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2024-09-11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精选12篇)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1

阅读理论是近代教育学中的热点话题, 应用阅读理论能够进一步熟悉阅读行为, 在分析阅读后形成专门化的技巧。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仍很普及, 阻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影响了听、说、写、译等技巧的提高。根据分析近年来流行的阅读理论和技巧, 强调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化, 而是要把阅读看成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是读者和语篇互动、构造和产生具有新的意义的语篇过程, 是一个交际过程。教学中, 师生双方明确阅读的性质、目的、类型和方法,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阅读理论, 针对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并相应地提出了评价体系, 方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意义, 指出了存在的研究不足, 为将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阅读理论分析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也影响了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的大学课堂了。所以我们必须总结和分析近几年来大学中所流行的阅读理论和技巧, 强调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不能将其看作是一件简单的小事, 而是要把阅读这个环节看成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是读者和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 新的阅读模式的产生对于英语课堂来说具有全新的意义。如果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够明确英语阅读的性质、目的、类型和方法, 相信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理论是一门专门研究阅读的知识体系, 有诸多学者对阅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现已形成较为体系的理论构架, 主要的研究理论包括以下:

1.信息处理阅读理论

实际上,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就是讲文章的信息转化到学生脑海的过程, 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该理论强调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能够将语言进行信息的吸收及转化。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信息处理是在阅读完成后所形成的文字识别以及意群, 这种理论对阅读教学最直接的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识读文字语言时的语感。同时, 信息处理阅读理论强调的是看到单词瞬间反应, 根据自身信息处理迅速而准确地辨别出词义, 能够具备辨认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 只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2.情绪型阅读理论

情感型阅读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情感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 阅读行为实际上需要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 涉及到注意力、理解力和姿态行为, 这些行为与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该理论中, 阅读和情绪两者相互依靠, 相互反馈, 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该理论指出了社会环境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行为与读者所处的环境存在必然联系, 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读者可能产生不同的阅读认识。实际上, 该理论说明了阅读中需要考虑读者的情绪, 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 只有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篇章层次阅读理论

该理论主要说明了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的理解是基于文章的整体结构, 从全文的角度获取的文章内涵。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逐句理解, 读者就会在全文的整体上形成宏观的理解, 也就达到了篇章层次。其中, 该理论指出了文章的理解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 包括:省略、推广、选择与组织。读者在阅读完文章也就将文章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宏观语义结构, 就可以从文章的整体角度产生认识, 这些认识来自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记忆的微观语义。该理论强调在理解与回忆阅读内容时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掌握, 也强调对文章在篇章层次上的总体处理。

4.多层次阅读理论

该理论主要将阅读行文转换成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知识的智力、领悟词语关系能力、掌握词语含义能力、目光移动时间等其他能力。实际上就是指在阅读中读者具备的多层次的个人能力, 例如, 逻辑判断能力、求知欲以及持续能力。阅读速度主要包括在词语辨析和掌握词义方面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每一目光所能包含的知识量, 对知识的理解和反应程度以及其他因素。多层次阅读理论说明了阅读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也是阅读过程中需要考查的能力, 对于阅读课程的设置有着指导意义。

英语阅读教学程序设计

大学英语指的是我国众多高校所开设的公共课, 全国现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高达几万人, 他们担负着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 所以大学英语课是一门设计面非常广泛的课程, 而阅读课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中还是在考试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 大学英语是一门涉及面广的课程。而阅读课主要指精读课, 所占课时最多, 相关数据显示阅读课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竟然高达66.3%之多, 然而传统的大学生阅读课程缺乏有效的设计, 即没有形成专业化和系统的教育方式, 这不利于实施阅读教育。通过分析阅读理论可知,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识行为,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课程设计中须要把握阅读行为。

大学生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目标, 以阅读理论为支持, 在课堂上形成系统的流程, 具体包括:

1.信息处理阅读能力培养设计

在进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时, 须要保证学生能够按照规范的阅读方法进行, 这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流程, 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在课堂设计中, 应按照以下规范的流程进行:第一, 由题目进行文章内容的推测,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让学生阅读全文的第一句, 证实判断的准确性, 初步进行文章的推测, 在脑海里形成初步想法。第二, 进行全文的预读, 概括全文的含义。第三, 进行文章内容的分段, 概括大意, 获取全文含义。第四, 帮助学生控制阅读速度, 在阅读中关注信号词, 提高阅读能力。同时,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该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五, 全文的精读分析, 针对全文微观上句义及结构进行分析, 向学生讲解文章的知识点。第六, 研究文章的论点提出方法, 分析文章的感情变化, 掌握挖掘文章论点衔接的方法。第七, 由学生进行文章的经验总结, 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再次讨论。

2.情绪型阅读培养设计

阅读情绪对于大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将学生的感受作为重要的指标。兴趣化阅读培养主要是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对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设计上, 教师应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的话题, 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自然地形成求知欲。同时, 教师应控制阅读量, 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疲劳, 进而对英语阅读产生厌倦。兴趣化阅读培养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 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将兴趣化融入到每节课程当中去。

3.篇章理解阅读培养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整体把握能力, 教师应该专门安排篇章阅读理解训练, 让学生逐渐形成英语篇章的理解能力。在课程设计上, 通过挑选典型的材料让学生练习该环节。同时,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话题延伸的办法, 让学生针对全文的阅读进行叙述,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 应注重培养学生分辨文章逻辑关系的能力, 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事情发展线索, 根据全文内容进行划分章节, 从而提高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

4.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设计

针对大学生的阅读课程, 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其在英语阅读环境下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 教师应给予专门训练的环节, 例如, 给出一篇课文, 由学生自行阅读, 并总结出本文的大意, 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 教师可以给出明确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进行文章阅读, 找出文章与题目相吻合的内容。阅读理解训练实际上是该课程的最基本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寻找信息的方法, 能够在文章阅读中找出其中的核心句子, 经过个人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认识。

5.英语阅读教学评估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给予一定的评估手段, 进而方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 课后习题评估。针对课程上下文的指导, 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 评估自己课程上所学习的阅读能力的情况。在进行课后习题评估后, 学生将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并由教师统一指导。第二, 课堂学习情况评估。在课堂学习完成后, 教师应组织进行学习情况的调查, 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 采用调查问卷,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调查问卷, 由学生听完课后相应地填写, 最后由老师进行汇总并分析情况, 方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存在的问题。第三, 应试评估。应试评估就是应用考试的方法进行学生阅读专项的考查, 教师按照在一定阶段内学习的情况进行题目设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 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学习状况。其中, 题目设计应紧密联系课堂讲解方法和知识点, 做到有重点考查, 使应试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应试完成后, 教师不仅要对考试的试卷进行评分, 还应该对每位学生的学生情况给予说明, 指出学生在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 例如, 若学生未完成试卷的最后部分或者最后部分错误太多, 应让学生注重阅读速度。此外, 教师应进行全班应试情况的统计分析, 根据学生错误的具体数据, 分析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相应的内容。

小结

基于阅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是一种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模式, 它符合中国学生通过阅读学英语的实情, 通过课程设计专门的内容训练, 能够让学生学习到阅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点, 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提升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在课程设计上, 本文研究了相关的阅读理论, 能够为课程设计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并且设计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 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 本文的研究还应该继续加强实际调研证实, 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评价和印证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和理论, 在未来研究中会继续加强该内容的探索。

摘要:阅读理论是针对英语的阅读训练提出的专门学问, 能够指导学生熟悉阅读的根本内涵, 从深层次进行分析阅读的基本过程, 帮助学生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学习。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阅读理论, 分析其具体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应地提出了完整的课堂程序, 并根据修改程序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体系, 方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程度。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 分析了具体的实施意义, 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理论,课程设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一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英语阅读课熠熠生辉[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9:117-118.

[2]郭钧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S2:193-194.

[3]刘思远.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5:34.

[4]向士旭.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1, 04:36-39.

[5]周书秋.图示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 2011, 42:101-102.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2

1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初开始接触专业课时就要学习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学习比较困难,就算对一些理论知识有所理解,但是在实践阶段也很难有效的掌握其技巧与技术。特别是对程序语言设计的学习,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1.1学生感到程序设计较难理解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困境主要表现在概念难懂,技术难以掌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方面,尤其是在程序语言学习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时,绝大多数的学生不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不会使用类的思想进行程序设计。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而方式深入学习,导致学习成绩节节下滑,不利于后来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

1.2主动学习能力差

学生长期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影响下,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情绪比较懒散,精神比较散漫,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兴趣,这样很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1.3实践能力不高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因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应用宗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比较多,实践课程比较少,这样较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很难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1.4教学方法单一

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程序设计的概念出发,围绕理论知识点加以讲解,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教材中的实力一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生涩难懂,只会比葫芦画瓢,不会举一反三,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特点

2.1项目实践环境突出

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导师带领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学生与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相互配合、沟通的环境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沟通、勇于实践。学生在项目驱动下,带着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扩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2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注重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学习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按照项目需求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导师在课堂中主要监督、指导学生行为,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导师要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为学生补充技能知识,实时启发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开发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项目技能。

2.3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

项目驱动模式的实施目的是提高学生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事件性知识一般比较隐蔽,而项目驱动教学能够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功能的实施,使一些隐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显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将很快的具备软件应用开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3项目驱动教学实施过程

3.1项目设计

项目驱动模式教学过程中,首先导师要根据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将教学计划、目标融入到教学项目中,然后将整个教学项目按照学习小组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小项目,再把这些小项目按组分配给学生,最后导师围绕项目内容设计具体教学内容,项目来源一般源自于教师纵横向教学项目。

3.2实施形式

利用项目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入专门的工作室进行软件程序的学习与开发。在工作室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学,教师在这种模式下主要起引导作用,课程知识除了很少部分较深的理论课由导师专门讲授以外,其他的课程都是学生围绕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要学习方式包括:小组研讨、导师解疑、技术交流、调查研究等形式;课程的具体的实施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各种信息技术及认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其中自主学习是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导师的角色是解答疑问,并不是直接帮学生解决问题,导师可以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解答思路上靠,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疑问积极探索。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导师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会学生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QQ以及电子邮件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搜索或者在线讨论与交流,尤其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丰富程序设计知识,提高深深学习能力。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不仅扩展知识与视野,而且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导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不断超越自我。

3.3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的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是项目驱动模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评定一般具有激励、引导和反馈的作用,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近况。成绩评定比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机素养,树立科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如果学生成绩提高,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再接再厉。成绩评定的方式采用项目答辩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作主辩手,其他学生补充,导师可以随时提问,最后结合项目答辩情况给出学生最终考核成绩。

4结语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 程序设计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7-02

引言

考核是评价被考核人是否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达到获取某种证书所要求的能力和技能的一种方法,考核方式直接决定被考核者的学习动机和内容。

课程考核要服务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考核模式必须随着所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进行改革和完善。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重构,程序设计类课程内容已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但综观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该类课程平时懒散,考前围绕所谓的重点死记硬背,学习的效果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考核模式,忽视了该类课程的强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监督以及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养成,导致学生分数与能力之间存在差距,与教学的质量之间存在鸿沟,完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改进考核模式使得成绩和能力保持正比关系,获得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通常包括C、C++、C#、Java等语言[3]。它们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低年级开始學习,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已有很多教师对该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考核方式明显滞后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的质量。

1.教师思想陈旧,忽视了考核模式改革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重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考核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作用,忽视了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仍然采用陈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不能根据程序类设计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差异、专业的要求对考核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多元化的设计。

2.考核形式单调,忽视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目前程序类设计课程多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化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但部分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笔试来考核学生,命题依据则是自己上课的内容;也有部分老师采用机试来进行考核,给学生提供案例样本,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模仿案例进行操作。这些笔试、机试都忽视了程序类课程的强实践性,很难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3.考核内容单一,忽视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养成

“知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考核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很多教师的考试内容仍以上课教授的知识点为主,并未涉及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考查,因此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对课本知识点的记忆上,忽视了自身综合技能的养成,这又与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背道而驰。

4.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过程监督及学生学习态度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的该类课程仍然采用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往往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低,因此出现了大量学生“考前抱佛脚”的现象,日常学习带有盲目性,无法控制学习效果。

这样依赖于“一次性”考试成绩的手段,过分强调了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无法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特色。容易让学生养成在考前临时突击的不良习惯从而忽视了平时的技能训练与知识积累。

二、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思路

1.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具有相似性,因此程序设计的思想是课程的核心,而编程思想的形成以及编程技能的提升,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体会,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磨合过程,要确保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我们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及方法,确定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1)理论考试

采用开卷或者闭卷的形式,作为其他考核形式的有力辅助,对课程的部分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结束后统一进行。

(2)平时态度

平时态度主要由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两部分构成。出勤率反应的是每位学生每次课迟到、早退、请假和无故缺课的情况。课堂表现是记录学生上课的正负面行为,反应学生学习的态度,比如主动回答问题、提问题、提出创意等正面行为可以进行加分,上课吃东西、睡觉、聊天、玩游戏、玩手机等负面行为可进行减分,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可根据授课的具体情况而定。

(3)过程技能

过程技能主要记录学生完成各类项目的过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包括课堂项目、作业库项目和综合项目三个部分。

●课堂项目

以个人为单位,反应每次课上教师随堂布置的小项目以及拓展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每个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学生完成情况为给分依据。

●作业库项目

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每次课后教师布置的项目完成情况;二个是课后以组(3人)为单位自主出一道题目附答案作为作业库里的项目,为其他组同学的新增作业。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灵活应用情况,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完成项目和出题实际情况为给分依据。

●综合项目

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开发,并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制作项目ppt,进行项目答辩。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考核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化、系统化、模块化的编程思维习惯等职业素质,考核学生专业技术文档及ppt的撰写能力。以每组项目完成情况及学生合作情况为给分依据。

2.据课程目标确定综合化的考核内容

该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基本思想、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考核内容既不再是传统的一些理论知识,也不再是教师上课所讲的简单案例模型,而应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实际编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的测评。

3.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确定职业化的考核评分标准

每一门该类课程都有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能力要求,高职培养的应该是能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考核评分标准应以企业对这些岗位的职业要求作为标准。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对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监督,做动态的、透明的、全面的评价。

三、总结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基础上,结合程序设计类课程自身的特点才能对高职该类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革,从而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晓旭. 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性考核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4(22): 99-101

[2]韦波.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 2014(7): 45-46

[3]朱从旭, 施荣华. 提高程序设计类基础课教学实效的途径与方法[J]. 计算机教育, 2013(3): 22-25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设计研究 篇4

一、审计程序设计的内涵

考虑审计的过程和目标, 美国会计学会将审计定义为“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 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在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的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决策: (1) 决定运用哪些审计程序类型来满足每个审计目标; (2) 对每项审计程序应选取多大的样本规模; (3) 样本应选取总体中的哪些项目; (4) 何时执行这些审计程序。

表1列示了为实现和存货余额有关的账面数量与实物库存是否一致的审计目标中, 审计程序设计涉及四项决策的运用。

二、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证据特征的关系

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 审计程序的设计与审计证据的两个特征即适当性和充分性有着直接关系。

1.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影响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时间安排。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证据质量的一种度量, 是指证据在实现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及相关披露等审计目标时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1) 审计证据相关性的影响。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与审计目标相关。比如注册会计师要验证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已发货却没有向客户开票的情况 (完整性) , 这就决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追查发货单样本至相应的销售发票, 以确定每张发货单是否均已开票。所以, 注册会计师选用的审计程序必须与实现的审计目标相关。

(2) 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影响。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指证据可以信赖的程度。如果证据被认为是可靠的, 那么它就能很好地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财务报表是否公允。注册会计师究竟采用哪些审计程序类型、何时实施这些程序, 要考虑证据可靠性的六个特征。

一是提供者的独立性。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证据比从其内部获取的证据可靠。因为外部凭证经由审计单位的客户出具, 又经被审计单位认可, 表明交易双方对凭证上记录的信息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另外, 某些外部凭证编制过程非常谨慎, 通常由律师或其他有资格的专家进行复核, 因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如土地使用权证、保险单、契约和合同等文件。所以, 注册会计师可实施函证等程序, 从银行、律师或顾客那里获取证据。

二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时所获取的证据比其内部控制薄弱时所获取的证据更可靠。注册会计师应通过检查、询问、观察、重新执行等程序来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是注册会计师的直接了解。注册会计师直接获取的证据比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更可靠。注册会计师应通过检查、观察、重新计算、重新执行等程序获取可靠的证据。

四是信息提供者的资格。即使信息来源是独立的, 但如果证据提供者不具备相应的资格, 那么证据也是不可靠的。注册会计师应从熟悉企业情况的人那里获取相应的信息, 比如与律师进行沟通、向银行进行函证等。

五是客观程度。客观证据比需要经过大量判断的主观证据可靠。比如注册会计师通过函证获取应收账款和银行存款的余额、对实物资产进行检查来获取客观证据。

六是及时性。证据的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证据所属时间;二是审计工作实施的时间。对资产负债表账户而言, 证据的获取越接近资产负债表日越可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仅与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时间安排有关。只有选用那些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审计程序, 才能提高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2. 审计证据的数量特征影响样本规模和选取恰当的总体项目。

证据的充分性通过注册会计师选取的样本规模和所测试的单个项目来衡量。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样本规模时要考虑错报的估计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错报的可能性大, 选取的样本规模就大;反之, 样本规模就小。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 选取的样本规模就小;反之, 应选取较大的样本规模。

除了样本规模, 所测试的单个项目也会影响证据的充分性。如果样本中包含了金额大的项目, 也包含了错报可能性高的项目和有代表性的项目, 所获取的证据通常被认为是充分的。如果样本中只包括金额大的项目, 除非这些项目构成了总体金额的大部分, 否则这样的样本就是不充分的。

所以, 扩大样本规模或选取不同的总体项目并不能提高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但可以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下图列示了审计程序设计的四项决策与审计证据特征的关系:

三、审计程序类型的设计

1. 8种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使用的审计程序可分为八大类。

(1) 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记录或文件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 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其目的是对财务报表所包含或应包含的信息进行验证。例如, 被审计单位通常对每一笔销售交易都保留一份顾客订单、一张发货单和一份销售发票副本。这些凭证对于注册会计师验证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销售交易的正确性来说是有用的证据。

(2) 检查有形资产。检查有形资产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检查有形资产程序主要适用于存货和现金, 也适用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检查有形资产可为其存在性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但不一定能够为权利义务或计价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3) 观察。观察是指注册会计师查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例如, 对客户执行的存货盘点或控制活动进行观察。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 并且在相关人员已知被观察时, 其所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可能与日常的做法不同, 从而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因此, 注册会计师有必要获取其他类型的佐证。

(4) 询问。询问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知情人员对询问的答复可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尚未获悉的信息或佐证, 也可能提供与已获悉信息存在重大差异的信息,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询问结果考虑修改审计程序或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询问本身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 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5) 函证。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 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 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例如, 对应收账款余额或银行存款的函证。通过函证获取的证据可靠性较高, 因此函证是受到高度重视并经常被使用的一种重要程序。

(6) 重新计算。重新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重新计算通常包括计算销售发票和存货的总金额、加总日记账和明细账、检查折旧费用和预付费用的计算、检查应纳税额的计算等。

(7) 重新执行。重新执行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例如, 注册会计师利用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并与被审计单位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比较。

(8) 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2. 审计程序的成本分析。

各类审计程序的成本由高至低排列如下:

(1) 检查有形资产和函证的成本。检查有形资产的成本高, 是因为在被审计单位盘点资产时,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现场进行观察, 并对已盘点资产进行适当的检查。比如对存货的检查, 由于存货种类繁多, 存放地点往往分散, 可能需要多位审计人员参与。函证成本高, 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函证的编制、寄送、回函的收取以及对未收到回函和例外事件的随后处理中, 必须实施额外的程序比如替代程序等。

(2) 文件检查、分析程序、重新执行的成本。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员工为注册会计师准备并组织好凭证, 使其方便使用, 那么文件检查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注册会计师需亲自查找凭证, 则文件检查成本会比较高。如果文件 (比如合同、租赁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等) 上的信息比较复杂, 通常需要注册会计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评价, 成本也比较高。分析程序通常比函证花费的成本要低, 但分析程序的实施需要注册会计师决定采取哪些分析程序, 并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 这样的工作通常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重新执行的审计成本取决于测试程序的性质, 比如比较发票的单价与价格清单上的单价成本就较低, 而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成本就较高。

(3) 观察、询问、重新计算的成本。观察的成本较低, 但观察通常与其他审计程序同步执行。询问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程序, 通常成本较低, 但有些询问的成本可能较高, 比如获取整个审计过程中双方讨论内容的书面声明。重新计算的成本通常也较低, 因为其只涉及简单的计算, 而且通常这些计算都是由计算机软件执行。

但是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 成本永远不可能成为省去一项必要程序的理由。

3. 审计程序类型的选择。

以上八种审计程序类型可以单独或组合起来用于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表2概括列示了审计程序的目的与审计程序种类的关系。

从表2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风险评估程序可以选择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包括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注册会计师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财务报表编制环境、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等重要信息;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 或者预期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 识别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分析程序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状况或盈利能力发生变化的信息和征兆, 识别表明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的事项。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是强制性要求;通过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 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询问结果, 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

(2) 控制测试可以选择的审计程序类型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注册会计师通过向被审计单位适当的员工询问, 可以获取与内部控制运行情况有关的信息;通过观察可以测试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 (如职责分离) , 比如观察财务章、印鉴章、公章是否分开保管;检查通常适用于对运行情况留有书面证据的控制进行的测试, 比如检查销售单后是否附有顾客的订单;当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结合在一起仍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时, 才考虑通过重新执行来证实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3) 实质性测试中可以运用的审计程序比其他任何一种测试都要多。实质性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直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存在、准确性、计价等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实质性测试包括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一般来讲, 分析程序不能为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提供直接证据, 所以不能单独运用, 要结合细节测试程序应运。

此外,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 只有细节测试运用检查有形资产、函证和重新计算;文件检查可用于除分析程序以外的各种测试;每种测试都可运用询问程序等。

四、样本规模的设计

由于风险评估程序实施的范围较为广泛, 一般不涉及样本规模的确定。而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而言, 一旦选取了一项审计程序, 就必须作出应测试多少个项目的决策。样本规模可以是所测试总体中的一个项目到所有项目不等。假定应收账款明细账有500家客户, 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其中300家进行函证。同一审计程序所需样本规模因具体审计对象而异, 一般取决于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及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等因素。

1. 控制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

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 样本规模越大;拟信赖期间越长, 样本规模越大;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越高, 样本规模越大;当针对其他控制获取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较高时, 样本规模可适当缩小;风险评估时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拟信赖程度越高, 需要实施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越大;控制的预期偏差率越高, 需要实施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越大。

2. 实质性程序样本规模的确定。

当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 样本规模就越大;如果对控制测试结果不满意, 应当考虑扩大样本规模。

五、选取项目的设计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样本规模后, 就必须确定应该测试总体中的哪些项目, 目的是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项目进行检查;选取特定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特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测试;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注册会计师应根据与所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对审计效率的要求, 单独或综合使用这些方法, 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实现审计程序的目标。

1. 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 通常更适用于细节测试, 而不适合控制测试。

实施细节测试时, 在某些情况下, 基于重要性水平或风险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需要测试总体中的全部项目。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1) 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 (2) 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主要包括:管理层高度参与的或错报可能性较大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非常规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 (特别是与关联方有关的交易或余额) ;长期不变的账户余额;可疑的或非正常的项目, 明显不规范的项目;以前发生过错误的项目;期末人为调整的项目。 (3) 由于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 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如注册会计师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2. 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

注册会计师可以从总体样本中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选取的特定项目可能包括: (1) 大额或关键项目; (2) 超过某一金额的全部项目; (3) 被用于获取某些信息的项目; (4) 被用于测试控制活动的项目。选取特定项目时, 注册会计师只对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测试。注册会计师通常按照覆盖率或风险因素选取测试项目, 或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选取特定项目实施检查, 通常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手段, 但并不构成审计抽样。对按照这种方法所选取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 不能推断至整个总体。

3. 审计抽样可以使注册会计师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 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抽取样本的总体结论。

当对总体缺乏了解时, 可以采用审计抽样, 但是审计抽样并非适用于所有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 其原因有: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而不需要对总体取得结论性证据;另一方面, 风险评估程序实施的范围较为广泛, 获取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因此通常不涉及使用审计抽样。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 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对于未留下运行轨迹的控制, 注册会计师通常实施询问、观察等审计程序, 以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此时不涉及审计抽样。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 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实施细节测试时, 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 以验证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 (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 , 或对某些金额作出独立估计 (如陈旧存货的价值) 。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六、时间安排的设计

审计程序的时间安排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注册会计师何时实施审计程序;二是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财务报表审计通常覆盖一定的期间, 例如一年, 而审计通常在期末后的一段时间完成。因此, 理论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会计期间至期末结束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任意时间点执行审计程序。但事实上, 审计时间安排决策首先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完成时间要求的影响, 比如上市公司通常要求在年度结束后的1~4个月内完成审计工作, 因为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结束后的1~4个月提交已审计财务报表。另外, 执行审计程序的时间还需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错报风险的性质、审计证据的有效性、何时能得到相关信息及审计人员的充足性等因素。

1. 风险评估程序的时间安排。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对评估出的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别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所以, 风险评估程序是一个连续和动态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 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2. 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

控制测试的时间取决于控制测试的目的。如果仅需要测试控制在特定时点的运行有效性, 比如对被审计单位期末存货盘点进行控制测试, 仅需获取该时点的证据;如果需要获取控制在某一期间运行的审计证据, 仅获取与时点相关的证据是不充分的, 还应当辅之以其他控制测试, 比如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等。而具体执行控制测试的时间, 注册会计师通常会安排在中期实施。期中实施控制测试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早地发现问题, 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 注册会计师要将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合理延伸至期末。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获取控制在剩余期间变化情况的审计证据;二是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补充的审计证据。

3. 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安排。

由于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在于更直接地发现重大错报, 如果在中期实施实质性测试, 一方面消耗了审计资源, 另一方面期中获取的证据不能直接作为期末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因而, 通常安排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更具有积极作用。如果在中期实施了实质性程序, 也需要将中期得出的结论合理延伸至期末。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针对剩余期间实施进一步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将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结合使用。此外, 以前审计中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的证据, 通常对本期只有很弱的证据效力或没有证据效力。

综上所述, 审计程序设计应围绕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目的确定审计程序、样本规模、选取哪些项目及何时执行这些程序, 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基础。而优化审计程序设计也应以提高审计效率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

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程序设计涉及的四项决策及影响因素, 认为审计程序设计应围绕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来确定审计程序、样本规模、选取项目及何时执行这些程序, 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程序,样本规模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5

关键词:RNP;进近程序;三层架构;系统测试

1.引言

根据民航的定义,海拔高度在1500-2438米之间的为一般高原机场,我国现有12个一般高原机场。海拔高度高于2438米的称为高高原机场,我国现在共有10个[1]。高原机场的复杂气象条件是低海拔机场无法比拟的,体现在温差大、风速大、风向多变,经常伴随严重的乱流和风切变,天气变化迅速。而且高原机场大多建设在山谷、半山腰,净空条件恶劣,起飞着陆常常在山谷中进行,飞行技术难度大、飞行程序复杂,而且没有备降场,一遇恶劣天气,航班常常延误或被取消,给航空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RNP飞行程序设计不依赖地基导航设备,不受地形遮蔽和导航台信号覆盖范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在飞机性能允许情况下设计出任意的转弯轨迹,选择地形最佳的飞行轨迹,引导飞机以安全的侧向距离避开障碍物而不是飞越障碍物上空。同时,由于RNP飞行程序离场的爬升梯度远远小于传统仪表飞行程序的设计梯度,在高原机场飞机爬升性能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执行RNP进行程序使得航空公司获得更多得商载,降低飞机着陆的天气标准,减少备降和延误得发生[2]。

正是由于RNP进近程序在高原机场中体现的众多优势,并在拉萨贡嘎机场得到了成功应用后,RNP进近程序已经在我国众多高原山区机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民航已经在拉萨、林芝、九寨、丽江、等多个机场进行了试飞甚至运行[3]。虽然RNP程序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RNP导航技术在国内还是只处于起步阶段,众多民航相关工作人员对RNP导航飞行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特别在培训方面也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基于RNP进近程序的培训系统的设计与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2.RNP进近程序原理

RNP进近原理包含有三方面:RNP/RNAV曲线进近、RNP/RNAV同时平行进近与RNP/RNAV同时汇聚进近。RNP/RNAV曲线进近原理主要是以TF与RF为基础[4],其中TF表示至定位点的大圆轨迹;RF表示至定位点的固定半径轨迹。RNP/RNAV曲线进近的运行可以充分根据地形的特征,设计出任意的曲线航段,提高飞机的越障裕度,减低进近天气标准。RNP/RNAV同时平行进近的运行能较大地缩小了水平间隔,增大了进近空域的容量,优化了管制指挥,提高了安全裕度。RNP/RNAV同时汇聚进近的应用主要能较大程度地减小了运行间隔,优化了空域资源的配置,使管制在终端区的指挥更加灵活。

RNP进近程序的设计标准主要包含有六方面:一、政策标准,主要参考FAA中8620的部分条款,包括民用区域导航离场程序与终端着陆区域设计标准等;二、程序标识,一个典型的区域导航进近程序图将描述广域增强系统(WAAS)、有垂直引导的仪表程序(PIV)、水平导航(LNAV)和盘旋的最低标准。三、起始进近航段和中间进近航段,如果需要终端进场区(CLAA),应用指令826.045,第5段。四、数据精度,RNP程序设计上使用0.01单位的测量精度完成计算,平均海平面高(MSL)和高于接地点的高度(HAT)精确到英尺。五、RNP值,区域导航程序的各个航段有一个特定的RNP值,主要是水平与垂直标准值的确定。六、最大允许下滑角,针对不同的飞机机型,确定最大允许下滑角,主要是通过灯光设置确定。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的需求与设计概要

根据RNP的定义以及进近原理,我们知道,实行RNP进近飞行,可以灵活地安排飞机在空域中的飞行线路和间隔,解决了在复杂机场和地形下的导航问题、最大限度地优化了飞行航机、提高了机场的飞行安全裕度,通过缩短航程、减少延误、返航或备降,大大降低了公司成本。但是,RNP导航技术在国内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国内没有能力进行RNP相关导航程序(各种航路)的设计,对RNP技术本身包括其参数的控制以及特情的处理办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RNP导航技术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开展不够,目前需要借助于波音公司、纳沃斯公司等协助,即目前缺乏比较成熟的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的出现。

在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设计中我们将选择B/S结构,采用基于JAVA技术并且符合J2EE开发规范的系统应用平台,使用Tomcat作为服务器容器,POSTGRESQL 作为数据库,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系统采用门户服务器通过统一的目录服务管理,保证用户认证机制的一致性。用户授权机制通过角色的定义管理实现,通过定义某些角色能进行的操作权限,和定义用户拥有的角色,限定用户的操作权限,实现对用户的授权。该系统需要对RNP导航技术原理以及程序设计标准进行介绍;对系统用户的角色和权限进行分配,使得不同的用户访问不同的功能模块;需要对整个的培训过程进行记录统计,包括需求的建立、课程管理、培训资料的管理、培训计划的发布和实施;系统将对个人的信息以及文件进行管理,允许用户之间通过培训系统发送消息,并对消息的收发进行管理。

3.2 功能模块实现

3.2.1 系统框架结构

为了让软件的系统结构更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模块之间独立开发以及代码的重用,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采用了三层架构的思路。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我们打算将系统前台即界面采用Html代码和JavaScript代码结合显示,后台采用的Java代码。用户浏览页面时进行查询时,通过RPC远程调用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的Dao代码,将查询的结果反馈给前台页面,这其中可以采用异步的JAVA和XML技术提高用户显示的体验。

具体来说,系统前台使用RPC远程调用Operation接口,用Callback以对象的形式访问后台数据;框架后台使用轻量级数据库持久层访问框架,自动将用户查询内容封装为Entity进行使用,后台的逻辑通过operation-entity-dao三者共同完成。系统的前台采用Html代码JavaScript结合,为了提高用户体验,系统中使用了AJAX技术将数据库返回的结构更好的出现在表现层中。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3.2.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根据上述的概要设计及用户设计要求,我们可以得出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的相关的功能模块,主要由系统管理、用户管理、RNP相关原理介绍、RNP进离场程序、RNP非正常程序、培训管理和消息管理组成,然后各功能模块又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得到RNP导航技术培训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由于文章的篇幅问题,我们将以培训管理模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该模块主要包含有五方面。一、培训课程管理,该功能模块显示全部以及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已提交培训课程信息列表,根据需求对其进行局部修改或者删除操作。二、培训需求管理,该功能模块显示全部或者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培训需求列表,添加修改删除培训需求,将培训需求转为计划。三、培训计划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显示全部以及显示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培训计划列表,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发布计划。四、已发布计划列表模块,该模块显示全部以及显示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已发布培训计划列表信息。五、培训资料管理模块,该功能需显示全部以及显示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培训资料列表信息、下载或者删除培训资料以及上传培训资料。以培训课程管理功能为例,其修改功能可以局部调整课程信息,删除项实现对应行培训课程删除,添加项能够实现添加新增课程信息的功能:通过必要信息的填写,提交表单来实现。该模块中需要输入数据项有:筛选课程功能和添加课程功能。其中筛选课程功能需要提供课程名然后进行检索;添加课程功能需要提供课程名称,学分,课时以及课程描述然后提交新课程。具体的设计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4为该系统培训课程管理界面图。

3.3 系统的测试

系统测试的方法主要包含有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回归测试与验收测试六种。其中单元测试是一种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软件在单元测试活动中,独立的软件单元将与其他软件单元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这能体现软件工程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而集成测试是单元测试的逻辑扩展。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单元集成是指多个单元聚合组合成模块,多个模块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

本文选用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对培训模块进行案例分析。其中,单元测试是一种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是将独立的软件单元将与其他软件单元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如选择培训需求管理菜单,那么普通用户可以提高培训课程,培训需求请求;查看已发布的培训信息;自由下载培训资料和考试资料;而管理员用户还能根据航空公司业务实际情况,修改删除提高培训课程,修改删除培训需求请求及发布员工查看。在培训模块的功能单元测试完成之后,必须进行培训模块的集成测试,是指多个单元聚合组合成模块,多个模块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集成测试采用的方法是测试软件单元的组合能否正常工作,以及与其他组的模块能否集成起来工作;最后还要测试构成系统的所有模块组合能否正常工作。根据培训的流程图建立培训课程和需求,将需求转换为培训计划并将其发布、最后通过培训测试进行考评。

4.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了目前RNP进近程序在我国高原机场运行的优势,并结合了RNP导航技术相关原理,包括了RNP进近分类、RNP程序设计标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了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该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B/S)模式,具有系统管理、用户管理、RNP原理介绍、RNP进离场、RNP非正常程序例子分析、培训管理、系统站内消息的收发管理等功能;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体现了软件设计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最后用了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对该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为实施RNP的机场以及飞行员提供了一个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平台。由于我国RNP导航技术只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同时由于该系统只针对飞机的进离场程序培训,还没有涉及到航路方面。相信以后通过RNP技术的逐步推广与应用,会使得该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VB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和探讨 篇6

关键词:VB;兴趣;教学方法;编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引言

VB(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三个层次“文化、技术、应用”中的第二层次,VB做为一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有其所见即所得的特点,且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为各院校大学生的入门程序设计语言。怎样教好、教会学生和怎样让学生学好、学会这门课程,是我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做了研究和探讨。

二、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原始的内部动力,在VB程序设计教学当中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第一节新课上,如果直接给学生讲什么是对象、事件、控件,引入大量抽象的名词、概念,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不讲或少讲理论知识,适当给学生看一些用VB编写的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如“计算器”、“蝴蝶飞舞”、“移动字幕”、“万年历”、“电脑开奖”、“交通红绿灯”、“倒计时牌”、等。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通过编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再给学生看一些与其专业想关的软件,例如会计专业用到“用友财会软件”及一些简单实用的插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和兴趣。

但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艺术密不可分。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接受程序概念和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难度,难免会影响学习兴趣。教师在VB教学中要立足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效地突破难点,以提升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下面介绍一些在VB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一)类比法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是教材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介绍对象的属性概念时,会用不同的事物作类比。例如:在介绍对象的属性概念时可以用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属性特征作类比;介绍对象的方法概念时,可以用一个人会唱歌、会跳舞作类比,介绍循环嵌套时利用时钟的时针与分针的转动规律类比各个层次。

(二)直观与抽象相统一

理解Int(x)函数:数轴上在数x左边(包括x本身)的第一个整数,这样学生能比较直观的区分正数和负数的函数值。交换变量X与变量Y的数值:把x,y分别比喻成装有不同饮料的甲乙两个杯子,要交换甲乙两个杯子中的饮料,需要拿一个空杯子丙,作为中间周转饮料的杯子。使同学明白,x=y是错误的,应该设第三方变量,假设是t,先t=x,再x=y,最后y=t,或者是t=y,y=x,x=t.同时画变量交换的一个顺序图,提醒同学语句的顺序。

(三)利用多媒体

VB语言中的符号、语句、函数和过程,对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非常枯燥,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功能,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还可以把VB语言中的各种算法动态地演示出来,如选择法排序和冒泡法排序的flash动画。这样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动态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案例法

由于VB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点多而且分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选用简洁实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实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要避免在课堂上举太多太长的例子,那样会导致学生目不暇接,找不到重点。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每一个案例程序都要有明确的知识点。能帮助学生把已学到的内容不断纳入新的内容体系中去,例如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循环结构实现同一个程序;用熟悉的程序改成自定义过程。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

随着课程的进展,讲课时要讲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例子来贯穿所有知识点,比如在讲到VB与数据库连接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教务管理系统,这个例子能够把前面学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并汇总,又做到了连接数据库。对源代码中的关键算法及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教师可有选择的讲授。

(五)目标法

让学生看到好的VB作品,特别是教师自己的优秀作品或者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用好的作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看到教师的优秀作品,才会从心底里信服老师,才会跟着教师认真学习编程。高年级学生的作品对学生也有很大的说服力,初学者不会觉得编程遥不可及,会以此为榜样,产生制作完整程序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另外给学生树立一个近期学习VB的目标,比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VB的计算机证书考试,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VB的兴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VB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提高编程效率和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提高编程能力

开设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编程手段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所以VB程序设计教学应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一)课堂引导

在程序教学中,重点难点是编写代码。不要一下子给出所有的代码,那样学生会分不出重点,可以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适当变换条件来激励学生去思考;或者通过改变语句的顺序或数量,让学生写出结果并判断不同之处;或者提出若要得到一定的结果,应该如何改写程序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内容举一反三,让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如变量的定义、程序的层次和注释等,要帮助学生树立面向工程的观点。但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分注重语句教学,而忽视了算法。

开始新课前要对前面作业所暴露的典型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可以让作业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学生上来评讲、找错,充分发挥高层次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带动低层次的学生。

(二)上机操作

程序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看花容易绣花难”。所以学生不能只看演示结果,要做到懂得基本方法,一定要自己动手上机写程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亲自去操作,要加大平时上机课的力度(上机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可让学生划分上机小组,由编程较好的同学任组长,编程过程中的小问题由组长及时解决,组长解决不了再问老师,每次上机都要验收上机成果,可抽查,也可让组长帮助验收,视具体上机人数而定。这样调动学生动手编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综合作业

经过系统学习,学生大致掌握了VB的基本知识,但对知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系统的综合运用,对小型应用程序系统的开发步骤和调试都还不熟悉。所以在学期末有改要布置1~2道综合题让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各小组员分担不同的模块,体现集体工作中的协作能力,以此来锻炼和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通过综合系统的开发,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授学转变为主动求学,从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在实践中学习,增強了领悟、创新和推断的能力。由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综合编程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对软件开发的理解也会有新的突破。

四、结束语

VB作为一门重要的编程语言,在高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通过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从而使得VB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勇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7

1.1GTK+

GTK+是在GDK(GIMP Drawing Kit)的基础上创建的一个用于创造GUI的图形库,采用具有面向对象技术的C语言开发框架,这使它在开发GUI应用程序时能和操作系统紧密结合,同时又具有简洁性。它提供了窗口、按钮、列表框和组合框等很多构件,可以构造复杂的用户界面。GTK+遵循LGPL许可证,可以不用任何花费来购买许可证和使用权,用它来开发开源、自由软件,甚至是封闭源代码的商业软件。

GTK+是将GTK、GDK和GLIB集成在一起的开发包,多用在Linux/UNIX平台上开发GUI软件。

GTK+具有的特性:动态类型系统,用C语言编写的对象系统,实现了继承、类型检验以及信号/回调函数的基础结构;类型和对象系统不是特别针对GUI的;Gtk Widget对象使用对象系统,它定义了GTK+图形组件的使用接口;大量的Gtk Widget构件。

在Linux上通常利用GTK+库开发GUI应用程序,涉及的主要概念有:构件、容器、消息及回调函数。

1.2Glade

Glade是GTK+图形用户界面产生器,是个Visual Programming Tool,和Windows平台的Visual Tools(VB、C#)类似。使用Glade2和Glade3制作界面是不同的,Glade2和Glade3的主要区别是:Glade2会自动生成makefile等文件,而Glade3只是用来生成界面,然后采用libglade和GtkBuilder调用.glade文件,这样的好处是代码和界面完全分开,避免代码的改变又需要重新编译。本项目采用Glade3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是Centos 6.2。

2软件结构

软件功能需求:登录功能、申请新用户的功能,客户可以通过服务器转发,实现一对一的聊天,客户端程序可以显示在线好友,应该具有易用、美观的图形界面,后台管理员。

2.1服务器

利用TCP通信。①上线:启动监听socket进行监听,对用户上线请求,进行输入用户名判断是否已存在,返回应答;并且向已登录的其他用户传送该用户的信息:用户名,ip地址,聊天的port,接收文件的port;②下线:客户端程序关闭,服务器能及时知道用户下线,并将该下线消息传给各在线客户。

2.2客户端

①登录上线,TCP和服务器相连;②聊天/传文件:登录成功之后,新建UDP聊天socket,新建TCP传文件socket进行listen,并将聊天接收端口和文件接收端口发送给服务器;③下线,和服务器断开连接。

2.3程序流程

(1) 服务器端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2)客户端程序流程如图2所示。

3详细设计及关键代码

3.1登录交互界面

用户登录窗口如图3所示。交互:登录成功进入用户列表主窗口;用户已经登录则不能重复登录,登录失败弹出失败提醒窗口。用到的组件:label,enter,button,dailog。

(1) 信息处理机制。按钮点击处理事件方法:

//为按钮添加“clicked”事件处理,处理函数为login,引进的参数为NULL

g_signal_connect(GTK_OBJECT(loginButton),“clicked”,GTK_SIGNAL_FUNC(login),NULL);

//处理函数,data为引进来的参数

void login(GtkWidget*window,gpointerdata){

……//处理行为

}

上述方法可以为其他的组件添加相应信息。

(2)dialog组件。

弹出提醒对话框是工程中常应用到的,但是GTK没有完全封装一个dialog,所以笔者写了一个全局函数ShowNewDialog:

void ShowNewDialog(GtkWidget*window,char*title,char*content){

GtkWidget*login_error_dialog=gtk_message_dialog_new (

GTK_WINDOW(window),

GtkDialogFlags(GTK_DIALOG_MODAL|GTK_DIALOG_DESTROY_WITH_PARENT),

GTK_MESSAGE_INFO,GTK_BUTTONS_OK,content

);

gtk_window_set_title(GTK_WINDOW(login_error_dialog),title);

gtk_dialog_run(GTK_DIALOG(login_error_dialog));

gtk_widget_destroy(login_error_dialog);

}//参数window:父窗口,title:dialog标题,content:dialog内容。

3.2用户列表界面

用户列表界面如图4所示,采用了一个GTK中的高级组件TREEVIEW。这里新添加的是对列表中每行双击事件的处理。

g_signal_connect(list,“row-activated”,(GCallback)view_onRowActivated,NULL);

在函数view_onRowActivated中新建一个窗口。

3.3聊天窗口

如图5所示,是张同光用户和在线用户余福强聊天的界面,中间是工具栏,工具栏中有文件传输,字体和字体颜色。①新建工具栏:GtkWidget*toolbar=gtk_toolbar_new();②工具栏中新添gtk_toolbar_insert_stock(GTK_TOOLBAR(toolbar),“sendfile”,“sendfile”,“文件传输服务”,GTK_SIGNAL_FUNC(OpenFile),user,-1);③点击处理函数:OpenFile,引进参数:user。

3.4文件传输界面

(1)选择文件界面如图6所示。

用到的文件选择组件代码:

GtkWidget*file_selector=gtk_file_selection_new(“Pleaseselectafileforsend”);//新建

g_signal_connect(GTK_FILE_SELECTION(file_selector)->ok_button,“clicked”,G_CALLBACK(SendFile),data);//处理点击确定按钮事件

得到选择文件的名称及路径:

gchar*selected_path_filename=gtk_file_selection_get_filename(GTK_FILE_SELECTION(file_selector));//得到路径+文件名

gchar*filename=(gchar*)gtk_entry_get_text((GtkEntry*)(GTK_FILE_SELECTION(file_selector)->selection_entry));//利用该file_selector封装组件中的输入框selection_entry得到单独的文件名。

(2)传输等待对方应答及接收方收到文件传输请求的交互界面。

接收方会自动弹出新文件到达提示窗口,允许用户选择保存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

接收方有两种选择:接收文件(点击接收按钮),请求方显示“你的好友拒绝接收你的文件”;拒绝接收(点拒接按钮),接收方显示保存文件窗口,当文件保存完毕后,发送方会显示对方已接收到你发送的文件。

弹出保存文件窗口,用组件file_chooser_dialog:

新建:

GtkWidget*dialog=gtk_file_chooser_dialog_new(“保存文件”,

(GtkWindow*)saveFileBox->user->window,

GTK_FILE_CHOOSER_ACTION_SAVE,

GTK_STOCK_CANCEL,GTK_RESPONSE_CANCEL,

GTK_STOCK_SAVE,GTK_RESPONSE_ACCEPT,

NULL);

处理点击“保存”按钮事件:

if(gtk_dialog_run(GTK_DIALOG(dialog))==GTK_RESPONSE_ACCEPT)

{

//action

}

得到选择的路径字符串:

char*filename=gtk_file_chooser_get_filename(GTK_FILE_CHOOSER(dialog));

(3)文件传输过程进度条显示界面。

对于一些大点的文件传输,就会很清晰地显示传输的进度(对小的文件可能进度条太快消失看不到):

进度条使用:

GtkWidget*pbar=gtk_progress_bar_new();

更新进度条进度系数:

gtk_progress_bar_set_fraction(GTK_PROGRESS_BAR(pbar),0.0);//0.0代表进度为0。

进度条显示原理:要在传输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显示进度条,那么就得新建一个定时器,显示每隔多少时间得到进度,然后更新一下显示界面。

定时器:

inttimer=gtk_timeout_add(100,function,this);//100为调用函数function的时间间隔,this是传给function的参数;

function更新进度数据行为:

gtk_progress_bar_set_fraction(GTK_PROGRESS_BAR(pbar),newVal);

4结语

XWindow和GNU编译系统已成为Linux/UNIX上最主要的软件系统,GTK+是两者结合的编程开发包。本文在对GTK+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仿QQ程序。GTK+正以大家熟悉的底层编程语言和实用快捷的开发工具,在Linux下的GUI编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Linux环境下大部分图形用户界面程序是用GTK+实现的。介绍了用GTK+开发应用程序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叙述了基于GTK+和Glade的界面布局方式和信号捕捉的实现,在研究GTK+编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线程和套接字编程技术实现了一个仿QQ程序。

关键词:GTK+,Glade,多线程,套接字,仿QQ

参考文献

[1]张同光,潘红.Linux中GTK+编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软件导刊,2007(8).

VHDL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 篇8

1 上好绪论课, 比较法突出VHDL设计优势

研究发现, 从开始学习一门课程到课程学习完毕, 不少学生不知道为何学习该课程, 也不明白该课程有何用。因此, 整个教学过程变为灌输式教育,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开始时, 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VHDL是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绪论是教学的重要开端,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 将学生的疑问转化为学习的兴趣。 (4) 比较法, 是上好绪论课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首先, 用传统的方法设计一个二路分配器, 设计过程为: (1) 画真值表; (2) 写表达式, 画电路图; (3) 选择器件; (4) 焊接电路; (5) 调试;其次, 采用VHDL进行设计, 一段小程序即可实现。通过比较法教学, 学生很容易发现利用VHDL进行系统的设计比用传统方法进行设计更容易, 具有多个方面的优势, 同时学生对VHDL的涵义以及该课程用途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此,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VHDL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

2 教学内容的组织, 纵向深入, 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VHDL程序设计的实施根据学习的进度, 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其授课内容也从三个方面展开, 并突出实践性。

首先, 初步阶段, VHDL语法的初步教学, EDA开发软件的熟悉。教学内容主要介绍VHDL技术及相关基础知识, 可编程逻辑器件 (CPLD/FPGA) 的内部结构, 着重对VHDL语言进行介绍, 包括程序基本结构, 语言要素等, 并详细介绍Altera公司MAXPLUSⅡ软件。实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VHDL的开发软件MAX+plusⅡ的使用, 并完成一些原理图输入设计的简单实验, 了解VHDL的特点, 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基础教学阶段, 熟悉实验装置。让学生在EDA实验装置上完成一些基础实验, 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这部分实验大多为示例实验, 学生只需读懂实验程序再完成少许的修改即可。通过这些基础实验,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VHDL设计流程以及开发方法, 进而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 (FPGA/CPLD) 的特点及其硬件接口的使用。掌握VHDL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以及程序的编译、仿真、引脚锁定和下载等方法。总之, 这部分教学的主要实践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基本的开发过程能熟练掌握。

最后, 提高阶段, 开展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一方面锻炼学生在VHDL综合实验平台上完成综合实验, 另一方面学生可自行在VHDL综合实验装置上进行创新实验。如:乒乓球游戏控制器, 乐曲演奏器, 出租车计费器等设计, 学生可以用原理图和VHDL程序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自行在VHDL综合实验装置上进行创新实验。EDA (VHDL) 综合实验装置还具有扩展口, 学生可做一些小模块与实验装置进行连接, 完成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如此, 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VHDL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VHDL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 其既要讲解VHDL语言的一些语法规则, 又要重视程序设计、系统开发及实现。因此, 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当前日益成熟的网络教学正是对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面对每一个学生,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 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交流, 从而得到更大的提高。网络课堂中可设置“课程简介”“教学资源”“在线课堂”“电子作业答疑”“师生互动”“最新动态”“论坛”等多个栏目, 既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要, 又可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 因材施教。其中, “论坛”栏目,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的讨论空间, 学生在论坛中相互讨论和学习, 解决问题, 甚至组成团队开发实际系统。

4 实践技能考核

现行的考试体系中, 大多是由笔试来决定学生水平的高低。实践方面的实验作为平时成绩, 只占总成绩的很少部分。如此的考核机制, 使得学生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验实践。许多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 突击死背课本来获得好成绩。VHDL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且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果考试体系仅重视理论学习, 则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因此,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将课时一半安排多媒体授课, 一半在实验室进行授课。成绩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 期终理论考试为辅, 最终进行综合成绩评价。成绩宜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及实验) 占25%+理论考试成绩占25%+实践技能测试成绩占50%。

5 结论

VHDL程序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如果没有学生主观能动的参与, 要想将这门课程教好是很难的。本文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网络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 对VHDL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 提高学生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当然, 可编程逻辑器件是不断更新的, VHDL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也要相应地不断调整, 教学方法和方式也需不断改进, 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在简要介绍VHDL语言特点的基础上, 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主要从课堂导入、教学内容、网络教学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VHDL,绪论课,网络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①潘松, 黄继业.EDA技术实用教程 (第3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②卢毅, 赖杰.VHDL与数字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③方怡冰.算术运算的VHDL描述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 :92-94.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9

一、模板设计工作环境

㈠软件选用目前我们对Excel电子表格都比较了解、熟知, 工作人员操作也比较容易方便, 是常用的工作软件, 故采用Excel电子表格来研究计算逐日平均水位模板。

㈡函数选用在模板设计中涉及到Excel电子表格中的AND、COUNT、COUNTA、COUNTAIF、IF、INT、INDEX、MIN、MAX、MATCH、OR、ROUND、SUM等函数, 有效地处理了复杂的水文数据转换、模板结构等问题。

二、日平均水位计算单元格设计情形分析

在Excel电子表格中, 实现计算日平均水位比较困难。由于日平均水位计算不单纯包括六段制 (0时、4时、8时、12时、16时、20时) 不需要插补的一种完整形式, 而是多种情形并存, 所以在单元格设置上必须考虑多种情形并存, 才能满足各类情形计算的需要, 但在Excel电子表格中实现它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因为单元格中IF语句最多只能使用7层, 给设计编写模板语言带来许多不便和繁琐。

㈠计算日平均水位存在的几种类型一是日观测为六段制的情形;二是日观测水位没有河干 (渠干) , 但缺0时, 24时水位的情形;三是日观测水位缺0时水位, 不缺24时水位, 其余时间有水位的情形;四是日观测水位不缺0时水位, 缺24时水位, 其余时间有水位的情形;五是日观测水位0时、24时都出现河干 (渠干) 的情形;六是日观测水位0时出现河干 (渠干) 的情形;七是日观测水位24时出现河干 (渠干) 的情形;八是日观测水位不缺0时、24时水位, 中间出现河干 (渠干) 的情形;九是日观测水位缺0时、24时水位, 中间出现河干 (渠干) 的情形;十是日观测水位全月河干 (渠干) 的情形。

㈡旬月统计的几种情形一是全月记录有水的情形;二是全月河干 (渠干) 的情形;三是旬平均水位出现河干 (渠干) 、部分河干 (渠干) 、全旬有水的各种组合情形;四是上中下旬平均水位两两出现河干 (渠干) 、部分河干 (渠干) 、全旬有水的各种组合情形;五是三旬旬平均水位均为部分河干 (渠干) 的情形。

㈢计算日平均水位的方法为了严格执行水文资料整编规范, 日平均水位模板计算方法 (公式) 必须采用面积包围法, 其成果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其公式如下:

式中:日平均水位;Z0, Z1, Z2, ……, Zn-1, Zn为某日0~24时观测的水位值;a, b, c, ……, (m+n) , n为某日0~24时相邻时间的时距。

三、日平均水位计算模板设计

日平均水位采用面积包围法, 单元格格式具有相同的特点。为了操作方便, 计算模板分两大部分:一是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二是日平均水位计算工作表。

㈠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在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中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表格行数问题。如果单独计算固定段次的日平均水位就比较容易, 但考虑到一年当中每天观测的段次和情形不同, 计算日平均水位的模板也就有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采用极大化的表格方式处理不同段次的观测水位计算日平均水位。经过多年了解分析, 每天观测水位次数均在30次之内, 所以模板记录表格设定为30行, 就可完全满足各种情形的观测时段次数要求;二是模板单元格0时位置设置:每天0时单元格位置固定不变, 不管是否有水位。在单元格设置公式中, 0时 (24时) 的计算因子必须反映在各种计算情形之中, 且满足计算要求。

在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中, 水位录入完全按照记载本中的顺序进行, 但必须按照已设计的表格录入, 如果0时水位有就录入, 没有就空白, 且不能把其它时间的水位录入进来。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主要考虑年份、站河名、水尺零点高程以及每天观测录入数据;月头设定了插补0时水位的前一月接头资料位置, 月尾也设定了插补最后一天24时水位的次月1日接头资料位置, 录入时一起录入即可。当遇河干 (渠干) 也要录入, 全天河干 (渠干) 只录入8时。为了和《南方片》整编程序录入要求保持一致, 河干录入“G”, 渠干录入“g”。另外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内, 还有设计引用了日平均水位计算工作表中的日平均水位、符合《南方片》整编程序要求的数据以及旬月统计表。这样考虑的好处是每天观测全的水位一旦录入, 日平均水位等就能计算显示在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中, 无需再查日平均水位计算工作表 (见表1) 。

㈡日平均水位计算工作表日平均水位计算工作表只对原始数据录入工作表数据进行计算, 是这个模板的核心, 囊括了日平均水位计算各种情形的技术处理与支撑。在计算中, 考虑了0时 (24时) 水位插补、河干 (渠干) 及部分河干 (渠干) 、当日最后一个水位单元格游动问题、数据转换、有效位数取舍、月统计、整编录入数据处理等情况。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每天观测的水位段次不同和计算日平均水位的各类情形不同而交织造成的复杂情况, 给设计模块编程带来了诸多不便。

㈢旬月统计旬月统计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首先挑选极值有三个困难:一是按我们录入格式, 极值日期挑选;二是月头月尾0时, 24时极值插补极值挑选;三是全月河干 (渠干) 和部分河干 (渠干) 情形下极值挑选;通过若干次的实验研究, 在电子表格中单元格经过多次转换, 可以实现各类情形下的旬月统计表的统计, 并符合水文数据规范要求。

㈣有效位数取舍日平均水位和旬月平均统计值, 均按水文整编规范要求取舍, 即“四舍六入, 五看奇偶”的取舍原则。

㈤工作表保护措施为了计算模板能正确、正常工作, 必须将计算模板实施保护, 避免不小心或误操作删除计算公式或程序。

日平均水位计算表整个表中的单元格都进行完全保护, 并设密码保护, 他人不能编辑, 并且12张表全部隐藏。原始数据录入表也进行保护, 但数据录入的两列单元格进行二次保护, 当录入数据时, 输入密码即可进行录入。

四、模板的应用

㈠本模板录入数据在《南方片》整编程序中的应用为了和《南方片》整编程序水位录入数据要求一致, 使原始资料在整编时不再重复录入, 此表对原始数据作了处理, 水位不带小数点, 整米数相同省略整米数, 时间用小数点格式录入。由于该工作表受密码保护, 在此工作簿中不能再建立一个工作表为我们复制原始录入表所用, 为此, 我们再建立一个工作簿即原始资料录入表, 专门存放整编录入资料。这样, 就可将本月原始资料从原始录入工作表中复制到已建好的原始资料录入工作薄中, 各月原始资料分别复制。当每月原始资料录入复制完成以后, 在此表中存在许多空格 (是由于固定的表格、段次的多少不同所产生的空格) , 数据不能按一定顺序紧密排列, 需要利用Excel表筛选功能, 将空格筛选去, 使每天数据按紧凑方式排列, 整编时, 可将资料一次性复制粘贴到《南方片》整编程序录入表中, 可省去部分工作量, 也可避免第二次重复录入带来的校对工作量或错误。

㈡日平均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计算应用由于计算日平均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的公式与计算日平均水位的公式相同, 所以此模板也可以计算日平均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 其数值结果有效位数取舍按“四舍五入”进行, 可作为一般性水文数据应用。

五、结语

本模板的优点是格式清晰, 操作简便, 日旬月计算统计全面正确。本模板是因采用极大化表格格式, 观测段次多少不同而带来许多空格, 在《南方片》整编程序水位录入复制时, 还需要中间过程即Excel表筛选功能, 才能复制粘贴到《南方片》整编程序录入表中, 在复制时建议使用选择性粘贴的数值功能。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10

1.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在这里,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做课件,作为教师传递知识的教具,而是成为与课程教学整合在一起的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环境。

1.2 传统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对照

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施与者,通过对单学科的独立模块进行说教性的讲授,在学习中一般按能力同质分组,布置个体作业,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进行评估。教师是主要的教学源,控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帮助者,通过对多学科延伸模块的交互性指导促进学生的探索。在学习中进行异质分组,学生共同完成协同作业,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估。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学习作业、自我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交叉学科专题为学习内容,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其主要教学模式有探究/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性学习。设计以单元为单位,依据电子作品集进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及信息化教学设计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2《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2.1《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JAVA是一种功能很强,而又比较简单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它既适合编写应用程序,又适合编写系统程序,应用领域十分宽广。我们对常州市3所学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 3所学校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认识一致,均认为它在计算机科学的学习中地位非常重要。在教学计划中,《JAVA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共128学时,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为5:1、3:1、1:1不等。

2) 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规则和使用JAVA程序设计的技能,从而掌握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由于本课程的学分较高,学生比较重视对它的学习,但只有16.8%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有兴趣,39.2%的学生觉得难,不好学。

4) 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只有49.2%的学生在课后能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

5) 80%的教师提到JAVA语言教学时,没有真正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观念中。

2.2《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经过调查,发现《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1) 将JAVA语言课程教学设计分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课教学设计。

2) 以“教”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以“学”为中心进行实践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简单易懂的编程模型,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5)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如何学习和爱岗敬业环节。

3《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系统分析

3.1课程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组成。

1)教师:在教学活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1)教师是意义构建的促进者

在现代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将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应该了解在整合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应得的规律性认识,顺利驾驭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2)教师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

为了创设最接近学生需求的教与学环境,教师应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一方面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开发实用的教学课件。所谓“实用”,是要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解决“用还是不用”、“何时用”、“在什么地方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向学习提供者提供学习资源的获得方法,并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更有效地学习。

(3)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重构者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需要基于教材,但是“课本怎么写我就怎么讲”是要不得的。教师从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形成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的需要出发,重新组织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策略,不断评价、完善新的课程体系。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因素体现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完成“听、记、重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任务,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技术支持进行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2)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使学生获得预期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收获体现了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知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主动发展的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信息,而且还应具有了解自我、表达自我、提高自我的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先进的学习环境,建构自己脑海的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学习环境,帮助促进同化、顺应两个认知过程的发生和完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的应有功能。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以及教学传递的内容。

在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时,必然包括教学传递的设计,即在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传递的设计。教学内容依靠处在学习环境中的教师及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传递。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教学媒体提供货呈示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既能够辅助教师的“教”,又能够辅助学生的“学”。

3《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

《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标准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每个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结构,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课堂教学设计根据上述目标体系,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制定教学过程结构方案,进行教学实践检测,然后做出评价和修改。

《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保证学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进行探究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知识建构。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性活动。

《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模型如图1 所示:

4《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

前面已经构建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为了对教学设计模型进行检验与评价,我们进行了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验来检验该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不足,以求使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实验对象

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通用性,我们在我校选择了实验班和对比班。参与实验的教师均为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对职业教育特色非常清楚。另外,实验班的任课老师是本次研究的参与者,能够较好地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

2)实验变量

自变量: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一个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另一个是传统的教学设计。

因变量:教学效果及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课后学习的主动性等。

干扰变量: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他因素,如老师的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课堂协调能力,亲和力,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程度、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的转换速度等因素。

3)实验内容

实验班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注意情况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状况进行了结构性观察并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了听课与评课。

4)实验结果

实验后,实验班、对比班同时进行了专业知识测验和问卷调查。具体测验数据见表1。

实验统计数据以及课后对实验班学生、任课及听课教师的问卷统计充分说明,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构建水平和自主学习意识,更新了对知识的认知,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执教水平,提高媒体的使用效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系统是我的责任,这次的研究仅仅是开了个头,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摘要:该文调研了目前《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进行系统分析并形成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说明了《JAVA程序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程序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

[2]陈湘,欧阳广.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王军武.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初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5).

[4]程丽.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13(1).

[5]罗子林.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12).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项目教学

项目编号:该论文由科技厅指导性软课题资助

近年来,计算机领域在全球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软件业,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越其他的科技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引领着全球在经济、贸易、产业、人力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所以,就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掌握及操作能力的高低是企业挑选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应该紧紧跟住当前的形势,不断优化计算机软件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计算机软件程序员、信息系统设计师、网站设计、数据库设计师、网络管理等专业方向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VB语言难以理解、比较枯燥,学生在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下,对课程缺乏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分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3-5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因为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架构的程序设计语言及现在流行的面向对象设计语言,可以掌握在不同开发环境中进行软件开发的技能,还可以在遇到新的相同架构的程序设计语言时触类旁通,快速地入手。

一、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IT行业发展迅速,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需要大批的软件程序设计类人才,但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出现技术能力不足、项目开发经验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应届生的就业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同学在校学习时只是大量学习基础知识,并没有达到精通的程度,而且缺乏实战经验,很难适应高效快速的工作环境。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普遍采用“3+1”的方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会在第一年的下半学期开始,每学期开设1门,学时在70-90左右。3年下来学生至少掌握4-5门程序设计语言,但是由于这些课程的教育方法都是大体上雷同的,一般是教师课上讲语法,演示代码编写,课下组织实验课或者简单的课程设计。学生虽然能掌握简单的程序语言编程模式但是脱离课堂之外的内容通常一无所知,这就往往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编程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工具一样进行项目开发,而不是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一门原理课程学习它的原理。而且程序设计语言种类繁多,各有特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授课,多为学生毕业后的择业考虑。

2.教学模式和内容相对落后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课上代码分析+课后练习”形式。课上讲的内容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学生听得不是很明白,课下仅仅进行简单的习题练习和课程设计显然无法让学生完全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精髓,至于自主学习和实践性探索的精神更是无法体现,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这就造成了在校能通过课程考试,但是离开学校就难以应对工作岗位要求。

二、VB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时比例大致安排为1:1。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是按教材的章节前后编排顺序,循序渐进进行VB程序设计思想和语言规则讲解。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按照教材上的章节内容安排做成PPT课件,把书本上的案例和习题进行演示分析。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也尽可能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例题、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很抽象、枯燥的。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安排学生上机实操,进行实际的编程训练,然后运行调试,改错。目前实践教学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章节性的习题,布置的实训项目一般是教材上的例题或者是课后练习题。如此实践教学只能称之为验证性实验,缺乏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由教师向学生介绍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语言规则和使用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始终跟着老师的思路,没有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好像并不十分困难,听老师讲解例题、习题也能够明白。但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课堂讲授只注重教材中基本语法和语句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实际编程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授课形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没有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实现的过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授内容,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课程结束后还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革VB课程教学的方法探讨

1.教学方法要有多样性

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采用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完成每一个实例,尽量采用常规化的语句,避开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为大力倡导教学改革,提高国内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有必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的得到使用。

2.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在国际学术领域有不少的版本,各有各的侧重。综合百家之言,在这里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参加真实的项目,经过选题、开发和后续工作等整个步骤,完成指导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付状况,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的能力。具体对于税收实务课程来说,项目教学法的进行要以税收实务科目的教学大纲为标准,通过实际报税项目,引导学生达成学习报税过程的目标。教师在其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身份,首先要对报税项目任务分离,亲自或者指导他人进行模拟,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且形成自己的方案,随后付诸实施。在小组进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该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既不能过多干预小组内成员的税务表项目计算过程,也不能不闻不问。项目教学法的重要一环是知识的实用性,比如税收财务这样的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税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于税收法律以及规则的认识,比单纯的背诵税法和报税条例要高效得多。而且,项目教学法的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成果检验的工具,学生和老师通过配合,完成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认可,这种过程检验的方式比任何考试形式的检验都更具有说服力。

3.项目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为了提倡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加深对于项目教学内涵的理解,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提出一套关于VB程序的项目教学的具体步骤,作为对于VB课程在项目教学法下的一次实践。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为特定的一部分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法,以实习和讨论为主要的形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专门设计的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该方案以控件设计为例,存着以下几个特点。

(1)选择项目

VB课程的包含范围十分广泛,项目的选择相对比较宽泛。控件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够明晰VB控件的使用规则和相关规定,包括了控件的原理、方法、步骤以及控件的使用范围等。选择项目时,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当前流行的应用状况,灵活选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项目教学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要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增强创造能力。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项目”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从而形成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的学习氛围。

(3)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通过经典的项目、案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视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造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结论

1.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不但要善于解疑,还要善于激疑,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他们动脑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发、组织和指导下,主动思考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教师所涉及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得自身的科学素养主动发展。

2.在启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抽象概念,教师通过采用直观式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练习,比如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讲解和示范,引起其联想并加深思考,促使其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技术一教育一人的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3(3):30一32+42.

2.王得禄.知识管理的VB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3.郭桂英.Web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5.桑新民等.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展示设计程序研究 篇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 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教授学生基础的编程理论以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编程的能力, 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编程中必备的合作能力。

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课程学时较少, 但需要教授的知识点较多, 有些语法较为复杂, 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的掌握;对学生只能做到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很难再进一步, 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 基本都以小程序为例去讲解一些主要的理论知识点, 帮助学生理解。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很好的激发, 导致离开例子, 学生无法很好的编写程序, 或者无参考情况下, 无法独立完成基本程序的编写。

针对面向对象课程教学问题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许多教学工作人员对该课程如何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培养实践能力和编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了研究。范振钧[1]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协助学生完成程序的编写, 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李玉梅[2]将案例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研究型学习三种方法结合起来, 试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编程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试图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张焕生[3]提出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理论教学、时间教学在方式、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相关措施,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以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中主要侧重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以及考试改革, 但是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样一门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较高的课程来说, 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课下的学习积极性,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不要从一开始就掉队, 直接产生对课程的“讨厌感”非常重要。

因此, 除了对教学方式提出一些必要的教学改进之外, 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给学生提供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进行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慢到快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 保证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不掉队;其次,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开放趣味性实践作业、网络幕课讲解课堂知识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加强学生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

针对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四化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内容“例题化”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了学生面对问题求解的信心, 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编程能力、逻辑编程思想;通过教学策略“分层化”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循序渐进提高编程能力;通过教学过程的“阶段化”培养学生一步一步独立编程及团队合作编程的能力。最终希望学生通过上述方法的学习, 可以较好的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方式, 方法, 具有较好的动手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 内容例题化,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实例求解为主线索, 且实例必须贴近生活中可能需要解决的事情, 体现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针对书中每个重要的理论只是, 选择合适的编程题目, 从简单到复杂的传授给学生, 拿到问题, 如何分析, 如何设计, 以及如何编程解决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抽象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要从“实例”引导人手, 将枯燥的概念和公式融入到形象的比喻中, 加大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并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形式多样化, 选择合适的时间点, 通过验证式教学和课题式教学的结合使用加深或强化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较难掌握, 往往上课的时候觉得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过一段时间又模糊了, 必须及时和反复的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项目采用递进式的层次验证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使用。验证式教学通过单个实验项目, 了解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理论掌握和使用情况, 考查学生调试、测试程序能力。课题式教学在验证式教学很好完成的基础上, 提出较为复杂的问题, 涵盖若干个相关知识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课题进行课题设计,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提出研究课题, 写出实施计划, 程序实现流程, 考查学生在掌握从过程编程方法到面向对象编程方法的转换能力和现实问题的抽象, 分析, 解决问题能力。

(3) 策略分层化, 课程知识点较多, 难度不一致, 并且学生基础也不一致, 为了兼顾所有学生, 必须采用分层化的教学方法, 按基础, 综合, 实用三个层次, 逐渐递进的引导学生完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基础部分可以照顾编程基础较差的学生, 使之不至于从开始就掉队。实用部分主要偏向基础好, 且对编程兴趣较大的学生, 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编程水平。同时, 借助于网络幕课的使用, 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互动和知识点实时测试, 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理论知识的兴趣。

(4) 过程阶段化,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课堂学时有限, 只有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课前预习, 课程中根据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听课, 及课后的实践, 成为学习本课程必不可少的三个阶段。希望可以通过这三个阶段, 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总结

通过四化教学法, 从两方面保证课程的改革质量, 一是提高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是结合网络幕课, 选择更为科学的教学教授方法。在保证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 通过验证式教学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和基础的编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通过本文的研究, 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和编写能力提供一定的保证;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传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存在内容抽象, 学生水平不一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方法, 包括教学内容“例题化”、教学策略“分层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阶段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 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方法。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网络慕课

参考文献

[1]范振钧, 王建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2011.4.

[2]李玉梅.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与改革, 2012.6

上一篇:潜在人力资源下一篇:深部大倾角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