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能力

2024-08-18

选题策划能力(精选10篇)

选题策划能力 篇1

编辑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与组织者, 作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担负着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任, 尤其是音乐编辑, 更是在陶冶社会民众音乐情操和营造社会良好文化氛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传统信息在体育媒介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更新速度逐渐加快, 传播途径越来越广, 对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探讨提高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途径, 对推动编辑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编辑选题策划的根本要求

(一)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音乐编辑需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尤其是音乐文化活动与学术活动, 保持对时事热点、宣传导向与政策措施的敏感度与关注度, 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与敏锐性, 以及对音乐编辑工作的热情, 积极收集音乐文化信息, 才能及时策划、组织和实施优质选题。

(二) 深入理解与解读政策

音乐编辑的选题策划活动需要符合国家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 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开展选题策划工作, 这需要音乐编辑选题策划活动深入理解与解读政策, 在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选题策划方面做到慎之又慎, 切不可进入媚俗误区或者危害民族团结, 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三) 注重传播优质文化

音乐编辑担负着陶冶社会民众情操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所以在选题策划时需要注重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 保证选题内容的积极向上、情感丰富和雅俗共赏, 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宣扬社会时代的主旋律, 提高社会民众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音乐编辑选题策划时的能力要求

(一) 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

音乐编辑在选题策划时, 需要坚持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原则, 将传播文化知识和满足社会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选题策划的首要任务。因此, 音乐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活动时需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一方面, 音乐编辑需要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 坚持音乐舆论的正确导向, 积累与传播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和文化进步发展的知识与技术, 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 促进国际的音乐文化交流,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另一方面, 音乐编辑需要有创新意识与进取意识, 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需要为其提供音乐活动动态, 将更多有意义和价值的音乐知识传递给他们, 引导民族音乐向正确方向发展, 以音乐精品服务和回报社会。

(二) 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

音乐编辑需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与文化功底, 熟悉不同地方的音乐特点, 掌握中西方的音乐理论, 了解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活动和音乐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动态, 满足音乐选题策划的专业要求。同时, 音乐编辑需要有良好的文化通识, 对传统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红色音乐文化、异域音乐文化和当代音乐文化进行充分的学习、吸收与审视, 可以与不同层次的创作者与爱好者进行互动交流, 从而提高在选题策划时的洞察力与判断力。

(三) 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

首先, 音乐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需要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 依据社会需求变化与市场影响, 调整选题策划的内容, 并保持个性的相对稳定, 可以吸引社会和市场的关注度。其次, 音乐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需要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 对社会和市场需求有良好的预判, 可以综合信息分析的结果, 确定选题策划的方向与内容, 保证其工作开展的效果。最后, 音乐编辑需要有稿件处理的能力, 既可以围绕重点栏目进行专题策划, 又可以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组织约稿, 将选题策划活动落实到行动中。

三、音乐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的步骤

选题策划不仅体现了编辑的巧妙构思, 而且凝聚了编辑的心血, 只有构思精巧和创意新颖的选题策划才可以吸引社会的关注, 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 音乐编辑需要注重选题策划的步骤, 保证选题策划工作可以获得成功。

(一)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在开始选题策划时, 音乐编辑需要集合选题内容、需求和目的, 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 以便为确定选题策划策略和制定选题策划方案提供依据。收集与整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 指令性的信息。传媒作为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 需要与党和国家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所以音乐编辑只有了解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工作方针与发展规划, 才可以保持选题策划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体现节目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2) 受众群体的信息。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 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层次不同, 不仅在兴趣与爱好方面体现出差异性, 而且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相同, 只有了解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 才能确定选题策划的目标与方向, 避免工作的无序性与盲目性。 (3) 市场竞争信息。现代传媒需要面临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两面夹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做到扬长避短和准确定位, 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4) 自身信息。音乐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需要对自身信息进行整合, 依据实际条件进行量体裁衣, 注重突出人物的特征, 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 为选题策划注入生命力, 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

(二) 选题策划策略的确定

在完成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后, 音乐编辑需要对选题策划的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反复推敲, 以确定选题策划的策略。策略确定可以采取如下途径: (1) 内部讨论。总编辑组织编辑、制作和发行等各部门的负责人开展座谈会, 围绕选题策划进行讨论交流, 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发现选题中的优势与不足, 并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 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形成方案。 (2) 专家论证。专家作为行业权威, 既有丰富经验, 观察力和敏锐性又比较高, 其意见值得尊重。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需要邀请专家进行座谈, 对原有选题设想进行论证, 以激发新的灵感与思路。 (3) 受众参与。虽然受众可能没有专业的编辑眼光和丰富的传媒知识, 但是其感性体验却可以拓宽音乐编辑的思路, 使选题策划更具有针对性。音乐编辑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和座谈等途径, 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 倾听其想法与见解, 增加选题策划工作的可行性。

(三) 选题策划方案的编制

在确定选题策划的策略后, 紧接着需要进行方案编制工作, 以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编制方案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 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社会方向, 宣传社会的正能量, 传播有益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知识与技术, 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2) 目的性原则。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需要明确意图与受众群体, 主要着眼于满足某一层次的受众需求, 解决某方面问题, 提高选题策划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 可行性原则。在选题策划时需要做到量力而行, 从资金状况、制作水平和演员阵容等各方面的实际出发, 对将要面临的各种困难有清楚的认识, 确保选题策划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地开展。

四、提高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途径

(一)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一方面, 音乐编辑需要融入社会和观察生活, 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和国家发展相互结合, 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 体现选题策划工作的社会意义。同时, 音乐编辑需要用心感受生活, 保持对生活焦点与热点的关注度, 可以透过现象发现其背后本质, 通过选题策划去弘扬社会价值;另一方面, 音乐编辑需要增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意识, 注重引领时代风貌。社会是复杂多元化的, 既有积极向上的主流层面, 又有低俗平庸的流行层面, 所以在选题策划时, 音乐编辑需要坚持道德原则与底线,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积极挖掘与探索弘扬社会时代精神的选题, 促进社会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

(二) 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

首先, 音乐编辑的选题策划需要注重内容新颖性, 对某一方面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现象有独特的视角与认识, 经过专家与学者的分析、梳理和论证, 增强其社会意义与价值, 满足社会民众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心理需求。其次, 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需要做好与其相配套的包装、设计与营销工作, 将选题策划的理念灌输给受众群体, 采取合适的作品包装形式和市场营销手段, 保证受众与市场可以接受选题策划的成果。再次, 在进行选题策划创新的过程中, 音乐编辑需要坚持自我批判精神, 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例如, 在全社会都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的时候, 音乐编辑可以独辟蹊径, 对基础性和常识性知识进行选题策划, 让社会民众在对焦点和热点产生审美疲劳时, 吸引社会民众的关注度。最后, 音乐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需要善于发现市场需求。随着社会资源的丰富和共享, 以及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发展, 选题策划工作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所以为了同样资源、市场和社会中脱颖而出, 音乐编辑需要善于发现市场的需求, 注重选题策划的创新角度和思路, 做到与众不同, 使选题策划工作得到市场的认可。

(三) 提高编辑的基本功

一方面, 音乐编辑需要掌握编辑的基础知识与技巧, 了解不同内容与题材作品的编辑方式和加工程序, 以及需要满足的要求与标准等, 做好版式设计、内容评判、成本核算和产品营销等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编辑有丰富专业知识与娴熟的编辑技巧, 才能为选题策划工作提供有力地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音乐编辑需要有广泛兴趣与良好学习能力。在信息多元化的开放社会, 人们生活中的选择性大大增加, 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音乐编辑需要对生活和工作保持饱满的热情, 培养广泛的兴趣, 注重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拓宽选题策划的思路, 可以与专家和受众围绕选题进行多层次的交流, 保障选题策划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四) 坚持品牌战略的观念

音乐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工作时, 需要将其提高到品牌战略的高度, 既要完美展现选题策划的内容与形式, 又要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树立选题策划的品牌形象, 既要让社会和受众认可选题策划的成果, 又要感受到选题策划工作背后蕴含的诚意, 体现出选题的鲜明特征及其附加值, 让选题策划在社会和受众中取得良好的口碑。

五、结束语

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音乐编辑需要了解选题策划中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深入理解与解读政策和注重传播优质文化的根本要求, 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业务素养, 把握收集音乐编辑信息、确定音乐选题策略和编制选题策划方案等选题策划的步骤, 从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编辑的基本功和坚持品牌战略的观念等方面, 真正提高自己的选题策划能力。

摘要:本文先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深入理解与解读政策和注重传播优质文化等方面, 阐述了音乐编辑选题策划的根本要求, 又从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业务素养等方面, 分析了音乐编辑选题策划时的能力要求, 以及收集音乐编辑信息、确定音乐选题策略和编制选题策划方案等音乐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的步骤, 最后从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编辑的基本功和坚持品牌战略的观念等方面, 探讨了提高音乐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途径, 以期为促进音乐编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音乐编辑,选题策划,途径

参考文献

[1]侯旻霞.现代传媒中音乐编辑行为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 2008.

[2]侯旻霞.现代传媒中的音乐编辑行为过程解读[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8 (03) :77-84.

[3]刘继方.从音乐图书出版中探寻音乐编辑原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4]刘畅.音乐类辞书编辑策划行为的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

[5]陈晶晶.多元理论与专业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评《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0 (02) :109-112.

[6]吕品.音乐期刊编辑的素质构成及提高途径[J].音乐天地, 2013 (10) :4-8.

[7]王力博.传播学视野下的音乐编辑活动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 2012.

[8]恽星.音乐编辑的内涵与外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选题、策划与包装 篇2

今年以来,《开封日报》在改版中,将原有以周刊形式出现的《健康周刊》等三块专刊改为每天一版的文化生活类专刊,不仅增加了版面,且天天有版面与读者见面,既丰富了版面内容,又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汴梁晚报》去年扩版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专刊的版面。那么,如何在如此众多同类内容的报刊中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愿以一点心得与大家共享。

选题要到位

媒体在面对受众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能否深入人心、贴近大众。开展有内容的服务,这是专刊的一大方向。在这类版面上,内容大体包括消费购物、居家美化、生活保健、健身美容、饮食天地、旅游娱乐、休闲时尚等,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均可在此类版面上觅得,侧重生活服务及娱乐言情,是党报功能的一种有力延伸和补充。

一个栏目要办出特色,并有长久的生命力,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大部分读者在拿到报纸后都是先浏览一遍,这浏览就是在搜索自己感兴趣、认为有用的东西。对生活专刊的编辑来说,就是要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最实用的信息,久之使读者感到这份报纸不但可读,而且可用,继而产生更多的信赖感、依托感。《开封日报》的《旅游》版在每年长假前,都和旅行社结合起来,为准备出游的市民当参谋,介绍旅游线路、出游注意事项等文章,很多市民称赞“一报在手,出游不愁”。仅仅实用、实在还不够,我们还努力给读者以实惠。《地产》版、《家居》版在为配合开封市旧城改造刊发的一组有关房屋拆迁、旧城改造等稿件以及开封市家居购楼指南,让市民一目了然。

此外,专刊贴近大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读者参与。专刊编辑可以适时地搞一些活动,让读者参与,使版面更具亲和力。比如《汴梁晚报》的《地产》与《家居》这两个专版,这些年积极推动房地产及家装市场的发展,连续组织读者与商家共同参与看房直通车、家装直通车活动,《医药宝典》版甚至将省会健康采风团在今年5月份开到了郑州,这些互动的活动均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实践证明,话题讨论、命题征文、专题竞赛、有奖竞猜、评选活动等参与性栏目或活动,不仅能激发读者参与、求知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够较好地实现专刊的导向性、服务性。

策划必点睛

策划,通俗地说是出点子。专刊的策划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认清大局,主动地去创造甚至预见一些重点题材。编前会、选题会等研讨会可以经常集思广益,确定主题和形式,力求突破固有模式。众所周知,专刊的专业领域比较窄、固定,在了解这个行业的大致情况后,就要投入一定精力分析研究相关的“热点”,因为只有“热点”真正热了,专刊才能显出其“专”的长处。因此具有策划意识,是一个编辑特别是专刊编辑必备的条件。

所谓“热点”,就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要抓住它向纵深探讨,再对这些“热点”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包装,使其成为亮点。上个黄金周之前,《汴梁晚报》的《旅游》版即策划了《长假旅游——跟我走吧》专版,以精美的图片、详细的介绍,为广大读者做文字导游,让读者眼前一亮,给人以全新的感觉,社会效果很好。由此可知,策划是创新最有效的手段,一发牵动整体,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还应当注重总体视角,引入组版概念,搞集约式报道、规模化供给,这也能使版面变得“人无我有”。对某一读者比较关心的事件,作集约式报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汴梁晚报》的《健康》版,曾在长假期间策划了以长假保健为主题的专版,连续3天编发了长假期间的保健文章,除了长假的保健、健身项目介绍,还配发了出游安全注意事项等系列相关文章,原本比较普通的报道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充分体现专刊的长处,报纸的公众影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要使专版的活力长存,就必须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这要求编辑得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注意捕捉读者的兴奋点,捕捉生活中的流行风,做好、做透文章。在保证各栏目内容有序刊出的同时,专刊编辑应有足够的专业敏感性,在平淡中捕捉热点,以快速、强化的方式推出。

包装应出彩

改扩版面不外乎两个内容,一是使栏目设置更趋合理,二是使版面设计更为悦目,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快餐文化迅猛兴起,一些外在形象的因素在人们的视觉选择中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在形象包装精美,往往就容易拉住读者匆匆扫视的目光,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从而诱使读者关注你、阅读你。事实上,比较于新闻版,专刊的版面形式更易于做到变化多端、时尚新潮。编辑可以根据各版面内容的特点体现不同的版式风格,或简洁明快、或清新典雅、或时尚怪异,以此走一条抓住读者视觉的捷径。

进行版式创新,不仅是打破旧有的模式,进行一番新包装,同时也是让版式与内容有机融合,成为整体。这是版面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也是版式适应不同读者对象的必然。

如今的《开封日报》、《汴梁晚报》专刊正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新版式。如《流行》版以时尚见长,这是符合这个版面读者对象的阅读要求的,粗线条加框处理,既清晰又分明,图片放大处理,间或用抢眼的图片打破版面的沉闷。《教育》版则从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配以适当的图片,轻松活泼,不拘一格。《家居》版明快淡雅,《旅游》版明丽欢快,《健康》版大气从容……所有这些都使得专刊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脸”,是风格为版面贴上了有特色的标签。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

新闻采写中的选题和选题策划分析 篇3

新闻选题主要包括标题与主题的选择, 主题的选择即中心思想与新闻观点的选择。在新闻报道中, 所有内容应围绕主题展开, 这样才能让新闻有吸引力[1]。而标题的选择则是合适新闻标题的确定, 新闻标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既能够突出文章主题, 又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 一则新闻传播效益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好的标题。

新闻策划内容包括对已经发生新闻的采写方向、新闻线索收集及后续报道的深入。良好新闻策划能够使新闻事件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使短新闻传播效益提升、长篇新闻有深度、事件描写更详细。

2 新闻采写选题技巧分析

2.1 题材应贴近我国基本国情

新闻采写选题应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及政治主旋律, 以我国各项方针政策及基本国情为出发点, 真正发挥新闻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因此, 在新闻选题时, 要求新闻采写人员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与制度, 注重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事件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 如“高物价上涨对高校食堂以及学生的影响”选题, 新闻采写人员就应结合国务院相关政策, 将政府提出的给予高校学生伙食补贴这一政策体现出来。

2.2 题材应贴近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

新闻报道中, 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新闻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3]。因此, 新闻采写人员在选题上应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 通过深入基层群众, 挖掘基层中可用于报道的新闻素材与事件, 记者通过深入了解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才能报道出吸引民众的新闻, 在拉近新闻与民众距离的同时, 实现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选题上应彰显人文特性, 引导正确的舆论, 传递正能量。例如, 针对我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扶老人难”现象, 就可以进行相关的选题报道, 选题上侧重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 如扶老人得到回报等。通过贴近群众生活及传播积极向上的观念, 全面提升新闻报道的全面性。

3 新闻采写选题策划技巧分析

3.1 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各种素质能力

新闻采写看似仅仅是对已经发生事件的报道, 通过对事件进行组织并传播给受众, 但是要完成这一工作却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新闻事件的价值与新闻吸引力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敏感性与社会责任性, 从同一事件中挖掘与他人不同的观念或者新闻报道方向。例如, 在“5.12大地震”的报道中, 一则“地震男背妻”的新闻瞬间火遍网络, 在所有记者都在关心地震的伤亡与现场情况时, 该记者从亲情方向入手, 收获出其不意的效果。

此外, 新闻工作者在选题策划时, 还应兼顾新闻的全面性与深度性, 把握受众关注点, 反映民众的心声与想法, 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策划的完整性与报道全面性[4]。

3.2 坚持走群众路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物质得到满足, 在此基础上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一需求下, 各个阶层对身边事的关心度不断提升, 新闻媒体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选题的策划上应从民众关心的日常事出发, 使新闻表达的内容使民众喜欢看的, 寄托民众的思想情感, 反映群众的诉求, 为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 使新闻达到推动老百姓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作用。

3.3 借助现代新媒体提升新闻深度

在以往的选题策划中, 新闻采写者对民意的调查往往是在小范围进行的, 这使新闻报道常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新闻传播效应及新闻舆论导向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 在选题策划中,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工具, 收集更广泛的民众意见, 以期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报道。例如,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对民众搜索与点击量较高的内容进行分析, 找出民众的关注点,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事件报道, 使新闻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4 结语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做好新闻选题与选题策划工作对提高新闻采写质量以及新闻传播效应有积极意义。因此,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选题与策划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走群众路线及充分结合现代新媒体工具, 使新闻报道质量不断提升, 进而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摘要:新闻采写既是新闻传播最关键的步骤, 也是新闻传播质量与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进行新闻采写前, 好的选题与策划是新闻采写成功的一半。因此,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新闻选题与选题策划环节。本文结合具体事例, 对新闻采写过程的选题与策划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写,选题,策划

参考文献

[1]李道荣.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J].当代传播, 2010 (1) .

[2]王凤俊.浅谈新闻采写选题和策划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 2013 (11) .

[3]周阳.加强选题策划, 打造内刊品牌[J].青年记者, 2016 (5) .

从选题策划到审读报告 篇4

选题策划

关于选题策划,一曰抓名家书稿,但不迁就作者。“金黎组合”从社会需求出发,为名人策划选题,让名人服从选题,心服口服地就范于“选题”。好多时候,并非名人有了选题、有了作品后,他们去争取作品,包装出版,而是他们捕捉名人、定制名人、挖掘名人、以信誉和责任心赢得名人。二曰客观上帮助名家拓展,主观上成就自己策划。他们不是“一本书主义”,而是着眼于长期合作、长远合作。即使一本书,也要千方百计拓展它的覆盖空间,为争取的效益极限不遗余力。三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最大限度地占有选题策划的高质量信息。“洞悉潮流,与时俱进;号准脉搏,获胜选题”,这就是“金黎模式”的占领信息高地的秘密所在。

——郝振省

选题的产生有多种途径。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编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需求而制订的。 如目前十分畅销的《中国震撼》,就是陈昕同志提出选题意向,由作者张维为同志完成的。一种是作者投稿,编辑经过选择、加工形成的选题。如目前长期盘踞在图书排行榜上的家教图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由作者自由投稿,编辑经过加工、组织营销而实现的。

——周百义

选题策划是最能体现整合营销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从选题策划中的几个重要方面看他们如何体现整合营销的思想。首先,从战略层次看,选题策划必须体现出版社的整体发展战略。第一,要运用SWOT(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战略分析方法,对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并把这一点作为选题策划的出版点,选题策划就是要在分析本出版社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以选题来强化优势,力避劣势,抓住机会,摆脱威胁。

第二,从观念上看,选题策划必须体现顾客导向,一切以满足读者或者客户的需要为核心,以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这和营销部门的任务和目标完全一致,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选题策划者。现在很多策划编辑往往从某一个角度尤其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选题,也许某一两次可能取得偶然的成功,但决不可能成为一种系统的、可持续性的选题策划方式,也与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选题策划编辑的。

第三,从供给者来说,4P理论中的产品(Product)直接就是选题策划的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场细分条件下提供有特色的产品;产品定价(Price)因素是策划的一项重要职能,它必须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同类产品的价格、成本以及产品的消费弹性来决定定价;渠道(Place)是策划人员在选题策划的战略分析中必须认真考虑的要素,所策划的选题给谁看的,如何才能有效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如果策划人员单凭顾客需要但不考虑自身的发行能力和渠道优势,他所策划的选题就不可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宣传促销(Promotion)同样是策划人员的重要职责,因为最了解产品特点和读者需求特点的是策划人,他们的参与对宣传促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蔚华

组 稿

组稿是编辑工作中的一环,也是出版工作中一个关键的节点。书稿的类型不同,作者的层次不同,组稿的方法也就不同。组稿一般有如下三种方式:

一是出版社提出选题,约请作者写稿。如知识读物、教科书、普及性理论读物。

二是出版社有出版计划或出版方向,有选择地向作者约稿。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出版上,因为此类出版不是按出版社的要求如何写,而是根据作者自身的写作情况而定。如文学作品,作者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来创作。如王跃文、肖仁福主要写机关小说,唐浩明主要写历史小说。学术著作要根据作者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来考虑出书的选题。如武大的赵林老师主要是研究哲学的,易中天老师是研究中国文化的。

三是出版社提出选题意向和要求,约请社外专家和学者拟编撰方案,组织作者。此类出版社主要指大型的丛书、选集、全集和工具书。如汉语大字典,辞海,鲁迅全集等的编撰。

——周百义

组稿有间接组稿和直接组稿两种方式。间接组稿是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约稿简则、征稿启事或散发编制好的约稿信, 没有明确的题目和确定的作者, 编辑与作者不直接接触;直接组稿则是编辑直接向确定的作者约稿。直接组稿又分为定向组稿和非定向组稿,定向组稿是按照选题规划或组稿计划进行的,有明确的题目(或主题), 有确定作者;非定向组稿是实现组稿计划的一种灵活战术, 带有随机性(不是随意性),编辑参加各种会议,同作者交谈或通过其他途径意外发现好的题目,随即约请作者撰写,发现好的文章,征得作者同意, 随时“抓”到手, 这可以说是一种“计划外收人”。

——张 亮

审读报告

对于审读报告我们要有新的认识。第一,要确保导向。我们要明确审读报告是干什么的, 要体现出版功能, 要有魂。审读报告要看书稿内容是否传播了为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有用的知识、信息,这是审读报告的魂。第二,要创新。这是审读报告的核心内容。出版是传播知识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审读报告要反映书稿有无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第三,质量控制。有了创新点还不够,还要看书稿是否符合出版质量水准,这是体现出版专业水准的基础性工作, 达不到标准不行。第四,要有学术评价。审读报告不仅仅要有政治评价,还要有学术评价。究竟稿子的重点在哪里,哪几个创新的知识点做得最好等等都要体现出来。第五,要有政治法律评价。内容违不违背国家法律,是否违背民族、宗教习俗, 在法律上能不能站得住脚,这些都要在审读报告里讲清楚。第六,要有文化评价。古人说过,言而无文,传之不远。所以,文章既要漂亮也要有内容。第七,要有编校标准。基本的常识问题、错别字问题必须解决。

在数字化的条件下,各种规范、各种实用软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为我们坚持导向、创新评价、学术评价、质量控制、政治法律评价、文化评价、编校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条件, 因此我们应把审读报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有用。撰写审读报告不是走过场,不是应付检查,而是将它作为我们提升出版质量,体现出版功能,促进出版更好地繁荣、更好地走向世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邬书林

在出版质量的链条中,编辑处于一个核心位置,在编辑业务的链条中,书稿的审读与审读报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抓编辑出版质量的提升和保障工作,就应该抓实、抓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而不是大而化之地讲,大而化之地抓,不会有实在的效果,也是大家所不愿意的。

审读报告不但要符合标准和规范,而且其中的学术含量、思想含量、文化含量、理论含量、科技含量,包括文采的含量也要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期的努力。

——郝振省

出版工作是生产精神产品的,负有宣传思想理论、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崇高使命。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使读者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获得共同进步的力量和智慧。为了完成这样神圣的任务,所有的出版工作者,应该兢兢业业,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首先是要做好作为整个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其中又要花大力气抓好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稿件的审读,决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这是实现上述神圣使命的重要保证,是出版人能够着力提高自己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出版的一种专业工作。

——邵益文

尊重作者:编辑所要加工的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所以要分外谨慎认真,概括地说,就是尊重作者。尊重作者主要是尊重作者的作品。编辑既代表出版社,又是以个人身份同作者打交道,在编稿时免不了有个人的见解。但要注意,在编稿过程中要善于转换立场,全面审视。首先,要站在读者立场上。拿到稿件,第一件事不是“审”,而是“读”,编辑是稿件的“第一读者”。读和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他们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表达形式?有许多问题,站在审稿者的立场上无法理解,站在作者的立场就可以理解了。最后,才是站在编辑或编辑部的立场上。

编辑含量:现今出版的书籍当中,编辑含量越来越低了,常常是,作者书稿几乎径直通过出版社到达读者手中。许多编辑和出版社不愿意做这种案头苦工,稿件稍有毛病,便不耐烦,抱怨作者;或者“贵手”高抬,放任这些毛病存在。总之,完全不懂得自己应当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我们总说继承老一辈出版人的优良传统,传统何在?提高书中的编辑含量即为其一。

编辑家的文字:主要是指为编辑业务而写作的文字,即所谓“编辑应用文”,包括选题报告、审稿意见等“内部编辑业务文件”,与作者、读者的往来通信等“编辑工作书信”,以及为书刊撰写的出版说明、内容简介、编后记等“书刊辅文”。内部编辑业务文件用于出版社内部交流,文字应当直来直去、观点鲜明、行文简洁;书信是给作者、读者的,文字要讲究、周到、委婉(不然或者引起作者的轻视,或者难以接受你的意见);辅文则印在书的显要位置,往往代表编辑部的意见,要客观而收敛。总体特点是:文字简洁、条理清楚、观点鲜明、态度平和、讲究文气。其综合要求之高,似不亚于作家、学者之文字。这也是当下许多出版社编辑所欠缺,出版社也不重视的。

书稿档案:一本书的书稿档案应整理细致、完备,尤其给作者的回信,由责编拟稿,上级核稿,然后把核后的原稿存入档案,核稿人的修改如实在案,从而后人可以看到一本书的出版史的全貌。

——汪家明

书感是一种悟性,是对书的直觉判断力,对书本质特征的感悟力。简单来说,当一个编辑面对一堆文字和图像材料时,他应该懂得怎么编辑,怎么整理,怎么加工,才能使这些材料编得像一本书,一本令人喜欢的好书,一本符合读者期待的书,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就是书感良好的人。

为了保证图书质量,编辑需要从专业的角度给作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对书稿进行加工和修改。所谓专业角度的意见,一方面是从学科专业的要求出发,指出书稿在内容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从编辑出版专业的要求出发,告诉作者怎样才能把一本书稿做成一本符合读者期待的书。这就要求编辑既是某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又是出版领域专门人才。文学编辑常说好的小说是折腾出来的,因为许多好的小说都经过编辑提意见,作者再三修改。这就是“折腾”的意思。

——李 昕

编辑加工管理

书稿审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向问题。学术研究无禁区,但出版有纪律。书稿审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现政治、民族、宗教、外交等敏感问题,并在审读报告中指出来。敏感问题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本身蕴含着很多信息,有着很多前因后果,潜藏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范围场合,可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面貌出现。发现了已处理的,要指出来,把握不准的,更要提出来,请复审、终审处理。

2.创新问题。相对于研究、创作,编辑出版是处在下游的一项工作。近些年,社会环境比较浮躁,加上考评体系的原因,研究、创作也不免脱俗、泥沙俱下。现在虽然经过上游的选择与筛选,但每年的新书品种仍有几十万种,其中很多质量不高,且存在着重复出版、跟风炒作等问题,这与出版的本质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书稿审读过程中,要重点判断书稿内容的创新性,在审读报告中,把选题的创新点提炼出来。如,相比同类图书,选题有什么拓展和特色,在观点、资料、视角或者方法上都有哪些突破等等。

3.双效评价问题。书稿审读,应该对书稿有双效评价,既审视书稿的市场销售价值,更审视书稿的社会价值。这实际上也是对编辑社会责任的一种考察。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迷失方向,仅仅关注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

——李 岩

不管出版市场如何变化、业态如何融合、模式如何创新,质量的要求不会变,出版的使命不会变,文化的责任不会变,需要转变的是我们的质量理念,需要提升的是我们的管控方式。这不仅仅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内容,更是企业经营的内在需要。

在质量管理方面,要着重推动“三个转变”:一,由“管理”向“治理”转变:首先是制度体系化,其次是责任人人化,最后是考核可量化。二,由“培训”向“实训”转变。“教”要重点培训,“带”要以老带新,“练”要项目培养。三,由“责任”向“文化”转变。创造质量文化,要讲清责任,要培育职业信仰,还要有典型引领。

——林清发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出版社应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视图书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考核上引导编辑多做精品力作。

第一,以制度实行全程管理控制。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要经历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关系到图书的质量。应依据国家有关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覆盖编辑出版发行全程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校对、印制到发行、重印等工序明确规定和要求。

第二,以人才保证落实岗位职责。有了完善的制度,关键要落实。落实靠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从广义上讲,图书的质量与其出版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人才有关,但关键是作者人才和编辑人才。好作者的发现要靠好编辑。因此,出版社要特别重视编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第三,以导向引领多出精品力作。出版社自转企改制后,更加重视经济效益,竞争也日趋激烈。出版社要保证图书不出问题,除了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外,还应在考核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编辑多出好书,鼓励不同岗位人员尽心尽责。

——沈元勤

书 评

书评的根本目的是弘扬优秀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同时批判错误思想和学术观点,引导读者“知书识理”。为此,书评者自身必须努力学习和力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学术水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决然不行的。必须以公平、公正的学术良知对待所评的书刊。摒弃名利之心、亲疏之别、门户之见,还作品以本来面目。

书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必须坚决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反对穿靴戴帽,避免简单的“三段论法”(一概括内容,二夸饰优点,三轻言不足)。力求一书一品,富有个性。要讲究词章,“写谁像谁”,防止千篇一律。文章要有灵气,能引起读者兴趣。知书须知人。对原书作者应有一定的了解。如此,对作品的风格、特色才有生动的描写,也能写出书里书外的故事。忌用绝对化评语。如“首创作品”、“填补空白”之类词语应当慎用。举一反三,扩大知识面。书评不必拘泥于所评之书,作者应尽量向读者提供新的信息、新的相关知识,提高书评的含金量。

——潘国彦

由谁来给予读者培养和帮助呢?从根本上说,这需要全社会着力于提高国民的阅读素养。当然,最直接的问题还得回到全民阅读的具体实践中来。那就是需要下大力气来开展图书评论。出版社自然要在开展图书评论中发挥着直接的、不可推卸的作用。出版社真诚地推介好书,甚至要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只是现在出版社的诚信已经很受读者的怀疑,很容易被怀疑为着商业利益的驱使。从来只有出版社说自己的书好,似乎还不曾有过自觉地公开出来批评或者检讨自己劣质书的事情。

那么,读者相信谁呢?这就需要独立于出版社之外的书评人的帮助。这是第三方评价,应当相对公正客观,引导出于公心,批评出于正义,应当是读者最需要的帮助。全民阅读社会,需要一个健康完备的书评界的支持。然而,直至今天,我们大量的书评都还是出版社和作者组织来的,这里也有好书评,但大多数还只是一种产品推介。我们需要独立的书评。然而,又由于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爱面子的毛病,即便是独立书评也还要顾忌到被批评者的面子和关系。如此一来,到底谁来帮助读者,真还是一个问题了。

——聂震宁

一篇合乎章法的书评首先展现给读者的是其“描述格”,即书评作者要客观记述和反映被评介书籍“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书评作者对所评介书籍的描述,主要分为外在物质形态和内在内容特征两部分。外在物质形态与版权页上的书目著录信息大致相同,即对所评介书籍的题名、责任者、出版时间、出版者,甚至页数、开本、定价等作介绍,出色的书衣和书籍装帧也值得鉴赏并向读者作审美推荐。而内在内容特征方面,则需要对所评介书籍的篇章结构、主题、研究成果等作简要叙述,而这又与“书目提要”的文体性质颇为接近。

书评还要向读者解答被评介书籍的各种“为什么”。比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该书?内容结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种结构是为了反映什么主旨?此外,还应分析该书的审美效果或论证效果。比如,对读者有何感染力和说服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效果?总之,书评的“解释功能”要求书评作者深入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这种感受首先是书评作者通过对所评书籍的阅读而获得的,然后再用文字描述出来,以对读者产生影响。

书评还须明确回答被评介书籍“到底怎么样”这一重要问题。“评价功能”的发挥建立在“描述功能”“解释功能”的基础上,往往是书评作者在超越所评审的对象基础上作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具体内容由三要素构成:对被评书籍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学术造诣,及其社会意义作出判断;对该书的读者审美接受做出预测;对该书的精神文明效益作出预测。由论点、论据、论证构建的对所评介书籍的基本价值评估是书评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被称为书评的“豹尾”。至于如何更有条理、更富文采、更有人文情怀和哲理,则是更高层次的作文水准要求了。

总之,书评文章应为读者提供其所关注和可能需求的基本信息,乃至该作者和其他作者也写过其他什么同主题的书等信息,以便读者对图书的内容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

——徐 雁

热点类信息总是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尤其是大学生读者,敏感而灵敏,更加关注焦点性强、争论性强的信息。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高校图书馆要及时采集热点数据,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要以培养大学生读者通过正规渠道阅读准确信息、不相信不传播虚假信息的阅读观为己任。高校图书馆要及时评点热点信息和流行图书,要肯定那些热点、热门信息的“热”,也要高瞻远瞩,及时提醒大学生读者那些热点、热门信息中隐含的“阴”“寒”。大学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书评审美的功能,引导读者辩证地阅读信息,汲取信息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高大学生读者的人文素养和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他人、自我的能力,通过阅读评论的涓涓引导,提高大学生读者思想认识的高度,为中国的未来培养有真心、发真声、吐正气、走正路的莘莘学子。

——高小序

编辑手记

手记既然是一种文体,也就有其自身的写作规律。从体裁上看,它不同于见闻。见闻是所见所闻,而它是所见所闻所思。事实上,也正因其有这种特点,类于札记,又侧重于抽象表述,在见、闻、思上更富于弹性,所以可以广泛地使用。

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不仅脑要勤,而且手也要勤。做编辑工作,不仅要“编”,而且还要“辑”。大凡编和辑都要动笔做些记录,这就是我们说的手记。手记的本意,是笔记、日记、札记之类,应用到新闻采访和图书编辑方面,就是指采编过程和审读过程中随手记下的具有新鲜内容和心得、体会的短文。

在工作中,每当我们审读、加工完一部书稿,都要做一番综合分析和整理。从工作的角度说,所有看稿手记都是为了最后的分析、整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看法,求得对稿件的准确判断和妥善处理。做编辑手记,既有助于处理好每一部书稿,又可以向来自各方面的师友学习,使自己能够不断得以提高。所以,我们提倡一边审稿、加工,一边做些手记。这不仅仅是工作,还可以积累知识。大河之水不择涓涓细流,高山之巨不拒微微尘埃。编辑工作有如海绵,通过审读书稿吸收一点一滴的营养,于人,于己,于工作,都是有益的。

——卢祥之

编辑手记有助于提高编辑素质。提高编辑素质的途径主要靠学习与实践。编辑报告是对书稿的选择、设计、加工的创造性记录,而编辑写书评则是来自编辑报告又高于编辑报告,堪称编辑报告的再创作。从“高于”来说,乃因这个书评是编辑的事业心和贵任感、道德和修养、学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编辑训练有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站得高一些。从“来自”而言,经常地写书评,必能居高临下,反过来极大地增弧编辑的社会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德牛之老维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编辑手记有助于增强审读能力。无论书稿或书评文章,共同点均含有主题(亦即选题)、基本内容(政治性、思想性、科宇性或艺术性)、结构方式、事实材料、文字表达诸要素。写书评的编辑,不但在编书中要掌握这些要素,而且在写作中要娴熟地运用这些要素,要比较深刻地领会和掌握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精神实质,日久天长,不断积累,从而增强自身审读书稿的能力。

——陈森镇

严谨的编辑在选编一期文章的时候,像无私的考官,秉承着刊物既定的整体方针,完成着一个栏目所担负的组合。这个栏目是整体的却又是相对独立的。具体地讲,就是所选编的文章能够在某一点或几点上体现出共同的、相近的特征,从而显现栏目的独特风貌。栏目是花园,栏目下的文章都是花朵。优秀的编辑应当通过栏目中的文章表明编选的原则,最好不要亲口说出。

栏目中的所选文章是编辑所钟爱的,点晴之笔其实说的就是编辑爱上的理由。尽量使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采掘文章的精妙处,起到赏与析、引与点的作用。既是对写作者的肯定和奖掖,又能引起读者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冲动,同时也表明了编辑的认识层次,一举三益,何乐而不为?如法炮制地将所选文章的精致评语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不就是系在美女项上的闪亮珠玉吗?虽言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但基本的原则还是需要遵循的。

浅论新闻选题策划 篇5

1. 选题策划者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充分地理解消化。

只有将党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吃透, 选题策划者才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 做到选题定位的准确、新颖、深刻, 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2.从实际中调查研究, 掌握大量的具体事实。选题策划者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面, 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不但能够顺向思维, 同时敢于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行之, 具有创新、独出心裁的思维, 发现事物的个性, 往往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意外效果。

3.贴近性和服务性。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最终是由老百姓看, 因此, 我们的策划者策划主题时要从观众关心和熟悉的角度出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使枯燥的东西生动化, 立体化, 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达到服务百姓的效果, 同时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我觉得选题的策划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选题策划是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 前提是对已经存在或发生的事实的策划。所以选题的策划必须是一个新闻事实。

2. 贴近性。

策划的选题必须贴近民众, 满足民众的需要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策划的选题就应该多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身边的事情,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 但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是息息相关的大事, 老百姓关注力度会更大。

3. 超前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 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记者应该将触觉伸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注意社会的发展动态, 留意每个细节, 从中捕获一些对我们有利的信息, 挖掘新闻线索。

4. 时新性原则。

新闻的本质是新, 新闻的选题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活动, 当然要追求新, 要有较强的新闻性。对于事件性报道, 还要有较强的时效性。

5. 深度原则。

新闻策划者要以开放性思维去观察和思考, 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 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做深, 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对于热点新闻、重要新闻还必须通过连续报道或者系列报道揭示事件的本质, 满足人们期待感。

6. 围绕热点。

新闻选题要紧跟社会发展, 围绕重大事件, 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满足社会受众的求知需求, 不能与社会脱节, 提高收视率。

7. 节俭原则。

选题的策划还应该考虑到成本问题, 我们要找到费用低廉和优秀作品的最佳结合点, 尽量做到花最少的钱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那么新闻选题的来源有哪些?结合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

1.上情下达的政治性主题性报道的选题。这类选题一般都是上级领导通过“红头”文件下发的一种政治性任务,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纯粹是为了宣传, 实现引导舆论的作用。例如, 我们在围绕一个时期的热点做一些选题, 如:围绕三个代表、环保节约、科技创新、先进性教育、全民创业等主题挖掘线索,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2.日常工作中积累发现。许多有经验的记者, 能够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底蕴, 这些积累的知识就是我们发现新闻线索, 策划新闻选题的财富。一个优秀的记者,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许多事情发生, 我们记者应该留意身边的细节, 用我们的“新闻眼”发现线索, 看到桃树开花就不但要立刻想到可能春天来了、叶子凋落秋天可能到了等等, 同时, 我们记者还要有逆向思维, 想桃树开花是否是大棚里的桃树呢?叶子凋落是否是树生病了呢?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 等等, 一定要开动脑筋, 挖掘新闻。

3.从采访的材料中搜集。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 一些被采访单位都会散发给采访记者一些会议资料, 我们记者可以从其中发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寻找新闻选题, 挖掘内容。

4.借鉴别的媒体经验。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我们就可以取长补短。观看其他媒体的节目, 我们应该想想, 这个在自己这个地区是否也可以做个类似的选题?又该怎么做?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5.讨论交流经验心得。记者是个需要集体团结协作的活, 我们的新闻中心 (部) 可以每天开个简短的会议, 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交流思想, 一些新闻线索可能就在无意中一句话中给大家启发中萌生。同时大家也可以在一起讨论有什么好的选题可以做, 如何做, 大家都可以讨论, 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

6.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提供。现在各地许多媒体都会设置热线电话, 并安排专人负责接电话。这个热线电话是媒体与受众联系的桥梁, 也是媒体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要夺取市场制高点, 就必须了解目标读者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通过这个电话, 我们可以知道受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传递老百姓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这些都为我们策划选题提供了方向。所以, 这个热线电话是个宝贵的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 不应该浪费。

高校教材选题策划 篇6

教材的出版策划主要包括选题策划、组稿策划和营销策划等, 其中教材的选题策划是前提, 是编辑对教材品种的选择和对教材出版思路的构想。教材选题的策划有两层含义:一是出版社教材选题的总规划 (战略性策划) ;二是具体教材选题的策划 (战术性策划) 。教材选题的总规划决定具体教材选题策划的方向及操作模式, 而教材选题的总规划又必须通过大量具体教材选题的成功策划才能得以实现。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的。可见, 教材选题的确定是各项工作的龙头。高校教材选题的策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 进行调研工作以获取必要的市场信息

1、了解社会经济的需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

(1) 社会经济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 也是高校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高校很多专业不断进行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的变化, 各学科各专业的贯通, 给高校教材的选题策划提供了新的要求。因此, 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对高校需求的变化, 充分调研, 掌握必要的市场信息, 了解市场占有情况, 明确新选题的特色所在, 对高校教材选题策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高校教材是高等教育活动的要素之一, 高校教材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搞好高校教材的选题, 尤其在研究高校教材选题的规模、结构时, 要紧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了解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形式变化对高校教材建设的需求。例如, 了解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科学发展前景与发展需要;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等。

(3) 教材行政部门的政策文件是高校发展的依据, 对高校的教材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材建设工作中, 国家鼓励不同风格的教材出版,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风格的教学用书。这给高校教材选题者提供较大的余地, 不再搞那种使教材缺乏各自特色的统编教材, 而是要为不同风格教材的出版努力扩大品种。

2、了解高等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 明确读者定位

教材选题策划的读者定位, 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细分教材读者, 明确教材的使用对象, 从而为确定教材的框架和基本内容等提供依据。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搜集, 直接了解高校各个专业及课程设置的详细信息。要对教材的施教对象特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要考虑用书对象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选题是为学生用书还是教师用书, 不同层次的读者有不同的要求,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 因此, 要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以促进教材与学生间的交流。同时, 课程性质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取。高校的课程性质一般分这样几类:专业基础、专业, 本专业或外专业, 方向选修、系选、院选与全校选修或必修, 教科书或参考书及实验教材。不同性质的课程, 其学科地位及对课程的要求是不同的, 教学大纲不同, 内容深广度也是不同的, 因此, 教材内容的选题策划必须考虑这些相关因素。

3、了解教材的出版情况, 对同类教材引进情况进行分析

策划一个新的选题, 首先要了解本社和其他出版社同类教材的出版情况, 进行市场同类教材分析, 找出市场上已有教材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了解本社同类选题的情况, 研究新选题是否具有特色, 避免低级重复;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所关注的教材的销售渠道。在同类教材的引进方面, 要结合我国的作者资源、学科发展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可考虑引进外版教材版权, 通过影印、翻译和编译等方式, 较为直接、快捷地将国外高水平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 介绍给中国的师生,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外语水平。对一些传统的特别是地域特点明显的学科则更适合利用国内的作者资源。然而, 即使适宜引进的学科也不可盲目, 一定要考虑原版教材的权威性和对国内的适用性。

二、建立信息渠道, 不断开发培育新的选题信息并进行斟选

从作者处获取信息是策划编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 如电话、电子邮件等, 与有关负责教学的教师建立联系。可以参加与教育有关的研讨会, 认识一些知名教师, 使其愿意把他们多知道的信息与编辑分享。并重视教师、学生和其他教材使用者的反馈信息, 对重点目标、方向进行重点询问, 通过走访或者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 从他们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校选用教材的情况、是否要更换教材等, 进而确定选题策划的范围;从他们反馈的信息中可以发现新的选题信息, 有利于对教材中的错误进行修正, 不断完善教材本身的建设。另外, 也可以走访书店、图书大厦, 向销售人员询问某类教材的销售情况, 掌握第一手的销售信息。

三、论证选题, 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在初步确定选题方向、获取信息渠道、缩小范围明确选题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 进行更深入的论证, 从而确定具体实施方案。选题论证首先要看选题定位、选题特色、编写立意、层次特点、报选优势等。好的选题, 没有好的作者也是不行的。作者一般应选择高水平的、并且有较丰富写作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 但是也不能摒弃新作者, 可以请有一定权威性的资深作者进行审稿, 以培养作者资源。论证中要分析自己策划的教材选题在其学科领域可能起到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这主要看该教材是否符合其学科理论的发展方向, 是否在本学科理论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或看该教材是否能在其学科理论的研究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等。

终身学习是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开发大中专教材的同时, 也要做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教材及再教育所需教材的选题开发工作, 扩展选题范围, 以满足各类人员学习的需要。总之, 高校教材选题策划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要搜集尽可能全面的材料, 做细致全面的分析, 运用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避免粗放性和盲目性的弊端, 保证选题内容具有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进行全程策划。

摘要:教材选题策划是出版社关于教材的战略性策划, 它明确了出版社在较长时期内教材出版的基本目标, 并制定了相应的教材出版方针、政策。高校教材作为大学出版社选题开发的重点, 其选题策划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出版社的健康发展, 也关系到出版社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这一宗旨的实现。

关键词:教材,选题,策划,学科,创新,编写

参考文献

[1]曹锦花.试论高等教育教材选题策划的读者定位.出版科学.2007.3.

浅谈图书的选题策划 篇7

1选题策划的重要性

图书的选题策划, 主要包括选择和确定图书出版物的题目、内容、性质、特点等方面。图书的选题策划在出版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他策划应服务于选题策划, 并围绕选题策划而展开。选题策划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最活跃、表现最突出的创意过程。

李朋义在担任外研社社长期间曾说过, 现在是一个以知识、资讯、信息为资源的新经济时代, 出版界的发展趋势也在随着经营方式、出版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由分散性经营逐步转为垄断性经营, 由传统的出版方式逐步转为现代的出版方式。这就需要图书的选题策划要做到与两方面的结合,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与战略发展的策划, 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与市场营销的策划。选题策划不仅仅是策划一个题目、几本书, 而是会涉及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出版社的整体出版走向。只有与两者紧密结合, 才会形成一个二者交叉互动的格局。

中国青年出版社前总编辑阚道隆强调, 出版物的选题策划体现了编辑的创造力, 也体现了出版物的质量和效益。出版社只有不断设计出符合社会需要和读者需要的并富有独创性的选题, 才能在出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选题策划的原则

2.1 创新性原则

出版业的发展需要出版好书、畅销书, 好书需要有好的选题, 而好的选题策划需要编辑有创新意识。编辑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敏感性和创造性思维, 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捕捉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的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将要引发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 在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基础上, 能够对信息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与论证, 科学地预见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而进行科学决策。图书的选题策划要有新意、有创意、有特色, 这样的选题才有生命力、竞争力, 还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变”。编辑策划一个选题或一套选题, 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 通过在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加以分析、判断而有感萌发出来的新发现或新创造。这与只是一味追求图书的标新立异有着本质的不同。“想他人所未想, 创他人所未创”, 选题策划可以在形式、内容、立意等方面创新。

2.2 双效性原则

图书选题策划的原则之一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两个效益也是衡量选题策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出版工作的任务应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同时, 还要引领积极健康的时代风貌,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繁荣文化市场。选题策划应服务于读者, 从读者正确的需求出发, 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 同时也提高社会效益并取得经济效益。出版工作一方面要注重社会效益, 还要兼顾经济效益, 争取两种效益兼得;另一方面要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是出版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要注重提高图书的质量, 力求做到读者在阅读图书后能获得知识, 受到教益, 得到提高, 还要对整个出版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科学地预算, 努力达到用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编辑在策划选题时, 对图书的内容、印刷、发行量、定价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合理估算。进行科学地预算为具体运作奠定了基础。

3结语

现在图书市场各种层次、各种形式、各种品味的图书, 可谓堆积如山, 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具有商品属性。作为商品, 图书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参与竞争, 优胜劣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站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做好图书的选题策划。图书的选题策划做得成功, 才会提高社会效益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 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图书的选题策划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要性, 已在出版业达成共识。选题策划的原则包括创新性原则, 双效性原则。在图书的出版中做好选题策划, 才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选题策划,选题原则

参考文献

[1]陈方方.新形势下编辑选题策划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4 (6) :122

[2]郭爱民.选题策划方略谈[J].编辑学刊, 1996, (5) :32

[3]贾培信.选题策划观念论[J].中国出版, 1998, (3) :26

[4]刘萍.编辑策划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30 (3) :165

[5]刘永东, 熊红燕.出版新闻化背景下的选题策划[J].编辑学刊, 2009, (4) :16~18

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研究 篇8

1 图书出版的选题现状

1.1 选题观念落后, 无法吸引读者

首先, 编辑在选稿和组稿的过程中大多凭借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 或者凭着灵感进行选题策划, 本身没有进行市场调研, 定性分析的过程较多, 而定量分析严重不足, 这种做法很显然是不符合当代选题标准的, 同时千篇一律的话题也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 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偏低,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甚至受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限制, 一些编辑工作者跳槽去别的单位, 难免会造成原出版单位无形中的人力和资源损失;最后, 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 可以说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信息, 这就使得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混杂在了一块。但是编辑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由于热门话题比较抢眼, 竞争力也较大, 会转而选择一些竞争力小的话题, 难免会出现选题偏差的现象, 导致流失较多的读者。

1.2 选题模式单一, 资源大量流失

首先, 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大多会借鉴发行量较好出版社的出版内容, 即他们出版什么该出版社就出版什么, 这样难免只吸引一部分剩余的读者, 难以挖掘潜在的读者, 造成大量资源的流失, 甚至会出现大量同类型选题图书出现,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其次, 出版社在前期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投入的精力过少。甚至很多出版社的领导认为图书的发行量是关键, 而忽视了选题策划过程, 没有对选题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例如, 很多出版社为了自身的利益, 开始把出版的目光放在教参教辅和生活类杂志图书上, 重复现象与跟风比较明显, 甚至随着近年来网络畅销书的发展, 很多出版社只是不断地重复和翻印图书, 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最后, 选题资源的大量流失。出版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物质资本构成较低、社会资本构成较高的行业, 而其中人力资本又是关键。出版业应该把编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以促进编辑对选题资源的筛选, 避免资源和读者的流失。

1.3 选题内容老套, 难以进行创新

从近几年的订书情况来说, 网络小说读物和名家新作依然是两大热潮, 成为出版社重点推荐的图书。很多出版社在出版的过程中, 就会推出同一类型的多个版本, 甚至为了凑数, 还搜罗了相当多的现代畅销书进行出版, 没有关注读者的真实需求, 这样读者在购买图书的过程中, 无意中增加了他们筛选的时间, 会使他们感觉到繁琐。此外, 出版社在资源信息管理上明显投入不足, 没有在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上投入资金, 使得出版社自身的创新进程比较缓慢, 缺失了关键的竞争力, 难免会落后于其他出版社的发展。

2 现阶段图书出版的具体选题策划策略

2.1 积极转变选题策划观念, 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图书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 是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的, 这样出版社在出版读物的过程中, 就应该树立全新的选题观念, 尤其是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首先, 出版社领导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逐步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 使他们进行策划出更好地选题。为此, 出版社可以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培训和调研, 使工作人员的视野开阔, 在选题策划上更具有创意;其次, 出版社要成立专门的调研部门, 即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实现对读者阅读需求的了解。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尽可能地解决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困难, 以获得一手资料, 提高本出版社的实力;最后, 编辑人员要对图书出版信息进行筛选, 一是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出版社出版热点的冲突, 若是无法避免, 可在其他方面改进, 吸引读者眼球;二是善于抓住小部分读者的阅读取向, 专门出版一定的非热点但是受关注类书籍, 善于拉拢读者, 借助读者之间的相互传播, 实现对该出版社的宣传, 以为出版社谋取较多利益。

2.2 采取多样化的选题模式, 延伸选题范围

“品牌”是一个企业产品经营的关键, 延伸到图书上, 就是尽可能提高读者的忠诚度, 凸显本出版社的特色和实力。这就要求出版社积极创新选题手段,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延伸选题的范围, 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出版社应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出版社依靠国家保护政策获取高额利益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每年出版市场上的书都是不可计数的, 为此出版社应该有自身的特色。一是出版社每年都要有自己的选题计划, 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二是出版社要形成具有优势的选题模式, 例如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针对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就出版了很多外语参考书、外语原版读物等, 效果较好。其次, 出版社应打破传统单一选题的模式, 挖掘系列化的多样选题, 深化选题的范围。例如, “新华”品牌在读者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地位, 出版社就可以在《新华词典》的基础上, 继续推出《新华成语词典》、《新华写字词典》等, 甚至还可以拓展普及版和精华版, 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最后, 出版社还应该在图书包装上给予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方面图书内容充实了读者的精神, 使读者的情感受到陶冶;另一方面用心的图书包装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出版社的诚意, 能够吸引一部分的读者。当然, 在包装图书的过程中, 出版社应该把图书的主要内容和选题以最简洁的语言标注在封面上, 以满足现阶段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3 避免模仿和跟风, 走创新化的选题道路

图书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模仿和跟风现象实质上是选题策划缺乏创新的表现, 尤其是大量重复和陈旧的产品给出版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都需要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积极走创新化的道路, 要有自身的独创性。首先, 出版社要有自身坚定的立场, 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要有自身的独创性, 不能因为随波逐流而盲目跟风。例如在禽流感和各种病毒突发的时节, 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少儿健康、登上健康快车等系列选题, 但是出版社从创新的角度考虑, 就可以选择健康营养搭配、如何关注婴幼儿成长等题材。此外, 出版社要善于激励有创新能力的编辑和其他工作者。这就要求出版社不断提升自身的薪资待遇, 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建立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员工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激发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

3 结论

综上所述, 各出版社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充分捕捉社会时效信息, 充分挖掘出版选题, 尽可能吸引读者的关注。此外, 出版机构还应该知己知彼, 知晓本出版单位的范围和水平, 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需求出版不同种类的图书, 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前提下读者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只有时刻关注选题的创新和改变, 时时刻刻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才能促进出版社的繁荣发展, 实现出版社的长久利益。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发展较快, 在图书品种和销售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很多令人担忧的危机也相继出现, 尤其是一些较小的图书出版机构, 不仅潜意识里忽略图书选题, 在选题方面还很容易进入误区, 大多采取了跟风和模仿的方式, 很少会有自身的特色。现本文就简要介绍几点图书出版领域选题的现状和策略问题, 以为出版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研究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全媒体攻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1 (3) :130-133.

[2]卢芸.输出版图书选题策划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67-70.

[3]杨毅.试论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的前瞻性意义[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 (6) :73-78.

[4]黄须友.浅谈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及实施[J].传播与版权, 2014 (2) :67-68.

畅销书选题策划刍议 篇9

[关键词]畅销书;选题策划;类型;规律

[作者简介] 杨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肖东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和观念相继登场的态势下,这两年推出的一系列畅销书无不展现出紧跟时代步伐、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风向标”形象。对于一个出版社、一个编辑、一个策划人来说,畅销书可以带来更多的品牌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题策划已经成为牵动出版社全局活动的重点,选题策划的质量及贴近市场的程度,决定着出版活动的后续工作。有人曾作过测算,在整个图书利润总额中,选题策划的利润贡献率一般在50%左右,有的甚至高于50% 。这充分说明选题策划对于出版业绩效贡献的重要性。而在畅销书的营销过程中,一本图书最终能否成为畅销书,与其策划的含量大小有着密切关系。只有重视并善于策划,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培育出畅销书乃至精品畅销书。可以说,一本畅销书的成功主要归功于选题策划的成功,选题策划已经成为畅销书营销的核心因素。

迈克尔·科达说:“畅销书排行榜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是谁,我们要什么,我们对什么有兴趣和我们想知道些什么。我们仔细研究畅销书排行榜越久,我们就越了解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自己。”畅销书排行榜除了以数字的形式告诉读者,什么图书销量最好,哪个作者最受欢迎,高标的销售数字背后往往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的社会心态,综合体现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乃至时尚、趣味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图书排行榜不仅是图书市场的一种反映,也是我们策划选题、确定写作方向的有力工具和珍贵资源,从中可以发现畅销书的规律。

一、畅销书六大领军类型

1.名人明星类

无论是历史上的名人抑或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只要是关于名人的书便非常好卖,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也是赫然醒目。名人多为某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生平、经历、喜好、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很容易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同时他们的点点滴滴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一种社会示范作用。这样的畅销书往往伴随着关于这个名人的重大新闻。

2011年10月9日,苹果创始人、创新天才乔布斯辞世,网络上充溢着人们对乔布斯的悼念、惋惜,这种情绪也蔓延到中国。为了纪念乔布斯,在他逝世的当天,美国出版方Simon & Schuster决定将《史蒂夫·乔布斯传》原定于11月21日的出版时间提前至10月24日。中信出版社作为该传记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出版机构,也在10月24日与全球同步推出这本获得官方授权的简体中文版。毫无疑问,人们对这位天才的好奇与追忆,使这本书成为畅销书。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该传记的出版也是全球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在彰显对乔布斯的纪念意义外,也极大提升了人物类传记书籍在全球出版市场的国际化运作水平,或将创造一种新的全球畅销书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民众对名人尤其是明星隐私的热情更甚于一般人,因此明星书多半都能有个像样的销量。如《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蔡康永的第一本实用书,书名凸显“蔡康永”三个字,其实已经暗示着很强的号召力。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也是如此,带有很强的自传回忆色彩,延续了韩寒以往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韩寒”两字已经意味着畅销。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明星书都好卖,作者的口碑及其文笔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家教育儿(含童书和素质教育图书)类

这类图书是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以使他们取得优异成绩,成为竞争优胜者的图书。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在各种畅销书中可见一斑。《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部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还未上市前就以“手抄本”流传甚广;《窗边的小豆豆》(新版)、《培养孩子好性格的80个经典维尼故事》(第2版)都是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图书。虽然前者属原创,后两者属经典再版,但其畅销的社会心理类似。

3.大众励志类

我国正处于转型和变革当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显著增强。一方面,人们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另一方面,一些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诸多问题。这样的社会现实造成大众励志类图书的畅销。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不抱怨的世界》,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据说,该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人参与“不抱怨”活动,并迅速蔓延全球80多个国家。

4.职场商战类

近几年,在惨淡的文学类图书市场中,职场、商战财经小说异军突起,首印数和发行量让传统作家、文学批评家们瞠目结舌,大跌眼镜。显然,职场、商战财经小说以实用为导向,虽然主流的文学批评家并不都是唯美主义者,但职场、商战财经小说过于强调实用性,其审美趣味、美学水准与纯文学相比,的确有明显差距。尽管批评家们不看好这类作品,但市场却用实际的销量对这类作品给予了肯定。有些畅销书排行榜将这类图书归于经管类,但笔者认为,经管类面太宽,不能真正反映这类图书的特性。此类图书是以公司员工为读者对象,以激励公司员工的品质为主旨,以上班族追求财富为主要诉求等。这类畅销书上榜数量多、销量大是其显著特点,其之所以能畅销与当前人们的心态密切相关。读者购书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恨不得能直接从书中看出人民币,看出桑塔纳。如《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就是一部教人理财的书籍,其标题制作就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而随着《杜拉拉升职记》这套书的热卖,连影视公司都将目光对准了近来大热的职场商战题材,一时间,“杜拉拉”这个名字贯穿图书市场和娱乐圈。

nlc202309040221

5.大众健康养生类

在畅销书市场,养生保健类的健康书籍一直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不少民众的保健知识都来自这些五花八门的养生书。据调查,几乎九成人曾购买过养生保健类书籍。这些养生保健类的书名更是诱人,如《四圣心源》《求医不如求己》《老偏方》《养生中草药》《十二时辰养生法》《养肤靓颜这样吃》等。然而,养生书市场的混乱,打造了一批又一批“伪养生专家”“伪养生学”。此后,根据原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包括《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等在内的24种热门养生保健类图书,因编校质量不合格而被要求下架,并要求出版单位将其全部收回和销毁,中国畅销书市场的养生风有所减弱。

6.青春读物类

从二十年前第一本引起全国关注的青春读物《花季雨季》,到2000年韩寒的《三重门》,再到后来的一系列作品如《我为歌狂》《梦里落花知多少》《葵花走失在1890》,乃至今日一大批青春读物作者的涌现,青春读物在年轻读者的“追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神话。郭敬明如今已是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最漫画》主编。在《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推出的“福布斯名人榜”中,郭敬明连续8年登榜,2011年排名第53位。在近两年的各大排行榜中,郭敬明的《小时代》和《临界·爵迹》仍然获得很多年轻读者的追捧,而他旗下最世公司打造的一大批年轻作家也成为这道文化快餐的重要力量。

二、畅销书选题策划的规律

1.类型化

主打前面所提到的六种类型。

2.网络化

目前,很多畅销图书一开始都成名于网络。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广受关注的大背景下,网络写作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出版现象。据调查,我国通过网络写作(在线收费、线下出版和影视、游戏改编等)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已达10万人。网络作品成为图书、影视、网络游戏、动漫等产业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引人注目的网络小说出版有《明朝那些事儿》《诛仙》《盗墓笔记》《二号首长》,乃至2011年火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更是掀起了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的热潮。这也许是今后畅销书的重要趋势之一。

3.民营化

“磨铁图书公司拥有可怕的发行能力,就算是一本不起眼的书也能保持相当高的销量。”一名图书编辑表示,磨铁图书公司对销售渠道和舆论营销的控制力使其能够不断推出新人,也能很好地控制公司旗下的作者。目前,畅销书商中最出名的就是“波系列”,以沈浩波、张小波、路金波和黎波为主要代表。有资料显示,在2009年国内图书市场上,除教材由国有出版社专营外,在其余品种里,民营书企占据50%至80%的市场份额。在畅销书上,民营出版商和带有民营色彩出版商的份额超过90%,“四波”正是佼佼者。分析2009年的畅销书排行榜,沈浩波旗下磨铁图书公司占据漫画领域的前两名(《绝对小孩》和《我兔斯基你》)、历史领域的前8名(《明朝那些事儿》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文学领域的第3名(《盗墓笔记》)、第5名(《风声》)、第6名(《做单》)和大众健康领域的第10名(《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4.故事化

在笔者看来,消费社会的大众读者阅读需求向轻松、亲切、娱乐的故事化转变。首先,他们重视作品的休闲、娱乐功能,淡化教化功能,至少要寓教于乐,轻松有趣,排斥严肃的说教和沉重的思考,不要求它的社会批判功能;其次,希望作品的主题世俗化,也就是“冷淡宏大叙事,钟情日常叙事”,对文化精英喜欢的纯文学、纯文艺敬而远之;再次,希望图书更为实用,阅读的功利性很强,强调图书的认知和服务功能;最后,希望在表达上通俗易懂,亲切有味。只有在内容上符合大众读者的上述阅读需求,才能使一本图书具有畅销的本质因素。

在畅销书内容方面,《狼图腾》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姜戎在内蒙古额尔草原插队1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后又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从事政治学方面的研究。《狼图腾》从初稿到定稿长达6年,酝酿腹稿25年,从酝酿到正式出版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作者在《狼图腾》一书中以独具个性的语言写出了草原、草原人、草原狼最原始、最本质的风貌,并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此书出版后,获得了文学评论界和大众的普遍好评。遗憾的是,在强调畅销书内容的高质量、高品位方面,我国的出版社还有很大欠缺。综观我国的畅销书出版市场,像姜戎这样的作家和《狼图腾》这样的作品的确太少了。

5.从“跟风”到“调研”

畅销书市场的“跟风”是长期以来的现象,自从《狼图腾》火爆之后,各式各样的“图腾”都出现了。然而,随着图书市场的薄利越来越明显,选题出版变得相对谨慎。畅销书在具体操作中,选题论证开始注重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面,包括对国内外畅销书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作者信息、书店和批销商的反馈信息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市场和潜在读者的真正需求。这样做出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减少了运作过程中的风险。

在当前畅销书满天飞的局面下,我们更加需要适应读者和市场的畅销书,一是满足读者,二是迎合读者,三是引导读者,而现在市场上畅销书更多的是达到前两个层面。从大众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畅销书应该突出强调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如今社会是消费社会,所谓消费社会的重要特点,一是商品的文化品质空前凸显,如果丧失了这种文化属性,商品在接受上就会被大众排斥;二是对受众而言,拥有了某种文化产品,就表明自己属于某个阶层的人,而商品也可以确立人们的身份、地位,并满足其某种心理需求,塑造其价值认同。

[1]闻洁.选题策划: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赵劲.中国出版理论与实务[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2]畅销书九成出自民营书业 “四大波”垄断书商江湖[EB/OL].http://news.163.com/10/0316/15/61TJDLIR00013G45_2.html.

[3][日]清水英夫.现代出版学[M].沈洵澧、乐惟清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

[4]周百义.中国畅销书市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编辑,2005(6).

[5]张新华.创新与模仿——从跟风出版谈选题策划[J].中国图书评论,2005(3).

[6]冯雨乔,崔凌睿.试论畅销书及其产业链的形成——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J].新闻世界,2011(6).

[7]吴媛媛.小探我国历史类畅销书的变化[J].新闻世界,2011(7).

[8] 陈佳.从畅销书榜看编辑的文化理性[J].中国编辑,2011(1).

[9]吴韫丽.浅谈畅销书运作与编辑的职业操守[J].出版广角,2011(1).

[10]丁文超.从畅销书看社会心理变化——以2004—2008年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2).

[11]王小伟.出版人:猎人还是农夫——从两种出版模式看畅销书“问题”与常销书“对策”[J].中国出版,2010(12).

电视专题片的选题与策划 篇10

好选题离不开好记者

好的选题背后必须有优秀的电视记者, 电视专题片是对事实的追踪, 它是实践沉积的成果, 也是历史的影像见证。从事电视宣传工作, 每一次采访所接触的都是新课题, 每一次采访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做一部电视专题片, 需要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人物、新的事件。那么, 如何能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确定成功的选题、创作出优秀的电视作品呢?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 在面对一个新选题时, 首先会以他特有的新闻敏感确定这个选题一定要体现电视专题片的特点, 它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应, 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 它的审美价值有多高。要看能否给电视观众提供新鲜的信息, 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是不是社会普遍存在、群众关心关注并具有打动电视观众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是否有人情味, 是否有故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人物或事件的形象是否有利于拍摄, 作出是否具有电视美感的判断。同时, 一个好记者更要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在确定好选题之后,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还应该对所确定的选题进行深度挖掘, 找出选题中的闪光点, 就像矿工挖矿一样要独具慧眼, 这样才能在普普通通的矿中采出有价值的石头, 这样才能做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专题片。

2000年, 被誉为“中原粮仓”的驻马店市发生洪灾, 为了报道在特大洪涝灾害面前各级党委政府与天中儿女同洪涝抗争的那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场面, 驻马店电视台专题部的记者不畏险阻, 在洪水里泡了6天, 拍下了很多感人的画面, 回台后又加班加点抓紧制作, 创作出3集题为《洪汝河畔抗天歌》的大型专题片, 并在省内获得奖项。

要彰显时代精神, 反映时代主题

电视专题片记者要主动作为, 把弘扬社会主旋律, 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渗透到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电视记者是一名社会活动家, 要注意多了解、多观察, 要从身边发现能彰显时代精神的选题。地市级电视台由于上承城市、下接农村, 记者们经常接触到大量鲜活的题材, 在进行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时, 记者要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 发挥自身的优势, 从社会的最基层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 以此作为电视专题片创作选材的切入点, 在貌似平常的细节和司空见惯的事物里独具慧眼, 通过拍摄这些最基层的人和他们的生活状态, 展现他们的经历和命运, 记录他们的心态, 以此来揭示时代精神, 辉映时代发展的主题。驻马店电视台创作的电视新闻专题片《谎言背后的感恩之旅》, 讲述的是驻马店市遂平县文城乡73岁农民李国新, 在平顶山鲁山县江河机械厂修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故事。记者在做这个片子时反复思考, 考虑到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决定从李国新老人这一小人物的大爱胸襟入手, 折射出时代精神, 提升河南人的形象, 最后策划选题以“感恩”为主题, 最终创作完成后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界大奖。

如今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更需要从基层中选出一些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平民典型”, 创作出一批形象生动、鲜活感人的电视专题片, 以此弘扬主旋律。

要俯下身子, 从普通群众身边选题

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就是要求电视记者在进行宣传报道时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而电视专题片的宣传在题材的取舍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把选题放在了普通人群上, 放在了老百姓身上, 在制作专题片时充分体现了“平民视角”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用平民的视角, 说百姓听懂的话, 讲百姓当中的人, 写百姓身边的事, 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 反映百姓情感需求, 弘扬百姓当中的大爱、善良和正气, 让广大电视观众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受到一次心灵洗礼, 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间的真善与美丑。近年来, 驻马店电视台策划制作了一批反映普通人群酸甜苦辣故事的专题片, 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些人中有《扫帚人生》中的清洁工尹爱平;《挚爱》中奉献爱心的女税官徐秋玲;带领群众修路治河的女村委主任;《山魂》中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确山任店镇教师赵明礼;放弃优越条件而扎根乡村的大学生村官;《美丽的心灵》中家境贫困却怀着一颗大爱前往汶川地震灾区义务支教的蒋国兰等。这些电视专题片都是以平民化视角的选题, 体现人文关怀, 从小事件当中反映出社会的真善美, 真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表现普通人群的生活、思想追求和精神,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成为电视专题片创作永恒的主题。驻马店电视台曾经获得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的社教专题片《上海人落户到俺家》, 讲述了一位从上海特意来到驻马店市农村安度晚年的上海市退休职工与驻马店市一对农民夫妇之间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我台记者在得知这一消息时, 以他本身的新闻敏感认识到这一选题的特殊新闻价值, 在一年多时间里跟踪拍摄, 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片段, 讲述了河南护工和上海老人之间那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从而提升了河南人的形象, 使电视专题片真正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要揣摩观众心理, 注重细节, 关注热门话题

电视专题片要求以声画对位为主、以解说词和同期采访为主, 把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贯穿于节目中。在进行选题过程中, 要紧跟形势, 揣摩观众心理, 中央电视台在高考前期制作出的一系列“高考选题”, 内容虽然单一, 但形式多种多样, 如《心理学家谈高考技巧》、《北京四中应考经验谈》等都是揣摩了观众心理, 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的最佳选题。正是这种有强烈轰动效应的选题拉来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使它的收视率成倍增加。电视专题片记者进行一个新的选题时, 还要关注一些热门话题, 这些热门话题都是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 这样的选题做出的电视专题片, 有强烈的服务性, 言之有物、货真价实, 不会让观众感到在电视机前虚度了光阴。

细节决定成败, 在电视专题片前期策划过程中, 重视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和收视效果的细节。细节虽小, 作用不小。电视专题片记者一定要以独特的新闻敏感, 在创作电视专题片的前期策划过程中, 考虑选题中有没有好细节, 以此来刻画人物性格, 烘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营造气氛意境, 升华主题, 达到震撼电视受众的目的。

确定过的选题要进行精密严谨的策划

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 在确定好选题后, 还要对选题进行周密的策划, 制订出翔实的报道计划。一是要进行前期采访。采访之前要占有第一手资料, 对采访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熟悉, 然后找出自己需要的主题进行细细体会。二是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离不开鲜活的人物, 要与被采访的人物进行交流, 慢慢熟悉, 从采访对象身上找出最动人的闪光点。三是要列出初步的采访提纲。在拟定采访提纲时, 要做到通盘考虑解说词的撰写、同期声混声的运用、画面的拍摄以及后期的制作等方面。四是要考虑到采访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或突发情况等, 如果采访进行不下去该如何处置等问题。在策划《谎言背后的感恩之旅》这部新闻专题片时, 编导对这一确定后的选题进行了很好的策划。由于片中的主人公李国新老人在平顶山鲁山县修鞋寻亲, 义务助学, 所以在策划采访时, 记者围绕彰显时代主旋律的感恩这一主题, 从对李国新的老家亲戚采访入手, 而后到鲁山县异地采访。老人的生活场景、衣食住行、修鞋铺、知情邻居、被资助的学生、学生上学的学校、学校的知情老师、被采访对象所表达的内容等方面都列出了采访提纲, 甚至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采访期间的天气变化以及如何拉近老人与记者的距离、从资金上帮助老人等等, 都一一列入采访计划。最终, 这一精细的策划, 在后期的采访过程中, 得到了一一印证, 在短短三天的采访拍摄中, 成功塑造了李国新老人的可亲形象, 展现了在他身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作品完成后, 向广大观众讲述的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真情佳话, 不仅彰显了理性的人文关怀, 而且让人们观之感动、闻之动容。

上一篇:展示设计中的文化性下一篇:电能表标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