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黄连注射液(精选7篇)
岩黄连注射液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使患者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 (TBI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降低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患者症状、TBIL和ALT的变化, 并检测其安全性。结果 对改善症状、退黄降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退黄降酶疗效, 能改善症状, 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岩黄连,慢性乙型肝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18例, 年龄18~58岁, 平均年龄35岁;对照组45例,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6例, 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36岁。两组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方面均具有其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 (1) 岩黄连注射液10mL加入10%的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 (2) 10%的葡萄糖250mL加甘利欣注射液30mL和阿拓莫兰1.2mL; (3) 10%的葡萄糖250mL加肌苷0.4g、门冬氨酸钾镁30mL、维生素C 2.0g、维生素B6 100mg, 静脉滴注;以上药物每天一次, 20d为1个疗程。对照组除不用岩黄连注射液组外, 其余同治疗组。
1.3 观察项目
(1) 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 (2) 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及心电图。 (3) 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1.5 疗效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TBIL、TBIL和ALT下降至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TBIL、DBIL、ALT下降达到或超过治疗前5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TBIL、DBIL及ALT下降少于50%或反而上升。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t值4.0547 P=0.044;**:t值6.8361P=0.0089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两组病例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注:与对照组比较, *:t值2.0862 P=0.0398;**:t值2.0678;P=0.0415;***:t值2.1142 P=0.0372
注:与对照组比较, *:t值4.7081 P=0.03;**:t值7.7201P=0.0055
3 讨论
岩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岩黄连总碱, 其中以脱氢卡维汀含量最高, 达0.38%, 脱氢卡维汀对肝炎病毒有抑制杀灭作用, 并能较快产生抗体, 增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起到杀灭病菌作用[2], 具有清除肝细胞内病毒、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胆汁排泄等作用。另外还还含有小檗碱、左旋13-β羟基刺罂粟碱、原阿片碱、延胡索丑素等;罂粟碱和延胡索丑素可治疗肝区疼痛或不适;阿片碱可抑制胃肠道蠕动, 缓解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 因而可增进食欲、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3]。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 (TBIL) 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水平,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可改善患者乏力,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可显著改善患者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1)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1) 。93例患者用药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8-59.
[2]宋林.岩黄连与肝复肽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中西医杂志, 2003, 4 (5) :17.
[3]任仲轩.岩黄连治疗病毒性肝炎33例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 2003, 18 (2) :95.
岩黄连注射液 篇2
1 药理作用
1.1护肝作用
研究表明岩黄连能减轻肝组织变性坏死程度, 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可降低谷草转氨酶 (AST) 和谷丙转氨酶 (ALT) 水平,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含量, 并能降低丙二醛 (MDA) 含量[5,6,7,8]。 孙宁玲等[9]研究脱氢卡维丁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发现岩黄连有效成分脱氢卡维丁能显著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的AST、ALT和总胆红素 (TBIL) 水平, 有效减轻小鼠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以及炎性细胞浸润。 研究还发现, 岩黄连可明显增加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总蛋白 (TP) 水平, 显著降低ALT、AST、层粘连蛋白 (LN) 、碱性磷酸酶 (AKP) 、透明质酸 (HA) 水平[10]。岩黄连碱的抗纤维化作用, 可能是由于岩黄连碱抑制小鼠的两种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9 的表达而促进纤维化的逆转[11]。 毕明刚等[12]研究表明, 岩黄连总碱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改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辅助性T细胞 (Th) 1/Th2 平衡有关。
1.2 利胆作用
岩黄连总碱静脉注射给药后, 可增加正常SD大鼠的胆汁分泌量, 具有一定的利胆作用[13]。 黄燮南等[14]研究发现, 岩黄连总碱20 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豚鼠没有明显利胆作用。
1.3 抗癌抑瘤作用
研究表明, 岩黄连总碱能抑制人舌鳞癌 (Tca8113) 细胞增殖, 同时能诱导Tca8113 细胞凋亡[15], 这可能与岩黄连总碱能显著降低Tca8113 细胞中Bcl-2 及NF-Kappa B的表达有关[15,16,17]。 研究还发现, 岩黄连碱在抑制Tca8113 细胞增殖的同时, 也显著降低Tca8113 细胞端粒酶活性及h TERT的表达[18,19]。 谢沛珊等[20]研究发现, 岩黄连针剂对肉瘤或艾氏癌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毛宇昂[21]研究发现, 岩黄连总碱能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 卵巢癌A2780、卵巢腺癌SKOV3 细胞和PM2 细胞株。
1.4 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李丽[22]对岩黄连抗炎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岩黄连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以及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提示岩黄连对多种炎症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岩黄连体外抗菌试验初步证明, 其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脱氢卡维丁, 该成分对革兰阳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23]。 另外岩黄连提取物还有抗病毒作用, 王健等[24]研究发现岩黄连提取物可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 , 对DHBV所致的肝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Zeng等[25]首次证明从岩黄连中分离出的去氢碎叶紫堇碱能显著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1.5 止痛镇静作用
岩黄连总碱皮下注射具有抑制小鼠扭体反应的倾向, 岩黄连总碱也能提高大鼠对热刺激的痛阈, 其镇痛作用大致与安替比林相当[14]。 岩黄连总碱能明显抑制咖啡因诱发小鼠的兴奋活动;明显抑制由电刺激引起的小鼠“激怒”反应;使猴和猫驯服, 并使部分猴和猫产生“僵住症”[26]。
1.6 免疫调节作用
岩黄连提取物能明显促进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 能明显提高细胞吞噬功能, 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14]。 研究还发现岩黄连生物碱能增强T细胞产生IL-2 和IFN-γ 的水平, 提示岩黄连生物碱在免疫调节中是一种增强剂[27]。
2 临床应用
2.1 肝炎、肝硬化的治疗
临床对比观察, 生化检验研究表明岩黄连可改善肝炎患者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方面的症状, 并有明显的降低转氨酶, 降低总胆红素、退黄、升高白蛋白, 改善肝纤维化指标, 促进肝功能恢复的效果。 例如, 黄文琪等[28]用岩黄连治疗黄疸型肝炎患者29 例, 总有效率为93.1%, 高于对照组71.0%的总效率。 江山等[29]用岩黄连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33 例, 与对照组比较T-Bi L、ALT、AST下降显著。 秦如松等[30]用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 例, 结果表明岩黄连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各项指标, 并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郑志想[31]用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发现有明显退黄降酶疗效。
2.2 肝癌的治疗
袁卫平等[32]研究发现, 岩黄连能有效预防和冶疗TACE治疗后的肝损害, TACE后经岩黄连治疗2 周, AST、ALT明显下降, 多数病例恢复正常, 并且有明显的消炎利胆作用, 可使患者食欲增加, 术后低热症状改善, TBIL迅速下降。王阳[33]对42 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应用岩黄连注射液改善肝功能效果进行观察, 发现42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 ALT、AST、γ-GT、TBIL明显下降,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熊良庚等[34]用奥曲肽联合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 发现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 食欲改善及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2.3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
太永日等[35]用岩黄连+病毒唑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60例, 结果发现治疗组发热期、少尿期较对照组 (单用病毒唑) 明显缩短, STA、ALT、乳酸盐脱氢酶 (LDH) 、血尿素氮 (BUN) 恢复也较对照组明显。
2.4 临床不良反应
岩黄连在治疗肝病及肾病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个别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刘世萍[36]发现在给某例患者使用岩黄连注射液的过程中, 患者出现周身瘙痒、畏寒、寒战、发热症状。赵淑慧[37]在用岩黄连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有2 例患者在岩黄连输注过程中局部血管疼痛, 但在输注结束后疼痛症状消失。任仲轩[38]在用岩黄连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发现, 少部分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用药后出现黄疸加深、AST、ALT持续不降的现象。
岩黄连注射液 篇3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 (DAD检测器, 美国安捷伦) ;LG-16W高速微量离心机、KQ-5000E医用超声清洗器 (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BP211D电子分析天平 (北京赛多利斯) 。
乙腈 (色谱纯, TEDIA) 、甲醇 (北京化工厂;优级纯) 、超纯水 (杭州娃哈哈) 、乙醇 (北京化工厂;优级纯) 、三乙胺、磷酸等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脱氢卡维丁 (供含量测定用, 中检所111667-200401) ;岩黄连药材采收自广西靖西、东兰、、田林、那坡4个县, 经广西中医学院刘寿养教授鉴定为罂栗科紫堇属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的全草, 阴干、粉碎过20目筛。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Ultimate C18 (250mmⅹ4.6mmⅹ5µm) ;流动相:0.1%三乙胺水溶液 (磷酸调PH=3) -乙腈 (75∶25) , 流速1.0mL/min, 检测波长347nm, 柱温30℃, 进样量5µL, 理论塔板数按脱氢卡维丁计不低于5000, 色谱图见图1。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脱氢卡维丁对照品1.2mg, 置10mL容量瓶, 加入1%HC甲醇定容至10mL, 配制成0.12mg/mL的对照品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岩黄连药材1.0g, 加入1%HCl甲醇溶液40mL, 超声处理40min, 冷却后补足重量, 摇匀, 过滤, 取续滤液过0.45µm的微孔滤膜即得。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脱氢卡维丁0.12mg/mL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 以脱氢卡维丁峰面积计算RSD为0.66%, 出峰时间RSD为0.84%, 实验结果表明进样精密度结果符合规定。
2.5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样品6份, 按2.3制备供试品溶液, 在2.1色谱条件下测定, 以脱氢卡维丁含量计算RSD=2.6%, 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重复性较好。
2.6 稳定性试验
取2.3项下供试品溶液, 室温放置0, 4, 8, 12, 24, 48h, 在2.1色谱条件下测定。以脱氢卡维丁除封面积计算RSD, 考察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RSD=1.45,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48h内稳定性较好。
2.7 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吸取脱氢卡维丁0.12mg/mL对照品溶液1.0, 2.0, 4.0, 8.0, 10.0mL, 至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1%HCl甲醇溶液至刻度, 分别进样, 以溶度为横坐标, 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 进行线性回归, 得回归方程为Y=27.37X-1247, r=0.9994。脱氢卡维丁在12~12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精密称取已测定含量的岩黄连 (广西靖西, 脱氢卡维丁含量1.914%) 6份, 精密加入对照品储备液适量, 按2.3项下方法处理,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 计算平均加样回收率。结果脱氢卡维丁的平均回收率为97.85%, RSD=0.91% (n=6) , 见表1。
2.9 样品测定结果
样品测定将不同产地的岩黄连样品分别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后进样分析, 按标准曲线计算脱氢卡维丁的含量, 所得结果见表2。
3 讨论
岩黄连药材中含有脱氢卡维丁、盐酸小檗碱、黄连碱、脱氢阿卟卡维丁, 脱氢异阿卟卡维丁, 巴马丁, 四氢巴马丁等多种生物碱成分, 脱氢卡维丁又名岩黄连碱, 为岩黄连中特有成分, 且在药材中含量较高, 有比较容易提取出来。文献报道[3,4,7,8]脱氢卡维丁含量测定的洗脱剂一般选用0.01mol/L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主要是因为生物碱成分在HPLC中容易造成色谱峰拖尾现象, 而且本实验用的脱氢卡维丁对照品德色谱峰拖尾很严重, 但是鉴于磷酸二氢钾是强碱弱酸盐, 对仪器和柱子的损耗性较大,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以创新, 选用0.1%三乙胺水溶液 (磷酸调PH=3) -乙腈 (75∶25) , 色谱出峰时间, 峰形等都较好。野生岩黄连种脱氢卡维丁的含量以广西那坡为最高, 但是本实验只采集到4个不同产地样品, 而且4个产地样品脱氢卡维丁含量相差较大, 与文献[9]报道相一致。岩黄连作为广西濒危药材, 如何有效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 应该大范围地考查岩黄连的资源分布及不同产地间的成分差异, 并且对其选种, 野生变家种进行系统研究。
摘要:目的 考察广西4个不同县市野生岩黄连中脱氢卡维丁的含量, 为控制岩黄连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测定脱氢卡维丁含量, 色谱柱为Ultimate C18 (250mm×4.6mmⅹ5μm) , 流动相为0.1%三乙胺水溶液 (磷酸调pH=3) -乙腈 (75∶25) , 流速1.0mL/min, 检测波长347nm, 柱温30℃。结果 脱氢卡维丁浓度在12~120μg/mL (r=0.9994, n=6)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5%, RSD=0.91% (n=6) , 广西4个不同县产岩黄连药材脱氢卡维丁含量差异明显。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可用于控制岩黄连药材质量。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岩黄连,脱氢卡维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3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38.
[2]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所.广西植物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410.
[3]程华, 余龙江, 胡琼月, 等.分光光度法测定岩黄连不同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3) :364.
[4]李林, 王巧晗, 毛春芹, 等.不同产地岩黄连中总生物碱和脱氢卡维丁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0) :2436.
[5]童鲲.岩黄连总生物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 1995, 11 (4) :238.
[6]黄燮陶, 刘国雄, 张毅.岩黄连总生物碱的安定作[J]中国药理学报, 1981, 2 (3) :156.
[7]韦记青, 蒋伟哲, 蒋水元, 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黄连药材中岩黄连碱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9) :2077.
[8]胡芳, 陆兔林, 毛春芹, 等.HPLC法测定岩黄连生物总碱中脱氢卡维丁、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7) :70-73.
论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篇4
但是,正如其他中药注射液一样,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也与日俱增。据文献统计,双黄连注射液排在我国1990至1999年引起不良反应中药的第二位。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首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其中包括严重过敏性休克23例、呼吸困难4例、剥脱性皮炎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有两例经抢救无效死亡。通报发出后,由于注射双黄连注射液而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件仍然屡屡发生,尤其2009年的9月,在安徽、云南和江苏三省,先后有3名患者注射了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之后,死于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此,国家药监局暂停销售和使用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是否是由于药品质量的问题呢?近年来,各地药检所对其进行了多次抽检,均未发现不合格产品。鞍山市药检所也对本地流通的双黄连注射液进行了抽检,结果均合格。笔者认为,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死亡事件,并非是药品本身有质量问题,而是患者对药品产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为此,笔者查阅了鞍山市不良反应检测中心2009年药品经营企业不良反应病例报告集(1-12月)[1],发现全年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共有7例,7名患者均出现红色皮疹和皮肤瘙痒的过敏症状,患者年龄从23~8岁不等。而双黄连作为口服制剂使用时不会引起不良反应,说明药品中存在的过敏原不被胃肠所吸收而排除体外,如果是静脉注射,过敏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就容易发生危险了。
笔者认为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还有以下3个方面:(1)有效成分。双黄连注射液中所含的成分比较复杂,除黄芩苷、绿原酸等主要成分外,还含有很多其他的杂质成分,而这些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情况均不清楚,均有可能成为致敏源,引起不良反应。(2)工艺方面。在双黄连注射液提取过程中蛋白是否沉淀完全,杂质是否能够去除干净的问题还未解决;双黄连注射液成分复杂,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制剂,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制剂,虽然检验合格,但仍存在着质量差异,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并且各厂家使用辅料也不尽相同,也成为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3)患者个体存在差异。老年人和儿童免疫力差,药物代谢能力弱,易发生不良反应。双黄连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存在不溶微粒数量的变化也与不良反应有关;另外,滴速过快会诱发不良反应。
对双黄连注射液里究竟何种物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如何有效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11个方面入手:(1)建议医护人员充分了解双黄连注射剂的功能主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除临床必须使用静脉输液外,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口服双黄连制剂,或采用肌内注射方式给药。(2)医护人员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使用该产品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包括对其他药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不宜使用该产品治疗。有咳喘病、心肺功能疾病、血管神经性水肿、静脉炎的患者避免使用该产品。(3)建议用前要先为患者做皮试,对皮试有过敏反应者,一概不用双黄连注射液。这样虽然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但是确能有效排除绝大部分敏感人群,尽可能地保护患者安全。(4)建议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其他药品时,医护人员应谨慎考虑与双黄连注射剂的时间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5)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超剂量、高浓度应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停用双黄连注射剂,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6)对于无完善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的医疗机构,慎用双黄连注射剂。(7)用药前要仔细检查药液,如果药液出现颜色变深、混浊及异物时必须禁止使用。(8)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老年人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高危对象,因此在给予儿童和老年人静脉滴注时务必要加强监护,输液期间不可离人,一旦患者出现皮疹、发热或产生呼吸困难症状时,必须立即停药,及时处理与救治。(9)在一个疗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同一厂家和同一批次的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确保双黄连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要采用现配现用,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10)建议生产企业开展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从原辅料、生产工艺、制剂质量检验等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双黄连注射液与p H值低于4.0的5%~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2],易产生黄芩苷析出,生理盐水与其p H值相近,一般情况下可为首选溶媒。在过敏反应测定上,中国药典仅要求做豚鼠试验[3],显然远远不够。对处方中的金银花、连翘的有效成分应增加含量控制指标。检查项目也应增加砷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之一。传统中药的使用方法是内服和外敷,注射剂的产生极大的提高了中药使用范围和药效的发挥。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临床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其有不良反应就否定它的价值,应从风险排查、综合评价、提高标准三方面进行研究,来保障它的药品安全。
摘要:本文介绍了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症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提出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鞍山市不良反应检测中心2009年药品经营企业不良反应病例报告集(1-12月)[C].2009.
[2]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M].1996:38.
岩黄连注射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使用双黄连注射液病人1526例, 其中年龄3个月~63岁, 3岁以下患者有255例, 3~7岁患者有446例, 8~12岁患者有429例, 13~51岁患者有236例, 52岁以上患者为161例;男、女分别为834、692例。上述患者都采用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等用药方法, 用药时间1~15 (4.2±1.8) d;用药剂量0.3~1.5 (0.8±0.4) ml/ (kg·d) , 其中患者724例使用量>1.0ml/ (kg·d) (超量) , 802例患者<1.0ml/ (kg·d) (非超量) 。联合抗生素用药、未联合使用抗生素数量分别为1354例、172例。
1.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P<0.05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资料使用t检验, 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 因素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情况
临床资料显示, 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后的1526例病人, 有2.69%产生了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其他不良反应, 分别为32例、4例、5例, 所占比例依次为2.10%、0.26%、0.33%[1]。
2.2 影响因素分析
(1) 受年龄的影响情况:不同年龄的病人, 不良反应产生几率, 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10%、1.35%、4.63%、3.81%、3.73%。 (2) 受性别的影响情况:经过计算研究中男性发生率、女性发生率分别为3.60%、1.59%,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受用药时间的影响情况:用药1d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8%, 2d为6.10%, 3d为3.44%, 4d为1.20%, 5d为0.82%, 8d为1.01%, 10d为1.43%, 14d为3.23%。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用药时间表现出负相关 (P<0.05) , 由此可见, 使用药物早期, 易发生不良反应。 (4) 用药量的影响:患者过量使用和非过量使用, 不良反应产生几率率分别为3.59%、1.87%,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5) 合并用药的影响:联合抗生素、未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6%、1.19%, 由此可见, 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产生几率较高 (P<0.05) 。
2.3 不良反应的多因素分析
见附表。
3 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消化道反应, 发生率是2.69%, 和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复方制剂、药品质量可能会有作用发生不良反应, 使用Logistic回归, 我们分析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包括性别、用药时间等等, 其中, 对发生率无明显影响的是患者年龄[2,3]。双黄连注射液, 不良反应产生几率越来越高, 相关工作人员要多关注影响因素, 尽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适量用药, 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程光文, 曾婧, 毛宗福, 等.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调查[J].重庆医学, 2011, 6 (4) :111-112.
[2]高玉桥, 苏丹, 曾聪彦.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58例文献资料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10 (4) :68.
岩黄连注射液 篇6
1 材料
1.1 仪器
Biofuge Stratos型低温高速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FS-1型高速匀浆机,UV-2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1.2 试药
奥美拉唑(瑞典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081207);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瑞士罗氏公司);甲醇和乙腈为色谱纯,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动物
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体重180g~220g,郑州大学动物研究所。
2 方法
2.1 肝微粒体制备(钙沉淀法)[2]及蛋白质浓度测定[3,4]
取大鼠,禁食24h后,断头处死,迅速取出肝脏,用钙沉淀法制备肝微粒体,Bradford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
2.2 肝微粒体体外温孵系统
2.2.1 蛋白浓度选择实验固定体外温孵体系的其它条件,设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分别为(0.05、0.1、0.2、0.3、0.4)mg·mL-1,考察奥美拉唑的代谢程度与微粒体蛋白浓度的关系。以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横坐标,奥美拉唑的浓度转化量(AC)为纵坐标作图,选择孵育反应体系的蛋白浓度。
2.2.2 孵育时间选择实验固定体外孵育的其它条件,奥美拉唑与大鼠肝微粒体蛋白在孵育体系中经37℃水浴孵育不同时间(5min~45min),观察孵育时间不同时奥美拉唑的代谢情况。以孵育时间为横坐标,奥美拉唑的浓度转化量(AC)为纵坐标作图,选择最佳孵育时间。
2.2.3 肝微粒体温孵反应体系[5]及色谱条件肝微粒体体外温孵系统的组成为:肝微粒体,NADPH,奥美拉唑,磷酸盐缓冲液(pH7.4)。温孵体系总体积是200μL。
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0.2mg·mL-1,NADPH的终浓度为1 mmol·L-1,奥美拉唑在其孵育体系的终浓度为4μmol·L-1,用0.1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7.4)定容至终体积。37℃水浴中预孵5min后加入NADPH开始反应。
2.3 肝微粒体样品处理及色谱条件
孵育20min后,加入200μL冰冷的乙腈,涡旋30s终止反应。12 000rpm离心10min,取30μl上清液进样分析。
色谱条件:色谱柱5μm DiamonsiL C18柱(4.6 mm×200mm);流动相:甲醇:乙腈:0.1mol·L-1乙酸铵溶液=10:35:55(v:v:v);柱温:2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02nm。
2.4 双黄连注射液对奥美拉唑体外代谢的影响
将(0、1、2、3、4、5)μl双黄连注射液加入到空白肝微粒体中,使温孵系统中双黄连注射液浓度分别为(0、0.5、1.0、1.5、2.0、2.5)μl·100μl-1。经肝微粒体温孵系统反应及样品处理后,取30μl注入HPLC进样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奥美拉唑的浓度,计算出奥美拉唑的转化率,考察体外温孵系统中双黄连注射液对奥美拉唑代谢的影响。
3 结果
3.1 蛋白浓度选择实验
不同蛋白浓度(0.05、0.10、0.20、0.30、0.40mg·mL-1)的大鼠肝微粒体37℃水浴孵育20min后,考察奥美拉唑浓度变化率与蛋白浓度的关系,结果见图1。结果表明,蛋白浓度在0.05 mg·mL-1~0.30mg·mL-1范围内,奥美拉唑的转化率较大,考虑到减少蛋白结合,本实验选择0.20mg·mL-1作为体外孵育的蛋白浓度。
3.2 体外孵育实验的孵育时间
固定体外反应体系的其它条件,奥美拉唑与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经37℃水浴孵育不同时间(5min~45min),考察孵育时间与奥美拉唑变化量的关系,结果见图2。结果可见0分钟~20分钟时变化率最大,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奥美拉唑的变化率逐渐减小。因此本实验选择20分钟作为研究细胞色素P450体外孵育实验的孵育时间。
3.3 奥美拉唑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见图3。以峰面积对微粒体中奥美拉唑的浓度做回归计算,得回归方程:y=13.657x+1.1299(n=5,R=0.9996),其中x为奥美拉唑浓度,y为峰面积。因此,奥美拉唑在1μmol·L-1~32μmol·L-1范围内线性良好。
3.4 双黄连注射液对奥美拉唑体外代谢的影响
将不同体积的双黄连注射液加入到空白肝微粒体温孵系统中,随着加入双黄连注射体积的增加,奥美拉唑的转化率逐渐降低,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在体外温孵系统中对奥美拉唑的代谢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经SPSS软件曲线拟合得IC50为1.09μl·100μl-1。
4 讨论
奥美拉唑(Omeprazole,OPZ)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在临床应用普遍。研究双黄连注射液对奥美拉唑代谢的影响,为以后研究其他中药对奥美拉唑代谢的影响,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Clissoid SP,Campoli-Richards DM meprazole.A preliminary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poperties anr therapeutic in patic ulcer disease and 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J].Drugs,1986;32(7):15
[2]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1-513
[3]王卫国,吴强,胡保坤,等.几种测定灰树花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3;22(1):27-30
[4]王爱军,王凤山,王友联,等.低浓度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3;24(2):78-80
岩黄连注射液 篇7
患者, 男, 23岁, 因咳嗽、咯痰、咽痛就诊。查体, T38.5℃, P80次/min, BP 118/80mmHg (1mmHg=0.1333kPa) , R18次/min, 咽部充血, 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 腹部未见异常,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液250ml, 双黄连注射液60ml, 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 首先给予双黄连静滴, 30min后, 患者感胸闷, 呼吸困难, 不能言语, 手足冰凉, BP50/30mmHg, 考虑双黄连致过敏性休克, 立即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mg肌注, 鼻导管吸氧, 50%GS20m1+地塞米松10mg静推, 阿托品0.5mg肌注, 10min后, 患者语声如常, 各种症状缓解, BP110/78mmHg。
2讨论
双黄连注射液, 临床上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笔者一直以同样的剂量治疗上呼吸道疾病, 疗效甚佳, 未见不良反应。本例发生于海拔3 700米的高原, 虽陆续有过双黄连过敏的报导, 但在高原未见报导。提醒临床工作者在应用此药时, 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体质, 在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做到快抢快救。用药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该药物有无浑浊, 有无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