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配伍

2024-10-06

输液配伍(共7篇)

输液配伍 篇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风险最大的给药途径之一, 其中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包括输液中药物配伍的合理性。药物配伍不当直接影响药物的性状和疗效, 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1]。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药种类的增加以及联合用药的普遍性, 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的安全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2]。一项临床处方抽查统计显示, 添加药物的输液处方占输液处方总数80%~85%, 有的添加药物竟达5种或6种, 使发生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的风险增加[3]。护理人员作为静脉输液的直接执行者, 在输液的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4], 也应对药物配伍尤其是配伍禁忌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因此, 本研究以促进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为目的, 面向同济医院临床护理人员, 对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的安全情况和配伍禁忌的认知程度, 开展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7月对同济医院近20个临床科室中工作3年及以上的护理人员进行随机调研。均为女性;护士9人, 护师48人, 主管护师60人;学历:中专1人, 大专6人, 本科108人, 在职研究生2人;工作年限:3年~5年14人, 6年~11年21人, 11年~16年43人, >16年39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1,5,6], 自行设计同济医院静脉输液配伍禁忌安全认知情况调查表, 请护理部及药学部多名专家审阅而定。调查表包括3个部分:护理人员基本情况、药物配伍禁忌认知情况、本科室配伍禁忌发生及处理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对配伍禁忌知识关注和掌握程度、配伍禁忌知识获取途径及使用频率、药物配伍禁忌风险评估能力程度、本科室配伍禁忌发生的频率和具体情况、发生配伍禁忌采取的措施等。根据自愿原则参与、采用随机不记名形式独立填写最终问卷, 完成后当场收回。共发放120份, 有效回收117份, 回收率97.5%。

1.2.2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函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人 (%)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关注及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 护理人员对配伍禁忌知识的关注度普遍较高, 81人对相关知识经常关注, 占总人数的69.23%, 33人有时关注, 占总人数的28.21%;认为掌握配伍禁忌知识非常重要的有106人, 为总人数的90.69%;认为配伍禁忌知识培训非常必要的有102人, 为总人数的87.18%。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配伍禁忌的重要性, 认为应该掌握或熟悉相关的知识, 但实际的认知情况却不理想, 首先, 从获取配伍禁忌知识途径的调查可知, 配伍检索表、药品说明书和工作经验是积累和获得配伍禁忌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经过系统培训的人次仅占总人次的3.3%;同时, 对配伍检索表的应用率也较低, 偶尔使用的人数占总数的70.94%, 更是有16.24%的人从未使用过检索表。其次, 从表3中可见, 具体到配伍禁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 能熟悉或掌握的护理人员比率相对较低, 一般都处于“知道一些”但不清楚的状态。这与获取知识途径的调查结果一致, 恰恰说明护理人员缺乏配伍禁忌知识的系统培训, 使得对配伍禁忌的认知模糊而不明确。

3.2 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中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所有的护理人员都曾在工作中遇到发生药物配伍禁忌的情况, 且发生频率较高, 半年发生1次的比例为70.94%、2个月~3个月遇到1次的比例为25.64%、1月内遇到1次或多次的比例为3.64%、还有1名护理人员反映曾经1周内就可遇到1次或多次配伍禁忌的发生情况;结果进一步显示, 39.15%的配伍禁忌发生时间是在配液时, 更换输液及输液时的发生率则有57.67%;配伍禁忌的发生部位与发生时间相对吻合, 将近一半 (47.85%) 发生在输液袋中, 另一半 (49.46%) 发生于输液的给药路径中。由此可见, 药物配伍禁忌发生的频率较高, 但发生时间及部位相对集中, 这进一步说明了重视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发生及处理的必要性, 同时也提示配伍禁忌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 而护理人员经过相应系统培训后, 通过规范静脉输液配液及输液流程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

3.3 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中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处理措施

本次调查显示, 配伍禁忌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中, 停止输液、更换其他液体、更换新的输液管的采用率相当, 表明在配伍禁忌发生后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采用认为绝对正确的某一措施, 选择的措施是否适当对配伍禁忌的处理来说十分关键, 而这也应是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对于配伍禁忌事件的事后沟通项目数据显示, 采用不同的沟通报告方式所占比例相当, 但沟通后的满意程度并不理想, 只有64.96%的人认为处理结果满意, 表明配伍禁忌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沟通渠道有待完善, 需要医院在此方面整合医药护等多方资源, 建立完整有效的处理流程和制度。

随着医药科技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被研制并投入应用, 而药物配伍种类繁多、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 相应的药品说明书及药物配伍禁忌检索表更新较慢, 临床参照适用性降低, 使得临床护理人员在面对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风险时, 更加无所适从。而本文调查结果显示, 护理人员面对配伍禁忌的发生确实缺乏相应的处理知识及沟通渠道, 这一方面说明相关知识体系的规范化培训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提示医院应在管理层面上制定相应的规范化处理流程及措施。因为针对配伍禁忌发生的处理目标, 不仅仅是及时的应对, 更应该是有效的预防, 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 做到及时切断危险事件的发展, 以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并保障病人安全。目前, 有很多医院借助药学部及信息部门的干预, 通过设计筛查药物配伍禁忌的软件或寻求更有效的查询工具, 加强对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的管理[7,8], 为本院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中配伍禁忌的安全认知情况。[方法]采取问卷的方式, 对117名临床护理人员从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关注情况、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知识获取途径、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认知基本情况、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中配伍禁忌发生情况、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配伍禁忌处理措施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实际工作中配伍禁忌发生频率较高, 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掌握药物配伍禁忌知识十分必要, 但实际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在配伍禁忌发生后的处理上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性。[结论]借助药学部及信息部门的干预, 通过设计筛查药物配伍禁忌的软件或寻求更有效的查询工具, 加强对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的管理, 应对护理人员进行药物配伍禁忌知识的系统性培训, 制定规范的配伍禁忌防范措施和发生时的处理流程, 以减少用药风险并保障病人安全。

关键词: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1]马瑞生, 谢广艳, 翟所迪.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输液配伍禁忌的调研[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5 (1) :10-13.

[2]魏胜华, 周壮丽, 何益军, 等.静脉输液管理与药物理化配伍禁忌[J].医药导报, 2010, 29 (12) :1658-1660.

[3]冯玉林, 冯国良, 王文梅.配置静脉输液药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包头医学, 2009, 33 (1) :72.

[4]李丽娟, 杨毅华, 赖文娟, 等.静脉输液专职护理团队在输液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2) :11-13.

[5]陈瀚熙, 蓝惠兰, 曾秀月.ICU药物配伍禁忌安全隐患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7) :52-53.

[6]李兆婷, 吴春梅, 刘艳晶.临床护理人员药物配伍禁忌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11A) :3025-3026.

[7]Isabella De Giorgi, Bertrand Guignard.Evaluation of tools to prevent drug incompatibilities in paediatric an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J].Pharm World Sci, 2010, 32:520-529.

[8]Robert Barrons.Evaluation of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software for drug interacions[J].Am J Health-Syst Pharm, 2004, 61:380-385.

输液配伍 篇2

硫酸西索米星(Sisomicin Sulfat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常用于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和其他敏感菌所致的下列感染: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胆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感染性腹泻及败血症等。

在临床上为患者输液时发现:0.9%NS 250mL+头孢匹胺2.0g输液结束(输液管中仍留有此药)时,更换西索米星注射液100mL 1min后输液管内即变成乳白色。为确保头孢匹胺钠与西索米星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实验观察,现报道如下:

药品:头孢匹胺钠(1.0g 10支/盒,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国药准字:H20055999,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西索米星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亚邦利尔,100mL组分为:每100mL中含硫酸西索米星0.1g (10万单位) 与氯化钠0.9g,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国药准字:H20020380,江苏亚邦生缘药业有限公司)。0.9%NS 250mL(产品批号:0907102E,国药准字号H34023608安徽双鹤药业有限公司)。

方法:控制室温在20℃左右。模拟临床使用的药物浓度,精密配制Ⅰ组溶液:即头孢匹胺钠2.0g溶于0.9%NS 250mL中。

第一组先将输液器插入头孢匹胺组溶液中排好气再接上西索米星注射液;第两组先将输液器插入西索米星注射液中排好气再接上头孢匹胺组溶液。

结果:肉眼观察两根输液器,2~5min后两根输液器中液体均变为乳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变淡且12h后输液管中仍留有白色絮状物。

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均表明注射用西索米星与头孢匹胺钠存在明确的输液配伍禁忌,需引起重视。

摘要:头孢匹胺钠 (Cefpiramide sodiumfor Injection) 常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除肠球菌外) 、厌氧链球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摩根变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流感嗜血杆菌、不动杆菌属、拟杆菌属中对本药敏感的细菌所致的下列感染:①败血症;②烧伤、手术切口等继发感染;③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支扩 (感染时) 慢性呼吸道疾病继发性感染、肺炎等;思肾盂炎、胆管炎;⑤腹膜炎 (包括盆腔腹膜炎、膀胱直肠陷凹脓

输液配伍 篇3

1 头孢哌酮钠在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

1.1 5%葡萄糖注射液

金慧萍等[2]将头孢哌酮钠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制成4 mg·mL-1的溶液,在8 h内,外观、pH值均无变化、用改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放置过程中的含量及杂质变化,测定头孢哌酮钠含量稳定,杂质总和含量<0.8%,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得出二者可以配伍使用的结论。张梅君等[3]模拟临床大致用药浓度 ,用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成含头孢哌酮钠10 mg·mL-1的混合液,在6 h内,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有关物质增加也不明显。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二者可以配伍使用。但24 h后,出现肉眼可见浑浊,建议临床配伍使用时应尽快输完。

1.2 10%葡萄糖注射液

张梅君等[3] 模拟临床大致用药浓度,以10%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成含头孢哌酮钠10 mg·mL-1的混合液,采用RP-HPLC法测定头孢哌酮钠的含量,并同时考察其外观、颜色、pH值变化。在6 h内,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有关物质增加也不明显,性质稳定,两者可以配伍使用。但12 h后,溶液有明显浑浊,建议临床配伍使用时应适当加快输液速度。李克卉[4] 在室温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头孢哌酮钠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也得到相同结论。

1.3 0.9%氯化钠注射液

吴敏[6]将头孢哌酮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制成为浓度4 mg·mL-1的溶液,在室温20 ℃下,于配伍后8 h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浓度,同时观察pH值及外观变化,结果pH值及外观都无明显变化,含量在98%以上,变化不大。结果表明,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在临床使用时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更合理。与报道中[1]头孢哌酮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最稳定吻合。

1.4 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

参照临床用药习惯,将头孢哌酮钠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含头孢哌酮钠10 mg·mL-1的混合液,室温下放置6 h内,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有关物质增加也不明显。24 h后混合液,除杂质峰略有增高外,pH值、外观均无明显变化。配伍稳定,二者可临床配伍使用。

1.5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李克卉[4]在室温下将头孢哌酮钠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水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头孢哌酮钠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的稳定性,结果在室温下(25~30 ℃)配伍稳定,24 h内含量变化不大,配伍稳定,临床可配伍使用。

1.6 木糖醇注射液[6]

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头孢哌酮钠加入木糖醇注射液中,配制成为浓度4 mg·mL-1的溶液,在室温20 ℃下,于配伍后8 h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浓度,同时观察pH值及外观变化,结果pH值及外观都无明显变化,头孢哌酮钠含量为98.96%,稳定性好,建议临床配伍使用。

2 头孢哌酮钠与其他药物配伍的稳定性

2.1 甲硝唑注射液

杨克钊等[8]将头孢哌酮钠与甲硝唑注射液按临床要求配置成适当浓度混合液,在25 ℃、37 ℃,8 h内溶液澄明,pH值、含量无明显变化。在5 ℃,20 min后混合液稍有浑浊,2 h后瓶底有黄白色物质析出,可能是由于头孢哌酮钠加入甲硝唑注射液中,温度降低,甲硝唑溶解度降低的原因。故在气温较低的天气下,应注意两药配伍有无浑浊现象。

2.2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陈琳[9]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哌酮钠配伍后,在25 ℃下,8 h内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紫外扫描未见其他吸收峰,说明未产生新物质,头孢哌酮钠及替硝唑的相对百分含量均在允许范围内(>97%)。结果表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头孢哌酮钠可以配伍使用。

2.3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尹建平等[10]模拟临床用药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头孢哌酮钠和奥硝唑两种药物配伍后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和酸碱度等指标,对配伍液进行稳定性研究。6 h内配伍液中两种物质含量变化均<5%,且无显著外观变化。6 h后配伍液逐渐出现浑浊,定量加入5%NaHCO3溶液后恢复澄明,与文献报道相符[11],在同等条件下,配伍液加入5%NaHCO3溶液后配伍稳定性时间延长。认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奥硝唑注射液混合后在25 ℃下6 h内未发现明显外观变化,且两者含量变化均小于5%,提示临床可配伍使用,但配伍后应在6 h内使用完毕。

2.4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

周学琴等[12]观察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在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混合液中放置时间与药物稳定性,采用HPLC测定配伍液在放置后7 h后,配伍液的性状、pH、不溶性微粒及含量的变化,结果头孢哌酮钠的含量变化不大,pH值无明显变化、配伍颜色无明显变化,澄明度检查均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絮状物、色斑等异物,稳定性好。

2.5 利巴韦林注射液

李革晖等[5]模拟临床用药大致浓度,将头孢哌酮钠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三种输液中,观察在不同温度下(4 ℃、25 ℃、37 ℃)放置8 h内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两者混合液放置在4 ℃下8 h内,微粒数超过规定标准;放置于25 ℃、37 ℃ 在8 h内混合液均澄明,pH值及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头孢哌酮钠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三种输液中配伍8 h内性质稳定,可临床配伍使用。但气温较低的天气,两药配伍应注意不溶性微粒增多的可能。

2.6 维生素C

模拟临床用药习惯,张南生等[13]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配制维生素C与头孢哌酮钠的混合液,置25 ℃下,6 h内观察其稳定性,对比紫外图谱,结果表明头孢哌酮钠吸收峰及峰形无变化,说明配伍液性质稳当,临床可配伍使用。

2.7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康明[14]将头孢哌酮钠经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溶解后取1.5 mL,分别和0.2%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0.2%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各1.5 mL制成配伍液。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后,立即出现乳白色悬浊液,管壁可见白色的微小固体颗粒,经振荡不消失。说明头孢哌酮钠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存在配伍禁忌,临床不可配伍使用。

2.8 盐酸氨溴索

张南生等[13]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配伍,在室温(25 ℃)条件下观察头孢哌酮钠与盐酸氨溴索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头孢哌酮钠的紫外光谱变化,结果实验条件下与盐酸氨溴索产生白色沉淀。

2.9 氨茶碱

张南生等[13]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配伍,选择在室温(25 ℃)条件下观察头孢哌酮钠与氨茶碱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头孢哌酮钠的紫外光谱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哌酮钠的含量,实验结果5 h后,配伍液颜色呈淡黄色,头孢哌酮钠含量在95%以上,可能与氨茶碱本身不稳当有关,说明临床可以配伍使用,但与氨茶碱配伍使用时最好在5 h内用完。

2.10 穿琥宁注射液

胡音哲[15]等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制配伍液,观察其稳定性,其结果是:混合液的不溶性微粒、外观、pH值变化均属合格范围,配伍后两药的含量变化较小,最大浓度组穿琥宁含量变化为0.041%,头孢哌酮钠含量变化为0.1%,该实验结果显示两药配伍属于合理性配伍,提示临床可以将两药配伍联用。

2.11 双黄连注射液

据李文杰[16]报道用双黄连注射液和头孢哌酮钠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混合液,于23 ℃下观察4 h,其混合液外观、pH值、自身效价及紫外吸收光谱无显著变化,临床可配伍使用。

2.12 莪术油注射液

张莉等[17]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头孢哌酮钠与与莪术油注射液混合,发现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莪术油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较差,3 h内溶液变棕色,pH值无明显变化,莪术油注射液含量下降近50%,不宜配伍使用。

3 结 语

输液配伍 篇4

1 试验

1.1 仪器

Agilent 1100型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安捷伦公司) ;pHs-3C型pH计 (上海智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WZZ-2S数字式自动旋光仪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BP211D电子天平 (德国塞多利斯公司) ;Cary-100紫外分光光度计 (美国瓦里安公司) 。

1.2 试药

亚胺培南标准品 (印度Ranbaxy Laboratories Limited公司) ;齐佩能 (印度Ranbaxy Laboratories Limited公司, 批号:15883899) ;5%葡萄糖注射液 (5%GS,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306) ;10%葡萄糖注射液 (10%GS,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118)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GNS,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128) ;0.9%氯化钠注射液 (0.9%NS,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202) ;注射用水 (医院自制) ;甲醇为色谱纯, 乙酸、乙酸铵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tlantis C18柱 (150mm×4.6mm, 5μm) ;流动相:甲醇-0.01mol/L乙酸铵缓冲液 (用乙酸调节p H至3.6) (5∶95, v/v) ;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98nm;进样量:20μL。

2.2 测定方法

2.2.1 吸收波长的选择

配制10mg/L的齐佩能水溶液, 以注射用水为空白, 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测定, 结果在298nm处亚胺培南有最大吸收, 而西司他丁钠无吸收, 本实验因此选择此波长为检测波长。尽管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该波长处也有吸收, 但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 其色谱峰可与亚胺培南色谱峰达到基线分离, 不干扰测定[2]。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亚胺培南标准品5.0 mg于100mL量瓶中, 用0.01mol/L乙酸铵溶液稀释至刻度, 分别精密吸取2、4、6、8、10、20mL于25mL量瓶中再用0.01mol/L乙酸铵溶液稀释至刻度, 加上第1次稀释液组成系列标准溶液, 分别进样20μL检测, 以亚胺培南峰面积为纵坐标, 亚胺培南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 进行线形回归, 得亚胺培南标准曲线为A=34.1771C0.2162, R2=1.0000, 显示亚胺培南在4.0~4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形关系。

2.2.3 回收率实验

按照2.2.2项下的处理方法操作, 精密配制3种不同浓度的亚胺培南溶液, 进样检测, 计算回收率, 结果如表1。

2.2.4 输液样品的配制

参考临床用量, 取齐佩能1.0g于100mL量瓶中, 分别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 并稀释至刻度, 混匀, 即得亚胺培南4种样品溶液。

3 结果与讨论

3.1 含量测定与结果

按照设定的时间点, 顺次精密吸取上述各配伍液0.2mL于100mL量瓶中, 用各输液稀释至刻度, 分别进样检测, 以亚胺培南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得亚胺培南的含量, 并以0h时的含量为100%, 计算其他不同时间的百分含量, 结果见表2和图 (1) 。

3.2 外观变化

观察3.1项下各配伍液内外观的变化。结果齐佩能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在4h内均显黄色, 而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在6h内未出现颜色变化。

3.3 讨论

3.3.1 亚胺培南的结构与分离

亚胺培南为两性化合物, 具有类似第二甲酰胺的甲脒结构, 因其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 致使环绕C-N的自由旋转受阻, 因而存在一对类似顺反异构的构象异构体。构象异构体一般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能量, 相互转化, 处于动态平衡, 如采用的分离技术对构象异构体有识别能力, 可将二者分离。本文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就能将二者分离。但是尝试用亚胺培南顺式异构体的峰高作为测定含量的依据, 尽管线性良好, 却发现除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比例稳定外, 在其他3种溶媒中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 因此只能选择亚胺培南两异构体峰面积之和作为测定其含量变化的依据。

3.3.2 溶液pH对亚胺培南的影响

据2005年版药典规定, 葡萄糖注射液pH3.2~5.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pH3.5~5.5, 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0。已有研究表明, 亚胺培南在pH7.0左右的水溶液中较稳定, 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均可催化亚胺培南的降解, 因此在p H不同的溶媒中, 齐佩能的稳定性也应有所不同。从外观变化看, 齐佩能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在4h内均显黄色, 而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在6h内未出现颜色变化。说明齐佩能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中产生了化学反应, 而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可能未出现化学变化, 初步推测齐佩能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较稳定。

4 结语

从含量变化看, 2 5℃, 6 h内齐佩能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pH=3.6) 的配伍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下降最快, 6h时仅为30.0 9%;与5%葡萄糖注射液 (pH=3.8) 和10%葡萄糖注射液 (p H=3.7) 的配伍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也下降至35%左右;而与0.9%氯化钠注射液 (p H=6.1) 的配伍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在6h内仍有96.73%;可见在同一温度条件下, 随着溶媒pH的下降, 齐佩能在溶媒中的稳定性下降。

综合实验结果, 为确保齐佩能的稳定性, 建议齐佩能在临床上应尽可能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若与其他3种注射液配伍, 则应不超过1h滴完, 才能保证配伍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维持在新配时的80%。

摘要:目的 考察齐佩能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4种溶媒中的稳定性。方法 用HPLC法考察25℃, 6h内4种配伍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变化, 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结果 pH对齐佩能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结论 pH影响是齐佩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齐佩能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最为稳定, 在其他3种注射液中较不稳定, 尤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甚, 建议在临床上应尽可能将齐佩能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关键词:齐佩能,输液,稳定性,HPLC

参考文献

[1]刘浩, 王红武, 仇仕林, 等.碳青烯类抗生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峰形研究.亚胺培南色谱峰的展宽和裂分[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3, 28 (8) :468~471.

[2]吴小红, 王明娟, 胡昌勤, 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5, 30 (10) :591~593.

输液配伍 篇5

1 仪器与试药

UV-2401P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 ;PHS-3B型p H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TG-328A型电光分析天平 (上海天平仪器厂) ;硫酸头孢噻利对照品 (批号:081003, 含量99.3%) ;注射用硫酸头孢噻利 (规格为0.5g/支, 批号:08112523,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0.9%氯化钠注射液 (批号:S0812144, 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5%葡萄糖注射液 (批号:S0902135, 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批号:08041701, 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 。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波长选择

精密称取硫酸头孢噻利对照品适量, 用纯化水配制成浓度约为20mg/L溶液, 用纯化水作空白对照, 在200~400nm范围内进行扫描。结果显示硫酸头孢噻利在 (260±1)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图1) , 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用纯化水作空白, 在相同稀释条件下, 在 (260±1) nm波长处几乎无吸收, 对测定无影响, 故选定 (260±1) nm为测定波长。

2.2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硫酸头孢噻利对照品约50mg, 置100ml量瓶中, 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精密量取此液2.0、3.0、4.0、5.0、6.0ml, 分别置100ml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即得浓度分别为:10.0、15.0、20.0、25.0、30.0μg/ml的标准溶液, 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 在 (260±1) nm处测定吸光度 (A) , 以浓度C对吸收度A回归, 得回归方程:C=35.1895 A-0.0145, (r=0.9999) 。表明:硫酸头孢噻利浓度在10~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3 精密度实验

取注射用硫酸头孢噻利适量配制浓度为18μg/ml的溶液, 在同日内重复测定6次, 每次间隔2h, 测定结果RSD为0.25%。

2.4 回收率实验

精密配制浓度为10、20、30μg/ml的硫酸头孢噻利对照品溶液各3份, 分别于 (260±1) nm处测定吸光度 (A) , 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含量, 求得平均回收率, 结果见表1。

2.5 配伍稳定性实验

2.5.1配伍方法:模拟临床用量稀释比例, 取注射用硫酸头孢噻利0.40g于100ml量瓶中, 分别加入3种输液至刻度, 摇匀。在25℃条件下放置, 于0、1、2、4、6h观察配伍液的外观, 颜色变化, 测定p H值, 同时取样测定含量, 于200~4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 观察吸收峰位、峰形变化。

2.5.2 配伍结果:在6h内各配伍液澄明, 无颜色变化, 在不同时间段紫外扫描图谱无改变。p H值和含量变化见表2。

3 讨论

实验表明模拟临床用药进行配伍, 硫酸头孢噻利与3种输液在25℃条件下, 6h内配伍性质稳定, 溶液外观、紫外吸收光谱无任何改变, 含量、p H值亦无显著变化, 因此硫酸头孢噻利与3种输液在6h内配伍是稳定的,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仅考察了注射用硫酸头孢噻利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部分理化性质, 两者配伍应用时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及其不良反应尚待进一步探讨。文献报导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硫酸头孢噻利的含量[2],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简单、方便、快速。

参考文献

[1] 周宇麒, 张天托.第4代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噻利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02, 13 (12) :753-754.

输液配伍 篇6

1仪器药物和分组

1.1 实验仪器

GWF-5J3型微粒分析仪 (天津天河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SW-CJ-1B超净台 (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

1.2 中药注射剂和溶媒

苦参碱粉针 (珠海经济特区生物化学制药厂, 批号11510001) ;黄芪针 (神威药业, 批号10091341) ;香丹针 (四川升和制药, 批号1011218) ;银杏达莫针 (湖北长康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100713) ;血栓通冻干粉针 (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0053615) ;舒血宁针 (神威药业, 批号10090831) 。5%葡萄糖注射液 (批号0801241, 浙江康乐药业)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批号081114, 浙江康乐药业) ;0.9%氯化钠注射液 (批号09021708, 浙江康乐药业) 。

1.3 分组

分为两组:洁净环境组, 中药注射剂与溶媒配伍在我院静脉配置中心的超净台中进行;病房环境组, 中药注射剂与溶媒配伍在我院普通病房的配置室中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系统, 数据资料分析采用ANOVA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方法与结果

2.1 配伍前中药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测定

采用微粒分析仪分别定量测定配伍前6种中药注射剂的≥10 μm、≥25 μm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显示:6种中药注射剂均不含25μm的微粒, 含10 μm的微粒最多不超过5粒, 均符合2005版中国药典要求。 (中国药典规定:采用光阻法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的结果判定标准为:标示装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 每1 ml中含10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5粒, 含25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3粒) 。

2.2 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测定

洁净环境组与病房环境组根据各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说明书, 分别进行各中药注射剂与输液的配伍, 并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的混合溶液的不溶性微粒数量。

结果显示:洁净环境组中6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输液配伍后, 测定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均较病房环境组的明显减少, 且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病房环境组中每种中药注射剂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呈明显增加 (P<0.05) , 同时洁净环境组则显示中药注射剂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 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表1, 2)

3讨论

中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血管堵塞和供血不足, 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 产生水肿、静脉炎、肉芽肿,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和热原反应[3], 因而深入研究如何控制中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于在临床上安全用药至关重要。对此, 2005年版《中国药典》测定不溶性微粒明确规定:标示装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 每1 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5粒, 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3粒。此规定对于生产厂家而言, 其产品能严格做到, 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配伍前的各样本均不溶性微粒数量合格。但是在临床中各中药注射液与不同的溶媒配伍后出现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没有具体规定。特别是不同配置条件对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影响的研究极为罕见, 本研究显示在洁净环境中配置中药注射液对于控制不溶性微粒数量有重要作用, 这一点对于临床实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追究造成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一是由于中草药成份复杂, 制备工艺不同, 在提取、精制过程中, 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 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 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二是可能有一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由于pH值改变而析出, 导致不溶性微粒大大增加。三是可能因装药物的容器洁净度差, 或因配伍时操作及环境洁净状态差, 橡皮塞穿刺的次数及注射器、针头等污染, 均会增加输液的不溶性微粒[4]。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部, 2005:附录61.

[2]潘玲.6种中药注射荆在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测定.中国药房.2008, 6 (19) :451-452.

[3]李鑫, 雷莉.输液剂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兵团医学, 2006, 1 (1) :44-16.

输液配伍 篇7

1 试药与仪器

1.1 仪器

TU-1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BS124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SB-2200超声波清洗器(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PHS-9V型酸度计(杭州华光无线电厂)。

1.2 试药

注射用卡络磺钠(江苏吴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第六制药厂,批号:20080711、20080104,规格:20mg/2mL;批号:20081214,规格:20mg/瓶),卡络磺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99.5%,HPLC面积归一化法)。地塞米松注射液(浙江仙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302,规格:1mL:2mg),维生素C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90216,规格:5mL:1g),10%氯化钾注射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8K80D,规格:10mL:1.0g),5%葡萄糖注射液(广东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12111),10%葡萄糖注射液(广东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70113),0.9%氯化钠注射液(广东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905093),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广东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12084),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浙江平湖莎普爱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90208-1),磷酸二氢钾(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二厂),磷酸(分析纯,浙江建德化学试剂厂),水为双蒸水(自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注射用卡络磺钠与3种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2.1.1 卡络磺钠紫外吸收光谱

取卡络磺钠对照品适量约10mg,置100mL量瓶中,加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此液1mL,置10mL量瓶中,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参比,1cm比色杯,在波长200~500nm全扫描,结果卡络磺钠在364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另取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成适当浓度,以0.9%氯化钠溶液为空白,1cm比色杯,分别于200~500nm范围内扫描,结果上述3种溶液在该波长处无吸收,故选择364nm作为测定波长。

2.1.2 标准曲线制备

称取卡络磺钠对照品约10mg,置100mL量瓶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配制成约含卡络磺钠0.1mg/mL的标准贮备液,摇匀,静置后,精密量取上述卡络磺钠贮备液0.5、0.8、1.0、1.2和1.5mL,置10mL量瓶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含卡络磺钠5.0、8.0、10.0、12.0和15.0μg/m L系列浓度的标准应用液,在波长364nm处测定吸收度(A);以浓度(C)对吸收度(A)进行回归分析得方程A=0.0809C-0.0716,γ=0.9920(n=5)。结果表明,卡络磺钠在5.0~15.0μg·m L-1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1.3 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称取卡络磺钠对照品约8、10和12mg各3份,分置100mL量瓶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此液1mL,置10mL量瓶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约含卡络磺钠8、10和12μg/mL的溶液,在波长364nm处测定吸收度,按回归方程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2.1.4 含量测定

取注射用卡络磺钠10mg,置100m L量瓶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 L,置10m L量瓶中,再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卡络磺钠对照品适量,用0.9%氯化钠注射液制成每1m L含1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在波长364nm处测定吸收度,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2.1.5 重现性试验

取同批样品6份,按“2.1.4含量测定”项下所述方法测定,结果平均含量为98.53%,RSD%=0.85%(n=6),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2.1.5 注射用卡络磺钠与3种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1)配伍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4],取注射用卡络磺钠(080104)16mg,共3份,分置100mL量瓶中,分别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1.0mL、维生素C注射液0.5mL和10%氯化钾注射液3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室温下放置。分别在0、1、2、4和6h观察外观,并进行pH值和含量测定。(2)外观考察:各配伍溶液在6h内均澄清,无颜色变化。结果见表2。(3)pH值变化:各配伍溶液在6h内,pH值变化均在0.1pH值范围内。结果见表2。(4)含量测定:分别在0、1、2、4和6h,精密吸取各配伍溶液1.25mL,置20mL量瓶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1mL中含卡络磺钠10μg的供试品溶液。在波长364nm处测定吸收度,按回归方程计算各配伍溶液中卡络磺钠的含量。结果见表2。

2.2 注射用卡络磺钠与5种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

2.2.1 卡络磺钠紫外吸收光谱

取卡络磺钠对照品适量约10mg,置100mL量瓶中,加磷酸盐缓冲液(pH 7.0)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此液2.5mL,置100mL量瓶中,加磷酸盐缓冲液(pH 7.0)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以磷酸盐缓冲液(pH 7.0)为参比,1cm比色杯,在波长200~500nm全扫描,结果卡络磺钠在36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2.2 线性范围测定

称取卡络磺钠对照品约20mg,置50mL量瓶中,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配制成约含卡络磺钠0.4mg/mL的贮备液,摇匀,静置后,精密量取贮备液0.2、0.3、0.4、0.5、0.6、0.7和0.8mL,置25mL量瓶中,用磷酸盐缓冲液(pH 7.0)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含卡络磺钠3.2、4.8、6.4、8.0、9.6、11.2和12.8μg/mL系列浓度的应用液,在波长363nm处测定吸收度;以浓度C对吸收度A进行回归分析得方程A=0.0755C-0.0029,γ=0.9998。结果表明,样品在3.2~12.8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

2.2.3 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称取注射用卡络磺钠对照品约12、16和20mg各3份,置20mL量瓶中,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此液1mL,置100m L量瓶中,用磷酸盐缓冲液(p H 7.0)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约含卡络磺钠6、8和10μg/m L的溶液,在波长363nm处测定吸收度,按C10H11N4O5SNa的吸收系数(E)为862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3。

2.2.4 含量测定

取注射用卡络磺钠3支,分别精密加水2mL溶解后,混匀,精密量取2mL,移至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另一50mL量瓶中,再加磷酸盐缓冲液(pH 7.0)稀释至刻度,混匀。在波长363nm处测定吸收度,按C10H11N4O5SNa的吸收系数(E)为862计算含量。

2.2.5 重现性试验

取同批样品6份,按“2.2.4含量测定”项下所述方法测定,结果平均含量为99.28%,RSD=0.96%(n=6),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2.2.5 注射用卡络磺钠与5种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

(1)配伍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4],取注射用卡络磺钠(030104)20mg,共5份,分置50mL量瓶中,分别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室温下放置。分别在0、1、2、4和6h观察外观,并进行pH值和含量测定。(2)外观考察:各配伍溶液在6h内均澄清,无颜色变化。结果见表4。(3)pH值变化:各配伍溶液在6h内,pH值变化均在0.1pH值范围内。结果见表4。(4)含量测定:分别在0、1、2、4和6h,精密吸取各配伍溶液1mL,置50mL量瓶中,用磷酸盐缓冲液(pH 7.0)稀释置刻度,摇匀,制成每1mL中含卡络磺钠8μg的供试品溶液。在波长363nm处测定吸收度,按C10H11N4O5SNa的吸收系数(E)为862计算含量。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注射用卡络磺钠在临床上应用日趣广泛,但对其配伍稳定性的报道相对较少,未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研究注射用卡络磺钠与不同注射剂及输液配伍稳定性方面的报道。作者以注射用卡络磺钠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和用量为参考依据,以性状、pH值和含量为考察项目。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用卡络磺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分别与地塞米松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配伍;以及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h内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注射用卡络磺钠可与上述3种注射剂及5种常用输液配伍应用,本文的试验结果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上一篇:早期肺腺癌下一篇:声音概念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