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规律(精选4篇)
配伍规律 篇1
引经药属于方剂配伍特定概念, 为组成使药的一个方面, 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正如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 则能接引众药, 直入本经”。引经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 尤在泾《医学读书论》中论有“兵无向导, 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 则不通病所”。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引经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剂中引经药的使用与现代医学的靶向给药理论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1], 已成为方剂配伍规律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
1 引经药概念与辨析
引经药是方剂组方原则中的特定概念, 其属于使药的一个方面, 符合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其易与药物的归经相混淆,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每种药物都有特定的归经, 在机体内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 但这并不能等同于每种药物都具有引经作用。切忌将药物的归经认为是引经, 忽视了方剂的配伍原则, 混淆了药物的归经属性和引经作用, 配伍中的引经药使用要根据具体方剂配伍需求而定。主病药物能至病所, 则不必再加引经的使药。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 反能致害。
历来引经药就与药引混淆不清, 给医学工作者带来概念上的不清与应用上的混乱。药引在民间又称为药引子, 一般认为药引能增强方剂的原有疗效, 降低方剂的毒副作用, 扩大中成药的治疗范围, 引领诸药直达病所, 有矫味作用。纵观这些作用, 基本都属于方剂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中的佐药与使药的作用, 人们将方剂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神圣化, 将之称为药引子。民间更是如此, 以讹传讹, 神圣化方剂中的君药或某些关键药物, 认为没有药引方剂就没有作用。
2 引经药的作用
引经药的作用即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如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其中君药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 又为肝经引经药, 引领诸药入肝。
3 引经药配伍规律
和解剂中的配伍:痛泻药方柔肝补脾, 祛湿止泻, 方中防风为脾经引经药, 散肝郁, 疏脾气, 胜湿以助止泻。
清热剂中的配伍: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 方中升麻、柴胡疏散风热, 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此方煎药加酒, 借其通瘀而行周身, 助药力直达病所。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或心热下移小肠, 症见小便赤涩疼痛。方中竹叶清心除烦, 引热下行;甘草用梢直达茎中而止淋痛。清胃散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方中升麻为臣清热解毒, 升而能散, 可宣达郁遏之伏火, 兼以引经为使。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 邪伏阴分。方中鳖甲入至阴之分, 滋阴退热;青蒿芳香, 清热透络引邪外出。《温病条辨》谓其:“有先入后出之妙, 青蒿不能直入阴分, 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 有青蒿领之出也”。
温里剂中的配伍: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既防寒邪拒药, 又引虚阳归复阴中。回阳救急汤中麝香通行十二血脉, 使诸药迅布周身。
补益剂中的配伍:参苓白术散除治疗脾虚夹湿之证外还具有保肺之效, 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方中桔梗宣肺利气, 通调水道, 又载药上行, 以益肺气。
固涩剂中的配伍:九仙散敛肺止咳, 益气养阴。方中桔梗载药上行, 与其他药配伍则敛中有散, 降中喻升。
安神剂中的配伍:天王补心丹用于治疗阴虚血少, 神智不安证。方中桔梗为使药, 取其载药上行, 又其药力上入心经。
理血剂中的配伍: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 疏肝通络。方中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 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 兼可引诸药入肝经。生化汤化瘀生新, 温经止痛, 用于产后瘀血腹痛的治疗。方中加入童便, 取其益阴化瘀, 并有引败血下行之效。十灰散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方中大黄导热下行, 折血热上逆之势, 使火气降而血止, 寓釜底抽薪之意。小蓟饮子凉血止血, 利水通淋。方中栀子清泄三焦之火, 导热从下而出;当归养血和血, 引血归经。
治风剂中的配伍: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用陈酒送服, 以助药势, 可引诸药直达病所, 为使药。牵正散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的治疗。方中使药用热酒调服, 可宣通血脉, 并能引药入络, 直达病所。
祛湿剂中的配伍:萆薢分清饮温暖下元, 利湿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 湿浊不化。方中以食盐为使, 取其咸以入肾, 引药直达下焦。
4 结语
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 人们纷纷寻求高效速效的用药方法, 从而引发了中药研发的革命性变革。近10年来, 中药的研究已跨入了分子生物学的王国。中药的引经作用与现代制药理论的靶向作用十分类似, 所不同的是引经作用为自然靶向性质, 而现代制药靶向作用是人为地给药物添加某种载体的靶向性质。中药“引经”主要功能是引导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到达病灶部位。以桔梗为例, 其气轻清上浮, 为肺经和上焦的引经要药, 如天王补心丹中使用桔梗, 其目的是开提诸气, 引诸药上行, 以助诸药滋心阴、养心血, 增强诸药的安心神作用[2]。《成方便读》一书中就有“引诸药上行而入心”的理论记载, 可见桔梗是一味不可缺少的重要引经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桔梗主含桔梗皂甙[3], 具有表面活性, 能通过增溶作用增加药物中难溶性成分的浸出量, 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4], 其在生物体内不是均匀分布而是聚集在某些细胞表面, 从而改变膜的通透性, 增强其他药物的吸收量。合理使用引经药能增强方剂的药效,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引经, 又称“引经报使”, 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其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 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 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关键词:引经药,药物作用,配伍规律
参考文献
[1]赵瑞芝, 刘少军.中药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J].中医杂志, 2005, 46 (9) :643.
[2]孙洁.也谈引经药[J].中医杂志, 1999, 40 (1) :60.
[3]王鸿辰.皂苷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C].全国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2:20.
[4]孔令义.表面活性剂[J].中药化学, 2003 (3) :397-399.
配伍规律 篇2
关键词:中药方剂,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中药方剂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了大量古代中医的智慧结晶。挖掘中药方剂的核心药物、药物配伍规律[1], 有利于了解中药精髓, 并进一步发现中药的药理作用。效用度挖掘方法, 主要以药物效用度核心药物挖掘算法、带药对效用度的点式互信息 (简称PMIED) 的药物组网算法及重叠社团的高效药物配伍规律为基础。利用效用度研究方法挖掘核心药物、药物配伍规律, 可将药物配伍规律的研究范围明显缩减至所挖掘的核心药物, 减少药物配伍规律挖掘所需计算量。现将治疗肺痿212首中药方剂作为研究对象, 挖掘可得肺痿中药方剂的42种核心药物、30种药物配伍方剂,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肺痿患者100例进行重要方剂核心药物试验, 其中男79例, 女21例, 年龄范围23~59岁, 平均年龄为 (39.4±5.6) 岁。
1.2 方法
1.2.1 实验原理
核心药物是特定疾病 (X) 临床治疗过程发挥关键作用的中药, 通常临床上治疗疾病X的中药方剂以核心药物使用次数较多, 但其它方剂使用次数较少。因此, 可根据词频 (tf) 、逆文档词频 (idf) 的意义, 制定衡量某种草药及中药方剂效用度ED。利用ED (h、x) 可表示中药h对疾病x的治疗有效程度, 公式[2]如下:
其中, h代表中药, x代表疾病, f[i]代表中药方剂i;A={f[1]、f[2]、...、f[n]}代表全部中药方剂的集合;A代表集合A内的元素个数, f_set[x]={f[i]∈A∧f[i]x}代表治疗疾病x的中药方剂集合。
bool (h∈f) [3]公式如下:
其中, ∑f[i]∈f_set[x]bool (h∈f[i]) 代表临床治疗疾病x且含药物h的中药方剂。
1.2.2 计算方法
核心药物的提取原理为指定疾病x的前提下, 挖掘效用度ED值较高的药物。计算方法说明了ED值的算法, 以效用度ED值超过全部药物效用度平均值的药物作为核心药物。
核心药物挖掘的计算方法:
输入:疾病x;
输出:临床治疗疾病x的核心药物几何core_herbs[x]。
首先, 挖掘疾病x的核心药物的中药方剂集合f_set[x];
其次, 挖掘f_set[x]内使用的全部药物, 再投入集合h_set[x];
计算h_set[x]内各种中药的效用度ED, 把结果置入ed_set[x]内;
计算ed_set[x]内全部元素的平均值AVG-ED;
挖掘h_set[x]内效用度超过AVG_ED的中药, 并置入疾病x的核心药物集合core_hers[x]中。
2 结果
中药方剂的互相配伍关系密切, 且中药配伍存在较高的重叠性, 因此通过重叠社团挖掘算法可寻找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在研究中药配伍过程中, 要求相同中药社团药物应用于同一个中药方剂节点, 中药社团定义成在PMIED基础上, 建立的药物网络即为一个完全子图。
PMIED可体现中药之间的关联情况, PMIED值越大, 表述中药关联度越大。根据节点社团PMIED增量可用来评判节点与已有社团之间的关系, 定义公式如下:
其中, node代表节点名称, Total_PMIED (sn) 代表已有社团sn内全部PMIED值的总和。Total_PMIED (sn+node) 代表加入点node产生新社团内全部PMIED的总和。
按PMIED_INCRE (node) 代表意义, 制定一种基于PMIED_INCRE的社团发掘计算方法。
首先, 输入:中药h, 核心药物网络G。
输出:药物h产生的社团sn。
//当前社团sn节点集合node_set, 当前社团sn邻接点集合neighbor_set。
步骤1, 将h放入node_set, h的邻接点再置入neighbor_set;
步骤2, 从neighbor_set中选择可以与node_set中节点形成完全图的节点置入candidate_set;
步骤3, 若candidate_set为空, 把node_set内节点产生的图作为社团sn返回, 否则, 执行下面操作;
步骤4, 对candidate_set中全部节点n, 算出PMIED_INCRE (n) ;
步骤5, 选择PMIED_INCRE最大值对应的节点, 加入node_set中, 然后更新neighbor_set;
步骤6, 跳至步骤2。
将疾病x中药方剂作为研究样本, 挖掘可得42种核心药物、30种药物配伍, 其中42种疾病x核心药物的临床疗效确切, 有26种方剂满足药物配伍关系, 证明研究方法有效, 可挖掘核心药物和药物配伍规律。
3 讨论
根据效用度分析计算方法, 可挖掘核心药物及药物配伍规律。与传统方法比较, 本研究可挖掘使用频次较低、具有显著疗效的更多中药及药物组合。此外, 根据核心药物分析药物配伍规律, 从某种程度可减少药物配伍规律挖掘需要的计算量[4]。同时, 实验研究中并未考虑中药的剂量问题, 且未对中药方剂实施合理分类, 因此应进一步研究药物剂量因素的影响, 并对中药方剂予以合理分类, 以保证实验结果更加可信、可靠、合理。
参考文献
[1]谭勇, 郭洪涛, 郑光, 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12 (5) :823-827.
[2]唐仕欢, 陈建新, 杨洪军, 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六[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 11 (2) :275-276.
[3]吴嘉瑞, 张冰, 杨冰, 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诊疗失眠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4) :417-418.
配伍规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来源
选取《敦煌古医方》[1]和《敦煌古医籍考释》[2]中敦煌医术类《辅行诀》中所有方剂。
1.2 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
中药名及性味归经均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3]和《中药大辞典》[4]规范,其中同一种中药的提取成分、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不同但功能相同者,计为一味药。
1.3 统计学方法
将筛选方药录入计算机,用Excel建立敦煌《辅行诀》中医方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整理结果
整理敦煌遗书《辅行诀》中治疗疾病医方类中药方剂总计61首。
2.2 方剂中使用药味对脏腑病证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2.2.1 方剂中使用药味频数频率分析
将敦煌遗书《辅行诀》61首方剂涉及的66味中药,用药总次数为336次。依据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中药药味的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示:61首方剂中的66味中药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4.93%。体现内科疾病临证灵活辨治的中医特点。
2.2.2 方剂中使用甘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将61首方剂中的66种中药,依据上述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方剂中使用甘味药的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2。
表2示:61首方剂中的33味甘味药。其中,补虚药15味,频率最高为补气药甘草(10.12%);清热药5味,频率最高为清热泻火药竹叶(3.27%);化痰止咳平喘药和利水渗湿药各3味;解表药和温里各2味;收涩药、活血化瘀药和泻下药各1味。体现了“虚者补之”“热者寒之”及“甘缓苦坚”的中医辨治理论,同时配伍其他药灵活加减治疗的中医思想。
2.2.3 方剂中使用苦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将61首方剂中的66种中药,依据上述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方剂中使用苦味药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3。
2.2.4 方剂中使用辛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将61首方剂中的66种中药,依据上述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方剂中使用辛味药的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4。
表4示:61首方剂中的25味平辛味药中解表药8味,频率最高为发散风寒药桂枝(2.98%);温里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各4味,频率最高为温里药干姜(5.93%);理气药3味;清热药2味;化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杀虫止痒药各1味。体现了临证辨治时解表达邪,温化寒湿,理气活血灵活选药遣方的中医思想。
3 结论
敦煌遗书医学卷子《辅行诀》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以临床为主的内科学专著。共载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达336次。通过上述统计分析研究可知敦煌遗书《辅行诀》方药五味配伍规律体系:1)主要以甘、苦、辛为主。2)体现方药五味的核心药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药;温里药干姜;清热燥湿药黄芩;温化寒痰药旋覆花为主临床加减运用。在临证辨治过程中要借鉴敦煌遗书《辅行诀》方药组成中五味用药配伍规律体系,为后世的临床治疗内科疾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喜平.敦煌古医方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45-55.
[2]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1988:115-137.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5:51-1932.
配伍规律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 1渗透屏障
雄性wistar大鼠200 ~250 g,8只,2012年3月27日购进,7周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将大鼠麻醉后固定四肢,剪去腹部正中线两侧的鼠毛,再用电动剃须刀剃净绒毛后迅速剥皮,小心剔除皮下脂肪及组织,用滤纸擦拭干净,得离体鼠皮作为渗透屏障,放入冰箱( -20℃) 冷冻保存,共16块。
1. 2 药物和试剂
盐酸小檗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3-200911。
金黄膏及缺药膏剂,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金黄散全方组组成为大黄160 g、黄柏160 g、姜黄160 g、白芷160 g、天花粉320 g、天南星64 g、陈皮64 g、甘草64 g、苍术64 g、厚朴64 g; 缺药方A组,缺姜黄、白芷; 缺药方B组,缺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厚朴。
甲醇、乙腈为色谱纯,购自天津市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磷酸、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为分析纯。
1. 3 仪器
TK-12B型透皮扩散试验仪( 上海锴凯科技贸易有限公司) ,SSI PC20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科学系统公司) ,EZChrom Elite Client/Server色谱工作站。
1. 4 色谱条件
色谱柱: Apollo C18( 4.6 mm×250 mm,5μm) ,流动相: A相为乙腈,B相为0.1%磷酸水,二元梯度洗脱:0 ~5分钟,20 ~40A;5 ~20分钟,40 ~40A,流速1. 0 ml/min,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 346 nm,柱温:30℃。该色谱条件下,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不低于150000。
1. 5 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定盐酸小檗碱,加入容量瓶,用乙腈配制成浓度为0.290 mg/ml的溶液,作为储备液。
1. 6 供试液
由体外透皮试验所得接受液,加入梨形蒸馏瓶,分别于70℃水浴减压浓缩至干,精密吸取1 ml乙腈溶解,0.45μm微孔滤膜,作为供试液。
1. 7 渗透扩散装置及实验方法
将鼠皮从冰箱取出,放至室温,在接收池中放入磁力搅拌子,将鼠皮固定于扩散池与接收池之间,真皮面向接收池。试验时,将精密称量的膏剂涂于处理好的鼠皮角质层,注满接收液( 30%乙醇/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8) ,液面恰与皮肤真皮层接触,排除气泡。开动磁力搅拌器和恒温水浴,磁力搅拌转速设定为400 r/min,水浴温度( 37±0. 5) ℃ ,扩散池容积6 ml,扩散面积为2. 92 cm2。于32小时内的3、5、7、9、24、32小时分段取样,补充相应的空白接受液,根据浓度吸取不同体积注入色谱仪,按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小檗碱含量,
1. 8 主要指标
将金黄散全方组、缺药方A组、缺药方B组药膏分别作透皮吸收试验,所加药膏量根据盐酸小檗碱含量确定,保证其基本一致。按1.7项下方法试验,按下式计算不同膏剂不同时间段盐酸小檗碱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其中Q =( Mn +∑Mp) /A,式中Q为t时刻的累积透过量( μg/cm2) ,Mn为第n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透过量( μg) ,∑Mp为之前测得的药物透过量之和( μg) ; A( 2.92 cm2) 为皮肤扩散面积。每组平行做3次,求Q的平均值。
1. 9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统计数据,以经皮累计渗透量Q对时间t进行回归得线性方程,根据方程求出稳态透皮速率J( μg/cm2·h) 和透皮时滞tlag( 小时) 。
2 结果
三组膏剂不同时刻各自平行做3次测量,检测经皮累计渗透量Q,求平均值,结果见表1。然后以经皮累计渗透量Q对t进行回归得线性方程,根据方程求出稳态透皮速率J( μg/cm2·h) 和透皮时滞tlag( 小时) ,见表2。
通过观察三组膏剂的稳态透皮速率J、透皮时滞tlag、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Q/32h,可以看出缺药方A组和缺药方B组的稳态透皮速率、透皮时滞、32小时内小檗碱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及透过率都较全方高。金黄散全方组的稳态透皮速率及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都低于缺姜黄、白芷的缺药方A组,说明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抑制作用,缺药方A组和缺药方B组的稳态透皮速率及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差别不大,有天南星、陈皮、厚朴的缺药方A组的透皮时滞低于缺药方B组,说明天南星、陈皮、厚朴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一定促进作用。
3 讨论
金黄膏中的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痛症和风湿痹痛,其中姜黄素有抗炎作用,对细菌有抑制作用,为臣药; 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症,疮痈肿毒,皮肤风湿瘙痒,为臣药; 天南星,苦、辛、温。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敷散结消肿止痛,用于治疗湿痰,寒痰证,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痈疽肿毒,蛇虫咬伤;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胸痹;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此三药皆辛苦温,辛以散结,苦以燥湿,温以通滞,共为佐药[3]。
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皮肤渗透的抑制作用实则说明了此药对对金黄膏发挥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陈实功的如意金黄散的组成用于阳证、热证疮疡,从组方看辛温的药反而味和量都大。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使药作为引经药,使药效直达病所,所以分析辛温的姜黄和白芷这一组药为“如意金黄散”的透皮促渗之药[4]。同时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姜黄、白芷同为辛温之品,具发散、行气之功,可散邪于表,给邪出路。
对姜黄、白芷药理作用的研究证明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5,6],透皮给药而发挥作用。一般的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浓度,产生疗效,起到全身治疗作用。还有一种情况,有些药物与角质层亲和力大或能与角质层发生特异结合,在皮肤内积聚储存,形成“储库效应”,向皮肤深部扩散的比较缓慢。其药理作用在局部发挥的比较明显,在全身的治疗作用不明显。金黄膏应用于临床多年,对于阳证、热证的治疗效果显著。如果小檗碱也有这种可能性,大部分积聚在皮肤,发挥抑菌消炎作用,一小部分透过皮肤向深部扩散,对全身起到治疗作用,恰好与金黄膏的适应症相吻合。因此,实验说明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的渗透有抑制作用,正是其“储库效应”和散邪于表,给邪出路的体现。
( 单位: μg/cm2)
天南星、陈皮、厚朴对小檗碱皮肤渗透的促进作用,证实了此药对在金黄膏配伍中,用苦寒之品佐以辛温之药以达到温散走窜的促渗作用。合理的配伍,既能达到治病作用又能渗透入内,从局部影响全身的作用,即整体就是其透皮系统。
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金黄膏中小檗碱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金黄膏中不同药对配伍[1]对其透皮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经皮渗透法,使用透皮扩散试验仪,选择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屏障,以30%乙醇—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作为接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小檗碱含量。考察全方药组及缺姜黄、白芷组(缺药方A组)和缺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厚朴组(缺药方B组)中小檗碱的透皮特性。结果 (1)缺药方A组和缺药方B组的稳态透皮速率、透皮时滞、32小时内小檗碱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都较全方高。(2)金黄散全方组的稳态透皮速率及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都低于缺姜黄、白芷的缺药方A组,说明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抑制作用。(3)有天南星、陈皮、厚朴的缺药方A组的小檗碱透过量高,而透皮时滞低于缺药方B组,说明天南星、陈皮、厚朴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促进作用。结论 金黄膏中的姜黄、白芷和天南星、陈皮、厚朴这两组药都对金黄膏发挥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金黄膏中每组药对都各负其责,又相互协同,合理配伍组成一个整体的透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