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规律

2024-10-15

专业规律(精选9篇)

专业规律 篇1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也不断推出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增加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北京市提出创新团队建设, 包括科技创新团队、专业创新团队和项目创新团队等。其中, 专业创新团队主要针对高校中的专业和学科建设, 其培养的创新人才主要是高校的教师。如何建设专业创新团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研究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规律对提高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规律需要理解规律的含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 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规律, 但是我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规律。通过分析研究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 我们发现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与复杂性等规律, 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专业创新团队建设, 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一专业创新团队成长的阶段性规律

目前, 已有部分学者对团队的成长过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苏娜等人根据塔克曼提出的团队发展模型, 认为科研团队的成长过程分为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和高效期四个阶段。张慧峰认为团队的成长可分成形成阶段、震荡阶段、正规阶段和表现阶段四个阶段。张海燕等人把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成长分为形成期、成长期和续存期三个阶段。张强根据国外学者杰森的描述, 提出团队的发展可分为形成、震荡、规范、运行和整修五个阶段。由此可见, 团队成长具有阶段性的规律。

根据团队的成长发展过程, 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也应该具有阶段性的规律。根据对我校汽车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分析和前人对团队成长规律的研究, 我们认为, 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可以分为形成阶段、震荡阶段、稳定阶段、发展阶段和解融阶段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发展如图1所示。

阶段Ⅰ是专业创新团队的形成阶段, 大约占专业创新团队成长总时间的九分之一, 绩效主要是定目标、建制度和召集团队成员。在这个阶段, 团队负责人根据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员组成创新团队。在此阶段, 需要确定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目标, 并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 建立团队的规章制度, 选拔合适的团队成员, 组成专业创新团队。

阶段Ⅱ是专业创新团队的震荡期, 也是团队磨合、冲突凸显的阶段, 大约占专业创新团队成长总时间的九分之一, 绩效主要是团队成员磨合、规章制度调整。这个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 团队成员因为观念、方法、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一定的矛盾, 造成团队内部的合作陷入被动甚至失败, 导致某些成员消极怠工乃至退出;二是管理上的冲突, 专业创新团队在专业创新建设上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其管理工作仍归属多个部门, 如专业教学归属教研室、系部、学院、学校和教委, 资金管理归属院财务、校财务和市财政等, 另外, 专业创新团队在管理上必然存在分工不均衡和绩效考核不公平, 这些必然会造成团队管理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团队成员加入和退出, 同时, 创新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认可程度也会深浅不一, 在沟通和交流中存在冲突, 这些都会造成团队的震荡。

阶段Ⅲ是专业创新团队的稳定阶段, 大约占专业创新团队成长总时间的九分之一, 绩效主要是团队成员稳定、规章制度明确、团队任务及分工具体。在这个阶段, 创新团队成员逐步融入团队建设, 积极参与团队工作, 成员间沟通交流有效, 互相支持和鼓励, 团队组织结构相对稳定, 成员逐步对团队行为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 工作进程走向正规化。

阶段Ⅳ是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阶段, 大约占专业创新团队成长总时间的九分之五, 绩效主要是团队成员交流合作顺利、研究论文和专业建设成果等按照计划稳步发展。这个阶段是创新团队建设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创新团队成员沟通高效, 交流充分, 积极性高涨, 团队任务进展顺利, 专业课程方案、校企专业合作、学术论文等成果大量涌现, 团队管理轻松顺利, 经费支出合理, 团队工作效率提高。

阶段Ⅴ是专业创新团队的解融阶段, 大约占专业创新团队成长总时间的九分之一, 一般而言, 此时的绩效主要是总结团队成果, 结题团队项目。对仅仅为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而组建的创新团队, 在历经前四个阶段并取得预期成果后, 团队会因任务的完成而解体, 此时, 创新团队的任务是结题收尾。对具有可持续性的专业创新团队, 随着一个团队任务的结束, 团队部分或全体成员会融入另一个新的团队建设之中, 开始新的任务。

二专业创新团队成长的复杂性规律

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不仅受到创新团队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还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会受到各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来看, 影响专业创新团队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如图2 所示。

首先, 专业创新团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团队成员主观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价值理念或者教学理念, 还是教学水平或科研能力水平, 都会给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带来影响。尽管专业创新团队的成员都是团队负责人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合作企业中选拔出来的, 但成员之间仍有素质、知识、能力等的差异, 再加上每个成员的思想理念、教学及工程研究方向和个人努力程度有所不同, 都会对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 专业创新团队在其成长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深刻影响。由于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会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物质等多种要素的交换, 因此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各种外部因素, 如专业教学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师资队伍、各级部门的管理体制等都会与团队的成长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的好坏在客观上会给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 另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涌现的新教育政策、新专业知识和新专业技术的教学实验实训等, 都会成为专业创新团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因子。

总之, 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调整团队成员的主观状态和外部的客观条件, 尽可能让团队成长的主客观因素相协调, 提高团队成员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因素的相容性, 这样才能有利于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

三结束语

专业创新团队是高等院校培养师资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认识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规律对建设专业创新团队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巨大的作用。笔者初步探究了专业创新团队的阶段性规律和复杂性规律, 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 对建设专业创新团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关系到学科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 而针对专业创新团队成长规律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分析团队建设规律和机制, 发现专业创新团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等规律, 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培养专业创新团队。

关键词:专业创新团队,成长规律,阶段性,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博弈分析——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30~33

[2]苏娜、陈士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科研团队成长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 :231~233

[3]张慧峰.把握团队成长规律[J].人才资源开发, 2007 (4) :87

[4]张海燕、王江、李鑫等.人才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成长机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20~26

专业规律 篇2

2018考研专业课真题命题规律总结

考研研历年真题在很多考生眼中都是一个复习的法宝,但是这个法宝珍贵在什么地方,存在什么规律,要如何加以利用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考研专业课真题命题规律

对于真题,不能只满足于看上去会做,而是应该去整体分析,分析其中的出题规律和出题范围。万事万物,必有规律可循,试题也不例外。因此要尽量去弄到更多的试题,最好能够搜集全最近五年的真题。弘毅考研咨询专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专业课历年真题命题存在以下规律:

1.五年之内,论述题一般不会重复,这是出题人出题的主体思路;

2.简答题三年之内不会重复,三年之外很有可能重复,毕竟专业考试的出题范围有限,考生可以结合前面讨论的复习方法来比较和分析;

3.名词解释题三年之外必有重复,有些更是经常考到,成为常考点,多多留意;

4.密切关注常考点和不考点(五年之内没有考过的点),这两个点都极可能是下次考试的重点。

二、暑期专业课真题复习要点

暑期复习虽然时间比较长,但是将时间分配给公共课和专业课等四门课程,时间也不是非常多的,因此复习也应该有相应的方法和节奏。弘毅考研提醒广大考生,认真研究历年试题,分析出题方向和特点,这是暑期考研专业课备考的关键。在 这里强调两点:一是分析试题这项工作要提早,因为这对你看各种考研书籍和资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不仅要思考,还要动笔,要认认真真把每一道考研题落实 到字面上,你会发现很多原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同时,这种训练可以避免真正考试时因时间仓促和心理压力带来的表达上的不成熟。

三、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总结专业课命题规律

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的作用在各位考研学子中广为流传,大家都知道历年真题的重要性。但是,专业课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出了哪些内容、哪一年 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还能体现什么呢?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暑期来临,各位考生在紧锣密鼓准备公共课的复习之外,一方面要关注各 招生院校发布的招生简章,另外还需要仔细琢磨一下专业课历年真题,最大限度利用真题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我们发现往年的专业试卷除了可以了解专业命题的基本情况、老师的出题风格、已考点和未考点等基本情况之外,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还在以下方面给大家一些重要的启示:

1.专业课难易程度、题型、分值等等一望而知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考生而言是最浅显的,很多人都会忽略,但是由于考研分数珍贵,正是这些小细节会给考生增加成功的机会。对于考试常出的题型、分值等,我经常告诉弘毅考研的学员,让他们拿小本子随时记录,做成表格,这样根据出现的频率大家就可以知道历年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什么题型最爱考、什么题型最难答等。

2.各章节的出题比重

这 个是需要考生对考研专业课的参考书进行初步复习之后要做的工作。由于非统考专业课相比较公共课、统考专业课,缺少统一的复习大纲,因此其中没有重难点的告 知,所以大家可以通过对全书的把握和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各个章节在整个考研中的重要地位,进行重点复习。方法也像前面我所说的一样,做好小笔记,随时整 理和汇总,最后按照频 1 页 共 1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率就能整理出来。

3.重要的已考点

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很多考点会反复出现,一方面告诉大家这是重点,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家记忆重要知识点,灵活掌握各种答题方法。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新 闻学的综合知识考试,其中的文史知识有一些是非常重点的,像丝绸之路、三皇五帝、文景之治等。所以对于反复考查的知识点,我建议各位,一定不要局限于答 案,而要对答案进行变化,考研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考试,老师不会对一个问题反复让大家背书,因此对于灵活性的要求更高,需要大家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

4.联系时事的出题方式

历年考研专业课考题中涉及的当年时事,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命题的,这在当年的真题中都会体现。对于弘毅考研的学员,考经济学的比较多,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考试就必然涉及每年的时事热点。大家需要掌握的是,这些知识点,老师会怎样和时事结合,考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回答能提高分数。

5.反复变化的出题方式

很 多考研试题中,些同学可能认为这个考点已经作为简答题考过了,就不会再考了;其实不然,有些老师认为出简答题远远不能体现该考点的重要性,因此会把它变作 论述题再拿出来考。这其实对每个考生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就想着投机取巧,恐怕会吃些苦头了。因此,一些可能演变成论述题的简答题大家一定要重视。

6.各章节的命题风格

因为每年的同一章节往往是由同一位命题老师命的题,因此藉此可以洞察他的命题风格,是注重能力、还是注重基础,课内知识还是课外知识等。反复琢磨相信对大家考场上发挥,争取高分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上述的分析,大家是不是发现,原理真题就是宝贝啊!不光是专业课,考研公共课历年真题也是如此,由于公共课考试范围规定地比较清楚,也很统一,所以历年真题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暑期复习时间宝贵,希望大家都能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下轻松取得好成绩!

专业规律 篇3

关键词:医学 专业设置 应用性人才 培养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Y201017354)、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项目(R20100083)、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项目(2010-02-14)

专业是以学科为依据、与职业相适应的知识专门化领域,是高等学校教与学的活动基本依托和特定实体[1]。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职业的改变、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同时,高等医学院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专业人才,积极遵守医学教育规律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专业人才。进入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积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

1.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原则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为细化,致使一批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新岗位、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调查研究并掌握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专业革新,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专业的优化设置有助于教育结构调整、招生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

1.1注重市场性原则,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这是党与政府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将迈出历史性的关键一步。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健要求的提高,对全科医学、社区医学、家庭医学、口腔医学、营养卫生等专业的需求将大为增加。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紧跟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专业。

1.2坚持合理性原则,培养实用性人才资源

医学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又要考虑专业的适应性,掌握“宽窄并济”的原则。既要避免过宽的“万金油”式专业,也要避免过窄、过细的“创口贴”式专业。对于那些覆盖面较宽的专业,可根据其岗位特征,结合国家“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指导思想,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如在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儿科学、妇产科学、听力医学和全科医学等专业方向;在康复医学专业设立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四肢矫形等专业方向;在生物医学工程设置临床工程和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拓宽专业口径,帮助学生就业。同时逐渐建立专业招生计划、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毕业薪资、就业流向(职业、行业、企业、地区)、工作专业相关度、职能匹配度、求职行为、生源和评估认证等结果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量化指标。

1.3把握与学科建设相协调原则

保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专业设置有强劲后劲的重要体现。学校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学科优势是决定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医学院校要明确自身的专业设置,把握学科的和谐发展,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取得长久的办学效果[2]。对专业设置来说,学科是它的强大支柱,一旦失去学科的强力支援,专业设置就难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2、医学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不断地发展、壮大,目前全国有170所医药类院校,医药类专业布点数2312个。经过十余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本科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2.1、专业设置具有盲目性,热衷开设热门专业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为了改名、升本等,纷纷采取开设非医学专业,把目光集中在能够创造效益的专业上,拓展了相当多的非医学科专业与热门专业,热衷于开办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投入相对少又热门的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和工学类专业。长此以往,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同时,受资源限制的影响,以及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专业论证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造成极大资源浪费[3]。

2.2、专业设置多样化,非医专业比例较高

从各个医学院校近年來的专业设置比例来看,1999年,63.9%的院校开设的专业全部是医学类专业;到了2009年,医学类专业设置比例明显呈下滑趋势,仅仅只有6.9%。从数据变化不难看出,这既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以及扩张政策对医学院校发展的影响,同时高校也有经济利益驱使,造成医学院校逐步开设成本低,回收快的诸如英语、俄语和日语等文学类专业、以及音乐学、艺术设计、摄影等专业;目前这些专业专任教师匮乏,培养水平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为继。

3、医学专业设置的对策

3.1 各医学高校应找准自身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彰显特色、错位发展。

首先,加强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请专家、企业等参与论证,确定专业发展规划,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设置专业,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彰显专业特色,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同时,积极综合考虑本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专业办学条件以及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等,合理确定年度分专业招生计划数量,力求专业办学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对学校现有传统专业,要在课程内容上加以革新,加强与新技术的结合,让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优化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推动整个社会教育发展。

对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中出现的周期过短、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4]。高等教育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一定要抓好专业设置,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结合自身学科的优势及学校的发展定位,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遵守医学专业设置原则,大力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全方位培养应用性医学专业人才。

3.3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专业动态数据库,对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检查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提供参考,同时建立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审查,及时委托中介机构对高校专业设置和办学质量进行考虑,从中发现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对于师资薄弱、实验条件不合格的一些“问题”专业,及时向高校发出预警,帮助学校积极调整或淡化专业。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79.

[2]方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19-21.

[3]陈煜.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2(5):26- 29.

专业规律 篇4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名师起着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名师成长的实质是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化高度发展过程,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过程。名师的成长,体现了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共生性与复杂性规律,也表现出“师承效应”与“转益多师”规律以及“马太效应”与“期望激励”等诸多规律。

影响名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很多,解读名师成功的人生轨迹,研究名师的成才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感悟名师的人生智慧,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Z2期

专业规律 篇5

作者:张志凤

为适应会计工作需要,在总结多年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的基础上,财政部和人事部决定,从2005年起,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

(一)》和《中级会计实务

(二)》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科目。

《中级会计实务》是全国会计专业中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如何顺利通过《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是广大考生尤为关注的问题。首先,考生应全面深入掌握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及重点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其次,要熟悉《中级会计实务》课程的命题规律;最后,在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考试成绩达到理想水平。

一、《中级会计实务》基本结构

和2004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考试大纲及教材、《中级会计实务二》考试大纲及教材相比,2005年全国会计专业中级会计技术资格《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及教材的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增加、删除和变动较大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增加的内容

(1)会计确认和计量;(2)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3)接受捐赠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的会计核算;(4)委托贷款的核算;(5)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6)对外捐赠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及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7)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8)债务重组披露;(9)债务人以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债权人收到的现金介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之间的会计处理等。

(二)删除的内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2)货币资金的核算;(3)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4)存货计划成本法的计算及账务处理;(5)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6)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分类;(7)小税种的会计核算;(8)国库集中收付制度;(9)政府采购;(10)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11)出租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12)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的编制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13)合并现金流量表;(14)或有事项的披露等。

(三)变动较大的主要内容

(1)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2)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3)固定资产期末计价;(4)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5)资本公积的核算;(6)非货币性交易“应确认收益”的公式;

(7)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一章相当于重新编写;(8)外币业务的核算只在“借款费用”一节涉及;(9)简化了所得税核算;(10)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只在“债务重组”汀白什赫砣蘸笫孪睢绷秸律婕暗取?br>调整后的考试大纲共17章。主要内容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可分为四个部分,总括如下: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书的框架,是会计理论部分。考生应掌握和理解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内涵。

(二)第二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记录,共10章,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分章节进行了阐述。考生在理解每章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理解每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和计量”。如第三章“存货”,就是围绕存货的确认、存货的计量(取得时计价,持有期间计价和期末计价)阐述的,考生掌握了存货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掌握了这一章的内容。

(三)第三部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全书的重点内容,考生应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掌握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对会计报表的调整;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等。这部分内容与会计对象确认和计量关系密切,考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前提是掌握前面章节涉及的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四)第四部分

这部分内容考生应掌握债务重组业务的会计处理,掌握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掌握预算会计的特点。

二、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虽然2005年将原《中级会计实务

(一)》和《中级会计实务

(二)》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科目,但是考试的题型和命题规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一)考试的题型

近三年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往往是通过计算考核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例如,通过存货成本的计算测试考生是否熟练掌握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各种发出存货的基本计价方法;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实际支付款项中各个构成内容的计算,测试考生是否熟练掌握“初始投资成本”的基本概念等等。考生必须用尽量少的时间审题,计算和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应熟练掌握,除此没有其他途径。

2.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的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会计基本概念和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3.判断题

判断题主要考核的是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4.计算分析题

计算分析题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处理能力和熟练程度。例如,固定资产取得、计提折旧和出售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业务,无形资产取得、摊销、计提减值准备和出售等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业务等。

5.综合题

综合题的突出特点是每一题涉及多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其与实务紧密相连,以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例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利润表的编制等内容,涉及会计差错的各种业务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结合等。

(二)命题规律总结

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考核、重点突出。

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同时重点也较为突出。如教材中涉及的“投资”准则、“收入”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2.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职业判断能力。

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合格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是否能从所掌握信息资料中识别相关信息,从复杂情况中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直观的试题相对较少。

3.综合性强。

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要面对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会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

素质之一。试题中跨章节的内容占的比重较高。综合题有两个题目,分数在33分以上,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从近三年考试试题来看,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即非常重要、重要、和比较重要。第一层次(非常重要)包括: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

第二层次(重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

浅谈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规律 篇6

对于视唱练耳课程, 教学对象的年龄越小就越易于培养, 高师音乐学专业其生源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最基础的音乐素质方面的训练, 专业音乐素质薄弱。再者, 他们已错过了建立稳定的固定唱名与绝对听觉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 在视唱练耳方面怎样训练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 使其具备完善的首调唱名与首调音高 (包含部分固定唱名与绝对音高) 的辨别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建立相对稳定的固定唱名与绝对音高的概念, 对于高师视唱练耳的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 拟就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的教学进行一定的分析与归纳:

一、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底子薄, 除了部分的器乐考生具备了一定的五线谱与简谱的读谱能力与视唱能力之外, 大部分的声乐考生只有一点首调视唱能力。音乐基础教育的局限性, 以及的生活环境与民族文化背景, 决定了这些学生在音乐的视听觉感受上, 早已形成了较为牢固的首调思维。进入高师音乐学专业后, 针对这些实际状况, 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初步的五线谱视唱的训练。

首先, 必须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乐理常识, 尤其是掌握有关五线谱记谱法知识的基础上, 逐步展开各种基础调式音阶的音准练习。我们可将线谱中没有升降记号的C调作为识谱与建立视唱练习的基础, 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稳定的大小调式与民族五声调式的音高视听感觉。并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掌握大小调式与民族调式诸音阶在结构上的异同。

其次, 必须将C调的视唱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认真对待, 经过一定量的训练之后, 学生对五线谱框架已不再陌生, 在为其建立了一定的音高把握的基础之后, 就要及早地进入一个升降号调的视唱练习。起初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虽然有一个升号或降号的调, 但若用首调来唱并没有变化音的民族调式练习曲, 辅以首调与固定两种唱名交替使用的练习。循序渐进, 因势利导, 可以将这种首、固定唱名并用的视唱训练方法, 在其它较复杂调号的视唱训练中逐步展开。这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和领会首调唱名与固定唱名的异同, 逐步为进入固定唱名与首调唱名互换与并用的视唱练习形式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视唱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由首调音高思维过渡到固定音高思维, 并能够娴熟地从固定音高思维回到首调音高思维。应该知道, 五线谱并不只是为固定唱名而存在的, 它只是为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在演奏上提供较为方便的手段。同时, 还必须时刻对视唱中节奏、音高的准确性予以严格要求。

二、首调音高与绝对音高

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已形成的首调音高定势, 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为其建立绝对音高的能力上, 无疑是不现实的, 也没有必要去改变或扭转这种听觉定势。重要的是如何使其已有的听觉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1、从简到繁, 循序渐进。

就是说自单音开始, 在给予标准音的前提下, 用固定唱名的方式来进行钢琴中音区白键上的音的模唱练习, 然后逐步扩展到低音区和高音区, 同时由简到繁地渗入变化音。待其单音的固定音高模唱能力逐步稳定之后, 及时地进入和声音程的模唱训练, 同样是在给予标准音的前提下, 由浅入深地依次展开纯音程, 大、小音程与增、减音程的模唱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三和弦的听辨与模唱。经过一段时期严格而规范的训练之后, 不仅可使一些原本具备较好的绝对听觉的学生自身能力提高, 而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只有首调听觉的学生, 也能学会并逐步获得将首调听觉有机地转化为绝对听觉的能力。

2、理论与直觉相结合。

在听音模唱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理论上的听觉分析作用,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要联系基本乐理中有关音程、和弦、旋律等知识, 深入细致地分析不同音程各具特色的音响色彩。并将音乐构成的基本元素音程、和弦、节奏与旋律发展等等进行色彩上的归类。在给予标准音的前提下, 让学生学会用绝对音高的方式来辨别和声音程与三和弦, 以及部分不太复杂的七和弦的不同色彩类型, 并能在使用绝对音高判断出调高之后, 运用首调唱名或固定唱名的思维方式准确地听记一段旋律, 这也是每一个学生在视唱练耳能力上必须达到的目标。

三、节奏与旋律

高师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大纲要求学生完成对单旋律与不太复杂的多声部旋律听记, 要达到这个目标, 除了严格地完成以上提到的有关必要的练耳基础训练之外, 对节奏和旋律的训练与听记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单声部节奏背唱与听记相结合, 是建立听记单旋律音乐记忆能力的基础。首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地判断拍号, 并将节奏段落准确地背唱与记写出来。单声部节奏听写的训练, 可从四小节2/4拍子的节奏短句入手, 循序渐进地展开各种不同拍号的单声部节奏的背唱与听记。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将四小节一个节奏短句扩展为由八小节节奏构成的上下句, 同时逐步渗入单旋律的听写, 在判断调号时, 应采取给予标准音与调式主和弦或旋律起始音的方法。在正式进行单旋律听记之前, 也可采用较多背唱与默写一段旋律的办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注意音乐中的节拍、节奏、音高等不同音素在乐谱上的具体记写方式, 培养学生的听觉感悟, 将其听到的音乐有机地组织起来并记录下来的能力。

多声部立体节奏的训练与听记, 是练耳进入多声部旋律听记训练必要的技术准备。多声部立体节奏的介入性训练, 旨在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多线条音乐的框架结构, 意在视听觉两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总谱的感性认识。其方法仍然是听记或拍打由四小节2/4拍子两声部节奏短句, 并逐步扩展到其他各种不同的拍号和八小节构成的两个节奏乐句。当学生基本熟悉了组成多线条音乐的节奏框架之后, 再由浅入深地进行两声部旋律的听记训练, 同时, 在两声部旋律听记训练的过程中, 仍可采取上述的给予标准音与调式主和弦或旋律起始音的方法, 帮助其准确地把握调号。必须指出的是, 只有将旋律听记训练与节奏听记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建立起更加稳定的内心听觉, 才能使学生逐步达到高师音乐学专业练耳教学预期的目标。

专业规律 篇7

在当前这个社会中,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高速化已经变成主要特征, 这也恰恰体现出媒体进化的速度尤为迅猛。大众媒体越发加强了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范畴的辐射能力, 越发对人们的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造成影响, 其不单单作为政府和百姓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 也会成为权衡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我国的媒体在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后, 不断发扬光大, 展现出越发重要的社会职责与特殊作用。

1 新时期广播电视传播的特征

广播电视传播特征对内体现着党与政府的舆论影响力以及社会控制力。广播电视身为党、政府乃至百姓的表达方式, 担负着主要的传播、引导、宣传的重任。从本质上来讲, 工作身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方面, 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息息相关, 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区息息相关, 与国家国泰民安息息相关, 展现出党和政府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广播电视传播, 提高传播影响力, 给党和国家全局服务, 给广大百姓服务, 成为了广播电视传媒的使命。快速有效的传达党及政府的声音成为其基本点, 透过对党主张的宣传, 进一步统一思想, 团结人心, 打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主流舆论, 在整个社会中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民族团结力。并且, 要一直将展现党主张和体现百姓心声相结合, 将秉持正确导向及民心相结合, 将正面宣传为主和强化舆论监督相结合, 依照百姓对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所需, 积极确保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传达权、监督权, 持续提升本身的影响力及公信力[1]。

广播电视传播特征对外表现及体现着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了。广播电视身为文化行业的主要内容, 对于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传播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内容, 本着向外发展的战略体系, 建造国际化传播系统, 强化国际传播能力, 提高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影响力, 将我国的主流声音推出去, 建立好中国的形象则成为广播电视对外传播的重任。而基本点主要在掌握话语权方面, 需符合国际社会受众对文化及信息的标准, 积极主动的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的声音, 将党、政府、人民的良好形象展现出来。透过我国的文化及世界的文化进行融合, 持续提升我国文化的吸引力, 令国外受众更加及时正确的了解我国的发展、变化及进步。

广播电视传播特征从本质上展现着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实现效果及能力。广播电视具有多重功效, 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些功能和作用都创建在良好的广播基础之上。不具备影响力的传播, 其所有的作用都无法被真正发挥, 所有传播都将成为徒劳。不具备传播力就不具备影响力, 就不具备导向, 不能被称作主流媒体。所以, 广播电视传播特征也将广播电视功能的检验是否获得有效发挥成为主要准则, 成为了广播电视变成主流媒体的主要因素及标志性需求。将传播能力打造为基础与核心, 通过有效的方式, 强化媒体本身发展建设, 积极提升本身的影响力, 成为了广播电视传播完成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2 播音主持专业规律

2.1 个性化风格展现播音主持的人性特色

在1996年,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谈话类节目, 是由崔永元为主持人的《实话实说》, 通过其幽默、诙谐、真诚、朴实的主持风格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在1998年, 由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而一档时政与财经类的新闻栏目, 为《凤凰早班车》, 在主持人陈鲁豫温婉及放松的氛围里进行新闻节目, 由于此类方式实为首例,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 不论这些节目通过如何的改变, 都将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这是由于这些主持人在观众内心深处, 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主持人, 也可以和百姓如邻里之间一般进行欢笑、言谈, 通过平易近人的风格打开人们的内心[2]。可是由于观众内心需求的持续变化, 也加快了播音主持的不断革新。也正因如此, 提升了播音主持规律的发展, 也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内心需求。

2.2 平民化理念展现出播音主持人的人文精神

对于新时期而言, 广大观众的所需成为了广播电视革新的主要动力, 为了符合观众的所需, 贴合、关心百姓成为了播音主持人的主要工作。因此, 符合实际、走进生活、贴近百姓成为了各大节目播音主持人的工作原则, 通过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 将观众当做自己的朋友、亲人, 进而不断缩短自身和观众内心的距离。

2.3 专业化使播音主持更具有权威话语权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对播音主持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对于电视广播的发展而言, 也展现出这一发展的需求。例如在体育节目、竞技节目、卫生保健节目、生活服务节目等方面也从内容方面更贴近专业化。例如中央台气象节目深受百姓喜欢的主持人宋英杰, 则为气象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主持《读书时间》的李潘则为文学博士;而《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撒贝宁则为法律学硕士[3]。这些栏目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更加能够满足百姓对知识获取的要求。只有这些播音主持人具有权威性的话语权, 才能够提升人们对媒体的信任感。

3 播音主持专业规律受新时期广播电视传播特征的影响

3.1 风格变异, 过于媚俗化

这属于境界和审美方面的问题。播音主持专业规律虽然注重个性化, 在实践过程中也获得了个性化探寻的成功, 可是这是创建在原理低俗趣味、倡导健康的正确表达形式上。而受众的趣味并非都为健康的, 一些对“新、奇、特”低俗所需, 假如要变成担负舆论引导及大众传播重任的广播电视传播的主要根据, 则会令广播电视深受重罚。由于深受唯受众论的影响, 使得播音主持人为了获得个性化的头衔, 通常会脱离正常的跑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自我展现意识过强, 脱离了节目内容, 误解作为主持人的工作及节目的核心价值之间的关联;

2) 过于追寻富人的生活方式, 看似非故意实则体现出拜金主义的倾向, 误解了观众的品味及承受度;

3) 形象、言谈过于轻浮, 体现出自己掌控时尚的能力, 误解了对时尚和美的关联。

这些方面并非偶然, 而是对广播电视传播特征的误解, 也是播音主持人欠缺内涵的缘由。

3.2 语境示范, 过于随性化

此处指的是播音主持人在语境方面的问题。语言作为播音主持人专业规律的关键内容, 播音主持人规律需要具备专业人员的普通话规范, 正确发音, 极富美感, 语言传达的技巧尤为熟练。广播电视传媒、播音主持人为了完成广播电视的传播职责, 在研究语言方面可谓千变万化。由普通话夹带外语的主持方式, 也有方言夹带普通话的主持方式, 更有直接通过方言进行主持的方式, 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准确来讲, 有些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其节目内容丰富, 并且主持人具有较强的即兴表达能力, 吸引了许多观众。可是, 播音主持一旦脱离了普通话, 脱离了专业的规范性, 就毫无专业可谈。

4 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完成广播电视传播特征的有益途径, 也存在一些违反播音主持专业规律的现象, 将新时期广播电视传播特征与专业规律的关系处理得当, 并非只依靠播音主持人便可轻易解决, 还需要连同广播电视播放部门、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共同研究才可。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媒界很多学者及专家判断, 新时期广播电视传播属于超媒体时期。身为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可称之为主导力量。面对时代的不断发展, 广播电视传媒的关键职能以及相应的传播范畴也有着较大的改变。并且, 新时期广播电视也备受创新发展新传播形式的感染。在相关的因素当中, 播音主持专业规律常被忽略, 因此, 在实施期当前一定要确保播音主持专业的严肃性。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播特征,播音主持,专业规律

参考文献

[1]王晓飙.新时期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发展概说[J].新闻传播, 2011 (9) :75-76.

专业规律 篇8

现在有一句时髦的口号叫“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大家都开展早教活动, 时间越来越早, 内容越来难, 一些幼儿园也把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抢过来, 以孩子记诵量、识字量和计算速度作为向家长展示办园质量的法宝。孩子们不堪其苦, 兴趣索然。那么“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个提法到底对吗?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实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出生后46周起开始练习, 每天练习十分钟, 而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 这时第一个练了8周, 第二个只练了2周。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更好些。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2周的水平竟比练了8周的还要好:第二个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 第一个孩子却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我们的家长提前的努力, 效果竟然完全相反, 想想多余6周的训练对幼弱的孩子来讲是多么的残酷和不公。

从这个实验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学前阶段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比学习更重要。有人特别早的时候就让孩子学习一些东西, 孩子累, 家长急, 效果不好, 还不知道原因。

二、以专业知识强化自身修养

教育者应该从社会发展规律、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的保教工作规律出发, 结合专业的知识进行幼儿的教育教学。幼儿的教育与小学中学大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保教结合进行工作才符合幼儿的发展。

1.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关中农村有一条谚语是说孩子成长规律的, 叫“三翻六坐九爬爬, 十二个月会匝匝 (小孩子学步) ”。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重要成熟期:3个月左右会翻身, 6个月左右会坐起来, 9个月左右会爬, 1岁左左就学步。到哪一步的时候, 他自然就会了, 我们大人顺应着他的成长练习就会很好。这就是一岁以内家长们应该知道的一些常识。有些心急的父母往往通过“学步车”让孩子越过爬直接学习走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虽然能早早地学会走路, 但过早走路, 容易把孩子的双腿压弯, 影响体形健美, 容易形成扁平足, 孩子日后走路往往步伐不稳、跌跌撞撞的。

在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方面, 人为加速孩子的发展, 同样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危害。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 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 激发孩子的心智, 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少家长却认为游戏浪费了孩子的时间, 因而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或才艺, 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 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有很多, 比如2~3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5~6岁是数字概念形成的关键期等, 我们如果能把握这些重要规律施加影响, 效果会很好。我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推荐一本《简明心理学》读本, 一节一节小故事, 大家都能看懂, 看看就会明白不少东西。

2.幼儿保教专业知识

幼儿教育指0~6岁孩子的教育, 被称为学前教育。既然是学前教育, 就与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及终身教育不同。不仅面向的教育对象不同 (0~6岁孩子还是6岁以上) , 而且教育的方法、内容不同。6岁以前的学前教育阶段, 是孩子长身心的重要时期,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干预, 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我们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长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 而不是学习。我们的方法是保教结合, 以保为主。

三、不断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1.幼儿教师应具备一些特殊的知识和技能

懂得一些初步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对一些教育现象能做出科学的理解和分析。系统、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即通常所说的教师基本功。幼儿园教师不等同于小学教师, 不分科, 所有领域都必须掌握。班级管理细致耐心有条理, 能满足孩子安全、饮食、集体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能耐心听取孩子们的诉求。

2.怎样上好一节教学活动

(1) 对孩子年龄和经验的把握

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孩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 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怎么样的活动能够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需要, 环节与环节的衔接需要运用哪些方式, 孩子的前期经验有多少, 在教师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 再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活动的环节。

(2) 教师的提问与回应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回应和与幼儿的互动是活动成功的一大关键, 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设计活动前教师就应该在提问上下功夫, 教师应该先预想到孩子会怎样做出回答, 教师应该如何去接应孩子的话, 怎样把孩子的零散经验进行小结和提升, 这对活动环节的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你的提问孩子只需要回答“是”“好”干脆就不要提问。

(3) 环境和材料

一个高品质的教学活动中, 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师在活动环节设计中, 创设一个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推进活动的发展, 怎样让活动与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 让环境成为活动的一个亮点和催化剂。活动中材料的呈现方式, 怎样使环节更加的流畅和自然, 怎样的呈现方式最能被孩子接受, 都需要教师事先反复的思考甚至实践, 有些材料我们想着孩子可能很好操作, 但在实际活动中根本不是这样, 我们有位老师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有个环节是让让孩子穿木珠项链, 当时木珠玩具是园里新买的, 大小合适, 颜色鲜艳, 看起来很适合孩子操作, 但活动当天孩子们半天也穿不进一个, 仔细一检查才发现木珠子的孔虽然不小, 但里面有很多翘起来的木刺, 所以绳子很难穿过去。

这次活动的教训就是让我们的教师每次活动前都要认真、仔细的检查教具和学具, 所以说, 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材料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活动发展而不是影响活动。

(4) 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

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主心骨, 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孩子们的发展现状, 是否是在孩子发展和活动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 制定的是否合理都将影响活动环节的发展。活动重难点的把握也一样, 重难点是否是在充分了解孩子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 难度是否过高, 孩子们能不能够达到等, 势必都将会影响活动的环节。

总之,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只要教师努力学习、潜心研究、勤于思考、不断反思, 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以专业知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摘要:从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中就可看出:学前阶段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比学习更重要。教育者应该懂得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的保教工作规律中不断学习, 以专业的知识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长规律,保教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专业规律 篇9

1 特色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23 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各自特色,认识其特色身份,笔者拟从特色身份识别和特色凝聚因子两个视角分别加以归纳整体,具体如表1 所示。其中,“特色身份识别”是各特色专业点区别于其他特色专业点的显性身份,“特色凝聚因子”是各显性身份的内在本质因子。

从表1 可以看出,23 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特色身份存在较大差异,充分体现了其特色专业点的内涵所在。但其内在的特色凝聚因子来看,却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频次17)、实验实践教学(频次15)、师资队伍建设(频次8)、课程建设与改革(频次5)、专业办学方向(频次4)等因素上,说明这些因子是任何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所不可或缺的,出现频次越高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因子越重要,或越能清晰地体现其办学特色。

2 特色办学规律

深入分析上述各特色专业点的建设经验,发现其特色办学存在如下规律:

2.1 注重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

从23 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情况来看,云南大学结合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人才需求实际,开设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3 大学科支撑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则下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等3 个专业方向,以跟云南大学形成区分;桂林理工大学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本地资源,及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发展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3 个专业方向;燕山大学则从当地实际出发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4 个专业方向。

2.2 凝炼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23 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中,有17 个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其突出的特色加以提炼和打造。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之路多半遵循着如下规律:第一,注重自身独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云南大学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商业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模式、黄山学院的“职业经理人”育人模式、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专+多能+特长”的培养模式,等等;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如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它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校、政、企、研”的协作办学思路,贵州师范大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方针,等等;第三,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多方面内容的协同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四方面:(1)优化课程体系;(2)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3)教学方法具备时代特征和国际化特点;(4)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2.3 打造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硬件方面,23 个特色专业点无一例外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建设最具成效的当属华侨大学。经过2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形成了“为侨服务,传播华文”、“服务海西,示范全国”、“主题实验,实践创新”、“四高模式,科教协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五大特色。

软件方面,无一例外地将实践教学体系加以重点看待和处理,注重实效。例如,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仿真模拟、实战演练、专项能力训练和毕业综合实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4 优化特色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拥有向心力强的教学名师或专业带头人。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华侨大学的郑向敏教授、云南大学的罗明义教授、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的罗兹柏教授等,都算得上是旅游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们对其所在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释放了极大的正能量。

其次,注重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培养和提升。例如,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组建起一支积累了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较强实战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改革团队”,其中,具有行业兼职背景与经历的专业教师占63.6%。

再次,招聘与选拔教师看重实践经验。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倡导教师做行业的实践者,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从事“行业实践”,鼓励并支持教师在承担横向课题、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注释

11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22 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44-146.

33 王能河.地方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57-159.

上一篇:不典型胎盘早剥护理下一篇:氟比洛芬酯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