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精选12篇)
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 篇1
首先, 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是避免传统文化在当代职业教育中被忽视, 其次, 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职业教育结合,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人文精神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为主要内容, 并以其重要观点结合当代职业教育中诸如职教的开拓性、职业教育的人文观念等进行探讨, 体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职业教育独特魅力。
我国道家教育以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为特征的出世的人文精神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命运同兴衰, 共荣辱, 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影响着中国文明命运的儒家哲学对于当代职教同样也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命脉。
探讨教育中的文化性, 尤其是艺术设计, 首先, 是观念问题。正所谓观念决定思想, 思想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支撑中国文明延续发展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体系、道德支柱和精神动力, 正是儒家传统观念铸就了中华文明赖以生续的社会基础。孔子以“大同”理想作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是两千多年来儒者志士努力追求的一种美好理想——“大同”理想。孔子毕生主张“有教无类”, 普及教育, 来达到人人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大力发展普及职业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观念的意义所在, 也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对于培养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 是重振国学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是我们先人的职业技能教育, 称为“六艺”。如“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躟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论语》) 其“射”是君子修身养性培养风度的方法。唐代设立的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 其中就有五项是射箭。《周礼·考工记》攻木之工有关于制作弓的详细步骤工序。可见多种技能的并存以及熟练掌握制造工序的职业理念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 正是高职设计教育的典范, 牵涉到现代设计学中的很多范畴。这对于我们今天强调艺术设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启发。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设计不断的推陈出新, 现代的设计教育需要创新, 各行各业都涉及到了设计领域, 现代的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 然而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体现却成了问题, 传统与现代是紧密联系的, 它们之间既有传承性, 又有超越性。诚然现代设计必须具有时代特征, 以多元化的形式尤以图形来表达一定的含义, 并借助人们的视觉认知联想传达特定的内容, 优秀的现代设计师则可以从中国元素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设计理念之中, 使现代设计作品成为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作品。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和灵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国高职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样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才能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专业理论课需要淡化, 更无所谓文化的学习了。而我认为没有思想的设计师是不能创造出合格设计作品的, 因为这样的产品很难被人认可。这个“思想”从哪里来?就是对传统文化做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 创造出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以传统文化来丰富和拓展现代设计的创作思维, 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的现代设计作品。
我在安徽滁州广播电视台台标征集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应用:滁州以大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闻名遐迩, 太守以“环滁皆山也”对滁州地貌一言以敝。本标志借此为构思源泉, 以厚重的文化内涵简洁时尚的造型体现滁州独特的地理环境, 即以环山象征“滁”的拼音缩写C, 酿泉象征“州”的拼音缩写Z, 勾勒出滁州半面环山的自然景观。
标志设计的本意就是树立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 这个形象必须可以承载标志背后的厚重的文化底蕴, 展示出民族特色、地域特征、时代风貌,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形象的文化内涵。
中国联通的标志由回环贯通的中国吉祥图案“盘长”纹演变而来。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现代通信网络的发达及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迅达畅通, 同时也祈愿着联通公司的事业前景辉煌。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 事事如意之意, 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 处处顺畅之寓, 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完满和十全十美之含。无论从对称讲, 还是从偶数说, 都洋溢着古老东方久已失传的吉祥之气。
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符号, 也成为现代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趋势, 彼此吸收精华。借鉴传统文化特征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历史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并倡导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设计之中, 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然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的碰撞、融合。
时代呼唤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全球化, 各种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 体现了现代设计多元化的特点, 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必然是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纵观世界优秀的设计作品, 无论设计多么独特, 设计者的主体设计风格无不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 这是设计师营养的源泉。可见文化就有如我们身上流淌的血液, 没有文化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我们的教育就更离不开文化了, 尤其是高职教育, 因为其是高等教育, 所以必然是系统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扣的, 自然, 文化是其重要一环。又因是职业教育, 而职业教育在欧洲发达国家是非常受重视的, 它是为本地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所以必须深入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 这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 形成了中国特有传统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体现了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它是中国现代设计所要继承、运用、开拓、创新的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华夏文化土壤之中,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融合, 形成了融会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史, 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提高全民的艺术修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探讨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从而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真正靓丽起来。
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 篇2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2)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A、尽量组织语言,大胆地与同学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B、培养专心倾听,适当补充,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师)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图片或实物,制作简单课件。
(生)在实践活动中与伙伴一起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类整理,准备向大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各位同学,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同学们,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最简洁的导入,使学生马上进入互动交流中,节省时间,为下面学生间的展示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小组交流,推荐导游。
生活中。
4、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说出理由来。推举者和被推举者进行互动。
5、小结。
探讨酒店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篇3
在酒店设计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加入一些特定的元素,那么这个设计就会让人们觉的太过于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因此在酒店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将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此次的设计进行一定的融合,这样设计出的酒店才会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在酒店地域文化性设计中,我们要不断的借鉴传统文化,从中吸取其精华,加强和重视对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民族风格的运用和研究,才可以呈现出本土特色和地域风格。本文先是从酒店设计中具备地域文化特性的意义入手,之后分析了酒店地域文化特性研究及指导意义以及酒店地域文化研究中关注的几个重要因素。只有在酒店的设计中很好的将地域文化特性元素融合进去,才可以更好的将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色现实出来,也可以凸显出民族风格特色,最后才可以扩宽消费市场,获得世界的认同。
酒店的地域文化特性设计的指导意义
全球信息化一体化的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趋明显,随着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流日趋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酒店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会在现在的的社会状况下发生一定的变化,受到一定的影响。
很多的专业人员认为:成功的酒店设计是在有着一定的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之下,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能,还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人群的需求。所以,现在的酒店设计得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酒店所在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考虑进去,这一部分千万不能忽视。
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都是经过历时的洗涤而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或者是一种社会习俗等,它不仅包含了那些人们总结出的知识,其中很大部分是与艺术的结合。其中也包含了各民族前辈们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认识到的不同的艺术理念和一些科学理论。在现代的酒店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们十分的重视科学性和艺术的结合,但是事实上没有很好的兼顾俩者之间的关系和比例。然而这其中的大多数通常是过分的突出和追求科学性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继承。科学性是人们在对艺术性的追求过程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我们在酒店设计中过于强调科学性而脱离了民族的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因此就会显得偏离了出发点而没有意义。这里,设计师们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对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把握能力。在我们回顾整个设计史时就会发现,现在存在着的许多存在时间很长时间的著名酒店,这些酒店不是因为装修的豪华,而是因为著名的设计作品都是在很好的运用科学来对床头文化进行很好的诠释,这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酒店的地域文化特性分析和研究。
酒店设计的地域性分析
在设计过程中追求的地域性,就是在设计上将本土的民俗风格和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印记很好的和设计结合起来。我们所说的地域性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本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 祖辈生活习惯和历史传统; 本土风情和当地材料的选择。只有其如其分的把这些特征很好的融合起来,才可以设计出具有符合当今流行趋势并且有着一定地域特征的设计作品。酒店的地域性设计一般表现为酒店的材料的选择、色彩搭配、设计形式。其中设计的形式是表现地域性特征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酒店的设计形式是一切其他设计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材料来烘托当地的风俗酒店设计之初就是要解决酒店设计的形式,关于酒店的设计理念和主导方向就存在于酒店设计形式之上。然后不同的材料选择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风俗民情。如果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使用的是相同的材料,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加工的过程当中融入不同的交公处理工艺来显示不同的地域风格。
酒店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性分析
文化性的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层面的文化指的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层面的文化指的是单纯的精神上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包括了整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地域和民族的特征在时间流转的过程中不断的的相互融合,之间也有相互的影响。但是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都还是将属于自己的文化财产都保留了下来,在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也不断的从外界吸收优秀文化的品质。在酒店的文化性设计中,我们一般会把重点放在布艺、家具和色彩的选择等方面。从酒店里物件的摆设,比如木雕、青铜和瓷器等等可以看出一个设计师的审美和其文化的内涵,这也是很好的展现酒店文化和内涵的重要一部分。比如说,汉族人民自古就十分的热衷于喜庆的红色,然而蒙古族则对热情奔放的黄、蓝有所偏爱,白族则对粉色格外的喜爱。在酒店的色彩设计中,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就需要和不同的民族风格紧密联系,描绘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地域文化风格的民族色彩。
总结
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和论述,我们知道一定要恰当的处理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这是在酒店设计的过程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具体的来说:在酒店室内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以此来体现出酒店的内部氛围,在最大的程度上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进行融合,这样才可以突出一个酒店的个性和特点。但是,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于床头的继承,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研究和创新,只有在不断的改变当中,我们才能去满足现代人类不同的需求。总的来说,尽管先在的有很多新发现的材料,但是在现代酒店的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注重将本土的文化和地狱文化充分的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现实出设计的个性和特点。只有具备了自身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这样才可以再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去的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文化性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传承 篇4
一、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个民族的包装设计文化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系统, 这与历史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设计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设计的文化实际上就是造物的文化, 是人类用艺术的方式造物的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 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鲍列夫在《美学》中所说: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 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设计是现代文化的宠儿, 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生活、现代工业、现代经济作为依托和基础。
二、审美文化、流行文化和社会文化与包装设计
现代包装设计, 正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位, 以生活为基础, 以现代需要为导向的设计学科, 应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包装设计活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仅具有简单的物质功能, 更是精神文化的综合体。它丰富的内涵是现代包装设计师所必须深入探求的。
1. 以情感享受为主导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代表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高级形态。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注重审美的认识和教化的作用, 这正是以“和”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哲学所决定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不仅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 而且十分讲究商品包装的审美情感及情趣的价值。成功的包装设计作品往往还伴随着视觉传达所产生的一定的心理感受, 如精致、典雅、质朴等。我们在包装设计中所涉及的审美, 是符合大众普遍情趣和美学规律的。因为包装设计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消费者, 它具有大众的特征, 所以对包装设计的审美文化的尺度把握要适中。
2. 掌握时尚流行文化动态
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具有独特观念体系的设计文化和流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年龄、职业和地区的消费群体, 随着时代的变化, 消费观念也都会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新的消费文化形态, 对于所针对的消费群体而言就是流行性。包装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自然也就体现出流行文化的特点, 这也是与目标消费群体形成默契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设计师来说, 把握时代的信息, 掌握时尚流行文化的动态, 关注国际设计新动态是非常重要的。
3. 社会文化冲击着包装设计
社会文化涵盖了社会科学、社会审美、交往文化、社会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社会文化是物质生产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文明。包装是社会化物质生产发展孕育出来的一种物化的社会形态, 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包装设计对社会经济生活起着促进作用。现代包装设计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现象和新观念的冲击, 从而使其传统意识和原有的社会功能不断增添新的内涵, 给包装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设计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民族文化体现的重要形式, 人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包装中来了解它的文化。
1. 包装设计中的图形符号
包装设计作为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介, 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中, 除了要满足它原有的功能外, 更多的应是体现其文化内涵, 与民族文化相切合。具体到包装设计方面, 在很多民间艺术中, 讲究特定形象组合的特定心理喻意, 往往“言必有意, 意必吉祥”这些都是世代逐渐积淀传承下来的, 至今不衰。如石榴就象征着多子多福, 传统图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等都代表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则体现了东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极大地丰富了包装的语言, 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化认同的需要。
2. 包装设计中的传统色彩与水墨画
在中国传统的包装设计中, 色彩的配色素材的来源非常广阔, 可乞灵于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 从一些原始、古典、传统、民间、少数民族的艺术中祈求灵感, 如原始岩画中单纯、拙朴、强烈的色彩, 工笔重彩中浓烈、华丽的色彩;宫廷及上层社会使用的器物中象征权力与富贵的富丽、浓艳的色彩;或者象征了中国文人出世、超脱的精神境界的含蓄、淡雅、清新的色彩等。虽然色彩本身难以构成独立的形象, 但它所营造的氛围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使包装设计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中国水墨画作为中华艺术瑰宝之一, 笔墨多变、意境深邃, 当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水墨走到一起时, 其深刻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装饰性, 体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四、结语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要重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文化的传承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包装设计中对民族文化的运用要善于吸收和借鉴, 正确处理传统和求新的关系, 不能将设计停留在视觉形态上, 只有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并结合现代设计技术进行再创造, 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 达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通过对包装设计中潜在的审美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分析, 探索并提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将传统文化神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以达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承
关键词:文化,民族文化,现代包装设计,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147
[2]鲍列夫: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3]王安霞:包装装潢设计[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大鲁吴钰:包装设计基础与创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论文 篇5
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均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深度挖掘,使地域文化的特点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以展现,从而保持园林景观的奇特性,让园林景观在投入使用后,游览的游客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寓意,进一步为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即要突出地域文化的设计宗旨与主题,又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保持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结构,使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完美融合,并保障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能够在长期发展中经久不衰,打造百年工程,让城市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体现在地域文化方面,在园林景观的维护与管理方面,也要不断加大投入,使其能够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进一步保障地域文化课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样式越来越缺少城市地域特色,各城市的园林景观也失去了其灵动、绚丽的色彩。因此,需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植入地域文化,一方面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特色城市的建设。
5结语
现阶段,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地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生态化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融入需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并在主体的设计结构中,着重体现人文艺术与文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得到良好地展现,进一步为区域的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俭.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3)
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 篇6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是哈佛大学教授创造的词汇,他认为实力就是影响他人取得你所希望的结果的能力。你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影响他人,第一种方式是强制性的威胁,第二种方式是诱惑。第三种方式是吸引别人。使得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同你的目标相一致。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
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雕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设计在“合影文化”中的应用 篇7
合影:合在一块儿照相, 也指合在一块儿照的照片。简单来说人们合影的原因就是:“留下”那些人们认为难得的瞬间。
虽然最早的照相机出现在1550 年的意大利, 但第一张照片人类却等了很久:1822 年, 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但成像不太清晰, 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
但在此之前人们也早已使用过别的方法来进行类似“合影”的活动, 比如画像、制作雕像等。合影的原因很多, 合影这一现象也非常常见。我们在重大的典礼、遇见重要的人或物时都会选择去合影。比如学校每年的毕业典礼、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等。
1 被“扭曲”的合影
上世纪末, 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使用 (实物) 相册。合影后的照片会被送去照相馆洗出来, 并一张一张地保存在相册中, 闲来无事时拿出来翻看一下真是何等的惬意。有些特别重要的合影, 如全家福、结婚照或与特别要好的朋友的合影甚至会被人们装裱起来并放置在家中比较显眼的位置。人们的这些做法体现了他们对一起合影的人或是对过去那些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在此期间, 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数码相机技术:1995 年性能最好的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 万;到1996 年达到81 万像素, 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 万台;1997 年又提高到100 万像素, 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 万台。
本世纪头十年, 数码相机已经开始逐渐被广泛使用。人们可以将大量的照片存放在电脑、光盘、硬盘等电子设备中。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更是可以将电子照片发布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而这些照片中70% 可以算作是“合影”。
进入21 世纪, 人们的合影来得更加容易: 卡片机、拍照手机的盛行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拍照合影的乐趣。
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是夏普公司于2000 年推出的J-SH04, 内置10 万像素及256 色屏幕。但由于日本通信市场的封闭性, 这款手机并未造成反响。同年诺基亚7650、索尼爱立信T68i为主的第一代拍照手机开始登陆市场。随后, 拍照手机便进入了发展阶段, 索尼爱立信K750i作为一款不仅200 万像素的传感器, 也集成了自动对焦系统和氙气闪光灯的手机, 使得手机拍照体验接近数码相机。2007 年, 以诺基亚N95 为代表的机型, 不仅内置了500 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 本身也是支持3.5G网络、GPS的机型, 智能拍照手机的雏形诞生。
如何处理这么多的照片也成了一个“问题”。仅仅把他们暗无天日地存放在电脑中总是让人们有些不甘心。于是许多可以晒合影的网络平台悄然出现。
QQ空间、新浪微博以及校内网的出现更是让年轻一族们登上了秀照片、秀合影的顶峰。
随即也就衍生出了一种“自拍文化”。有人觉得“自拍”不该算作“合影”的一部分。可以这样理解, 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人们自拍很少有只拍自己或是自己身体一部分的。大部分的自拍照其实是拍摄者和其他人或物一起合拍的。
而如今的合影并不像以往那样严肃, 似乎多了一些心血来潮。有时更多了一些“造假”情节。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合影已经不仅仅是留下一段回忆或记录美好瞬间那么简单。他们开始注重照片的美感。而更在意的是将合影发布在网络平台上, 并等待他人的羡慕与称赞。
合影本身并没有什么所谓合适与不合适。而有时让人觉得“不合适”的是人们合影过后处理这些合影的方式。随着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普及, 人们拍照更加容易了。与此同时人们更应该注意合影的时间与地点。
每一张照片, 其实都是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合影”。我们人类有时却不尊重跟我们一起“合影”的大自然。许多旅游景点、名胜古迹, 我们可以看见有人践踏草坪、攀爬到文物上合影。也许在他们心中, 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值回”票价。
2 合影的商机
在讨论设计在合影中的应用以前, 不得不分析的就是“合影”中存在的各种商机。因为设计总是以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为出发点的。
最早利用合影这一方式赚钱的是画家。五百年前当还没有照相技术的时候, 画匠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绘画技艺帮助人们留住那些精彩的瞬间。但这时的消费者往往只限于王室贵族们, 他们想要把最美的自己“留住”, 于是会请绘画技艺精湛的人为自己画像。像吴道子一类的著名画家甚至会被黄带派出游览名胜古迹然后回来将看到的美景用绘画的方式再现出来。我国古时的绘画技法以水墨画形式为主, 哪怕是工笔画也最多花费画家们几天的时间。但是西方的艺术形式是以特别写实的油画为主的, 为了得到一张“合影”消费者往往要等上至少一个月。最为“悲惨的”就是蒙娜丽莎, 她到去世时达芬奇也没有完成她的画像。
1839年摄影术发明了, 但直到19世纪末世界各地开始有了照相馆。但由于技术落后与设备的昂贵, 照片全部都是黑白影像的且极其不易保存。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把去照相馆合影当做一种奢侈的活动。照一张合影的钱甚至需要好多家庭积攒很久。在那个年代, 摄影是很赚钱的工作。人们也非常珍惜合影。
近些年的合影商机主要来自于所谓 “合影式旅游”的出现。简单的来说, “合影式旅游”就是“到此一游”的升级版。浮躁的游客在来到景点后并不在意优美壮丽景色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取而代之的是“拍张照片足以”的形式。言外之意, 浮躁的人们只想留下他们来过的“证据”仅此而已。多年前, 素质低下的游客喜欢在著名景点刻上类似“到此一游”的字样。如今人们的素质似乎有所提高, 刻字的人在逐渐减少。但拍照留念的人数却在直线上升。其实“初衷”都是一样的, 即证明我来过这个 (很有名的) 地方了。
抓住了大多数游客这种“合影式旅游”的心理, 许多旅游胜地 (国内居多) 甚至会在景点选一个角度最好的位置作为“官方合影位置”。在这里你可以从最完美的角度和建筑物等合影, 但是是用景点工作人员那里提供的相机。不只是名胜古迹, 这种“官方摄影”在各大游乐园里同样随处可见。你可以和米老鼠、唐老鸭们合影, 你可以和大摩天轮合影等等。景点的工作人员总是会利用他们特别的优势来“帮助”游客们合影。比如在云霄飞车的轨道上装上高配的照相机, 可以拍到你和在朋友在半空中尖叫的样子。当然, 想得到以上的合影你必须额外付钱才可以。
3 设计在“合影文化”中的应用
如前文所说科技在进步, 人们所追求的事物也在不断变化。进入21 世纪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合影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在变化, 而设计师与商人们也看到其中的商机从而有更多的周边产品以及设计产物诞生。这些产物能够让人们更加舒适, 当然这其中的和大一部分能够让商人们赚到更多的钱。
首先来说一下实物产品, 三脚架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几十年前人们就已开始使用, 虽然那时人们不叫它“三脚架”。三脚架的作用无论是对于业余用户还是专业用户都不可忽视的, 它的主要用途就是稳定照相机, 以达到某种摄影效果。最常见的就是长曝光中使用三脚架, 用户如果要拍摄夜景或者带涌动轨迹的图片的时候, 曝光时间需要加长, 这个时候, 数码相机不能抖动, 则需要三脚架的帮助。而如今的三脚架设计越来越精良, 能够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稳定相机到可以匀速旋转甚至有的还可以定时升降。自拍杆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所谓“神器”。其实他的发明要早于拍照手机,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已经有“自拍杆”出现了。
在1984 年手机还未普及之时, 就有人首次为自拍杆申请了专利。当时, 英文中还未出现“自拍”这个单词, 更别说将其录入字典了。与最新自拍杆相比, 第一台自拍杆既不美观也不受欢迎。
第一台自拍杆由日本人上田宏 (Hiroshi Ueda) 和美马有二郎 (Yujiro Mima) 发明, 起名为“袖珍相机支撑式伸缩扩展器”, 从图1 中我们可以看出最早自拍杆又傻又可爱的样子。
不美观而且很笨重。当时的手机没有摄像头, 更不用提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头了, 所以上田宏的自拍杆只能加上一面镜子, 这样拍照时人们就能看到摄像头中自己的样子。据BBC报道, 发明这台扩展器时, 上田宏在日本美能达 (Minolta) 公司工作, 这项专利一直为他持有, 直到2003 年专利失效。上田宏称它为‘凌晨3 点的发明’, 因为它到来得太早了。”
多年以后, 2005 年另一位发明者韦恩·弗洛姆为“相机支撑器和支撑器的使用方法”申请了专利, 再一次将自拍杆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称自己的发明为“快捷豆荚” (Quick Pod) 。弗洛姆与上田宏一样, 觉得当时智能机还未流行, 自己的发明可谓是生不逢时。他告诉读写网 (Read Write) :“如果没有我的发明, 现今的自拍杆不可能问世。”各种电子软件的开发对新时代的“合影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Photo Shop (简称PS) 作为一款图像处理软件已经被人们使用了超过20 年, 起初它只被少数人所掌握, 而如今它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所掌握。PS的强大使得人们不仅仅可以利用它来修改图像, 对其熟悉的操作人员甚至可以利用它来创造图片, 捏造合影。
之后衍生出的修图软件如美图秀秀、可牛影像都相当于是简化版的Photoshop。有些用户 (女性为主) , 将自己的影响处理得过于美丽以至于和本人相差甚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到类似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
网络平台的盛行也让人们开始逐渐更青睐于“电子相册”。它们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 以至于好多人甚至不想再把照片存放于电脑中, 全部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既可以省空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何乐而不为呢。好多虚拟平台更是鼓励用户这样做, 每上传一张图片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设计上的演变以及不同产品的出现反映出了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从前人们只是希望留下影像, 而现在大部分的人更在意的是自己被拍摄得美不美。
更多非专业人士已经开始学习如何构图、如何调节感光度等等。在网上也出现了更多帖子以及教学教人们怎样拍摄出更好的照片。甚至有许多帖子在教人们如何在合影中 (尤其是集体大合照) 中抢镜。
4 演变原因分析
万事皆有因, 上文中提到的各类现象的存在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以及各种形式的演变也一定有其原因。
生活的压力在逐渐变大, 人们也因此希望在留影时体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许多人被繁忙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 变得没有以往自信, 所以希望通过晒合影等方式来耍存在感。也可以说现在的物质条件比以往更丰富了。人们可以更加自如地利用。
追求美是人的一种本能。哪怕照相技术发展得再先进, 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去欣赏油画、素描、水墨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合影。”这些艺术形式中融入了很多作者的主观思想在里面。这是因为有了主观思想的融入才让我们觉得事物更加的美、有魅力。人们用软件去修改图片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表现。而设计师与商人们也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才有了更多的类似美图秀秀的软件出现。而这一趋势也一定会愈演愈烈, 因为目前来看这是人们的需求所致。
设计师所做的不应该仅仅是跟随潮流跟随人们的喜好, 更应该做的是为人类、自然的未来考虑。因为我们的“稍不留神”也许就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让人们养成新的习惯。而它们是好是坏可能需要许多年的时间来让人们进行评判。
摘要:人类热衷于“合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甚至几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用各种方式留下自己心中的那些精彩时刻, 留住最美的自己。科技在飞速的进步, 人们也因此可以利用更先进的设备进行合影。与此同时, 合影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设计在“合影文化”中的应用, 并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保存,商机,需求,存在感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M].双语新闻版块, 2015.
院落文化中的门户设计 篇8
关键词:院落,门户,文化,城镇化
1 院落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基本形式的代表性之一———“院落”,在《辞海》中解释道:“院落是指四周有墙桓围绕、自成一统的房屋、庭院。”可以看出,院落是一种空间形态,是由围合建筑实体与天井虚空间构成。院落文化更加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院落空间组织功能,它不仅是建筑对于地方气候的有效回应,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居民对自然意境的追求。
2 门户
杜甫《绝句》诗中提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正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一幅幅变化无穷的自然风景画。
门作为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起点和内部空间同外部空间的连接点,位置十分重要。当人们在体验一组建筑时,总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进行不同的时空转换。而在众多的时空转换要素中,它不仅引起人们视觉的停留和反复观瞻,成为院落空间序列的开场白或前奏曲,同时也是心灵的窗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建筑或建筑群体的感受。
3 门户的演化
千百年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各地民居的发展,院门作为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人们辨认不同住户的标志,同时也是住宅主人地位、文化和财富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户门设计营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给外界的印象和感受。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上来看,民居建筑的门户发展主要经历了阙门式、院墙式门、独立门斗式及建筑式大门四个阶段类型。
3.1 阙门式
我国古代宫殿、祠庙前两侧立石墩,上起楼观,两阙之间为空缺,故起名为阙。借鉴“阙”创意的门,两侧竖立柱墩或板,中间不设置连接体,造型上界定了内、外不同空间的领域,既起到大门的寓意,又不遮挡中间的视线。
如图1所示的民居门户设计,采用简易的阙门式布置,这种方式造价低廉,从一定程度上界定了院内外空间,但是作为民居建筑的隐私性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
3.2 院墙式门
民居建筑院墙是主要相对于民居建筑自身高度而设置的低于建筑本身高度的一圈外墙,其具有一定的围合性和防御性。
如图2所示的院墙,其高度比正房稍低一些,比阙门式门户很好的改善了视线遮挡问题,并很好的保护了院内的隐私性。这种门户造价低廉,无雨篷和装饰手法处理,且高度较低,出入口不是很明显突出,在行走过程中略显压抑。
3.3 独立门斗式
独立式门斗同样属于外墙的一部分,在外观上凸出于外墙,增设了雨篷构件(如图3所示)。雨篷的处理手法类似于正房屋顶的处理手法,双坡屋顶,瓦屋面铺设(如图4所示),使民居院落的出入口更加鲜明与突出。如图5所示的门户,在雨篷的造型上进行了改变,坡改平,改善了出入口的高度,并通过色彩的添加体现了居民精神方面的追求。
3.4 建筑式大门
这种院落已经不存在独立的外墙,外墙已经成为沿街建筑的一部分。而作为前面外墙中的门户变成了建筑中的门户,也就成为我们现在提到的建筑式大门。作为民居院落中鲜明突出的门户,是以建筑的形式出现的,而不再是以单纯的单门出现。这种门户形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居民的储存空间,很好的保护了院落的隐私性,但是同样带来的问题是减少了居民院落场地的大小,减弱了院落中内外空间的渗透性交流,如图6,图7所示。
4 结语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生活的改变,也同样对民居建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门户成为院落空间序列的开场白或前奏曲,同时也是心灵的窗口,经历了从开放到封闭,从功能追求到精神追求的升华,从简单到精致,不断地体现了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加快,城镇化的推进在提高,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这些流传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如何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到新的城镇建设中去,这可能就是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 篇9
1 我国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意义
城市文化景观与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景观受到城市发展历程的影响,与城市的文化一起塑造城市特色。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培育、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影响着人们对城市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影响着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城市文化景观对城市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们通过建造景观,实现对景观的观赏和体验,并根据自身的感受形成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一些具有鲜明代表性的城市景观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在人们心中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大众对该座城市文化的共同认知。久而久之,新的城市文化便在城市景观的影响下孕育出来。城市文化景观注重对特定文化主题的表达,其设计直接影响到景观主题的内涵。景观的设计必须落实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当中,将文化与景观有机统一起来。
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满足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等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流的载体,景观建设的文化主题反映着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共同主题。同时,城市的文化景观承担着文化宣传的作用,不同区域的城市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城市的文化景观可以全方位展示出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增加城市文化的认知程度,并有效宣传城市的文化。而城市的文化景观,最终也会形成一张城市名片,对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2 我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以围绕饮茶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它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艺等诸多内容。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饮茶历史。茶已经被誉为举国之饮,茶文化也反映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仪。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沏茶、饮茶、品茶等行为均包含了丰富的礼仪,鲜明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礼逐渐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也被赋予新的内容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政治的范畴内运用茶文化,具有政清人和、国泰民安的精神内涵。同时,茶文化包含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茶禅一味”是茶禅文化的经典境界,蕴万物至性,体众象本真,讲究在诗情画意间体现茶情禅思。茶文化中“和、敬、清、寂”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茶事之中,还体现在为人处世当中。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精髓,“和”是茶道精神的精髓,讲究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团结等具有重要的境界。同时,茶文化所讲究的环境、气氛、音乐等内容,也被融入了哲理、伦理、道德的内容,品茶也成为使人们陶冶性情、参禅悟道的一种方式。
3 城市文化景观中茶文化的应用
3.1 利用茶文化的视觉符号表达城市文化景观的主题
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应当选择适当的视觉符号表达景观的主题。其中,具有鲜明的茶文化特征的视觉符号是最佳的选择。视觉符号是人们感知到的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区分事物、识别事物的主要方式。在信息的传播交流过程中,视觉符号是一项重要的要素。现代建筑单调的设计形式使得众多的城市符号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千城一面”是当前存在的共同问题。城市文化景观的视觉符号选择对于体现本地的历史、民俗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应当以绿、白、蓝为基本色彩,反复应用与茶文化相关的景观小品、植物、灯光等进行景观的设计,并设置与茶文化有关的小品雕塑等展示与之相关的文化等。
视觉符号的选择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社会背景。城市的景观建设可以与当地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自然景观、历史故事等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的整体景观设计,符号选择紧紧围绕城市景观设计的主题,采用茶树、茶花、茶艺、绘画等凸显茶文化的内涵。选用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诗词歌赋、绘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精确展示茶文化的精髓。选择与茶文化紧密相关的竹、松、梅等进行搭配设计,利用古建筑、景观石等进行组合,根据城市的文化背景,创造“和”的文化主题,体现以和为贵、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文化内涵。景观的视觉符号选择与应用需紧扣城市文化背景和茶文化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引导欣赏者准确领悟景观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3.2 利用茶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设计当中应展示城市具有的风俗特色,茶文化的城市文化景观也是如此。单纯依靠与茶文化有关的视觉符号难以完全满足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还应当借助丰富的茶文化元素进行具体的城市场景设计,进而营造浓郁的城市茶文化氛围。城市文化景观的设计应当在满足人们视觉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完善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茶文化景观的建设,应当与茶道、茶艺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在场景的空间设计中融入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在设计当中可以选择简洁的手法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借助水、石、草木、花草、音乐、灯光等内容,营造出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体现出饮茶、品茶的精神内涵。可以对茶艺中的内容进行全面或局部的展示,体现茶文化的特色。例如,在街道、广场等设置制茶、沏茶、品茶等相关内容,配合与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历史故事等,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同时,将场景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融合,体现出饮茶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容。在茶文化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融合当中,体现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传达出一种安适、闲舒、和谐的生活态度。并借助城市文化景观为人们的生活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将城市的文化将官设计融入到城市居民喝茶聊天、休闲娱乐当中,为居民的生活创造轻松愉悦、和谐宁静的氛围。通过景观的设计对城市的居民生活形成新的吸引力,创建符合人们需要的城市文化景观,为居民的生活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
3.3 利用茶文化实现城市景观对文化的传承
城市文化景观的另一项功能是对文化的传承,茶文化在城市文化景观中的应用也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文化景观的设计中,应注重将“天人合一”、“和”等茶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应在设计中凸显出茶文化的精髓内容,实现人们对茶文化的感悟和传承。茶文化的精神能够填补人们精神的需要,弥补钢筋混凝土下的城市的精神空缺。通过对茶文化、茶道文化、茶艺等多项内容的塑造,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挖掘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借助历史故事、诗词、雕塑、绘画、茶艺等将茶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出来,对茶文化做出浓缩,并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在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的意境营造,体现出茶文化所包含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实现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小结
茶文化在城市文化景观的设计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设计对茶文化的应用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以集中体现茶文化的内涵,并对茶文化所包含的精神进行浓缩,注重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文化元素,以满足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心理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谢艳,徐仲溪.浅析苏轼茶诗词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4,36(6):61-63.
[2]马莉,苏祝成,张瑜等.佛教文化在浙江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以普陀佛茶文化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2-344.
[3]韩璐,秦华.茶文化主题观光农业园规划探讨--以渝北石盘河茶文化主题观光农业园规划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139-144.
[4]张建林,罗捷,李静等.城市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对话”--记攀枝花市金沙江大道东段景观改造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84-89.
[5]王晓南.关于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原则的几点思考--以吉林省辽源市辽河广场景观设计为例[J].吉林农业,2014,(8):79-79.
[6]张娴静,孙云.海系五缘亲,茶传两岸情---原创闽台乌龙茶主题茶艺作品[J].福建茶叶,2015,37(1):43-44.
[7]高静,李伟,熊唱等.文化语境下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探索---以成都市锦江滨河公园高新段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3,(6):106-109.
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 篇10
1.1 自然优先
自然优先是滨水景观带在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很容易被破坏,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当中予以高度重视。滨水区域自身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1]。所以,滨水景观带的设计要顺应地理形势,控制污染程度,使水域的自净能力能够避免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滨水景观带位于陆地和水域的交界处,具有多种功能,提供多种服务。在进行滨水景观带的设计时,也要发挥滨水景观带的水域边缘效应。
1.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也是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景观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自然环境、天气状况和城市发展状况来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滨水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本地风景特点和文化特征。
1.3 本土化
滨水景观带融入地域文化中,一定要注意本土化,否则就容易显得生硬、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滨水景观带的设计,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人民生活习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城市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2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2.1 园林建筑
滨水园林建筑的总体设计要建立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之上,满足滨水景观的各项功能[2]。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淄博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境内,是齐文化的发扬地。淄博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当中的丝绸供应地,大量的丝绸从淄博运往西方各国。所以,淄博存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港口、仓库和建筑。对这些地区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要到历史遗迹的现场进行考察,在尽量保留历史遗迹原貌的情况下进行改建,保留景观的历史文化特征,在构建园林景观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迹。
2.2 节点设计
城市的滨水区域,多数都呈现开放或者半开放的状态,由众多或隐秘或开放的节点所组成。这些节点的设计与道路设计、亲水空间设计、广场设计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滨水景观设计来说也是如此。滨水景观附近的主管道可以设计为混凝土路面,满足大量行人和交通工具的通行需要,维持交通的正常秩序;而另一些次要的小道,可以采用毛石材料,设计成符合当地特色纹理图案,形成本地风格鲜明的滨水景观带。
2.3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滨海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设计景观小品时,要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选取当地的材料。另外,景观小品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当地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突出当地的文化风貌。以淄博地区而言,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齐国名相管仲、唐朝的房玄龄、清代的蒲松龄等等。景观小品就可以采用名人雕像的方式,在底部列上该人物的生平介绍,让当地人民了解本地的文化内涵,增加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淄博当地具有丰富矿产资源,比如煤、铁、铝土矿、耐火黏土等。在设计景观小品时,可以就近选择材料,减少运输花费的成本,
2.4 植物规划
植物在构建城市景观,美化城市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离不开植物的规划布置。在滨水景观带布置植物,不仅能够体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且还能够维持、改善滨水区域的自然环境。植物的布置要注意植物数量和植物种类的搭配。如果植物布置过多,不仅会占据大量的空间,影响各自的生长,还会让景观看起来很凌乱,削减了滨水景观带的整体美感。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物主要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具体种类有旱柳、垂柳、云杉、牡丹、丁香、牵牛、一串红、万寿菊等[3]。在布置景观时,主要利用的也是这些种类的植物。
3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各个城市要注意城市景观的建设。对于滨水城市而言,要妥善利用滨水的地理优势,遵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引,在滨水景观的设计当中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
摘要:将列举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原则,阐述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带设计当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性,滨水景观,景观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佳诚.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J].绿色科技,2016(3)
[2] 李蓓蕾.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73)
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 篇11
关键词:传统工艺;环境设计;文化性
环境设计在近年来的发展,证明了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发达地区的人们已经不局限于满足生活必要设施的物质需求,而向更能使人愉悦的精神追求的方向前进。西方化的空间概念的扩大,使现代中国环境空间过于西方化,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的眼中消逝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与人类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传统技艺在环境中的体现,以提高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并产生良性的循环。中式环境表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作为文化的表象与中国人相互作用影响着。
一、当今中国“传统”丧失的历史问题与社会条件
西方工业化的根基就是在社会产能不足的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并提高效率,其面向的人群是无产阶级,从而使生活必需品从物质紧缺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先进模式,中国在近一百年间也同样经历过这一阶段。在工业化进程前传统工艺就是指手工艺,如园林的花匠、石匠、木质建筑的木匠等,匠人通过手工劳动制作,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有别于当今批量化生产的预制件。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化一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技艺带动文化流失殆尽。
相比工业化,传统技艺服务的往往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中国人对于环境中物质感受来源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传统工艺的类型,这无一不体现在传统中式环境中造园景观中的石刻、建筑的斗拱,以及环境中木制物件的榫卯,苏州园林便是中式环境的重要代表。而工业化运动后,传统工艺被认为是拖累社会发展的生产形式,并从停滞转变为破坏。
当今正在发展生产力的中国,正处于一种文化与制造方式的变革阶段。近代中国由于战争和变革,多数人必须以能够生存作为基点,以致该思想一直持续至今。在文化杂糅的尴尬时期去权衡传统与现代,导致了风格的定位模糊,类似西方变革阶段的维多利亚风格。大量的新型材料与传统的思维相结合,产生混沌的风格,它既不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也不是传统的继承。
在近代中国战乱与西方化进程之后,当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复兴文化成为今天复兴民族最核心的一笔。
二、价值的体现:
生存价值与文化价值
在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也提倡回归传统,但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多数人还是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高昂的制作费用以及产能的低下无法满足多数人的生活基本需求。而工业的批量快速生产方式,可以满足多数人的生活。这种在发展阶段是先进的方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价值。
在中国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过于工业化的方式发展,丧失了传统文化价值,并产生了不清晰的风格,它们多以经济为目的的工业化“传统空间设施”。这种工业制造的产品有着传统工艺制造的外观,但是由工业化批量化制造出的“传统”产品,这完全失去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精髓。
东方建筑多以木为材料,日本对此工艺的保护始终较好。而在现代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式空间环境的重要性时,并不是从保护和继承的角度上做,而是出现了传统中式建筑外观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的实质结构是钢筋混凝土而非传统木制框架。这无疑失去了传统中式建筑的工艺性以及文化性,同时也失去了中式空间环境的自然感。这样没有文化技艺存在的仿传统现代装置(建筑、园林、室内、家具),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出当代中国。相比苏州园林是中式环境设计的代表,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人在环境中对于儒释道精神的追求。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当今社会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成比例造成的。人们一方面追求所谓高品质生活,一方面无法负担得起能够支撑高品质生活所需要的精神与物质的硬件,再加上同样对文化与技艺一知半解的图利的商人,才会产生为“伪传统中式”所需的生存环境。
对于传统技艺中木匠小物件为例,近年来迅速产生了“手串”文化。手串本称佛珠,用于佛教念佛或持咒的法器。对于制作者,传统方法是有经验的人选料、开料、手工切割、打磨。而现在部分则在市场上购买用料,以经济为主忽略材料真实性、品相等,并采用CNC(数控机床)加工,数分钟即可制作完成一个。对于佩戴者而言,由最初的法器沦为低至10元的饰品。
与其类似的是部分现代中国人所处的环境空间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失去了应有的文化魅力。传统的建筑、园林、室内、家具都应以传统的制造技艺呈现。在云南丽江的政府与民族习俗的影响下,丽江古城依然以传统的木结构的方式建造房屋,由手艺精湛的师傅测量和设计,并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的形式,以便传承技艺和文化。与其相反的就是原本体现明显的现代主义建筑为贴合中式风格,在混凝土的建筑上盖上琉璃瓦,这样就成为讨好人们的“传统中式空间环境”。
反之,对于现代环境设计,在现代设计的批量化生产背景下应体现出现代材料、现代设计与现代技术的整体性发展与融合。以节能、环保、舒适为出发点做现代环境设计,使其以统一的时代为背景,设计现代空间。
三、中国传统工艺在传统中式环境设计中的回归
(一)文化意识的觉醒
一方面随着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稳定,另一方面是教育和网络的发展,信息已经不是以从前的形式去接收,而是主动获取,这就使“文化”通过了“大跃进”时期的瓶颈。
其实,中国开始注重自身文化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入侵。近100年的文化洗牌,使中国必须寻找传统的味道。
(二)工艺上的回归
中国传统工艺中的许多技艺已经开始成为了世界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文明的华夏文化中工艺、技艺无数,巧匠艺人辈出。传承和维护中国传统技艺,就是传递与发展华夏文明。
中国传统空间环境的建设需要以传统的建造方式来建设,这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中国该有的空间建设方式,在文化上更能体现并唤醒工匠精神。
(三)在环境空间中关于对待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之间的权重
现代新技术的发展是历史必然的,阻止其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停滞和倒退,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直接区别就是文化性,传统技艺申请为文化遗产是最佳方式,传统技艺应保留,现代的技术应发展。
1.扩大与加强文化遗产的地位,受历史文化影响的传统技艺文化方式仍应以固有的形式存在,如拜师学艺等传统方式,健全相关文化遗产的法律并加以保护。
2.传统方法与传统材料的结合,带有文化性特征或者针对相应人群的设计回归手工设计与建造方式,并创建传承方式与独立品牌的整体品牌文化背景。在中式环境设计中,传统园林、建筑应该回归传统建造工艺,以表达中式环境中形式与意境的和谐统一。
3.现代中国设计与传统相对比应该汲取传统的文化元素, 如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提取出云纹作为元素,并运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业手段形成富有当今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
(四)传统技艺如何存在于现代中国
优秀传统的技艺在历史上是服务于高层人士的,所以由匠人的技艺基础、艺术层次及其所运用的优秀材料导致赋予匠心的设计不会有过低的价值,所以国家以及高层人的经济扶持是保留纯正技艺文化的根基。
工具是人对于环境改造的一种媒介,推动运用现代工具可以提高传统工艺。如木材的开料、传统的手锯施工的效率与平整程度远无法符合现代的要求。人工电锯开料是结合古今的方式,一方面人工的方式体现了传统技术高超的工匠对于木材选择,切割工艺的技术文化性;另一方面,现代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符合现代人对高工艺的要求。
优秀的技艺是人的参与,也就是人-工具-产品,而非全工具化制造。传统环境中的物体,始终是以匠人为核心的制造和建造,工具的现代化是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标志,而非表象上仿古形式的“伪传统环境空间”。
四、结语
传统工艺制造的核心是手,也就是人的参与,手工制做出的物品富有灵性、温润等特性,而且在文化性上是不可替代的。制作的技术是由师傅与徒弟心手相传而来的,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同时十分富有东方文化的匠人精神。传统工艺造出的环境,时刻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拥有浓厚的东方自然韵味。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切入点,是发展匠人手中的工具,但是传统技艺的文化性的根基,是坚持不能以工具为中心、不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要求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被现代社会逐步重视,已经开始在传统技艺方面受到相比以前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并发扬匠人精神,带动传统技艺的回归,才能使优秀文明延续。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心怡.浅谈传统环境设计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03):357-357.
[3]纪书琴,刘宪东.浅析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J].北京园林, 2007,(01):17-19.
[4]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1):5-9.
[5]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04):4-5.
作者单位:
公共文化建筑中的防火疏散设计 篇12
1.1 建筑概况
天津图书馆位于天津市文化中心场地内, 是一座集展览、借阅为一体的大型公用建筑。地下一层, 地上五层, 总面积约55000m2。结构主体长宽均为102m, 高度为29.40m。建筑由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及其团队设计完成, 已于今年五月份对市民开放。由于部分图书尚未布置到位, 当天只能对建筑内部部分区域进行调研。
1.2 设计特点
使用率较高的大众阅览室布置在低层部分, 而将专业性较强的研究室, 修缮、保存空间移到了上部。首层设置了南北贯穿的通廊式共享空间, 视觉上将隔层空间贯穿融合在一起。通廊中心部分提供了供来客使用的竖向交通系统, 包括开敞的楼梯, 景观电梯和一部自动扶梯。
1.3 防火疏散要求
由于采用十分灵活的墙体自由分割空间, 以至于空间比较零散而孤立, 不便于疏散。中间的通廊式空间几乎贯通全部的四层空间, 火势容易蔓延, 而且东西向的建筑空间仅由一层通 (二层仅有一个连廊相连, 之上全部断开) , 形成较为独立的两部分, 无法共同使用疏散楼梯。
1.4 解决方案
连同结构一起考虑。作为巨型桁架柱支撑结构的八个交通核均匀分布于建筑中, 供内部职工以及紧急疏散使用。这样既确保了疏散安全, 同时避免了两种流线的相互干扰。以中庭为分隔, 左右两部分建筑空间各有四个疏散楼梯, 符合疏散要求。在共享空间周围和中间部位设置防火墙及防火卷帘, 以保证防火分区的面积。疏散楼梯位置设置比较合理, 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表5.3.13的疏散距离要求。
2 中央美院美术馆
2.1 建筑概况
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由日本知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美术馆总面积14777m2平方米, 地上四层, 地下二层, 建筑顶点高24m。展览及陈列部分共4150m2。二层为固定展厅, 三层及四层为临时展厅。库房位于地下, 报告厅、咖啡吧等公共服务设施则布置在一层。
2.2 设计特点
根据地形, 设计首先考虑临街部分的建筑为曲面墙体, 然后采用既独立又相关的三个自由曲面来组合空间, 最终形成目前的建筑体量。
建筑交通流线设计具有自己的特色。从室外下沉广场上的天桥可以直接进入首层的入口大厅。入口大厅既可以作为大型展品的展览厅, 同时也是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大厅两侧分别设有一层直二层和二层至三、四层的折返坡道。而坡道在半层高的位置与一部开敞楼梯的平台相连, 可以到达作为夹层的一个特别展室, 避免了长时间在坡道中行走的单调。
2.3 防火疏散影响因素
整个建筑空间的交通由坡道主导, 且主要分布于中央大厅。由大厅分隔的两个大的展示空间疏散不易处理。采用串联式的空间组织方法, 除连接两部分展厅的走廊外全部为展览空间。展示空间和交通空间合并没有明显划分。疏散楼梯直接位于展厅之内, 由于展品的缘故不易设置疏散标志, 对防火疏散有一定影响。
2.4 解决方案
在坡道的两侧设置疏散楼梯以辅助坡道进行疏散。三个曲面相交之处一个为主入口, 另两个正好位于展厅的端头, 在此设置疏散楼梯并相应在一层设置火灾时可开启的直通室外的逃生出口。两个展区面积均符合陈列区的防火分区面积不得大于2500m2, 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1000m2的要求。
3 公共文化建筑常用防火疏散方案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 功能较为综合, 空间组织较为灵活。建筑师大多愿意参与此类建筑的设计, 并力求在空间和形式上予以创新以得到更为丰富的空间效果。但这些对于空间、流线和形式的处理往往会带来一些防火疏散上的困难。特别是公共建筑主要面向公众开放, 使用人数多, 对于防火疏散的要求也就更高。
通过之上两个案例的分析, 我总结了公共文化建筑一些常采用的防火疏散方案。
a.设置中庭:公共建筑中往往设置通高的中庭空间作为建筑内部的交通和视觉中心, 同时通过屋顶采光解决大进深空间的自然采光问题。中庭的共享空间为建筑中的人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可能。大型中庭空间通常也是建筑的交通枢纽中心, 即使是非核心位置的中庭, 为了丰富空间层次、加强空间的流动性, 也往往带有一定的交通功能。
b.坡道和自动扶梯:坡道和自动扶梯是公共文化建筑中常见的竖向交通设施。坡道和自动扶梯既可以增加建筑空间的流动性和丰富性, 同时也产生对人流的视觉引导。自动扶梯的运送量很大, 适合在人数较多较密集的场所使用。
c.串联式空间:这种空间处理方法多见于博物馆等展览建筑。串联的展厅便于参观者一次性地将整个展览依次看完, 形成比较完整清晰的展览流线。
4 结语
建筑的空间设计和防火疏散设计是紧密联系的部分, 相互制约和影响。因而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应当对建筑的疏散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考虑。天津图书馆中将疏散枢纽和结构相结合以及美院美术馆将疏散楼梯同建筑形体构成结合的做法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建筑防火疏散设计必须结合设计最初的概念和想法, 而不能是在建筑的形式, 空间设计相当深入后仅仅是为了满足规范要求硬生生的将疏散设施加到建筑之中。只有结合考虑建筑各方面的因素, 才不会因为勉强进行调整破坏了建筑设计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山本理显;土岐晃司;牛征, 天津图书馆设计, 建筑学报2010年第4期
[2]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 38—99第6.3.1条
[3]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 38—99第6.2.2条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6条
[5]东福大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建筑学报2008年第9期
[6]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第5.1.1条
[7]史艳琨, 公共建筑中庭设计探析, 硕士学位论文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1.10条
[1]天津图书馆室外透视, 网络图片
【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推荐阅读:
展示中的色彩设计08-29
展示设计中的色彩应用08-05
现代城市文化展示设计05-30
设计中的文化记忆08-01
酒店设计中的地域文化05-13
动画设计中的文化因素05-28
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07-13
城市设计中的文化主题09-22
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06-27
课堂展示文化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