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远景

2024-05-23

找矿远景(精选11篇)

找矿远景 篇1

应用航空物探资料评价钾盐找矿前景是通过对区内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定性分析, 在建立找矿标志和模型、异常评序等综合解释基础上完成的。目的是使预测的找钾靶区准确可靠, 评价有据。

1 成盐环境与构造条件分析

本区干旱少雨的气象条件, 低洼封闭的内陆盐湖沉积环境和多源含钾物质的补给, 使罗布泊洼地具备了钾盐沉积的基本条件, 尤其是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发现湖盆周缘山区有大面积富钾岩石出露, 表明湖盆蚀源区内含钾岩石很多, 钾质来源极为丰富。

高精度航磁资料研究表明, 罗布泊地区为磁性基岩埋深达9km的深坳陷, 周边受断裂控制, 具有“高山深盆”成盐构造模式的典型特征。航磁反映的与盐类沉积有关的构造现象有以下两点, 对评价本区找钾远景有其重要作用。

1.1 罗布泊坳陷的东部及南部, 磁场特征比较复杂, 航磁划出了5条^15:

、1^^5:向隐伏断裂, 导致结晶基底自西北向东南逐渐抬升呈现出阶梯状断陷的构造特征。此现象说明该区构造活动强烈, 中新生界盖层构造受深部构造控制, 且继承性较好, 致使古湖盆解体后形成了上述有利于钾盐沉积的多个盐类沉积中心。

1.2 罗布泊残湖以东, 即上述椭圆形低放射性场及其以东地区

在大片平稳负磁场中, 分布有多处局部高频磁异常, 推断是由喜马拉雅期基性火山岩引起, 估算埋深1km左右。强烈的火山喷溢活动, 很可能在该地浅变质基岩之上, 形成一层由玄武岩岩被构成的不透水层。据此推测该地卤水埋深较浅, 水量较丰。做为旁证, 此处不仅地势低洼, 且航空物探发现的5处易溶性钾异常及低阻良导电磁异常等找矿线索均位于区内, 这显然与此处浅埋卤水及钾盐沉积有成因关系。

2 钾异常排序及建模

为优选找矿靶区, 对全区钾异常进行了聚类分析, 以便在归组分类基础上对找矿目的物予以客观的评序。由于预测矿种单一, 成因类型相同, 故聚类后各单元 (异常) 间的亲疏关系比较清楚。在分类谱系图上明显把全区钾异常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I类钾异常共20处, 均由易溶性钾异常引起, 是寻找固、液相钾盐的直接找矿线索。此类异常的地球物理特征是: (1) 产于由石盐壳层引起的低放射性场内, 对应三频航电为低阻良导电磁场区; (2) 铀、钍含量低而平稳; (3) KCI含量较高, 在低背景衬托下钾异常反映得比较清晰。

第Ⅱ、Ⅲ类钾异常, 大部分找矿意义不大, 仅位于湖盆边缘或由富钾岩石引起的钾异常有一定找钾前景, 余者均由岩性引起。

以航空伽马能谱参数为主要判别标志而建立的钾盐地质一地球物理找矿模型, 经在多处检验, 表明该找矿模式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

3 钾盐找矿靶区评述

在找钾远景区划基础上, 以钾异常排序为依据, 进一步把I级找钾远景区内那些找钾标志最为明显的异常, 成盐构造较为有利的地段划成一片, 列为需优先安排地面查证的重点找矿靶区。按此原则全区共圈出八级找钾靶区4片, B级找钾靶区2片, 靶区总面积约1200km2, 现分别简述如下:

3.1 A1找钾靶区位于测区中部, 地质上称之“罗北洼地”。区内及其边缘有K-13、14、15及K-12、K-21共5处易溶性钾异常, 其范围与航磁反映的断凹位置相符, 靶区面积约350 km2。表层易溶性钾盐含量较高, 三频航电显示为低阻良导异常, 且与卫片中的暗色影像相互印证, 找钾标志最为醒目。推断区内赋存有高品位固体钾盐和含钾卤水, 尤其是靶区西侧, 因受V向断裂阻隔, 其地下卤水更较东部丰富。据悉, 新疆地质三队继1992年钾异常地面查证工作后, 近年来又由地科院牵头, 在该耙区内开展了地面找钾工作, 经简易勘探, 于地下1m深处发现卤水钾矿, KCI质量分数达1.53%~1.6%。目前仍在勘探, 有望成为新发现的大-特大型钾盐矿床。

3.2 A2找钾靶区位于罗布泊残湖东约37 km的石盐壳层内, 航磁反映的NE向断阶带上, 面积约260 km2。该靶区以K-10钾异常为主体, 全钾含量达3.3%, 三频航电反映为低阻良导异常, 且与卫片中的深暗色影像吻合, 据此推断该地应是寻找固、液相钾盐最有利地区。

1992年11月, 新疆地质三队根据航空伽马能谱异常地面查证建议书提供的资料, 对K-10钾异常进行了地面检查, 发现并圈定了约75 km2的钾盐矿化区, 固体KCI质量分数达5.5%, 且经钻探于2m深处发现卤水, 卤水压。质量分数达1.69%, 达到了工业品位要求。选用丰度估计法估算, 其钾盐远景储量有望达大型规模。

3.3 A3、B2找钾靶区位于测区东南部的石盐壳层内, 靶区面积分别为160 km2和120 km2航磁反映为一基岩埋深约2km的凹陷, 与东部椭圆形低值伽马场分属于两个盐类沉积中心。区内有K-3、4、5三处易溶性钾异常, 尤以A3靶区内的K-3异常范围最大, 找矿前景更为有利。

K-3钾异常位于阿尔金山南坡冲积扇前沿, 与南部钾质量分数高值区连成一片, 其成因可能是由冲积扇中孔隙卤水经蒸发、析盐而成的含钾石盐壳所引起, 表明区内地下径流发育, 钾质补给充分。鉴于该地基岩埋深较浅, 盐壳导电性良好, 故划为寻找卤水钾盐的有利地区。

3.4 A4、B1找钾靶区位于罗布泊残湖南部, 其中A4靶区向南已延出测区。两区内的3处易溶性钾异常, 尤以A4靶区内的K-1异常钾质量分数最高, 全钾质量分数达5.5%, 找钾标志最为明显。

A4靶区位于地势低洼的“耳轮”状影像区内, 基岩埋深较浅, 火山岩十分发育。纵观该区低放射性场和低阻良导电磁场特征, 推断区内除沉积高品位固体钾盐外, 还赋存浅层富钾卤水, 成盐成钾条件十分有利。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罗布泊地区航空物探综合测量找矿效果十分明显, 各种找钾线索准确可信, 据此优选出的找钾靶区或异常, 有的与已知钾盐矿床吻合, 有的经地面查证钻探见矿, 展现了罗布泊地区良好的找矿前景。预测在7 100 km2石盐壳层和1 200 km2的找钾耙区内, 有望发现3、4处大、中型钾盐矿床, 其远景储量可望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

参考文献

[1]物化探局调查组.航空物探工作在地质部[J].航空物探技术, 1988.[1]物化探局调查组.航空物探工作在地质部[J].航空物探技术, 1988.

[2]李立波, 王强.钾盐找矿远景评价[J].物化探计算技术, 1995 (3) .[2]李立波, 王强.钾盐找矿远景评价[J].物化探计算技术, 1995 (3) .

找矿远景 篇2

黔东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贵州省金矿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和黔东两个地区.黔西南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该类型金矿,先后发现了紫木凼、戈塘、烂泥沟、水银洞和老万场等大型金矿,有多部专著出版,研究和勘探程度较高.黔东地区的金矿在1000多年前的`蜀汉时期就有民间开采,但其研究和勘探程度比较低.黔东南金矿点多面广,开采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重要的产金区之一.本文从区域地质特征对黔东南金矿进行探讨,并对该区的找矿远景作出分析.

作 者:陈志明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30)分类号:P61关键词:黔东南 金矿地质特征 找矿远景

找矿远景 篇3

关键词:贵州省盘县地区;金矿地质特征;找矿远景;建议与方法

前言

贵州省盘县地区本身由于该地区地质结构特征,以及该地区的长期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金矿。该区域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泥盆系、石灰系、二叠系、三叠系等。这些岩层的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这些地质结构中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而且蕴含的矿产不但总量丰富,而且种类繁多。但是,为了更好的找准矿产所在的位置及其评估矿产总量的大小,还需要对贵州省盘县地区金矿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最好还应该为未来做好相关评估。

1.金矿形成的条件

贵州省盘县地区位于滇黔桂“金三角”的北西部,该地区属于区域性的北东向弥勒—师宗深断裂,东西向个旧—宾阳深断裂,北西向南丹—昆仑关深断裂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夹块,从而构成了滇黔桂金矿矿集区,区内矿床成片成带集中采出,除此之外,该地区矿床类型非常丰富。这一片区域主要位于扬子淮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山字型构造西反射弧与弥勒—师宗深大断裂带结合部;莲花山背斜南东冀北东向强构造变形区,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分部。该区内的岩浆岩以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广泛。在这一片地区已经发现了,并且已经开始开发的金矿主要有:红岩洞、砂锅厂、沙场等等。

2.金矿地区的地质特征

首先,寻找金矿远景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黄龙组和马平组、二叠系梁山组—龙潭组、三叠系飞仙组—关岭组以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各地层单位岩性由老到新可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黄龙组: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生物屑泥晶灰岩夹亮晶晶颗粒灰岩以及少量的白云岩;第二,梁山组,灰黄色页岩、粉砂质粘土岩夹中层状石英砂岩。与下伏马平组假整合接触;第三,马平组,灰、浅灰色夹青灰色厚层块状生物屑泥晶灰岩。

其次,地质的构造。贵州省盘县地区内的岩层倾角大多是处于15到30之间,有局部区域是在50到60度之间,并且,该构造的区域的形迹是以西北向为主的,其次是近南北向。这一地区主要是褶皱构造为背斜及其派生的次级从属褶皱,其区内长为19千米,轴向为330到350度,轴迹被断层切割成为三段,核部出露最老的地层是石炭系黄龙组,南西冀岩层倾角为10到15度,北东冀岩层倾角15到30度,枢纽向两端倾伏,为一中常背斜,沿该背斜具不同程度的硅化、黄铁矿化和金矿化,是区内重要的金矿控矿构造。区内断裂构造相对发育,以北西向大石洞断层规模最大,区内延长20千米,与小竹菁背斜接近平行展布并且最后会破坏这个背斜,成为一个向南西运动的逆断层,在这个断层的北西段有强硅化和重晶石化,可能为区内金矿导矿构造。然而,其他的矿层的规模相对来说是规模较为弱小的,大多数是走向近南北或者是北西方向的正断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垂直的小竹菁背斜轴,常发育一组规模不大的张纽性断裂,沿着这些断裂矿化蚀变较为发育,是这一地区金矿储矿构造。

再次,該区域的蚀变特征。一般来说,远景区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在这些蚀变类型中,其中硅化蚀变是最为强烈的。硅化和黄铁矿化这两种蚀变主要会受到小竹菁背斜的控制,而且还会沿着背斜轴断续发育,在每一处硅化和黄矿化蚀变带均受到了垂直小菁背斜核轴张扭性节理控制。通常来说,这都是由背斜的轴部在逐渐向两翼,矿化蚀变会慢慢逐渐减弱并且会走向消失。重晶石化微弱,仅仅见于大石洞断裂。硅化岩石由于长期风化剥蚀,并且已经大多数都是呈现疏松状的第四系残破积物,但是原生的新鲜的硅化岩石是随处可见的。通常取其中的硅化岩石在显微镜等仪器中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硅化岩石至少经历了两次硅化作用以上。在规划作用较强烈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岩石是不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仅仅是有一些样品可见残留海相生物碎屑和碳酸盐残块,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硅化岩原岩是碳酸盐岩。

最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找矿区通常都会有一些异常,尤其是金矿区。所以在进行金矿勘查的过程重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金和许多金属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找矿区域在比例方面会出现一些异常,可能会受到其他有关金属的影响。

3.找矿相关建议和措施

第一,要准确的找到、认清找矿的标志。二叠纪地层以及沿着小竹菁背斜轴核特别是垂直的小菁背斜核轴的张扭性断层,这是最主要的构造的找矿标志,硅化、黄铁矿化直接找矿标志。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金地球化学区域异常特别是域异常中的金异常浓集中心也是寻找金矿的主要标志。

第二,滇黔桂金矿床集中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形成区域之一。金矿控矿构造主要为穹状背斜、短轴背斜轴部、断裂破碎地带、古侵蚀面,赋矿地层从泥盆系到中三叠系统。然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中型金矿床和大型金矿床集中主要富集在二叠纪和三叠纪地层,这主要可以从峨眉地幔柱的活动密切相关。微细浸染型的金矿的风化堆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土型金矿。消洞哨地区位于滇黔桂金矿床集中区域内。并且现在我们知道的赋矿地层、控矿构造、矿床地质特征和滇黔桂矿床集中地区的中、大型金矿床是可比的,度具有较好的条件。

结论:对贵州省盘县区域进行金矿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及找矿远景研究是很有必要,且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王凤林,赵萍,何财富,王飞,高会文. 青海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J]. 矿产勘查. 2011(05)

[2] 李伟成,马文虎,王贤孝. 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藏大沟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J]. 城市建筑. 2014(06)

[3] 杨锋,刘连登,陈国华,刘国松,孙海新,姜文峰,王善功. 平度1号脉金矿晚期叠加成矿初探[J]. 黄金. 2001(05)

广东翁城地区找矿远景预测 篇4

1 区域地质特征

1.1 地层

翁城地区为桂湘赣地层分区韶关小区,地层分布面积134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1.8%,其中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分布较为集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晚白垩世区呈零星分布,而第四系地层呈面状展布于北江流域和山间盆地。其中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地层。

1.2 构造

处于大东山—贵东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南缘、诸广山—热水—桂峰山构造岩浆岩带中段和吴川—四会北东向深大断裂交汇部位,表现为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南北向构造岩浆岩带和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褶皱、断裂。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构造形态复杂多样。初步划分为东西向构造带、北东构造带和北北东向构造带,构建了区域构造格架,其中以北北东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最发育,规模最大。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出露面积531km2,占全区28.2%,为东西向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由部分大东山岩体、部分贵东岩体和热水岩体组成。其中,早侏罗世燕山早期第一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燕山一期γ52⑴)分布面积435Km2, 占全区岩浆岩81.9%,一部分呈东西向长条状岩基分布在下界滩-沙溪-隘子一带,另一部分呈南北向卵园形岩基分布在热水-蒲竹镇-葛滕坪一带;中侏罗世燕山早期第二期花岗闪长斑岩(γδπ)分布面积0.9Km2, 占全区岩浆岩0.2%,呈椭圆形岩侏分布在大宝山,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岩体成因类型为同熔型花岗岩;侏罗系晚世燕山早期第三期(燕山三期γ52⑶)分布面积95Km2, 占全区岩浆岩17.9%,呈东西向长条状岩基分布坪田-温屋-隔口一带,其余均呈椭圆形、扁长椭圆形岩侏零星状分布在大坑口幅、隘子幅内,岩石演化序列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少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区内岩浆岩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铜铅锌钨铋钼多金属矿化与燕山早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离子吸附型稀土分布在酸性花岗岩风化壳中。

1.4 变质岩

区内变质作用主要以接触变质作用为主,其次为热液蚀变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形成接触热变质岩和接触交代岩,其中,接触热变质岩为花岗岩体侵入于碎屑岩中,形成几十米至上百米、宽度不等的角岩化岩石;接触交代岩分布在花岗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矽卡岩,局部地段矽卡岩带走向长2200m,宽40~100m,主要为石榴石矽卡岩、辉石矽卡岩、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辉石矽卡岩。

热液蚀变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期次花岗岩体接触部分和矿带内,主要为硅化、青盘岩化、云英岩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等。

动力变质岩分布在北北东向主干断裂中,以脆性变形的碎裂岩、碎斑岩为主,其次局部可见在性变形的糜棱岩、千糜岩。

2 物探特征

区内1:20万布格重力异常总体为南高北低趋势,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走向呈弧形,沙溪以东西向为主,红岭以南北向为主。重力高对应的是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分布区,重力低对应于大东山岩体、贵东岩体和热水岩体。

在1:20万航磁异常图上,正异常位于红岭-大宝山一带,尤其在仙人堂、水口村、利洞和打草石出现正异常中心,推断为深部磁性地质体;其余均为负异常区,局部负异常呈零星状分布。

3 综合异常区地球化学特征

雪山嶂地球化学特征:区内以Mo、S、Cu、Sb、As、Bi、W、Pb、Au、Ag、Se、Zn等元素高背景为特征,其中Mo、Cu、Sb、As、Bi、W、Pb、Au、Ag、Se、Zn、Hg具较大的变化系数,强度大,分带明显,局部富集,具有寻找Au、Ag、W、Pb、Cu矿产远景。

红岭地球化学特征:区内以W、Bi、Mo、Be、U、Li、Rb、Sn、Pb、Ag、Zn等元素高背景为特征,其中W、Sn、Bi、Mo具有较大的变化系数,呈现局部富集。而W平均含量175×10-6,最高可达4343×10-6,部分样品含量达到工业品位的要求,伴生Bi、Mo、Cu、Sn等多金属元素,具有寻找W、Mo等多金属矿远景。

4 矿产特征

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矿产丰富,已知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锑、金、银、稀土、煤、硫铁矿、重晶石、砂岩、硅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十八种,共计有矿产地24处,以多金属矿为主。

区内已知矿床、矿点77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5处,矿(化)点60处。区内以红岭钨钼矿床和单竹坑白钨矿床为典型矿床。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热液充填交代型、蚀变花岗岩型、斑岩型、沉积-热液改造型、矽卡岩型、风化淋滤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

现以红岭钨钼矿床和单竹坑白钨矿床为典型矿床叙述如下:

4.1 红岭钨钼矿床

区内岩浆岩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细粒少斑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等为多期次复式岩体,时代为燕山三期。

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矿区有石英脉钨矿床和蚀变花岗岩型钨钼矿床,矿化沿热水岩体西侧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在垂向上石英脉型矿床在上部,花岗岩型钨钼矿在下部,前者为勘探的主体对象。

石英脉钨矿床:发育于燕山三期复式花岗岩体中,区内成矿构造和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都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多次成矿的钨矿床。矿化范围北自梯子岭,南至大桂岭,矿化带沿北西-南东方向长5km,宽1.3 km,矿化面积6.7 km2。全区共有矿脉120余条,已计算工业储量的68条,矿脉规模最大者1100m,宽0.31m,最大矿化深度达500m以上。平均品位钨1.46×10-2,有益元素组份钼0.14×10-2,铋0.307×10-2,铜0.447×10-2,钨品位较富,且连结性较好。

花岗岩型钨钼矿床:分布在矿区中部第四阶段岩体的突起部位。矿化带长1000m,宽200~300m,分5个似层状矿体,单个矿体长几百米,宽4-5m, 70%为白钨矿,单脉钨最高平均品位4.08×10-2,最低平均品位0.11×10-2,以0.15×10-2±者居多。金属矿物大部分呈浸染状产出,部分小脉状,外观矿化富集于强云英岩化蚀变带中,花岗岩具红色化,围岩蚀变主为云英岩化,脉越小,越富,云英岩化越强。以浸染状,脉状为主。金属矿物主要为黑钨矿、白钨矿,次为少量辉钼矿、辉铋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白云母、绢云母、高岭土、萤石、绿柱石等。

蚀变特征:红长石化、绿柱石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萤石化、碳酸盐化、黑钨矿化、白钨矿化等。

矿床成因类型:高温热液裂隙充填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及花岗岩型钨钼矿床。

基础储量:石英脉型钨矿:钨18620吨,平均品位1.570×10-2;钼1459吨,平均品位0.142×10-2;铋3120吨,平均品位0.304×10-2;铜4499吨,平均品位0.438×10-2。花岗岩型钨钼矿:以WO30.08×10-2圈定矿体,WO33~4万吨。

4.2 单竹坑白钨矿床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矿体有白钨矿体2个,1号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棋梓桥组灰岩中,沿透闪石岩和透闪石化灰岩的层理呈层状平缓产出,总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南,倾角15~30°,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顶部出露地表氧化成铁帽,东西长420m,南北宽500m,厚1.08~18.13m,平均厚9.1, 平均品位WO30.21×10-2、Cu0.09×10-2。2号矿体平行产于1号矿体之下,相距约15m,赋存于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粉砂质泥岩夹灰岩中,呈透镜状,控制长225m,宽75~225,平均厚3.32,最大厚度8.23m,平均WO30.193×10-2。

矿石矿物组成和矿石组构: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和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辉铋矿、辉钼矿、方铅矿、黄铜矿和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透闪石、阳起石,次为绿帘石、绿泥石、石英和萤石。矿石具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压碎结构,以浸染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为主。

围岩蚀变:主要为阳起石-透闪石化、绿帘石化、萤石化,其中阳起石-透闪石化与钨矿化关系密切。

矿床成因类型:矿床成因类型为层间矽卡岩的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型。

储量:全区探明表内储量Mo1.22万t, Cu0.3万t, Bi0.26万t,属中型钨矿床。

5 预测找矿远景区

依据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已知矿床(点)空间分布规律和物化探异常特征,本区划分为红岭钨钼矿找矿远景区和雪山嶂金银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

红岭钨钼矿找矿远景区:处于南北向诸广山-热水-桂峰山构造岩浆岩带的中段,区内岩浆岩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次为细粒少斑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等为多期次复式岩体,时代为燕山一期和燕山三期。其中,燕山一期中粗粒黑云花岗岩为热水岩体主体部分,燕山三期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钨钼矿产北系密切,尤其在燕山三期花岗岩岩突部位最有利成矿。区内以钨矿床(点)为主,已知有红岭中型钨钼矿床,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钨矿床和蚀变花岗岩型钨钼矿床,在垂向上石英脉型矿床在上部,花岗岩型钨钼矿在下部。1:20水系异常W-Sn-Mo-Bi、Pb-Zn-Cu、As-Au地球化学高背景区,其中W、Bi高温元素组合异常呈南北向长条状展布,规模大,套合性好,并伴有Sn、Mo、Ag等元素异常。1:20重砂测量中,出现一大片呈南北向长条状展布的钨簇重砂异常,与已知矿床吻合。因此,本区仍具有寻找蚀变花岗岩型钨钼矿床潜力,尤其在燕山三期岩体中呈岩侏状岩突部位。也是寻找离子型重稀土矿的远景区。

雪山嶂金银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处于北东向关平区域性断裂上盘的雪山嶂背斜倾伏端,区内出露晚泥盆世老虎头组碎屑岩和棋梓桥组白云质灰岩,为区内主要矿源层和赋矿层位。区内未见岩体出露,重磁资料推断深部有隐伏岩体存在,中部铁屎塘一带为隐伏岩体上突部位。本区处雪山嶂背斜南西倾伏端东侧,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次为北东东向、北北西向,其中,北东向单竹坑断裂为主干断裂,倾向北西,倾角较陡,沿断裂断续可见黄铁矿化构造角砾岩分面,为本区主要的导矿构造,本身也为部分矿体容矿构造,容矿构造大多为主干断裂旁侧派生的北西向羽状断裂或层间破碎带。区内已知有单竹坑中小型白钨矿床、硫铁矿床,以及数处矿点。1:20万水系异常Au、Ag、As、Sb、Pb、Sn、Bi等元素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套合性极好,并伴有Zn、W、Cu等元素异常。分布有局部重力负异常,推测有隐伏岩体。同地处于雪山嶂高磁区北西部。区内分布有钨矿、黄铁矿、铅锌矿等矿床(点)多处。因此,本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物化探异常复杂且强度较大,地表已知的矿床(点)尚难引起,具有寻找深部隐伏的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符长江唐晨贮, 大宝山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初步探讨[J], 大宝山科技, 2004

[2]王建新, 广东大宝山南部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 矿产与地质, 2006

找矿远景 篇5

四川某铅锌矿区化探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

对四川某铅锌矿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对化探异常成果的推断,提出了矿区找矿远景预测.

作 者:申大元 Shen Dayuan 作者单位:中冶集团华冶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176刊 名:中国矿山工程英文刊名:CHINA MINE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38(3)分类号:P618.42关键词:化探异常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远景

找矿远景 篇6

关键词:铝土矿;地质特征;标志;远景;山西平陆

该区位于豫皖断块之济源—渑池块坳之渑池断凹东部。区内古生界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发育,石炭系本溪组铁铝岩系大面积分布,具有形成铝土矿矿床较好的地质条件。

1.成矿地质背景

1.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静乐组、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全新统。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为区内含矿岩系基底岩层,在矿区南侧黄河岸边小面积出露;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为区内铝土矿含矿岩系,区内多被上覆地层覆盖;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主要为砂岩、砂质页岩、灰岩及煤层,为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岩系;第四系全新统为现代冲洪积物,岩性为砂、砾及粘土,局部为各层坍塌的杂岩转石,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黄河边,区内沟谷中也有小面积分布,厚度变化较大,一般0-20米,平均厚度10米。

1.2构造。本区自古生代以来,地壳基本固结而不再有强烈挤压褶皱,主要为垂直升降运动。地层大多呈舒缓波状单斜产出,总体倾向南至南东东,倾角12°左右。由于不均衡的差异升降,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断距一般大于30-100米,对矿体的连续性破坏较大。

1.3岩浆岩。矿区内没有岩浆岩出露。

1.4含矿岩系特征。含矿岩系自下而上有山西式铁矿-铁质粘土-铝土矿-耐火粘土矿序列的矿产组合特点。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赋存部位。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石灰岩古侵蚀面之上,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中下部,矿体底部多为山西式铁矿、铁质粘土岩或粘土岩,顶板为硬质耐火粘土矿、粘土岩。

2.2矿体形状、规模、产状。该区铝土矿体多是一些由扁豆体状,似层状,出露于矿区南部、中东部和北中部支梁上和沟谷中。矿体呈扁豆体状,似层状产出,一般延续稳定,长宽约800-2000米。据全区见矿单工程统计,矿体厚度080-289m,平均厚度124m。产状呈单斜产出。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倾向250-280°,倾角2°-20°。矿体埋深0-47306 m,赋存标高-100-365 m。

2.2矿体特征。根据自然剥蚀分割及工程见矿情况,将该区铝土矿划分成三个矿体:Al①矿体位于矿区最南部的西南角矿界处,为扇形状矿体,露头呈蛇曲状北西-南东向展布;Al②矿体位于矿区南中部,为一隐伏的似层状矿体,倾向北东-南西,倾角5°-12°。厚度08-24m,平均厚度110m;Al③礦体位于矿区北中部,为一隐伏矿体,东西、南北各向外推100m。厚度289m。

2.3矿石特征。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含豆粒鲕粒状铝土矿,次为含砾碎屑状铝土矿二种。矿体围岩有粘土岩、耐火粘土矿等。

2.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自中奥陶世末期,加里东运动时,本区上升为陆地,经历了志留纪、泥盆纪以及早石炭世三个漫长地质时代的沉积间断,结果使该区及秦岭古陆和中条山古陆上广泛出露的铝硅酸盐岩风化分解,其中的K、Na、Ca、Mg等元素大多数被淋失,而Fe、Al、Ti、Si等元素相对富集,残留在风化壳中,中石炭世海水侵入本区,使富铁铝的风化壳经水动力作用,在海侵初期的碱性介质中,Fe质首先以Fe(OH)2的形式沉积在奥陶系表面岩溶凹地,形成铁矿或铁质岩,将古地形填平,随水体中PH值的变化和铝质浓度的增加,具二重性的铝开始呈凝胶状Al(OH)3的形式沉淀,形成了铝土岩和铝土矿。之后海水动荡不定,使早期未固结成岩的铝土矿被海浪、岸流击碎,出现了内碎屑角砾,随着海流、潮汐的搬运,部分碎屑磨圆,而其余未磨圆具棱角状,随着水体中剩余的铝质沉淀下来,形成了碎屑状铝土矿。当水动力条件增大,成矿物质或碎屑沉淀不下来,就做远距离的搬运,由于海浪、潮汐动荡不定,成矿物质呈滚动形式搬运,形成了原始的豆、鲕,越滚越大,受重力作用下现形成了豆鲕状铝土矿。到石炭中期之后地壳逐渐上升,水体变浅,出现沼泽化,水体中有机质的逐渐增多,PH值向酸性变化,SiO2在酸性介质条件下最易沉淀,这时就形成了硬质耐火矿或粘土岩。自下而上出现着铁-铝-硅的沉积序列。固结成岩阶段,首先使原始矿物脱水,Al(OH)3演化为Al2O3的形式存在,豆粒也因上覆层的不断沉积而被压扁,形成浑圆扁平状,呈定向排列,具纹理,基质具流纹构造。本区铝土矿的成矿为属滨海演湖相化学沉积矿床。

3.找矿前景

3.1找矿标志。(1)中奥陶统灰岩溶侵蚀面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2)本溪组底部铁铝岩系是直接找矿层位。(3)铝土矿质硬,地貌上形成陡坎,加之民采铝土矿,露头部位采坑较多,可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3.2找矿远景。(1)在矿区南部Al①号铝土矿体及周边范围内,开展铝土矿详查工作;(2)以ZK1647孔为中心,周边继续打普查孔验证。

4.结论

通过本次工作,大致查明了矿区内铝土矿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确定了矿石类型、物质组分及其变化特征;大致查明了矿区内地层、岩浆岩、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分布、形态、规模等;大致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志华,陈天红,侯旭勤.山西宽草坪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2]董清雷.山西省石炭纪本溪期铝土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探讨[J].华北国土资源.2004(01)

[3]柴峰,王丽芳,赵运发,李宏建,罗声奇.山西铝土矿的富集规律及进一步找矿方向[J].矿产与地质.2003(02)

[4]吴国炎.华北铝土矿的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探讨[J].河南地质.1997(03)

找矿远景 篇7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境内山脉高耸, 地形千奇百怪, 河流湖泊纵横棋布。它的南边是唐古拉山, 北边是祁连山。昆仑山横贯中部, 其中长江、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 此外青海还有国内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茫茫草原起伏绵延, 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省内有各种丰富自然资源, 其中已发现的矿产资源125种, 占全国的75%, 居西部之首, 在已探明的矿藏储量中, 有50余个矿种排西部前。虽然进行过一些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但总体来看, 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 至今也尚未发现有较大规模的金属矿产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就已进行一系列勘探工作。相继在测区周边发现了卡而却卡铜矿、野马泉铁矿等等一批重要的矿产地。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发现新的矿产地, 研究青海地区的成矿特性, 探索该地区的找矿远景。为该区成矿带勘查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2 青海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原因

2.1 成矿地质背景

青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核心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之间的泛华夏陆块群的中西部、大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缘区, 在地质历史上处于冈瓦纳和劳亚两个相对较大的大陆之间的转换地区, 是泛华夏陆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地区内地壳活动强烈, 从古至今, 经历了多期次板块碰撞、地壳挤压增厚等构造运动。再加之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喜山构造运动, 造成青藏高原剧烈崛起, 其不仅形成了全球最高的高原, 其地质作用对成矿地质作用的内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见图1) 。

2.2 成矿原因

2.2.1 岩浆岩运动

青海区域内岩浆活动十分剧烈, 喷发活动局限于石炭纪末期, 规模甚小。侵入岩发育广泛, 研究区北部邻区大面积出露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岩基, 而南部则主要出露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岩株, 沿山前走向断裂分布。岩浆活动主要有三期, 即华力西期、印支期与燕山期。华力西期花岗岩侵入于宗务隆山群岩层中时, 可以形成接触交代式铁铜矿床, 也可以对宗务隆山群中喷流沉积型铅锌矿构成叠加富集作用。区内脉岩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有花岗岩脉、闪长玢岩脉、闪长岩脉和辉长岩脉等出现在达肯大坂群的地层中。

2.2.2 优越地理位置及构造活动的影响

青海处于古亚洲超构造域与特提斯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从元古宙以来, 大陆扩张与挤压作用次数频繁, 接受不同沉积物源, 其中曾多次发生海洋壳俯冲或仰冲、弧-弧碰撞、弧-微陆碰撞、弧-大陆碰撞街不同类型造山作用, 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沉积,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沉积建造。随着强烈的构造活动, 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活动、断裂活动强烈,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巨大侧向挤压推覆作用对矿床保存条件的影响, 在推覆前缘的东昆仑、北祁连等成矿带 (构造-造山带) 表现尤其明显。因此, 由于青海成矿地质条件中的特殊性, 青海北部矿床的保存条件相对较差。而相对于青海北部, 青南地区成矿时代相对较新, 并且处于羌塘地块中, 距离挤压推覆前缘地带较远, 成矿期后受到的构造变动期次较少, 对矿体破坏相对较轻, 表现在: (1) 矿体相对较完整, 规模较大。 (2) 成矿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因而该地区内近期发现的自然铜型铜矿即在青南地区, 也可能说明成矿期后成矿物质再分散转移作用小。 (3) 由于成矿时代较新, 成矿后受到的剥蚀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遭受到的地表剥蚀作用也较轻, 矿体保存条件相对较好。

2.2.3 矿体主要分布在结晶灰岩中, 保存条件较好

青海南部地区矿产勘查成果比较显著, 也证实了青南地区具备了矿体保存条件。通过分析矿点含矿地层、矿体产状矿化特征及各地质体的穿插关系, 同时结合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期的划分, 初步判断矿点成因为接触交代型。目前初步圈定地表矿体2 (编号Ⅰ、Ⅱ) , 同时利用钻探工程 (ZK17602) , 依据1:1万高精度磁异常特征, 揭露1条隐伏铁多金属矿体。矿体均分布在早石炭世大干沟组 (C1dg) 结晶灰岩中, 呈近东西向展布, 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 含矿岩性主要为结晶灰岩、灰质白云岩、闪长岩。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褐铁矿化。

3 成矿地质特征

根据《青海省第三轮地质区划》研究, 研究区属秦祁昆成矿域的东昆仑成矿省三级成矿带属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 (锑、铋) 成矿带和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铜成矿带的西端, 区域成矿事实较多, 区域矿产呈带状分布 (见表1) 。

3.1 矿石的类型及特征

其中该地区的矿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其特征如下:

Ⅰ号铁矿体该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大干沟组的灰质白云岩和闪长岩脉中, 矿石矿物主要由褐铁矿、赤铁矿极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等组成, 脉石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Ⅱ号铅矿体该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大干沟组的灰质白云岩和闪长岩脉中, 矿石矿物由褐铁矿, 方铅矿等组成, 脉石矿物为方解石。

Ⅲ号铁多金属矿体该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大干沟组的灰质白云岩和闪长岩脉中。矿石矿物主要由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组成。脉石矿物由方解石、白云石、角闪石、长石、石英等组成。

3.2 矿石的构造与结构

青海地区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交代假象结构, 以及胶状构造星点状构造、块状构造、变余肾状构造。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它形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组成, 脉石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角闪石、长石、石英等组成。

4 找矿前景分析

青海地区从元古宙至新生代以来地壳活动都很强烈, 各类成矿地质作用丰富, 成矿地质环境良好。但是青海的一些地区处于推覆前缘地带, 成矿元素活化分散, 矿体不易保存。因此找矿布局应注意到青海矿产的保存条件, 避开成矿后新构造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因此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青海北部构造岩浆活动较为密集且长期活动成矿带, 尤其是注意仔细研究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 因为该区域有可能是前期已形成的矿床遭受到成矿期后构造强烈改造, 属于成矿元素分散的贫化区。因此寻找和区分成矿期后喜山期新构造强烈活动区域, 研究规避成矿期后新构造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上和新构造推覆构造带。但应当注意在其两侧次级构造-岩浆带、构造带和推覆体的深部找矿, 这一地带有可能构成容矿构造, 并且可能是受成矿后新构造活动变动相对较少的地带。

(2) 青海最大的特点是矿体延性深较大, 注意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在长期活动的成矿带深部找矿。例如近年在东昆仑成矿带五龙沟金矿田、卡而却卡铜矿等矿区深部大胆探索, 取得良好找矿效果。所以应加强一些地区成矿带的深部探索。

(3) 青南地区的巴颜喀拉和三江成矿带北段, 是成矿时代较新, 成矿条件和矿床保存条件均相对较好的地区, 也是有可能找到大型-超大型矿床的重点地区。

5 总结

随着矿产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 青藏地区的多金属找矿前景逐渐清晰, 特别是一些地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钼异常中发现钼矿体或矿化现象。事实证明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物化探异常反应较好, 成矿事实清楚, 是近几年通过基础地质工作不可多得的新发现的矿产地潜力区之一, 前人未做过详细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区内多类型矿化蚀变范围较广。

如青海拉陵灶火地区已具备斑岩+矽卡岩型+热水喷流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构造背景。通过适当的地质、地化、遥感、物理等综合手段, 遵循系统找矿思路, 加强综合研究力度, 青海地区找矿成果必将有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鲁海峰, 王树林, 李积清, 殷占虎, 李玉龙.青海格尔木开木棋地区两种矿床成矿系列与前景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4) .

[2]高永宝, 李文渊, 谭文娟.祁漫塔格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西北地质, 2010 (04) .

[3]高晓峰, 校培喜, 谢从瑞, 过磊, 董增产, 奚仁刚, 康磊.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J].西北地质, 2010 (04) .

找矿远景 篇8

关键词:锌矿,矿床成因,找矿远景

1 地质概况

某锌矿矿区主要是第四系发育, 没有很多的基岩露头, 有着较单一的出露地层, 在断裂构造方面也有发育, 没有较强的岩浆活动, 出露岩性包括灰岩、碳质板岩夹煤层以及砂岩、砾岩等, 通过对比本区域内地层岩性, 对其岩性进行了合理划分。本文调查研究发现, 某矿矿产包括两种, 一种是安山岩, 另外一种是火山角砾岩, 安山岩是斑状结构, 主要是灰黑色, 大体上呈块状构造, 也有一些局部是杏仁状构造。由斜长石以及角岩石组成斑晶, 主要是隐晶质, 斜长石和角闪石构成了它的主要矿物, 还有一些附矿物, 比如以前发现的铁矿等。岩石具有一些后期蚀变现象, 比如高岭土化、绿帘石化等。在火山角砾岩方面, 大多都是紫红色, 斑杂构造, 结构为火山角砾, 灰岩角砾也偶尔可以见到, 大约占到一半左右, 砾径为10毫米以下, 主要由火山灰及铁质等组成胶结物。调查分析发现, 还有沉积层理存在于局部岩石中。

2 矿床特征

调查分析发现, 在某锌矿矿床中, 主要包括四个组成矿段, 在矿区内, 发现了5条隐伏锌矿体, 结合以前的工作, 一共找到了8条铁矿体, 包括3条隐伏矿体, 还有两条隐伏铜矿体。矿区内的铁矿以及锌矿中, 主要包括火山岩岩石。

锌矿体特征:在钻孔初期主要的目的是对某矿段地表铁矿体进行验证, 对物探弱磁异常进行验证, 但是通过取样分析钻探岩心发现, 对4条锌矿体进行了初步确定, 然后对其进行命名, 分别表示为1、2、3、4。结合本次钻探工作, 可以对矿区的厚度、品味变化情况以及赋矿层位等进行深入了解, 矿体规模也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在另一矿段的锌矿体方面, 通过钻孔和样品分析, 对一条隐伏锌矿体进行了圈定, 它大约有250米的延伸, 平均厚度在1.5米左右,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是本矿体的矿化围岩, 由钻孔来控制矿体的北西延伸, 但是还不能有效确定它的规模。

3 矿床成因

调查分析发现, 在火山岩地层中存在着本区域内的铁矿和锌矿, 这些地层产物都需要归功于那些强烈的构造活动。灰岩层存在于其中, 因此可以判定其为海相环境。判断有很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曾经发生在这一个区域, 因为有大量的块状火山碎屑岩存在于火山岩中。

相关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 最终将海底火山喷气岩断定为本区域内的火山角砾岩, 主要成因是海底喷气火山口附近聚集了大量的火山喷气物质和深海软泥, 如泥质、镜铁矿的软泥等, 沉积层还未达到固结状态, 这些含有矿质的深海软泥上又堆积了后来喷发的高温火山熔岩, 因为两者之间没有相同的温度,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那么火山熔岩就会出现突然降温现象, 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它的面积, 还会固结岩浆。这时, 就会有破裂现象发生于岩浆中, 在火山喷气沉积物中以角砾状分布, 因为这些火山喷气沉积物含有一些矿质, 因而就促使火山角砾岩得以形成。

通过目前的资料可以得知, 有锌矿以及其他的矿形成于海底火山喷气岩下面, 也就是说在火山喷气岩形成了锌矿化, 铜矿化在它的下面形成。通过对附近地质进行探查, 又发现不管是外围还是本区域内的锌矿体都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么就将火山喷气沉积型矿床确定为本矿床类型。

4 找矿标志和找矿远景评价

我们对区内成矿条件进行分析, 然后充分结合本测区内地质矿产特征, 对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首先,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存在于区内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以及铁、锌与铜等多金属成矿之间, 因此就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因为锌矿体与铁矿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就可以以此为线索来对铁矿体进行寻找, 在对锌矿体进行寻找时也可以依靠这个线索来进行。另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多金属矿进行寻找时, 可以借助于一些间接标志, 比如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异常浓集区中的各种元素异常套合部位。

找矿远景评价:通过地质调查资料可以发现, 本地区的构造环境适合形成一些类型的多金属矿, 比如次火山热液型等。在前些年, 找矿工作一直没有中断, 但是没有获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只发现了铁矿。并且本区域内的铁矿往往没有较大的规模, 在厚度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变化, 这是因为它的沉积环境比较动荡, 再加上一些其他强烈的破坏改造作用, 如后期构造、次火山岩浆侵入活动等。在地表以及深部没有较好的连续稳定性, 总体品味不高, 有着十分复杂的矿石类型。

近些年来逐步发现了锌矿, 相关资料表明, 本锌矿体呈南东方向延伸, 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会逐渐变厚。整个矿区呈现从西向东的矿体分布, 还有着由地表向深部的表现形式, 赤铁矿主要集中于岛弧带浅部环境, 然后逐渐过渡到锌金属矿存在的中深部环境;在某些地带还没有工程控制, 并且没有较好地控制深部的锌矿, 因此, 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5 结语

通过上文叙述分析可以得知, 在某矿区以后的找矿工作中, 除了要对锌矿体进行大力寻找之外, 还需要大力寻找其他的多金属矿, 拓展找矿的深度。要充分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工具, 提高找矿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某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 2008, 2 (9) :123-125.

找矿远景 篇9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矿产资源需求是制约国民发展主要因素, 充分、合理和有效利用矿产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而我国保有矿产资源不足现状十分严峻, 在新的形势下, 特别定寻找新类型钨迫在眉睫。广西是华南钨矿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 桂北是广西钨矿主要产区, 钨矿资源较丰富, 已探明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3处和小型矿床13处。主要分布于桂北全州、资源、兴安、灌江、恭城、富川、钟山、贺州一带, 其次为武呜、罗城和博白等。

在地质构造上, 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凹陷区和大瑶山凸起区东侧的姑婆山、花山、都庞岭和海洋山;桂北台隆区的越城岭、猫儿山及元宝山。

钨矿成矿期主要为燕山期, 其次为加里东晚期、印支期、华力西期和雪峰期。矿床空间分布与花岗岩关系密切, 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矿床、石英脉型矿床、蚀变岩-花岗岩复合型矿床。

2 典型矿床特征

根据对桂北钨矿床研究, 在石英脉型钨矿下“全州大西江江家式”钨矿体, 预估钨资源量大型以上。

2.1 区域地质背景

广西全州大西江钨矿位于江南古陆南端的东南缘, 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的交汇部位, 东部属桂林弧形褶断带沉积岩区;西部属越城岭褶断带花岗岩, 属桂北钨、锡、铜、铅、锌、锑等多金属矿成矿区。

区域出露地层有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和更新统望高组。泥盆系出露中、上统, 呈角度不整合于前泥盆系之上, 主要为信都组、唐家湾组、桂林组、东村组和额头村组。石炭系整合在泥盆系之上, 主要为尧云岭组、英塘组、黄金组、寺门组和罗城组。更新统望高组为河流二级阶地, 局部包括少部分三级阶地。

区域构造由基底和盖层两个构造层组成, 基底由寒武系和奥陶系组成, 盖层为泥盆系、石炭系。基底构造层褶皱强烈, 轴向北东, 因岩体侵入、断层破坏、盖层覆盖而残缺不全。盖层构造层褶皱由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成, 近南北展布, 核部为下石炭统黄金组。区域主要断层为白石断裂, 走向由北西→近南北→北东转变, 倾向南西→近西→北西转变, 倾角60~70°。

区域岩浆岩主要出露越城岭花岗岩和侏罗纪花岗岩。越城岭岩体呈岩基产出, 岩性为中粒斑状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 侵入的最新地层为奥陶系, 外接触带围岩具较强角岩化, 盖层为泥盆系, 泥盆系与越城岭岩体为沉积不整接触。侏罗纪侵入岩呈岩株、岩脉产出, 岩性为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 侵入于越城岭花岗岩中, 据同类岩体同位素年龄值157~186Ma, 形成于侏罗纪。

矿区区域矿产属桂北成矿区越城岭东部成矿带, 内生矿床有金、钨、锡、铜、铅、锌、锑、黄铁等, 矿床成因类型有热液裂隙充填型、热液交代型。其中, 钨、锡、铜矿化以石英脉型为主, 产于越城岭岩体中粒斑状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的断裂、裂隙和侏罗纪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及岩体中。

2.2 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

2.2.1 矿区地质

1) 矿区地层。矿区出露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信都组、唐家湾组, 上泥盆统桂林组、东村组和额头村组, 属浅海碳酸岩相沉积 (见图1) 。

2) 矿区构造。矿区褶皱、断层构造和石英脉较发育, 为矿区多金属成矿提供了容矿场所, 主要褶皱为南北向的大西江向斜, 核部由中泥盆统信都组-下石炭统英塘组构成。走向北近南, 倾向95~100°, 倾角32~58°。矿区位于向斜的西翼。

断层主要有东西向F1、F2和北东向F3三条断层, F1、F2断层产于中粒斑状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和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中, 走向近东西, 倾向近北, 倾角50~65°, 蚀变较强, 主要有硅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 重晶石化、萤石化、绿泥石化, 并见有钨、锡、铜矿化。F3断层分布于下石炭统英塘组, 断线方向与地层走向一致, 总体走向为NNE向, 倾向NWW, 倾角75°~82°, 断层沿走向、倾向均具膨胀、收缩反倾等地质现象, 断面呈波纹状, 岩石很破碎, 石英细网脉极发育, 蚀变较普遍, 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和糜棱岩化。

3) 矿区岩浆岩。矿区岩浆岩出露于矿区中西部, 主要为志留纪中粒斑状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 (越城岭花岗岩体) ;其次为侏罗纪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志留纪中粒斑状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呈浅灰色, 全晶质, 块状构造;中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 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晶为钾长石, 呈半自形, 晶径一般8×30mm, 含量10%左右。基质由长石、石英、黑云母、堇青石组成, 粒径2~4mm。其中长石呈白色, 半自形柱板状, 含量斜长石18~30%、钾长石23~46%;石英为无色, 半透明、不规则、它形, 含量30%左右;黑云母呈半自形柱板 (片) 状, 含量8~10%;堇青石呈灰黑色, 柱状, 含量1%以下。侏罗纪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呈灰白色, 块状构造。全晶质, 细粒花岗结构, 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组成, 粒径0.5~1.5mm。其中, 斜长石含量占约29%, 钾长石含量占约30%, 石英含量占约30%, 黑云母、白云母含量各占1~5%和2~5%左右, 是钨矿赋矿主体。

2.2.2 矿体特征

矿区共发现16个矿体, 按矿体形态可为脉状和似层状 (或透镜体) 两类, 脉状矿体 (Ⅰ-1→Ⅰ-9) 产于侏罗纪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与志留纪中粒斑状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 硅化带、云英岩脉和断裂控制, 岩石具硅化、黄铁矿化和云英岩化, 并充填后期不规则石英小脉。似层状或透镜体矿体 (Ⅰ-10→Ⅰ-16) 产于侏罗纪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与中, 呈孤形似层状展布, 总体走向为南东→北东。矿体的上、下盘围岩为花岗岩, 并具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

广西全州大西江钨矿床特征与赣南钨矿“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完全可以类比, 同时与广西恭城“栗木式”锡矿床可类比, 本文认为矿区为“蚀变岩+花岗岩型” (即“全州大西江江家式”) 钨矿, 通对矿区区域成矿背景、矿区地质及矿床特征等研究, 认为矿床区远景资源量为大型以上。

2.2.3 矿石的物质成份

矿石是多次硅化、绢云母化、萤石化、钨矿化等热液蚀变叠加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岩性、结构构造、矿物成份都较为简单, 主要的金属矿物有白钨矿、黑钨矿、黄铁矿、褐铁矿, 主要的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钾长石、斜长石。

2.2.4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中由于各种矿物分布的不均匀性, 以及蚀变、动力作用的影响, 从而构成矿石的团状及脉状穿插构造、块状构造、无定向构造、斑点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矿石具他形-半自形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交代及交代残留结构, 角砾结构, 假像结构, 碎裂结构, 变余花岗结构。

3“蚀变岩+花岗岩型”钨矿成矿模式

我国地质专家在十九世纪八十年总结了“五层楼”钨矿成矿模式, 对钨矿找矿起到划时代的作用, 根据其理论找到较多“大-中型钨”矿床。笔在桂北石英脉型钨矿床开采中发展石英脉下部有蚀变岩型钨矿床, 该矿床可与赣南地区八仙脑钨矿类比:蚀变为绿泥石化、绢云英化和硅化, 并在矿脉中发现油脂光泽较弱的低温梳状石英和低温白铁矿, 矿石构造中发现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

在广西全州大西江江家矿区钨矿详查时在侏罗纪 (燕山期) 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发现“栗木式”岩浆岩型似层状矿体。

根据上述客观事实, 笔者大胆提出了“五楼层”深部有“似层状岩浆岩型”钨矿体, 综合桂北钨矿分布并提出桂北钨矿垂向由浅至深找矿模式为“石英型 (A) →蚀变岩型 (B) →花岗 (斑) 岩型 (C) ” (即“全州大西江江家式”) 矿床 (见图2) 。

4 找矿方向及找矿远景

4.1 找矿方向

4.1.1 构造找矿方向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993年《广西区域矿产总结》构造单元划分, 钨矿找矿重点区为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龙胜褶断带和越城岭断褶带;桂中凹陷罗城褶断带;桂东北凹陷海洋山断褶带;大瑶山凸起桂林弧形断褶带;云开台隆和西大明山隆起。

4.1.2 花岗岩时期找矿方向

根据华南钨矿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 已探明钨矿占总量56.13%;其次为加里期花岗岩, 已探明钨矿占总量10.4%。因此桂北钨矿找矿主攻燕山期花岗岩或隐伏花岗岩区, 其次为加里期花岗岩区;主攻地段为岩体凸起的接触带。

4.2 找矿远景

根据研究龙胜褶断带牛塘界矿床的深部和外围;西大明山隆起大明山矿床的外围;姑婆山珊瑚钨锡矿床的深部和外围;越城岭断褶带大西江地区等, 均具备寻找大型-超大型钨矿地质条件, 是钨矿找矿远景区。

参考文献

[1]毛景文.桂北地区火成岩系和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M].1988.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广西区域成矿研究报告[M].内部, 2004.

[3]翟裕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矿床类型、形成条件和成矿演化[J].地球科学, 1983.

[4]唐朝霞等.桂北大型九逢式中低温锡矿床成矿模式[J].技术与市场, 2011.

[5]范永香, 阳正熙,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6]郭福详.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 广西地质, 1994.

[7]陈毓川, 朱裕生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8]Hutch inson R.W块状硫化物金属矿床[J].国外地质科技, 1982.

[9]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广西区域矿产总结[M].内部1993.

找矿远景 篇10

关键词:广东滨海,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找矿远景

1 广东省滨海砂矿资源分布

1.1 资源分布

在我省近3200km的海岸线中, 从闽粤接壤处的饶平县, 到西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 断续均有分布。

就矿种而言, 钛、锆分布普遍, 但钛铁矿、金红石, 以雷州半岛海域为主;独居石、磷钇矿主要分布在阳江-吴川一带;锡石主要分布在海丰-台山的局部沿岸地区;褐钇铌和铌铁矿仅在台山见及;石英砂以粤东为主。

就矿床规模而论, 现代砂矿, 从西到东, 矿床规模由大到小, 而古砂矿则主要分布在粤中内陆架的T1 、T3级海积阶地中。

2 成矿地质条件

滨海、浅海砂矿的形成, 必须是丰富的物质来源, 优越的水动力条件, 与地貌形态和沉积机理等综合因素相互合理匹配的结果。

2.1 物源—成矿母岩或矿源层

纵观形成砂矿的物质来源, 不外乎是陆源汇入, 沿岸流带入和海区古砂矿上逆堆积, 但我省主要是陆源的。即:陆区必须存在大规模的, 目的矿物含量丰富的矿源岩, 是形成工业矿床的决定因素。

2.1.1多源成矿

粤东海陆丰一带的锆英石主要来自燕山四期花岗岩 (γ53 (1) ) ;粤中东部台山一带的褐钇铌矿, 主要源于燕山三期花岗岩 (γ52 (3) ) ;而锡石、铌 (钽) 铁矿与燕山四期花岗岩有关;粤中西部的独居石、磷钇矿主要来自加里东期混合岩, 次为燕山三期花岗岩;粤西雷州半岛东西海域的钛铁矿、金红石, 主要源于喜山期的玄武岩, 尤以拉斑玄武岩金红石丰度最高。

广东电白-徐闻海岸的第四纪北海组、湛江组松散堆积层, 富含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钛铁矿、金红石, 形成近海矿源层, 是重要的物源补充。

显然, 我省砂矿的物源是多源的。

2.1.2近源成矿

矿源岩越近, 搬运距离越短, 越利于成矿。实践证明:重矿物类型在近矿母岩与矿床中具有同一性;沉积物的矿物组合、粒度在母岩和矿床中具有一致性;各矿床与母岩锆石中二氧化铪 (HfO2) 含量具有相近性;各矿床与母岩中锆石晶形具有相似性。

上述事实, 充分说明:我省浅海砂矿的成矿物质不仅是多源的、近源的、且主要是近岸陆源的。

2.2 营力作用

2.2.1内营力-区域地质背景

广东地壳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南准地台华夏褶皱带的南缘。自晚更新世以来, 地壳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缓慢抬升阶段。区域性的面型剥蚀可以不断地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条件。但由于不同地区, 地质构造及岩浆活动发展、演化的历史不同, 矿源岩类型及物质组合各异, 致使在沿海不同岸段及其浅海形成不同的砂矿床。

2.2.2外营力-自然条件

外营力作用是使矿源体中的有用矿物从岩石中分离、剥蚀、搬运、分选、富集成矿的重要因素。

2.2.2.1气候因素

我省海岸带处于北回归线以南, 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雷州半岛则属于热带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 长期处于湿热、多雨为主的气候环境, 对主要分布在近海丘陵、台地地貌中, 节理、裂隙又非常发育的各类硅酸盐类岩石, 极利于风化作用, 形成巨厚的风化壳, 其中化学性质稳定的钛铁矿、锆石和稀土矿物易于分离。当雨量充沛, 台风暴雨侵袭时, 接受冲刷剥蚀, 为动力搬运提供成矿物质。

2.2.2.2水动力因素

①河流, 是陆源矿源岩中碎屑物质搬运的重要动力。

河流分布密集, 切割深、坡降大、源近流强, 且流经矿源区, 对重矿物的搬运极为有利, 我省每条河流的入海口, 在沿岸流指向的一侧, 都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工业矿床或矿点。

②洋流, 海洋的水动力 (海浪、潮流、岸流、环流) 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作用, 是海积砂矿床形成的综合动能。

2.2.2.3风力

风的成矿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洋流的控制而间接完成的。但当矿体裸露地表之后, 则直接参与改造作用。

当已形成的砂矿床, 表部无植被覆盖时, 在风的长期吹扬下, 迎风面的轻矿物被吹走, 品位提高, 背风面增加了轻矿物堆积, 则品位贫化。

当表部有植被覆盖或背部有地质体依托时, 砂体不断加高, 增加矿体的剥离厚度。

当遭受强台风且有暴雨配合时, 则可不断改造已成砂矿床, 或夷为平地、或另行成矿。

2.3 地貌条件

我省海岸带地貌除局部低山、生物海岸外, 多为丘陵、台地地貌, 而水下地貌类型繁多, 最利于成矿的地貌类型:

2.3.1海岸地貌

①近海区台地地貌非常发育, 极利于矿物活化、解离, 并以最短距离呈面型供应成矿物质, 如雷州半岛海岸。

②近岸为丘陵地貌, 海岸类型为港湾、岬角相间的砂质海岸, 海积砂堤发育, 利于成矿, 分布我省各地, 以粤中西部海岸为主。

2.3.2水下地貌

①水下浅滩:

近岸水下地形平缓, 坡度小于千分之五的分选良好的水下砂质、粉砂质或分选中等的粘土质砂的浅滩沉积物, 如雷州半岛东西两侧浅海区。

②水下三角洲:

较大河流所挟带的物质入海后, 在河口附近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我省中、西部海岸在沿岸流的作用下多发育在河口西侧, 如鉴江口Ⅰ8异常、Ⅲ-1远景区各异常等。

2.4 沉积作用

砂矿是第四纪堆积物的特殊成分, 赋存于第四纪地层的特定层位中。

2.4.1成矿时代以晚全新世 (Q43) 为主, 矿床规模巨大, 品位较高;

中晚更新世 (Q32+3) 次之, 可形成大型矿床, 品位高;中全新世 (Q42)

矿床规模较小, 工业意义较差。

2.4.2岩相与岩性:多赋存于海相地层的海进层位中, 分选性好, 粒度均匀, 以细砂为主, 粉砂次之;少数产于在河口三角洲相地层内, 分选性较差, 粒度变化大, 以含黏土质沙、细砂为主, 可见含黏土沙砾层。

3 陆地滨海砂矿的分布规律

综合我省90余处滨海砂矿的分布, 在断续延伸长达500余公里的滨海砂矿带中, 不同矿产在时空上的分布、富集具如下规律:

3.1沿海岸带, 砂矿呈带状分布, 分段富集、分带明显, 构成矿带、矿床;垂直海岸线, 依其地貌类型不同, 构成不同成因形态类型的砂矿床;剖面上则成层状、似层状的砂矿层 (体) 。

3.2大地构造和新构造控制着砂矿的工业类型和成因-形态类型, 形成不同的成矿带、亚带;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联合控制砂矿的成因-形态类型, 形成了不同的矿床。

3.3成矿母岩控制矿种, 由北东-南西:粤东以锆石、石英砂为主;粤中东部以锡石、铌钽矿、褐钇铌矿为主;西部以独居石、磷钇矿居多;粤西锆石、钛铁矿、金红石为主。总趋势是:锆石、钛铁矿分布普遍, 锡石、铌钽类矿物仅局部可见。

3.4砂矿带主要展布在长期缓慢隆起、晚近时期比较稳定或轻微抬升的丘陵、台地、港湾式稳定型砂质海岸区, 并常伴有一条源近流急、且流经矿源岩的河流, 其河口内侧的堆积平原和口外西南侧的砂堤是富集成矿的良好场所。

3.5砂矿成矿时代具多期、多阶段的成矿特征, 且在演化过程中, 具有矿化逐渐加强的趋势, 这是我省砂矿资源丰富、且以现代砂矿工业意义最大的重要原因。

遵照上述规律, 将我省滨海砂矿划分为3个Ⅱ级成矿带, 4个成矿亚带, 见表1。

4 找矿远景及预测

4.1 找矿基本信息

4.1.1 地球化学信息

1971年4月-1978年9月, 地矿部海南地质调查指挥部综合研究大队对南海北部内陆架固体矿产进行了1/50万区域地质概查, 调查范围北部湾-汕头市南澳岛水深80m以内的广大海域 (红海湾以东为水深40m) 。测网:<20m水深为5×5km (北部湾沿岸3×3km) ;>20m水深10×10km。测线方向156°。表层采样深度0.3m, 柱状采样深度1~2m, 近岸海区还作了浅层剖面测量、声纳扫描。历时8年, 采集表层样3846个, 柱状样132个, 浅层剖面测量1198.5km。

综合上述成果, 获得如下找矿信息:

南海内陆架矿物种类达40余种, 但就其含量及经济价值而言, 仅有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等有用矿物, 具工业意义。

4.1.2 地球物理信息

1981年12月-1984年12月, 地矿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红海湾海区进行了1/10万砂锡矿浅海物探调查, 面积2600km2。

据浅层地震及磁测解译成果, 在陆地赤坑锡矿带的南西海域, 水深10~20m之间, 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北东向的汕尾-港口断裂通过本区, 断裂附近出露下侏罗统沉积岩, 燕山期花岗岩, 其上堆积有厚度25~30m的松散堆积层。

经两个钻孔验证, 在层Ⅳ下部的沙砾层中发现锡石, 厚度2~7m, 是有望含矿层。

据陆地砂锡矿、铌钽砂矿与原生矿床的依存关系, 砂矿矿床多在原生矿床1-2km内, 推断该区附近应存在原生锡矿床。

4.2 成矿预测的原则

4.2.1陆区存在大规模的成矿母岩, 分布有海成、海河混合成因的砂矿床。

4.2.2浅海存在规模较大, 异常值较高的有用矿物异常。

4.2.3现代沉积物主要由分选良好的细砂、粉砂组成, 次为粘土质粉砂或粉砂质黏土。

4.2.4利于有用矿物堆积的地貌类型:近岸港湾、岬角海域的水下浅滩、砂堤、三角洲、阶地等。

参考文献

[1]谭启新.中国滨海砂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2]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城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

[3]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矿产所稀有组.中国稀有金属矿床类型[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5.

[4]张仲英.华南第四纪演海砂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5]张仲英.粤西滨海沙堤砂矿的成矿规律--以沙尾沙堤为例[C].华南热带亚热带地理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找矿远景 篇11

矿区位于四川省会理县城207°方向约40 km处,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中南段东侧的攀西裂谷中, 在河口背斜的北东翼 (见图1) 。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前震旦系会理群河口组 (Pt2h) 通安组 (Pt2t) 力马河组 (Pt1l) 凤山营组 (Pt1f) 天宝山组 (Pt1tn) 侏罗系中统益门组 (J2y) 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群 (T3bg) 等地层。矿区构造比较复杂, 褶皱发育, 主要走向呈南北向, 主要区域褶皱为河口背斜[1,2]。断层多呈SN向, 为区域构造骨架, 其次为NE、NW向, 主要的断裂构造一般均孕育于晋宁期, 形成于印支期, 而在燕山期受到叠加和改造[3]。区内岩浆岩为印支期产物, 呈岩床、岩墙、岩盘或岩基产出。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下元古界长冲岩组 (H^c^c) 石英绢云片岩、石榴二云片岩夹变砂岩;中元古界会理群因民组 (Pt2y) 石英岩、石榴石绢云片岩或千枚状钙质碳质板岩;落雪组 (Pt2l) 石英白云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碳质绢云片岩、石英绢云片岩互层;鹅头厂组 (Pt2e) 碳质板岩、泥砂质碳质板岩、石英绢云千枚岩互层, 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 (T3bg) 砂岩, 粉砂岩及页岩互层还有部分底砾岩;第四系 (Q) 冲、洪积物。其中铜矿体赋存于落雪组地层中的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中, 为主要的含矿地层。

2.2 构造

该区位于黑箐倒转向斜南东段的南西翼。矿区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倾向为北东向, 倾角40°~70°。在南东段以南, 地层倾角变陡, 部分倒转。黑箐向斜轴线, 通过矿区的大寨水库附近, 轴向约为北西~南东。由于早期 (晋宁期) 近东西向构造运动作用的挤压, 形成北西~南东向的褶皱及平移正断层, 而后期 (海西期) 则受南北向的挤压作用, 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向的开移逆断层和局部的牵引褶皱, 倾向褶曲, 并导致了大量的基性岩浆岩的侵入活动[4]。由于受断层和岩浆岩侵入的影响, 矿区次级断裂、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区内断裂共计8条。按其生成期次和性质可划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这些断裂大多具有长期、继承性活动的特征, 它们不仅控制了沉积环境, 而且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作用有密切的关联。

北东向组断层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 为一系列大致平行的横断层。它们破坏了含矿层的连续性, 其规模一般较小, 断距不大, 伴有基性岩脉贯入。其性质为张性平移正断层, 属晋宁期产物, 如F5、F6、F7。

北西向组断层主要分布于下元古界长冲岩组地层中, 为一系列的与地层走向近于一致的断层。它们破坏了地层及矿体, 其规模较大, 为压扭性断层, 属海西期产物, 如F1、F2、F3、F4。东西向断层F8为平移性质逆断层, 断层走向东西, 倾向南, 倾角较陡, 约为70°~80°。该断层破坏了含矿层和Ⅰ号含矿带。

2.3 岩浆岩

康滇地轴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康滇地轴西部, 组成南北向杂岩带;中部和东部仅有基性喷出岩和小侵入岩体。该区岩浆岩以玄武岩、辉绿~辉长岩、花岗岩分布最广。它们主要沿大断裂、断裂交叉处、铜厂顶复背斜轴部产出, 呈岩床、岩墙、岩盘、岩基出现[5]。它们主要沿较集中分布于区域的中部及北西角。区内大多矿产与岩浆岩活动有关。

2.4 矿体特征

本矿区主要矿种是铜矿, 矿区共圈定三条含矿带, 编号为Ⅰ、Ⅱ、Ⅲ号, 其中Ⅱ号含矿带赋存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第一段 (Pt2l1) 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之中, Ⅰ、Ⅲ号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2) 白云石大理岩、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Ⅰ号为主含矿带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 Ⅱ、Ⅲ号含矿带及其余矿 (化) 体揭露的规模较小, 品位低。

Ⅰ号含矿带长度约900 m, 最大延深520 m, 矿体总体走向330°, 倾向北东, 倾角一般60°~70°, Ⅰ号含矿带由大致平行的四个矿体组成, 呈不连续的透镜状、似层状、脉状产出, 从上至下呈似叠瓦状形态顺层产出, 四个矿体基本特征见表1。

Ⅱ号含矿带矿体赋存于落雪组第一段 (Pt2l1) 的乳白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长度约314 m, 厚2.46~6.20 m, 走向338°, 倾向北东, 倾角59~71°, 呈透镜状顺层产出, 大多为低品位矿石。

Ⅲ号含矿带矿体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1) 上部的米黄色石英白云石大理石中, 呈透镜状顺层产出, 矿体长215m, 厚度大于5.1 m, 矿体总体走向315°, 倾向北东, 倾角50°~58°。

2.5 矿石特征

该区矿石矿物主要分为金属矿物与脉石矿物两大类。金属矿物呈稠密~致密块状集合体分布, 金属矿物约占85%左右, 脉石矿物约占15%, 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 极少量的斑铜矿、辉铜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白云石和石英。

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金属矿物粒度一般为0.2~0.05 mm, 多为不规则形状集合体不均匀分布组成, 充填于岩石的孔隙之间。除此之外尚有少量微粒及隐晶质结构。矿石构造以团块状、浸染状为主, 次为细脉浸染状。团块状黄铜矿、斑铜矿较均匀分布于白云石大理岩之中, 为矿区主要的矿石类型。浸染状黄铜矿呈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之中, 局部富集。

2.6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程度偏弱, 围岩蚀变主要沿构造断裂带分布, 主要有硅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等。在板岩与基性岩接触部位见片理、劈理化现象。与铜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及重结晶、褪色现象。

3 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

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会理群落雪组 (Pt2l) 地层中。其中Ⅰ号主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2) 地层中部;Ⅱ号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一段 (Pt2l1) 地层中部;Ⅲ号含矿带赋存于落雪组第二段 (Pt2l2) 地层上部;其它小矿体均分布于落雪组第一段或第二段地层之中, 说明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

矿体主要产于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而围岩片岩、千枚岩、板岩中基本上无铜矿化。矿体的矿化强度受含矿岩性的影响十分明显, 在含铜矿化的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其矿化程度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为岩石颜色控矿, 如米黄色, 灰白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 铜矿化较均匀, 且富集而稳定, 形成毛发状、线纹状矿石;在乳白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铜矿化仅在局部地段富集, 多形成细脉状、团块和浸染状矿石。这种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不大, 常在数米内尖灭, 多为小透镜状矿体, 没有大的工业价值;在青灰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 铜矿化更为微弱且分散, 一般无工业矿体。上述表明, 矿体不但严格受岩性控制, 而且在同种岩性中有选择性富集现象。另外, 毛发状、线纹状的斑铜矿、黄铜矿沿层理分布;细脉状团块状的黄铜状, 则无规律地分布于粗晶白云石、石英团块脉体中。这表明了其具有不同的成因和生成机制。

从铜矿物的沉积顺序上来看, 含矿层上部斑铜矿减少, 而黄铜矿、黄铁矿增多。其顶板的上覆地层中, 仅有微量黄铁矿化。说明矿体多富集于含矿层下部。铜矿物是与白云石、石英等呈镶嵌形式共生, 无交代现象, 说明成矿时期与成岩一致[6]。

矿床位于安宁河断裂上盘, 深大断裂为重要的导矿通道, 与断裂上盘相伴生的层间滑动破碎带及张性断裂裂隙为主要的容矿构造, 容矿构造空间越大, 流入的含铜热液越多, 蚀变越强, 矿体就越大且品位越高[7]。矿区具体位置位于关河断层西侧河口背斜北东翼, 由此引起的层间滑动带及层间破碎带为矿化富集的主要场所, 矿体受层间破碎带控制, 随着破碎带的宽窄而形成层状及似层状矿体, 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基性侵入岩, 基性岩浆岩的侵入, 使局部地段的铜矿物产生了变化和相对的迁移, 而基性岩浆岩, 具有一定含量的铜质, 增加了矿源, 使矿床产生了叠加和富化, 铜矿化也较为强烈。宏观上, 矿体产出的层位和构造部位产状基本相同, 说明该矿体受构造蚀变带控制明显。

根据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说明矿体与围岩沉积具有一致性, 主要矿体均赋存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第一、二段的白云石大理岩的层间滑动带中, 顺层产出, 具有层控特征, 且受层间滑动带控制, 而且有硅化和白云石化等蚀变, 表明与热液作用有关。故根据矿体的赋存部位、控矿构造、容矿岩层、矿化蚀变、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因素, 推断此矿床成因为沉积变质, 热液叠加型的沉积变质矿床, 构造和岩性起到了双重控矿的作用。

4 找矿远景评价

会理盆地位于康滇地轴中段东缘, 盆地周围老地层和岩浆岩中含铜丰富, 并有包括热液型、沉积变质型在内的多种成因的铜多金属矿床产出, 为盆地内的铜质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抬升区岩体在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下迁移沉积在盆地内部, 形成广泛分布的巨厚矿源层, 该矿床成因类型属层控中低温热液铜矿床。矿床位于安宁河断裂上盘, 深大断裂起了重要的导矿通道作用, 与深断裂上盘相伴生的层间滑动破碎带及张性断裂裂隙为主要的容矿构造。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火山岩及基性侵入岩, 基性岩浆岩强烈活动地区, 铜矿化也较为强烈。

该矿床属于热液叠加型的沉积变质矿床, 成矿主要受岩性和构造控制, 矿区的主矿体均产于上元古界通安组二段的白云石大理岩中, 该区域的构造破碎带为有利的成矿地段, 硅化、白云石化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矿区内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该区岩浆活动强烈, 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形成, 构造条件有利于成矿物质的运移及堆积, 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深部延深仍有找矿前景, 矿床远景较好。

参考文献

[1]杨忠芳, 文海霞, 曹华文.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J].现代矿业, 2011, 31 (1) :54-57.

[2]申屠保涌.四川会理拉拉厂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1997, 17 (21) :115-130.

[3]刘家铎.扬子地台西南缘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4]温春齐, 慕纪录, 李葆华.四川会理小青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 1994, 15 (2) .

[5]陈钧渝.四川会理大铜厂铜矿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2.

[6]卢作祥.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设备电气改造下一篇:汽车车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