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配伍分析

2024-08-14

用药配伍分析(共9篇)

用药配伍分析 篇1

敦煌《辅行诀》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以临床为主的敦煌医术类内科学专著。共列出中药方剂61首,使用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其方药药味频数频率,为临床治疗内科疾病总结出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组方配伍规律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来源

选取《敦煌古医方》[1]和《敦煌古医籍考释》[2]中敦煌医术类《辅行诀》中所有方剂。

1.2 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

中药名及性味归经均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3]和《中药大辞典》[4]规范,其中同一种中药的提取成分、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不同但功能相同者,计为一味药。

1.3 统计学方法

将筛选方药录入计算机,用Excel建立敦煌《辅行诀》中医方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整理结果

整理敦煌遗书《辅行诀》中治疗疾病医方类中药方剂总计61首。

2.2 方剂中使用药味对脏腑病证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2.2.1 方剂中使用药味频数频率分析

将敦煌遗书《辅行诀》61首方剂涉及的66味中药,用药总次数为336次。依据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中药药味的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示:61首方剂中的66味中药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4.93%。体现内科疾病临证灵活辨治的中医特点。

2.2.2 方剂中使用甘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将61首方剂中的66种中药,依据上述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方剂中使用甘味药的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2。

表2示:61首方剂中的33味甘味药。其中,补虚药15味,频率最高为补气药甘草(10.12%);清热药5味,频率最高为清热泻火药竹叶(3.27%);化痰止咳平喘药和利水渗湿药各3味;解表药和温里各2味;收涩药、活血化瘀药和泻下药各1味。体现了“虚者补之”“热者寒之”及“甘缓苦坚”的中医辨治理论,同时配伍其他药灵活加减治疗的中医思想。

2.2.3 方剂中使用苦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将61首方剂中的66种中药,依据上述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方剂中使用苦味药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3。

2.2.4 方剂中使用辛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将61首方剂中的66种中药,依据上述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进行方剂中使用辛味药的频数、频率统计,其分布情况见表4。

表4示:61首方剂中的25味平辛味药中解表药8味,频率最高为发散风寒药桂枝(2.98%);温里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各4味,频率最高为温里药干姜(5.93%);理气药3味;清热药2味;化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杀虫止痒药各1味。体现了临证辨治时解表达邪,温化寒湿,理气活血灵活选药遣方的中医思想。

3 结论

敦煌遗书医学卷子《辅行诀》是藏于敦煌千佛洞中的以临床为主的内科学专著。共载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达336次。通过上述统计分析研究可知敦煌遗书《辅行诀》方药五味配伍规律体系:1)主要以甘、苦、辛为主。2)体现方药五味的核心药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药;温里药干姜;清热燥湿药黄芩;温化寒痰药旋覆花为主临床加减运用。在临证辨治过程中要借鉴敦煌遗书《辅行诀》方药组成中五味用药配伍规律体系,为后世的临床治疗内科疾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喜平.敦煌古医方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45-55.

[2]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1988:115-137.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5:51-1932.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89.

用药配伍分析 篇2

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银花与连翘,谷芽与麦芽,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等;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如巴豆与牵牛,水银与砒霜等。

二、通过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

一种情况是疗效减弱,这是临床用药时应该避免的,如用黄芩清肺热、清胃热,若再用生姜就不合适了。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考虑选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与生姜同用或用生姜事先处理生半夏和生南星。

静脉用药配伍禁忌的临床实践探议 篇3

【关键词】 静脉输液;药物配伍;禁忌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95-02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多种药物联合静脉输液治疗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给药方式。同一根输液管静脉滴注不同药物时,输液管路中两种液体会有不同程度的混合,而此时需要注意两种药物液体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情况[1]。一旦发生药物配伍反应,不仅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甚至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危及患者健康和生命[2]。本研究中,对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我院静脉输液联合用药出现配伍禁忌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我院静脉输液联合用药出现配伍禁忌的病例,查阅相关药品说明书和文献,对其配伍禁忌原因进行分析。

2 配伍禁忌原因分析

2.1 丹参酮与氟罗沙星 静脉滴注丹参酮(10mg丹参酮溶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与氟罗沙星(0.2g氟罗沙星溶入100ml5%葡萄糖注射液)药物液体混合时,由于丹参酮是酸性液体,而氟罗沙星在酸性环境中,其稳定性会大幅降低,溶解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会立即出现白色絮状沉淀,导致其药效学发生相应变化。

2.2 碳酸氢钠与环丙沙星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25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与环丙沙星(100ml0.2mg环丙沙星注射液)时,会发生配伍禁忌。由于环丙沙星作为合成抗菌药物,其溶液PH值呈酸性,而碳酸氢钠注射液是偏碱性溶液,两种药物联合静脉滴注时,容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导致溶液PH值变化,继而环丙沙星出现结晶析出。

2.3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与溴环己胺醇 静脉滴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1.5g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溶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与溴环己胺醇(30mg溴环己胺醇溶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时,会出现配伍禁忌。溴环己胺醇是强酸、弱碱化合物,其溶液PH值约为5.0,而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溶液的PH值大于6.3,两种溶液配伍时,溴环己胺醇会随着PH的增高,转变为游离碱形式,继而形成沉淀。

2.4 泮托拉唑钠与维生素B6 静脉滴注泮托拉唑钠(60mg泮托拉唑钠溶入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与维生素B6(0.2g维生素B6溶入100ml5%葡萄糖注射液)时,会出现配伍禁忌。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受溶液PH值的影响较大,其稳定性容易发生相应变化,当溶液PH值<7.0时,溶液的溶解度会显著降低,继而出现溶液颜色的变化,以及棕黄色沉淀。维生素B6在酸性溶液环境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好,而在碱性溶液环境中,化学机构会发生变化,稳定性就会变差,甚至出现分解反应。

2.5 头孢曲松钠与微量元素注射液 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1.0%头孢曲松钠溶液与0.9%氯化钠溶液混合)与微量元素注射液(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与5%葡萄糖溶液混合)时,容易出现配伍禁忌。在常温状态下,如果先行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再使用同一输液管道,滴注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莫非滴管溶液就会发生颜色变化,形成淡黄色溶液。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与含钙注射液混合,或者使用同一输液管道输注时,由于头孢曲松钠作为阴离子,容易与微量元素注射液中的阳离子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沉淀。

3 配伍禁忌的预防措施

3.1 用药准备 临床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注意新藥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的配伍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尽可能避免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情况,如果临床必需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用药前需要仔细阅读各种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情况,合理安排药物的静脉输注顺序,并且,不能使用同一输液管道,进行存在配伍禁忌药物的输注[3]。

3.2 输液时避免药物混合 配药过程中,确保一种药物使用一次性注射液,避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发生。输液过程更换药液时,需要密切观察前后两种药液在滴管内是否发生理化性反应,输液瓶更换时,应尽可能避免两组药液的混合,需要事先调整滴管内液面,更换后,不要用手捏滴管。两种药液混合时,需要等前组药液降到滴管平面后,再用手挤压滴管,药液下降,滴管内气体放净后,再输注下组药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换输液器,或者两组药液输注之间,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道[4]。

3.3 静滴期间做好观察 静脉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病情观察,密切注意输液管内的理化反应变化,一旦发生配伍禁忌反应,立即停止滴注,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免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3.4 合理处理药物配伍禁忌 多种药物联合静脉滴注时,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配伍反应较轻,可在两种药物输注之间,插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同时注意两种药液输注时的理化反应,直至前组药液被冲净。如果配伍反应较重,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抢救措施,避免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5 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 静脉滴注前,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 赖碧波,刘敏芝.静脉输液常用药物配伍变化分析与预防对策[J].海峡药学,2013,25(6):259-261.

[2] 黄丽美,张国勇,梁小美.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2,11(1):84-85.

[3] 孙昌友,张健.输液时发生药物配伍变化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85-186.

用药配伍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Ⅳ级, 双下肢重度水肿, 经治疗好转, 双下肢水肿消失。遵医嘱予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50mL/ivgtt, qd。某日患者主诉气促, 医嘱呋塞米注射液20mg/iv。从输入果糖二磷酸钠的输液器头皮针界面处静推呋塞米注射液, 静推的过程发现阻力大, 推注困难。考虑为药物配伍反应沉淀物堵塞针头, 即用空注射器回抽, 0.9%氯化钠疏通管路, 经处理后推注顺畅。患者无不适主诉。

病例2:男,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Ⅳ级, 医嘱0.9%氯化钠40mL+米力农10mg微泵注入;0.9%氯化钠30mL+速尿200mg微泵注入。患者留置Y型留置针, 护士将液体分别从留置针的两端接头插入, 发现输液泵反复堵塞报警, 经仔细观察发现针头处有白色沉淀物, 回抽后使用0.9%氯化钠能疏通输液管路。查看米力农说明书, 提及与速尿合用会出现沉淀反应, 给予两种药物间隔时间使用。

2 临床试验与求证

2.1 药物配伍试验

病例1针头堵塞考虑为药物配伍反应。为此我们进行如下试验:两个干净干燥的玻璃试管, 取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2mL, 呋塞米注射液2mL注入试管一, 托拉塞米注射液 (临床中应用广泛的另一种利尿剂) 2mL与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2mL同时注入试管二。结果试管一在两种药物接触即出现大量白色混浊物, 试管二出现轻微混浊现象。放置半小时后试管一内白色沉淀物约占溶液体积的一半, 试管二呈现少量白色沉淀物。

2.2 配伍反应查证

针对病例1及进行的药物配伍试验, 我们按照临床中查证有无药物配伍禁忌的几种方法, 逐一进行查证: (1) 熟悉药品的常用的配伍。果糖二磷酸钠能调节葡萄糖代谢中多种酶系的活性, 改善细胞缺氧、缺血的状态。促进钾离子内流, 有益于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的利用, 从而使缺血心肌减轻损伤。用于心肌缺血、心绞痛、脑梗塞的辅助治疗。在我科为偶尔使用, 护士对该药物不熟悉。 (2) 查看药品说明书。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为辰欣药业50mL/袋独立包装, 药品外包装无说明书及配伍要求。 (3) 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药物配伍禁忌表未注明该两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果糖二磷酸钠注明应单独使用。 (4) 其他管道。互联网搜索果糖二磷酸钠说明书:该产品不宜溶入其它药物, 忌与碱性溶液、钙盐混合使用。病例1中两种药物接触只有头皮针处, 头皮针容量仅为0.5mL, 即发生配伍反应堵塞针头。查询速尿注射液、托拉塞米注射液说明书, 无酸碱度说明。对照药品配伍禁忌表, 查速尿的pH为8。证实速尿与果糖二磷酸钠的配伍反应属酸碱反应。禁忌表中无托拉塞米药品记录, 试管二的反应无从查实。

3 原因与对策

3.1 药品原因与护理对策

3.1.1 临床中药物反应产生的原因, 最常见为因pH变化产生结晶性沉淀。

一种情况是因为药物的酸性影响其它药物稳定性而产生沉淀的。另一种情况是其它药物的碱性较强, 而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而析出结晶[1]。临床中药物使用说明书并未注明药品酸碱度, 给用药查询带来一定的难度。护士在用药时, 如果产品说明忌与碱性或酸性溶液混合使用, 而其他药物性质不明时, 应将该药物单独使用。

3.1.2 独立装药品如环丙沙星、果糖二磷酸钠、莫西沙星注射液等在

未知与其它药物是否存在反应时应单独使用, 确需联合应用时应将两种药物用生理盐水或另一瓶没有配伍禁忌的药液隔开, 以确保患者安全[2]。或两种药液分别使用不同的输液管, 第一组药液输注完后拨针, 用另一新输液管输注第二组药液。

3.1.3 生产厂家应该随袋/瓶装药液附带药品说明书。

对独立包装并未附带药品说明书的新药, 应咨询相关的临床药师进行指导用药。

3.2 护理人员原因与对策

3.2.1 熟记药物配伍禁忌。

每位护士要牢牢掌握输液配伍禁忌表中的药物配伍禁忌, 尤其在使用新药物或两种药物之前首先要了解其药物特性、作用 (机制、使用方法、不良反应) 等, 避免盲目应用[3]。

3.2.2 强化护理过程中的“慎独”精神, 用药过程仔细观察。

日常医疗工作中比较重视的是各种药物混于同一容器内静脉滴注是否有配伍禁忌, 大量报导关注的是药物在输液管中的配伍反应。输液瓶及输液管中的配伍反应较容易观察到, 头皮针接口处的药物配伍反应因药品接触面小, 加上覆盖胶布, 很难察觉, 这需要护士细致的观察, 提高警惕。及时发现药物间的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做好预防。对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即使仅有头皮针接触面也必须避免, 要从不同的血管处分开注入或分时段注入。

3.2.3 及时上报。

对新发现发生药物反应的药品及时填报药物不良反应表, 记录发生配伍反应的药物名称、厂家、生产日期、批号。及时上报科主任、护士长、及药剂科。并总结记录, 以备其他人借鉴。

3.2.4 加强培训。

定期安排护理人员参加教育训练, 提供用药安全相关信息。建立病患安全题库, 对新进人员测试, 使每位护理人员增加对用药安全的知识并提高工作警觉性[4]。

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 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用药安全, 是保证临床治疗工作顺利运行的关键。然而,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中新药不断出现, 不同种类的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 在配伍禁忌表中无记载, 查询过程困难重重, 导致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护士工作中麻痹大意, 致使药物配伍反应的发生, 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在护理领域中要加强用药知识培训,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药品生产厂家应该提供方便医护人员查询的支持保证系统, 以减少临床中药物配伍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春燕, 张全英.注射用甲磺酸培氟沙星与9种药物发生沉淀反应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76-77.

[2]冯海葵, 郑红蕾, 潘春丽.新瑞普欣与拜复乐存在配伍反应[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 8 (4) :63.

[3]梁钻连, 黄琴, 贺欣.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1) :120-121.

用药配伍分析 篇5

为满足复方制剂和临床联合用药的需要, 药物配伍应用在药物制剂生产和临床用药中是经常发生的, 也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进行药物配伍, 其目的主要有复方配伍或联合用药发挥协同作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或延缓耐药性发生及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需要等。因此, 药物制剂之间的配伍是否科学、合理, 对于增强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2005年3月5日-8日, 我院门诊收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咳嗽患者3例, 男1例, 女2例, 均为成人, 医师给予强力枇杷露每次15ml, 每天3次, 口服;抗病毒颗粒每次1袋, 每天3次, 开水冲服。3例患者都于次日来我院门诊复诊, 此时患者病情都未好转, 声音沙哑, 咳嗽加重。医师给予停药处理, 同时, 给予抗生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抗病毒药炎琥宁和止咳化痰药盐酸氨溴索针剂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3d, 3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2讨论

通过以上3例患者的情况进一步分析: (1) 强力枇杷露 (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1011239) 成分: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 辅料为蔗糖、防腐剂 (苯甲酸钠) ;性状:本品为淡棕色澄清液体、气香、味甜;功能主治:养阴敛肺, 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其中各成分的具体功效为:枇杷叶具有清肺和胃, 降气化痰的作用;罂粟壳具有敛肺、涩肠、止痛的作用;百部具有润肺下气止咳, 杀虫的作用;蜜百部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白前具有泻肺降气, 下痰止嗽的作用;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作用;桔梗具有宣肺, 祛痰, 利咽, 排脓的作用;薄荷脑具有芳香、调味及驱风的作用。 (2) 抗病毒颗粒 (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0912410) 成分:板蓝根、忍冬藤、山豆根、川射干、鱼腥草、重楼、贯众、白芷、青蒿。辅料为蔗糖。性状: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甜、略苦。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其中板蓝根的功效:抗菌抗病毒作用;抗钩端螺旋体作用;解毒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对白血病作用。板蓝根禁忌:脾胃虚寒、无实热火毒者慎服。忍冬藤的功效: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 风湿热痹禁忌:清热解毒药;通络药。山豆根功效:治喉痈, 喉风, 喉痹, 牙龈肿痛, 喘满热咳, 黄疸, 下痢, 痔疾, 热肿, 秃疮, 疥癣, 蛇、虫、犬咬伤。

由于患者咳嗽数日, 导致脾胃虚寒, 阴虚火旺, 根据中医理论应属于虚症, 是阴虚火旺, 虚热症状, 无实热症状, 此时强力枇杷露和抗病毒颗粒联合用药, 加重了虚热症状, 导致咽喉肿痛加重, 声音沙哑。因此, 更要重视临床上中成药复方制剂的配伍变化甚至配伍禁忌。

用药配伍分析 篇6

关键词:晚期癌痛,硬外阻滞,配伍用药,可使用时间

随着自控镇痛技术的推广,硬外阻滞(硬脊膜外自控镇痛技术,PCEA)镇痛的高效低副作用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晚期癌痛患者。家庭个体或住院规模化治疗月余或数月的长时间治疗以及耐药性的出现,使得硬外阻滞用药量增大,配、给药操作次数频繁,既增加了麻醉科医生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更增加了硬外阻滞镇痛治疗中的感染机会[1,2]。针对镇痛治疗中出现的新情况,临床上往往一次配置较大量的硬外阻滞用药便于镇痛治疗。有文献报道将单次配置的较大量的镇痛液置于冰箱,“可连续使用3~5 d”[2]“一个月内未见细菌生长”[3]。但有关资料规定,已打开(或使用中)的剩余液体,存用时间不能超过24 h[4]。究竟打开过、使用中的剩余液可存用(无菌期及药物性能稳定)多久呢?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单次配置的硬外阻滞用药的存用时间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对中胸部以下癌痛及转移痛患者进行硬外阻滞镇痛治疗。患者共63例。ASAⅡ级21例,ASAⅢ级42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29岁。其中肺癌骨转移41例,乳癌肺转移8例,肾肿瘤2例,胃癌7例,肝癌5例。家庭治疗7例,住院患者56例。该组病例均接受皮下隧道硬外置管PCEA治疗。采用光达PCA电子镇痛泵。为使得硬外导管不因患者活动或床上翻动身体而致硬外导管脱出硬脊膜外腔,导管置入硬外腔深度4~5 cm;皮下隧道与硬外穿刺时垂直位的皮肤切口以及硬外导管皮肤穿出点以医用生物胶黏合,一次性辅料包扎。

1.2 方法

1.2.1 硬外阻滞配伍用药的选用

临床上,往往面对肿瘤晚期患者数月乃至年余的癌性疼痛与镇痛经过,硬脊膜外阻滞做为镇痛的最后和最有效手段,也不断经受着耐药与换方(改进配方)的考验。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伍用及其抑菌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关注[5]。本文作者在接诊到的病例中,不少是肌注杜冷丁耐药成瘾患者,在考虑住院患者硬外阻滞用药安全,尤其门诊(家庭)患者用药安全和对杜冷丁脱瘾治疗的必要性,在硬外阻滞用药中伍用了杜冷丁(芬太尼吗啡镇痛效应强大的同时,呼吸抑制作用也更明显,尤其静脉或椎管内用药)。考虑到利布合剂仅具有弱抑菌作用[6],在复合液中伍用了庆大霉素[7]。硬外阻滞(椎管内)用药部位及近用药部位的转移灶引起的炎性疼痛对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将0.125%盐酸布比卡因(250 mL复合液中盐酸布比卡因含量mg)、0.25%利多卡因(250 mL复合液中盐酸利多卡因含量mg)、庆大霉素80 mg(1 mg相当于1000 U)、杜冷丁250 mg、地塞米松15 mg,配伍至生理盐水,稀释成250 mL(1个单位)的硬外阻滞用药。随机取10个单位(编序1、2、3、4、5、6、7、8、9、10)在使用中(3~5 d)及后待验。

1.2.2 硬外阻滞药物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英文名称Lidoca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规格:20 mL,0.4 g,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英文名称Bupivacaine Hydrochloyide Injection,规格:5 mL,37.5 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英文名称Gentamycin Sulfate Injection,规格:2 mL,8万单位,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盐酸哌替啶(杜冷丁)注射液(英文名称:Pethid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规格:2 mL,100 mg,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英文名称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Injection,规格:1 mL,5 mg,晨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9%氯化钠注射液(软袋;英文名称: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规格:250 mL,2.25 g,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配伍后的硬外阻滞镇痛复合液存放于2~8℃的冰箱内待用。

1.2.3 硬外阻滞用药配置方法

根据上述配方所拟定的硬外阻滞用药盐酸布比卡因、盐酸利多卡因浓度算出250 mL镇痛复合液所需0.75%布比卡因(mL)、2%利多卡因(mL)、杜冷丁(mL)、庆大霉素(mL)、地塞米松(mL)以及所需盐水(mL)。由250 mL软包装盐水袋尾管远端消毒后用注射器穿刺抽出多余的盐水,然后将上述配伍用药加入软包装盐水袋中,使镇痛液单位总量达250 mL。整个配置过程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尽量避免注射器吸入空气及软包装盐水袋中进入空气。镇痛液配置完毕,尾管向上剪去多余的部分,挤压盐水袋,并用无菌肝素帽塞紧盐水就要外溢的尾管残端(软包装内无空气)。肝素帽外套以含碘伏棉球的一次性5 mL注射器针筒,置于冰箱待用。使用时用较细针头(5#、6#)由肝素帽胶塞处取药(避免大针头破坏胶塞)。在存用中(3~5 d[2])及以后的0、2、4、6、8、10、20、30 d对袋内剩余液体取样进行庆大霉素旋光度测试、细菌培养对照实验及稳定性试验。

1.2.4 硬外阻滞用药配伍前后药物性状等的判断方法

在每个单位硬外阻滞镇痛复合液配置前,首先进行各配伍用药取样检测pH值并与规定范围相比较,观察性状,汇总结果见表1(n=10;数值取均数)。每单位镇痛复合液配置后及使用中,在拟定的时间节点进行pH值测定、性状观察、庆大霉素旋光度[8]测试,汇总见表2(n=10;数值取均数)。1.2.5使用中及后存放于冰箱中的镇痛复合液无菌检查[9]法按拟定时间节点,对使用中存放于冰箱中的镇痛复合液取样3 mL加生理盐水约30 mL,混匀,置入薄膜过滤器内,减压过滤至干,再以生理盐水冲洗滤膜3次,每次50 mL。取出滤膜,剪成3片,分别放入需氧、厌氧、真菌三个培养瓶,同时做阴性、阳性对照。将培养瓶放入仪器后开始恒温(35.0±1.5)℃,连续震荡培养,由电脑分析判断阴性或阳性结果,阳性者及时发出警报,5~7 d未见细菌生长发出阴性报告。安放滤膜时,滤膜与滤器密实合缝,防止滤膜破损、漏液。本法所用微孔滤膜孔径为(0.45±0.02)μm。在0、2、4、6、8、10、20、30 d每个时间节点进行10个(批次)单位的菌类培养。

1.3 观察指标

随机取本品3批(编序3、编序5、编序7)模拟临床用包装,于25℃、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放置一个月,分别于0、10、20、30 d取样,检测各项指标,并与零月样品的数据比较。

2 结果

2.1 镇痛复合液配伍用药的参数、性状

镇痛复合液配伍用药的参数、性状见表1。

2.2 镇痛复合液不同时间节点所测结果

镇痛复合液不同时间节点所测结果见表2。

注:pH测定值为镇痛复合液用药配伍前的各种药物的均值;“无色澄明”指10个单位(批次)用药均为无色澄明

注:“(-)”指镇痛复合液每个时间节点10个(批次)单位测定均为无色澄明,性状没有发生变化;庆大霉素旋光度数值为每个时间节点10个(批次)单位测定的均数

注:“-”指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培养每个时间节点10个(批次)单位镇痛复合液菌类培养均为阴性;“+”为每个时间节点10个(批次)单位中有1个有菌类生长即为阳性

2.3 镇痛复合液不同时间节点薄膜过滤法细菌培养结果

镇痛复合液不同时间节点薄膜过滤法细菌培养结果见表3。

2.4 镇痛复合液稳定性实验

实验在0、10、20、30 d时间节点取三个批次(编序3、5、7)镇痛复合液进行含不溶性微粒(单位复合液大于100 mL)五项指标测定,复合液性状稳定。见表4。

由表1、2和3中结果可知,随机10个(批次)单位单次配置的镇痛液在使用中及后第0、2、4、6、8、10、20、30天的性状观察,旋光度测试,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培养及阴阳性对照结果均显示硬外阻滞复合液性状稳定、庆大霉素抗菌活性(旋光度)不变、呈无菌状态。经四个(0、10、20、30 d)时间节点3个批次复合液稳定性实验,五项指数均达标,复合液性状稳定。表4虽与表2、表3部分内容重复,但综合测定结果更加可靠。所以本品于室温25℃,相对湿度60%条件下,放置1个月,经稳定性实验考察,各项理化指标均稳定。

3 讨论

晚期癌痛治疗中,联合用药是目前临床镇痛有效的治疗手段。多种药物配伍使用依据药物配方或组方规律的定量数理分析,遵循协同治疗、毒性不增或减、起效或作用时间互补、剂量减少而药效不减或増效的药物组方原则。如此,可使组方接近最佳配比[10]。

本文处方以利布合剂为基础,伍以阿片类镇痛药可以明显提高镇痛效果,结合临床伍以杜冷丁既可以强化镇痛、达到脱瘾治疗,又相对安全、低副作用。杜冷丁(国际卫生组织不推荐使用)与吗啡均属于成瘾性镇痛药,但杜冷丁成瘾性较吗啡小,戒断症状较吗啡轻,且一般不出现吗啡所引起的腹胀、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皮肤瘙痒、诱发哮喘等不良反应。所以,本品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吗啡代用品[10]。

目前临床上,三阶梯疗法已广泛用于癌痛治疗。癌症晚期疼痛患者,无论口服用药还是肌注用药,往往已难以奏效,常常是一方面耐药、量大、效果差、成瘾性痛楚难耐,昼夜不能休息;另一方面严重便秘(算盘子样干粪,需他人用手指抠出)、腹胀、恶心、呕吐难以进食等副作用,尤其大剂量用药吗啡时,中枢抑制所致冬眠状、呼吸抑制,对晚期生命的折磨与“扼杀”,实在令人感到临床现状与舒适化医疗的目标大相径庭。硬膜外阻滞镇痛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晚期癌痛的最佳方案,其镇痛确切,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影响轻微,能使患者夜间获得充沛的睡眠,恢复体能抗病力,白天清醒似常人,从而增加信心,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该文研究结果提示,硬外阻滞复合液(该文组方)放置冰箱中可长时间保持无菌及其有效性,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严格无菌操作。复合液配置过程在超净工作台进行,尽量避免了与室内空气接触。(2)复合液密闭在没有空气的软包装中,同时具有高浓度广谱抗菌作用的庆大霉素杀菌。配置过程中,因难免有少量空气接触而密闭滞留在软包装中的微量细菌,被高于血药浓度40~80倍的庆大霉素(最适血药浓度4~8μg/mL,而单位复合液庆大霉素浓度达320μg/mL)杀灭。(3)由表2可知,复合液1月内性能稳定,庆大霉素旋光度(浓度)不减,本试验中作者偶获放置于冰箱50 d的镇痛液,外观无色澄明,虽连续6 d 3次对其检测,庆大霉素旋光度仍为0.13。庆大霉素水溶液稳定,不受温度和pH值影响,其水溶液在pH 2~14范围内加热煮沸也不分解,效价不变,在紫外区无吸收。复合液中庆大霉素作为一种氨基糖苷的抗生素;性能稳定,可长时间抗菌;且具有硬外阻滞増效作用[11]。(4)盐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布比卡因都是酰胺类局麻药,前者作用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毒性小;后者起效慢、持续时间长,毒性较小;二者伍用,相互取长补短且交叉过敏极少见[12]。(5)作为阿片类镇痛剂,盐酸哌替啶、性质稳定、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短时间煮沸,不致破坏)与前二者配伍使用临床效果较佳。(6)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化学性质较稳定,与上述药物配伍,可增强镇痛效果,尤其有椎体转移者[13]。(7)文中伍用诸药皆为偏酸属性,在酸性环境(镇痛复合液pH 5.3)性能稳定,各自发挥不同机制的镇痛作用。临床应用观察中,复合液无色澄明外观性状不变,镇痛效果可靠,未发现与硬外阻滞用药相关性并发症。

用药配伍分析 篇7

1 敦煌及古医籍中正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

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医籍中,其正名、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2。

2 敦煌及古医籍中牛黄丸使用单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通过对144首方剂所涉及的200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频率大于0.5%的中药频数、频率分布情况见表3。

3 敦煌及古医籍中牛黄丸使用药类频数频率分析

将144首方剂中的200味中药分为20类。其每类中药选用频数频率分布情况见表4。

4 敦煌及古代医籍中牛黄丸选用药味药性归经频数频率分析

方剂中选用药味药性、归经频数频率分布情况分别见表5~6。

5 敦煌及古医籍中牛黄丸用药规律分析

表1显示,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唐、宋、元、明、清五代共43部古籍出现正名牛黄丸144首。表3显示,使用频率大于2.00%的12味中药为核心药物,是加减组成牛黄丸的主要中药;使用频率小于2.00%的中药品味很多,体现了中医辨证论的灵活针对性,是特色专病专药之用。表4显示,清热熄风、祛痰安神为基本配伍药类,而补虚药(9.39%)、开窍药(8.35%)等是主要的增效配伍药类;用药须以辛散开窍、甘缓止痛、苦坚清热之品为主。表6显示,宜选用以归肝经药物为主,并以归心脾肺胃大肠经药相配合为用,加强临床解热平肝熄风的治疗作用。

通过上述对敦煌及古医籍中牛黄丸列表(表1~6)分析研究可知:1)历代牛黄丸组成核心药物为牛黄、麝香、朱砂、犀角、全蝎、人参、冰片、甘草、防风等。2)核心药类为平肝熄风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开窍药。3)敦煌古医方所载牛黄丸由核心药物加减配伍而成,其中牛黄、麝香开窍醒神;朱砂、犀角熄风止痉、镇心安神;人参补脾益肺、扶助正气,全方共奏祛邪开闭、调理升降之效。4)敦煌古方牛黄丸27味药加桑白皮、桔梗、防风、黄芩恰好组成《备急千金要方》牛黄丸,二方有密切相关。

总之,通过对敦煌及古医籍中牛黄丸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了解历代牛黄丸组方用药的历史源流,特别对敦煌古医方所载牛黄丸有更深入了解,为临床治疗三焦闭阻证提供更好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喜平.敦煌古医方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340-341.

[2]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0-161.

[3]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7-936.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1932.

用药配伍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接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临床常用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统计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临床常用注射液联合用药的配伍禁忌。

2 结果

2.1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将2 m L头孢曲松钠稀释溶液与2m 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混合, 立刻出现白色絮状物, 振摇后浑浊物无变化, 放置24 h后絮状物仍存在。

2.2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配伍情况

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进行稀释, 盐酸氨溴索1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进行稀释。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稀释液与盐酸氨溴索稀释液各5 m L直接抽入同一注射器中混合, 立即出现白色浑浊物, 振摇后浑浊物无变化。放置于无菌透明玻璃试管内10 min、20 min、30 min, 均未转为无色澄明液体。

2.3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两份, 各1.0 g加入5%葡萄糖溶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分别进行稀释, 将100 mg/m L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用5%葡萄糖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分别稀释得到20、50 mg/m L的5%葡萄糖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酸钙5%葡萄糖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与相应的头孢曲松钠溶液配伍, 液体表面出现片状漂浮物, 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成白色结晶悬浮于液体中, 量逐渐增多, 并且随着葡萄糖酸钙溶液浓度的增加, 产生结晶沉淀的时间逐渐增长, 在0.9%氯化钠溶液中产生沉淀的时间短于5%葡萄糖溶液。

2.4 炎琥宁注射液

将配置好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炎琥宁葡萄糖溶液各取1 m L, 直接抽入同一注射器中混合, 随着时间的延长, 颜色逐渐加深, 由淡黄色变为黄色。

2.5 二羟丙茶碱注射液

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进行稀释, 将二羟丙茶碱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配置成1 g/L的溶液。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稀释液与二羟丙茶碱稀释液各5 m L直接抽入同一注射器中混合, 立即生成少量气泡后澄明。

2.6 碳酸氢钠注射液

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0.5 g, 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溶解并定容于50 m L容量瓶中, 立即生成少量气泡后澄明。

2.7 氨茶碱注射液

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进行稀释, 加入氨茶碱注射液0.25 g立即生成少量气泡, 并出现浑浊, 振摇后浑浊物无变化。

2.8 复方乳酸钠注射液

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 g用5 m L灭菌注射用水进行溶解, 将此溶液加入250 m L复方乳酸钠注射液中出现白色颗粒沉淀, 振摇后浑浊物无变化, 静置24 h未转为无色澄明液体。

2.9 加替沙星注射液

将1.0 g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 L充分溶解后溶液澄清, 将2.0 g加替沙星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 L充分溶解后溶液也澄清。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溶液与加替沙星溶液各5 m L直接抽入同一注射器中混合溶液颜色逐渐加深, 并且出现细小纤维状沉淀。

2.1 0 环丙沙星注射液

将1.0 g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 L充分溶解后溶液澄清, 将2.0 g环丙沙星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 L充分溶解后溶液也澄清。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溶液与环丙沙星溶液各5 m L直接抽入同一注射器中混合, 溶液瞬间即变成白色浑浊液, 静置10 min后, 乳浊液变成白色块状沉淀沉于液体底部, 放置24 h后沉渣不变化且凝集成团, 摇晃后不溶解。

2.1 1 奥硝唑注射液

将1.0 g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进行溶解, 然后加入奥硝唑0.5 g, 5 min后出现淡玫瑰红色, 随着时间的延长转变为深红色。

2.1 2 替硝唑注射液

将1.0 g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 L充分溶解后溶液澄清, 将0.2 g替硝唑用0.9%氯化钠溶液100 m L充分溶解后溶液也澄清。将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溶液与替硝唑溶液各5m L直接抽入同一注射器中混合, 立即出现白色浑浊物, 振摇后浑浊物无变化

3 讨论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是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 临床常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并且研究证实在7~14 d是稳定的[1]。近年来, 随着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广泛应用, 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也越来越多[2,3]。本文研究发现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复方氯化钠、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炎琥宁等17种临床常用注射液配伍会出现浑浊、颜色加深等, 存在配伍禁忌, 进一步考虑可能是造成临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避免头孢曲松钠与上述药品联合用药,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若必须合用时, 建议在两药之间少量输注其他的液体冲洗, 或者尽量延长两药的给药间隔, 并且在用药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在临床用药时应加强监管, 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应用及配伍, 做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叶晓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17种常用注射液联合用药的配伍禁忌[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7) :32-34.

[2]刘素琴, 谢金美, 沈国琴.头孢曲松钠与奥硝唑注射液配伍禁忌2例[J].医药导报, 2012, 31 (10) :1367.

我院中西药配伍处方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查阅2004年至2006年间中成药的药品目录及药库的出库记录;抽取门诊2004年至2006年共计44500例次的电脑处方。

1.2 方法

统计每年中成药品种、用药金额, 对处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筛选, 计算联用处方患者人次占所有用药患者人次的比例, 查阅文献资料、药品说明书, 统计分析中成药与西药合理或不合理联用处方。

2 结果

2.1 中成药品种、用药金额, 统计结果, 见表1。

2.2 中成药与西药联用构成比

中西药联用20380例次, 占45.8%, 其中联用不合理者407例次, 占2%;中西药联用口服给药6205例次, 占55.9%。

2.3 中成药与西药合理联用情况, 见表2。

2.4 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用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从表1、表2可以反映出许多中成药剂型多样、功能主治明确、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以及不良反应小, 我院中西药联用率55.9%, 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

3.2 依据有关参考文献及药品说明书, 分析显示不合理联用处方不足2%。这些不合理联用处方主要在一些大处方中, 其中多是为老年人开的处方。产生不合理联用主要原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 认为中成药属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 医师与患者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医师不了解一些中成药的组成、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 尤其是含化学药物的复方中药多因说明书内容欠缺。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中成药与西药的联用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从我院微机管理系统中抽取2002年至2004年门诊处方44500张进行统计, 分析联合用药的依据。结果中成药与西药联用20380例次, 占45.8%, 不合理联用占2%, 多为含化学药物的复方中药制剂。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都应注重中成药与西药的合理联用,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关键词:中成药,西药,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贾公孚, 谢惠民.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62.

[2]李焕德, 程泽能.临床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19-327.

[3]林永秀.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J].海峡药学, 2003, 15 (2) :88.

[4]王剑虹, 吕金胜.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04, 7 (8) :643-644.

[5]邹节明, 张家铨.中成药的药理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1-37.

上一篇:城市融合自然下一篇:铜管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