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加味(精选7篇)
黄连温胆汤加味 篇1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中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尿囊素、莫沙必利。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组患者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优于复方尿囊素、莫沙必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黄连温胆汤,临床研究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 国内有报道其发病约占慢性胃炎的22.6%[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 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指发生于非手术胃的胆汁反流性胃炎, 而发生于手术后胃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2]。现代医学认为, 其发生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黏膜防御功能异常、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黏膜的损害等有关, 故治疗一般使用胃肠动力剂、胃黏膜保护剂、中和胆酸等药物, 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笔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 临床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 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 (32.4±7.3) 岁;病程2.5~50个月, 平均病程 (25.4±3.7) 个月。治疗组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33.8±7.9) 岁;病程3~48个月, 平均病程 (23.8±3.3)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胆汁反流性胃炎制定[3]:症状: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 或伴呕吐、胆汁性呕吐, 食欲减退, 体重减轻, 食欲减退, 贫血等。体征:可有剑突下或上腹部的轻压痛或不适。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胃液呈黄绿色或黄色, 幽门口可见十二指肠液反流。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脾胃湿热证制定[4]。主症:①胃脘痞胀或疼痛;②舌质红, 苔黄腻或黄厚。次症:①胃脘灼热;②口苦口臭;③恶心呕吐;④大便黏滞;⑤脉滑数或濡数。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 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中西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者;③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②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③伴有溃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其他病变者;④合并心、肺、脑、肝、肾等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⑤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⑥妊娠或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组方如下:法半夏6g、陈皮6g、茯苓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3g、生苡仁10g、炒黄芩6g、蒲公英15g、紫苏梗10g、炙甘草3g。辨证加减:热盛者加连翘、银花;湿盛者加苍术、厚朴。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水煎服200mL, 饭后服, 4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尿囊素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效公司, 批号:1412081) , 每日3次, 每次3片;莫沙必利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41202) , 每日3次, 每次5mg,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 均应注意休息, 调畅情志, 避免辛辣油腻、烟、酒、浓茶等。
1.6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内容制定[5]: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未见胆汁反流, 胃黏膜无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轻微, 胃镜未见胆汁反流或少量胆汁附着, 胃黏膜轻度水肿、无糜烂;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胃镜下胆汁反流明显减少, 胃黏膜充血、水肿减轻, 无糜烂;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胃镜下胆汁反流及胃黏膜无好转。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临床症状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5], 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胃脘痞胀或疼痛、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五项症状进行观察并按照轻重程度评分。无症状者计为0分;症状轻微, 即每天出现症状少于2次或者偶尔出现者计为1分;症状较重, 即每天出现症状3~5次, 但尚能忍受者计为2分;症状严重, 即每天出现症状5次以上, 难以忍受者计为3分。显效:症状消失或评分减轻≥2分;有效:虽有症状, 但该症状评分减轻1分;无效:症状没有减轻或反而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2.2 临床症状
治疗组患者在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方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发病率高, 病程长, 容易反复发作, 大量研究报道显示胆汁反流入胃, 可引起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6,7], 因此有效治疗胆汁反流十分重要。其主要症状是胃脘痛、呕吐酸苦、嘈杂、烧心等, 属中医“胃脘痛”“呕胆”“嘈杂”等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四时气》云:“善呕, 呕有苦……邪在胆, 逆在胃, 胆液泄则口苦, 胃气逆则呕苦, 故曰呕胆。”本病虽病在脾胃, 但与肝胆密切相关, 属胆胃同病。《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脾胃论》中有“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因此, 脾胃虚弱, 运化无力是发病之本。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虚弱, 升降功能失常, 胆不能随胃而降, 肝不能从脾而升, 胆汁不循常道, 胆胃郁滞, 胆邪逆胃, 湿热壅阻是本病之标, 而临床往往以邪实较为多见。
黄连温胆汤, 虽名为温胆, 治在脾胃, 方中黄连、半夏辛开苦降;二陈和胃化痰;枳实、竹茹清胃降逆;生苡仁助二陈健脾化湿;蒲公英清热解毒, 紫苏梗理气和胃;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清热化痰、舒胆和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与黄芩均有利胆功效, 黄连还能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陈皮能兴奋胃肠平滑肌, 增强胃肠运动, 加速胃排空;半夏有促进胃动力, 加快胃排空, 抑制胃酸分泌, 修复黏膜损伤的功效;枳实能促进胃肠蠕动、利胆;茯苓可以保肝、抗溃疡, 降低胃酸分泌。诸药合用, 有调节胃肠功能, 改善胆汁反流, 修复胃黏膜的作用。本次临床观察中,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黏膜病变, 有较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开金.常见胃肠病中医药诊治[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64-272.
[2]彭伟, 范红, 周雁, 等.熊去氧胆酸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56例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9, 18 (8) :732-734.
[3]李乾构, 周学文, 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3-175.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2, 32 (6) :738.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59-60.
[6]吴小平.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1988, 8 (1) :23.
[7]萧树东.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屏障[J].中华内科杂志, 1983, 22 (5) :268.
黄连温胆汤加味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其中治疗组男22例, 女28例;年龄16~58岁, 平均 (31.16±10.82) 岁;病程1~13个月, 平均 (10.55±3.84) 个月。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18~60岁, 平均 (35.47士8.67) 岁;病程1个月~1年, 平均 (10.17±3.58) 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均以血清肌酐升高为主, 无水肿、高血压、肾性贫血。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全部病例均经过血清肌酐测定, 确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 ②妊娠或者哺乳妇女, 对本研究所用药品过敏者; ③合并尿路感染、心脑血管、肝脏、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 ④精神病患者及不能合作者; ⑤未按规定用药或中断治疗, 无法判断疗效或者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口服: 黄连10g, 竹茹30g, 枳实20g, 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30g, 甘草10g, 茵陈20g, 栀子20g, 大黄5g, 白花蛇舌草30g, 丹参30g, 黄芩15g, 柴胡15g, 蒲公英30g。水煎服, 1剂200ml。30d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西医治疗[2]①治疗基础疾病和纠正可逆因素, 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控制感染, 饮食营养疗法。②钙磷代谢异常及肾性骨病治疗, 口服碳酸钙, 每次0.5g, 一日三次, 口服1, 25- (OH) 2-VD 30.5ug, 每日一次。③其他对症治疗, 如伴有高尿酸血症者给予低嘌呤饮食, 必要时口服别嘌呤醇。
1.5 观察指标
血清肌酐、血常规、二氧化碳结合率、血清离子、血脂。
1.6 疗效标准
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 (NKF) 制定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 (K/DOQI) ①肾脏损伤 (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3个月, 可以有或无GFR下降, 可表现为下面任何一条:病理学检查异常;肾损伤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影象学检查异常。②GFR<60ml/min/1.73m2≥3个月, 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3]。完全缓解:自觉症状体征好转, 尿成分正常, 血常规正常, 血清肌酐接近正常;显著缓解;自觉症状体征缓减, 血、尿常规正常, 二氧化碳结合率正常, 血清肌酐为133umol~177umol/L; 好转: 自觉症状好转, 血常规正常, 二氧化碳结合率基本正常, 血清肌酐178umol~256umol/L;无效:自觉症状体征无好转, 贫血, 酸中毒, 离子紊乱, 血清肌酐256umol~707umol/L。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
注: u=2.64.P<0.01,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肌酐、尿素氮升高是临床常见且治疗棘手的症状。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于中医的“关格”、“虚劳”、“腰痛”等范畴, 主要由于脾阳亏损, 肾阳衰微, 阳不化水, 水浊逗留, 浊邪壅塞三焦, 气化功能不得升降所致。为本虚标实, 脾肾虚衰为本, 湿浊毒邪为标。辨证与辨病结合, 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 既善于宏观的抽象和综合, 又精于微观的还原和分析, 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基础上, 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湿热的阻滞和脏腑功能虚损导致肾浊、邪毒的阻滞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为主要表现。笔者认为本病湿热内蕴, 气机阻滞居多。因此治疗以清利湿热, 疏利气机为法, 方中以二陈汤为基础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增加黄连、竹茹清胃止呕, 化痰和胃;又入茵陈、栀子加大清热燥湿力度;大黄荡涤之功, 使湿热随大便而出;白花蛇舌草、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尿除湿;柴胡、黄芩清利少阳, 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使湿热清, 气机通, 瘀浊化。
从肾脏病专业的角度来看, 探求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认识危险因素, 不断改善延缓或者逆转CRF进展的措施, 将进一步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整体防治与研究水平。从而更有效的证明中医药在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 恢复肾功能, 减轻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与中医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9.
黄连温胆汤加味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124例儿童注意力缺陷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2例,其中男孩48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9.34±2.57)岁,病程平均为(5.68±3.17)个月;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53人,女性96人,平均年龄(9.58±2.87)岁,病程平均为(4.76±2.2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美国DSM-IV(1991)儿童注意力缺陷标准:容易被轻微刺激激动,独立完成任务时有始无终,注意力无法持就集中,经常丢东西,无法接受长语句信息,学习时易离开座位,行动与思考脱节,玩耍时不安静,喜欢抢答,喜欢危险活动,坐立不安,动手动脚,干扰他人对话,说话过多等。
1.3 治疗方法
治疗期内停止使用其他相关药物或器械,防治干扰治疗效果评定。
1.3.1 治疗组
服用黄连温胆汤,治以宁心安神,清热化痰。基本方药[2]:黄连6g、竹茹9g、牡蛎15g、半夏5g、石菖蒲12g、陈皮6g、茯苓9g、龙骨15g、胆南星9、,枳实9g、甘草6g。服用方法: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分服。用药期间禁止使用其他药物。疗程为10d。
1.3.2 对照组
口服利地林哌醋甲酯,2次/d,每次5~10mg,早午服用,疗程为10d。
1.4 疗效标准
(1)痊愈:注意力能够集中,能够稳定情绪,学习成绩与同龄学生相同;(2)有效:动作减少,安静学习时间增城,集中注意力情况好转,学习成绩上升;(3)无效:症状无改善,学习成绩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卡方检验,且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10d治疗6个月观察观察,治疗组治愈率为43.55%(27人),有效率为41.93%(26人),总有效率为85.48%;治疗组治愈率为30.65%(19人),有效率为25.81%(16人),总有效率为56.46%。两组对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西医对多动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较倾向于几种学说[3]:脑组织轻微创伤,神经递质量不足引起,多巴胺D4受体及某些功能障碍引起,脑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饮食营养缺乏、环境中金属离子中毒、心理疾病等因素引起。中医认为儿童注意力缺陷内因为先天禀赋的不足,外因为后天的失调、产事受伤或教育方式不当。治则上多以清心、健脾、平肝、安神、益智、祛痰、化瘀、平衡阴阳,来消除症状。
黄连温胆汤方中胆南星、黄连[4]有很强的清心除烦、清热化痰功效,故为君;龙骨、石菖蒲、牡蛎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为臣,配合君药除烦开窍之功效;陈皮、枳实、半夏宽中理气、燥湿化痰,甘草、茯苓健脾渗湿从源头祛痰,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大枣、生姜能制半夏之毒,和脾胃[5]。通过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对比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确能在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上起到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小凡.中医儿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
[2]郑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诊断[J].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2007(6):44-46.
[3]李晓东.儿童注意力缺陷的中医辨证分型[J].中医儿科杂志,2007,3(6):35-36.
[4]石淑香.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69.
黄连温胆汤加味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院收治慢性肾衰竭患者108例, 经临床诊断与相关检查, 患者确诊, 符合《中华医学会·肾病学会》中关于慢性肾脏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49例, 女59例。年龄29.6~71.5岁, 平均 (44.5±4.3) 岁。原发性疾病:尿酸性肾脏疾病18例, 慢性肾炎64例, 糖尿病性肾炎11例, 高血压性肾损伤15例。肾功能Ⅰ级11例, Ⅱ级23例, Ⅲ级55例, Ⅳ级1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浑身乏力, 气短、四肢无力、纳差、稀溏便、尿少水肿、口淡不渴等。脉沉, 细数。舌质暗红, 胖大, 存在齿印, 苔厚腻。患者均自愿参加试验调查, 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依照就诊顺序与患者意愿,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0例, 两组患者的人数、性别比例、原发疾病类型、肾脏功能情况、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 实施精蛋白/低蛋白、低磷饮食。针对患者原发性疾病症状, 实施药物治疗;使用我院自制的复方大黄灌肠液体对患者实施治疗。方剂组成:丹皮、枳实各10 g, 生牡蛎、崩大碗、大黄、生龙骨各30 g, 槐花15 g。上述药物煎水去渣, 晾凉使用, 1次/d。 (2) 观察组:以上述治疗方式为基础, 给予黄连温胆汤联合真武汤治疗, 方剂组成:炙甘草、川黄连各6 g, 法半夏、白术、枳实、橘皮各10 g, 生姜5片, 茯苓、白芍各15 g, 竹茹8 g, 熟附子12 g。对于血虚者, 加用熟地黄与鸡血藤, 气虚者使用党参、五爪龙与北芪。1 d/剂, 3次/d。所有受试者治疗周期为8周。
观察指标:本试验使用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慢性肾脏衰竭保守治疗方式的临床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1) 显效:患者既往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显著减少。患者血肌酐水平下降30%以上或内生肌酐清除水平提升30%以上。 (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血肌酐水平下降20%以上或内生肌酐清除水平提升20%以上。 (3)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视为治疗无效。
统计学方法:本试验使用SPSS 20.0专业统计学软件, 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计算, 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计算,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8.00%, 观察组89.66%。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显著较好, 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慢性肾脏功能不全者存在较为显著的肾脏受损现象。和相似疾病相比, 该疾病患者的病情与病因较为复杂, 传统方式治疗效果欠佳[3]。中医学认为, 该疾病以脾肾虚为本, 湿浊内蕴以及邪毒留滞为标。疾病治疗应以温肾健脾、标本兼治为主, 利水和通腑泻浊治标。本试验联合真武汤与黄连温胆汤对患者实施治疗, 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本次试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出,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相关指标情况均较好, 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对于慢性肾脏衰竭患者, 以常规治疗为基础, 使用真武汤合黄连温胆汤加以治疗, 效果显著。
方剂中的白芍可行水利气, 柔肝止痛与敛阴舒筋。可缓解因电解质失衡引致的抽搐现象发生。白术和茯苓是健脾利湿良药。生姜可温散, 除了能够帮助白术和茯苓散除水湿之外, 也不会因此增加排痰量, 另外也可提升附子的温阳散寒功能。附子能够温肾助阳, 化气行水, 兼暖脾土运水湿。竹茹可止呕去烦, 清胆和胃。黄连为清热良药, 可缓解患者的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橘皮和枳实可化痰理气, 减少排痰量。甘草可健脾。将上述药物联合使用, 可以起到化痰泻浊, 温补脾肾的效果, 标本兼治, 为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剂,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究真武汤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有效率。方法:收治慢性肾衰竭患者108例,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针对患者原发性疾病, 实施西药基础治疗, 同时联用我院自制大黄灌肠液, 以此为基础, 观察组加用真武汤合黄连温胆汤, 8周后, 对比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 (P<0.05) 。结论:对于慢性肾脏衰竭患者, 以常规治疗为基础, 使用真武汤合黄连温胆汤加以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真武汤,黄连温胆汤,慢性肾衰竭
参考文献
[1]董发发, 夏滨祥, 李瑞香.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肾衰50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2) :70-71.
[2]李焦枝.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 (28) :97-98.
黄连温胆汤加味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内一病区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60例, 均以卒中后并发顽固性呃逆为主要症状,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8岁;卒中后发生呃逆时间0~4d, 平均1.8d;其中脑梗死23例, 脑出血7例。对照组30患者中, 男21例, 女9例, 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9岁;卒中后发生呃逆的时间为0~3d, 平均1.4d;其中脑梗死22例, 脑出血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卒中的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2], 呃逆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呃逆的诊断标准[3]且均为中风后出现, 为持续性者并经中医辨证为痰热内阻为主。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23103, 每支1ml:10mg) 10mg, 肌肉注射, 1次/d。治疗组予黄连温胆汤加减组方, 水煎取汁300ml, 早晚分服, 1剂/d。组方:黄连9g, 竹茹15g, 枳实10g, 半夏9g, 陈皮12g, 生姜6g, 甘草10g, 白术15g, 厚朴15g, 砂仁 (后下) 6g, 瓜蒌15g, 旋复花 (包煎) 30g。由煎药室采用密闭煎药设备统一煎制。两组均为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呃逆完全消失, 1周内未复发;显效:呃逆发作频率减少80%以上;有效:呃逆发作频率减少50%~80%;无效:呃逆发作频率减少<20%。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呃逆以气逆上冲, 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 属中医呃逆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一侧或两侧膈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挛缩运动。卒中患者出现呃逆, 多由气郁血逆,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蕴久化热, 胃失和降, 气不顺行而动膈所致。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 所以上冲为呃”。使胃气复, 气逆平, 痰浊消, 则呃逆自除。治疗上以清热化痰, 和胃降逆进行组方, 以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生姜、甘草、白术、厚朴、砂仁、瓜蒌、旋复花。方中黄连清热燥湿;竹茹清热止呕, 涤痰开结;枳实理气降逆止呕, 与白术配伍取法《金匾要略》枳术丸行气开郁, 健脾调中;半夏降逆和胃, 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 化痰;生姜燥湿化痰止呕;甘草健脾调和诸药;厚朴、砂仁行气解郁, 和中降逆;瓜蒌清热化痰;旋复花降逆化痰而止呃。诸药相配, 以达清热化痰, 和胃降逆之功,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呃逆得以迅速缓解。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黄连对胃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枳实可使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增强, 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4];半夏能明显促进胃肠运动, 还能抑制胃液中PGE2的含量[5];陈皮提取物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白术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6];厚朴可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促进消化液分泌等;砂仁有促进胃排空及肠道传输的作用, 使胃肠动力显著增强[7]。本观察结果显示, 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 其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摘要:目的 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 对照组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 (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23103, 每支1ml:10mg) 10mg, 肌肉注射, 1次/d。治疗组予黄连温胆汤加减组方, 水煎取汁300ml, 早晚分服, 1剂/d;7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可以终止呃逆发作, 缩短呃逆缓解时间, 疗效确切, 安全方便,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卒中,顽固性呃逆,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郭玉璞, 王文志, 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5: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56.
[3]田德禄, 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12.
[4]李仪奎, 姜名英.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169-179.
[5]吴皓, 蔡宝昌, 荣根新, 等.半夏姜制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1994, 19 (9) :535-537.
[6]李岩, 孙思予, 周卓.白术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 1996, 10 (4) :186.
黄连温胆汤加味 篇6
本组4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男性28例, 女性17例, 年龄最小者25岁, 最大56岁, 病史半年以上12例, 1~2年28例, 3年以上者5例。本组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痛、隐痛、灼痛或脘腹痞满、吞酸、嗳气、嘈杂、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在治疗前查内镜下见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溃烂、表面秽浊, 存有黄绿色胆汁, 胃幽门处残留大量的胆汁, 临床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并发症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6例, 合并球部炎症者8例, 胆囊B超检查, 合并慢性胆囊炎者11例, 并伴有胆结石着7例。
治疗方法:此45例患者中根据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20例, 胆胃不和型15例, 肝郁脾虚型10例。方药组成:黄连10g、陈皮15g、法夏15g、茯苓15g、竹茹12g、枳实12g、玄胡12g、代赭石30g、川楝子15g、蒲公英30g、郁金12g、黄芩15g、炒菜菔子15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一日3次, 饭前服用。患者辩证为肝胆湿热型的需加金钱草, 茵陈;肝胃不和型的需加柴胡、白芍;肝郁脾虚型的需减黄连、枳实加党参、白术、佛手。痛甚者加重玄胡、川楝子的剂量, 有胃黏膜糜烂出血者加白芨、三七粉、大黄炭。患者须禁忌辛辣燥热, 油腻之品同时禁生冷硬燥及酒。
临床上自觉上述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未见胆汁反流, 胃脘部炎症显著好转可视为痊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胃镜查胆汁反流减轻或消失, 胃部炎症有所改善为有效;自觉症状减轻或无改善, 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无减少炎症无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显示
痊愈25例占55.6%, 有效16例占35.6%, 无效4例占8.8%, 总有效率是91.2%。
2.2 典型病例举例
例1, 冯某, 男, 46岁, 胃脘部胀痛, 口苦反复发作1年多, 经某家医院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来我处就诊, 患者胃脘部灼热胀痛痞满, 嘈杂, 嗳气, 口苦, 呕涎, 食欲减少, 舌红, 苔黄微腻, 脉弦数。经胃镜检查所见, 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 并分布有散在的糜烂点, 囊面显现有黄绿色胆汁, 黏液内附有大量胆汁, 大量的胆汁残存于胃幽门口。胃镜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此证为情志失调, 肝郁气滞, 郁而化火, 上逆于胃, 胆胃失降所致胆汁逆流于胃, 治宜清热利胆, 和胃化湿, 通降胆胃, 药用黄连10g, 陈皮15g, 法夏15g, 茯苓15g, 竹茹12g, 枳实12g, 玄胡12g, 代赭石30g, 川楝子12g, 蒲公英30g, 郁金12g, 黄芩12g, 炒莱菔子18g, 15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每日3次, 饭前温服。二诊, 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舌淡红, 苔博白, 脉弦, 原方减轻郁金, 川楝子, 玄胡用量, 续服15剂, 三诊, 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确诊, 炎症消失, 无胆汁反流入胃症状, 临床治愈。
例2, 赵某, 女, 35岁, 患者长期情志不畅, 心烦易怒, 上腹部胀满疼痛, 嗳气, 口苦泛酸, 食欲减少, 医治数月, 无效, 2010年5月到我处就诊,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诊胃脘部灼热疼痛半年, 痛连两胁, 嗳气, 口苦呕吐黄苦水, 眩晕, 烦躁易怒, 大便干, 食欲欠佳, 舌红苔微黄腻, 脉弦数, 症属肝气犯胃, 胃失和降, 胆汁随胃上逆, 郁而化火, 治宜清胆和胃, 降逆止呕。药用黄连10g, 陈皮15g, 法夏15g, 茯苓15g, 竹茹12g, 枳实12g, 代赭石30g, 玄胡12g, 蒲公英20g, 郁金12g, 栀子12g, 大黄4g, 5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每日3次, 饭前温服。二诊, 诸症明显好转, 大便正常, 舌淡红, 苔薄黄脉弦, 上方减去大黄, 栀子续服10剂, 三诊, 所有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确诊, 炎症消失未见胆汁反流入胃症状, 临床治愈。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 是与胆道疾病相关联的, 当胆汁不循常道反流入胃, 就可以降低胃酸浓度, 胆汁入胃后又刺激胃黏膜, 胃酸浓度降低则引起血清胃泌素升高, 胃泌素增加则使胰酸泌素减少, 胰液素增加, 使幽门括约肌扩张, 从而造成胆汁反流更甚, 就这样不断反复地对胃黏膜刺激形成炎症。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西医的疾病名称, 中医并无准确的命名, 但对胆汁可上犯于胃的病机早有认识。《内经》曰:“邪在胆, 逆在胃, 胆液泄则口苦, 胃气逆则呕吐”。指出了胆和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认为, 肝之余气, 溢于胆后, 在胃气通降作用下进入肠道, 参与机体消化吸收。脾主升, 胃主降, 脾胃升降与肝胆的疏泄功能影响着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情志失调, 使肝失条达, 气机不畅, 郁而化火, 肝胆疏泄功能失常, 胆汁不循常道上行逆胃所致。根据病因病机应该以疏肝和胃, 理气降逆, 清肝利胆, 和胃化湿为治法。本方黄连温胆汤中诸药具有清胆和胃, 降逆止呕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郁火痰扰, 心烦难寐, 口苦吞酸, 眩晕等病症。本方在临床可治疗多种病症, 加入代赭石有平肝降逆之效, 可降逆气, 防止胆邪犯胃。蒲公英性微苦、甘寒, 归肝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 消炎散结, 清肝和胃的作用, 临床实践显示加入蒲公英能提高本方剂疗效。对于肝胆郁热, 胁肋胀痛等症, 方中玄胡和川楝子两药组成金铃子散, 具有疏肝理气, 活血止痛的功效, 有利于疏肝解郁, 止痛等的治疗。因此笔者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上确实取得显著的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清热利胆, 和胃降逆之法以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法 对2007年至2011年中临床患者不分男女及年龄随机抽取45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痊愈25例占55.6%, 有效16例占35.6%, 无效4例占8.8%, 总有效率是91.2%。结论 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黄连温胆汤加味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筛选60例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中药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33±9.5)岁,平均受教育(9±3.4)年,平均病程为(2.5±0.7)年;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32±10.3)岁,平均受教育(9±2.8)年,平均病程为(2.6±0.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在执行功能检测中,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从同期医院体检者中随机选择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龄(31.5±10.6)岁;受教育年限(8.7±1.4)年。入组标准:(1)无抑郁症状,无精神病史或神经系统疾病史者;(2)无物质滥用及依赖史者;(3)受试前体检无影响检测的重大疾病;(4)知情同意者。其基线资料与其余两组无显著差异。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1)对日常生活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显著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1.2.2 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郁病的诊断依据,主要症状有:抑郁善忧,情绪不宁,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善哭等症;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情志所伤史。上述症状须具备半数以上。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2]。(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4](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24项)评定总分≥20分。(4)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郁病的诊断标准及“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中医内科学》痰气郁结证型;(5) 4周内无抗抑郁药物使用史。符合上述五条方可纳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2)严重躯体疾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癫痫病史者;(3)1年内有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4)有严重的自杀企图及行为;(5)对氟西汀或中药所含成分有过敏史者;(6)入组后依从性差,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符合上述六条中任意一条者,将从研究中排除。
剔除标准:(1)不能坚持一个疗程的治疗者;(2)不按规定治疗者;(3)治疗期间因病情变化不能继续接受治疗者;(4)治疗期间因接受其他治疗而影响疗效评估者;(5)产生不良反应者。符合上述五条中任意一条者,将从研究中剔除。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胶囊,由美国礼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天早上一次,口服 20 mg。连服6周为1疗程。中药组给予加味温胆汤(半夏10 g、陈皮10 g、竹茹6 g、枳实10 g、合欢花 10 g、石菖蒲15 g、厚朴10 g、茯苓15 g),由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中药房提供,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温服,早晚各一次,连服6周为1疗程。药物均是患者自费,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统一提供。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两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评分;治疗前后两组采用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汉诺塔测验(tower of Hanoi, TOH)、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A, TMT-A)、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B, TMT-B)、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 VFT)观察抑郁症患者基本执行功能的变化情况;治疗6周末两组采用抗抑郁药副反应评定量表(rating scale for side effects, SERS)比较副反应情况。所有心理测评人员统一经过培训,同一患者治疗前后均有同一心理测评人员进行测评。测试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每次单独一人测试。执行功能检测中,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测定一次执行功能,与中药组和对照组抑郁症患者作对照。计算机准确记录反应时(或完成时间)和测验成绩,将测验所得成绩换算成量表分。
疗效评定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以及HAMD量表评分的减分率评定[5],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进行评分并进行对照。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临床疗效采用4级评定标准,临床痊愈:症状消失,情绪正常,且量表减分率≥75%;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情绪基本稳定,且量表减分率≥50%;有效: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且量表减分率≥25%;无效:症状、情绪无改善,且量表减分率<25%。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中药组痊愈和有改善效果的为24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为80%,对照组痊愈和有改善效果的为23例,总有效率为76.7%。见表2。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时期HAMD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中药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HAMD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同时间段结果比较显示,对照组较中药组显效快,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中药治疗时间的延长,中药组的HAMD评分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6周末两组的HAMD评分比较,经t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0.05,cP>0.05
2.3 中医证候改善评分比较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郁病的辨证诊断依据,包括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善哭几个方面。每条症状采用0~4的5段计分法,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5段尺度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建立中医证候量表量化评定各项症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的评分,结果显示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中医证候均有明显改善,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组在治疗4周后较西药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更佳,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0.05,cP>0.05
2.4 基本执行功能比较
2.4.1 治疗前基本执行能力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中药、对照组的基本执行功能分值均有差异,经t检验,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表现在WCST总正确数、持续错误数、TOH平均计划时间、TMT-B错误数、VFT总数。中药、对照组组间比较,各分测验及总的认知能力得分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见表5。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主要集中表现在选择性记忆、言语记忆、抽象概括、反应速度、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方面。
2.4.2 治疗后基本执行能力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中药组的基本执行功能分值存在差异,经t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WCST持续错误数、TOH总分、TMT-B错误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在WCST总正确数、TOH平均计划时间、TMT-B错误数方面得分较高,经t检验,P<0.0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见表6。研究结果提示:经过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基本执行能力虽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在改善逻辑思维、信息加工能力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有助于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
2.5 抗抑郁药副反应评定量表(SERS)评分
治疗6周末,进行抗抑郁药副反应评定量表测评,中药组和对照组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4%(4/30)和30.4%(9/30),中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的主要副反应为恶心3例(其他反应),症状轻微,1例口干,随治疗时间延长得到缓解。对照组的副反应为睡眠障碍1例、头晕1例、心悸1例、震颤1例、口干2例、嗜睡2例、视物模糊1例(其他反应)。两组的副反应大多在用药1周内出现,副反应均为轻度。见表7。
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bP<0.01
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与西药组比较bP<0.05
4 体会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郁证多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关键病机在于脏腑气机失调,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蓄积。因此调理脏腑气机,祛除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原则。脾胃位居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脏腑之气的升降、交通相济为用,有赖脾胃居中的斡旋作用[6]。
本研究所用加味温胆汤是由南北朝的《集验方》所载温胆汤化裁而来,方中半夏辛温,长于降气和中、燥湿化痰;橘皮辛苦温,擅调和中气、驱化痰湿;枳实苦微寒,长于行气破滞、化痰散结;竹茹甘微寒,化痰开郁、清胃降逆;诸药合用,寓辛开苦降之理,共奏调中行气、驱化痰浊之功,加茯苓、厚朴、合欢花、石菖蒲等药物,以增强其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宁神解郁的作用。全方苦辛、寒温平调,从调理脾胃气机入手,使枢轴旋转而诸脏腑气机调畅,则浊邪可祛、神自安宁[7]。
抑郁症患者往往服用抗抑郁西药较多,由此引发的各种副反应也较多。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味温胆汤抗抑郁的近期疗效与盐酸氟西汀胶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副作用明显少于盐酸氟西汀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项目临床观察发现加味温胆汤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减轻患者情绪低落、纳差、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提高抑郁患者的执行功能,且副作用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有效抗抑郁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McKenna MT,Michaud CM,Murray CJ,et al.Assessing the burden of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J].Am J Prev Med,2005,28(5):415-42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3-34.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5-377;253-255;220-223.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24.
[6]张丽萍.抑郁症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探讨[J].陕西中医,2005,26(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