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

2024-10-10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共12篇)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 篇1

找规律教学反思

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

郭永胜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既让学生自然的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了几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从做游戏激趣导入,自然的引入今天要学习的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本节课上,教学环节进行的过快,在讲授新知时有些快了,在课堂预设上没有预设到,孩子在表达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在预设上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从一开始的联欢会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在教学的最后,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先欣赏了几个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事物,孩子都乐不可支,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 篇2

[案例描述一]

导入新课时, 我先问:“小朋友们都没有去过蒋老师的家, 你们想不想看看蒋老师家里都有些什么呢?”天真的孩子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说:“那好吧, 今天蒋老师就带你们到我家看看都有些什么。”这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家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照片, 并一一向学生介绍。

紧接着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蒋老师家的这些物品美吗?美在哪呢?” (同桌互相说。)

接着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图案或者排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甲:“柜门的图案是按橙黄橙的颜色排列的。”

生乙:“窗帘的图案是按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这样排列的。”

生丙: (较机灵的) “蒋老师家的那些物品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老师笑着说:“你真聪明, 说得真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伸开手臂, 转了转身, 展示自己的服装。

大部分学生说:“蒋老师衣服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棒!回答得都挺好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新课导入水到渠成, 我顺势板书课题“找规律”。

[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 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教材主题内容是联欢会会场, 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 可我想如果能在主题教学之前制造一点悬念, 做好一些铺垫, 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 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 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这一要求出发, 我让学生观察我家中有规律的物品, 欣赏我穿的衣服等, 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案例描述二]

新授环节结束后, 我设计了“活动中创造”的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游戏

(1) 考考你。老师说:“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会啊, 去联欢会的路上有一片草地, 草地上有些花, 如果你能说出这些花的排列规律, 那么第一关就闯关成功。”很快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了答案。

(2) 出示入场券。孩子们第一关闯关成功, 十分兴奋, 我接着说:“第二关那就是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 你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 画对了, 就能参加联欢会。”

课室里鸦雀无声, 孩子们拿出课前发下的“入场券”, 涂的涂, 画的画, 认真极了。

当全班同学都画好以后, 我问:“谁来当验票员?”同学个个都想上台来, 于是我请了一对同学上来示范验“入场券”, 然后同桌互相验。

验票通过后, 表示第二关闯关成功, 同学们就可以参加联欢会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 下面联欢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共准备了四个节目。”

(1) 第一个节目是“学一学”

(1) 跟着老师做。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2) 跟着一名学生做。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同学做着一串串有规律的动作, 开心得很。

(2) 第二个节目是“猜一猜”

(1) 老师摆学生猜。我在上面摆图形,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说出来。

(2) 自己摆同桌猜。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 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同学们都用学具全神贯注地摆着自己创造的规律, 摆好后又与同桌兴致勃勃的互相猜着。

(3) 第三个节目是“做一做”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学具袋, 里面有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剪成的图案。

小组合作串帘子, 比一比哪组串得最漂亮最快。

老师分配任务后, 小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开始工作。

老师将同学们串的帘子挂上黑板, 颜色鲜艳, 图案有规律的排列, 很漂亮, 效果很好。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串的帘子这么漂亮时, 都十分兴奋, 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 第四个节目是“变一变”

(1) 你能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 (老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等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

(2) 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案例反思]

找规律教学案例反思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找规律 图形覆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1

“找规律——图形覆盖”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平移的方法自主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中的规律,使学生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有序列举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活生生的数学,我这样设计教学。如下:

一、生活导入

1.师出示兴化油菜花海图片及广告语“烟花三月下扬州,菜花四月到兴化”,并简单介绍兴化的风光。

2.师:我远在上海的亲戚一家准备参加“菜花节两日游”活动,猜一猜,他们会选择哪两天参加这个活动呢?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3.师:选择两日游,有多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先从简单问题入手,选择1~10日这10天时间来研究,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生活现象中引入新课,教师既为学生创设了蕴含现实问题的生活情境——两日游的选择方法,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原型探究

1.第一次探索:1~10日这10天时间两日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尝试完成练习(如下表),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演示自己的方法。

(学生可能用连一连的方法,即把相邻的2个数作为1组,有9种方法;可能用下划线的方法,也有9种方法;还可能用圈一圈的方法,也有9种方法……)

(3)组织学生用透明方框框一框,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4)师指名学生演示,并让学生思考:先框住哪两个数?为什么要这样?(引发学生说出这样操作有条理,又能不重复、不遗漏)

(5)课件演示后师追问:为什么只平移了8次,却有9种不同的情况?(生答略)

师:在平移的过程中,我们的方框框了几个数?平移了几次?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上述教学环节,学生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选择了连一连、划一划、圈一圈等方法解决问题,但并未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其中的规律。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是必要的,可启发学生用框一框的方法进行有序探索,使学生明白“方法数比平移次数多1”。这样教学,既尊重了学生,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探究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2.第二次探索。

(1)师:如果他们选择三日游,上旬又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呢?

(2)组织学生先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再进行小组交流。

(3)想一想:平移的次数跟什么有关?是什么关系?

3.第三次探索。

(1)如果选择四日游或五日游,又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呢?

(2)不用方框框,能知道答案吗?请把自己想法与同学交流一下。

【分析:“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学生经过第一次的探索,对于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已有粗浅的认识,在第二次的探索中就更具形象化了,第三次的探索大多数学生已不需要借助操作来进行思考,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学生自主探索出了简单图形覆盖中的规律。】

三、归纳规律

1.思考:如果有20个数,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就是多少?一共有几种情况?

2.师:你能说出一种情况给同桌听吗?(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3.师:回忆刚才框数和思考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同桌交流后适时板书:总数-每次框的几个数=平移次数,平移次数+1=一共有几种情况)

【分析:“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从三次探索得出的答案到一般规律的总结还需要学生积极的思考。上述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与验证,在同桌互说与全班交流中巩固了学生对规律的初步认识。这样“扶放结合”的教学,为学生自主归纳所学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自然地总结出规律。】

四、生活应用

1.师:四月份参加两日游,有多少种选择方法?前5天不参加呢?

2.一共m天,参加两日游,又有多少种选择方法?

3.一共m天,每次玩n天,又有多少种选择方法?

【分析:“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本组练习题从课始的问题到一些特殊情况,再到用字母表示,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思维不断深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真正学会了学习。】

五、总结延伸

1.师: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2.对比拓展练习。

(1)某区域一排有30个座位,小芳和小英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坐在小英的右边,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2)某区域一排有30个座位,小芳和小英坐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吃饭时10人围成一圈,小芳、小英还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分析:“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的自由,在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后,教师再适时出示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现实生活题,让学生充分记忆、巩固图形覆盖中的规律,深刻体会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验到学活生生数学的乐趣。】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教学,教师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活生生的数学。

第一,合理使用改编教材。“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改编,用“兴化菜花节两日游”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既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又在思维坡度上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灵活渗透数学思想。课始教师先出示一个复杂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寻找其中的规律,最终解决问题,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

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课始引导学生“猜一猜”,探索阶段让学生经历“动一动”“划一划”“圈一圈”“框一框”等实践操作环节,在“找一找”中启发学生主动总结规律,在“练一练”“比一比”中引导学生应用规律并有机延伸至课堂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4

1、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框数的游戏,并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

2、学习方式改变,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交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5

我的课题实验课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情境导入2、发现规律3、创造规律4、延伸规律5、自我评价。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猜颜色”游戏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那我们就把不乱的这种变化情况用一个词来说明,这个词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的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到规律小屋畅游”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完成。

接着,我在“创造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摆一摆”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 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两人合作,自由设计“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并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摆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摆的规律更有创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然后,在“延伸规律“环节我设计了“动一动”用有规律的笑声或动作来表示开心的心情,以及欣赏规律的美这两个情境,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我安排的“课后活动”是让孩子能在今后继续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二、课程设计的特点

1、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孩子喜欢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我让学生采用“读”的方法,按组读规律,读清楚了,规律也就找到了。我的表情和动作都感染着学生,使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节奏,规律自然感悟出来了,学生学得非常有趣。

3、我设计的练习层层递进,练习题从颜色的规律,到数量变化的规律,再到形状位置的规律。

4、我在课件里用竖线把每一组规律都圈起来,使学生清晰的直观认识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

三、本节课需要改进的方面

1、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加强,如在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动起来了。但在展示交流时,学生还沉浸在摆、虻男巳ぶ校我没有让学生完全进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课堂出现散乱的状况。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前,教师应该提出具体要求。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可是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占据了主角,抢占了过多的时间,剥夺了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其实教师停一停等一等,学生可以更出色。

3、对于课堂生成资源没有抓住机会利用。如在涂颜色环节中,一个学生把图形用了八种颜色涂完,颜色很漂亮,但是一组颜色没有重复出现,这是没有规律的,当时我只是告诉这个学生这样涂是错的。如果我把他涂得图形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吗?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6

在活动《找规律》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详细、深入讲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根据卡片寻找规律,然后讲述排列规律,幼儿的兴趣很高。然后再出示规律类型卡片,让幼儿来匹配;果然幼儿在操作材料中运用已有经验,顺利完成,最后展示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来排列的图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活动延伸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律排列,把活动推向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

该活动中,我让幼儿先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深入,从找规律到讲述规律,从排列规律到欣赏规律,最后灵活运用自主排列规律。活动中发现无论是简单的AB型规律还是ABB型规律或者是ABC型的规律,幼儿运用的都比较自如。活动效果充分说明了幼儿的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儿的思维也在广度上有了一定的进步。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7

《找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 理解搭配过程中的规律, 并能运用这些规律思考、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学生经历了找规律的过程, 他们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归纳、抽象和初步的论证能力, 逐步知道怎样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情景:孩子们都喜欢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在上课伊始, 我带着学生一起玩这个游戏, 让他们体会游戏中的规律。 (1) 同桌两位同学一起玩, 让他们始终出不一样的形状, 不管输赢的结果, 只是看一看可以形成多少种不同的组合。 (2)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玩, 每进行一次, 要做一次记录, 让孩子们体会到三种形状可能出现的不同组合。 (3) 老师和一位学生玩这个游戏进行示范, 老师可以有意反复地出石头,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出。老师再次反复出示剪刀和石头,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组合的形式。

设计意图: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数学知识才会脱去生硬的外壳而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 在学习本课知识时, 我们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 让他们经历三个层次的游戏。第一次游戏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次游戏是对游戏经验的分析, 让他们进入思考阶段, 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原理、规律上。第三次游戏就更具有数学味了, 这时就让学生逐渐有了“序列”的概念, 为数学知识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 出示例题

1.出示情景: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问题。要求:红红买一个芭比娃娃, 再配上一顶帽子。问题:红红可以有多少种选配的方案呢?

2.学生自主探索, 经历学习过程。 (1) 实际操作, 让学生自由搭配。给每一位学生准备好学具, 给他们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在自由操作中, 体会搭配的不同方案, 并慢慢地理解有序搭配的意思。 (2) 逐步抽象, 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在经历了自由搭配之后, 让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选配方案。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或者图形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第一步情景引入时, 学生就有了“有序”搭配的思想。在第二步出示例题时, 学生在更加明确了目标和要求以后, 又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自由选择方案搭配;二是把思考的过程, 用图形或者符合表示出来。这两个过程使得学生的思考又向前进了一步, 可以说是把思维外化的重要策略, 也是数学抽象的必由之路。

3.小组交流。小组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是实际操作的演示, 也可以是他们自由表达的讨论, 让学生在这个阶段有一个相互学习和碰撞的过程。

设计意图:前面几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而这个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

4.学习情况交流。 (1) 让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搭配方式, 并交流讨论:怎样搭配才会不重复不遗漏?a.先选芭比娃娃, 然后给她们戴帽子, 每一个娃娃有两个帽子, 这样总共有几种方案?六种。b.如果先选帽子, 就是每种帽子都可以戴在不同的娃娃头上, 从帽子的角度来给娃娃佩戴, 每种帽子可以选择配三个娃娃, 这样也会有六种方案。 (2) 最后展示不同的图形表达方式, 并讨论问题:怎样才能把你的展示做到既明白又简单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上的, 此时的学习情况交流, 我们必须明确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汇报。在这里,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自然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当然, 先选娃娃的思路要更加容易一些, 如果先选帽子, 学生就会感到不习惯, 有些别扭。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汇报时, 给予适当地点拨, 让他们的思维可以有一种多项的选择。最后, 在组织学生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 让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

(三) 发现规律

1.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把搭配情况抽象出来。

设计意图:在之前学生通过图形表征获得了一些示意图, 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 用在示意图之间连线的方式把学生得到思维过程更进一步外化, 这样的外化过程也就向乘法原理的本质更近了一步。

2.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变式练习。 (1) 如果有两顶不同的帽子, 四个不同的娃娃会怎样? (2) 如果是三顶不同的帽子, 三个不同的娃娃又会怎样?

3.对上面的变式练习进行归纳, 并讨论问题:娃娃的个数和帽子的个数与选配方案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

4.对我们找出的规律要进行论证。为什么帽子的个数和娃娃的个数的乘积就是我们最后选配方案的数量呢?让学生通过论证把这个规律与乘法联系起来, 并体会组合问题中的乘积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变式练习, 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有规律的案例。有了这么多的案例, 就可以为归纳提供足够的理据。对于这些资料进行抽象就会逐渐形成有目的地猜想:帽子的数量乘以娃娃的数量就等于搭配方案的数量。这个结论是一种可能, 对这个结论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进行论证。在小学阶段, 我们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演绎推论, 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辨的方式, 把算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整体上相通了, 他们就可以获得论证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了, 他们把数学关系搞清楚, 就会越学越起劲, 越学越有兴趣, 也会因此而越来越聪明。

(四) 变式练习

(1) “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问题。 (2) “想想做做”第二题:每一种方案可以由几部分搭配而成? (3) 拓展性问题:两件不同的裤子, 三双不同的鞋子和四件不同的上衣, 可以有多少种搭配方式?

让学生小组讨论:每一种不同的穿法, 可以由几部分搭配而成?你们是否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是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它主要通过变换情景、改变问题等方式, 把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让学生通过解答不同情景的问题, 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这里, 我设计的练习不仅情景发生了改变, 问题层次也有了提高, 看上去比之前的问题都要复杂一些, 但是本质还是没有变。这样的变式练习, 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还有利于他们的数学知识结构向深度进一步扩展。

(五) 总结质疑

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关于组合搭配的问题还有哪些疑问?”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8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塑料模型,红黄两种小彩旗各30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李老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大家听着(击掌XXXXXXXXX……),你们能接着拍吗?(生击掌),同学们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老师的击掌方式,大家发现了什么?(板书:规律)

有规律的东西就是能让人很快记住,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许许多多有规律的现象: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春夏秋冬……正是这些规律的呈现,才创造了我们有序而多彩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二、探究新知

1.为了美化校园,学校买来了大量的彩旗准备在教学楼前插一排,但彩旗只有红、黄两种颜色。你们能不能想出好的方法,有规律地插上彩旗,使我们的学校变得更漂亮?请同桌合作,一起动脑,简单地作记录,比比哪对同桌方法多、方法好。

2.同桌合作,师参与讨论。

3.观察学生活动,选出三种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

方案1:每个组合两面小旗,如:红黄红黄……

方案2:每个组合四面小旗,如:红红黄黄红红黄黄……

方案3:每个组合三面小旗,如:红黄黄红黄黄……

请三位同学去讲台上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插彩旗。

4.同学们设计得真不错,我们就先采用第一种简单的方案。如果全校的彩旗都让某某同学去插,好不好?

(如果学生说好。师:你真棒!可是老师不能让你太累了,还是再请几位同学来帮你吧。谁愿意帮忙?如果学生说不好。师:为什么啊?引出请其他同学帮忙。)

指着一位愿意帮忙的同学:如果你是第二个学生,要从第15面彩旗开始插起(板书:第15面),你应该选择什么颜色的呢?

5.先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能想出几种就写几种。

6.汇报方法,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用投影仪演示:

※画图法。(符号思想)

※列举法。用文字表示列举。

※计算法:用15÷2=7(组)……1(面)

当学生说到第三种方法时,让学生说说具体的想法及用什么单位。(当学生说到两个为一组时,师在彩旗上加上集合圈,同时追问:为什么要两面彩旗一个组合?每组顺序一样:红黄)

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7.那第二种方案里的第15面又该是什么颜色的呢?余数是多少时为红色?余数是多少时为黄色?(此时列举法已不占优势,再次明确第三种解法的实用性。)

8.如果我們采用第三种方案,那第15面又是什么颜色呢?指名口答,同时说想法。

追问:本题没有余数,这说明什么呢?(强调每组顺序一样)

9.比较三种方案,都是寻找第15面彩旗的颜色,为什么答案却不一致呢?

对,因为小旗排列的规律不同,所以就决定了同样是第15面彩旗,颜色却不相同。由此可见,当事物按照某一规律排列时,我们一定要善于去找规律。(在课题里的“找”下加个点)

三、巩固提高

下面就让我们去找规律、用规律,好吗?

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一)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练一练”第1题:摆棋子找规律。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用计算的方法得出所要的答案。

教师:课后你们可以自己设计规律,然后进行摆设,提出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回答。

2.“练一练”第2题:串珠子找规律。

学生先说几粒为一组,再计算。

3.出示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在书本上填,再集体订正。请你用这些符号再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并找找第32个是什么图形。

(二)练习十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数学知识来自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像我们今天数学课上发现的规律,希望今天的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热爱我们的世界。

中班《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中我首先设置小明购买活动用具的情境,提出一个“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是有难度的,之前我设置了一个坡度:提问“可以怎样选?”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选配”。接着让学生有目的的探讨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法?此环节通过生与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先选木偶、再配帽子”,也可以“先选帽子、再配木偶”。这样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打开了学生的选配思路,激发动手选配的热情,构建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接着是用图形代替实物,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设计这个层次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局限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育价值更体现在获得实际问题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用图形代替实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等优势,还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选配的含义,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数学模型。

然后是找寻两种物体选配间的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并不是很困难。因此在此环节中我有意设计了让学生分两组进行研究:一组研究2顶帽子,8个木偶的选配情况;一组研究4顶帽子,4个木偶的情况;研究了三组事例:2、3、6;2、8、16;4、4、16,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种物体个数与选配种数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在得出两种物体间搭配规律后进行验证。

本节课中在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去探索:

1、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之前,教师给予学生比较明确的学习小提示:就是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选配方法。因为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选配方法,富有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的愿望。

2、研究两种物体的数量与选配方法的种数,这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或许有些学生在2、3、6的情况研究中能够发现规律,但并不能仅仅从一个例子中得出规律,所以借助这个例子,再研究2个例子,这样让学生在“找”中探究,让学生在“找”中思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共识,悟出规律,让规律在学生的探究中内化,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重点突出生活因素,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最后设计了衬衫与领带的搭配,让学生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在这里考虑到思考的难度,设计了一个坡度,分别说出3件衬衫可能的搭配方法,最后再说出选配方法的种数是12的可能性。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10

“找规律”是人教新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

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找规律”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11

教材分析:学生在1年级学习了找规律,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图形、数字、汉字的排列规律继续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认识循环排列的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进而去创造美。

学情分析:学生在1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和数字重复排列的规律,并掌握了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认识规律的方法,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循环排列的规律,这种动态的变化规律,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循环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思想和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循环排列规律,并能用循环排列的规律设计美丽的图案。找出循环排列规律,并用语言描述循环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魔术热身

师:同学们好!我叫丁相君,来自美丽的嫩江县第三小学,丁相君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很陌生,我的姐姐大家肯定都认识,她叫——

生:丁香花。

【评析:5月的哈尔滨丁香花盛开,巧借学生熟悉的哈尔滨市花“丁香花”,妙语介绍自己,一下子让学生喜欢上教师。】

师:对,我是丁香花的弟弟——丁相君。初次见面,我给每一名同学带来了一份礼物,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节目,同学们想看吗?

生:想。

师:(变魔术)神奇吗?

生:神奇。

师:大家想学吗?

生:想。

师:那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啊,谁的表现好,老师就把这个小魔术教给谁。上课!

一、游戏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 喜欢。

师:那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节拍接力赛” 。老师来打节拍,同学们仔细听,找到规律后,接着老师的节拍,和老师一起打下去。

(师打两组节拍,生接着打。)

【评析:抓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天性,以游戏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 你是怎么接上的,谁来说一说?(指生回答。)

生1:第一个节拍是拍一下手,拍两下桌子;拍一下手,拍两下桌子;拍一下手,拍两下桌子……这样重复出现的。

生2:第二个节拍是拍两下手,拍三下桌子;拍两下手,拍三下桌子;拍两下手,拍三下桌子……这样重复出现的。

【评析:重复出现规律是小学1年级时学习的,先对以往所学进行复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找规律,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表现得可真棒!其实呀,刚才老师和大家玩的这个游戏所运用的规律就是我们在1年级下学期时所学过的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有趣吗?

生: 有趣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找规律

师:老师 也非常喜欢玩游戏,经常玩一种叫智力闯关的游戏,你们愿意和我一起玩吗?

生: 愿意 。

【评析:设计“智力闯关”,增强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学习。】

师:我们进入第一关“过目不忘”,我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各个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第一关要考考眼力,我们来看一段小朋友玩投篮游戏的视频,看谁能记住他们的站队顺序和行走路线,看谁的记忆力最强。(出示投篮视频。)

【评析:循环排列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规律,先看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动态的变化规律,为学生找到循环排列规律做铺垫。】

请听题:1号小朋友准备投篮的时候,他们站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 1号、2号、3号、4号 。

师:2号小朋友准备投篮的时候,他们站的顺序是?

生:2号、3号、4号、1号。

师:3号小朋友准备投篮的时候,他们站队的顺序是?

生:3号、4号、1号、2号。

师:4号小朋友准备投篮的时候,他们站的顺序是?

生:4号、1号、2号、3号。

师:果然名不虚传,各个都是小能手。(课件出示“数学小能手”。)

师: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异想天开”。请大家仔细观察这4组数字,在这4组数字当中蕴涵了一定的规律,你们能找到吗?

生:能。

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效率,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锦囊妙计,谁愿意读一读?

(课件出示:锦囊妙计。)

(锦囊妙计:1.自己先从不同方向仔细观察,找到规律。2.把你找到的规律和小组的成员交流,把你的方法跟成员说一说。)

【评析:学生观察的往往是静态的规律,有前面的游戏视频做铺垫,再加上“锦囊妙计”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循环排列规律。】

师:那现在我们就开始找规律吧,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然后我们汇报。

(生先自己找,然后小组学习,学生汇报。)

【评析:在规定时间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讨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让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形式,实现课堂的高效。】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斜着看都是一样的数字。

生2:第一排和第一列一样,都是1、2、3、4;第二排和第二列一样,都是2、3、4、1;第三排和第三列一样,都是3、4、1、2;第四排和第四列一样,都是4、1、2、3。

生3:1、2、3、4在轮流当排头。

生4:横着从左往右看:第一行排头1移动到最后,其他的3个依次向前移,变成第二行。第二行排头2移动到最后,其他的3个依次向前移,变成第三行。第三行排头3移动到最后,其他的3个依次向前移,变成第四行。

生5:竖着从左往右看:第一列排最上面的1移动到最下面,其他的3个依次向上移变成第二列,第二列排最上面的2移动到最下面,其他的3个依次向上移变成第三列,第三列排最上面的3移动到最下面,其他的3个依次向上移变成第四列。

生6:竖着从右往左看:第一列排最下面的3移动到最上面,其他的3个依次向下移变成第二列,第二列排最下面的2移动到最上面,其他的3个依次向下移变成第三列,第三列排最下面的1移动到最上面,其他的3个依次向下移变成第四列。

【评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找到了静态的规律,还找到了动态的变化规律,我们用课件来演示一下这个动态的变化规律好吗?

生:好。

(师操作课件,生语言表达。)

师:由此可见,无论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图形排列的规律都是一样的,都是先把第一个移动到最后,也就是首变尾,其他的依次往前移动。或是先把最后一个移动到第一,也就是尾变首,其他的依次往后移动。这样的变化规律叫做循环排列规律。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这些数字也摇身一变,各自变成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图形,它们也符合循环排列的规律,看它们正在进行循环排列。(教师演示课件)谁能说出第四排是怎样排列的?

【评析: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循环排列规律不仅仅存在于数字中,在图形中也有,在其他的领域也存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生:黄色长方形、绿色圆形、蓝色正方形、红色三角形。

师:谁能说出第五排?

生:绿色圆形、蓝色正方形、红色三角形、黄色长方形。

师:同学们看,第五排和哪一排一样?

生:(齐)和第一排。

师:那同学们猜一猜第六排和哪一排一样?

生:第二排。

师:我们来看一下,正确。那么第七排呢?

生:第三排。

(师演示课件。)

师:同学们真厉害,凭借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顺利地通过了第二关,并荣获了“数学小博士”的美名。(课件出示“数学小博士”。)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进入第三关“挑战无极限”,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5页,我们全班整体作战,老师喊开始,大家就一起做115页的画一画和做一做 ,老师来计时,小组可以合作,订正答案,并且答案要统一, 小组做完立即坐好,以全班最后一名同学完成计时停止。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开始。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我们来订正一下答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画一画”?

师:你能说一说是怎样由第三排变化而来的吗?

生:第三行排头移动到最后,其他的3个依次向前移。

师:你真棒!谁来汇报一下做一做?

师:你能说一说是怎样由第三排变化而来的吗?

生:第三行最后移动到排头,其他的3个依次后移。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我们用时2分46秒,闯关成功,获得“数学专家团”的称号。(课件出示“数学专家团”。)

师:同学们都这么聪明,老师想知道,我们班级哪一桌的同学速度最快、最准确,我们自己班来比一比好吗?

生:好。

师:请看题,(教师黑板上摆题。)学生同桌一小组,摆出第四组缺的图形,摆完的小组坐好示意老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开始。

师:请第一桌完成的同学到前面来,把答案贴到黑板上。

生:(边摆边说)这些图形是按照这个方向循化排列的。

师:好极了,我们现在找到一个图形来看一看它的变化方向,这个方向是钟表指针行走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方向,这些图形是按顺时针方向循环排列的。

【评析:知识扩展,把直线形的循环排列,迁移到旋转形的循环排列。】

师:我们的祖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古代文人运用循环排列规律创造了精妙的回文诗“可以清心也”,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回文诗还被融入了茶文化中,艺术家还利用循环排列创作了美丽的壁画、窗帘,利用数学还能创造这么优美的文化。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数学美,而且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创造美。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老师带来的礼物,用粘贴在格子中粘出有循环排列的图案。

(生自主制作并展示。)

【评析: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欣赏运用循环排列创作的回文诗、美丽图案……先让学生感受美,再让学生去创造美。】

四、知识回顾与梳理

师:这节课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

生:循环排列规律。

师:在找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看?

生:横着、竖着、斜着。

师:循环排列规律可以成直线的,也可以是——

生:顺时针和逆时针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记住了,好了,这节课我们上到这,下课。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学生经历“感受规律——认识规律——欣赏规律美、创造规律美”3个阶段,学生始终在具有挑战性的“智力大闯关”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丁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教师语言诙谐幽默,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现了课堂的真正高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条理清晰。

“找规律”一课是在1年级学习的重复出现的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又一次学习,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循环排列,是在静态的重复出现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的动态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找到循环排列规律,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循环排列规律。学生在找的时候往往是按照静态的思维去找,对找动态的循环排列规律有一定的困难。本课在探究循环排列规律时,先由游戏视频引入,再到找数字排列的规律,最后再到描述动态的循环排列规律,学生的思维沿着“动——静——动”的主线发展,降低了学生的认知坡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小组合作、实现课堂高效。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思想。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整堂课围绕“感受规律——认识规律——欣赏规律美、创造规律美”的主线,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 (下) 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 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 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 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的图片学具、作业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问题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 好朋友见面,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节, 见面一般要握握手。如果老师和全班所有的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我们班有42名同学, 老师和每个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42次。

师:在看似平常的握手中也蕴藏着数学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评析: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教学, 轻松、自然。师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握手问题, 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引导参与, 探究搭配规律

1. 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春天到了, 小红准备到钵池山公园游玩, 从衣柜中找出了2件上衣, 3条裙子。 (出示图片)

师: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搭配穿, 如果你是小红, 你会选择哪一种穿法?

生:我选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穿。

生:我选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穿。

……

师:看来上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不止一种, 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把作业纸上的图片连一连。

(学生在作业本上连一连, 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 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共6种。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用第二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共计6种。

生:我用第一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二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三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共计6种。

……

师: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个同学的搭配方法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法好, 因为他们是按一定顺序搭配的。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这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又不会遗漏。

小结:刚才在选择上衣和裙子搭配的时候,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的方法:一种是先选一件上衣分别与三条裙子搭配;另一种是先选一条裙子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

【评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利用图片进行搭配,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你喜欢哪种搭配方法呢?”让学生自主评价, 在比较和交流中, 不仅初步体验了搭配规律, 又渗透了有序思考的思想。】

2. 优化思维, 寻找简捷的表达方法

师: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表示, 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

生: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

生:用1和2表示上衣, 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裙子, 共有1A、2A、1B、2B和1C、2C, 共6种。

……

师:再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 为什么?

生:我喜欢用符号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比较方便、简洁。

生:我喜欢用字母和数字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也比较方便、简洁。

……

小结:同学们想到了用文字、符号、字母和数字的方法来表示, 通过比较, 大家觉得还是用符号、字母和数字表示比较方便、简洁。

3. 归纳总结搭配的规律

师:如果增加1件上衣, 又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 (略)

师:如果再增加1条裙子, 搭配的方法又有多少种呢?

生: (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幅图, 你发现搭配的总数一样吗?猜一猜, 搭配的总数可能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搭配的总数与上衣的件数和裙子的条数有关。

生:我发现搭配的总数就等于上衣的件数乘以裙子的条数。

……

生用前面搭配的例子验证规律。

小结并板书:上衣的件数×裙子的条数=搭配的总数。

师:如果有8件上衣, 10条裙子,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生用8×10=80 (种) 。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的搭配规律,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搭配方法, 而且发现了搭配中的规律。

【评析:数学具有抽象性。“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教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搭配的方法, 学生有的用符号、有的用文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上衣或裙子的数量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让学生体验、感悟搭配的规律, 自主建构了数学模型。】

三、应用规律, 解决生活的搭配问题

1. 握手中的搭配

师:前面我们知道握手当中蕴藏着数学问题, 如果听课的4位教师和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呢?你是怎么想的?

2. 早餐中饮品和点心的搭配

出示:3种饮品和5种点心。选一种饮品和一种点心搭配,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我们在选择时不仅要注意个人口味, 更要注意营养均衡搭配, 这样我们才能长得更健壮。

3. 少年宫活动报名表

(1) 红红想学两项, 选择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4. 设计路线

小明从家经过体育馆到学校, 一共有8种不同的走法, 猜一猜从家到体育馆可能会有几条路?从体育馆到学校可能会有几条路?

5. 观看《田忌赛马》视频

小结:孙膑正是运用搭配的策略, 改变出场顺序, 从而赢得了胜利。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 通过巩固性练习和拓展延伸练习,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问题空间, 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入和发展。】

四、全课总结, 引导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搭配规律。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许多类似的搭配规律, 只要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总评:

综观全课, 教者引领学生从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入手, 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 体会搭配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 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 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 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巧妙地设计了“握手—穿衣服—早餐的搭配—设计线路”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搭配现象的生活情境,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在搭配和选择中, 逐步体会到搭配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 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引领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

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者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搭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教者充分放手, 以“穿衣服”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搭配问题为载体,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搭配的规律这一数学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成功解决了“早餐的搭配”“参加少年宫活动中的搭配”“设计线路中的搭配”“田忌赛马中的搭配”等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对搭配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上一篇:晚安致自己的抖音说说下一篇: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