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2024-08-01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通用4篇)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篇1

一、简述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通常情况下,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很多物质勘查技术。例如, 航空及地面甚低频电磁法、地震层析成像、大地电磁测深、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和浅层地震技术等。

航空及地面甚低频电磁法具有设备轻便、方法简单和处理速度快的特点, 在多金属找矿中主要的作用是追踪圈定良导断裂破碎带和蚀变带的含矿构造, 进行低电阻率矿脉的寻找, 通常应用于较浅的覆盖区和矿产外围的剖面或者扫面工作;地震层析成像是通过医学理论, 根据地震波的数据, 对地下结构的物质属性进行分析, 逐层剖析之后, 绘制相应的图像, 可以对地球内部的精心结构很热局部的不均匀性进行确定, 主要应用在能源矿产的勘测, 或者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和地球动力学中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是通过被动场源对地表中电磁场的变化强度进行研究, 分析地下矿石电性分布特征的方法, 探测深度较大, 装备轻便, 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和较低的工作成本, 在金属找矿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性差异过大和电阻率较低的问题, 提高金属找矿的工作效率。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

在金属找矿的过程中,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主要是对有利的成矿环境进行划分, 实现成矿区带的预测;圈定含矿靶位, 对多金属矿的位置进行预测;根据综合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现对多金属矿体的普查和评价, 才能提高多金属找矿的工作效率, 促进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多金属找矿进行成矿预测的阶段, 主要是对多金属的区带成矿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 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深大断裂、地体衔接、板块缝合带和断陷裂谷等进行构造研究。在成矿环境的划分过程中, 主要的目的是对隐伏构造进行探测和研究。圈定含靶位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对多金属矿进行预测的主要阶段, 主要的任务是寻找有力的赋矿空间, 对空间内硫化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探测和研究, 实现含矿靶位的确定。在完成对多金属找矿的有利环境划分和含矿靶位圈定之后, 需要根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探测和研究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对金属矿体的普查评价阶段是对多金属的矿体赋存部位、产状、储量、形态和规模的确定。一般在进行矿体的普查评价时, 需要选择正确的目标, 通过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明确与多金属矿体有关系的因素, 进行合理地辨认, 提高多金属找矿的工作效率。例如, 在成矿环境的划分过程中, 对隐伏构造的探测和研究, 可以结合遥感资料, 利用1:20万或者1:50万的区域航磁重力, 对多金属矿体开展GSAMT的剖面工作, 分析隐伏构造中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为含矿靶位的圈定工作奠定基础。在对多金属矿产进行含矿靶位圈定的预测阶段, 可以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开展1:10000或者1:15000磁法或者比例尺更大的电法和放射性的测量工作, 保证磁场和电性的稳定变化, 实现多金属矿体的准确圈定。最后在进行多金属矿体的普查评价时, 要结合实际的地质具体情况, 根据多金属找矿中地球物理勘探中的探测目标的规模和分布规律,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和测量, 才能保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多金属找矿中的有效应用, 提高多金属找矿的工作效率, 促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总结

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可以有效地解决多金属找矿中的问题, 提高多金属找矿的工作效率, 促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发展和勘查技术水平的提高。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我国资源勘查中,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精度, 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技术集成物质勘探技术和方法。在金属找矿中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可以提高多金属矿的工作效率, 促进多金属矿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多金属找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宜庆.浅析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纵横, 2012, 25 (18) :155-155.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篇2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成为地球环境资源调查和规划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遥感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优越性,特别是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或存在景观障碍的区域。

Landsat-7 ETM+影像具有从可见光到热红外的波谱范围,能满足一定断裂异常的划分需要。对ETM+的多波段数据进行影像融合、最佳波段组合及影像增强等处理,结合成矿理论,寻找断裂构造异常位置,从而快速指导找矿,提高找矿工作效率及成功率。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河源市黄田地区。本区在区域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南大陆块(I)、华夏地块(II)、粤中海西—印支褶皱带(III),属滨太平洋成矿域的南华活动带铀成矿省、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内带,北东向武夷—河源多金属成矿带西南段与东西向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东段交叉复合部位。

2 研究方法

遥感异常信息的提取是本次试验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直接影响矿化异常调查和评价的准确度。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体、云、阴影和植被等干扰因素的去除。

2.1 数据预处理

(1)原始数据的选择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考虑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特征等,结合研究区自然状况和植被覆盖度,本次遥感解译工作选用2001年12月31日的Landsat-7 ETM+数据,轨道号为121-44。

(2)多波段组合

不同地物具有不同的电磁波谱特征,ETM+不同的波谱数据,记录和反映地物的能力不同。考虑ETM+第6波段分辨率较低,主要用于反映辐射温度信息,故不参与波段合成。故舍弃第6波段,只对原始影像的ETM+1、2、3、4、5、7波段合成。

波段组合的原则是:所选用波段能较好地反映地质信息,波段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方差最大,并且合成的色彩适合人眼的识别。根据各个波段所反映地物的特征,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选用ETM+741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进行构造信息解译。

(3)图像融合

本研究是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来提高图像分辨率的,ETM+1-5,7波段分辨率均为30米,但ETM+8波段分辨率为15米,因此为图像分辨率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4)几何校正

工作中以黄田地区1∶20万地形图为参考底图,利用经纬度坐标进行影像的几何校正,从而使影像图与地形图配准。校正的精度是解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要求精度小于0.5个像素。

(5)遥感影像的增强

为了突出线性和环形形迹,对影像图进行了多种增强处理:直方图拉伸(使不同地物的反差增大)、降噪处理(去除图像中的噪声)、自适应滤波(对图像进行对比度拉伸)等,达到增强图像的目的。

2.2 构造信息的提取

根据影像特点和地质成矿理论,提取的构造信息主要有断裂构造和环形构造。结合研究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前人所做的工作,同时对照其他波段合成的彩色图像,对图像上的线性和环形构造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如图一所示)。

(1)线性构造的解译

线性构造在图像上常表现为直线状、弧状的色调差异和纹理特征,解译线性构造通常以两边不同的色调、平直沟谷显示出的线性影像特征及岩体界限为解译标志,一般较易识别。本次解译一级线性构造6条,次级线性构造若干。

(2)环形构造的解译

环形构造又称环形体,是遥感图像上以结构或色调形式显示出的环形影像,为实心的圆形、空心的环形、准圆形、准环形或未封闭的弧形影像的总称。

环形构造是地壳圈层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形式,解译出的环形构造是对构造岩浆作用的反映。环形构造密集段,说明岩浆活动频繁,生成较多的侵入体。

2.3 结果与分析

(1)此分析目的是将提取出的线性构造信息和环形构造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以圈定成矿远景区。

(2)线性和环形构造对内外生矿床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我国内生矿床有70%以上分布在环形构造的边部,特别是环形和线性构造的交汇地带(范永香、阳正熙,2005)。

(3)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的密集分布,说明工作区构造活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这是非常有利的成矿、控矿区(杨自安等,2004)。

(4)通过对遥感影像上出现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的解译及研究,发现区内已知的矿化集中地基本都分布在密集的线性和环形构造的影像的交汇处,因此推测该区的找矿远景区分布在环形构造密集、线性构造发育的交汇部位(如图一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断裂构造遥感信息的特点,结合各波段的主要用途,排除第6波段,并根据波段的主要用途对选出的最佳波段组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取波段741最佳组合方式为假彩色合成的RGB波段。解译成果与实际填图资料较吻合,部分构造仍需进行野外验证。这说明,遥感作为地质找矿的一种方法,尤其对地质工作程度低或景观障碍的区域,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摘要:本文以河源市黄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增强等处理,对ETM+影像的光谱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的线性构造信息和环形构造信息相结合,以达到圈定成矿远景区,提高该区地质认识并指导下一步地质工作的目的。

关键词:ETM+,图像融合,线性构造,环形构造

参考文献

[1]武文波,陈静.基于ETM+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05):142-146.

[2]冯万鹏,张景发,田云峰.基于ETM+遥感影像红河断裂带构造解译方法[C].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7),2004.

[3]杜新远,戚浩平,孙永军.ETM+影像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的最佳波段选择——以扎陵湖、鄂陵湖地区为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f2e00b765ce058076321352.html.

[4]冯雨林,时建民,杨利军.ETM+遥感影像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与找矿实践[J].地质与资源,2008,17(01):69-72.

[5]周军,高鹏,田勤虎,等.新疆巴里坤ETM数据遥感地质填图的探索[J].国土资源遥感,2005,65(03):57-61.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篇3

招平断裂位于著名的招掖金矿带, 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 金矿探明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在我国的黄金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 随着找矿工作的深入, 地表可见找矿线索越来越少, 尤其是一些地表覆盖严重的地区, 必须利用先进的找矿方法和技术进行“攻深找盲”, 所谓“攻深”是指勘探埋深500~2500米的金属矿产资源;“找盲”则是指寻找沙漠、戈壁等覆盖区和地形复杂区的矿产资源。由于地球物理场固有的穿透能力, 是“透视和照明”地球内部的主体手段, 是“攻深找盲”的关键所在。

招平断裂带作为胶东金矿区的一条大型剪切带, 控制着玲珑、大尹各庄—夏甸、旧店3个金矿田, 探明大型以上金矿床10余个。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勘查手段的不断完善, 招平断裂带上一些大中型金矿床被陆续发现, 如大尹各庄金矿深部、夏甸深部、曹家洼金矿等。根据所掌握的深部地质资料, 矿体向深部有厚度变大, 品味变富的趋势。但这些突破都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有已知金矿化点的情况下发现的。如何加强招平断裂带现有空白区攻深找盲, 开展隐伏矿体的定位预测研究是招远地区未来找矿工作的重要方向。

在招掖金矿带, 金矿受胶东群地层及由其经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形成的花岗质岩体和构造的联合控制。其中, 断裂构造直接控制了含矿带、矿床、矿体乃至矿柱的产出。因此, 断裂构造发育是本区成矿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成矿预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断裂构造及其有利部位的预测。所以, 搞清楚地下构造走向及空间分布对成矿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层

区域内地层分布零星, 主要为第四纪地层, 沿山前、河谷地带分布。原胶东群划为栖霞超单元变质变形侵入体和莱州超单元等变质基性侵入岩, 仅局部存在胶东群变质岩残留体, 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

1.2 构造

古老基底岩石栖霞超单元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而形成面理构造, 大致呈东西向分布, 玲珑超单元也受区域变形作用的改造而形成片麻理、弱片麻理。中、新生代以来, 不同方位脆性断裂构造叠加其上, 构成区域上脆—韧性变形构造交切的构造格架。

1) 脆性断裂

以招平断裂带为代表, 总体走向50°, 沿走向具明显的波状弯曲, 倾向南东, 倾角50°±。断裂带分布宽大的蚀变碎裂岩带, 断裂带控制玲珑、台上、大尹格庄、姜家窑、夏甸等大、中、小型金矿床及一系列的金矿点、矿化点。

区域上其它北北东向断裂有灵北断裂、栾家河断裂、玲珑断裂等, 规模相对较小, 也有金矿点分布或金矿化显示。

北西向、东西向断裂规模小, 分布零星。

2) 基底韧性变形构造

区域弱变形带见于区内招平断裂带东侧栖霞超单元内, 其变形面理呈近东西向分布。强应变带即韧性剪切带见于大吴家南, 系区域内第三期韧性变形作用产物。

1.3 岩浆岩

区域侵入岩分布广泛, 受招平断裂带控制明显。断裂带以东主要分布有栖霞超单元、莱州超单元等太古—早元古代变质变形侵入体;而以西则分布有玲珑超单元等晚元古代震旦期侵入岩体。脉岩广泛发育, 以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招凤顶脉岩群为代表。

1) 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

包括回龙夼单元、牟家单元, 岩性分别为片麻状中细粒黑云英云闪长岩, 片麻状中细粒含黑云奥长花岗岩。受后期岩体侵入而成漂浮无根状。

2) 古元古代莱州超单元

呈小规模岩株状或脉状侵入体侵入栖霞超单元。岩性为斜长角闪岩, 归西水夼单元。

3) 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珑超单元

分布于招平断裂带以西, 呈北北东向岩基状出露, 岩性分别为弱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片麻状细中粒二长花岗岩, 分归崔召单元及九曲单元。

崔召单元区内广泛分布, 岩性为中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 为矿脉围岩之一。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 中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风化后裂隙较发育, 部分长石蚀变为高岭土, 少量黑云母退色析铁, 伟晶岩化明显, 长英质脉体集中分布。岩石近脉岩或受构造影响见弱绢英岩化蚀变。

1.4 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招凤顶脉岩群

分布于玲珑超单元内, 沿北北东向裂隙密集发育, 总体上呈北东向沿玲珑—招凤顶一带分布。岩性主要有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及闪长岩、煌斑岩等。

闪长玢岩及石英闪长玢岩系区内最发育, 分布最广泛的脉岩, 规模大, 沿北北东及北北西向追踪张性断裂充填延伸, 倾向北西或南西, 沿走向具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的特征。闪长玢岩按矿物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及角闪闪长玢岩, 三种岩性一般可在同一岩脉中出现, 沿走向及倾向具明显的相变关系, 呈不规则脉状产出, 与二长花岗岩接触界线较清晰。闪长玢岩多为矿前脉岩, 少数为成矿期脉岩, 已知地表工程揭露, 显示其具有蚀变及被穿切的现象, 局部强蚀变矿化后分布有矿化体。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岩矿石磁性特征

搜集到综合物探测量取得的各类岩石磁性参数测定结果, 经过统计, 各类岩石之间具有比较明显的磁性差异。胶东群中的岩石磁性具明显差异, 主要岩性变粒岩、黑云变粒岩磁性微弱, 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磁性最强。

岩浆岩中, 区内主要岩体中粒二长花岗岩的磁性属较强磁性。高于变粒岩磁性, 低于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其他如闪长玢岩、辉绿玢岩、正长斑岩、细晶岩呈岩脉侵入于岩体中, 它们的磁性有强有弱, 或无磁性。

综上各类岩性差异和磁测资料, 综合本区地质资料和岩性分布情况, 归纳各地层、岩体及断裂构造的磁场特征是:

1) 胶东群齐山组:岩性以变粒岩为主, 局部有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和黑云片岩。故其磁场应为在平缓地磁场背景上, 局部展示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引起的高磁场;

2) 胶东群英庄夼组:岩性为变粒岩、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紫苏磁铁石英岩, 上部夹斜长角闪岩。由于上述岩性交替分布, 且有磁性比较强的磁铁石英岩, 故所引起的磁场应为较剧烈跳动的杂乱场;

3) 岩浆岩:岩浆岩的主要岩性—中粒二长花岗岩广泛分布, 磁性较强, 引起磁场也应比较高, 且由于岩性比较单一, 磁场也应比较平稳, 但由于暗色矿物的局部富集或岩浆分异作用, 导致磁性不均引起局部异常。因此区内平稳升高正磁场即为中粒二长花岗岩引起。岩浆岩中的闪长玢岩、细晶岩、正长斑岩、辉绿玢岩一般呈岩脉沿裂隙或断裂构造侵入于花岗岩体中, 引起的磁场为局部异常带;

4) 由于构造运动, 使得岩石破碎, 磁性发生变化, 也有一些岩浆如上述岩脉沿断裂构造带侵入, 这些碎裂岩及侵入岩脉的磁性有强有弱, 故断裂的磁场特征为线性异常带—梯级带、不同磁场分界线、负磁异常带、串珠状异常带等。

2.2 岩矿石电阻率特征

各类岩石电阻率参数测定结果经过统计, 各类岩石之间存在一定的电阻率差异, 尤其碎裂岩、角闪岩明显低于其他岩石的电阻率值。

1) 胶东群:该地层中各类岩性的电阻率值相近, 同属中阻, 但不稳定, 离差较大。因此胶东群在电场上应表现为中阻波动特征。本区呈锯齿状展布的中阻电场特征视为胶东群引起;

2) 中粒二长花岗岩:其电阻率值明显高于胶东群, 表现在电场上曲线为高阻特征。电场呈锯齿状变化, 这与岩石风化、破碎、裂隙均有关系, 只是电阻率差异也比较大。总之中粒二长花岗岩反映了锯齿状高阻电场特征;

3) 从电性测定可知, 断裂带中的碎裂岩、角砾岩及其它蚀变岩的电阻率值都比较低, 与其两侧岩石的电阻率值具比较明显的差异。

2.3 岩矿石极化率特征

各类岩矿石极化率参数测定结果经过统计, 各类岩石的极化率值一般在2%~3%。其中变质岩的极化率值略高于岩浆岩。

从测定的金矿石极化率值看, 均呈高极化率显示, 一般比其他各类岩石的极化率高5~8倍。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 激电中梯方法, 以圈定与金有关的硫化矿物富集体, 具备良好的地球物理前提。

3 结论

通过对胶东地区收集到的大量岩石样品的物性统计分析, 地球物理方法可以区分不同岩性, 对招平断裂带深部构造的特征分析是可行的, 并且对金矿也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对招平断裂带岩体的物理性质研究, 总结出招平断裂上、下盘地层的物性区别情况, 结合地质背景, 利用物性参数区分构造, 为以后深部成矿预测提供强有力的构造信息。

关键词:地球物理,深部构造,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山东招金集团公司.招远金矿集中区地质与找矿[M].北京:地震出版社.

[2]林文蔚, 赵一鸣, 徐珏.胶东招远-平度断裂活动性质及活动时代[J].中国区域地质, 2000, 19 (1) :43-50.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篇4

1 卢氏县南部锑矿化特征

矿体主要赋存于次一级破碎蚀变带内。该次级构造与主断裂斜交, 呈同侧、等距分布, 规模均较小。经过对多处小锑矿体的研究发现, 矿体均赋存于次级构造所形成的裂隙及空洞内, 硅化较强。金属矿物主要以辉锑矿、锑华为主,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等。

2 地球化学异常带特征

90年代初期, 在卢氏南部沿朱夏断裂带南侧, 测出了一条呈NWW向展布且规模较大的锑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带。西自小杰士沟、经菜籽洼—胶泥古洞—焦沟—任家沟—四合院, 东至小河面, 异常带时断时续, 面积达33.5km2。经1/万沟系次生晕异常查证, 结果显示:该异常带规模大, 强度较高, 浓集中心相对明显, 元素异常组合较好。锑元素最高值226.46×10-3, 平均值27.97×10-3 , 异常综合评价为乙类。在异常集中区内相继发现了多个锑矿 (化) 体, 多呈脉状、囊状和不规则状, 受构造控制明显。异常查证显示:该锑异常均为矿致异常, 小锑矿体所处位置与异常浓集中心吻合, 向四周扩散, 强度减弱。

3 锑矿化构造控矿特征

据调查, 本区锑矿点大部分位于秦岭群雁岭沟组地层内, 岩石组合简单, 岩性相对稳定, 与其下郭庄组呈不整合接触, 锑矿 (床) 点分布于朱夏断裂带的南侧并严格受其控制, 如图1所示。矿体主要赋存于次一级破碎蚀变带内。该次级构造与主断裂斜交, 呈同侧、等距分布, 规模均较小, 其内部的脆性裂隙、溶洞较发育, 成为同期或后期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 也成了较好的容矿场所。经过对多处小锑矿体的研究发现, 矿体均赋存于次级构造所形成的裂隙及空洞内, 硅化较强。

4 锑矿成矿作用分析

经过多年的地质工作, 大的矿体 (床) 始终没有出现, 主要原因与朱夏断裂带的性质有关, 该断裂带既控制了该区小锑矿的产出, 同时又限制了较大规模的矿体 (床) 形成的可能, 如图2所示。

1.白巫系-第三系, 2.三迭系, 3.泥盆-石炭系, 4.下古生界-中下三迭统, 5.中下元古宇, 6.秦岭群 (Art-Pt) , 7.花岗岩, 8.蛇绿岩, 9.碎裂岩, 10.断裂, 11.韧性剪切带.

该断裂带为一大规模的逆掩推覆构造, 形成于王屋山运动晚期, 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时活动加强, 切穿地壳可能至上地幔, 燕山期断裂特征明显, 近期仍有活动。断裂整体走向300°, 断面北倾, 局部发生倒转, 倾角由浅至深逐渐变缓, 地表倾角50°~70°, 断裂带宽数百米至1公里。根据带内产物, 分为三个构造岩带:下部为厚层、致密的糜棱岩带;中部为破碎构造岩带;上部为挤压破碎带。从野外对断裂带的观察发现, 在该断裂以北地层及断裂带中、上部, 几乎看不到硅化, 更少见锑矿化, 在其底部的糜棱岩带、石墨片岩带中仅有少量的硅化、锑矿化, 小锑矿体主要是赋存于断裂带下盘的次级破碎带中。可以看出, 这种产于底部的构造糜棱岩、石墨片岩带, 具有很强的隔离作用, 如图3所示。

1.断层泥、构造透镜体、片理化带, 2.磨砾岩带, 3.角砾岩栉, 4.碎裂岩化带

由于大规模逆掩推覆作用, 在深部平缓的断层底部将形成厚度较大、致密的糜棱岩带, 这对深部上来的含矿热液形成强大的屏障作用, 加上断层挤压性质, 使得成矿热液无法大量向上运移。从胶泥古洞坑道内观察到的矿体大多由稀疏浸染状矿石组成, 以及众多的硅质晶洞, 洞内锑华不发育, 表明形成这些小矿脉的早期含矿热液是有限的, 不足以大而富的锑矿体。

另外, 对各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 见表1:秦岭群雁岭沟组地层中Sb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层。据此, 多数人认为, 雁岭沟组地层可能是该区多个小锑矿体形成的矿源层, 在长期构造运动作用下, 形成的热卤体通过对该地层中Sb元素的萃取形成含矿热液, 尔后充填富集于小破碎带中成矿。但此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广泛出露的矿源层在长期的区域变质作用下, 仅形成小矿体, 而无法形成大矿床, 且在小矿体的形成中也显示含矿热液的不足。作者认为, 可能是由深部上移来的并不充足的含矿热液, 在长期的区域变质作用下, 既充填了部分断裂南侧的小断裂, 又同时轻微矿化了断裂南侧的雁岭沟组地层, 以致引起该层Sb含量高于其他地层中的含量。从表1中可明显看出, 由于断裂带中糜棱岩带的屏障作用, 断裂北侧的宽坪群各地层中Sb元素的含量要远低于雁岭沟组, 而与该组同侧的郭庄组和界牌组中的Sb的含量则相对较高。

5 找矿设想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朱夏断裂不仅控制了该区小锑矿体产出及空间分布, 同时又限制了较大规模锑矿床的形成, 本区锑异常为多个小锑矿体引起。在朱夏断裂带下盘次级剪切带内, 有形成较大锑矿体的可能, 今后找矿中应注意寻找隐伏盲矿体。

摘要:根据河南省卢氏县南部锑矿化的分布特征、锑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带及构造的空间关系, 笔者认为, 朱夏断裂不仅控制了该区小锑矿体产出及空间分布, 同时又限制了较大规模锑矿床的形成, 本区锑异常为多个小锑矿体引起。在朱夏断裂带下盘次级剪切带内, 有形成较大锑矿体的可能。今后找矿中应注意寻找隐伏盲矿体。

关键词:锑异常带,断裂构造,成矿作用,找矿设想

参考文献

上一篇:桩基补强下一篇:证据观察法检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