面, 经济作物、水果、蔬菜、饮料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观赏植物、花卉盆景等生产部门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存在两个客观规律:一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结合在一起;二是专业化与多部门经营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发展水平。

就全国范围而言, 农业的全面发展, 并不意味着农业的生产部门的地位是相等的。在所有的农业产业部门中, 粮食生产部门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一是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们只有满足了粮食的需要之后, 还有多余的耕地、劳力和生产资料, 才有可能用来发展粮食以外的其他生产部门;二是有的农业产业部门, 如畜牧业、渔业等是直接以粮食为原料的, 更要直接依赖粮食生产来发展。因此,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多种经营以及多种经营的发展程度, 一般说来是由粮食部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三、宏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与启示

从我国宏观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1) 农业宏观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是人的社会需求和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索质的提高。 (2) 农业宏观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是产业链变长、产业之间的联结更紧密、投入的能源种类更多, 投入更科学, 智能投入越来越多。 (3) 农业宏观产业结构决定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决定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从我国宏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得到以下启示: (1) 宏观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再墨守划分为农林牧副渔格局的种、养结构, 只有建立新的宏观产业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2) 任何产业结构都不能满足人口的无限膨胀和人的无度需求, 必须控制人类生育, 必须控制过度开发, 必须提们节约反对浪费。 (3) 发达的生产力不应成为逆天行道掠夺自然的武器;要顺天行道, 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 还要进行生态建设。

党和政府要重视宏观农业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在机构设置、政策法规上相应配套, 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农民建立多元循环结构, 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兴耘.中国宏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 2005 (6) [1]郑兴耘.中国宏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 2005 (6)

邯郸地区年降水变化规律分析 篇5

降水量分析是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决定了该地区水资源的分布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研究分析降水的变化特性,可为该地区的水量供需平衡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供水依据.

作 者:喻钰 沈冰 董萌  作者单位:喻钰,沈冰(西安理工大学)

董萌(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刊 名:河北水利 英文刊名:HEBEI SHUILI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P64 关键词: 

★ 合肥市近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 《降水的变化》教学反思

★ 新疆喀什极端温度和风沙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 南京地区下蜀土滑坡特征探讨

★ 广西木梓-百合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找矿潜力分析

★ 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 山西省酸雨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 中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分析

★ 山东省黄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

规律分析 篇6

1.1 解析几何在历年试卷中的比重:

2.圆锥曲线与方程

中心在坐标原点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中心在坐标原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顶点在坐标原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1.3 参照近几年江苏卷我们会发现:

(1)解析几何内容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中,从所占的分值来看平均大约占21分,在理科附加题的考查中也常有解析几何的影子;

(2)从题型上看,一般填空题为1~2题,解答题一般为1题;

(3)从试题命题的难度看,仅有2010年第6题考查的是有关双曲线的问题是属于基础题,其他试题均属于中档题或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事实上,从江苏高考考纲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来看,也只有对双曲线与抛物线的要求是A级,所以我们在复习这两种圆锥曲线时切忌挖得太深.当然,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考查主要是放在理科附加题部分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2 解析几何题高考指向

2.1 指向1:有关直线的问题

考题1(08 江苏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三角形ABC的顶点分别为A(0,a),B(b,0),C(c,0),点P(0,p)是线段AO上的一点(异于端点),这里a,b,c,p均为非零实数,设直线BP,CP分别与边AC,AB交于点E,F,某同学已正确求得直线OE的方程为(1b-1c)x+(1p-1a)y=0,请你完成直线OF的方程:( )+(1p-1a)y=0.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画草图,由对称性可猜想填1c-1b.事实上,由截距式可得直线AB:xb+ya=1,直线CP:xc+yp=1,两式相减得(1c-1b)x+(1p-1a)y=0,显然直线AB与CP 的交点F 满足此方程,又原点O 也满足此方程,故为所求直线OF 的方程.

【答案】1c-1b.

2.2 指向2:有关圆锥曲线的问题

考题2(10 江苏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双曲线x24-y212=1上一点M,点M的横坐标是3,则M到双曲线右焦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

【答案】4

考题3(08 江苏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x2a2+y2b2=1(a>b>0)的焦距为2c,以O为圆心,a为半径作圆M,若过P(a2c,0)作圆M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

【解析】设切线PA、PB 互相垂直,又半径OA 垂直于PA,所以△OA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a2c=2a,解得e=ca=22.

【答案】22

考题4(09 江苏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1,A2,B1,B2为椭圆x2a2+y2b2=1(a>b>0)的四个顶点,F为其右焦点,直线A1B2与直线B1F相交于点T,线段OT与椭圆的交点M恰为线段OT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

【答案】27-5

【解析】用a,b,c表示交点T,得出M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即可转化解得离心率.

2.3 指向3:有关直线与圆的问题

考题5(10 江苏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x2+y2=4上有且仅有四个点到直线12x-5y+c=0的距离为1,则实数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13,13)

【解析】考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半径为2,圆心(0,0)到直线12x-5y+c=0的距离小于1,|c|13<1,所以c的取值范围是(-13,13).

考题6(08 江苏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记二次函数f(x)=x2+2x+b(x∈R)的图象与两坐标轴有三个交点.经过这三个交点的圆记为C.

(1)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2)求圆C的方程;

(3)问圆C是否经过某定点(其坐标与b无关)?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令x=0,由b≠0且Δ>0,得b<1且b≠0.

(2)涉及圆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设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二次方程解的问题,可得圆C的方程为x2+y2+2x-(b+1)y+b=0.也可以首先求出三个交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将点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

(3)将圆C过定点转化为方程恒成立问题,求得圆C过定点(0,1),(-2,1).

考题7(09 江苏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C1:(x+3)2+(y-1)2=4和圆C2:(x-4)2+(y-5)2=4

(1)若直线l过点A(4,0),且被圆C1截得的弦长为23,求直线l的方程;

(2)设P为平面上的点,满足:存在过点P的无穷多对互相垂直的直线l1和l2,它们分别与圆C1和圆C2相交,且直线l1被圆C1截得的弦长与直线l2被圆C2截得的弦长相等,试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

【解析】(1) y=0或y=-724(x-4),

(2)利用垂径定理可知弦心距相等,再转化为关于k的方程恒成立问题.或由题意知P在线段C1C2的中垂线上,且与C1、C2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几何关系计算可得点P坐标为(-32,132)或(52,-12).

2.4 指向4:有关直线与椭圆的问题

考题8(10 江苏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图,已知椭圆x29+y25=1的左、右顶点为A、B,右焦点为F.设过点T(t,m)的直线TA、TB与椭圆分别交于点M(x1,y1)、N(x2,y2),其中m>0,y1>0,y2<0.

(1)设动点P满足PF2-PB2=4,求点P的轨迹;

(2)设x1=2,x2=13,求点T的坐标;

(3)设t=9,求证: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无关).

[解析] (1)点P的轨迹为直线x=92.

(2)点T的坐标为(7,103).

(3)将直线AT、BT分别与椭圆联立方程组.考虑到A、B两点为定点,

解得:M(3(80-m2)80+m2,40m80+m2)、N(3(m2-20)20+m2,-20m20+m2).

(方法一)当x1≠x2时,直线MN方程为:y+20m20+m240m80+m2+20m20+m2=x-3(m2-20)20+m23(80-m2)80+m2-3(m2-20)20+m2

令y=0,解得:x=1.此时必过点D(1,0);

当x1=x2时,直线MN方程为:x=1,与x轴交点为D(1,0).

所以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D(1,0).

(方法二)若x1=x2,则由240-3m280+m2=3m2-6020+m2及m>0,得m=210,

此时直线MN的方程为x=1,过点D(1,0).

若x1≠x2,则m≠210,直线MD的斜率kMD=40m80+m2240-3m280+m2-1=10m40-m2,

直线ND的斜率kND=-20m20+m23m2-6020+m2-1=10m40-m2,得kMD=kND,所以直线MN过D点.

因此,直线MN必过x轴上的点(1,0).

3 2012年江苏高考数学预测

3.1 从近几年的命题及考纲要求看,有这样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直线与圆和直线与椭圆的轮番交替出现.08年在填空题第12题考查了求椭圆的离心率,随即在第18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综合题;09年在填空题第13题考查了求椭圆的离心率,随即在第18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综合题;10年在填空题第9题考查了直线与圆,随即在第18题考查了运算量较强的直线与椭圆的综合题.也就是说直线与圆和直线与椭圆这几年考查规律基本上是以一大一小的形式进行,而且均有一定的综合性.

3.2 新考纲对双曲线及抛物线的要求较低(均为A级要求),从这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仅有一题考察了双曲线的基本知识,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这两种圆锥曲线时,一定要大胆摒弃一些难度偏大的填空题,运算量偏大的解答题,那些在旧考纲要求下的繁琐问题要坚决舍弃,不能因此让我们复习偏离了方向.

输电线路山火发生规律分析 篇7

笔者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0月卫星遥感监测热点数据进行选择、分类, 得到相应年份湖南省每天的热点总数, 并和非重点用火时期进行比较, 结合相应时期的降水数据, 得到湖南省山火发生高危期, 对线路防山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热点数时间分布特性

根据湖南省工农业用火习惯及历史资料可知, 湖南省山火重点用火时期主要有6个:春节、春耕、清明节、中元节、秋收以及秋后烧荒。利用2001-2012年湖南省卫星遥感监测热点数据以及降水数据, 将6个重点用火时期的热点数和降水量 (以长沙市为代表) 与非重点用火时期进行比较, 分析热点数与降水量及工农业用火习俗的关系, 并找出对电力系统危害最大的山火高危期。为便于分析, 以相应时间段每15d (清明节期间为3d、中元节期间为7d, 依次用字母A~U表示) 热点数之和为单位进行统计。

1.1 春节

2001-2012年十二年内春节期间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时期A) 湖南省卫星遥感监测热点总数、长沙市降水量和, 如图1所示。

按照热点数的多少将春节期间山火发生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类, 如表1所示。

为了比较降水量与各时期热点数的关系, 求得二者的相关系数ρ=-0.54。

1.2 春耕

图2为2001-2012年湖南省春耕期间 (2-3月, 时期B~D) 卫星遥感监测热点数与长沙市降水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 2008年C时期热点数特别多, 其原因在于2007年冬季有覆冰, 导致2008年春季山上枯枝败叶多, 因此该时期山火特别严重。且在2008年以前, 春耕期间热点数较多的主要为C时期, 2008年以后D时期热点数逐年增多, 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便于分类分析, 将B、C、D时期热点数相加, 如表2所示。

再将表2中春耕期间热点数总和按照一般、中等、严重、危险四个等级分类, 如表3所示。

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 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春耕时期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均小于-0.5。

1.3 清明节

清明节在阳历4月4-6日之间, 期间的祭祖活动是引发山火的一个重要人为因素。图3为2001-2012年的3月28日至4月11日 (共15d, 时期E) 内卫星监测热点数和长沙市降水量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清明期间热点数目较多, 最多达到1 888个。将清明节期间山火发生的危险程度按照监测到热点数的多少进行分类, 如表5所示。

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0.52。

1.4 中元节

图4所示为2001-2012年中元节期间 (农历七月初九-七月十五, 共7d, 时期F) 湖南省卫星遥感监测热点数与长沙市降水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 中元节期间热点数比春节、春耕、清明节时期热点数要少, 但是其危险性也不容忽视, 因为上述热点数是只有7d内的数据, 比其余时期要短很多。

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0.32。

1.5 秋收

湖南省秋收通常在阳历的10月中到11月中约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图5为2001-2012年湖南省秋收期间 (10月16日至11月15日, 时期G、H) 卫星遥感监测热点数与长沙市降水情况。

将G、H时期热点数相加, 结果如表6所示。

再将表6中秋收期间热点数总和按照一般、中等、严重、危险四个等级分类, 如表7所示。

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 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 春耕时期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均小于-0.5。

1.6 秋后烧荒

秋后烧荒期间为阳历11月下半月至次年1月份 (时期I~M) , 此过程较长, 为了便于分析, 求取历年秋后烧荒时期77d热点数总和, 如表9所示。由表9可以看出, 虽然期间热点数总和最大为1 449个 (2008年) , 大于秋收时期热点总数, 但因为该时期最长 (77d) , 并不能说明该时期是山火发生最多的时期。说明分析过程中需要将高危期的时长因子考虑进来。

将表9中秋后烧荒期间热点数总和按一般、中等、严重、危险四个等级分类, 如表10所示。

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 见表11所示。

由表11可知, 秋后烧荒时期降水量与热点数的相关系数ρ均小于-0.3。

1.7 非重点用火时期

为了对比, 笔者还统计了十二年来非重点用火时期5-8月 (时期N~U) 湖南省的卫星遥感监测热点与降水情况, 结果表明, 非重点用火时期15d热点数最多的仅为200个, 大部分都在50个以下, 而重点用火时期15d热点数和最多的分别为 (中元节除外, 因为只有7d) :春节:956个、春耕:2 607个、清明节:1 888个、秋收:576个、秋后烧荒:502个。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以看出, 无论是15d热点数和的最大值还是平均值, 非重点用火时期比几个高危期都明显要小。这说明人为火源因素是造成山火多发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6个时期热点数和降水量情况可以发现:热点数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ρ在-0.5左右, 表明降水量越多, 热点数越少;与野外用火多少呈正比关系。

1.8 热点数与高危期的关系

考虑高危期时长因素的影响, 总结6个时期的热点及山火发生的特点, 如表13所示。

比较表13中后两列可以看出山火发生的密集程度, 从而估测出相应时期山火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根据平均每天热点数将各个时期按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序, 结果如下:清明节>春耕>春节>秋收>秋后烧荒>中元节。由此可知, 重点用火时期之中尤为严重的为清明节、春耕和春节3个时期, 需重点防范。

按照各时期热点总数的多少分为4个等级, 代表相应时期的危险程度, 如表14所示 (因中元节高危期为7d, 且危险程度最低, 未参与分级) 。

根据表14的数据, 可以根据热点总数的多少对任意一年山火高危期危险程度进行分级, 可对山火的预测预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2 大范围山火与高危期的关系

2.1 高危期大范围山火发生概率

根据监测记录, 统计出在6个高危期有山火发生的年份, 计算出高危期大范围山火发生的概率p (p=大范围山火发生年数/23) , 结果如表15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 p与相应高危期的时长t有关, 如虽然p春耕>p清明节, 但春耕期间时长是清明节期间的3倍。因此, 清明节期间发生山火的危险程度比春耕时期要大得多。

2.2 高危期危险系数

为了消除高危期时长因素的影响, 将p乘以一个时间修正系数T, 即得到6个高危期的危险系数W:W=T×p, T=100/t。由此计算得六个高危期的危险系数W, 如图6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 6个高危期危险系数W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清明节、春耕、春节、秋收、秋后烧荒、中元节。其中, 清明节、春耕和春节比后3个明显更高, 需要重点防范。上述结果与1.8节中排序结果一致。

3 结论

(1) 6个高危期的热点数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ρ在-0.5左右;与野外用火多少呈正比关系。

(2) 可以根据热点总数的多少对任意一年的山火高危期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 这为山火的预测预警以及山火发生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3) 日均数和危险系数W可以作为衡量山火严重程度和山火预报的工具。

电子对抗装备发展规律分析 篇8

1 早期无线电收、发信机间的单一通信对抗

1904年2月爆发的日俄战争, 被认为是第一次敌对双方都使用无线电进行通信联络的战争。战争初期, 俄军通过火花发射机干扰日军射击校准信号, 成功躲避日军袭击。然而在对马海战中, 俄舰队指挥官又由于禁止使用无线电干扰而被日军准确掌握舰队组成、航线、位置、速度等信息, 招致全军覆灭。尽管在这次战争中电子干扰规模很小, 但却是初战成功, 电子战崭露头角, 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电子对抗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1916年发生在英、德两国间的日德兰大海战。在这一时期, 无线电技术逐步运用于军事斗争, 并出现了一些与之匹配的战术战法。但是, 由于当时各军种领导人和参谋将电子战的作用定位为获取敌重要军事情报, 因此电子战的实战应用更侧重于侦察、截取敌方的无线电发射信号, 而不是中断与破坏他们的发射, 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缺乏专用的电子战设备, 只是利用无线电收、发信机进行单一的通信对抗。

2 战火中催生的系统化发展

电子战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并逐步崭露头角, 但是其真正形成和大量应用阶段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二战期间,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国家开始研制和应用无线电导航系统和雷达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夺取制空权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目标探测雷达、导航雷达、高炮控制雷达等已广泛装配部队, 成为作战飞机、舰艇的重大威胁。在此期间, 英、美、苏、德等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无线电对抗研究机构, 大力研制无线电对抗设备, 组建无线电对抗部队。由此, 电子战逐步从单一的通信对抗发展为导航对抗、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等多种电子战形式, 同时也陆续研制出一些专用的电子战装备, 如无线电侦察测向和干扰设备、雷达侦察设备、有源雷达干扰设备、无源箔条干扰器材、专用电子战飞机等。这些装备的应用, 使得电子战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二战后, 美军却因为没有给予电子战足够重视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后, 美国一度认为没有哪个国家在电子对抗能力方面能与其抗衡, 于是, 撤消了电子对抗研究机构和电子对抗部队。大量装备被锁进了仓库, 电子战装备的发展基本陷于停顿, 以至于越南战争初期, 美国空军只有约20%的轰炸机安装了电子战装备, 战斗机则几乎都没有电子战装备。而同一时刻, 越南军队则全面装配了雷达制导的萨姆-2型导弹, 平均每17枚导弹就可击落一架美军战机, 美军飞机战损率一度高达14%。血的教训让美军迅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重新把电子战发展放到了首要位置, 加速更新、生产电子战装备。1967年初, 美军所有作战飞机完成改装, 加装了大量电子战装备, 新研制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野鼬鼠”反雷达飞机等武器装备相继应用于实战。由于电子战手段的应用, 到1972年, 越南军队打下一架美军飞机所需的导弹数量上升到150多枚, 美军战机的战损率下降为1.1%。据统计, 越战期间, 电子对抗装备的使用使美军少损失了至少500架飞机和300多名飞行员。由此可见, 电子战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它已然成为了现代战争的“倍增器”。

在20世纪40至80年代, 电子战装备逐步从单机过渡到系统, 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系列化方向发展, 成为武器装备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应用

20世纪80-90年代, 局部热战愈演愈烈, 电子战在战场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以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为代表的高技术战争标志着电子战进入体系对抗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引发了一场空前广泛的新军事革命, 研究并确定了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

海湾战争中, 多国部队投入的电子战兵器种类之多, 技术水平之高, 作战规模之大和综合协同性之强都是现代战争史上罕有的。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到海湾战争爆发前的5个多月时间内, 多国部队严密组织了包括电子和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飞机和地面电子侦察站等多种侦察手段, 对伊拉克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频谱、大纵深的电子情报侦察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综合的电子兵器的攻击下, 伊军雷达迷盲、武器失控、通信中断、指挥失灵, 防空体系完全解体, 从此一蹶不振, 处处被动挨打。

进入21世纪, 大量新概念武器相继问世并投入实战使用, 加强了非对称战争环境下的信息威慑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使用了10多种, 90多架电子战无人机对作战进行支援, 一是进行情报监视侦察 (ISR) , 防止伊军导弹袭击以色列;二是对伊进行情报侦察, 确定每个电子辐射源的位置, 辨别其作用, 进而建立电子作战序列, 为摧毁伊防空雷达和指挥控制网作好准备。此外, 美军还通过收集伊境内的电子信号及其细微特征, 利用EC-130“罗盘呼叫”和EC-135“铆钉”电子战飞机, 试图对伊防空系统实施欺骗、植入假目标甚至进一步获得对设备的控制权。无独有偶, 2007年以色列空袭叙利亚的作战行动中, 以空军电子侦察机、电子战飞机、预警机和地面指挥中心一体联动, 运用“舒特”机载网络攻击系统, “接管”叙利亚防空雷达网, 成功掩护作战飞机摧毁叙利亚核设施。这标志着传统的电磁频谱领域斗争形式正在开始改变, 斗争从电磁信号层次走向了信息层次, 电子战与网络战相结合的综合化应用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汽车故障的规律和模式分析 篇9

本文详细分析了汽车故障的各种模式, 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故障发生的规律, 对于研究和分析故障规律, 降低故障率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汽车故障是指车辆在运行中发生异常现象, 由于一种或几种原因使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发生变化, 逐渐地或突然地破坏汽车的正常工况。

1. 汽车故障的模式

汽车故障的表现形式称为故障模式或故障现象, 故障模式是查找故障原因和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确定故障模式有助于正确理解要维修的是什么, 所以对故障模式的描述要清楚具体, 不同车辆有不同的故障表现形式, 汽车故障的主要模式有损坏型、退化型、松脱型、失调型、堵塞和渗漏型、丧失功能和性能衰退型。

1) 损坏型

指零件本身损坏, 如裂纹、断裂、烧蚀、 (绝缘) 击穿、擦伤、龟裂、点蚀、磨损超限等。

2) 退化型

指非金属零件的损坏, 如橡胶油封、塑料零件等的老化, 润滑油变质, 油漆老化脱落等。

3) 松脱型

指连接件丧失原有的紧固力, 如螺栓、铆钉等松动, 焊接处开焊等。

4) 失调型

包括压力不当 (如润滑油或压缩空气压力过高或过低) 、间隙不当 (如配合间隙不符合技术要求) 、行程不当 (如踏板、操纵杆、方向盘等的行程不符合技术要求) 。

5) 堵塞和渗漏型

由于管路中有异物阻挡或油路有汽化现象, 使液体或气体不能流动或流动不畅;由于密封失效, 导致漏油、漏水、漏气等。

6) 丧失功能或性能衰退型

整车或总成的功能完全丧失, 如喇叭不响、灯不亮、离合器打滑、制动失灵等;整车或总成的性能衰退, 如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下降等。

7) 异响型

指发动机或传动系统各总成发出不正常的响声。

8) 过热型

指发动机、变速器、液压油、冷却液等的温度超过正常工作温度。

2. 汽车故障产生的原因

1) 设计制造缺陷或薄弱环节

现代汽车结构设计方面的改进, 制造中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以及加工装配质量的改善, 使汽车的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减少了新车在一定行驶里程内的故障率。但是, 由于汽车结构复杂, 各总成、组合件、零部件的工作情况差异很大, 不可能完全适应各种运行条件, 使用中就会暴露出某些薄弱环节。

2) 配件制造质量问题

由于汽车配件的消耗量日益增长, 配件制造厂家也越来越多, 但由于设备条件、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等各不相同, 生产的配件质量就会有差异, 装配到车上后就会产生不符合标准的现象, 最终导致车辆出现故障。

3) 燃料、润滑材料品质的影响

合理选用燃料、润滑材料是汽车正常行驶的必要条件, 使用不符合要求的燃油及润滑材料, 是导致车辆故障的一个成因。如要求使用93号汽油而选用了90号汽油, 将会使车辆燃烧突爆, 行驶无力, 气缸损坏。冬季选用凝点高的柴油是导致供油系统故障 (甚至柴油机不能起动) 的主要原因。任何车辆不采用专用润滑油, 都将使发动机发生早期磨损。

4) 道路条件及气温、湿度等环境的影响

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 其悬架部分容易损坏, 连接件容易松动, 轮胎易爆胎, 从而引起相关部位的故障。高温易使汽油发动机供油系统产生气阻;高湿度容易使电气系统产生漏电、短路等故障;经常在市区或山路行车, 由于传动、制动部分工况变动次数多、幅度大, 往往易导致早期损坏。

5) 管理使用不善的影响

由于管理、使用不善引起的故障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如:新车用了不清洁的汽油, 导致供油系统不来油或来油不畅, 发动机运转无力或起动困难;不按磨合规定进行磨合, 或者干脆不执行磨合规定;行驶中不注意保持正常温度;装载不合理等。

6) 不执行计划预防保养制度、保修质量差的影响

随着汽车行驶里程的增加, 各零部件都将产生磨损变形、疲劳损伤、松动等, 在一定的运用条件下, 这种自然损伤是有规律的, 若根据这些规律去确定保养周期、项目, 认真执行保养作业, 就会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反之, 不去探索这种规律或者不认真执行适应这种客观规律的计划预防保养制度, 以及保养质量不高, 都会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 增加故障率。

3. 汽车故障的规律

所谓故障规律, 是指汽车或总成投入使用后, 故障率 (λ) 与使用时间 (t) 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于明显的几何方面的原因, 该曲线又叫浴盆曲线。故障率与使用时间的关系曲线 (λ (t) ) 分为三个阶段, 即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期和耗损故障期。

1) 早期故障期

即汽车或总成投入工作的初期, 设计不良, 制造质量差, 安装不正确, 调试不当, 操作维护失误等均会引起车辆早期故障。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故障率较高, 但故障率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属于故障递减阶段。

为了减少汽车或总成的早期故障, 主要应排除设计、制造中的缺陷, 应用成熟技术, 严格工艺规程, 加强走合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新车 (或大修车) 走合的各项规定, 同时应提高使用人员的素质, 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引起的人为故障。早期故障期一般为汽车的保修期, 如载货汽车的早期故障期是0~2000km。

2) 偶然故障期

浴盆曲线的中间部分为偶然故障期, 进入此期间的特点是故障率低, 而且趋于稳定 (接近常数) , 属于故障率不变期。

偶然故障期内故障产生的原因, 一是偶然因素 (如材料缺陷、操作失误、装载失控、润滑不良、维修欠佳、产品自身的薄弱环节等) 造成的, 二是一些零件合乎规律的早期损耗引起的。在偶然故障期发生故障的时间是随机的, 难以确定, 但从客观上看, 故障发生的概率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为了减少偶然故障期的故障, 延长汽车或总成的使用寿命, 首先在设计制造方面应提高产品应有的抗负荷能力, 尽量消除各种因素的随机误差;其次在正常使用期内, 应执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和视情况修理的方针, 以降低故障率, 维持并保证汽车的完好技术状况和工作能力。

3) 耗损故障期

即浴盆曲线的右侧部分, 该时期的特点是故障率随时间的延长上升得越来越快, 属故障率递增型。在这一期间, 汽车或总成由于老化、磨损、疲劳等原因, 引起性能参数变化, 振动增大, 出现异响等, 此时应考虑对汽车或总成进行大修, 更换将要失效或已失效的零部件, 恢复其功能。这样可抑制故障率的上升, 使汽车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循环。

汽车从新车投入使用到最终报废, 其整体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将不断恶化, 故障率呈上升状态, 若按目前国产载货汽车经济使用寿命50~60万km, 其间允许大修二次, 则整个经济使用寿命期间的λ (t) 曲线走势如图2所示。

准确确定车辆何时进入耗损故障期, 对维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指出, 并非所有汽车零部件都具有三个故障期, 都呈浴盆曲线的形状。有些零部件只有一个或两个故障期, 如图3所示, 因此采取的预防故障和维修决策也有所不同。

对于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等部件, 其故障模式属于磨损、腐蚀、疲劳、材料老化等, 与工作时间密切相关, 因此λ (t) 曲线如图3中的a) 所示。

对于前桥、电子产品等, 由于设计完善, 技术成熟或经过早期故障处理, 加上与时间有关的故障模式起主要支配作用, 因此其λ (t) 曲线如图3中的b) 所示。

有些故障模式, 如油、电路故障与工作时间无关系或关系不大, 这些零部件的λ (t) 曲线如图3中的c) 所示。

即使具有图3中a) 所示的故障规律的总成或零部件, 由于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要求很高, 有时在耗损故障期尚未到时就已安排修理, 所以耗损故障期表现不出来, 则呈现如图3中d) 所示的规律。对于一些紧固件, 基本上只有两个故障期。

对于质量低劣的汽车零部件, 其故障率自始至终都很高, 寿命很短, 因此呈现出图3中e) 所示的规律。

4. 结论

院前急救病谱规律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自天津市急救中心院前救治病历统计。研究对象为2006~2008年3年间的全部病历。

1.2 研究方法

对院前救治资料按不同年龄组、不同就诊时间及分布情况、不同类别疾病的就诊高峰情况进行系统地统计。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利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分析后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列图表, 探索天津地区各个季节、年龄段急危患者的构成梯次及疾病谱变化。

2 结果

2.1 统计数据情况

共统计院前急救患者302 706例, 其中男155 201例、女147 505例, 男女比例1.05:1。

表1显示急救病种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创伤及外科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各种中毒, 5种疾病占全部院前急救病例的78.1%。

2.2 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 院前急救患者61~80岁为最多。除81~91以上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外, 其余各年龄组均男性多于女性。

2.3 院前急救患者的季节分布特征

第一季度78 035例次, 第2季度73 822例次, 第三季度70 583例次, 第四季度80 204例次。各季度急救例次表明天津地区各种疾病院前发病率冬春季节高于其他两季。

2.4 季节与前5位疾病的分布特点

从表3可以看出, 前5位病种在第四季度均达到最高峰, 第一季度外伤最低, 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类中毒均在第三季度最低。

3 讨论

本研究统计了天津市急救中心2006~2008年院前急救患者情况。从统计资料来看, 院前急救病谱中前5位依次为:脑血管疾病22.36%、心血管疾病22.16%、外伤13.38%、呼吸系统疾病10.52%、各种中毒9.68%, 前5位疾病占全部院前急救患者的78.1%。院前救治疾病谱排列顺序提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1 年龄因素

本统计资料表明, 除81岁以上的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外, 其他各年龄组发病均以男性居多。这种年龄分布特征表明男性由于各种社会活动多于女性, 故其受到各种致病、致伤因素侵害的概率远远高于女性, 提示了对于这组人群进行健康、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高年龄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考虑与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有关。这与近年国家公布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年龄分布特征一致。

3.2 发病的季节特征

在各个季节中, 各种中毒在第四季度达到高峰, 明显高于其他三季。这与冬季取暖时煤炉使用不当导致煤气中毒有明显关联。其次, 冬季户外活动减少, 朋友交往、家庭聚会以饮酒吃饭为主, 特别是春节等重要节日,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明显增多。这是导致中毒性病例增多的重要原因。

3.3 前5位疾病分布

本统计资料显示, 天津市无论哪一个季节院前急救病种中的前5位疾病均为急性脑血管、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创伤及各种中毒, 这与上海急救中心的统计完全一致。上海急救中心曾对院前急救1994~1999年的病种进行了全面分析, 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救护总数第一;院前急救危重病的病种始终是急性脑血管, 心血管疾病, 呼吸道疾病, 创伤及各种中毒。天津在院前疾病谱中, 心脑血管疾病占44.52%, 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1]。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工业建筑及交通事业的发展, 外伤在院前急救患者中占很大比例, 达13.74%[2]。创伤被认为是发达社会疾病[3]本组统计的外伤比例, 占13.38%, 很接近国内近期统计。在我国的“死亡顺位”中, 外伤已从1957年的第9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外伤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和重度颅脑损伤, 已成为院前外伤死亡的主要元凶。据此提出“急救白金10分钟”这个急救理念, 充分表明现场急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高度重视“急救白金10分钟”和“急救黄金1小时”[4]。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在院前及时合理救治危重患者对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 应不断提高对于创伤的综合抢救治疗能力与水平, 最大限度的救治患者。因此, 在院前急救的医师配备和技术建设上, 既要注重培养全科医师, 又要参考疾病构成梯次, 确定专业方向, 做到一专多能, 要突出心脑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和创伤外科疾病的研究, 将其作为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的重点, 加大投入, 力争在快速诊治和安全转运上有所进展和突破, 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治疗常规及抢救措施, 以推动院前急救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永惠, 李文, 谢菁, 等。28826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1998, 33 (2) :152-153。

[2]王一堂。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 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11) :629-670。

[3]王正国。创伤研究的一些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3) :203-205。

规律分析 篇11

据权威部门预计,“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客货运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到2007年,全社会客运量将达到210亿人次,年递增5.2%;旅客周转量将达到19600亿人公里,年均递增6.8%。全社会货运量将达到1 72亿吨,年均递增3.9%,货物川转量将达到35000亿吨公里,年递增4.6%。预计未来二:十年,全社会运输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个社会客运量将达到480亿人次,年递增6.2%,周转虽将达到46500亿人公里,年递增6.9%。全社会货运量将达到270亿吨,年递增3.7%,周转量将达到57000亿吨公里,年递增3.8%。

2.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运输质量全面提升

旅客运输方面.中等收入群休扩大,需求层次—L引,追求舒适、便捷和个性化服务。除民工流和学生流等有规律的客流员外,公务及商务流、旅游流将不断增长,要求提供安全、快捷、准时和舒适的运输条件。

货物运输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宗初级产品和资源性物资的运输需求虽增幅趋缓,们增量仍将持续增加,要求运输具有经济性和均衡性。随着国家上业化进程的加快,产成品、高附加值产品等运输需求快速增加,要求较高的快捷性、便利性、安全性和准时性随着多种经济成分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刘铁路货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 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要求铁路必须加快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

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上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利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上。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整个社会走上化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叫持续发展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叫也为铁路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捉山了更为紧迫的任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发展多式联运,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系统,以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铁路部门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强科技与管理创新,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促进铁路全面发展。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齐体制的建立完善,要求铁路系统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实现新的突破

今后儿年铁路将面临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开放市场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将置身于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巾,只有加快改革开放,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建立创新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才能彻底地解放运输生产力,提高效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铁路新线建设项目达产期的形成机理与一般规律研究

铁路的产品与其它企业的产品不同,是指人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位移,其计量单位足人公里或吨公里(运输周转晕),它足影响铁路线路投资效果及其运营效果的主要指标。尽管铁路运输产品与其它企业产品不同,但它与其它产品一样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一般产品寿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饱和期。即从新线建成投产、投入运营、古到运量达到饱和状态。

当一条新线刚投入运营,进入投入期时,沿线客货资源欠开发,旅客或货主对此线路的运营状况还不甚了解,只有少量的客货运量,这叫线路运营的成本较高,运量增长缓慢。当线路经过—段时间的运营后,进入成长期,运最呈迅速增长态势。在此之后,随着其它铁路的建成投入运营或其它运营方式的竟年,会仪运量增长的速度逐步缓慢,最后达到成熟期运量的最高点。如果其它铁路线路或其它运输方式竟争加剧,此线路会逐渐降低而进入饱和期。然而,山于交通运输是同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特别是在我同,山于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缓解,因此我国铁路线路还没行出现饱和期状态,而国外部分铁路已经出现了饱和期。

三,西部铁路运量增长规律预测分析

本文下面通过对呼和浩特铁路局大同—石咀山间铁路最大输送能力与运量增长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我国铁路如何为西部大丌发疏通客、货运输通道,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 .大—包、包—石线概况

大包、包石线是连接北京与西部的“自接桥梁”,是横跨我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干线之一,东起北京铁路局大同分局古店车站,西至兰州铁路局银川分局石咀山车站,工线全长851公里,是我同重要的一条以煤炭、矿石、钢材等高耗能物资运输为主的人通道,是华北路网与西北地区路网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大包、包石线区段运量增长过程分析

表4.1是大包、包石线从1995年到2001年的实际运量表,表4.2是各区段的最大图定输送能力,表4.3和图4.1是大包、包石线运能与运量比较表和折线图。从图4.1中司分析得出,2001年以前大包、包石线运量小于运能,并存在一定距离。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管内货车运用车不足。有货无车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大量物资积压,不能及时输送。

(2)受分界口的严重制约。古店车站是北京铁路局和呼和浩特铁路局的分界口,铁路运输收入的清算是以铁路局为单位址行的,同于利益关系,因此在空车车辆的排放、车流组织山入等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另外,从2000年开始,大包、包石线的运能与运量从图4.1中还可以得出距离快速接近。分析其主要原因:

(1)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GDP增幅已连续四年达到两付数,预测今后20年,卜若按何年9%的速度递增,到2016年即叫实现翻两番,GDP将进入全国前10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给铁路运输带来难得的机遇,如包钢至2010年钢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届叫共外围运量需求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奶制品加工业的兴起、原煤开采专量的增加、水泥焦碳业旷能增产、工业园区规模的迅速形成等,预计铁路管内将新增运量3200万吨,年运量将山6000万吨增加到1亿吨左右。

(2)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保存储量2256亿吨,居全国第二付,100亿吨以上的煤山有6个,这些对铁路运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3)近年来中、俄、蒙边境贸易蓬勃发展,预计2008年铁路运输过货量将达到1000万吨。

(4)旅客运输将趋向多极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使内蒙古自治区客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安全、快捷、方便、舒适”成为客运市场竞争的焦点。到2005年大包、包石线旅客发送量、周转量分别达到1700万人、60亿人公里,较“九五”朋末年平均增长4.1%和5.1%。

随着全同铁路纵横通道的联网,有线扩充运能已列上日程。

四.对策与措施

1.重视路网规划研究和科学决策,加强路网基础建没,扩人运输能力。以西部开发中铁路建设“八纵八横”路网主骨架、列车提速为契机,以适应运输市场需求为前提,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完善区际通道,增强西部路网通达能力和通达深度,缓解运能与运量的矛屑。

2.加快有线改造,提高运输能力。搞好包石二线技术配套工程,使包兰全线贯通后达到设计能力,适应运量增加的需要。

3.尽快实现包兰线电气化,提高牵引能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行速度,实现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

我国女子蹦床运动致胜规律分析 篇12

蹦床起源于上个世纪初期的美洲大陆,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完善, 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组织竞赛完备的全新时尚运动项目。2000 年悉尼奥运会, 蹦床项目正式走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这也进一步促使了蹦床项目的深化发展, 我国蹦床项目始于上个世纪中叶, 当时主要是作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辅助训练手段, 属于从属的运动地位, 我国蹦床运动员主要来自体操运动员, 由于受体操运动的理念和思想的影响, 以及对蹦床运动的致胜本质规律的认识不足, 在最初的国际赛场上, 我国的蹦床运动成绩并不理想, 悉尼奥运会后, 我国蹦床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人员通过与国外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比赛和交流, 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与模式, 使得我国蹦床运动的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尽管我国蹦床运动已经取得了质的变化,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竞技成绩, 但要使我国蹦床成为我国重要的夺金优势项目, 保持蹦床良性发展态势, 当务之急是深入认识并掌握蹦床运动的发展和致胜规律, 对蹦床运动致胜规律的科学准确把握, 不仅有利于我国蹦床项目的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也有利于蹦床运动的良性发展。

2. 女子蹦床项目致胜规律中的致胜因素

2.1 力量的致胜因素。力量是一切竞技体育运动的基础, 力量也是竞技体育运动美的重要展现形式, 在蹦床运动中力量是完成翻转、飞行和规定动作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蹦床竞技运动的重要评分指标之一, 是女子蹦床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尤其是国际蹦床联合会为了提高蹦床的观赏性, 积极的促进蹦床的动感力量的发展, 因此现代蹦床运动的力量素质成为蹦床运动获取高分的致胜因素。

2.2 难度的致胜因素。难度是蹦床的另一重要致胜因素。难度是指在蹦床运动中运动员动作的完成困难程度, 以及若干技术动作的编排与连接的体现, 是竞技蹦床运动获得分数的直接因素, 在比赛过程中蹦床运动员的动作难度越大, 或动作之间的连接难度大其分值就越高, 在一次完整的蹦床动作当中, 难度系数越高的动作, 其获得高分的可能性就越高, 目前从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上看, 动作的难度系数上升是未来女子蹦床运动发展的必然方向。

2.3 美感的致胜因素。蹦床运动被归类于难美项群类体育运动项目, 蹦床运动的美是指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稳定性和质量高低, 此外还包括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运动员的体态、举止、气质行为等。目前国内外蹦床运动的专家一致认为, 女性在蹦床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美, 更能够打动评委和观众, 女性蹦床运动员的体态、表现力、气质和动作幅度都能够影响评委的打分, 可见运动的气质与美感是蹦床运动的重要致胜因素。

2.4 稳定的致胜因素。稳定是蹦床技术动作以及动作连贯实施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技术动作的难度还是技术动作的美感, 都需要运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的保障, 随着蹦床运动的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的日益完善, 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蹦床完成的稳定性的认识不断加强, 由于蹦床运动的比赛具有短时间连续性强的特点, 运动员一旦开始比赛, 一气呵成中途无法停止下来, 因此稳定性成为致胜的必要保障, 稳定性也是评判蹦床运动员临场发挥表现的重要指标。

2.5 高超的致胜因素。高超的蹦床运动技能是蹦床运动的重要致胜因素。只有真正掌握了蹦床运动本质规律的运动员, 理解蹦床运动的真谛与内涵后, 才能拥有娴熟的技艺和高超的蹦床技能。此外, 高超的技能也需要高超的天赋配合, 蹦床运动更加需要运动员拥有欣长的体态, 挺拔的身姿, 非凡的气质, 在蹦床运动员横向中比较, 身材高挑的女性更容易获得高分, 此外, 蹦床过程中, 高度更高, 动作幅度更大的运动员, 更容易吸引观众和评委的眼球, 从美学的角度而言, 高超轻盈的动作最具美感, 运动员的滞空时间越长, 越能够做出高质量的技术动作。

3. 女子蹦床项目致胜规律中的影响因素

3.1 教练员的影响因素。教练员是一个运动队基层管理者, 不仅负责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任务, 同时还负责运动员的生活和管理工作, 教练员的是与运动员朝夕相处的管理者, 教练员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运动员, 教练员的精神文明、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都将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3.2 运动员的影响因素。运动员是竞技运动的主体, 运动员经过长期艰苦枯燥的训练, 参加不同级别的竞赛, 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由此可见, 运动员是蹦床运动致胜规律中的关键与核心, 蹦床运动的整个管理与服务都是紧紧围绕运动员开展。此外, 运动员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也是运动员成绩提升的内在动力, 具有积极进取态度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必然表现出来强烈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敢于克服困难、挑战困难,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也能够是运动员有效的抵御来自社会的不良诱惑, 运动员由于训练的艰苦和枯燥, 难免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干扰, 良好的自律和自主性能够是运动员拥有健康的心理, 是取得成绩突破的保障。

4. 致胜因素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单一影响因素支配, 一定是由若干种因素共同影响支配, 这些影响因素往往是混合交织在一起。蹦床致胜规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力量、难度、美感、稳定、高超以及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因素, 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融合在一起, 蹦床运动工作者只有明晰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必然能够找到一套提高蹦床竞技水平的方法, 为我国蹦床运动训练和竞赛水平的提高, 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项群理论与蹦床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1) .

上一篇: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下一篇:金融资源公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