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疗效

2024-06-11

丹红注射液疗效(精选10篇)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1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致残率高, 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因此, 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对本科80例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的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并与同期应用血塞通注射液的患者作临床对照, 比较疗效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0例脑梗塞均为住院患者, 均经CT或MRI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其中梗塞部位在基底节区41例, 颞叶11例, 顶叶8例, 枕叶4例, 脑干3例, 腔隙性梗塞5例, 多发性脑梗塞8例。治疗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2~78岁, 平均65岁, 合并糖尿病14例, 高血压22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8~80岁, 平均67岁, 合并糖尿病11例, 高血压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以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NS250mL静滴qd, 14d为1疗程, 对照组予以血塞通0.4g加入NS250mL中静滴qd, 14d为1疗程, 根据病情两组同样予以控制血压, 降糖降脂及治疗并发症等。

1.3 疗效评定

根据1995年全国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转归[2]: (1)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 (2)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 (3)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 (5) 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疗程结束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监测治疗前后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治疗组, 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见表2

注: (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3)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改变, 但治疗组改变更显著。

2.3 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为中老年多发病常见病, 其主要发病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 而血管内皮损伤、血细胞粘附聚集、血液高凝状态以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等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丹红注射液主要由丹参和红花两种药效成分组成, 本组研究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有效率达92.5%, 与血塞通对照组比有显著疗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有显著疗效机理可能如下: (1) 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NO及ET,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进而产生抗动脉硬化作[3]。 (2) 抑制凝血酶活性,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激活物 (t-PA) , 具有防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 提高组织携氧能力及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因此, 我们认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的8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NS250mL中静滴, 对照组:血塞通0.4g加入NS250mL中静滴, 连续用药14d为1疗程, 在1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并分别在治疗前后监测血液粘稠度、红细胞压积等,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丹红注射液疗效明显优于血塞通。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血塞通,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29:379.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29 (6) :381.

[3]满永, 国汉帮, 丁莉, 等.丹红注射液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体外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9) :293.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笔者选用中成药丹红注射液结合中医辨证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40岁,平均34岁。所选病例全部符合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对照组患者辨证施治给予中药口服,临床分为四型。①寒湿型: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用阳和汤加减;②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桃红四物汤加减;③热毒型:治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用以四妙勇安汤加减;④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用以八珍汤加减。并根据临床酌用抗生素、短时间内应用妥拉苏林、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除采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外,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15天1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明显改善,步行速度100~200m/分,并能持续步行500m以上无不适者;②显效:临床症状改善,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同上,能持续步行500m以上者;③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有改善,步行速度同上,能持续步行300m左右者;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加重者。疗效判定为2~4个疗程。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脉痹”、“脱疽”范畴,经研究发现本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免疫復合力的形成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是导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的重要病因。现代研究则认为有血管内皮受损而产生的TXA2-PGI2失衡,并由此而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瘀的病理基础[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预后差,寒热错杂,虚实交错,应治其标,也应固其本。初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病死和保全肢体的关键。因瘀血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固活血通络应贯穿治疗始终。

丹红注射液是由中药丹参、红花提炼而成。丹参为君药,通血脉散瘀结;红花为臣药,化瘀血通经络。二药相辅除邪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的TXA2水平[2]。红花能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和释放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3]。同时,丹红注射液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管损伤,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4]。经过临床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杨大红,杨霄,杨敏.针药合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J].河南中医,2001,21(2):17.

2 胡小戎,曹凤梅.丹参的药理、临床应用与制剂研究[J].中国新医药,2003,2(6):54-55.

3 王淑君,王万铁,熊建华,等.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TXA2-PGI2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3,20(2):100-102.

4 满永,丁莉,国汉邦,等.丹参红花提取物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体外试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19-122.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到社区就诊的明确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60~85岁;对照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62~82岁。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和头颅CT检查确诊。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30例应用丹红注射液 (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1次/d;对照组30例应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1次/d, 2组患者均以14d为一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2]"判定疗效。基本痊愈:症状及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神经功能损失总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60%以上, 神经功能损失总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20%以上, 神经功能损失总分减少18~45%;无变化: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不足20%, 神经功能损失减少小于17%;恶化:症状和体征加重, 神经功能损失增加18%以上, 包括死亡.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血管堵塞, 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是现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病因之一。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对症治疗;动静脉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超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方法。但大部分患者在就医时就已经错过了溶栓的最佳时间窗。多年来中药制剂尤其是活血化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脑梗死方面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丹红注射液是丹参和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 现代药理学证实, 丹参除具有扩张微血管, 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 改善微循环等功效外, 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拮抗钙离子内流等只用, 而且还有肝素样作用, 能促进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3]。而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能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体内凝血, 阻止血栓形成, 促进血栓溶解。本研究通过丹红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治疗的观察, 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与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优于对照组, 说明丹红注射液改善脑细胞缺氧, 改善临床症状更明显, 是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使用时简单、安全, 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0-13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4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是高血糖,确切发病机制不清楚。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患者有麻木、疼痛感和运动障碍。积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很重要。由于多种原因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目前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我科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定的10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治疗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36~68岁。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48例。糖尿病病程2~16年。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31~67岁。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46例。糖尿病病程3~17年。以上患者可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瘙痒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除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除去并发心、肝、肾、脑等脏器功能改变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血糖水平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53例,应用丹红注射液(荷泽步长制药公司)40毫升加入0.9%氯化钠250毫升静点,每日1次。同时应用甲钴铵(商品名为弥可保)2毫克加入0.9%氯化钠100毫升每天1次静点。14天为1疗程。两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在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11.1mmol/L。给予调整血压、血脂治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3 判定疗效

判定标准:显著疗效:四肢感觉障碍、疼痛麻木症状症状消失,腱反射正常。有效:四肢麻木感觉障碍减轻,腱反射减退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腱反射好转。无效:症状和临床体征没有改善。

结果:治疗组:53例: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观察组:53例:显效16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6%。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和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占糖尿病并发症的第一位。临床上有近50%以上的患者经过神经功能详细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神经病变。有少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可见痛,温,触觉过敏、减退、消失。感觉异常灼热、异样感、感觉过敏、手套、袜套状感觉,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发病机制不祥。有学者认为在高血糖基础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血管缺血、缺氧和代谢学说。其中有6大学说,血管学说、代谢学说、免疫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蛋白合成及轴突转运学说、基因学说。主要原因是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导致神经纤维缺血缺氧,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周围血管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血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神经缺血营养障碍。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化及脱髓鞘改变。代谢学说,高血糖使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代谢旁路增强,山梨醇在血旺细胞内蓄积,渗透压升高,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突变性。轴索再生能力受损,雪旺细胞轴突微管功能和结构异常。感觉神经受影响,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受影响。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包括有:调节神经细胞代谢、营养修复药物。直接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药物。钙拮抗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本组应用药物甲钴胺是甲基维生素B12,通过甲基转化为反应促进核酸、蛋白、脂质代谢,起到修复被损伤组织的作用。甲钴胺可以促进髓鞘中卵磷脂合成。促进轴索再生。甲钴胺在高半光胺氨酸合成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促进髓鞘主要结构脂质卵磷脂合成修复损伤髓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利于修复损伤神经。药物直接作用于损伤神经,发挥药效。不良反应轻微有头痛、皮疹、发烧感觉、出汗、肌内注射痛疼硬结等。

丹红注射液成分是丹参和红花,丹参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可以提高纤溶酶活性、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红花具有扩张血管,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烷素,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丹红注射液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本组资料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单独使用甲钴胺治疗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應。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推荐临床医生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参考文献

[1]苏轮,刘冰,陈昕,孙沛,白秉学,李晓利,薛俊仙,张金花,武若君,李彬,王亚真.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J].中医杂志,2009,3.

[2]邓燕.丹红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40例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3.

[3]薛维,李莉.丹红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6.

[4]黄丽娟,黄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5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3.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5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Danhong Zhusheye)作为一种混合中药制剂(丹参+红花),已应用于临床,我科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按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血栓性脑梗死,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和体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平均年龄64±8岁,男31例,女2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2±9岁,男29例,女27例。

1.2 方法

1 15例患者随机分2组:①治疗组:60例患者给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2次/d,共20d;②对照组:55例患者予普通常规治疗(改善微循环、控制血压、改善脑代谢等)[1]。两组同时视病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预防感染,治疗并发症。治疗前后按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处理

实验室检查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有效率采用÷2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和疗效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86.7%,对照组为70.9%,经÷2检验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见表2。

3 讨论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onge)是常用中药,其主要有丹参酮、丹酚酸、丹参单体ZH764-3三种活性成分。丹参味苦,性微寒,人心、肝、肾经。具有活血化淤、活络通痹、养心安神、解毒活血等功效。丹参能增加冠脉、脑动脉等心脑血管血流量,降低血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及促进血栓溶解[2]。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黄蓝、红蓝、红花草等。其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及红花苷(Carthamin)红花苷经盐酸水解,得葡萄糖和红花素(Carthamidin),还含15,20-二轻基一娠烯-3-酮。另尚含脂肪油称红花油,是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甘油酯类。红花性辛、温,无毒,人心、肝经[3],有活血散瘀功效,对降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与丹参混合使用更有利于脑梗死的恢复,减少复发。所以通过观察,丹红注射液可以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对于脑梗死的患者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编著.内科诊疗常规[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39-341.

[2]高学敏,李仲文.中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87.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6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冠心病,疗效

目前, 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近年来, 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9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26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 其中观察组男40例;女23例;年龄45~78岁, 平均66.8岁;病程10个月~11年, 平均病程2.3年。合并症情况:合并高血压21例, 合并糖尿病15例, 合并脑梗死3例, 合并心律失常11例, 合并心力衰竭10例。对照组男39例, 女24例;年龄47~77岁, 平均66.2岁;病程11个月~12年, 平均病程2.4年。合并症情况:合并高血压23例, 合并糖尿病16例, 合并脑梗死2例, 合并心律失常11例, 合并心力衰竭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或钙拮抗剂、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 L+25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比较:经过治疗, 观察组胸痛消失60例, 胸闷消失60例, 心悸消失61例, 气短消失62例。对照组胸痛消失48例, 胸闷消失48例, 心悸消失46例, 气短消失46例。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经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 对照组总有效率73.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流变指标明显降低,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丹红注射液组方为丹参与红花。君药为丹参, 其药理机制: (1) 抑制磷酸二酯酶, 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 (c AMP) 浓度; (2) 其水溶成分7643能兴奋前列腺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 使PGI2生成增多, 血管内皮细胞中的PGI2增高, 增强血管扩张和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3) 是强抗氧化剂, 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 抑制脂质去氧化, 稳定细胞膜, 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 作用与剂量有明显正相关性[2]。红花是丹红注射液中的臣药, 为菊科属植物的干燥花, 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 经盐酸水解后得葡萄糖和红花素、红花醌苷及新红花苷。红花的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作用, 对二磷酸腺苷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 抑制血栓形成, 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红花应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已有悠久历史, 红花制剂可缓解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症状, 改善缺血性心电图与血流动力学状况。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观察组胸痛消失60例, 胸闷消失60例, 心悸消失61例, 气短消失62例, 对照组胸痛消失48例, 胸闷消失48例, 心悸消失46例, 气短消失46例,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 对照组总有效率73.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流变指标明显降低,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陈国伟, 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20-421.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2例, 年龄35岁~72岁, 平均48.2岁, 其中男26例, 女36例;病程2个月至16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排除脑梗死或脑出血。来院时均有发作性眩晕;经颅多普勒 (TCD) 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颈椎CT或X线颈椎片检查提示:43例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或椎体轻度移位;伴有高血压病或一过性血压升高25例;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29例;2型糖尿病12例。按照来诊日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 男12例, 女20例, 年龄45岁~78岁 (62.2岁±6.8岁) ;对照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44岁~79岁 (61.2岁±5.8岁) 。排除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使用溶栓等药物;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1.2 诊断标准

参照WHO推荐“可能”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 即起病急, 2 min内出现眩晕, 同时合并下列一项以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单侧或双侧眼一侧视野视力丧失;平衡失调、眼颤、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不良等, 并且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 (山东菏泽步长制药厂) 30mL、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100 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15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1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15d为1个疗程。两组降血压、降血糖及对症处理等相同。

1.4 观察指标

每日查房时询问并记录患者眩晕症状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均行经颅超声多普勒、CT或MRI、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眩晕缓解的程度分4级。痊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消失, 在观察期内无眩晕发作, TCD的血液流速指标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头微有昏沉, 或头晕目眩轻微, 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 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缓解, 静止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 但变换头位时可诱发且存在部分伴随症状, 生活和工作受影响, TCD的血液流速指标治疗前后有改善;无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血脂比较 (见表3)

3 讨论

VBI是临床上对椎基底循环缺血的综合诊断, 是以后循环缺血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 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 脑部血流不畅, 供血不足, 病人可出现眩晕, 多为旋转性眩晕, 眩晕发作常于2 min~5 min内达高峰, 维持2min~15min, 常伴有恶心呕吐, 肢体震颤, 步行不稳等共济失调, 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 出现黑蒙, 甚至失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大动脉狭窄、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 造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 从而出现其他供血区域包括内耳、脑干 (中脑、桥脑、延髓) 、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各组织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

VBI发生的机制是因为内耳前庭对缺血非常敏感。眩晕常由转动颈部而诱发 (转颈试验阳性) , 部分病人有颈项背的紧扎疼痛感, 手指发麻, 这是臂丛神经受压的神经根刺激症状, 病人的发病年龄较大, 一般在50岁左右, 颈椎CT或颈椎X线正、侧、斜位片提示有颈椎病病史。如缺血重者可发生突然短暂昏迷, 一过性失语, 肢体麻木或乏力, 此为椎—基底动脉型TIA, 常称“脑卒中先兆”。临床诊断须与梅尼埃病相鉴别, 梅尼埃病属于前庭周围性眩晕, 是内耳前庭迷路的水肿或炎症, 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眩晕呈天旋地转样, 伴耳鸣、眼球水平性震颤、胸闷、恶心、呕吐, 随体位变动而症状加重, 往往由外感或疲劳而诱发, 查电测听共振以确诊。

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 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 脑部血流不畅, 供血不足, 常出现眩晕等症状。可以出现舌暗淡,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搏沉弦, 或弦滑无力常出现眩晕等症状。因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厥证”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有“上虚则眩”、“上所不足”、“髓海不足”均属因虚致眩。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发病原因之一。历来医家认为该病病因以虚为主, 常夹风、火、痰、瘀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发展。中医对VBI性眩晕病因病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气虚为本、血瘀为患, 痰饮瘀血为患, 阴虚阳亏、痰瘀为患, 瘀阻脉络为患, 脾肾不足、痰瘀阻络为患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 夹痰上扰, 气机受阻有关。丹红注射液是中药红花、丹参的提取物, 具有活血化瘀, 通脉舒络的作用, 药理研究表明可以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 具有扩张心脑血管, 改善心脑血供,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抑制血小板的凝集, 降低纤维蛋白的含量, 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性[2]。经临床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机制:丹红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改善脑的后循环血管供血;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兴奋血管平滑肌, 降低椎动脉阻力及缓解血管的痉挛;提高缺血部位的血流量;通过上述的各种作用, 调节椎-基底动脉的供血, 以改善脑干、小脑及枕叶的缺血缺氧状态, 消除眩晕及其他并发症状。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 并具有较弱的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作用, 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而改善大脑及四肢微循环血流,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红细胞变形性的功能。

本研究通过观察丹红注射液加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VBI,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丹红注射液加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在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同样有效。但治疗组的自身先后对照, 眩晕症状的缓解、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的改善非常明显 (P<0.05) , 说明丹红注射液作用快、疗效高、疗程短, 且安全 (无输液反应及肝肾损害等) , 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预防TIA的有效药物。

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30mL、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100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15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1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15d为1个疗程。观察其对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优于对照组的76.7% (P<0.05) ;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变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辨证符合血瘀络阻症的临床研究中, 丹红注射液加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疗效显著优于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丹红注射液,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Report of the WHO task force on stroke and other cerebrovasulardisorders.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therapy[J].Stroke, 1989, 20 (10) :1407-1431.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根据2003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者, 尿蛋白定性3次以上为阳性, 尿蛋白持续0.5 g/d,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

1.2 方法 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升高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3例, 男23例, 女20例, 年龄47~70岁, 平均 (56.4±8.3) 岁, 对照组43例, 男22例, 女21例, 年龄48~72岁, 平均 (55.3±9.1)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BMI (体重指数) 、BUN、Cr、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差异无显著性。丹红治疗组在降糖、降脂、降压及服用阿司匹林等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1次/d, 4周为1疗程;对照组除不使用丹红注射液外, 余治疗同治疗组。

1.3 观察项目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白蛋白、血流变学指标、血脂、糖化血红蛋白。

1.4 测定方法 尿白蛋白采用散色速率法, 使用Beckman Array360, 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试剂盒;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采用生化法。全血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使用北京利普生集团生产LBY-N6A型旋转式血黏度计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 (x¯±s) 差表示, 组间差异性采用方差分析, 治疗前后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治疗前后24

h尿白蛋白、血流变学指标、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见表1、2、3。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尿白蛋白、血流变学指标、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下降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前明显下降。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 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大量研究支持该病为多因素所致, 但最根本原因仍然还是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的微循环改变。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高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跨膜压升高又是尿白蛋白产生增多的一个因素。有研究证实[1]在糖尿病肾病状态时, 高血糖、糖基化终末产物等因素均可诱导肾脏中活性物质明显增加, 这些增加可促进细胞肥大, 使IV型胶原和层粘蛋白大量累积, 并使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相对减少, 促进肾脏组织纤维化[2]。其次, 一氧化氮有强烈舒张血管的作用, 可抑制血小板、白细胞聚集, 减少胶原蛋白及纤维蛋白产生, 有利于防止肾脏纤维化。因此,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除了严格降糖、降压、降脂以及使用ACEI或ARB外, 使用一氧化碳调节剂, 抗氧化剂即成为治疗的新方向。丹红注射液是以丹参、红花为原料, 经过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 主要药理作用为抗凝、扩血管、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 以及有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促进血栓溶解的作用。能通过抑制糖尿病肾病患者活性物质释放, 改善肾脏细胞外基质蛋白代谢异常, 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还能显著改善糖代谢、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轻非酶糖基化, 保护患者肾脏功能, 从而防止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丹红注射液在临床观察中无不良反应, 而且价格低廉, 在目前糖尿病肾病尚无特殊治疗的情况下, 鉴于其多角度的对糖尿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其不失为一种推广应用抑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理想药物之一,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宝厚.血液流变量测定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 1987, (3) :128.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9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54-01

笔者2008年3月~2013年1月采用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为主的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①》标准[1],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36~70岁;病程6月~8年。对照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8~72岁;病程7月~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商品名:舒丽启能(Cerekinon),由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0mg,po,3次/d;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天,15d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7d,连续治疗4个疗程。两组病人在观察前1周末服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和其它促进肠动力药,疗程中均禁止用其他对消化系统动力有作用的药物。

观察方法:与用药前后随访并记录病人餐后饱胀、上腹引起胀满、早饱、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和嗳气等主要临床症状。服药前后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糖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并观察病人的不良反应。

1.3疗效评估[2]:接诊轻重分为4级(0,+,++,+++),0:无症状;+:轻度症状;(++):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症状重,无自发缓解期,明显影响病人生活及工作,且难以忍受。疗效评估治疗后症状改善2个等级或完全消失为显效;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1.4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及病理活检复查提示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减轻2个级度以上为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好转,胃镜及病理活检复查提示,粘膜炎症改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或减轻1个级度以上为有效;临床主要症状稍有好转或无改善,胃镜及病理活检复查提示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別n治愈有效无效总效率(%)治疗组641543690.63对照组608282463.33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胃痞”之范畴。病机为久病入络,气机不利,淤血内停,胃失濡养而发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改变在于胃粘膜充血[3]。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本病切中病机。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和红花组成。丹参味苦,性寒,通血络,散郁结,为主药;红花味辛,性为温,化瘀血,通经络,为辅药。二药相辅祛瘀生新,驱邪而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丹参为沉降之物,红花为升浮之品,二药同用,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行气活血之功尤为显著,对临床症状如胃痛、腹胀的改善效果较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胃的微循环,对胃粘膜防御因子的保护功能具有增强和激活作用,能不同程度地软化所并发的增生性病变。故对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曲美布汀作为一种新概念的全胃肠动力调节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胃肠运动障碍:1.作用于外周围胃肠道神经丛阿片受体,对消化道具有兴奋和抑制两重性。当胃肠道处于高动力状态时,曲美布汀作为k-阿片样受体激动剂作用与周围和中枢的迷走和非迷走传入通路中的受体,降低神经兴奋性,抑制胆碱能神经,乙酰胆碱释放减少,抑制胃肠运动[4]。当胃肠处于低动力状态时,曲美布汀激活阿片u受体,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肾上腺素释放,并直接解除对胆碱能神经的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增加,以上结果,促进胃肠道运动,加强胃与十二指肠功能的协调性,使胃的不规则运动规律化。2.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K+,Ca+通道,选择性的阻滞Ca+的内流或K+的外流,降低或增加病人伤害性感受的阀值,调节胃肠道肌群的活动,缓解症状。3.影响胃肠肽类释放。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1983.22(5):261.

[2] 王爱云,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未淤血论治[J].中国中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291.

[3] 张永峰,谭永港,贾秀琴,等.理气活血法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2):93.

丹红注射液疗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对本组研究完全知情同意, 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确诊为急性心肌缺血, 符合第8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2];满足药物治疗指征;无精神系统疾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疾病;恶性肿瘤;合并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疾病;凝血功能、免疫机制异常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51~82岁, 平均 (70.5±2.5) 岁, 病程6个月至20年, 平均 (4.5±0.5) 年;其中1例存在心肌梗死病史, 11例合并颈椎病, 20例高血压, 8例高血脂;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Ⅱ级6例, Ⅲ级23例, Ⅳ级11例;对照组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52~80岁, 平均 (71.4±3.7) 岁, 病程8个月至19年, 平均 (4.9±1.0) 年, 其中1例存在心肌梗死病史, 11例合并颈椎病, 20例高血压, 8例高血脂, NYHA分级Ⅱ级6例, Ⅲ级23例, Ⅳ级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案治疗, 包括抗凝、抗心律失常、降糖降脂、降压和吸氧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除上述基础治疗外, 联合丹红注射液, 将20 ml丹红注射液溶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为7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心电图改善情况[3]对患者进行治疗且疗程结束后检查心电图, ST段与T波检查时, 未发生任何变化的判定为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电图检查, 超过30%T波倒置变浅, ST段下落0.05~0.10 m V判定为有效;对患者进行治疗且疗程结束后静息心电图检查, 超过50%T波倒置变浅, ST段下落0.1~0.3 m V, 判定为显效。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3.2 心绞痛改善情况[4]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没有减少甚至恶化;有效:接受治疗后患者心绞痛次数有所减少;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绞痛无发作。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心电图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有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 (5/40) , 其中2 例神经系统损伤, 1 例肌肉系统损伤, 2 例消化系统损伤;观察组无1 患者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肌缺血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老年人身体功能处于衰弱状态且对疾病的敏感程度下降, 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心脏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冠状动脉出现痉挛或者狭窄会导致下游心肌缺血缺氧, 而长期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会降低神经对致痛物质的敏感程度, 痛阈提升, 且老年人群容易忽视病情的存在, 是诱发冠心病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当前对心肌缺血治疗方式中, 最常用的是恢复后再灌注, 保护心肌细胞、对抗血小板进行治疗等。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与红花, 两者对心肌缺血在一定程度上均有缓解效果[4]。丹参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研究显示, 丹参有效成分主要为水溶性酚类物质以及脂溶性丹参酮物质, 其具备以下药理学效果[5]:抗凝与纤溶功能得到强化且降低其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率;抗氧化效果显著, 可清除由于多种原因诱导发生的自由基。对红花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发现其主要含有查尔酮类、黄醇酮及其苷类、脂肪酸、甾体以及其他成分, 药理表明红花具备抗凝血效果, 能够扩张血管并提高血流量, 使患者微循环得到改善, 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凝血酶活性, 能够避免患者形成血栓, 加快血栓溶解速度。红花还具有以下药理学效果:突出的抗凝血作用, 且红花黄色素对无论是内源性或者外源性凝血均有着令人满意的抑制作用, 另外还可抑制患者凝血过程中发生的血小板黏附、血栓形成等反应;使患者血液的黏滞作用有所降低, 红花黄色素可以改善人体血瘀微循环网点数、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黏度等。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除了常规药物外, 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 其各项临床指标诸如心绞痛与心电图等改善情况相对于单纯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更具优越性, 完成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无患者存在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作为常见临床疾病, 心肌缺血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质量均造成严重威胁, 对此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 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摘要: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 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案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心绞痛改善情况、心电图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85.0%,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 观察组无1患者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 并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急性心肌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梁其奎.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7 (5) :27-27.

[2]陈静.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J].陕西中医, 2014, 34 (2) :140-141.

[3]张勇.步长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1) :248-249.

[4]樊玉雪.7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 :83-183.

上一篇:沉闷下一篇: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