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展示

2024-10-07

课堂展示(共11篇)

课堂展示 篇1

新课堂的特征之一, 就是“还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表达的权利, 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课堂因学生的展示而精彩, 因学生的展示而焕发生命活力。在新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小组更好地展示?笔者结合本校课改实践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课堂展示。

一、课堂展示存在的问题

1.展示形式单调:目前, 课堂展示主要表现为单调的对话形式。例如:单一集中型对话、串联顺延型对话、纠错订正型对话等, 其共同特点是一人说大家听的明星展示, 无非是把教师的“一对多”变成了教师帮助下学生明星的“一对多”, 没有起到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作用。

2.展示动机盲目:有些展示活动只是虚假的繁荣, 造成“狂欢流行病”, 例如:动机盲目症———没有目标, 不问效益, 为展示而展示;内容肤浅症———机械性记忆, 片段性阐述, 缺少辩证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行为单一症———老师问, 学生答, 或学生板演, 教师评价, 琐碎、肤浅;轻度跳动症———重展示, 轻倾听, 重表现, 轻学习。

3.展示遭遇教师制约:常见的教师口头语也是制约学生展示的重要因素。例如:“我找个同学来答这个问题”———学生单一展示;“…或者说…”“…换句话说…”“…由此而可见…”———教师自己展示;“从这排开始, one by one”“…下一个…”——教师策划的最低效展示;“这是××年××市中考题, 这道题很难吧!”———教师最差劲点评;“这是××××, 是什么?!……”——教师的“神马浮云“激励展示。

二、对课堂展示的认识

(一) 展示内容

展示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展示, 展示到什么程度, 需要展示的问题如何分配, 每一个问题按照什么方式或思路展示, 在课前都要有适当的预设。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教学价值, 只是展示的程度需要教师掌控, 有些问题只要一带而过, 有些问题却需要深入追究, 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切不可平均用力, 泛泛而谈。

对于需要展示的问题, 可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点进行展示:1.解题过程 (应该按照讲解的思路去写, 便于其他学生看出问题的实质) ;2.解答要点 (解题思路和所用公式、定理、技巧和思想方法的提示) ;3.解题总结 (解题后简要的总结、提炼, 提升自己对该类问题的归纳和思考) ;4.疑错提示 (解决此类问题极易出现的几种常见性错误和容易疏忽的问题) 。

(二) 展示类型

展示类型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两种。静态展示即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将需要展示的内容抄写在黑板上;而动态展示则是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展示, 需要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需要应对其他同学提问的能力, 以及相应的形体和行为表演等能力。这需要学生对所涉问题有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反映了学生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和思维是否敏捷。

(三) 展示方式

展示方式有:书面展示 (抄写) 、口头展示 (语言) 、行为展示 (表演) 。书面展示, 要求学生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 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 便于其他同学阅读和理解题意及其解题过程;口头展示要求学生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行为展示则是学生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 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 让同学了解问题的实质。

三、提高展示效果的方法

(一) 对学生的展示要给予适当的评价

评价是无形的激励, 恰当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课堂展示水平的提高,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 应该多用给力、赞美的语言, 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展示的欲望

这场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学生手中的导学案, 它既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 也影响着课堂展示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所以, 导学案的编制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好说。因此,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三) 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展示兴致

学生开始时出于新奇, 对这样的课堂能表示出较高的热情, 时间长了, 新鲜感没了, 热情会减退, 势必影响课堂效果。此时, 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展示兴致。

(四) 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

学生的课堂展示能力与教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展示培训。培训应按照课堂展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 必要时要敢于叫停。

(五) 修炼教师的课堂驾驭内功。

导学案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真正抓手, 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做到三点。

1. 选择重点问题作重点讨论, 不要平均用力, 简单、容易的问题一带而过即可, 重在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疑点。

2.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否则, 会使学生茫然而不知所措, 从而影响交流, 耽误时间。

3. 教师作为课堂互动的一员, 应当在适当时候通过提问或追问的方式给出你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解答,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答实现你的教学意图。

总之, 从教的输出与学的反馈来看, 课堂的本质在于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内化得充分才能外化潇洒, 外化得充分才能加深内化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内化和外化统一的效率, 展示者就是沟通、统一的桥梁, 良好的课堂展示将使课堂不再是“闷课”。而正是课堂展示使学生有了快乐、有了自信, 有了尊严;正是课堂展示才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 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了一种自觉的生活需求。这样, 我们才算是真正尊重了学生的生命, 给学生生命创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舞台。

摘要:新课堂的精彩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课堂展示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新课堂要引导学生、小组更好地进行展示。因此, 要认识目前课堂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课堂展示的内容、类型和方式, 探究提高展示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堂,小组合作,课堂展示

参考文献

[1][2]丰都县董家中学教科室博客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培训[EB/OL]http://dongzhongjiaokeshi.blog.163.com/blog/static/17230139120124992448259/

课堂展示 篇2

在现今社会,竞争越趋激烈,在立足,要超越别人,你必须要有更多更新颖的想法。但是,只有想法是不行,我们还要学会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明了地表达给他人,让他们明白接受你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而课堂上的各种展示,正是锻炼我们的最好机会。

为了本次的展示,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书本内容。因为我认为,要把书上的知识点清晰正确地表达给他人,首先我们自身对其应该有充分的理解,然后再辅以尽可能简单易懂的例子,让听众明白。在这个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将课本上的知识更深刻地印入自己的脑海,同时,也学到更多书外的知识技能,那就是表达。

演讲是技巧也是艺术。但究其本源来说,演讲对听众而言是枯燥的,因为演讲者试图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的他人。因为是强加与人,如果不能找到与听众的共鸣点,或者找到合适的便于听众接受的方式,就会引起听众的抵触。那会毁掉你的展示,而且是你自己毁掉的。所以我很努力将问题简单化,让大家能很容易接受。如果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那么复杂的问题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深究。当然,我不是专家,不懂得高深的问题。我只是尽我的能力,把我会的东西讲给我的听众。我希望我能做到,我也正在努力着做到这点。

当然,课堂展示是一个group work。因为,现今,工作不可能你一个人完成。你总是需要有意识无意识地和你的队友合作,想点子,出主意,然后大家一起完成一项计划。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我做得并不够。整个过程我只是拿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工作,然后完成,返回给队友。我知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我也知道,合作才是group work真正的目的。但是很可惜,我没有做到,至少做得不够。

“展示”舞动课堂精彩 篇3

一、提高认识,精心准备

1.学生要明确精彩展示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展示的过程中,你就成了其余同学的老师,他们能不能听懂这节课,就看你的展示效果了。比如,我创编了一首《课堂展示歌》:“我展示,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目向听众面微笑。嘴上讲,心中想,表达条理又清晰。吐字清,音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以此来指导学生如何不断地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展示。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2.学生要认识到认真预习的重要性。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展示也要备学。教师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必须是在学生全面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各组只是展示的内容不同而已,并非只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课前,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手中,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方法,并规定预习时间,让学生认真做好预习。

3.教师要真正参与、全面备课、充分做好预设。

(1)学生预习时,教师要以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行必要的指导,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全面进行备课。

(2)预设展示形式。展示形式应力求新颖多样,如,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等,语文课尤其要考虑到情感朗读的落实。

(3)预设展示中的困难,充分进行“点”和“拨”的预设。

(4)设计好需要拓展、延伸的内容,以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重点展示,巧妙点拨

1.展示分为组内的小展示和班内的大展示。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预展,同时深入各组进行方法指导,了解学情,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展示内容进行恰当的分工。比如,展示什么,要求学生选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代表性的问题、出错率高的问题、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问题重点进行展示,太易的不作为展示内容。接着进行班级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甘心做一片绿叶,让学生在展示的舞台扮演主角;要充分相信学生,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互补与共享。

2.学生展示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听众,要扮演好以下几个角色:(1)教师是这一切学习活动发生的组织者,无论是学习小组的建设、培训和使用,还是保障课堂学习过程的顺利进展,都需要教师发挥显性或者隐性的组织作用。没有教师的组织,就不可能有真正有序的课堂,没有有序的课堂,课堂交流就成了漫谈,偏离学习目标的课堂当然无法实现高效。(2)教师是一个课堂的调控者。我们的课堂,看似很活、很乱,实际它活而有度、乱而有序。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调控主线,要按照导学案设计的落实暗线,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允许徘徊但不能大跃进,以此保证课堂的进程如约完成。(3)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激励者,真诚地为学生喝彩,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保持强大、常态的预习和展示的内驱力。

三、全面评价,勤于反思

1.学生展示之后,要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然后教师再做总结性评价指导。

2.教师在每节课后也要思考得与失,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课堂展示真正达到高效。

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学生展示能力的高低、展示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指导。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到位,评价及时恰当,培养坚持经常,定会让精彩的展示舞动课堂的精彩。

编辑 董慧红

高效课堂上如何进行展示 篇4

一、展示的分类

展示分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展示就是学生在小组内的展示, 也叫预展;大展示就是在全班内的展示。

(一) 什么是预展

预展, 顾名思义, 就是预备展示。一般情况下, 学生自学完以后先进行对子交流, 再在小组内群学交流;群学结束后, 老师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 给小组分展示任务 (或由小组抽取展示任务) ;小组得到任务后, 迅速进行预展, 即根据任务确定展示内容, 进行人员分工,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演练, 为在全班内的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二) 什么是班内展示

班内展示是学生把自己在自学、对学、群学中的学习成果和不足展示给老师同学的过程, 也是老师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引导、点拨和提升的过程。班内展示环节是师生的双向活动, 也是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演绎的, 是发现课堂中的重头戏, 也是发现课堂中最精彩的环节, 因此说班内展示在发现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展示的过程中, 体现着“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精心点拨、重视提升, 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服务者和引导者”的理念。

(三) 班内展示和预展的关系

学生在自学、对学、群学结束以后, 开始进行预展, 然后才进行班内展示。预展是班内展示的提前演练, 是班内展示的准备和前奏, 为小组在班内展示进行充分准备;班内展示是在预展后进行的, 是预展的延续和目的。

二、班内展示应注重的各种细节

(一) 展示的原则

1. 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的原则。

展示忌讳滥用笔墨, 眉毛胡子一把抓, 简单的问题和重难点的问题花同样的时间讲, 这其实是在浪费时间。课堂上一共40分钟, 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简单的问题简单展, 学生容易理解的东西、一学就会的东西可一带而过, 甚至不展;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重点展示, 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展示, 让学生学会学透。这样这节课才能达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展示如同写记叙文, 不能平均使用笔墨, 处处渲染, 要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2. 展中提升的原则。

李镇西曾说过: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 只有加上牛肉才有萝卜炖牛肉的美味, 而这一牛肉就是老师的点拨提升。展示的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搞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启发、点拨、引导, 对重难点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追问, 对学生掌握不深、不透、认识不高的问题进行提升, 让学生在展中有所收获, 不会的弄会, 不懂的搞懂, 理解不正确的拨乱反正, 掌握不深、思想认识达不到高度的进行提升。总之, 展示中要让学生有所提高, 更上一层楼, 达到更好的学习目标。

3. 展中互动的原则。

展示中忌讳台上热闹精彩, 台下冷冷清清, 台上展他们的, 台下不倾听不参与;也忌讳学生在台上展示时教师若无其事, 不评价也不点拨, 一言不发, 游离课堂。在展示中要注重互动, 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展示时有老师的追问、启发、点拨、提升, 有同学的质疑、补充、纠正, 有倾听同学对展示小组的打分, 也有展示小组对倾听小组进行的评价。展中互动有利于每位学生参与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 展示的内容

展示的内容一般就是任务包的内容。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小组数量, 设计出几个任务包;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再把惹干个任务包随机分给小组, 或是通过抽签的形式分给每个小组;小组预展后, 上台展示所分的任务内容。由于各学科、各课时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 因此各节课的任务包和展示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

(三) 展示的顺序

小组展示的顺序一般按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 展示的顺序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进行。教师在分展示任务时, 可以在上面标上展示顺序号, 也可以提前给学生说明小组的展示顺序。

(四) 展示的形式

1. 小组展示。

即小组人员全部上阵展示, 这一展示形式适合人数少的班级和人数少的小组, 也适合展示较少但好分解的内容, 如朗诵古诗、读词语等。小组全体展示的好处是全员参与, 锻炼每一个学生, 缺点是当任务单一又不好分解时不适合这种形式展示。

2. 队展组评。

即小队展示, 对大组进行评价。每一个大组内分两个小队, 展示时一个小队上台展示, 此小队展示的得分就是小组的得分, 这一形式优点是适合大班额教学, 当一个小组内人很多不能全部上台展示时, 可以让小组的一个队上台代表这个小组展示, 虽然是小队展示, 但也有很大的代表性。队展组评这种形式是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实验小学的独特创新。这种形式的局限性是不能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抽号展示。

抽号展示即抽每个小组的同一号同学上台比赛。如抽每组的3号上台读课文或进行听写, 对每人评出分数, 此分数就是小组的得分。这种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竞争的积极性。

4. 代表上台展示。

一般适应于任务较简单, 不用那么多人进行展示的时候, 可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展示的结果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五) 展示的位置

1. 小组上讲台展示。优点是展示学生站得高, 面向全体学生, 倾听学生能看清每一个展示的学生。

2. 站在原位展示。

学生扭转身面向学生, 这种展示形式可以节省学生上台的时间, 缺点是倾听者不容易看清每个人的表情。

3. 移位聚焦展示。

展示如果用小黑板时, 后面的学生迅速离开座位, 移位聚焦到展示学生周围, 围绕展示学生站立听讲, 这样看得更清, 听得更清。

(六) 展示的要求

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展示要求, 并把这一展示要求了然于胸, 为每次展示服务。

1. 分工明确, 层次分明。

小组内要提前进行明确分工, 明确展示顺序, 展示时就会有条不紊, 层次分明, 否则就会出现你等我推乱哄哄、接不上茬、浪费时间的现象。

2. 声音洪亮, 站姿大方。

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 学生就是小老师, 因此要声音洪亮, 让大家能听清;展示时要站姿大方, 不要扭捏、晃动, 以免影响倾听学生注意力, 影响听课效果。

3. 语言简洁, 提高效率。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每个小组展示时都要有时间观念, 展示时注意展示节奏要快, 不能慢慢吞吞, 语言要简洁明了, 不要罗里啰嗦, 浪费时间。

4. 展点突出, 板书要点。

每个小组展示时要抓住重点, 重点突出,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什么都抓不住, 让人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要点要板书在黑板上,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人一目了然。

5. 尽量全员参与, 学困生展示优先。

如果展示任务适合, 展示时尽量全员, 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任务不适合全员展示, 可以让学困生优先展示, 学困生展示有特殊加分, 以此来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学困生学会了, 全班同学就都学会了。

(七) 展示的环节

班内展示也要有一定的流程, 这样会显得井然有序。以下是一个班级小组展示的流程:1.喊展示口号;

2. 说展示任务;

3.进行任务内容展示;4.学生质疑补充;5.老师追问点拨;6.台下给展示小组打分;7.台上点评倾听小组并为其打分。

具体来说, 小组上台时领大家喊口号:“聚焦迅速、倾听认真”“我展示、我参与”等。上台后都先说导语, 说明自己组的任务。接下来进行展示, 每人展示自己要说的内容。其间不乏学生的质疑、补充, 老师的追问, 接着老师进行精心的点拨提升。最后倾听学生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 给展示小组打分;本组的纪律员给每个小组打倾听分, 指出倾听不足。

课堂——学生展示的舞台 篇5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老师是主宰,学生只知道一味听从,老师说是什么,学生就记住什么。一堂课下来,老师是讲得嗓子都哑了,学生是学得是满脑子雾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不轻松。长此以往,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所以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在学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之后,自己也尝试着让课堂活跃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感觉效果真的不错,整个教学活动中,全是学生主动在“动”;有主动讨论的、有下位向其他组请教的、有直接跟老师研讨的、有主动解答问题的、有主动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有小组长检查组员学习情况的……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在教室里是多余的,学生根本不顾及谁来听课,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学习,想怎么学得快乐就怎么学,想怎么学得轻松就怎么做。就拿那一堂综合实践课“探索月球的奥秘”来说吧,那个课堂真的是“动”“活”相结合,首先我精心编好讲学稿,让学生事先下去查阅与月球相关的知识,我把这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编成了一次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下去着手准备相关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月球奥秘”的知识竞赛。从主持人,到点评、打分等工作全由学生自己来设计与组织,我呢只是在一旁当观众罢了。结果可想而知那个场面,学生争抢着上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个个的手都举得高高的,生怕自己没被点上,都在大声地说着:“我来,我来,我来……”学生的那种自信已演化到了极点,让我在一旁都按捺不住地也想跟同学们抢着回答问题来了。那种活跃热闹的课堂场面,真正把语文课上活了,学生也学活了,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也达到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样的境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不再是口若悬河、唯我独尊的演讲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帮助者。而实施与策划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

课改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环境,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体验,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需要他们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者,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室是学生学习知识,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演好每一场戏,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

展示语言魅力,感受精彩课堂 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语言,魅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的魅力,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 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此次, 我就以《语言的魅力》一课的阅读教学课例来具体阐述。

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行乞的盲老人木牌上添加了几个字, 帮助老人行乞的事, 说明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 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 我选择让学生抓住文中重词、句、段, 朗读理解、感悟文本内涵。

我以语言的魅力为突破点, 按照:“寻找有魅力的语言——感受有魅力的语言——学说有魅力的语言”的思路进行教学。

一、在阅读教学中寻找有魅力的语言

课前, 我引导学生背诵春天的诗句, 使学生既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又感受到语言的另一个魅力, 那就是有魅力的语言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把语文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此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语言的魅力》, 并相机指导“魅”的写法, 提醒学生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 第七笔竖弯钩要写得稍长些, 要托住里面的未字。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 锲而不舍, 养成习惯, 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节课, 我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以教师的范写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 潜移默化地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 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接下来, 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对课文逐段分析的方法, 而是直奔重点: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 学生很快找到了:“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然后我紧扣语言文字, 抓住关键词句, 让学生默读静思, 找出添字前后行人和盲老人行为和心理变化的语句品读感悟, 这样就避免了过于琐碎的提问, 肢解课文的分析,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整体性很强。而当学生汇报行人的表现时, 我抓住关键词“无动于衷”, 让学生参与板书, 重点指导“衷”字的写法和用法, 提醒孩子注意这是一个形声字, 利用课件出示这个字的声旁、形旁及演变过程, 让学生了解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做到了字不离词, 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理解巧妙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透过“无动于衷”这个词, 学生的朗读既表现出对行人的指责, 又表达了对盲老人的同情。这以点代面的指导, 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与层次, 使学生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及相关语句体会的方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有魅力的语言

承接上一环节教学, 我通过对比, 凸显语言的魅力, 并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于是, 我带领学生直入课文第六自然段, 寻找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第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我设计的思路是, 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通过谈画面、播放春天的图片, 学生陶醉在春天的意境中。

此环节, 以读为本,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与陶醉再读描写春天的语句。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学生潜心会文的默读、朗读;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并请学生评价我们读得有何不同, 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排比句的特殊读法,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朗读技巧的指导;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背诵, 在情感与技巧的指导基础上, 调动学生当堂背诵的兴趣, 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 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 体现朗读指导的梯度与扎实。积累和内化了的语言,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情趣盎然。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 我便范读引领:“是的, 春天是美好的, 那蓝天白云, 那绿树红花, 那莺歌燕舞, 那流水人家, 怎么不叫人陶醉呢?”紧接着,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 感受盲老人的世界。借由刚才的情感铺垫, 我使用引读法, 指导学生感悟品析:“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个中心句:

当衣着华丽的绅士在欣赏蓝天白云时, 盲老人叹息地说: (生接读) 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贵妇人欣赏绿树红花时, 盲老人心酸地说: (生接读) 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我们小朋友在欣赏莺歌燕舞时, 盲老人失望地说: (生接读) 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去感受流水人家时, 盲老人绝望地说: (生接读) 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这鲜明的的对比, 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盲老人的处境悲惨, 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此情感基础上, 我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 把自己当作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及来来往往的行人, 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将自己深切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语言和精神在同构中获得新生, 学生们背诵此段也就水到渠成。

随即, 我出示 (课件) “‘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 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 就在于它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句式, 学生们有感而发, 感悟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心。学生的感悟得到了提升, 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 语言魅力所在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学说有魅力的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 引导学生迁移阅读学过的课文《难忘的八个字》中, 伦纳德老师对自卑残疾的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我愿你是我的女儿!”感悟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令人心生温暖、终身难忘。随即, 巧妙地进行课后习题的处理, 再指导让学生像诗人一样, 用上“可是”说一句有魅力的语言。老师由扶到放, 由仿到创, 体现了训练的梯度。在拓展迁移时, 老师引导学生用有魅力的语言, 联系生活为水管旁、草坪边、花坛边说、写提示牌, 把语文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切实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户, 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从而激励学生博览群书、锤炼语言。

总之, 这节课紧紧围绕着“春天到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有魅力的语言而展开, 体会它的魅力所在, 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魅力语言, 让课堂真实、朴实、扎实, 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2]朱作仁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高效课堂如何让展示更有效 篇7

一、展示交流的方式单一性

高效课堂改革之初, 展示的目的不明确, 只知道上课得展示, 只是注重形似, 为了追求所谓的展示把学生黑板板书展示作为主要的展示方式, 盲目地把导学案中的内容全都展示出来, 每节课展示得轰轰烈烈, 大小问题都要展示, 规定时间完不成任务, 成效也不大。再者语文、政治和历史等文科, 课堂教学变成了问问题讲答案, 使文科课上得模式化, 十分枯燥。在实践后我们总结出课堂展示要多样化、多元化。1.朗读、演唱、现象的描述、简单的问题等展示应该用语言展示。2.重难点、共性问题、推理、探究逻辑性强的过程等要用书面展示。3.文科课人物或故事表演等要安排表演展示。4.空间图形、测量、模拟等让学生制作实物或模型展示。

同时提出直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 能语言展示的就用语言展示, 难的抽象的思维, 量大的要书面结合语言展示。教学中小组间展示形式多样化,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文科课上得有了活力,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展示交流时, 出现“一头热”现象

这种现象包括:1.一般都是小组的一、二号去展示, 而其他同学的参与度不高, 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二号同学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 而其他同学的能力提升很不明显, 学生出现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现象。2.个别展示同学充当了小老师, 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讲, 而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接受者。3.在个别展示时个别展示人积极参与, 而一部分学生不注意倾听和思考。

对此, 我及时地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采取日通报、周评比、月总结的方式鼓励先进、批评后进。每个小组谁得分谁失分谁没挣到分每天每周每月都非常明白, 哪个组每周排到什么名次也一目了然, 这样营造竞争氛围, 各组定期有了本组目标, 为了实现小组目标, 组内学生形成了自我管理氛围, 布置完任务, 教师不用亲自督促帮助, 小组长学科长自己就促、帮、查4、5、6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展示不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同时在评价中提出不同观点多加分的, 为了给本组多赢得分数, 学生也不再是旁观者, 他们开始注意认真听并思考提出不同见解。

三、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

随着对费时低效全部内容都展示的否定, 我们研究者提出展示内容要做到有选择性。在设计“导学案”中, 我们开始预设展示内容时选取了一些较难的问题, 展示后学生在完成达标检测时, 得到的分数并不高, 而且出现简单题失分较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 我及时地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认识到展示的内容应该是面向全班的, 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 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 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自己无法选择, 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 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 一道也不敢不展示。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 还会出现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 (甚至全班无误的题) 也要展示, 结果多数同学“陪绑”, 浪费了时间。所以,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总结, 教师选择共性问题, 重点问题重点展示, 避免一道也不敢不展示的低效现象, 杜绝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 (甚至全班无误的题) 也要展示, 多数同学“陪绑”的现象。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 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 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 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展示, 什么样的问题语言展示, 什么样问题板书展示, 什么问题组内展示, 什么样问题组间展示问题。经过研究达成共识能用语言展示的, 就没必要用板书展示, 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就组内交流展示, 组内完成不了的要组间交流展示。

四、展示程度停留在浅层次

1.现在回想起刚实施课改之初的展示可以说多为假展示。2.展示只注重结果对答案式。3.由于展示多由学生完成的, 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 即使有了其他学生的帮助, 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

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篇8

关键词:课堂展示,自学效果,合作效果,探究结果

课程的改革, 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长期以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师怎么教,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是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 “一支粉笔一张嘴”, 对学生学的活动过程比较忽视。于是,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时间就减少了, 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 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今, 在新课程标准下参与式教学法的引进, 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由“讲演者”变为“导演”, 学生由“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激励,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课堂氛围中自己吸收消化知识, 充分地展示自我, 从而使教学任务在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上得以顺利地完成。当然, 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下面, 笔者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牵牛要牵牛鼻子, 降马非得抓紧马嚼子不可! 利用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给了老师抓住其注意力的马缰绳。在初中教学课堂上, 要进行参与式教学, 只有唤起学生内在动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 与同学、老师合作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推进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条件满足学生的展示欲, 是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生命潜能的最好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讨论、探究、发现、提出、回答、归纳、总结问题, 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 给学生的最好的表现机会。

学生的课堂展示是新课标下教学的主要环节, 是学生满足表现欲、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平台, 也是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长效兴奋剂。自学、展示、反馈, 是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的三部曲, 展示承前启后, 其效果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展示以问题为纲领, 以参与求体验, 以合作换分享, 以问题定反馈。根据展示内容、参与人数及展示效果的不同, 可以将展示分成三个环节。

一、展示自学效果

第一个环节, 主要展示学习自主学习 ( 以独学、对学为主) 成果, 其效果相当于自学检测。小组长根据教师课前编印的导学案, 布置展示任务。这个环节展示的效果取决于三: 首先,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 尽可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避免出现“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的忙乱; 其次, 教师和小组要合理选择展示学生, 尽可能将简单的任务分配给那些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 给他们一个“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 既满足展示欲, 又增加自信心。再次, 合理铺垫, 引出第二重展示, 无浅难以入深, 知难方思勇进。此为展示的第一重境界, 即知识的积累。

二、展示合作效果

第二个环节, 主要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经过充分的小组合作, 展示异样纷呈。从形式上看, 不拘一格, 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从分工上看, 优生演讲辅导, 中等生记录补充, 学困生学习欣赏, 各显神通, 各得其所。从效果上看, 老师攻心———搭建展示平台, 自己退居幕后, 满足学生乐于表现之心; 学生开心———展示是一种释放, 聆听是一种美德, 质疑是一种碰撞, 总结是一种提升。多样的形式, 合理的分工, 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此为展示的第二重境界, 即能力的提升。

三、展示探究结果

第三个环节, 主要展示学生与教师的探究结果。通过学生的猜想、讨论、汇报交流, 发表小组的看法,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各小组综合别人的意见, 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时学生学习不仅是在知识的超市中选购, 更是一种生命的狂欢的舞蹈!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初中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了解、影响和鼓舞。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 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 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怎样讲, 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忽略了学生的参差不齐; 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认识和接受; “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 使学生处于“哑巴”境地。而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平等的对话”, 为此应尊重学生, 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 把课堂变为师生交往的场所。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共同构建真理的发现途径和问题解决的路径。为了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 首先, 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 深入到学生中去, 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发言权, 多用一些鼓舞性的语言; 再次, 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的、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同时积极创设“百家争鸣”的平台。总之,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平等地对待学生,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积极提倡六个“允许”: 答错了的允许重答; 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 不清楚的允许学生发问; 不同意见允许争论; 教师失误允许学生订正; 有时也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当我们教师把课堂变成学生表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 表现、展示自我的过程, 也就真正变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的自我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人格的形成过程, 这样的课堂, 学生能没有兴趣? 能不高效? 学习成绩能不提高!

参考文献

[1]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2]教育学.

提高英语课堂学生展示的效率 篇9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学生展示,效率

去杜郎口学习之后, 本校的课程改革已经顺利展开,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 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英语课堂学生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1. 展示内容偏离教学目标。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任何形似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的。但是在教学中, 由于一些老师没有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其所设计的学生展示活动往往偏离教学目标, 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 这样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参与, 而且可能热闹得很, 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却达不到任何的训练和提高, 课堂上出现的是一片虚假繁荣的景象。

2. 预设目标空洞不具体, 活动步骤和分工不明确。

许多教师在预设活动目标时总是泛泛而言, 并没有具体化。因为没有一个更具体的目标, 也没有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途径, 在具体操作时没有了衡量尺度, 也就不知道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到底该学会点什么知识。学生也是无所适从, 无处下手, 不知所措, 致使展示活动无法全面展开, 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 学生展示时间不充足。

展示时间是很重要的, 因为展示由于内容﹑目的﹑主体和手段的不同, 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有的教师有时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因为教学内容多, 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不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当个别同学或小组回答了问题, 老师就匆匆结束任务, 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致使许多同学根本无法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 无法真正融入到活动中去, 体会不到活动带来的乐趣, 另一方面, 又导致了许多问题的讨论结果缺乏深度, 只是停留在表层, 学生从中得不到太多的收获。

4. 学生展示形式缺乏多样性。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学生展示, 只是把活动设为千篇一律, 几乎每堂课都是如此。这样的活动不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长此以往, 学生对英语课就失去了兴趣。

5. 活动的评价单一、无力。在课堂上, 很多学生的积

极表现, 但是老师由于一些原因, 激励不到位, 往往只用一些浅显的语言表扬, 和简单的评价, 没有认真地区别,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英语课堂学生展示效率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活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效应, 但是由于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我们对活动寄予的良好愿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都能轻易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学生展示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可行性。

教学的可行性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设计展示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难度适中的展示;同时合理安排所需时间、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展示中的分工。为此, 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给学生清晰明确的指令, 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在展示活动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 给予支持。然而, 在现行的课堂活动中, 许多学生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为此, 教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2. 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 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 并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另外, 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

3. 激励性与准确性原则。

培养展示技能 打造高效课堂 篇10

一、和谐是学生乐于展示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多对话、多合作、多沟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学生课堂展示时,教师应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少质疑,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让展示的学生感到没有压力,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尽情展示,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展示欲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师生关系融洽,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就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去创设一个良好的、健康和谐的环境,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学生的情绪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得以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而我认为让孩子学会倾听,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

二、自信是学生乐于展示的关键

由于教育模式的影响,山区长大的孩子长期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多学生胆子小,缺乏自信,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展示自己,点名了也不敢大胆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这类学生,教师首先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畏惧的心理,鼓励他们“课堂因我而精彩”。展示活动初期,教师可以并且应该循序渐进,先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入手,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而且不要求脱稿展示,甚至可以照本宣科,先锻炼他们的胆量,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帮助他们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我在班上找出一些学习基础差但愿意大胆展示自己的学生,激发和鼓励其他的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大胆去展示自己。让他们逐渐克服自卑心理,从而树立自信,有了自信,学生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欲望,才敢大胆的去展示自己。

三、评价是学生乐于展示的法宝

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对展示更积极主动,更能促进学生课堂展示水平的提高,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当其展示完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展示的闪光点,给予客观的、中肯的评价。多给学生鼓励,多用赞美的语言,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感到自我展示得到肯定,进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激发其展示欲望。比如“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表达很清晰”“你的见解与众不同”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进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促使其积极上进。

四、竞争是学生乐于展示的动力

这里所讲的竞争,既指开展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也指小组间的成员个人进行竞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和组员分别张榜表扬,一个月小结一次,期末评选最佳展示小组和最佳展示个人。引导学生在展示中竞争,在竞争中展示,让学生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捕捉瞬间跳跃的思想,大胆阐释自己的主张,在对抗中探寻真谛,在竞争中激发展示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教学的方式要进行改进,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数学课堂 篇11

一、静水投石, 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

“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 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 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 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叶澜语) 较之语文教学而言, 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缺乏应有的激情, 教材理性多于情感, 教师也沉湎于单调的分析和讲解。其实,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 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让学生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 又让学生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后, 我出示“64+25”让一位学困生计算, 她得出“88”这样的答案后, 大家都说:“算错了!算错了!”这位学生失望地低下头。这时, 我微笑着说:“很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同学们都笑了, 这位学生也笑了, 又信心百倍地计算出正确答案。他们没想到老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来善待学生的失误, 大家在笑声中又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课堂上沉闷的空气被打破了。此时, 我顺水推舟, 鼓励每个人都来当“小小数学家”, “创立”自己的解题方法, 大家公认谁的方法又好又新, 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解题方法。学生们欢欣鼓舞, 激起了求知欲望, 他们积极讨论后, 出现了数种解题方法。如 (1) 64+20=84, 84+5=89; (2) 64+5=69, 69+20=89; (3) 4+5=9, 60+20=80, 80+9=89等等。教师在每种正确的解题方法上都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解题法”。这种幽默、轻松的氛围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驱动力。

这样的数学课堂, 学生激情洋溢, 个性鲜明, 人人是独具个性表达方式的学生。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我让学生口编应用题,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都成了学生编应用题的素材, 他们甚至把“汉堡包”“肯德基”引入课堂:“一份炸鸡25元, 一个汉堡包8元, 我吃了两个汉堡包和一份炸鸡, 你们说我用了多少钱?”学生们编应用题时眉飞色舞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 常常引起哄堂大笑。只有在这样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如果教师能随时随地尊重并善于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 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 这正是回归人文色彩的数学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啊!

二、把握“动态生成”,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 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 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的新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数学教师及时“抓彩”, 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试以《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加以说明。当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后, 学生甲说:“根据这个规律, 我还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 往上扩充是9×0=0, 往下扩充是9×10=90, 9×11=99……”正当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 在夸奖这位同学聪明时, 学生乙站起来质疑:“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个算式的积多9, 那么9×0=0有没有再‘上一个算式’, 积0又比谁多9呢?”“0比谁多9”这个问题涉及到负数。我想一语带过:“比0少9的数我们还没学过……”没等我说完, 见多识广的学生丙急切地说:“我知道!是负数, 是‘-9’。”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学生敏捷的思路, 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 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 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 从而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

三、超越课本,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目前的数学知识、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 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 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 给课本增加“营养”, 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 让教学贴近生活, 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首先,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 教学《连续进位加》时, 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 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百佳超市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 琳琅满目, 任你选购,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 同桌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 并笔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 学生做题时也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其次, 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 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身边的实物。有的同学测量课本的长和宽, 有的测量桌面的长, 有的测量粉笔的长, 有个同学甚至拿着短尺在量黑板的长, 我没有制止他, 而是启发他们根据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解决。这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用尺子, 一把一把接起来。”“到体育室去拿皮卷尺来量。”“用米尺量。”学生根据自己想的办法量, 感受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还从“由少积多”体验到“1米=100厘米”。又如:认识人民币后, 让学生模拟买卖商品的游戏, 星期天到市场上去买菜等。此外, 我还针对教材欠缺“面向现实”这方面的内容, 积极探索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 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 比如:“数学号码的应用”“计划购物”“开办小商店”“开办小银行”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既看得见也摸得着, 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

上一篇: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下一篇:引导学生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