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要素

2024-09-15

展示设计要素(共12篇)

展示设计要素 篇1

一、展示设计的概念及其设计分类

1、展示设计的概念

是指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空间的设计创造、运用艺术的方法,对既定的空间产生艺术的烘托作用,不止是展示展品同时也是为了宣传和沟通,这种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展示空间,而对展示空间的精心创造过程就是展示设计。

2、展示设计的分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空间分类有: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展销会、购物环境展示、橱窗展示、企业展厅商品的陈列等都属于展示分类的范畴[1]。

1)布展空间

它是展示空间的主体部分,用于陈设展品展位的空间部分。其中布展空间的重要部分就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使观赏者注意到参展的展品上。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人和展品及其人和空间之间的连带关系[2]。在设计展示空间的时候重要是考虑到最终呈现的效果和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为观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

2)流通空间

它又可称为公共空间,在展示空间中过廊、休息区、门厅等人流密集区域都可称为流通空间。在其设计的同时要考虑:人流人数、通行速度,还有一些固有的状态如观看、交流、洽谈等基本的沟通状态。同时要考虑展品的摆放形式,来合理安排人流与通道之间的构成关系。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同时要考虑到在主要展品前避免因参观者滞留而造成的疲劳。

3)辅助空间

它是指除去布展空间和流通空间以外的空间区域,其中包括休息空间、接待空间、工作空间和存储空间等。

二、展示设计的原则和设计要求

1、展示设计的原则

展示设计是展厅施工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展出的全部,展出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受众做以展示,要懂得展台设计的展出手段是以抽象、意向的方法用以实现的。

1)展示形式是采用动态、有节奏的方式

展台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其艺术欣赏性,用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在前面说到了展示设计的分类有流通空间,因而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到设计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动态节奏的特性,参观者在空间中处于不定的流动的状态,在不断的观赏中才能体会到空间的展品信息。好的设计流线可使参观者流畅、明确、有序的体会展品的魅力所在。

2)突出展品地位

展品是展示空间中的主体部分,展示空间达到最佳效果的前提是合理的安排布置展品的位置,不同的展品有自己独立的展示空间划分和自己的形式。展品的信息是通过外在和内在信息传达给参观者的,而外在信息可通过物品的形状、质地、气味、性质直观的传达给受众,但是内在信息隐藏于展品的内部,了解比较困难,因而在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到这一点,进行资料信息的说明,这样全面的传达给参观者,许多展示空间的设计考虑企业形象的比较多,进而喧宾夺主,没有主次的进行展示,在我们展台设计的同时可以利用构成的手法加入点、线、面、体、色、光的应用来展示展品的形状、地位、肌理等。

3)突出展览主题

展示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突出展览的主题。需要我们将展品展示的内容、企业形象,与展览的主题保持一致性。这样要求我们设计师,巧妙的将展览的主题与展示的内容及企业形象结合应用到一起。这种结合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在进行方案设计的之前,就需要我们展览的组织者,对所要设计的展示空间有一个设计整体思维。

2、展示设计的要求

展示空间设计一直被设计师和参展者予以重视,主要是因为展览空间设计的好坏直接关乎对产品的印象,也同时影响着公司形象[4]。因而我们对展示空间设计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

1)空间要和谐有序

在我们参展的时候不难发现只有和谐有序的布展空间才是整体的空间形式,整体的空间构成要素有许多,例如流线、展架、展台、展品、图标说明、色彩分布等。一个合格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合理分配有序的统一的进行设计施工。

2)要简洁明了不要杂乱无章

人们在进入展示空间后只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有限的事物,而布置的复杂、没有重点,将每个展品都突出,就有点喧宾夺主,不分主次了,容易迷失,不会对个别展品留下强烈的印象。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需要进行一些取舍,与众不同。

3)明确突出展示主题

设计师要明确主题设计是展厅中最关键的体现,会直接关系到参展商的品牌印象,因而在进行设计时要统一整体色调、图表文字说明、展台、展架相关联。在很多设计中设计师喜欢用豪华的展示用具,完全和主题相脱离,不能传达给观众展示空间的主题。

4)设计定稿要谨慎,不可轻易该方案

在设计方案确定前都可以无数次的进行更改方案,而一旦定稿确定施工就不能轻易的进行修改,否则会影响整个预算和施工的进度,因而在设计前设计师要考虑的周全,如若设计过程中遇到了更改方案而造成的预算损失,应由设计师无偿承担。

三、总结

本篇论文我们了解了展示空间设计的概念,从展示空间设计的分类出发学习了展示空间的原则,并且提出了设计的要求。展示空间中参展的展品各有各的特色,需要我们将整个空间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一个成功的展示空间设计就会体现张扬整个设计主题及其参展商的品牌风格、体现参展商的形象,为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师统筹整体设计方案、结合设计主题简洁明了的设计出优秀的展示空间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赵云川编著.展示设计[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王受之编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5.

[3]赵佳,王玉清.展示道具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置.2011(11).

[4]任仲泉编著.展示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展示设计要素 篇2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道路 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 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区域 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 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节点 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是旅途上各种故事集中发生的地方,类似地,节点也与区域的概念有关,因为核心点通常就是地区的焦点,是它们的磁力中心。无论何种情况,几乎任何一幅意象图中都会有节点标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就是主宰全局的特征。

5.地标 地标是另一类型的参照点,只是观察者身处它们外部,而并不进入其中。它们通常是一些简单定义的实物:建筑、标识牌、商店或山峰。它们的作用是从一大堆可能对象中挑选,突显处一个单独的元素。有些地标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通常可以越过较小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处看见它们,这就是中心辐射的参照物。它们也许就在城市内部,也可能远得足以成为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活动恒久的指示符,譬如奇特的孤塔,金色的穹顶,或是巍峨的山峰。即便是运动的点,比如太阳,只要运动足够慢,并有一定的规律,也可以用来作为地标。其它种类的地标往往就是本地的,只能在有限的一些地点,从某些特定的方向看到,那就是不计其数的指示牌、商店招牌、树木、门锁手柄和城市中的其它细节,充斥了大多数观察者的意象图。这些线索被反反复复地用于识辨,甚至用来构建观察者的意象图。而随着人们对一段路途越来越熟悉,他们对这些标识物的依赖也与日俱增。

一个特定物质实体的意象类型,偶尔也会随着观察背景的不同而发生转变。于是,一条快速路对一位司机而言可能是条道路,但一位步行者却可能把它当作边界。又比如,当我们在中关尺度上组织城市时,一个中心地带可以看作区域,但在整个大都市区尺度上,它就成了一个节

点。但是,对一位具体的观察者,给定一个明确的操作层面,意象归类的结果就应该是确定的。

以上逐个介绍的意象元素类型,没有一个在现实中是独立存在的。地区靠节点形成构架,靠边界限定空间,地区里纵横穿越的是道路,星罗棋布的是地标,各种元素有规则地重叠、互补。假如我们的分析从区分各种资料、对它们分门别类开始,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各类元素重新整合而成的完整意象图作为结束。我们在研究中,医德到了关于这些元素类型视觉特性的许多信息。这将在后文中具体讨论。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只在较小的范围内揭示了元素之间的互相关联,或者说揭示的是意象图的层次、质量与发展前景。1.道路

我们的所有采访对象都认为,道路是城市最为突出的元素,集市道路的重要性随观察者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有所变化。最不了解波士顿的人倾向于从地形学的角度来想象它——他们能指出大的区域、一般性的特征和大致的方向性关联。对波士顿知道得比较多的人通常会记得部分道路结构,他们对某些特定道路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考虑得较多。在最为熟悉波士顿的人群当中,也出现了一种倾向,他们更多地倚赖小的地标,却较少以地区或道路作为参照物。

某些特殊的道路将成为许多方向的重要特征物。日常生活中惯常的交通无疑是最强的影响力之一,因此主要的波士顿的大道,比如Boylston大街、Storrow大道,或是Tremont大街、Jersey市的Hudson林荫道、洛杉矶的高速公路,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意象特征物。道路的

阻碍往往使整个构架复杂化,如果我们把交错繁杂的交通流集中成较少的几条通道,使之在概念上占主导地位,结构就会变得清晰。Beacon像个大转盘,大大提升了剑桥和查理四大街的重要性,公共花园则强化了Beacon大街。查理斯河把交通线之在赫然可见、形态各异的几座桥上,这无疑使道路结构大大明晰化了。无独有偶,在Jersey市,是护栏成功地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三条街道上,使它们成为全市的焦点。

街道在观察者的脑海中,往往因沿街聚集的特殊功能和活动而变得重要。在波士顿,华盛顿大街就是一个特出的例子:人们总是把它与商店和剧场联系在一起,有些人甚至把这些特征扩大到华盛顿大街相当不同的部分(比如State街附近);有人似乎不知道华盛顿街还延伸出了娱乐区,他们还以为它在Essex或Stuart街附近就结束了呢。洛杉矶有许多例子——Brodway、Spring街、Skid Row、第七大街——所有那些功能集中到足以形成线性区域的地方。人们似乎对他们所遭遇活动的数量较为敏感,有时基本上就追随交通主流而行。洛杉矶Broadway因它的拥挤和街上的电车而闻名;波士顿的华盛顿大街以步行者的洪流著称,还有地面上的其它活动,也能让人们对一个地方难以忘怀,比如南Station附近的施工,或是食品超市里的喧闹熙攘。

独特的立面特征也是很重要的道路标志。Beacon街和Commonwealth大道之所以引人注目,其部分原因就是界定了他们的建筑立面。铺地图案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除了洛杉矶Olvera街这样的特殊案例。植物配植的细枝末节相对而言也不很重要,但类似Commenwealth大道上那样大规模的种植,却能非常有效地强调道路的意象。

越靠近城市的某些特殊元素,道路就越显得重要。这是,道路也就附带扮演了边界的角色。在偶然情况下,有些道路的重要性主要出于结构的原因。

有些地方的主要道路没有什么个性,或是很容易与其它道路混淆,这时城市意象也就陷入了困境。一旦不易辨认,那么道路的连续性就非常重要——显然,从功能上这也是必要的——人们通常就靠这个了。实际的轨道、铺装道路的基础必须连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特征的连续性倒在其次。在Jersey这样的城市,一条道路只要是简简单单地在连贯性上达到要求,就会被人们当作可靠的选择,就是陌生人也会把它们当作参照物,虽然这有一定的难度。人们常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沿一条连续道路分布的其它特征往往也是连贯的,即便有些实际的变化。

道路不仅是可识别而连贯的,它还具有指示方向的特性:人们很容易区分出道路沿线上两个相反的方向。一个坡道,或是在一个方向上的规则渐变,就能产生这种效果。人们最常感知到的是地形的起伏:对波士顿而言,最突出的就是剑桥街、贝肯街和贝肯山。

人们习惯于考虑道路的目的地和起始点——他们希望知道道路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明确而著名的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道路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它们能加强城市各部分间的联系,也能给经过这些道路的观察者以方向感。某些调查对象想到的是大概的道路目的地,比如城市的某个片区,其他人想象的是一些具体的地点。

这种“点到点”的分异性乃是拜终端所赐,然而其它一些元素,由于出现在道路端点或准端点的附近,也能产生同样的特征。位于查理斯

街一个端点附近的Common就是这样,还有贝肯街的State House也是如此。

一旦一条道路具有指向性,人们就有可能进一步估计出它的远近。行路者可以感知道自己在全程中的位置,把握走过或将要走的形成。当然,有助于估算距离的标志通常也能给人以方向感,但数街区这种简单、无方向性的估测技巧除外——有许多人更喜欢这种方式,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不过在洛杉矶的规整模式中,最常用的也就是这个方法了。

有了道路的指向性,接下来我们也许要问,它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它的方向是否可以在某些更大的系统中作为参照?波士顿有许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道路。其中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具有误导性的微妙曲线——有非常多的人由于忽略了马萨诸赛大道Falmouth街的曲线,结果把他们关于波士顿的整个意象图都弄混了。

与此同时,较为突然的方向转变能够限定空间走廊,为特殊的结构提供明显的位置,从而在视觉上更加清晰可见。造成道路与城市其它部分偏离的第二种常见原因是与周边环境的截然分离,比如波士顿的Common就常常带来迷惑:人们不知道该走哪条步行道才能到达Common之外的某个特定地点,他们对这些外界目的地的视线被阻隔,而Common的道路并未能与外部道路相结合,在洛杉矶也是这样,高速公路看起来象是与城市的其它元素中毫无关联,人们离开一条现有的坡道,往往最容易严重地迷失方向感。

对新建高速公路设置方向标问题的研究表明,道路与环境的隔绝将导致人们不得不在压力之下、在未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作出每一个拐弯 的决定。令人惊奇的是,就连熟练的司机也常常表现出高速公路系统及其交接点知识方面的欠缺。这些机动车驾驶员最需要的是对整个景观的总体方向感。铁路线与地铁是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另一个例子。在波士顿地铁中,道路被深埋地下,除了跨越河道时上来透个气儿,它根本无法与环境的其它元素取得联系。地铁站路面以上的入口也许是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但它们只是靠看不见的、概念上的联系串在一起。地铁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下师姐,采取何种方式能将它纳入整体的结构中去呢?——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索。

在地铁系统中,主线上接二连三的分支也同样成问题,因为人们很难在自己的意象图中把两条微微叉开的支线区分开来,也不容易记住分岔的位置。

人们也许会把少数几条重要道路想象到一起,形成简单的结构,而忽略所有次要的不规则变化,只要这些道路彼此之间有稳定的大体关联。当道路数目很多时,如果它们之间重要的关联足够规则、可以预测的话,人们可能会把它们总的看作一个网络,洛杉矶格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乎每一位调研对象都能把某二十条重要道路按它们之间正确的相互关系排好;然而与此同时,正是这种规则性使他们难以区分这些道路。边界

边界是不被人们当作道路的线性元素:它们通常是——但其实并不总是——两种区域的分界线。它们扮演着侧面附注的角色。边界感在波士顿和泽西很强,在洛杉矶却被弱化。那些感觉最强烈的边界不仅在视觉上突出,它们还具有连续的形式,并且隔断穿越行交通,波士顿的查

理斯河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具备所有这些性质。

在泽西,水前空间就是一种强烈的边界,然而它却是一条可怕的边界,是带刺铁丝网之外的无人地带。边界,无论是铁路的、地形的、高速公路的边界,还是地区间的分界线,对这个环境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似乎要将它割成碎片。一些最令人不快的边界似乎被人们从脑海中抹去了,譬如Hackensack河岸那些干燥如火的地区。

当连续性与可见性起决定性作用时,强烈的边界也不一定就不可穿越。有许多边界是起结合作用的接缝,而不是用于隔绝的分界线——研究它们的不同影响是件有趣的事情。

边界往往也是道路。这时,如果我们不作出排除路面运动的限制,普通观察者所给出最多的便是交通车流的意象图。边界元素通常被表述为强调了界线性质的道路。

泽西市河波士顿的抬升而起的铁路是我们所谓空间边界的例子。不仅如此,高高在上的空中边界不会成为地面上的障碍物,将来却有可能成为城市中非常有效的方向指示元素。

像道路一样,边界也可以有指向性。譬如查理斯河,其两边明显地分为河流和城市,而两个端点的差异则在于贝肯山。然而,大多数边界很少有这种性质。3.区域

区域是尺度相对较大的城市地区,通常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观察者可以在想象中进入它们内部,从内部识别它们。人们经过或是走向这些地区时,偶尔也把它们当作外部的参照物。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许多人

着意提到,虽然连熟悉波士顿的居民都常常对它的道路模式产生迷惑,这个城市却具有另一种补偿的性质。

当被问及哪个城市具有较好的方向感时,采访对象通常会列举几个城市,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提到纽约(指曼哈顿),这倒不是因为它的格网——那在洛杉矶也有——而是因为在它河道与街道的规整框架中嵌入了几个个性鲜明的地区。

地区中决定性的物质特征是一些连续的主题,这可以包括各种变化无穷的组成成分——铺地、空间形式、细节、标志、建筑类型、功能、活动、居民、养护的状况、地形,等等等等。在波士顿这样一个房屋紧密排列的城市,立面上的统一——包括材料、造型、装饰、色彩、天际线,特别是门窗洞口的比例,这些都是识别主要地区的基本线索,贝肯山与CommonWealth大道都是这方面的例子。不仅是视觉效果,声音也同样是很重要的。平心而论,就连混乱本身也往往可能成为一种线索,譬如,一位女士提到,她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就知道她是身处North End了。

通常,人们会在意象图中把典型的元素归纳成一个特征集合,这就是主题单元。以贝肯街意象为例,它包括了大坡度的狭窄街道、成行的尺度亲切的老砖房、精心保养的嵌入式白色门廊、黑色边饰、卵石或砖铺就的宁静步道和闲庭信步的上流阶层人士。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主题单元,它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很容易被人一眼认出来。波士顿中心区的其它部分却存在某些主题性的混乱。尽管Back Bay与South End有着很不相同的功能、雕塑和模式,把这二者相提并论的人

却不在少数。这很有可能是某一个建筑上的均一特性外加一些相似的历史背景导致的。这种相似性具有使城市意象变得模糊的倾向。

要形成鲜明的意象,就应该突出线索。然而我们往往只拥有很少的一些显著标识,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却远远不足。这样的地区只有相当熟悉城市的人才能识别,而不具有任何视觉上的影响或冲击力。

在建立区域意象图时,社会内涵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系列街道调研表明,许多人赋不同的区域以阶层的寓意。名称同样能帮助人们识别区域,即使主题单元未能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另外,传统的社团也有类似的作用。

区域的界限多种多样。有些是明确、严格的硬边界,如Back Bay、查理斯河和Public花园的边界,其具体位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有些是不确定的软边界,譬如闹市商业区与行政办公区之间的限定,大多数人提到了它的存在,并给出其大概位置;对许多调研对象而言,另有一些地区根本就没有边界,譬如South End。

这些边界似乎还具有一个副作用——它们对区域的限制往往能强调其个性,但对于区域的组成显然没有什么贡献。边界如果杂乱无章的话,还有可能增强区域的割裂城市的倾向。

4.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意义重大的焦点,通常是道路枢纽或是某种特征的积聚点。虽然从概念上说,它们只是城市意象中的一些小点,现实中它们却可以是巨大的广场,或是以某种方式扩展了的线性形状,当我们从足够大多尺度上考察城市时,甚至整个中心区都可以被看作节点。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构想的环境在全国或是国际的层

面,很可能城市本身就成了一个节点。

道路枢纽或运输中转站对观察者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们必须在交界处作出选择,他们就会对这种地方格外留意,对周边元素的感知也更加清晰——这回总倾向一再得到正式,以至于人们往往假定,枢纽处元素在空间上自然会比枢纽本身更加醒目。这类空间的重要性还常常显示在另一个方面。当我们问及日常行程中,抵达波士顿闹市区的第一感觉在何处获得时,相当多的采访对象把运输中转站单独挑出来作为关键的参考电。看起来,运输路线的转换意味着主要结构单元间的转换。

由可见的道路系统串在一起的地铁站是非常重要的枢纽性节点。这些站点本身具有许多个体特性:有些易于辨认,如查理斯街站;有些不易分辨,如Mechanics站。对地铁系统,或是对一般运输系统可形成意象的程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将会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迷人的工作。

铁道主站几乎总是城市中重要的节点,哪怕它们的重要性正逐渐衰退。假如我们的研究包括机场,这个结论也同样适用。理论上,即便是普通的街道交叉点也应该算节点,但它们大多不够醒目,因而只被人们当作次要的道路焦点——城市意象图中不能有过多的节点性中心。

另一种常见节点是主题积聚点。洛杉矶Pershing广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凭它极为典型的空间、植物配植和活动,它也许是整个城市意象图中最突出的一点。Jordan-Filene角的附带角色是华盛顿街与Summer街的交接点,然而人们对它最主要的定位,却是城市“中心的中心”。它是“百分之百”的商业街,其浓缩积聚的程度在美国大型

城市中实属罕见,然而从文化上说,这却是每一个美国人都感到亲切而熟悉的。它是核心——是一个重要地区的焦点和象征。

Louisburg广场是另一类型的主题积聚点。这个著名开放式住区的宁静祥和,以及它引人注目的封闭式公园,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贝肯山的上流社会的主旋律。相比于Jordan-Filene角而言,它是更纯粹的积聚点范例,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转换点,而只被人们当作贝肯山“内部的某个地方”。这个广场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节点,完全是出于它的功能。

强烈的物质形式对于节点的识别并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Journal广场和Scollay广场就是证据。但当空间具有某种形式时,其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节点变得更加令人难忘了。

像Copley广场这样的节点却恰恰相反,它在功能上并不那么重要,却作为Hunting大道的转折点而突显与城市意象之中,清晰地反映出不同道路的相互连结。它之所以易于识别,主要是因为拥有独特的个体建筑:公共图书馆、Trinity教堂、Coplay Plaza旅馆和John Hancock大楼。与其说它是一个空间整体,毋宁说它是各种活动与个体建筑间强烈对比的集中地。

节点和地区也有,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Scollay广场就是内向型的,人们身处其中或置身广场周边时,很难获得方向感。它的周边环境中主要的方向是朝向它或者背离它的;人们到达这里时,主要的场所感仅仅是“我到了”。

意大利著名的节点,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许多上述特性的集大成

者。它丰富、精巧、独树一帜,与城市整体个性及广场直接入口处曲折狭窄的空间形成强烈对比,然而它又城市主要景观大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平面形状的有向性清晰地指出人们进入广场的方向。从广场内部看,它可以明确地分为两个空间(Piazza与Piazzetta)广场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标(Duomo,Palazzo,Ducale、钟楼、Libreria)人们在广场上总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和它的联系,并进行细微精确的空间定位。这个空间如此别具一格,甚至许多从未到过威尼斯的人都能一眼认出它的照片。5.地标

地标对于观察者而言,是一种外部的点状参照物,它可以是各种尺度的简单实物元素。随着人们对一个城市了解的深入,他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依靠地标作为自己的向导——他们喜欢用唯一性与特殊性来代替先前所依赖的连续性。

地标的作用之一是从大量的可能性中单独挑出一个元素。对于这类地标来说,最关键的物理特性就是唯一性,或是某些在周边环境中显得独特、令人难忘的属性。当地标具有明确的形式,或是与其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或是在空间中引人注目,它们就更加易于识别,也更容易被人们选为重要的参照物。前景与背景的对比是最主要的因素。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环境并不一定局限于它的紧邻——Faneuil Hall的草蜢风向标、State House的金顶和洛杉矶City Hall的尖峰,这些地标都是从整个城市的大背景中脱颖而出的。

突出的空间可见性造就地标——一种情况是使元素在空间中多处可

见(波士顿John Hancock大楼、洛杉矶 Richield 石油大楼);另一种情况是利用周边元素就近与其形成对比,譬如在建筑立面后退与高度上的变化。

伴随着人们对路径的选择,道路交接点的地理位置也能突出地标。另外,历史的联想,或是其它方面的意义,也是对地标的有利强调,正如Faneuil Hall或是波士顿State House。一旦一个物体集历史、标识或是其它重要意义于一身,它作为地标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远距离、多角度可见的地标一般都是广为人知的,但只有对波士顿不熟悉的人,才会不管什么尺度下都靠它们来组织城市意象和选择旅行路线。

很少有人能准确地指出这些远距离地标的位置,或是说出如何抵达其中一座建造的底部。事实上,波士顿大多数远距离地标都是“无根”的,它们有一种奇异的、飘浮的特性。乔治?汉考克大楼、Custom House和Court House在总体天际线上都处于主宰地位,然而它们根基的位置和个性与顶部的重大意义相比,几乎就是天壤之别了。

波士顿State House的金顶似乎是这种奇异现象的少数例外之一。它的形态与功能独一无二,它高耸于山巅,从Common可以一览无余,人们可以越过遥远的距离,看到它的金色穹顶熠熠生辉——所有这些使它成为波士顿中心区的关键标志物。它作为多种层面的参照物,都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作为重要的视觉象征符号,它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佛罗伦萨的大教堂是远距离地标的绝佳范例——无论远近、无论昼夜,它都清晰可见;它明确而绝无疑义;它的体量于形态压倒一切;它

于钟楼巧妙配合,引导着远处人们的视线方向——不借助这座举足轻重的建筑,人们很难在脑海中构建成城市的意象图。

但在我们所研究的三座城市,一些仅在有限位置可见的当地地标,被人们使用的频率却高得多。这类地标包括了所有能借助的物品。本地元素被作为地标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元素本身,还取决于观察者对自己环境的熟悉程度。在官方调查中,不熟悉环境的被访者通常只提及很少的几个地标,然而在野地中旅行时,他们总能找到更多的地标。有时声音与气味对视觉性的地标也有所助益,虽然它们似乎并不独立形成地标。

有些地标只是孤立无援的单独事物,除非它们是巨大或奇异的标志,否则它们的参照作用就相对较弱,因为它们很容易被忽略,要求观察者持久地搜寻。人们要全神贯注才能找着一个单独的红绿灯或街道名称。更常见的情况是,本地的标志点被人们成批地记忆,这样它们在重复中彼此增益,并部分地依靠环境来提高可识别性。

一连串地标,一个牵扯一个,其中关键的细节引发观察者的某种特定行动,这似乎是这类人群在旅行中穿越城市的标准方式。在这样的序列中,只要到了该作出拐弯决定的地方,总会有触发性的暗示出现,跟着就出现确证性的暗示,坚定了观察者对所作决定的信心。额外的细节常常让人们觉得自己离最终的目的地更近了。无论从功效还是心理上的安全感来说,这种序列的足够连续性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即便某些细节能在节点处得到加强,这个序列中也不应出现过长的缺口。这种序列能帮助人们识别和记忆。熟悉环境的观察者能在自己熟悉的序列中积累起大量的点状意象,虽然他们的认知也可能在序列颠倒混乱时丧失。

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元素仅仅是城市尺度环境意象的原始资料。它们还需要进一步编织到一起,才能形成令人满意的形式。前文的讨论已经涉及到相似元素的分组(比如道路网、地标群、地区镶嵌体等等)。从逻辑上说,下一步我们应该考虑的就是一对不同元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一对这样的元素有可能相得益彰,在谐振中加强彼此的力量;它们也可能相互冲突,同归于尽。一个显赫的地标,若以一片狭小的地区为基底,很可能使这片地区越发显出不成比例的促狭;而另一个合理设置的地标却能与一个核心相辅相成。离开中心,地标只会起误导作用,譬如John Hancock大厦与波士顿Copley广场的关系。一条宽阔的大街,同时扮演着边界与道路的双重角色:作为道路,它可能穿透边界,使一个地区从外部可见;而作为边界,它同时也割裂了这个地区。地标物可能因为与地区性格难以兼容,而破坏了这个地区的整体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可能仅仅形成对比,从而增强了这种整体性。

区域往往比其它元素的尺度更大。我们在此讨论的区域限于它们自身的范围,并以此与各种各样的道路节点和地标相联系。这些其它元素不仅从内部组成地区,它们也补充、深化了它的特征,从而增强了地区的整体个性。波士顿贝肯山就是这种效用的一个例子。事实上,当观察者从一个层面切换到另一个层面时,结构与个性的组成成分(这是我们所关注的意象图的一部分)也随之跳跃式地变化。一扇窗户的特征可以被纳入多个窗户的模式中去,作为识别一座建筑的线索;而房屋本身也被组织起来,营造一个特色空间„„

道路在许多人的个人意象图中占主导地位。作为都市范围城市意象的主要组织根据,道路与其它各类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道路的主要交叉点和终端,会有枢纽节点自然生成,它们的形式增强了沿途那些决定性的重要环节。而这些节点也不仅因地标的存在而得到增强(如Copley广场),它们同时也提供背景环境,几乎确保所有这样的标志都受到关注。再说到道路,它们的个性与节奏也不仅拜其本身形式或是节点型的枢纽所赐,它们所穿过的地区、所沿循的边界和沿道路分布的地标也都功不可没。

所有这些元素在一个共同的背景基质中相互作用。研究元素之间两两组合的特性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地标与区域,节点与道路,等等。最终,我们应该努力跳出这些二元组合,从全局出发,把握整体模式。

好象大多数观察者把他们意象图中的元素归纳为一些中间性的组织,我们姑且称之为复合体。观察者从整体上感知复合体,而复合体的各部分相互依赖,它们间的关系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意象分析法作为设计的基础

也许总结我们方法的最佳方式,就是建议把意象分析法作为任何一座城市未来视觉形式规划的基础。

整个意象分析过程从两个调研开始。首先,由二至三名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做一般性的地域巡游,以步行和驾车的不同方式,在白天与夜晚,对城市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观察,并辅以几次前文述及的“问答之旅”。最后还应画出地域分析图,给出简短的报告,对长处与短处、总体模式

与局部进行分析。

与此同时,对应于多数人群的总体特性,我们还应进行群众调研,采集大量的数据样本。可以同时采访一群人,也可以分别采访,主要请他们做以下四件事情:

1.为所提问提取画一张简易的平面草图,标出自己认为最有趣、最重要的东西,传达足够的信息,以帮助一个陌生人比较轻松地在该地区活动。

2.沿一至两条想象的旅途,近似地画出它们的路线和沿途发生的时间。当然,假想旅途的设定应能反映该地区的纵向、横向尺度。3.列表举出自认为城市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最具特色”和“部分”的含义由提问者解释。

4.以书面形式简短回答几个这样的问题,如“××在什么位置?”

对测试的分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元素被提到的次数及它们彼此间的联系、画图时的先后顺序、意象中的亮点、对结构的感知以及合成的意象图。

然后我们把实地体验和群体采访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公众意象与视觉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分析整个地区在视觉上的强点与弱点,并标出值得继续关注的决定性的标志点、序列或模式。

接下来时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第二次调查。这次调查可以针对较少的对象,进行单独的访谈,请被访者为选定的重要元素定位,对它们进行简短的想象,描述它们,画出它们的草图,讨论关于它们的感觉和记忆。可以挑选几位被访者,作一次经过这些特殊地点的短途旅行,并在

实地对它们进行描述和讨论。另外,还可以在街道上的不同地点随机选取采访对象,了解他们对同一个元素所在方向的感觉。

当我们把第三轮访问的结果分析透彻之后,就要对这些元素进行同样深度的实地体会调研,然后时对多种不同的光效、距离、活动、交通等地域条件下个性与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可能会用到采访的结论,但决不局限于此。

展示设计要素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植物;水体

“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因此创造出诸如苏州园林等一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享誉天下的风景园林名胜。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居住环境的要求上,由宽敞逐渐向健康宜居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居住区的风景园林应运而生。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水体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两个辅助因素,应用得当,就会更好地彰显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一、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植物因其形态和色彩的多样性,成为风景园林中最为丰富多彩的环境因素之一,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植物与建筑的融合成为了一种时尚。

1、运用植物配置优化建筑布局和空间建构

风景园林设计的总体原则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尽量不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因此,在设计园林建筑的时候,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建筑面积,以此扩大园林的绿化面积。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植物的配置可以对建筑的空间布局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植物和建筑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就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风景建筑和谐共生的目标。事实上,很多园林建筑都因为合理、适度地使用了植物配置来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界限和范围进行了巧妙分隔和限定,使空间的整体感和连续感得到了增强。如北海公园山顶上的白塔,它的背景就是琼华岛上的满山翠柏,在那些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烘托下,白塔更显魅力无穷。

草地、灌木和乔木,都属于软性的设计素材,他们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具有丰富建筑色彩和质感、协调建筑立面与地面铺装处理等多种作用和效果,从而营造出宜居的环境。

2、运用植物特征提高建筑的审美效用

如果要把建筑和人以及大自然联系起来,或者要把建筑形体与其他的视觉要素统一起来,植物是最好的联接物。从审美视角而言,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让建筑的变化显得更加层次丰富,它不但能够把建筑的形体延伸到自然的风景中,而且能够联接室内外的空间,使整体的环境审美更加协调。草地、灌木和乔木的合理化配置,可以产生较为稳定的生态意义和视觉审美意义。比如在超出视线的微地形高处,种植一组或者一株可供观赏花、叶或果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的风景树林(木),形成重要的对景,在其深处再种上高大的常绿树作背景,大树下则设计成为草地,就可以获得生态和审美的双重意义。

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顶层或者墙面上,既能够起到遮阳的效果,还能够让风景环境与建筑物更加融合,形成植物与建筑物一体的天际轮廓线。比如在坡屋顶上种上草皮,对建筑物体量的减少作用会极为显著;再比如运用一些攀爬类的植物,让它们自然衍生在建筑物的墙面或者屋顶上,覆盖住建筑,可以使建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使整个园林建筑设计显得更有生机。

3、运用植物群落修缮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风景园林环境的生态平衡需要依靠植物的多样性来维持,与此同时,植物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这也对风景园林环境的微气候条件产生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所以,建筑设计通常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和绿量来获得生态补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择植物种类的时候,首先要确保植物不会对人产生健康影响,其次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用一些乡土植物,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植物修缮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二、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全世界闻名的水城威尼斯,是将水体与建筑的和谐关系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座城市,因为水体在园林建筑中,景观价值凸显,因而风景建筑设计中亲水性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水体代表着灵性,在园林建筑中最容易融合到各种自然景观中,设计师们往往利用水的空间美学和精神功能来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比如对水进行循环利用,或者收集雨水,以此增强生境营造。

1、利用水的空间美学美化建筑布局

水体的景观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风景建筑设计中,为了追求建筑与水的融合,往往会将宽阔的水面当做背景,让建筑漂浮其上,水城威尼斯就是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而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

人们对于水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亲水性设计中就应当将人和水的关系巧妙而恰当地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园林设计中,将水体的引流与园林中的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将水体置于建筑的外部,使建筑在水面的烘托下向外延伸,从而产生外向、开阔的空间布局效果。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园外环绕着的一池绿水,和园内的假山遥相呼应,在池水和假山之间,建有一条复廊,廊壁上开着别致的花窗,花窗形成的漏景将内山外水融为了一体。这种整体布局将建筑的亲水性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此外,在滨水风景建筑设计中,必须要保护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充分利用原有的水体条件,尽可能地缩小建筑的范围,虚化建筑的界面,在空间处理上使水体与建筑更协调。

2、利用水的可塑性构筑空间逻辑

水体具有可塑性,可以由设计师根据设计的需要来决定其形态特征,因而,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显得更为灵活,也更容易为空间空间增添活跃的气氛和效果。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点”时,可以从水体与建筑尺度的关系上进行设计。“点”形态的水体不但可以设计为庭院空间的中心景观,而且也能够设计为建筑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水体之所以能够相映成趣,就是因为巧妙地通过水体将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连为一体,其中还穿插了各种相当丰富的建筑要素,使建筑材料的生硬性得到了弱化。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线”时,通常是会关注水流的方向,使人的视线随着水体的流向移动,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彰显出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特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空间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线状的水体设计来获得,比如通过水体岸线的曲直和水体本身的宽窄以及水体的形态变化,来构成一种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线状的水体还能够把风景建筑和各种空间贯穿一线,就像景观脉络一样,使建筑成为水体引导下的景观。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面”时,通常是运用它的背景衬托作用,水体被包围在建筑群体之中,以此来突出风景建筑和景观。水面作为建筑的中心布局,四面环绕着建筑,水面就像圆点一样,将建筑连成一个环状的整体,使建筑群体更有意味。

一言以蔽之,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以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逻辑为基础,充分考虑尺度和体量,精心设计水位与地形的关系,才能实现水体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3、利用水的文化特性赋予建筑场所意义

古今中外,水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人们对于水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无论是置身于水面之上,还是站在水岸极目远眺,都是让人身心愉悦的。在中国古代,水被看成是生命的诞生之地,这种文化背景使水在营造空间氛围方面更有优势,无疑,水赋予了建筑象征意义,为建筑平添了许多灵性。纵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不论是对水的形还是意,始终以追求自然韵味作为最高目标,既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也对生态文明起到了促进作用。古宏村的防火灌田建筑,人工水系被称为“中国一绝”,而其体现的文化意义也堪称经典。

植物、水体作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所能产生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必須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它们将风景园林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优势,也才能为居民构建起更加宜居的环境。

结束语:风景园林中的建筑有着建筑和景观两大特色,它不仅要让人们观赏到优美自然景观,建筑自身也是一种风景。在设计的时候,要从场地整体对环境整体构不成影响的基础上,考虑它们之间的反作用。人们理想和向往的风景园林建筑应该是和自然环境完美协调,在充分尊重园林中水体和植物因素基础上,合理把土方量进行减少,防止现有的生态格局被干扰,使景观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吴正旺,王富平,栗德祥.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J].建筑学报,2009.03.

[2]蒋剑静.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机械设计中的设计要素研究 篇4

1 机械设计阶段概述

1.1 设计计划阶段

一个产品的开发, 重要的是产品的设计计划。机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就, 提前对这些问题进行预知和解决对产品开发非常重要, 可以提高机械产品开发的效率。在此阶段, 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对整个设计进行详细的了解, 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 以使其满足行业的标准[1]。机械设计的计划阶段是整个过程的最初阶段, 是很重要的阶段, 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是后续的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

1.2 机械设计方案阶段

方案是机械设计的详细步骤, 包括每个组成元件的大小, 形状等, 这一阶段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环节。方案的设计有很多种, 如何从多个方案中选择符合要求的方案很重要, 一方面设计的方案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二方面设计的方案应满足产品的要求。方案设计只是方案还未成形的阶段, 需要进一步的设计。

1.3 技术设计阶段

技术设计关系到机械产品开发的效率, 其是对技术部分的完善和优化。这一阶段, 根据初步设计的草图, 查找资料, 使技术能够充分先现代化的技术发展, 还能满足产品性能, 质量等要求, 提高技术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技术设计复杂, 设计的方面广, 同时设计的整个阶段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它是变化的, 因此方案会改动, 应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存档, 以便为进一步的设计提供指导。

2 机械产品市场需求要素

市场是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设计的产品没有市场是不具意义的。市场需求由时间, 区域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决定, 为了使产品更好的竞争力, 必须对不同时间, 不同地域人们的消费习惯, 产品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设计者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积极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 适时对产品的功能, 价格等进行调整, 并从中不断优化完善产品, 提高产品竞争力, 满足消费者需求。

3 设计人员的技术要素

3.1 明确设计注意事项

机械设计涉及的内容广, 专业技术强, 整个设计需要考虑到所选材料的性质, 如刚度, 强度等, 只有充分对产品的材料的物理性质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设计出产品才有可操作性。同时,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 消费理念的变化, 人们更多消费环保节能的产品, 所以产品设计还要考虑环保节能因素, 满足人们消费需求[2]。

3.2 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各种绘图等工具应用到机械设计中, 绘图软件的形成大大简化了机械设计的绘图过程, 提高了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各种软件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 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机械设计人员应学习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论, 更好的为机械设计服务, 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4 设计产品的外观与质量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映内容。如何更好的使外观与质量搭配协调,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也是需要设计者考虑的要素。对于产品的质量不能仅停留在产品本身的质量上, 还要对产品配套的售后等整个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在产品当出现问题时, 应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机械设计取得巨大发展。机械设计涉及的内容广, 需要对各方面进行分析, 包括产品的市场要素, 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要素, 机械产品的质量与外观要素等。应对这些要素进行细致的考虑, 才能使开发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才能使设计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逐渐被吸收到设计领域。为了满足人们对机械化产品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机械设计的流程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机械设计情况进行了分析, 对现代化机械设计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为机械设计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要素,探析

参考文献

[1]徐功森.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9) :73.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篇5

1.地形

园林范围来讲,地形包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这些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叫微地形。

地形还对景观中其他自然设计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起支配作用。这些要素包括植物、铺地材料、水体和建筑。

设计方案的第一步是在原有地形图上大致画出用地的功能分区图,然后研究各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原有地形的关系。

在丘陵或山区内,山谷(低点)和山脊(高点)的大小和间距也能直接影响景观的韵味。意大利园林设计方式就是将整个园林景观,建造在一系列界限分明、高程不同的台地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坚硬的、人工几何形的造型特征。长而笔直的的轴线和透视线,大面积的静水,错综复杂的花坛图案等都是表现平坦地形特征的因素和造型。英格兰园林具有平缓起伏的地形,自然丛生的树木,以及自然曲折的水体等特征。

1)用地形控制视线:与空间限制紧密相关的是视线限制。在垂直面中,地形可影响可视目标和可视程度,可构成引人注目的透视线,可创造出景观序列或:“景观层次”,或彻底屏蔽不悦目因素。

利用地形排水:一般来说,地面越陡,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地面太陡,就会因流速太快而引起水土流失。而几乎没有坡度的地面,又会因不能排水而易积水。因此,从排水的角度来考虑,种植灌木的斜坡为防止流失,必须保持10%的最大坡度,而草坪地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

利用地形创造小气候条件:地形能影响光照、风向、以及降雨量。朝南的坡向在冬季比其他任何方位的坡向受到的直接日照要多。在夏季,所有方位的坡度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日照,其中西坡所受到的辐射最强,主要是因为它直接暴晒于午后的太阳之下。地形的使用功能:网球场的理想位置应在1%~3%的坡度上。实际经验表明,坡度越平缓(尽管不小于1%),土地的开发使用越灵活,越可行。在较陡的斜坡上,在山谷中、山脊上,各种土地的组织利用更精简,多为长条形。从土地用途的内部关系来看,较陡地面上的设计方案几乎没有什么选择余地。2)

3)

4)

使用等高线时,应牢记:

第一,原地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第二,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

坡度百分比=上升高/水平走向距离*100%

2.植物材料 植物的生态习性、功能作用、观赏特性、建造功能与限制空间功能以及美学功能。植物种植设计的构思过程。

植物蕴含着许多功能,但许多外行和平庸的设计人员却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装饰物。昔日用来掩盖屋基的基础种植,在装饰方面已经过时。风景园林师的智慧应闪烁在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植物具有生命,落叶植物一年中有四个截然不同的观赏特征:春季鲜花盛开,新绿初绽,夏季浓荫葱茏,秋季秋叶斑斓,冬季枝桠冬态。设计师不仅要注意单株或群体植物在某一季节中的变化情况和功能作用,而且还要知道一年四季它们是怎样演替的,以及知道随着年代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势也影响着设计。一般来说,幼苗具有比成年树价廉,易于移植,成活率高等优点,而常被用于新的设计中,幼苗达到成年的冠幅和形状,需要数年的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种植地被和灌木。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阶段,因此,设计师还需要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一般来说,风景园林师在构思时所使用的植物,75%-100%均是成年树。在模型上的植物几乎完全是成年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设计师为了弥补由于种植幼龄树所造成的稀疏现象,而过量的种植幼龄树,使之更快覆盖整个区域。其结果则使植物之间相互重叠,并很快超出所种植的空间范围。这无疑会增加额外的养护费用,如进行有选择性的疏移或修剪。

在进行种植设计时,风景园林师必须先了解所定园址具有何种环境条件,而后才能确定、选取适合在此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养护的主要任务,就是随时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浇水、修枝、施肥以及病虫害管理。运用植物进行设计时,最理想的办法是选择管理粗放的植物。通常最合适的,便是选择自然生态群落中的野生植物,少用一般幼小多变的人工栽培植物。所谓空间感的定义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而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其空间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疏密以及种植形式而不同。树干越多,空间围合感越强。植物的叶丛是影响空间围合的第二个因素。叶丛的疏密度和分枝的高度影响着空间的闭合感。在冬天,落叶植物是靠枝条暗示着空间范围,而常绿植物在垂直面上能形成周年稳定的空间封闭效果。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限制了伸向天空的视线,并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当树木树冠相互覆盖、遮蔽了阳光时,其顶面的封闭感最强烈。在城市布局中,树木的间距应为3~5m,如果树木的间距超过了9m,便会失去了视觉效应。运用植物构成室外空间时,设计师首先要明确设计目的和空间性质(开旷、封闭、隐密、雄伟等),然后风景园林师才能相应地选取和组织设计所需要的植物。开敞空间:仅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限制因素。半开敞空间:该空间与开敞空间相似,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这种空间通常适用在一面需要隐蔽性,而另一侧又需要景观的居民住宅环境中。覆盖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在风景区中,这种空间犹如一个去掉底层植被的城市公园。由于光线只能从树冠的枝叶空隙及侧面渗入,因此在夏季显得阴暗,而冬季落叶后显得明亮较开敞。这类空间较凉爽,视线通过四边出入。另一种类似于此种空间的是“隧道式”(绿色走廊)空间。完全封闭空间:覆盖空间相似,最大的差别在于这类空间的四周均被中小型植物所封闭,这种空间常见于森林中,它相当黑暗,无方向性,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垂直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空间。设计要求垂直感的强弱,取决于四周开敞的程度。此空间就像歌德式教堂,令人翘首仰望将视线导向空中。这种空间尽可能用圆锥形植物,越高则空间越大,而树冠则越来越小。

风景园林师除能用植物材料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空间外,他们也能利用植物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植物就像一扇扇门,一堵堵墙,引导游人进出和穿越一个个空间。植物能有效地“缩小”空间和“扩大”空间,形成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

植物通常是与其它要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空间轮廓。例如,植物可以与地形相结合,强调或消除由于地平面上地形的变化所形成的空间。如果把植物植于凸地形或山脊上,便能明显地增加地形突起部分的高度,随之增强了相邻的凹地或谷地的空间封闭感。与之相反,植物若被植于凹地或谷地内的底部或周围斜坡上它们将消弱和消除最初由地形所形成的空间。因此,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于地形顶端、山脊和高地,与此同时,让低洼地区更加透空,最好不要种植植物。

障景:植物材料如直立的屏障,能控制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收于眼里,而将俗物障之于视线以外。为了取得一有效的植物障景,风景园林师必须首先分析观赏者所在的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因素。研究植物屏障各种变化的最佳方案,就是沿预定视线画出区域图。然后将水平视线长度和被障物高度准确地标在区域内。最后,风景园林师通过切割视线,就能定出屏障植物的高度和恰当位置。另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季节。在各个变化的季节中,植物能完成障景的话,则常绿植物能达到这种永久性屏障作用。由于植物具有屏蔽视线的作用,因而私密控制的程度,将直接受植物的影响。如果植物的高度高于2m,则空间的私密感最强。齐胸高的植物能提供部分私密性(当人坐于地上时,则具有完全的私密感)。而齐腰的植物是不能提供私密性的,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植物的观赏特性:包括植物的大小、色彩、形态、质地以及与总体布局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植物最重要的观赏特性之一,就是它的大小。植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空间范围、结构关系以及设计的构思与布局。按大小标准可将植物分为六类:大中型乔木(大乔木的高度在成熟期可以超过12m,而中乔木最大高度可达9-12m糖槭等),在设计时应首先确定大中乔木的位置,较矮小植物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总体结构中,展示出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由于大乔木极易超出设计范围和压制其它较小因素,因此在小的庭院设计中应慎重地使用大乔木。大中乔木的另一个建造功能,便是顶平面和垂直面上封闭空间。这样室外空间感,将随树冠的实际高度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树冠离地面3-4.5m高,空间就会显示出够人情味,离地面12-15m,则空间就会显得高大。为了达到最大的遮阴效益,大中乔木应种植在空间或楼房建筑的西南、西面或西北面。由于炎热的午后,太阳的高度角在发生变化,在西南面钟最高的乔木,与西北面次高的乔木形成的遮阴效果是相同的。小乔木和装饰植物:高度4.5-6m的植物为小乔木和装饰植物。小乔木能从垂直面和顶平面两方面限制空间。视其树冠高度而定,小乔木的树干能在垂直面上暗示着空间边界。当其树冠低于视平线时,它将在垂直面上完全封闭空间。当视线能透过树干和枝叶时,这些小乔木像前景的漏窗,使人们所见的空间有较大的深远感。按其特征,观赏植物通常作为视线焦点而被布置那些醒目的地方,如入口附近,通往空间的标志、突出的景点上。在狭窄的空间末端,也可以用观赏植物,使其像一件雕塑或是抽象形象,以引导和吸引游人进入此空间。从观赏植物的生长习性来看具有四种不同魅力的季节:春花、夏叶、秋色、冬枝。高灌木:3-4.5m高灌木犹如一堵堵围墙,能在垂直面上构成空间闭合。仅高灌木所围合的的空间,其四面封闭,顶部开敞。中灌木:1-2m,中灌木的设计功能与矮小灌木基本相同,只是合围空间范围较之稍大点。此外,中灌木还能在构图中起到高灌木或小乔木与矮小灌木之间的视线过度作用。矮小灌木:成熟灌木最高仅1m,最低高度必须在30cm以上。在不遮挡视线情况下限制或分隔空间。鉴于其尺寸矮小,故应大面积地使用。地被植物:高度不超过15-30cm。地被植物能将两组植物统一成整体。作为边缘种植。地被植物的使用功能还在于那些不宜种植草皮或其它植物的地方提供下层植被。地被植物的合理种植场所,是那些楼房附近,除草机难以进入或草丛难以生存的阴暗角隅。尤其坡度较陡的斜坡上,草皮都应该用地被植物来代替。

植物配置时,形态各异,但大小相同,其观赏效果较差,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增强了观赏效果。

植物的外形:植物外形基本类型为:纺锤形、圆柱形、水平展开形、圆球形、尖塔形、垂枝形和特殊形。纺锤形植物在布局中用于增强其高度的变化。纺锤形植物其形态细窄长,顶部尖细。在设计中,纺锤形植物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的方式,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它们能为一个植物群落和空间提供一种垂直感和高度感。如果大量使用该类植物,其所在的植物群体和空间,会给人一种超过实际高度的幻觉。当与较低矮的圆球形或展开形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十分强烈。其纺锤形植物犹如一“惊叹号”惹人注目。由于这种特征,故在设计时应该谨慎使用纺锤形植物。设计中用的数量过多,会造成过多的视线焦点,使构图“跳跃”破碎。圆柱形:除了顶是圆的外,其它形状都与纺锤形相同。水平展开形:此类植物具有水平方向生长的习性,故宽和高几乎相等。展开形植物的外形能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展开形植物会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展开形植物能和平坦的地形、平展的地平线和低矮水平延伸的建筑物相协调。圆球形:具有明显的圆环或球形形状。圆球形植物是植物类型中为数最多的种类之一,因而在设计布局中,该类植物在数量上也独占鳌头,在整个构图中,随便使用圆球形植物都不会破坏设计的统一性。圆锥形:云杉属,圆锥植物除具有易被人注意的尖头外,总体轮廓也非常分明和特殊。因此,该类植物可以用来作为视觉景观的重点。特别是与低矮的圆球形植物配置在一起时,其对比之下犹为醒目。尤其也可以与尖塔形的建筑物或是尖耸的山巅相呼应。鉴于这种性质,有设计理论家认为,这类植物在无山峰的平地并不太适合,应谨慎使用。垂枝形: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悬垂或下弯的枝条。在自然界中,地面较低洼处常伴生着垂枝植物,如河床两旁常长有众多的垂柳。在设计中,它们能起到将视线引向地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引导视线向上的树形之后,用垂枝植物。为能表现植物的形态,最理想的做法是将该类植物种在种植池的边沿或地面的高处,这样,植物就能越过池的边缘挂下或垂下。特殊形:这种类型的植物通常是在某个特殊环境中已生存多年的成年老树。大多数特殊形植物的形象,都是由自然力造成的。这类树最好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一般来说,无论在何种景观内,一次只宜放置一颗这种类型的植物,这样方能避免产生杂乱感。

植物的色彩:植物的颜色可以被看作是情感象征,色彩直接可以影响室外空间的气氛和情感。鲜艳的色彩给人以轻快、欢乐的气氛,而深暗的色彩则给人异常郁闷的气氛。植物的色彩,通过植物的各个部分而呈现出来,如通过树叶、花朵、果实、大小枝条以及树皮等。毫无疑问,树叶的主要色彩呈绿色,其间也伴随着深浅的变化,以及黄、蓝和古铜色的色素。设计中,一般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因为它们占据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花朵的色彩和秋色虽然丰富多彩,令人难以忘怀,但其寿命不长,仅持续几个星期。因此,对植物的取舍和布局,只依据花色或秋色来布置植物,是极不明智的,因为这些特征会很快消失。在夏季树叶色彩的处理上,最好是在布局中使用一系列具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使在构图上有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另外,将两种对比色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更能突出主题。深绿色给予整个构图和 其所在空间带来一种坚实凝重的感觉,成为设计中具有稳定作用的角色。在一个视线的末端,深色似乎会缩短观赏者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同样,一个空间的深色植物居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另一方面,浅绿色植物能使一个空间产生明亮、轻快感。当我们在将各种色度的绿色植物进行组合时,一般来说深色植物通常安排在底层(鉴于观赏的层次),使构图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浅色植物安排在上层使构图轻快。在处理设计所需要的色彩时,应以中间的绿色为主,其他色调为辅。各种不同色度的绿色植物,不宜过多、过碎地布置在总体中,否则整个布局会显得杂乱无章。色彩鲜明的区域,面积要大,位置要开阔并且日照充足。因为阳光下比阴影里可使其色彩更加鲜艳夺目。

树叶的类型:基本的树叶类型有三种:落叶型、针叶常绿型、阔叶常绿型。在大陆性气候带中,无论就数量上和对周围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言,多以落叶形植物占优势。落叶树在通透性、外貌、色彩和质地上发生的令人着迷的交替变化。在温带地区抵御冬季的寒风,种植常绿针叶植物的最有利方位,应在房屋或室外空间的西北方。可使风速降低60%。在一个植物的布局中,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使用,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平衡关系。阔叶常绿树:阔叶常绿树的叶片具有反光的功能,使的室外空间产生耀眼的发光特性,使一个布局在向阳处显得轻快而通透。十分不耐寒,因此,切忌将其种植在能得到过多的冬季阳光照射的地方,或是种植在会遭到破坏性冬季寒风吹打之处。这类两种情况都会因叶片过度蒸腾导致根部水分不足。此外,大多数阔叶常绿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这样就规定了它们只能用在上述条件的景观中。

植物的质地:质地除随距离而变化外,落叶植物的质地也随季节而变化。植物的质地分为: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粗壮型植物能通过吸收视线“收缩”空间的作用,因此,在狭小空间内布置粗壮型植物时,需谨慎。

植物的美学功能:完善作用:统一作用:就是充当一条普通的导线,将环境中所有不同成分从视觉上连接在一起。强调作用:在一户外环境中突出和强调某些特殊的景物。它能将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其所在的位置。鉴于植物的这一美学功能,它极其适合用于公共场所出入口、交叉点、房屋入口附近,或与其它显著可见的场所相互联合起来。识别作用:这与强调作用极其相似。软化作用:可软化或减弱形态粗糙及僵硬的构筑物。框景作用:将照片和风景油画装入画框的传统方式。

种植设计程序与原理:了利用植物进行设计时,有着特定的步骤、方法以及原理。初步阶段包括对园址的分析,认清问题和发现潜力,以及审阅工程委托人的要求。此后,风景园林师方能确定设计中需要考虑何种因素和功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以及明确预想的设计效果。准备一张描述设计要素和功能的工作原理图。植物的作用则是在合适的地方确定充当这一功能:障景、敞荫、限制空间以及视线的焦点。在这一阶段,也要研究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区域。在这一阶段,一般不考虑需使用何种植物,或各单株植物的具体分布和配置。此时,设计师关心的仅是植物种植区域的位置和相对面积。在分析一个种植区域内的高度关系时,理想的方法就是做出里面的组合图,分析不同植物区域的相对高度。完成了植物群体的初步组合后,进行种植设计程序的下一步,开始着手各基本规划部分,此时的植物主要仍以群体为主,并将其排列来填满基本规划的各个部分。在布置单体植物时,我们应记住以下几点:第一,在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风景园林师是根据植物的成熟外观来进行设计,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幼苗来设计。正确的种植方法是,幼树应相互分开,以使它们具有成熟后的间隔空间。对于设计师来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植物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第二,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有轻微的重叠。为视觉统一的缘故,单体植物的相互重叠面,基本上为各植物直径的1/4--1/3。第三,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奇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如果三株一组,人们的视线不会只停留在任何一单株上,而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观赏。若二株为一组,视线势必会在二者之间来回移动。

接下来就是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各组植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或“废空间”应予以彻底消除,因为这些空间既不悦目,又会造成杂乱无序的外观,且极易造成养护的困难。设计师在考虑植物间的间隙和相对高度时,决不能忽略树冠下面的空间。无经验的设计师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这样无疑会在树冠下面形成废空间,破坏设计的流动性和连贯性。这种废空间会给养护带来困难,(除非为地被物所覆盖),因为从中通行极容易带来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在树冠下面种些低矮的植物。一般来说(并非必然如此)植物应该与铺地区域的边缘相辉映,在呈直线的铺地材料周围,也排列成直线形,或在有自由形状特征的布局中呈曲线状。完成第一阶段的单体植物布局后,设计的某些部分是需要变更的。由此,应绘制一张包括新变化的修正图。在选择和布置植物时,还应遵循它的一些原则。在布局中,应有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这种普通的树种应该在形状上呈圆型,具有中间绿色叶,以及中粗质地结构。植物设计程序归纳为“逆向设计”确定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名称乃是设计的最后一步,这样有助于保证植物根据其观赏特性和为生长所需的环境,而首先决定其种植上的功能作用。

3.建筑物

4.铺装

主要的铺装材料包括:沙石、砖、瓷砖、条石、水泥、沥青,以及在某些场合中所使用的木材。铺装材料相对较昂贵,特别是与植物地被相比较就尤其显著。但是就长期而言,铺装材料却经久耐用。在养护管理方面比草坪地被便宜。

铺装材料的功能作用和构图作用:提供高频率的使用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维修。导游作用提供休息的场所 表示地面的用途 对空间比例的影响形体较大,较开展,会使一个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感。用砖或条石形成的铺装形状,可被运用到大面积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以缩减这些路面的表面宽度。在原铺装中加入第二类铺装材料,能明显地将整个空间分割较小,形成更易被感受的副空间。铺装的线型能影响游览者的情绪,游览的速度和特性受铺装路面宽窄的影响,窄行走急促快速,宽广行走悠闲缓慢。

铺装材料的线型分段铺设,不仅能影响运动的方向,而且能更微妙地影响游览的特别感受。一条平滑弯曲如流水的小道,给人一种轻松悠闲的田园般的感受,而一条直角转折的小道,走起来感到又严肃又拘谨。而不规则多角度的转折路,则会产生不稳定和紧张感。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铺装材料的形状还能影响行走的速度和节奏。铺装的路面越宽,运动的速度也就会越缓慢。在一较宽的路上,行人能随意停下观看景物而不妨碍旁人行走,而当铺装路面较窄时,行人便只能一直向前行走,几乎没有机会停留。上述运动特点还可以得到进一步强调,如在较宽的铺装地面上,使用较粗糙难行的铺装材料,就不会行走很快。而在狭窄的路面上铺装平坦光滑,则利于快速行走。行走节奏包括两部分,一是行人脚步的落处,二是行人步伐的大小。地面铺装的设计原则:在进行铺装的选择时,设计师应对其在平面造型和透视效果上加以研究。在平面布局上,应着重注意构成吸引视线的形式,及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如邻近的铺地材料、建筑物、种植池、照明设施、雨水口、树墙和座椅。在透视中,平行于视平线的铺装线条,强调了铺装面的宽度,而垂直于视平线的铺装线条,则强调了其深度。实际上,没有一种铺装材料能适用于所有的功能和活动场所。地面之间的铺料变化通常象征着铺装地面用途的变化,或在有些场合中,代表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更换。变换铺地材料和形式时,必须考虑一下几个因素。第一,在同一个平面上铺装材料和形式不应该有任何变化,换言之,如果在相接的两个空间中,铺料及形式出现不同,那么水平高度也应有所变化,以此来分隔和区别两种不同分铺地形式。水平高度的变化不可行时,采用第三种在视觉上具有中性效果的材料放于两种材料之间。最后一个设计原则光滑质地的铺装材料一般来说应占多数,因为这种材料色彩较朴素,不引人注目。对于粗质铺料来说,最好较少量地使用,以达到主次分明和富于变化的目的。

就特殊的材料而言,方砖能赋予一个空间以温暖亲切感,有角度的石板会给人以轻松自如、不拘谨的气氛。而混凝土则会产生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

基本的铺装材料:总的来说它们分为三类:(1)松软铺装材料,如砂砾及其它变异材料。砾石是一种最便宜的铺装材料,它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色彩。从大小上来说,它最小可达0.6cm(称豆石),最大到5cm。石头的色彩有纯白和纯黑的,其间也有褐色的和灰色的。砾石的优点透水性有助于补充地下水以及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水分。缺点就其质地而言,砾石疏松需要其它因素加以控制,金属边、木材或另一种铺装材料如混凝土等。在英国,常常见到低洼道路上的砾石,常用泥土和草皮的边缘加以固定。这种材料在强力作用下极易变形,给养护带来了问题,常常需要把它耙平或扫回到原来的位置。此外要将落叶或积雪从砾石上清除掉,也是较麻烦的工作,因为在进行扫除的同时极易将砾石带走。细小颗粒的砾石,不宜使用在斜坡上,否则会遭到地表径流的冲刷,为了使其固定不动,就必须建造台阶或平台。另一点砾石路面难以行走,特别是穿高跟鞋的妇女或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砾石的一种变异材料可消除砾石作为路面材料而引起的不足。这种材料叫环氧胶结砾石。是由砾石和环氧树脂黏结成一定形状的石块。整个砾石块中都存在着气隙,从而仍具有渗水作用。乍一看,这种材料具有耀眼的光斑。多用于那些气候较温和的地区。有霜冻的地方会损害这种路面。砾石也可以作为一种流体的铺装材料。它可以适应所处地面的任何形状或形态。最后一点,砾石还可以作为地面材料,用于那些因缺乏阳光或水分而难以种植草皮或地被植物的地方。易风化的花岗岩极易与地面的其他物质相协调,也不需要浇筑。不过一些气候较温和的地方,一般不用砾石来代替环绕植物根部的覆盖物,否则会减少植物的繁衍,同时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当然沙漠植物除外,而且砾石会使植物根部附近温度升高,并造成根部的损伤。(2)块料的铺装如石砖、石块、瓷砖或条石,这些材料中,石块不同于人工制造的材料。它是最昂贵的铺地材料之一。不仅材料本身贵,在铺设施工上花的劳动强度也很大。三种石材的地质分类为:沉积岩石,变质岩及火成岩。1)沉积岩多气孔,硬度低,因而极易加工。因而极易加工。作为一种铺装材料来说,在强制作力的作用下易受损坏,时间长后会失去光泽或风化。但是,对于行人的行走来说,沙岩和石灰岩更适合于作铺装材料。2)变质岩是一种经过强大的压力而转变成的岩石。该类石材极其坚硬耐用。这种石材重量大而且昂贵。大理石也是一种变质岩,由于这种石块既昂贵又难以加工,因而作为一种铺地材料来说,仅限于使用在一些重要的地方。3)火成岩是一种由地热熔化的物质经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在强度和坚固耐用方面与变质岩相似。著名的火成岩有花岗岩。它是一种具有强度大、耐磨性好而常用的铺装材料。花岗岩用作铺装材料的普通大小形状叫花岗岩砖。其标准尺寸为边长7.5cm的正方形砖。(3)黏性铺料,如水泥或沥青

5.园林构筑物

台阶 坡道 墙与栅栏 挡土墙

6.水

7.设计程序

承担设计任务 研究与分析:准备基本的平面图、园址的分类分析、与园主商谈、规划设计的深入。设计:功能分区图、园址功能关系图、设计初想图、造型研究、总平面草图、正式总体设计图、局部设计图、技术设计图、结构设计图。施工 工程的评价与养护管理。有时候设计程序也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程序,设计程序主要包括下列步骤:1.承担设计任务:园主需要什么?设计者何时该做什么?造价问题。讨论后,设计者根据园主的意图,起草一份详细的协议书。2.研究和分析工作(包括园址调查)

(1)准备基本图纸:基本图纸由园主提供,园主无法提供,可请测验人员或进行航空测绘,花费由园主承担。应标出下列现状的状况:1.产权线(方位、距离)2.地形(虚线表示的等高线,所需的高程点)3.植物(小园中应标出树木的大小和种类)4.水体5.建筑(底层平面的门窗、地下室的窗户、下水口、室外水龙头、室外电缆、空调机和供暖泵位置、室外照明)

(2)园址现状景物分类(收集资料)和分析(评估)在收集资料中,照相机是有用的工具。照片可以用来查对用在设计中的每一份资料,或帮忙回忆园址的现状情况。对于新园址,设计师必须决定与分类和分析最有关的情况。因为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并不能有效地帮助设计,甚至造成干扰。1.园址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关系(1)园址相邻道路交通量如何,何时高峰。(2)相邻环境识别特征,建筑物年代、样式和高度(3)征求园主要求(4)展开设计 3.设计(1)功能分区

(2)与用地相关环境的功能分区图(3)设计构思图(4)造型研究(5)初步设计(6)设计草图(7)总体平面图(8)局部设计 4.施工图

(1)总体放线平面图(2)竖向设计图(3)种植设计图(4)细部结构图 5.施工

6.工程估算(工程评估)7.养护管理

视觉要素与包装设计 篇6

关键词要素包装设计视觉传达

现代社会的包装设计日新月异,要求也日趋严格,作为传达产品信息功能的载体,包装设计已经成为产品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对产品的信息传达和宣传的重任,同时,它也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生理需求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对于每一位“为传达而设计”的设计者来说,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我们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更新,各种视觉媒介的充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感情,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

而视觉语言创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对文字、图形、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每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

设计要素

1、文字要素

包装设计中的文宇是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其包含的内容有:产品名称文字、广告宣传性文字、功能性说明文字、资料文字等。作为包装设计中最主要的视觉表现要素之一,字体设计可以在其结构上可进行加工变化或者修饰,以加强文字的内在含义和表现力。如某药品的包装,其名称文字就可以根据不同药品特点进行设计,中成药可以采用具有传统色彩的书法艺术来表现,西药可采用现代字体的变形处理等,但是,字体设计太过于怪异或采用已被禁止的繁体字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易识别的困惑,因此要特别注意。此外,包装的文字编排设计也是容易忽略的问题,从目前市场来看,包装上的文字字体、字号、字间距编排很乱。文字编排设计也应注意科学性,合理的位置、合理的大小,都是文字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一般情况品名、生产厂家,等基本文字都安排的包装的主要展示面上。功能性说明文字、资料文字多编排在包装的侧面或背面,并要求采用规则的印刷字体,这样可让使用者方便阅读,使某些着重突出、重点宣传的文字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2、图形图案要素

我们知道,包装中的图形图案总是占据包装画面的大部分,甚至占据了整个画面,故而图形图案在包装画面中位置十分重要。出色的图形图案往往会吸引人们的视线,成为传达商品信息、刺激消费的重要媒介。因此图形图案设计应典型、鲜明、集中和构思独特。图形图案设计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以艺术的形式将包装内容主题形象化,人们单凭视觉即可直观的从图形图案中,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商品内容及所带来的需求欲望。如西药产品包装中图形图案设计可采用较抽象、简洁的图形,表示科学化、现代化、疗效效果,给病人以信任感,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中成药的图形图案设计则可以体现中华传统医药的特征。

3、色彩要素

色彩是视觉传达力最活跃的因素。色彩的识别性、象征性、传达力都能影响到商品包装的最终传达效果,因此,色彩的应用既要美化商品,还要科学准确。色彩的象征性在药品包装色彩设计中最有影响力。在药品包装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药品功效,如消炎、降热、镇静类药品宜采用具有凉爽、安静感觉的蓝色和绿色进行设计,对维护健康的保健滋补药品宜采用具有活力、积极感觉的红色和黄色进行设计。药品包装中的色彩设计应反映藥品内容及性质,迎合患者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此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喜好都不一样,其象征意义也各自不同,而在心理上,优雅、华丽的包装图像与地位有关,淡淡云朵与放松的心情有关等等,如红色的苹果与饱食相关,花朵、树木与春夏的温暖有关,雄性动物与矫健、刚烈的性格有关等等。所以在色彩的运用上,切不可死搬硬套,应该灵活运用,并要注意象征的准确性。

控件的设计及要素 篇7

1 控件外观

无论内部代码如何, 用户界面的控件最终是将展示给用户的。用户体验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用户对这个程序的感觉, 所以一个用户界面的控件外观, 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控件的外观设计, 自从用户界面诞生以来, 就一直在被改进。

例如从win32的矩形按钮, 到win xp的圆角矩形按钮再到win8的图标式可触摸按钮, 界面的设计师在想方设法美化控件, 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感觉。但是由于显示技术的局限性, 控件的设计大都局限于二维的图案设计。而随着3D技术的迅猛发展, 设计和制作3D的控件, 无疑能极大地给最终用户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 并且在产品设计上, 3D控件的设计自由度无疑会比二维设计更大。可以说, 随着3D显示技术的不断普及, 3D控件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2 控件操作性

控件, 作为人机交互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入点, 用户体验中, 操作性非常重要。用户会非常乐意接受简单易懂的操作方式。从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来看, 最早是由指示灯和机械开关组成的操纵界面, 然后发展到终端和键盘组成的字符界面, 再到多种输入设备和光栅图形显示设备构成的图形用户界面。不同的界面, 对控件的操作性要求也是不同的。在现在图形用户界面中, 控件的操作方式可以分成两种:映射操作和全屏操作。

所谓映射操作模式, 就是指用户所操作的东西和屏幕显示的东西, 是有一定映射关系的, 比如键盘或者遥控器。用户按下了一个按钮, 屏幕上面的控件并不知道用户当前正在操作哪一个控件, 需要在程序内部定义一系列映射的关系。如果用户按下了键盘上面右边这个按钮, 那么控件的普遍行为就应该使自己失去焦点, 随后使这个右边的控件来获得焦点。而在程序控制之外的控件, 用户是无法对它们进行操作的。除了键盘, 传统的摇杆, 正在发展中的手势或者语音, 都是映射的操作模式。

鼠标或者触摸屏, 则是全屏操作模式。用户通过自己的手指, 或者是鼠标, 可以随意的操作屏幕上面显示的任意一个控件。相比映射操作模式, 它的特点是使用简单。因为它所见即所得的特性, 在执行简单操作的时候, 它的使用比映射的模式要方便。但是如果某个界面功能非常复杂, 例如需要通过许多组合快捷键进行一系列操作的话, 那么它不如映射模式功能那么强大。

由于现在大部分人机交互, 是基于屏幕显示的, 而现在的屏幕受显示技术和制作工艺的制约, 在控件的操作方面, 也会得到一定的限制。而如果控件3D化了之后, 相应的操作行为也将得到丰富。但是总的来说, 简单易用, 是控件操作性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在控件设计编写的过程中, 上面两种模式的编写, 以及这两种模式切换的考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控件的重用性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讲, 如果用户界面上面有一点点改动就需要重新开发一个新的控件的话, 无疑说明了已有的控件没有很好的重用性。

要满足控件的重用性, 首先要在代码功能上面满足所需的要求。如果控件的需求超出了控件的要求, 那么就意味着该控件有很大可能是没有办法重用的。对于比较常见的控件, 比方说普通按钮来讲, 大家都对其功能非常了解, 那么在开发此类按钮的时候, 就要尽可能多地把按钮所具备的功能全部都完善。

除此之外, 界面逻辑分离也会极大程度地提升控件的重用性。比方说, 控件的界面和图形元素通过第三方通用格式的文件来定义, 控件程序做无差异化的解析和渲染, 这样控件的重用性可以得到非常大的保障。在功能相同界面不同的情况下, 只要更换第三方格式的文件而不需要重新编译程序;而相对, 如果是界面相同, 但是应用平台不同的话, 那么只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实现相同的控件解析功能即可实现。

4 控件的扩展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控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简单的控件, 往往不能满足现在一些复杂界面的操作。而随着用户界面的不断丰富, 不同显示终端, 不同操作方式的控件也日益增多。以此, 控件的扩展性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

而在当前的需求下面, 用户的控件需要考虑以下的扩展性:

(1) 换肤。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需求, 但是方便的换肤对于控件来讲, 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对一个用户界面, 在美工设计好之后, 仅仅更换一些素材文件和样式文件而不需要更改程序的话, 这样的软件开发效率会非常高。

(2) 不同的操作方式。虽然很多情况下, 在一种特定的操作系统下面, 用户会使用特定的操作方式, 但是如果能让用户自由地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下面选择的话, 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性。而在控件设计的初步就考虑其不同的操作方式的话, 其成本是最低的。

建筑节能设计三要素 篇8

1) 总体规化设计。即在一个项目的设计前期就把节能设计纳入规化范围内, 因为建筑朝向、间距以及建筑的相互组合关系都将影响到以后的节能设计, 例如, 南北朝向的建筑物在夏季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东西朝向建筑要少很多, 可以节省夏季空调的用量;而在冬季时, 建筑受到太阳辐射的情况刚好与夏季相反, 从而节约了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

2) 围护结构设计。如围护结构中体型系数的设计, 窗墙比的控制, 墙体、屋顶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由于现在许多项目在方案阶段比较追求造型上“新、奇、特”的效果, 使体型系数过大或超标, 既使采用了拟补措施 (如权衡判断法) , 也会增加一定的造价, 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节源开支。

3) 构造节点设计。如屋顶檐口、热桥节点、外门窗洞口、勒脚处的保温隔热设计, 都对建筑节能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

1.1 大型工业厂房的特点

1.1.1 建筑面积大, 跨度大, 高度高, 钢结构构件多

如本人参加设计的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中板生产线改造工程 (以下简称”临钢中板工程”) , 其主厂房虽为单层建筑, 建筑面积却达已33000m2, 建筑高度达23.45m, 厂房最大跨度27m, 最多的连跨为6跨, 长度达460m。再如本人参加设计的广东中山中粤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马口铁基板厂工程 (以下简称”中山马口铁工程”) , 其主厂房面积为30000m2, 建筑高度22.615m, 厂房最大跨度36m, 最多的连跨为4跨, 长度达372m。

1.1.2 厂房内都存在生产性热源 (如高温铁水、钢坯等)

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电气设施, 有的多道加热工序、使用各类可燃物, 如重油、润滑油、煤气、氢气等。工程管网、电缆、桥架等较多。

1.1.3 工艺生产线连续且长度长, 大型设备多

鉴于工业建筑工艺流程性生产及节约能耗的要求, 一般独立的工艺厂区建筑结构连体成片, 生产机器设备布置较密集。

1.2 节能设计特点

由于工业建筑的特殊性, 如钢铁冶金企业工艺生产线连续且长度长, 大型设备多, 虽为单层厂房, 建筑高度高 (“临钢中板工程”主厂房建筑高度已达到23.45m) , 但人员相对较少, 厂房的围护结构主要用于满足生产的需求, 工作人员主要集中于操作室、办公室处, 鉴于没有钢铁冶金企业厂房的节能设计标准, 其节能设计仍然主要参照一些相关领域的规范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进行。例如本人2004年参加设计的“临钢中板工程”主厂房面积已达三万多平方米, 该厂房属于热轧车间, 按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丁类, 耐火等级应为二级, 厂房内存在着高温铁水锅炉, 热轧轨道, 为了保持室内正常工作条件, 良好的通风效果, 在有高温热炉处设置了纵向通风天窗, 为防止飘雨现象, 天窗外设当风板。设计时为了减轻屋面载, 选用了钢天窗架。为了避免产生眩光, 和太阳光直射产生的热量, 天窗玻璃选用了透光率大于82%的, 透光性好同时具有遮阳功能的聚碳酸酯板, 又由于纵向避风天窗的采光效果差, 在厂房的墙体上设有通长的聚碳酸酯板采光带, 以满足生产工作的需求。这样即减轻了屋面及墙体的荷载, 建筑造型上也轻盈、美观。由于钢铁企业钢厂房的大部分面积是被设备占用, 厂房内的人员活动较少, 厂房内都存在生产性热源 (如高温铁水、钢坯等) , 所以墙体的围护结构采用的是单层压型钢板, 满足遮风挡雨的要求即可。钢结构具有质轻高强, 施工速度快, 在甲方注重经济效益的今天, 该种作法也被普遍采用。但对主厂房内于有人员经常停留, 为工艺服务的附属建筑物如操作室、电气室, 他们都是生产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虽然建筑面积不是很大, 但大部份都位于热轧轨道旁, 受高温热源的影响明显, 这些建筑物的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丙类, 耐火等级为二级。如在“临钢中板工程”电气室、操作室的设计过程中, 卫满足防火设计要求, 采用只对架空层主要支承结构如梁、柱涂刷防火涂料, 上部操作室外墙、屋面板采用具有防火保温隔热功能的岩棉夹芯板在轻钢骨架外挂、外铺 (80mm厚岩棉夹心板的耐火时间60min) , 室内墙面、顶棚采用一定厚度的石膏板 (双层15mmm厚纸面石膏板) 墙面及吊顶, 这样既可省去涂刷防火涂料给施工带来的麻烦, 节约了开支, 也能较好的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上述构件耐火等级的要求, 以保证安全生产。另外操作室还有用于操作观察使用观察窗, 不仅有一定的倾角, 还是落地窗, 所占的窗墙比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开窗面积超过70%, 为了满足生产的须求, 材料上选用了自重轻, 强度高, 外形美观的断桥铝合金双层玻璃窗, 玻璃选用了耐高温的钢化安全玻璃, 以利安全生产, 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 满足人员及设备的须求, 减少室内空调系统采暖通风的负荷。该做法在以后的操作室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也受到了甲方的肯定和好评。

再如本人设计的“中山马口铁工程“, 主厂房属冷加工车间, 车间内有大量酸洗加工工艺, 易产生腐蚀作用, 该工程位于中南地区, 按“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 属“夏热冬暖地区”{参见《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93) }, 为了充分满足夏季防热的要求, 取得的良好的通风效果, 同时兼顾防腐蚀, 又要取得良好的建筑效果, 采用通长的带形窗, 窗户材料选用了自重轻, 强度高, 外形美观, 色彩多样, 密闭性能好, 耐腐蚀, 易保养, 采光面积大, 开启不占空间, 防水及隔音均佳, 并具有很好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尤其适合多风多雨的中南地区的铝合金推拉窗, 同时也使建筑立面的变得简洁美观大方。

1.3 节能设计与规划

由于能源问题普遍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它和人们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相关, 有些项目在规划阶段也提出了节能需求, 本人在参加的嘉兴艾迪西暖通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在方案设计阶段就把节能设计列在方案内容, 如:1) 依据当地气侯条件, 满足生产及其他辅助功能要求为目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日照、采光、通风) , 尽量减少动力资源的消耗, 以达到节能的目的。2) 屋面雨水的回收利用, 因厂房屋面面积较大, 下雨时会产生大量雨水, 如果雨水回收再利用于生活、生产、环境绿化等, 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3) 绿化设计。绿化可以调节温度, 尤其是降低夏季温度, 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平均降温值约为2.5~3℃。厂区南侧与西侧均设有大块绿地, 且各建筑物四周均设有绿化带, 全厂区绿化面积为17050.02平方米, 绿化率可达到12.71%。

以上这些措施都能起到降低能耗, 节能的目的。

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2.1 居住建筑耗能的特点

居住建筑节能究竟与我们百姓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大的比重, 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2 节能设计特点

2.2.1 总图规化设计时期的节能设计

即在总图规化时就把节能的因素考虑在内, 不要在只在单体方案设计阶段才有所重视, 从而产生了许多单体设计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总图规划设计当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以节能作为指导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从总体上为建筑节能创造先决条件的设计方法。其中, 规划节能对于居住建筑尤为重要。影响居住区气候环境及建筑舒适性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动 (即风流) 。通过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是规划节能的主要方向。由此, 建筑朝向、建筑间距以及建筑的相互组合关系将是规划节能设计的重点。

首先, 建筑的主要朝向应迎合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局为宜) , 利于自然通风, 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其二在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日照间距要求上适当加大建筑物间距, 改善区域内的空气流动。

第三, 建筑组团布置时注意入风和出风口的布置, 避免出现封闭的空间。

2.2.2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市场中, 住宅开发商为了达吸引客户的目的, 在建筑造型上有时过多追立面凹凸不平, 变化较多, 或开大窗, 这使许多建筑的体型系数过大或超标, 窗墙比或过大超标, 这都不利于建筑节能, 增加了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 或为了降低系统负荷, 而增加围护结构的造价。根据节能要求设计后,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显著, 但是工程造价也会增加, 因此, 在采用节能措施后, 应做经济分析, 控制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投资不应超过土建工程造价的10% (以单位面积计) 。也就是说既要做到节能, 又要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2.2.3 构造节点节能设计

在满足体型系数、窗墙比的控制条件下, 严格执行节能规范对墙体、外窗及屋面及一层地面传热系数控制指标, 及节点的构造措施。其它的如屋面、外墙角、挑出构件与主墙体的连接位等热桥部位, 应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加强建筑局部的保温措施, 防止热散失。

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近几年般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是“1.0.3按本标准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 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 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 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的几个要点与上述居住建筑有类似之处, 如本参加的北京延庆兴运嘉园工程4#5#6#楼施工图, 建筑物非正南正北, 不同朝向的墙面总共有六个面, 由于不同朝向的窗墙比的大小对能耗有很大影响由于北京市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与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 在朝向归类上的不同之处, 没有不朝向归纳方法, 最后采用参考居住建筑朝向设计方法给预归类, 避免了过多种类窗墙比对门窗设计及施工带来的麻烦, 有利于提高设计进度和今后的施工进度。

以上几个案例, 是本人近几年参加的设计工作中较有代表性的工程, 通过一系列工程实践可以看出, 建筑节能设计不论是已有明确节能标准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还是尚未明确节能标准的工业建筑, 已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认为把握好总体规化、围护结构设计, 构造节点设计这三个要素对建筑节能设计起这关键性的作用, 忽视这几点会造成许多的设计漏洞, 使建筑物能耗增加, 影响使用功能及建筑装饰的美观。在今天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 把握节能设计的关键要点,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努力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建筑, 使建筑功能与艺术和技术更好地结合, 是建筑师们的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93) .

[3]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JGJ144-2004) .

[4]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1-621-2005) .

[5]北京市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11-602-2006) .

[6]华北标BJ系列图集08BJ5-1屋面详图.

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要素 篇9

宽带薪酬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克服传统薪酬制度的不足, 在过去三四十年中, 国际上许多大公司在薪酬领域进行了不懈探索, 宽带薪酬的诞生就反映了企业薪酬指导思想的变化。

宽带薪酬 (Broadbanding) 也称海氏薪酬制。根据美国管理学会的定义, 宽带薪酬, 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宽带中的“带”是指薪酬级别, 宽带是指薪酬变动范围比较大。简单地说, 宽带薪酬就是薪酬级别少, 级别内部的差异大。

宽带薪酬制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薪酬等级层次少, 浮动范围大。许多企业将原来十几甚至二三十个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 但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比如, 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薪酬等级一共有24个, 后来被合并为10个浮动范围更大的薪酬等级。二是薪酬等级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高。一般来说, 每个薪酬等级的变动比率要达到100%或更高;而在传统薪酬结构中, 同一职位等级上的薪酬浮动范围通常只有40%~50%。三是宽带薪酬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横向发展空间。在这种薪酬制度设计中, 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再只是沿着公司唯一的薪酬等级层次垂直往上走, 他们在企业中的流动是横向的。随着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和能力, 承担新的责任, 或者是在原有的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 他们就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 即使是被安排到低层次工作岗位, 仍然有机会获得较高的薪酬。

与企业传统的薪酬制度相比, 宽带薪酬制度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可以支持扁平型组织结构;二是能够引导员工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三是有利于职位的轮换;四是有利于推动良好的工作绩效;五是有助于企业形成集体凝聚力。

宽带薪酬的应用条件

宽带薪酬不是万能的, 它需要相应的适用条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绩效管理是宽带薪酬制度应用的基础。

由于宽带薪酬的评估主要依据员工能力的高低和贡献大小, 绩效管理就成为公司管理的重要方面, 如果在绩效管理做不到位的情况下采用宽带薪酬制度, 会给员工的心理造成不稳定感, 对管理的公正性、公平性、合理性产生怀疑, 造成企业团队内人际关系的紧张。

2.技术型、创新型的企业尤为适合。通常情况下技术型、创新型的企业更适合宽带薪酬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类型的组织希望通过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方法, 将薪酬与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更为宽泛角色的承担以及最终的绩效联系在一起, 同时还要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多种职业轨道的开发, 宽带薪酬的设计思路恰恰与这种组织上的需求相吻合。

3.成熟的管理队伍必不可少。宽带薪酬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部门经理将有更大的空间参与下属员工的有关薪酬决策。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管理队伍, 在实行宽带薪酬制度的过程中就会困难重重。

基于宽带思想的薪酬体系设计

1. 确定企业是否适合采用宽带薪酬体系。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根本目标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 从薪酬策略的选择、薪酬计划的制定、薪酬方案的设计, 一直到薪酬的发放及沟通, 均应体现企业战略、竞争优势和价值导向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对于符合企业战略和价值趋向的行为, 在薪酬上应予以倾斜, 以强化员工的绩效行为。企业目前的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等也是确定企业薪酬体系的重要因素。宽带薪酬体系是与“扁平化”组织结构相匹配的, 它是建立在承认员工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 对个人能力和组织的贡献充分尊重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

2. 进行薪资调查和确定职位的相对价值。

薪酬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调查本地区的薪资水平;对工资结构进行调查, 包括发放薪水的形式、时间、范围以及其他非货币报酬的调查等等。企业要通过职位评价来确定职位的相对价值。职位评价的基本程序是, 对每一个职位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相互比较, 进而反映出职位的价值。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排序法、职位归类法、要素计点法、要素比较法等。

3. 确定级别基础和宽带数量。

经过薪酬调查和职位相对价值的确定,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形成自然级别, 以此作为设计企业工资级别的基础, 将各个职位归入同一工资等级, 并决定工资水平。一个工资等级一般应包括操作复杂程度或重要性大致相同的职位。如在评价时使用的是要素计点法, 一个工资等级包括的是点值相同的职位;如使用的是排序法, 那就包括两到三个等级的职位;如使用的是职位分类法, 那就包括同一类或同一级的职位。在把不同的职位归入不同的工资等级以后, 接下来还需要把若干个工资等级进一步合并, 使它们成为一个薪酬宽带。一个薪酬宽带应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工资等级。合并工资等级可以采用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合并的方法。合并的原则应当是把那些工作性质大体类似的职位归入同一薪酬宽带。因此, 宽带内的职位性质具有更大的模糊性。

4. 确定宽带内的薪资浮动范围。

宽带内薪资的浮动范围应当建立在前两步中确定的工资等级的薪资水平基础上。即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及职位评价结果来确定每一个宽带的浮动范围, 同时在每一个工资带中每个职能部门根据市场薪酬情况和职位评价结果以确定不同的薪资水平。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将宽带内的最低薪资水平作为薪资浮动的下限, 将宽带内的最高薪资水平作为薪资浮动的上限。

5.做好任职资格及工资评级工作。美国联邦政府的调查表明, 在宽带结构下, 薪酬成本上升的速度比传统的工资结构快。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 抑制宽带薪酬的缺点, 在建立宽带薪酬体系的同时, 必须构建相应的任职资格体系, 明确工资评级标准及办法, 营造一个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

6.做好薪酬方案的控制与调整。根据企业内外各方面条件的变化, 要及时控制和合理调整薪酬方案, 即要对薪酬水平和结构进行调整。宽带薪酬自身的灵活性特征增强了其对内外变化的应对能力, 但同时潜藏了巨大的危险, 即一旦问题爆发将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这就需要在宽带薪酬实施过程中对细微环节反馈的重视, 及时收集和反映来自市场环境、行业、员工与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 进行有效的控制、调整并及时化解可能的危机。

实施宽带薪酬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宽带薪酬管理模式实现的基础。薪酬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 从而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要推行宽带薪酬的企业, 首先应该系统地梳理企业战略, 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明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并尽可能将它们量化,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适合于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

2.认清形势, 深入了解行业特点与竞争对手。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行业的技术特点和竞争格局。行业的技术特点主要通过制造和服务这两种形态来体现, 这两种形态对薪酬体系的要求自然是不同的。企业精心设计薪酬, 最基本的意愿就是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富竞争力的薪酬。

3.要与企业管理方式和组织层级结构的优化相结合。在直线职能制下, 金字塔型组织结构需要采用等级制的薪酬模式。扁平组织却要压缩层级, 强调团队协作, 需要用较少的范围跨度、较大的浮动范围。如果要在传统组织结构中推行宽带薪酬, 结果恐怕不会理想。因此, 要引入宽带薪酬, 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管理方式和组织层级结构进行优化和变革, 为其准备适宜的土壤。

4.确定合理的工资带, 明确级别特点, 设计理想薪酬模式。要结合企业规模、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战略, 合理确定一个薪酬体系需要设计多少工资带, 工资带之间要设计分界点。在企业中, 每个工资带均应该对人员的技能、业绩提出不同的量化考核指标, 不同工作性质的职位和不同的层级量化考核指标应该有所区别, 以体现个性需求。而每一工资带内的薪酬浮动幅度应该根据薪酬调查得到的客观数据及职位描述结果来确定, 级差标准则应充分体现不同层级和职位对于企业战略的贡献率。

5. 新的薪酬模式出台前必须广泛

征求意见, 并在试用期和过渡期里不断修正与完善。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应该广泛征求各层级员工的意见, 反复征求意见, 让员工参与薪酬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在推行时应该有试用期和过渡期, 对试用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得到修正, 使其日臻完善。

6. 要做好任职资格及工资评级工作。

宽带薪酬体系的运用, 会使人力成本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这是宽带薪酬模式的缺点。所以, 引入宽带薪酬时, 须及时构建相应的任职资格体系, 明确工资评级标准及办法, 既鼓励员工冒尖, 同时通过采取拉大薪酬差距、制订惩罚性措施、对工作业绩较差的员工薪酬进行扣减等措施, 限制平庸员工的薪酬上涨, 从而从整体上限制薪酬成本的扩张。

7. 传统薪酬体系运行不正常的企业不宜引入宽带薪酬。

女鞋设计要素的系列研究 篇10

同时我国存在着一个规模庞大、增长迅速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包括白领、政府公务员、工程师与个体工商户等等。据预测, 我国的中产阶级在2010年将达2.5亿, 这个群体将是品牌女鞋的消费主流, 放眼整个中国市场, 女鞋销售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未来中国的女鞋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这也是我们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的原因之一。

然而我国女鞋市场的扩张目前还只体现在产量和品牌种类上, 品牌强势还没有培育起来。这使得国内市场各品牌女鞋瓜分天下, 短期内难以出现一家或者几家独大的局面。据调查, 我国前十强女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仅在21.4%, 不足全国总消费量的1/4, 这是女鞋市场品牌集中度低下的一个很好证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原因主要在于鞋类设计师的整体设计能力不强, 设计时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没有形成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水平。鉴于此原因, 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皆在于通过总结女鞋的设计规律, 给设计师在设计时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女鞋设计要素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使女性在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审美标准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她们开始追求个性、特色、时尚、国际化, 因而未来的鞋设计将不单单是设计师思想和灵感的体现, 同时消费者作为买方市场的主角也有更多的决定权和更高的评价标准。因此作为时尚潮流的引导者——鞋类设计师, 在设计鞋款的时候更应该站在女性消费者的角度, 牢牢的把握住她们的心理状况和审美倾向, 在设计时抛开对鞋子本身的局限性认识, 更多的去寻求一种精神, 一种文化, 找到与女性消费者心灵共鸣的核心所在, 只有做到这一点, 设计出的鞋款才能表现出女性的修养、品味与内涵, 才会受到她们的青睐和喜欢。

二、女鞋设计要素之间搭配的特点

在设计女鞋时, 设计师应该结合设计对象的审美观念、生活品味、心里状况等等, 来综合把握设计要素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但总的来说所选择的要素之间要相互统一协调, 相互支撑, 皆在于让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和提升到一种极致。

例如女正装鞋的设计对象是都市白领女性, 因而其总体造型应该是追求一种端庄、典雅、高贵的风格, 设计师在设计时就必须紧紧围绕这种造型风格去组织和运用各种造型要素, 让要素之间的搭配相互映衬, 把都市女性的干练、精明、大方、得体的品质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如果设计师对各种造型要素做过分激烈的变化处理, 将会改变女正装鞋的风格以及穿用效能。

如图1就是一款成功的女正装鞋, 其设计灵感来自于男士正装鞋——三节头, 三节头是男鞋中的经典款, 将男鞋中这种经典的帮面分割方式用在女鞋中同样也表现一种难以割舍的经典的美感。

如图2同样是经典的包头形式——两节式分割, 但因为设计要素的不相同, 所带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此款鞋的设计对象主要是刚踏入社会的女性, 其生活阅历不是很丰富, 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时期, 因而其身上即流露女性的清纯、甜美感, 同时又开始具有一个社会人必不可少的成熟感。针对这样的女性人群设计鞋时, 既要表现出成熟大方, 同时又不能缺少了清纯、甜美的元素。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要想设计出一款成功的女鞋, 则要求所选择的设计要素之间一定要相互映衬、相互协调, 目的是把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对象的审美特点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设计要素蕴含的意义

1、针对20岁左右的女性

鞋的总体造型风格主要是追求甜美、时尚和个性, 一般多选用圆形、圆方形以及一些异形口门;帮面分割多采用曲线形分割方式, 使鞋帮面显得特别的饱满而丰富多彩, 很符合这个年龄段女性的喜欢;颜色搭配上多采用纯度、亮度高的色彩, 例如黄色、白色、红色、嫩绿色以及与它们的同色系等等, 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装饰件多选用一些表现甜美、柔情的元素, 像蝴蝶结、花朵装饰、蕾丝、流苏、皱塑等等, 蕾丝的飘逸、流苏的曼妙、蝴蝶结的甜美等等都是用来表现20岁左右女性的心里特点的;在材质上常采用漆皮、透明材质以及一些特殊效应的材质, 主要是体现出时尚美感;在跟型上多采用平跟和中跟, 主要是西班牙跟、酒杯跟等。如图3所示

2、针对25~35岁的女性

鞋的总体造型风格主要是追求成熟、大方、得体, 表现出女人的优雅, 妩媚、温柔、贤淑的一面。多采用圆方形、桃形口门, 并常与尖头、尖圆头搭配;要求帮部件分割简单、明确、线条光滑细腻, 常采用整帮式, 给人一种独领风骚的感觉, 能够体现出女性的纯粹、干练和知性美;颜色上多采用纯度和亮度柔和的色彩, 像咖啡色、褐色等等, 常采用的装饰件主要有镶钻、攀带、饰扣、金属件、皮条等等;材质常采用漆皮、珠光效应革等等。跟型多采用西班牙跟、中直跟以及冠状跟等等。如图4所示。

3、针对40岁以上的女性

此年龄段的女性, 生活阅历丰富, 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 因而对鞋子的精致性要求较高。一般口门多采用圆方形、方形口门, 并常与方头搭配, 帮面分割讲究, 要代表和象征一定的意义;装饰件多采用金属件、铆钉、毛球等等, 给人以自信、刚毅的感觉。颜色搭配多采用沉稳的色彩, 像黑色、深蓝色等等。跟型主要以平跟和低跟为主, 有时会用路易斯跟, 体现出一种厚实、稳重之感。材质多选用天然皮革, 像牛皮、羊皮等等, 还有绒面革, 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如图5所示。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研究 篇11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城市设计;设计要素;城市发展

【Abstract】Good urban planning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civilization and.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cale of urba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planning,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not long-term planning. In this pape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of a simple study.

【Key words】Urban planning;Planning; urban design;Design elements;Urban development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城市规划设计项目越来 越多。城市规划设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土地 利用及各项资源的综合部署、实施管理及具体安排。城市规划设计属于宏观层次, 主要将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概述

(1)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规划设计(Urban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综合 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 术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各个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 件等来布置城市的体系;确定城市性质、城市的规模;统一进行规划、合理的利 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还要综合部署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 以保证城市有秩序和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2)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 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 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 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 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 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类。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设备、 广告等等。国内学者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 城市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视线走廊以及水系和绿化措施。笔者 认为,把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土地使用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 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景观体系几个方面。

2.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研究

2.1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 新技术 适宜技术 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 。 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几十年前,还没 有如此严重 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 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 筑设计营造。

(1)分散、 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 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 特大城市如何发 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 大饼式 "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 是分散、 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 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 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 经济、 文化方面的弊病。

(2)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 废物排放 家庭生活废气等 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 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城市中常见的通病, 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 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 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设 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 。北京完全可 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 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 中国发展小汽 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

2.2城市规划中绿色容积率的提高。 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的规划中把绿化结合到了设计思想中。植物的 浓荫会对建筑的降温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降低,对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可以减 小。植物的自身可以承接降雨,植物的生长土壤可以对地表的径流进行减少,剩 余的雨水可以被收集起来进行再次利用。绿化在可持续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战略 地位。绿化的主要指标是绿色的覆盖率,绿色的容积率是指叶子的面积指数和建 筑的容积率进行相结合,是总的居住面积和地块面积的比值。这一指标在城市的 规划设计中应用很广,绿色容积率是一种在城市总规划中的工具。选择容积率的 标准是:设计师或者住户对绿化程度的期望值;依据地块的预设功能进行确定; 通过生态学进行确定,依据地块没有发展之前的叶子面积的指数,依据地块绿化 恢复的程度。

2.3节能的思想和措施。 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在消耗掉最少能源的条件下,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 舒适指的是建筑内部的环境质量,经济指的是建筑的建造和运行成本,节能是指 对能源减少消耗。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中,建筑密封性是基本的条件。密封性如果 不好,保温层内的空气会变冷和变湿,保温的效果就没有了。在进行封闭的前提 下,对外墙进行的保热是提高外围护系统的性能重点。建筑的能源消耗中,许多 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可以再生的能源, 节省常规的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2.4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创造城市特色与风貌。 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 计。城市规划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以及社区 公共空间的营造,其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因此,结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 功能特征,可以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粗略地分为两大类:(1)公共庭园、街道、广 场、绿地及水体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系统;(2)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在实 际的城市居住社区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存在的,具有其较多的城 市特色与风貌,综合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意图,是城市规划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 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 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基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 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 践是必须建立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大背景下的,需要与周边环境产生有机的结合, 需要更多地关注细节与使用者的行为。

3. 结束语

浅析办公空间的设计要素 篇12

关键词:空间,人性化,采光,绿色环保,智能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而员工则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如何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的问题。

办公空间作为员工在工作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 对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及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越的办公空间设计能顾及每个员工的工作活动, 使每个人的自我表现能力, 创意发挥能力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同时也能够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

以往的办公空间只是为员工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空间, 并没有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考虑员工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性化的管理逐步的走到了社会的前沿, 办公空间设计也需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办公空间的布局、采光、色彩、科技智能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使员工能体会到设计带给他们的振奋。怎样打造优越的办公空间,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办公空间设计要素。

一、了解企业类型, 感受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理念, 只有充分的了解企业理念, 才能够贴近企业员工的办公环境与心理, 设计出符合本企业的风格与特征的办公环境!

二、分析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其相互的联系

分析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其相互的联系, 来确定每个部门的位置及使用面积, 规划好人流线路。随着科技的进步, 网络的发展, 新型的企业诞生。办公空间已不是由传统的接待厅、通道、办公区、会议室、经理室、茶水间、储物室等空间组成, 而是发展为多功能的空间等多种形式。分析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其相互的联系, 合理的分配每一个使用空间, 使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避免不必要的变动办公室流线。

三、办公空间设计的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后, 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身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加强了对人类自身的关注, 使生活环境更具有人情味儿。这也无形的要求办公空间设计要围绕着人性化的需求来展开。在满足人性化的需求条件下, 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率、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办公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色彩、光、绿化、家具、休闲环境和私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 分析以上几点设计的基本要素:

1. 色彩的巧妙运用

色彩是一种无形的言语, 合理的搭配与运用, 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打造出特别的空间环境。如在SOHO模式 (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小型家庭办公空间) 中, 可以使用暖色调来营造温馨舒适的休闲环境, 用明快的色调营造欢快、冲满活力的氛围, 从而激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 灯光的合理布局

近年来低碳生活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 企业在节能的方面有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节能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 办公空间的灯光就是其中的一点。

自然光的大量使用可以节约能源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办公空间的照明趋势就是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是自然光线充分的摄入, 办公室内配备高大的窗户、天窗。夜晚的采光可以使用节能效果较好的LED照明。在设计方面应注意灯光的强度, 避免眩光的出现。

3. 绿色环保的需求

说到环保一定都不陌生, 尤其近几年, 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使人类吃到了破坏生态平衡的苦头, 也开始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已经渗入到了每个设计师的脑中, 可持续发展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共识。

要实现办公空间的环保设计, 可以简单的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设计, 充分的引入自然光源及自然通风设施, 通过技术手段尽量的减少能源的消耗, 减少热能的排除, 实现低碳的办公模式。其次, 办公空间装饰材料的环保也十分重要如:达到E0标准的板材材料、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石材、健康环保的涂料等。人性化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空间设计的方面, 还应该从员工的健康出发, 切身实地的考虑员工的基本利益。CIAM国际建筑师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曾经将人类社会基本活动归纳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类。办公是人类工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人们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办公空间中度过。绿色环保的设计可以使员工的环境质量得到保证, 使员工能够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 从而更努力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最后是绿色植物的运用, 合理的运用可以使空间的布局更加人性化, 同时可以融入灯光设计, 从员工从视觉, 听觉, 触觉、嗅觉乃至心理的愉悦程度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品, 从而彻底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性化设计。

4. 舒适的办公家具

办公家具在满足环保的前提下, 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家具仍然是现代企业的首选, 因为它降低了员工的压力增强了舒适感。办公家具颜色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目前市场上的家具颜色大体分为5种色调:黑色、灰色、棕色、暗红和素蓝色。通常, 灰色系多用于办公桌;黑、棕色用于老板椅和会客室桌椅;素蓝和暗红多作办公室用椅。家具色调的运用可以根据公司的性质及其员工的年龄进行不同的搭配。

5. 休闲娱乐空间

工作累了, 可以到办公室的某个地方喝杯咖啡甚至还可以在按摩椅上小憩一会儿。随着人性化管理的深入, 有的企业已经允许员工在工作期间进行网上聊天, 可以带孩子上班。这在无形中已经说明办公空间多样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已走到了日程上。在设计休闲娱乐空间时, 除了满足放松的需要以外, 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的注意保护员工个人隐私。可以加设小型封闭的空间来实现这一点。

6. 智能化技术的融合

智能化技术除了办公时的科技运用外, 还包括安保方面的科技。数字E时代的的来临推动着商业通讯设施的发展, 光纤电缆和宽带互联网以及3G网络的不断延伸加速了收发邮件、浏览网页和下载传输数据的速度。计算机和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其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高。

近几年恐怖袭击频频发生,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安全非常谨慎。许多企业的办公场所都配备了先进的保安系统, 从迷你摄像头、通行卡和超敏感报警系统到X光扫描和扫描站等。充分的利用先进技术来确保公司及员工的安全。

四、结论

在新新时代, 办公空间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办公空间设计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着变革, 但是无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员工打造出高效、舒适、愉悦、休闲、健康的工作环境。使人们在工作中享受乐趣, 在工作中感受温馨, 在工作中体会人生。

参考文献

[1]姚美康.办公空间设计ABC[J].家具与室内装饰

[2]俞坚.理想的办公空间[J].建筑与文化

[3]苗国青, 朱敏芳.室内设计理论及运用[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罗亚当.名建筑师诠释办公空间新概念[J].北京晨报

上一篇:工业园区绿化对策下一篇:保护义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