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应用

2024-10-03

输液应用(精选12篇)

输液应用 篇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 在国外, 医院输液的比例达45%, 在我国住院患者使用率达70%[1]以上, 用量之大使我们不得不担心输液用药安全问题。输液的用药安全包括许多环节:联合用药、输液的配置、输液溶媒和容量的选择、配置使用时间、给药次数、配伍禁忌、输液器材质的选择、输液使用不当和随意等, 一些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于输液潜在的危害认识不足。其实, 如果没有明确的适应证, 是没有必要进行输液治疗的。滥用输液和不合理使用不仅给患者经济上带来负担, 而且浪费了药物资源, 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给患者带来某些新的风险和痛苦, 如造成热原反应、静脉血管炎、肺动脉栓塞与局部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本文就临床上存在的输液使用不合理的实例进行分析, 为临床输液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9年1月至6月处方共3000张, 归档病例480例。

1.2 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 每月抽取周一、周三、周五的处方, 每月抽取500张处方, 归档病例按照内、外、儿、妇科每月各20份, 分别在月初、月中、月末抽取, 以及一些临床使用药品时出现的问题, 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及相关资料对处方和病例进行不合理使用的分析归纳。

2 不合理使用的分析归纳

2.1 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选择溶媒及容量

药品的说明书是为临床药品的使用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重要依据, 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 经常会发现一些与药品说明书不符的使用, 使药品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如一患者使用利巴韦林0.5g, 5%葡萄糖250mL, 静脉滴注, 说明书上注明需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0.5g利巴韦林宜用5%葡萄糖500mL稀释, 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再如:注射用骨肽, 说明书明确规定静脉滴注, 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 但临床上仍习惯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这将使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易引起输液反应[2]。

2.2 溶媒选择不当

例1:一肠梗阻患者使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 复方丹参注射液扩张血管, 改善肠梗阻区微循环, 静脉滴注时不宜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稀释, 因丹参与氯化钠、氯化钾等电解质混合后易发生盐析反应而刺激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宜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

对于中药注射剂, 有些医师按说明书选择溶媒, 但没考虑到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与溶媒的物理化学相溶性。在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乳酸钠注射液作溶媒时, 中药成分与溶媒中的强电解质配伍后, 加速了中药中不稳定成分的变化, 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 因此宜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

例2:一患者, 给予葡萄糖氯化钠250mL, 水溶性维生素一支, 静脉滴注。水溶性维生素不宜与强电解质在同一容器中混合, 强电解质加入可产生同离子效应、电位中和作用、盐析作用等, 析出不溶性的有机碱、有机酸, 造成不溶性微粒数增加;同时造成水包油乳滴的油相和水相分裂、油水分离, 药物被破坏。所以水溶性维生素不能加入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注射液中。

例3:常用抗生素青霉素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氯唑西林等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静脉滴注非常多, 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 青霉素类药水溶液稳定的pH值为6.0~6.5, 用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类可加速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开环水解而使效价降低。因此此类药物宜选用0.9%氯化钠等中性的注射液做输液溶媒。

例4:碱性药物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5%碳酸氢钠注射液pH值为7.5~8.5, 偏碱性;5%葡萄糖注射液p H值为3.2~5.5, 偏酸性, 酸碱中和, 降低碳酸氢钠碱化体液的作用。宜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

2.3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在哈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使用奥美拉唑注射液过程中, 临床上总是提出药品质量出现问题, 输液经常出现淡红色沉淀。后经过了解, 奥美拉唑用5%250mL葡萄糖稀释, 并与止血敏、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为弱碱性药物, 与酸性药物止血敏、维生素C及5%葡萄糖 (pH值为3.2~5.5) 极不稳定, 易分解变色而产生淡红色沉淀。该药只能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且在0.9%氯化钠溶液中较5%葡萄糖溶液中稳定, 并且配置应注意将稀释溶液的量控制在100mL, 用500mL或250mL配制会发生变色, 可能为奥美拉唑对光不稳定, 因此宜快速静脉滴注, 在20~30min内滴完。

还有地塞米松10mg加入到20%甘露醇250mL中, 地塞米松为磷酸酯的钠盐注射液, 含0.2%亚硫酸钠, 与过饱和20%甘露醇注射液混合, 可使甘露醇发生盐析反应。一旦液体中析出结晶, 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险。故不推荐临床将这两种药配伍使用。地塞米松宜用5%葡萄糖稀释单独使用。

再如患者静脉滴注2.0g头孢拉定后, 再用同一输液管输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 输液管内则有白色沉淀, 这是因为输液管内残存的偏碱性头孢拉定与偏酸性乳酸环丙沙星相遇, 因PH值升高, 使环丙沙星溶解度下降而析出结晶。因此应注意输注第二路液体前, 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2.4 未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来选择溶媒

一老年患者, 左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 使用头孢哌酮钠2.0g,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 使用2d后引起急性肺水肿, 考虑是因液体量偏大, 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应重视钠离子及输注液体对其心功能的威胁, 尽量不选用氯化钠注射液, 并放慢滴速, 控制输液量。另脑梗塞患者对Na+较敏感, 静脉输注时不宜选用含Na+的输液。

2.5 注意调控输注速度

输注速度对药物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控制输注速度才能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滴速过快可引发毒素阈值低的敏感患者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给药人体内毒素阈值为5EU/kg/h, 细菌内毒检测合格的产品, 静脉滴注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进入内的内毒素因短时冲击累积超过个体耐受阈值, 体质弱敏感患者仍可能引发输液反应。输注氯化钾时浓度较高, 速度较快或静脉较细时, 易刺激静脉内膜引起疼痛。静脉滴注速度较快或原有肾功能损害时, 应注意发生高钾血症。静脉滴注含Ca、Mg等离子的药物时滴速过快可引起患者不适或病情恶化。泮托拉唑钠、奥美拉唑应控制在30min内滴完, 防止药液的不稳定。克林霉素磷酸酯滴速应控制在20mg/min以内,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培氟沙星在高浓度、快速静脉滴注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因此, 建议该药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400mg的静脉滴注时间应不少于60min, 不可擅自加快滴速, 稀释用的溶媒应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 而不可使用氯化钠注射液或其他含氯离子的溶液。静脉滴注时浓度不宜太高, 以400mg稀释250mL葡萄糖注射液为宜。

2.6 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类、头孢类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且半衰期一般较短 (除头孢曲松外) , 每日需多次给药 (2~4次) , 这就使其在使用时较为麻烦。临床上使用虽然医嘱开具为一日两次, 但护士在执行医嘱时, 往往将第2次给药时间提前, 有时仅隔1~2h, 这种不恰当的给药方式, 不但不能将细菌杀死, 而且可使细菌长期处于亚致死状态, 容易产生耐药性。

2.7 没有正确选择输液器材质

有些药物如紫杉醇、硝酸甘油、表阿霉素等在使用一次性PVC (聚氯乙烯) 输液器中药物容易被吸附, 并可使增塑剂 (二- (2-乙基己基) 邻苯二甲酸酯[3]释出, 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输液的安全, 而目前各医院都使用PVC输液器, 因非PVC的输液器价格较贵, 且对材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临床上很少使用。因此, 因重视输液器材质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非PVC,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对于一些见光不稳定的药物, 应采用棕色一次性输液器来保证用药的安全。

2.8 应给予患者输液后的正确指导

对于一些药物输注后, 应告知患者一些注意事项, 否则会产生不良反应。如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 应交代患者输液后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或日光灯下, 外出要有些防晒措施, 以免引起中、重度光敏反应。对于患者使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 应交代患者在输液后2h应补充足量的水, 以防止药物沉淀于肾小管内, 引起肾损伤。

2.9 注意配置程序

注射用川芎嗪与维生素C混合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后, 溶液中的微粒数会上升。将川芎嗪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分别抽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 微粒检测合格。

2.1 0 注意配液、输液环境

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 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 以气候炎热的7、8月份发生较多。气候寒冷季节, 输入的药液与人体温差较大, 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壁痉挛而出现寒颤、体温及血压升高, 尤其对高龄患者及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或体质较弱者更甚, 使该类患者对内毒素更敏感而引发输液反应。因此, 应建立净化条件的治疗室, 否则无法杜绝药品的污染。有条件的医院应该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2.1 1 用药先后顺序错误

在临床查房中, 我们对照临床输液卡, 发现患者先输注头孢曲松钠2.0g, 0.9%氯化钠100mL, 后输注磷霉素4.0g, 5%250mL葡萄糖。头孢曲松钠、磷霉素都有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用, 由于磷霉素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初始阶段, 使细菌细胞壁完整性破坏, 有利于其他抗菌药物随之进入菌体, 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而杀灭细菌。因此, 两药联用, 应注意“时间差冲击疗法”, 即先用磷霉素1h时再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 此次抗菌效果好, 抗生素后效应也最长[4]。

2.1 2 注意输液的配制浓度

例如阿昔洛韦配制最后药物浓度不超过7g/L, 药物的配制浓度过高, 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给药速度过快, 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在输液疗法中各个注意事项都关系到患者的输液安全, 在整个过程中, 涉及到医、护、药、患者, 只有在临床医师、药师、护士和患者在输液用药过程中相互配合, 才能保证输液治疗的安全、合理、有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 利用药学信息优势, 进行全程药学监护, 并开展用药分析, 指导临床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 要求临床医师加强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学习, 同时药师也应与医师通力协作,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不断积累经验, 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确保临床输液治疗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临床上使用输液不合理的实例分析, 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2009年1月至6月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 依据药品使用说明书、新编药物学等相关资料对输液的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 临床使用输液存在一定的问题, 分别在溶媒的选择、用量、输注速度、间隔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使用。结论 合理、安全使用输液仍然是我们药学工作的重点, 需要医、药、护理共同协作, 保证合理用药。

关键词:输液疗法,合理,处方,病例

参考文献

[1]白毅.考虑关键因素, 合理应用输液疗法[J].中国医药报, 2008, 12 (23) :1.

[2]王晓燕.骨肽注射液在三种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观察[J].广西医学, 2005, 9 (27) :1463.

[3]张艳华, 宁华.抗肿瘤药的配伍与用药安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1) :12.

[4]黎春辉.门诊不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实例分析[J].中国医药报, 2009, 3 (24) :2.

输液应用 篇2

关键词:骨髓输液 picu

选择picu危重症建立静脉通道困难患儿30例,采用7号骨穿针或7~9号头皮针于胫骨粗隆下1~2cm穿刺、固定,接入液体。记录穿刺所需时间、入液速度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发症等。

结果:28例1次成功,2例用头皮针都有阻塞,换针后重新穿刺成功,从穿刺、固定到接入液体平均时间(30±10)s;速率:一般压力(8±3)ml/(kg体重·h),加压下(17±6)ml/(kg体重·h),所有病例均达到了医嘱要求。骨髓输液持续时间3~22h,无1例出现并发症。骨髓输液在picu危重症抢救中可迅速建立液体通道,争取抢救时间。头皮针比骨髓穿刺针易于固定,使用更方便。

果树“套餐输液技术”应用介绍 篇3

1技术原理

果树“套餐输液技术”,就是依据人体输液原理,利用树体木质部和韧皮部组织具有输导功能,采用外滴内输原理,对树干钻孔插入滴头滴注,将营养物质、肥料、农药等按照树体需用剂量,配兑成混合溶液直接输入树体输导组织内。

2技术实施

果树“套餐输液技术”2007年分别在东乡镇黄金槽、南坝镇龙文村、双河镇方斗村、胡家镇思乐村等12个点的枇杷、桃树、梨树、李子树上进行了125次试验。2008年5月,正式在南坝镇龙文村4社李映东等农户的8.3 hm24~5年生桃树上进行应用推广。具体情况如下:

1)树体状况。桃树品种为新川中岛、简阳晚白桃、皮球桃等,共7500株,树体健壮,主干直径平均为5~8 cm,主干高50~65 cm,冠幅2 m2。2006年667 m2(亩)产量750 kg,平均单株产量17.5 kg。

2)输液材料。输液器具有玻璃瓶式、塑胶式、硬塑式、果树专用输液器具4种。输液物质中肥料类有0.2%~0.3%磷酸二氢钾、0.3%尿素等;农药类有退菌特500倍液、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等;营养物质有0.2%~0.3%糖、氨基酸、维生素C等。输液时,根据桃树的生长需要,配制成适宜的混合液。

3)输液时间、部位。输液时间在5月5日、6月20日、6月25日。输液部位设置4个,即直接滴入土壤、干高10 cm处、干高20~30 cm处与主枝部位。滴注流速以输1000 mL分别控制为1 h(小时)、2 h(小时)、4 h(小时)。

4)输液表现。采用的4种器具均能够顺利滴入树体内;凡属微颗粒状、液态状物质均能输入树体,粉状物质水溶后输入比较困难;输入的流速与滴头大小、树体长势、树龄等密切有关,滴头孔径越大输入速度越快,树势生长越旺、树龄越年轻流速越快。

5)应用效果。据调查,中午12~14时,处理树叶直立对照树顶叶反卷成25°~30°;处理树果面光洁明亮,果皮着色鲜艳,对照树果面斑点多、水锈多,果皮暗淡;处理树平均果重210 g,对照树平均果重186 g,平均果重增加24 g;处理树果实香味浓,口感好,纯甜,果实含糖量提高了2.5%,成熟期提早5 d(天)左右,对照树果实明显味淡,略酸,果实水分不足,脆度稍差。

3技术要点

“套餐输液技术”的操作要点为:

1)钻孔大小要匹配。钻孔头大小必须与输液器针头大小相匹配。钻孔部位在树主干离地面15~20 cm处为宜,在主干分叉处下方使用最好,也可在主枝上进行。钻孔时孔与孔之间掌握错开、均分原则,钻至木质部即孔深4~5 cm处,以不超过果树主干的2/3为度。

2)角度要适中。钻孔与主干或主枝角度要适中,以50°~60°为宜,过大过小都会导致肥料及药液回流。

3)配制溶液要过滤。在配制营养液和药液时,肥料、药液一定要兑匀并过滤,使液体不留残渣,以免堵塞针孔。

4)钻孔要消毒。输液前用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对树主干或主枝需要钻孔的部位进行消毒,防止病菌侵入。

5)吊袋要适中。输液吊袋数量和次数依据树干大小、树势、结果量、季节等确定,主干胸径小于5 cm的幼树不宜使用,胸径8~10 cm的树吊1袋(每袋1000 mL),胸径大于10 cm的树吊2~3袋,每株树每年最多使用2~3次,每次间隔15~20 d(天)(输入氨基酸间隔期可缩短为5天)。

6)操作要严格。一是使用了“套餐输液技术”的果树,8 h(小时)内不能再向树体浇水;二是严禁超浓度、超剂量使用肥、药,输水也要适量;三是应用前必须先小范围内试验,成功后再推广使用,以免造成肥害、药害;四是注入的营养物质或防病治虫药物要选准,且要掌握好时间;五是输液结束后,输液器必须在1周内从树体上拔出,并用同类树干木堵塞输液孔,或用稀泥封住孔口,促使伤口快速愈合,防止钻孔口长期被水浸泡腐烂或病菌侵入感染,影响果树正常生长发育。

4技术特点

应用结果表明,果树“套餐输液技术”具有“4个三”的特点:

1)三全。即输入的物质有效成分被树体全吸收;施用物质进入植物体后全利用;对环境安全不污染。

2)三省。省工,该技术使用方便,可节约用工30%以上,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省力,将输液器具挂于树干树枝后,只要将物质按使用要求准备好装入滴灌袋中即可;省费,果树“套餐输液技术”的输液器具可重复使用3~4 a(年)。同时由于使用量少,无损失,提高了肥料和农药的利用率,降低成本75%以上。

3)三高。产量高,根据观察,处理树产量比对照树产量增加30%以上;质量高,在果实膨大期输入需要的养分及营养物质后,果实品质明显改善,表皮光滑鲜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效益高,由于果实品质提高,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优果优价。

输液卡应用体会 篇4

由于输液卡面向患者公开, 接受患者的监督, 因此, 输液卡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可以作为重要的举证材料。但是在临床工作中, 输液卡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针对临床使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笔者制订输液卡和输液护理满意度问卷, 选择全院各科住院病人400例进行填写。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按常规输液卡管理, 填写床号、姓名, 写清输液组数, 执行后及时打勾、签名。另一组按改进输液卡使用方法, 填写床号、姓名、诊断、写清输液组数, 执行后打勾、签名、执行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和年龄调节输液速度并注明在当组液体之后。输液过程中巡视病房的次数要依据等级护理的不同而不同, 每次巡视病房都要观察输液速度, 不要每一瓶都写一个时间、滴速, 要依据药物的不同而调节, 输液结束后注明拔针时间。两者均每更换一组液体照常规执行及严格遵守静脉输液操作规程, 对照组 (200例) 应用常规输液卡进行输液治疗, 试验组 (200例) 应用改进输液卡进行输液治疗, 输液期间均巡视并记录。输液毕请病人填写输液护理满意度问卷表。统计两组输液差错发生率和满意率。

2 讨论

2.1 随着立法的完善, 护患双方的法律意识都在提高, 而在发生的许多医疗纠纷中, 关于输液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较多, 经常听病人及家属说:"刚才还好好的, 怎么突然不对了, 是不是输错药了。"面对这种情况, 护士只有出示有力的证据, 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无过错, 才能使病人及家属明白或意识到这是因疾病发生变化而出现的异常, 与输液无关, 消除其疑虑, 减少纠纷。

2.2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在发生医患纠纷时, 医务人员首先要为自己医疗行为没有过错进行举证, 而静脉输液这项护理操作在管理上尚没有留取证据的明确规定, 所以举证较困难。为了保证病人安全的权利和适应举证倒置的需要, 我院于2000年1月1日执行输液卡制度, 并成为护理文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留时间为一年。

2.3由于工作量大, 刚开始使用输液卡时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为应付检查而做, 并未引起临床重视。随着近年来医疗事故明显增加, 患方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按常规的输液卡执行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我院于"二甲"医院复审前, 为更加完善输液卡的管理, 特制定输液卡管理制度及要求, 要求护士把病人的姓名、床号、诊断、日期、开始执行时间、输液速度及输液的总量、药名、剂量、用药方法、执行护士的名字都写在输液卡上, 执行输液之前先与输液瓶上的输液贴核对清楚, 如无异议再执行, 执行后在所输液体组上打一勾并签全名, 注明滴速及时间, 每更换一组液体也都必须签具体时间及全名, 表示目前的用药状态, 拔针时注明结束时间并签名。另外在输液卡夹板的反面粘贴有请勿调节输液速度, 以警示患者及家属。这样就能很清楚地显示患者的输液状况:如共几组液体, 滴速是否合理, 病情发生变化抢救时用药情况, 用哪种方式给药等。

2.4 输液卡的实施, 促使护士认真填写输液卡, 精确调节滴速。更改医嘱后, 能及时告知病人或家属, 并及时调整输液卡, 使患方对医疗过程清楚, 能正确对待治疗结果。同时, 也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 树立了护理质量零缺陷的意识, 某种程度上使医护人员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保障。

2.5 在使用新的输液卡填写后, 明显提高了输液护理质量, 在以后 的诸多医疗纠纷事件中, 极少有关于输液方面的质问。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 增加输液卡填写项目的方法提升了护士在静脉输液中的安全感, 也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了一个了解治疗计划的窗口。增加的只是护士的少量工作时间, 院方在此基础上新增护理人员, 切实解决了临床实际困难。输液卡的建立使护理操作不再是单一操作, 而是在患方、医疗方监督下完成。这一制度符合了循证护理的思路, 适合进一步推广。

2.6 护理部制定输液卡保管制度, 要求时间为一年以上。这样对患者出院后的医疗纠纷也可以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也完善了护理部的管理机制。

3 体会

3.1 设计具体的输液要求, 强化了护士的责任心。

试行输液卡制度以后, 对输液过程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并规定每输500ml液体, 中途必须要有不少于2次的巡视记录, 包括液体的滴速、剩余量及其它情况等, 从制度上强化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

3.2 根据明晰的记载操作, 减轻了护士工作强度。

使用输液卡后, 护士可以从卡上的记载清楚地看到该病人已输多少液体, 还有多少需输液体等, 避免了护士往返于病房及治疗室的劳累,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

3.3 使用输液卡, 使查对制度落到实处, 强化了查对意识, 减少或杜绝了输液差错发生, 同时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使用输液卡最明显的效果在于不凭经验办事, 而是严格遵循输液卡的医嘱要求操作, 进而减少甚至杜绝了护理差错。据统计使用增加输液卡填写项目的3个病区输液差错发生率为零, 而按以前简单填写输液卡的每年相比, 差错达25人次。

3.4 保存输液卡为医院提供了准确的档案依据, 作为护理文书的原始记录, 可为法律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

方便了医患纠纷的处理。过去输液时, 采取在输液瓶上贴一简易卡, 液体输完后, 简易卡与瓶子一起被收回制剂室, 致使医患发生矛盾时无据可查。现在使用的输液卡, 要求用后保存, 以便随时查阅。

3.5 如果不考虑物力因素, 笔者认为采用双联静脉输液卡, 另外由手抄变成打印, 这样既节约了人力, 又能进一步完善护理资料, 确保药物治疗的准确无误, 节约护士的间接护理患者时间, 为直接护理患者留出足够的时间。此举既提高了临床护理质控效果, 又提高了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金学兰.输液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吴莉, 刘莉.人文化输液卡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4C) :10

输液应用 篇5

一:护理人员首先告知患者和家属:为了准确控制输液速度,护士根据医嘱将给患者使用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液.

二:护士向患者介绍注射药物的目的,药品名称,剂量,作用,以及应用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三:护士给患者简单讲解输液泵的工作原理,输液泵是利用机械推动液体进入血管的电子仪器,这种输液泵的优点是输液速度均匀,入量准确,使用安全.

四:注射后护士向患者,家属说明输液量,输液速度.

五:使用输液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报警,常见原因有:气泡,输液泵堵塞,输液结束等.在输液中护士会定时巡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请患者及时打信号灯,以便及时处理.

六:患者,家属不要随意搬动输液泵,防止输液泵电线因牵拉原因而脱落.

七:患者输液肢体不要剧烈活动防止输液管道被牵拉脱出.

八:告知患者,输液泵内有蓄电池,所以患者如要入厕,可以叫护士暂时拔掉电源线,回来后在插好.

输液桥管在临床中的应用 篇6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共同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1]。现已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门诊静脉输液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采纳,具有快速有效,经济方便的优点。然而门诊输液室承担着所有门诊患者输液治疗的任务,所以有着它的特殊性。因静脉输液从生产配置到输入,中间环节多,程序复杂,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出现工作忙或病人未及时呼叫而致换瓶不及时液体滴空,致使液体已经输入到莫非氏滴管下方,而引起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感及其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就我院而言门诊输液病人较多,导致护士工作量大,我科 1名专业护士负责2 0例左右患者的输液、液体更换( 每例患者需更换液体 3 -5次) 、拔针、并负管的特点:临床输液时,二瓶或者多瓶连续输液用,该产品采用此环氧已烷灭菌责这些患者的巡视卡记录,可以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然而输液桥,无菌、无热原、无异常毒性、无溶血反应。该产品贮存在相对湿度不超过80%,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室内。

优点:1.此方法科学、实用、易操作、方便快捷,便于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应用。

2.避免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而引起的输液微粒污染及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等原因而引起的空气栓塞等環节,保证了护患双方的安全。

3.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建立和谐的新型护患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对医疗技术水平与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将人性化服务贯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安抚激励的语言与病人沟通,化解病人的不良情绪,耐心回答病人及家属的提问,培养护士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以高尚的医德、礼貌的行为、精湛的技术给病人力量和信心,使病人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输液应用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在本院就诊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收集2009年6月入院的儿科住院病例200例。

1.2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 以在本院呼吸儿内科住院患者住院号尾数是单号的为试验组, 运用Y型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住院号尾数是双号的为对照组, 运用普通输液吊瓶进行静脉输液, 比较两种方法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材料费和医疗投诉发生的频次。

Y型输液器由江西洪达医药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 主要由3根普通输液管、3个流速调节器、2个硬塑料针头、2个排气管、1个莫非氏管和1个静脉输液针组成。

1.3 分析和评价方法

资料的录入使用的是Epidate 3.0, 数据分析运用的是SPSS 11.5软件, 主要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成本消耗、配药所消耗的时间、需加药次数和医患纠纷发生的频次。

2结果

由下表可见, 研究对象每日平均输液组数约5组, 每次住院输液约需4~5次, 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比较运用两种输液器产生的社会效益:运用Y型输液器配50 ml药液比运用小儿输液吊瓶每次可节约2分15秒, 配100 ml药液每次可节约3分50秒;按每个患儿输5组液体进行计算, 运用Y型输液器可减少护士1次来回加药;统计两组研究对象发生医患纠纷频次, 运用Y型输液器未发生一起医疗投诉, 运用普通输液吊瓶组发生3起医疗投诉, 主要投诉输液吊瓶质量、护士加药速度慢。

比较运用两种输液器产生的经济效益:普通输液吊瓶单价为2.25元, 而Y型输液器每个仅需1.03元, 每次输液可节约耗材费1.22元, 每个患者平均可节约5.35元, 按每年儿科住院患者约1.2万人次, 每年可节约6.42万元;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室每年约7.2万人次, 每次节约1.22元, 每年可节约8.78万元。

3讨论

输液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0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年龄大于60岁患者100例, 男62例, 女38例, 年龄60~102岁, 平均年龄 (69.7±7.6) 岁。均为清醒合作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选用5.5号静脉输液针, 男34例, 女16例, 年龄60~102岁, 平均年龄 (70.2±7.8) 岁。对照组选用7号静脉输液针,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60~99岁, 平均年龄 (67.9±7.2) 岁。两组患者均使用江苏康进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输液针, 穿刺部位一致。严格按输液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选择具有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操作。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注射部位血管反应。穿刺成功标准是有回血, 静脉输注畅通, 且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一次穿刺成功;退回重新穿刺为失败。疼痛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疼痛:无痛、有痛感、轻微疼痛;中度疼痛:疼痛较剧烈, 但可忍受;重度疼痛: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注射部位血管不良反应为静脉炎和淤血情况。穿刺部位周围淤血, 每次拔针后均按压5min, 穿刺部位周围有淤血、乌青为阳性, 若无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注射部位血管不良反应的比较

见表1。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炎、淤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2。观察组中度+重度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组间比较χ2=4.960 3, P<0.05。

3 讨论

5.5号静脉输液针梗细 (0.55mm) 、短 (15mm) , 由于5.5号静脉输液针的针梗比7号静脉输液针的针梗短10mm, 则进入血管内针头越短, 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小, 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轻, 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少, 出现血管淤青、血管壁增厚变硬机会少[1]。

由于老年人的活动量减少, 血管细而不明显, 体型瘦的老年患者大部分因为进食量少而致血容量不足, 静脉充盈度和弹性都较差, 血管细而滑, 不易固定, 而肥胖性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 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脆性增加, 可见, 5.5号静脉输液针穿刺输液时穿刺时疼痛程度、血管周围淤青、输液后静脉压痛感明显低于7号头皮针。选用直径相对细的5.5号静脉输液针穿刺不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对血管损伤小, 有利于血管的保护, 较好地提高了同一血管的再次使用率及使用寿命[2]。

老年人输注需要严格控制滴速, 5.5号静脉输液针直径细, 间接控制了输液时的最大速度 (笔者观察最快不超过60滴/min) , 这样就减少了临床上由于老年患者擅自放快输液滴速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的危险性[3]。

本科采用5.5号静脉输液针常规输液治疗后, 据对100 例门诊老年患者的观察, 5.5号静脉输液针在穿刺成功率 (92.0%) 、静脉炎 (16.0%) 、淤血 (8.0%) 和血管疼痛性[中度+重度疼痛 (18%) ]等方面与7号静脉输液针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深受患者好评,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5.5号静脉输液针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应用。方法:选择门诊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使用5.5、7号静脉输液针对患者进行输液。对两种型号的静脉输液针在穿刺成功率、静脉炎、淤血情况、穿刺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5.5号静脉输液针的穿刺成功率、静脉炎、淤血情况、穿刺疼痛程度均显著好于7号静脉输液针 (P<0.05) 。结论:5.5号静脉输液针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值得提倡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针,老年患者,门诊

参考文献

[1]蒋洁, 陆浩雅, 陆伟娟.5 (1/2) 号针头在大蒜素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2009, 23 (1) :103.

[2]岑爱萍, 胡琴.5.5号头皮针在心血管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J) .现代医学, 2007, 35 (4) :307-308.

无线输液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篇9

门急诊输液中心作为医院门急诊服务的终端,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公众形象[1]。作为临床一线科室,是患者流动性较大的治疗场所,普遍存在患者多、陪护杂、病种多、输液量大、用药种类多且杂等现象。在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是门急诊输液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

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一所集科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承担着周边地区核心的医疗资源,每年门诊数10万人次,门急诊输液工作量尤为繁重。随着患者对健康的期望和个人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切实提高门诊输液的服务质量,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确保病人安全和输液质量,切实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是医院管理阶层亟待解决的问题[3]。2013年5月,我院启动了“移动医疗工程”项目,实现了无线局域网和院内集成平台的对接。该项目使用二维码技术、条码识别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无线呼叫技术,相继实施了无线查房、无线输液、移动护理、移动资产管理等系统。无线移动门急诊输液系统作为项目之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 系统组成

1.1 软件设计

我院无线输液系统集成了输液登记、穿刺叫号、无线呼叫等子系统。系统采用三层C/S体系结构设计,利用.NET技术开发,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通过HL7标准接口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无缝链接[4]。在全流程输液过程中,按照“接受-配液-穿刺-接瓶-拔针”的闭环流程操作。对于病人基本信息、诊断、处方、检查化验等信息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EMR)系统、医学影像通讯与存储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等系统获取,保证了数据的准确一致和充分共享,如药品过敏信息,通过系统自动获取并可直接查看相关结果。无线输液管理系统流程,见图1。

1.2 无线组网设计

一般医院无线输液网络需要布设无线路由器,通过医院的汇聚层接入设备,在汇聚层提供相应的接口给无线网,通过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User Serrice,RADIUS)对用户进行管理、安全认证和授权[5]。我院选择使用瘦AP设计的系统架构,在输液大厅部署的AP为零配置,实现针对用户管理、认证等控制功能。

1.3 硬件配置

系统采用HP388G7高性能服务器,满足门诊移动输液管理系统的需要。在输液室配备2个接单台,在每个接单台配备HPD260台式计算机,通过刷处方卡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诊断、处方、检查化验等信息。配置Zebra 888TT斑马条码打印机,用于病人身份条码标签和药物条码标签打印。采用摩托罗拉手持式终端MC55A0-HC,实现移动数据信息采集,在接单、配液、注射、接瓶等输液流程中扫描病人身份条码标签和药物条码标签。使用叫号系统LED显示屏显示患者的输液序号、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实现了输液呼叫信息一目了然。输液系统拓扑图,见图2。

2 无线输液系统的应用

2.1 接单

护士在接单台通过刷病人的处方卡,调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处方用药明细,使用条码打印机打印出两联标签,一联是病人的身份条码标签,另一联是该病人的药物条码标签。其中病人身份条码标签上含有病人的输液排队序号以及座(床)位号,并带有“妥善保管及输液提示”等温馨提示的字样,护士将此联条码标签交给患者或陪护人员输液时使用;而另一联是病人药物条码标签,粘贴到输液软袋上,交予治疗班护士,由护士进行配药。

2.2 配药

配液护士通过PDA登录门诊输液系统,输入工号和密码就可使用PDA扫描输液软袋上条码标签,进行“三查七对”,再按医嘱进行配液。这样既核对了病人信息,又方便记录该护士的配药工作量。

2.3 穿刺

注射护士用PDA扫描第一组液体的药物条码标签,系统就会自动呼叫该患者的姓名,大屏上也会立刻显示。病人到达穿刺台后,护士再扫描患者手中的条码标签进行身份核对,同时移动护理系统对患者的手持码和瓶贴上的条码进行匹配,系统确认后在显示屏相应的液体组旁便会出现“√”;若出现错误,PDA显示屏上会显示一条醒目的警示语:“病人条码与液体条码不匹配”并出现红色“×”的标志。采用条码识别技术,使病人身份和医生所开处方之间的条码核对和绑定,有效杜绝了交叉输错液体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

2.4 接瓶、拔针

在全流程输液过程中,患者如有问题或需求,需要护士接瓶或拔针服务时,只需按住呼叫单元,巡回护士在输液室的任何位置,都能通过PDA及时接受患者的服务需求信息,同时PDA会发出提示信息,告知哪个座位或床位需要服务[6]。在接瓶前,护士需要用PDA对病人身份条码标签以及所需更换液体的药物条码标签进行扫描,以核对病人和药物的信息,保证正确的病人使用正确的药物。同样在拔针前,护士再次扫描病人身份条码标签,以确认当天输液是否完成。

3 应用与体会

确保了病人的输液安全,杜绝交叉输错液体事件的发生。传统输液流程中护士用人工方法核对输液患者的信息存在安全隐患。无线移动门诊输液系统,通过与HIS等系统无缝连接,采用关联规则,实现病人身份和治疗项目的匹配。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中的智能识别技术,设置了查对控制程序,在整个输液流程中可以自动完成高效的信息匹配,在全流程输液过程中,按照“接受-配液-穿刺-接瓶-拔针”的闭环流程进行。使用移动技术,层层把关,以确保输液治疗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传统的输液流程在注射、接瓶、拔针前需人工核对患者姓名、年龄以及药物,并在医嘱单上签署执行时间和护士姓名。使用PDA扫描病人身份条码标签和药物条码标签,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重工作量。与传统手工同期相比,使用无线输液流程,人均输液处理时间减少至少约1~2 min,每天增加输液人次近百人。由于优化了核对流程,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医护,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创造了一种全新化的数字化管理方式,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支持。系统可及时准确地统计出每位护士配液、注射、拔针等不同操作项目的工作量,并按照一定的系数进行加成,折算出工作量;护士在交接班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工作情况统计表,统计表中包含护士姓名、操作项目以及执行时间等内容。各项操作的工作量均与护士个人奖金挂钩,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4 结语

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规范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减少治疗差错,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同时因为治疗的及时性、高效率,在患者及家属面前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责任感,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缓解了医患矛盾,将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护理念落实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7,8],无线输液系统的成功实施,使得门急诊输液系统更加完善,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了医疗安全,减少了医患纠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我院无线输液系统集成了输液登记、穿刺叫号、无线呼叫等子系统,其体系结构设计采用C/S架构,数据库选用SQL SERVER 2005,利用.NET技术开发。该系统通过HL7标准接口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无缝链接,实现了输液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保证了患者输液安全,同时也减轻了护士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无线输液系统,无线局域网,医院信息系统,瘦AP

参考文献

[1]张艳,严小蓉,张伟,等.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6):1218-1220.

[2]赵文,张展,房华.门诊无线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3):75-76.

[3]刘淑萍,松石,杨炼,等.基于移动输液系统的门诊输液管理流程的优化[J].当代护士,2015,36(10):179-180.

[4]王孟琳,洪建,张洁,等.基于HL7的围术期手术麻醉系统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58-60.

[5]凌云,李忠丽,金雅琴.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1-112.

[6]周丽梅,秦超,王军青.基于Medmodel的门诊输液中心流程仿真与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79-881.

[7]黄荣星.构建门诊无线输液管理系统[J].现代医院,2010,10(5):141-142.

高龄患者输液中护理的应用 篇10

1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42例, 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年龄75~89岁。均为老年慢性病患者。输液天数为10~14 d。

2护理

2.1 输液前的舒适护理。

2.1.1 输液时间的选择

可结合治疗时间的安排和患者的习惯选择适当的时间, 一般在早餐或中餐后半小时左右。嘱患者排空尿液。

2.1.2 环境舒适的护理

创造一个良好的疗室环境, 各类物品摆放整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光线柔和。调节合适的温湿度, 一般室温以22℃~24℃度为宜, 湿度保持在60%左右。进行输液前完成铺床、扫地等工作, 避免灰尘飞扬。

2.1.3 体位舒适的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前评估时, 根据患者的需求, 取平卧位、坐位或半坐卧位。对于坐位、半坐卧位者, 可将床头抬高至所需角度, 给予软坐垫及软靠背垫, 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

2.2 输液中的舒适护理。

2.2.1 输液中的配合

护士要以亲切的微笑, 柔和的动作, 与患者交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由于高龄患者的血管脆性大、弹性差及细小不充盈等特点。不要过早过紧扎止血带;不要使用过粗的针头, 宜用5.5号或6号针头。应采取快速进针再缓慢入血管, 并且注意遵循保护血管的原则进针。成功穿刺后, 调整滴速, 做好记录。患者输液侧的手可嘱其轻握一块小毛巾, 使其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 并做好保暖工作。

2.2.2 加强巡视

胡化刚提到静脉输液中常见的问题为:输液处肿胀、有回血、出现液体不滴、液体输完护士不能及时处理等。高龄患者由于认知能力的下降, 难以反应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观察并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心慌、肢体发冷等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巡视间隔一般为15~30 min一次。

2.3 输液后的舒适护理

患者输液完毕应及时拔针, 以免回血。指导患者正确按压针眼处, 以3~5 min为宜。拔针后注意勿揉, 局部暂勿用力, 避免发生淤血。

2.4 心理舒适的护理

心理护理是老年病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龄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 生理功能的减退, 对于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大都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在为患者输液前应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 告之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了解其对穿刺的心理状态,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每次巡视都应主动与患者交谈, 耐心倾听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积极帮助患者解决由于输液所带来的不便。另外护理人员的仪表、姿态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微笑的服务, 关切的眼神, 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 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促进早日康复[1,2]。

3小结

舒适是患者最希望能通过护理得到的基本需要之一。将舒适护理运用于高龄患者输液中, 可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舒适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护理理念, 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温情关爱, 技术操作的轻柔娴熟。全面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满意度测评达100%。对高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

摘要:目的针对在本院年龄75岁及以上的高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不舒适问题, 运用舒适护理模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方法输液前的准备工作;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杜绝出现液体不滴、药物外渗、输液处肿胀等情况的出现;输液后护理。同时将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整个输液的过程中。结果让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获得舒适感、满足感和安全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舒适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护理理念, 疗养员的满意度由原先的99.1%上升到100%。结论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输液室,高龄患者,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宏.舒适护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1) :15-16.

[2]朱国容, 陈进才, 等.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5) :2725-2726.

输液应用 篇11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室;静脉留置针;可行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3-01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出现疾病的概率较大,并且就小儿来说,其血管细小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对小儿进行输液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患儿的家属和医护人员来说,均是一项较大的挑战[1]。正常的头皮静脉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各类问题,而静脉留置针目前在医院内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为更好地探究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临床疗效,特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选取200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人。对照组中,男患者50人,女患者50人,年龄均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5)岁;实验组中男患者45人,女患者55人,年龄均在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1)岁,两组患者的输液均为在头皮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并且均无感染发作,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输液。 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患者所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均为统一规格同一厂家的留置针。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的查找,查找患者手部、脚部、头部等血管较明显、走行较直的静脉,予以常规的皮肤消毒处理;将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绷皮,将针头与皮肤呈15°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水平推入针头,而后进行固定,用透明贴进行针头外固定,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来确定胶布的长短;最后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进行正压封管。同时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让家长对于留置静脉针的费用和优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表情量表的满意度观察,并且可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相关随访,以检测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正常的头皮针穿刺,患儿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挣扎、哭闹等状况,导致出现的针头意外状况较大,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的困难较大。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普通头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具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留置静脉针与普通的头皮针相比,其明显减少了对患者穿刺的次数。对于小儿来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患儿由于穿刺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病情的并发症;对血管的压力也减小[2],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普通穿刺患者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了为患儿的穿刺时间,在各方面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3]。所以利用留置静脉针进行输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增强[4]。静脉注射患儿极易出现静脉炎和局部皮肤破损缺血的情况,同时对于患儿来说,出现组织皮肤的血肿和充血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较严重患儿则会出现发热的情形。因此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此类病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应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很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61-1262.

[2] 王晓凤,王娟,闻亚军,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4):3063.

[3] 宋现彩.小儿门诊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216-217.

[4] 杨萍.儿科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35,136.

(收稿日期:2014.07.20)

【摘 要】 目的:探究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近一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200名,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患者给予头皮针进行输液。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可靠。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室;静脉留置针;可行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3-01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出现疾病的概率较大,并且就小儿来说,其血管细小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对小儿进行输液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患儿的家属和医护人员来说,均是一项较大的挑战[1]。正常的头皮静脉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各类问题,而静脉留置针目前在医院内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为更好地探究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临床疗效,特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选取200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人。对照组中,男患者50人,女患者50人,年龄均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5)岁;实验组中男患者45人,女患者55人,年龄均在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1)岁,两组患者的输液均为在头皮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并且均无感染发作,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输液。 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患者所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均为统一规格同一厂家的留置针。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的查找,查找患者手部、脚部、头部等血管较明显、走行较直的静脉,予以常规的皮肤消毒处理;将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绷皮,将针头与皮肤呈15°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水平推入针头,而后进行固定,用透明贴进行针头外固定,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来确定胶布的长短;最后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进行正压封管。同时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让家长对于留置静脉针的费用和优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表情量表的满意度观察,并且可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相关随访,以检测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正常的头皮针穿刺,患儿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挣扎、哭闹等状况,导致出现的针头意外状况较大,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的困难较大。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普通头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具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留置静脉针与普通的头皮针相比,其明显减少了对患者穿刺的次数。对于小儿来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患儿由于穿刺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病情的并发症;对血管的压力也减小[2],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普通穿刺患者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了为患儿的穿刺时间,在各方面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3]。所以利用留置静脉针进行输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增强[4]。静脉注射患儿极易出现静脉炎和局部皮肤破损缺血的情况,同时对于患儿来说,出现组织皮肤的血肿和充血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较严重患儿则会出现发热的情形。因此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此类病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应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很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61-1262.

[2] 王晓凤,王娟,闻亚军,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4):3063.

[3] 宋现彩.小儿门诊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216-217.

[4] 杨萍.儿科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35,136.

(收稿日期:2014.07.20)

【摘 要】 目的:探究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近一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200名,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患者给予头皮针进行输液。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可靠。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室;静脉留置针;可行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3-01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出现疾病的概率较大,并且就小儿来说,其血管细小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对小儿进行输液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患儿的家属和医护人员来说,均是一项较大的挑战[1]。正常的头皮静脉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各类问题,而静脉留置针目前在医院内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为更好地探究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临床疗效,特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选取200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人。对照组中,男患者50人,女患者50人,年龄均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5)岁;实验组中男患者45人,女患者55人,年龄均在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1)岁,两组患者的输液均为在头皮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并且均无感染发作,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输液。 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患者所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均为统一规格同一厂家的留置针。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的查找,查找患者手部、脚部、头部等血管较明显、走行较直的静脉,予以常规的皮肤消毒处理;将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绷皮,将针头与皮肤呈15°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水平推入针头,而后进行固定,用透明贴进行针头外固定,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来确定胶布的长短;最后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进行正压封管。同时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让家长对于留置静脉针的费用和优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表情量表的满意度观察,并且可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相关随访,以检测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正常的头皮针穿刺,患儿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挣扎、哭闹等状况,导致出现的针头意外状况较大,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的困难较大。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普通头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具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留置静脉针与普通的头皮针相比,其明显减少了对患者穿刺的次数。对于小儿来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患儿由于穿刺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病情的并发症;对血管的压力也减小[2],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普通穿刺患者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了为患儿的穿刺时间,在各方面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3]。所以利用留置静脉针进行输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增强[4]。静脉注射患儿极易出现静脉炎和局部皮肤破损缺血的情况,同时对于患儿来说,出现组织皮肤的血肿和充血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较严重患儿则会出现发热的情形。因此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此类病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应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很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61-1262.

[2] 王晓凤,王娟,闻亚军,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4):3063.

[3] 宋现彩.小儿门诊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216-217.

[4] 杨萍.儿科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35,136.

医院无线输液系统的设计应用 篇12

关键词:无线输液系统,全流程监管,护理,高效

门急诊输液中心作为医院门急诊服务的终端,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公众形象[1],作为临床一线科室,是患者流动性大的治疗场所,普遍存在患者多、陪护杂、病种多、输液量大、用药种类多且杂等现象,在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如何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是门急诊输液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患者作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门诊输液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然而成倍增加的患者和有限的护士资源必然会造成患者等候时间过长,护士工作忙乱、体力透支等状况[2]。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一所集科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每年门诊数十万人次,承担着周边地区核心的医疗资源,门急诊输液工作量尤为繁重。近几年医院领导层很重视输液室的持续改进,随着病人对就诊效果的期望和自我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有效确保输液安全和病人人身安全是医院管理阶层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系统组成

2.1 系统设计

院方经过综合考虑,有分管院长牵头,联合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及相关公司,共同开发了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无线输液系统。它集成了输液登记、穿刺叫号、无线呼叫等子系统。采用3层C/S软件体系结构,采用.NET技术,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5,通过HL7标准接口实现与HIS系统的无缝链接。该系统是我院移动临床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门诊病人输液、注射、皮试时的药品和医嘱核对、穿刺及给药的执行等,同时可以查看病人医嘱执行过程中的状态并进行输液巡视记录的书写。对于病人基本信息、诊断、处方、检查化验等信息可通过与HIS,EMR,PACS,LIS等系统无缝集成,特别是药品过敏信息,实现自动获取并可直接查看相关结果,保证数据的准确一致、充分共享。

2.2 建设思路和目标

实现全方位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是门诊输液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护士从接单、输液到结束的过程中无需任何的手工书写,完全由输液系统自动执行,并形成记录。在医院的日常诊疗过程中,有近90%的患者在门急诊就诊,输液治疗是目前最常规的治疗手段。本系统是一种廉价的、高效的输液监护设备,可大大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与HIS服务器连接,实现门诊处方数据的单向传输,从而获取医生保存的处方信息,借助热敏打印机快速打印输液卡,并利用扫描枪快速核对每位患者的输液信息,提升输液的工作效率。

3 无线输液系统的应用

3.1 接单

护士在接单台通过刷病人的处方卡,调取出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处方用药明细,使用条码打印机打印出两联标签。一联是病人基本信息条码标签,另一联是该病人的药物条码标签。其中病人身份条码标签上含有病人的输液排队序号以及座(床)位号,并带有“妥善保管,输液出示”温馨提示的字样,护士将此联条码标签交给患者或陪护人员嘱咐输液时使用;而另一联病人药物条码标签粘贴到输液软袋上,交予治疗班护士,由护士进行配药。

3.2 配药

配液护士在电子手持信息设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上登陆门诊输液系统,在输入工号、班次和密码信息后,利用PDA扫描输液袋条码和病人身上的条码,两者信息进行匹配,进行“三查七对”,再按医嘱进行配液。这样既核对了病人信息,又方便地记录了该护士的配药工作量。

3.3 穿刺

注射护士用PDA扫描第一组液体的药物条码标签,系统会自动呼叫该患者的姓名,大屏上也会及时显示。病人到达穿刺台后,护士再扫描患者手中的病人条码标签进行身份核对,再次进行“三查七对”,使病人身份和医生所开处方之间的条码核对和绑定,有效杜绝了交叉输错液体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

3.4 接瓶、拔针

患者输液过程中,患者如有任何需要,比如护士接瓶或拔针服务时,只需按住呼叫单元,巡回护士随身携带的PDA就会发出警报,提醒护士哪个座位或床位需要服务[3]。在接瓶前,护士需要用PDA对病人身份条码标签以及所需更换液体的药物条码标签进行扫描,以核对病人和药物的信息,保证病人使用正确的药物。同样在拔针前,护士再次扫描病人身份条码标签,以确认当天输液是否完成。

4 分析体会

4.1 确保病人的输液安全,杜绝交叉输错液体的情况发生

传统输液流程中护士用人工方法核对输液患者的信息存在安全隐患。而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中的智能识别技术,设置了查对控制程序,在整个输液流程中可以自动完成高效的信息匹配,以确保输液治疗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杜绝交叉输错液体的情况发生[4]。

4.2 有效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统的输液流程在注射、接瓶、拔针前需人工核对患者姓名、年龄以及药物,并在医嘱单上签署执行时间和护士姓名。使用PDA扫描病人基本信息条码标签和输液药品条码标签,能够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由于简化了核对流程,使护士有了更多的时间给患者进行医护,从流程上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4.3 及时准确统计护士的工作量,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支持

应用移动计算技术可及时准确地统计出每位护士配液、注射、拔针等不同操作项目的工作量,并按照一定的系数进行加成,算出折合工作量。形成了一种全数字化管理方式,几乎全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流程。护士在交接班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工作情况统计表,统计表中包含护士姓名、操作项目以及执行时间等内容。各项操作的工作量均与护士个人奖金挂钩,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5 结语

为了规范医护人员的输液工作流程,减少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为等级医院添砖加瓦,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护理念落实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系统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具有输液速度监测、输液总量显示、输液完成报警等功能,可同时监测多名患者。为方便医护人员使用,加入了手持移动终端,还开发了有数据库支持的PC机监测系统,可显示并保存患者输液信息。该系统价格低廉,操作方便,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陪护成本,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严小蓉,张伟,等.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6):1218-1220.

[2]刘淑萍,松石,杨炼,等.基于移动输液系统的门诊输液管理流程的优化[J].当代护士,2015(10):179-180.

[3]周丽梅,秦超,王军青.基于Medmodel的门诊输液中心流程仿真与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0(10):879-881.

上一篇: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下一篇:建设和谐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