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2024-05-17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共13篇)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1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职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起基础作用。

二、课程学习目的

展示设计课程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课程,国外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相当完善,从展示的策划,设计到展示技术,材料御用,施工工艺,每个环节的教学与市场运用体系衔接的都很紧密。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从业教师,完善而规范的实际市场体系,为其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性的设计市场课堂,相比之下,国内本专业的教学仍处于一种脱离市场,缺乏时间的“纸上谈兵”状况。

三、内容概括

1、展示的含意

通俗的说:展示指把客户带引至产品前,透过实物的观看、操作,让客户充分地了解产品的外观、操作的方法、具有的功能以及能给客户带来的利益,藉以达成销售的目的。2.展示的历史 3.展示的特征 4.行为的来源

展现行为的根源是满足人类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欲望,而展示的本质就

是展示行为的更加意图化。

四、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面对当前国内展陈潜在的巨大设计市场,社会对展示设计类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如何实现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市场接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以尽快适应社会对展示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 展现原理(5分钟)

展现原理是展示`设计的原理之一。通过本单元学习和体察课题的展开去认识、体会和解析展现的行为和动机,从人类各种活动中领悟展现所体现的广泛含义,把握展示艺术形成的条件的规律。一.展现行为的来源

展现行为的根源是满足人类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欲望,而展示的本质就是展示行为的更加意图化。二举例说明——天坛(10分钟)

五百多年来天坛是中国历代统治阶层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和其他仪式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获得某种精神是的满足,筑起神坛,设置神像,祭祀鬼神。这是人类社会展现 其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人类最古老的展示行为。三.展现的行为(10分钟)

生活是许多围观现象细细分析颇有启发:首先诱发围观的原因多半是突发事件或是奇观的现象,其次随着事件结束和好奇心的满足而散

去。从围观现像中我们看出事件,物象是围观的诱因和前提,而围观的人对事物和主动反应和参与导致围观的形成结果 四.打开的艺术(10分钟)

中国传统书面的装裱与收藏有着极其独特的方式:收藏时卷起。观看时再展开挂上。这一卷一开从本质上体现了展现的动作壮态。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用具如包装盒,工具箱等都是展现动作原理的最佳运用。

五.广义的展现(15分钟)

行为艺术是当代颇受欢迎的一种形。行为艺术家喜爱用物体装置作品,强调作品的场所,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大地红伞艺术”不仅展现了行为的魅力而且使行为艺术更加贴进百姓民从。透过变个现象,我们看到“展现”显出的宽泛含义,欣赏到人类基于不同的意图而选择展现行为方式所体现的价值。第二单元 空间原理(2 学时)

空间是构成展示设计的基础原理之二。通过对空间原理和分解练习把握构成空间的基本规律,掌握组织空间、分隔空间的的基本方法,增强意识,提高对展示空间艺术的认识。(5分钟)一.展示空间形成的条件

展示活动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展示其事物和观看所需的特定场所,即:空间 二.辩证空间

形形色色的空间概念都可归结到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那段富有辩证

哲理的话: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不再是土,面是当中产生的空间,反之其器破碎,空间消失,其碎片又返原为土的本质。(5分钟)三.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情侣打着雨伞走雨中,伞下形成了无雨的空间,收起雨伞,这个有限的空间瞬间消失,溶化在无限的自然空间里,就得无影无踪。同样,当茫茫在海里漂泊的孤舟找到渴望已久的绿洲,心理充满了依靠之感,空间的积极性就在于此。四.功能空间与结构空间

从广义的角度看,所有的建筑空间都是一种容器,它不仅容纳物和人,而且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空间。不同的物需要不同的容器来盛放,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空间尺度、形状和结构,反之,不同的空间结构和组织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大自然中许多物质的结构启发我们对空间形式的创造,蜂巢就是一个非常完善、合理的空间结构形式。展示专项设计(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道具原理

道具原理是展示艺术重要的物化原理。通过对构成展示道具的基本形。态元素进行分解练习,从功能和艺术两个方面把握道具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道具的创作手法,为展示艺术设计的深化奠定基础。一.道具的原理 1. 承载道具

茶器上放着托盘,托盘里盛着水果;菜农将箩筐反扣在地,筐底朝上摆着买品,小贩在地上铺块“蛇皮袋”再放上物品,不停的吆喝。这里的托盘,箩筐和“蛇皮袋”都是置放物品的“台”。2. 贮藏道具

日常生活中贮藏用的箱子大多是封闭而看不见的内的,展示用的箱子和匣子必须是透明的,其目的很简单,不仅要将展品封闭、保护,而且要看得见,称之为展柜。展柜根据不同用途分为桌柜、立柜、壁柜等,贮藏性道具多用于博物馆展示和商店陈列。3. 陈述道具

同其他展示道具不同,陈述道具是由展示物自身的形象来表达并进一步的说解。通常采用模型的方式来表现实物不宜表示的信息。例如透明外壳的汽车模型和采用剖示方式 展示的动植物模型等。陈述性道具是实物展示的一种补充方式,是展示内容深度传达的途径之一。4. 表现道具

中国传统艺术相声以其“说、学、逗、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双人相声中分为“逗哏”和“捧哏”,所谓“捧哏”不是简单的配角,“逗哏”的表演好坏与其“捧哏”的发挥和烘托分不开,两者如红花与绿叶,骏马与好鞍。生活中还有“托儿”一说,如果褒意的理解也应该是特殊的“角儿”,其价值在于它的艺术性的发挥。我们讲表现性道具,可理解为烘托性的艺术道具,它与其他功能性道具的区别在于它的艺术性表现。例如,采用比喻、夸张、象征、解构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来进行道具的设计和表现。

展示专题设计(讲授1学时,实验3学时)展现的艺术

展示的艺术手法是展示设计总体效果的重要体现,出是展示创作的精髓所在,通过学习和主题性课题的创作练习,从内容到形式,从故事文本到模型化的体现,全面的展现的艺术 1. 传达的艺术

展示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无所不容,但无论何种内容,无论内容多和少,都有各自的主题和信息构架,其目的也只有一个,即:通过展示活动去传播自己想传播出去的东西。而所谓系统化,就是明确目的的前提上,通过对资讯的分析,确定主题并对信息重新疏理、组织和进行系统化的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和道具的设计。就像表演的剧本,从故事到分镜头,从人物到场景等等,我们称之谓“展示文本”。从传播学的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对信号(展示内容)的重新过滤和重新编码,并通过对编码后的信号过行放大再传递出去。这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化的处理和设计过程。2. 包装的艺术

包装的艺术狭义是指为商品销售做推广,其作用是强化信息,提升商品形象。把商品包装的艺术手段引入展示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展示内容有目的的进行单元化信息整合,也可以理解为对系统框架下的子系统进行组合,作为一个单元来设计;另一层的意思是空间、道具和图文等到造型要素进行集合化设计,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传达效果。集合化的展示设计就是一组统合的展示装置,内容完整,造型统一。3. 广告的艺术

“广告是推销术”、“广告是一种市场策略”、“广告是信号放大器”、„„不同的广告定义,从对商品角阐明了广告艺术的功能。广告作为商品(或服务)的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对商品信息传达和商品(或服务)形象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展示活动中,尤其是商业目的展示会、博览会、其商业信息和品牌形象的传播尤为重要。另外,一些大型会展台众多,又是一些开放式的空间,展台设计院必须强化形象,加大视觉冲击力。

展示设计实例方案讲评(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好的展示

1、完整性标准

整合而统一,是展示艺术的首要标准。形态统一、色彩统一、工艺统一、格调统一。总之,好的设计在艺术形式的秩序方面,都是十分明确的。

2、创造性标准

任何艺术活动的终目的都在于创造。创造是新世纪的主要特征。展示设计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创意的新颖和艺术形象的独创性。

这个独特的形象给人以冲击、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刺激,令人过目不忘,发挥最有效的市场作为,实现最有效的形象传播。这种创造涉及到形式的定位、空间的想象、材料的选择、构造的奇特、色彩的处理、方式的新颖„„。

3、时代性标准

也可称为观念性标准。时代的观念浸润着展示艺术设计的每一

个细胞。在当代,展示设计应体现如下几种观点:新的综全观念、人本观念、时空观念、生态观念、系统观念、信息观念、高科技观念等。具体地讲,应注意下述五个方面貌一新: A、空间环境的开放性,通透流动性、可塑性和有机性。给人以自由,给人以亲切,让人可感、可知、可以自由进出入,参观和交流。

B、实现展品信息的精典性原则。严格落实少而精的要求。

C、实现固有色的“交互混响”的统合色彩效果,重视对无色彩系列的运用。

D、尽量采用新产品、新材料、新构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积极运用现代光电传输技术、现代屏幕映像技术、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技现实的成果。

E、重视对软体材料的自由曲线、自由曲面的运用,追求展示环境的有机化效果。

4、行业性标准

也可称之为功能性标准。主要是讲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问题。“冶金”业的展台设计与“日化”业的展台设计不可能是一样的。

5、文化性标准

设计要有突显的风格和品味,其中地域和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应当有自然而然的表现。体现出历史继承下发展的有根的特征。

6、环境性标准

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任何一个美的客观存在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实南的,好的设计必然是在充分研究“街坊四邻”、四周环

境后的产物,必须与环境在形式上达到“相益得彰”:其次是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都得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要求。

六、自学指导 结合本门课程特点,1、多动手训练

2、多阅读相关书籍

七、复习思考题

1、展示设计在设计中的作用。

2、展示设计的内涵。

3、国内外展示设计。

八、参考资料

《展示设计》王伟、王雄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旸主编 《室内设计》汤重熹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展览与陈列》 丁允朋 江苏美术出版社《现代商业展示设计》赵海频 林思涛 Steric Lai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2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向。如何精心设计三个维度目标, 并强化目标定位与实施中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呢? 我认为有三点不容忽视:一是关注对知识的体验与探索,二是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三是教师适时、有效地指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只有做到了以上三方面的融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有可能增强。

【案例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

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 ,掌握分类的方法 ,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及形成统计图表的过程,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体会分类与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设计的基本教学流程是:

1.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 ,形成统计图表。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你能把这些气球分类吗? 可以怎么分?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跟图片一样的气球,让学生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3)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师:如果增加一个桃心的气球,这个表应该怎样改变?如果增加一个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呢?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为什么表格的改变不一样呢?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 , 体会分类与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1)尝试用图表记录分类结果。

(2)展示画图的方法。

(3)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教师引导小结:看来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从案例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目标定位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的,同时教师还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的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重视教学互动方式, 把学习活动逐步引向深处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学习往往与教学活动能否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实施教学时, 教师应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思维逐步推向深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用 字母表示数”课堂实录:

1.尝试自主表达。

师:怎样表示妈妈的年龄?自己试着表示。(学生独立写)

生 1:a a+26

生 2:a a

……

2.交流反馈对比。

师:淘气a岁时,妈妈a岁,这样表示可不可以?

生3:不可以,那不是淘气和妈妈一样大了? 但是字母不是可以表示任意数吗?

师:对呀,在同一道题目里,相同的字母表示相同的数。若用a表示淘气的年龄,就不能用它再表示妈妈的年龄了。

……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3

怎样设计语文学习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呢?

一、思维导图:理清脉络的助推器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我们可以把思维导图引入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阅读文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结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案例1】人教版五下《彩色的非洲》的教学

1.默读,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交流,教师出示词卡:骄阳、蓝天、植物世界、动物世界、自然景观、日常生活、艺术。

3.师生梳理思维导图。

4.借助思维导图,讨论: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些景观来介绍彩色的非洲?

《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环节简单,围绕着思维导图,展开以学生的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首先提取关键词语,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着中心句,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然后动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出课文的结构,自然景观包含了骄阳蓝天、植物世界、动物世界,人文景观包含日常生活、艺术,其中的难点是“人文景观”在课文中并未出现,如果没有思维导图,学生很难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整理过程中,学生进行“尝试—出错—讨论—修改”的学习活动;最后借助思维导图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讨论作者选材的奥秘。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思考、整理文章的脉络,学习效果好,如果教师要用“讲授法”来讲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那很可能是“一言堂”“满堂灌”了,学生又能明白和掌握多少呢?

思维导图的形式有很多种,如鱼骨图、二维图、树形图、逻辑图、组织结构图等,如果教师能擅用这些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语文,展示思考过程,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二、质疑:发散思维的指南针

近年来,教师对文本细读做足了功夫,一篇文章在备课之前,就读“厚”了,教师知道得越多,就越想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这原本就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为了给予,而进行更多的讲解、灌输,挤压学生质疑、探究、研讨的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质疑和探究,让学生主动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行思辨交流,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案例2】人教版四上《乌塔》的教学

在初读课文后,教师说:“如果此时,乌塔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学生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经过规整梳理,大致有9个问题:①你独自旅行的时候住哪里啊?②旅行期间,你休息的时候会做什么?③你就不怕遇到危险吗?④你要是迷路了怎么办?⑤你要是没钱了或者生病了,怎么办?⑥你听不懂别国的语言怎么办?⑦你就不怕家人担心吗?⑧和家人一起也可以旅行,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人去,多危险啊?⑨电视或书上不也能了解欧洲吗?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旅行呢?

这些问题有些原文中有答案,有些需要展开不同角度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这9个问题开展,在思考、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语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三、表格:深度阅读的脚手架

在小学语文课上使用表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要结合文本特点,设计一个开放的、多能效的、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表格,却不是简单的事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找到文本的精妙之处,利用表格对比清晰、语言简洁的特点,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3】人教版四下《扁鹊治病》的教学

1.填表学摘录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都写到哪些内容?(时间、人物包括扁鹊和蔡桓公、病情)出示表格,学生自学。

2.看表悟寓意

仔细看表格每一栏,你有什么新发现?

①病情随着时间的延长,发展得越来越重。

②有小问题就要及早解决,不然会酿成大错(防微杜渐)。

③蔡桓公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讳疾忌医)。

④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一个名医。

3.借表讲故事

借助表格,不看书,把故事内容生动具体地讲出来。

案例中教师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文本变成一个表格,通过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完成课文主要情节的摘录。阅读表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物形象逐渐明朗起来:一个是“名医”,一个是“自以为是”,鲜明的对比。另外寓言蕴含的道理“防微杜渐”“讳疾忌医”几乎是呼之欲出,学生只要通过前后对比,就能轻松突破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最后学生借助表格讲故事。整篇课文的教学,紧紧围绕一张表格开展,学生在“课文—表格”“表格—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只是作为课堂的观察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问题讨论的组织者。

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很多,在课堂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质疑、表格、游戏、练笔等方式,设计学习任务,教师讲得更少,学生学习过程展开得更加充分,这样亲历学习过程的学习活动,相信学生会更加喜欢,教师会更加轻松,教学会更加高效。

初探学生课堂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篇4

孙学芳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四中学)

摘 要:实践说明,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无法替代伙伴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尤其是学习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指导尤为重要,并且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优生而言,辅导的过程就是反复巩固的过程;对学困生而言,辅导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个双赢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怎样合作呢?分组无疑是个好办法,分组应当怎样进行呢?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伙伴;效率

根据先学后教的新教学模式,学生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其中,对于前面的自学部分,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导学案,指定时间、指定内容,让学生当堂自学,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难度系数要低。

经过自主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因此,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实行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即“合作学习”。实践说明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无法替代伙伴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尤其是学习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指导尤为重要,并且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优生而言,辅导的过程就是反复巩固的过程,对学困生而言,辅导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个双赢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师生在宽松开放的学习气氛中,可以共同探究、合作商讨、彼此争论、畅所欲言。合作学习既便于教师发挥其“导演”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扩大了学生探究的空间,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课堂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小组合作展示成果,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展示,来摸清他们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还需要教。同时各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最后教师点评。有趣的是,周五的地理自习课上,我亲历一次,我发现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更能毫无掩饰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哪怕是简单的问题,都会进行热烈的讨论,没有老师在场时的羞怯;同时课代表可以放开胆量进行知识的讲解,没有了老师在场时的拘谨,很放得开,并且当课代表讲完习题以后,学生都给予热烈的掌声,效果出乎我们的意料。问卷调查后发现,学生受益匪浅,课代表也觉得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一举两得。可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竞争、合作和个体化行为并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讨论,互教互学,学生之间通过融洽的合作既提高了自己,又帮助了他人,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多,学得也就更愉快。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目前,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开展小组活动,但由于我们对小组活动缺乏研究、学生认识不够等多种原因,小组活动的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气氛热烈,兴趣浓厚,有的小组不成功,无话可说,学生觉得很枯燥,小组活动成了空架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我觉得主要是小组的安排要合理,一个小组中既要安排性格外向型的学生,也要安排性格内向型的学生。因为在学习交流中,外向型学生的强烈表现欲可以带动内向型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注意编组要小,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活动时,前面的学生回过头即可,非常方便。同一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强弱、学习成绩有高低、学习方法有差异,把这些学生编成一组,做到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学生分组后如有需要,还可以交换座位,使他们对同伴保持新鲜感。

在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很容易成为小组活动的中心,而有的学生不主动,不多发言,只听别人说,不发表个人意见。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就容易不合群,认为小组活动与他们无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多鼓励,适时引导,让他们敢开口,敢自己争取发言的机会,从自己的发言中找回自信,融入小组活动之中。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针对书面内容自编情景剧,扮演角色体会情景法,请几组学生到前面表演,给他们以展示小组活动成果的机会,同时也请台下的学生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错误,并评出表演最佳组合,让学生有竞争意识。最后教师也给予适当的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感受积极学习价值的学习方式将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将更加主动参与教学、更加乐于探究问题、更加勤于动手实践,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变得更加愉快、和谐、自然。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设计 篇5

我认为预习是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预习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果就高。所以,课堂教学极力提倡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做到“学生不学,教师不教;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样,把那些原本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一部分较浅显的内容往前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解决。在学生预习习惯形成之前,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出科学实用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各种方法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年级对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刚开始时,预习要求必须落到实处,有所侧重,学生预习起来有了抓手,弄不懂的作上记号,这样指导学生课前看书,把容易解决的问题自己先独立解决,逐步培养学生的一种内在、主动、自觉预习习惯,让学生独立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预习,为自己寻找下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知道“我要学什么,我什么地方不理解,我什么地方已经弄清楚了”,明确努力学习的方向。

二、抓课堂指导,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金色翅膀”。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会,总想靠老师来把学生教会,会的学生听了厌烦,不会的学生听了范难,老师则干瞪眼。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努力改变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占有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以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要把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作为一条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写、自算、自练、算思、自悟以及同学之间进行互学互助,使学生学会支配时间,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课堂上就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

1、自定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巧设导入,让学生自己说出学习目标,就会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这个课题,你设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应学会什么,让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整理知识要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索中去。

2、自学内容

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教师只需要点学生的难处,拨学生的疑处。如“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圆柱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后,观察手中剪开后的侧面,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自学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学会了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剪开后的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高。”还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又因为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热心地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逐步完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高个性化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方法创新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并形成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3、自解习题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学完“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后,设计这样练习题: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无盖)。(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2)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快就答第一问求面积,第二问求表面积,在此时教师不必讲解,可让学生再次分析,自由讨论,以好带差,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依据学生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自主选择练习的弹性练习及梯形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的自由。这样即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又解决“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

4、自行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收获。可以是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到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是受到的思想教育。这样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的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查疑补漏。

三、抓课后复习,助学生登上“自主学习的殿堂”。

课后复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续,每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该课或该单元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学生归出类,如果是上下一致的立体图形体积都是底面积乘以高,只有圆锥体积特殊,是底面积乘以高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记忆。在教学中,凡是有规律的知识,都要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形成习惯后自己便会了。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6

活动时间:2012年4月16日

主 持 人:吴月纯(甲)毛佳伟(乙)

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意义,并形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摒弃不良习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

活动形式:

讨论知识问答故事小合唱

快板演讲舞蹈决心书

活动过程:

甲: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我们能在这里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主题的活动,但愿通过这次活动我们都能有所收获。

乙: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它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做个成功人的重要条件。

甲:可是有的同学认为习惯的培养不重要,认为习惯主要靠先天形成很难改正,也有人认为习惯主要还是靠后天培养,那么到底如何呢?请同学们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

(学生分成6个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开展讨论活动。之后各组推出中心发言人汇报交流成果。)

甲: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讨论,我们觉得有所收获。是啊,好习惯主要还是靠后天培养的。那么我们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由生甲和乙出示知识问答题,共十题,如:少年儿童应该具有认真学习,按时作业的好习惯等。)

乙:在刚才的知识问答环节中,我们应该具有的良好学习习惯中有一条是多读书来丰富知识,这让我想起我们班有位读书迷,大家都来听听他平时是怎样读书的吧!请听故事《我爱书》。(由一学生演讲故事,题目为《我爱书》。)

甲:如果我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地爱上了学习,爱上了看书,那么学习将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不信,你们听一听,请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在学生中抽出男、女生各十名组成合唱队,合歌、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乙: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同学们,知道我念的是什么吗?对,新三字经。今天,有四位能说会道的小姑娘以快板的形成为我们吟唱了《新三字经》,这是一次很好的思想受教育受洗礼的机会,我们起来听听吧!

(由班级中的四名女生表演快板《新三字经》。)

甲:多么振奋人心的《新三字经》呀!应该说,好习惯能帮助我们敲开成功的大门。咱班的小博士胡京要为我们讲讲他取得好成绩的窍门,你们想学几招吗?好,请听演讲《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终生》。

(由胡京同学演讲)

乙:不愧是咱班的“老学宠”,真挺深奥的。下面,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瞧,有群漂亮的女生正向我们走来,他们说:“老师们,感谢你们的谆谆教导,我们一定努力学习,改掉坏习惯,将来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请欣赏舞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由十名女生跳集体舞,在歌曲即将结束时,十名女生排成呈半圆弧形,跪地高举手中的“书”,连起来读是一句话“培养好习惯,做个好孩子!”以此呈现本次班会主题。)

甲:沐浴着这优美的旋律,我心潮澎湃,心中充满激情,我建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宣个誓,全休起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预备起„„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7

本文以语文“奇思妙想”单元内容为例, 包括《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蔚蓝的王国》《皇帝的新装》四篇文章的共同点, 即单元主题是:“展开想象翅膀, 感受美好情怀”, 教学目标是:感悟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怀 (美好、真善美等) ;分析生动的情节、人物、描写等, 理解联想、想象与主旨之间的关系;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一、认识学生的认知起点, 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好

单元伊始, 为了点燃学生创作童话的热情, 明确学生在想象思维方面的学习起点, 在情境创设中, 我开展了自创童话和撰写童话分析报告两个活动。

具体情境如下:“元旦将临, 为了庆祝元旦, 展现学校话剧特色, 初一年级准备召开‘驰骋想象, 感受美好’童话展演。现需要我们为童话剧的演出创作童话, 必须为原创, 1 000 字左右。”看到这个活动后, 学生的表情是这样的。

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起点:他们喜欢读童话, 但不愿意创作童话, 主要是不知如何发挥想象来创作童话。学生在有些措手不及中写下了“童话”的初稿。在他们的童话初稿中, 学生的想象思维现状被清楚地呈现出来: (1) 童话创作没有主旨或主旨不明确或低幼化; (2) 童话创作想象力不丰富; (3) 想象天马行空, 不符合情理, 逻辑混乱; (4) 童话中没有描写细节, 情节不吸引人。

教师都希望学生的想象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于是, 我设计了撰写童话报告的活动:要求学生自读4 篇《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 从以下方面完成一篇关于童话的分析报告。即: (1) 童话中体现了哪些美好愿望? (2) 童话借助哪些想象来表达美好愿望? (3) 分析童话中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在学生的童话分析报告中, 他们重读了《安徒生童话》的经典篇目, 能总结出大多数童话会借助夸张、拟人的手法表达美好愿望, 初步感受到了美好, 但很少有学生能说清楚童话是如何建立起想象和美好愿望即主题的关系的。

二、深化拓宽学生思维, 让学生经历美好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学生存有疑问时, 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 要求他们:认真研读第六单元的四篇文章,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作者是怎样建立想象和主题的关系的。

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 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能把文章主题与想象联系起来, 理解了要想让想象变得有意义, 可以通过跌宕起伏、符合逻辑、在现实中能找到影子的情节及夸张和描写的手法来实现。这说明学生已经能够读懂别人的童话了。

读懂别人是第一步, 我还是希望他们能把理解的东西迁移到自己的创作中, 让想象实现第一次飞跃, 所以写作篇幅不宜过长, 因此, 在学完每篇文章后, 我会搭配想象思维的片段练习 (见表1) , 让训练由易到难, 从联想开始, 在此基础上展开关于联想的画面, 也就是想象。接着, 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进行有主题设定的想象练习, 然后训练自主确定主题的想象, 最后完成有情节的想象练习。

从学生的作业中, 可以发现他们的想象思维在不断完善, 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联想想象丰富

能把圆想象成太阳、篮球、珍珠、露珠、纪念章、果实、苹果、世界、月饼、黑洞、汤圆、象棋、眼睛、戒指、镜片、舞台追光等物体。

(2) 想象画面描写细致

清晨, 和暖的阳光照得人懒洋洋的, 如同母亲温暖的手, 暖融融的, 湖面映射出无限柔光, 粼粼地闪着微波, 仿佛熠熠生辉的宝石, 又像无瑕的一面明镜, 水波漾漾地送来潮湿的水汽, 打湿了在阳光下透明得仿佛绿翡翠般的树叶儿, 晶莹地摇摇欲坠地挂在上面, 蓦地, 一只鸟飞起, 抖落了几滴水珠, 清脆的歌声唤醒了一夜的沉睡。

——初一 (2) 班赵祎然同学

(3) 想象的主题有意义

舞台上的歌剧演员用依旧投入、饱满的感情演唱完了最后一个音符, 随着指挥结束的手势, 台下观众们从深深的陶醉中清醒过来, 音乐厅内静了一两秒, 随后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伴着这持续不断的掌声, 歌剧演员走到台前, 追光灯那银白色的光照在演员身上, 在她的脚下形成一片明亮的圆形光区, 在绛红色幕布的映衬下, 显得格外耀眼, 在观众一浪强过一浪的掌声中, 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仿佛一层银屑, 撒在演员的身上和周围。

——初一 (2) 班李秋熠同学

(4) 想象的情节合理, 符合逻辑

北边是地上散着枯败落叶的森林, 南边则是装着美食的铁栅栏, 鸟兄弟叽叽喳喳地讨论, 它们的未来何去何从。时光飞逝, 鸟兄弟长大了, 到了该去拼搏的时候, 哥哥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冲进萧瑟的树林, 独自闯荡;弟弟带着一颗贪婪的心冲进铁栅栏, 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它们约定, 一年后再相会。不久后, 森林慢慢长出了“绿”, 渐渐变得生机勃勃, 哥哥在这里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安了新家。弟弟在精致的笼子里成了人们天天称赞的小精灵, 吃着精细的食物, 但是在哥哥的眼里, 它精神萎靡, 身材矮小, 失去生活的目标。哥哥流着眼泪, 看着弟弟自顾自地给人们展示着它的“风采”。它突然觉得弟弟好陌生。

——初一 (2) 班姜维曦同学

(5) 能借助想象, 用诗歌的形式, 表现美好愿望

曾经我也幻想,

在未来的一天,

装满快乐的箩筐。

曾经我也幻想,

一切都会运转在划分的图纸里,

由你我书写。

曾经在海边孤单翘望,

在风中悠闲漫步,

希望那片云带走忧伤。

沏上, 一杯咖啡,

续写, 一次情缘,

为自己织梦。

饮尽, 苦涩的咖啡,

沉淀着, 我的幻想。

——初一 (5) 班赵宿宇同学

三、让思维变成习惯, 打开脑洞, 见证属于自己的美好

二度创作童话的时机终于成熟, 我先让学生找到四篇文章的共性,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制定出完整的童话评价标准。

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之下, 每个学生完成了童话创作的终稿。之后, 我将学生的作品编辑成册, 有的是在原有初稿的基础上修改的, 有的是重新构思, 完成了一篇新的童话。在他们的想象王国中, 我们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经历, 看到跌宕起伏的情节, 看到环环相扣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 看到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有的是那么遥不可及, 有的却唾手可得。

在单元学习结束后, 学生也不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你藏着一场梦, 一个大道理, 将它悄悄地书写在童话里。这时, 你发现童话早已不是妈妈张口朗读的时候的那个样子, 只有慢慢地品, 慢慢地读, 才能将这场梦做到天亮。

童话不只是给儿童看的, 更是给成年人看的, 它们是想告诉人们, 是想呼唤人性的真善美, 是想让奔波在现实中的人们看到, 一个理想的世界, 正如懵懂的小孩子一样, 天真、活泼、纯洁、充满希望。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 我找回了一些童年的感觉, 也找回了我生活中想象和幽默的灵感。

综上所述, 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可视, 我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 (见图1) , 从学生过程性和终结性学习成果方面认识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变化。

当学生沉浸在自己的童话中时, 作为教师, 我更沉浸在他们创作童话的过程中, 因为那是一段经历美好的过程。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8

一、求新——题型的设计要新颖,引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注意力才能集中,学习的效果才会增强。要想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由厌学情绪转变为乐学欲望。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大力倡导在练习中要体现一个“新”字即题型设计的多样化,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题型可以有口算练习、笔算练习、应用练习、选择练习、判断练习、综合练习、操作练习、竞赛练习、游戏练习等,让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口,还要动脑。而且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还可以有独立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设计练习时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小学五年级的《质数与合数》一课,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奇数有( ),偶数有( ),合数有( ),质数有( )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但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接下来出示了一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如果让学生个体完成,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于是,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果然,经小组讨论后,得出了很多结论。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这样,不仅题型有所改变,而且练习形式也体现了个体与小组结合的特点。

二、求活——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保持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道题的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三、求实——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衣服、电话机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子、布”等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授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只要精心设计,练习无处不在。课堂生成的这些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9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学会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也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很多人认为老师只要熟悉教材就能上好课,其实不然。作为现代的教师应当要着重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还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把知识教给学生。那该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分析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如:在讲解概率与统计的时候,让同学们猜想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和频率分别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幻灯片中抛掷硬币当场试验其频率,新鲜的实验方法让学生们兴趣大增,从而也得出了“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这一结论。这样学生对学习概率与统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2、抓住学生“善疑”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新课改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讨问题的环境。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例如给学生们提出问题“怎样得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刚学的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去推导,这样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课本上的公式,他们会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3、关注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及动手能力。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比如在讲数学几何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手工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的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到玩数学,带来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根据学生“争胜”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习的意识。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例如一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道思考题,哪一位学生第一个解决问题就能得到奖励,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

5、利用学生“喜玩”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例如:通过做一个摸棋子游戏来引出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这里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装着二十个围棋子,它们除了颜色有黑、白之分外别无区别。我们让学生随机摸出棋子,看看有哪些可能性。这样在他们玩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10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观应该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还应具有激励、导向、调整、反思、选拔、诊断等多种功能。

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引导,需要激励。学生的成长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发展的,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中,及时收集学生的成长资料,整合多方面的成长信息,准确地观察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有目的地给评价对象提出建议,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更好发挥潜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更上一层。

1.用发展的眼光,公证评价激励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不公平的评价,后果就是:不公平的评价会分离师生间的信任情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隔阂甚至是消极的对抗情绪,也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对被评价学生的冷落和孤立,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对后进生要施以更多的关爱,多点发现他们的优点,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

2. 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评价激励学生

有老师说过:我们要尽量尝试着去观察学生为什么会做他们正在做的这些事情,听他们所说的事情。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都是不同的。例如,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兴趣,与人交际合作的勇气以及学习的热情都是不同的,只有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考虑学生的各种学习因素的变化,全面地进行评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从而影响他今后学习的学习品质。

3.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

赫.斯宾塞说过: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令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多元智力因素等,评价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真实性表现。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他评、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评价的内容更应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可以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眼光去选择,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评价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正确的评价,适度的表扬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变化,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及鼓励,既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指引学生学习方向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加促进了教学。

平面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11

关键词:初学者;优秀;作品

【中图分类号】 G64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11-01

作为一门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的兴盛带动了一批批平面设计师的崛起,而这些平面设计师的最终理想,就是做出多而优的设计作品,在众多设计师中脱颖而出。作为当代设计的后备军,还在学校里的设计初学者们怎么样才能向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迈进,通过几年不断实践与总结,本文对此谈几点粗浅认识。在掌握设计基础的前提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 多看——提高知识水平,培养美学的鉴定能力

想要做出一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就必须有一个高的审美水准,如果连一件作品的好坏都无法品论,又如何做出优秀的作品,更别说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师是需要有广阔视野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有浓厚的文化知识,也要具备现代社会的时尚元素。多看优秀的作品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准。我们在看别人作品的同时,要观察设计师是怎样利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达成创作计划的目的;也要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可取之处,是不是自己可以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的欣赏与分析的过程中,逐步丰富自己对文字排版、图形组合、色彩搭配的技术知识,提高对美学的鉴定能力。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的不只是平面设计作品,还可以看摄影、建筑、动画等其他方面的作品。跨专业选择优秀的作品欣赏,全面的解读这些作品,能充实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思维想象,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灵感。

二 多想——积累创意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创意是平面设计的第一要素,没有好的创意,就没有好的作品。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新的构想、新的素材,是做出优秀作品的第一步。想要做到创新设计,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设计来源于生活,且设计的关键在于发现。我们应该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潮流,去挖掘生活中有很多被我们忽视掉的细节,用这些细节去创造出美好的设计作品。当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想法的时候,应该立刻用心记下来,不要忽视我们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想法,忘掉一个想法就放掉了一个成功的可能性。最好的办法是随身携带笔记本,把想到的看到的随时记下来,以后做设计的时候就可以从中提取想要的素材,加以推敲,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在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出我们敏锐的观察力,使我们对设计课题做出迅速的反应。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注重设计市场的发展趋向,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设计。

三 多练——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设计动手能力

图画是设计师的语言,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动手能力是基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多看,也要多练;不仅要多练,还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别人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设计理念跟自己以前有过的想法类似甚至是一样,只是我们自己已经忘掉的或者还没有开始动手。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怕做不好,就怕懒得做,也许有人只是比你早迈出去的那一步,就将你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除了必要的创作之外(如课堂作业),刚开始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模仿优秀的作品多做些练习设计,体会原作的设计构想,熟悉设计的步骤。再结合自己累积的创意素材,挑选觉得可行的方案进行设计。在设计之前,我们要考虑到作品的完成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为了阐明哪些信息,要表达什么,怎么样去表达,带有目的性的去设计,这样才能做出迎合设计市场的作品。即使多次的练习作品都不是很理想,也不应该气馁,应该树立自信,不怕失败。通过大量的练习,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设计动手能力,拿到成为优秀设计师的敲门砖。

四 多说——学会交流沟通,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

自古以来,语言就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问。设计师需要跟客户解说设计理念,培养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跟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成为了优秀设计师的必备素质。

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设计师更不能孤芳自赏。一件好的设计作品需要不断地推敲、不断的雕琢,作为平面设计的初学者,要不畏失败,敢于多说,学会与老师、同学交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集思广益,这样才能更有效做出优秀的作品。

有些学生从来不跟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想法可行,结果做出的作品往往不完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比不过大家的力量,更何况还是处在学习阶段的人,设计经验与理念都不成熟,多跟老师交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仅可以改正自己不足的地方,吸取他们的设计经验与理念,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为以后更好地与客户交流打下基础。

设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与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才能拥有丰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进而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解,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潜铁宇,熊兴福.视觉传达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1-04

[2] 周旭,余泳海.视觉传达设计概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02-1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篇12

一充分挖掘教材, 提供展示才能的载体

学生数学才能的展示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 就像一个篮球运动员秀自己的投篮神技必须要有一个适用的好篮球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深挖教材并结合学情, 提出并设计符合或稍高于学生才能水平——也就是最为接近学生发展区的问题, 使得学生借助这个问题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以对负数的学习为例。教材在以实例引入负数的概念后, 即在“议一议”环节提出问题:“选定一个高度作为标准, 用正负数表示你们班每位同学的身高与选定的身高标准的差异。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面对这样的问题, 因为缺乏相关数据可资利用, 我即选用上节课练习测试的成绩单以作替代, 并向学生提出:“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数, 你们能不能用最快最准确的方法, 帮助老师计算呢?”面对这样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试图直接将各位同学的成绩相加然后做除法得出结果;有的学生考虑到老师的问题必与新学习内容直接相关, 因而先向书本寻找方法, 于是直接采用了教材内“议一议”的相关提示, “选定一个分数作为标准, 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分数与选定的分数标准的差异, 然后再进行计算。”显然, 后者采取的方法, 其计算量明显小于前者, 因而得出结果的速度也最快。这样的教学活动与过程的进行, 在拉近学生与正负数的距离、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还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智慧的平台,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拓展课堂空间, 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既然展示平台是为学生搭建的, 教师就要尽力帮助学生登上这个平台进行才能和智慧的展示, 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教材在前言中有这样的话, “你 (指学生) 可以尝试着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再与同伴议一议, 然后读一读教科书, 听一听老师的讲解, 再试一试解几个问题。”对于这些教材设定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拿出时间, 支持与鼓励学生真想、真做、真议和真读, 使学生们在想、做、议、读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提高对教师的讲解“听一听”的针对性, 提高对解决问题的“试一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掌握的必要。通过想、做、议、读、听、试、操作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学生们的活动, 给学生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 既会帮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与快乐, 也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迅速发展、能力的迅速提升和学习意愿的迅速强化。

三积极鼓励, 克服展示的心理障碍

在教学实践中,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勇气展示自己的数学学习成果。一方面, 这与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 担心出错有损颜面、别人说风凉话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缺乏较多的成功体验, 不够自信有关, 因而才会有学生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或不敢展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展示观念, 正确认识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示, 告诉学生它无关颜面与风头, 只是数学学习与实践的另一种方式, 是对学生学习成果与水平、能力等的另一种检验;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展示自信, 如及时指出学生展示过程中值得肯定、表扬的地方, 对学生多等待、多鼓励、多期待、不打击、不漠然、不挖苦等, 帮助学生积累对成功的感受与对自我数学学习水平与能力的自信等, 从而提升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成果与智慧的意愿, 改善其精神, 并付之于行动。

总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搭建展示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 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体现其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可以促进学生展示才能、表现智慧和体现价值,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充分挖掘教材,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载体;二是拓展课堂空间,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三是积极鼓励展示, 克服展示才能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主体,教学效果,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袁文生.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怎样对待学生的表现欲[J].理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版) , 2012 (1) :103

[2]马延娟.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表现欲[J].赤子 (中旬) , 2013 (11) :124

《展示设计》学生学习指南 篇13

我国传统教育在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点。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色色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研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一样,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是同时与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

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

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浏览器、E-mail、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与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

1、出示一瓶从学校附近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

1、提出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研究,主要研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研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5、社会实践:全班分成四小组研究四个主题: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现状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现状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研究成果

7、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2、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研究成果,与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研究报告。

▲活动过程:

1、各研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作用,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关于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

上一篇:桃的颜散文下一篇:编排裁判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