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输液

2024-10-03

儿童输液(共8篇)

儿童输液 篇1

输液室是门诊患者集中治疗的场所, 服务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医院门诊患者的满意度。儿童输液作为门诊输液中的特殊群体, 对服务及技术的要求更高, 能否顺利给患儿完成静脉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 直接影响到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关系。因此做好门诊儿童输液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尤为重要。

1 创造人文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温馨工作环境,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要求, 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也是护理美学在病房的具体表现, 以满足患者、医护人员各个层次的要求。人文环境可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使患儿能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 减少其对输液过程的注意力。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装, 由原先的传统白色护士服变更为彩色的卡通服装, 输液墙面上也贴满了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和内容新颖的看图识字卡片, 室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玩具并循环播放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同时为满足学龄儿童需要, 在输液室内专门放置两张卡通小桌子, 供患儿边输液边复习功课等等。这些措施使孩子们输液的恐惧感减少, 家长们焦虑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2 实行分区管理

把儿童输液分为婴幼儿 (1~3岁) 输液区及儿童 (>3岁) 输液区。婴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差, 遇到不满意, 多以哭闹来表达。3岁以上的儿童, 已经进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接受一些正规教育, 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 护理人员可以多一些表扬、鼓励的亲切语言, 再加上人文环境, 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舒适环境[1]。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文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输液的注意事项, 提高他们防病治病及育儿保健知识, 更好地配合护士进行输液治疗[2]。

3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 护士静脉穿刺术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甚至影到医院的整体形象。研究表明,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引发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3]。一旦患儿生病来院就医, 家属心情急切希望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患儿家属对医院静脉穿刺成功有很高期望, 希望一次成功, 一旦未能如愿, 就会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而产生纠纷。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静脉穿刺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首先, 我们成立专门的头皮穿刺室, 进入穿刺室的患儿每次1~2名, 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并在穿刺室门口张贴出有关头皮穿刺前, 家属需要做好的配合工作。其次, 婴幼儿头皮穿刺相对固定护士, 一般1~2个月轮换一次另有一备班协助主班护士在患儿高峰时间段进行穿刺。备班在每月的上旬由上月的主班护士担任, 协助主班护士穿刺, 每月的下旬由下月的主班穿刺护士担任, 为其下月的主班做好准备。另外主班与备班的安排上, 强调新老搭配, 穿刺技能强弱搭配。合理的排班也能有效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 提高穿刺成功率。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在2008年2月10日至25日随机抽取700例患儿的静脉输液。统计分析见表1。

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满意率呈正相关

4 安全输液

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保证输液安全是输液室管理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根据江苏省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知识问答一书中, 对患儿进行有效标识, 即发放号码牌。该号码牌是一号两张牌, 一张牌与患儿的治疗单及药放在一起, 另外一张牌交给患儿家属。再给患儿注射前, 除常规三查七对及家属或陪人亲友识别外, 还必须两张号码是相同的号码, 方可给患儿注射。另外, 此号码牌还可以作为患者收药、配药及注射时的排队序号。这样, 工作程序环环相扣, 便于查对, 减少了差错的概率, 可以有效避免因重名、姓名相近, 打错针的现象, 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行为, 规范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管理, 并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5 人性化服务

在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可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细微之处体现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关爱。我们在输液大厅设立醒目的小儿输液室承诺服务标志, 当班护士的照片全部上墙。患儿家长可以根据曾经有过的接触印象来选择自己最信得过的护士进行操作, 调整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了工作责任心。另外在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允许家长陪同孩子, 给患儿心理支持, 使他们得到感情上的温暖, 保持最佳情绪状态。及时向家长了解患儿病情, 征求家长的意见, 给其一种受尊重的感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6 小结

加强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不仅满足患儿的健康需要, 而且指导了患儿家属的家庭育儿保健知识, 取得了患儿的积极配合, 提高了护理质量。赢得患儿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赞赏。

摘要:儿童输液是门诊输液室的特殊群体, 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从环境、分区、穿刺技术、安全、人性化服务5个方面改进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输液,管理

参考文献

[1]吕竞.儿科急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 2005, 13 (6) :171-172.

[2]周燕.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7⑴:91-92.

[3]张镇静.儿科输液室护患矛盾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25 (6) :713-714.

如何提高儿童输液成功率 篇2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输液过程顺利对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静脉穿刺的过程还是能安全顺利的输完液体都是提高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的重要部分。小儿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哭闹易动,对患儿静脉输液的要求极高。同时患儿的家属心情急切、紧张这又对护士的小儿静脉输液工作增加了压力。为减轻患儿疼痛,使治疗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增进医患关系,特针对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成功率临床总结如下。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1 护理人员调节心态 对年轻临床工作经验少的护士遇见哭闹的患儿就会心里发虚,对自己没信心。其实面对所有的患儿都一样只要自己手不软,离成功就接近了一大步,同时若自己先没有底气对患儿家属也造成了不信任的危机。调节好自己心态,认真紧密的做好准备工作。

1.2 做好家属工作 患儿家属来到医院一个陌生的环境,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充满了不适应,再加上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不免说话的时候语气加重,所以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像患儿及家属沟通,使其消除顾虑及对医院的陌生感。同时安抚患儿家属的情绪,像其简单的讲解 一下有关此类疾病的知识,使其对此类疾病有个简单的认识。做好健康教育,对第一次静脉输液的家属告知有关注意事项,所输的液体的药名,及滴速。告知输液过程中若有不妥的地方随时叫护士医生。

1.3 安抚患儿 对有沟通能力的患儿,语言要通俗易懂,必要时增强患儿的自信,比如夸他们真棒!你真勇敢!使其减轻对静脉输液的恐惧,让患儿自觉配合护理工作。

1.4 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针对不同年龄、体重,疾病的患儿选择不同的静脉穿刺部位。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不同的穿刺部位对提高输液的成功率起重要作用。

1.4.1 2周岁以下的患儿一般选择头皮静脉,额正中静脉是首选部位,額正中静脉粗、直、不易滑动、易固定。它也是留置留置针的最好部位。大多数头皮留置针没有保护好都是因为睡觉时不小心蹭掉的,留置在额正中静脉会大大的提高留置针的安全。其次的静脉头皮穿刺部位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及颅骨缝静脉但因其不好保护只针对有静脉输液经验的家属及额正中静脉不易找到的患儿。

1.4.2 2岁以上的患儿有沟通能力并且头上发髻茂密,遮挡了头皮静脉大多数选择手背或者足背静脉。

1.4.3 肥胖的患儿手背静脉因脂肪组织厚不易发现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隐静脉及肘窝静脉。

1.4.4 休克,腹泻、高热、脱水的患儿可选择较粗及流畅内踝大隐静脉或肘窝部位的静脉。

2 保障患儿静脉输液的顺利完成

2.1 针头的固定

2.1.1 头皮静脉输液的固定 首先在穿刺前将所有能影响到穿刺或者固定部位的头发全部剃净。当穿刺成功时,拇指食指固定针头,将一条胶布横向将针柄固定在头皮上,用无菌输液贴粘在穿刺点,密封穿刺点。同时将干棉球垫于针柄下方,保持好流畅滴入的角度,再将一条胶布环住棉球绕针柄固定半周,再将输液器向前固定。在将弹力网帽选择合适的部位拆出大小相当的破口,将穿刺部位暴露在外,固定在头上,这样可以大大的加固头皮静脉输液的固定。

2.2.2 脚背及手背静脉输液的固定 手背及足背静脉输液时除了常规的固定外,还可以用输液固定板固定,固定固定板时要松紧适宜,防止液体滴入不畅及患儿不小心活动造成的静脉输液失败。当在手背或者足背静脉留置套管针后可将稍微宽松的袜子套在手上或者脚上,防止患儿活动时不小心将套管针拔出。

3 防止输液过程中患儿意外拔针 输液过程中经常发生患儿意外拔针的事情,主要原因是患儿疼痛、哭闹不止、对弹力网帽,及输液固定板的不适应造成的。所以护士在输液前对家属一定做好健康教育,输液过程中加强病房的巡视。同时对液体部数较多的患儿及输液人数较多的时候护士更应该核对好再拔针。患儿哭闹家属抱患儿到处行走输液器的牵拉也是意外拔针的常见原因。

儿童输液 篇3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小儿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畏针不合作、表浅血管细等,对此治疗的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在小儿输液时给予心理护理,取得其配合,对顺利完成治疗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科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830例,均采用手背静脉穿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10例,男310例,女300例,年龄3岁~6岁(4.70岁±0.92岁)。对照组220例,男110例,女110例,年龄3岁~6岁(4.30±0.76岁)。两组患儿年龄、静脉条件及疾病种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每组由2名主管护师参加操作,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全部使用一次性输液器5号针。观察组:(1)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儿,运用昵称与肢体语言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采取心理疏导方式表达关爱,讲解输液过程,消除患儿陌生感。(2)对于胆怯、害怕疼痛而哭闹的患儿,让其他小朋友做榜样,和蔼耐心地给予抚慰,以减轻患儿恐惧的心理。(3)视频疗法。根据小儿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播放电视热播的动画片,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以转移患儿注意力,稳定情绪,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对照组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

1.2.2 观察指标

(1)疼痛客观评价:采用FLACC量表,包括哭闹行为、肢体动作、可安慰性和面部表情,每项计0分~2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明显[2]。(2)依从性评定标准:依从性好,即患儿基本无哭闹或有低声哭闹,能配合,其动作不影响静脉穿刺时的操作;依从性差,即患儿哭闹不合作,其动作影响静脉穿刺时操作,需旁人协助[3]。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标准:一针穿刺成功,穿刺顺利,中途无意外,无重复穿刺。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大多数儿童在输液治疗时会因胆怯而出现哭闹和抵抗,特别是学龄前患儿,他们认知、心理承受能力较低[4]。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存在“分离焦虑”,当进入陌生环境时,许多患儿常常无根据地担忧或害怕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有研究表明,消极的情绪会导致人的痛阈降低,而积极情绪则使痛阈增高,给予患儿关心、爱护能减轻疼痛的强度[5]。做好小儿的心理护理,稳定情绪,提高静脉输液的合作程度,对治疗成功和促进医患和谐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实施心理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获取患儿的信任,给患儿一种亲切感。在环境方面,墙壁上多粘贴一些卡通人物、色彩艳丽的图画,播放一些儿童爱看的视频,让患儿感觉像进入乐园一样,消除其恐惧感。护理人员与患儿交流时态度亲切和蔼,举止轻柔,加用昵称与抚慰可让患儿增加爱和善意,讲一些患儿易懂且有趣的话,使患儿对其产生亲切感。让孩子亲眼目睹较大孩子注射情景,树立榜样形象,让其放松,穿刺前进行语言暗示,减轻其紧张、胆怯心理,穿刺时让其数数、唱歌分散其注意力,穿刺后予以表扬和鼓励,引导患儿摆脱疼痛意境[6]。通过对小儿静脉输液时心理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疼痛客观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性和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输液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儿童静脉输液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患儿对疼痛的敏感度,明显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和患儿的依从性,使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蓝思琴.护理干预对婴幼儿首次静脉输液时陪护父母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93-194.

[2]张爱萍.护理干预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感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8-59.

[3]欧阳艳辉.小儿静脉输液中依从性差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1):169-170.

[4]徐慧蓉.非药物护理干预对儿童静脉输液效果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652-653.

[5]卢月彩,陈秀兰,陈建芝,等.门诊输液患儿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江苏卫生保健2008,10(2):51-52.

儿童输液 篇4

当前很多三级医院输液室普遍存在患者多、输液量大、用药种类多、护士少的特点, 而在输液过程中难免存在药物过敏、药物反应、液体外渗等各种问题。特别是儿童由于年龄小, 免疫系统和一些器官发育尚未完善, 体质弱, 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医务人员应该正确认识输液反应各个环节的可控性因素, 从而加强临床管理, 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

1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1 患者因素

质量合格的药物不是绝对没有热原, 而是含量极少, 一般患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儿童患者年龄小, 体质弱, 免疫力低下, 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高, 而不同患儿对相同药物的耐受性亦不同,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成人高。尤其有变应性疾病病史者, 更容易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1.2 环境污染

儿科病房陪护人多[3], 每病房平均3个患者, 6~8个陪护人员, 加之流动探视人员多、患者多时加床, 使得病房拥挤、空间小, 清洁工无法清扫死角。有些家长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患儿在病房内大、小便, 病房空气严重污染, 部分家长怕患儿受风拒绝开窗通气, 使得空气中的尘埃中附着了大量的微生物, 较多的微粒和细菌通过输液进入血液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输液反应。

1.3 气候因素

冬季时, 低温液体进入血管后, 引起血管收缩, 导致应激性寒战, 对热源更加敏感, 而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夏季时, 空气湿度高, 药物易被微生物污染, 则是发生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4]。

1.4 配药室消毒因素

配药室空气、地面消毒不达标, 消毒后人员频繁出入导致再次污染;使用包装袋破损、漏气污染、过期的输液器具;安瓶切割不正确, 切割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瓶局部产生碎屑和沙粒;加药过程中注射器进入瓶塞次数多、垂直进入将截面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 加药后针头放置时间长及针头大小不适都会增加污染机会。儿科输液另一特点就是多采用静脉留置针, 在使用套管针过程中, 输液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静脉输液者[5]。由于套管针可以在血管内来回移动, 机械性损伤血管内壁, 输入的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内壁进一步损伤, 而且儿童患者自律性差, 经常不自觉的转动放置留置针的部位, 易导致留置针头无菌敷料松动、漏气, 且套管针反复使用后封管也易导致操作污染而易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1.5 药物因素

经静脉给药, 无肝脏首过效应, 药物作用迅速而强烈, 发生输液不良反应机会增大[6]。药品运输、贮存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瓶塞松动、瓶体撞击而出现细小裂痕造成漏气而被微生物污染, 特别是中成药针剂引起输液不良反应逐渐增多, 治疗问题、纯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药物纯度低、浓度过高、滴速过快、药物之间配伍后产生的药理变化等均可导致输液不良反应。

1.6 药物配制后放置过久

药物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使某些不稳定药物降解、产生聚合物或致热源而发生输液反应[7]。许多静脉用药针剂也常有不溶性微粒, 可通过静脉输液进入人体。溶液放置3~5 h, 细菌可呈对数生长。

1.7 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超过阈值, 体弱者及变应性体质者易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1.8 护士操作因素

多数护士并未学过药剂配制, 不具备配制药物的操作常识, 操作程序的随意性很大。临床上由于患儿多,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配药时经常使用同一注射器抽吸多种药物, 这样产生药物配伍变化, 使各种药物的热源叠加, 可能产生不良反应[8]。一个注射器反复使用时, 由于手部多次接触注射器活塞, 增加了药液被细菌污染的机会。

2预防措施

2.1 病房环境

做好病房管理, 严格控制陪护人数及其流动;指导家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勤开窗通风, 医护人员共同维持病房环境。病房温度适宜, 夏天不宜制冷过度, 冬天即时供暖。输液适宜在做好晨间护理后0.5 h, 以减少空气尘埃粉尘污染。

2.2 合理用药

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 遵守能口服则不肌肉注射, 能肌肉注射则不静脉注射[9]。国内的业内专家也呼吁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进一步形成静脉输液的合理化制度。用药前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用药史、过敏史, 在充分了解药物及其配伍的基础上, 确定正确的剂量和给药方法。根据患儿性别、体重、环境因素、用药情况等做出综合评价, 确定最佳给药方案。必须依据药物治疗的先后顺序、药品理化性质、药物说明要求用药。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要采用合适的输液速度, 有条件时可使用输液泵, 精确给药。对使用经验不足、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应单独静脉输入, 原则上每一组静脉液体添加药物≤2种[10], 避免热原叠加引起输液反应, 必要时由临床药师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和调整。

2.3 加强配药管理

培养工作人员无菌观念, 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 切实做好输液室、配药室清洁消毒制度, 输液室空气及地面每日定时进行消毒, 控制出入人员数量, 减少污染机会。配药前细心核对药物剂量、有效期, 瓶盖有无松动, 液体有无沉淀、变质。输液前严格核对患者姓名、药物名称。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配制药液时的人员出入, 而且可以运用层流系统减少空气污染, 提高空气质量, 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1]。

2.4 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护士要规范自身操作行为, 切实做到为患者负责。在无菌药液的配置过程中, 应该尽量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受到污染, 为安全输液提供保证[12]。操作前后认真洗手、戴口罩, 输液器必须使用无菌、无有害颗粒者, 过期或包装破损者禁用;加药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 减少胶塞微粒污染。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切忌用镊子敲开安瓶, 要用消毒砂轮, 切割面要<1/4周, 开前用酒精棉签消毒。药物一定要现配使用, 一次用完;在进行输液时,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输液器具, 做到一药、一针、一管[13]。要使用密闭安全型套管针, 遵循定期更换原则, 敷料松动、漏气时及时更换, 封管等反复操作时严格消毒。静脉输液要选择合适的部位, 正确固定针头, 防止药物外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所用药物特点调节输液速度, 对刺激性大及药效较强的药物应采取先缓慢后正常的输液速度。输液患儿往往体质虚弱、免疫力差, 不良反应出现快[14]。因此在输液开始0.5 h内应加强观察, 多巡视, 注意有无皮疹、呼吸困难、瘙痒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 以便快速处理。

儿童输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6月共向门诊输液患儿发放满意度调查表240份, 回收193份, 总满意度为96.2%, 患儿或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主要反映在就诊高峰时, 环境较乱;中午及周末护理人员少, 巡回不及时, 病情观察不到位, 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缺乏沟通和健康宣教。

1.2 方法

1.2.1 环境控制

输液室环境布置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配齐必要的服务设施。要求色调柔美, 输液椅套和墙面配有卡通图案, 有闭路电视播放儿童喜爱的节目, 地面清洁干燥无水迹和污物, 配有饮水机方便病人饮用, 在患儿就诊高峰时有工作人员协调座位安排, 同时给每张输液椅配有一张坐凳, 方便患儿家长陪护, 能有效的减少护患矛盾, 提高满意度。输液室设有意见本, 认真接受病人提出的意见, 将病人的建议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及时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1.2.2 重点时间护理质量控制

因患儿就诊时间与成人不同, 主要集中在09:00以后, 针对这一问题, 我科护理人员上班实行弹性排班, 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保证患儿安全。排班时, 新老护士搭配, 能力互补, 以提高工作效率, 周末及节假日按平时排班模式, 每一时间段安排1名高年资, 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师对输液室进行质量控制, 同时, 针对就诊病人数无规律性的特点, 每日排1名备班人员以随时应急调配使用, 确保护理人力资源到位。护士长和科室质控组员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检查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 促使临床护士保持警惕, 从而减少护理安全隐患。

1.2.3重点患儿的护理质量控制

重点患儿是指病情危重、病情反复、静脉穿刺比较困难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儿。这类患儿护理工作不到位, 就会激化矛盾。对这类患儿护理人员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患儿就诊时, 要求前台护士面带微笑、主动询问需求, 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耐心解答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对静脉穿刺较困难的患儿, 让技术过硬的护师操作, 并要求她们仔细查找, 争取一针见血, 对穿刺特别困难的患儿, 要求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儿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1.2.4护理安全的控制

医疗护理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 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对他人的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所负的法律和经济赔偿的风险。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 都是环节失控和疏忽而造成的, 科室根据护理部的部署查找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及不安全因素, 改进工作流程、管理模式, 确保护理安全。做到三查七对到位, 护理巡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前因。

1.2.5 风险预见性控制

护士长根据护理部每月质量检查反馈, 进行学习和讨论, 要求护士对检查中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这样有利于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发现问题, 护理质量才能又提高。同时组织护理人员对有护理缺陷的案例进行讨论, 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各种应急预案, 如停电、火灾、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 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常用药物说明书, 请医生讲解常用药物的作用、计量、浓度、注意事项、观察要点, 有效地预防用药错误。

1.2.6 重视护士自身素质的培训

1.2.6. 1 主动服务意识的培养

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端正服务态度, 倡导人性化服务。开展了“假如我是患儿家长”的话题讨论, 统一了思想, 努力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用“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把各项工作做好。倡导服务文明用语, 对病人一视同仁, 做到态度和蔼、有问必答, 耐心解答病人询问。努力为病人提供人文和亲情关怀, 做到工作“零差错”、服务“零投诉”, 最大限度地让病人满意, 让社会满意。

1.2.6. 2 心理素质的培训

小儿头皮静脉的特点决定了穿刺的难度, 它要求护士必须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进行, 如果护士情绪不稳定、急于求成势必造成不良后果。对于一些穿刺确有困难, 把握不大的患儿, 要求请技术过硬的护士来配合, 用真诚的服务取得她们的理解, 切忌与她们辩解或显得胆小怕事, 前者易使家长怒火更大, 后者使家长更不信任你的技术, 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给患儿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印象, 让她们信任你, 配合你进行治疗,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2.6. 3 训练过硬的操作技术

临床上常见两种相反的现象:穿刺技术越好, 自信心越强, 操作时越沉着稳健, 成功率越高, 反之就会出现恶性循环。为了提高护士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科内开展业务培训、技能训练安排护士外出参观学习和培训, 要求年轻护士平时要多观察、多学习, 写出心得体会, 使得整体穿刺技术水平有力较大的提高, 病人满意度升高。

2 小结

在儿科输液室护理质量管理中, 紧紧围绕抓住重点环节:对环境的管理, 给患儿提供舒适、安全、整洁的就诊环境;对关键时间的管理, 实行弹性排班, 解决不同时间段患儿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对重点病人的管理, 以热情、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 满足各类患儿的需求, 以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杜绝护理纠纷;同时做好安全管理, 确保患儿安全, 杜绝护患纠纷;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管理, 可以在服务不断改善, 技术不断进步时, 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最终达到护理质量和患儿或家长满意度显著提到的目的。总之, 周到的服务、娴熟的技术、规范的专业知识让我们的病人越来越多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琳, 王彩琴.人性化护理服务文化实施效果的观察[J].护理研究, 2005, 19 (2A) :263-264.

[2]张涛, 梁群英.注射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研究及实施[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9) :1648-1649.

[3]谢新芳, 徐群.细节管理在防范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1) :75-76.

儿童输液中的健康教育及评价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7月,将我院两个儿科门诊输液室,分为健康教育输液室对输液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为实验组;常规输液室对输液患儿及其家属只进行常规输液护理,为对照组。同时选取这期间7 380例中的650例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其中健康教育组270例,常规输液组3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及病情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儿童输液安全隐患因素:药物剂量与患儿的实际年龄、病情不符;穿刺过程中忽略了病情观察;缺乏护患沟通技巧;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巡视不及时;不重视健康教育[3]。针对上述因素制定规范化的儿科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案:1加强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儿科门诊输液药物品种繁多。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新药的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才能更好地在儿科门诊输液室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方法为每周定期对输液室护士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护士长不定期评价学习效果。2制定儿科门诊输液康教育处方,主要内容为输液过程中患儿及家属需配合的内容。如输液前家属应尽量安抚患儿,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头部或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等等。3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输液前将健康教育处方分发给家长阅读,口头简单告知家长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在输液大厅安装电视机及有线电视,将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滚动播出,中途穿插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或喜欢听的音乐,这样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感;运用口头、书面、 电视宣教三者相结合,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输液完成后主动告知患儿家属后续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1.3评价指标

参照有关文献制订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量化积分表[4]、患儿或其家属儿童输液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5]和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问 卷[6]。采用问卷 调查,两组均在患儿输液结束后发放调查表。对照组发放问卷380份,观察组发放270份,回收率100%。分析两组儿科门诊护理质量评分、患儿或其家属输液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患儿及其家属输液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教育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影响

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质量积分表:护理质量总评分与对照组(76.3±5.6)分比较,实验组(90.7± 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的输液反应、输液差错发生例数和护患纠纷发生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健康教育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或其家属儿童输液健康知识知晓率影响

分析患儿或家属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实验组患者患儿或其家属儿童输液健康知识知晓率93.1%, 明显高于对照组36.4%(P<0.05,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健康教育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或其家属对输液满意率的影响

分析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实验组患儿及其家属输液满意率为91.9%,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76.1%(P<0.05,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是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提高健康 素养和防 病能力的 一项社会 活动[7]。健康素养作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 已得到证实[8]。

静脉输液是门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门诊输液室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较短,若一次操作失败,会给患者留下不良印象。且儿童是门诊输液中较特殊的人群之一,因其年龄、文化水平比较特殊使患儿家长对输液的护理需求也有些特殊要求[9]。由于患儿恐惧疼痛, 难以配合,造成多次穿刺,容易损伤血管,增加患儿痛苦和护士执行医嘱的难度。如能及时有效地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儿童静脉输液健康知识知晓率,就能取得患儿主动配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输液顺利,提高护理质量和输液满意度。

研究发现儿童门诊输液室患儿及其家属患者担心穿刺失败,担心液体渗漏,说明患者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儿童和老人,基本上要求一针见血,而这些患者静脉又是最难穿刺的,因此,定期开展操作技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10]。另外要满足患者较高层次的合理需求,患儿及其家属希望在输液时得到一些报纸、 杂志,观看电视节目等,一方面能获取信息及健康小知识,甚至关于自己的疾病问题、药物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消磨时间,转移患儿注意力,所以儿童门诊输液室护士在对患儿输液治疗及巡视时,多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是非常必要的[11,12]。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期间将海盐县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输液室分为进行健康教育输液室和常规输液室;随机抽取健康教育输液室患儿及其家属(实验组)270例,常规输液室患儿及其家属(对照组)380例,进行输液护理质量、护理差错发生次数、护患纠纷发生次数、患儿及其家属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观察和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输液护理质量、患儿及其家属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护理差错次数和护患纠纷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提高护理质量,患儿在医院输液治疗期间得到安全有效的输液护理服务,患儿及其家属对儿童输液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输液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患儿输液治疗依从性提高,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

儿童输液 篇7

1 儿童哭闹的原因分析

1.1 陌生的人和环境易导致患儿恐惧

患儿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 看到的是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医务人员和被病痛折磨的患者, 感受到的是冰凉的听诊器和锋利的穿刺针, 大部分患儿会感到紧张、恐惧。由于患儿年幼, 无法用语言表达情绪, 他们惟一的表达方式只有哭闹。

1.2 患儿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父母紧张心理的传递

患儿惧怕某事物, 常常是因为不了解该事物, 一旦明白其的真相, 恐惧感便会消除。大多数患儿对疾病不了解, 第1次输液时往往不知道到治疗室做什么, 不知道打针输液是怎么一回事, 加之在患儿还没有开始输液时, 父母就已经担心孩子不能忍受输液带来的疼痛, 这种紧张和消极的暗示无意识地传递给患儿, 患儿受父母紧张情绪的感染, 易产生恐惧。

1.3 穿刺带来的疼痛刺激

穿刺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患儿哭闹的主要原因。如果前一次输液时没有给予积极的影响, 会使患儿听到和输液有关的词语就哭闹, 看见护士就会哭。

1.4 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为了让哭闹的孩子配合输液, 和孩子说:“不输液”或“扎针不疼”, 孩子明知要面临打针输液的事实, 但是从父母那儿听到的却是不打针输液的话语, 由于紧张和无法用语言清楚地表达父母在欺骗自己, 只有用哭闹来表达不满;父母平时以“不听话就叫医生给你打针”来吓唬孩子, 使孩子认为打针是惩罚, 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感觉变得难以承受了, 导致患儿边哭闹边表示以后不再调皮。

2 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和游戏的意义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朴素和普遍的活动, 热衷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 儿童对游戏是爱好的, 应满足儿童这个爱好, 要让游戏渗透幼儿生活, 儿童的整个生活就是游戏。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 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 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他认为“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

3 借鉴游戏在心理治疗和教学中的作用, 将游戏运用于门诊儿童输液的全过程

3.1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以作为对儿童进行分析治疗的准备, 在儿童的精神分析中, 游戏可作为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的方式。

心理治疗时, 游戏用于建立适当的医患关系。克莱因把游戏运用于分析治疗的全过程, 他认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 而游戏反过来加强认知活动”;有人将游戏运用于教学, 用游戏引入新知识, 用游戏组织教学, 均取得好的效果。

3.2 将游戏运用于门诊儿童输液的过程

3.2.1 首次接触患儿评估时

用儿童的语气说:“看看你的小血管, 这道蓝蓝的就是静脉, 弹性挺好的, 你摸摸看。”

3.2.2 皮试时

消毒前说:“用黄色的络合碘给你消消毒, 这样小虫子就不会进去了。”“感到有点凉凉的吧?”“再消一次。”皮试进针时说:“看到一个很小的疙瘩起来就好了”、“你看, 有小疙瘩了吧?”“皮试做好了, 疼不疼?”“有一点点疼吧?但是能忍受了?真勇敢!不愧是个小男子汉!”或“比男孩子还勇敢呢!”

3.2.3 穿刺过程中

在输液开始时和患儿聊天:“几岁了?上幼儿园了没有?在哪个幼儿园?中班还是大班?明年上大班 (或小学) ?幼儿园有小红花没有?”或者问:“上几年级?是少先队员吧?”。系止血带前告诉患儿:“这是止血带, 和橡皮筋一样, 系到你的胳膊上, 这样血管就看得更清楚了。”可抬起患儿胳膊指给患儿看静脉。轻拍静脉时说:“轻轻拍拍血管, 看看血管是不是粗了?看到了吧, 现在比刚才明显了”。消毒前说:“消毒时从中间往外转圈, 转了几圈了?”“再消一次。”扎针前说:“不敢动啊, 现在开始数数, 数到10。”穿刺成功后说:“好了, 已经扎到静脉里了, 今天真勇敢!是小朋友们的榜样!回去后可以和妈妈玩这个游戏”。

3.2.4 输液结束时

对因拔针恐惧而哭闹的患儿可以说:“液体输完了, 拔针后就可以回家了。数数一共有几条胶布?3条吧?取下了1条胶布, 还有几条?还有2条吧?再取下1条, 好了, 针已经拔除了。疼不疼?不疼吧?”, 同时顺着血管轴线方向轻压2个针眼, 快速拔除针头后再压紧。

4 讨论

4.1 游戏在输液中的作用

4.1.1 游戏拉近了护士和患儿的距离

通过游戏让患儿对护士不再陌生和恐惧。有的患儿前几次输液时哭闹, 运用以上方法后, 逐渐消除了紧张, 来治疗室输液时主动询问护士:“阿姨, 我还要输几天液体?”表现得很轻松、自然。

4.1.2 游戏帮助患儿了解输液过程

游戏能够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生活本身, 游戏使幼儿发展所需的主动探索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 孩子自发地走进了未知领域, 游戏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内驱力。克莱因认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 而游戏反过来加强认知活动”。护士以游戏的形式将输液的每个步骤清楚地告诉患儿, 让患儿看到输液过程, 可消除恐惧感。拔针时也可以在护士协助下让患儿取下胶布。

4.1.3 通过游戏释放患儿的紧张情绪

游戏锻炼了人类的能力, 向孩子传递勇敢、快乐的正面期望,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获得心理成长, 对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有1例5岁的患儿刚开始输液时紧张, 默不作声, 运用游戏法输液后, 回到家中和小朋友玩输液的游戏, 后来输液时不再紧张;有的患儿刚开始输液时进门就嚷着要大小便, 经游戏法输液后能够配合输液。

4.1.4 通过游戏转移患儿注意力

迦达默尔说, “游戏独立于游戏者的意识之外, 具有吸引游戏者的内在魅力”。通过游戏使患儿注意力从惧怕对象转移到言语、操作过程, 从而忘掉恐惧。

4.2 注意语气语速和词语的选择, 培养患儿积极的情绪

护士说话语速要慢, 语气要亲切诚恳, 要让患儿感到友善[2], 给予患儿积极的暗示, 避免用负性的词语:“紧张、胆小”等, 代之以“放松、勇敢”等。让患儿有思想准备, 避免突如其来的刺激, 防止产生恐惧的消极情绪。

4.3 与幼儿社会性的特征、鼓励等结合

人类基本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期等阶段[3], 患儿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产生了基本的道德感如自豪感等。在输液开始时询问患儿“在哪儿上幼儿园, 有没有小红花, 是少先队员吗?”等等, 将儿童定位在他们的学习集体中, 而不是定位在家庭小太阳的位置, 强调他们的社会性, 激发小儿的自豪感和珍惜荣誉的心理。护士的夸奖鼓励让患儿觉得非常自豪:“连护士都说我勇敢呢!”。穿刺结束后夸奖:“你今天表现真棒”, 让患儿下一次输液时更有勇气。可以让新来的或年长紧张的患儿先看年幼并配合的患儿输液, 用榜样的力量给予患儿积极的影响;还可以结合穿刺时数数、给予患儿止血带等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4.4 对患儿父母进行指导, 提高患儿父母正确管理患儿的能力

父母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诱导性的、正面的语气能够激发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父母要镇静坦然, 提高患儿的理性认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生病了很难受, 输液之后病就会好了!”。避免捂着患儿眼睛, 增加输液的神秘感和患儿的恐惧感。对患儿要以诚相待, 不可承诺不能兑现的诺言, 不能欺骗孩子说不输液等, 对没有哭的儿童, 家长不要提起“哭”字, 平时避免用打针来吓唬孩子。

5 小结

将游戏运用于门诊治疗室儿童输液的全过程, 缓解了患儿的紧张情绪和疼痛, 减少了患儿哭闹, 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 同时有利于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 得到了家长认可, 提高了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丹雯, 蒋俊.门诊小儿输液护理风险与防范[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8) :67-72.

[2]陈联玲, 罗月红.通过人文关怀减少医疗纠纷[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4) :355.

儿童输液 篇8

关键词:智慧服务理念,抗生素输液治疗,依从性

智慧服务是指致力于使患者在接受服务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 满意并使之持续来医院接受服务的一系列有效的卓越服务活动。抗生素治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而抗生素输液治疗在儿科门诊也是最为普通的一种治疗手段。由于抗生素中,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在运用前需做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而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在输液过程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 任何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以及其他不可料及的突发状况, 再加上患儿家属对药物基本常识缺乏, 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不了解等等因素, 使得患儿经常在输液治疗过程中离开输液区域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和患儿医疗风险;在出现过敏反应或副作用或其他突发事件时紧张惶恐, 不能理解配合, 增加了医疗护理纠纷事件。为维护患者的知情权, 从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增强护患关系, 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发生的角度出发, 本科引用智慧服务理念对抗生素输液治疗患儿及家属实施护理服务,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0年5月在门诊抗生素输液治疗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孩17例, 女孩33例, 年龄3月-14岁, 平均5.3岁;对照组男孩23例, 女孩27例, 年龄2月-14岁, 平均6.8岁。两组患儿的年龄, 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全程智慧服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儿及家属沟通, 让家属了解抗生素治疗的相关知识, 了解他所用的抗生素有无副作用, 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以及输液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了解流程→询问有无过敏史→核对药物→按正常输液程序操作, 穿刺输液→告知在输液区域内输液→交待注意事项→并交待发生不适或突发状况时如何应对。比较两组患儿在输液区域输液的依从性, 对出现药物副作用, 迟发型过敏反应或其他状况时家属的应对能力和理解配合度, 对整个治疗的满意度。对照组按门诊抗生素输液治疗常规进行护理:核对药物→需要做皮肤药物过敏试验的先做试验→收取药物→按正常输液程序操作, 穿刺输液→交待注意事项→巡视输液情况, 观察病情。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输液区域内输液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50例, 在输液区输液患儿48例, 在输液区外输液2例, 分别占96%, 4%。而对照组50例患儿, 在输液区输液34例, 在输液区外输液16例, 分别占68%, 32%。经χ2检验, P<0.05, 两组有显著差异。

2.2 两组患儿家属理解配合度和突发状况应对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用药有了基本了解, 配合度高, 患儿出现副作用或迟发型过敏反应时能冷静应对及时配合处理, 并表示理解。对整个治疗的满意度高。在观察组, 出现各种状况的共有12例, 其中, 药物副作用引起胃肠道反应的5例, 2例为出现皮疹, 眼睑水肿等症状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5例在输液期间出现高热。家属无一例吵闹现象, 能理解配合。对照组50例中, 胃肠道反应4例, 发热8例, 皮疹2例, 共14例。家属恐慌提出质疑13例, 一例发生吵闹, 对治疗用药有不信任感的3例。经χ2检验, P<0.05, 两组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智慧服务体现"以人为本", 确保医疗安全

抗生素使用很普遍, 但有些药物运用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 即使过敏试验阴性, 在使用过程中, 也还是会有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有些药物有副作用, 常见的有胃肠道症状, 体质敏感的人症状更明显。在输液过程中, 患儿家属常因缺乏常识, 认为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就再不会有事了, 认为抗生素使用着呢, 也不会有什么异常发生了, 所以, 常常因为患儿的活泼好动而远离输液区域输液, 或者在输液的同时到辅助科室做检查。观察组引用智慧服务理念, 体现"以人为本", 把握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 渗透人性化服务, 护士将所掌握的知识及信息传递给家属, 充分发挥患儿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对自己孩子的相关医疗和护理措施知情, 主动参与及配合, 保证医疗的安全。

3.2 智慧服务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从结果可以看出, 良好的依从性是良好治疗的基础。观察组在输液区内输液的依从性明显增加, 减少了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旦出现状况, 也能及时应对, 不至于忙乱无序。而护士在治疗的过程中耐心解答问题,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带给患者一种关心, 爱护, 温暖, 从而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3 智慧服务客观上提升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为患者服务时医务人员的天职, 智慧服务是这种天职的深化和升华。智慧服务一方面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 并不断更新知识, 另一方面要对患者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7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61.

上一篇:保障方式下一篇:家长陪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