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规律(共11篇)
找矿规律 篇1
摘要:诺尔特盆地控矿沉积建造有利, 构造变形发育, 岩浆活动较强, 热液活动广泛, 金及铜铅锌矿化普遍, 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及环境优越, 近年来相继发现有库马苏铅锌矿、小土尔根铜矿及乌图布拉克金矿等矿床, 成矿规律典型, 找矿标志明显, 具有极好的寻找海相火山岩型和热液型金、铜及铅锌矿床的前景。
关键词:诺尔特盆地,典型矿床-库马苏铅锌矿,成矿规律,找矿标志
1 引言
大地构造意义上划分的诺尔特盆地, 处于阿尔泰山境内东段南麓, 西起红山嘴, 向东南经库尔木图-诺尔特-塔斯比依克-金格至库马苏一带, 为其北西段, 东南段延伸至青河境域大青河源头一带, 呈NW-SE走向狭长带状, 长约140km, 宽约10~25km, 面积约1500km2。矿产以金及铜、铅、锌为主, 矿 (化) 点众多, 近年来发现并确认存在工业矿体正在勘查的矿区有库马苏铅锌矿、库尔木图的小土尔根铜矿, 及红山嘴的乌图布拉克金矿等。限于交通地理条件, 迄今区带上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依旧很低, 矿产资源尚未查清, 成矿规律也有待进一步认识。
本文在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已发现典型矿床成矿特征, 浅探新疆某地区诺尔特盆地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为下一步找矿方向提供依据。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条件
诺尔特盆地大地构造位处西伯利亚板块之阿尔泰陆缘弧诺尔特晚古生代上叠盆地, 成矿区带划属北阿尔泰 (山弧带) 诺尔特 (上叠盆地) Au-Cu-Pb-Zn-W-Sn矿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上泥盆统库马苏组, 大地构造环境属弧后盆地。北部分布有震旦系一下寒武统喀纳斯岩群及忙代恰岩群, 大地构造环境属拉分盆地。地层之间均为断层接触关系。红山嘴组是区内与海相火山岩型矿产密切相关的地层。
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主要分布在红山嘴、库尔木图河及金格河一带, 即红山嘴大断裂的北侧。岩性主要为中一酸性陆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和浅一滨海相碎屑岩、生物灰岩。第一岩性段以流纹质凝灰熔岩、碎斑熔岩、凝灰岩、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 蚀变强烈, 主要为毒砂化和黄铁绢英岩化, 为区内主要金矿化层位;第二岩性段以正常沉积岩为主, 间夹有火山碎屑岩, 岩性主要为互层状的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 中间夹有层凝灰岩, 岩石均已强烈千枚岩化、片理化, 毒砂化、黄铁绢英岩化较明显, 是区内主要含矿层位;第三岩性段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 (夹凝灰岩) 、泥质粉砂岩、灰岩为主, 局部见晶屑凝灰岩、凝灰岩和碎斑熔岩。该组中的火山岩分布规模由下向上呈逐渐变大趋势。
上泥盆统库马苏组出露于库尔木图、塔斯比依克及库马苏一带, 呈南北向带状、北西-南东向长条状展布。下亚组为变质岩屑砂岩-砂砾岩建造, 岩性为变质长石岩屑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砂砾岩等;上亚组为变质粉砂岩-岩屑砂岩-灰岩建造, 岩性为变质的中细粒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夹结晶灰岩条带。该组中的火山岩岩性主要是英安质陆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 分布规模由下向上呈逐渐变小趋势。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以NW向为主。其中规模最大的库鲁克特大断裂即红山嘴大断裂控制了盆地南界, 自蒙古国境内进入, 西起红山嘴, 向东南经库尔木图河、诺尔特河、库热克特、喀依尔特河上游、金格河、切格勒台、玉西库里等, 延至蒙古国境内, 总体走向300~320°, 呈舒缓波状延伸, 多北倾, 部分地段南倾。倾角一般很陡, 在80~85°左右。红山嘴断裂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控制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以及矿产分布的边界断裂。该断裂活动时间较长, 具多阶段性, 早期呈张剪性正断层发育于结晶基底之上, 向北倾斜, 使北部地区形成火山断陷盆地。沿断裂带200m左右的宽度内, 岩石碎裂化、糜棱岩化、片理化和劈理带极为发育, 地貌上呈明显的沟谷洼地。断裂以北广泛发育次级断裂, 多顺层发育于重要的岩性界面上, 沿这些断裂带, 广泛见到后期热液蚀变。诺尔特地区的金、铜多金属矿化带基本上沿这些断裂及其两侧分布。
3 典型矿床特征-库马苏铅锌矿
3.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新疆某地区, 处于诺尔特火山盆地中段, 主要由石炭纪一套海相火山一沉积建造组成, 北部以近东西向的金格大断裂为界与忙代恰推覆体衔接, 南部为喀依尔特岩基侵位。区域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区内岩浆活动较强, 构造变形发育, 热液活动广泛, 金及铅锌矿化较普遍,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3.2 成矿地质环境
矿区构造上处于库马苏向斜回转端, 核部地层为红山嘴组第三岩性段, 两翼为第二岩性段地层, 总体呈SW陡倾的斜歪紧闭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有三组:一组为平行褶皱轴向发育的纵张断裂, 呈NW-SE向展布, 规模较大, 主要见于Ⅰ号矿化蚀变带, 一组为近垂直褶皱轴向呈羽状分布的横张断裂, 呈NE-SW向分布, 规模较小分散。沿两组断裂石英脉较发育, 脉宽一般为几厘米至几米, 延伸长一般为几米至几十米, 矿化主要为孔雀石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等。第三组为沿向斜核部发育的NW-SE向层间滑动断裂, 表现为强片劈理化带, 主要分布在红山嘴组第三岩性段下部, Ⅱ号矿化蚀变带受其控制。矿区一带侵入岩不发育, 脉岩主要为流纹斑岩脉、石英脉、石英碳酸岩细脉等, 多具方铅矿化、闪锌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等。
3.3 矿床及矿体特征
矿床位于Ⅱ号矿化蚀变带中, 带宽200~400m, 长4km左右, 走向120左右, 沿第二、三岩性段接触带部位分布, 含矿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细-粉砂岩, 地层产状250~255°∠45~60°。带内沿层间片劈理石英方解石脉、石英脉发育, 单体脉宽一般为数毫米至1m, 延伸一般不超过100m, 普遍呈透镜状、条带状、细网脉状密集成群断续产出。脉内及近脉围岩裂隙发育星点状、细脉状、团斑状铅矿化、闪锌矿化, 局部发育褐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围岩蚀变较弱, 主要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硅化等。现地表已圈出铅锌矿体10条, 宽:0.87~12.46m, 长100~350m, 品位Pb:0.11~8.66%、Zn:0.12~5.6%;金矿体3条, 宽0.9~4.2m, 长145~290m, 品位Au:0.98~11.5g/t;金多金属矿体4条, 宽3.2~13.8m, 长100~210m, 品位Au:0.18~18.4g/t、Pb:0.22~28.66%、Zn:0.19~12.43%。浅孔验证表明, 部分矿体深延已达50~100m, 空间上呈平行侧列、分枝复合、尖灭再现变化, 局段出现富矿, Pb品位最高12.11%, 平均3.64%, Zn品位最高12.43%, 平均3.04%。目前已估算333+334铅锌资源量逾10万t。
3.4 矿石类型
主要为星点-浸染状闪锌矿-方铅矿矿石、细脉状-团斑状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孔雀石、黄铜矿等。
4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4.1 控矿条件
含矿岩石为中性、中基性海相火山岩、碳酸岩、火山沉积岩。NW-SE向断裂构造对矿化具控制作用。初始火山沉积洼地底部层位, 为火山一沉积型铅锌矿床有利富集地带, 矿床形态受构造、地层控制。
4.2 矿床成因
库马苏铅锌矿是与中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 以及与碳酸岩建造有关的铅锌 (伴生金) 矿床, 具备海相火山沉积矿床的特征。主要成矿于火山喷发期及后期的热液活动阶段, 受后期岩浆侵入活动、断裂构造作用影响, 富含于红山嘴组中的成矿物质沿构造裂隙等形成石英脉及其他脉状矿化。
4.3 成矿规律
诺尔特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处于晚古生代弧后盆地, 成矿环境为海相环境, 含矿建造为海相火山岩建造、海相火山沉积建造, 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结晶基底及早期花岗岩类。成矿作用主要分为早期的火山作用和后期的交代成矿两个阶段:早期伴随火山作用, 金、铅锌等成矿物质富集成矿;后期岩浆沿断裂构造上侵, 使富含于火山建造及岩浆本身的金、铅锌等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 形成热液型金、铅锌等多金属矿化。
4.4 找矿标志
直接找矿标志: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
间接找矿标志:地层、断裂标志:下石炭统红山嘴组地层是主要的赋矿地层。根据已知矿产地分布与断裂构造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 断裂构造也是铅锌矿的找矿标志之一, 特别是北西向断裂构造。围岩蚀变标志:矿化蚀变带是本区找矿的最直接的标志。矿化蚀变带中岩石破碎, 主要蚀变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硅化等。地球化学标志。Pb、Zn化探异常分布范围大, 强度高, 是较好的化探找矿标志, Ag、Cd化探异常, 分布范围小, 强度低, 与已知金矿产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具有一定的找矿指示意义。
5 结束语
经过测区13种元素次生富集特征研究表明, 库马苏工区高背景元素为As、Cu、Pb、Zn、Ni, 低背景元素为Au、Ag、Sb、Bi、Hg、W、Sn;经详细研究异常在各地质单元中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时间上的展布规律, 工区中Au、Ag、As、Sb、Hg、Pb、Zn等主要元素异常集中分布在下石炭统红山嘴组地层中, 分布形态明显地受地层、构造及岩体的控制, 因此认为C。Hs地层及断裂破碎带、岩体外接触带是赋矿的有利层位和部位。
参考文献
[1]刘国仁.新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新疆诺尔特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矿产预测报告》.2010.
[2]何永胜.新疆阿勒泰北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靶区优选报告.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 2010.
[3]张宗保.新疆富蕴县库马苏金、多金属矿普查地质报告.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 2008.
找矿规律 篇2
安山矿区银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
文章通过对安山矿区银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型,指出了找矿方向,对安山矿区及外围银金矿的寻找具有指导意义.
作 者:龚振良 饶建峰 周显荣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江西,鹰潭,333001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20098(11)分类号:P61关键词:成矿地质条件 找矿方向 银金矿
找矿规律 篇3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找矿
我国的金矿资源开发历史悠久,近些年来更是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新矿点,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金矿三角区和黄金基地,我们在金矿开发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然而随着金矿资源开采的深度不断加大,找矿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掘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的巨大潜力,拓宽我们对金矿资源开发的思路,合理的利用现有的金矿资源,避免出现乱采乱挖、资源浪费等现象。
一、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我国的金矿资源可以分为花岗绿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金矿、与岩浆岩有关金矿、沉积建造中的金矿、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等五种类型,按照成矿期又可以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类型。
1.金矿成矿期的研究
金矿成矿期的研究对于我们金矿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了解金矿的形成年份才能更好的探索金矿的规律,总结各时期金矿的显著特征。然而由于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独特,确定金矿的成矿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目前采用矿物同位素定年技术、裂变径迹、热释发光等先进技术可以使金矿成矿期的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我们提到,按照成矿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征。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因为年代久远,这一时期的矿床数量只有总数的2%左右,这一时期的金矿成分比较简单,以金—石英—硫化物为主,矿床一般产生在变质基底中,主要是含金石英脉和硅化带金矿,这一时期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大陆的华北地区以及台湾的北部。中—新元古代时期的金矿主要是在太古庙变质基底上较稳定的凹陷区形成的,这一时期的金矿床可以分为花岗—绿岩型金矿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两类,这一时期的金矿分布范围比较小。古生代成矿期数量约占矿床总量的8%左右,这一时期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火山岩型金矿和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古生代金矿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天山构造带、阿尔泰构造带、东北大兴安岭褶皱带、祁连山构造带等。中生代金矿是我国金矿成矿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金矿资源最为丰富,分布也最为广泛,数量约占总数的80%,它主要包括岩浆岩有关的金矿、火山岩型金矿和沉积建造中的金矿等。我国近年来也发现一些珍贵的金矿资源,这些金矿属于新生代金矿,约占总数的10%,新生代金矿也是我国金矿最为重要的成矿期之一,主要分布在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新生代成矿期对于我国的金矿研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金矿成金带的研究
虽然我国金矿资源矿产丰富,但是矿产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也就导致了通常某一种类型的金矿只分布在某些地区,例如我国的卡林型金矿只分布在陕西贵州云南等地区,山东地区几乎罕见,我国划出了不同的金矿矿集区。而根据主导金矿成矿作用以及所依托的地址背景所划分出来的不同区域我们称之为成金带。通过金矿矿集区和成金带的划分,我们对金礦的成矿规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3.金矿成矿体系的研究
所谓的金矿体系是指在成矿的过程中与一定的地质或矿作用相关的一组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矿床的自然组合,我国目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金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共生组合划分出了39个不同的矿床成矿系列,通过对这些成矿系列的研究对我们发现金矿资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金矿找矿工程研究
金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区域成矿系统下金矿的各种元素特征确定相关学科找矿标志,然后根据找矿标志进行研究并确定金矿的位置、储量等信息,最后应用于工程实践。
1.金矿找矿特征的研究
根据我国目前发现的金矿床的类型,我们提出了不同的找矿特征,大体可以分为控矿地质特征、成矿区域和时代特征、成矿作用特征、矿体形态特征、矿床分带以及围岩蚀变特征等五大类。通过找矿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找矿的过程中“对症下药”,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使找矿工作变得轻松了许多。
2.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在找矿的实际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各学科的原理知识,每一门学科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勘探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弥补这种不足。金矿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岩石、构造、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找矿标志,如果我们单单只用某一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学科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难以满足成矿作用复杂性和统一性的客观要求,只有通过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确定各学科的找矿标志,才更容易达到找矿的真正目地。因此,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能够有效的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更加有利于金矿的寻找。
3.金矿找矿标志的研究
我们可以从地层标志、构造标志、岩浆岩标志、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地球物理找矿标志来研究找矿标志。例如夹皮沟地区的最佳赋矿地层为三道沟组,其次为色洛河群和呼兰群。这是从地层标志来讲夹皮沟地区的金矿找矿标志,而从构造标志上来说,这一区域上北西向构造带控矿作用十分明显,富尔河、青茶馆、夹皮沟弧形挤压断裂带严格控制了夹皮沟金矿田、海沟金矿以及众多矿点群的分布。这样我刚才分别从地层标志和构造标志方面分析了夹皮沟地区的不同的找矿标志,我们这样做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对找矿标志进行研究。
4.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金矿找矿方法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神经网络在金矿找矿方面也可以得到应用。我们可以在金矿找矿的实际过程中,利用神经网络学科中的BP学习法,把金矿的找矿标志作为输入,诊断评价作为输出,神经网络就会把专家的找矿判断经验和推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存储,把成矿作用过程和地质历史的演化相结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最终给出金矿成矿远景和坐标储量等诊断结果。对于像神经网络这样的新兴高科技学科在金矿找矿过程中的应用,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发展成熟,将大大节约找矿工程的时间和成本,大大的提高金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结语
通过对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金矿资源,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我们只有合理的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才能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矿资源是非常珍贵的矿产资源,我们在开采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谨慎小心,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样才能保护国家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才能在金矿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时候节省时间和节约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 王成辉,徐珏,黄凡等.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J].地质学报,2014,88(12):2315-2325.
[2] 杨玉清,祁玉海.夹皮沟金矿集中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黄金,2008,29(2):14-18.
找矿规律 篇4
1 矿区勘探简史及生产概况
矿区是地质勘探在区域构造控矿范围内运用等距离控矿构造理论进行找矿预测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典型范例。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气化高温热液矿床, 工业类型为石英大脉型钨--钼矿床。开展普查评价工作, 地表部分地段进行了槽探揭露。首先在该区440m标高地段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进行探矿和开拓, 在该矿区中组矿脉带 (即石头窝矿组) 共开拓6个中段, 其中493、440、390、340等4个中段已基本开采完毕, 290、240中段处在回采之中, 290中段为主要回采中段, 190中段正在开拓和探矿。
2 矿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矿区地层由一套中厚层状的中一上寒武统浅变质砂岩夹薄层板岩组成, 岩层走向为NNE, 倾向为SE, 倾角为50°~80°之间。由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和岩浆的侵入, 使地层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热变质。井下常见到黑云母角岩、角岩化砂岩、板岩及斑点状板岩等。
2.2 岩浆岩:
花岗岩隐伏于矿区深部360m标高以下, 呈岩株状产出。隐伏岩体顶部出现两个凸峰, 一个凸峰出现在中组矿脉的2号勘探线V5、V9矿脉之间, 矿脉走向垂直于岩体轴向;另一个凸峰在南组矿脉的8号勘探线附近, 矿脉走向与岩体轴向一致。在岩体上部的变质砂岩中常见有20~80m不等的细晶岩脉和白岗岩脉, 在440中段的南边有一条宽80cm、长250m的白岗岩脉, 经取样化验, 其钼含量达到了工业开采品位。
2.3 构造:
区内由一系列次级背斜和向斜组成 (图1) 。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 使地层强烈褶皱, 多形成紧密线状褶皱, 轴向为NNE15°~25°之间。矿区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两组, 一组为近EW向, 另一组为NE和NNE向。它们的联合或复合、迁就部位控制着黑云母花岗岩体的侵入和成矿裂隙的展布。成矿后的断裂规模不大, 错位较小。因此, 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
2.4 矿体
2.4.1矿体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矿体以脉状产出, 严格受断裂控制。按矿脉分布情况, 全区可分为南组、中组和北组矿脉带, 三组矿脉带呈侧幕式分布 (见图1) 。其中石头窝矿组 (即中组矿脉带) 是目前矿区主要生产区段, 矿脉延长、延深稳定, 属内、外接触带矿体。长排矿组 (即北组矿脉带) 因矿脉条数少, 脉距大, 与中组矿脉带相距较远, 探矿条件差, 掘进成本高, 经钻探控制, 为一组外接触带矿体, 为此矿山决定暂不对其进行探矿, 仅作为今后探矿远景规划区。锡石埂矿组 (即南组矿脉带) 已探明为一组内接触带矿体, 是地质工作者根据矿区成矿地质规律而探获的一组盲矿体。
2.4.2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化富集特征:矿石中已知矿物有26种, 其中黑钨矿、辉钼矿为矿区主要工业矿物, 白钨矿、锡石、自然铋、黄铜矿、铅锌矿等为副产矿物。在剖面上440中段以上, 矿石富含钨、钼、铋组分, 贫锡组分;在390中段以下, 矿石主要富含钨、锡、铋组分, 而贫钼组分。在平面上, 南部矿脉矿石组分是以钨、锡为主, 北部矿脉矿石组分是以钨、钼、铋为主。这表明, 本区成矿元素的矿化具有一定的分带规律。矿石主要以块状构造为主, 尚有浸染状、梳状、条带状、角砾状和少量的晶洞状构造出现。矿石结构主要有各种不同的自形晶结构和少量的交代、压碎结构。
3 据矿床赋存规律寻找矿体的成效
3.1 研究成矿规律、选择探矿目标。矿区前期探矿工程是根据原地质勘探资料进行的, 探矿重点以中组矿脉带为中心, 同时兼顾北部长排矿组和南部锡石埂矿组。因此, 在一段时期内, 矿山探矿主要集中在中组矿脉带中进行, 忽略了其他两个矿组的探矿工作。随着矿山开拓和探矿的不断进行, 整个矿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和矿床的赋存规律不断被矿山地质工作者所认识。探明资料表明, 该区南组矿脉带在440中段6号勘探线以西共揭露6条矿脉, 但该组矿脉到390中段后仅剩一条矿脉, 并与中组矿脉带靠近, 其余矿脉逐渐尖灭。显然, 440中段所谓南组矿脉带往下已逐步归并到中组矿脉带中去了。那么, 南组矿脉带在340中段以下 (即黑云母花岗岩体内) 是否存在内接触带的矿体呢?矿山地质工作者依据现场地质探矿调查资料, 对矿区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
3.2 340中段2号勘探线中组矿脉带是黑云母花岗岩体出露凸峰的部位, 已探明岩体的轴向为SN向, 与中组 (V5、V9) 矿脉带走向垂直。上世纪90年代初, 矿区因建通风系统的需要, 在中组矿脉带2号勘探线处, 向南平巷掘进180m, 发现前一个岩体凸峰逐渐消失, 又出现另一个岩体凸峰 (见图2) 。∈2-3-中、上寒武统;1-黑云母花岗岩体;2-断层;3-矿脉及编号;4-勘探线编号
壁方向上见有2~5cm的具有成矿标志的小裂隙, 沿裂隙的两侧, 云英岩化非常强烈, 还出现50cm不等的云英岩化晶洞, 在晶洞内见到黑钨矿、辉钼矿和微量的硫化物矿物。依现场观察, 越向西部云英岩化越强烈, 含矿小裂隙也有变大的趋势, 意味着该含矿小裂隙向西会有变大的可能。
3.3 在340中段南部岩体凸峰部位相对应的上部即440中段2号勘探线处, 存在一条与矿体走向相一致的裂隙构造, 裂隙向下延深至黑云母花岗岩体的顶部, 向西延长逾600m, 倾向S, 倾角为68°左右。
该裂隙宽度为2O~60cm, 尖灭侧现频繁, 呈透镜状产出, 裂隙内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由断层角砾和挤压破碎泥质所充填, 并在砾泥中见有石英碎块和含高锰质钨矿颗粒以及少量的黄铜矿、黄铁矿等硫化物。由此推测, 该组裂隙构造与下部黑云母花岗岩体有密切的时空关系, 在深部可能隐伏着一个矿源或含矿构造体系。
3.4 从成矿地质构造模式分析, 矿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斜列式形态特征和等距性、对称性规律, 据矿山地质工作者多年来在井下各个同标高部位上的观察分析, 发现矿脉在剖面上斜列规律主要表现为前列式, 即一组矿脉向下延深尖灭时, 在倾斜方向上则必然是另一组矿脉侧现的开始。如上部493中段北组V1、V2、V3矿脉, 随着深度的增加矿脉逐渐尖灭, 在相距不远的中组V4、V5、V9矿脉逐渐由小变大, 两组矿脉存在明显的侧列式现象 (见图3) 。∈2-3-中、上寒武统;1-巷道;2-矿体及编号;3-黑云母花岗岩。依据上述等距性和斜列对称性规律, 以及结合矿区南部地段的围岩蚀变、云英岩化和岩体凸峰部成矿等规律, 分析认为, 340中段以下南部岩体内已完全具备了内接触带成矿地质条件, 据此将该区段作为本矿区主要探矿目标。
3.5 实施探矿计划, 取得探矿效果:矿山地质人员在前人普查评价工作的基础上,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矿区的各种地质现象, 矿体在平、剖面上的赋存状态以及矿物组合的富集规律, 进行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地表的复测工作。
结束语:矿脉组开展的生产地质探矿与综合地质研究, 得出南组矿脉带的下部岩体内存在内接触带矿体的结论。
摘要:矿区是地质勘探在区域构造控矿范围内运用等距离控矿构造理论进行找矿预测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典型范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地质找矿方法及成效。
找矿规律 篇5
江西宝山钨多金属矿床伴生银富集规律及找矿意义
宝山矽卡岩型白钨铅锌多金属矿床伴生银成矿富集于硫化物期,与铅锌铜硫化物关系密切,伴生银含量与主元素Pb、Zn、Cu正相关.银载体矿物主要是方铅矿,伴生银品位在钨多金属矿床中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上富下贫的变化特点.研究伴生银富集规律对矿山探矿、指导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作 者:刘荣军 范峰 LIU Rong-jun FAN Feng 作者单位:江西荡坪钨业有限公司,江西,大余,341514刊 名:江西有色金属英文刊名: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年,卷(期):23(3)分类号:P618.52关键词:伴生银 富集规律 经济效益 江西宝山
找矿规律 篇6
关键词:五龙沟地区;找矿;成矿规律;黄金矿产资源;大型矿集区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7-016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7.081
五龙沟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成矿带,在都兰县诺木洪乡,区内分布有9个水系,水系规模较大,分布清晰。在五龙沟地区发现有许多金矿化带,在这些金矿化带发现深水潭金矿床、红旗沟金矿床、岩金沟金矿床,还有很多金矿点和矿石化。在金矿挖掘工作中由于矿体规模迅速增大,发现较多的盲矿体,所以该地区具有较高的找矿前景。我们对该地区金矿化带的成矿规律进行分析,为找矿提供依据。
1 五龙沟地区地貌概述
五龙沟地区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境内,该区地质复杂、岩石横生,主要地层有元古金水口群,中元古界长城系小庙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邱吉东沟群。此地区地质比较复杂,岩浆活动激烈,而且规模大、次数多,区内中酸性侵入岩非常发育,中基性脉岩也比较多,而且局部地区还会出现超基性岩脉。岩石构造多为发育近乎平行的北西向脆韧性剪切带,构成区内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纵横交错的断裂构造系统。
五龙沟矿区内地质构造在长期地质演变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断裂态势,断裂层分别有红旗沟、岩金等类的断裂剪切带和其他类型的断裂带。五龙沟地区各个大大小小的金矿经过数亿万年的变化,从早期变形期到晚期左行右行正滑期,在地质柔性和脆性的变质和剪压的交替变化下发生较大的改变,这个改变过程就是金矿成矿的主要时期。金矿在成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成矿运行有不同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没有规律可行。该地区的岩石类型比较多,金矿构造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地质观察发现金矿一般产生在元古界与花岗岩岩体内外接触段附近,因为这里的地质为韧性剪切带,比较适合金矿的形成,所以说矿藏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着一定的关系。五龙沟地区断裂构造发达,而且其断裂形式较为复杂,区域构造以脆韧性剪切带为主要特征,三道梁-苦水泉剪切带、岩金沟、萤石沟-红旗沟构成了该地区三个主要控矿构造带,有利于本地区找矿。本地区金矿大部分的矿层以大块组群呈现,单块矿长在100~200,高品味矿体达到4.42*10左右。
2 五龙沟矿区金矿储藏形式
2.1 成矿原因
矿岩储存可能会因为切割地层的不同而不同,五龙沟矿区的金矿一般是由斜长花岗岩、石英、石岩等组成。矿区内的储金一般石油形态储玉岩层和少量裂缝形成,金矿附近结构形态复杂、岩石类型多,特别是类似黑云母凝灰板岩的岩石更加丰富,所以本地区的矿藏不容易渗透,封闭性比较好,有利于矿液的聚集,这也是该地区金矿丰富的主要原因,但是矿层上下板块在矿体夹层下形成夹石,金矿层沿围岩组成特性分布,在这种形态金矿点额腐蚀比较大,所以只凭人的感观是不能发现矿藏位置的,必须凭借相应的测量工具确定金矿位置和形态结构,这样人们才能找到金矿的具体位置、大小及结构等。
2.2 金矿成矿特点分析
区内矿藏比较丰富,但是矿区内的矿石组合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以黄铁矿、毒砂、自然金、黄铜矿、磁铁矿、白钛矿、石英、云母、电气石、石墨等矿物质为主。矿物分布特征从岩层蚀变形式方面来说在硅化、黄铁、绢云母、黄铜等类似的岩石强大时,金矿内的矿藏品级比较高,矿区分布特点是沿着地形断裂面与下盘岩层呈多条强弱变化带和宽度不同的交叉平行布列带,另外矿区分布特点还与矿藏品级、厚薄层、含矿腐蚀数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五龙沟地区矿层呈现间歇集居形态,这种形态一直顺着矿层走势延展至金矿区域内,金矿化带的稳定性比较强,在找矿时人们能够顺着矿体倾向出现的高程进行查勘。也有矿体倾斜伸展大于走势延长,呈现出矿体延展的稳固性和可信度。矿体大致在空间上呈现分段集中、局部腹肌、大致等间距分布,在地表形态上多表现为细小的条带和透镜体、矿体的不连续分布。矿体一般成群成组出现,呈现出脉状、扁豆状,较大矿体主要呈似层状。
2.3 成矿规律分析
在金矿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本地区金矿的构成与此地区石岩的岩质没有较大的联系,可能与大地的运动变化有着重要的关系。矿区内的特定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岩石结构的组成,所以金矿能够存在于矿区的各种岩体中。五龙沟地区的金矿大部分存储于岩体与地壳接触带,矿体一般在后期脆裂面上或者是下部的斜长花岗石、辉石等岩石中。
2.3.1 NW、NNW、NWW向构造蚀变带汇集,NWW向断裂与NNW向断裂“人”字型交汇处,此区域断裂构造在平面上的转折处、倾斜方向等方面在断裂的膨大部位、陡变缓部位一般就是矿化富集地域。
2.3.2 此地区的矿体一般是成群成组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层列再现和尖灭再现的群聚规律。矿体一般沿岩石矿体的走向延伸,呈现出品味高低不同的变化特点。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五龙沟复式向斜向南东方向发展以及地形变化有关,另外也可能与构造带的局部应力场形成的矿液微循环系统以及金矿的矿藏空间有关。
2.3.3 一般情况下矿区围岩蚀变强度与矿石品位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矿区的蚀变分带越全,矿体规模相应的也越大,那么其含矿品位也越高。矿蚀变带矿藏的分布规律一般是沿主断裂面上、下盘岩性呈数条强、弱蚀变带分布,同时呈现出宽窄不一的平行排列分布,这与矿体品位、厚度变化等有着重要的关系。从矿体空间分布形式上看,该地区的矿体具有间断群居的特征,岩矿体走向延伸。
3 找矿前景
五龙沟地区地质复杂、矿藏丰富,其中矿化带分布比较具有代表性,属于我国主要的金矿带之一。在金矿挖掘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金矿的分布特点、成矿规律,以便为找矿提供丰富的依据。该地区除了已经被发现的矿藏以外,各个矿区的延伸地带也富含矿藏,所以各个金矿附近地区也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经过多年的金矿挖掘,我们也总结了较多的挖掘经验,已经有深部探矿工程证实,无地表矿体深部存在丰富的隐伏矿体,而且这类矿体的延伸比较大,具有丰富的矿藏,找矿前景也比较大。所以金矿挖掘中对于已经发现的矿体要再进一步深入挖掘,以便能够发现新的矿体或者是扩大现有的矿体规模。如果矿体的矿化带存在多处膨大部位,这类矿体为矿体侧现场地较大,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挖掘,很有可能找到新的矿藏,具有较大的挖矿前景。
4 结语
青海省都兰县五龙沟矿区由于长期受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断裂组合地带,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区内矿产丰富,金、银、铜、铁、锌、铅等金属矿藏比较丰富,特别是金矿床规模比较大、品味高,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是青海省最具资源潜力的金矿区之一。该地区金矿显现矿体延展的稳固性与可靠性,根据矿体成矿规律合理找矿,促进本地区矿藏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才.五龙沟金矿床Ⅺ号金矿化带特征及找矿前景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9).
[2] 张延林,韩玉,张培青,田承盛,陈建林.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Ⅺ号金矿化带特征及找矿前景[J].黄金,2011,(9).
[3] 王春艳,王小成,保守礼,祁俊霞.青海省祁漫塔格中心地带铁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J].科技信息,2010,(21).
[4] 何永淼,鲍振襄,包觉敏.湖南西部钨锑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应用[J].地质找矿论丛,2013,(1).
丹东五龙金成矿规律与矿找矿方向 篇7
五龙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辽东台背斜营口--宽甸古隆起的南部,鸭绿江深大断裂带西侧。该区区域范围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辽河群变质岩系;岩浆岩分布广泛,其时代主要有吕梁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等;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为区内金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2 矿床地质特征
五龙金矿床产于燕山晚期三股流花岗闪长岩体边缘,位于岩体西北缘,该矿床属典型的含金石英脉矿化类型,产于大面积分布的黑云母花岗片麻岩体中,含金石英脉的空间产出与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依产状主要分为近SN及NW向两组,其中,近SN向含金石英脉走向为10°±,倾向W,倾角较陡,为75°~85°;NW向含金石英脉走向一般为320°±,倾向SW,倾角变化较大,为40°~85°。含金石英脉规模大小不一,长度一般为几十米至千余米,宽0.1~30m,延长与延深之比一般为1:1~1:1.5。两组矿脉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金属矿物均主要以黄铁矿为主,次要矿物有磁黄铁矿、辉铋矿、自然铋、自然金、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斑铜矿、毒砂和白钨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及萤石等,表明其为同期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在含金石英脉内工业矿体不连续产出,其形态一般呈脉状或透镜状;含金石英脉是构成工业矿体的主体,也包括少量的蚀变构造岩。
3 矿床成矿规律
3.1 金在石英脉中的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
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以两种状态、两种方式赋存在石英中。即:裂隙充填式的自然金和与硫化物相伴生的微粒自然金。
(1)裂隙充填式的自然金:主要赋存在硫化物集合体之间或其边部的裂隙中。曾在二坑二号脉中发现大片薄叶状自然金。面积达150cm2。
(2)与硫化物相伴生的微粒自然金:其赋存状态呈细小圆粒状或不规则状。粒径0.5~0.007mm之间,常见的粒径多为0.02mm。
3.2 金的分布及其含量变化特征
金的分布与石英脉中的硫化物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细粒浸染状或粉末状黄铁矿、辉铋矿更为密切。金、铋含量比为1:30。根据金品位统计结果,各级品位在矿石中的频率是不同的。统计曲线为正不对称。品位数值在1×10-6~3×10-6之间,随品位增高,曲线逐渐下降。金品位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呈跳跃式变化,在垂直方向上呈波状摆动的变化。一般金品位在10×10-6以下,最高金品位可达286×10-6。其含矿系数为0.34%~0.63%,品位变化系数为100%~133%之间。可见矿化是不连续的,金组分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3.3 金矿化富集因素
(1)金属硫化物富集处,特别是辉铋矿含量高的部位矿化富集。
(2)两组矿脉交汇处金矿化富集。
(3)每期矿化的中心部位金矿化富集。
(4)多期矿化的迭加处金矿富集。
(5)矿脉内部纵横裂隙发育处金矿富集。
(6)矿脉中细粒闪长岩残留体多,而且小的部位金矿富集。
(7)在同一矿脉中,一般上盘富于下盘,下盘富于中间。
(8)矿脉走向或倾向扭曲处金矿化富集。
(9)矿体地表氧化金矿化富集。
4 找矿方向
根据五龙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经综合分析认为:深部矿体规模有变大、变富的趋势,因此应加强第二找矿空间的工作,外围靠近三股流岩株的里滚岭区—1000米发现EH4异常,异常值高,范围大,找金潜力较大。矿区内部依据成矿规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平面上,北西向断裂与花岗斑岩脉交汇处南北两侧80米左右范围内,是找北西向矿体的有利部位,在相交汇处可能形成一个膨大的富矿囊,在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中着重探花岗斑岩脉两侧地段,并根据矿体的排列规律寻找平行脉和盲矿体,同时根据近南北组含矿构造在走向的左弯地段矿体富集的构造控制特征,注重寻找富矿地段。
(2)在横剖面上,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倾角由陡变缓的处,是北西向矿体成矿的有利部位,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所赋存矿体存在明显的雁列规律,应注意运用雁列规律探近南北向构造内矿体,应特别注意雁列方向和雁列角。
(3)在纵投影面卜,两个方向矿俸依导矿构造和控矿构造的倾向而产生侧伏,按照这一规律,由上部中段探下中段的矿体,尤其是近南北向矿体是尖灭侧伏再现,要注重侧伏方向和侧伏角的规律,以免漏掉矿体。
(4)在同一成矿带(I、Ⅱ、Ⅲ成矿带)内,北两向矿体与近南北向矿体具有负消长关系。因此,当一个方向矿体尖火或矿化减弱时,邻近的另一个方向的断裂构造易干成矿,在探矿时应注意转变方向。
(5)对五龙金矿床上郎中段有一定矿化信息矿体不成规模的地段,在深部探矿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往往一些小的指示特征,预示深部盲矿体的存在。
(6)对五龙金矿Ⅲ成矿带内北部足探矿空白区,建议沿北西向断裂构造带向鸡心沟断裂方向探矿。依据北北东向花岗斑岩控矿观点,东部Ⅲ号花岗斑岩带(100号断裂附近)也应该作为下一步探矿的重点地段。
参考文献
[1]姚凤良,孙丰月.矿床学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15-244
[2]王明志,纪兆家,梁群峰,等.辽宁五龙金矿控矿构造分析及找矿方向[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27(3):191-196.
[3]赵鹏大,迟顺都,李志德,曹新志.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61-157
[4]叶松青,郭守义.矿产勘查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78-155
找矿规律 篇8
近年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贵金属找矿工作的进步, 在此情况下, 找矿的准确性不断提升, 相关机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但在贵金属找矿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 因此, 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贵金属成矿与找矿有关内容, 并且还要对专业的找矿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以促进我国贵金属矿业的良好发展。
2 中国现阶段贵金属的勘查现状
2.1 金矿近年来的勘查现状
现阶段, 相比于世界其他各国, 我国在金矿行业的勘察技术、开采实力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对于矿床的开采的方式, 大体可分为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 (图1为干式充填采矿法示意图) 、崩落采矿法, 同时, 我国金矿资源十分丰富、类型更多、覆盖面积更广、资金投入量大等优势。按照类型划分, 可将金矿具体分为沉积作用中形成的金矿、火山岩型中形成的金矿、侵入岩中形成的金矿等。目前, 在我国火山爆发地带、破碎地带、长江中下游地带等地区, 均能够发现金矿的存在。
此外, 在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带, 在金矿开采过程中, 还可以发现金矿与其他矿种集中分布于一处, 这表示一个地区往往会出现多个类型的矿床集中分布的情况。根据有关地质勘探结果发现, 我国金矿数量可达千个, 但其中小矿多、大矿少。矿石品位一般属中上, 中小型矿床品味变化大, 品味较高;而大型金矿品味不高, 但均较为稳定。我国单一成分金矿较少, 而伴生金较多。有关数据表明, 伴生金年平均产量占据中国黄金总产量的1/4, 由此可以发现, 伴生金资源在我国金矿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2.2 银矿, 铂族元素近年来的勘查现状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银矿的分布大多不均匀, 资源含量较为丰富, 所以通常很难勘察到独立的矿床的出现。近年来, 在我国的广东、四川等地带已经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银矿床, 这表示银矿的开采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
当前, 我国在铂族元素的投入工作力度不大, 可即便是这样, 四川地勘单位依旧发掘出了三大湾、硫磺厂等新型矿床。我国开始在西北部、华北地带北缘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含铂铬铁矿矿床、砂铂矿床, 以期今后能在相关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3 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
3.1 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金矿床一般形成于各个时代, 其中, 中生代与新生代金矿床是最为重要的。我国当前规模较大的一些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与新生代, 例如福建的紫金山。近年来我国开采和发现的金矿床也大多为中新生代, 例如贵州的水银洞。
基于我国金矿床近年来的应用情况可发现, 新生代金矿是找矿作业的重点。就目前情况来看, 金矿床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并且在不同的矿集区中, 均富集了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例如:砂金矿集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和长江水系的汉江和嘉陵江流域。此外, 我国当前单一类型金矿的矿集区比较稀缺, 同一类型的金矿也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矿集区, 而在同一矿集区也有可能出现类型比较丰富的金矿。
3.2 银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中国银矿床的成矿时间与世界上银矿床主要成矿时间基本一致。我国银矿床大多为中、新生代矿床, 基本占据银矿床总数的68%左右。此外, 银矿床的矿集区与其他类型金属矿床集区的分布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 火山岩控矿区的银矿分布范围作为广泛。
3.3 铂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对于我国铂金属矿床的形成, 主要是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个时代。其中, 对于由前寒武纪时代形成的铂金属矿床, 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台边缘, 而对于新生代的铂族金属矿床, 其不仅在华北地台边缘、天山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些砂铂矿, 在三江的斑岩铜矿中也具有铂金属的伴生矿。
此外, 基于当前贵金属研究情况来看, 中国铂族金属矿床资源在各个时空分布都具有规律性, 到目前为止, 大约已经形成了8个重要的成矿远景区, 例如华北地台及其北缘前寒武纪年成矿远景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成矿远景区等。
4 中国贵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4.1 金矿的主要找矿方向
对于中国金矿的主要找矿方向, 通常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老矿区进行进一步发掘, 查明老矿区周围是否还存在伴生矿。 (2) 对新矿区深入发掘, 通过勘查示范对新矿区进行深入研究。 (3) 采取科学选取冶技术、综合利用技术, 将表外矿床变成可供使用和开采的矿床。当前, 中国的卡林型金矿已经成为金矿主要的找矿方向。 (4) 通过对矿区带的研究, 促进选区工作的快速发展, 形成新的远景区。 (5) 通过对成矿系列、成矿规律的分析, 寻找金矿新的生长点。其中, 成矿系列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 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矿床组合。
除此之外, 依据金矿成矿时代与主导成矿作用性质、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 可将中国主要类型的岩金矿床细分为39个成矿系列。通过有关研究成果发现, 到目前为止, 中国拥有的独立金矿床成矿系列较为稀少,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金矿床与其他矿种有着非常密切的共生或伴生关系。这一成矿系列特征对金矿床找矿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银矿主要找矿方向
通过中国银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分析可知, 银矿的分布较为广泛, 成矿时代也有许多。银矿成矿背景可能是造山带也可能是盆地, 但受地质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现象比较明显, 容矿围岩不仅有变质岩, 还有岩浆岩和沉积岩。
此外, 依据中国当前银矿床开采情况可以发现, 加强对锰矿区含银性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区断裂带与锰、银化探异常吻合地区, 要高度重视岩体的剥蚀程度, 只有这样, 才能为银矿床主要找矿方向的确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铂族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通过对中国铂族元素矿床的主要矿集区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于研究, 可以基本确定不同类型的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方向。例如:华北地台边缘属于多种类型铂族元素矿床矿集区, 此矿集区种, 钒钦磁铁矿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此外, 中国铂族元素矿床类型多样化, 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当前地质探查结果显示, 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成矿条件最好, 已知矿产资源最多, 所以必须加大对该地区开采资金的投入, 加深找矿方向的研究工作, 保证矿产资源开采工作顺利进行。
5 促进我国贵金属矿床找矿发展的建议
5.1 建立健全贵金属找矿市场的市场秩序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贵金属找矿行业也在不断发展, 地质找矿企业不断增多。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 贵金属找矿行业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能够获得较多的效益,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地质找矿行业。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贵金属矿产分布不均匀, 不同地域的贵金属找矿行业的发展也大多不平衡, 其中的部分区域的贵金属找矿市场发展较为迅速, 导致全国找矿市场秩序不全面, 常发生恶性竞争的现象, 给贵金属找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基于此, 必须要不断健全我国贵金属找矿市场秩序, 以确保贵金属找矿市场的资金与资源能够获得最优的配置与利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中恶性竞争出现的频率, 为贵金属找矿市场的顺利运行提供必要的保护,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5.2 优化贵金属找矿机制中承包体制的发展
(1) 找矿企业不仅要不断完善承包招标的制度建设, 还要严格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文件与法律执行有关制度与措施, 严禁“暗箱操作”。 (2) 找矿行业上级矿产部门还需依据企业实际运行情况, 不断增强对下属企业承包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尽可能落实承包项目招标竞标的公平公正, 确保承包过程的透明化, 严禁“内定”现象的存在。 (3)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严格规范贵金属矿产找矿收费制度。一般情况下, 地质找矿工程设备与物资采购规模巨大, 资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通过承包过程, 可以对承包企业是否具备此种资金实力进行全面的了解, 进而有能力去购买质量合理的找矿物资与设备设施, 确保贵金属找矿技术与财力。 (4) 在承包竞标期间, 需要对收贿受贿现象进行严格的监督, 一旦发现, 必须进行严厉的惩罚与处理。此外, 要想真正优化承包竞标制度, 就必须要从根源抓起, 以确保贵金属找矿机制的合理有效。
6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的贵金属资源蕴藏较为丰富, 在此情况下, 要想全面的发挥出贵金属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 为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促进我国贵金属找矿行业的良好发展。
摘要:矿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贵金属具有较好的投资与收藏价值, 其矿床开采的难度也相对较高一些。基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现阶段贵金属的勘查现状, 其次对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贵金属矿床找矿发展的建议, 以确保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完全开采, 显示出贵金属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1]尔斯别克·玖尼斯汗.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4) :184~184.
[2]张瞡, 陈远荣, 谢桃园, 等.团结沟金矿矿床成因、构造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浅析[J].中国地质, 2010 (37) :1710~1719.
找矿规律 篇9
关键词:构造特征,地质背景,断裂控矿规律,预测靶区,验证效果,金矿床
胶东半岛之东部牟乳成矿带是山东省第二大黄金生产区, 乳山北东部地区是牟平—乳山金矿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程度较高, 找矿难度很大。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湘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认为湘沟金矿床位于牟乳成矿带之青虎山-唐家沟断裂带上南端, 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找预测矿靶区应为深部向南东侧伏方向之区间。2011年对矿区深部预测矿靶区进行钻探工程验证, 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全区共圈定7个矿体, 新增黄金储量3588kg, 其中Ⅰ-2、Ⅰ-1号矿体规模最大, 占探获总储量的85%。
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乳山北东部地区位于秦祈昆造山系 (Ⅰ级) 、大别-苏鲁造山带 (Ⅱ级) 、苏鲁折返带 (Ⅲ级) 的威海高压-超高压变质区 (Ⅳ) 内, 该区域位于中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之胶东东部牟乳成矿带上, 是牟乳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西部为桃村断裂, 东南部为五莲~荣成断裂, 金矿产于两断裂之间的楔形构造域内。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荆山群, 主要分布于区域的西北部午极、育黎、诸往一带。主要岩性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浅变粒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等, 为一套中基性海底火山岩夹沉积岩组合。区域内岩浆岩主要为中生代花岗岩及各类脉岩, 最大岩体为昆嵛山花岗岩体, 主要岩性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130~180Ma) 。
二、区域控矿规律研究
(一) 控矿构造特点。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 断裂构造发育;特别是NNE向断裂构造纵贯全区, 为区内金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该组构造由四条断裂构造组成, 自西向东依次为:青虎山~唐家沟断裂、石沟~巫山断裂、将军石~曲河庄断裂、马家庄~葛口断裂, 呈平行近等距分布。断裂最长达20余千米, 宽1~20m不等。断裂近于平行, 且近等间距分布。走向5°~25°, 多倾向南东, 倾角75°~90°。
(二)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牟乳成矿带南部之乳山地区金矿床的分布, 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断裂构造的分布决定了金矿床分布规律, 即南北成列, 东西成行的棋盘格式, 金矿主要定位于棋盘格式构造的结点上。同一断裂带上金矿床受近SN向、NNE向断裂和NEE向隐伏断裂的交汇部位控制, 而NEE向隐伏断裂在剖面上具有共轭的特点, 所以沿同一断裂带分布的不同金矿床, 其矿体侧伏方向是两两相反的, 如果把东西相邻断裂带中的金矿床按NE方向连接, 则金矿床的矿体侧伏方向是相同的。
三、成矿预测靶区的选定
根据乳山地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特点、构造特征以及总结出的区域构造控矿规律, 结合湘沟金矿床矿体在地表分布于1~3线, 控矿断裂带内硅化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角砾岩、断层泥及挤压透镜体并充填石英脉及煌斑岩发育, 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矿化蚀变带具有膨胀狭缩, 在平面及剖面上呈波状弯曲之特点, 显示出控矿构造带为压扭性特征。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及类比英格庄矿区矿体侧伏规律, 初步分析认为湘沟金矿床矿体在深部有向南东方向侧伏之规律, 成矿预测靶区定位在3~19线, 标高在-500m上下之区间。
四、验证靶区地质特征
湘沟金矿床位于牟乳成矿带中青虎山—唐家沟断裂的南延地段, 地层简单, 构造发育,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一)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荆山群, 分布于矿区之西北部午极、育黎一带。由老到新依次为禄格庄组安吉村段:主要岩性为石榴矽线黑云片岩、含石榴二云片岩、含电气石二云片岩夹黑云变粒岩、透辉大理岩等;野头组祥山段:主要岩性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浅变粒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等;陡崖组徐村段:岩性主要为石墨黑云变粒岩、石墨透辉岩等, 是金的“原始矿源岩系之一”。
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在矿区内主要沿沟谷河床等分布, 由老到新依次为山前组、临沂组和沂河组。岩性为冲积、洪积、坡积等含沙砾质粘土、砂土、粉砂土等。
(二) 控矿断裂带特征。
NNE向构造为矿区主要控矿断裂带, 北自东柳家村北至车道村北, 出露长度约4km, 宽1.20m~58.00m, 总体走向2°~35°, 倾向南东, 倾角60°~85°。带内见硅化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角砾岩、断层泥及挤压透镜体并充填石英脉及煌斑岩, 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局部构造面具波状弯曲, 显压扭性。
根据钻探工程控制, 矿区内圈定的矿化蚀变带1条, 编号为Ⅰ。矿化蚀变带规模较大, 其贯穿勘查区南北, 总体走向约3°~10°, 金矿化局部地段较强。金矿体主要赋存于矿区中部Ⅰ矿化蚀变带内。
Ⅰ矿化蚀变带位于矿区中部, 北自东柳家村南, 向南通过湘沟村西, 分布于23线~56线间, 断续出露, 出露长度约1, 500m;其中23线~10线间金矿化较强。其总体走向约3°, 倾向南东, 倾角65°~80°, 宽1.50m~5.80m, 最宽处达58m, 矿化蚀变带具有膨胀狭缩之特点, 平面上呈波状弯曲。带内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硅化绢英岩化花岗碎裂岩, 硅化角砾岩, 并充填有石英脉及煌斑岩等, 局部见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三) 岩浆岩。区内所见岩浆岩主要为中生代燕山期玲珑超单元崔召单元, 岩性为中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在区内分布广泛, 岩石呈浅灰色, 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
区内所见脉岩一般规模不大, 长几十米, 厚几米至十几米。沿北东向断裂充填的花岗斑岩规模较大。主要为煌斑岩、花岗斑岩及伟晶岩脉。
(四) 矿体特征。湘沟矿区共圈定七个金矿体, 分别为Ⅰ-1、Ⅰ-2、Ⅰ-3、Ⅰ-4、Ⅱ-1、Ⅱ-2和Ⅲ号, 均赋存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中。除Ⅰ-1矿体外其它均为盲矿体, 其中以Ⅰ-1、Ⅰ-2矿体规模最大, 占总储量的84%。
五、验证效果
在成矿预测的靶区范围内, 2011年详查工作共施工验证钻孔38个, 工程量16690.91m, 基本分析样品1, 207件, 探求金矿石量116万吨, 金金属量3588kg。从金矿体分布特征看, 地表分布于1~3线, 深部分布于3~15线, 标高-585m, 最大垂直延深650m, 矿体明显向南东侧伏, 侧伏角为75°左右。15线深部钻孔没有封闭, 在沿侧伏方向上, 应加强15线至21线, 标高-600m以下深部的找矿工作, 扩大矿区黄金资源量, 为矿山开发提供更多的地质储量。
参考文献
[1].贺振.山东牟乳金矿带控矿构造特征及综合预测[J].地质与勘探, 2006
[2].赵伦山等.热液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动力学——以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为例[J].地球科学, 1994
[3].李胜荣, 陈光远等.胶东乳山金矿田成因矿物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6
[4].谢宏远, 沈远超, 王岳军等.山东三甲金矿的矿体变化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矿床地质, 1998
找矿规律 篇10
关键词:忠宝,钨矿床,地质特征,找矿规律
新疆托克逊县忠宝钨矿是东疆地区近几年发现的一小型钨矿床。忠宝钨矿位于托克逊县城南东8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已完成详查工作。矿床位于库米什-亦格尔大坂多金属成矿带中,区内已发现多处铜、金、铅、锌矿床。
1区域地质
矿区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缝合带南侧,处于萨阿尔明—库米什晚古生代沟弧带内。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元古界中天山群星星峡组、志留系阿哈布拉克群、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上泥盆统哈孜尔布拉克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中石炭统桑树园组、侏罗系三工河组等。岩性为各类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变碎屑岩类等。区域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加里东期侵入的闪长岩、花岗岩。华力西期侵入的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侵入岩。酸性岩体主要为斜长花岗岩、红色斑状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与围岩发生混染和交代作用,在局部岩体边部接触带或岩体顶部常有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及石英脉产出,为钨、锡、铋等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条件。区域构造十分发育,南部为喀拉克孜勒复向斜,中部为库米什-彩华沟背斜。区域断裂主要为拱拜子大断裂(F3),断裂走向北西西向,为区域逆掩断裂(图1)。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泥盆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下亚组,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下部为黑云母长石片岩、含石榴黑云母石英片岩、十字石兰晶石片岩、石榴石英岩、大理岩等;中部为二云母长石片岩、钙质片岩;上部为浅黄色条带状大理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等。第二岩性段下部为白色大理岩、暗灰色黑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中部为浅灰色石英片岩、黑灰色钙质片岩、黑色角闪片岩及少量变粒岩;上部为暗灰色黑云母石英片岩、钙质片岩、大理岩成互层产出,中夹有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矽卡岩化黑云母石英片岩。区内主要含矿矽卡岩即分布于此段地层中。第三岩性段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片岩、钙质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底部见霏细斑岩条带;中部以钙质片岩为主,次为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上部以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主,中夹大透镜状大理岩和少量石英片岩、绿泥石石英片岩。
2.2构造
1.板块缝合线2.主干俯冲断裂3.准噶尔盆地4.吐哈盆地5.塔里木盆地6.西伯利亚板块7.哈萨克斯坦板块8.塔里木板块9.喜马拉雅期构造层10.燕山期构造层11.华力西期构造层12.加里东期构造层13.元古代构造层14.花岗岩15.超基性岩16.区域主干断裂17.背斜构造18.向斜构造19.忠宝钨矿20.吐哈中间地块21.哈尔力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22.博罗科努早古生代岛弧—弧后带23.哈尔克—巴仑台古生代沟弧带24.萨阿尔明—库米什古生代沟弧带
主要有褶皱和断裂两种构造形迹。
褶皱构造。矿区处于库米什-彩华沟背斜的东段倾伏端,该褶皱的两翼由阿尔彼什麦布拉克下亚组第一、第三岩性段构成,背斜轴向106°-296°。由于构造及岩浆侵入作用的影响,局部小褶曲发育,形成相对封闭有利的构造空间,有利于岩浆与围岩的充分交代和热液矿化作用。
断裂构造。矿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次之,断裂具多期活动和继承性的特点。矿区内北东向断裂近于平行出现,多为剪切走滑断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成45°交角,断裂构造对矿区岩体和矽卡岩分布控制作用明显的,矽卡岩多沿断裂带成群分布,尤其是北东向断裂。
2.3岩浆岩
矿区内分布华里西期酸性侵入体,岩体侵位于泥盆系下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下亚组地层中,为一岩株,主要岩性有灰白色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正长花岗岩等。区内脉岩广布,从基性-中酸性-碱性脉岩均有分布。
2.4变质作用
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是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形成大理岩、矽卡岩。矽卡岩多为钙质矽卡岩。分为干矽卡岩和湿矽卡岩。干矽卡岩的特征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钙铝榴石、硅灰石、方柱石;湿矽卡岩的特征矿物为符山石、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绿泥石等。
2.5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硅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石英碳酸盐化、萤石化等。
矽卡岩化较矿体范围大而包裹矿体,多形成钨矿化体或构成矿体,产于接触带或地层夹层中。
云英岩化产于蚀变带核部或呈裂隙脉状产于矽卡岩、岩体内接触带及部分花岗岩体中,此类蚀变以白云母和石英窄脉为特征。
硅化、黄铁矿化、石英碳酸盐化产于接触带或沿早期裂隙继承性产出,可见石英脉及深灰色方解石脉共生,并在石英团块中包裹白钨矿大晶体之现象,在石英团块旁侧亦可见白钨矿连生集合体。
石榴石化以钙铝榴石的发育为特征,呈浅褐红色,半自形-自形粒状。远矿钙铝榴石结晶细小,在细粒矽卡岩及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均可见到;矿体中钙铝榴石结晶较粗,与绿帘石、纤状粗晶硅灰石共生,构成局部的富矿团块。
萤石化发育于矿体、矿化矽卡岩及云英岩中,尤其在结晶其在矿化矽卡岩中含量较多时用紫外灯照射与白钨矿难以区别。
3矿床地质
3.1矿体特征
据已施工的探槽及钻孔控制,忠宝钨矿区内已圈出矿体集中分布区(矿脉群)11处、矿体59个,各矿脉群所包含矿体。矿体总体上产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的东部呈顶盖残留体或外接触带矽卡岩、云英岩中。矿体具有簇群丛生的特点,呈透镜状、似层状、脉状及不规则状。规模一般长50-300m,延深150m。主要矿体为L1-1、L4-4、L4-5、L4-6、L4-8、L4-9、L4-10、L5-2、L5-3、L7-2、L7-11、L7-14等。
3.1.1 L1矿群
位于矿区西北部,矿体赋存于SK-8透辉符山石矽卡岩、透辉硅灰石矽卡岩、石榴绿帘石矽卡岩及云英岩中,矿体底板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矿体上部围岩为石榴透辉石矽卡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根据探矿工程已圈定矿体4个,产状100°∠30-60°,L1-1为主要矿体。
L1-1:矿体位于矿带的下部,由8个探槽及7个钻孔控制,矿体形态为脉状、透镜状,长200m,厚1.15-16.42m,平均厚4.69m。矿体平均品位0.679%。控制最大斜深120m。矿体向深部变薄,品位变贫。总体上矿体具有上富下贫,北富南贫,产状南缓北陡的特点。
3.1.2 L4矿群
位于矿区东南,赋矿SK-27矽卡岩一小褶曲构造为,呈近东西向展布。西部走向近东西向,东端倾向160°,倾角30°-50°。钨矿化主要产于透辉符山石矽卡岩、阳起透辉符山石矽卡岩内,矽卡岩中充填的云英岩脉带及石英脉亦含矿,矿体围岩为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片岩、钙质片岩及花岗岩。根据已施工的3条探槽及5个钻孔已圈出了矿体12个。主要矿体为L4-4、L4-5、L4-6、L4-8、L4-9、L4-10。
L4-4:矿体产于矿带中下部,由3条探槽和5个钻孔控制。呈东大西小不规则的脉状,产状150°-189°∠35-56°,矿体长125m,厚2.55-19.04m,平均厚10.94m,矿体平均品位0.35%,地表矿体东端膨大且品位富。
L4-5:矿体产于矿带中部,走向近东西,长200m,形态呈脉状,产状160-180°∠35-61°,西段倾向160°,而倾角在60°左右,东段近东西向,倾角缓。矿体中部被花岗岩脉穿切。由4个探槽和3个钻孔控制。矿体平均厚8.19m,矿体平均品位0.224%。控制斜深85m。
L4-6:矿体呈脉状,由3条探槽和5个钻孔控制。长220m,中部为花岗岩脉切穿而不连续,矿体延深亦被花岗岩脉穿切,产状180°∠50°,矿体平均厚3.41m。平均品位0.164%。
L4-8:矿体呈东大西小的似层状,沿倾斜方向延深较大,产状175-187°∠47-53°,由3条探槽和6个钻孔控制,长125m,平均厚11.05m。矿体平均品位0.209%。
L4-9:矿体呈脉状,局部膨大,由4条探槽和2个钻孔控制。矿体产状175-186°∠53-63°,深部矿体变缓。矿体长170m,平均厚7.65m。平均品位0.249%。已控制斜深25m。
L4-10:矿体呈似层状,由2条探槽和3个钻孔控制。矿体长110m,平均厚11.09m。矿体平均品位0.264%。
3.1.3 L7矿群
产于六号矿脉群东SK-20矽卡岩块中,用施工的探槽及钻孔圈出18个体,其中L7-2、L7-10、L7-11和L7-14为主要矿体。
L7-2:产于矿带东下部,由3条探槽和2个钻孔控制,形态呈脉状,产状110°∠30°,矿体长81m。矿体平均厚5.36m,矿体平均品位0.312%。控制斜深60m。
L7-10:产于矿带中上部,由2条探槽和1个钻孔控制,形态呈脉状,产状110°∠30°。矿体长55m,平均厚3.12m,矿体平均品位0.11%。ZK11903孔控制矿体斜深33m。
L7-11:产于矿带中上部,由2条探槽和2个钻孔控制,形态呈脉状,产状120°∠23°。矿体长65m,矿体在地表薄、品位低,钻孔中厚度大、变富。矿体平均厚3.26m,矿体平均品位0.30%。矿体向下延深70m。
L7-14:产于矿带中上部,由3条探槽和和1个钻孔圈定。矿体的中部膨大,两端尖灭,产状110-115°∠30°。形态呈透镜状,长80m,最厚9.80m,其厚度向下在ZK11601孔中迅速变薄,只有1.53m。矿体平均品位0.237%。ZK11601孔见矿斜深40m。
3.2矿石质量
3.2.1矿石矿物成份及特征
大量光薄片资料和选矿成果资料表明,矿石中有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少量锡石。
(1)白钨矿:是矿石的主要有用矿物。在高品位矿石中含量较高,可达1.5~4%,粒径较粗,一般粒径在0.2~2mm;部分达5~8mm。呈星散浸染状或稀疏浸染状分布。低品位矿石中含白钨矿较少,粒度也细,在0.1~0.5mm±,呈星散浸染状产出。白钨矿多呈它形粒状,赋存于脉石矿物间隙中,与脉石矿物嵌布关系简单,接触界线平直,内部纯净,一般不含其它杂质矿物。据窄云英岩型富钨矿脉中产出的白钨矿晶体结晶形态看,结晶好的白钨矿晶体为灰白、黄白、浅黄色,少数为浅红色。呈四方双锥或板状,所见最大板状晶体粒径在8cm,双锥型晶体粒径可达3.5-4cm。
(2)锡石:是矿石中伴生的有用矿物之一,含量较低,通常<0.5%。其晶体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粒度较细,在0.1~0.6mm±。呈星点状分布在脉石矿间。
(3)黄铁矿:暗黄色,粒径0.1-1mm,呈它形粒状、团块状、脉状,局部赋存于少量矿石中。
(4)赤铁矿:褐红色,是黄铁矿氧化形成,呈胶状或粉末状,仅在局部矿体中存在。
3.2.2脉石矿物成份及特征
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符山石、绿帘石、石榴石、硅灰石、次为斜长石、石英、萤石、阳起石、方柱石、透闪石、白云母、黑云母、方解石。矿石中的副矿物常见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方柱石等。
3.2.3矿石化学成份特征
(1)矿石常量元素特征
对L1-1、L4-8、L5-3三个矿体的石榴绿帘石矽卡岩钨矿石、石榴透辉硅灰石矽卡岩钨矿石、透辉符山石矽卡岩钨矿石及白云英岩型钨矿石的取样作常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表1):
1)石榴绿帘石矽卡岩钨矿石的SiO2含量在45%以下,其中F作为矿化剂元素参与了矿化。
2)矽卡岩型钨矿石普遍含钙、镁成份高,而云英岩、云英岩化花岗岩钨矿石以Al2O3、Na2O、K2O、P2O5高为特征,说明后者的碱交代作用强,是云英岩化充分作用所致。
3)矿石中硫含量均不高,钨矿化并不伴生较强的硫化物矿化。
4)矿区含钨矽卡岩是钙质矽卡岩,钙的含量远较镁高,说明其原岩建造以钙质岩石为主,在充分的接触交代作用后热液矿化,生成钙质矽卡岩,并形成白钨矿的富集,无黑钨矿伴生,矿石中是贫铁的。
(2)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通过对L1、L4、L5号矿体矿石作光谱分析及钨矿选矿精矿分析结果显示:
矿石中微量及痕量元素Cu、Pb、Zn、Sn、Mo、As、Sb、Bi、Mn、Co、Li、Na、Ta、Be、Au、Ag的含量均较低,达不到伴生有用组分的要求,也不构成有害组分。矿石及钨矿砂的P元素含量较高,降低了矿砂的质量。部分矿体矿石中萤石含量高,属局部富集,一般达不到可综合利用的指标。
3.3矿石类型及矿石结构构造
3.3.1石榴透辉绿帘石矽卡岩型钨矿石
该类矿石一般为灰绿色,半自形粒柱状变晶结构,块状或条带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绿帘石、透辉石、石英,次为方解石、萤石等。白钨矿呈中-细粒稀疏浸染状赋存于矿石中,当白钨矿晶体较大时形成富矿。
3.3.2阳起透辉符山石矽卡岩型钨矿石
该类矿石一般为灰绿褐色,半自形粒柱状、纤状变晶结构,块状或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符山石、透辉石、阳起石、石英、绿帘石、方解石,次为斜长石、硅灰石等。白钨矿呈中细粒稀疏浸染状赋存于矿石中。
3.3.3云英岩、云英岩化花岗岩型钨矿石
该类矿石为灰白色,风化后常呈褐黄色,半自形粒状结构或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或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粒状石英、白云母、斜长石、黑云母,白钨矿呈稀疏或稠密浸染状赋存于矿石中。在岩体内接触带沿裂隙产出的云英岩窄脉中有白钨矿连生的大晶体产出。
3.3.4石英脉型钨矿石
该类矿石为灰白色,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为石英、白云母及黑云母少量。白钨矿常呈大晶体稀疏赋存于矿石中。含矿脉体规模一般窄而短。
3.3.5矽卡岩化大理岩型钨矿石
该类矿石为灰白-青灰色,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为粒状方解石、透辉石、石英及云母,其它矿物少量。白钨矿呈浸染状赋存于矿石中。
3.3.6矽卡岩化黑云母石英片岩型钨矿石
该类型矿石为灰白色、黑灰色,半自形鳞片粒状结构,片状或条带状构造,白钨矿呈稀疏或稠密浸染状赋存于矿石中。
4成矿规律
4.1成矿期与矿化阶段
矿区钨的矿化作用受岩体与钙质岩层交代作用及后期热液矿化作用的控制,成矿具明显的多阶段性(表2):
4.1.1干矽卡岩阶段
此阶段与岩体大规模侵入期同步,形成范围广的矽卡岩,其特点是以结晶细小的单一矽卡岩及其组合。主要矽卡岩为透辉石矽卡岩、石榴符山透辉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符山透辉石矽卡岩,矿物多以不含水的矽卡岩矿物组合为特征,局部地段形成小而贫的浸染状钨矿体。
4.1.2白钨矿-湿矽卡岩阶段
此阶段是晚期矽卡岩化阶段的产物,分布于热液聚集有意义的成矿部位,以结晶较粗的含水矽卡岩占主导地位,是第一阶段交代作用的继续,时间空间上具有继承性特点,主要矽卡岩以透辉符山石矽卡岩、阳起绿帘符山石矽卡岩、石榴绿帘石矽卡岩组合为特点,是矿区的主成矿阶段,常形成厚大或迭层产出的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体。
4.1.3白钨矿-云英岩化阶段
该阶段矿化分布于湿矽卡岩的核心或沿裂隙展布。在岩体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云英岩分布,但一般矿化差,只能反映热液蚀变作用。而在矽卡岩核部或沿后期裂隙中产出的云英岩常伴随富矿脉的产出,云英岩化阶段是矿区继湿矽卡岩矿化阶段的主要迭加矿化阶段。常可见发育于接触带上含钨云英岩富脉或在矽卡岩矿体中与前期矿化明显斜交,乃至反倾向的含白钨矿云英岩窄脉密集分布,使矿体品位明显加富。
4.1.4白钨矿-石英阶段
该阶段晚于湿矽卡岩阶段,与云英岩化阶段同步或稍晚。在岩体内接触带裂隙或矽卡岩局部构造部位产出含白钨矿石英脉,脉体厚数厘米-几十厘米,长数米-十余米,脉体常与云英岩化条带共生,其中产有窄富矿脉。
4.1.5碳酸盐硫化物阶段
在钨矿化作用晚期中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细脉状、浸染状金属硫化物、碳酸盐脉,该阶段一般见弱矿化,可见黑灰色自形晶方解石。
4.2矿床成因
忠宝钨矿主要有用矿物白钨矿与湿矽卡岩和云英岩有关。据查里科夫有关硅酸盐岩石熔解某些硅酸盐的形成反应,硅酸盐分解反应以及形成硅酸盐的平衡区及实验资料和数据,确定硅灰石-斜长石-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矿物的形成温度在900-400℃,石英-云母-方解石组合形成温度在300-400℃。综合可划分忠宝钨矿的成矿温度在300-500℃之间。形成深度为中等深度(1.5-3km)。
从矽卡岩的组成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侵入岩、地层的钙质片岩、大理岩、石英片岩,成矿物质钨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
综合矿床特征,说明该矿床为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矿床。是岩浆期后热液在接触带进行交代充填成矿作用的产物。
4.3矿化规律
4.3.1矿化产于华力西早期侵入岩体与阿尔彼什麦布拉克下亚组中上岩性段的地层的接触带上,内外接触带均含矿。外接触带以矽卡岩含矿为特征,是主要的矿化岩石;内接触带以云英岩化花岗岩含矿为特征,常可形成富矿。矽卡岩呈残留体产于岩体的顶部或呈条带状产于外接触带上,决定了钨矿体多产于上述二部位中。
4.3.2矽卡岩多产于背斜核部及倾伏端,尤其是背斜局部构造变化圈闭处,热液活动有利,在这些有利部位常形成簇群丛生矿脉及厚大矿脉。
4.3.3当岩体与岩层顺层侵入加上侧向接触时,常有群生矿脉及富矿脉产出。
4.3.4钨矿体产于钙质岩石发育的阿尔彼什麦布拉克下亚组中上岩性段。地层中的钙质片岩及大理岩与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呈互层产出,最有利于热液交代作用的发生。
4.3.5有意义的矿化产于复杂的矽卡岩中,以多种组合的含水粗粒湿矽卡岩成矿好,单一致密的干矽卡岩含矿性差,一般只是矿化或仅赋存小贫矿体。
4.4控矿地质因素
4.4.1矿区含钙质岩层的阿尔彼什麦布拉克下亚组第二、三岩性段分布区是有利交代矿化作用发生的层位。
4.4.2侵入岩为正常的钙碱性酸性岩,岩性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晚期呈岩株状侵入体对成矿有利。
4.4.3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是交代和矿化作用的空间和场所。多阶段产生的复式矽卡岩明显含矿性好。
4.4.4矿区地层的构造为背斜,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构造,是有利的构造条件,局部褶曲或构造形态变化地段是矿脉群聚的最佳空间。
4.4.5断裂构造及组合产出的构造裂隙,充填有后期迭加窄脉状矿化,是形成中富矿的必要条件。
4.5找矿标志
4.5.1岩体与地层接触带有矽卡岩出露或风化面呈暗褐色坚硬致密的矽卡岩附近易风化,残坡积物呈渣状地段常是矿体露头所在。
4.5.2夜晚在冲沟中用紫外灯照射,有钨砂分布,越远离矿体钨砂越细,沿水系向上追索,当钨砂变富变粗则离矿体越近,溯源追踪既可很快找到矿体露头,同时可圈出矿体的大致范围。当在冲沟中见白钨矿大晶体(大于2-3cm)较多时,即有石英脉或云英岩富矿脉的存在。
4.5.3石英脉发育地段并有黑色方解石脉时,注意寻找富矿脉带。
4.5.4化探W、Sn、Mo、Bi、F等元素异常发育,且面积大,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W>100×10-6时,预示着有群居的矿脉存在。钨矿的主要指示元素为W、Sn、Bi、F、Mn,Cu、Zn、Mo为一般指示元素,Ba元素的负异常区与矿化区相对应。
4.5.5物探重力测量在接触带、断层附近存在有局部高重力异常,应引起重视。矿石及含矿矽卡岩的密度资料统计结果:密度常见值在(3.0-3.2)×103kg/m3,与围岩有(0.2-0.4)×103kg/m3的密度差,当矿体及矽卡岩有一定的规模时,足以引起几百微伽的重力异常。
4.5.6透闪硅灰石矽卡岩致密坚硬,耐风化,明显形成高坎、褐色条形山地貌,其下部常有矿脉存在,为找矿的地貌标志。
参考文献
[1]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新疆托克逊县忠宝钨矿区详查报告.2009.
[2]刘智,等.新疆托克逊县忠宝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6):771-778.
[3]薛春纪,等.基础矿床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4]张良臣,等.中国新疆优势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找矿规律 篇11
1 朝阳地一区金矿矿体特征
朝阳地Ⅰ区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朝准地台 (Ⅰ2) 、内蒙地轴 (Ⅱ21) 、围场拱断束 (Ⅲ23) 、张三营中断凹 (Ⅳ27) 的北部, 康保~围场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的南部边缘, 该断裂在围场东部分支为两条, 其中一条从朝阳湾至兴聚德, 一条从矿区南通过, 两条构造到老府并为一条。北与多伦复背斜、棋盘山中凹陷 (Ⅳ12) 相邻。
矿体主要分布于角闪斜长片麻岩次级构造裂隙带 (F1、F2) 中。勘查区共圈定出工业金矿体4个, 编号为 (1) 、 (2) 、 (3) 、 (4) 。其中 (1) 号矿体是本区的主矿体, 金矿体严格受舒缓波状压性构造裂隙带控制。
金矿体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蚀变岩型金矿石。按结构构造可分为硅化 (黄铁矿) 细脉浸染型、稀疏浸染型和条带状 (黄铁矿) 蚀变岩型。按蚀变类型又分为硅化含金蚀变岩型 (黄铁绢英岩型) 、含金蚀变角闪斜长片麻岩型 (片麻状黄铁绢英岩型) 。
1.1 (1) 号矿体
为本区的主矿体, 分布于4线至29线, 在1~29线为隐伏矿体。矿体长780m, 延深370m, 厚度0.46m~1.96m, 平均厚度0.96m, 呈脉状, 局部具膨缩现象。矿体总体走向46°, 倾向北西, 倾角平均75°。金平均品位3.46×10-6。
1.2 (2) 号矿体
位于5线至2线间, (1) 号矿体的东侧30m~50m处。1线至3线间地表未出露, 为隐伏矿体。矿体长度160m, 延深260m, 厚度0.55m~0.75m, 平均厚度0.69m, 矿体呈透镜状, 沿走向和倾向上品位和厚度变化较大。矿体走向46°, 倾向北西, 平均倾角70°。金平均品位3.40×10-6。
1.3 (3) 号矿体
为隐伏矿体。位于6~17线, (1) 号金矿体西20m处。矿体长度440m, 厚度为0.14~0.68m, 平均厚度为0.43m。矿体走向50°, 倾向北西, 倾角75°, 金平均品位7.06×10-6。
1.4 (4) 号矿体
为隐伏矿体。位于25~29线。长度80m, 厚度为0.43m, 总体走向50°, 倾向北西, 平均倾角71°, 金平均品位3.83×10-6。
2 控矿因素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单塔子群 (Ardn) 变质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 松散堆积物。
太古界单塔子群 (Ardn) 变质岩系大面积分布于详查区内, 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变粒岩、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局部为斑状、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理产状:走向30°~75°, 倾向北西, 倾角45°~60°。本区金矿体赋存于角闪斜长片麻岩的构造裂隙蚀变带中。经化验测试, 角闪斜长片麻岩的Au、Cu、Pb、Zn元素含量大大高于该区背景值, 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
2.2 构造
受康保~围场~赤峰近东西向深断裂构造的影响, 矿区内发育着次级构造裂隙, 这些构造裂隙和主构造近于平行, 而且靠近北东方向构造较发育。矿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大的构造裂隙带有2条, 即F1、F2。
F1构造裂隙带由长度大小不等的几十条裂隙组成, 构造裂隙带中间一条规模较大, 为本区的主要裂隙构造, 其它为派生的次级裂隙构造 (统称为F1构造裂隙蚀变带) , 沿主构造两侧平行排列。F1构造裂隙带地表为碎裂岩、糜棱岩和蚀变带, 带中夹有大小不等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岩块, 走向北东, 倾向西, 倾角51°~81°;长2200m, 宽30m~165m。为压扭性构造。 (1) (2) 矿体即产于该构造裂隙带中。
F2构造裂隙带位于正沟一带, 地表岩石全为糜棱岩化。长90m, 宽0.2m~1.0m, 糜棱岩带内有不同的蚀变, 蚀变较弱。走向50°, 倾向西, 倾角71°。 (3) 矿体即产于该构造裂隙带中。
2.3 岩浆岩
受深大断裂带控制, 详查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区内岩浆岩最主要的为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 岩体多呈北东向展布。
岩体为深成侵入体, 呈岩基状产出。岩体和变质岩之间界线不明显, 岩体中见片麻岩捕虏体, 属于重熔型 (S型) 岩体。
3 矿化蚀变特征
角闪斜长片麻岩为金矿体的主要围岩, 其内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构造裂隙带, 沿构造裂隙带发育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蚀变。从内到外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和碳酸盐化等。
围岩蚀变垂直矿体走向由矿体到围岩大致可分为, 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钾化~碳酸盐化等三个带, 金矿体主要发育在硅化、绢云母化两个带中。
3.1 硅化
硅化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石英晶体混杂在岩石中。石英是金和含金矿物的载体, 在成矿过程中, 具有多期形成的特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 (成矿期前硅化石英) 乳白色石英, 规模最大, 奠定了含金矿脉的总体轮廓。成矿前的硅化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石英脉体, 有的呈断块、角砾状, 被成矿期石英或矿脉穿切交代;中期 (成矿期) 灰~烟灰色石英多呈块状集合体或细粒浸染状散布于绿泥石、绢云母等蚀变矿物间, 与矿化关系密切, 多与金属硫化物矿物呈镶嵌、包裹、连生状态。晚期 (成矿期后) 灰白色石英, 硅化作用较弱, 仅以一些微脉或锥状体发育于蚀变岩的裂隙或晶洞内, 也常形成细脉穿切交代前述各种蚀变矿物。
3.2 绢云母化
绢云母化无论是在围岩 (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 中, 还是在矿化蚀变带内, 绢云母交代斜长石普遍存在 (面型蚀变) 。绢云母交代斜长石多沿矿物解理或裂隙形成网状、浸染状或脉状, 往往保留长石的假象。
3.3 钾化
钾化呈不规则多边形包裹在石英脉中或嵌于石英脉或蚀变岩边部形成红色脉壁。各种形式的交代早期以钠质交代为主, 中期钠质、钾质并重。有限的“岩汁”或“熔浆”转而向围岩 (变质岩) 中的构造裂隙进行强烈的交代和充填, 沿构造裂隙形成了一些不规则的钾长石英脉和钾化带。
3.4 绿泥石化
绿泥石化在矿区内发育普遍、延续时间长, 与成矿关系密切。在含矿围岩中, 角闪斜长片麻岩中的暗色矿物普遍被绿泥石交代。矿石中绿泥石交代黑云母、角闪石呈假象, 也常有绿泥石与微粒石英、微粒磁铁矿、赤铁矿等蚀变矿物共生, 并出现绿泥石交代斜长石的现象。在矿化蚀变带中, 石英与绿泥石共生, 并伴有金属硫化物、萤石等矿物彼此嵌布, 形成矿化石英绿泥岩, 为矿石的重要类型之一。
3.5 碳酸盐化
碳酸盐化表现为蚀变带普遍有方解石细脉或微脉存在, 常与绿泥石、萤石等共生或穿切交代其他矿物, 是较为晚期的热液活动产物。
3.6 黄铁矿化
黄铁矿多呈黄色, 中粒~中细粒或细脉状、团块状, 细粒浸染状分布于构造蚀变岩中, 按其晶体特征可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黄白色, 粗粒自形晶, 呈团块状分布于石英细脉中, 与早期石英同期生成;第二阶段为浅黄铜色, 中粗~中细粒自形~半自形立方体, 呈条带状、细脉状或浸染状分布于蚀变岩中;第三阶段为铜黄色、深黄色, 细粒~粉末状他形晶, 呈细小脉体沿蚀变岩小裂隙充填或贯入;第四阶段为黄色, 他形晶, 常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共生, 呈显微细脉或网脉状, 沿早期黄铁矿晶隙、裂隙及石英细小裂隙分布。
4 矿床成因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 矿石矿物组合, 该矿床为含金蚀变岩型混合岩化-重熔交代热液矿床, 受构造裂隙控制。
矿床成因与变质岩有关。金元素主要来自变质岩, 另有少量的岩浆岩成分的加入。
矿床的形成兼有充填和交代作用两种方式, 以充填作用为主。
4.1 金矿成矿时期
矿床的成矿作用, 成矿时期为晚古生代或古生代末期, 北部的蒙古板块向南俯冲, 与华北地台发生碰撞, 在强大热流影响下, 使原来的变质岩再次变质, 局部混合岩化。板块碰撞是本区导致金矿的成矿过程起决定作用的地质营力。通过各种热水溶液使金及其它成矿组分从含矿热水溶液使壳源的含金源岩活化, 沿构造裂隙富集形成金矿床。
4.2 成矿过程
原来的变质岩经再次变质, 局部遭受混合岩化, 其本质是各种形式的碱质交代和硅铝酸盐交代以及硅质交代。早期以钠质交代为主, 中期钠质、钾质并重, 后期则硅质的充填作用增强, 这些交代或贯入是多期的, 这个过程带入的是K、Na、Si, 而带出的是Fe、Mg、Ca, 在“岩汁”或“熔浆”沿断裂上升时, 携带了一定量的富碱质及含矿卤素的热水溶液, 与混合岩化过程中从围岩本身中获得的水溶液以及渗入围岩中的天水组成混合溶液。在高温强碱的作用下, 通过熔融、扩散、渗透的方式, 溶液不断从变质岩中萃取大量的Au和其它成矿组分, 组成金硫络阴离子和碱金属络合物, 从而导致原来的变质岩石含金贫化, 含金量下降, 这些含矿的聚集造成了局部地段金的富集。
5 找矿标志
(1) 太古界迁西群变质岩系为金矿床的成矿母岩, 也是初始矿源层。
(2) 太古界迁西群变质岩系中北东向展布的裂隙构造带是金矿床的容矿、配矿构造。
(3) 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萤石化和碳酸盐化是寻找金矿床的重要标志。
6 靶区预测
围场朝阳地一带有着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1) 太古界单塔子群变质岩, 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变粒岩、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斑状、条带状混合岩, 局部还有混合花岗岩。上述变质岩既为含矿母岩又为矿源层, 广泛分布于该区域的中部和西部。
2) 区域构造发育, 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属基底主干断裂。作为两个Ⅰ级构造单元分界线的康保-围场-赤峰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 总体走向近东西, 自大兴永-朝阳地西侧转向北东东, 由王家营东沟延伸出省, 其产生于晚太古界, 以后各次大的地壳运动, 都有继承性活动, 直至燕山运动末期结束。
朝阳地一带正处于该断裂带上。该断裂导控岩体, 岩体又加剧断裂活动, 从而造成了华力西期的岩浆活动。区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为本区的成矿提供了矿源通道和场所。
3)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 岩体多呈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 主要有华力西期角闪辉石岩、华力西期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体等, 充分显示了该区域岩浆活动的广泛性和频发性。
综上, 围场朝阳地一带不局限于朝阳地Ⅰ区金矿床1处。在其外围尤其在其北东方向的温珠沟、西南方向的头道沟一带有着很好的找矿前景, 是下一步寻找金矿床的靶区。
摘要:围场朝阳地一带目前已发现金矿床一处, 现详查施工已基本结束。从成矿条件、矿体矿化特征、围岩蚀变、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均有一定规律性。研究该区金矿成矿规律, 对指导该区域金矿找矿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矿体特征,控矿因素,矿化蚀变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靶区预测
参考文献
[1]郑明华等著.矿床地质原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7
[2]牛树银, 李红阳等著.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地质出版社, 2002.6
[3]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1984.5
[4]武汉地质学院地球化学教研室编.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