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展示文化(精选7篇)
课堂展示文化 篇1
新课堂的特征之一, 就是“还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表达的权利, 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课堂因学生的展示而精彩, 因学生的展示而焕发生命活力。在新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小组更好地展示?笔者结合本校课改实践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课堂展示。
一、课堂展示存在的问题
1.展示形式单调:目前, 课堂展示主要表现为单调的对话形式。例如:单一集中型对话、串联顺延型对话、纠错订正型对话等, 其共同特点是一人说大家听的明星展示, 无非是把教师的“一对多”变成了教师帮助下学生明星的“一对多”, 没有起到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作用。
2.展示动机盲目:有些展示活动只是虚假的繁荣, 造成“狂欢流行病”, 例如:动机盲目症———没有目标, 不问效益, 为展示而展示;内容肤浅症———机械性记忆, 片段性阐述, 缺少辩证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行为单一症———老师问, 学生答, 或学生板演, 教师评价, 琐碎、肤浅;轻度跳动症———重展示, 轻倾听, 重表现, 轻学习。
3.展示遭遇教师制约:常见的教师口头语也是制约学生展示的重要因素。例如:“我找个同学来答这个问题”———学生单一展示;“…或者说…”“…换句话说…”“…由此而可见…”———教师自己展示;“从这排开始, one by one”“…下一个…”——教师策划的最低效展示;“这是××年××市中考题, 这道题很难吧!”———教师最差劲点评;“这是××××, 是什么?!……”——教师的“神马浮云“激励展示。
二、对课堂展示的认识
(一) 展示内容
展示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展示, 展示到什么程度, 需要展示的问题如何分配, 每一个问题按照什么方式或思路展示, 在课前都要有适当的预设。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教学价值, 只是展示的程度需要教师掌控, 有些问题只要一带而过, 有些问题却需要深入追究, 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切不可平均用力, 泛泛而谈。
对于需要展示的问题, 可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点进行展示:1.解题过程 (应该按照讲解的思路去写, 便于其他学生看出问题的实质) ;2.解答要点 (解题思路和所用公式、定理、技巧和思想方法的提示) ;3.解题总结 (解题后简要的总结、提炼, 提升自己对该类问题的归纳和思考) ;4.疑错提示 (解决此类问题极易出现的几种常见性错误和容易疏忽的问题) 。
(二) 展示类型
展示类型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两种。静态展示即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将需要展示的内容抄写在黑板上;而动态展示则是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展示, 需要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需要应对其他同学提问的能力, 以及相应的形体和行为表演等能力。这需要学生对所涉问题有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反映了学生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和思维是否敏捷。
(三) 展示方式
展示方式有:书面展示 (抄写) 、口头展示 (语言) 、行为展示 (表演) 。书面展示, 要求学生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 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 便于其他同学阅读和理解题意及其解题过程;口头展示要求学生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行为展示则是学生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 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 让同学了解问题的实质。
三、提高展示效果的方法
(一) 对学生的展示要给予适当的评价
评价是无形的激励, 恰当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课堂展示水平的提高,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 应该多用给力、赞美的语言, 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展示的欲望
这场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学生手中的导学案, 它既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 也影响着课堂展示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所以, 导学案的编制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好说。因此,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三) 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展示兴致
学生开始时出于新奇, 对这样的课堂能表示出较高的热情, 时间长了, 新鲜感没了, 热情会减退, 势必影响课堂效果。此时, 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展示兴致。
(四) 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
学生的课堂展示能力与教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展示培训。培训应按照课堂展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 必要时要敢于叫停。
(五) 修炼教师的课堂驾驭内功。
导学案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真正抓手, 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做到三点。
1. 选择重点问题作重点讨论, 不要平均用力, 简单、容易的问题一带而过即可, 重在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疑点。
2.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否则, 会使学生茫然而不知所措, 从而影响交流, 耽误时间。
3. 教师作为课堂互动的一员, 应当在适当时候通过提问或追问的方式给出你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解答,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答实现你的教学意图。
总之, 从教的输出与学的反馈来看, 课堂的本质在于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内化得充分才能外化潇洒, 外化得充分才能加深内化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内化和外化统一的效率, 展示者就是沟通、统一的桥梁, 良好的课堂展示将使课堂不再是“闷课”。而正是课堂展示使学生有了快乐、有了自信, 有了尊严;正是课堂展示才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 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了一种自觉的生活需求。这样, 我们才算是真正尊重了学生的生命, 给学生生命创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舞台。
摘要:新课堂的精彩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课堂展示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新课堂要引导学生、小组更好地进行展示。因此, 要认识目前课堂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课堂展示的内容、类型和方式, 探究提高展示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堂,小组合作,课堂展示
参考文献
[1][2]丰都县董家中学教科室博客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培训[EB/OL]http://dongzhongjiaokeshi.blog.163.com/blog/static/17230139120124992448259/
课堂展示文化 篇2
课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2011年2月19日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3.尝试做一回小记者,同学之间合作学习。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2.熟悉课文内容,尽己所能提有价值的问题,做一个合格的小记者。课前导学:
1.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文学还是音乐?绘画还是书法?雕塑还是舞蹈?有青睐建筑艺术的吗?那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
介绍贝聿铭:以学生介绍为主,师适当补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曾获得美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二、阐释课题:华夏,我国的古称。
华 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简称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国是奴隶制的“夏”,建国的民族就叫“华夏族”,所以中国有“华夏”之称。“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有广大之解,两字组合成“华夏”一词,是说又大又美。据《左传》记载,“有利益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这个解释便把“又大又美”上升到一个高精神文化,高物质文明的境界。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贝聿铭建筑设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在设计中融进了中国------华夏建筑艺术的精华,他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的艺术,是华夏文化的魅力。
三、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
(一)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2.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4.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5.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
1.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基本上以同座为伴)
2.利用教材、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
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4.现场采访表演。(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
(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五、课内小结。课堂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剔透()遴选()跻身()水榭()负荷()卓著()......聘请()fù()予 jué()择 kān()察 yíng()系 .
二、找出下列词语中错别字,并订正。轩然大波 变换莫测 背山傍水 溶于一炉 相辅相承
初生牛犊
崭露头角 功臣名就
轻装淡抹 相得益彰 当知无愧
力排众议
三、选词填空:
1.夕阳映照下,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显示出惊人的___与高贵的__。(A.气概 气质 B.气势 气派 C.气势 气质 派)
2.他提出,应严格______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_____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A.控制
坚持 B.压制 保证 C.管制 保持 D.控制 保持 教学反思:
D.气概 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熟读课文,丰富自己的语汇。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2.熟读课文,丰富自己的语汇。课前导学:
1.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2.对你喜欢的某一类艺术进行一次创作的尝试,请同学对你的作品进行评论。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头两段写了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这样的建筑出自谁人之手呢?接着点出了本文记叙的对象。)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他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最后归结为“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家”。)3.贝聿铭从事建筑设计50余年,设计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详写和略写的关系。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写贝聿铭早期成就时全用略写;写突出成就时详写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写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项大型建筑。)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外观和大厅内部的园林空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内部、北京香山饭店等;
为了说明建筑物,作者还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如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两个入口就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为了使读者对贝聿铭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在关键之处运用议论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评论,如在主体部分的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说,“他的足迹和作品可以说遍及启蒙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再如课文结尾对贝聿铭的评价,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二、重点研讨“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这一部分。(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部分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②本部分重点写了他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它们各有何 特点? ③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①详写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巴黎罗浮宫玻璃金 字塔的设计和建造。略写了他设计的建筑物类型之多、范围之广。
②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特点是: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特点是:向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的特点是: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③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三、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所以在当时不能为人们接受,而当人们懂得了他的设计意图以后,就会认识到它的价值。)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中国建筑的根”指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好的“根”是指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枝”指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插枝”指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表现了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民族争光,要为中国争气的爱国心。)
四、作业
熟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丰富自己的语汇。课堂反馈:
一、修改病句
1.谁也不能否认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不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2.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建造设计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建筑大师的地位了。
3.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
二、简答题。
1.文章开头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这两段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展示多元文化的生命空间 篇3
关于十至十三世纪,二十世纪出版的各种文学史一般称之为两宋时期和元代。这是一个由诸民族分争到走向统一的时期,这四百年的时间内,北方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崛起并建立了政权,主要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分别与北宋和南宋相对峙;西北地区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部分契丹人西迁后建立的西辽,回鹘人建立的喀拉汗国、于阗、高昌等政权,西南有吐蕃政权和白蛮建立的大理国,文化空间大致相当于清朝所确立的近现代中国的版图所覆盖的范围。
随着近年来辽金元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于这个时期多民族的文学现象的认识与把握,有了实质性的实破。学者们在关注北方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将眼光投向了辽代文学与北宋文学、金代文学与南宋文学,西夏文学与辽金文学、金代文学与元代文学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研究。然而这些努力还只能说是在写汉语文学发展史;一部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不仅是汉语文学史,还应该包含已经汇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的文学史。
《图志》的作者除了对多民族的汉语文学现象做了全方位的描述,还充分调用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历史阶段各民族文学,特别是用不同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学的发展状况。中国各民族文学的研究有其特殊性,许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相当一些民族的文学仍然停留在口头流传的阶段。即使是一些有书面文学传统的民族,如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由于其书面文学的使用和流传往往是在王公贵族的生活范围之内;又由于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能够进行文字阅读的人口有限,口头传承仍然是其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各少数民族中间都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学资源,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依靠这些资料。使用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的资料也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它们的所属年代很难具体考订。但是历代文献中有关民间文化的记载还是有迹可寻的,《图志》的作者以重视文化时空过程的“大文学观”为基本理念,从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不同视角介入,在“文人探索与民间智慧互动互补”的层面展开论述,著作中引用资料的范围、种类大大增加。
《图志》的作者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接受了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事实,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多种形态的资料作为自己建构的文学史的基础资料;这种注重各民族文学个性的研究,应该是对以往的研究工作很好的补充。值得高兴的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以及维吾尔喀拉汗王朝时期的《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元代的《蒙古秘史》等经典作品在《图志》所建构的文学世界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志》的作者在描述十至十三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时,特别注重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原汉语文学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学发展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双向交流、互动互补的趋势。以金代文学为例,女真族接受了汉语文化,为汉语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由于女真文化的南渐,北方民族文化也以清新自然的本色受到中原汉族人民的喜爱。金代文学质实贞刚、清新自然的独特风貌,就是女真文化与汉文化优势互补、相互吸收与融合的产物。还有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既与汉族文化有着诸多的联系,彼此之间因为共同的生活区域、同步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文学的发展更有很多的共同性。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能顾此失彼,以某一时段、某一地区、若干民族的文学现象替代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研究。
《图志》的作者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了处于“边缘”状态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它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呈现为什么样的状态;同时也从少数民族文学特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形态出发,尊重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发展的规律,摆脱传统的以汉语书面文学的发展水平和文学观念为单一参照背景进行研究的局限,重新认识和评价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价值。
广州亚运与岭南文化展示 篇4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对举办城市和地区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引起众多媒体和群众的关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的赛事。包括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单项赛事,如世界杯足球赛,还有一些知名的洲际性、地区性或全国性赛事,如亚运会、全运会等。现代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出赛场及比赛胜负的意义。
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一个民族与地区文化集中展示的舞台和传播的窗口。2008年北京奥运会,1个多小时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太极拳,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元素”。2012年的伦敦奥运开幕式则以“奇妙岛屿”作为主题,展示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在世界刮起“英伦风”。
亚洲运动会(Asian Games),简称亚运会,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运会相间举行。广州于2010年承办第16届亚运会,不但展示传播奥林匹克运动体系自身包含的教育、体育与文化观念,也充分体现了广州独特的人文风貌和价值观念,向亚洲乃至全世界传播岭南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借助亚运会,更多的人认识了广州,了解了广州,进而对岭南文化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精神认可。
二、岭南文化内涵
“岭南”简单的说是指五岭以南的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两广地区和海南岛。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成就卓著且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属于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范畴。
(一)岭南文化的构成元素
第一,以“水”为魂的本土文化。岭南地处亚热带的珠江流域,依山傍海,水路交通十分发达,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在水的哺育下创造了独有的水文化形态,形成了喜流动、不保守的南越文化。
第二,融合异化的中原文化。岭南远离中原,直到唐宋时代都被视为“蛮荒之地”,成了最高统治者发配罪臣的天然流放地。大批北方人士,如张九龄、韩愈、刘禹锡、包拯、苏轼等,由于贬谪等原因来到岭南,客观上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声息。在这些重要人物及其所带来的中原文化的覆被影响下,岭南文明迅速发展逐步由边缘文化成长为独特的地域文化。
第三,海外文化。岭南地区海岸线长,珠江大的出海口多达8个,小的不计其数,与海外关系密切,中外商贸、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宋代开始就已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明清以后,来自亚欧各国的东西方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都从这里登陆上岸,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成为海外文化的集散中心。海外文化形成了岭南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
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概况来说即: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岭南长期远离权力中心的影响,岭南人普遍商业意识较强,形成了“重商务实”的价值取向。岭南位于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并辐射内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开放兼容成为其文化的显著特点。岭南文化传统中的反叛精神与冒险意识,形成其创新求变的文化传承理念。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在岭南地区孕育而生,是这种不断创新求变精神的证明。
(三)岭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岭南文化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形式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品牌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服饰文化、武术文化、中医文化、焰火文化等。代表性的有“南国红豆”粤剧,精美细巧的“三雕”(牙雕、玉雕和潮州木雕),享誉海内外的“广绣”与“潮州抽纱刺绣”,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等。
三、广州亚运与岭南文化展示
(一)广州亚运文化展示主题——“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理念或口号是一届运动会的定位基调,是获得大众认同的基础。2007年3月9日,亚组委正式宣布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官方理念:“和谐盛会,激情亚洲(Thrilling Games,Harmonious Asia)”。这一理念历经9个月的征集、精心筛选和再锤炼,从来自全中国的1738条应征作品中凝炼而成。既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这一理念也是广州亚运岭南文化的展示主题。
(二)广州亚运中的岭南文化展示特点
1. 物质文化与行为、思想文化的有机融合
岭南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倾注于亚运会的方方面面,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各个阶段都突出岭南特色,形成理念、行为与视觉识别的统一,使物质文化与行为、思想文化的有机融合。
理念识别(MI)方面,广州亚运以“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为理念,其倡导的“和谐”展现了岭南人统摄于中国“天人合一”文化之下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及今孜孜以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和谐大同”。而这一理念也贯穿于行为识别(BI)之中。“一起来,更精彩”“亚运有我”是广州亚运的志愿者口号。亚运期间,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参加亚运志愿服务,全市150多万市民报名参加亚运志愿者,在赛会志愿服务方面,6万名赛会志愿者分布在82个各类场馆,20个专项团队,为赛事提供各类的志愿服务,上岗的人数68.5万人次,服务时数800万小时。在城市志愿服务方面,50万名的志愿者主要分布在全市600个志愿服务站,7912个专项岗位,提供秩序维护、语言翻译、交通指引等社会志愿服务。上岗人数400多万人次,累计服务小时有1600多万小时。真正做到“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都是志愿者”,充分体现岭南人务实肯干的精神。视觉标识(VI)则集中展现岭南特色: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吉祥物五只羊“吉祥如意乐羊羊(洋洋)”与广州城“五羊”标志契合;亚运火炬“潮流”采用具有广州民间特色的象牙雕镂空工艺,以水的和谐与火的激情交相凝聚为理念,既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又寄托了对广东继续引领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与亚洲人民共同推进和平与发展的期望。
2. 传统文化与现代成就一脉相承
广州亚运对岭南文化的展示并不仅局限于传统文化,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成果有机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亚运城是广州亚运主要特色之一,其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亚运村(运动员村)还包括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主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共七大部分。亚运城建设综合应用了数字化智能家居、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太阳能及水源热泵新能源等众多新技术、新理念。依托三条贯穿亚运城的河涌水系,内有岭南水乡建筑小品、岭南水乡民俗建筑和水乡民俗风情街,勾勒出岭南自然景观和民情风物,凸显了岭南文化元素。“山、城、水”相结合的设计布局,延续了广州2000多年来“择水而居”的传统民俗,体现“岭南神韵”。是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科技与传统精神内核的完美结合。
开幕式以水为主题展开,粤语童谣“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拉开帷幕;“船在河里走,人在画中游”,《大地之水》、《海上之舟》、《白云之帆》等水之画卷,一幕接一幕将以“水”为魂的岭南本土文化通过声、光、电等科技充分诠释,令人叹为观止。
3. 多地域文化的共赢舞台
“岭南”非一个地点,而是一个区域,有学者从方言区和文化特质出发,将岭南各区域文化分为广东境内的珠江系文化(简称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板块。珠江系文化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体部分。16届亚运会并没有因为在广州举行而忽略了其他区域文化。比如在新修建的网球馆中融入了客家文化元素,场馆主要由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球场构成,顶部外形像广东客家的“围屋”,与岭南特有的客家土楼颇为相似。在开幕式上《海洋之舟》演出中有这样一幕:200名渔家姑娘手提渔灯,伫立在海边,目送着男人们出海,尽显“潮汕”文化的海韵味。在亚运体育展示节目潮汕英歌舞也将潮汕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篇5
1、学生默读课文内容。
2、导读问题设计: ①三个小标题中的重点词语各是什么? ②根据课文内容复述贝聿铭“初露头角”的过程
③第三部分的内容如何突出“非议”与“奇迹”的?贝聿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④第四部分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出贝聿铭“不变的中国心”?
3、结合第二、三、四部分的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贝聿铭的“多变的设计”。①迅速阅读三个部分的内容,摘取相关信息。②填写下表。
建筑名称 特点或效果 评价
肯尼迪图书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东 楼
巴黎罗浮宫玻璃 金字塔
尽情展示,激活课堂 篇6
一、什么是展示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程里的内容进行深入地探究,并将自己或本组的探究结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检验其自学的效果如何,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理念指引下,展示环节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展示可以让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变成演说能手,让合作之花灿烂开放,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培养。
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动”,随心所欲地“说”,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在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
二、展示类型面面观
组内小展示。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进行的展示,展示“对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并由小组长将组内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汇报给教师,方便教师把握学情,为班内大展示做好铺垫。
班内大展示。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一般由B层、C层同学展示,A层同学或组长负责点评。点评应该具有针对性、拓展补充性,评价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调控。
三、展示方式知多少
只有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才能让平凡的课堂一浪胜过一浪。那么展示方式有哪些呢?
口头展示:概念的形成、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丰富、容量大的内容。如:细胞分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书面展示:定理的证明,推理探究的过程等。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推导,有氧呼吸的过程。
肢体语言展示:展示的同学用手势、表情、姿态,帮助其说明,增强表达效果。如:学生通过自制的糖卡,表演胰岛、骨骼肌、肝脏等器官来构建血糖调节模型。
实物模型展示: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模型,通过展示、比较,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如:线粒体、叶绿体模型的简单制作,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展示内容贵精要
展示内容贵在“精”,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要明确展示是为了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问题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那么,哪些问题适合展示?一般有这样三种类型:一是开放性问题,二是拓展性问题,三是难点、疑点问题。它们具有三大特性:
问题性:展示的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并不是把学程上的内容全部照搬到黑板上。如: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等等。
互动性:针对展示的方式来讲,展示时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流,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等多种形式。如:饭后和运动后人体血糖如何变化、如何维持稳态的问题,师生和生生之间都能相互交流。
创生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包括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的新发现、新感悟等。如:根据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归纳和总结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学习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之后,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等等。
而有些内容不用展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口难辨的问题不展示。如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教师帮助下,学生仍然难于掌握、理解、表达的问题不展示;
收效甚微的问题不展示。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多少思维价值;或消耗时间过长,学生付出过多而能力提高甚微,也不必展示。
五、展示指导求高效
课堂展示是教学管理的难点,组织不好就可能会出现“失控”局面。比如展示散漫,耽误时间;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受冷落;不展示的学生不关心展示,课堂气氛冷寂等。怎样才能使课堂展示有序、精彩、高效呢?笔者提炼出以下几个原则:
1.小组成员都学会了才可以展示,而组长只允许补充,不允许展示;
2.不同能力层级的小组成员展示的得分不同,A类最低,C类最高,B类居中;
3.小组展示时提出的疑问,可由提问题的小组指定展示小组的某位成员回答;
4.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组要积极思考,勇于挑错,谁挑出错误或提出有价值的疑问,给谁的小组加分。
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是艰辛的,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精力,根据学科特点和单元的内容精心设计学程;展示课堂“六让”,即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实验让学生做,也需要学生的大量投入。随着思想的解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深入,师生都能逐渐适应,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共同创设获取知识的天堂。
责任编辑 林云志
博物馆如何展示文化软实力 篇7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坎贝尔为人们娓娓讲述了一个“纽约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座博物馆的诞生伴随着这座城市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混乱走向繁荣。
1872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开放之初,纽约正是个“文化沙漠”,整个城市充满了移民带来的混乱腐败和黑帮活动。但大都会博物馆从创立之初就定位于“全球视野”和“艺术教育”,这不仅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交流,也推动纽约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大都会博物馆努力吸收世界上所有的优秀文化,又给美国公民提供了最好的艺术教育,提升了公民素质。
“14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努力打造一个‘全球城市’中的‘全球博物馆’。”坎贝尔骄傲地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这座城市之间的故事,显示出了文化的力量。如今的大都会博物馆拥有300余万件展品、每年3亿美元经费预算、17个学术策展部门、600余万人次参观者和4000余万次网络访问量而傲视全球,是纽约第一旅游目的地,在文化价值之外,每年更为这座城市贡献逾9亿美元的相关收入。
享誉世界的大英博物馆不久前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莎士比亚:世界大舞台”。这个展览不是向世界“炫耀”莎士比亚的伟大文学成就,而是为了探讨当下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
“通过莎士比亚的眼睛和他的描述,我们重新回顾欧洲的现代化历程。许多正在困扰当下的全球性问题,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已经悄悄萌芽。”大英博物馆董事凯伦·阿姆斯特丹说。
大英博物馆在2009年举办的“上海珍宝展——中国古代的青铜与玉”特展也观者如云。在这次展览中,大英博物馆试图探索中国人为何如此钟爱历史。许多西方观众在看完展览之后恍然大悟:历史中蕴藏了中国伟大的价值观。
凯伦认为,博物馆要举办富有思想的展览。当下的世界正变得日益动荡和不安定,很多的隔阂都因为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无知而产生。而博物馆可以通过历史的呈现、文化的解释,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在中外博物馆馆长眼中,博物馆从来不是一个收藏“死去的”文物的地方。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馆长彼得洛夫斯基说:“最好的博物馆,不仅展示民族和国家的基因,还呈现出这种基因的活力和质量。”
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正迎来博物馆发展的高峰时期。
统计显示,我国2400余家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平均每4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而到2020年,平均25万人就将能拥有一家博物馆。
但仅有硬件设施并不值得骄傲。博物馆以何种方式将沉睡在文物之中的“文化”和“文明”唤醒,再巧妙地将它们传递给每一位国人,才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和挑战。
上海博物馆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列。最近10年之间,上博相继举办了轰动海内外的三个文化大展,分别是《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以及今年11月1日刚刚揭幕的《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
“三个大展托起了沉甸甸的中国晋唐宋元书画史,呈现出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发展与辉煌”。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这些引人注目的展览不仅显示中国文化实力,同时也旨在提升公众的历史文化素养。
【课堂展示文化】推荐阅读:
课堂展示10-07
学生课堂展示谈06-19
课堂因展示而精彩07-16
课堂教学展示行为08-26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11-13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07-12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方案11-24
五四运动课堂展示讲稿05-18
“精品课堂教学展示”的感受09-24
高效课堂展示的重要性论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