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2024-10-20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共7篇)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1

疫苗接种、病原感染和饲料异物排斥反应等均可引起仔猪的免疫应激。模拟免疫应激通常采用对动物注射脂多糖的方法诱导动物机体分泌过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1,2]。仔猪在免疫应激过程中会出现发热、呕吐等炎症表现,伴有氧化应激反应[3]。对乙酰氨基酚是传统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其抗炎作用较弱,但对胃肠道的损害作用较轻。乙酰半胱氨酸为传统的黏液溶解剂,进入体内可合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具有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4]。本试验观察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后仔猪血浆中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对乙酰氨基酚(批号为50802007,含量≥98%),河北冀衡集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乙酰半胱氨酸(批号为20071203,含量≥98%),武汉武大宏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脂多糖(LPS)、大肠杆菌(血清型O55:B5,Sigma公司生产;抗氧化指标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

试验猪(杜洛克×长白×大白),选自武汉新农源畜牧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选用体重为(7.98±1.00)kg的健康仔猪30头,随机均分为5组(对照组、脂多糖造模组、对乙酰氨基酚组、乙酰半胱氨酸组和对乙酰氨基酚+乙酰半胱氨酸组),每组6 头。仔猪预饲10 d后开始给药,对照组和脂多糖造模组饲喂基础日粮,对乙酰氨基酚组和乙酰半胱氨酸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00 mg/kg对乙酰氨基酚和1 200 mg/kg 乙酰半胱氨酸,对乙酰氨基酚+乙酰半胱氨酸组在基础日粮中同时添加600 mg/kg 对乙酰氨基酚和1 200 mg/kg 乙酰半胱氨酸。

2.2 动物造模与采样

给药后5天,各组仔猪分别按体重100 μg/kg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在注射脂多糖前及注射后3小时和24小时经前腔静脉采血,制备血浆。

2.3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采用酶标仪测定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2.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3 结果

3.1 对健康仔猪血浆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见表1)由表1可见,与不添加药物组(对照组与脂多糖

注:无肩标表示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造模组)比较,3种药物处理组的5种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本试验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对健康仔猪的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

3.2 对脂多糖诱导仔猪血浆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脂多糖刺激后3小时和24小时仔猪血浆中的抗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见表2、表3。

由表2可见:脂多糖刺激后3小时,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造模组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性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则显著性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则变化不显著。与脂多糖造模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乙酰半胱氨酸组和对乙酰氨基酚+乙酰半胱氨酸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与脂多糖造模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

由表3可见,脂多糖刺激后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造模组的各项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各药物处理组与造模组比较,各项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均恢复至造模前水平。

注:无肩标表示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4 讨论

脂多糖刺激可激活巨噬细胞,引起免疫应激,使动物出现明显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3,5,6]。在本研究中,脂多糖(100 μg/kg)诱导后3小时,脂多糖造模组仔猪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则未见显著变化;脂多糖诱导后24小时,脂多糖造模组仔猪血浆中各抗氧化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本试验结果显示,脂多糖可引起仔猪的急性氧化应激反应,与脂多糖对肉仔鸡的作用相似[6]。

对乙酰氨基酚是传统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可以较好地控制免疫应激时动物的相关症状,如发热、疼痛等,但其抗炎作用较弱。该药对胃肠道的损害作用较轻,用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全的断奶仔猪具有优势。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仔猪日粮中添加600 mg/kg的对乙酰氨基酚(相当于按体重每天内服30 mg/kg),对脂多糖诱导后仔猪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该作用可能与对乙酰氨基酚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乙酰半胱氨酸是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脏损伤的首选解毒药[7]。本试验结果表明,乙酰半胱氨酸除对脂多糖诱导后仔猪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外(P<0.05),还可显著升高仔猪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降低血浆中丙二醛含量,表明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诱导仔猪的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后,对仔猪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丙二醛等抗氧化指标的异常变化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由于脂多糖诱导后仔猪出现发热、呕吐、嗜睡和震颤等症状[2],两药的配合使用,可实现对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全面缓解作用。

综上所述,脂多糖刺激可导致仔猪的急性氧化应激,对乙酰氨基酚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后对脂多糖诱导的仔猪氧化应激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摘要:为了研究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半胱氨酸单用或联用后对仔猪氧化应激的影响,试验采用脂多糖诱导(按体重100μg/kg进行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仔猪氧化应激模型,检测药物对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混饲600 mg/kg)和乙酰半胱氨酸(混饲1 200 mg/kg)单用或联用,对健康仔猪血浆中抗氧化能力指标无明显影响;脂多糖诱导后3小时仔猪血浆中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对乙酰氨基酚单用可抑制SOD含量的降低(P<0.05),乙酰半胱氨酸单用、乙酰半胱氨酸与对乙酰氨基酚联用对脂多糖诱导的血浆中MDA含量、SOD活性和GSH含量的异常变化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P<0.05);脂多糖诱导后24小时,各处理组仔猪血浆中抗氧化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乙酰半胱氨酸,脂多糖,抗氧化能力,仔猪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刘玉兰,朱惠玲,等.L-精氨酸对脂多糖刺激的断奶仔猪肠道损伤的缓解作用[J].畜牧兽医学报,2007,38(12):1323-1328.

[2]LEE J J,HUNG W T,SHAO D Z,et al.Blocking NF-kappaBactivation may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the fever therapy[J].Jpn JPhysiol,2003,53(5):367-375.

[3]张伟,杨震国,侯永清,等.N-乙酰半胱氨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空肠黏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1,23(5):842-847.

[4]BURGUNDER J M,VARRIALE A,LAUTERBURG B H.Effect ofN-acetylcysteine on plasma cysteine and glutathione followingparacetamol administration[J].Eur J Clin Pharmacol,1989,36(2):127-131.

[5]PALACIO J R,MARKERT U R,MARTINEZ P.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N-acetylcysteine on lipopolysaccharide-activatedmacrophages[J].Inflamm Res,2011,60(7):695-704.

[6]董晓玲,刘国华,蔡辉益,等.急性免疫应激对肉仔鸡血液指标及肌肉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7,28(19):27-29.

[7]LAUTERBERG B H,CORCORAN G B,MITCHCELL J R.Mecha-nism of action of N-acetylcysteine in th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hep-atotoxicity of acetaminophen in rats in vivo[J].J Clin Invest,1983,71(4):980-991.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0例重症早期HFMD,150例患儿均于起病后数小时到3 d内来院就诊,由我科确诊为重症早期手足口病,其中男患儿96例,女患儿54例;<1岁38例,1~3岁95例,3~4岁17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4.5岁,平均年龄2岁6个月;住院时间(8.5±1.7)d。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对照组6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标准[1]。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表现: 3岁以下的患者;(1)持续高热不退;(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5)高血压;(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5岁;入院前未予特殊干预治疗。排除入院即诊为危重病例、水痘、风疹、荨麻疹、幼儿急疹及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乙酰半胱氨酸禁用)等病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利巴韦林抗病毒药物,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头痛、呕吐或颈部抵抗、脑脊液异常者给予20 %甘露醇;不能进食者给予补充热量和电解质;酌情酌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痰热清(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 ml/(kg·d)+5 % GS 100 mL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100 mg/(kg·d)+5 % GS 100mL(最大不超过4 g/d)静注。两组入院治疗观察病情进一步加重或3~5 d症状不缓解者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1.3 观察指标

(1)一般情况:观察患儿的精神、体温、易惊、皮疹、口腔疼痛、咳嗽等变化;(2)实验室检测指标:血常规,心肌酶,胸片,病原学检测指标等;(3)疗效性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减的时间(体温下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是否需要加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所有统计均以P<0.05作为差异性检验标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150例患儿均发热,体温37.8~41.0 ℃,平均38.72 ℃,持续发热(3.97±1.53) d;皮疹150例(100 %),手足口皮疹139例(93 %),疱疹性咽颊炎11例(7 %);精神差129例(86 %),嗜睡94例(63 %),易惊或肢体抖动69例(46 %);肢体无力12例(8 %),头痛伴呕吐49例(33 %),热惊厥9例(6 %),颈部抵抗21例(14 %);呼吸、心率增快32例(21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12例(8 %),咳嗽47例(31 %),伴咳痰28例(19 %),肺部有啰音11例(7 %)。

2.2 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150例,白细胞计数增高74例,占49 %;血糖检查150例,升高11例,占7 %;全胸片检查150例,双肺纹理增粗66例,占44 %,炎性改变18例,占12 %;心电监护检查142例,有改变者10例,占7 %,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心律不齐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150例,升高95例,占63 %;头颅磁共振检查48例,16例异常,占33%。(2)病原学检测:150例患者中87例送检咽拭子标本至本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RT-PCR检测肠道病毒EV71阳性54例,柯萨奇病毒A16(CoxA16)24例,其他9例。

2.3 疗效

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后2~3 d进行评价,观察组平均住院日6 d,对照组平均住院日9 d;观察组加用痰热清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后退热、退疹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7例(8 %)因病情加重加用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而对照组19例(30 %)加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具有起病急、流行强度大,通常不严重,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极少数病情进展为危重病例而危及生命。目前无有效的疫苗来预防,又无特殊的抗病毒药物可以应用,治疗主要给予对症、支持性疗法,目的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故在诊疗过程中及时识别出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断病情恶化是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因目前对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主要以利巴韦林抗病毒为主,但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有较强的依赖性,容易产生耐药性而影响其临床疗效[2]。故临床中多联合其他药物协同抗病毒治疗。本研究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应用痰热清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痰热清注射液由纯中药材提取精制而成,其成分为: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具有抗菌、镇咳、化痰、平喘、解痉及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少[3]。其中的山羊角及熊胆粉具有退热清心、平肝熄风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故其又有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董崇林等[4]研究发现痰热清联合应用于治疗手足口病,能快速缓解患儿的发热症状,促进疱疹消退及溃疡愈合,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李富善等[5]研究发现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总有效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咳嗽消失及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

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一种巯基化合物,既往多用于治疗肺部疾患做为黏液溶解剂和急性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NAC不仅是谷胱甘肽的前体,也是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减少炎性细胞因子、抗氧化性等多种作用,对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6]。有研究提示,NAC可以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通过抗氧化、抑制氧化应激及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等多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7]。同样的机理在肺损伤的防治作用也获得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支持。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细胞保护作用,故对心、脑、肺等多器官均有保护作用。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后机体可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诱导TNF-α、IL-6等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产生,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重症手足口病,有研究发现体内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均明显升高[8]。近年来我国由于感染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例及死亡病例有上升趋势,多项研究证实,EV71可感染树突状细胞而激活释放细胞因子IL-6、IL-12、TNF-α,这与重症病例发生有关[9],EV71感染主要死因是神经源性肺水肿,一般认为由于脑干脑炎和全身炎症反应所致,其机理与大量炎性反应介质的大量释放有关。N-乙酰半胱氨酸能补充体内谷胱甘肽含量,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直接清除自由基;减少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产生,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等作用,在众多重症病例研究中突显其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极少。

本次临床研究采用痰热清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早期手足口病,通过临床观察、统计分析发现痰热清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静注能明显改善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缩短病程,减少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本研究150例重症早期HFMD均治愈出院,没有出现重症危重型及死亡病例。故临床医护人员提高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高危因素,特别在病程早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重症病例早期表现,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摘要:目的:探讨痰热清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早期重症HFMD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6与对照组6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抗病毒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B、支持对症,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痰热清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静注。观察发热、皮疹、易惊、肢体抖动、烦躁等临床表现转归时间,是否需要加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平均住院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及皮疹消退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应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痰热清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及预后。

关键词:痰热清,乙酰半胱氨酸,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S],2010.

[2]房辉.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6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44-45.

[3]韦西鲁,蒙涛,莫韦敏.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肺炎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1(5):742-743.

[4]董崇林,孙铭晓,连成成.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1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4):442-443.

[5]李富善,黄晓玲.痰热清注射液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5):78-79.

[6]刘婧媛,钱素云.N-乙酰半胱氨酸在危重症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31(6):334-336.

[7]罗高权,杨忠民.N-乙酰半胱氨酸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4):1883-1884.

[8]任雪云,申长清,蔡文仙,等.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2,2(7):215-216.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间质性肺炎患者6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7例, 年龄38~69 (45±8.5) 岁。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5例, 年龄39~70 (46±8.6)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美国的胸科协会和欧洲的呼吸病学会在2002年制定的有关突发性的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标准。两组中均无对低分子肝素和乙酰半胱氨酸药物禁忌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即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5000IU) , 皮下注射, 1次/d, 每月治疗14d。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0.6g, 口服, 3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项目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采集, 应用Elisa法对血清Ⅲ型胶原的水平进行检测, 并进行HRCT的病变评分和6min步行试验。HRCT的病变评分标准把肺脏分成上肺野、中肺野、下肺野, 在每个肺野内, 出现网状改变 (1分) , 磨玻璃状改变记 (2分) , 斑片状模糊影 (3分) , 小片状模糊影 (4分) , 网状影 (5分) , 评分计数为总分[1]。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表示,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χ2和t检验。以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见附表。

由附表可见,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Ⅲ型胶原的水平均明显下降、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明显延长, 两组比较,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HRCT的病变评分优于对照组,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间质性肺炎患者早期多以胸闷、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 而后逐渐发展成为进行性的呼吸困难。病理为由早期出现肺泡炎逐渐过渡到晚期出现弥漫性的肺间质纤维化[4]。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发现时一般多为中晚期, 通常间质已经出现纤维化的改变, 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不佳。而相关研究证实, 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机体凝血功能存在异常改变, 导致凝血激酶的激活异常, 同时, 氧化应激出现失衡, 由于体内的活性氧增多、生成明显, 导致机体的生物膜系统受到损伤, 细胞内出现氧化磷酸化的障碍, 加重肺间质纤维化。所以, 对于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 应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失衡方面着手, 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病情。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乙酰半胱氨酸属于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 能够对体内的氧自由基进行清除, 使肺间质的纤维化得到改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间质性肺炎患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间质性肺炎患者6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Ⅲ型胶原水平、HRCT病变评分、6min步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Ⅲ型胶原的水平均明显下降、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明显延长, 两组比较,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HRCT的病变评分优于对照组,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间质性肺炎患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乙酰半胱氨酸,间质性肺炎

参考文献

[1]戈艳蕾, 李繁丽, 王红阳, 等.γ-干扰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IPF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2, 41 (1) :47-48, 50.

[2]班承钧, 代华平.凝血系统的异常与肺间质纤维化[J].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15) :1165-1169.

[3]胡玉洁, 黄文杰.氧化应激促进肺间质纤维化的机制[J].国际呼吸杂志, 2012, 32 (8) :605-607.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进行临床诊断并均已确诊, 排除伴有使用全身激素治疗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患者28例, 男15例, 女13例, 年龄52岁~85岁, 平均年龄 (65.4±5.8) 岁;病程2年~18年, 平均 (12.5±2.6) 年;其中轻度患者15例, 中度患者8例, 重度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28例, 男14例, 女14例, 年龄54岁~82岁, 平均年龄 (62.6±5.4) 岁;病程2年~16年, 平均 (12.8±2.4) 年;其中轻度患者16例, 中度患者9例, 重度患者3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比较分析。

1.2治疗方法观察组:对本组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噻托溴铵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进行治疗, 并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勿进食辛辣及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茶碱、氨溴索、抗生素、短期应用激素、雾化吸入特布他林等, 最后给予吸氧、解痉、体位排痰与营养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1]。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后, 给予患者噻托溴铵与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 其中噻托溴铵[2]药物的使用方法为吸入, 吸入剂量为18μg/次, 1次/d;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3]600 mg, 温开水溶解口服, 2次/d, 疗程为2周。与此同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可根据病情对患者的实际用药剂量作出适当调整, 如患者出现不适症与不良反应, 应立即减少或停止用药。

对照组:对该组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4]进行治疗, 并且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茶碱、氨溴索、抗生素、短期应用激素、雾化吸入特布他林等, 同时给予患者噻托溴铵治疗, 18μg/次, 使用方法为吸入, 吸入剂量为18 ug/次, 1次/d。与此同时, 对患者辅以吸氧、解痉、体位排痰与营养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 以达到促进治疗效果的作用。

1.3疗效评价显效:患者经治疗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消失, 患者肺部功能得到明显好转;有效:患者经治疗后, 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肺部相关功能得以提高;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未改善, 肺部功能未好转。

1.4安全性评价在临床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1次/周的临床症状观察, 及时发现和记录患者在此期间的不良事件。同时, 对患者实施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与X线胸片等常规检查,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 判断每种药物对患者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从而判定每种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患者多存在慢性咳嗽症状, 及胸闷和气短的症状, 以及咳脓性痰、呼吸困难与喘息急促等症状。该病发病机理主要以慢性炎症、抗蛋白酶失衡与氧化、抗氧化失衡三个关键因素为主, 故具有多发性和炎症反应的临床特点[5]。通常,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 但由于治疗药物的种类繁多, 治疗效果差异较大, 安全系数不同, 因此为患者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临床用药显得十分重要[6]。

采用噻托溴铵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噻托溴铵作为一种长效胆碱受体阻滞剂, 对胆碱受体具有较强的阻断作用, 可减少患者因胆碱受体阻断引发唾液分泌、支气管收缩与瞳孔扩散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而起到提高支气管扩张效果的作用[7]。同时, 噻托溴铵具有抗炎症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浸润的功效,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气道重塑与缓解肺功能恶化的目的。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作为一种新型黏液溶解剂和抗氧化药, 能有效促进痰液排出气道, 清除患者体内部分氧化自由基, 起到阻断细菌对口咽部上皮细胞黏附作用的临床效果[8]。

综上所述, 噻托溴铵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家华, 郭述良.不同剂量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12 (2) :86-89.

[2]周洋, 张家洪, 黄河, 等.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炎性反应及氧化/抗氧化失衡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21 (5) :668-669.

[3]董广锋, 刘瑞娟, 郭兴华, 等.噻托溴铵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及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4, 54 (42) :106-107.

[4]杨遂川.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评价[J].医学信息, 2014, 22 (35) :127-128.

[5]孔维香, 马会平.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及其对气道炎症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3, 53 (37) :71-72.

[6]夏玲, 刘旭, 伏振, 等.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8) :729-731.

[7]殷凯生, 张德平, 施毅, 等.国产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 (7) :519-523.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研究对象:接受造影剂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干预措施及对照措施:干预组使用NAC联合生理盐水水化预防CIN, 对照组单独使用生理盐水水化或安慰剂联合生理盐水水化预防CIN。结局指标:CIN的发生率。本研究参照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协会, 将注射碘对比剂后72 h内, 血肌酐 (serum creatinin, Scr) 升高0.5 mg/dl (44.2μmol/L) 或比基础值升高25%定义为CIN[1]。

1.1.2 排除标准

非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或对照组没有使用生理盐水水化;干预组使用NAC联合非诺多泮、茶碱、碳酸氢钠、维生素C;未设对照组或以自身为对照;CIN定义不同 (如观察指标不是血清肌酐水平、观察期不是72 h内) ;重复发表;非中文或英文文献 (包括摘要为英文, 但全文非中文或英文) ;仅有摘要不能获取全文;动物实验。

1.2 文献检索

以contrast media、contrast medium、contrast agent、radiocontrast、renal insufficiency、nephritis、nephropathy、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ontrast-associated nephropathy、acetyclysteine、NAC、造影剂、对比剂、乙酰半胱氨酸、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肾功能损害、造影剂肾病为检索词检索Pub Med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Cochrane Library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维普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和万方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

1.3 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预定标准, 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资料提取, 对于有分歧的请第3位研究人员参与讨论解决。根据预先制定的资料提取表提取数据, 包括标题、作者、出版日期、文献来源、研究对象的来源及例数、分配方案、干预措施、水化方法和CIN发生情况等。同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按照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估。总分为7分, 1~3分质量偏低, 4~7分质量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导入Rev Man 5.2软件进行分析。采用Cochrane Q和I2统计量对研究文献的异质性进行评估。若P≥0.1, I2≤50%提示文献有同质性, 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 I2>50%提示存在异质性,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如果异质性过大仅做描述性分析。以风险比 (risk ratio, RR) 及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 为效应量,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用Begg’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初检文献459篇, 阅读标题及摘要后将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排除, 对剩余的91篇进一步阅读全文, 最终33个RCT研究[]被纳入, 共5 586例病例。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

纳入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的有12个, 另有2个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 12个专门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33个文献中使用NAC总量1 200~7 200 mg, 26个采取口服给药, 5个采取静脉给药, 2个先静脉后口服给药。造影剂使用方面, 24个研究使用低渗造影剂, 6个使用等渗造影剂, 2个使用高渗造影剂, 1个未描述, 造影剂用量40~277 ml。所有研究描述基线资料有可比性, 其中有13个研究描述随机方法, 4个研究描述分配隐藏, 14个研究实施盲法, 11个研究报道失访/退出。根据Jadad评分3分11篇, 4分10篇, 5分6篇, 6分4篇, 7分2篇。

2.3 Meta分析结果

采取随机效应模型, 33个RCT研究间存在异质性[RR=0.67, 95%CI (0.53, 0.84) ]。总体效应的假设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9, P=0.000) , 与对照组比较, NAC联合生理盐水可减少CIN风险。见图1。

2.4 亚组分析

进一步按给药方式、NAC总量、基础肾功能、造影剂类型和造影剂用量进行亚组分析。由于目前没有具体标准定义NAC总量及造影剂使用量, 本研究将NAC总剂量<4000mg定义为常规剂量, ≥4 000 mg定义为高剂量。造影剂使用量0~100 ml定义为小剂量, 101~200 ml定义为中剂量, >200 ml定义为大剂量。基础肾功能损伤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e GFR<60 ml/ (min·1.73m2) (相当于男性Scr 1.3 mg/dl, 女性Scr 1.0 mg/dl) 患者发生CIN的风险显著升高, 本研究将Scr≥1.1 mg/dl视为基础肾功能不全。结果显示, 相对于对照组, 口服NAC组、常规剂量NAC组、基础肾功能不全组、使用低渗造影剂组和使用小至中等剂量造影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2.5 敏感性分析

通过每次删除1组研究数据检测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 所有结果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说明研究结果整体稳定性较好。

2.6 发表偏倚检测

用Begg’s检验显示, 漏斗图基本对称, 不存在发表偏倚 (P=0.198) 。见图2。

3 讨论

造影剂应用于检查和介入诊疗操作已有70余年, CIN是造影剂使用中常见不良反应之一。目前对于CIN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也无治疗CIN的有效手段, 只能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目前主要预防措施就是水化。水化能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造影剂相关的血液黏滞度和渗透性, 同时扩充血管内容积, 减少CIN发生。除水化外, 临床还常常会使用一些药物预防。

NAC是一种含巯基的抗氧化剂, 具有抗氧化应激, 清除氧自由基, 调节免疫, 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同时可促进谷胱甘肽合成, 减少血管紧张素生成从而舒张血管。因此, 其被认为具有降低CIN发生的作用, 但是临床实验结论却不一致。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证明, NAC联合水化能有效预防CIN, 表明在水化基础上使用NAC有利于减少CIN的发生。但是考虑到33个研究设计存在不同, 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 口服NAC组、常规剂量NAC组、肾功能不全组、使用低渗造影剂组和中小剂量造影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明显减少CIN发生。而静脉NAC组、大剂量NAC组、使用等渗造影剂组和大剂量造影剂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基础肾功能正常组处于临界值, 考虑到这几个亚组纳入研究数少, 故需慎重对待该结果。

本次Meta分析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1) 多数研究未准确描述随机方法和分配隐藏, 因此可能造成选择性偏倚;而盲法不清楚也可能导致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 (2) 研究人群中虽然包括高龄、糖尿病患者, 但是尚缺乏针对这些人群的实验数据; (3) 纳入研究的给药方法及给药剂量不一致, 33个研究中26个为口服NAC, 5个为静脉使用NAC, 2个为先静脉后口服。由于缺乏剂量定义, 可能导致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

综上所述, NAC联合生理盐水水化对CIN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但是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以及不同造影剂和用量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为NAC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评估N-乙酰半胱氨酸 (NAC) 联合生理盐水水化对造影剂肾病 (CIN) 预防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 Med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Cochrane Library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维普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和万方数据库 (1997年1月-2013年12月) , 筛选文献、质量评估后, 将数据导入Rev Man 5.2软件进行分析, 利用Begg’s检验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3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包括5 5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与单独生理盐水水化或安慰剂联合生理盐水水化相比, NAC联合生理盐水水化能够有效降低CIN发生风险[RR=0.67, 95%CI (0.53, 0.84) , P=0.000]。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与对照组相比, 口服NAC组、常规NAC剂量组、基础肾功能不全组、使用低渗造影剂组、使用小至中等剂量造影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egg’s检验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 (P=0.198) 。结论 生理盐水水化基础上口服一定剂量NAC对部分人群的CIN有预防作用。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6

关键词:N-乙酰半胱氨酸,糖皮质激素,肺纤维化, 特发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是以普通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肺疾病[1]。患者有进行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障碍, 可伴程度不同的低氧血症, 肺容量下降。患者有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表现, 严重者可因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预后不佳[2、3]。临床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为主, 疗效不佳, 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大。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4例, 为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分会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 年龄48~76 (61.7±13.5) 岁, 病程7~10年;观察组男19例、女18例, 年龄49~77 (62.3±12.8)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给予泼尼松0.5mg/kg, 口服, 连续治疗4周。4周后改为0.25mg/kg, 连续口服8周。观察组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用法同对照组, N-乙酰半胱氨酸于治疗开始600mg/次, 每天3次, 口服, 连续治疗6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鞠善良的相关标准判定治疗效果[5], 即:经治疗后, 患者咳嗽显著好转或消失, 活动后气喘、肺部Velcro音显著减少或消失, Pa O2增加4mm Hg以上, VC增加≥10%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咳嗽好转, 但仍有中度咳嗽, 轻体力劳动气喘, 深吸气可闻及肺部Velcro音, Pa O2增加<4mm Hg, VC增加<10%为有效;经治疗后, 患者仍有重度咳嗽, 每天20次以上, 静息时有气喘, 平静呼吸可闻及Velcro音, Pa O2及VC未增加甚至下降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数据均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Pa O2、Pa CO2、FEV1/FVC、FVC、MVV、DLco、DLco/VA等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骨质疏松1例, 1例胸闷, 并发症发生率6.7%。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喘鸣1例, 眼睑肿胀2例, 并发症发生率7.9%。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 给予对症处理后即缓解。

3 讨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 以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纤维性炎性肺疾病。患者肺部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增生, 产生胶原蛋白, 肺免疫炎症损伤及氧化—抗氧化失衡等。目前特发性肺纤维化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 主要采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明显, 可抗物理、化学、生理、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炎症。可于炎症早期减轻患者渗出、水肿、白细胞浸润、吞噬反应等, 后期可抑制纤维母细胞增生, 延缓肉芽组织生成, 减低并发症的发生率。N-乙酰半胱氨酸为临床常用的抗氧化剂, 进入机体后可迅速脱去乙酰基转变为半胱氨酸, 发挥灭活活性氧, 稳定细胞内膜及细胞膜结构, 稳定胞内酶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功能。可通过阻止组织核因子NF-κB通路激活, 抑制转移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致纤维化因因子子而而抑抑制制炎炎症症反反应应。。可可通通过过抑抑制制TTGGFF--ββ11抑抑制制成成纤纤维维细细胞胞增增生生, , 抑抑制制胶胶原原合合成成, , 阻阻止止肺肺间间质质纤纤维维化化的的进进展展。。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元珏,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71-1081.

[2] 龙启忠, 杜娟, 张先明, 等.干扰素-γ、N-乙酰半胱氨酸及小剂量强的松联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疗效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1, 36 (5) :465-469.

[3] 黄振杰, 汤艳, 郑金旭.布地奈德吸入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2) :1755-1757.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特发性 (间质) 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7) :387-391.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3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7, 女14例;年龄45~68岁, 平均年龄为 (43.4±6.5)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的诊断标准[2], 一期11例, 二期13例, 三期5例, 四期2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诱因如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蛋白质摄入异常等。将3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16例, 对照组15例, 两组患者年龄组成、性别差异、病程、病情程度、血氨水平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原发病、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服用支链氨基酸及乳果糖的基础上治疗, 对照组单纯给予乙酰谷酰胺1.0g加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联合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15g加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1次/d, 两组疗程均为14d。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检测血氨水平及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肝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比较见表2。治疗组AST、TBIL治疗后14d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满疗程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P>0.05) 。

3 讨论

肝硬化肝性脑病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严重并发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但是目前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仍不能明确, 仅仅停留在几种假说的水平, 这大大限制了人们对肝性脑病的治疗[3]。尽管原因尚不能明确, 仍然可以靠这几种假说了解肝性脑病的发生, 其中氨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血氨的水平能够有效缓解病情。

氨清除主要是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 而乙酰谷酰胺能够通过谷氨酰胺合成清除体内的血氨, 但是其起效缓慢。同时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快速达到清除血氨的目的, 这是因为门冬氨酸鸟氨酸提供了鸟氨酸循环的底物[4], 加速了氨转化为尿素的过程, 同时门冬氨酸鸟氨酸纠正了支链氨基酸与方向氨基酸的比例, 促进了肝脏功能的恢复, 从根本上缓解了发病的原因[5]。

综上所述, 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患者采用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进行治疗, 能够迅速降低血氨水平, 改善肝脏功能,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占国清, 郑三菊, 胡波, 等.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9, 25 (5) :359-361.

[2]李继红.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乳果糖联用治疗肝性脑病43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6) :732-733.

[3]周雨峡, 屠惠明, 扬帆, 等.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功能损害降低胆红素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 (12) :1022-1024.

[4]林庆东.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初步观察[J].海南医学, 2006, 17 (1) :62.

上一篇:专题服务下一篇:电工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