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前景分析

2024-11-13

找矿前景分析(通用12篇)

找矿前景分析 篇1

摘要:广西钟山县珊瑚钨锡矿经3年的危机矿山项目的实施, 新增钨资源量超10万吨, 取得了非常好的找矿效果, 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新认识。指出了珊瑚矿区今后的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 深部工业矿体和脉组下限在-900m标高以下, 隐伏花岗岩体埋深在-1400m左右, 隐伏岩体之上400m范围内存在层状面性分布的低阻异常, 为新类型层状钨矿化富集区。矿区北部、东边部及外围的松宫地区、沙田街地区找矿前景大, 预计该区潜在钨锡金属量大于20万吨。

关键词:钨锡矿,矿脉,不整合面,隐伏岩体,物化探异常,钻探,找矿前景

1 绪论

“广西钟山县珊瑚钨锡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 为国土资源部2007年下达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 承担单位“广西桂华成有限责任公司”, 勘查单位“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项目实际实施时间为2008年4月-2011年1月, 项目总投入2365万元。新增资源储量 (333) (未评审) :矿石量717万吨, WO3金属量10万多吨, Sn金属量约2.6万吨, 相当于发现两个大型钨矿床和一个中型锡矿床, 找矿效果十分明显。

2 地质概况

珊瑚钨锡矿是中国湘、赣、粤、桂钨-锡成矿带典型矿床之一, 大地构造位置属东南地洼区赣桂地洼系, 正处于南岭EW向构造带、湘南SN向构造带和桂东南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交汇部位的桂东北凹陷区。地史上主要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运动。褶皱基底主要为下古生界寒武系, 盖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泥盆系, 后者不整合于基底之上。

珊瑚钨锡矿是指珊瑚长营岭钨锡矿床 (大型) 。其西侧和南侧尚有八步岭钨锡矿, 杉木冲、大槽、金盆岭钨锑矿, 大冲山、旗岭、天柱岭钨矿和盐田岭锡多金属矿等小型矿床, 与珊瑚钨锡矿床共同组成珊瑚钨锡矿田。矿化范围:东起石墨冲, 西至金盆地, 南起大冲山, 北至凤尾村, 面积约80平方公里。区内大面积出露泥盆系地层, 泥盆系不整合于寒武系地层之上, 己发现的矿体主要赋存于切穿泥盆系的陡倾断裂中。

区内构造复杂, 以NNE向断裂为主, 次为NW向断裂, 两组构造呈交叉发育, 构成菱形格状构造体系, 并在该区形成一个穹窿构造 (葫芦岭穹窿) , 该构造体系活动强烈, 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内出露燕山期细粒花岗岩岩株 (盐田岭花岗岩体) , 该岩体岩石中W、Sn含量分别高出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平均值的10.7倍和2.8倍, 属含W、Sn重熔型花岗岩, 与该区钨锡矿形成有密切成因关系。同时物探磁异常及可控源电法异常显示该区深部 (地表以下1300-1500m) 还存在隐伏花岗岩体。隐伏岩体及断裂直接控制着矿体的产出。

在矿田范围内发现有4种类型矿床, 即钨锡石英脉型、钨锑萤石石英脉型、含钨石英角砾脉型和似层状锡多金属硫化物型, 其中钨锡石英脉型最具工业意义。珊瑚矿田中区以长营岭隐伏花岗岩为中心, 自东向西形成了由钨锡石英脉型→钨锑萤石石英脉型→含钨石英角砾型的单侧水平分带, 构成了一个以钨锡为主的成矿系列。西区以产于盐田岭花岗岩外接触带的似层状锡多金属硫化物为主, 外部亦产出有钨锑萤石石英脉型、含钨石英角砾脉型矿床。

3 矿体特征

珊瑚矿主采区矿体特征比较明显, 受NNE向的F1、F5断层与NW向的F27、F17、F22、F8等断层交叉构成的格状断裂系统控制, 矿脉在平面上呈分组密集平行排列, 由西向东分为六个脉组, 脉组向下具侧覆现象。矿脉充填于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和北西的剪切裂隙中。矿化面积约2Km2, 矿带延长2500m、宽600~1000m、延深达900m以上, 全区共有钨锡石英脉七百多条, 其中工业矿脉200多条, Ⅱ、Ⅲ和Ⅵ三个脉组工业矿脉数量占矿床矿脉总数的99%, 脉幅一般0.1~0.8m, 最大6.14m, 工业矿脉平均脉幅0.65m, 属大脉型, 是一个大型的气化高温钨锡石英脉型矿床。

平行密集排列是本区矿脉产出的主要特点, 地表Ⅱ、Ⅲ细脉向深部逐渐收敛, 至-150米标高以下, 两脉组趋于合并或Ⅲ脉组趋于尖灭。其中Ⅲ脉组地表出露较多, 中心在1线标高约100米附近;Ⅱ脉组地表规模小, 脉组中心在3线标高-100米附近, 沿倾斜向下至-400米尚未尖灭;Ⅵ脉组地表基本未出露, 脉组中心在3线标高-400米附近, 沿倾斜向下至-700米尚未尖灭。在各脉组中, 大小不等的钨锡石英脉密集平行排列, 矿脉间距一般为2~15米, 脉组间距60米左右。

4 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找矿效果及新认识

“广西钟山县珊瑚钨锡矿资源接替勘查”项目, 经过近三年的实施, 完成钻探工程22个孔近11900m、坑探工程近1520m、槽探工程1100m3及一些物化探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新增资源储量 (333) (未评审) :矿石量717万吨, WO3金属量约10.8万吨, Sn金属量约2.6万吨, 矿脉平均厚0.65m, WO3平均品位1.52%, Sn平均品位0.365%, 同时伴生铜金属量约1万吨, 伴生锌金属量约1万吨, 伴生银金属量约130吨。等于新增两个大型钨矿床, 找矿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新认识:①通过钻探工程的揭露, 确认Ⅵ脉组在深部确实变富变大、矿脉增多, 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由过去的11.3%提高到18.7%;②Ⅵ脉组不仅在南西部存在, 在北部一直到12号勘探线都存在, 改变了过去仅在南西部侧覆存在的观点, 扩大了Ⅵ脉组的找矿空间;③在3号勘探线-700m深处发现了一个真厚度10.53米WO3品位达0.195%、Sn品位0.01%的似层状蚀变岩型矿体 (强硅化砂岩) , 预示着深部隐伏花岗岩体顶部外接触带存在有缓倾斜性蚀变岩型钨 (锡) 矿体, 为今后深部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④综合磁测与CSAMT测量结果, 推测探测区内隐伏岩体顶界面深度在标高-950~-1500m, 由矿区岩体顶界面三维立体图可看出, 岩体顶界面埋深最浅在矿区中部, 往东和往西岩体顶界面埋深均变深。

图珊瑚矿区物探CSAMT推断岩体顶界面三维立体图

5 珊瑚矿区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

5.1 深部找矿前景

(1) 在2008年~2010年二年多期间完成深部探矿钻孔22个, 都见到了工业矿脉, 共见到工业矿体 (脉) 110多条, 主要的Ⅱ、Ⅳ脉组延深控制已达-600m~-700m标高, 仍见较好的钨矿化, 所有剖面深部Ⅱ、Ⅵ脉组都未完全控制, 因此深部找矿前景还很大。

(2) 根据华南钨矿总结规律, 下部贫矿带或近隐伏岩体含矿石英脉中常出现长石、围岩发育花岗岩脉, 但本区现钻孔控制的深度-700m标高以上范围内含矿石英脉中极少出现长石, 也未发现花岗岩脉, 围岩泥质岩石以水白云母—高岭石为主, 围岩热变质不强。不同标高的含矿石英脉石英均一法测温表明, 包裹体以纯液相为主, 包裹体形态、大小、盐度 (5.2~6.3wt%) 基本相同, 说明成矿环境条件相当稳定。综上地质特征, 显示工业矿体和脉组下限还有相当延深空间, 按矿脉自然尖灭的原则推算, 它的下限可能在-900m标高以下。

(3) 物探CSAMT电阻率二维反演结果表明, 长营岭矿区深部1400m (标高-1100~-1200m) 处可能存在隐伏花岗岩体, 在-700m标高以上, 钨锡石英脉主要呈陡倾脉状产出, 而在-800m标高至推测的隐伏花岗岩体顶部界面 (标高-12000m) 以上400m空间范围内, 低阻异常呈层状面性分布, 推测可能存在一个新类型钨矿化富集区 (如图28线CSAMT二维反演电阻剖面图) 。

5.2 边部找矿前景

(1) 北东向Ⅱ、Ⅲ、Ⅳ三组主要矿脉组走向尚未圈闭, 最北的12勘探线钻孔ZK12-1尚见到Ⅱ、Ⅵ脉组强烈矿化 (见下表) ;南部15勘探线ZK15-①见到大小石英脉二十多条, 主要分布于中上部5~140m, Ⅱ号脉组其中5~97m处见16条, 最厚矿脉1.3m, 超过1.0m有3条, 超过0.35~1.0m有3条。因此, 沿走向南、北矿化仍有一定延长, 尤其北东部矿脉有转向北北东向迹象, 可能与近葫芦岭穹窿东西向轴部有关, 一般近穹窿 (背斜) 轴部倾没部是构造薄弱部为成矿的有利空间, 同时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图 (宋慈安2001) 中显示, 长营岭矿区北东部W、F、AS、Sn等异常尚未封闭, 因此南北两端, 特别是北部找矿前景还很大。

(2) 长营岭主采区东部, 石灰山主井东0.5km的南北长2.7km、东西宽1.1km、面积约3.0km2范围内, 可能存在一个与长营岭钨锡矿带平行的新矿带, 预测该矿化带长约2km, 矿脉深部在100~700m之间。其依据:该区位于推测长营岭隐伏花岗岩体东侧、北东向石灰山断裂与芦山断裂之间, 该区北西向断裂也较发育, 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在该区构成有利成矿的格状构造系统;桂林工学院在该区开展过化探电导率、汞和电提取等方法研究, 发现较好的电导率异常和汞异常, 异常规模2~3km, 宽200~300m, 5线、17线精测剖面上发现Pb、Zn、Sn、W、As、Ag等多元素电提取异常, 且三种方法异常吻合良好, 预示该区深部存在隐伏钨锡矿床;2008~2009年所做的CSAMT电阻率测量结果表明长营岭主采区东部存在一个长营岭钨锡矿带平行、倾向相反的低电阻异常带;广西有色204队在矿区勘探时, 在3号勘探线主井以东施工2个普查钻孔 (ZK103和ZK127) 揭露该区地质条件与长营岭矿区相同, 并见到数条钨锡石英脉, 其中矿脉最厚0.33m, WO30.33%、Sn0.02%。综上所述, 根据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及化探、物探矿化信息预测该区发育一条与长营岭钨锡矿带平行的矿带。

5.3 外围找矿前景

珊瑚地区除长营岭钨锡石英脉型大型矿床外, 其西部分布有八步岭钨锡石英脉小型矿床、杉木冲—龙门冲钨锑萤石石英脉小型矿床、大冲山—九华、八步岭—旗岭含钨石英角砾脉小型矿床等, 这些矿床地表矿化带规模都较大, 长1.5~2km、宽0.5km, 矿脉密集, 但仅作了少量深部工作, 应重新评价其深部找矿前景。

(1) 长营岭西南松宫地区

位于F3和F3-1两条NE向和NW向断裂挟持交汇处, 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反映该地段深部存在隐伏花岗岩, 中心部位位于松营一带, 地表发现有较为密集的云母线 (细) 脉和石英线 (细) 脉87条, 脉体以NE走向为主, 次为NWW向。脉体中常含少量萤石、毒砂和黑钨矿。脉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富W、Sn、F、As贫Cu、Pb、Zn亲硫元素为特征, 具有同长营岭钨锡石英脉地表脉体矿化相类似特征, 根据钨锡石英脉中微量元素剥蚀指标基本属浅剥蚀。1/万土壤地化剖面测量显示, 该区发育有2个NE向展布的综合地球化学异常, 异常带长约1500~1800m、宽300~700m, 元素组合W、Sn、F、B、As和Cu等, 异常强度分别为:ω (W) 为76.5×10-6~106.1×10-6、ω (Sn) 为55.1×10-6~81.3×10-6, ω (F) 2800×10-6~3589×10-6、ω (As) 为183×10-6~237×10-6, ω (Cu) 为55×10-6~121×10-6, 异常水平组合分带从中内带→中外带为Cu、Zn (Ag、Sb) W→ (W) 、Sn、B、F、Be、As, 异常强度和异常水平组合分带具有类似长营岭钨锡石英脉的特征。综合以上资料, 该区找矿前景较好。

(2) 沙田街地区

位于长营岭大型钨锡矿床东部, 地表发现有0.01→0.10m的云母线脉、云母石英细脉, 局部见含钨锡石英脉和萤石石英脉, 断续展布长1km, 走向NE10°~40°、倾向SE、倾角50°~75°, 单脉最厚为0.19m, ω (WO3) 为0.087×10-2~0.78×10-2、ω (Sn) 为0.012%~0.33%, 有往深部脉幅增大、脉间距变小、脉数增多的趋势。1/20万区域化探测量显示, 沙田街区存在一较好的W、Sn、Sb、Zn综合异常。异常强度极大值ω (W) 为512×10-6、ω (Sn) 为51×10-6、ω (Sb) 为990×10-6、ω (Pb) 为228×10-6, 平均强度ω (W) 为66.49×10-6、ω (Sn) 为3.93×10-6、ω (Sb) 为114.19×10-6、ω (Pb) 为3.38×10-6。在该处还出现环形构造影像, 推断深部有隐伏岩体。因此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5.4 找矿方向探讨

(1) 长营岭钨锡矿床大部分钻孔从中泥盆统郁江组开孔。据珊瑚钨锡矿田地层剖面, 泥盆系郁江组 (D2y) 最大厚度380m, 那高岭组 (D1n) 最大厚度226m、莲花山组最大厚度 (D1y) 390m, 三组总计厚度996m。近年不少的钻孔已打到莲花山组较厚的砂岩和泥质砂岩, 75中段坑内钻ZK3- (3) 接近-700m标高 (地表下970m) , 已接近打穿泥盆系地层, 只要没有较强的构造影响, 预测已接近莲花山组和下部寒武系地层的不整合面。众多资料表明不整合面的上、下盘层间裂隙常为成矿有利空间位置, 该区有可能形成类似广西大明山钨矿床中深部的似层状钨矿体。大明山钨矿床深部近不整合面上盘中、下泥盆统碎屑岩层中有十多层似层状钨矿体, 下盘寒武系浅变质砂页岩中同样具5~12层似层状钨矿体, 矿化体为含黑钨矿的微细石英脉, 黑钨矿粒度一般小于0.5mm, 次为白钨矿, 似层状矿体规模大, 长及延深深度多达千米, 品位0.1~0.62%。本区ZK3- (3) 在地表下970m处发现一个蚀变砂岩矿化体, 连续采样分析, 真厚10.53m, WO3达0.195%、Sn0.01%, 其中46号样, 样长1.6m, 可见两条含矿石英细脉WO30.53%、Sn0.01%, 该矿段采了三件样品作了钨的物相分析, 46号黑钨矿0.53%、白钨矿0.02%, 47号样黑钨矿0.27%、白钨矿0.04%, 43号样黑钨矿0.14%、白钨矿0.005%, 表明该钨矿化以黑钨矿为主。前述28号勘探线物探CSMT电阻率二维反演图推测在-800m标高以下明显存在一个缓倾斜的层状低阻异常, 与地质上推断泥盆系与寒武系不整合面位置相近, 可能为层状、似层状矿体引起的矿化异常。

综上信息, 预测在近-700~-1000m标高空间内可能存在一种受不整合面控制的多层缓倾斜似层状矿体, 为今后探索深部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珊瑚钨锡矿田除分布长营岭大型钨锡石英脉型外, 外围还发育钨锡萤石石英脉, 含钨石英角砾脉型中—小型矿床, 矿化主要产于层间裂隙构造中或受张性裂隙控制。研究表明, 成矿温度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九华采矿坑道中发现细粒黄铁矿浸染的强硅化蚀变岩, 拣块样品分析Au高达16.2g/t, 镜下观察自然金呈薄膜状附着于黄铁矿表面和黄铁矿裂隙中, 另外, 龙门冲的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岩中含金也较高。因此, 在勘查钨锡 (锑) 矿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查明本区金矿的分布规律和评价金矿经济意义。事实上我国不乏钨锑金的共生矿床, 如邻省的湖南沃溪锑金 (钨) 矿床, 龙山锑金 (钨) 矿床, 显示钨、锑、金具有一定共生规律, 且规模达到大—中型。因此, 该区外围的钨锑金矿是该区今后的另一找矿方向。

6 结语

珊瑚石英脉型钨锡矿床近两年深部探矿证明, 石英脉型钨锡矿化深度已达900m (从地表200m标高到控制最深-700m标高) , 主要工业脉组矿化强度仍未减弱 (矿脉数量和品位较稳定) , 工业矿化完全可能突破千米, 说明深部尚有300-500m的找矿空间。矿床最北的12勘探线, 钻孔见矿良好, 并且原生晕异常反映W、Sn、F等综合异常未封闭, 表明了矿脉北东向延长尚有较大的延伸。根据地质、物探资料分析研究, 长营岭钨锡石英脉矿床北部 (近葫芦岭东西穹窿轴部) 深部很有可能存在一种受泥盆系和寒武系不整合面控制的缓倾斜多层层状、似层状矿体。外围的松宫和沙田亦有较好的矿化指标显示。基于上述的认识, 该区的找矿前景巨大, 只要开展进一步勘查研究, 必将取得可观的工业储量,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预计该区潜在钨锡金属量大于20万吨。

参考文献

[1]广西有色局地质勘探公司204队.广西珊瑚钨锡矿储量总结报告书[R].1968.11.

[2]广西有色局地质勘探公司204队.广西珊瑚钨锡矿构造控制及矿化规律[R].1968.11.

[3]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广西珊瑚钨锡矿田成矿地质研究及成矿预测[R].2001.10.

[4]宋慈安.珊瑚钨锡矿床[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10.

[5]王玉梅.广西平桂珊瑚矿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找矿远景评价报告[R].1991.3.

找矿前景分析 篇2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小田村铅锌矿找矿前景分析

炎山小田村位于昭通市(昭阳区所在地)北西方向;该单元地层发育较全,除下志留统、上侏罗统、白垩纪局部地区发育不全外,自上元古代至中、新生代地层均有分布.上元古代基底主要在金沙江两岸零星分布,盖层中以古生代地层分布最广,中生代地层主要沿向斜轴部分布,新生代地层(第三纪)仅分布于小型断陷盆地中.勘查区及外围主要出露下古生代地层,从下至上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下古生代晚震旦世灯影期主要为半闭塞台地相隐藻白云岩沉积,这一特殊的沉积环境,富集了多种金属矿质,成为滇黔川铅锌成矿带最重要的赋矿层位之一.

作 者:唐骥 高建国 孙凤娟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P61 关键词:控矿因素   铅锌矿床   矿床地质   炎山小田村铅锌矿  

内蒙古碧玉山磁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篇3

关键字:内蒙古;玉山;铁矿

Analysis on the prospect of

Yushan iron ore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

Sun Xiaofei

Shaanxi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Xianyang 712000

Abstract: Inner Mongolia country Yushan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Inner Mongolia and the Republic of Mongolia in Ejinaqi, adjacent to the dry iron, copper, gold, Paleozoic molybdenum metallogenic belt, Heiyingshan — dry iron, gold, copper, and molybdenum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east. The area has undergone tectonic movement and magmatic activity complex, and provides certain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minera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many important Fe, Au, Cu, Ni, W etc. in recent year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eposi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Has found a large number of mineral deposits, of which the most famous is the Heiyingshan iron ore, iron mountain lily.

Key words: Yushan Bi Inner Mongolia magnetite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上地处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联合板块北缘,属活动陆缘。出露地城主要有志留系碎石山组,泥盆系清河沟组、红尖山组、圆锥山组,石炭系绿条山组、白山组。区内发育上泥盆世花岗闪长岩、中二叠世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中酸性侵入岩。区域构造线方向北西,红石山—百合山—六驼山区域性断裂在此通过。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研究区出露地层为晚泥盆统圆锥山组,与中基性侵入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类型主要为火山岩类,岩性较复杂,研究区内岩性主要有:灰黑色、灰红色斑状英安岩、灰色流纹岩、灰黑色、紫色斑状安山岩,内见磁铁矿矿体,局部见磁铁矿化团块。

2.2 侵入岩

研究区内侵入岩较发育,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南部、北部、东部一带,矿区的西部有少量分布主要有:石炭纪侵入岩、二叠纪侵入岩。

石炭纪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北部和东部一带,在研究区的西部有零星出露,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其中辉长岩中局部磁黄铁矿富集,形成磁鐵矿化岩石。石英闪长岩普遍具有磁性,局部可见到磁黄铁矿晶体,局部富集形成磁铁矿化岩石。与围岩的接触带普遍具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花岗闪长岩与火山岩的接触带中具有较强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二叠纪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南部,岩石类型主要有:二长花岗岩、斑状花岗岩。二者呈脉动关系,侵入岩与火山岩接触带中具有较强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

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1∶5万岩屑测量在研究区圈定出AS32甲类综合异常,组合元素Au、Ag、Cu、Pb、Zn、W、Sn、Mo、Bi、Ni、Sb、As、Hg,各单元素异常套合复杂,连续性好,强度较高,具有三级浓度分带。前缘元素As、Sb、Bi、Hg较为发育,异常范围大,强度高。

1∶1万土壤测量综合异常与1∶5万综合异常特征相吻合,重现性好,强度增加。主成矿元素Au、Cu、Pb、Zn、Mo元素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作为寻找铁矿的间接指示元素Ni,异常多分布于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上,有一定集散,具有寻找铁多金属矿的潜力。其中Cu、Pb、Zn、Mo异常为四级浓度分带,Cu峰值1242×10—6,Pb峰值421×10—6,Zn峰值1948×10—6,Mo峰值200×10—6,Au为三级浓度分带,峰值8.92×10—9。

4.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在研究区圈定出C23号高磁异常。异常呈不规则状,场值变化梯度大,等值线密集,界线清晰。异常总体走向呈北西向,东西长约10公里,宽约5公里不等,面积约19.14平方公里。异常与F26断裂构造的位置相吻合。异常一般值在300nT~800nT之间,最高值可达1979nT,属于强度较大的正异常。随着向上延拓高度的增加,其异常范围清晰,异常形态特征变化不大,上延500米后,异常明显,表明磁性体延伸较大。C23高磁异常在北部出现有较大的负值,最高场值为—556nT。认为高磁异常由向北西倾斜且下延深度较大的含磁性地质体引起。

1∶1万激电中梯测量以2.5%为异常下限,圈定3处激电异常,分别位于异常区的西南部和北部中段。异常视极化率ηs异常清晰,异常规模相对较大,强度高,最高可达8.44%。异常总体走向为北西向。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看,异常区中部及东部形成两个高阻异常区,异常沿北西向展布,呈北东向相间排列,与高磁异常相对应。激电异常与化探异常相吻合,推测激电异常与铜矿化有关。异常区1∶1万磁法测量,以800nT为异常下限圈定八个高磁异常区,高磁异常ΔT极值为4451.4nT。高磁异常形成南北两个异常带,沿断裂构造呈带状或串珠状沿北西向展布。测区北部中段激电异常、化探异常位于沿北西向展布高磁异常带的北侧,与化探异常发生位移。化探异常是由含矿热液沿构造裂隙上升在近地表元素发生富集,而高磁异常则反映了地下某一深度具有一定体积的地质体的磁性特性。表明该地区的构造隙带向南西方向倾斜。化探异常区分布激电异常,表明深部有硫化物极化体的存在。测区西南部的激电、高磁异常区与化探异常相吻合,表明异常区内深部有硫化物极化体的存在。测区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异常特征显著,为矿致异常,是寻找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

5. 研究区矿体露头

研究区目前经过探槽工程揭露共圈定出2条磁铁矿体。矿体均赋存于上泥盆统圆锥山组灰黑色、灰红色斑状英安岩中,主要表现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及少量的黄铁矿化,次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矿区内共施工探槽工程8条。其中见矿工程三条。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产出、次为带状、透镜状产出。产状174—182°∠46—49°。这些矿体与1∶5万与1∶1万异常分布区相吻合。

6. 成矿条件分析

6.1 火山岩条件

研究区北西部出露的晚泥盆统圆锥山组,为一套海相火山建造,区域上已发现的黑鹰山磁铁矿、百合山铁矿均产于该套火山岩地层之中,在进行野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发现,在不同地段该组火山岩中分布大小不等的镜铁矿团块,这充分证明在岩浆在岩浆房分异的过程中已充分将矿液与成岩岩浆分离。在岩浆喷溢过程中矿液随着成岩岩浆喷溢而上。形成似层状矿体。

6.2 地球化学条件

研究区分布AS32甲类综合异常,异常规模大,元素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主元素Cu、Pb、Zn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他们的单元素异常多具有四级浓度分带,且套合好。异常沿地层与侵入岩接触带和断裂构造带分布。

6.3 地球物理条件

研究区圈定的C23号磁异常,异常值一般在300nT~800nT之间,最高可达1779nT,这与地表发现的磁铁矿体露头相吻合。1∶1万高磁异常,异常ΔT极值为4451.4nT,充分证明了深部存在磁性体。

6.4 侵入岩条件

研究區分布有:晚泥盆世侵入岩、晚石炭世侵入岩、中二叠世侵入岩。尤其是晚石炭世侵入岩从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均有出露,显示了岩浆在侵位上移过程中良好的分异作用,这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运移、富集提供了较大的能量。晚二叠世侵入岩的侵入再一次为成矿提供了热源。

7. 结语

综上所述:认为碧玉山地区磁铁矿床成矿是在岩浆分异过程中形成的矿液,在火山活动中随着岩浆喷溢形成火山热液沉积型铁矿化体,而后在晚石炭世侵入岩、晚二叠世侵入岩共同热液的作用下形成的。成矿类型属火山热液沉积变质型。

参考文献:

[1] 聂凤军, 江思宏, 白大明,等. 内蒙古北山及邻区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J].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 77(3):367-378.

[2] 赵月明. 内蒙古北山重点成矿远景区主要地质特征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向[J]. 内蒙古地质, 2002(1):2-6.

[3] 彭巨贵, 张发荣, 赵福昌. 甘新蒙北山地区成矿带划分和基本特征对比[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 28(3):11-18.

[4] 内蒙古额济纳旗百合山铁矿详查报告,2006.内部资料.

红岭铅锌矿矿区外围找矿前景分析 篇4

红岭铅锌矿位处天山—内蒙中部—兴安地槽褶皱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 华力西地槽褶皱带, 黄岗—甘珠尔庙复式背斜北东端。自晚古生代以来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岩浆活动强烈频繁, 为区域内生矿产的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时空条件和物质来源, 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黄冈梁—甘珠尔庙成矿带。区域出露地层有: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中及新生界第四系。岩浆岩为燕山期花岗岩。

该区位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区 (Ⅱ级) , 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 (锡) 铜、铅、锌、银、铌 (钽) 成矿带 (Ⅲ级) , 神山-白音诺尔铜、铅、锌、铁、铌 (钽) 成矿带 (Ⅳ级) , 浩布高—敖脑大坝铜、铅、锌成矿带 (Ⅴ级) 。该带大致呈北东向展布。该区内矿产较为丰富, 目前发现矿产有铅、锌、铁、铜、锡、水晶、萤石等, 矿化体均发育在燕山期花岗岩体内部及其与二叠系地层的外接触带。

该区对内生多金属矿床形成极为有利, 结合区内地层、岩浆岩及构造特征, 分析如下:

(1) 二叠系地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为本区的矿源层。区内已知多金属矿 (化) 点和新发现多金属矿化多产在二叠系地层中或者其附近, 说明该套地层和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从邻区浩布高铜多金属矿看, 矿主要产于二叠系哲斯组白色大理岩中, 矿区外围发育有与浩布高铜多金属矿相同层位的二叠系哲斯组白色大理岩, 该层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2) 燕山期强烈的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载体 (岩浆热液) 和动力。区内已知多金属矿 (化) 点和新发现多金属矿 (化) 点或找矿线索不仅与二叠系关系密切, 还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 在岩体与二叠系内外接触带是区内已知多金属矿 (化) 点和新发现多金属矿 (化) 点的主要分布区域。此外, 根据1/20万区域地质资料, 矿区外围发育两处为铜矿 (化) 点, 其中小罕山铜矿化点以含铜石英脉形式产于花岗岩中。另一处铜矿 (化) 点产于花岗岩与哲斯组的粉砂质板岩接触带中的石英脉边部。

(3) 北东向构造带是区内规模较大的构造体系, 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场所, 是本区的导矿、容矿构造, 它控制着燕山期花岗岩体和多金属矿产的分布。浩布高—敖脑大坝铜、铅、锌成矿带位于该北东向构造带内。

综上所述, 二叠系地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燕山期强烈的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载体 (流体) 和动力, 而以北东向为主的区域性断裂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场所, 为内生矿产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以矽卡岩型和中温热液填充型为主。矽卡岩型以邻区浩布高铜多金属矿为代表, 后者多和石英脉关系密切。

矿区外围位于矿产丰富的成矿带上, 地层、岩浆岩及构造条件与区域上成型矿山相同或相近, 因此对寻找内生多金属矿产极为有利。

2 矿区外围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地层主要有哲斯组 (P2zs) 和满克头鄂博组 (J3mk) 及第四系。

二叠系中统哲斯组 (P2zs) :下部为粉砂岩、泥质板岩夹大理岩等, 大理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 含苔藓虫化石。地层走向50°~60°, 倾向北西, 倾角70°~80°。在构造薄弱部位, 含碳酸盐层位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侵入体 (Jηoπ52-3a) 发生矽卡岩化反应, 形成北东向的矽卡岩 (化) 带, 成为本区赋矿围岩。中部以蚀变安山岩为主夹流纹质凝灰熔岩、角砾凝灰岩;上部为角砾凝灰岩夹薄层安山岩、粉砂岩、泥质板岩夹火山角砾岩等。安山岩普遍具次闪石化, 岩石中细脉状、星点浸染状黄铁矿化、黄铜矿化亦很普遍。

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 (J3mk) :岩性为流纹质晶屑岩屑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及流纹岩等。区域上其不整合覆盖哲斯组 (P2zs) 之上, 矿区范围内为断层接触。该组地层中发现有脉状铜矿化体。

2.2 构造

华力西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 在矿区二叠系哲斯组地层形成了一个倒转背斜构造, 背斜轴面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本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主要表现为地形深切割、脉岩充填及发育的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带等。在二叠世地层中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 其次有少量北西向、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在燕山期侵入体及侏罗世地层中以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为主, 其次为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二叠世地层中以北东向断裂构造和燕山期侵入体及侏罗世地层中的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为区内主要含矿构造。

2.3 岩浆岩

主要有两个岩体, 即分布在普查区西北部的乌兰楚鲁特岩体和东南部的乌兰坝岩体, 其时代以燕山晚期为主、其次为燕山早期。矿区外围花岗岩中1:20万资料中有两处铜矿化点, 野外调查发现多条矿化蚀变带。

3 红岭铅锌矿区矿体特征

红岭铅锌矿区是一个以锌为主, 铅、铜、铁为副伴有银、锡、硫、镉有益元素的大型矽卡岩型矿床。矿区东西长5.7公里。矿带沿二叠系哲斯组地层中的大理岩层位分布, 矿体总体走向北东59°, 倾向北西, 倾角较陡, 一般倾角均大于75°, 地表局部近于直立, 沿着大理岩的底板分布, 矿体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中。

4 外围找矿前景

(1) 浩布高矿区是一个以锌为主, 铅、铜、铁为副伴有银、锡、硫、镉有益元素的大型矽卡岩型矿床, 矿区外围有哲斯组地层中的大理岩, 且外围区北部出露大面积的燕山期的岩浆岩, 是寻找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部位。

(2) 矿区外围地层与岩浆岩接触带以外地区, 是寻找脉状矿体的有利部位, 且在岩浆岩及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地层中已发现了铜矿化体。

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勘查手段, 在该地区有望找到矽卡岩型及脉状矿床。

摘要:红岭铅锌矿区及外围位于神山-白音诺尔铜、铅、锌、铁、铌 (钽) 成矿带 (Ⅳ级) , 浩布高—敖脑大坝铜、铅、锌成矿带 (Ⅴ级) 内, 该带内矿产较为丰富, 目前发现矿产有铅、锌、铁、铜、锡、水晶、萤石等, 矿 (化) 体均发育在燕山期花岗岩体内部及其与二叠系地层的外接触带。红岭铅锌矿发育在燕山期花岗岩体与二叠系地层的外接触带石矽卡岩中。红岭铅锌矿外围出露的地层与矿区相同, 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广泛。红岭铅锌矿外围是寻找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部位, 也是寻找脉状矿体的有利部位。

关键词:找矿前景,红岭铅锌矿外围,矽卡岩型及脉状矿床

参考文献

[1]向世红.河南省内乡北部矿集区银金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及找矿方向[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3.

[2]彭能立.内蒙古金豆子山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南大学, 2013.

找矿前景分析 篇5

四川若尔盖阿细龙曲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阿细龙曲金矿是川西北地区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通过对该矿区所处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及矿床特征、成矿条件、矿化富集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好,加强综合找矿,可望实现新的突破.

作 者:周兵 刘建华 黄昌华 ZHOU Bing LIU Jianhua HUANG Changhua  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成都,610061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 年,卷(期): 29(4) 分类号:P618.4 P51 关键词: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四川若尔盖  

铁多金属矿找矿前景探讨 篇6

关键词:钼矿;地质特征;成因初探;福安芹洋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4-0177-02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东侧的闽东火山断坳带,浦城——宁德北西向大断裂与福安--南靖北东向大断裂交汇处,测区地处斜滩——黛溪北东向折断带中部,寿宁——连江南北向断裂的中北段,早白垩世寿山火山盆地东缘。区域地层不全,区域大面积出露侏罗系上统南园组二、三段,在西北角有小面积石帽山群上组上、下段等。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褶曲少见。主要有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少见。北东向断裂:走向北东20 ?觷~50 ?觷的断裂。断裂带常表现为密集的节理、劈理,亦见有构造角砾岩与构造透镜体等。北东向构造多为压性及压扭性断裂,其大致控制南园组火山岩的分布。

区内岩浆侵入活动比较频繁,燕山晚期侵入岩较发育,燕山早期侵入岩分布较零星。矿区北东向越3 km处已经发现赤路钼矿,西南向已经先了禅地铜矿等矿床,还有其他Fe、Mo、Cu等矿(化)点的出露,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有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 层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均为侏罗系上统南园组第三段(J3nc),地层产状: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8 ?觷~15 ?觷左右。

侏罗系上统南园组第三段(J3nc):分布于矿区南面大部,岩性为青灰色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晶(玻)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等。以青灰色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其他少量。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岩石呈青灰色,由火山碎屑物晶屑、少量角砾及火山灰等组成。岩石具晶屑熔结凝灰结构,块状构造、似流动构造。岩石近地表部分,多具强风化,裂隙较发育,局部充填有铁锰质细脉。岩石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局部见钼矿化,是区内主要的赋矿层位。

2.2 侵入岩

在矿区内见大面积的燕山晚期侵入岩出露,为一走向近东西向南倾、北端翘起的花岗岩株。按照物质成分的特征可以划分出2个阶段:

①燕山晚期第二阶段花岗岩(γ53 (2)):是矿区内出现的主要的岩体,也是含矿岩体。分布在矿区的大部,整体呈东西向,南与侏罗系上统南园组第三段(J3nc)凝灰岩侵入接触。又划分为浅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和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两个岩相。

②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中粗粒花岗岩(γ53 (1)):为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岩,分布在区内的北面,岩性相对较为单一,与其南面浅肉红色似斑状中粗粒花岗岩、浅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呈渐变过渡的关系。

矿区Mo-1主矿体产于燕山晚期第二阶段细粒钾长花岗岩相和似斑状中粗粒花岗岩(γ53 (2)-2)接触带附近,主要分布在浅肉红色似斑状花岗岩内侧0~20 m范围内。

2.3 构 造

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见有北东向、北西向二组断裂构造。

北东向断裂F1:出露于工作区的东南部,断裂走向呈北东50 ?觷,倾向南东,倾角约80 ?觷,断裂长约1 500 m,断裂带内有较强的硅化,伴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及部分黄铜矿化。沿断层下盘细粒钾长花岗岩侵入。断裂性质为张扭性断裂。

北东向断裂F2:出露于工作区的中部,吉坑村的西侧。断裂走向呈北东20 ?觷,倾向南东,倾角约60 ?觷,断裂长约1 000 m,沿断裂带有闪长玢岩侵入。该断层为Mo-1矿体后期形成,对Mo-1矿体起破坏作用,为破矿构造。

北西向断裂F3:出露于区内的南东部,为次一级的断层,区内出露长约500 m,断裂性质不明。断层在地貌上表现为将东向断裂F1和细粒钾长花岗岩脉切割。

2.4 围岩蚀变特征

区域构造、火山活动频繁,热液交代强烈,受其影响区内的岩石普遍遭受蚀变。常见的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等。尤以硅化、黄铁矿化最发育,一般线型蚀变矿化程度较好。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规模

根据前期工作,在矿区内地表发现的铁矿化体(Fe-1)在深部未见出现,本处不予以论述。矿区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发现了较好的钼矿,是本矿区的重点。

根据工业指标的要求,矿区共圈定钼矿体1个(Mo-1),均产于岩体、脉岩的外接触带上,赋存于矽卡岩化绢英岩化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中,如图1所示。下面重点叙述工业矿体特征:

Mo-1:出现在勘查区中部,为隐伏矿体。矿体产于燕山晚期第二阶段第一次侵入的细粒钾长花岗岩相(γ53 (2)-1)和燕山晚期第二阶段第二次侵入似斑状中粗粒花岗岩(γ53(2)-2)接触带附近,主要分布在浅肉红色似斑状中粗粒花岗岩内侧0~20 m范围内。浅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中矿化蚀变相对较弱。在ZK701、ZK1501、ZK801、ZK2301、ZK002等钻孔内均有见及,矿化带稳定,缓倾角,呈似层状。钻孔内揭露的情况如下:

①在7线的ZK701钻孔中矿体出现较厚,厚度为11.19 m,钼品位0.044%~0.193%;平均品位0.07%;该钻孔内还见有较好的铜共生矿体,铜品位0.056%~5.68%;平均品位1.28%;矿体底板的绿泥石、黄铁矿化蚀变带厚度可达15 m;ZK701往西。

②在15线的ZK1501钻孔见到厚度4.13 m,钼品位0.06%~0.12%;平均品位0.09%,矿体底板的的绿泥石、黄铁矿化蚀变带厚度约10.0 m。

③在ZK2301见到钼矿体厚度1.50 m,品位0.35%;钻孔内未见矿的绿泥石、黄铁矿化蚀变带厚度约12.0 m;ZK701往东。

④在ZK003见到矿化,但品位较低;矿体底板的的绿泥石、黄铁矿化蚀变带厚度约15.0 m。

⑤在ZK801见到钼矿体厚度2.63 m,品位0.06%;矿体底板的的绿泥石、黄铁矿化蚀变带厚度约6.0 m;ZK701往南东。

⑥在ZK303见到钼矿体厚度8.94 m,品位0.068%;矿体底板的绿泥石、黄铁矿化蚀变带厚度约10.0 m。

矿体基本呈近东西走向,基本控制长度1 100 m,往倾向控制长度100 m,平均厚度4.29 m,总体平均品位约0.10%。推测矿体长度约1 600 m(矿体一直延伸到东西向矿界两侧),沿倾向延伸约300 m。矿体倾角较缓,一般0~5 ?觷,平均2 ?觷。,总长约1 600 m,沿矿体的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蚀变带宽度0~20.0 m。

还有其他几个小的矿体:Mo-2~Mo-6,矿体厚度一般1.50~4.0 m,矿石品位0.06%~0.191%;与中轴线夹角一般30 ?觷,矿体倾角60 ?觷,推测矿体以东倾为主,呈近于南北向走向。

3.2 矿石质量

钼矿矿石具自形、半自形鳞片状集合体产出,以细脉状构造及脉侧浸染状构造为主,散点状构造、晶洞构造。上述矿石构造类型均赋存于黄铁矿辉钼矿石及黄铜矿辉钼矿石中。

矿石矿物有辉钼矿、黄铜矿、铜蓝、闪锌矿及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斜长石、绢云母、白云母等。

4 矿床成因

矿区内钼矿成矿作用源于燕山中晚期地壳深部的含矿酸性溶液,岩浆沿断裂及塌陷盆地边缘上侵,伴随岩浆逐步分异演化,逐步进入成岩及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热岩浆在封闭系统中,往往形成穹型隆起构造,并在冷凝成岩过程中,于岩体顶面发育有缓倾角的似层状原生节理系统,成为重要的储矿部位,往岩体深部节理由缓变陡;随着岩浆不断脉动扩张,原封闭系统逐渐转向开放系统,成矿作用转入岩体矿体较为主要的外接触带。

由于受后期脆性断裂影响,上覆火山岩破碎带中发育陡倾角节理为主,缓倾角节理为次得网脉带,该部位亦是储矿位置。

综合矿区钼矿的成矿特征,初步认为矿区属于燕山晚期活动大陆边缘,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

5 找矿标志

①受岩体顶面穹形构造控制的缓倾角似层状原生裂隙系统,是闽东地区花岗岩内接触带钼矿矿体重要的控矿构造。

②北东向与东西向构造,北西向与南北向构造交汇处为寻找火山岩中脉状矿体的重要构造。

③土壤地球化学及水系沉积物中钼元素异常是该类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应根据异常含量的高低,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重点评价。

④燕山期花岗斑岩,似斑状花岗岩与细粒钾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似斑状花岗岩和凝灰岩接触带附近,是寻找斑岩型钼矿床的有利地带。

参考文献:

[1] 张克尧,王建平,杜安道,等.福建福安赤路相矿床辉钥矿Re-05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9,(1).

[2] 傅树超.福建省武夷山坪地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地质与勘探,2011,(2).

找矿前景分析 篇7

康县铺子坝金矿位于南秦岭陆源裂谷带, 南秦岭褶皱带之白龙江复背斜核部区域, 区域地层主要为中-上志留系白龙江群及下白垩系东河群。区内岩浆活动强烈, 较大岩体有印支期迷坝花岗闪长岩体 (rδ) , 呈不规则椭圆状, 面积约240km2。岩体向南东倾伏, 西侧局部地段有超覆现象。成矿区划属玛曲-略阳区域成矿带亚尔码-舟曲金、铜、铁、锰、磷成矿亚带。1∶200000化探扫面圈定的康家山一个综合异常Au-18, 呈近园状, 面积76km2, 异常元素组合简单, 主要由金、砷单元素组成。异常规模大, 衬度2.21, 浓度分带清晰, 分内、中、外带, 金元素分布不均匀, 有明显的富集地段。1∶200000重砂测量中圈出一个较好的Au异常 (Ⅱ13) , 异常面积较大, 异常内砂金可见率高。

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该区圈出金异常4处, 主要分布在山金一带, 异常区内已发现山金、关洞上、杏树梁等金矿点。此外, 矿区北部犀牛江还发现镡河砂金矿床。

2 成矿地质环境

2.1 主要含矿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上志留系白龙江群 (S2-3bs) 第一、二岩性段, 其中第二岩性段分布于矿区北部, 其岩性组合以砂岩为主夹有较多的粉砂质灰岩、薄层灰岩、炭质千枚岩。与下伏第一岩性段炭质千枚岩夹炭质板岩呈整合接触。

2.2 构造

区内总体呈向南西倾斜的复杂单斜构造, 岩层产状较陡, 局部倒转。北西西向展布的小断裂较为发育, 规模较大为F1、F2。F1为分布于王家梁至居家湾一带的逆断层, 产状为193°∠65°, 长度为2.1km, 破碎带宽2~3m。F2为分布于魏家沟门上至居家湾南一带的逆断层, 产状189°∠70°, 长度5.5km, 破碎带宽3~5m。

矿区的金矿 (化) 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 均产于破碎带含金石英脉岩中, 产状与破碎带基本一致, 受构造带控制。

2.3 脉岩

白龙江群地层中中酸性岩脉及石英脉广泛发育, 均呈北西西向展布。主要有石英斑岩、石英岩、细晶岩、花岗闪长岩、少量花岗岩、伟晶岩及煌斑岩等, 产状一般为175°~235°∠40°~80°, 多数长20余米, 宽0.20~0.80m, 局部地段组成宽20~40m的脉群, 大部分顺层侵入, 个别呈囊状、豆荚状等形态无规则穿插于围岩中, 石英脉呈白-浅灰白色, 少量烟灰色、氧化色为褐黄色, 不等粒它形粒状结构, 油脂光泽, 脉中常见有黄铁矿、绢云母。在地表因风化、淋滤将石英脉铁染呈褐黄色。

2.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2.4.1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热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较弱, 总体表现为低级变质作用, 矿物组合主要为绢云母+石英, 岩性有:炭质千枚岩、千枚状含炭板岩、粉砂岩。热变质作用围绕迷坝岩体呈环状分布, 以角岩化为主, 并显示出由西向东愈靠近岩体, 变质作用由弱变强的趋势。

2.4.2 围岩蚀变

矿区内蚀变主要以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为主, 由矿体至围岩一般为硅化→硫化物带 (褐铁矿化、黄铁矿化) →绢云母化→围岩。褐铁矿富集部位, 往往形成金矿体。

2.5 地球化学特征

1∶10000土壤测量成果, 各元素地球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一组元素组合为Au、As、Pb、Ag组合, 其他各元素空间分布组合较乱, 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Au、As、Pb、Ag组合基本表现为测区东、西部富集、中部贫化特点。最突出的是Au元素, 其西部高度富集。

Au异常有8个, 其中规模较大、有浓度分带和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有4个, 分别为Au-2、Au-6、Au-9、Au-5。Au-9规模最大, 位于焦家沟口, 呈椭圆形, 内、中、外浓度分带明显, 浓集中心清楚, 找矿指示性更强。外带含量为 (9~18) ×10-9, 中带含量为 (18~36) ×10-9, 内带含量为>36×10-9, 该异常与Ag-8异常套合性较好, 面积0.04 km2, 平均强度18.96×10-9, 最高达62.55×10-9, 衬度2.08, 规模0.07。所在地层为中-上志留系白龙江群 (S2-3bs) 第二岩性段, 岩性为灰-深灰色薄-中层状细砂岩夹薄层砂质灰岩, 区域上金矿 (化) 点多赋存于该层中, 虽目前未发现矿化线索, 但所处地质条件较有利, 小断层较为发育, 小断层活动对异常产生及金矿形成将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在此异常区域及附近发现金矿化线索的可能性较大。

Au-6异常位于田家山, 呈不规则椭圆形, 中、外浓度分带明显, 浓集中心清楚, 面积0.04 km2, 平均强度15.8×10-9, 最高达31.02×10-9, 衬度1.73, 规模0.06。所在地层为中-上志留系白龙江群 (S2-3bs) 第一岩性段, 岩性为炭质千枚岩夹炭质板岩。目前未发现矿化线索, 但所处地质条件较有利, 小断层发育, 顺小断层碎裂状褐铁矿化石英细脉较为发育, 此地质条件可能为金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 也可能形成金工业矿体。

3 矿床特征

3.1 金矿带的分布特征

铺子坝金矿区矿化范围东西长约5.5km, 南北宽约1.3km, 目前有两条金矿带。

Ⅰ矿带分布于王家梁至张家山到居家湾北, 受断裂控制, 呈北西向展布, 长约2.1km, 宽约2~3m, 圈出2个金矿体, 产状为193°∠65°。赋矿岩石为白龙江群第二岩性段第二岩性层灰-深灰色中厚层细砂岩夹薄层砂质灰岩。

Ⅱ矿带分布于魏家沟门居家湾以南, 金矿化受北西向断裂控制, 矿带东西长约5.5km, 南北宽3~5m, 圈定金矿体4个, 产状为189°∠70°。含矿地层西端为白龙江群第一岩性段第三岩性层炭质千枚岩夹炭质板岩;东端为白龙江群第二岩性段第一、二岩性层, 岩性分别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砂岩夹千枚岩, 灰-深灰色中厚层细砂岩夹薄层砂质灰岩等。

3.2 矿体特征

矿区共圈定大小不等金矿体6个, 均受北西西断裂控制, 并产于其中, 其产状一般为175°~220°∠60°~70°, 矿体围岩为细砂岩、千枚岩、炭质板岩、灰岩等, 二者界线清楚。其中矿体规模较大的为Ⅰ-2、Ⅱ-4, 其矿体特征如下:

Ⅰ-2矿体分布于焦家沟东至居家湾北, 产于近北西向断裂破碎带中, 呈似层状分布, 产状195°~205°∠68°~70°, 地表控制矿体长200m, 平均厚度1.32m, 平均品位2.67g/t。矿石类型属褐铁矿化石英脉型。

Ⅱ-4矿体分布在Ⅰ-2矿体南约400m处, 产于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中, 与Ⅰ-2矿体近于平行, 呈似层状展布, 产状189°∠60°, 地表控制矿体长度560m, 平均厚度2.33m, 平均品位1.59 g/t, 矿石类型属褐铁矿化石英脉型。

3.3 矿石特征

铺子坝矿区矿石类型为单一的黄铁矿化 (褐铁矿化) 石英脉型矿石。

黄铁矿在地表全部氧化为褐铁矿化, 在地表所见矿石均为氧化矿。

褐铁矿化 (碎裂) 石英脉型矿石:分布在氧化带的含矿断裂中, 呈碎裂状结构、砂状结构, 蜂窝状构造。

矿石矿物为星点状的磁铁矿、黄铁矿、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辰砂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炭质等。

3.3 围岩蚀变

围岩为灰色薄-中层状粉砂岩夹细砂岩, 岩层总体走向与矿体走向一致。岩层中可见顺层或斜切的石英脉分布, 常见褐铁矿化铁染现象, 亦可见到星点状、浸染状黄铁矿矿物。近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破碎、蚀变 (黄铁矿化) 、硅化等现象。

4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4.1 矿床成因

根据矿物包体测温结果及中低温成矿特征, 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含金石英脉型矿床。

4.2 控矿因素

4.2.1 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矿体的产出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以近东西向及北西西向压扭性断裂, 是金矿化的主要赋存部位。矿化程度和矿体规模与压扭破碎带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而且在断裂带平面宽窄和倾斜陡缓变化的波动地段, 矿体变大且品位增高;反之, 矿体变薄, 品位随之变低, 故断裂构造对区内成矿起着主要的控矿作用。

4.2.2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

区内岩浆的多次活动和发展过程中, 本区矿化作用恰发生于岩浆活动的晚期阶段, 岩浆活动为金的活化、迁移及在有利空间沉淀富集至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热动力和物质来源。当石英脉金属硫化物含量高时, 金品位相对较高, 反之, 金品位相对较低。另外, 区内发现的6个矿体, 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现象。并与金矿化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关系。故岩浆活动乃属本区重要控矿因素之一。

4.2.3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

矿区内已发现2条成矿带, 6条矿体, 矿体均赋存于赋矿岩石为白龙江群第二岩性段第二岩性层灰-深灰色中厚层细砂岩夹薄层砂质灰岩, 说明地层是主要控矿的控矿因素。

综上所述, 诸控矿因素, 是在漫长的地史发展过程中, 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

5 找矿标志

1) 近东西向及北西西向压扭性断裂, 是金矿化的主要赋存部位, 该类断裂的存在, 构成重要的找矿标志;

2) 中酸性岩脉发育部位, 往往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

3) 围岩蚀变有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 蚀变强度与矿化程度成正相关。硅化、绢云母化主要分布于近矿围岩和矿体中, 远离矿体则明显减弱。褐铁矿、黄铁矿富集部位, 往往形成金矿体;

4) 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土壤测量Au、Ag、As、Sb组合异常, 是寻找本类金矿的地球化学异常标志。重砂黄金异常, 对寻找金矿具有特殊意义, 根据异常分布特征可快速圈定矿化有利部位。

6 矿区成矿潜力分析

矿区位于地层以中上志留统白龙江群为主, 系一套浅变质的海相还原沉积碎屑岩或碳酸盐建造。经1∶20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康家山单元素异常Au-18, 元素组合以金、砷为主, Au9、Au6异常面积大, 强度高, 有一定浓集中心, 分内、中、外带。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 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本区金矿化主要受邻近断裂构造控制, 与中酸性迷坝二长花岗岩体关系密切, 金矿源层主要为白龙江群第二岩性段, 尤其以细砂岩中的含黄铁矿石英脉中Au丰度值最高。白龙江群第二岩性段内的山金金矿点, 含金率较高, 金多呈片状、粒状, 石英脉偶含颗粒金。

在区域的1∶200000重砂测量中圈出一个较好的Au异常 (Ⅱ13) , 异常面积较大, 异常内砂金可见率高。金呈不规则的片状, 粒径一般0.1~0.5mm。且其半生矿物有钨矿、辰砂、方铅矿等。

区内岩浆活动强裂, 在迷坝岩体西部外接触带上, 岩脉及石英脉发育, 石英脉中大部分含金, 是良好的金成矿地带。

综上所述, 矿区第二岩性段虽然目前在找矿上未有大的突破, 但从该区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及岩浆岩、构造等方面分析, 找矿前景良好, 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7 结论

通过对铺子坝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探讨, 认为矿区位于南秦岭亚尔玛-舟曲金、铜、铁、锰、磷成矿亚带上, 已发现数十处金及多金属矿 (化) 点, 矿区内具有较好的赋矿地层, 北西向控矿断裂发育, Au异常呈北西向分布, 具有规模大, 浓度分带明显, 显示出良好的找矿线索, 矿区位于迷坝岩体外接触带, 区域内各类脉岩发育, 具有构造蚀变岩成矿良好的成矿地质环境条件。化探异常显示良好, 矿区内已发现2条金矿化带, 6个金矿体, 显示出较大的成矿潜力。应加大找矿力度, 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有望实现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1]翟裕生.中国区域成矿特征及若干值得重视的成矿环境[J].中国地质, 2003, 30 (4) :337-342.

找矿前景分析 篇8

1 成矿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进展, 各行各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量渐进增多。但是, 有色金属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所以, 在勘探的过程中, 要坚持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采用先进、科学的方式, 在合理、有效的实施原则上, 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率, 从而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现如今, 在陆地裸露出来的地表地床上, 容易辨识出的有色金属是极少的, 而在地球的深度区域找到矿床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如果没有特定的找矿方式和相关的成矿模型经验, 则很难预知和检测其具体的情况。成矿的预知和检测是在一定的指导和定性的基础上, 依据成矿地质概念、成矿的地质环境基础、成矿的基本条件和控制矿产的影响因素以及找矿的标杆等内容, 从而对潜在的矿床进行一定的论断、解释和评定, 并提出矿床发现的方向和途径, 从而定量评价成矿的过程。在找矿难度不断增加的大形势下, 利用超前的地球物理概念和更加科学的方式建立成矿样式, 为找矿工作指明方向, 不仅可以克服以往找矿的茫然性, 还可以提升找矿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通过对成矿样式的研究和预测可知, 技术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勘探分析后, 得到了有色金属合理开发矿源的方法, 从而缓解了如今资源衰竭的状况。

2 有色金属的成矿特征

经过一段时间后, 某个区域的北部地区在有色金属矿床的演变和排布以及成型的基础上, 呈现出了“多期成矿、燕山期最强”的特性。在有色金属矿床的排布中, 呈现出了包含“块”“带”的成矿分区的特点, 在块体边沿形成深度的断裂带成矿聚集, 沿着大陆方向沿冲断带“向洋”分布;在有色金属矿床成型方面, 呈现出了“多次成矿夹杂、多个种类聚集”的特征, 走滑扭动与推滑覆构造复合控岩控矿, 并且出现了岩浆多层次的造浆、多层次就位成矿;再加上大型矿的聚集区域分布排列的偏差性和控矿因素聚合的关系, 其效果显著。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时期有多个时间段, 在这之中, 强度最明显、最大的则是燕山期。成矿期间主要包括中新元古代的成矿期间、海西期的成矿期间、印支期的成矿期间和燕山大规模的成矿期间。在中新元古代成矿期间, 有一定数量的古火山岩, 而这些古火山岩与金矿和铜矿有一定的关系, 而且古火山岩最重要的聚集地是中元古代晚些期间和青白口纪火山沟弧型岩期间, 从而支持了全套的深海火山浊流亦或是细碧角斑岩。在海西期成矿期间, 也时常发生有色金属的区域性矿化状况, 并且它们以一定的数量存在着, 甚至可以说, 它对成型的矿层具有一定的工业意义。

3 有色金属的找矿前景

在某一地区的北方, 其背部地区时常有火山岩运动产生, 并且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效果的影响下, 时常发生构建岩浆夹杂的现象, 从而使得成矿作用更加明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金、铜等有色金属形成的基础主要是岩浆的运动为它们供给了热源、水源和诸多矿物质。基于以上分析, 可预知此处的控制矿带里有色金属矿产的排布和矿化种类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及夕卡岩型铜金矿和海相喷流沉积层控型铜矿, 其具有广阔的勘测、利用、开发前景。

4 结束语

在综合探究计划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现有的矿点分列排布、矿床种类、物化探失常的特征和成矿地质的未来, 并以此为条件, 结合找矿实战经验和各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 深入地研究、解析、探讨了有色金属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前景, 以期能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卿敏, 唐明国, 葛良胜, 等.内蒙古苏右旗毕力赫金矿区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J].岩石学报, 2012 (02) .

[2]王永彬, 刘建明, 孙守恪, 等.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赋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 2012 (02) .

找矿前景分析 篇9

矿区位于南北向构造大瑶山复背斜的西侧, 含矿带受南北向主干断裂的制约, 并在南北力偶的对扭作用下, 形成一系列斜列式展布的北东向次级倒转倾伏背斜, 在背斜轴部和层间剥离构造中, 控制着锑矿床硅化体的分布。矿区呈现出的特征是以褶皱构造最为发育, 断裂构造次之。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分为四层, 自下而上的层序为:上泥盆统天子岭组 (D3t) 、帽子峰组 (D3m) 、下石炭统孟公坳组 (C1ym) 、第四系 (Q) 。

1988年底, 九三二地质队提交的《广东省乐昌县乐家湾锑矿区初步勘探地质报告》通过审查, 审查批准文号: (89) 粤色勘审字第003号意见书;批准表内B+C+D级矿石量2310kt, 锑金属量60553.7t, 其中B+C级45707.6t (占75.5%) 。

2 矿床特征及矿体特征

2.1 矿床特征

乐家湾锑矿区矿化范围东起14线, 西至鱼池连区段153线, 硅化带长约4500m, 宽100~1000m, 矿化面积达到1.55km2。锑矿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内6~31线, 矿带长1000m, 宽50~870m。矿体出露最高标高443m, 控制埋深最低标高67m。

矿区全区查明共有硅化带5个, 含锑矿化硅化体17个, 其中锑工业矿体V3、V5、V6、V14共4个。硅化带的空间展布呈北东-南西走向的平行雁行排列, 各硅化带间距约为155m。含II号和Ⅳ号硅化带两条主要硅化带, 其余3个 (Ⅰ、Ⅲ、Ⅴ) 锑矿化微弱, 至今未发现锑矿体存在。

2.2 矿体特征

本矿段的V3、V5矿脉分布于II号硅化带中。硅化带 (体) 与矿体产状基本一致, 呈NE65°走向, 矿体控制延长一般150~800m, 最长1000m, 厚度一般2~3m最宽4.23m, 延深一般40~170m, 最大180m。V3、V5号矿体9~31线矿段为隐伏矿体, 矿体沿纵向自北东向南西侧伏。

现将各矿体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V3矿体:赋存于II号硅化带, 分布范围东起0线东侧25m, 西至31线。矿体走向北东65°, 倾向南东, 倾角53°~60°。矿体顺层产出, 形态呈似层状。该矿体北东段出露地表长270m, 南西段隐伏长580m;矿体总长850m, 平均厚3.41m, 工业矿化平均深度176.31m。矿体北东段 (1-9线) 出露地表, 赋存标高431m~285m;矿体南西段 (9-31线) 属隐伏矿体, 向南西侧伏, 埋深标高53m~67m。在上龙矿段 (5~13线, 标高220~280m) 长200m, 垂深60m, 矿体厚0.45m~14.10m, 含Sb1.03%~5.82%, 矿体呈中间厚两端边缘薄特征。

V5矿体:赋存于II号硅化带, 分布范围东起6线, 西至31线。矿体走向北东65°, 倾向南东, 倾角48~58°。矿体顺层产出, 形态呈似层状。该矿体沿纵向自北东向南西侧伏, 矿体的北东段 (6-9线) 出露地表长440m, 赋存标高443~403m;南西段 (9-31线) 属隐伏矿段, 隐伏长560m, 埋深标高40~20m;矿体总长1000m, 平均厚4.23m, 工业矿化平均深度137m。在上龙矿段 (5~13线, 标高220~280m) 长200m, 垂深60m, 矿体厚0.80~12.42m, 含锑0.99%~5.47%。

3 矿石特征

3.1 矿石质量

矿石的矿物组分较简单, 金属矿物主要是辉锑矿, 含有少量黄铁矿及微量方铅矿、闪锌矿。次生矿物有锑华、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 少量方解石、地开石、石膏等。矿石的化学成份简单, 具有工业意义的有益元素只有锑;其余伴生有益元素金、银等含量均较低, 未能达到综合利用要求, 有害元素砷、铅、锌、铋、汞等杂质含量也低于限度。

矿石的结构:矿石结构以半自形至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为主要结构, 溶蚀交代残余结构和网状结构为次。

矿石中主要有益成分锑, 伴生有益元素金、银、汞及有害元素砷、铅、锌、铋、汞等, 矿石质量优良。全山矿石平均品位:Sb2.62%, Ag1.15g/t, W0.015%。矿石中有害元素Pb0.003%, Zn0.015%, Bi0.013%, Hg5.86g/t, As0.019%;Se0.00029%。

3.2 矿石类型及品级

矿石类型:矿床矿物组合简单, 属单一辉锑矿构造。矿石自然类型属原生硫化物锑矿石;矿石工业类型属石英———方解石———辉锑矿。

3.3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体上下盘围岩为中厚层含藻泥晶灰岩, 炭质泥晶灰岩。岩石硅化坚硬, 岩体完整。近矿围岩蚀变为硅化等。

矿体夹石较为少见, V3、V5矿体分别出现7个, 夹石均为含锑硅化岩, 多呈扁豆状产出。夹石沿倾斜长一般21~42m, 最大85m, 真厚2.12~4.03m, 最大14m。大部分夹石分布在矿体往深部尖灭部位, 因此对矿体的完整性造成很大影响。

4 外围找矿前景分析

近几年来, 各地地质单位对乐家湾矿区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作, 就矿床的控矿特征等一集深边部找矿和预测提出了很多观点和工程验证, 通过勘查结果认为:

4.1 迄今为止, 本区发现的最古老地层

为震旦系, 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各时代的地层除志留系尚未发现外, 其他地层基本齐全。韶关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 在本区构造带尤其是不同方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带, 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往往控制着矿田的分布, 而较低次序的构造则控制着矿床、矿体的分布, 这就为该矿区的形成奠定了历史背景。

4.2 该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

上统和石炭系下统, 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和隐晶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砂质页岩、砂砾岩等, 泥盆系地层分布于本区大部, 乐家湾锑矿区就分布其中, 泥盆系的碳酸盐岩是该矿的赋矿层位。构造主要为北东向的白石龙爽断裂带。从区域性成矿背景看, 该区位于梅花~罗家湾四级成矿远景区北部, 乐昌仁化地区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北区, 区内广泛分布的泥盆系地层构成本区成矿有利部位。

4.3 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所通过对辉锑

矿晶体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及晶胞参数、反射率、自然发光特性及其他物理性质的研究认为辉锑矿在成为上表现出阴离子亏损, 具有典型的结晶分带性。另外, 矿区锑矿石有害元素砷、铅、锌、铋、汞等杂质含量均低于限度, 矿石宜于浮选, 矿山选矿:入选原矿含锑约0.8~1.5%、尾矿含锑0.13%、产品精矿含锑56%以上, 锑精粉达到一级品要求, 选矿回收率达87%以上。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属良好型。因此, 根据本区地质特点结合本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规律初步分析认为, 在矿床深部及矿区周边仍有找矿潜力。

结语

综上所述, 本区具备良好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成矿地质条件, 已发现很好的成矿事实, 有一定的资源远景。通过进一步勘查外围取得较大找矿突破的可能性极大。

摘要:首先分析了广东省乐昌市乐家湾锑矿区的地质背景, 在此基础上, 对矿床特征、矿体特征和矿石特征进行了研究。经分析和研究表明, 在矿床深部及矿区周边仍有找矿潜力。

关键词:锑矿,成矿特征,外围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秦善.粤北乐家湾锑矿床中辉锑矿特征[J].北京大学地质系, 1989, 4 (35) :342-348.

[2]曹建劲, 乐家湾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2000, 6:402-408.

找矿前景分析 篇10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该区大地构造位于上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南缘与贵阳复杂变形区北缘交汇处, 东西向构造体系与北东向构造体系构成本区的构造格架。北东向构造体系由宽缓复背斜和陡窄的复向斜及与之成生相联系的断裂构成, 为典型隔槽式褶皱。织纳穹窿是区内最大的背斜构造, 长30km, 宽20km, 轴向呈北东向。

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震旦系 (Z) 、寒武系 (∈) 、石炭系 (C) 、二叠系 (P) 、三叠系 (T) 、侏罗系 (J) 、第三系 (E) 以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 (Q) , 缺失奥陶系 (O) 、志留系 (S) 、泥盆系 (D) 。该区钼镍矿床含矿层位为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下部的黑色页岩, 假整合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之上, 岩性以黑色、灰黑色的页岩、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硅质岩为主, 富含V、U、P、Mo、Ni、As、Se、Re、Au、Ag、Pt、Pd、REE等多种元素。

该区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矿产资源, 主要有煤、铁、磷、钼、镍、铜、铅锌等。其中, 煤、铁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磷产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 钼、镍产于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铜、铅锌为断裂破碎带控制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多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及岩性

该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 (Zbd) 、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 (∈1n) 、明心寺组 (∈1m) 、石炭系下统九架炉组 (C1jj) 、摆佐组 (C1b) 、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 (C2h) 、马平组 (C3m) 、二叠系中统梁山组 (P2l) 、栖霞组 (P2q) 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 (Q) 。

钼镍矿层产于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下部, 该层岩性较复杂, 为灰绿色页岩及黑色炭质页岩为主的浅海相沉积, 厚130~159m, 假整合于震旦系灯影组之上。按岩性可分为三段:P第一段 (∈1n1) :主要为黑灰色粉砂质泥岩, 含硅磷质、灰质结核及灰岩透镜体。顶部为黑灰色透镜状含胶磷矿炭质泥岩及炭质灰岩;底部为含硅质磷块岩、硅质岩及含黄铁矿的高碳质泥岩, 厚7~12m。含软舌螺:Circotheca sp.及骨针。本段顶部有一层厚约2~5cm的含钼、镍多金属黄铁矿层, 可作为第一段顶界的划分标志。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图1) 。

第二段 (∈1n2) :灰黑、黑灰色炭质泥页岩, 夹少量粉砂岩。产三叶虫化石, 厚14~38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三段 (∈1n3) :主要由灰、绿灰色含钙质、粉砂质页岩为主, 夹少量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等, 厚101~113m。富含三叶虫、腕足类化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2-震旦系灯影组;3-白云岩;4-铁质黏土岩;5-磷质硅质岩;6-炭质泥岩;7-炭质、炭硅质黏土岩;8-炭质页岩;9-钼镍矿层

2.2 构造

2.2.1 褶皱

大院背斜为该区最大的褶皱构造, 属织纳穹窿的一部分, 轴向北东-北东东, 延伸大于10km, 核部至两翼地层依次为灯影组、牛蹄塘组、明心寺组、石炭系及二叠系, 两侧岩层倾角小于15°, 属一宽缓背斜, 于大院村以北约1km处被北东东向区域压性断裂破坏。

2.2.2 断裂

伴随褶皱构造而相应发育同级或次一级的断裂构造, 按其方向可分为二组:与背斜轴向一致 (北东向) 的压扭性断裂带, 断续贯穿整个背斜轴;北东东或近东西向的张扭性断裂在全区普遍发育, 其规模大小不一, 延长数百米~数公里。其中该区中部一条北东东向区域压性断裂破坏大院背斜, 该断裂以南地层下降, 以北地层相对抬升。该区部分断裂破碎带中见零星的铜矿化、铅锌矿化, 但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铜、铅锌矿体。

2.3 矿层特征

2.3.1 矿层产出特征

钼镍多金属矿层呈层状产于牛蹄塘组 (∈1n) 第一段中, 呈深灰至灰黑色微带黄色, 具金属光泽, 可见铅灰色镍钼矿物及条带状黄铁矿, 风化带矿石见褐铁矿皮壳及白色薄膜。其顶板为炭质页岩, 风化后显鳞片状构造, 直接底板为灰黑色球状结核粉砂岩、硅质泥岩、炭质泥岩。矿层形态受地层控制, 与地层产状同步变化, 全区分布较为稳定, 褶皱和断裂构造是影响矿层完好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矿层厚度一般0.02~0.05m, 平均0.03m, 偶见厚度达0.7m的小透镜状矿包, 但延伸小。

2.3.2 矿石特征

矿石具有砾屑结构、生物屑结构、藻包粒结构、显微莓球结构和迭层构造、滑动角砾构造、生物搅动构造。经初步研究, 具有砾屑结构和迭层构造的矿石, 其钼镍的含量较高, 反之则低。按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本矿区矿石可划分出以下三种矿石自然类型[1]:

条带状钼镍矿石:在砂、砾屑黏土岩中, 针镍矿、胶硫钼矿与炭泥质和黄铁矿相间2~3mm组成条带和细纹, 并与围岩层理近似平行。分布于矿层的顶部和底部。

碎屑状钼镍矿石:在砂、砾屑黏土岩中, 黄铁矿、胶硫钼矿呈球粒与炭泥质、生物砾屑混杂构成碎屑状构造。分布于矿层的中部。

竹叶状钼镍矿石:在砂、砾屑黏土岩中, 黄铁矿、针镍矿、胶硫钼矿呈饼状、棒状、环带状与炭泥质间断排列构成竹叶状。分布于矿层的中、下部。

2.3.3 矿物组合特征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针镍矿、胶硫钼矿、黄铁矿等,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炭质、黏土矿物、方解石等[1]。主要矿物详述如下:

针镍矿:原生针镍矿粒径0.003~0.005mm, 它形微晶和少量显微莓球, 与黄铁矿共生, 分布在层纹石中与炭泥质组成相同纹层。后生针镍矿粒径0.10~0.40mm, 呈它形晶粒状、针状、板状或脉状常充填于岩石孔隙中。见个别针镍矿包裹黄铁矿或与锑硫镍矿共生。统计含量0.5~1%。

锑硫镍矿:原生锑硫镍矿粒径<0.03mm, 与微晶针镍矿相间成纹层, 后生锑硫镍矿粒径0.03~0.04mm, 一般呈它形单晶稀疏分布, 个别与针镍矿共生成连晶。含量0~1%。

胶硫钼矿: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结果, Mo:56.26%, S:40.74%, 含少量杂质, 以Mo S2形式出现, 为黄铁矿型镍钼矿石中最为主要的钼矿物。成非晶质或隐晶质似碎屑状、胶状集合体或成炭泥质砾屑的胶结物产出, 其中常含有微晶黄铁矿。含量1%~3%。

2.4 找矿标志

牛蹄塘组底部黑色炭质泥页岩系为本区含矿层, 地表露头易于识辨, 可作为该区找矿的岩性标志。其次, 黄铁矿型钼镍矿层与围岩截然不同, 具明显的硫化金属矿特征及微层理构造特征, 易于分辩, 可作为该区找矿的矿物标志。此外, 钼镍矿层底板的硅质岩也可作为岩性找矿标志。

2.5 矿化富集规律

牛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部黑色页岩建造发育, 为含有机炭较高的硅、泥质岩石, 岩石组合中Mo、Ni、V、P等元素含量较高, 为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带还原环境[4], 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 是多种物质来源沉积聚集而成岩成矿, 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3]。矿化富集程度与含矿岩系厚度一般成正比关系, 即含矿岩系厚度大, 则矿体厚度增大, 矿质较好, 深部矿层厚度稳定, 钼含量变化小。

3 找矿前景

根据上述矿床地质特征可知, 该区钼镍多金属矿层赋予于牛蹄塘组地层近底部, 矿层分布稳定, 厚度、品位变化系数小, 故该区具有牛蹄塘组地层的区域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而大院背斜南端及中部东翼均有牛蹄塘组地层分布, 且未开展过地质勘查工作, 具有极大的找矿前景。

中寨大院钼镍矿南部矿区的矿层延走向向南延伸, 含矿层一直延伸至大院背斜南端, 而矿层延倾向向东延伸, 含矿层随宽缓的背斜分布直至穿过狭长的向斜构造, 埋藏不深, 仅局部被断裂破坏 (图2) , 这些区域的成矿地质条件与该区已查钼镍矿床基本一致, 同时古沉积环境条件也应基本一致, 故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故可开展相应的勘查工作以查明预测区域内钼镍矿含矿层中是否存在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织金县大院河地区牛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部岩石组合中Mo、Ni、V、P等元素含量较高, 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在浅海陆棚带还原环境的条件下, 多种成矿物质来源沉积聚集而成岩成矿, 形成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多金属矿床。除目前以查明的钼镍矿床外, 笔者认为, 织金县大院河的大片区域仍具有钼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故在大院背斜南端及中部东翼圈定出一个找矿预测区, 通过勘查地质工作, 完全有望发现新的的钼镍多金属矿床。

1-震旦系;2-寒武系下统;3-石炭系;4-二叠系中统;5-峨眉山玄武岩;6-二叠系上统;7-三叠系下统;8-海西期二叠系灰绿岩;9-地层界线;10-断裂;11-向斜;12-背斜。

摘要:贵州省织金县大院河地区牛蹄塘组 (∈1n) 底部存在区域上的“镍钼钒多金属层”, 以厚度薄、品位高、分布稳定为特点, 并已查明多个达中型规模以上的钼镍矿床, 通过对该区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认为大院背斜南端及中部东翼仍具有钼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具有极大的找矿前景, 并圈定出一个找矿预测区, 通过勘查工作完全有望发现新的钼镍矿床。

关键词:织金县,钼镍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三总队.贵州省织金县铜厂坡铅锌多金属矿详查报告[R].2010.

[2]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贵州省织金县中寨大院钼镍多金属矿勘查评价报告[R].2009.

找矿前景分析 篇11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型;小西尔根气河上游;向上延拓;化极;地质特征

0.引言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边疆,是我国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目前,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现多处重要的矿床,如斑岩型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中,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金矿就占一半,且随后仍有巨大发现。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一词最初是由Lindgren首先提出的,这种矿床是环太平洋活动带上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的发现,具有低温、低压、低盐度、成矿深度浅等特点,其成矿时期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联。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分布于中生代地台活化区(大兴安岭地区)和古生代裂谷带(西北地区)以及新生带(台湾地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金矿的潜力,如最近新发现的宝兴沟矿床可能就是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本文正是在此区域构造背景下研究寻找金矿的前景。

众所周知,找矿是离不开地球物理方法的,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作为一种直接寻找磁铁矿的有效方法被使用,同时它也在间接寻找矽卡岩型矿床和金矿床等多种矿床类型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塔河县小西尔根气河上游工区开展的高精度磁测方法和化探方法,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及推断解释,分析该矿区的磁异常特征,再结合相关的地质资料划分出矿化蚀变带范围,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做铺垫。

1.区域构造背景

位于古亚洲构造域的兴安岭—内蒙古地区是西伯利亚—蒙古大陆东南陆缘活动带,早古生代部分地区再生为地槽,先后于中加里东期和中华力西期皱起,印支运动使其并入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后带[2]。大兴安岭的最北段是规模最大的火山构造带,而额木尔山火山喷发带是主峰带的一部分。晚侏罗世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呈北北东向喷发于近东西向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和花岗岩基底以及近东西向的中—晚侏罗世沉积盆地之上。早白垩世沿着主峰带的北北东向断裂继续喷发了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主要系上库力期酸性火山岩,为呼玛河中上游继承式火山断陷盆地。沿上黑龙江盆地的周缘及中央断裂形成额木尔河上叠式火山断陷盆地,代表性火山就包括小西尔根气河上游。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经历了喷溢为主—爆发为主,而后进入火山活动间歇期。早白垩世,在一段沉积间断之后火山活动又从喷溢为主开始,到爆发为主的活动高潮,晚期为中基性火山岩沿裂隙喷溢[2]。

成矿条件离不开火山构造,而断裂构造在导岩、导矿构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大断裂(如岩石圈断裂)都经历了长期的多旋回发展过程,对其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沉积建造、岩浆活动等有着重要作用。得尔布干断裂[2]为岩石圈断裂(深大断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经塔河一带向北延入俄罗斯境内。断裂两侧在不同地段均有不同的区域地质特征,北东段在中生代以来北西盘相对下降,沉积了巨厚的中侏罗世火山碎屑岩建造,南东盘相对上升,出露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及元古代、古生代侵入岩;南西端两侧的差异不是明显,两侧均分布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塔河一带延断裂有小的基性岩体分布。

另外,该地带为西伯利亚板块额尔古纳新元古代陆缘增生带[3],出露了元古宇佳疙瘩组、额尔古纳河组浅变质碎屑岩及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及白音高组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系。晚古生代的侵入岩和中生代的火山岩发育。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形成了内生金属矿床。

2.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本区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槽交界处得尔布干断裂的北侧,宝兴沟—庆祥沟次级断裂的东侧。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仅见由侏罗系绣峰组地层构成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为北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较缓,多在20°-40°之间变化。

区内断裂以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其次为近南北向。其次,在工作区附近有北西方向宝兴沟—庆祥沟次级断裂,沿该断裂有呈线状分布。宝兴沟化探异常主要分布在该断裂的两侧。工作区北部小西尔根气河谷底可能是一个较大的断裂带,展布方向为北东向。

测区内出露地层有侏罗系中下统绣峰组(J1-2x)、侏罗系中统额木尔河组(J2e)和白垩系下统光华组(K1gn)。侏罗系中下统绣峰组(J1-2x)大面积分布于区内中北部,占区内面积的60%左右,岩性以灰黄色砾岩、粗砂岩为主,夹石英长石细砂岩、黑色泥质粉砂岩薄层。侏罗系中统额木尔河组(J2e)小面积分布于区内西北部和东北部,占区内面积的5%左右,岩性以黑灰色砾岩、粗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夹黑色泥质粉砂岩薄层及煤。白垩系下统光华组(K1gn)小面积分布于区内东南部,占区内面积的2%左右,岩性为灰白色流纹质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凝灰角力岩及流纹岩。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为现代河流冲积层及河漫滩沉积层的砂砾石、卵石及粘土,占区内面积的15%左右。

测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加里东期中粗粒花岗岩,分布于区内南部,占区内面积的15%左右;其次为花岗斑岩脉(γπ)和英安玢岩(αζ)脉。燕山晚期花岗斑岩(γπ52)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南部,该岩体侵入到侏罗系中统地层中,出露的范围较小,呈岩株或岩枝状产出,岩性为花岗斑岩(γπ)。燕山晚期闪长玢岩(δμ53)在工作区出露较零星,多以岩株或岩枝状产出,侵入到侏罗系中统绣峰组地层中。其中花岗斑岩具弱硅化和绢云母化,闪长玢岩发育有较普遍的绢云母化和弱黑云母化以及磁铁矿化。

3.物性特征

在本次高精度磁法测量过程中,对岩石露头、路线中见到的转石及岩石标本 ,利用磁化率计测量了其磁化率强度,观测点共228个。各岩性的磁化率强度为(表1)

表1岩石磁化率统计一览表

从该统计表可以看出该区高磁异常主要为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引起,而围岩砂岩的磁化率较低。岩体和围岩间磁性差异明显,这就为利用磁法间接找矿提供了依据。

4.主要工作成果

通过对工作区进行面积性的磁法扫面工作后,大致了解了该地区岩性的磁性特点和磁场特征,识别出矿体和围岩间的矿化蚀变带,下面对全区的磁异常进行解释和推断。

从磁异常△T[4]等值线平面图的磁场特征看,全区大部分地区磁场变化平稳,磁场强度不大,全区主要可分为两种磁场类型,一是面状的低缓负磁场,二是条带状的正磁场(小-C-2011-1)。

(1)面状的低缓负磁场主要分布在测区的南部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在剖面平面图中该磁场△T曲线大部分变化平稳无明显的阶跃式跳动,相邻测线一致性较强,强度较低,多在-600-200nT之间,呈面状展布,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

(2)条带状正磁场以低缓负磁场为背景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中部,是该测区唯一一处较高正磁场,在剖面图中该磁场△T曲线呈高强正场,具多峰,呈锯齿状,相邻测线一致性较好,异常主要有两处,一处以1/2极大值600nT等值线衡量,异常长度大约600米,宽度大约400米,属三度体走向不十分明显;另一处以1/2极大值1000nT等值线衡量,异常宽度大约在300米左右长度在800米左右,属二度体走向近东西;从整体上看这二度体与三度体的组合异常为一长轴走向近东西的条带状正磁场,其西侧没有被圈闭,东侧基本封闭。

(3)经化极[4]处理后条带状正磁场异常的幅值、分布范围及形态基本不变,走向近东西,经向上延拓[4]50米、100米到200米后磁异常逐步减弱,当上延到200米时磁异常基本消失,但其形态及走向基本保持不变。依据磁场分布特征及物性标本测量,推测本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面状低缓负磁场为砂岩、泥质粉砂岩等引起的磁性反映,中部的小-C-2011-1号条带状正磁场为两部分组成,左侧三度体为稍具磁性的花岗斑岩,右侧二度体为稍具磁性的闪长玢岩的磁性反映,局部异常为构造活动引起地层残留体局部磁性矿物富集引起。推测该带状高异常与负磁场区接触带附近为矿化蚀变带,即成矿潜力较大区域。

5.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比较强烈,而北段的小西尔根气和上游区域是规模最大的火山构造带代表之一,并且存在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相伴的金矿化作用,因此该区域有利于形成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本文正是在此构造背景下对工作区开展了高精度磁测工作,了解了该区域的磁性特征,结合化探异常圈定出矿化蚀变带范围,最后结合相关地质资料作分析研究,进一步为寻找金矿的前景提供依据。后期经槽探工程验证,该蚀变带局部具有褐铁矿化和弱硅化现象,原岩光谱分析金元素结果显示较好。

【参考文献】

[1]张伟庆,张作伦,张鲁新等.高精度磁法在某铅锌矿体勘查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9,394(4):81-84.

[2]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3]邵积东,王守光,赵文涛等.大兴安岭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地质与资源,2007,16(4):251-256.

找矿前景分析 篇12

关键词:冷家溪群,构造,区域地层

0前言

胡家坳矿区位于醴陵市北东, 相距50km左右。属醴陵市官庄镇管辖。而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脉型金矿成矿区, 本文通过对其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区成矿背景等成矿信息高度吻合。这表明该矿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晚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中元古界冷家溪群为富Au、As、Sb、W等元索的含矿建造 (刘英俊, 1989) 。从表1-1可以看出, 区域冷家溪群中金平均丰度为4.7×10-9, 为上部大陆地壳平均丰度的2.6倍, As、Sb、W的平均丰度也都明显地高于对应的上部大陆地壳平均丰度。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是区域内重要的赋矿地层。区内已知的内生金矿床, 绝大多数赋存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中。

注:据刘英俊1989资料修改F=元素丰度/上部陆壳平均丰度

1.2 区域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衡东-浏阳新华夏系隆起带中段与北西向长沙-萍乡大断裂带的复合部位, 板杉铺岩体北东突起部雁林寺-洪源一带。

区域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 造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形迹, 形成了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本区浅 (表) 层构造是以北东向构造为主, 北西向构造为次的相互交织的构造格架。带内有大量的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辉绿玢岩脉呈北西向产出, 清晰地显示了长沙-萍乡北西向构造形迹。

从走向上看, 在整个湘东北金矿成矿区内, 区域规模构造主要有2组:NE向和NW向, 近NE向区域剪切带在武陵-雪峰运动时就已经形成, 其韧性剪切推覆活动一直持续到加里东末期。影响的宽度也比较大, 在其影响的地区, 冷家溪群地层普遍发生构造变形, 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韧性剪切活动为冷家溪群中分散金的活化转移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为这种剪切带不仅是强应力作用带, 而且还是高热流体集中的场所。

1.3 岩浆岩

区内岩体十分发育, 共出露大小岩体360多个, 岩性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 并发育基性、超基性岩。板杉铺岩体侵入在中元古界冷家溪群中, 呈北西向分布在南县-湘阴-萍乡断裂带附近, 接触变质作用一般不强, 以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为主, 小岩株、岩脉等岩性复杂, 有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

据重磁异常和遥感影像推测板杉铺岩体北东突起部存在较大的隐伏岩体, 这些隐伏岩区是湘东北地区的矿化集中区, 为金的富集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物质来源, 是寻找金、铜 (铅、锌、银) 矿产的远景区。从图1可知, 矿区正位于板杉铺岩体的北东突起部。

1.4 区域化探异常特征

区域内进行过两次较系统的化探工作。

1962年由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测量队在本区进行了1/20万重砂测量工作。在区内亥子冲-雁林寺-桃花一带, 圈出了亥子冲Ⅰ级黄金重砂异常, 该异常面积为27.5km2, 样品中一般含金3—9克/吨, 最高34克/吨, 伴生矿物有辰砂、白铅矿。矿区正位于该异常区的东部。

1987年由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247队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扫面, 在区内发现了三个北西向金的综合异常带, 以8×10-9为异常下限圈定的异常区面积达142.6km2。矿区处于其中洪源-雁林寺-横江冲金异常带边部。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黄浒洞组、小木坪组的地层。地层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黄浒洞组主要为青灰色板岩与砂质板岩互层, 夹少量杂砂岩、石英砂岩等, 矿区内出露厚度为1528m, 小木坪组主要以紫红色板岩夹粉砂质岩、夹少量千枚岩为特征, 矿区出露厚度为1072m。黄浒洞组为本区主要矿源层。

2.2 矿区构造

矿区范围内主要构造有同斜倒转褶皱、雁林寺韧性剪切带 (往北东延伸到界外) 。由南往北有:

(1) 褶皱构造。雁林寺-牛角坡同斜倒转向斜, 黄浒洞组构成其核部, 两翼岩层产状为320-330°∠40-60°, 北西翼岩层倒转。

管家排-一字岭同斜倒转背斜, 呈北东向延伸。雷神庙组构成其核部, 因断裂切割地层出露不全。

(2) 断裂构造。雁林寺韧性剪切带, 总体向北或北西倾斜, 局部向北北东倾斜, 倾角20-60°, 宽度最大达500m。该剪切带中央一般为流劈理, 两侧为劈理带、构造透镜体等。目前在矿区内发现一条主要断层 (F1) , F1断裂主要出露于胡家坳水库至吴家排附近, 呈北东东向延伸, 倾向北北西, 其产状为315-5°∠50-65°, 控制延伸4km。断裂中主要充填板岩碎块、糜棱岩、板岩透镜体、石英微细脉、断层泥等, 断裂出露宽3-8m (图1) 。具有多期次特征。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赋矿场所。

2.3 岩浆岩

勘查区外围南西部是板杉铺岩体, 在普查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但大面积热变质晕显示在深部存在隐伏岩体。可为成矿提供热源。

2.4 化探异常特征

2012年214队承担并完成的《湖南省浏阳-醴陵官庄地区金矿整装勘查小横江-箭杆山金矿预查》进行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其成果资料显示Au、As、Sb异常明显, 该区面积15.9km2, Au的峰值含量546.42ppb, 平均强度38.35ppb, 本区累乘异常连续性、渐变性均较好, 平均强度较高, 规模较大, 浓集中心明显, 浓度分带清晰。异常赋存在黄浒洞组 (Pt2h) 和小木坪组 (Pt2x) 地层中, 总体分布呈北东向展布。

2013年-2014年214队在该区进行了普查工作, 在磨刀坑、吴家排、管家排、胡家坳、冲尾、官山冲等地进行了异常查证工作, 结果显示在普查区内发现的9条矿 (化) 脉与本区的化探异常特征相吻合。

2.5 矿体地质特征

在矿区内共圈出9条脉体, 分别为V2、V3、V4、V5、V7、V8、V9、V10、V14, 其中8条为含金石英脉型, V8为破碎带型。

3 成矿分析

3.1 区域成矿背景有利

(1) 区域地层金丰度高, 能为成矿提供良好的成矿物质来源。

(2) 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能为成矿提供运移通道、容矿空间、热源及部分物质来源。

(3) 区域分散流金异常明显, 矿区位于金异常浓集区。

(4) 矿区位于区域重砂金异常东缘。

3.2 矿区成矿背景有利

(1) 矿区地层为冷家溪群黄浒洞组、小木坪组, 为区内的赋矿地层。

(2) 矿区内F1地层是重要的容矿控矿构造。

(3) 矿区内土壤地球化探测量存在北东向分带金异常, 与已经发现的脉组吻合。

(4) 区内已控制的的脉组其厚度、品位较稳定, 且其延伸较长。

4 结论

胡家坳矿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并且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高度吻合, 这表明胡家坳矿区能找到一组北东向的具有工业价值的金矿脉。预期能找到一处中小型以上的金矿床。

参考文献

[1]刘鹤群.胡家坳矿区阶段性工作总结[K].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四队, 2014 (11) .

[2]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8 (01) .

[3]路凤香, 桑隆康.岩石学[M].地质出版社, 2006 (09) .

[4]柳德荣, 吴延之.醴陵市雁林寺金矿床成因探讨[J].湖南地质, 1993 (12) .

上一篇: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下一篇:破解国际物流之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