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共11篇)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 篇1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5、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6、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图形、练习纸、彩色笔,智慧星。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感知规律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前庄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庄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口念: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谁能接着来? 他接得对吗? 好,再来一组动作。(2)口念: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谁来接?我们大家一起接一次吧?
2、小朋友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庄老师动作的?(生回答。)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这节课,庄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我们生活当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一、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学生主动给聪聪明明打招呼。嗨,哈罗。然后聪聪、明明给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聪聪说:今天,我和明明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猜一猜,是什么地方?师: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2、出示“数学乐园”明明说:瞧,数学乐园可是我和聪聪布置的哟,怎么样,漂亮吗?)师:他们的布置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当说到主题时,师:哟,你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你真聪明!你能大声地再说一遍吗?(师点课件引导生说出规律。)师补充:说简单点说是一黄一红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他说得真好,小朋友,把掌声送给他,送你一个智慧星。再让其他生说出灯笼、彩花的排列规律。(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4、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猜一猜,(师做神秘样)这面旗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旗?(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说得真好,他是根据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这个规律知道答案的。
这个朵花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个灯笼的后面一个是?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你们不但找到了规律,还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好了,就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去玩玩吧!
二、动手实践,找规律
(一)教学例1中跳舞图
1、师:看一看,迎接我们的是什么呢?(歌舞表演。)
2、(出示场中小朋友跳舞)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是按怎样的规律站队的?(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他们站队的规律就是一女一男。(课件演示)。
(二)教学例2
1、聪聪:小朋友,我们去观看魔术表演吧。师:看魔术去。(魔术师出现)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数学乐园,注意了注意了,魔术表演开始了,1、2、3变!(魔术师吹口气,变出例2第1图)
2、师:魔术师变出了什么呢?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用学具摆一摆。(每个问之间稍停一会儿)
3、抽生上黑板摆。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魔术师变出的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魔术师还要变。(变成例2第2图)
师:魔术师又变出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试一试。
5、生上黑板摆。你能说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从形状、颜色上谈)
师:小朋友摆得真好,不仅能从图形的形状上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还从颜色上找到了排列规律。
6、好,把学具推上去。出示课件魔术师抛花:魔术师说:呵呵,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变!这些鲜花送给你们。师问:你们喜欢吗?
(二)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小朋友们,数学乐园里还有很多游戏,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出示课件:聪聪明明拿着画板,聪聪说:我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明明,你会不会?明明:我当然会啦,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4、出示“做一做”第2题:一群小星星和一些正方形跳到舞台上。其中一颗星说:唉呀,我们怎么都没涂色呀,一点儿都不好看。小朋友,你们能帮帮我们,给我们涂上有规律的漂亮的颜色吗?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给这些图形设计出有规律的美丽的颜色来。(收2本,逐一展示。可根据实际问:你是怎么涂得又快又好的?)
三、生活中的规律。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麦当劳叔叔、长城、桥、身着奥运领奖服的刘翔、藏族小姑娘等。)让学生发现一两张图抽生说规律,找到规律了吗?后面让学生抢着答。
2、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
学生寻找并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当出示春夏秋冬时,师: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课件:聪聪、明明出现: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小朋友再见。
板书:
找规律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 篇2
一 “找规律”教学的内容
找规律是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因为一些优秀教师的灵活运用存在着独特的教学意义, 也使得教学能够按照新时代的素质发展需求顺利进行。
1. 在数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规律
数学的学习是探索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通过对其变化的总结, 掌握逻辑演算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 找规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中的具体结果需要通过探讨来验证可行性。
2. 引导学生了解规律
为了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进一步认识规律,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具体解题时放开学生, 让学生独立自主得解决问题, 先观察和分析再在所学的知识中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题目中, 存在很多类似找规律的题目,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以进行简单引导, 帮助学生找到观察的重点, 深入了解规律, 通过实际操作达到对规律的认知和判断。
3. 具体案例
教师通过排列, 将学生分为男孩和女孩按照一定规律站成一排, 从简单的等差数列慢慢强化, 让规律的寻找越来越困难, 在此期间, 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教师的指引, 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 并在之后可以适当举一反三, 寻找在生活中相类似的例子,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得告诉学生要对周围的事物多留心观察, 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存在, 发现了规律也就从本质上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这次教学中, 学生通过有目的性的观察发现了规律的存在, 使得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懂得运用观察的能力, 对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性的分析, 养成了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在理性培养上起到了深远的效果。
二、学习规律的作用
在教学初期, 要告诉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是亲自动手、自主探讨, 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增强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1. 现实意义
找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强互动性和趣味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着手实践, 掌握和了解事物规律, 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找规律的方式使学生在现有所学的基础上, 将数学研究和认识推向组织化和结构化, 使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找规律教学中用启发的方式,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也就是说通过找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 增加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兴趣。对学生来说, 自己动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实际的应用中, 能激发多种意想不到的成就与收获。
2. 教育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 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缺乏了互动。而找规律这一课以学生为主题, 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和自主思考加强了互动, 这是在传统教学上往往达不到的。构建模型教学需要引入现实的内在规律, 需要大量实际操作、探索实验, 在知识以外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再存在教和学的不平等关系, 让课程与教学得到融合。
学习对数学中对规律的理解和研究, 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思维更加成熟, 锻炼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解题方面也能迎合教育模式, 在考试中增加得分点, 提升学生的成绩, 使教育成效显而易见。
找规律教育不仅能激发教育者的教学灵感, 还能引导学生学习到数学学习中的宝贵经验和应用方法, 在实践中培养出实际应用能力, 也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通过放开束缚, 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保留学生的特性和创造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达到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对于教育理念和内容的追求。
综上所述, 数学内容与成就并非朝夕所得, 其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研究, 历代积累下来的智慧, 推动教学教育也是一项艰距的任务。教材的挖掘和教育方法的改进, 都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具备研究性的学科, 对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 还能发展学生在探索方面的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了解事物的本质, 开展建模教学, 就是使学生在现有所学的基础上, 将数学研究和认识推向组织化和结构化, 使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透过现象达到本质。自主探究使学生改变原本高耗低能、事倍功半的学习模式, 教育学生自觉探索探究学习方法, 运用更多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观察和理解, 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能给以学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势佳.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2) :228-229.
二年级《找规律》教案 篇3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找出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最近老师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发言积极,字也写得特别端正,为了表扬大家,我决定邀请同学们到我的新家玩一玩。
二、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师: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玩玩,好不好?(好)
一路上你都发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规律?(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
揭题:同学们已经会找一些像这样重复出现的简单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地学习“找规律”。(板书)
师: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家新装了一扇防盗门,很先进,防盗门上有几组特意设计的密码,只有输入正确密码,才能打开防盗门。
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摆一摆。
小组交流讨论: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对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什么叫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学生说一说想法。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4.出示练习题: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列)
5.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四、自主设计,创造规律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发挥你们的想象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给老师家的窗帘设计花边。注意:先想好规律,再动手。开始吧!
1.学生活动
2.展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六、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 篇4
课题: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找规律,(教材85页内容)二,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四,教学难点:
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五,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贴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情境引入
师:每个小朋友都很开心,只有小丽坐在草地上,原来她最喜欢的裙子掉了一朵小花,可她们班的六一联欢会就要开始了,看,她可着急了,我们能帮帮她吗?
裙子上的图案是按黄绿黄绿的规律排列,缺了朵黄花,下面有4朵不同类型的花让学生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小花添上。
小丽可高兴了,我们帮她解决了大麻烦,所以她想谢谢大家,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她们班的联欢会,你们想去吗?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有彩旗、灯笼、彩花,还有小朋友。引出这些彩旗、灯笼和彩花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
3、揭示课题——找规律(板书)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并问:你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小朋友的队列图
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并问:你是怎么想的?
3、课件出示彩花图、灯笼图
我们再来看看,觉得彩花、灯笼的规律和彩旗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悄悄地讨论讨论。
请学生接下去猜猜彩花和灯笼各是什么颜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并问: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排列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三、动手实践、巩固发展
1、涂一涂:P85做一做
请小朋友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 学生活动
集体评议并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2、瞧一瞧
依次点击出示判断题,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并说一说理由。(1)○ ○ ○ ○ ○ ○ ○ ○ ○ ○
(蓝 紫 蓝 紫 紫 蓝 蓝 紫 蓝 紫)
第5、6个倒了,应该是按蓝紫的规律排列的(2)▽ △ ▽ △ ▽ △ ▽ △
(黄 绿 黄 绿 黄 绿 黄 绿)是按黄绿的规律排列的(3)○ △ □ ○ △ □ △ ○ □
(红 绿 黄 红 绿 黄 绿 红 黄)
应该是红绿黄的规律排列,第3个绿红位置错了
请学生说说这题除了颜色的规律,还有别的规律吗?(○△□的规律)
3、欣赏规律美:(出示图片)斑马、钟面、花布、衣服。
4、说一说平时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按照规律排列的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教学实录 篇5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 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等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 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和大家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在我这个盒子里有红色的和黄色的小花,大家看第一朵是红色的,第二朵是黄色的,第三朵是红色的,第四朵是黄色的,那你们来猜一猜,第五朵花是(),第六朵是()下一朵呢。你们真厉害,全猜对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2. 揭示课题
老师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你们猜得这么准呢?谁来举手告诉我。(将花贴在黑板上)。
生:
生:
生:
(提示:有顺序,有规律)
师:因为它是有规律的,所以你们猜得这么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那谁来说说这串小花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红花,黄花,又红花,黄花
师:按照这个规律,老师想让你们给这串小花分一分组,谁来分?
生:把它切开分成四个小组。一黄一红为一小组(师用尺子用虚线画)师:他的这种分法好不好?(好)掌声送给他。师:像这样一黄一红2个为一组(板书:一组),老师用一条虚线把它们分开,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二组的小花和第一组的小花怎样?生:都是一朵红花,一朵黄花,2个为一组。
师:第三组小花和第一组呢? 师:也就是说后面的每一组小花跟前面第一组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知道重复是什么意思吗?生:再来一次,又来一次,而且每次都是一样的。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6月1日是什么节日(儿童节),六一儿童节时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课件)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你发现有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吗?
生:小花是有规律的生:
生:
(小花、彩旗、灯笼、小朋友)
2.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先来看一看彩旗,谁来说一说彩旗的规律?
生: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谁还有补充)生:它是红黄红黄不断重复出现。(说得好,掌声送给他)
师:那后面多了一面空白的旗子,你知道它应该涂成什么颜色吗?(黄色)师:为什么涂成黄色。生:红色后面就是黄色。
师:那我让你们分一分组,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分? 生:红黄一组,红黄一组。(点击课件)()个为一组,按()重复出现。
3.师:我们已经观察了彩旗的规律,接下我们看看什么的规律?(返回主图)这样吧,男生观察灯笼的规律,女生观察小花的规律,比一比,看男生说得好还是女生说的好,先男生来吧,请你给灯笼分一分组,你会怎么分? 生:2个为一组,一紫一黄这样重复出现。
师:那后面这个灯笼的颜色应该是紫色。那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呢?(黄)
师:你很有想象力。男生表现得非常棒!接下来看女生的表现如何?(点击课件)(返回主图)
4.师:请女生谁来说一说小花有什么规律?(小花)(课件)
生:
(谁还有补充)
生:一绿一紫为一组,然后不断重复出现(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
师:那后面空白的小花应该涂成什么颜色?(绿色)我们来给这些小花分一分组,几个为一组?(2个)。(点击课件)(返回主图)
5.请同学们再观察这幅图,还有有规律的现象吗?(小朋友)师:我们请6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模仿一下。(6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模仿)师:他们模仿的对不对?(对)他们排的这种顺序有规律吗?(有)有什么规律?
生: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为一组这样不断重复出现。师:我们来展示一下,他刚才说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组,那我们先从哪分开?我们现在站成一排了,跟他说的规律一样吗?(一样)再围成一圈。除了这种规律,还有什么规律?
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一组,然后不断重复出现。师:那我们要从哪断开?是不是跟他说的规律一样的。(是)同学们真棒,同一个圈里,你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规律。(点击课件)
6.老师忍不住想要跟你们合作一下,看这里,我摆了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猜猜看我还会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摆正方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为什么你们后来说得这么准呢?生:有规律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样重复出现的。
师:老师请一个坐得最好的同学也到前面来摆一摆,也摆出有规律的排列来,不过要加一个长方形。(一生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观察,他摆的有规律吗?你自己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生:
师:你不但摆得好,说得也好。(掌声送给他)
师:那老师问问你们,他摆的这一行规律跟老师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谁发现了?
生:
师:也就是老师摆的是几个一给(2个),而这位同学摆的呢?(3个)如果以后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好多个为一组。
休息。
7.师:刚刚我们认识我这么多有规律的事物,接下来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课件)涂一涂,后面应该涂成什么颜色?(绿色和黄色)同意吗?看第二题,每个小星星的后面藏着什么颜色图形?(紫色和蓝色)是不是?(是)(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说说规律)这一题也没有难倒大家,看下一题。谁来说?(正方形和圆形)(你真是个聪明的小朋友)看来这几题都没有难倒大家,小猫咪遇到困难了,你能帮一帮它吗?生:
谢谢你帮小猫咪解决了困难,小花狗有话对你们说:“小朋友这个我会,你们会吗?”生答。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找规律涂色
师:你们也想不想来自己涂一涂(想)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看看哪些同学涂的又快又好。(生涂)
师:老师选了2位同学涂的拿给同学们看,(一差一好)他涂对了吗?虽然对了,但是这个同学涂的出格了,看上去不美观,再来看看这个同学涂的,(很美观)(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师:同学们看第一组图形它是几个一组的(2个)第二组图形是几个分为一组(3个)
2.动手创作
师:同学们自己涂了涂,接下来,老师想让你们做一位小小设计师,你们想不想做,看看设计师的要求(课件出示)老师给第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和一张白纸,将白纸上的双面胶撕下来,将你们设计好的图形贴上去就可以了。(生动手操作,小组长将摆好的图形展示到前面来)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他们摆的这些图形,有规律吗?漂亮吗?(把掌声送给自己,谢谢这些同学)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将图形放中间。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创造了这么美的规律,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你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吗,我们一起去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吧?(课件)
生:
生:
生:
(四)欣赏图片,感受美感
师:我知道同学们有了很多的发现,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课件播放图片、声音)
师: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们只要你们多观察、多动脑,就一定会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五)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篇6
1、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 篇7
一、设计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 “找规律”主要是寻找数、式、形的变化规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现行苏教版小学教材, 一方面在四、五年级设立单元, 以主题单元式编排“找规律”内容, 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中, 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以分散渗透式穿插编排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 从而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1.主题单元式
四、五年级是小学中高年级,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该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此时加强“找规律”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单元。具体设计如表1:
(1) 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找规律”是首次以单元形式出现, 内容分两段安排: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 以及类似现象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在获得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经历规律的再认识, 感受规律的应用。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 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找出这样的规律:“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成一排, 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 两端的物体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在探索与运用上述规律后, 可以进一步研究“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成一圈, 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也即“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成一排, 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 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
(2) 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这部分教材主要设计了两个内容, 一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搭配两种事物的过程, 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二是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 探索并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如, 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间的规律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也遇到一些简单的搭配和排列问题, 但隐含的规律学生很难注意。本单元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具有一定挑战性。教材提供的活动线索是:选配或排列实物——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在讨论与反思中获得规律。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有助于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让学生在研究常见的搭配或排列的现象中, 初步学会搭配或排列方法的计算, 为今后学习更加复杂的规律打下基础, 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 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以及让学生根据周期规律, 确定某个物体或图形有多少个。教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 创设了小兔跳高的有趣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进行计算。在探索盆花的排列规律中, 为了让学生逐步进入探索的状态,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 再提出“照这样摆下去, 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重点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中把握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本质规律。“试一试”的问题来源于例题的情境, 有利于学生利用例题中掌握的方法进一步探索规律, 解决问题。“练一练”共安排了三道题, 前两题帮助学生巩固用除法计算找出答案的方法;第3题让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画出指定序号上的图形。不过这里的“找规律”与四上的“找规律”同属周期性问题, 并且在难度上也不存在太大跨度, 如果安排在一起, 似乎有助于增加教材的系统性。
(4) 框数中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 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计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 使学生主动经历:在操作中找规律——丰富动作思维、积累感性经验、体会有序思考;在表象中找规律——发展形象思维、逼近规律本质、初步上升理性;在抽象中找规律——在比较中抽象、在理解中概括、在抽象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2.分散渗透式
通过整理苏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12册教材, 发现其他学习领域的教材中, 穿插编排了许多有关“找规律”的内容, 经分析、疏理大体上包含以下八个方面:
(1) 数列中找规律。这种形式的找规律在低年级出现较多。1~3年级中均有涉及。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 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推理等能力, 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做准备。
如:一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 (二) (第79页) 练习十第10题。
找规律填数:
6, 12, 18, 24, ( ) , ( ) , ( )
8, 16, 24, 32, ( ) , ( ) , ( )
9, 18, 27, 36, ( ) , ( ) , ( )
另外, 在学习新数时也会安排找规律的内容, 比如六年级 (上册) 学习分数乘法时就设计了此类题目。
(2) 图形中找规律。在图形中找规律主要出现在一、二年级中, 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 发现其排列的规律, 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这样的找规律主要在低年级教材中, 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 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如:一年级 (上册) 第八单元——加和减 (一) (第49页) 练习三第7题。
你知道每个盒子里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吗?
(3) 算式中找规律。这一类“找规律”也是在低年级阶段出现较多。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 让学生从中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有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
如:三年级 (上册) 第四单元——加和减 (第48页) 练习五的思考题。
下面两组算式各有什么规律?你能按照规律接着写下去吗?
① 99-18=81 99-27=72
99-36=63 ……
② 981-189=792 972-279=693
963-369=594 ……
(4) 运算中找规律。这种形式在二、四、五年级中出现的较多, 通过学生自己计算题目发现规律, 并应用到接下来的计算里。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合情推理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也能帮助学生学会简便计算的方法。
如:二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乘法 (第89页) 复习的第9题。
计算下面两组题:
① 45×9 ② 63×9
450-45 630-6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下面各题可以怎样计算?
27×9 56×9 9×78 9×49
(5) 画图中找规律。画图中找规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通过手脑并用,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涉及。
如:四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角 (第21页) 想想做做的思考题。
经过纸上的2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经过3个点中的每两个点画直线, 最多可以画3条;经过4点中的每两个点呢 5个点、6个点呢?……填写表2。
画一画, 数一数, 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 (任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经过画图和推算, 可归纳总结出规律, 体验通过实际操作探索规律的过程。
(6)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方面,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 (下册) 设置了一个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单元先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这一个数。然后探索“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0除外) , 商不变。另一方面, 四年级 (上册) 和五年级 (上册) 的有关练习题也涉及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些变化规律在前面的教材里有过渗透, 现在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 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 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 为了不把大量教学时间消耗在计算上, 所以可用计算器作为工具。
(7) 在实验中寻找变化规律。在六年级 (上册) 的综合实践活动单元中, 让学生用两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看看表面积有没有变化?用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表面积有什么变化?用4个, 5个, 6个拼成一排呢……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中。通过实验, 学生发现:“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等于“正方体的个数减1的差, 再乘2”, 即“正方体的个数”为2时,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就为 (2-1) ×2;“正方体的个数”为3时,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就为 (3-1) ×2;“正方体的个数”为4时,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就为 (4-1) ×2;……
(8) 通过找规律学习公式、法则、定律。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公式、法则、定律等规律性知识, 这些知识是培养合情推理和论证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 从而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如此课堂就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例如,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 可组织学生观察下列式子:
(48+51) +49=48+ (51+49)
(13+25) +15=13+ (25+15)
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再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讨论, 学生认识到两式存在的共同特点是:三个数相加,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后结果相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 得到加法结合律。
二、设计特点
“找规律”作为独立的学习领域进入到小学数学教材, 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苏教版教材对此进行了精心设计, 除采取上述设计方法外, 在素材选取、结构安排、呈现方式等方面还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素材选取生活化
数学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 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基本素材和学习活动的线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 设计了许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使教材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样更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 四年级 (下册) 的“找规律”, 商店里有三种木偶娃娃, 两种帽子, 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 再配上一顶帽子, 问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做主处理问题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 所以学生学习时会觉得熟悉, 也乐意接受。当然, 生活化是一种手段, 它可以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但不能由此而忽略甚至丢失素材选取的数学性。
2.情境设置趣味化
美国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科学发现离不开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仔细阅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 发现书中许多探索规律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 积极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而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发现的基础。因此, 苏教版教材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这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3.呈现方式多样化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综观现行苏教版教材, 在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 有表格、图形、漫画、文字等。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中获取信息, 有时信息多余, 需要学生去选择, 有时信息不足, 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2]的探索过程。教材不仅设置了例题、“试一试”, 还设置了“想想做做”“练习”“复习”。例题一般采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形式呈现, “想想做做”一般是当堂完成的即时练习, “练习”和“复习”是进行综合性数学活动和知识整理。教材以务实的态度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 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行创造性教学留下了空间。
4.知识建构合理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编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以主题单元和问题渗透的形式, 将之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在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总是先从产生“想法”和出现“问题”开始, 然后对他们进行思考并加以归纳整理, 发现规律, 将其逻辑化、形式化和一般化, 最终达到数学知识的体系化。其中四、五年级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 利于教师系统地讲解, 确保学生有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机会, 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些规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每册教材中分散编排的“找规律”内容, 有的以例题的形式出现, 有的则以练习题、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找规律”思想的启迪和方法的训练,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化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制建议
苏教版“找规律”的内容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 能促进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等能力的发展。但通过仔细整理分析, 根据教材编排的一般要求以及与其他版本小学数学“找规律”的设计比较, 仍有值得商榷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为此, 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设计“找规律”主题单元的前置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常被运用在合情推理中, 因此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设置专门的单元或活动板块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这样一方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另一方面, 有助于引起教师对于探索规律教学的重视。因此苏教版教材可以在低中年级适当设置一些简单的“找规律”单元或活动版块, 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力度。例如,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在一年级 (下册) 就专门设置了“找规律”单元——按规律填图;二年级 (上册) 设置了“数学广角”单元——搭配和排列组合;三年级 (上册) 设置了“数学广角”单元——搭配的规律。这样可以突出找规律的方法训练, 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探索规律。
2.增强“找规律”单元设计的层次性
教材内容的设计应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教学实践使人们感觉到, 现行苏教版的“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安排在五年级 (上册) 显得较浅, 与学生知识发展程度不相匹配。因为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苏教版二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就安排了“有余数的除法”, 三年级 (下册) 安排了“被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这时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学习“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的基础, 因而安排在五年级 (上册) 显得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要求。这套教材中“找规律”这类教学内容共有4个独立单元, 但在设计编排上却缺少一定的难度递进性和层次性, 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习题安排上的精心设计、充实和整合书上的习题来弥补这一缺憾, 进一步挖掘习题内在的智力价值, 提高习题的思维含量。
3.增加“找规律”问题的发散性
在收集、整理苏教版教材中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时发现, 教材中设计的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 发散性的题目不多,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 通过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
① 横线上该填什么数?
4, 5, 7, 10,
② 在横线上填适合的数, 你有哪些不同的填法?
, , 12, ,
第①题, 学生可以根据相邻数之间的递增关系:4-5-7-10在横线上填14;也可以运用相邻两数之和比第三个大2的规律, 在横线上填15.同样的问题, 由于学生观察规律的角度不同, 解题策略也各不相同,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②题, 由于题目只给出了1个数, 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对数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自己构建一个规律。有学者曾经就类似的题目在一年级学生中做过测试, “所测试的总人数中有86.2%的学生能构建5种及5种以上的规律, 共得出37种不同的方法, 解题策略呈多样性。”[3]这充分说明了“探索规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4.注重“找规律”过程的探索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找规律应为学生提供独立操作的机会,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思考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这样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 体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例如, 表3的加法表:
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的数都是加数, 其他格子中填写所在行列两个加数的和。虽然这里只用到20以内的加法, 但由于填写时必须首先考察从何填起, 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出现矛盾。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 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找规律”这一学习领域的出现, 必然带来相应的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加强教材、教学研究, 才能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
[1]汪甜, 崔鸿, 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9) :68-70.
[2]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47-48.
《找规律》教案设计 篇8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9、6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逐渐用计算的方法确定规律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图形或物体
一、比赛激趣,引入规律
1.记数字比赛。出示两组多位数:135713571357,162536496481。在规定时间内,比谁记得快。
2.交流: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
3.引入规律: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规律的王国,去找找规律吧。
设计意图:通过“记数字”的游戏,唤起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迎来伟大祖国60岁的生日。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少年宫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彩旗招展,你们瞧!画面上的彩灯,彩旗和盆花都是随意摆放的吗?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找出规律很容易,但更重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规律,让学生明白“以几个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是规律的特征。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师:有一些蓝花和红花,这些花是按照“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的顺序摆放的,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你能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
2.全班交流。
引导:谁愿意把自己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预设方法:
(1)列举法:蓝红蓝红……第15盆花是蓝花。
(2)画图法:△○△○……第15盆花是蓝花。
(3)分类法:奇数对应着蓝花,偶数对应着红花,第15盆花是蓝花。
(4)计算法: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蓝花。
提问:各个数分别是什么意思?第15盆花是第几组的第几盆?怎样判断?根据什么数来确定第15盆花的颜色。
设计意图:“找规律”这一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找”。此环节应十分重视规律的发现和揭示过程,让学生在适度的交流和开放的场景中自由地观察、概括和交流,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学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彩灯的问题吗?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自己尝试解答。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是2说明什么?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3)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要求出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的,适合用什么方法呢?
(4)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有关彩灯的问题”,实则是引起学生对几种方法本质的关注与比较,在比较中构思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对于彩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请你们想一想,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引导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来个回头看,由被动接受到自动思考,也就是方法的内化。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而且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接下来让我们步入少年宫的活动中心,去参加他们的活动。
五、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首先让我们进入抢答赛场:
(1)数学数学数学…………第8个字是什么?
(2)爱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3)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什么?
你能说说以上各题分别适合用什么方法解决吗?
2.聪聪正在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菲菲。同学们,你们能用棋子摆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考考你的同桌吗?
3.下面一起去画室瞧瞧。你能按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4.游戏。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小游戏吧:伸出你的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数1、2、3、4、5……,当数到17时,是数在哪个指头上?22呢?延伸:还有哪些数会数在食指上?
5.练习第一题。
多漂亮的剪纸呀!这张纸上剪了十二个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今年你几岁了?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
6.利用规律创造美。
用各种乐器创造出有规律的节奏。
设计意图: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活动场景、一个思维场景、一个情感场景!学生在这个场景中游历,可以尽情地享受思维的快乐,并逐渐地内化新知、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六、总结
同学们,还记得课前的那场比赛吗?其实另一个数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大家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细品来,就会觉得我们今天的所学、所得,只是数学知识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等待着我们,需要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求索。
七、感受欣赏规律之美
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9
找规律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布置联欢会场”──“填入场券” ──“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有规律的声音和课本中做一做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但在教学当中也有许多的不足,首先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主要以教师为主,没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说出想法,害怕掌控不了课堂,所以许多的结论都是老师自己给出的。而且在教学当中教师也未能及时规范学生们的语言,一直到最后,也没能让他们找规律时用以什么为一组进行重复排列来说规律。在观察情境图时,应引导孩子从左往右进行观察,形成学生这样一种意识。而且在观察小朋友跳舞的规律时,可以让孩子确定以谁为起点进行顺时针排列,并复习顺时针的概念,而且可以在作为起点的第一个小朋友的头上出现一个五角星,可以让孩子看的更清楚一点,确定是以他为起点。在后面做游戏“我是小小设计师”时,因为孩子的设计已经很丰富了,教师的设计如果跟孩子的重到了,就没有必要展示了。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发现了规律时,可以让孩子也做一做游戏,比如说同学们都是按照一列男生一列女生这样来坐的,可以让孩子们一组一组站起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要努力改正自己在教学当中的不足。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练习题 篇10
17、3,6,9,(),(),18,(),24。
18、2,6,10,(),(),22,(),(),34,()。
19、35,30,(),(),15,(),()。
20、50,40(),(),()。
21、1,3,5,(),9,()。
22、2,4,6,8,(),12,()。
23、20,30,40,50,60,(),(),(),100。
24、20,25,30,(),40,45,50,()。
25、1,4,7,10,13,(),19。
26、65,60,(),(),(),40,(),(),()。
27、5,15,(),(),(),55,(),()。
28、95,85,(),(),55,(),(),25,(),()。
29、△+□=20□-△=20△=(0)□=(20)
30、△+□=30△-□=10△=(20)□=(10)
31、1、2、4、7、11、16、22、29、37
32、1、2、3、5、8、13、21、34、55
33、1、4、5、2、8、10、3、12、15、4、16、20、5、20、25
34、1、5、9、13、17、21、25、29、33
35、2、5、8、11、14、17、21、24、26、29
36、2、12、3、11、4、10、5、9、6、8、7、7
37、0、5、5、10、15、25、40、65
38、80、40、40、70、35、35、60、30、30、50、25、25
39、10、11、21、11、12、23、12、13、25、13、14、27
40、9:30、10:00、10:30、11:00、11:30、12:00、12:30
41、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3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5-3=224+2=26)。
42、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8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8-5=324-3=21)。
43、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还剩15页没看,小亮还剩17页没看。(小明)看得多,多看
44、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还剩12页没看,小亮还剩3页没看。(小亮)看得多,多看
45、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左边数,小王排第4个,从右边数,小王排第3个,这一排一共有(4+3-1=6)个同学。
46、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右边数,小王排第7个,从左边数,小王排第8个,这一排一共有(7+8-1=14)个同学。
47、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0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11)个小朋友。
48、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3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14)个小朋友。
49、有8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4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4)个女同学。
50、有9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3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8)个女同学。
51、幼儿园老师买了30个果冻,每个小朋友分到一个,发现还少了10个,一共有()个小朋友。
22、幼儿园老师买了40个果冻,每个小朋友分到一个,发现还剩下10个,一共有()个小朋友。
53、小李家楼上有10层,楼下有3层。这幢楼房一共有()层。
54、小李家楼上有4层,楼下有8层。这幢楼房一共有()层。
55、小立和小乐去买同一本书,小立差5元,小乐差2元,两人差的钱合起来正好够买这一本书。这本书要()元。
56、小立和小乐去买同一本书,小立有3.50元,小乐有2.50元,两人的钱合起来正好够买这一本书。这本书要()元。
57、教室里有9盏灯,老师关掉了4盏,教室里还剩()盏灯。
58、教室里有11盏灯,老师关掉了3盏,教室里还有()盏灯亮着。
59、△+□=20□-△=20△=()□=()
60、△+□=30△-□=10△=()□=()
61、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3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
62、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8看成5,算得的差是24,正确的差是()。
63、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剩15页没看,小亮剩17页,()看得多,多看()页。
64、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剩12页没看,小亮剩3页。()看得多,多看()页。
65、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左边数小王排第4个,从右边数小王排第3个,这一排一共有()个同学。
66、同学们站成一排,从右边数小王排第7个,从左边数小王排第8个,这一排一共有()个同学。
67、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0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个小朋友。
68、小雨参加唱歌比赛,她要和每个唱歌的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小雨一共握了13次手,参加唱歌比赛的一共有()个小朋友。
69、有8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4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个女同学。
70、有9个男同学站成一排,每隔3个男同学站入4个女同学,现在一共站入()个女同学。
71、1、2、4、7、11、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1、2、3、5、8、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1、4、5、2、8、10、3、12、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1、5、9、13、______、_____、_____、______、33
75、2、5、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26、29
76、2、12、3、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7
77、0、5、5、10、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80、40、40、70、35、35、6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10、11、21、11、12、23、12、1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 篇11
一、《找规律》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找规律》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中对规律是这样定义的:“规律是现象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是:它是现象内在固有的本质属性。因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个别中存在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普遍规律也与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相联系,并寓于特殊和个别的规律之中,并通过对个别表现出来。”从哲学中可以看出,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而数学里面的《找规律》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与观察能力。这部分内容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小学生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在从小的观察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这样就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精要巧设计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规律》部分的重点在于能发现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用语言叙述,而难点则是创造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要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课件等,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动手操作,建构规律;联系与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培养感性知识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学生们回答:儿童节。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打算怎样庆祝节日呢?小学生举手回答: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根据这个情景再说:一班的小朋友已经把舞台布置好了,那我们去看一看!
老师让学生观察一班学生布置好的舞台,问本班小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呢?小学生会说美呀、多漂亮之类的话。在这个时候教师循着学生的感性知识,接着问: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学生分组来作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这个过程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找彩旗规律。教师要求学生要重点观察彩旗,深入理解。
教师:仔细观察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
教师:这些彩旗是随便摆放的吗?是怎么摆放的?先自己看看,再把看到的和同桌说说。
学生甲: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学生乙: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放下去的。
教师: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能不能按它们的排列顺序,给彩旗分分组?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分。
2、展示学生分组的答题纸
教师展示一些孩子的分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一组用圆圈;○2、长方形;○3、正方形;○4、竖线;○5、横线;○6、分类。
3、师生共同解读分法
(1)教师:能看懂他们的分法吗?他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他是红黄为一组这样分的,红黄又为一组这样分的……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小结一下:这其实就是我们学过分类,但如果这样分,我们就破坏了这些彩旗本身的排列顺序了,而且不能让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要注意:分组是在不改变排列顺序的前提下。
(3)找共性: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分法,他们都是怎么分的?
(4)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组彩旗,要求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并且猜想:后面的彩旗是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顺序两个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建构规律
1、第一关:涂一涂。
要求:请你用我们刚才找规律的方法先分分组,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最后涂一涂,比一比谁最快?学生涂——交流——汇报。
2、第二关:猜一猜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第三关:摆一摆:
要求:结合自己手上的材料,商量一下你们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规律,再动手。
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如声音与动作中的规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找规律》小学一年级教案找规律】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找规律教案08-28
从数表中找规律教案 小学奥数三年级10-20
有关写小学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教案07-17
四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教案09-29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找规律10-29
找规律一习题08-25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08-01
大班教案找规律08-26
找规律复习课教案10-03
二年级图形找规律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