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磷注射液

2024-06-30

解磷注射液(共4篇)

解磷注射液 篇1

急性中毒专题研讨会上关于解磷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论文共9篇, 现综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9篇论文中, 解磷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288例, 其中男103例, 女185例;男:女=1∶1.8;年龄10~66岁;中毒方式:口服中毒206例, 皮肤接触中毒82例。引起中毒的农药有:敌敌畏、乐果、甲胺磷、对硫磷、苏化203、对氨硫磷、杀虫双、叶蝉散和敌百虫。以前4种中毒病例为多, 中毒后症状以毒蕈碱样症状和 (或) 烟碱样症状为多见。重症者发生肺水肿26例, 昏迷32例, 呼吸衰竭64例, 低血压32例。发生Q-T间期延长6例, 频发房性早搏16例。按病情程度计轻度104例, 中度98例, 重度86例。接触毒物到就诊时间10min~5d。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纸片法) , 41%~60% 128例、20%~40%为96例, 0%以下64例 (其中12例入院时胆碱酯酶活力为0, 5例在治程中出现胆碱酯酶活力曲线呈波浪性反复) 。

2解磷注射液治疗状况

2.1 用法与用量

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一经明确诊断, 按照中毒程度给予解磷注射液肌内注射。用量采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推荐剂量:轻度中毒予1/2~1支, 中度1~2支, 重度2~3支 (每支2ml) 。有部分病例重复给药。对中度中毒以上的病例多伍用解磷定 (或氯磷定) 1~1.5g, 只有毒蕈碱样症状时使用阿托品。

2.2 治疗效果

轻、中度病例, 治疗后症状于15~30min内迅速缓解, 以毒蕈碱样症状控制较早。对有合并症的重症患者其症状控制以肺水肿效果较好为标准, 合并昏迷者效果较差, 且需进行综合治疗[1]。对有呼吸衰竭者应及时配合应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方能奏效。

2.3 不良反应观察

论文中有部分提及解磷注射液静脉给药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 可发生一过性面红、瞳孔散大、尿潴留、腹胀等不良反应, 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一般无需处理。有个别病例出现烦躁不安、谵妄、体温升高等反应, 仅用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后得以控制, 未发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

2.4 与传统阿托品疗法比较

解磷注射液具有疗效高、控制症状快、给药方便、不良反应轻微、合并症少的特点。特别是避免了传统阿托品疗法引起阿托品中毒之虑, 且减少了护理工作及家属的负担, 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

3讨论

论文中对解磷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了讨论, 绝大多数作者指出:解磷注射液具有使用方便、控制症状迅速、不良反应少、价格便宜等优点。由于此药系根据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研制的一种复方, 只要应用得当, 按照病情及中毒程度给药, 适当伍用复能剂 (推荐使用氯磷定) 及抗胆碱药 (阿托品等) , 疗效是较满意的。平均住院天数3~4d, 比传统阿托品疗法有明显缩短, 部分论文的解磷注射液的治愈率约为98.2%, 比传统阿托品疗法高。

关键词:解磷注射液,有机磷农药中毒,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尹道科, 王书来.解磷注射液治疗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124例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3, 1 (19) :27-28.

解磷注射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8例, 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7~72岁, 平均 (41.2±5.4) 岁;轻度中毒9例, 中度中毒27例, 重度中毒12例。依据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2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患者入院之后采用浓度为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冷开水常规洗胃, 给予33%硫酸钠和硫酸镁导泻, 并且给予5%葡萄糖与0.5 g解磷定混合液静脉注射, 同时依据患者病情反复注射阿托品等药物, 待患者胆碱酯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停止治疗。治疗时间在6~12 d。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解磷注射液治疗, 入院后给予解磷注射液1.0~2.0 ml注射治疗, 对于中度中毒患者给予解磷注射液3.0~4.0 ml与氯磷定400~600 mg注射治疗, 对于重度中毒患者则首次给予解磷注射液5.0~6.0 ml与氯磷定700~900 mg, 待0.5~1.0 h之后适当肌内注射解磷注射液3.0~4.0 ml, 并采用纸片法测定胆碱酯酶活力[2,3,4,5]。治疗1.0~2.0 h后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依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重复用药。在患者中毒的后期阶段, 如果其仅仅只是出现胆碱酯酶活力低、毒蕈碱样或烟碱样症状之一, 则给予抗胆碱和重活化剂治疗即可;患者出院前应当确保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并且胆碱酯酶活力>6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反跳率、平均治愈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T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24例患者中, 治愈率为95.83% (23/24) , 死亡率为4.17% (1/24) , 治愈时间 (7.4±1.3) d, 症状消失时间 (0.9±0.2) h, 反跳率4.17% (1/24) , 住院时间 (9.3±1.5) d;对照组24例患者中, 治愈率70.83% (17/24) , 死亡率为29.17% (7/24) , 治愈时间 (14.7±2.7) d, 症状消失时间 (14.9±3.8) h, 反跳率25.00% (6/24) , 住院时间 (16.5±3.7) d。试验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治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当有机磷农药在侵入机体系统后, 其会结合机体内胆碱酯酶解部位丝氨酸羟基, 进而生成磷酸化胆碱酯酶, 其水解较为困难, 并且使得机体丧失胆碱酯酶的分解功能, 导致乙酰胆碱含量逐渐增加, 造成机体胆碱能神经传导功能产生障碍, 最终出现中毒症状, 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毒蕈碱样症状及烟碱样症状。

在对该病症的治疗方面, 解磷注射液包括抗胆碱及重活化剂等制剂, 该药物能有效抑制有机磷农药诱发的各类中毒症状, 并且还能进一步增加中毒酶活力, 治疗效果十分明显。通常而言, 解磷注射液主要是通过肌内注射, 只有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才选择静脉注射的方式, 该药物起效时间短, 作用持久。不仅如此, 采用解磷注射液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成功率较高, 该药物中含有的苯那辛是一种中枢性抗胆碱药物, 其能够在缓解中毒症状的同时, 有效清除或减轻患者的惊厥及呼吸中枢抑制现象, 对于患者的心脏并发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起到有效的保护及治疗作用, 大大改善了患者不安、焦虑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愈率及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解磷注射液治疗能取得显著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病死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环宇.阿托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 (11) :1198-1199.

[2]万里, 李彩云, 张茜, 等.解磷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2) :57.

[3]李莹, 刘军, 郭靖娴, 等.解磷注射液急诊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28) :5497-5499.

[4]钱惠明, 侯琪惠.解磷注射液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02, 18 (6) :37-38.

解磷注射液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3例患者均符合ASOPP的诊断标准:具有M、N样症状,并伴有肺水肿、抽搐、昏迷、呼吸肌麻痹和脑水肿,胆碱酯酶活力<30%[1]。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解磷注射液组(A组)86例和解磷定联合阿托品组(B组)117例。A组男32例,女54例;年龄19~60岁;中毒药物种类:甲拌磷9例,敌敌畏22例,乐果31例,敌百虫11例,稻瘟净13例;中毒至就诊时间为40min~12h。B组男49例,女68例;年龄16~62岁;中毒药物种类:甲拌磷9例,敌敌畏30例,乐果32例,敌百虫22例,稻瘟净24例;中毒至就诊时间为40min~12h。2组性别、年龄、中毒药物种类、中毒至就诊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洗胃、输液、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A组采用解磷注射液为主进行治疗,用解磷注射液2~3支,配伍氯磷定600~800mg。一般间隔用药时间为2~4h,每次重复用药前测胆碱酯酶活力,以决定是否继续应用。胆碱酯酶活力上升至正常值的60%以上后,停药观察,每2~3小时再测胆碱酯酶活力,以免出现“反跳”现象[2]。B组采用解磷定联合阿托品治疗,阿托品首次用量为3~10mg静脉注射,以后2~5mg/10~30min静脉注射,重复上述剂量注射,直至阿托品化,然后0.5~1.0mg皮下注射,每2~6小时1次,然后逐渐减量。解磷定均为静脉给药,首剂量为1.0~1.6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半小时后视情况0.6~0.8g重复用药,每小时0.4g维持治疗,直至症状改善或消失。对症处理:对有脑水肿、昏迷者应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或呋塞米20~60mg静脉注射,出现休克者及时用升压药及抗休克治疗,出现严重酸中毒者予以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用呼吸兴奋剂。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后IMS发生率。IMS诊断标准:(1)经消化道或其他途径接触有机磷农药;(2)有典型中毒表现,初期有胆碱能危象表现,如皮肤湿冷、瞳孔缩小、出现口鼻分泌物、肌颤、意识障碍及肺部典型表现,血胆碱酯酶活性呈中、重度下降;(3)经治疗胆碱能危象消失后7d内出现脑神经支配的肌肉、颈肌、四肢近端肌肌无力和呼吸肌麻痹;(4)排除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治疗后IMS发生率为6.98%,低于B组的1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B组比较,*P<0.05

3讨论

IMS是ASOPP发生在急性中毒胆碱能危象控制之后,迟发性神经病变发生之前的一种神经毒性表现,是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IMS主要表现为脑神经3~7、9~12支配的肌肉、屈颈肌、四肢近端肌以及呼吸肌肌力弱和麻痹。IMS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发现用高频(20~50Hz)电流刺激IMS患者的周围神经,可引起诱发电位波幅递减,类似重症肌无力表现,提示在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存在传导阻滞[4]。IMS的发生一般认为是乙酰胆碱酯酶被抑制后,蓄积在突触间隙的大量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2胆碱受体,使其失敏,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麻痹[2]。在ASOPP治疗过程中,随着对早期中毒处理技术的提高,IMS逐渐成为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磷注射液是军事医学科学院1961年研制成功的神经毒急救药物,每支2ml,含阿托品3mg、苯那辛3mg、氯磷定400mg[5],苯那辛脂溶性强,较阿托品易透过血脑屏障,更易与毒蕈碱样受体结合,有更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蓄积的拮抗作用,能更快地解除脑神经的抑制,明显降低病死率;解磷注射液对早期有精神症状、不易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使用方便,可以肌内注射,同时容易达到阿托品化,不易出现阿托品中毒现象,减少阿托品用量,可稳定拮抗不断蓄积的乙酰胆碱,减少IMS的发生。而解磷定联合阿托品在剂量和使用时间方面均不易掌握:阿托品量少,不易达到阿托品化,并容易出现反弹;剂量过大易导致阿托品中毒;而且阿托品与解磷定无法合理搭配,同时使用2种药物在早期控制和维持时存在叠加药效强弱的不确定性。解磷注射液为复方制剂,较后者能更快、更持久、更有效地抑制乙酰胆碱蓄积在突触间隙,从而减少IMS的发生,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还有高效、作用全面、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故解磷注射液能有效降低有机磷农药中毒IMS的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解磷注射液与解磷定联合阿托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中间综合征(IMS)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ASOPP患者223例随机分为A组86和B组117例。A组予以解磷注射液治疗,B组予以解磷定联合阿托品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IMS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后IMS发生率为6.98%,低于B组的1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PP急性期及早、足量、重复应用解磷注射液可有效降低IMS的发生。

关键词:解磷注射液,解磷定,阿托品,中毒,有机磷农药,急性,中间综合征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5-931.

[2]刘兆军.解磷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30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2008,3(32):86-87.

[3]李永顺,姚晨玲.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17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1):132-133.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07.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篇4

磷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 可参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且对植物代谢和遗传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 缺磷的现象非常严重占到土壤的74%, 在北方, 由于盐碱地和钙化土壤较多, 可与土壤中的Ca2+结合, 形成难溶的无效磷, 无法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而在我国南方地区, 由于降雨量充足, 水土流失量大, 全年日照充足, 热量丰富, 形成了酸性强, 铁铝含量高, 土壤易板结的特点, 难溶性的磷被铁铝离子所固定, 形成难溶性磷酸盐, 而可溶性的磷却被雨水所带走, 导致了山地土壤磷元素严重缺失, 而且水体富磷化严重, 再加之农民不科学的施用磷肥, 使土壤更加板结加重, 通气透水性更差, 使得土壤更加缺磷和水体富磷化。

很多因素影响了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 然而解磷微生物对土壤中难溶磷酸盐具有巨大的转化能力, 能将其分泌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植物生长素类物质, 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解磷菌产生的酸性物质可以加快含磷不溶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其分泌的植酸酶、核酸酶和磷酸酶等可与无机磷进行螯合, 使不可利用的无机磷转换成有效磷, 促进磷素释放[1], 若用解磷菌作为生物肥料,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成本低, 效果好, 缓释可持续, 施用后不但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改善土壤质量和结构, 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利用率, 节肥增产, 对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对解磷微生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解磷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等工作 (类群的研究) ;

(2) 对解磷微生物分布规律和数量以及同植物的协同等作用的研究;

(3) 对解磷机制的分析研究;

(4) 对如何开展解磷微生物的研究方法进行讨论;

(5) 不断地发现新的效果更好, 能够与多种植物共生的优良微生物和菌肥。

2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1935年蒙基娜从土壤中获得一株解磷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herium phosphaticum) [2]。随后, 陈廷伟、Sperber、尹瑞玲等对解磷微生物不断进行研究, 发现了欧文氏菌、假单胞菌、产碱菌、多粘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3~5]。1998年林凡等研究了水稻经联合固氮菌的浸种后, 该菌剂在全国12个省市的应用结果表明其对水稻的增产效果非常明显[6]。

3 解磷微生物的种类

能够分解磷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目前已经报道的解磷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 (Bacillus) 、假单胞杆括菌 (Pseudomonas) 、欧文氏菌 (Erwinia) 、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沙雷氏菌 (Serratia) 、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肠细菌 (Enterbacter) 、微球菌 (Micrococcus) 、固氮菌 (Azotobacter) 、根瘤菌 (Bradyrhizobium) 、沙门氏菌 (Salmonella) 、色杆菌 (Clromobacterium) 、产碱菌 (Alcaligenes) 、节细菌 (Arthrobacter) 、硫杆菌 (Thiobacillus) 、埃希氏菌 (Escherichia) 。真菌类主要有青霉菌 (Penicillium) 、曲霉菌 (Aspergillus) 、根霉 (Rhizopus) 、镰刀菌 (Fusarium) 、小菌核菌 (Sclerotium) 。放线菌有链霉菌 (Streptomyces AM) 、菌根菌 (Arbuscular Mycrrhhiza) [7~9]。

在不同作物根际和不同土壤性质之间, 解磷菌种群分部是存在差异的。如尹瑞玲[5]发现在东北黑钙土中, 主要以芽孢杆菌和假单孢杆菌为主, 红壤和黄棕壤中解磷菌种类则较为繁多。林地中主要是假单胞杆菌属和沙门菌属, 而无机磷细菌种类比较少。溶磷微生物数量因土壤不同而不同, 黑钙土>黄棕壤>白土>红壤>砖红壤>瓦碱土。

解磷菌在不同植物根圈不同区域的数量分部也是不同的, Katznelson (1962) [10]对小麦根圈解磷细菌分部的研究得到, 根际上的解磷菌要比非根际的高6~18倍。林启美和赵小蓉对小麦和玉米的研究也表明根际土壤比非根际土壤高10~100倍。

4 解磷微生物的分布

林启美等在分析草地、林地、农田和菜地壤中解有机磷的细菌和解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和种群结构时, 发现有机磷细菌数量要比无机磷数量多, 尤其是菜地中细菌数量和种类最多[11]。不同作物的根际所分布的解磷微生物的种群也存在差异。SundaraRao和Sinha发现小麦根际解磷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和埃希氏菌属 (Escherichia) [12]。Elliott等报道春小麦根际解磷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假单孢菌属 (Pseudomonas)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13]。赵小蓉等研究发现玉米成熟时期根际有机磷细菌为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 无机磷细菌为欧文氏菌属[9]。

5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转化过程

土壤中的磷是以有机和无机两种形式存在的。

有机磷一般是存在于植物枯枝落叶和动植物尸体当中 (主要存在形式为核酸、磷脂、磷酸肌醇和部分含磷蛋白质) , 有机磷微生物需要很长时间慢慢分解才能释放出来, 但是这也要考虑到当地环境的复杂性, 尤其在干旱或无动植物活动的地区, 有机磷含量非常有限, 但是在热带雨林等自然气候复杂, 多雨, 多动植物的地区, 有机磷和解磷微生物都非常活跃, 导致这些地区生有机磷含量较高。

土壤中无机磷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被固定在岩石中 (原生矿石和次生矿石) , 包括磷灰石和一些闭蓄态、非闭蓄态 (磷酸铁, 磷酸铝, 磷酸三钙) 盐组成, 这与土壤类型关系非常密切, 一般也不容易释放出来, 不能达到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目的。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主要是以酸性土壤为主 (红壤, 砖红壤, 赤红壤) , 由于日照强烈、雨水充足的原因, 风化程度高。而且铁铝含量较高, 多数可利用的磷肥被大量游离的铁铝离子所固定并转化为磷酸铁和磷酸铝, 这两种化合物含磷量可高达80%~90%之多[14,15], 而部分游离态的磷元素由于淋溶作用被雨水带走。北方地区, 主要是盐碱性土壤, 由于风化程度低,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 可与游离的磷素很快转化为可沉淀的磷酸二钙进而转化为磷酸八钙, 最终转化为磷酸十钙[14,16]。尤其是石灰性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以磷酸和钙占主导, 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70%以上, 其次是磷酸八钙占10%左右, 磷酸二钙占1%, 磷酸铁和磷酸铝较少占无机磷的4%~5%, 氧化磷占10%左右[14,17]。

6 解磷能力测定方法

测定微生物是否具有解磷能力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钼磷比色法;二是同位素示踪法。

6.1 钼磷比色法

将解磷微生物加入不溶性磷化物[如Fe3 (PO4) 2], 与不含解磷微生物的培养液进行对照, 培养一段时间后, 过滤, 再将滤液经钼磷试剂处理, 让培养液显色后, 比色, 间接求出溶解性磷的含量[4]。梁绍芬等还采用离心除去细胞后测定水溶磷的含量;还有报道将菌株接种于30mL不溶性磷化物的培养基中经过21d培养后, 再加入0.1mol/L的HCl震荡过滤后进行测定, 他们认为能够被HCl提出来的无机磷都属于微生物分解获得的磷[18]。但是考虑到微生物在自身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够分泌一些含有溶解性磷酸盐的能力, 而且有些磷被微生物吸收后驻藏在有机体中, 所以这种方式不能较为准确地测定解磷菌的解磷能力, 必须通过消煮和过滤才能准确反应微生物解磷能力[19]。

6.2 同位素示踪法

测定培养基中植物吸收的同位素可溶性磷的含量。具体做法是:在已有可溶性P33的溶液中加入解磷菌和不溶性P32, 培养一段时间后, 放入一直能够水培的植物幼苗, 使植物生长一段时间进行同位素P32的检测 (对照组是只含可溶性P33和不溶性P32) , 测定植物体内P32的增加量。尹瑞玲等利用从土壤中分离出的265株解磷菌来分解摩洛哥磷矿粉, 其平均分解能力为2~30mg/g[4]。

7 解磷机制研究

赵小蓉、林启美等人研究发现, 微生物的解磷机制被认为是由于微生物能够分泌一些酸性物质, 其不但能够降低土壤pH值而且能够使难溶的磷酸铁、磷酸钙、磷酸铝、磷酸镁等不溶性磷酸盐溶解。林启美等还发现细菌能够分泌柠檬酸、乙酸、苹果酸、乳酸、丙酸等有机酸, 而且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还很大;真菌分泌的却比较复杂, 种类较多, 同种菌株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一般是草酸、酒石酸、柠檬酸、丁二酸、乳酸和乙酸等。赵小蓉等的研究还表明, 微生物的解磷能力与培养基中pH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r=0.732) , 但同时也提出培养介质pH值的下降, 其实并不是解磷的必要条件, 表明不同的有机酸对铁铝钙等难溶性磷酸盐的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Illmer et al发现在有些不产生有机酸的微生物中, 也具有溶解磷酸盐的现象, 其本质可能与呼吸作用 (产生的氢离子) 有离子交换作用的存在。Penicillium effuscum现象的研究也表明, 微生物在交换阳离子的过程中, 利用ATP转化时所产生的能量, 将氢离子放在细胞的表面, 能够促进有机磷的溶解[20]。多硫细菌属的细菌可以依靠氧化硫产生的硫酸来溶解难溶性的磷[21]。

AM (Arbuscular Mycorrhiza) 菌根菌近年来也是研究得较多的, 它能够促进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 增加植物磷的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宋永春[22]对缺磷土壤施用植酸和卵磷脂的实验中发现, 菌根菌能够增加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使土壤中的磷素有效化。Arihara等在对AM与玉米生长关系的研究显示, 播种前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相同, 玉米的产量也和AM根菌的施入成正相关[23]。AM菌株能够促进植物磷吸收的主要机制为:AM菌根能够增加植物根系吸收磷素的表面积, 增加了磷溶圈的面积, 并转化和传递给植物, 且AM菌根能够提高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使转化的效率提高。

8 解磷微生物发展方向和未来展望

(1) 必须从分子方面去追寻, 去了解解磷微生物的分子机制, 从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方面去全新地认识解磷基因或者是促解磷基因。在解磷过程中有哪些小分子RNA或小分子蛋白质信号的变化以及细胞从接收信号到做出具体反映的微变化, 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解磷微生物。

(2) 通过转基因或分子、细胞杂交的方式, 筛选出高效、生存能力强、变异率小、比较稳定的, 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土壤中都能很好地生存的解磷微生物。

(3) 解磷菌的种类较为繁多, 我们可以通过采集不同地区, 不同环境的土壤或水体的解磷微生物进行系统研究, 鉴定和分离, 提取DNA, 利用系统聚类的方式将解磷真菌和细菌的种属关系一一确定。

(4) 要对解磷菌和其他的根际微生物的协同等相互关系、发生、发展进行研究。

摘要:通过对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分布、解磷机制的介绍, 对研究热点讨论和研究进展的分析, 得到了展望性的结论:1从分子方面去追寻;2通过转基因或分子、细胞杂交的方式, 筛选出高效、生存能力强、变异率小、比较稳定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土壤中都能很好地生存的解磷微生物;3利用系统聚类的方式将解磷真菌和细菌的种属关系一一确定。最后, 对解磷菌和其他的根际微生物的协同等相互关系、发生、发展进行了研究。

上一篇:气管切开后置管下一篇:地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