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方向研究

2024-09-07

找矿方向研究(共11篇)

找矿方向研究 篇1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库姆塔格是阿拉塔格铁、钒、铜、铅、锌、银、钛、铬、锡、稀有金属、云母及宝玉石成矿带的中西段。以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深断裂为界, 北为觉罗塔格石炭纪岛弧带, 南为星星峡隆起区。星星峡地块与觉罗塔格石炭纪岛弧带之间以向南倾斜的韧性剪切带, 即地块仰冲于觉罗塔格石炭纪造山带上, 沿该带及两侧石炭系火山岩、正常沉积岩及中天山的一套老变质岩发育, 岩浆活动频繁而剧烈, 构造活动强烈, 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为形成各类矿床提供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沿该韧性剪切带两侧分布有众多的铁、铜、金、铅锌、银等矿产。

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1 阿奇铜矿区

新疆库姆塔格阿奇铜矿目前有南带和北带两条蚀变带。北带主要是存在于沙泉子大断裂中, 宽约50—250米。该蚀变带有较多的褐铁矿化、铁白云石化、碳酸岩化及硅化, 原岩为白云石大理岩, 仅有少量的铜矿。南带存在于库姆塔格的中部, 呈现出北西—南东的走向。铜矿化带宽100—150米, 长大于2.5千米左右, 矿产地区形状倾向南西, 倾斜角度在40—81°之间。局部矿区走向呈现向北倾斜的趋势, 但倾斜角度较陡, 在70°以上。该矿化蚀变常见的有绢云母化、重晶石化、孔雀石化、辉铜矿化及微量的黄铜矿化。该矿化带主要的岩石有灰褐色大理岩、灰白色大理岩、交代石英岩、硅化大理岩, 局部有石英斜长岩、碎裂黑云母石。

2.2 玉西银矿

(1) 矿体特征玉西银矿区域共圈出地表矿体14个, 其中银矿体3个、银铅锌矿体6个、铅矿体5个;隐伏矿体12个。主要特征如下:

(1) 矿体形状:本矿区的矿体形状主要以脉状为主, 以透镜状和似层状为辅。

(2) 矿体走向:本矿区的矿体大多走向为向S (159°~197°) , 少数走向为NW (300°~346°) , 倾角70°-89, 并呈西陡东缓趋势。

(3) 矿体规模:本矿区矿体长约50~250 m, 个别达500 m;厚1~8.61 m, 一般2~6 m;延深4~180 m。

(4) 矿石品位:银矿体, Ag40.50×10-6~259.17×10-6, 最高达4819.79×10-6, 单样最高32950×10-6, Pb 0.02%~1.27%, 最高达18.0%, Zn 0.03%~1.17%, 最高达1。74%。铅矿体, Pb 0.30%~1.53%, 最高达2.00%, Zn 0。04%~1.13%, Ag1.72×10-6~37.13×10-6。锌矿体, Zn0.53%~0。55%, Pb0.02%~0.26%, Ag7.50×10-6~29.38×10-6。3类矿体以贫矿为多, 银矿体则贫中有富-特富。有用组分以Ag, Pb为主, 伴生Zn, Cu, Au, Cd, S等, 属硫质贫Ag, Pb, Zn。

(5) 矿物质的组成:本矿区矿产多达40余种。主要有银矿物、脉石矿物、氧化矿物及其他金属矿物。脉石矿物占到总矿物的90%、矿石矿物小于10%。脉石矿物主要以石英为主, 白云石、方解石和石墨次之。矿石矿物主要以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铜矿、黄铁矿为主。

(2)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分为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绢云母化等。

(1) 硅化时期贯穿在整个矿石成矿期。早期的硅化呈浸染状, 形成硅化大理岩, 主要以面型为主, 带状为次。硅化中期, 会有沿断裂、裂隙现象发生。上层主要有大理岩质碎屑, 最终形成硅化角砾岩。下层主要是片麻状黑云花岗岩。硅化晚期, 主要呈现石英细、网脉状, 有深灰、灰黑色冷凝边, 有时叠加在早、中期硅化上, 与银、铅和锌呈正消长关系。

(2) 黄铁矿化和硅化的关系密切。早期发育主要是在岩层间的破碎带, 含有的Ag很少, 甚至没有。中期发育主要是在断裂破碎带, 含有Ag。晚期的发育带为断裂和裂隙的充填处或是黄铁矿化上, 含有Ag矿物。

(3) 碳酸盐化存在于裂缝中或是以块状形式出现, 然而其自身强度不高, , 脉宽仅1~ncm, 并常呈梳状构造。

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 Cu和Fe2O异常,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 与阿拉塔格大断裂-沙泉子深断裂一致, 并且且90%以上分布在其北侧。 (2) Co、Ni、Cr、Mg O、V、Ti等一组铁族元素组合异常与Cu、Fe2O3异常叠合、相伴。 (3) As和Sb的异常现象不明显。该区域非常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形成, 主要有玉西银矿。 (4) Au、Bi、Li、Sn、Be和W组合的异常现象明显。其中Li、Be是岩体的直接指示元素, 主要分布在岩体内, 而Bi、Sn和W存在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 Au主要在最外边, 该区域有利于Au矿产的形成。

4 未来找矿方向

4.1 库姆塔格-阿奇远景区

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带横穿远景区, 并且该断裂带活动频繁, 因此成为岩浆活动的有利场所。同时, 该区域, 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形成, 有利于大型矿床的形成, 主要分布有Cu和Fe金属矿, 可成为未来金属找矿的重点区域。

4.2 突出山远景区

该远景区主要分布于库姆塔格大沙垄与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深断裂交汇的西侧。该区域的成矿地质条件与阿奇铜矿的情况相似。分布有多个铜铁矿点, 并且该区域有利于发现Cu和Fe金属的中小型矿床。

4.3 火山机构远景区

远景区位于图幅的东北角, 已发现中型的雅满苏铁矿。此区域附近火山较多, 火山机构有利于铜矿资源的形成。所以, 诸如雅满苏和黑峰山火山机构都可能成为未来铜矿的聚集地。。

4.4 库姆塔格大沙垄东侧远景区

该远景区位于阿拉塔格大断裂的北面, 库姆塔格的东面。该区域主要分布有铜铁矿产, 并且有利于Cu和Fe中小型以上矿床的形成。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花林宝.新疆东天山雅满苏—沙泉子成矿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及找矿方向[J].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1, 21 (2) :99-103。

[2]辛红刚.哈密地区库姆塔格沙垄北段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 2005.

找矿方向研究 篇2

关键词:多金属矿;矿产特征;找矿方向;研究

在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制造业以及重工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却非常的少。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矿产资源也越来越少。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一个国家的重工业的发展,也阻碍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虽然我国的形式严峻,但是我国目前只要能够很好的运用找矿方向的理论研究,那么还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一、多金属矿的分布和成因

我国多金属矿的分布范围广泛,并且比较丰富,主要包含有鸭绿江、吉南等多金属带矿脉。这些矿脉中主要包括了灯影组铅锌、陡山沱组、冰铜矿床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所处的地带有着非常频繁的地质活动,具有着丰富的构造,并且岩浆岩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有着非常优越的成矿条件。

二、多金属矿地质矿产特征

1.多金属矿的分类。灯影组铅锌类的多金属矿中有将近百分之四十都属于铅锌矿。这类多金属矿通常和陡山组的多金属矿一起而产生。灯影组铅锌类多金属矿的岩层主要为灰色、灰白色薄、中厚分层状硅质结核、条带状、浅灰色巨厚分层状等白云岩。陡山沱组多金属矿主要分布在矿山穹窿旁的裸露部位,其结构主要为粒状结构、双晶聚片结构、穿插交代结构等。陡山沱组多金属矿的岩层依次为含锰白云岩、含磷岩系、暗灰色厚层状的白云岩和灰色炭质分层、砾状的白云岩等。陡山沱组多金属矿包含的金属矿主要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等。

冰铜矿床的成因则比较复杂,主要是在滨海流水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冰铜矿床主要包含有乱石沟组、南沱组等部分。其岩层依次为粉砂质黏土、含磷、碳土岩、硅质条块状花岗岩和炭质页岩等。而冰铜矿床的构造比较简单,其走向也较单一,主要包含的金属矿为铅锌矿。

2.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各种类型的多金属矿的地质构成都为矿体、矿石和岩层等。因此,从业人员必须通过了解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来找寻多金属矿脉。第一,多金属矿主要分布在成矿地层区,产生于岩体和地层的接触部。其中,岩体主要包含有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砾岩、冲洪积、冰积岩、石灰岩等。而成矿的结构走向是从断裂地质、地层的南北至东西逐渐形成的,主要包含有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靠近东西向等走向。该结构走向的倾斜角为35℃到75℃,其矿体的深度大约在45-55m左右,且不能超过100m。趋势为由浅至深逐渐降低。因此,在矿体工程作业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应将作业的厚度控制在0.5-5m左右,长度控制在45-245m左右。第二,矿体的构成部分为矿石,主要包含有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铅矿等。这些矿石具有着不同的形态。其中,黄铁矿的结构主要为半自形他形晶粒状或者乳浊状,黄铜矿、黄铁矿的结构主要为细致密块状结构或者侵染状,属于块状结构。块状结构中有着较高含量的金属硫化物,而星散状岩体中含铁矿物的含量则较少。第三,多金属矿的矿产成因以及成矿期的划分也是影响研究多金属矿的重要因素之一。矿床主要是由极性的火山喷发和沉积形成的。矿床的形成把成矿物质带到了地壳表明,形成了堆积层,并且经过长期的区域变质和碱长花岗岩的作用,使矿物质发生了活化和迁移,形成了含有大量多金属矿的成矿围岩。

三、多金属矿找矿方向的理论研究以及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我国再寻找多金属矿的方向以及开发合理资源的技术和方法上仍然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加强。目前,通过分析多金属矿的构造、成因、分布和类型等因素,我国已经开发出火山和岩浆热两个类型的矿岩。同时,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十分重视岩层和地层的接触的找矿理论。例如:在大量的矿岩中,火山岩和流纹岩以及含炭质板烟和英安岩等。影响找矿方向的重要因素就是多金属矿的地质矿产特征。矿石如果裸露在地表,那么矿石很容易被氧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可能会变成黄褐色或者是棕褐色。从业人员甚至在地表可能会看到铅帆、铜兰以及孔雀石等物质,而这些都是多金属矿石的标志特征。就找矿的方法而言,从业人员可以应用多金属矿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进行查找。例如:物探磁法主要通过探测多金属矿区的重力分布以及航磁力的正异常来进行寻找。而该方法以异常值为-500γ以下为标准。如果从业人员通过物探磁法勘测到该地区符合条件,那么该地区就有可能存在矿体、隐伏岩体以及矽卡岩化地质等。另外,从业人员也可以通过磁异常的方式来寻找铜磁铁矿。这主要是因为铜矿体和磁铁矿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而人们对于多金属矿也有着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多金属矿的开发和勘探。因此,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多金属矿地质矿产特征以及找矿方向能够更好的勘探和开发越来越多的多金属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通过利用先进、高端的仪器、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法来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使多金属矿能够得到顺利开采。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多金属矿勘探和开发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勘测过程中,工作人员應当制定相关的开采制度,应用科学且高效的勘测方法来保证多金属矿开采的可持续性。同时国家也应当高度重视多金属矿的开发,确定多金属矿的开发方向,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J]. 许定久.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06)

[2]浙江省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召开2005年学术年会[J]. 丁万兴.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01)

[3]全省地质矿产工作座谈会强调——实现地质矿产工作新突破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J]. 张永强,左金安. 资源导刊. 2015(06)

[4]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召开地质矿产发展战略研讨会[J]. 姚义武. 山东国土资源. 2010(07)

找矿方向研究 篇3

阿吾拉勒成矿带位于新疆西天山部分, 阿吾拉勒 (裂谷带) , 铁—金—铂—锌矿带位置在伊犁成矿省——伊犁 (中央地块的成矿带内部。而松湖成矿带就位于此中。其矿床范例为火山沉积型。西天山的阿吾拉勒成矿带是在穆云库姆到克齐尔库姆到伊犁微板块伊塞克地块另有伊犁作为基础的, 然后成长成为陆缘盆地。基地就是元古代的地层, 西北部是赛里木地块和北面的阿拉套晚古生代的陆缘盆地, 东北面是博罗科努的早古生代陆缘盆地, 南边是中天山岩浆弧和南面的南天山古生代边缘。据探测表白矿体呈现出近似层状和透镜状的特色。而且被近东西标的目的另有北偏西标的目的的高角度的逆断层所节制着。以至于松湖成矿带的矿石也首要呈现出条带状、块状、团块状。这个地区的首要的金属矿床, 都是对应着莫霍面的鼻状隆起带。也就表明了中生代时期大陆板块内部拉伸的断裂, 地壳不断减薄, 地幔不断的隆起, 而且地热也异常的显著。这也是成矿带的铜元素和铁元素含量高的一个很主要的缘由。

2从时间方面分析

西天山的阿吾拉勒成矿带露出地层自上而下的有侏罗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的山中河流湖泊相互建造的覆盖在其成矿带上。松湖铁矿区的演化漫长, 过程极其复杂, 早石炭世开始时急剧拉伸, 就形成了沉积厚重的火山岩, 早石炭世后期, 拉伸速度减缓, 就形成了碳酸盐岩石和碎屑岩的构造;晚石炭世后期物质不断聚集, 中偏酸性的火山岩开始发育, 其中伴随着花岗岩类岩基的产生。早二叠世此时再次拉伸, 而发育时带有碱性的火山岩及中偏酸性火山岩入侵山体;晚二叠世以后就方向了不变的阶段。矿区的褶皱, 断裂的发育, 花岗岩类侵入岩另有火山岩的运动及其猛烈, 尤其是华力西中晚区岩浆岩的侵入, 而构成。

3从物质方面分析

阿吾拉勒成矿带的岩石范例庞大, 并且海陆兼备, 其特点便是碱含量高, 钠含量高。松湖铁矿带附近露出的底层主要就是阿吾拉勒组的第四亚组。并且很大的面积都分布在矿区范围内, 而且又和第三亚组相互整合接触。第四亚组的下面是完整的正常类型沉积岩, 上面又广泛分布着安山岩及碎屑。而且与下面的第三押租的整合接触。并且成矿带的矿物多为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阿吾拉勒成矿带也是早期的石灰石岛弧火山的组成部分, 因为不同种类的岩石也是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都是以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 发育弱的或者, 中到弱的部分发生异常。这与岛弧火山有很大干系。此中磁铁矿的微量元素特色表现, 一些矿物质是来源于内部的, 磁铁矿便是火山热液交接成因。铁矿的构成应当与火山的侵入运动有着很大的干系。它的构成时候快要或者是较晚于火山的活动期。此中初期的阶段是富含有铁流体添补和交代作用的成矿为主的。晚期因此热液交接富集成矿。其中这个成矿的过程不断地伴随着大量的热液围岩蚀变活动。成矿中的物质来源可能就是以脑户演讲作用中含有的内部铁成分为主的。成矿中含有少量的火山和次火山气液交代围岩所萃取的铁, 铁含量高的流体也许是由于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基性岩浆不断分异才形成的。矿质来历与岩浆运动有着很大的干系, 成矿物资的首要来历是深层的岩浆。部分地区初期沉积成因硫化物在岩浆热液影响下, 或许又被再次活化而且参加了厥后的成矿进程。该成矿区有浅侵位的中小型岩体有关的斑岩型、脉型等铜、铁矿床, 还有与陆相火山岩的铜、金矿。

4找矿方向

阿吾拉勒山西段由于铜矿分布面积广泛, 就是西天山铜矿点密度非常高的地点。并且本地域也是处于一个氧含量高, 硫含量低的地域。矿化的结构也是具有多次火山活动的区域, 比如:黑山头、塔尔得套南、群古萨伊中游还有乌土别克、尼勒克县城南部。由于这些地域的火山岩发育, 矿化水平又很会合, 同时处于结构的运动带。此矿床的矿石机关因此块状矿石在中部, 条纹, 条带的矿石散布与周围。阿吾拉勒成矿带分布, 在很大程度上被地表的构造环境, 区域的构造环境, 岩浆活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因素的限制, 表现出明显的的规律性。

以是咱们可以先阐发阿吾拉勒成矿带的物资散布规律。从中石炭世到二叠纪, 矿物的组合出现了变化, 其规律是黄铜矿, 黄铁矿到赤铁矿又到磁铁矿到辉铜矿、斑铜矿到自然铜。由此可见他的元素变化规律就是铜元素被不断还原环境, 铁元素由聚集变得分散。铁二价到铁三价的转变, 另有硫元素的不竭削减。由物资的散布纪律可以得出, 矿产的散布纪律如下。

此矿区由于断裂带的影响和火山运动区内岩浆岩矿产的散布。阿吾拉勒山成矿带在地区散布上有较着的不规律性。首要表示便是东面以铁、铜为主, 墨客以铜为主。而且成矿区之间散布成群会合, 它们的散布就和地区结构的标的目的不异。

比如西段穷布拉克到克孜布拉克还有阿克土别克到莫斯早特就共同的组成了, 北边矿带, 就以火山热液类型的铜矿为主。还有巴斯尔干到黑山到卡拉困盖到109种养常北面共同的组成了南矿带, 并且是火山热液性和次火山热液型铜矿共存的特点。莫斯早特到圆头山到群吉到群吉萨伊到克孜库拉109共同的组成了南北的铜矿带, 便是以次火山热液性的铜矿区。东段的预须开普台到吐尔拱到则克台到铁木里克配合组成为了北西向矿带, 为海相火山岩的铁铜床矿带。

5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阿乌拉勒成矿带松湖成矿带的成矿带, 在空间、时间、物质作用上分析了成矿带的成矿原因, 并通过对于其成矿带的矿物质的分布规律, 从而大致的提出了关于矿产分布的猜想, 由此得出找矿方向的结论。

摘要:新疆西天山的阿吾拉勒成矿带是我国主要的铁矿金属成矿带之一。该文将把阿吾拉勒成矿带作为研究主体, 还有松湖铁矿成矿带。松湖铁矿地点位于在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中段部分, 并且此地带的铁矿大多散布在鞍山之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石中。所以我们将从三方面来分析阿吾拉勒成矿带松湖铁矿带的成矿规律以及找矿方向。

关键词:阿吾拉勒成矿,松湖铁矿成矿

参考文献

[1]刘凤鸣.阿吾拉勒山主要矿产分布规律[J].新疆有色金属, 2007 (A01) .

[2]张作衡, 洪为, 蒋宗胜, 等.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形成环境矿床地质[J].2012 (5) :941-964.

宾川小龙潭斑岩铜矿找矿方向思考 篇4

宾川小龙潭斑岩铜矿找矿方向思考

小龙潭近东西向核桃箐断层对岩体的控制起主导作用.核桃箐沟以北的斑岩露头总体为“模式”的.外带.结合核桃箐沟断层的性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提出进一步找矿重点应转移至核桃箐沟南侧探寻斑岩体核部,打破在F2以北找矿的瓶颈,有望取得找中大型斑岩铜矿的突破.

作 者:张金学 王文超 雷阳艾 梅朴莲 ZHANG Jin-xue WANG Wen-chao LEI Yang-ai MEI Pu-lian  作者单位:云南省有色地质310队,云南,大理,671000 刊 名:云南地质 英文刊名:YUNNAN GEOLOGY 年,卷(期): 28(4) 分类号:P618.41 关键词:斑岩铜矿   核桃箐沟断层   南侧斑岩体核部   找矿方向   云南宾川小龙潭  

东北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篇5

关键词:东北辽西地区矿床地质特征金属矿找矿方向

1东北辽西地区典型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1.1地质背景东北辽西地区地处东北地台南部,内蒙地轴中部建平台拱内。两条深断裂严格控制着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的展布。断裂以南,属燕辽沉陷带,分布着元古界、中生界沉积岩。断裂以北,断裂以南广泛分布着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变质杂岩系,构成了台拱的结晶基底。变质杂岩宏观上控制着绿岩带型金矿床的分布。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构造方向以北东东向为主。北东东向逆断层,北西向、北东向的平推断层,框定了东北辽西地区“金三角”的构造格局。受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台活化影响,该区构造一岩浆活动甚烈。内蒙地轴内多期岩浆岩的频繁侵入,使本区断裂构造有多期活动的特点。Fl与F2间、小岩体和小岩株附近的次一级韧性、脆性断裂构造纵横交错极为发育,成矿条件十分有利。

1.2矿床地质特征东北辽西地区矿区内出露有两个石英二长岩岩株,在其附近分布着9条金属矿化带,其中有3条地表长度达千余米。其中北东向有7条,北西向的有2条。目前地表研究和工程控制程度较高的属大黑山1号脉。该矿脉控制延长1200m,分两段,东段长800m,西段长400m。矿脉多为含金蚀变岩,局部为含金石英脉。地表品位均在边界品位以下,现探明的工业矿体属半隐伏矿体。

1.3控矿条件

1.3.1地层控矿条件东北辽西地区矿区矿区广泛出露的地层为小塔子沟组上段下部地层,比如2号脉主要岩石类型为混合岩化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其原岩为富Mg,Fe质中一基性火山岩,可与太古宙“绿岩带”对比。这套地层中平均含银1690×109,高出地壳平均丰度值数倍至数十倍。地层中所含-丰富的成矿物质通过导矿构造、借助矿液流动、运移到赋矿构造内,成为金矿成矿的初始矿源层。

1.3.2岩浆岩控矿条件该区矿床的形成,都与呈弧形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小岩体、小岩株的侵入有关。最佳成矿范围在岩体以外1-3Km范围内。如1号矿体距其北部小岩株为1Km,主要蚀变为绢英岩化;而2,3号矿体距小岩株不到1Km,成矿温度偏高;红土毛金矿点,大于3Km,浅部含Pb,Au品位较低,矿脉延深也很浅。

1.4成矿模式研究东北辽西地区金属矿规律可概括为:结晶基底太古代变质岩系是金的原始矿源层,为后期成矿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口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和俯冲作用,使得区内地热梯度剧增,区域应力不断聚敛与释放,构造岩浆动力作用异常强烈,矿源层局部重熔或深部物质熔融上侵,或上地壳成矿元素活化,在构造、岩浆岩的生成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混合水为主要成分的含矿热液,并在有利的空间迁移、富集成矿。同时,由于含矿热液迁移通道、围岩岩性、迁移距离等物理、化学环境及成矿主导因素的差异,在不同部位、不同构造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金属矿床。

2东北辽西地区的找矿方向分析

美国石油学家Packer Dickey曾经说过:“我们用旧思路在新地方发现石油,有时也可用新思路在老地方发现石油,而很少用旧思路在老地方发现大量石油。过去我们不止一次地认为石油找完了,实际上是我们的思路贫乏而已。”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往的经验是有用的,但在老地方一工作程度很高的地区,要想有所突破,必须用新思路去指导找矿工作。研究区是地质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要想在金矿找矿上有所突破,必须更新找矿观念,在新类型和超大型矿床找矿上下功夫。本文对东北辽西地区境内的金属矿床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出以下认识和建议:①在矿产种类上主要找锡、锰、铅、锌、锑、汞、重晶石、黄铁矿、金、钒及钨矿。锡、锰矿均可达超大型,还有较大潜力。铅锌矿从国内外的成矿特征分析,常可形成超大型矿床,前已述及,世界上储量大于500万吨的44个超大型铅锌矿床中,热水沉积型就有26个:国内的广东凡口及新疆可可塔勒地区在泥盆纪均找到大型、超大型的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但辽西地区目前仅找到很少的大型铅锌矿床,因此应有很大找矿潜力。②注意找热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多因复成矿床,如大厂部分锡多金属矿、宝坛地区锡矿及佛子)中铅锌矿,均由于后期岩浆热液的叠加使矿床变富变大。辽西地区一些地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及岩浆活动均很强烈,因此,应注意这类多因复成矿床的找矿,如桂东南地区的铅锌矿及钨矿。③在找矿层位上首先要注意将上古生界、特别是泥盆系作为主要的找矿目标层,其次为辽西地区的奥陶系一志留系为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层位,三叠系为金矿的主要找矿层位,寒武系为重晶石及钒矿的主要找矿层位。④找矿地区上,除继续重视锡多金属矿及锰矿的找矿外,应重点加强沈阳地区铅锌重晶石矿的找矿,该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强烈,但目前找到的铅锌矿床并不多,大型矿床更少,超大型矿床还未发现,所以还有很大找矿潜力。⑤加强对金矿的寻找。东北辽西地区的绿岩建造金矿床在很多情况下是以“与花岗岩有关的层控矿床”形式出现的。成矿物质来源老,成矿作用年龄新是该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台金矿成矿的基本特征。把握并应用金矿成矿的这种二重性特征,是今后金矿找矿的重要课题。辽西地区大量发育与地壳深部重熔有关的金铜系列花岗岩,与其相伴的晚期碱质交代作用也很发育。这就为寻找与高温蚀变作用有关的细脉浸染型和与黄铁绢英岩化作用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提供了先决条件。加强矿床分带规律研究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⑥在对具体矿床的找矿评价中,热水沉积岩既是矿床成因的标志,又是找矿评价的标志。但若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观点去认识,见到矽卡岩则既可能是岩浆热液形成,也可能是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形成,若矽卡岩呈层状产出,则可能是热水沉积成因,因此,找矿工作的部署就应顺层位开展,若矽卡岩是岩浆热液形成,又叠加在热水沉积矿床上面,形成了多因复成矿床,那就有利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找寻,找矿工作不仅沿岩体接触带开展,还应顺层追索,有可能扩大矿床规模,等等。

榆台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篇6

榆台锰矿是辽北唯一的锰矿产地, 赋存于中元古蓟界县系铁岭组一段地层中, 是以氧化锰矿为主的沉积变质型矿床, 区内锰的赋矿层位主要沿顾官屯~大屯向斜的北翼分布, 其在空间上, 不仅分布稳定范围较广, 而且在其南翼覆盖区也发现了找矿线索, 相信通过开展新一轮的锰矿勘查工作, 将会在寻找隐伏~半隐伏矿体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2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鞍山群;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中生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等,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 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均有分布, 岩浆活动主要有鞍山期、燕辽期和燕山期, 其中燕辽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且分布较广, 本区位于天山~阴山纬向复杂构造带东延部分与北北东向新华夏系二隆起带的交接复合部位, 由于长期受构造运动影响,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带及矿床的分布

区域上, 从红光~土楼子近东西向长约18KM范围内, 均有蓟县系铁岭锰矿含矿岩系分布, 它是辽北地区主要锰矿成矿带, 以老官台~张楼子断层为界, 可将成矿带分为东、西两个矿带。西矿带:位于老官台~张楼子断层以西, 为顾关屯~大屯向斜北翼西段, 西起银州区红光, 东至开发区老官台, 东西向长约6KM, 断裂较为发育, 矿带被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状体, 矿体倾向SW, 倾角50°~70°。该矿带工作程度相对较高, 有小型矿床三处, 矿化点一处, 锰矿体厚1.2~3.6M, 矿石品位偏低, 一般为10.33~16.74%, 最高品位38.18%, 主要矿段有辽海屯、西山和老官台等。东矿带:为于老官台~张楼子断层以东的顾官褪~大屯向斜北翼东段, 西起开发区的榆台, 东至铁岭县的土楼子, 全长约12KM, 矿带总体呈北东向, 中部受辉绿岩影响向北凸出呈弧形。矿体倾向NW~SE, 倾角65°~80°。该带工作程度相对较低, 目前只在杏树沟发现小型矿产地一处, 锰矿体厚1.1 M, 地表含锰品位为10.08~10.28%, 为贫锰矿体。

2.2.2 矿床地质特征

2.2.2. 1 含矿岩系:

矿床赋存于中远古界蓟县系铁岭组中, 含矿岩系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二段: (1) 下段:细~中粒白云石大理岩, 厚120mm, 灰~灰白色, 中~细粒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粒径0.5~1.5mm, 夹薄层绢云石英片岩, 有强烈碳酸盐化现象。主要矿物成分分为白云石, 含少量石英和白云母。 (2) 上段:白云石大理岩夹英岩、板岩、白云岩薄层, 厚320M, 浅灰~灰白色, 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石英。

2.2.2. 2 矿体特征。

区内在含锰白云岩中见有两层矿体, (即上层矿和下层矿) 。西部辽海屯有两层矿, 往东至西山变为一层矿 (属下层矿) , 区内锰矿层主要以下层矿为主, 矿体呈似层状和扁豆状产出, 单个矿体长100~250M, 厚度1.0~3.6M, 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较稳定, 围岩为绢云石英片岩。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 呈整合接触, 界线清晰, 层控明显。

2.2.2. 3 矿石质量。

(1) 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矿物成分简单, 主要矿石矿物为原生褐锰矿和次生硬锰矿、软锰矿、黑锰矿等, 局部见水锰矿。脉石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玉髓、等。 (2)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常见结构构造有:他形针状结构、压碎结构:条带状构造、斑花状构造。 (3) 矿石化学成分。据化学分析结果得知, 矿床主要有用组分为Mn, 有害组分为P (品位0.00、0.04%) 。矿体含锰品位多数在15~22%之间, 最高品位为38.18%, 1%的Mn含P为0.04%。

从地表采样、老硐调查和钻孔采样的分析结果看, 矿化较均匀, 厚度相对较稳定, 矿体有从地表向深部变富的趋势, 矿石质量达到了氧化锰矿石类型中贫~富锰矿石的一般要求。

3 成矿地质条件及分析

3.1 成矿规律

本区锰矿床赋存于蓟县系铁岭组中, 含矿岩系及矿体严格受古地形控制, 由于古地形的起伏控制着含锰岩系和锰矿体的规模及形态。区内锰矿体产出形态大致分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两种类型。

锰矿体的后度、品位与含矿岩系的厚度关系较密切, 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说含矿岩系后度大, 锰矿体的厚度也大, 矿石品位也较高。

锰矿表生富集比较明显, 由于风化作用矿石品级会明显提高, 地表及浅部的矿石比深部的矿石的品级高, 越往深矿体厚度相对变薄, 矿石质量也相对变低。

3.2 矿床成因

本区锰矿从形成至今经理了漫长的地质时代, 经受了各种地址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加里东运动使本区在元古代经历过一次重要的沉积过程, 它以碎屑搬运为主的方式在邻近的泻湖中沉积, 沉积物以碳酸盐为主, 并伴有锰矿沉积, 此后经历了成岩后区域变质阶段和表生的加富作用, 最终形成锰矿, 因此, 榆台锰矿的矿床成因应属海相沉积变质型。

3.3 找矿标志

3.3.1 地层标志

锰矿产出严格受蓟县系铁岭组一段的控制。

3.3.2 岩性标志

铁岭组一段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的岩石, 颜色以浅紫红色、分红色为主, 夹灰白、黄绿色等, 锰矿层顶、底板为薄层绢云石英片岩, 标志明显。

4 找矿方向

榆台地区经过近年来的地质勘查, 以经找到了一些小型矿床 (点) , 随着勘查工作的进展, 寻找锰矿的难度越来越大, 尽管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但如何扩大本区的找矿效果, 将成为日后工作的首要问题。

就本区而言, 从西向东值得引起找矿重视的地段主要有:

4.1 红光~老官台段:

该段长约6KM, 远勘查区仅为其一半, 先已找到三个锰矿体, 一个锰矿化体。西侧由于地势低还没开展过工作, 但从开发区建厂房挖掘情况看, 含矿岩系地表出露较连续。从区内以知矿体原勘探深度不大分析, 其深部尤其是在向斜的核部和转折端附附近, 仍有较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 故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4.2 在顾官屯~大屯向斜南翼黄地屯~西康庄一带, 1:

20万化探锰异常值最高。在矿区外围勘时, 在白垩系南康庄组紫红色页岩覆盖区发现了锰矿线索, 推测其深部可能存在含矿层位, 矿体埋深可能要大些, 同时也为本地区找矿指出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前寒武纪矿床和构造.

[2]辽宁省区域地质志 (M) .

[3]我国锰矿类型、控矿因素及成因探讨, 质与勘查.

[4]锰矿地质文集.

铅锌矿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篇7

本区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1442 mm, 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 以7~8月份最高, 最高可达40℃, 1~2月份最低, 最低为-7℃。

矿区范围内矿产资源较丰富, 采矿业较发达, 有黄山岭中型铅锌矿, 皖宝、六合中型熔剂白云岩矿, 东方钙业中型化工石灰岩矿, 此外还有小型铅锌矿、硫铁矿、熔剂石灰石矿、熔剂白云岩矿等矿产。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大田坝组、宝塔组, 上统汤头组、五峰组,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现自老至新叙述如下。

奥陶系。

中统大田坝组 (O2d) :为青灰色中厚层状干裂纹灰岩夹薄层状瘤状灰岩。

中统宝塔组 (O2b) :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青灰薄层灰岩。

上统汤头组 (O3t) :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瘤状灰岩。上部矽卡岩化, 为矿体赋存层位。

上统五峰组 (O3w) :为灰黑色薄层炭质硅质页岩。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 (S1g) :为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

1.2 构造

1.2.1 褶皱

矿区内褶皱主要为黄山岭背斜。该背斜属于大佛堂-太平槽背斜的中段, 轴迹走向北东40°~60°, 北东端收敛倾伏。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 地层倾向130°左右, 倾角20°~25°, 产状稳定, 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

1.2.2 断裂

矿区内断裂不发育, 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 走向340°, 倾向南西西, 倾角75°, 为张性断层, 断距约50 m, 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1.3 岩浆岩

地表岩浆岩不发育, 矿区内仅见石英闪长玢岩脉一条。该脉岩呈脉状侵入于汤头组与高家边组层间断裂 (隙) 中,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脉岩厚2~8 m, 长约125米。岩石为灰绿-灰白色, 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成分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少量云母等组成。

1.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 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2 矿体地质

2.1 矿体特征

本次工作圈定矿体一个, 分布于主斜井下部两边, 走向长310 m, 倾斜延深在采矿范围内标高自105~80 m, 矿体最大厚度1.06 m, 最小厚度0.63 m, 平均厚度0.79 m, 采矿权范围内厚度稳定, 属稳定型矿体。矿体整体呈层状-似层状,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即倾向130°左右, 向南东侧伏, 倾向南东, 倾角变化不大, 一般15°~20°, YM89与YM75中矿体倾角与地表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 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 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2.2 矿石质量特征

2.2.1 矿石矿物组份

矿石矿物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 少量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辉银矿;脉石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等。

2.2.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Pb最低3.51%, 最高5.68%, 平均4.07%;Zn最高4.10%, 最低1.92%, 平均2.60%;Ag最低139.0g/t, 最高201.0g/t, 平均171.79g/t。

2.2.3 矿石结构和构造

方铅矿、闪锌矿呈自形-半自形细粒状结构, 块状、浸染状为主, 细脉状、团块状次之。

2.3 矿石类型

铅锌银矿石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 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3 矿体成因及成矿规律

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 该层面波状起伏, 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 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 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4 找矿标志

该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 该层面波状起伏, 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 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 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 地层倾向130°左右, 倾角20°~25°, 产状稳定, 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矿区内断裂不发育, 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 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 走向340°, 倾向南西西, 倾角75°, 为张性断层, 断距约50 m, 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 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 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5 结论

今后工作建议: (1) 加强对勘查区“隐伏岩体-志留系与奥陶系界面-气液成矿地质作用”构成了本区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 属“层控矽卡岩”型的成矿规律的勘查及研究。 (2) 综合利用物、化探方法对勘查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含矿性的研究和推测, 用中深孔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找矿方向研究 篇8

竹林坡铜矿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中段东部, 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天水-武都隐伏基底深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 属礼 (县) -岷 (县) 多金属成矿带[1]内。区域构造以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 中下泥盆统舒家坝群碎屑岩系广泛分布, 该套地层较富集Cu、Ag、Pb等元素。它们与大量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和北西向构造带, 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铜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条件。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隶属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区、东昆仑-中秦岭地层分区[2]。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下泥盆统舒家坝群中岩组 (D1-2SJ2) , 为一套浅变质的具类复理石沉积特征的细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系如图1所示。分为两个岩段。

1.第四系, 2.新近系泥岩, 3.古近系砂岩, 4.下岩炭-上泥盆统大草滩组粉砂岩、砂岩、砾岩, 5.中下泥盆统舒家坝群粉砂岩、砂岩、板岩, 6.花岗岩体, 7.断裂构造, 8.地质界线, 9.不整合界线.

第一岩段 (D1-2SJ21) :岩性以粉砂岩、粉砂质板岩为主, 局部夹厚层状砂岩。砂岩为变质细粒石英砂岩, 一般为薄层状, 局部为中厚层状, 部分具片理化;

第二岩段:下部为具复理石韵律沉积的砂岩、板岩、粉砂岩;中部为灰绿色、淡黄色厚层砂岩夹板岩;上部为含粉砂质钙质板岩夹砂质泥灰岩, 灰色、灰绿色板岩。

矿区构造较为发育, 以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 多表现为压性、压扭性, 并具有多期、复活特征。其中发育于杨家河-固城-黑崖嘴一线的F1冲断层为矿区主干断层。断层面沿走向有舒缓的波状, 两侧往往有扭性及张性断裂或小裂隙产生, 呈30°~35°夹角, 并有岩脉沿张裂隙侵入。F1冲断层及两侧的次级张性断裂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

矿区岩浆岩并不发育, 只是有少量的基性、中基性岩脉出露。但距矿区仅5~7km处的温泉花岗岩体是区域上发育较大的岩体。岩体呈不规则的岩基状沿构造破碎带侵入, 为三期五次侵入的复式岩体, 主体为印支-燕山期花岗岩, 具有水平分带现象或垂直分带现象。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线一般比较平整, 围岩主要发生角岩化、硅化现象, 局部地段有混合岩化现象。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由于矿区仅发现5条矿化带并初步控制石英脉型铜矿体7个, 除Ⅳ号矿体为地表矿体外, 其余四个皆为深部矿体。矿体分布在Cu-4和Cu-5化探异常内或外围, 呈大致相互平行状展布, 相距15~70m, 形态受F1冲断层的次级张性断裂或裂隙的控制, 多呈脉状或透镜状, 走向与赋矿构造破碎带一致, 为75°~95°。单个矿体长度39~253m, 厚度1.09~2.05m。矿化主要发育在石英脉裂隙中或与围岩接触带、碎裂岩带、细砂岩及粉砂质板岩的局部地段, 主要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 黄铜矿化等。矿体围岩为舒家坝群中岩组第一岩段粉砂质板岩或细粒石英砂岩。矿体特征见表1。

3.2 围岩及围岩蚀变

矿体近矿围岩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和细粒变质石英砂岩, 局部为青盘岩化闪长岩脉, 矿体与围岩界线主要取决于矿石的自然类型。含铜石英脉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 构造破碎带型矿化体与围岩界线呈渐变关系, 这主要与岩石的破碎程度有较大关系。

矿体内的夹石主要为粉砂质板岩、细粒变质石英砂岩碎块及碳酸盐 (菱铁矿) , 由于矿体受构造控制夹石较为破碎, 与矿体的界限呈过渡接触。

矿区围岩蚀变较弱, 主要有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硅化等。靠近矿体两侧绿泥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普遍沿板理面发育;褐铁矿化则主要发育在地表矿体两侧, 裂隙中常常充填细小的石英脉, 蚀变岩较为坚硬。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和碳酸盐化。

3.3 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含矿岩石主要为含铜石英脉和含铜破碎板岩。

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脉状、浸染状、不规则状和交代等结构。地表以氧化矿石孔雀石为主, 并有褐铁矿等。孔雀石呈脉状、粉末状集合体, 填隙分布;褐铁矿呈脉状, 沿裂隙胶状断续填隙, 对周围蚀变矿物染色。

深部以黄铜矿为主, 并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等。黄铁矿呈多边形粒状集合体, 少量呈细粒侵染状沿裂隙分布, 其中常见到磁黄铁矿的不规则残留。沿黄铁矿颗粒边缘及其裂隙, 黄铜矿呈不规则条痕状、粒状集合体交代、充填产出。黄铜矿绝大部分呈不规则状产出, 其中常见包裹黄铁矿颗粒。局部见方铅矿呈交代残晶出现于黄铜矿中。方铅矿呈粒状, 零星分布于脉石矿物中, 部分方铅矿中可见黄铜矿连晶。因此, 矿物生成次序为磁黄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

矿石构造:块状、脉状、浸染状和角砾状等构造。

3.4 矿石成分

矿物成分:根据肉眼观察和岩矿鉴定, 常见的矿石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孔雀石及褐铁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碳酸盐矿物 (菱铁矿) 和石英。

化学成分: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含量72%~80%, Fe CO3含量5%~10%;主要元素Cu含量一般在0.23%~2.98%, 最高含量6.18%;Ag含量一般在0.43~3.84×10-6, 最高可达13.6×10-6;Au含量0.08~0.20×10-6;Pb含量0.04%~0.06%;Zn含量0.05%~0.07%;Sb含量0.0002%~0.002%;Co含量0.002%~0.008%。Au、Ag已达综合利用指标, 可作为伴生元素进行综合回收, 矿石中同时伴生有少量的Ag和Sb元素, 表现出一套低温热液矿床矿物组合特征[3]。

3.5 成矿成因

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和矿区铜矿化特征研究认为:该矿区矿化成因类型为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铜矿体系, 其成因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成岩期:该期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舒家坝群地层沉积阶段, 形成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 岩相变化较大, 沉积环境不稳定。岩性为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钙质泥质板岩夹泥质灰岩等, 铜异常值一般为120.30~683.22×10-6。为后期成矿提供了部分物源条件;

2) 成矿前期:加里东运动晚期, 早期形成的北西向主干断裂 (如F1冲断层) 运动加剧, 使泥盆系地层发生褶皱和错断, 尤其是在主干断裂两侧形成许多次级张性断裂或裂隙, 为含矿热液运移形成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成矿空间;

3) 成矿期:印支-燕山期区域岩浆活动频繁, 岩浆的多次侵入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或热液流体和部分成矿物质。含矿热液沿前期形成的断裂带向上运移, 同时、地层中铜等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迁移, 在次级构造、节理、裂隙等低压扩容带中沉淀, 形成含铜石英脉。由于粉砂质板岩柔韧性好、浸透性差, 形成节理和裂隙较少, 铜矿化较弱, 而在细粒石英砂岩中铜矿化较发育。喜山运动发生时, F1主干断层受旋钮运动的影响再次复活, 使早期形成的构造、矿体、地层等发生错位。

3.6 控矿因素

1) 地层控矿:首先, 中下泥盆统舒家坝群碎屑岩系较为富集Cu、Ag、Pb等元素, 其背景值均高于其它地层, 在成矿过程中可能是铜的来源之一;其次, 该地层经变质后形成的细粒石英砂岩脆而硬, 易形成断裂裂隙, 为铜矿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成矿空间;

2) 岩浆控矿:北部温泉花岗岩体距矿区仅5~7km, 岩石成分主要为钾钠长石、石英、斜长石及黑云母、角闪石, 并伴有一定量的磁铁矿、钛铁矿、黄铜矿等微量矿物。矿区铜矿化与石英脉的密切关系以及钻孔中揭露大量的闪长岩脉, 表明岩浆岩也可能是成矿物质的来源。

岩体为铜元素的活化的提供了热能, 形成的热液循环系统使铜元素的搬运和富集能够顺利进行;

3) 构造控矿:杨家河-固城-黑崖嘴断裂 (即F1冲断层) 是矿区主干断裂, 其性质早期表现为压性, 后期为扭性, 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两侧常发育次级张性断裂或裂隙, 为矿液的运移、充填、交代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成为矿区导矿及容矿构造。

4 找矿方向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方式、成矿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竹林坡铜矿的找矿标志主要有:

1) 构造标志:F1主干断层上盘发育的次级张性断裂或裂隙, 是成矿的有利环境。构造破碎带往往成群出现, 呈大致平行状展布, 是今后找矿尤为重要的方面;

2) 脉体标志:石英脉是该地区重要的找矿标志。已经发现和揭露的铜矿体与石英脉关系密切, 而且多其次的碎裂岩化石英脉中往往铜含量较高;

3) 次生矿物标志:矿区主要的次生矿物有孔雀石和褐铁矿, 由于地表长期遭受淋滤作用, 铜矿化往往较弱, 有时只能见到极少量的孔雀石和褐铁矿, 但不能忽视其下部存在具有工业矿化的可能;

4) 地球化学异常晕标志:铜地球化学异常偏高, 具有一定规模的浓集中心, 特别是具Cu、Ag、Pb等元素的组合异常是有利的找矿区域。

参考文献

[1]温志亮, 卞伟强.甘肃东南部地区成矿区带划分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 2005, 41 (4) :3.

[2]杨雨.甘肃省岩石地层[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149-150.

找矿方向研究 篇9

乾村地区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岩浆岩发育。前人在区内开展了1∶1万水系沉积物重砂测量,提交了砂金储量86 kg。根据区内水系及地形地貌特点,结合金及其伴生元素晕圈,追索砂金源区。结合地层、构造等信息进一步缩小找矿位置,寻找岩金。

2地质特征[1]

乾村位于闽赣后加里东隆起西南边缘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拗陷的接触部位,处在九峰~内良东西向隆起与万长山北东向隆起的复合部位,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岩浆岩发育。

2.1 地 层

乾村地区处于海西期上龙岩体与寒武系八村群的接触带和梅岭背斜的南西翼。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八村群上、中两个亚群(∈bCC、∈bCb)及第四系残积、冲积层(见图1)。

中亚群(∈bCb):由上至下为灰褐色铁泥质板岩、石英绢云母板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板岩;上亚群(∈bCc):上部为灰褐色铁泥质板岩、绢云母板岩、石英绢云母片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下部为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质板岩。

2.2 构 造

工作区断裂构造较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主要为苍风坳断裂,其次是一些小规模的硅化带或穿插有石英脉的破碎带,主要为硅化或强硅化碎裂砂岩、压碎泥板岩、糜棱岩,局部见白色、灰白色石英岩和梳状石英脉。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北西向断裂主要为油罗岭断裂和沿背斜轴部发育的断裂以及顺岩层发育的层间破碎带(F4)。主要为硅化碎裂砂岩带,受挤压而呈“S”型延伸,见有白色石英脉穿插及团块状石英,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

近东西向断裂主要为F1号断裂。F1号断裂主要由硅化碎裂砂岩和少量沿构造走向充填的白色细小石英脉组成,主要蚀变为硅化;F2号断裂主要由碎裂变质砂岩和白色石英脉组成,石英脉分布于构造两侧主要蚀变为硅化,及金属硫化物和铁锰矿化;F3号断裂主要由石英脉和破碎带组成,矿化蚀变不强。

2.3 岩浆岩

工作区中南部的海西期第三阶段云闪石英二长岩体(上龙岩体)。该岩体呈东西向展布,侵入于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bcc)和中亚群(∈bcb)中,呈岩株状产出,接触面倾角53°~80°,同位素年龄为240~244Ma。岩石矿物成份:钾长石20~25%,斜长石25~35%,石英10~15%,角闪石20~30%,黑云母5~10%。副矿物有磁黄铁矿、钛铁矿、榍石、磷灰石。

3成矿条件分析

3.1 地层条件

乾村地区寒武系地层含金等成矿元素较高,尤其是与云闪石英二长岩接触的寒武系地层。其中中亚群(∈bcb)金元素克拉克值为0.05~0.06ppm,上亚群(∈bcc)金元素克拉克值为0.06~0.08ppm,云闪石英二长岩金元素克拉克值为小于0.05ppm,而在云闪石英二长岩与寒武系地层接触部位,金元素含量明显增高,一般为0.08~0.1ppm。说明区内寒武系地层中可为金矿提供物质基础。

3.2 岩浆岩条件

如前所述,乾村及区域上岩浆岩活动强烈,区内出露有海西期第三阶段侵入岩。虽然岩体本身含金较低,但在岩体侵入寒武系地层的过程中,会将原来赋存于寒武系地层中的金元素活化,并通过一定的裂隙将金元素迁移到有利部位。因此岩体的存在为金的富集提供热源及流体。

3.3 构造条件

纵观各类金矿床,都可发现金矿与硅化关系密切。区内出露的一系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硅化破碎带,一方面可以为金的运移提供通道,控制金矿赋存部位,另一方面其派生出的小裂隙、小构造提供有利空间。特别是韧性剪切带的次生裂隙是金矿赋存的主要位置。

3.4 金及其伴生元素晕圈

通过对乾村地区化探样品分析,发现3个岩金异常点,品位分别为0.67 g/t、0.28 g/t、0.11 g/t,一个砂金异常点,品位0.17 g/t,圈定微量金次生晕20个,总体长轴方向近东西向,结合地形地貌、构造等分析,发现区内①、⑤号金晕与铜、铅、锌等元素次生晕圈吻合度较高;③、④号金晕晕圈与构造关系密切。

4找矿方向分析

根据本区金矿地质特征、金及伴生元素晕圈及金的物理化学性质,总结区内今后找矿方向。

(1)海西期花岗岩外接触带的寒武系地层中,尤其是接触带寒武系地层中的断裂破碎带中。后期岩浆的侵入作用,不仅可以提供金矿物质来源,也提高了金的活化度,为金矿运移提供热源。活化的金元素在界面成矿[2]。

(2)金及伴生元素晕圈(Cu、Pb、Zn)及硅化断裂复合部位,金矿与硅化断裂关系密切[3],结合乾村地区Au、Cu、Pb、Zn元素次生晕圈形态及分布特点,认为油罗岭断裂及F1断裂的锐角接触部位是是金成矿的有利地段。

(3)已知岩金异常点部位,虽然地质未发现有构造信息,但可结合进一步物探、化探及水化等手段加强认识。 [ID:7498]

摘要:乾村地区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前人在区内提交了86kg砂金储量。通过研究区内地质特征、土壤化探场晕圈及砂金分布等信息,对金矿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岩金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1]乾村地区金矿普查报告[R].

[2]叶天竺.深部找矿方法研究[M].

找矿方向研究 篇10

关键词:老金厂金矿 矿床地质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98-01

老金厂金矿在俞井子—柳园裂谷带处于北山金成矿带上。经过几年的地质勘查工作,资源量规模已近中型。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对该矿下一步找矿有指导意义。

1 矿区地质概括

1.1 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是二叠系下统哲斯群,其次是石炭系下统上岩组及山间沟谷分布的第四系。该套地层根据岩性状况与构造关系划分为两个岩性段,即以新老金厂大断裂为界,其南侧为火山岩段,北侧为碎屑岩段。老金厂金矿床的金矿体就产在火山岩段:基性火山岩主要以辉绿岩为主,可见辉绿玢岩脉,酸性火山岩为英安岩,部分为英安斑岩、英安质流纹岩,局部夹有泥质板岩。

1.2 构造

矿区内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方向的断裂极为发育。主要有进东西向、北西向及北东向三组断裂。北东向断裂性质为压扭性左行断裂,对成矿带造成破坏,将老金厂金矿床分割成东、中、西三个矿床体。物探(高精磁)数据经处理后显示,三期断裂切深均大于500 m。

1.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极不发育,仅在矿区东南部(西矿段南)有花岗岩(γ5)小岩基产出。通过物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推测在老金厂金矿成矿区的深部(1100 m)存在隐伏的花岗岩岩体(或花岗斑岩体)并侵位于老金厂矿区火山岩及其南北两侧碎屑岩中。其含金丰度较高(达到)6.1~8.2ppb,因此,隐伏花岗岩岩体的存在对该地带的成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2 矿体特征

甘肃老金厂金矿床由西、中、东三个矿段的120条含金石英脉组成,其中,西矿段53条,中矿段22条,东矿段45条。形态为薄脉状。通过采坑调查,依据矿化特征综合分析,可分以下5个矿化区段(矿权内),各个区段内的主要矿体特征如下。

2.1 以51、43号矿体为主的矿化区段

该区段位于中矿段,以51号矿体为代表,长在70~174 m,最长(51-2)450 m,最短50 m。矿体在地表由石英脉型为主向下部转为蚀变岩型矿体,且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可能受地层层位影响。赋矿层位主要在英安岩、蚀变辉绿岩及蚀变破碎带中,没有规律。围岩蚀变较强,主要是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为黄铁矿化、硅化,当金矿化较强时黄铁矿化极发育,呈中细粒,以浸染状为主,局部小团块状产出,同时硅化亦较强,多为团块状。偶有石英微细脉贯入。

2.2 79号矿化区段

该区段位于中、东矿段接触带,长约500 m。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占金属矿物含量的90%以上,少见的有孔雀石、方铅矿、毒砂、钛铁矿、磁铁矿,偶见闪锌矿、黄铜矿、铜蓝、自然铜。矿石主要氧化物含量与同类岩石比较,其SiO2、CaO平均含量略有增加,Fe2O3、S的平均含量显著增加;Na2O、P2O5、Al2O3平均含量显著降低。这与直接观察到的矿石中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强烈是一致的,也反映了次生氧化作用较强的特点。此外Ag平均含量亦有明显的增加。

3 围岩蚀变

在各种变质作用下,矿区岩石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及围岩蚀变。

3.1 蚀变类型

矿休近矿围岩蚀变,普遍发育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也是该类型金矿的找矿标志之一。由于岩性的差异,蚀变类型和矿物组合亦有所不同。除上述三种主要蚀变外,在辉绿岩中近矿围岩蚀变还可出现铁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在英安岩中则出现绢云母化、钾长石化、高岭石化;在各类板岩中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较常见,还可出现泥化蚀变。

3.2 蚀变分带

蚀变的分带较明显,就总体而言,从矿体小心向外可分为强硅化带、平行细脉或网脉带、铁碳酸盐化带和褪色带等四个带。四个带中,强硅化带可以角砾带、石英大脉带出现,也可以平行细脉或和细网脉带所替代,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渐变过度。而铁碳酸盐化带和褪色带在矿脉两侧均可见到。这四个带中,强硅化带可以角砾带、石英大脉带出现,也可以平行细脉或和细网脉带所替代,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渐变过度。而铁碳酸盐化带和褪色带在矿脉两侧均可见到。

3.3 金矿化与蚀变的关系

与金矿关系较密切的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矿化强度与之成正比,而黄铁矿以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针状、长条状等多面体出现时矿化最强,立方体黄铁矿与金关系不密切。金矿化强度按蚀变分带依次是:细网脉带—平行细脉带—角砾脉带—石英大脉。此外矿化强度与岩性有关,火山岩矿化强度一般大于碎屑岩。

4 矿床成因

二叠系末期裂谷迴返时期形成的Ⅲ级断裂系统给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与之相伴随的含矿热液,以断裂为导向,并携带由大气降水经过加热循环,在围岩中萃取活化的一部分含金热液,在有利的断裂、裂隙中充填成矿。

老金厂南花岗岩株具有Au、As、Ag、Mo元素的较高背景值。因此,印支一燕山期岩浆和热液活动是与成矿相关联的,该期运动使前期断裂系统得以改造和复活,成矿作用得以叠加。矿体中矿石角砾状构造的发育,石英细脉的相互穿插,黄铁矿多种形态的出现,以及矿床中垂向旋扭性断裂的存在,均是有力的佐证。

因此矿床成因应是与压剪变形带有关的低温热液石英脉一碎裂蚀变岩型金矿床。

5 找矿方向

新-老金厂金矿床位于北山金成矿带的柳园地区俞井子—柳园裂谷带矿化集中区内的南成矿带,该带具有良好的金多金属成矿条件,产有新金厂、老金厂、全鑫、碧东、北金、1#金矿点、2#金矿床(点),在该区继续开展以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为主的金矿找矿潜力巨大。

新老金厂金矿区初期勘查工作仅局部达到普查就转入了开发阶段,矿床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对矿体赋存规律及控矿因素的研究及矿体的圈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经多年的采矿活动,但矿床的勘查程度仍然较低,很多矿体在深部尚未封闭,沿走向未完全控制,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高矿床勘查程度,增加矿床资源/储量。

碎屑岩段里的近东西向断裂非常发育,并具较大的规模,长一般都在几千米,宽1~3 m不等,金矿体均产在断裂带内,多以透镜状产出,因此,碎屑岩区也是一个具有较大潜力的的金矿远景区。同时碎屑岩通过原岩恢复,表明在其深部有火山岩存在,根据遥感解译和节理统计结果以及物探电法测深结果,推测其下部有第二个成矿空间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韩吟文,马振东.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2003.

找矿方向研究 篇11

1 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北缘 (Ⅰ) 、内蒙地轴东端 (Ⅱ) 、建平台拱 (Ⅲ) 、旧庙断凸西侧 (Ⅳ) 。赤峰—开原区域深大断裂带在矿区北侧通过。

区内太古宙地体发育, 主要为深成侵入岩、火山岩等经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片麻岩类和表壳岩类岩石, 金丰度值相对较高, 一般为克拉克值的3—4 倍, 最高可达23×10-9 (来源于大平安地—生保营子1/5 万路线地质调查资料) , 为金矿的初始矿源层。石炭系地层有零星分布, 覆盖于太古宙片麻岩之上, 被早二迭世中性岩体侵入。岩浆活动频繁且具多期次性, 可分为燕辽、华力西和燕山期, 以中—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区内分布一系列NE、NW向脆性断裂构造, 以NE向断裂构造为主, 属赤峰—开原区域深大断裂带的次级断裂, NW向断裂不发育相对较晚。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区内地层出露主要为太古界建平群小牵马岭片麻岩组, 为一套中高级变质程度的区域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英云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 地层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南东倾, 倾角50-70°。石炭系白家店组在矿区的西北部有零星出露, 岩性主要为碳酸岩夹砂岩、页岩和板岩, 为晚期早二迭世侵入岩体的捕掳体或残留体。

2.2 构造。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 断裂活动具多期性, 根据早期NE向断裂构造带中所充填的石英脉, 被晚期构造破坏形成棋盘格状以及擦痕和阶步来证实。区内按断层方向可分为:NE、NW向断裂构造;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压扭性和张扭性断裂。其中, 以NE向脆性断裂构造为主, 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及容矿构造。2.2.1 NE向断裂构造:该向断裂为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 发育于岩体外部片麻岩中。断裂早期为压扭性特征, 有挤压片理、构造透镜体、糜棱岩和断层泥等, 并被晚期石英脉等酸性脉岩部分充填;断裂晚期为张扭性特征, 主要表现为早期石英脉断裂破坏后, 形成具张性特点的角砾岩 (如:角砾大小相差较大, 很少有磨圆度等) 、擦痕、阶步等。断裂带长1200m, 宽20-80m, 倾向SE, 倾角40-70°。2.2.2 NW向断裂构造:断裂规模较小, 断裂一般长400m左右, 宽5-10m, 切割NE向断裂, 断裂带内出现挤压片理、断层角砾、断层泥等, 具压扭性特征。

2.3 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较发育, 主要有华力西期早二迭世二长闪长岩、燕山期早白垩世闪长岩及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石英脉等酸性脉岩。早二迭世二长闪长岩:分布金矿的西北部, 呈岩基产出, 面积较大, 并有一舌状体在岩体的东南伸入主矿体附近。在岩体的边缘部位分布较多的酸性脉岩, 以石英脉为主, 脉岩方向北东向, 与总体构造线方向一致。早白垩世闪长岩:分布矿区的南部, 呈不规则椭圆形的岩珠状产出, 面积较小。

3 矿 (化) 体特征

金矿化带主要分布在早二迭世二长闪长岩体的外侧, 赋存于太古界建平群小牵马岭片麻岩组中, 总体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矿 (化) 体主要受矿化带控制, 区内分布矿体2 条, 矿化体1 条。其中T1 矿体为主矿体, 产于含金破碎带中, 主要蚀变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岩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孔雀石化等;T2 矿体规模较小, 产于含金石英脉中, 主要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等。

3.1 矿 (化) 体特征。分布于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岩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孔雀石化等构造破碎带中, 较有规模的矿体2 条, 分别介绍如下:T1 矿体是主矿体, 分布矿区西侧NE向和NW向断裂交叉复合部位, 处于早二迭世二长闪长岩岩体向东南舌状凸出部位的局部凹入“港湾”内。矿体为不规则的透镜状, 产于太古宙片麻岩中, 受NE向断裂构造控制, 沿走向及倾向矿体膨胀收缩明显。矿体长450m, 厚度2—5m, 走向NE, 倾向SE, 倾角50-70°, 矿体Au品位为3—49.3×10-6。T2 矿体呈脉状产于太古宙片麻岩沿NE向断裂分布的石英脉中。矿体长160m, 宽1.3m, 走向NE, 倾向SE, 倾角60°左右, Au平均品位为11.2×10-6。

3.2 矿石特征。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破碎带型和含金石英脉型两种。3.2.1 含金破碎带型:是脆性断裂带中断层角砾和断层泥经热液蚀变矿化所致, 矿石金品位变化较大。矿物成分比较简单, 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次生金属矿物有褐铁矿、孔雀石、铜蓝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矿石以碎裂结构为主, 其次为碎粒、碎斑、残斑结构, 具块状、细脉状、侵染状、角砾状、条带状构造。3.2.2 含金石英脉型:金与金属硫化物组成条带状、网脉状、块状、团块状和侵染状, 赋存于石英脉中。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铁矿、毒砂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绿泥石、黑云母等。矿石结构为粒状、交代残余、压碎结构等。构造为条带状、网脉状、块状、团块状、侵染状等。

3.3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3.3.1 区域变质作用及其岩石:太古界建平群小牵马岭片麻岩组岩石, 是由深成侵入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经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岩性主要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英云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3.3.2 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岩石:主要岩石类型为碎裂岩和糜棱岩。区内以碎裂岩为主, 糜棱岩较少。碎裂岩:具碎裂结构, 块状构造, 岩石破碎强烈, 角砾明显, 角砾、碎屑成分多为石英质和片麻岩类岩石成分, 按碎裂程度可分为碎裂岩和碎裂化岩石。糜棱岩:是比碎裂岩受力程度更为强烈的产物, 常发生在断裂带的强变形区域内。具糜棱—粗糜棱结构, 糜棱面理构造, 岩石蚀变强烈, 主要蚀变有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等。3.3.3 气—液变质作用及其岩石。矿区内矿体的围岩蚀变普遍强烈, 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绢云母化等。金矿化的强弱与围岩蚀变强弱密切相关, 尤其与孔雀石化、面型碳酸岩化、黄铁—绢云母化更为密切, 孔雀石化越强金品位越高。

4 矿床成因探讨及控矿因素

4.1 控矿因素。生保营子金矿所有矿脉都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 由此可以推断断裂构造是重要的直接控矿因素。在本矿区内, NE向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 其次为NW向构造。矿床、矿体位于早二迭世二长闪长岩体南缘与太古宙小牵马岭片麻岩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的接触带附近。主矿脉T1 矿体的富矿段位于岩体向东南舌状凸出部位的局部凹入“港湾”内, 矿脉附近常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脉等脉岩产出, 且T2 矿体产于含金石英脉中, 这说明本次岩浆活动尤其是岩浆晚期的脉岩和热液活动, 是另一重要的控矿因素, 它提供了成矿的热源、热液和部分矿质。金矿体分布在太古界建平群小牵马岭片麻岩组中, 而片麻岩的Au丰度值相对较高, 有可能是金矿质的主要来源。

4.2 成因探讨。根据生保营子金矿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认为矿床的成因属于热液蚀变岩型。其成矿是在矿源层受热动力条件的作用下, 金元素活化, 随热液迁移, 在条件适宜地段富集, 形成含金石英脉或破碎蚀变岩带。

5 找矿方向

生保营子金矿根据其控矿因素, 矿区、矿床特征,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总结如下找矿方向:

5.1 太古宙结晶基底片麻岩, 往往具有金的矿源层。

5.2 岩浆岩体的附近, 尤其是晚期脉岩, 被后期构造叠加部位。

5.3 断裂构造发育部位, 尤其是不同方向断裂交叉复合部位及多期性活动断裂。

5.4 围岩蚀变发育地段。尤其是出现孔雀石化和硅化应特别引起注意。

摘要:生保营子金矿位于辽宁阜新北部金、铁多金属成矿带西侧, 经过地质勘查共圈出有进一步工作意义的金矿 (化) 体2条, 资源量为小型。矿体产于太古宙变质岩系中, 受NE和NW向断裂构造控制, 属于蚀变岩型金矿床。侵入岩体的附近、变质岩中、断裂构造交叉复合部位, 是重要的成矿位置和找矿方向。

【找矿方向研究】推荐阅读:

铜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07-14

找矿规律07-19

找矿远景05-23

找矿成果05-27

找矿模型06-05

物探找矿07-06

地质找矿07-13

找矿难点08-11

找矿实践08-31

找矿05-11

上一篇:期刊评价体系下一篇:时代广告传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