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远景分析

2024-06-19

找矿远景分析(精选11篇)

找矿远景分析 篇1

1 引言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境内山脉高耸, 地形千奇百怪, 河流湖泊纵横棋布。它的南边是唐古拉山, 北边是祁连山。昆仑山横贯中部, 其中长江、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 此外青海还有国内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茫茫草原起伏绵延, 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省内有各种丰富自然资源, 其中已发现的矿产资源125种, 占全国的75%, 居西部之首, 在已探明的矿藏储量中, 有50余个矿种排西部前。虽然进行过一些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但总体来看, 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 至今也尚未发现有较大规模的金属矿产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就已进行一系列勘探工作。相继在测区周边发现了卡而却卡铜矿、野马泉铁矿等等一批重要的矿产地。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发现新的矿产地, 研究青海地区的成矿特性, 探索该地区的找矿远景。为该区成矿带勘查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2 青海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原因

2.1 成矿地质背景

青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核心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之间的泛华夏陆块群的中西部、大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缘区, 在地质历史上处于冈瓦纳和劳亚两个相对较大的大陆之间的转换地区, 是泛华夏陆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地区内地壳活动强烈, 从古至今, 经历了多期次板块碰撞、地壳挤压增厚等构造运动。再加之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喜山构造运动, 造成青藏高原剧烈崛起, 其不仅形成了全球最高的高原, 其地质作用对成矿地质作用的内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见图1) 。

2.2 成矿原因

2.2.1 岩浆岩运动

青海区域内岩浆活动十分剧烈, 喷发活动局限于石炭纪末期, 规模甚小。侵入岩发育广泛, 研究区北部邻区大面积出露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岩基, 而南部则主要出露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岩株, 沿山前走向断裂分布。岩浆活动主要有三期, 即华力西期、印支期与燕山期。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于宗务隆山群岩层中时, 可以形成接触交代式铁铜矿床, 也可以对宗务隆山群中喷流沉积型铅锌矿构成叠加富集作用。区内脉岩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有花岗岩脉、闪长玢岩脉、闪长岩脉和辉长岩脉等出现在达肯大坂群的地层中。

2.2.2 优越地理位置及构造活动的影响

青海处于古亚洲超构造域与特提斯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从元古宙以来, 大陆扩张与挤压作用次数频繁, 接受不同沉积物源, 其中曾多次发生海洋壳俯冲或仰冲、弧-弧碰撞、弧-微陆碰撞、弧-大陆碰撞街不同类型造山作用, 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沉积,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沉积建造。随着强烈的构造活动, 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活动、断裂活动强烈,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巨大侧向挤压推覆作用对矿床保存条件的影响, 在推覆前缘的东昆仑、北祁连等成矿带 (构造-造山带) 表现尤其明显。因此, 由于青海成矿地质条件中的特殊性, 青海北部矿床的保存条件相对较差。而相对于青海北部, 青南地区成矿时代相对较新, 并且处于羌塘地块中, 距离挤压推覆前缘地带较远, 成矿期后受到的构造变动期次较少, 对矿体破坏相对较轻, 表现在: (1) 矿体相对较完整, 规模较大。 (2) 成矿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因而该地区内近期发现的自然铜型铜矿即在青南地区, 也可能说明成矿期后成矿物质再分散转移作用小。 (3) 由于成矿时代较新, 成矿后受到的剥蚀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遭受到的地表剥蚀作用也较轻, 矿体保存条件相对较好。

2.2.3 矿体主要分布在结晶灰岩中, 保存条件较好

青海南部地区矿产勘查成果比较显著, 也证实了青南地区具备了矿体保存条件。通过分析矿点含矿地层、矿体产状矿化特征及各地质体的穿插关系, 同时结合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期的划分, 初步判断矿点成因为接触交代型。目前初步圈定地表矿体2 (编号Ⅰ、Ⅱ) , 同时利用钻探工程 (ZK17602) , 依据1:1万高精度磁异常特征, 揭露1条隐伏铁多金属矿体。矿体均分布在早石炭世大干沟组 (C1dg) 结晶灰岩中, 呈近东西向展布, 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 含矿岩性主要为结晶灰岩、灰质白云岩、闪长岩。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褐铁矿化。

3 成矿地质特征

根据《青海省第三轮地质区划》研究, 研究区属秦祁昆成矿域的东昆仑成矿省三级成矿带属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 (锑、铋) 成矿带和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铜成矿带的西端, 区域成矿事实较多, 区域矿产呈带状分布 (见表1) 。

3.1 矿石的类型及特征

其中该地区的矿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其特征如下:

Ⅰ号铁矿体该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大干沟组的灰质白云岩和闪长岩脉中, 矿石矿物主要由褐铁矿、赤铁矿极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等组成, 脉石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Ⅱ号铅矿体该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大干沟组的灰质白云岩和闪长岩脉中, 矿石矿物由褐铁矿, 方铅矿等组成, 脉石矿物为方解石。

Ⅲ号铁多金属矿体该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大干沟组的灰质白云岩和闪长岩脉中。矿石矿物主要由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组成。脉石矿物由方解石、白云石、角闪石、长石、石英等组成。

3.2 矿石的构造与结构

青海地区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交代假象结构, 以及胶状构造星点状构造、块状构造、变余肾状构造。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它形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组成, 脉石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角闪石、长石、石英等组成。

4 找矿前景分析

青海地区从元古宙至新生代以来地壳活动都很强烈, 各类成矿地质作用丰富, 成矿地质环境良好。但是青海的一些地区处于推覆前缘地带, 成矿元素活化分散, 矿体不易保存。因此找矿布局应注意到青海矿产的保存条件, 避开成矿后新构造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因此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青海北部构造岩浆活动较为密集且长期活动成矿带, 尤其是注意仔细研究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 因为该区域有可能是前期已形成的矿床遭受到成矿期后构造强烈改造, 属于成矿元素分散的贫化区。因此寻找和区分成矿期后喜山期新构造强烈活动区域, 研究规避成矿期后新构造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上和新构造推覆构造带。但应当注意在其两侧次级构造-岩浆带、构造带和推覆体的深部找矿, 这一地带有可能构成容矿构造, 并且可能是受成矿后新构造活动变动相对较少的地带。

(2) 青海最大的特点是矿体延性深较大, 注意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在长期活动的成矿带深部找矿。例如近年在东昆仑成矿带五龙沟金矿田、卡而却卡铜矿等矿区深部大胆探索, 取得良好找矿效果。所以应加强一些地区成矿带的深部探索。

(3) 青南地区的巴颜喀拉和三江成矿带北段, 是成矿时代较新, 成矿条件和矿床保存条件均相对较好的地区, 也是有可能找到大型-超大型矿床的重点地区。

5 总结

随着矿产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 青藏地区的多金属找矿前景逐渐清晰, 特别是一些地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钼异常中发现钼矿体或矿化现象。事实证明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物化探异常反应较好, 成矿事实清楚, 是近几年通过基础地质工作不可多得的新发现的矿产地潜力区之一, 前人未做过详细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区内多类型矿化蚀变范围较广。

如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已具备斑岩+矽卡岩型+热水喷流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构造背景。通过适当的地质、地化、遥感、物理等综合手段, 遵循系统找矿思路, 加强综合研究力度, 青海地区找矿成果必将有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鲁海峰, 王树林, 李积清, 殷占虎, 李玉龙.青海格尔木开木棋地区两种矿床成矿系列与前景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4) .

[2]高永宝, 李文渊, 谭文娟.祁漫塔格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西北地质, 2010 (04) .

[3]高晓峰, 校培喜, 谢从瑞, 过磊, 董增产, 奚仁刚, 康磊.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J].西北地质, 2010 (04) .

[4]刘云华, 莫宣学, 张雪亭, 许国武.东昆仑野马泉地区矽卡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J].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5 (03) .

找矿远景分析 篇2

四川拉拉式铜矿床成矿远景及找矿预测

经过几辈地质工作者的努力,终于认识到拉拉地区地质构造不是简单的向南倾斜的.单斜,而是一个轴向近东西,向西缓倾的复式向斜.铜矿体大致沿前震旦系河口群落凼组分布,层位和构造控矿明显.这一新认识使与拉拉铜矿合作施工的第一个深孔见到厚大的铁、铜矿体.

作 者:张文宽 文世涛 杨本锦 Zhang Wenkuan WEN Shitao Yang Benjin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403地质队,四川,峨眉山市,614200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 年,卷(期): 29(4) 分类号:P618.41 关键词:铜矿   构造   预测   四川拉拉  

找矿远景分析 篇3

关键词:三道沟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多金屬矿床

1地质背景

1.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第四系全新统。

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区大面积出露,上与玛尼吐组(J3mn)整合接触,被侏罗系花岗斑岩(Jγπ)、正长斑岩(Jξπ)侵入。主要岩性为流纹质、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其次为流纹质、英安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等。其中该组的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为铅锌银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在空间上与满克头鄂博组相伴,面积远少于满克头鄂博组。岩石主要岩性为安山岩,与下伏满克头鄂博组(J3mk)呈整合接触,喷发不整合于石炭纪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之上。第四系全新统主要分布于工作区河流及其两侧,主要为洪积物、冲积砂砾石、残破积亚粘土和沼泽堆积物等。

1.2侵入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石炭纪的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侏罗纪正长斑岩、花岗斑岩。脉岩有流纹岩脉,流纹斑岩脉,花岗斑岩脉。其中流纹岩脉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长约1300m,宽约400m,面积约0.46km2,产出于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内。岩性主要为流纹岩,岩石新鲜面为灰色,斑状结构,流纹构造,岩石主要有斑晶和基质组成。岩石硅化较强,坚硬,局部见有黑褐色褐铁矿化、绿泥石化。化探异常与流纹岩关系密切,槽探工程发现的矿体也赋存在该岩性内。

1.3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断层延长方向有北东向、北西向,区内主要发现两条规模较小的断层。一号断层(F1)发育于安山岩内,位于预查区东南部,断层断续出露1.17km,宽约20米,走向305°,由于第四系覆盖严重,断层产状及性质不明。延伸方向为北西向,北西端被第四系覆盖,南东端延出图外。断裂在地貌上表现为线状的沟谷、对头沟的特征;局部可见构造破碎蚀变带发育,表现为岩石破碎,硅化、褐铁矿化发育。二号断层发育于流纹岩内,位于预查区的西部,经探槽揭露发现的断层泥、破碎带连接,推测有一条北东向的断层,断层出露长度约260m,宽约10m,走向约30°。该断层构造特征为岩石挤压破碎成角砾状碎裂岩,角砾之间褐铁矿化明显,在岩石内可见绿泥石化和较强的高岭土化。

2地球化学特征

区内有1:2.5万土壤测量综合异常6处,其中已验证AP3、AP4为矿致异常。

2.1AP3综合异常

异常分布在测区中部小孤山北侧,面积为1.62km2,异常总体呈宽带状,沿北东东向展布,异常位于岩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火山热液作用及岩浆活动频繁,异常分布在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内有流纹岩脉、流纹斑岩脉侵入。岩石强烈蚀变,褐铁矿化硅化强烈,岩石坚硬,呈黑色团块状,局部呈蜂窝状,沿断面见呈金属光泽的金属矿物,并污手。

异常元素套合十分紧密、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伴生一些成矿元素和指示元素发育;高中低温元素都具备。Ag平均值0.433×10- 6,极大值3.31×10- 6;Pb平均值70.264×10- 6,极大值757×10- 6;Zn平均值94.928×10- 6,极大值614×10- 6;Sb平均值0.739×10- 6,极大值4.14×10- 6;Au平均值0.832×10- 9,极大值8×10- 9。高值区布置槽探工程查证,发现银铅锌金矿体,长约100m,厚度9m,倾向140°,倾角70°,化学样结果显示Ag品位16.61—2870×10- 6,平均品位552.66×10- 6;铅平均品位品位0.028—0.305×10- 2,0.132×10- 2;锌平均品位0.018—0.368×10-2,品位0.161×10- 2;金品位0.02—5.14×10- 6,平均品位0.935×10- 6。后经钻探工程深部验证,发现隐伏的银铅锌矿(化)体。证明该异常为矿致异常。

2.1AP4综合异常

异常分布在测区西部三道沟南侧,面积为1.73km2,异常总体呈宽带状,沿北东向展布,异常区位于岩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构造作用明显,火山热液作用频繁,异常分布在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和次火山岩流纹岩内。满克头鄂博组地层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岩性主要为酸性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岩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异常内,发现有高岭土化严重的断层泥,异常范围内有断裂构造带,近北东向展布,部分岩石强烈蚀变,褐铁矿化硅化强烈。

异常套合紧密、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化探扫面分析:Pb极大值4644×10- 6;W极大值17.6×10- 6;Sb极大值19.3×10- 6;Au极大值6.9×10- 9;Mo极大值11.6×10- 6;Bi极大值2.85×10- 6;As极大值90.44×10- 6;值区布置槽探工程查证,发现铅锌矿体,长约200m,视厚度14m,倾向40°,倾角60°,化学样结果显示铅品位0.30—40.94×10- 2,平均品位4.49×10- 2。后经钻探工程深部验证,发现隐伏的银铅锌矿(化)体。证明该异常为矿致异常。

3找矿远景分析

区内地球化学异常以Ag、Pb、Zn富集为特征,异常套合十分紧密、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伴生一些成矿元素和指示元素发育,高中低温元素都具备,并且成矿元素高背景、高离散度的数据特征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前提。

区内通过槽探、钻探等工程稀疏控制已经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隐伏银铅锌矿体,品位较高、规模较大,由此说明本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高远,2016《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三道沟银铅多金属矿预查报告》内部资料

[2]刘建明、张锐等,2004《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3]《内蒙古自治区志》(地质矿产志)1999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找矿远景分析 篇4

矿区位于四川省会理县城207°方向约40 km处,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中南段东侧的攀西裂谷中, 在河口背斜的北东翼 (见图1) 。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前震旦系会理群河口组 (Pt2h) 通安组 (Pt2t) 力马河组 (Pt1l) 凤山营组 (Pt1f) 天宝山组 (Pt1tn) 侏罗系中统益门组 (J2y) 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群 (T3bg) 等地层。矿区构造比较复杂, 褶皱发育, 主要走向呈南北向, 主要区域褶皱为河口背斜[1,2]。断层多呈SN向, 为区域构造骨架, 其次为NE、NW向, 主要的断裂构造一般均孕育于晋宁期, 形成于印支期, 而在燕山期受到叠加和改造[3]。区内岩浆岩为印支期产物, 呈岩床、岩墙、岩盘或岩基产出。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下元古界长冲岩组 (H^c^c) 石英绢云片岩、石榴二云片岩夹变砂岩;中元古界会理群因民组 (Pt2y) 石英岩、石榴石绢云片岩或千枚状钙质碳质板岩;落雪组 (Pt2l) 石英白云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碳质绢云片岩、石英绢云片岩互层;鹅头厂组 (Pt2e) 碳质板岩、泥砂质碳质板岩、石英绢云千枚岩互层, 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 (T3bg) 砂岩, 粉砂岩及页岩互层还有部分底砾岩;第四系 (Q) 冲、洪积物。其中铜矿体赋存于落雪组地层中的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中, 为主要的含矿地层。

2.2 构造

该区位于黑箐倒转向斜南东段的南西翼。矿区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倾向为北东向, 倾角40°~70°。在南东段以南, 地层倾角变陡, 部分倒转。黑箐向斜轴线, 通过矿区的大寨水库附近, 轴向约为北西~南东。由于早期 (晋宁期) 近东西向构造运动作用的挤压, 形成北西~南东向的褶皱及平移正断层, 而后期 (海西期) 则受南北向的挤压作用, 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向的开移逆断层和局部的牵引褶皱, 倾向褶曲, 并导致了大量的基性岩浆岩的侵入活动[4]。由于受断层和岩浆岩侵入的影响, 矿区次级断裂、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区内断裂共计8条。按其生成期次和性质可划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这些断裂大多具有长期、继承性活动的特征, 它们不仅控制了沉积环境, 而且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作用有密切的关联。

北东向组断层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 为一系列大致平行的横断层。它们破坏了含矿层的连续性, 其规模一般较小, 断距不大, 伴有基性岩脉贯入。其性质为张性平移正断层, 属晋宁期产物, 如F5、F6、F7。

北西向组断层主要分布于下元古界长冲岩组地层中, 为一系列的与地层走向近于一致的断层。它们破坏了地层及矿体, 其规模较大, 为压扭性断层, 属海西期产物, 如F1、F2、F3、F4。东西向断层F8为平移性质逆断层, 断层走向东西, 倾向南, 倾角较陡, 约为70°~80°。该断层破坏了含矿层和Ⅰ号含矿带。

2.3 岩浆岩

康滇地轴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康滇地轴西部, 组成南北向杂岩带;中部和东部仅有基性喷出岩和小侵入岩体。该区岩浆岩以玄武岩、辉绿~辉长岩、花岗岩分布最广。它们主要沿大断裂、断裂交叉处、铜厂顶复背斜轴部产出, 呈岩床、岩墙、岩盘、岩基出现[5]。它们主要沿较集中分布于区域的中部及北西角。区内大多矿产与岩浆岩活动有关。

2.4 矿体特征

本矿区主要矿种是铜矿, 矿区共圈定三条含矿带, 编号为Ⅰ、Ⅱ、Ⅲ号, 其中Ⅱ号含矿带赋存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第一段 (Pt2l1) 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之中, Ⅰ、Ⅲ号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2) 白云石大理岩、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Ⅰ号为主含矿带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 Ⅱ、Ⅲ号含矿带及其余矿 (化) 体揭露的规模较小, 品位低。

Ⅰ号含矿带长度约900 m, 最大延深520 m, 矿体总体走向330°, 倾向北东, 倾角一般60°~70°, Ⅰ号含矿带由大致平行的四个矿体组成, 呈不连续的透镜状、似层状、脉状产出, 从上至下呈似叠瓦状形态顺层产出, 四个矿体基本特征见表1。

Ⅱ号含矿带矿体赋存于落雪组第一段 (Pt2l1) 的乳白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长度约314 m, 厚2.46~6.20 m, 走向338°, 倾向北东, 倾角59~71°, 呈透镜状顺层产出, 大多为低品位矿石。

Ⅲ号含矿带矿体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1) 上部的米黄色石英白云石大理石中, 呈透镜状顺层产出, 矿体长215m, 厚度大于5.1 m, 矿体总体走向315°, 倾向北东, 倾角50°~58°。

2.5 矿石特征

该区矿石矿物主要分为金属矿物与脉石矿物两大类。金属矿物呈稠密~致密块状集合体分布, 金属矿物约占85%左右, 脉石矿物约占15%, 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 极少量的斑铜矿、辉铜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白云石和石英。

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金属矿物粒度一般为0.2~0.05 mm, 多为不规则形状集合体不均匀分布组成, 充填于岩石的孔隙之间。除此之外尚有少量微粒及隐晶质结构。矿石构造以团块状、浸染状为主, 次为细脉浸染状。团块状黄铜矿、斑铜矿较均匀分布于白云石大理岩之中, 为矿区主要的矿石类型。浸染状黄铜矿呈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之中, 局部富集。

2.6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程度偏弱, 围岩蚀变主要沿构造断裂带分布, 主要有硅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等。在板岩与基性岩接触部位见片理、劈理化现象。与铜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及重结晶、褪色现象。

3 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

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会理群落雪组 (Pt2l) 地层中。其中Ⅰ号主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2) 地层中部;Ⅱ号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一段 (Pt2l1) 地层中部;Ⅲ号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2) 地层上部;其它小矿体均分布于落雪组第一段或第二段地层之中, 说明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

矿体主要产于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而围岩片岩、千枚岩、板岩中基本上无铜矿化。矿体的矿化强度受含矿岩性的影响十分明显, 在含铜矿化的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其矿化程度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为岩石颜色控矿, 如米黄色, 灰白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 铜矿化较均匀, 且富集而稳定, 形成毛发状、线纹状矿石;在乳白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铜矿化仅在局部地段富集, 多形成细脉状、团块和浸染状矿石。这种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不大, 常在数米内尖灭, 多为小透镜状矿体, 没有大的工业价值;在青灰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铜矿化更为微弱且分散, 一般无工业矿体。上述表明, 矿体不但严格受岩性控制, 而且在同种岩性中有选择性富集现象。另外, 毛发状、线纹状的斑铜矿、黄铜矿沿层理分布;细脉状团块状的黄铜状, 则无规律地分布于粗晶白云石、石英团块脉体中。这表明了其具有不同的成因和生成机制。

从铜矿物的沉积顺序上来看, 含矿层上部斑铜矿减少, 而黄铜矿、黄铁矿增多。其顶板的上覆地层中, 仅有微量黄铁矿化。说明矿体多富集于含矿层下部。铜矿物是与白云石、石英等呈镶嵌形式共生, 无交代现象, 说明成矿时期与成岩一致[6]。

矿床位于安宁河断裂上盘, 深大断裂为重要的导矿通道, 与断裂上盘相伴生的层间滑动破碎带及张性断裂裂隙为主要的容矿构造, 容矿构造空间越大, 流入的含铜热液越多, 蚀变越强, 矿体就越大且品位越高[7]。矿区具体位置位于关河断层西侧河口背斜北东翼, 由此引起的层间滑动带及层间破碎带为矿化富集的主要场所, 矿体受层间破碎带控制, 随着破碎带的宽窄而形成层状及似层状矿体, 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基性侵入岩, 基性岩浆岩的侵入, 使局部地段的铜矿物产生了变化和相对的迁移, 而基性岩浆岩, 具有一定含量的铜质, 增加了矿源, 使矿床产生了叠加和富化, 铜矿化也较为强烈。宏观上, 矿体产出的层位和构造部位产状基本相同, 说明该矿体受构造蚀变带控制明显。

根据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说明矿体与围岩沉积具有一致性, 主要矿体均赋存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第一、二段的白云石大理岩的层间滑动带中, 顺层产出, 具有层控特征, 且受层间滑动带控制, 而且有硅化和白云石化等蚀变, 表明与热液作用有关。故根据矿体的赋存部位、控矿构造、容矿岩层、矿化蚀变、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因素, 推断此矿床成因为沉积变质, 热液叠加型的沉积变质矿床, 构造和岩性起到了双重控矿的作用。

4 找矿远景评价

会理盆地位于康滇地轴中段东缘, 盆地周围老地层和岩浆岩中含铜丰富, 并有包括热液型、沉积变质型在内的多种成因的铜多金属矿床产出, 为盆地内的铜质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抬升区岩体在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下迁移沉积在盆地内部, 形成广泛分布的巨厚矿源层, 该矿床成因类型属层控中低温热液铜矿床。矿床位于安宁河断裂上盘, 深大断裂起了重要的导矿通道作用, 与深断裂上盘相伴生的层间滑动破碎带及张性断裂裂隙为主要的容矿构造。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火山岩及基性侵入岩, 基性岩浆岩强烈活动地区, 铜矿化也较为强烈。

该矿床属于热液叠加型的沉积变质矿床, 成矿主要受岩性和构造控制, 矿区的主矿体均产于上元古界通安组二段的白云石大理岩中, 该区域的构造破碎带为有利的成矿地段, 硅化、白云石化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矿区内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该区岩浆活动强烈, 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形成, 构造条件有利于成矿物质的运移及堆积, 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深部延深仍有找矿前景, 矿床远景较好。

参考文献

[1]杨忠芳, 文海霞, 曹华文.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J].现代矿业, 2011, 31 (1) :54-57.

[2]申屠保涌.四川会理拉拉厂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1997, 17 (21) :115-130.

[3]刘家铎.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4]温春齐, 慕纪录, 李葆华.四川会理小青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 1994, 15 (2) .

[5]陈钧渝.四川会理大铜厂铜矿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2.

[6]卢作祥.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找矿远景分析 篇5

四川某铅锌矿区化探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

对四川某铅锌矿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对化探异常成果的推断,提出了矿区找矿远景预测.

作 者:申大元 Shen Dayuan 作者单位:中冶集团华冶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176刊 名:中国矿山工程英文刊名:CHINA MINE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38(3)分类号:P618.42关键词:化探异常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远景

找矿远景分析 篇6

摘要: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生代强烈凹陷区—“滇中红色盆地”的北部边缘。按区域各时期地质建造发展,属于团山小区(Ⅵ)。矿区位于团山小区最南端与永仁小区(Ⅴ)交汇部。特殊的区域构造位置,使其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本文对矿区地层特征、构造特征、矿(化)体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对矿床成因与找矿远景进行研究,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云南省;直苴铜钼矿;地质特征;找矿远景

1. 地层特征

矿区地层以河湖相沉积作用为主,属台内裂谷河湖相沉积,包括:第四系(Q)、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j)、马头山组(K2m),白垩系下统普昌河组(K1p)、高峰寺组(K1g),侏罗系上统妥甸组(J3t)。为一套由泥岩、砂岩、粉砂岩、砾岩及少量灰岩组成的陆源碎屑沉积岩系。马头山组为滇中砂岩铜矿的主要含矿层位。(图1直苴铜钼矿区地质简图)其中,白垩系下统高峰寺组,分为凹地直段、者纳么段、美宜坡段三段,为斑岩主要侵入层位。由于斑岩侵入作用,多发生角岩化、次生石英岩化。

在矿区普昌河组底部亦见有斑岩及岩脉侵入,接触带可见铜、钼矿化特征,妥甸组受岩体侵入热接触变质作用,多发生角岩化。

2. 构造特征

工作区处于大雪山背斜由SN折转NE向之折转轴附近的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区内没形成较完整的褶皱和穹窿。

2.1 断裂构造

通过本次资料综合研究及野外调查工作,断裂在本区比较发育,根据断裂表现特征,将其分为岩浆期前断裂和岩浆期后断裂。

岩浆期前断裂走向主要为北西向,倾角近直立,为一张性断裂,控制了岩体边界。

岩浆期后断裂走向主要为北西—南东、南西,倾角平均60°,断层张性、扭性、压性均具,该期断裂造成岩体、围岩错动及断移。其中,北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断裂。

2.2 羽状裂隙和节理

斑岩铜矿的形成与节理、裂隙关系密切,成矿与热源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含金属硫化物之热液沿其缓倾之羽状微裂隙和节理而沉积。该区羽状裂隙和节理的统计整理后,分为岩脉、含矿裂隙、不含矿裂隙。

脉岩:方向比较分散,其分散度高达112°,相对比较一、三象限者较多(近似坐标),如按走向则近东西向者多于南北向,说明该期前构造主要为棋盘格式形态,并以NNE—SSW为主,处于受力的初期阶段,岩体侵入时间处于形成褶皱构造之前,力的方向主要为近EW向。结合主要岩体展布方向看,北区为NNE正向,说明主要沿单向构造侵入结果而形成,南区为跟踪和构造交叉位置侵入结果。

裂隙:初步整理结果,裂隙方向不甚明显,即各种方向均有分布,相对比较,走向NE者稍发育。成矿与热源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含金属硫化物之热液沿其缓倾之羽状微裂隙而充填。总体看,走向以NE、NW向组均含矿,倾角变化较大40°~85°。

2.3 含矿裂隙

总体看,走向以NW向组含矿为佳,倾角也较陡,NE向组含矿次之,倾角较缓,并以60°~80°倾角为最佳。

3. 礦(化)体地质特征

区内发现的铜、钼化带分布于矿区北部和南部,赋存于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中,经与火山岩(斑岩)发生蚀变后为灰色长英质角岩、次生石英岩。2条矿化带严格受北西西、北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破碎带宽窄不等,但总体性质均属张扭性断层。

3.1 北部铜、钼矿化带和矿体特征

矿区北部矿化带(KHT)分布于白垩系下统高峰寺组(K1g)紫色、灰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中,经与岩浆岩(斑岩)发生蚀变后为灰色长英质角岩、次生石英岩,严格受F3断裂破碎带控制(该断层为近东西向的断裂,倾向北北东,倾角70°~80°),破碎带宽度为2m~20m,由西向东变窄直至尖灭,矿体沿此带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裂隙充填。该矿带圈出矿体1条,即KT1矿体。

KT1矿体:分布于F3断裂破碎带内,破碎、碎裂石英砂岩之裂隙中,呈细脉状、囊状沿裂隙分布,走向及延深变化极大,具突尖、突变现象。矿体大致呈东西向展布,品位、厚度变化较大,矿体长约400m,平均厚度2m,铜平均品位0.77%,钼平均品位0.33%,变化范围0.31%~10.87%。

3.2 南部铜、钼矿化带和矿体特征

矿区南部矿化带(KHT)分布于侏罗系上统妥甸组(J3t)紫红、黄、灰绿泥岩夹泥灰岩及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硅化灰岩夹薄层石英岩,含黄铁矿散点,见少量孔雀石薄膜,偶见黄铜、斑铜矿,少量黄铁矿立方晶体,经与岩浆岩(斑岩)发生蚀变为灰黑色角岩和石英正长斑岩、花岗(斑)岩的内接触带后期节理、裂隙中,含金属硫化物之热液沿其缓倾之羽状微裂隙和节理而沉积,矿体沿矿化带呈似层状、透镜状裂隙充填。该矿化带圈出矿体2条,即KT2、KT3矿体。

KT2矿体:分布于石英正长斑岩与灰黑色角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似层状分布于岩体及角岩中,其产状稳定,呈北西—南东延伸,倾向北东,倾角60°~70°,矿体长约500m,平均厚度16.5m~21m,北段铜平均品位0.50%,钼平均品位0.13%,南段铜平均品位0.51%,钼平均品位0.107%,变化范围0.7%~8.2%。

KT3矿体:分布于石英正长斑岩与灰黑色角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似层状分布于岩体及角岩中,其产状稳定,呈北西—南东延伸,倾向北东,倾角60°~70°,矿体长约200m,平均厚度15m,北段铜、钼低于工业品位,南段铜平均品位0.48%,钼平均品位0.101%,变化范围0.2%~9.7%。

4. 矿床成因

直苴斑岩型铜钼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的特点。由于受攀枝花—昔格达断裂的控制,燕山—喜山期时期具有广泛的花岗岩岩浆演化侵入—浅成斑岩体侵位。斑岩体受先存构造条件控制,具有明显的被动侵位特征。区域上张性断裂及短轴背斜(北边的团山背斜、南东边的大雪山背斜)应力部位使斑岩体产生破裂;当上升高挥发热流体(Cl2、SO2、H2S、CO2等)把有用金属活化转移,萃取通道周围的有用金属元素以及与通道周围的岩石发生化学反应,而使金属矿物质堆积成矿;侏罗—白垩世沉积层无论对于斑岩岩浆的侵位,或伴随着喷气(含矿流体的上升)都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它使其挥发组份和矿物质不易散逸掉,使有用金属的硫得以大量堆积于斑岩顶部和围岩中;再加上地下水与上升热流体(Cl2、SO2、H2S、CO2等)发生对流循环作用,形成一种混合热流体,对成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先前破碎的岩石及断裂有利部位,形成铜钼矿体。

5. 找矿前景分析

直苴地区岩体的侵入时期为燕山—喜山期,为我国斑岩铜矿的主要成矿集中区。岩体的侵入与区域构造活动(攀枝花断裂—昔格达断裂)关系密切,沿其断裂带侵入的瓦房—巴拉、多白—大百草岭、大营—直苴、石冠山—秀水河等斑岩带多数具有铅、银、铜、金矿化,其中姚安老街子、格苴坪等地已发现与之有关的中、大型铅(银)矿床,有好的找矿前景;直苴地区岩体为中酸性斑岩体,岩性为石英正长斑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二长斑岩、正长闪长岩组成。岩体的演化具酸性—中酸性—中性演化的特点,是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母岩体;综合研究认为在直苴地区开展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是可行的,该区是最有前景的找矿地段。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0.

[2] 李定谋.金沙江构造带铜金矿成矿与找矿[M].地质出版社,2002.

找矿远景分析 篇7

异常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邱北—广南褶皱束中南段的南部边缘过渡带, 与文山—富宁褶皱束毗邻。区域内三叠系分布广泛, 中、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一般出露在背斜构造核部, 第四系沿坝区及河谷有零星分布。二叠系上部是区域内重要的含金层位之一。

区域上褶皱、断裂发育, 总体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 呈现出一系列略向北突出的平缓弧形。主体构造以近东西向的断裂为主, 褶皱样式为开阔的向斜与狭窄背斜相间的隔挡式组合。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断裂, 以及沿褶皱和断裂带发育的不同程度的蚀变与金矿化。

区域主要出露基性火山岩, 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火山岩为单一的喷溢相熔岩;晚二叠世的火山岩岩石类型有喷溢相的玄武质熔浆和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及沉积型的沉凝灰岩等。

2 异常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异常区主要由一近东西向背斜组成, 出露有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 (P2β) 、那梭组 (P2n) 、者浪组 (P2z) , 下三叠系下统罗楼组 (T1l) 、龙丈组 (T1ln) 、中三叠统板纳组 (T2b) 。

(1) 上二叠统 (P2) 。 (1) 玄武岩组 (P2β) :是组成背斜核部的地层之一。玄武岩的岩性主要是以凝灰质为主, 夹中-薄层状凝灰岩、硅质泥岩、硅质岩, 及少量角砾状玄武岩。其中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较为普遍, 岩石光谱分析, 平均含金21.3Pppb, 是矿区内最重要的含矿层之一。 (2) 那梭组 (P2n) :呈带状环绕玄武岩组 (P2β) 分布, 岩性简单, 以凝灰岩为主, 夹层内是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岩层中存在有不均匀的硅化、褐铁矿化和黄铁矿化以及毒砂化。岩石光谱分析成果, 含金丰度达46.05ppb, 是矿区主要的含矿层之一。 (3) 者浪组 (P2z) :分布在那梭组 (P2n) 外侧, 是组成背斜的地层之一, 岩性简单, 以泥岩为主, 夹灰白、紫红色条纹状凝灰岩。

(2) 中、下三叠统。 (1) 罗楼组 (T1l) :岩性以泥岩为主, 夹薄层状粉砂岩; (2) 龙丈组 (T2ln) :岩性以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夹泥质灰岩透镜体; (3) 中三叠统板纳组 (T2b) :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和细粒含长石英杂砂岩。

2.2 侵入岩

异常区内岩浆岩目前有晚二叠世的喷出岩:即玄武岩组的火山岩, 以喷溢相的火山熔岩为主, 与凝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组成喷溢-沉积韵律。

2.3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1) 褶皱。褶皱主要为底圩背斜。呈近东西走向, 东西长约5-7km, 南北宽约2.5km, 具短轴褶皱特点。核部地层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 褶皱轴面向南倾, 具歪斜背斜特征。褶皱枢纽向东和向西倾伏。受褶皱挤压和同期断裂和期后断裂的影响, 岩层有不均匀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等蚀变。

(2) 断裂。底圩矿区发育三组断裂。 (1) 近东西向-南东东向断裂:属同褶皱期断裂。呈近东西向展布于背斜核部, 区内长约6千米, 两端延出区外。后期断裂将其切割为数段。破碎带以玄武岩角砾为主, 另有凝灰岩、泥岩角砾, 角砾间有泥质填充。 (2) 北北西向断裂:属后期断裂, 上盘地层向下错动, 具正断层性质。因而导致岩层强烈的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化, 具控矿构造特征。 (3) 北东向断裂:亦属晚期断裂。断裂沿沟谷出露, 断裂平直, 断面近于直立, 断裂旁侧的岩层有硅化, 它们错断矿体, 属破矿构造。

2.4 围岩蚀变

本区蚀变及金矿化, 主要沿东西向背斜核部的断裂带两侧发育, 北侧蚀变更强。主要含矿岩层为二叠系玄武岩组和那梭组。矿化带中热液蚀变现象比较普遍, 蚀变种类有以下几种: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粘土化。金矿化与褐铁矿化和硅化密切相关, 在地表有姜黄色褐铁矿化和大量石英脉出现的地方, 往往金品位较高。

2.5 地球化学特征

本区共圈定金元素土壤异常1个, 特征如下:以Au号异常规模为最大, 分布在坝干一带, 呈长条状, 长约3000m, 宽约600m。面积最大、异常衬度值最高, 异常最高值448.00×10-9, 为全区最高, 异常分带清楚, 有3个浓集中心, 异常总体北东向分布, 中心浓度主要呈近东西走向, 异常主要发育在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二段及那梭组地层中。发现了较好的金矿体, 经采化学分析样, 金最高品位0.71*10-6, 说明该异常是金矿化引起。 (见图1) 。

3 矿体特征

3.1 矿征矿体

区内共圈定3个矿体, 本区矿体自从上而下、自西至东依次分别编号为Au1、Au2、Au3等。其中:

Au1矿体:为北北西向, 受北西向断层控制, 走向140°, 倾角40°。矿体长约200m, 宽1.50m, 化学分析Au0.50*10-6。矿体呈脉状, 赋存于P2β玄武质凝灰岩中。地表由D009地质点控制。

Au2、Au3为北东向, 走向45°, 倾角20°。矿体长度约400m, 宽1.0m, 化学分析分别为Au0.71*10-6、Au0.24*10-6。矿体呈脉状, 赋存于P2β玄武质凝灰岩中。地表分别由D073、D074地质点控制。

3.2 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自然银、钛铁矿、辰砂、毒砂等, 脉石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绢云母、粘土矿物、独居石等。矿物是颗粒形状普遍较小, 属于自然形成的, 其形程度比较好, 反映出在低温热液下的成矿作用较为充分。

4 找矿远景分析

从异常图、各类分析来看, 西部坝干一带Au元素的异常较好, 异常面积大, 异常值高, 金矿化已出露地表。从已知矿区的成矿类型及采周边矿证内开采情况来看, 综合本区的地质构造及本次土壤测量成果, Au异常的形成, 除受矿体与地层岩石控制外, 还明显受属火山沉积改造的制约。建议下一步开展工作对土壤异常的地表揭露及深部验证, 有望有所突破。

摘要:广南底圩金异常区, 主要异常及矿体位于上二叠统的玄武岩组 (P2β) 及那梭组 (P2n) 层位中。区内北北西向断裂为控矿构造, 与金矿异常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异常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等分析, 认为该区有一定找矿远景。

找矿远景分析 篇8

1.1 含矿地层

区内广泛出露元古界双桥山群宜丰组 (Pt Sh1Y) 和西江组 (Pt Sh1X) , 为一套巨厚层的地槽型复理石建造, 浅海相古火山岩系, 主要是由一套灰绿-深灰色中厚-巨厚层变质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粉砂岩、条带条纹状板岩、层凝灰岩等不同岩性的韵律明显的互层或夹层组成。后期构造运动, 使之不同程度的千枚化、片理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与成矿有关的细碧-石英角斑岩呈夹层北东向赋存于其中, 为一套海底喷发, 具针状构造、气孔及杏仁体构造的复杂的变基性岩。

宜丰 (岩) 组细碧质玄武岩-石英角斑岩系, Na2O>K2O, 为富钠岩石系列, 在Na2O+K2O/K2O图解中大多落入岛弧火山岩区和深海拉斑玄武岩区, 富含Cu、Pb、Zn、Au、Co、Ni等元素, 为克拉克值的2~10倍, 其变细碧岩、变辉绿岩常见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化。普遍含Pb、Zn元素丰度较高, 其中古火山岩含Cu、Au丰度高, 变细碧质玄武岩Cu丰度124.86×10-6, 变沉凝灰岩Cu丰度51.25×10-6;区内多数铜多金属矿床 (点) 分布于宜丰 (岩) 组出露区, 表明宜丰 (岩) 组古火山沟弧型岩石组合为铜、金、铅、锌重要矿源层, 详见图1。

1.2 成矿岩浆岩

区域内成矿岩浆岩主要为中元古代晚期古火山岩系及燕山期浅-超浅成花岗岩类。

沿慈化-宜丰深大断裂带, 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沿断裂带产出, 如宜丰、村前岩体。宜丰岩体位于测区南西部外围, 村前岩体位于测区东部外围。

1.3 控岩控矿构造

区内中元古代晚期裂陷构造制约着与古火山岩有关矿源层的展布, 晚古生代伸展坳陷沉积环境控制着铜多金属赋矿层的分布, 中新生代强烈变形构造对内生金属矿产的成岩成矿起着主导控制作用。

1.3.1 中元古代晚期陆缘裂陷构造

沿九岭南缘出露的宜丰 (岩) 组, 为一套钠长石英片岩、绿泥绢云片岩夹变细碧岩、变细碧质玄武岩与变辉绿岩系, 在铜鼓、浏阳县境内见有蛇绿岩残块, 是以蛇绿岩为代表的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深海沟、岛弧火山浊流、古火山岩含Cu、Pb、Zn、Au的岩石组合, 是控制层控叠改型铜多金属矿分布的主体构造。

1.3.2 大型推 (滑) 覆构造

九岭南缘大型推 (滑) 覆构造为长期活动的板缘推 (滑) 覆造山的产物, 其外侧 (南部) 为推 (滑) 覆前锋带, 形成一系列大型逆冲推覆断裂、滑覆断裂带和密集的韧性剪切变形带, 其中以慈化-宜丰北东东向逆冲推 (滑) 覆断裂带规模最大, 带内岩石动热变质程度高, 为强大动热变质带, 有利于动热变质成矿热流体与岩浆热流体反复叠加和汇集于同一虚脱空间富集成矿。

1.3.3 宜丰-景德镇深断裂带

为长期活动板缘深断裂带, 中新生代在区域最大主应力NWW-SEE方向作用下, 发生强烈的剪切张开, 并持续深切与深源物质沟通, 沿断裂带形成一条重要的Ⅰ型中酸性斑岩带, 成为良好的导岩导矿和储岩储矿构造。

1.4 蚀变与矿化

元古界双桥山群宜丰组普遍千枚化、片理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钠化。细碧-石英角斑岩从上到下有黄铁-黄铜矿化、黄铁-铜镍矿化、黄铁-铜铅钴矿化。

2 找矿远景分析

2.1 找矿标志

调查区及其外围经历了漫长的成矿地质—热事件, 特别是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在多种有利的成矿环境中, 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铜多金属矿床, 主要有:①层控叠改型, 包含层控变质热液型 (罗城) 和层控改造型 (鸦溪) ;②多因复成层控叠加改造型, 其聚合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层控变质热液叠改型等类型, 如村前铜矿。其综合找矿预测标志如下:

2.1.1 控矿地层标志

中元古代宜丰组古火山岩集中发育的岩石组合与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层相间或混杂出现的地段。

2.1.2 控矿岩浆岩标志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Ⅰ型中酸性斑岩体 (瘤) 及其脉岩发育部位。岩体呈岛湾状或波浪状接触部位, 尤其是岩舌 (枝) 突出地段、晚期小岩体 (瘤) 发育地段。成矿岩体附近的基底与盖层间拆离滑脱带或盖层内砂泥岩与碳酸盐岩间滑脱破碎带。

2.1.3 控矿构造标志

推 (滑) 覆构造带前锋往南弧形突出并发生大角度急剧转折地段, 构造滑脱带或层间滑脱面以及滑覆残片和构造窗分布区, 北北东向走滑冲断带复合出现轴向北东或北西褶皱 (倒转) 以及岩层混杂或异向定位的地段。

2.1.4 矿化蚀变标志

硅化角砾状与细脉浸染状或浸染状铜矿化相间或组合出现;绿泥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硅化、蛇纹石化、矽卡岩化、铁白云石化发育。

2.1.5 物化探异常标志

物探异常特征:磁力高, 视电阻率低, 激发极化率高。

化探异常特征:Cu局部异常, 并伴有Pb、Zn、Au、Ag、As等元素异常。

2.2 找矿远景分析

本区位于江南隆起东段成矿带及其与钦杭东段北部成矿带交接部位, 地处九岭隆起带南缘、萍乐凹陷带北翼。基底为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组成, Cu、Au等成矿元素含量高。区域上, 中元古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以浅层次脆性变形为主形成断陷盆地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 褶皱极为发育, 地质构造复杂, 为区域成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开展1:20000地面高精度磁测、1:2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10000地质测量、1:10000电法测量等工作, 在区内圈出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5处、磁异常3处、激电异常8处, 且物化探异常相互套合, 并在其中的部分物化探异常区发现铅锌、铜、金等金属矿化, 表明区内存在铜铅锌等多金属的成矿地质作用。

根据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及土壤中Cu等元素异常特征, 认为Cu、Pb、Zn、Au是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 异常的形成均受到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构造活动及与之相伴的成矿作用等因素的综合控制。推测Cu、Pb、Zn异常可能主要由深部中高温流体随层间裂隙或构造破碎带充填所引起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化引起;Au的局部富集可能与构造破碎带中的低温热液矿化叠加作用有关。As异常可能主要与低温热液充填作用有关, 是区内寻找金等矿产的重要伴生元素和指示元素。

物化探异常相互套合的区域是区内寻找铜铅锌、金等矿产的有利地区, 其中, 强度高、面积大、元素组合复杂的高头峰测区内AP-1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区, 以及枫源头测区内SJ-1低阻高激化异常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可以优先安排异常查证和矿产评价工作。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矿产的开发, 国家为了提高国土资源开发,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必段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找矿远景进行分析。在进行地质勘查, 一定要进行满意可行性的评价, 依椐不同地质的可靠程度, 取得不同的经济价值, 确定不同类别的矿产的资源和相应的储量。因此, 可行性评价需要根椐矿产资源的可靠的程度, 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依据。

摘要:万载县三兴-宜丰县棠浦铜矿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丰县桥西镇北部地区, 行政隶属宜丰县桥西镇和澄塘镇管辖范围, 区内交通和基础设施迅猛发展, 武吉高速公路、320国道从调查区宜丰县城附近穿过, 乡村公路网与县城相连, 交通较为便利。根据本次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并结合区域内前人地质工作成果资料,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该区域内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关键词:铜矿区域,成矿规律,找矿远景

参考文献

[1]卢耀东, 杨东潮, 邵平安, 等.浅议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以大湖金矿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 2013 (04) :412~416.

[2]杨平, 江洪飞, 马亚雄, 等.墨江金厂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中华民居, 2012 (10) :55~56.

[3]段生梅, 钟永生.青海地区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远景分析[J].低碳世界, 2014 (15) .

找矿远景分析 篇9

矿化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 (K1d) 和新近系上新统五岔沟组 (N2wc) 。

大磨拐河组 (K1d) 由湖滨相含砾凝灰质砂岩、砂砾岩夹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岩。湖相微细薄层状沉凝灰岩—粉砂岩及河流相冲洪积复成分砾岩、砂砾岩组成。

五叉沟组 (N2wc) 由深灰色橄榄粗玄岩、褐红色气孔—杏仁状玄武安山岩组成。该组不整合覆盖在大磨拐河组之上。

大磨拐河组岩层出露零星, 均呈单斜构造, 岩层产状:100-130°∠20-45°。五叉沟组火山岩产状平缓, 倾角10-30°。

矿化区有两条北西向断裂构造通过。均沿沟谷分布。航片上呈线状影像特征, 并具磁性陡变梯度带反映。两断裂相距0.7—1.0km, 大致平行分布。以西侧F1断裂为主。其两侧发育一组近南北向张扭性裂隙带, 由雁行状硅化角砾岩组成。也是主要矿化体。

2化探异常查证

据1:5万化探扫面成果, 该硅化蚀变带位于Ap2乙1 (南区) 范围内, 异常元素由Sb、As、Hg、Mo、Ag、W、Au组成, 面积1.5km2。As、W、Mo、Sb等元素异常强度高、相互套合好, 具明显分带性, 各元素最高异常值分别为:W—97.8×10-6、Hg—2830×10-9、Mo—9.02×10-6、Sb—7.46×10-6、As—533×10-6、Au—8.89×10-9。Mn异常主要分布于东部边缘第四系覆盖区。异常具两个浓集中心, 一处恰于硅化蚀变带位置吻合。另一处位于北西向断裂带上。显示良好的找矿前景。

对上述化探异常进行1:1万化探剖面检查, 进一步证明异常体存在。且于地表硅化蚀变角砾岩带相吻合。

3物探查证

配合地质填图和化探异常查证, 开展了1:1万高精磁测, 部分激电中梯测量等工作。

3.1高精磁异常解释

平面磁异常呈现周边为高值正磁异常, 中部为负异常区, 中偏西部有NNE走向的串珠状高磁异常区。以上高值正异常区是五叉沟组 (N2wc) 安山玄武岩的反映。低值负异常区是大磨拐河组 (K1d) 沉积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反映, 与地质体的分布相符合。依据异常形态和错位, 解释出断层三条。

1:1万地质填图圈出的硅化蚀变角砾岩带均对应于-235—-155负异常区内。为低磁性地质体。

3.2 1:1万激电中梯测量

由于区内第四系盐碱质土层发育, 对电性测量造成严重干扰, 仅分区块作小面积试验性测量 (图1) 。

3.2.1激电中梯异常分布特征

视极化率背景值≤1.2%, 视电阻率背景值≤40Ωm, 激电中梯工作分为南北两个区。由图1可知, 北测区发现1个SN走向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带, 和两个高阻高极化异常带, 自西向东异常编号为A1, A2和A3;南测区发现2个SN走向的高阻高极化异常带, 自西向东异常编号为A4和A5, 其中A4和A3可能连为同一异常;一般异常幅度较小 (ηs≤2.1%, ρs≤150Ωm) , 异常宽度为30~150m不等。产生异常低缓的原因除了极化体本身和埋深因素外, 还因本测区处于蒸发型盐湖盆地, 地表土层呈低阻良导性, 对测量具有低阻屏蔽效应, 是导致异常幅度低的直接原因。

3.2.2激电中梯异常解释

据所掌握的地质、物性资料初步推断A1异常属后期热液形成的含金属矿化的蚀变带, A2~A5属后期热液充填形成的含金属矿化的蚀变硅化带, 该组矿化蚀变硅化带恰好受到已发现的F1断裂带的控制, 并有30°左右的交角, 是As、W、Mo、Sb很好的成矿有利部位。

4矿化特征

4.1矿化特征

按矿化带空间分布, 分出三个矿化带。东矿化带呈北北西向沿小山脊分布, 长约400m, 由三条硅化蚀变带组成。左形雁行状分布, 单带长100—150m, 宽1—5m不等, 由强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岩组成。产状60°—70°∠75°, 围岩由沉凝灰岩、粉砂岩和玄武岩组成。对应於激电中梯A3—A4号异常, 属于低磁高阻高极化异常。

中矿化带呈南北向沿小山脊分布, 长约900m, 由三条硅化蚀变带组成。硅化蚀变岩单体长200—500m、宽5—20m, 产状90°—100°∠70°—80°。蚀变岩由强烈硅化酸性晶屑岩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等组成。岩石呈褐黄色、具角砾状结构、碎裂构造。角砾含量60—90%不等。填隙物为火山灰。被玉髓质、褐铁矿质等后期构造热液产物再胶结。形成致密坚脆的构造蚀变岩。蚀变带主要蚀变类型为强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围岩由凝灰质砂岩、砂砾岩和玄武岩等组成。对应於激电中样A2号异常, 为低磁高阻高极化异常特征。

西矿化带呈南北向沿洼地中的小山包分布, 长约400m, 由两条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带组成。单本长100—150m, 宽2—5m不等。

4.2矿石品位

基岩光谱分析结果, 显示良好的钨矿化 (见表1) 。

通过对矿化带地表取拣块化学样分析结果见 (表2) 。其分析结果, W03含量0.015%—0.05%, 矿化明显, 接近钨矿边界品位。Hg含量最高达0.017%、Sb含量为0.03%、Mo含量为0.002%—0.008%。同时, 蚀变带伴生有萤石矿化。萤石矿物最高含量约50%, 但分布局限。总之, 该硅化蚀变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据少量光片鉴定, 地表蚀变岩中金属矿物主要由褐铁矿 (20%—30%) , 黄铁矿5%左右, 方铅矿 (0—15%) 组成。尚未发现钨、锑等化探异常主元素之矿物。

4.3围岩蚀变

矿化蚀变岩有两种:

(1) 浅紫红色、褐黄色矿化蚀变岩, 角砾结构, 块状构造。角砾含量60—80%, 角砾成分主要有硅化流纹质玻屑凝灰岩, 少量安山质岩屑凝灰岩组成。砾径0.2—0.5cm, 棱角状。被火山灰填隙。经后期构造破碎和硅化———褐铁矿化蚀变而成。

(2) 灰色—灰褐色蚀变岩。变余斑状结构、粗安结构, 气孔杏仁构造, 定向构造。斑晶由单斜辉石或橄榄石组成。含量3—5%, 粒径0.3—0.5mm。基质由微晶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经后期构造破碎和硅化———褐铁矿化改造而成。

5找矿远景分析

(1) 矿化区化探异常Ap2乙1 (南区) 排序靠前, 主元素 (W、Sb、As、Hg、Mo) 均达四级分带, 峰值高、规模大、套和好。与地表强烈硅化蚀变构造角砾岩带符合一致, 已证实为矿致异常。

(2) 低磁高阻高极化物探异常, 与化探异常和矿化硅化蚀变构造角砾岩带也符合一致, 且反映出除地表硅化蚀变带外, 还有隐伏硅化矿化蚀变带存在 (即A1、A5异常) 。硅化矿化蚀变构造带延深较大, 具有找矿潜力。

(3) 地表采样, W虽然尚未达到边界品位, 但W含量已达0.01—0.046%, 接近边界品位。说明有矿化存在。品位低很可能与地表采样有用组分经长期风化剥蚀和流失有关。

(4) 中矿化带北端发现团块状萤石矿, 矿物含量30—50%。

综合上述, 该矿化点具有进一步找矿意义。

摘要:通过对阿尔查嘎乃乌也特的地质草测、化探及异常查证、物探查证确定钨矿化区的矿化特征, 并对矿石矿物进行基岩光谱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矿石品位。发现阿尔查嘎乃乌也特钨矿化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阿尔查嘎乃乌也特钨矿化区,地质特征,找矿远景分析

参考文献

[1]田立富, 等.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一带综合方法找矿报告[R].2011.

[2]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北京: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广东翁城地区找矿远景预测 篇10

1 区域地质特征

1.1 地层

翁城地区为桂湘赣地层分区韶关小区,地层分布面积134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1.8%,其中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分布较为集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晚白垩世区呈零星分布,而第四系地层呈面状展布于北江流域和山间盆地。其中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地层。

1.2 构造

处于大东山—贵东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南缘、诸广山—热水—桂峰山构造岩浆岩带中段和吴川—四会北东向深大断裂交汇部位,表现为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南北向构造岩浆岩带和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褶皱、断裂。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构造形态复杂多样。初步划分为东西向构造带、北东构造带和北北东向构造带,构建了区域构造格架,其中以北北东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最发育,规模最大。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出露面积531km2,占全区28.2%,为东西向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由部分大东山岩体、部分贵东岩体和热水岩体组成。其中,早侏罗世燕山早期第一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燕山一期γ52⑴)分布面积435Km2, 占全区岩浆岩81.9%,一部分呈东西向长条状岩基分布在下界滩-沙溪-隘子一带,另一部分呈南北向卵园形岩基分布在热水-蒲竹镇-葛滕坪一带;中侏罗世燕山早期第二期花岗闪长斑岩(γδπ)分布面积0.9Km2, 占全区岩浆岩0.2%,呈椭圆形岩侏分布在大宝山,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岩体成因类型为同熔型花岗岩;侏罗系晚世燕山早期第三期(燕山三期γ52⑶)分布面积95Km2, 占全区岩浆岩17.9%,呈东西向长条状岩基分布坪田-温屋-隔口一带,其余均呈椭圆形、扁长椭圆形岩侏零星状分布在大坑口幅、隘子幅内,岩石演化序列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少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区内岩浆岩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铜铅锌钨铋钼多金属矿化与燕山早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离子吸附型稀土分布在酸性花岗岩风化壳中。

1.4 变质岩

区内变质作用主要以接触变质作用为主,其次为热液蚀变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形成接触热变质岩和接触交代岩,其中,接触热变质岩为花岗岩体侵入于碎屑岩中,形成几十米至上百米、宽度不等的角岩化岩石;接触交代岩分布在花岗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矽卡岩,局部地段矽卡岩带走向长2200m,宽40~100m,主要为石榴石矽卡岩、辉石矽卡岩、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辉石矽卡岩。

热液蚀变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期次花岗岩体接触部分和矿带内,主要为硅化、青盘岩化、云英岩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等。

动力变质岩分布在北北东向主干断裂中,以脆性变形的碎裂岩、碎斑岩为主,其次局部可见在性变形的糜棱岩、千糜岩。

2 物探特征

区内1:20万布格重力异常总体为南高北低趋势,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走向呈弧形,沙溪以东西向为主,红岭以南北向为主。重力高对应的是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分布区,重力低对应于大东山岩体、贵东岩体和热水岩体。

在1:20万航磁异常图上,正异常位于红岭-大宝山一带,尤其在仙人堂、水口村、利洞和打草石出现正异常中心,推断为深部磁性地质体;其余均为负异常区,局部负异常呈零星状分布。

3 综合异常区地球化学特征

雪山嶂地球化学特征:区内以Mo、S、Cu、Sb、As、Bi、W、Pb、Au、Ag、Se、Zn等元素高背景为特征,其中Mo、Cu、Sb、As、Bi、W、Pb、Au、Ag、Se、Zn、Hg具较大的变化系数,强度大,分带明显,局部富集,具有寻找Au、Ag、W、Pb、Cu矿产远景。

红岭地球化学特征:区内以W、Bi、Mo、Be、U、Li、Rb、Sn、Pb、Ag、Zn等元素高背景为特征,其中W、Sn、Bi、Mo具有较大的变化系数,呈现局部富集。而W平均含量175×10-6,最高可达4343×10-6,部分样品含量达到工业品位的要求,伴生Bi、Mo、Cu、Sn等多金属元素,具有寻找W、Mo等多金属矿远景。

4 矿产特征

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矿产丰富,已知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锑、金、银、稀土、煤、硫铁矿、重晶石、砂岩、硅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十八种,共计有矿产地24处,以多金属矿为主。

区内已知矿床、矿点77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5处,矿(化)点60处。区内以红岭钨钼矿床和单竹坑白钨矿床为典型矿床。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热液充填交代型、蚀变花岗岩型、斑岩型、沉积-热液改造型、矽卡岩型、风化淋滤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

现以红岭钨钼矿床和单竹坑白钨矿床为典型矿床叙述如下:

4.1 红岭钨钼矿床

区内岩浆岩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细粒少斑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等为多期次复式岩体,时代为燕山三期。

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矿区有石英脉钨矿床和蚀变花岗岩型钨钼矿床,矿化沿热水岩体西侧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在垂向上石英脉型矿床在上部,花岗岩型钨钼矿在下部,前者为勘探的主体对象。

石英脉钨矿床:发育于燕山三期复式花岗岩体中,区内成矿构造和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都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多次成矿的钨矿床。矿化范围北自梯子岭,南至大桂岭,矿化带沿北西-南东方向长5km,宽1.3 km,矿化面积6.7 km2。全区共有矿脉120余条,已计算工业储量的68条,矿脉规模最大者1100m,宽0.31m,最大矿化深度达500m以上。平均品位钨1.46×10-2,有益元素组份钼0.14×10-2,铋0.307×10-2,铜0.447×10-2,钨品位较富,且连结性较好。

花岗岩型钨钼矿床:分布在矿区中部第四阶段岩体的突起部位。矿化带长1000m,宽200~300m,分5个似层状矿体,单个矿体长几百米,宽4-5m, 70%为白钨矿,单脉钨最高平均品位4.08×10-2,最低平均品位0.11×10-2,以0.15×10-2±者居多。金属矿物大部分呈浸染状产出,部分小脉状,外观矿化富集于强云英岩化蚀变带中,花岗岩具红色化,围岩蚀变主为云英岩化,脉越小,越富,云英岩化越强。以浸染状,脉状为主。金属矿物主要为黑钨矿、白钨矿,次为少量辉钼矿、辉铋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白云母、绢云母、高岭土、萤石、绿柱石等。

蚀变特征:红长石化、绿柱石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萤石化、碳酸盐化、黑钨矿化、白钨矿化等。

矿床成因类型:高温热液裂隙充填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及花岗岩型钨钼矿床。

基础储量:石英脉型钨矿:钨18620吨,平均品位1.570×10-2;钼1459吨,平均品位0.142×10-2;铋3120吨,平均品位0.304×10-2;铜4499吨,平均品位0.438×10-2。花岗岩型钨钼矿:以WO30.08×10-2圈定矿体,WO33~4万吨。

4.2 单竹坑白钨矿床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矿体有白钨矿体2个,1号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棋梓桥组灰岩中,沿透闪石岩和透闪石化灰岩的层理呈层状平缓产出,总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南,倾角15~30°,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顶部出露地表氧化成铁帽,东西长420m,南北宽500m,厚1.08~18.13m,平均厚9.1, 平均品位WO30.21×10-2、Cu0.09×10-2。2号矿体平行产于1号矿体之下,相距约15m,赋存于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粉砂质泥岩夹灰岩中,呈透镜状,控制长225m,宽75~225,平均厚3.32,最大厚度8.23m,平均WO30.193×10-2。

矿石矿物组成和矿石组构: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和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辉铋矿、辉钼矿、方铅矿、黄铜矿和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透闪石、阳起石,次为绿帘石、绿泥石、石英和萤石。矿石具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压碎结构,以浸染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为主。

围岩蚀变:主要为阳起石-透闪石化、绿帘石化、萤石化,其中阳起石-透闪石化与钨矿化关系密切。

矿床成因类型:矿床成因类型为层间矽卡岩的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型。

储量:全区探明表内储量Mo1.22万t, Cu0.3万t, Bi0.26万t,属中型钨矿床。

5 预测找矿远景区

依据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已知矿床(点)空间分布规律和物化探异常特征,本区划分为红岭钨钼矿找矿远景区和雪山嶂金银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

红岭钨钼矿找矿远景区:处于南北向诸广山-热水-桂峰山构造岩浆岩带的中段,区内岩浆岩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细粒少斑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等为多期次复式岩体,时代为燕山一期和燕山三期。其中,燕山一期中粗粒黑云花岗岩为热水岩体主体部分,燕山三期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钨钼矿产北系密切,尤其在燕山三期花岗岩岩突部位最有利成矿。区内以钨矿床(点)为主,已知有红岭中型钨钼矿床,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钨矿床和蚀变花岗岩型钨钼矿床,在垂向上石英脉型矿床在上部,花岗岩型钨钼矿在下部。1:20水系异常W-Sn-Mo-Bi、Pb-Zn-Cu、As-Au地球化学高背景区,其中W、Bi高温元素组合异常呈南北向长条状展布,规模大,套合性好,并伴有Sn、Mo、Ag等元素异常。1:20重砂测量中,出现一大片呈南北向长条状展布的钨簇重砂异常,与已知矿床吻合。因此,本区仍具有寻找蚀变花岗岩型钨钼矿床潜力,尤其在燕山三期岩体中呈岩侏状岩突部位。也是寻找离子型重稀土矿的远景区。

雪山嶂金银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处于北东向关平区域性断裂上盘的雪山嶂背斜倾伏端,区内出露晚泥盆世老虎头组碎屑岩和棋梓桥组白云质灰岩,为区内主要矿源层和赋矿层位。区内未见岩体出露,重磁资料推断深部有隐伏岩体存在,中部铁屎塘一带为隐伏岩体上突部位。本区处雪山嶂背斜南西倾伏端东侧,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次为北东东向、北北西向,其中,北东向单竹坑断裂为主干断裂,倾向北西,倾角较陡,沿断裂断续可见黄铁矿化构造角砾岩分面,为本区主要的导矿构造,本身也为部分矿体容矿构造,容矿构造大多为主干断裂旁侧派生的北西向羽状断裂或层间破碎带。区内已知有单竹坑中小型白钨矿床、硫铁矿床,以及数处矿点。1:20万水系异常Au、Ag、As、Sb、Pb、Sn、Bi等元素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套合性极好,并伴有Zn、W、Cu等元素异常。分布有局部重力负异常,推测有隐伏岩体。同地处于雪山嶂高磁区北西部。区内分布有钨矿、黄铁矿、铅锌矿等矿床(点)多处。因此,本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物化探异常复杂且强度较大,地表已知的矿床(点)尚难引起,具有寻找深部隐伏的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符长江唐晨贮, 大宝山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初步探讨[J], 大宝山科技, 2004

[2]王建新, 广东大宝山南部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 矿产与地质, 2006

找矿远景分析 篇11

关键词:锌矿,矿床成因,找矿远景

1 地质概况

某锌矿矿区主要是第四系发育, 没有很多的基岩露头, 有着较单一的出露地层, 在断裂构造方面也有发育, 没有较强的岩浆活动, 出露岩性包括灰岩、碳质板岩夹煤层以及砂岩、砾岩等, 通过对比本区域内地层岩性, 对其岩性进行了合理划分。本文调查研究发现, 某矿矿产包括两种, 一种是安山岩, 另外一种是火山角砾岩, 安山岩是斑状结构, 主要是灰黑色, 大体上呈块状构造, 也有一些局部是杏仁状构造。由斜长石以及角岩石组成斑晶, 主要是隐晶质, 斜长石和角闪石构成了它的主要矿物, 还有一些附矿物, 比如以前发现的铁矿等。岩石具有一些后期蚀变现象, 比如高岭土化、绿帘石化等。在火山角砾岩方面, 大多都是紫红色, 斑杂构造, 结构为火山角砾, 灰岩角砾也偶尔可以见到, 大约占到一半左右, 砾径为10毫米以下, 主要由火山灰及铁质等组成胶结物。调查分析发现, 还有沉积层理存在于局部岩石中。

2 矿床特征

调查分析发现, 在某锌矿矿床中, 主要包括四个组成矿段, 在矿区内, 发现了5条隐伏锌矿体, 结合以前的工作, 一共找到了8条铁矿体, 包括3条隐伏矿体, 还有两条隐伏铜矿体。矿区内的铁矿以及锌矿中, 主要包括火山岩岩石。

锌矿体特征:在钻孔初期主要的目的是对某矿段地表铁矿体进行验证, 对物探弱磁异常进行验证, 但是通过取样分析钻探岩心发现, 对4条锌矿体进行了初步确定, 然后对其进行命名, 分别表示为1、2、3、4。结合本次钻探工作, 可以对矿区的厚度、品味变化情况以及赋矿层位等进行深入了解, 矿体规模也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在另一矿段的锌矿体方面, 通过钻孔和样品分析, 对一条隐伏锌矿体进行了圈定, 它大约有250米的延伸, 平均厚度在1.5米左右,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是本矿体的矿化围岩, 由钻孔来控制矿体的北西延伸, 但是还不能有效确定它的规模。

3 矿床成因

调查分析发现, 在火山岩地层中存在着本区域内的铁矿和锌矿, 这些地层产物都需要归功于那些强烈的构造活动。灰岩层存在于其中, 因此可以判定其为海相环境。判断有很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曾经发生在这一个区域, 因为有大量的块状火山碎屑岩存在于火山岩中。

相关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 最终将海底火山喷气岩断定为本区域内的火山角砾岩, 主要成因是海底喷气火山口附近聚集了大量的火山喷气物质和深海软泥, 如泥质、镜铁矿的软泥等, 沉积层还未达到固结状态, 这些含有矿质的深海软泥上又堆积了后来喷发的高温火山熔岩, 因为两者之间没有相同的温度,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那么火山熔岩就会出现突然降温现象, 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它的面积, 还会固结岩浆。这时, 就会有破裂现象发生于岩浆中, 在火山喷气沉积物中以角砾状分布, 因为这些火山喷气沉积物含有一些矿质, 因而就促使火山角砾岩得以形成。

通过目前的资料可以得知, 有锌矿以及其他的矿形成于海底火山喷气岩下面, 也就是说在火山喷气岩形成了锌矿化, 铜矿化在它的下面形成。通过对附近地质进行探查, 又发现不管是外围还是本区域内的锌矿体都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么就将火山喷气沉积型矿床确定为本矿床类型。

4 找矿标志和找矿远景评价

我们对区内成矿条件进行分析, 然后充分结合本测区内地质矿产特征, 对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首先,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存在于区内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以及铁、锌与铜等多金属成矿之间, 因此就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因为锌矿体与铁矿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就可以以此为线索来对铁矿体进行寻找, 在对锌矿体进行寻找时也可以依靠这个线索来进行。另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多金属矿进行寻找时, 可以借助于一些间接标志, 比如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异常浓集区中的各种元素异常套合部位。

找矿远景评价:通过地质调查资料可以发现, 本地区的构造环境适合形成一些类型的多金属矿, 比如次火山热液型等。在前些年, 找矿工作一直没有中断, 但是没有获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只发现了铁矿。并且本区域内的铁矿往往没有较大的规模, 在厚度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变化, 这是因为它的沉积环境比较动荡, 再加上一些其他强烈的破坏改造作用, 如后期构造、次火山岩浆侵入活动等。在地表以及深部没有较好的连续稳定性, 总体品味不高, 有着十分复杂的矿石类型。

近些年来逐步发现了锌矿, 相关资料表明, 本锌矿体呈南东方向延伸, 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会逐渐变厚。整个矿区呈现从西向东的矿体分布, 还有着由地表向深部的表现形式, 赤铁矿主要集中于岛弧带浅部环境, 然后逐渐过渡到锌金属矿存在的中深部环境;在某些地带还没有工程控制, 并且没有较好地控制深部的锌矿, 因此, 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5 结语

通过上文叙述分析可以得知, 在某矿区以后的找矿工作中, 除了要对锌矿体进行大力寻找之外, 还需要大力寻找其他的多金属矿, 拓展找矿的深度。要充分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工具, 提高找矿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 2008, 2 (9) :123-125.

上一篇:制度关怀下一篇: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