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2024-10-15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精选7篇)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篇1

在临床上, 尤其是重症监护室, 有时会将尼莫地平注射液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凯纷) 联合使用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隙出血。笔者于2014年在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现, 这两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不能同路静脉同时输注, 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 女, 48岁, 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隙出血, 遵医嘱予尼莫地平注射液50ml (4ml/h) 静脉微泵注射, 凯纷注射液100mg+生理盐水40ml (5ml/h) 静脉微泵注射。两种药液在同一路静脉输注过程中发现, 输液管里出现白色絮状物, 立即停止输液, 并更换输液管路, 观察患者无反应后, 将这两种药液分两路静脉输注, 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2 验证

为了证实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 笔者进行了实验。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支 (5ml∶50mg) 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充分混合, 取1 m l注入无菌干燥试管, 再将尼莫地平注射液1ml (50ml∶10mg) 也注入该试管, 发现试管中混合液立即出现白色絮状混浊物, 振荡后试管内液体仍然浑浊, 放置2小时后试管内白色絮状混浊物未发生变化。

3 讨论

尼莫地平注射液为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是一种Ca2+通道阻滞药。正常情况下平滑肌的收缩依赖于Ca2+进入细胞内, 引起跨膜电流的去极化。尼莫地平通过有效地阻止Ca2+进入细胞内, 抑制平滑肌收缩, 达到解除血管痉挛之目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乳白色液体, 为镇痛药, 能降低术后及癌症的疼痛。笔者查阅《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和相关文献, 尼莫地平注射液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的药物说明书, 均未见有关这两种药物配伍禁忌的说明与报道。但根据以上实验结果, 笔者认为尼莫地平注射液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如此两种药物联用, 应注意避免两药在同一路静脉内输注, 应分两路静脉分别输注, 以防发生不良反应。同时笔者建议这两种药物的说明书上注明尼莫地平注射液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使医务人员在使用该药物时注意两药的分开使用。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院择期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手术的患儿80例,ASAⅠ级,年龄3~10岁,体重12~30 kg。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手术前后均不接受注射氟比洛芬酯,n=20);实验组1(F1组手术前注射氟比洛芬酯0.5 mg/kg,n=20);实验组2(F2组手术结束前注射氟比洛芬酯0.5 mg/kg,n=20);实验组3(F3组手术前及手术结束前均注射氟比洛芬酯0.5 mg/kg,n=20)。有使用氟比洛芬酯禁忌证的患儿被排除。以上试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告知研究对象监护人程序,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在家长陪伴下送入麻醉诱导室,均行面罩吸入5%七氟醚诱导,新鲜氧流量2 L/min,意识消失后行静脉穿刺,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直视下行气管插管后接Detex-Ohmede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2~6μg/ml,雷米芬太尼0.25~0.30μg/(kg·min),各组均在手术结束前减少麻醉用药,术毕停用麻醉用药。术毕当符合下列标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前患儿意识清醒,可听从简单的口令;血流动力状态稳定;肌力恢复完全(TOF监测T4/T1>0.75);自主呼吸(不吸氧气)Sp O2>96%持续3 min以上。

1.3 观察指标

记录各组患儿一般情况及以下变量:手术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测定拔管前5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记录各组患儿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的躁动评分以及意识状态(OAA/S)评分;记录术后24 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副作用。

1.4 评分标准

术后躁动评分[1]:0分,安静且合作;1分,刺激时有肢体活动,用语言安慰可改善;2分,无刺激时有挣扎,但无需按压;3分,挣扎剧烈,需多人按压。意识状态采用OAA/S评分:5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迅速,完全清醒;4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迟钝,语速较;3分,对仅在大声或反复呼名有反应,言语迷糊;2分,对轻推或轻拍有反应,不能辨其言语;1分,轻推或轻拍无反应,昏睡。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2.0软件,采用ANOVA统计结果。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四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四组患儿HR和MAP的比较

与拔管前5 min相比,对照组患儿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10 min HR和MAP均显著升高(P<0.05);而各实验组的HR仅在拔管时出现显著升高,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MAP在各时点均有显著升高(P<0.05),试验3的MAP仅在拔管时有显著升高(P<0.05)。与拔管时相比,四组患儿在其他各时点的HR、MAP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在各时点的HR、MAP均显著降低(P<0.05)。与实验组3相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HR在拔管时有显著升高(P<0.05),MAP则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拔管10 min均有显著升高(P<0.05),MAP则在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拔管后10 min均有显著升高(P<0.05)。见表2。

与拔管前5 min相比,△P<0.05;与拔管时相比,▲P<0.05;与C组相比,*P<0.05;与F3组相比,﹟P<0.05

2.3 四组患儿躁动评分和意识状态评分结果比较

各实验组在各观察时点的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3在各时点的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P<0.05),见表3。各实验组在各时点的意识状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与C组相比,*P<0.05;与F3组相比,﹟P<0.05

2.4 术后24 h副作用随访结果

术后24 h随访中,仅实验组2中有一名患儿皮肤瘙痒,实验组3中有一名患儿呕吐,对照组中有两名患儿呕吐,其他无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虽然全麻苏醒期躁动大部分为自限性,但对小儿生理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小儿全麻后躁动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有几项研究表明,疼痛是一个重要因素[2]。近几年,有研究发现,小剂量氯胺酮(0.25 mg/kg)能明显减少小儿七氟醚全麻后躁动的发生率,但却使患儿苏醒时间延长[3]。也有研究表明芬太尼可有效减轻术后躁动[4],但芬太尼镇痛维持时间较短,并且容易引起术后呼吸抑制及苏醒延迟等并发症。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脂微球可以选择性地蓄积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从而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可以靶向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5]。由于具有靶向作用和较好的脂溶性,所以有很强的阻断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通过抑制PGE2、TNF-a、IL-6的产生,减轻中枢性敏化作用,产生确切的超前镇痛效果,不抑制呼吸,不影响麻醉深度和术后苏醒[6]。本临床观察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各观察点的HR、MAP、躁动评分有明显差异;而实验组3则HR、MAP波动更小,躁动评分明显减低,这说明手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可具有超前镇痛效果,而手术结束时给药能快速有效地衔接停用全麻用药造成的镇痛不全[7]。因此,术前及术毕均应用氟比洛芬酯对维持循环稳定,减少躁动效果更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各组在意识状态评分中无明显差异,说明氟比洛芬酯不影响小儿全麻术后的苏醒[8]。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以预防和减少小儿全麻苏醒时躁动,解决了阿片类药物所存在的影响苏醒和拔管时间,造成呼吸抑制,成瘾性及耐药性等问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ampistol JM,Sacks SH.Mechanisms of nephrotoxicity[J].Transplanta-tion,2000,69(12Suppl):5-10.

[2]Lynch EP,Lazor MA,Gellis JE,et al.The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delivium[J].Anesth Analy,1998,86:781-5.

[3]Antzelevitch C,Brugada P,Borggrefe M,et al.Brugada ayndrome report of the second consensus conference[J].Heart Rhythm,2005,2(4):429-430.

[4]Cohen IT,Finkel JC,Hannallah RS,et al.The effect of fentanylon the 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 after desflurane o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children[J].Anesth Analg,2002,94(5):1178.

[5]贺桂文,周子超,袁世荧.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与术后镇痛[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8,32(1):35-37.

[6]王尔华,李榕,徐洁,等.氟比洛芬酯对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应及对术后静脉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967-968.

[7]张海滨.浅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5):458-459.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篇3

1.1 病例选择和分组

90例择期行额、颞和枕部占位切除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45~80kg,被随机双盲分为3组,即F组、K1组和K2组(n=30)。术前签署病人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消化道溃疡、心、肝、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病史者;(2)有出血倾向、血液系统异常病史者;(3)有哮喘病史者;(4)正在使用依洛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者;(5)对本制剂成分有过敏史者;(6)有精神系统疾患而不能配合调查者。剔除麻醉结束后,2 h定向力未恢复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无创血压。麻醉诱导: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胺0.1 mg/kg。麻醉维持:术中1.1~1.3 MAC异氟醚吸入维持,按需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胺,对手术时间短于4 h的患者,芬太尼用量不超过0.5 mg,手术结束前30 min不再给予芬太尼。

1.3 镇痛方法

患者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 min,双盲单次给予单剂量研究药物:

(1)F组单次给予脂肪乳5 ml对照;(2)K1和K2组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3)随后连接AM330型自控镇痛泵(ACE医疗公司,韩国)术中持续泵入,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泵药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如下:(1)F组:芬太尼0.6 mg+脂肪乳10 m L+生理盐水至100 m L;(2)K1组:氟比洛芬酯1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 L;(3)K2组:氟比洛芬酯2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 L。PCIA使用方法:背景剂量2m L、按压剂量0.5 m L、锁定时间15 min、每小时最大用药量4 m L。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常规、凝血功能、麻醉时间(麻醉诱导~气管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镇痛指标:由病人于术后2、24和48 h对疼痛程度采用数字模拟评分(VAS):0分-无痛,10分-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0分-无疼痛;1~3分-轻度疼痛,可以忍受;4~6分-中度疼痛,影响睡眠;≥7分-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同时记录各时间点镇痛药用量。对颜面水肿和球结膜水肿进行分级。眼睑水肿分级标准:Ⅰ级-无水肿;Ⅱ级-眼睑水肿,睁眼>1/2正常眼裂;Ⅲ级-眼睑水肿,睁眼<1/2正常眼裂;Ⅳ级-眼睑水肿,不能睁眼。球结膜水肿分级标准:Ⅰ级-无水肿;Ⅱ级-轻度水肿;Ⅲ级-中度水肿,但球结膜未突出眼裂;Ⅳ级-重度水肿,球结膜突出眼裂。

1.5 不良事件及处理

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由病人于术后2、24和48 h对恶心行口述数字评分(NRS):0分-无恶心,10分-强烈恶心。并对恶心程度进行分级,标准:0分-无恶心;1~3分-轻度恶心;4~6分-中度恶心;≥7分-重度恶心。对疼痛NRS评分>3分的患者,肌肉注射哌替啶25 mg;对恶心NRS评分>3分或呕吐的患者,静脉注射格拉斯琼3 mg。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样本组内和组间两两比较时,P值采用校正公式α'=2α/n(n-1)计算,以P<α'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K1组有1例患者由于麻醉结束后2 h定向力未恢复而被排除。3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切口长度、麻醉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生化和出入量指标

与F组比较,K1和K2组术后PT和APTT缩短(P<0.05)。与术前比较,F组术后Hb、Plt、WBC和RBC值降低(P<0.05);K1组和K2组术后Hb、WBC、RBC和APTT值降低(P<0.05),而K1组Fbg值升高(P<0.05),详见表1。3组患者进出液体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1)与F组比较,P<0.05;2)与术前比较,P<0.05

2.3 镇痛指标

3组间各时间点PCIA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组组间各时间点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 h比较,F和K1组24 h和48 h的疼痛评分降低(P<0.05);3组间术后PCI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F组在2 h有2例和24 h有1例、K1组在2h有2例、K2组在2 h有3例和24 h有1例,需要肌肉注射哌替啶25 mg进行镇痛治疗。

2.4 眼睑和球结膜水肿

3组组间各时间点眼睑水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组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14)。3组组间各时间点球结膜水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与2 h比较,3组24和48 h球结膜水肿程度均减轻(P<0.014)。

2.5 不良事件

3组恶心程度在各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F组在2 h和48 h各有1例、K2组在48 h有1例,需要静脉注射格拉斯琼3mg进行止吐治疗。

3 讨论

术后疼痛可引起机体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并引起应激反应,尤其对神经外科患者,可导致烦躁、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进而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因此,神经外科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术后镇痛[1]。非甾体类抗炎药适合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2]。本研究选择额、颞和枕部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排除不适合进入研究的患者、术后剔除2 h定向力未恢复的患者。3组进入研究的患者年龄、体重、切口长度、麻醉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入选患者均衡性一致,具有可比性。

KISSIN[3]等认为,多模式镇痛应指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以及通过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化,减轻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物用量的所有措施。有研究证实,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的行为一旦建立后,用同样的给药途径和剂量难以奏效[4]。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和镇痛技术进行多模式镇痛,其相加和协同作用不仅获得充分的镇痛效果,而且可明显减少副作用[5]。本研究显示,氟比洛芬酯行多模式镇痛的效果和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一致,且随时间镇痛效果增强,可有效治疗神经外科患者的术后疼痛,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也没有影响意识恢复和产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顾虑。虽然在氟比洛氛酯组,术后APTT明显缩短,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对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影响[6]。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将氟比洛芬酯化后的静脉注射剂型。此药采用脂微球载体技术制备,具有靶向性,能使包裹的药物选择性地在炎症部位聚集,从而增强药效;静脉给药后,脂微球释放氟比洛芬酯,后者迅速聚集到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7],并被前列腺素合成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摄取,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强力、速效的镇痛作用[8],而且不易引起胃粘膜损伤等不良反应,适用于对中、重度疼痛的治疗。将氟比洛芬酯用于神经外科额、颞和枕部占位患者的术后镇痛,镇痛效果与芬太尼一致。

参考文献

[1]韩如泉,李学斌,王保国,等.神经外科术后疼痛的调查[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6):376-377.[1]HAN RQ,LI XB,WANG BG,et al.The questionaire of postop-erative pain in the patients after neurosurgical operation[J].Chin J Anesthesiol,2001,21(6):376-377.Chinese

[2]MAHDY AM,GALLEY HF,ABDEL-WAHED MA,et al.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interleukin-6and interleukin-10by di-clofenac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surgery[J].Br J Anaesth,2002,88:797-802.

[3]KISSIN I.Preemptive analgesia[J].Anesthesiology,2000,93:1138-1143.

[4]宋雪松,李新白,赵恒兰.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自控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2004,30(4):605-607.[4]SONG XS,LI XB,ZHAO HL.Pre-emptive analgesia effects of ketamine o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J].J Jilin University,2004,30(4):605-607.Chinese

[5]SKINNER HB.Multimodal acute pain management[J].Am J Or-thop,2004,33:5-9.

[6]陈蕾,吴蔚宇,张晓峰,等.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静脉镇痛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836-838.[6]CHEN L,WU WY,ZHANG XF,et al.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ith flurbiprofen axetil combined with fentanyl in patients under-went thoracic surgery[J].J Clin Anesthesiol,2006,22:836-838.Chinese

[7]OCHROCH EA,MARDINI IA,GOTTSCHALK A.What is the role of NSAIDs in preemptive analgesia[J].Drugs,2003,63:2709-2723.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心功能分级 (ASA) Ⅰ~Ⅱ级, 年龄16~65岁, 在腰麻或神经阻滞下行急诊骨科手术患者30例。其中肱骨骨折5例, 桡骨骨折5例, 手外伤4例, 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 显效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清创缝合术。下肢股骨干骨折6例, 胫腓骨骨折4例, 双踝骨骨折6例, 均在腰麻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 监测HR、SP、DP、MAP、Sp O2。Ⅰ组在麻醉前1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显后开始麻醉, 并记录麻醉后10 min HR、SP、DP、MAP、Sp O2情况。麻醉方法:上肢手术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注射3%氯普鲁卡因20ml+0.5%左旋布比卡因10ml;下肢手术腰麻注射0.75%左旋布比卡因15~20mg。Ⅱ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 监测HR、SP、DP、MAP、Sp O210min后开始麻醉, 并记录麻醉后10min HR、SP、DP、MAP、SpO2情况, 麻醉方法同Ⅰ组。

1.3 统计分析

所测数据采用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W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min后, SP、DP、MAP均降低, SpO2无变化。Ⅱ组HR、SP、DP、MAP、SpO2无变化。Ⅰ组SP、DP、MAP均明显低于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肌体前, 采取一定措施防止手术引起的损伤刺激向中枢传递及中枢神经过敏化, 达到术后镇痛或疼痛减轻的目的, 以增强镇痛效果[1]。氟比洛芬酯是通过在脊髓和外周抑制环氧合酶 (COX) 减少前列腺素合成, 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痛觉过敏状态, 其脂微球制剂药效更强, 起效更迅速, 持续时间更长, 且不易引起胃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2]。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可抑制手术损伤及炎性组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减弱损伤附近组织的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 抑制痛觉过敏, 使其作用时间可能超过其药理学上镇痛的药效时间, 显示了其超前镇痛作用[3]。故骨科急诊手术于麻醉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可降低患者血压, 降低患者疼痛, 易于摆放患者体位。

参考文献

[1]Kissin I, Dadson N, Bradley EL Jr.Pefineural resiniferatoxin pre-vents hyperMge8ia in a rat model of postoperative pain[J].Anesth AnaLg, 2005, 100 (3) :774-780.

[2]陈宁, 杨程, 余剑波, 主编.镇痛药物实用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49-155.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篇5

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阻断不良应激,减少心血管、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下肢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发生,还可促使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降低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提高围术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麻醉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已转移到寻找良好的术后镇痛时机、药物及镇痛方法等。最近提出的多模式镇痛和预先镇痛疗法,联合多种药物镇痛,得到了麻醉学界的广泛认可。作为解热镇痛药的非甾体抗炎药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有着优良的镇痛效果,近年来,随着新的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酯的问世,非甾体抗炎药在围术期镇痛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外周敏感化对于中枢神经敏感化的影响是一个多环节、极其复杂的过程,仅依靠单一的方法或药物不可能达到最佳的或完全的缓解疼痛效果,而且有可能使其不良反应显著增加,因此,人们研发出多模式镇痛方法。目前,多模式镇痛主要是通过联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而实现的[2],其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用于外周,以抑制疼痛信号的触发为目的;阿片类药通过区域阻滞以减弱中枢神经系统(CNS)疼痛信号。而预先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防止外周和中枢神经的敏感化,达到缓解或消除伤害性刺激引发疼痛的目的[3]。对于预先镇痛的研究重心应从强调治疗时间的术前镇痛转移到如何防止疼痛敏感状态形成的保护性镇痛方面来,以期取得完全的,长时间的,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镇痛手段。本文旨在观察比较术前预先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硬膜外吗啡、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硬膜外吗啡及单纯吗啡术后硬膜外镇痛在妇科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6月择期腰硬联合麻醉行妇科手术患者90例,年龄25岁~52岁,体重45~70 kg,ASAⅠ~Ⅱ级。其中单侧输卵管切除23例,卵巢良性囊肿切除术14例,单侧附件切除11例,输卵管切开取胚胎术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6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9例,宫颈锥切术3例。所有患者均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药过敏史,无肝肾及凝血功能异常,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无溃疡及异常出血史。按照随机性原则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30 min前均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蛛网膜下腔给予0.5%的布比卡因2 m L;置入硬膜外导管,依据手术时间间断追加0.75%的罗哌卡因5~15 m L满足手术要求,手术结束前30 min硬膜外不再追加药物。Ⅰ组在手术开始切皮前10 min经侧管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手术结束时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1.5 mg(经生理盐水稀释至5 m L);Ⅱ组在手术结束时经侧管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硬膜外注入吗啡1.5 mg(经生理盐水稀释至5 m L);Ⅲ组在手术结束时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 mg(经生理盐水稀释至5 m L)。3组患者均在术中监测Sp O2、HR、BP及ECG.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参与试验的患者按组别根据随机性原则采取不同的镇痛方法,患者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由一位同样对镇痛方案不知情的医师记录术后1,2,4,8,12 h的静息镇痛评分(0分为无痛;1~2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差,需要给予其他镇痛药物;10分为剧痛),记录患者的恶心、呕吐、嗜睡、呼吸异常、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理指标;在镇痛结束后由患者对镇痛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镇痛效果共分5级(Ⅰ级,极好;Ⅱ级,很好;Ⅲ级,好;Ⅳ级,一般;V级,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3组患者以下观察或监测项目具有可比性。

2.1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Ⅰ、Ⅱ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少于Ⅲ组(P<0.05),Ⅰ组、Ⅱ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无胃肠出血、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见表1.

注:Ⅲ组与Ⅰ组比较χ2=11.59,P<0.05;Ⅲ组与Ⅱ组比较χ2=9.77,P<0.05;Ⅰ组与Ⅱ组比较χ2=0.10,P>0.05.

2.2 镇痛评分

12 h内3组患者镇痛效果均比较满意,无需另外给予镇痛药物。术后VAS评分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 h内VAS评分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各时点的VAS评分,见表2.

注:*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P<0.05.

两两组在各时点的t值、P值,见表3.

2.3 镇痛效果满意度

镇痛结束后,3组患者的镇痛效果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在Ⅱ级、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注:*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P<0.05.

两两组在不同镇痛效果分级的χ2值、P值比较,见表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术后镇痛多使用阿片类药物,尽管具有优良的镇痛疗效,但由于存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使得人们在临床应用时存在顾虑。因而,术后镇痛的发展趋势是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药物联合应用的平衡镇痛[4]。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Dalai和Moiniche[5]指出预先镇痛是在术前即对伤害性感受加以抑制,防止中枢敏感化产生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术后镇痛的目的。多模式镇痛主要是通过联合应用主要作用于外周以抑制疼痛信号的触发为目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能减弱CNS疼痛信号的阿片类药而实现的。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静脉注射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镇痛作用较强,不良反应较少,镇痛作用通常在用药20 min~30 min后产生,有较强且快速的镇痛效应[6],可有效地减少末梢神经的伤害性感受及疼痛知觉,从而起到镇痛作用。但是,氟比洛芬酯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其镇痛作用具有“封顶效应”,单独使用通常无法充分缓解大手术后早期的疼痛,与阿片类药物联用可减少不良反应,减少二者的使用剂量[7],增强镇痛作用。吗啡的镇痛作用起效较慢,有资料显示,硬膜外使用吗啡的起效时间为23.5 min,达峰值时间为30 min~60 min[5]97.因此术后单纯使用吗啡硬膜外镇痛的患者会产生一段镇痛空白期,影响了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镇痛满意度。而氟比洛芬酯的预先镇痛作用则可充分弥补吗啡的这一不足之处。

据本文资料显示,Ⅰ、Ⅱ组在术后8 h内VAS评分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吗啡与氟比洛芬酯复合应用可以增强镇痛效果;而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亦较为显著,这表明吗啡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使用剂量有关,与氟比洛芬酯联合使用可减少吗啡的用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程度及发生率。

而Ⅰ组与Ⅱ组在术后4 h内VAS评分有显著差异,说明氟比洛芬酯在手术伤害性刺激前能抢先通过提高痛阈,降低神经末梢痛觉传导来减轻中枢敏感化,延长和减轻术后疼痛;并且氟比洛芬酯的半衰期(T1/2)较长,约为5.8 h,适合术前用药,所以其具有预先镇痛作用。

综上所述,吗啡镇痛中不良反应的程度及发生率与使用剂量有关,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的镇痛效果良好,同时可显著减少吗啡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氟比洛芬酯预先应用具有更优良的镇痛效果,可以有效填补因硬膜外吗啡起效较慢而引发的术后镇痛空白期。

参考文献

[1]李伸廉,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

[2]Barratt SM,Sinith RC,Kee AJ.Multimodal analgesia and intravenousnutrition preserves total body protein following major uppergastrointestinal surgery[J].RegAnesth Pain Med,2002,27(1):15-22.

[3]Maestroni U,Sortini D,Devito PK,et a1.A method of preemptiveanalgesia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Surg Endosc,2002,16(9):1336-1340.

[4]Skimmer HB.Multimodal acute pain management[J].Am J Orthop,2004,33(5):5-9.

[5]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DahlJB,MoinicheS.Preemptiveanalgesia[J].BritMedBull,2004,71(1):13-27.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需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入选本研究, 均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且符合伦理委员会基本要求。60例患者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均符合机械通气指征[3]。纳入标准: (1) 患者年龄≥18岁, 且<80岁; (2) 符合机械通气相关指证; (3) 均经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年龄<18岁, 或≥80岁; (2) 脑死亡患者; (3) 对氟比洛芬酯等药物过敏患者均排除。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27~76岁, 平均 (52.8±12.8) 岁, 体质量指数 (23.8±3.8) kg/m2, 血糖水平 (5.9±2.5) mmol/L;对照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3~79岁, 平均 (54.3±11.4) 岁, 体质量指数 (23.1±4.3) kg/m2, 血糖水平 (5.2±2.9) mmol/L。两组患者年龄构成、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基础性疾病分析见表1。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和氟比洛芬酯 (国药准字H20041508,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治疗。

1.2.1 对照组

3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脉搏、血样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及时吸痰, 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

1.2.2 观察组

(1) 机械通气护理:维持呼吸机正常工作, 每日例行检查, 维持机器正常工作状态, 遇故障或潜在故障及时排查, 保障呼吸机正常工作, 保障患者安全。 (2) 妥善处理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 及时检查是否固定牢固, 对患者因口咽活动导致气管导管略微松动及时调整, 并固定牢固, 保障导管位于气道内且处于合适位置。 (3) 注意保持气道湿化。 (4) 及时吸痰, 吸痰时注意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口腔黏膜损伤并注意吸除干净, 保持呼吸道通畅。 (5) 注意营养支持, 及时补充患者所需营养物质, 均衡营养, 保障营养物质供给, 每天营养热量控制于2000 Kcal左右。 (6) 注意保持卫生, 每天清洁卫生, 减少感染发生, 家属探望时穿好参观衣, 并带好鞋套, 尽量减少细菌定植, 降低感染发生率。 (7) 注意消毒杀菌, 预防感染, 护理工作时注意保持手部卫生及重症监护室消毒, 输液时注意消毒, 减少细菌感染, 并做好患者口腔护理。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 (UEX) ; (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舒适度情况; (3) 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比较, 自制生活质量调查表, 包括睡眠、精神、饮食、心理状况4个方面, 满分为5分[4]。

1.4 护理舒适度测定标准

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研制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于呼吸机停用24 h后进行, 于白纸画10 cm长直线, 均分10等分, 从左到右依次表明0~10, 对应0~10分, 其中, 0代表舒适, 3表示轻度不舒适, 5为中度不舒适, 7为重度不舒适, 9为极度不舒适[5]。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并采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VAP、UEX分别为4例 (13.3%) 、2例 (6.7%) ;对照组分别为14例 (46.7%) 、9例 (30.0%) , 观察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舒适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舒适18例 (60.0%) , 对照组7例 (23.3%) , 观察组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639,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睡眠、精神、饮食、心理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 部分需行机械通气维持, 氟比洛芬酯为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可靶向聚集于损伤、炎症位置, 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摄取,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降低免疫因子释放, 减少损伤。目前, 已有研究表明, 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单腔通气患者对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减少肺部炎症损伤[6,7]。需行机械通气患者损伤严重, 且气管内插管等操作可造成一定损伤, 应用氟比洛芬酯对降低免疫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8,9]。

随着临床研究深入, 发现护理措施是否完善及其效果对患者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气道护理及舒适护理等, 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患者行气管内插管后, 采取导管保护套固定, 取缔胶布及寸带固定, 因未应用牙垫, 提高患者舒适度, 且方便口腔护理, 可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及咽喉部积存痰液, 对降低细菌定植、感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0,11,12]。吸痰时注意动作轻柔, 避免过强刺激引起患者强烈应激反应, 以免生命体征出现波动, 且吸痰时护理人员戴好无菌手套, 无菌操作降低外源性污染。研究发现, 患者行机械通气, 因各种因素限制, 患者无法正常活动, 常伴有口渴、睡眠障碍等, 且长期气管插管状态可致口腔或鼻腔胀痛, 易致牙齿损伤及口腔黏膜损伤, 导致疼痛, 给予氟比洛芬酯不仅可降低免疫损伤, 还具有镇痛作用, 降低因机械通气而所致疼痛, 增加舒适度[13,14,15]。保持气道湿化可缓和因长期机械通气所致气道干燥,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舒适[16]。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拔管后患者精神状态灯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均较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采取气道护理及舒适度护理后, 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且患者舒适度情况较优, 有助于临床治疗,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 所纳入病例数较少, 尚需更多临床研究给予说明。

摘要: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应用于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患者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本院重症监护室于2014年1-6月收治的需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氟比洛芬酯,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监测体温、脉搏等, 对照组给予针对性护理、气道管理护理及舒适护理等, 比较两组患者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VAP、UEX发生率分别为4例 (13.3%) 、2例 (6.7%) , 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舒适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睡眠、精神、饮食、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 (4.51±0.38) 分、 (4.41±0.35) 分、 (4.55±0.36) 分、 (4.46±0.33) 分,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氟比洛芬酯应用于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患者时应注意临床护理措施实施, 采取舒适护理及气道护理等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 具有重要价值。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择期DM患者40例[眼底出血或(和)视网膜脱离需行择期手术[玻璃体切割或(和)视网脱复位],男25例,女15例,年龄55~82岁,平均(68±14)岁。随机分两组,A组(氟比洛芬酯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7~79岁,平均(68±11)岁。及B组(曲马多组)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5~82岁,平均(69±14)岁。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及监测

(1)患者清醒入室,开放静脉,常规监测心电图,血氧、血压,A组术前10分钟,氟比洛芬酯100mg静推,B组:术前10分钟曲马多100mg静推。术前由术者行球后阻滞,局麻成功后,开始手术,术中经鼻导管吸氧5升/分钟。(2)记录患者入室后时刻T1,给药10分钟时刻T2,球后阻滞时刻T3。手术开始时刻T4,术中平稳时刻T5。术毕时刻T6的血压,血氧饱合度,心率,呼吸及脉搏。

1.2.2 疼痛强度测定

用4级法口述镇痛等级[1]。即不痛为0,轻度为1,中度疼痛为2,重度疼痛为3。同时用4级法测定镇静等级,即清醒为0,嗜睡为1,浅睡但易唤醒为2,深睡眠不易唤醒为3。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如眩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较针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病例一般情况类似,DM史均为15年以上。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病人的年龄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2)镇痛、镇静情况:镇痛方面,两组40例,仅1人(2.5%)有明显疼痛,33例(82.5%)无明显疼痛,轻度疼痛3例(7.5%),中度疼痛3例(7.5%)。镇静方面,两组40例患者中术中保持清醒占34例(85%),嗜睡5例(12.5%),无睡眠不易唤醒者。详见表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现眩晕病例2例(5%),术中恶心5例(12.5%),呕吐2例(5%),无呼吸抑制、心悸及血压骤然变化等现象。详见表3。(4)手术过程中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组间及组内对照无统计学差异CP>0.05)。详见表4。

3 讨论

玻璃体切割术或(和)视网膜复位术是常见的眼底手术,手术时间长,操作要求精细,头位要求相对固定。对合作不佳或紧张焦虑病人,一般给予全麻。但DM人的一般情况较差,同时又伴有多器官疾病,心血管及肝肾功能不良,并发症较多。对全麻的耐受性较差,故我院多选择局麻。局麻对病人刺激相对小,操作简便,对DM患者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因疼痛刺激,血压升高,心率快,烦躁不安,对手术恐惧加剧,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2]。单纯对症治疗不能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3]。若用阿片类药物,则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4]。镇静镇痛术恰恰为眼科手术提供了一种非常可靠有效的麻醉手段。通过超前镇痛,为病人提供可靠的镇静镇痛。同时对患者的全身生理影响较少。超前镇痛通过术前阻滞伤害性刺激,避免中枢敏化和疼痛上调,防止或减轻术中疼痛的发生,从而达到术中无痛的目的[5]

氟比洛芬酯属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在血液中迅速被血浆酯酶水解为氟比洛芬,可择选性地聚集在手术切口,肿瘤部位和血管损伤部位。从而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具有靶向治疗作用[6]。血液中的氟比洛芬酯被前列腺合成细胞摄取。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降低外周痛觉感受器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也可抑制骨髓中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外周至中枢传入的伤害性感受。减轻中枢敏化。

曲马多具有双重的镇痛作用机制,通过激动中枢阿片u受体和抑制中枢单胺能物质的再摄取而发挥效应。其镇痛作用确切稳定,对循环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作用时间长,成瘾性小[7]。本研究也证实二种药物在术中镇痛作用可靠。病人满意率较高,术中镇痛作用好,均可满足手术需要,除1例曲马多组病人出现轻度的浅睡,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对患者进行超前镇痛,增加了患者对疼痛刺激的耐受性。血流动学变化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氟比洛芬酯、曲马多镇痛作用良好。

通过不良反应的观察,曲马多的消化道反应明显高于氟比洛芬酯组,可能是由于曲马多药物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昂丹司琼等药物对抗可明显缓解(氟比洛芬酯反应少)。因此,氟比洛芬酯及曲马多均可安全的用于眼底手术的麻醉

摘要: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及曲马多在糖尿病(DM)患者眼科手术中的镇痛和镇静作用。方法:选取DM患者眼底择期手术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5~82岁,平均(68±14)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氟比洛芬酶组)20例,术前10分钟静推氟比洛芬酯100mg;B组(曲马多组)20例,术前10分钟静推曲马100mg。观察在术中的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显示:两种药物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但曲马多的消化道反应明显高于氟比洛芬酯。结论:氟比洛芬酯及曲马多镇痛效果良好,可安全的用于DM患者术中镇痛镇静。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曲马多,术中镇痛镇静

参考文献

[1] VERGNION M,DEDESVES S,GARCET L,et al.TRamadol,an alternative to morphine for treating posttraumatic pain in the prehospital situation[J].Anesth Analg,2001;92:1543-1546

[2]林成新,蒋宗滨,胡振快,等.氯诺昔康对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苏醒及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3):196-197

[3] Takahashi M,Nakahashi K,Karashima Y,et al.The memory of tracheal extubaion during emergence from general anesthesia[J].Masui,2001;50(6):613-618

[4] Casati A,Albertin A,Danelli G,et al.Implementing sevoflurane anesthesia with small dose opioid fo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after either remifentanil or fentanyl[J].Minerva Anestesiol,2001;67(9): 621-628

[5]董莉萍,周绪锋.氟比洛芬酯在老年患者全麻术后气管拔管时的应用.临床医学工程,2008:15(11):12-13

[6]马欣,杨建军,苏中宏,等.凯芬超前镇痛对骨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76-178

上一篇:专业规律下一篇:商业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