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2024-06-19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共12篇)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存储在分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的计算机上, 数据信息量从TB走向PB, 数据量已经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和处理, 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数据不等于信息, 信息不等于智慧。如何让数据转变为信息, 再让信息转变为智慧是数据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大数据时代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 科技查新机构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资源, 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数据资源, 让数据转变为促使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企业盈利的有用智慧, 成为科技查新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的主要突破口。目前的科技查新工作主要作用是提高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 保证科技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等工作的新颖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虽然科技查新为企业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但从数据使用的角度来看, 科技查新工作仅仅停留在数据使用的最初阶段。相对于每年订购的大量数据库而言, 数据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如何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为企业进行增值服务, 是科技查新工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据信息在科技情报工作中的使用流程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 科技查新工作仅处于科技情报数据应用的第二个层次。要想更好的做好科技查新工作, 充分发挥科技查新人员的业务优势, 使数据更加有效的被利用, 就应该向纵深发展, 与竞争情报工作紧密结合, 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并在此基出上帮助企业进行战略部署和规划, 把以前的被动查新变为主动为企业服务。

2 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机构开展竞争情报的SWOT分析

2.1 优势与劣势分析 (SW)

(1) 人才优势。在当前大数据的环境下, 科技查新人员凭借丰富的查新经验能够快速准确的检索到企业需要的信息。同时科技查新人员还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应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 具有较强的分析对比能力, 具有敏锐的情报意识。 (2) 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包括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两部分。科技查新机构为了确保查新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都购买了大量的国内外据数资源;同时, 科技查新的用户资源丰富, 包括企业、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 当他们进行科研活动时, 就必须要进行检索和查新。科技查新的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单个科技查新机构信息经费的制约, 使得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信息资源不能面面俱到, 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国外信息资源。因此, 不能满足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所需海量、全面的信息量需求。

2.2 机会与威胁分析 (OT)

从企业方面来看, 在原来传统的商业模式下, 企业自身通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以及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就可以获得商业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但到了大数据时代, 任何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将以数据为中心, 由数据驱动。大数据是数据驱动的基础, 而数据驱动是大数据的应用体现。数据驱动需要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 对企业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 从而得到这些海量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得到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等方面足够多的信息, 就能够及时洞察行业竞争对手的态势, 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自身的优劣, 从而指导企业进行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与战略布局, 保证其竞争优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有很多企业并不是很重视科技查新工作, 认为科技查新只是在科研立项、报奖等活动中所必须要走的一个环节。因此, 要想把科技查新工作做好, 就要让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能够帮助企业避免风险、战领市场、获得效益。因此, 竞争情报服务可以认为是科技查新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最好切入点。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是企业, 研究内容主要以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等所有与企业发生联系的信息资料为研究内容,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对抗性。

3 针对科技查新机构作好竞争情报服务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一个分布式的云查新平台

将各级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以云存储的方式进行逻辑整合 (数据还是各家管各家的, 只是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通过一定的付费机制互相调用) , 互为补充。因为, 每个查新机构的经费有限, 不可能将所有的数据资源全都购全, 这样整合后更加有助于提高科技查新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对于在科技查查基础上开展竞争情报服务也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资源。

3.2 对科技查新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

特别是应将科技查新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 并形科技查新报告数据仓库, 以便检索分析相同或相似的技术内容在全国各地的立项、项究情况。

3.3“科技查新报告”向“科技查新与分析报告”方向转变

从简单的查新结论向内容丰富的分析性报告括展, 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各性化的定制。比如包括查新课题的相关技术 (产品)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已被申请专利, 相关专利的保据范围、技术要点等;该查新课题的成果是否能够形成专利, 有没有必要申请专利, 是否存在侵权风险等等。

3.4 与战略研究部门积极配合, 协同发展

大多数的省级科技查新机构都建立在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技信息研究所) 内, 而战略研究正是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技信息研究所) 的主要业务之一。因此, 科技查新部门, 应该以自身的数据检索、分析的优势能力与战略研究部门的战略研究能力相结合, 为企业量身定制战略发展规划。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 “用数据说话”的特点, 对于科技查新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查新机构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迎接面临海量数据带来的检索、分析、挖掘等数据应用方面的巨大的挑战, 要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建设, 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使科技查新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吴华珠.试论在科技查新立足科技查新开展企业竞争情报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0) :92-94.

[2]刘云霞.试论在科技查新大数据时代企业情报研究的对策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9) :123-125.

[3]吴洁霞.试论在科技查新大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查新服务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3 (29) :281-284.

[4]赵阳.科技查新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作用[J].江苏科技信息, 2013 (4) :37-39.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篇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研究

阐述了构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基本要求,论述了该服务平台的.合理开发及其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未来2~3年的发展前景.

作 者:张晓慧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科技局信息中心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31关键词:科技信息 资源共事 信息资源整合

新媒体科技传播发展研究 篇3

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已成为人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固有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步伐已赶不上现代科技的节奏。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主要交流工具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才能构建有效的网络规范体系,充分发挥网络对社会文明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对社会治安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网络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网络规范的重要性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很大影响。网络具有虚拟性,这可能会导致现实中的法律法规在网络环境中无法施行。很多网民的网络规范意识淡薄,是非观念不分,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易导致青少年在整个违法犯罪人数中占据较大比例。青少年网络犯罪不仅有主观原因,如青少年的自身素质比较低、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也有社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国家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客观原因。

正确把握网络规范的内容

人们的网络行为主要依靠自身的思想支配,我们主要依靠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调整,使之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这里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居民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的伦理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来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从而进一步规范居民的上网行为,维护社会安定。

(一)加强网民的法制教育

我国网络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网民对这些法制教育内容了解甚少,尤其是青少年,不仅没有意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性,反而把网络犯罪当作一种自我能力的评判标准。对于我国来说,只有大力宣传网络犯罪的危害性,对网民进行法制教育,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才能实现网络管理的规范化,提高网络管理的整体水平。通过加强对网民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网民的法制意识,还可以培养网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对网民的伦理道德教育

网络管理不仅需要法律规范,更需要用道德进行约束,道德教育对我国网络法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坚持法律和伦理道德同时进行,才能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降低网络犯罪的发生机率。

为了更好地实现网络的规范化,必须要正确处理网络法制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网络规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加强对网民的教育,提高网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保护网民上网的合法权利。社会也应该为网民上网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严格遵守社会秩序,禁止黄色图片的传播,帮助网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目前网络规范的发展现状

虽然网络可以帮助网民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但是网络上有很多骗局和陷阱,这就需要网民具有很强的识别陷阱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我国的网络实现规范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一)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过多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虚假诈骗信息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网络媒体为了增大网站的点击率,故意制造一些虚假信息和绯闻,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还有部分犯罪分子为了赚取暴利,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诈骗信息,诱使网民掉入陷阱。很多网民为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网上聊天时注册虚假信息,这大大降低了网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网络病毒较多,黑客攻击现象严重

网络在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计算机带来了诸多风险和隐患。网络病毒的大规模传播可能会使电脑硬件中毒,系统遭到破坏,给人们带来不便。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黑客攻击现象频繁出现,导致人们的很多私人信息被盗、商业机密泄露,部分非法分子利用这些盗取的信息赚取利润。网络病毒主要是指通过编制一些计算机指令和程序代码插入计算机功能,破坏系统信息,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使用。网络病毒是人为的编制程序,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传播性和破坏性。网络病毒并不是直接破坏电脑的硬件系统,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再加上自身的复制能力特别强,很多网民对此非常恐惧。常见的网络病毒主要有熊猫烧香病毒、木马病毒等。黑客原来不是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可是后来很多非法分子利用一些特殊手段进行远程控制计算机,破坏重要数据信息,给网络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三)网络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网络犯罪行为在法律方面没有具体的罪名,它主要是指立足于计算机网络资产、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网络犯罪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通过破译企业的网络系统盗取银行账户。这里的网络系统我们多指金融系统,犯罪分子主要通过编制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程序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虚拟的账户上,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现金交易,从而窃取大量现金;(2)在网络上传播色情和淫秽图片。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没有具体的管制和约束,这就为黄色图片和色情物品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如视频裸聊等;(3)通过网络系统开展非法金融业务。随着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客户之间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办理各项金融业务,这也就为洗钱等非法行为搭建了桥梁。网络犯罪还包括网上知识产权、隐私权被侵犯、网上诈骗、网上赌博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扰乱了社会安定秩序。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实现网络的规范化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载体,和其他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信息传播自由快速成本低。针对目前网络规范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及时解决网络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网络管理水平。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实现网络的规范化:

(一)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网民提供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色情信息过多,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对网民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流传,不利于社会治安的维护和社会文明进步,给构建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管理的规范和力度,不断完善网络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为网民提供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网络金融业务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平台。要保证网络体系的安全,必须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创新,為网民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比如在网络系统中引进先进的防火墙技术,及时更新病毒库,防止一些病毒入侵,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保证网络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网民的思想教育,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预防网络犯罪的最好办法是加强网民的思想素质教育,我们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广大网民,使他们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提高网络信息的质量水平。通过为网络用户提供真实可靠的网络资源,改变网民的不良习惯,从根源上解决网民的违法犯罪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的网络规范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我国信息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网民提供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治安和政局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编校:郑明扬

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4

现代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研究方法, 以及智力、信息、经验等要素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产业, 主要包括科技信息咨询类、人才服务类、科技成果转化类、科学技术监管与评估类、企业孵化器和投融资类等六类。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到2020年科技服务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的发展目标。现代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 是促使经济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现代科技服务业在科技发展与产业化中起着桥梁与润滑剂的作用, 可以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 主要为科学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支持服务。深入研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发展模式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2.1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 科技服务业十分发达。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保障了美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如下:

2.1.1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美国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使科技服务业能充分按市场需求发展。政府只从需求、供给和保障环境上采取一些有助于创新的干预措施。

2.1.2 高科技经费投入。

美国每年的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7%左右, 高达近4000亿美元。1996年, 美国高科技经费投入占世界主要国家研发总支出的比例高达40%, 比欧盟27国的总数还要多。近几年, 由于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这一比例有所下降, 但直到2013年仍然高达20%。庞大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带来巨大的科研产出, 也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1.3 注重科技人才培养。

美国是全球对教育经费投入最高的国家, 总投入占其GDP的7%左右。美国具有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 是世界上名校最多的国家, 拥有半数以上的世界前100强大学。同时美国还广泛地吸收全球的优秀人才。

2.1.4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除了市场机制外, 还存在由政府和民间合作组建的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这些组织帮助新兴高科技企业争取资金、改进管理、寻找商业合作伙伴和推动新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市场;还参与政府科技经济发展规划、措施的策划, 负责政府部分科技项目的评审管理工作。

2.1.5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 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为企业和个人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保护了科技创新的动力, 促进了相关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2.1.6 注重风险投资的作用。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金融发动机。在美国硅谷的起步阶段, 风险投资比较薄弱, 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发展中逐渐起了主要作用。例如, 1977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为5.24亿美元, 1983年猛增到36.56亿美元。据统计, 目前美国大约50%的风险资本基金设在硅谷, 苹果、英特尔等著名的公司都是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

2.2 日本

日本也是世界科技强国。战后, 日本为了促进科技的发展, 建立了独特的科技服务发展模式。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 日本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更为直接的政府干预手段。它采用“官-产-学-研”紧密结合, 实施重点化战略, 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模式。总体上具有如下特点:

2.2.1 政府在科技服务业发展中作用突出。

日本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及资金方面不遗余力地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政府既为促进科技创新制定宏观战略规划, 也会在必要时直接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 进行跨组织协调, 从而构建相关技术创新体系。日本政府还通过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贷款和税收优惠等形式对科技服务业进行大力支持。

2.2.2 政府鼓励技术转让。

日本在技术转让方面的政策是, 对于国立研究机构, 如果其技术成功向企业转移, 那么企业用其盈利偿还投资;如果技术产业化失败, 则不收取企业任何费用。这样既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将科技创新产业化, 也促使技术研究面向产业化。

2.2.3 注重科技中介机构体系建设。

日本既大力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又支持面向大型企业的融资咨询机构体系建设, 为相关领域提供多层次的科技服务。公立研究机构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信息服务。大型融资咨询机构一般有丰富的咨询实践经验和产业经验, 并以大型财团、金融机构为后盾, 为政府部门、事业集团等提供决策、技术、工程和管理上的咨询服务。

2.2.4 注重高科技园区和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科学城、技术城是由日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支持建立的高科技园区, 区内大多建有孵化器、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日本技术交易市场由日本通产省设立, 主要利用电脑网络提供技术买卖资料, 进行中介服务。

2.3 德国

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当发达。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上, 政府不仅注重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及资金投入, 还特别注重科技中介机构体系建设。德国的科技中介机构以行业协会为典型代表, 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咨询、职业教育三个方面。科技中介机构会搜集科技信息, 并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估, 进而为企业提供决策与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咨询;科技中介机构还经常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其主要特点有:

2.3.1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为它们提供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 它们完成德国90%的工商业, 提供了80%的就业机会。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的政策支持, 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 政府特别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2.3.2 大力发展技术转让中心, 带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中小企业通常因为其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而无法独立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开展知识技术转移, 一方面帮助知识和技术实现向商业价值和资金的转换;另一方面,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寻找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支持, 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德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际技术转让中心—史太白, 并形成了以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和史太白大学为核心的国际技术转移网络, 形成了技术转移的“人才-技术-资金”全方位产业链。

3 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有政府驱动型、产业链驱动型、市场导向型三种模式。

3.1 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

在任何一个国家, 只要某一产业快速地集聚发展, 其背后均能看到政府推动之手。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等著名科技产业园区, 在发展的初期都有政府在推动。特别是班加罗尔的IT产业发展过程中, 印度政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印度中央政府及卡纳塔克邦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的外资政策、软件工业园区计划和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大型IT项目给予适当的特权。最终, 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班加罗尔软件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适合产业发展初期。通过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促使大量的科技产业向特定区域聚集, 逐渐形成规模效益。

3.2 产业链驱动型发展模式

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科技服务业发达地区, 相关科技产业集聚度都非常高, 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现在世界大多数科技产业集聚区都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在地域上存在紧邻关系, 这样便于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科研能力。大学及科研机构处于科技产业的源头, 企业处于科技成功产业化的终点, 科技服务业处于两者的中间。随着科技产业的聚集发展, 需要大量的科技服务部门来提供相应的服务。产业链驱动型发展模式适用于科技产业园区的形成过程。

3.3 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成熟的科技产业区, 科技服务部门往往能够及时地了解科技前沿, 具有灵敏的市场需求嗅觉, 能够及时地把握市场需求动态, 从而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 为市场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能够避免盲目地引入新技术, 使服务内容满足市场需求, 从而促进科技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4 结论

科技服务业的三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有时会相互融合, 以适应科技服务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大多是伴随着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科技产业园区及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初期, 采用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 有助于相关科技企业的快速聚集, 产生集聚效应。在科技产业区及科技服务发展的快速成长期, 采用产业链驱动型模式, 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科技服务业布局和完善的产业链条。待科技产业区成熟后, 应该采用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 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推动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5

摘要:人口老年化激发了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并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生成与发展。作为服务业的新兴业态,其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培育。本文收集了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依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5―0074―04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降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通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催生各种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经成为占第三产业很大比重的服务业。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状况

辽宁省因早于全国4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研,笔者获悉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养老服务业的种类。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主要包括:收养助养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健康保健业、健康咨询业及临终关怀等。这些产业一般都依托于相应的服务业。除收养机构中有专门的养老院(敬老院)、旅游业有专门的“夕阳红”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的照顾老人及临终关怀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外,其他产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业,最多只能算是准养老服务业。尽管如此,这些产业毕竟可以为老年人服务,它们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基础。

2、养老服务的供求情况。虽然目前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很多,却仍不能满足市场庞大的养老需求。从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供求对比表(表1)中可知:养老服务业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虽然收养机构和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但供求比仅为1:7;而家政服务等一般生活服务中仅有1/3的比例服务于老年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他休闲娱乐服务业基本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3、相关产业服务质量情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如旅游、健康咨询、家政服务及临终关怀等现代服务业年增长速度已超过100%,但服务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从表2可知,临终关怀和文化娱乐服务质量较高,客户满意度达到96.57%和82.67%;收养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疗养等服务质量一般,客户满意度在50%以上;而旅游、家政和健康咨询等服务质量客户的认可度较低,客户满意度都低于50%,尤其是健康咨询业,客户满意度不足30%。

(二)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成型的产业远未真正形成,产业发展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目前,养老服务相关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遵循的都是企业自行拟定的内部标准,导致养老服务企业众多,但服务质量标准各不相同,收费差异巨大。另外,多数养老服务业依赖政府拨款,缺乏市场竞争,这反而使行业内整体缺乏服务意识、行业监管乏力、企业管理机制落后。

2、养老服务缺口巨大。一是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以收养机构为例,辽宁省目前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865个,可提供养老床位7.6万张;初具规模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各类养老机构284家,可提供养老床位3万张。然而,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1.6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百名老人5-7张床位的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每百名老人2-3张的水平。二是服务种类单一,老年人用品稀缺。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还仅限于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其他老年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十分缺乏,甚至不能称之为养老服务业。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是家政服务和日常照料,内容比较单一。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休闲娱乐业却没有养老服务的一席之地,导致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要靠自发组织,形成老年人休闲方式单一的局面。三是供需不对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备受关注,老年人专用产品如多功能拐杖、健康床垫药枕、随身尿袋、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简易拆包裹器、坐式淋浴器、红外线内衣、磁疗软底便鞋拖鞋、老年健身器材等已开发成功,“银发经济”已应运而生。遗憾的是这些产品并未得到认可,更没能形成规模生产。老年用品供应与消费需求明显不对接。结果导致,一方面,老年人抱怨社会对老年人关心不够,没有专门的老年用品;另一方面,相关企业(或商家)抱怨养老服务需求动力不足。

3、老年服务市场不规范,服务品质低。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其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以养老机构为例,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是利用租用的民房、仓库或闲置房屋改建的老年公寓,其建筑设计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也很低,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制约养老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市场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养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辽宁省600多万的老年人口本来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老年人的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养老服务需求潜力还有待挖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就是为老人料理生活起居这些简单的事情。这种理念决定老人大多有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他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低,希望减轻子女压力,多给子女留些遗产,这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消费投入。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养老服务事业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惠国惠民的民生事业。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及对养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政策环境。但养老服务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回报低的特点,这导致市场供给能动性严重不足。根据社会政策理论,养老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服务)范畴,政府在其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政策存在法规原则性过强、体系性较差、落实难度大,并带有一定的修补性等问题。地方政策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措施,操作性很低。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导致实际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老龄产业涉及许多领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没有相配套的政策,产业

化发展无从谈起。

(三)从业人员缺口大、素质低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奇缺,相关人才培养基础也非常薄弱。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辽宁省在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养老服务业悄然兴起,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事实上,养老机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够专业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的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更是不够。同时,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甚至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四)缺乏良性的市场运行和行业监管机制

养老服务业是个新兴的产业,目前还缺乏整体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这导致企业市场定位困难,无法主动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品质。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升潜力。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的行政管理,并直接举办各级的老年人福利院。这种管理体制其实是服务提供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同

一、服务者与管理者的同一。政府部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导致政策的制定难免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同时,作为新兴的行业,养老服务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也没有行业监督机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企业间市场定位、服务品质、收费标准差异较大。这种粗放型管理状态容易导致企业遵从“一次性博弈”的游戏规则,使养老服务业无法进入“重复博弈”的良性循环状态,制约了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对策

(一)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培育模式

根据养老服务业的自身特点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养老服务业的培育可采取“1+2”的基本模式。“1+2”的基本模式是一个主导加上两个辅助的培育模式(也称“一主二辅”式培育模式)。“一个主导”是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两个辅助”分别是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和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是指政府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和产值增长的相关政策,直接扶持养老服务业。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是指依靠舆论力量转变目前的养老观念和老年人的消费理念,激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利用媒体沟通养老服务供求信息,间接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培育。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是指通过规范监管,解决养老服务业供求双方矛盾,平衡利益冲突,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1+2”的培育模式能够分别从生产因素、市场供求和市场规范的角度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促进与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舆论和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的资金投入。二是出台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养老服务业因其投入大、见效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的吸引不足,所以政府适时的资金投入无疑是对养老服务业最直接的扶持。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恐怕会使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具体做法是:第一,加强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和规划,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按计划分期划拨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的投资,并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基金”项目,为规模较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增加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提高相关专业的办学经费,并保证按期拨付;给予相关专业大学生适当的生活补助、全部或部分减免学杂费;同时,由政府投入建立专业性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由政府投资,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行全国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保证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劳动报酬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规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落实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第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除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外,对由于财力限制没有得到政府“创业基金”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方式的扶持,并出台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初期税费减免、煤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政策。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其次,发挥舆论对养老服务业的辅助培育作用,促进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为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做法是:第一,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尊老、爱老活动。转变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重小轻老”的观念,逐步形成理解、尊重老年人需求的社会风尚,支持和尊重老年消费。第二,宣传新型养老方式和养老理念。帮助老年人建立合理的养老预期、明确的养老目标,形成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结构特点理性地选择养老方式。第三,开辟养老服务产品推介节目。报道、宣传尊老敬老先进事迹;免费发布有价值的养老服务业新产品;及时报告养老服务最新研究成果等。

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科技银行;科技支行;风险投资;金融创新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32

1 科技银行概念及内涵

近年来,随着“转、调、创”步伐的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设立国家科技政策银行被有关部门逐步提上日程。

科技银行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围绕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创投项目等较为独特的发展周期和需求特点服务的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科技银行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一是贷款客户不同;二是贷款依据不同。商业银行主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性”原则发放贷款,科技银行则通常借助风险投资,构建风险管理架构。

2 国内部分城市在设立科技银行(支行),发展风险投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成功经验

科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已有多地开展了科技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实践。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一行三会”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11]540号)。广东、福建、浙江等各省在设立科技银行(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山东省17个市中多数已经或正在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其中济南、青岛、济宁、威海、淄博等市积极探索实践,银行信贷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2.1 设立科技银行(支行)

目前国内的科技银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商业银行支行的形式出现,不具备法人地位。南京科技银行是南京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业务上受总行管理,服务对象是在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创业企业。南京市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科技银行专项扶持资金(暂定三年),用于科技创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科技创业企业贷款贴息。建立由市政府金融办牵头,市科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的南京科技银行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委员会,对专项资金进行监管。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7:3的比例由专项资金和科技银行对本息进行分担。二是采用股份制发起、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如在酝酿中的“广东科技发展银行”,国家级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控股企业广州凯得控股有限公司和广东中创信用担保公司将作为主要发起人,粤财投资等多家广东知名企业拟为该行提供资本金,初定注册资本50亿元。银行的融资来源主要为股东的资本金、发行债券、政府扶持性借款、吸收机构存款等。业务类型包括贷款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直接投资业务等。

2.2 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

2011年,上海市出台《关于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创新财政专项资金运用方式,以国有投资公司投资参股等形式,重点引导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区县两级财政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商业性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力度,补偿比例达到40%~60%。苏州市设立科技支行风险池专项资金,总额已达1.5亿元,今后还将逐年增加。从周边城市看,青岛市市级财政出资1亿元成立青岛高创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并与青岛担保中心、青岛银行共建1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济南市设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总额度达到4200万元。连云港市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组建科技金融专家委员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市级(含区)不少于1000万元,各县不少于300万元。

2.3 搭建多形式服务平台

除设立科技银行或科技支行、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外,各地还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成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都市由市科技局主办,由中国建设银行成都科技支行、中国人保财险成都公司等成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的现有产品进行集成创新,对企业进行集合打包并提供相应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对有知识产权并正在实施、但缺少流动资金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二是探索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江苏省采取“贷款+股权投资”模式,较好解决了银行贷款门槛高的问题。三是政府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苏州市财政局曾组织招标,对专项支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银行,将5000万元风险准备金存在这家银行。四是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交通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浦发银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小额融资。

3 国外科技银行的典型案例—— 硅谷银行

3.1 硅谷银行概况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硅谷银行,主要业务就是为高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硅谷银行没有一般商业银行的个人储蓄业务,只对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提供贷款,这是硅谷银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最大特征。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和新兴增长贷款( 技术贷款) 成为硅谷银行的核心业务。硅谷银行不仅为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量身定做各类金融产品,而且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成立业务小组提供经营指导,与企业共同成长。

3.2 硅谷银行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加强市场细分,建立行业专长。硅谷银行专注于创新型的创业企业需求,为客户提供独特而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二是完善产品体系,提供全面综合服务。三是建立深入的客户关系。硅谷银行与客户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这使得硅谷银行能够深入而精准地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

4 我国科技银行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1 问题

非独立法人的科技支行模式限制了发展空间。我国现行的绝大多数科技银行都是支行模式,不具备法人实体资格,不能像硅谷银行那样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形式运营,极大限制了科技银行的发展空间。

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限制了业务拓展。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就决定了科技银行本身不能直接投资科技型企业,这一规定直接限制了科技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就挫伤了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积极性。另外,我国实施的利率管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银行无法制定合适贷款利率来补偿其承担的风险,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科技贷款的发放。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大多数的金融产品是针对传统企业贷款金融产品的微调,没能更好地切合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另外,在贷款方式上,担保和抵押依然是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依然是短板。

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不够深入。目前,针对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转让、交易体系尚不健全,导致银行在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方面非常谨慎,尤以专利权质押贷款为甚。

4.2 对策和建议

科技银行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牵头,银行、科技型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的共同参与,涉及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金融创新、政策制定、中介服务等多个方面。在这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创新性的金融体系安排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支持政策、设计健康合理的运行体制和监管体制,构建提供全面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才能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创新链条的契合。

政府加大对科技银行的扶持力度。建议政府部门构建金融、科技、财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重大问题,制定专门的科技银行建设指导意见,包括银行选点、资金归集、开办费用、税收优惠、建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等方面形成政策支持,形成政策—制度—机制三位一体运作体系。

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设计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对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发放一般贷款,取得固定贷款利息收益;对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可以考虑贷款与股权投资相匹配,银行持有企业一定的股权,其目的不是控股,而是使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分享企业快速成长带来的价值增长,弥补成长期企业带来的高风险;对处在成长期,又不愿意出让股权进行融资的科技企业,可探索债转股的融资模式,使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更加灵活。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打破传统贷款审批模式,对于初创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主要从技术、专利和人才,制定差别化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批标准,淡化财务因素比重,探索无形资产未来价值发现机制。针对小企业贷款时效性要求高的难题,科技银行应实行审批限时承诺制度和绿色审批通道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步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推进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的重要环节,应加大知识产权登记和保护力度,丰富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质权处置的实现途径,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的贴息补贴力度,建立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政策扶持引导机制,在科技银行中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 科技银行功能构建: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2] 徐力行,王鑫,郭静. 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难促科技创新?——基于南京22家银行的调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

[3] 赵成国,李伟,董群,金晓芳.南京地区科技银行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

[4]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 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段玉维. 科技银行的中国化初探[J].中国市场,2014(1).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篇7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0%,而发达国家已超过80%[1]。即使在已经转化的部分,效率也不高。肖红波、王济民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发现全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为0.864,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917[2]。

在资源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01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3]。农业科技被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农业科技大多为科研机构所掌握,如何将它向生产者传递、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在诸多的尝试中,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建设可谓一枝独秀。2011年江苏省以61.2%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居全国第一位,远远超过全国53.5%的平均水平[4],其中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现状

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始建于2008年,它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的理念,将成果、技术、信息等科技要素整合到科技超市平台,由农民各取所需。超市共分三个层级:总店、分店和便利店。发展至今,超市共有4个总店,67个分店和147个便利店。除总店均分布在南京外,分店和便利店遍布全省各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表1是江苏省农业科技服务超市的分布图。

注:根据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官网资料整理(http://www.jskjcs.com/)

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以有店面、有队伍、有网络、有基地、有成果、有品牌等六有为主要模式,以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为商品,旨在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公益性、非营利、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原则,整合现有资源,集成优势,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5]。

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六有模式为各地的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实现了科技和农户的零距离结合,是符合江苏省农业规模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服务有效模式。如最早一批建设的灌云县科技超市,现总店面已建成1 296平方米,其中:成果展示区为7 000平方米,成果交易区为300平方米,成果示范区为10 000平方米,现代化良种繁育区为3 500平方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10 000亩;便利店已发展至9家,在总店的支持下,累计接待种养大户咨询近万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个、畜禽新品种5个,联系销售蔬菜农产品480吨,带动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7家,辐射带动农户2 000户,户均增收8 000元,为灌云县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了快速发展的平台和品牌,形成了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发展了农业、致富了农民、壮大了企业[4]。又如东台茧丝绸产业科技服务超市,自2009年3月建设以来,主要通过“蚕业合作社+公司+工厂+蚕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村科技超市分店、便利店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分店和便利店向农户提供蚕种统一配供、桑园统一治虫、物资统一供应、蚕室蚕具统一消毒、小蚕统一共育、技术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生产、蚕茧统一品牌等服务,帮助养蚕农户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收入,近年来,先后培训蚕农3 000多人,接受咨询200多次,发布实用技术信息120多条。科技服务超市的有力推进,成为江苏省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推进器[7]。

3 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运行机制

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经营方式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所以其管理运行机制是以政府机制为引导,主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来设计的,具体包括政府引导机制、企业管理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品牌信誉机制、多元投资机制和科技转化机制等。良好的机制为科技服务超市的运行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如下:

一是政府引导机制。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有力引导。政府引导就是政府要在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着重做好组织、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创造和谐环境及基础条件,成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推进器”。

二是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管理机制是指企业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主要包括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流动机制、效率与公平机制和资本扩张机制。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充分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如:总店制定《江苏科技服务超市考评奖惩办法》,制定相应的上报工作计划、员工培训方案、专家管理办法、超市“万村行”管理条例、网络管理办法、总店章程和具体案;级店的考核实行认定合格挂牌制、考核星级评定制;利店的考核实行年审制。分店、便利店的认定标准、星级标准、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由总店统一制定。

三是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同类经济行为主体为自身利益考虑,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排斥同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同行为的表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市场竞争机制,它将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建成分店、便利店,鼓励各店之间进行市场竞争,从而优胜劣汰,使分店具备更好的服务用户的能力,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品牌信誉机制。品牌信誉形象是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对一个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其实质来源于产品信誉。如图1所示,由政府引导的市场化机制运作将打造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在农民心目中的品牌形象:“科技无假货,件件请放心”。科技服务超市将通过六有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使得农民信赖科技超市,能够有效识别科技超市和其他经营者的差异,成为忠诚的消费者。

五是多元投资机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是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投资模式上应争取政府支持与吸引民间投资相结合、资本投资与技术投资相结合。总店的工作经费主要以政府支持为主,分店、便利店的基础建设由有关县(市、区)科技局直接支持,工作经费前期自筹,后期根据绩效考核给予奖励补助。便利店以自主性经营为主,通过开展日常的科技服务、经营农资等获得合理利润来维持正常的经营和发展。分店、便利店均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

六是科技转化机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根据江苏省的实际需求和地域特点,广泛筛选、采集和引进国内外农业科技高新成果、先进实用新技术在江苏推广应用。在政府引导下,科技项目、科技补贴获得的成果将直接成为超市的主打产品,保证科技产品的第一时间上市,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项目,以有关项目为依托开展技术培训。

4 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然而,正如其他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发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目前,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专家团队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技术人才总量仍显不足[8]。从总店层次来看,榜上有名的各个领域专家共346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几乎全部是省农科院或者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兼职人员,这些兼职人员本身虽然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每年贡献给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时间却非常有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仍然缺乏足够的领军型人才;从基层分店、便利店层次来看,部分农技人员素质尚有待提高,且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跟踪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普通超市出售的是商品,顾客在商品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会寻求超市售后服务体系的帮助;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无偿或有偿提供的是科技,它比普通商品更需要完善的售后跟踪服务体系。例如农民从超市获得某作物新的研发品种栽种后,当新品种遭遇病虫害、施肥、灌溉等一系列新问题时,往往又需要熟悉情况的专家予以解答,这就需要超市提供完善的跟踪服务体系。然而,这个体系至今尚未建立,影响了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三是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省内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然而,省内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省内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反而落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省会城市南京,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60.48%,低于全省平均值0.74%,这与农业科研成果很少在本地转化、实用性也不高有密切的关系。

四是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使用率明显偏低。从2008年的初步试点到2010年开始的全面推进,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建设已经历时近四年,但是其使用率仍然明显偏低。以超市的一大服务亮点——网上咨询平台为例,从2010年系统开放至笔者查询的2012年7月7日,七个咨询模板的主题仅有3 123个,其中“意杨深加工”咨询模板的主题更仅为8个,最新更新时间为2010年8月25日。另外,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专家回复咨询速度慢。点击超市的网上咨询平台,可以发现有关咨询的回复速度普遍较慢,一般间隔时间为几天,长的甚至历时数月,更有甚者跨度将近一年。在遇到问题求助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复,这大大挫伤了农民使用超市服务的积极性。

五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本土化程度低[9]。江苏省地域跨度比较大,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各不相同,总店层次的科技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不同的地区,这就要求各分店及便利店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生产条件,对科技成果进行本土化改良,以使农业科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老百姓。然而从科技服务超市当前的发展来看,这方面的服务尚有欠缺。

5 结论和建议

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经过四年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然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今后更加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知名度[10]。为了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作用,应当努力提高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知名度,可以运用网络、电视、新闻、宣传标语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深入民心。

(2)改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服务质量,加强跟踪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超市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应放在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上。例如,针对网上咨询平台回复速度慢的问题,可以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搜集问题并与当值专家联系,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将网上咨询与当值专家手机相关联,提醒专家进行及时回复,以提高回复速度,使回复更具有时效性,从而改善超市咨询服务的质量。

(3)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专家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在总店层次,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家专门负责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工作,以逐渐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领军型团队;在分店和便利店层次,一方面加强现有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引进年轻人才,使科技特派员的团队更有活力,也更具备创新性思维。

(4)省内各地区齐头并进,全面推进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工作。针对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省内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在省内各市县全面推进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工作,以全面提高各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刘春香,闫国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2):32-37

[2]肖红波,王济民.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36-46

[3]人民网.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官员称系根本出路[EB/OL].(2012-02-02)[2012-07-04].http://js.people.com.cn/html/2012/02/02/74279.html

[4]人民网.去年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1.2%居全国第一[EB/OL].(2012-03-01)[2012-07-04].http://js.people.com.cn/html/2012/03/01/84756.html

[5]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科技服务超市简介[EB/OL].(2010-04-12)[2012-07-08].http://www.jskjcs.com/sfshop/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

[6]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灌云分店.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灌云分店简介[EB/OL].(2010)[2012-8-28].http://www.gyxyst.com/SysMessage.aspx?type=1

[7]南农新闻.我校专家组团调研合作推广新模式“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EB/OL].(2010-08-21)[2012-08-29].ht-tp://news.njau.edu.cn/?m=text&id=28154

[8]李娜,吴翔,周建涛,等.简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现状[J].农业科技管理,2012(2):62-65

[9]易启洪,任仲平.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及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5):13-14

辽宁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篇8

为了更好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行业, 就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的内部建设, 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行业内外形成合力, 促进其跨越式的发展。

1 科技服务中介行业内部自我建设

1.1 采取科技中介弹性经营形式

1.1.1 打造科技中介“辽宁模式”

首先, 要加强科技活动的下游, 扩大服务范围拉伸服务项目, 如提供科技成果鉴定、技术商品的评价、交易认定、投资融资、法律咨询、技术经纪、科技人才交流等全方位服务,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行业的大发展。

其次, 要向科技活动的中上游延伸。积极引导并参与到科技成果产出单位的科研活动中, 为其提供需求信息、立项信息、科研资金拓宽渠道信息、人才匹配信息等服务。

最后, 科技中介还要牢牢抓住主营业务, 开展服务内容全面化、

形式多样化的辅营业务。比如生产力促进中心, 要以孵化企业和研发为主, 以开展职业培训、职业认证等项目为辅。

1.1.2 完善科技中介行业协会

完善科技中介行业协会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的重要环节。

首先, 行业协会要组织开展同业交流,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开展跨行业协作使科技中介服务涉猎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而实现该领域业务的多元化。

其次,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 实行责任负责制, 大力开展自我管理。强化共同发展模式, 如把生产力促进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等规划到同一个产业的链条上, 实现研——介——开发一体化。

1.2 强化管理与监督构建自律机制

1.2.1 加强职业化与规范化

首先, 制订科技中介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把科技中介机构认证按分级考核, 例如一级为合格人员证, 二级为助理证等。通过阶梯式持证上岗制度, 强化人员的竞争机制, 优化资源组合, 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 制定科技机构资质认证制度, 实现星级认证考核。设定不同级别的考证制度, 如一星、二星到五星, 五星为最好, 引进淘汰制度机制。

1.2.2 加强环境建设, 建立行业自律管理机制

首先, 建立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 如投诉举报和案件的受理调查、执业质量检查指导等功能方面建立相应的专门委员会, 在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审计和评估等专业领域, 建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等。

其次, 建立行业自律制度, 组织本行业的科技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准则, 如服务标准、执业操守、违规惩诫、资质认证、信誉评估等, 使行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1.3 加强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机制

1.3.1 高校的专业化培养

首先, 适当率先开设科技中介的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要分级管理, 针对大一、大二学生要开展具有前沿性的理论基础, 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要开展实践课, 学有所用。

其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业务素质的函授课程和专业前沿动态理论的学习, 组织教师到科技中介机构挂职锻炼, 高薪聘请国外专家授课, 吸收再创新国外前沿管理经验和专业化运作模式。

最后, 广泛开展和加强校际间合作, 辽宁的各个高校要加强与国际、国内名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比如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项目, 以此实现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攻关。

1.3.2 强化培训机构训练

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要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并要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 包括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公共关系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

2 改善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外部相关管理与制度建设

2.1 转变政府职能

2.1.1 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支持和管理力度

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政策, 加速官办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与隶属单位脱离行政关系, 不能再把科技中介企业作为政府预算外收入的来源, 在企业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 使其真正转化为独立经营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1.2 转变思想,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优势互补

首先应重新审查现有的法规条例中不利于或限制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涉外业务的条款, 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

其次, 支持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创业投资顾问机构和市场调研机构等中介机构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开展合作业务。

最后, 支持有条件的中介机构走出辽宁, 开拓国际业务, 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 在国际范围整合资源。

2.2 整合服务资源

2.2.1 优化配置全省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资源

首先, 采取多种渠道对辽宁省目前的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弄清目前我省科技中介服务行业的政策环境、业务构成、从业人员素质与数量等。

其次, 利用市场手段整合资源, 逐步形成若干个有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以此来带动我省科技中介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数、授权专利等逐年增加。加强产学研合作的“载体建设”和“机制建设”, 促进我省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2.2.2 搭建平台加强民营科技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

首先, 积极搭建民营科技中介服务同科研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平台。通过组织民营科技企业与区内外科技院校进行合作、开展各类技术咨询活动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其次, 协助民营科技服务中介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面向民营科技中介服务行业领导者的培训制度, 聘请专家举办专题培训班强化学习, 召开经验交流会。

三是, 强化资金倾斜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上报国家、辽宁科技项目, 并将科技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跟进服务, 确保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1]黄芳.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促进技术创新[J].科技广场,2002 (12) .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模式研究 篇9

2015年3月11日, 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从搭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创业投融资机构、孵化小微企业等几个角度提出了推进众创空间的建设意见。

同年3月13日, 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则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激励、完善科研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育等更加细化的指导意见。

以上这些指导意见都围绕着自主创新这一战略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具体载体则是科技服务业。因此,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成熟, 对于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作用。

2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尚未对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总结, 结合我国在新经济形势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实际, 提出科技服务业的基本内涵是由科技服务业平台、机构和企业、人才等, 通过集成知识、技术、信息、金融、创新等科技资源, 向社会提供科研条件、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技术投融资、技术交易、专业技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是推进众创空间、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 更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转变和优化升级的关键产业。

3 产业集成化的内涵

1992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的教授Wenston给出过一个定义:集成指的是将基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和应用集聚成一个具有协同性的整体, 这种集成包含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 即数据通信、信息共享以及功能交互;在中国, 产业集成的概念由张立和王学人 (2002) 首次提出, 并认为产业集成是一种产业部门的集合, 它存在积极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王慧敏 (2007) 从产业集成的表现以及产生结果的角度分析, 认为产业集成是搜索集成单元继而形成集成化的产业组织形态和空间格局;王国红、陈大鹏等 (2010) 将产业集成定义为在集群内企业和其他主体的参与下, 通过纵向或横向积极的资源和能力的整合, 形成的区域创新综合体, 其目的是提高集群的集成创新能力、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 提升集群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自适应能力。

基于学者们对产业集成化的研究, 本文认为产业集成以产业集群为载体, 是产业内各组织专业化分工之后再进行功能整合的过程。产业内各业态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 有意识、有选择地通过纵向或横向的积极联系结合而成。产业集成化的过程中, 各种产业组织和信息等被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系统当中, 各业态之间协同互动, 以合作替代竞争, 实现整个系统的结构互补与功能优化, 其所形成的产业集成体是一种高级的产业组织结构。

3.1 产业集成化与产业集聚化的比较

产业集成化虽然表现为空间集聚的形式, 但其背后的原因却与普通的产业集聚化有所不同。

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从外部性探讨现象的原因, 以及外部性对集聚区域各企业造成的影响。产业集聚的路径为:当某个区位由于外生比较优势导致产业集聚时, 这个区域便产生了集聚的外部性, 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从而进一步刺激区域分工深化。当新的分工格局形成以后, 产业集聚就带来了更加细分的组织架构和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最终促使区域获得长足发展。

可见, 传统的产业集聚分析框架并不适用于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现象。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不是源于外部性, 而是为了功能的互补与整合;不仅为了深化分工, 更是为了分工之后的集成化发展。只有实现片段的集成才能发挥各子行业的功能, 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全产业的发展。

3.2 产业集成化与产业模块化的比较

产业模块化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组织和服务对象被分解为多个独立运行的半自律子系统;继而通过某种规则将子系统联系起来, 构成更复杂的系统。集成化是建立在模块化基础上的, 是对后者的有机整合和综合集成。它从模块化组织整合的角度出发, 继承了其在分工上的优势, 通过结构互补与功能优化, 以适应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日趋及时化的趋势。

虽然产业集成化是基于产业模块化的发展路径, 但前者与后者相比, 前者跨越了时间和地理的概念, 同时跨越了行业界限, 使得组织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规避了产业模块化过程中对创新的阻碍, 促进产业内信息的传递和价值的创新。

4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产生的条件

4.1.1 相容性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前提是产业内各类企业和机构具有相容性。相容性是指基于一定目的进行集成的单元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质。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科技金融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创业孵化机构等组织机构之间存在协同性, 彼此目标一致, 性质相同, 都是为孵化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的新兴业态。

4.1.2 互补性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互补性是指在统一的集成目标前提下, 产业内的各个企业和机构在功能、作用等方面相互补充的程度。互补性条件是各集成内组织间互相选择与匹配的依据。科技服务业为了实现其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目标, 需要通过结构互补, 从而达到功能优化, 为服务目标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4.1.3 界面条件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实现和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需要界面条件, 关键在于各组织间能否搭建高效、有序地传递物质、信息、能量的界面。科技服务业需要平台的搭建和体系的构建, 只有产业内各个集成单元之间能够有效地传递物质、信息、能量, 才能发挥集成体的功能。

4.1.4 环境条件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的决定力量既来源于产业内部条件, 也取决于产业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具体包括政府作用和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 资源的丰缺程度和利用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

4.2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产生的原因

Michael (2007) 指出, 激烈的竞争、不断的创新以及多样的市场需求都促使各个组织选择集成化的发展方式。本文从科技服务业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集成化产生的原因。

4.2.1 需求角度

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促进了集成化的产生。科技型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科技服务, 包括科技金融、科技孵化、技术转移、人才培育等, 同时因为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使得科技服务业日益成为一类复杂型产业, 单个组织无法独立完成全链条的科技服务, 因而必然寻求集成。

作为需求方——科技型企业对科技服务需求的复杂性促使科技服务业通过集成为产业提供技术需求、金融需求、孵化需求、人才需求等多方面服务。

4.2.2 供给方

激烈的竞争也促进了集成化的产生。新经济下,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资源的有限逐渐成为制约创新成功的一大障碍, 因而现实中集成化活动愈发频繁起来。

作为供给方——科技服务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促使各组织机构进行功能的整合, 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集成体中缺少任何一环都无法发展, 同时任何一环如果不处于集成体当中也无法发挥功能、实现成长。

5 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5.1 组织方式

从集成的本质来看, 模式是由组织方式决定的, 因而研究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机理就首先需要探寻其组织方式。

从集成的行为方式来看, 集成存在互补型、互惠型和协同型三种组织方式:互补型是集成单元间以优劣势互补为基础行处的关系;互惠型是集成单元以某种物质为媒介, 以供给与需求为主要方式形成的关系;协同型集成是集成单元为优化彼此功能, 经过聚合重组, 形成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协同一体的整体性集成体, 从而获得单元功能的倍增和整体功能的实现。

从集成方法的角度来看, 集成分为产业链顺次集成、集线器和平台几种方法。

本文认为, 适用于科技服务业的集成模式是协同型的系统集成, 同时采用集线器型的集成方法。科技服务业围绕科技型企业这一核心, 协同互动, 以网络化相联系, 实现全系统内功能的成倍增长。

5.2 运行模式

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孵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培育服务等通过链接、联盟等形式集成发展, 各组织模块之间结构互补, 功能优化, 形成科技服务集成网络。依托以科技服务业龙头机构为主体、相关小微科技服务机构为附体的科技服务集成体系平台, 实现科技服务的联动效应, 输出各类科技服务, 与企业之间实现科技服务的供需有效对接。

科技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 科技服务业只有集成化发展才能发挥每一个子行业的功能, 推进各类服务机构、服务体系的发展, 最终实现科技服务业的成长;另一方面, 科技服务业只有通过集成化发展才能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各子系统协同合作, 即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孵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培育服务作为集成化系统的子系统, 依托集成体系平台, 在政策环境、配套设施支撑下, 集成化发展。其中, 科技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转移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战略等服务;科技孵化服务为企业提供辅导与孵化;人才培育服务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各子系统功能相互补充, 形成科技服务集成网络系统, 实现科技服务业各部分共同发展, 与科技型企业互动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立, 王学人.推进我国产业集成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 2000 (07) .

[2]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06) .

[3]王国红, 陈大鹏, 刘颖.有核集群产业集成化过程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09) .

[4]胡汉辉, 倪卫红.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12) .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篇10

二战后, 尤其是60年代后,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化, 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服务业发展因此在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逐渐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1967年国际服务贸易额还不到800亿美元, 到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已达9800亿美元。1994年最终签署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 成为服务贸易全球化发展的标志。进入21世纪, 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在2007年更是达到32600亿美元。增长速度也达到了18%。

如此飞速的增长, 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却是不平衡的。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看, 美, 英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这六国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到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0.2%, 单美国就占到了13.9%。而在服务贸易出口额前十位中仅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 印度尾随其后但也仅排到11位。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来看, 情况也是如此。美、德、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贸易总额中依然是主体。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前七位中, 除了中国, 美、德、英、日、法、意六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进口额的38.1%, 中国、印度虽然排名靠前, 但在总量上远远不能与这些国家相比。

2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服务贸易迅猛发展。2007年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指出,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 服务贸易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入世后, 中国全面履行了加入WTO时所做的开放服务的承诺, 向外资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 服务贸易各领域吸引外资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1982年到2007年, 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都成倍增长, 进出口总额由44亿美元激增到2509亿美元, 占世界比重由0.6%升至4.0%, 已经跻身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前十之列。但从我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服务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 所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围绕9%上下波动, 远低于主要服务贸易国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不同服务贸易行业竞争力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建筑服务业, TSC指数为正数, RCA指数大于0.8, 具有中等程度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类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TSC指数为正数, RCA指数小于0.8, 国际竞争力较弱;第三类是运输服务、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以及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TSC指数为负数, RCA指数远低于0.8, 国际竞争力极弱。以2006年为例, 运输出口210.2亿美元, 进口343.7亿美元, 逆差达到133.5亿美元, 成为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逆差行业;同期旅游业顺差额为96.3亿美元, 是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行业。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的TC指数为负, RCA指数小于0.6, 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 处于比较劣势。因此, 找到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改变这一现状乃当务之急。

3 当前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阻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五个, 这五个障碍是:一是普通百姓对服务贸易的认识观念滞后于决策层的战略思考。我国政府决策层非常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问题。然而,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甚至包括部分人员不知道, 也不清楚什么是服务贸易, 什么是新兴服务贸易等问题, 更不清楚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普通百姓认识观念滞后于决策层, 将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二是我国服务业不够发达, 新兴服务业比重过小。世界上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 服务业产值占其GDP的75%, 新兴服务业比重也较大。就我国情况看, 服务业不够发达。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中涉外服务业务虽然日见扩大。但是, 这些涉外服务业不论规模或数量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三是缺乏调动内资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 我国缺乏鼓励和优惠政策。四是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五是缺乏能够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的统计指标体系

4 全面优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 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投资少、收益快的传统服务业加以改造和提升。其次, 不断规范对知识密集、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新兴服务业, 逐步放宽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 并实行有效监管。最后, 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等服务领域, 要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发展机制。

立足比较优势,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 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 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 提高劳务输出素质, 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 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企业要有创新精神, 通过对服务的需求的分析, 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 努力开拓新市场, 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第二, 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 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第三, 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 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第四,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 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方面的素质, 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

着眼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发挥服务贸易对对外贸易升级的促进作用。第一, 很多生产者服务如产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作为中间投入是推动制造业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的基础, 目前在国内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服务贸易进口可以促进制造业升级,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第二, 通过我国的服务或制造企业对外投资于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 建立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不仅有利于货物贸易的扩大, 而且可以使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和内部化收益。第三, 高效率的国际通讯、国际运输和国际金融保险服务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保障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利进行。第四, 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技术含量的提高, 越来越多服务完全附属于有形商品价值实体之中, 而且服务已经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如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检验、设备维修等服务。这类产品的出口需要服务贸易出口给予必要的支撑。

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及管理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才能为服务贸易提供恰当的经营标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有效的保护, 从而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 加快立法工作, 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其次, 建立服务贸易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明确各服务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统筹规划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最后, 服务贸易的立法及管理体制要与世界接轨, 主要是与GATS接轨, 还包括与我国政府承诺的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接轨。

摘要:纵观当今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强化, 而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近几年也在快速增长, 但相对于货物贸易, 差距还很大。因此客观的看待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构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尤显重要。本文主要从现状入手,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之上提出了发展的详细措施。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国庆, 张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

[2]尹今格.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6.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空间设计 发展趋势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2.008

Study on New Trends and Practices of Academic Libraries’ Space Services

Sun Dongqin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ervice theory is the background of academic libraries’ space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libraries’ space are becoming knowledgeable, functional, flexible and high-technology applied academic center. For example, space services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y and UNCG Library give much inspiration for domestic libraries.

Keywords Academic libraries. Space Design. Trend. Hybrid Library.

2014年,美国非营利研究机构Ithaka S+R发布的图书馆调查报告指出,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取得学习和科研成功的关键场所。调查显示,近90%的学士、博硕士学位培训机构认为,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场所是优先事项,图书馆学术/学习空间职能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取得成功[1]。而在早前,澳大利亚学习与教学理事会(Australian Learning& Teaching Council)与昆士兰大学合作的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Space (下一代学习空间)计划指出,将图书馆设计成为学术空间是高校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机遇[2]。

新型的图书馆学术空间将具备以下特征。(1)知识流空间(Space of flows)形态。在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下,图书馆不再是静止、封闭的空间,而是各种要素密集连接的流动、共享型空间,各种信息流、知识流在图书馆实体空间及虚拟空间范围内自由流通,相互影响、融合,形成激发学术创意的新空间形态[3]。(2)高新技术应用空间:为适应高校战略需求及教学模式变革,图书馆空间将越来越多地融入支持多模式教学和学习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多元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及智力支持。(3)拥有较为完备辅助、支持服务的学术空间。如数字学术中心的科研项目规划、软件应用、元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存支持等配套化服务[1]。

1 高校图书馆空间职能演变背景

服务理念及职能的转变催生图书馆空间观念的改变,并带来新空间模式的产生。回溯过去,图书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奉行书本位的服务理念,馆员工作重心体现于如何提升馆藏质量,图书馆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亦被视为存储以藏书为载体的知识大容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及竞争,使高校图书馆逐渐意识到书本位服务理念的局限性及狭隘性,必须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战略,密切与读者间的联系,关注读者的需求,提升读者服务体验、感知水平。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压缩了读者存取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使信息检索方便快捷,大量纸质读本逐渐退至密集型书库,节约出更多空间,读者取而代之成为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真实主体,多媒体流动空间开启了图书馆新的空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几十年图书馆战略重构的有效手段之一,便是灵活运用图书馆的空间,融入校园的各个部分,关注学生事务和校园人群的生活,并发展出一些综合的方法来促进全体学生的成功[1-4]。

2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新趋势

2.1 共享、流动的知识化服务中心

高校是开放知识、分享意念、协作共进的人才培育基地,图书馆在其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信息化社区的角色,通过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为读者营造出乐于分享、交流、协作的学术环境。该学术社区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的流动性。包括读者、资源、活动在内的各类元素借助开放的实体空间及网络力量,在智力资本、新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活动之间建立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使其能够突破传统界限的阻隔而自由流通,相互启迪、激荡、融合,迸发出新的创意与灵感。(2)流动的双向性及互动性。互联网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是一个自媒体,其创造的微内容会组成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集结起来,再传播给其他读者,即图书馆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服务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空间中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对多的服务模式(读者与图书馆间的分享及读者之间的分享),这种双向、互动的流动模式大大提升了知识在利用及再利用过程中产生新价值的效率。(3)高度的共享性。充分流动的环境中,知识的活化利用及高度共享水到渠成,读者在图书馆开放、共享的空间内自由存取所需信息,吸收、利用不同资源,开展个体、协作化活动,整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及资源体系,发挥个体对学术社区的贡献及力量[5]。

2.2 开放、综合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标识和象征,代表着高校和社会的文化前沿,也是学科交叉、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空间逐渐突破传统的单一化服务模式,演变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中心[6],从根本上分析是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1)从外在环境来看:一方面,为适应高等教育环境的变迁、教学模式的变革,图书馆需响应高校战略及业务性需求,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及推动者,嵌入院校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及服务,为读者提供增值和组合的延伸服务;另一方面,读者需求的多元化进一步催生了图书馆开放、综合多功能服务中心的形成,读者希望能够实现图书馆空间与其工作、学习、生活层面需求的充分融合,发挥图书馆空间的信息中心、学习空间、科研协作化空间、社交空间、教学第二课堂等多重职能,通过综合的、全方位的方法帮助自身取得成功。(2)从内在环境来看: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空间重组与服务转型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型中的图书馆应进一步发挥其作为场所的价值,突破传统服务空间束缚,积极探索空间功能的多种实现形式,打造集阅览、学习、体验、研讨、社交、休闲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功能图书馆空间体系。

nlc202309040659

2.3 人性、灵活的智能化服务空间

服务理念的沿革要求图书馆空间是为读者而设计的空间,关注对于生命本身的体验与思考,具有人性化内容及文化内涵[4]。首先,图书馆空间必须温馨、舒适,使得身处其中的读者感觉轻松、愉悦,适于学习、便于交流合作活动的开展。其次,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能够营造读者主人翁的意识感:(1)提供读者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自助服务,自我开辟阅读空间、学习空间,聚集起个人图书馆,形成归属感,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才是图书馆空间真正的主人;(2)从图书馆空间使用场景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思考不同时段、不同学习模式下读者的实际需求,通过读者行为模式的具体分析规划实用性的空间布局;(3)鼓励读者参与空间设计,重视空间元素与读者的互动,读者需求是推动图书馆空间职能发展的原动力,常态化机制下读者对空间设计要素的参与及互动可让图书馆空间在变化中求得发展。

人性化服务空间催生的另一议题便是空间的灵活性及智能化,人性化势必要求图书馆空间满足读者多元需求,灵活运用有限的空间,使得同一空间能够适应不同时段、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成为解决读者多元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能够帮助图书馆突破固定空间的局域限制,开辟了图书馆服务的第二空间,因此,数字化、智能化可将一部分服务分流至图书馆流动空间,在提升物理空间使用率的同时开启空间服务的新模式。

2.4 前沿、创新的技术性应用空间

在高校图书馆悄然变脸的同时,我们发现,大量重修的图书馆及新添加设施越来越多地开始融入技术性元素,从数码体验中心到以3D打印机为利器的创客中心的出现,标志着高校图书馆正逐渐承担起前沿、创新技术应用中心的职责。一方面,教学大纲及教育模式的变革,要求图书馆为多模式的教学及科研提供技术保障及智力支持,如支持在线学术交流的网络研讨会设施及技术、支持公开教育资源远程的存取手段及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设备技术等;另一方面,融入前沿、高新技术及设备体现了图书馆信息素养、科研素养、创新素养培育职能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在高科技、信息化设备瞬息万变的当代,学生掌握高科技应用工具、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检索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并开展知识创造、学术创新的效果及效率,为此,图书馆空间越来越多地向用户提供诸如音频、视频编辑软硬件,可视化工具,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及存储阵列,3D扫描、打印软硬件等高新设备,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用户的创新意识。

3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综合性、无缝式对接的学术服务中心——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促进跨学科对话与交流、打造院校科研支撑服务平台、为用户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无缝对接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旨及目标。在该目标体系指导下,华盛顿大学图书馆通过服务转型形成如下特色空间。(1)主馆的科研共享空间。①空间规划:设计有封闭式研修室、开放式研讨空间、可视化合作研讨区、附书写板研讨区、学者工作室等多类型空间,满足不同规模用户、不同学术场景的使用;②空间服务:提供教学、科研支撑一体化服务,具体包括Help Desk综合一站式服务(参考咨询、设备供给),科研项目规划、软件应用、论文写作、引文管理相关服务,以及学者工作室服务(科研人员展示研究成果、加强跨学科信息链接、开展社交学术讨论的前沿平台服务);③空间设备:提供包括电脑、配件、存储设备、书写板、等离子显示屏、网络研讨等多种协作可视化、多媒体设施及应用技术[7]。(2)Odegaard本科生图书馆的ALC(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主动式课堂学习空间。这是一个极具现代化意义的教学空间,开启了图书馆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为师生提供活化课堂、支持创新教学模式的新篇章。ALC配备有Crestron中央控制系统、分组显示屏、电脑、视频会议设备、呼叫器、麦克风、可书写玻璃、圆桌、可移动桌椅等多类技术设施及家具,并辅之以图书馆通过对师生调研总结得出的活化课堂最优实践模型,支持“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开展[8]。

3.2 激发用户创意并将之付诸实践的创新空间——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

Hunt图书馆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以下简称NUCG)新建馆舍之一,于2013年1月正式开放。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NUCG使用人物角色构建、服务路径旅程图、服务原型模式检测等方法对Hunt图书馆空间及服务进行全面设计部署[9],形成如下特色空间。(1)大规模可视化技术体验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化图形是最能说明概念本质也最易为学习者所理解的知识形式,Hunt图书馆通过应用各类大规模显示器,以视觉表征为手段展现教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尺寸、纵横比、构造及性能,推动院校健康、能源与环境、教育创新、安全、运输5大重点研究领域的知识可视化及知识传播、创新进程。(2)游戏实验室。游戏设计是推动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Hunt图书馆的数字游戏研究中心作为一个枢纽,集结了教育、工程、设计、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各学院的力量,为学生、教师及研究人员提供了探索新游戏环节、开发新交互式技术、开展协作化游戏设计的新空间。(3)教学及学术传播中心。配备前沿技术的活化教学、科研空间,教师及学生可依据其教学需求或项目研究需要,定制教学及学术传播中心的空间布局及服务配置。(4)创客空间。与Christie、Dell、Biamp、AMX、NVIDIA、VMware等公司、机构多方合作构建,规划有创意空间、制作工作室,配备3D扫描、打印等独一无二的高新技术及设备,为师生提供将其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平台。(5)音视频工作室。参与式学习开展的实践重地,用于学生自媒体创作。(6)会议及多媒体交流中心。配备最新远程视频会议设备,拉近院校教师、学生、研究人员与全球学术合作伙伴的联系,交换思想、分享创意,进而形成开创性的教学、科研成果[10]。

nlc202309040659

4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新趋势带来的启示

4.1 关注高等教育环境的变迁及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化手段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极大改变着高等教育的面貌,教育界正悄悄发生着一场革命,随着翻转课堂、可视化教育、公开教育资源运动、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相继出现,高校纷纷调整战略以适应未来发展,这对身处其中的图书馆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将不再只局限于馆内建设,更多是参与及投身高校建设,在空间职能的转型方面主要表现为:(1)通过空间改造及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建设为学生提供学术合作场所,关注图书馆空间及设施在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并以此为据设计空间内的服务;(2)整合空间及服务,通过学术社区建设、教学及科研支持服务提供形成集成的知识基础设施,推动学术交流、互动及合作,充分融入用户知识学习和创新过程,进而推动院校知识化进程。

4.2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拉动图书馆空间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发展是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及图书馆职能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正如一把双刃剑,在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转型开辟了新的途径。首先,高科技信息技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有利于空间利用率的提升;其次,现代化教学模式及科研模式大多以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背景,图书馆空间及设施必须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对院校教学、科研进程的支撑作用;最后,图书馆空间融入更多技术元素也是为了培育学生对新技术、新工具的掌控、应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多种工具丰富其内容创造活动,充分表达、实践其创意。当今图书馆空间设计所关注的前沿技术包括可视化教育技术,多媒体内容创造技术,3D扫描、打印技术,科研密集型数据管理技术等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院校战略目标、用户具体需求的不同,在其空间设计中恰当融入技术性元素,提供无缝对接的教学、科研支持服务。

4.3 在灵活满足读者需求基础上营造用户高度参与的空间

随着图书馆空间职能的纵深化发展,如何通过灵活的空间满足用户多种现实性及潜在性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灵活性可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现:(1)空间设施、家具的弹性化设计,使得用户可通过移动桌椅、调节家具、设置临时性隔离等方式自由设计、组建满足其当下需求的学术场所;(2)深入发展与校园内外其他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享联系,同时积极拓展图书馆以外的合作场所,如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建设。在掌握灵活性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图书馆空间还应更为关注用户参与空间打造的热情,作为空间内最为活跃的元素和最为珍贵的资源,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创意的激发是图书馆新空间形态构建的重要标志。共享的信息流及共享的创意流将突破静止、固化的物理空间形态的限制,自由流淌、相互作用,融合形成流动的图书馆空间。学生的高度参与也将使其懂得如何在这个共享、流动的空间里穿行,找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资源,整合为自身资源,进而开创新的知识体系。

5 结语

服务理念及职能的转变催生图书馆空间观念的改变,并带来新空间模式的产生。近年来图书馆空间发展朝着共享、流动的知识化服务中心,开放、综合的多功能服务中心,人性、灵活的智能化服务空间,前沿、创新的技术性应用空间方向发展,如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及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规划及服务。今后,高校图书馆空间转型应在关注高等教育环境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以用户需求为依据,以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用户高度参与的学术化空间。

参考文献:

[ 1 ] 丁培,陈功.2015大学图书馆环境扫描报告:图书馆设施[EB/OL].(2015-04-23)[2015-04-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cb001d0102vnmw.html.

[ 2 ] RADCLIFFE D, WILSON H, POWELL D. Learning

Space in Higher Education:Positive Outcomes by Design Space[EB/OL].(2009-05-08)[2014-12-25].http://www.uq.edu.au.Home.Colloquium 2008.

[ 3 ] 吴建中.从Agora到流空间[EB/OL].(2015-03-14)[2015-03-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

vhk5.html.

[ 4 ] 郑学军.为阅读而设计:图书馆的建筑空间[EB/OL].(2010-06-19)[2015-04-03].http://blog.hit.edu.cn/xuejun/post/148.html.

[ 5 ] 王左利.以未来视角设计图书馆空间:访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EB/OL].(2014-09-16)[2014-11-03].

http://www.edu.cn/zxz_6542/20140916/t20140916_11

76091.shtml.

[ 6 ] 黄东翔.复合型大学图书馆读者空间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 7 ] 盛艾.美国华盛顿大学科研共享空间评估项目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4(22):73-76.

[ 8 ] 孙旭萍.基于“翻转课堂”的华盛顿大学Odegaard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3):55-58.

[ 9 ] 徐越人.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设计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5):114-120.

[10] NCSU Libraries. Explore Hunt Library Technology [EB/OL].(2013-01-01)[2015-05-03].http://www.lib.ncsu.edu/huntlibrary/technology.

孙东琴 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馆员。江苏徐州, 221008。

(收稿日期:2015-08-01 编校:方 玮)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篇12

1 气象科技服务现状

20世纪90年代气象科技服务成立, 在当时的年代, 国家财政政策非常困难, 气象服务事业主要为防汛、防火、农林业等服务, 主要是以公益服务为准, 经费严重不足。面临此种严峻的形式, 不得不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且随着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 气象服务逐渐从公共服务逐渐发展为专业化的专项服务, 从天气预报、防火防汛、农林业、气候应用等内容, 气象服务的手段多种多样,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较大发展。目前电视、报纸、手机、网络等多媒体均已经变成人们获得气象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手段。网络、电视等媒介对气象信息传播有很大的推进和推动作用。气象科技服务几乎摆脱了落后设备, 现代化水平已经逐渐提高, 先进设备可有效加强七台河市天气变化监测, 并对森林病害虫、林业长势及森林火灾进行检测。气象服务逐渐摄入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 气象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交叉性、边沿性服务领域, 气象科技服务近年来经过快速的发展已经是气象事业的顶梁柱。但是气象科技服务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面临严峻挑战。

2 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气象科技服务重要性的同时, 还应看到其在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在部门管理上问题较多, 在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找出问题, 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尽早实施改进措施, 不仅有利于科技服务健康发展, 其对气象事业全面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问题是:

2.1 气象科技服务宣传不到位;

2.2 气象科技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2.3 气象服务设备相对落后;

2.4 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能够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

2.5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管理不规范。

3 气象科技服务对策

3.1 发挥各方优势, 拓宽气象服务领域

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发挥气象科技的特点与优势, 有效地服务当地需求, 并发展当地气象事业, 还可结合当地的风电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等发挥优势, 在原有的专业服务基础上加宽气象服务的领域, 在每个需要气象服务的区域进行业务开展, 比如旅游景点、森林火险、电力气象服务及保险行业等。针对不同的天气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服务方式, 采用网络、电话信息、广播等渠道, 要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手机信息平台, 将最新的预警式气象发送给用户, 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妨碍和损失。

3.2 培养专业人才, 构建专业化研究队伍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很多的服务都能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 气象服务就是其中之一。气象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进行深入的加工, 其对整个队伍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 气象服务行业不只是需要专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相关行业丰富的工作经验, 在以往的工作中充实服务项目研发, 研发的产品尽量满足各个行业对气象产品的具体需求, 这样才能让公共气象服务更进一步地得到扩展。

3.3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质量评价系统

公开反馈机制建立的同时, 需要对各种气象预报产品进行准确性及时效性等相关的内容评价, 积极调动公众参与服务质量评价, 并做到公平有效。公共需求视为向导, 根据公众提出的建议调整服务产品, 有效提高气象服务效益及质量。完善多渠道的气象服务传播平台, 解决信息发布困难问题, 推进公共气象网络建设, 并在乡村建立信息平台。

3.4 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与科技含量

首先需要认真仔细地抓好科技服务现代化建设, 并且进一步把气象影视平台、气象短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雷电预警平台等建设并完善, 使气象服务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最后是加大气象科技产品创新力度, 发展气象产品向“深、广、活、细”方面发展, 提高技术含量及附加值, 全面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整体效益和综合能力。

4 精细化气象服务

精细化气象服务主要来源于精细化预报服务, 关键是解决气象服务中的“精”“细”2个问题。在提到精细化服务的时候多数强调的是预报时空分辨率提高, 预报要素细化问题, 但是却忽视了天气预报细节问题。精细化气象科技服务主要是将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应用在各种行业、生活中, 并利用现代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科学化、可视化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 并且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专门性服务, 实现联动滚动, 得到大众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5 小结

气象科技服务已经是作为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必要手段之一, 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气象科技服务手段为人们亲密地服务, 气象科技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若是想要有效地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及质量, 第1步便需要对外树立需求索引服务引领发展的理念, 真正做到了解当地气象局、政府部门及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有计划地进行服务展开, 同时对气象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2步则主要对内进行充分的认识, 提高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认知, 有效地为气象预测提出更高要求。气象科技服务依靠科技进步, 气象事业也在逐步转变, 最大限度地提高气象工作创新管理, 并且还可有效地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哲花.浅析哈密地区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8) :541-542.[1]魏哲花.浅析哈密地区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8) :541-542.

上一篇:材料选用下一篇:内化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