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伴论文

2024-10-03

家长陪伴论文(共5篇)

家长陪伴论文 篇1

家庭亲子游戏包是由我园教师设计的一种教玩具,它具备整合性、便捷性、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在第三届全国教玩具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随后,我园将这款教玩具的收纳理念融合于整个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创立“家庭亲子游戏包课题研究项目”。如何将“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这一课题有效地延伸到家庭中,打通家园游戏通道的新途径、新方法,我们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引导家长了解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

1. 向家长宣传家庭亲子游戏包的理念与开展现状

家长会上,我们将幼儿园的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的设计理念和开展现状制作成视频资料介绍给家长,首先让家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其次定期将孩子在活动中的照片,取得的成果等相关资料制作成海报展示,获得家长关注;此外,我们还会适当安排相关讲座,帮助家长提升对家庭亲子游戏包的理论认识。

2. 邀请家长观摩班级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

提前制作邀请卡,把本次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的主题、游戏目标、游戏玩法、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互动、幼儿的探索能力与学习能力等注明,让家长主动地学会与课题活动交流,提高认识。

在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开展前,教师事先集中家长,重点介绍每个游戏的主要内容,侧重指导家长观看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操作能力,以及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游戏常规习惯,注重过程观察。在观摩中,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家长记录并思考一些问题:你的孩子喜欢玩什么?怎样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如何?玩好游戏以后有没有整理好游戏材料?等。观摩结束后,还可以请家长把想法或者疑问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

二、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

1. 开展全园性家庭亲子游戏包作品征集比赛活动

良好的物质材料支持可以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家庭亲子游戏包内容要随着班级主题、幼儿兴趣的转移而不断进行替换和更新,不仅老师要及时进行家庭亲子游戏包内容的更替,还要发动家长,带动家长共同参与材料的收集和制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于是,我们经常号召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创设可玩性的游戏内容,这不但能增加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还能培养幼儿的勤俭习惯和创造意识。上一次的家庭亲子游戏作品征集活动中,从活动的筹划、作品制作到展出历时两个多月,共有800多个家庭参与,一件件作品都凝聚了家长与孩子们的智慧创意,也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了成长。

2. 定期交换家庭游戏包内容,鼓励家长陪伴和参与游戏

我园每月都会将家庭亲子游戏包发送给幼儿,让他们带回家和父母一起游戏,鼓励家长在游戏活动中陪伴幼儿,指导幼儿,将游戏情景拍摄下来,制作成视频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们愿意以游戏为切入点,在幼儿、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架构起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幼儿游戏水平。

三、有的放矢,为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家庭亲子游戏包指导策略

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电话询问等形式尽可能地了解孩子在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中的一些信息,找出他们在指导孩子游戏活动中还存在的一些困惑,通过“家庭亲子游戏包”这个平台,在幼儿游戏领域给予家长一些具体可行的指导。加强家园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使家园之间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能够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教育上的合力。

四、收获与反思

家庭亲子游戏包在我园已经开展了两年多,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家长对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表示认可和支持,不断地参与到我们的课题活动中。当幼儿游戏的愿望被点燃时,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教师教育行为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方位、全时空融合的育人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亲子游戏包”便捷、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让幼儿园的游戏能有效地延伸到家庭中。另一方面,幼儿园立足“家庭亲子游戏包”项目积极创设形式更多元的“游戏节”活动,让游戏成为维系幼儿与家长之间爱的纽带。

摘要:家庭亲子游戏包是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而设计的亲子玩具,它综合了语言、益智、运动、数学、美工等区域游戏,借助收纳箱的整合理念,让幼儿徜徉于百宝箱的神奇魔力中。这个课题的开展,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为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游戏指导。

关键词:家庭亲子游戏包,家长指导,陪伴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家长走进课堂”亲子半日活动总结及反思[J].河南教育,2016(1).

[2]何晓煌.让家长走进幼儿课堂[J].社会科学,2015(6).

家长陪伴论文 篇2

爸爸心疼地从妈妈怀里抱起我,说:“乐乐乖,不哭,不哭。幼儿园里宝宝那么多,都要自己睡啊!”说着便拍拍我的背,哄我睡了。

第二天,军训在幼儿园开始了。丁老师把李教官介绍给我们。他高高的个子,却对我们很和气。他先教我们走方步。有人很快就会了,可有的小朋友总会同手同脚,急得要哭了起来。李教官不仅没有批评他们,还逐个安慰他们。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哭了,真想妈妈来帮我一把。

这时李教官来了,安慰我说:“小朋友,慢慢来,不急,不急。”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也会了。

白天的训练结束了,我们个个都热得满头大汗。

该睡觉了。我睡在第五层,很怕不经意一动,掉下去。没有爸爸妈妈陪我睡,我觉得周围都是怪物,总是使我的心不能安定下来。

最后还是丁老师来安慰了我几句,我才睡着了。

军训第二天,我们唱了歌,和教练合了影,便又与爸爸妈妈重新见面了。

家长:请用理智的爱陪伴孩子成长 篇3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为人父母者要想成为合格的家长,就要从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爱得科学、爱得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

一、提高自己爱的能力,陪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知道孩子在妈妈身体里孕育时,每个月都有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那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天的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有着不同的身心成长需求,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这个时候该如何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站在什么位置上,如何对孩子适时指导、引领,让孩子能够快乐、健康、主动地发展,作为家长思想上必须重视,行动上也要保持一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该认真对待,做正确的事。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可以告诉我们做家长的智慧,让我们学会适时放手,知道如何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二、把孩子成长的权利还给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们学习各种生存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体验。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家务劳动还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爱心、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环境中培养、锻炼。一些家长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孩子尽责任的机会就少了,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大人出于爱,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结果慢慢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自利、责任心缺失的人。

其实,爱就像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就是成就感。对孩子的爱与情感的培育,就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妈妈盛一碗饭,给爸爸倒一杯水,周末去看看爷爷、奶奶,都是爱的培育方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更加自信和坚强。给孩子一点表达爱的机会,让孩子做高山,父母做小草,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做大树,父母做小鸟,孩子就会顶天立地。

四、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爱之深,责之切”,父母严格的要求正是出于对孩子深切的爱,理智的父母会爱得有分寸、有原则。对待孩子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做到以合理为前提,适时视事而为,态度端正、心态平和、循循善诱,切不可操之过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端赖6岁前之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抓起。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首先是教做人,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德性。我通过和一些家长的接触和沟通,发现很多家长最注重的还是孩子能获得多少知识,听到最多的话是“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和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由于家长的重视,在幼儿时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知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能会由于知识的拥有而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如果这种机械的知识灌输导致孩子讨厌学习,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渴求就会降低,今后的发展前景就可想而知了。相反,一个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往往会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并取得较大成就。

五、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把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但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遵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我带班的经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玩的时候特别开心,可是一遇到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就不知所措。这些孩子不会拿杯子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和家长一交流,会发现这些孩子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的。孩子的发展是“先动手,再动脑”。孩子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的。孩子不动手,他的思维也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吃鸡蛋的时候,孩子要想办法把鸡蛋打碎,通过鸡蛋与桌子的碰撞,孩子们了解了鸡蛋壳的特点之一是易碎,剥鸡蛋壳则训练了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和做事有耐心的品质。家长应该对孩子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玩具、整理衣服,学会自己穿鞋并辨认鞋子的左右脚……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自己很能干,什么事情都会做了,自信心也慢慢培养起来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家长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点就够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用爱心、耐心、理智来陪伴。适当给孩子一些挑战和任务,适时做一个“懒”家长,不要只想着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就行了。也不要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算术和写字,要把教育的眼光放长远些,从小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才会让孩子终生受益。要知道,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盆景,而是参天大树。

家长陪伴论文 篇4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数学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是哪样的抽象和枯燥, 以至于好多时候我们认定数学高深莫测、数学与自己无缘。对孩子们来说认识数学的起点是他们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而并不是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只有当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时才最具生命力, 最能激发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由此, 如何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去发现生活的数学, 努力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 为孩子们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并由此达到巩固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技巧, 获得相应经验的目的, 成为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只要我们长此以往、不断深化, 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孩子头脑更聪颖, 思维更活跃, 更好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一、要提高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

1、数学生活化的相关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

数学生活化就是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的去学数学、用数学, 体会数学的有用和价值。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获得对数学理解, 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虽抽象但它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所以社会、家庭完全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另一个大课堂。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早已进入孩子们的视野, 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收拾家里的物品”;“整理书包”这些生活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去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 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解决搬进了家庭,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真实而有趣, 数学应用给生活带来方便。又如: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大量出现的各种数学信息;社区的环境中展现的图形与空间关系;孩子们的游戏规则中的逻辑等等无一不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的思想。

二、努力让生活充满数学的色彩

1、注重生活经验的数学提炼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它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 而是需要家长朋友们平时善于观察,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让孩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是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 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所特具的稳定性;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 是因为而平行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 用它来做成拉链门, 可以做到伸缩自如, 又不占用地方, 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还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是因为圆的旋转具有不变性, 用它做成的车轮, 能够稳稳地开动。这些现象能自然地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实现了从生活中提炼相关的数学知识。

2、注重生活问题的数学抽象儿童的天性好奇。

为此, 我们要善于预见和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并以此为起点, 及时地对其抽象提升, 使之成为的数学探究的相关问题。引导孩子运用数学中的推理、建模、计算、增减条件、比较想象等方式去解决。如:绿地广场要配置围栏, 一共需要多少米呢?广场呈现的是一个长方形, 孩子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既要用到数学建模的方式, 同时又要用到计算的方法, 通过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算出长度, 再转化得出需要使用栏杆的米数。就这样在数学各种方法的帮助下,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巧妙地解决了。

三、为孩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1、实践活动中的数学理解

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从生活实际出发, 用看得见, 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 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展开想象。如:速算学习中让孩子参与生活实践“买东西”, 去发现和理解算法。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 身上有204元, 每双球鞋99元, 妈妈可以怎样付钱, 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 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 再用28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204-100+1的算式。这样, 利用孩子已有生活经验, 探究出算的方法, 让其在亲历的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 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 实现了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 培养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提高了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2、引导孩子记数学日记

让孩子将想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记数学日记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孩子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数感”。如:今天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买了8瓶牛奶, 每瓶2元;2条毛巾, 每条4元;1瓶花生油6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去市场买鱼, 鱼每斤6元, 共3斤。我付出50元, 应找回多少元?星期日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新房子。量出客厅长8米, 宽4米;房间一长7米, 宽3米;房间二长5米, 宽3米;房间三长4米, 宽3米;厨房的边长3米;两个卫生间都是长3米, 宽2米。爸爸要我算出新房的面积有多大?

四、积极引导孩子学以致用

数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中, 应再现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 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与生活活动相结合的数学练习

寻找与生活问题相结合的数学学习, 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可让孩子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烧开水哪个便宜?参与家庭装修设计、购物、存款等生活……, 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的活动让孩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春游计划设计”。让孩子观看游玩项目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去玩的话, 你想了解些什么?”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 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提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 因此可以减少开支;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 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样做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让孩子建立数学模型, 应用相关的教学规律。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 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数学练习

引导孩子解决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重在充分发挥孩子的观察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要让孩子学习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数学依据, 才能有效的学以致用。如: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加以修理。怎么做一个“做聪明的购物者”, 让孩子到附近几家大型商场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同类商品的价格, 并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 以此来帮助自己在挑选商品时做到货比三家, 择优选择。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的头脑想解决, 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家长课堂:父亲陪伴的孩子更自信 篇5

近年来,“父教缺失”成了全球性日益严重的现象,在中国尤为明显:爸爸忙赚钱整天不在家,妈妈是三陪陪吃陪玩陪睡。亲子心理专家表示,父亲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否则孩子更容易不自信、没有安全感,并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普遍缺位

“现在不少富豪都把老婆孩子送到国外,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其实这是忽略了家庭的整体性和对孩子陪伴的重要性。”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60.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孩子缺失父教”。家庭教育中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中指出:父亲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缺位。这些数据说明,父亲们忙碌于工作和应酬,一些父亲在亲子教育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少,在情感、陪伴、沟通、亲密、问题解决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孩子不自信、男孩伪娘化、女孩男性化等等。

父子关系好不好是衡量亲子关系最重要的维度

上一篇:儿童输液下一篇:糖尿病足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