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构造

2024-09-25

软件构造(精选4篇)

软件构造 篇1

0引言

监控软件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是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当监控系统带一堆不同接口的硬件传感器后,配置项测试一般实现起来较难,设计一个测试平台并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是测试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统一的解决方案:建立在专业级调试器基础上的测试样例构造,样例可覆盖软件功能的正确项及错误项,从而适用于众多监控系统软件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

1测试样例构造原理

对计算机控制而言,监控软件控制的实质就是一串十六位进制的数据流的双向通信。计算机承担着接收、发送、处理、显示和存储等任务。一个应用程序对测试者而言,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黑盒子,如果在该盒子外对该盒子送出具体硬件设备对应的命令码,经应用程序加工处理后,应用程序又能正确送出预期回应码,测试者即可以判断测试效果。假如测试者能够从外部控制送出每一位码字,那么就能测出该应用程序的所有可能响应。

任意硬件设备与应用程序所涉及的是一串十六进制代码,可能通信协议不同、代码含义不同、应用程序的回应码字不同等等。假如仿真机同应用程序通讯时可以监视到应用程序送出的每一位原始代码,由此可监测到应用程序的送数是否正常。假如仿真机可以发送给应用软件按照某工程协议需要的每一位码字,则测试了应用程序的读数是否正常。

应用程序的控制部分实质就是按通讯协议向具体传感器发送一串控制码字或经过D/A变换的一组电压值,如果是数字值,可以用对应的仿真机测出,如果是D/A输出值,可以用三用表或示波器物理手段测出。

2数字量测试样例构造方法

依据软件规范,测试样例构造主要从6个指标入手:可靠性测试、易用性测试、效率测试、维护性测试、可移植性测试和功能性测试。

配置项测试是软件测试的主要阶段,在单元测试和部件测试中一般使用白盒方法或购买相应测试软件。在配置项和系统级测试中,这时软、硬件集成在一起,单独分离比较困难,一般采用黑盒测试法,将任一复杂控制系统的监控软件视为一黑盒,使用工具或测试样例向该黑盒注入数据。已知预期输出,当数据注入给被测对象后,反馈回的信息即为测试结果,对照预期结果即可判断被测软件正常与否。

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常常由多个硬件传感器组成,计算机同这些硬件传感器的接口就是各种板卡,软件同板卡的接口一般有2种形式:一种是全数字式接口,例如网络设备,同步、异步串行设备和数字I/O设备;另一种是A/D或者D/A设备。因此一个抽象的仿真机应为:数字式仿真器+直流电源或示波器。

假定开发出了对某一类硬件接口的仿真调试机,可以控制到位级(这非常重要,因为到了位级,每一位数字码都可以编辑),可以快速仿真出每一字节的每一位,则可以自动测出应用程序所有可能情况:正常、边界和异常。测试样例就是仿真器给出的一组码字,也就是以后测试报告中书写的信息流,信息流格式与具体硬件传感器通信协议有关。

某工程控制框图如图1所示,其对应的测试平台如图2所示。

6个测试指标中功能性测试将是测试样例构造的主要部分。其他样例较少,功能性测试中样例最多也最复杂,因为功能性测试是由具体工程的监控软件本身内容所决定的。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被测软件错误而不是证明其正确,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出软件的错误。所以测试样例构造的原则为:注入的数据使被测软件出错。

下面给出一个实例来演示如何构造测试样例。假定某编码设备同计算机通讯使用RS-232串口形式,协议规定为:

BYTE1:7DH

BYTE2~BYTE4:方位值,十六进制补码表示;

BYTE5~BYTE7:俯仰值,十六进制补码表示;

BYTE8:工作状态;

BYTE9:7E。

构造的测试样例如下:

7D 12 23 6F 45 87 0A 01 7E 正常值

7D FF FF FF 00 00 00 00 7E 边界值

7D 00 00 00 FF FF FF 01 7E 边界值

7D 01 7E 长度不够

7D 01 01 02 3F 5D 4C 99 0A 尾部错误

01 54 67 F4 65 76 65 00 7E 头部错误

7D 01 01 02 3F 5D 4C 99 7E 工作状态错误

仿真器在2~7字节中可以自动变换每位,在被测程序中观察它到底怎样处理,这里可能有很多数据,因为这几个字节对测试者而言每个都可随意设置,所以专业级调试器应该具备位自动变换功能(如每100 ms变一位),这样可节约大量人力构造样例的劳动时间。

样例的构造不但可以测出所有正确的选择,而且亦可以覆盖可能的一切错误选择。当然样例中演示的仅仅是某一硬件传感器同监控软件本身的通讯功能而已,其他功能块需要测试者完全通晓该功能块的具体含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需求分析或者软件详细说明书的条目中,因为很多的科研人员在写这些文档时可能由于任务时间紧,写得不够详细,部分文档可能误导测试者。

构造样例时,根据被测软件功能应考虑以下问题:分枝覆盖、循环遍历、异常处理、内存漏洞和条件语句判据被非法满足等。设计科学合理的构造样例可以检查出被测软件的绝大部分错误。

3模拟量测试样例构造方法

数字量接口形式一般为:异步串行接口、同步串行接口、网络接口、数字I/O接口(包括继电器形式)和中断形式等。上述测试样例构造方法均基于专业级调试器软件,即首先要设计出面向位级操作功能的调试器,因为这些调试器是抽象了工业控制的数字通信本质特征而设计,一旦设计好,就可以应对许多工程项目,不论接多少个硬件传感器。

模拟量测试较之数字量测试更直接,模拟量接口形式一般为A/D、D/A,使用直流源、示波器、三用表和逻辑分析仪等设备可以直接测量,这一部分的样例构造也不复杂。

软件测试较之软件开发更富挑战性。样例构造的目的在于找出软件的bug,通过专用的测试工具构造样例直达到位级,可以科学地反映真实情况。这些专用的测试工具要求能够支持:串行通信、A/D、D/A 、数字I/O和网络等,利用专用的测试工具在实验室有时可以测出具体硬件设备有时很难出现的情况。

4结束语

文中仅讨论了复杂控制系统功能测试的某个实例构造,但该实例其实也是任一其他实例的样版,测试组应开发出专用的测试工具以应对复杂的各样工程,笔者开发出了这样一些专用工具并已在多个项目中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提出了复杂监控系统软件配置项测试样例构造方法。该方法基于专业级调试器,这些专业级调试器基于工业控制中的常用数字量接口而设计,测试样例根据具体工程通信协议构造,位级的操作功能使得样例可以覆盖被测试软件的所有与通信有关的功能块。通过一个具体项目之功能测试实例,展示了该法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配置项,系统级测试,专业级调试器,测试样例构造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潭燕,赵磊,李之明.Delphi高级辅助工具精解[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RICHTERJ.Window高级编程指南[M].王书洪,刘光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蔡文斋.专业级串口调试器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6(23):69-71.

[5]蔡文斋.用INDY组件设计通用网络调试器[J].现代电子技术,2006(24):94-96.

软件构造 篇2

关键词:可视化建模,模型构造,面向对象,XML

1 引言

企业能源消耗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简称EEC Mod&Sim)是用C#在.NET平台上开发的以模糊Petri网为理论基础的流程模拟软件。依据文献[1],在EEC Mod&Sim中用模糊变迁表示各能耗活动,用模糊库所表示能耗活动相应的原料和成品的仓库,模糊库所中的标记数表示原料和成品的数量,相应的供需关系用结点间的连线表示,连线的连接强度表示从起点到终点运输原料或成品时的损耗率。EEC Mod&Sim通过将企业能耗过程映射为模糊高级Petri网的形式来建立可视化能耗过程模型。

针对上述基本理论,本文主要从软件设计与实现的角度,详细给出了该可视化能耗过程模型构造器的实现。全文共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模型构造器的总体设计框架,第二部分分别从建模元素类结构的设计,模型的图层表现以及模型XML保存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其关键开发技术。

2 模型构造器的总体设计框架

由于能耗系统包含错综复杂的能源传输管网结构、动态多变的能耗过程、相对固定的能耗设备配置结构等多种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子系统。从可视化建模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视图模型的可视化描述优势,遵循面向对象的分层模块化设计方法,给出软件的整体框架及所提供的建模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可视化的拖拉式建模方式是能耗系统模型设计器的首选,用户界面的图层表现是其实现的关键。EEC Mod&Sim的可视化建模为用户提供了建立能耗过程模型所需要的各类基本元素,主要包括:能耗活动(原子型和抽象型)、能源仓库、逻辑控制、能源传输管道,以及状态或消息流六个建模元素构成。这里,能耗设备的能源输入与输出关系体现了消耗系统潜在的能源约束关系和动力学特性,是能耗系统的核心,该建模元素将与设备模型辨识模块相关联。而原子型能耗设备是指该能耗活动没有子模型,而抽象型能耗活动是指该能耗活动为嵌套型能耗活动。能源仓库主要用来存放能耗过程中的能源物质或非能源物质以及产品等。状态或消息位置主要用来反映能源消耗系统中各设备的工作状态或贯穿于能耗过程中的消息,而逻辑控制则主要用来控制状态的变化或消息的传递,体现一些离散型的操作动作,比如设备的启、停操作等。能源传输管道作为连接弧,用于连接能源仓库与能耗设备,体现能源在传输管网中的流动,而状态流则用于连接状态或消息位置与逻辑控制,体现消息或状态的传递过程。

模型构造主要实现建模元素的属性设置,并完成能耗系统模型的定义。它支持能耗过程模型的构造、能耗设备模型的配置、能源传输管网模型的构造,并可以导入资源信息对相关能源或物料进行描述。通过严格定义各类组成元素的属性特征,扩展模型语义,从而提高了模型元素的描述能力。

EEC Mod&Sim对系统模型的保存采用XML的形式化语义描述方式。将模型所含语义信息进行描述:一种是基本网结构所表示的事件间的并发关系,另一种是各网元素及其约束所表示的语义信息。这样,有利于系统的封装与对外接口的统一,从而提高软件的标准化与兼容性。XML文档的反向解析,即为模型的读取,从形式化语义描述转换为软件内部的图形化描述,便于用户对能耗系统模型的编辑与修改。

3 EEC Mod&Sim模型构造器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建模元素的类结构设计

EEC Mod&Sim模型构造器的核心思想是用表层设计器构造流程图,将图中的建模元素映射到内部可处理的数据结构。以便下一步的仿真算法对模型进行遍历,并在遍历过程中触发活动,在活动代码处理完成后对节点数据进行修改,循环遍历,直到仿真结束。因此设计和合理的类结构关系和数据结构是关键之一。

1)底层类设计

根据模糊Petri网理论,EEC Mod&Sim模型元素抽象型能耗活动、原子型能耗设备(能耗活动)、能源仓库、逻辑控制、能源传输管道,以及状态或消息流六大类,程序中设计了一个基类作为PetriElement,包含各类的共有属性(如ID和Name属性),其他所有类(ConsumEquipCs,InfoStreamCs,TriggerCs,EnergyStoreCs,DiscreteConsumCs,EnergyStream)从这个基类中派生,每个类都包括各自的属性和读取方法。

以EnergyStoreCs类为例:它对应了petri网中的库所。除去从基类中继承的ID和Names等属性,库所作为存储资源的场所,有容量(Capacity),当前值(Token)属性,并进一步扩展了时延,表达公式等属性。同时库所对应一组访问属性的行为,如:ReadProperty(),SetProperty()。

2)表层类设计

表层类作为用户和程序的交互层,要具有建模工具栏上的图标表现功能,并要记录各个建模元素的拓扑结构,同时实例化对应建模元素底层类对象。以EnergyStoreStructCs类为例,属性包括图形对象(image),能源名称(name),能耗状态(state),底层类对象(energyStoreCs),图形位置信息对象(port,Port是程序中设计用来记录图形元素间拓扑结构的类,在下一节阐述)。方法包括读取图形位置(getPort()),获取前后图标(getNextItem())等。

3)图形元素间的拓扑结构表示

EEC Mod&Sim中元素间的关系实质是有向图连接:将图元定义为一个cell,每个cell可以是一个顶点(vertex)或者边(edge)。顶点有邻接的顶点,它们通过边相联系,边联接的两个端点称为目标和源。为了更方便描述,程序中构造了Port(节点)类,用来记录坐标位置和建模元素的ID。每一条边有两个Port对象,用来记录目标节点和源节点。而一个活动可以有多个分支,即顶点(vertex)可以与多条边(edge)相连,于是每个顶点设计一个Arraylist动态记录连接到顶点的Port对象。

图2是一个连接示意图,包括两个顶点(ConsumEquip,EnergyStore)和一条边(EnergyStream),能源从能源仓库流向能耗设备。

下面的代码为ConsumEquip顶点建立port对象:

下面对代码构建了EnergyStream中的port对象:

这样的数据结构使得转移与活动的关系变得简洁明了。当元素移动时,元素port的坐标信息被修改,同时边通过setSoucePor和setTargetPort方法修改坐标信息,从而使连接边随着元素移动。上图之间的数据结构可以用图3来表示:

3.2 模型的图层表现

EEC_Mod&Sim模型构造器在元素的可视化表示上,利用了.NET框架提供的GD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它是Windows 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GDI)的高级实现。通过使用GDI+,可以创建图形、将图形图像作为对象操作。以下步骤和代码说明了程序中主要的图形操作:

1)定义一个ResourceManager对象,管理程序中的图像资源,代码如下:

ResourceManager resource=null;//图像资源管理器

resource=new ResourceManager(typeof(Resource1));//Resource1是新建的资源文件,包含建模元素的图形元素。

2)当触发工具栏按钮Active事件时,通过图像资源管理器创建相应工具栏的图形对象到相应的表层类,代码如下:

itemImage=(Image)(resource.GetObject("Discrete_Place1"));//通过资源名称,设置资源图片

3)调用DrawImage()函数以呈现图像,调用.DrawLine()函数绘制连接线段。

Graphics.DrawImage(itemImage,itemPosition);//在相应控件上绘制图像

Graphics.DrawLine(pen,startPoint,endPoint);//绘制图箭头

4)需要删除图像时调用dispose()方法。

Graphics.Dispose();

3.3 用xml格式器保存读取模型数据

一个能耗系统基本上都由一定数量的子系统构成,因此描述整个能耗系统需要建立多个视图模型。考虑到多个视图模型下各建模元素的ID重名,寻求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可读性,采用“序列化(Serialization)”和“反序列化”(Deserialization)的XML格式器保存和读取模型。

在程序中定义了一个用来保存数据的SaveData类和读取数据的ReadData类,限于篇幅,只列出保存和读取的部分代码:

系统最终实现如图4所示。模型设计器的左侧是导航窗口,通过一个树型结构描述过程的属性以及资源模型等信息。主窗口是用户进行建模活动的主要区域,建立能耗过程模型及能耗设备模型及能源传输管网等的配置信息。最后EEC Mod&Sim模型构造器输出包括模型所有信息的xml文件。

4 结束语

如今,图形化的建模方式是用户界面的首选。EEC Mod&Sim模型构造器在.NET平台下开发,设计了简明直观的用户界面,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以详细描述能耗系统的属性,并为下一步的仿真提供了可操作的数据结构。

参考文献

[1]马福民,王坚.面向企业能源消耗过程的模糊Petri网模型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9).

[2]王科奋,王坚.JGraph在RRFlo工作流模型设计器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05,27(11).

[3]蔡志林.Petri网建模[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丁彩虹.Petri网建模工具的面向对象设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22(8).

软件构造 篇3

日本软件行业离岸外包现状

负责日本软件行业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及其相关行业政策建议的独立行政法人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Information-Technology Promotion Agency, Japan,以下简称IPA)近期公布了日本离岸外包市场的相关调查。该调查主要从离岸外包开发的实施状况、外包人才的状况和日本软件外包开发今后的发展方向、外包开发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IPA的调查结果显示,自2002年以来,日本离岸外包的交易额便不断增加,2008年度的实际交易额为958亿日元,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34%。但是,从整个庞大的日本信息服务市场(16兆8千亿日元)来看,离岸外包所占的比例甚小,仅占日本信息服务市场的0.57%。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日本离岸外包中交易额最多的国家,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0%左右,2008年的交易额占日本整体交易额的60%。

与前一年度的调查相比,对中国的离岸外包交易额增长了18.5%,对印度的交易额增长了46%,对菲律宾的交易额增长了175%,对越南的交易额则增长了193%。日本的离岸外包承接国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日本IT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主要目的是“削减开发成本”和“弥补国内人才的不足”,但与前一年度(2007年)相比,日本IT企业对“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的意识有所提高。同时,针对不同的国家的发包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对中国、印度、越南、菲律宾实施离岸外包的主要目的“削减开发成本”和“弥补日本国内的人才不足”,但是对韩国的“削减开发成本”的比例没有中国、印度那么大,对印度、美国、加拿大进行离岸外包主要是目的是能够“利用国外的高技术”。具体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根据国家的不同,日本IT企业发包的业务也有所不同。中国、印度、越南、菲律宾承接业务中的70%为编程、单体测试,60%(越南除外)为详细设计等下游业务,但是日本IT企业对印度的业务中,需求分析和技术研究开发等相对高端的业务的比例较高。

如果从“技术先进性”“交货时间”“质量水平”“成本”四个方面评价承包方的综合能力,则日本IT企业对中国的成本满意度最高,达到85%;在“质量水平”方面,对印度、韩国的评价都高出中国;在“交货时间”方面,日本IT企业对所有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国家都比较满意(其中对越南的满意度比较低);在“技术先进性”水平方面,除越南、菲律宾之外,日本IT企业对其他国家的评价都比较高。

总体而言,日本IT企业对中国承接日本离岸外包的成本评价最高,对质量水平的满意度则相对来说比较低。

对日本利用离岸开发的管理能力的评价

2009年3月,隶属于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由富士通、日立、松下等知名企业组成的软件事业委员会根据日本离岸开发接包企业的意见,在《印度、越南离岸接包环境调查》中对比了日美欧发包企业的情况。该报告采用美国软件公司MindTree开发的软件外包成熟性模型(Outsourcing Engagement Maturity Model),将软件外包业务分为六个阶段,即接受国内人员派遣、接受国外人员派遣、合作开发、项目外包、工程伙伴(接包企业负责除需求分析的所有业务)和商业伙伴(接包企业从需求分析开始介入),该报告认为日本的大多数企业(最终用户)在实施软件外包时还停留在第一、二个阶段,而欧美的企业则进展到了第三、四个阶段。所以,表现在金额上,日本软件外包在信息服务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不足1%。

2006年,同软件委员会在《关于国内外企业软件外包的调查分析和建议》中,将软件的离岸外包分为四个阶段14项内容,比如将外包基本方针分为目的设定、外包业务选择分析、接包方选择;将企划与签约分为成本估算、合同内容、定义重点功能、开发指示书变更原则、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团队建设和沟通;将实施阶段分为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将效果评价定义为效果测定和差异分析,其中每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经过评估,日本企业利用离岸开发的平均能力为2.8,最弱项为“责任与义务”和“效果测定和差异分析”;最强项为“目的设定”和“进度管理”。美国的平均能力为3.5,最弱项为“进度管理”和“外包业务选择分析”,最强项为“风险管理”和“效果测定和差异分析”。

从总体来看,日本企业(包括直接向海外发包的最终客户、为最终客户提供发包咨询的中介机构等)的软件发包管理能力相对于欧美企业而言,仍有一定的差距。

另一方面,针对来自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中国和印度的接包企业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开发指示说明书完成度低,而且开发途中变更比较频繁;(2)对完工需要的工时预测准确度低,而且往往实际需要工时大大超过当初的预测,因此,加班想象严重;(3)交货时间短;(4)不但对完成品、而且对半成品的质量要求很高;(5)缺乏长期合作的意向,正式签约前的考察时间过长。对于上述各种现象,《印度、越南离岸接包环境调查》认为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商业习惯(因此难于改正),部分原因则在于日本软件行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比如,开发指示书完成度低和工时预测准确度低完全源自于大型企业信息管理能力的弱化和行业标准化程度的低下。

神岗太郎等在其《日本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与中国的离岸外包》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软件开发指示书简单化和模糊化的存在原因,即:(1)软将需求企业关联知识不足。在这种情况,这些企业既没有能力独自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也没有能力评价一级承包商(通常是大型软件企业)提供的翔实细致的软件开发指示书等相关技术文件;软件需求企业过分强调软件与企业业务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性,因此,标准化程度较低,认为增加了软件开发指示书的工作量和模糊化倾向;(2)大型软件企业认为将软件开发指示书等技术文件写得具体详细的意义不大。因为软件需求企业会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革要求以期满足企业的特点,而且它们缺少评价相关技术文件的能力;大型软件企业本身的业务能力弱化;纳期的缩短和单价的降低使大型软件企业不愿意付出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撰写软件开发指示书等相关技术文件;(3)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虽然深受影响,但是由于其谈判能力弱而不得不接受这种事实。

国外的接包企业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也不得不接受这种事实。这种现状又不断强化上述现象的发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日本软件行业的标准化和可视化潮流

为了更好地预测日本软件外包的发展趋势,以便积极制定我国的应对方案,我们有必要对日本软件(包括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从结果来看,日本对离岸开发管理能力的不足是日本信息服务和软件行业开发管理能力整体较弱的结果。日本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日本软件产业的输入远远大于输出,2003年前者约为后者的30倍;其二,在国内外软件市场上(OS、ERP、DBMS和中间件),日本除富士通的DBMS和中间件在国内市场占有12%的份额以外(数据来源于2007年《信息通讯白皮书》),几乎全被欧美企业所占有,这与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符;其三,日本IT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低。比如2008年富士通、NEC和日立的软件事业部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6.9%、7.3%和6.7%,而美国HP、微软和谷歌公司软件事业部的营业利润率则分别为17.2%、32%和30.6%。

日本软件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事实由来已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早在2006年,隶属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产业构造审议会信息服务软件产业小组委员会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向政府提交了《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维新方略》的咨询报告,列举了强化日本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三条措施,即:(1)形成透明度高、以价值创造为主的产业和市场结构;(2)提高软件产业的创新能力;(3)培养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其中,提高市场构造透明度的措施包括:(1)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最终客户和软件服务提供商的权力与义务,特别要注明软件开发书变更时的相关费用补偿办法,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负责编制合同范本并促进合同范本的普及;(2)明确规定上级承包方和下级承包方的权力与义务,特别要参照公平贸易委员会指定的《信息服务业承包法实用指南》的规定,防止中小软件企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3)促进软件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防止大的软件企业垄断市场;(4)提高最终客户的发包能力,使其逐渐对软件的质量和相关业务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定。

提高信息服务的附加价值可视化的最终目的是逐步放弃目前流行的“人月”软件价值计价法(即软件的价值等于人月单价与工时的乘积,这种计价方式完全忽视了不同个体在软件开发能力的差异,不利用软件产品的创新),而是研究推广能够反映信息服务和被开发软件的实际价值的新式计价法。主要内容包括:(1)开发能够反映信息系统(包括软件质量)信赖性的定量化指标,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推广《提高信息系统信赖性指南》,开发定量化指标,待条件成熟后由第三者对信息服务和软件开发企业的产品信赖性进行客观的评价;(2)针对人力资本直接决定信息服务质量和软件质量的特点,结合软件开发人员待遇低下的现状,开发能够反映从业人员能力水平高低的定量化指标,鼓励软件企业根据从业者的资格给予相应的待遇,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推广《技能评价指南》,由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资格认定考试;(3)开发能够评价企业信息投资对生产力提高和内部风险控制所起作用大小的定量化指标,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推广《IT投资价值评价指南》,待条件成熟后,由第三者对IT投资的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

该咨询报告还对提高日本软件创新能力和培养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在日本的软件开发中推广国际化标准、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将软件与日本的制造优势结合起来,等等。

2006年的《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维新方略》公布以后,日本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维新方略提出的建议,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求提高日本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透明化和竞争力,具体工作包括:公布《信息服务和软件开发合同范本2007年版和2008年版》(以提高信息系统(包括软件质量)信赖性和增加行业结构的透明度为目的)、《发包者指南2009年版》和《首席信息官行动指南20条》(以提高最终客户的发包能力为目的)、《IT项目的可视化:上流工程、中流工程和下流工程》(以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透明化和标准化为目的)、由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组织实施《信息处理技术者资格考试》(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评价客观化和可视化为目的),等等。

中国开展软件服务外包的对策

我国开展软件服务外包的基本方针是“保持日韩优势、开拓美欧市场”。然而在现实中,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趋势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为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强化质量管理,并积极向高端(设计、需求分析)挺进,真正实现保持并扩大日韩优势的战略目标;其二为在成本和质量管理上不敌越南和菲律宾,在开发速度和技术先进性上不敌美欧,其结果是不但无法开拓美欧市场,而且失去了在日韩市场上的优势。

那么,如何使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趋势向第一种可能性发展呢?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而且知彼的重要性胜于知己。从上文的讨论中可知,日本政府为了提高本国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重点放到了推进产业结构和价值创造的透明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方面,力求以此解决困扰日本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多重转包、开发说明书完成度低、软件价值评定方法单一、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水平差和行业盈利性低的现状。尽管这个转变过程需要时间,但是转变的方向或趋势是明显的。显然,如果中国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能够适应日本的这种变化,甚至能够帮助客户完成这种转变,则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为了适应日本可视化和标准化的潮流,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业的不同利益主体应该联合起来,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组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全国性行业协会非常必要,其主要工作为调查、分析和公布我国、主要发包国及主要竞争国的软件外包(接包)情况。比如,组织翻译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的相关资料,实时了解该国在信息服务和软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政府和软件接包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对在宏观上保证实现软件服务外包的基本方针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针对我国接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接包能力有限的现状,同一地区的接包企业可以联合起来组建接包联盟,统一对外,这样做既可以防止恶性的价格竞争;同时可以调剂软件企业的工作量,防止软件人才的浪费和不足。在这方面,大连的做法较好,即由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出资,在日本开设大连软件园东京分园,积极开展接单业务。

软件构造 篇4

一、sketchup建模软件在现代园林建筑构造中的运用

在现代园林建筑构造中, 讲解楼梯、基础、墙体、屋顶等,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空间想象力缺乏, 导致其对于复杂构造的学习效果不佳, 碧桂园职业学院虽然有碧桂园集团为后备力量, 有充足的实践资源, 提供学生现场实操训练场所, 但课堂授课会受到工期、课时限制, 存在实操滞后等现象, 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成果, 导致时间与资源双重浪费。为解决这一难题, 在课堂上利用sketchup三维软件进行课堂演示, 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以楼梯构造为例, 讲解sketchup软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空间想象能力的缺乏使其读懂楼梯的平面图与剖面图成了教学难点, 虽然已经有建筑制图课程为基础, 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仍然不佳。

楼梯的平面图主要表达楼梯位置、墙身厚度、楼梯平台、栏杆扶手等, 即使书本上画了楼梯轴测图与透视图, 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够完全掌握, 在授课过程中比较费力, 但利用sketchup软件只需要课堂演示楼梯各层的剖切, 学生便能轻易掌握。

第一章节学基础构造时, 上课前将所有基础构造模型建出来, 上课的时候进行讲解与对比, 此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理解力, 利用软件对结构进行分解, 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本来两个课时的时间, 用了一个课时就基本讲完, 下个课时用来巩固与学生竞答, 课堂活跃而且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课后将学生分成小组, 按照基础的种类交代给学生任务, 筏板基础组与独立基础组相互说出本组基础的特点和使用条件等。

二、sketchup在古典园林建筑构造中的运用

园林中古典建筑的连接构件通过对模型的拆分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 比如榫卯结构, 结合施工图与三维建模为学生讲解, 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建筑构件的内部连接, 以常见的小式六角单檐攒尖亭为例 (如右图) , 运用三维软件sketchup建模, 自主研究其剖切功能, 对构件进行逐步剖析, 形成生长动画演示。授课时边演示边讲述其构造, 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强化教学重点, 完成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其动画为自主研究亭的构成, 利用三维仿真的手法, 向学生演示木结构亭的基本构造, 并讲解柱、梁、椽、枋的概念。

榫卯结构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 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 源远流长、自成体系。运用三维软件sketchup建模, 可以展现中国传统构件连接构件榫卯的魅力, 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三、Sketchup软件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三维建模软件的使用, 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 知识点更加直观,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 否则学生只会注意作图技巧, 导致课堂秩序紊乱, 从而使学生忘记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看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最后该达到的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 那么就舍本逐末了。所以一些简单的构造可以在课堂上建模, 而复杂的比如传统古建筑的屋顶结构等要提前做好,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也能避免软件操作浪费时间, 在讲基础阶段便将建模带入课堂, 让学生有一定的接触, 这样就不会在讲重要章节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文章中讲述了本人在园林建筑构造课程中对Sketchup软件的使用经验, 对草图大师的实际运用实践进行论述, 选择一个较好的讲解园林建筑构造这门课的途径, 通过实践认证, 这个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毛蒙.Sketchup&VRay高效建筑表现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009.

【软件构造】推荐阅读:

构造条件07-16

构造划分07-19

构造05-10

火山构造05-12

构造单元05-14

构造分析06-02

装饰构造07-29

地质构造08-02

屋面构造08-09

体系构造08-15

上一篇:水下钻孔爆破下一篇:甲醛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