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精选10篇)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1
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可以了解,小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性较强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难免会存在一些质疑、含糊不清或者毫无头绪的现象. 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种种学习困境,及时适时点化、有效内化、注重强化,为学生指点迷津,推动课堂的高效运行.
一、及时“点化”, 指点迷津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期间,往往会出现一些疑问甚至毫无头绪的现象,进而无法有效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此时,教师应担负起“指路人”的职责,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拨开迷雾,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这一过程就叫做“点化”值得教师注意的是,点化务必要及时,这样才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确定位置》一课讲解中,应明确的是,尽管小学生对于基本方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是对于相对复杂的方位名词如:南偏东、北偏东、南偏西、北偏西的掌握还是存在欠缺. 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数学教师可先采用画出平面坐标的方式,使学习对于方位一目了然,由此,便可以清楚地说出其南偏东或北偏东等方位的具体位置. 在此期间, 学生可能会存在一些质疑, 如:“为什么不说东偏北, 而是说北偏东呢?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给予提问学生适当的鼓励,之后及时对其存在的困惑进行“点化”,以便学生深入了解有关方位的常识,解释如下:这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 同学们都知道,在平时我们课堂上所展示的平面图中,都是遵循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并且把东、南方向的区域称之为“南偏东”,西、北方面间的区域称之为 “北偏西”,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原因还要追溯到我国最早出现航海技术之时,我国最早的航海技术就是发明了指南针, 并以此作为依据,指示出南方和北方,因此,在人们的观念和习惯中,通常以南北方向作为依据,自然就将这两个放在前面,出现了北偏东、南偏西的说法. 通过教师这样的及时点化,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对于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同时也了解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当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疑问,教师应有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及时的“点化”,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高效率课堂的推进.
二、必须“内化”,扎实根基
“内化”也是教师应掌握的一种教学技巧,作为数学教师来说,有效进行内化就是要将数学知识内化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将两者融为一体. 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内化”,带领学生深入思考仔细探究,在内化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进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一课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对小数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做到准确读出小数,写对小数,正确说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 教师可先讲解一个小数0.4 与4/10,两者都表示十分之四,接下来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这两者的区别,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新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和分数,并对其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分数可以用小数的形式来表示,小数也可以通过分数的方式表示,同学们是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吗? 学生们经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一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可以表示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千分之几,以此类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其分析与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与学生自身的有效内化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水平.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数学内化就是把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具体能力,教师在内化过程中可应做到积极引领,有效指导,对于学生有困难的知识点要进行耐心讲解,善于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进而将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课堂的积极性与实用性.
三、重在“强化”,巩固提升
为了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教师不仅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及时“点化”,有效“内化”,同时,还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强化”,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由于学生在教师刚讲解新知识点后,记性相对不牢固,理解力也不是很强,触类旁通的能力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应在讲解新课后,给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题目,让其进行深度练习,做到精益求精,进而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学习后,由于学生对于其计算方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做题思路有待于加强,为此,教师应进一步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练习题:1. 小红要制作一个长方体的纸盒, 要求这个纸盒长为度为20 cm,宽度为12 cm,高度为10 cm,由此计算,小红做好这个纸盒需要多少cm2? 2. 某校要建立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长度为50 m,宽度为35 cm,高为2 m,求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 3. 某餐厅包间需要粘贴壁纸,该包间长5 m宽4 m,高2.5 m,门占面积为4.5 m2,除门和地面外,一共需要多少壁纸(单位:m2)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将重点放在对于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上,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计算能力,之后再提供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实现训练的层次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巩固学生新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精益求精的原则,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强化,有效加固所学知识,并且在训练中锻炼思维,训练能力,进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总之,数学教师为使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就应做到及时“点化”,解开学生困扰;有效“内化”,稳固学生知识根基注重“强化”,做到精益求精.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升,课堂效果也更为活跃.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2
一、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巧激兴趣,使学生想学在课前交流与新课导入的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等,为学生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此来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引发学生的探究之望,激发学生的学习之趣。1.巧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巧妙设置游戏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品尝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倒数”一课时,教师可先和学生做这样的游戏:师说“1、2”,生说“2、1”;师说“1、2、3”,生说“3、2、1”;师说“老师爱同学们”,生说“同学们爱老师”„„通过这样的互说,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倒”和“互为”的含义。然后教师强调:“在美丽的数学王国中,这样的现象也存在,如3/8倒过来说成8/3。”„„通过这样做游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也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又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通过“猜猜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师:“一个人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猜猜他是谁?”学生猜不出来,于是教师模仿小沈阳说话,学生大笑,一下子猜出了小沈阳的名字。这样教学,使教师自然地引出“特征”一词并板书,巧妙地为学生学习新知埋下了伏笔。2.巧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适时、巧妙地为学生讲解喜闻乐见的故事或童话,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例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始,教师结合学生喜欢的《西游记》影片,给学生讲《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巧孙悟空不在家,于是猪八戒就带领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香又甜的桃子,并对小猴子说:‘你们每人得3个桃子,剩下的一个桃子是我的。’他怕小猴子不相信,还列了算式(如右)。没多久,孙悟空回来知道了这件事,便训斥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吓得八戒只好求饶。”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这时教师提问:“猪八戒为什么能欺骗小猴子?悟空斥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新知的活动。3.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师若在授课伊始便适时、适度地设置悬念,创设疑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疑境之中去解疑释惑。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一上课,教师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立刻就能猜出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信不信?”这样设疑,使学生一开始便对所学知识兴趣盎然,积极探究。又如,学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课始,教师可同样对学生说:“同学们,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立刻就能猜出它是不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你们信不信?”顿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都想考考老师。当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老师的判断后,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老师,急切想知道老师判断准确的理由。再如,教学“年 月 日”时,课始,教师提问:“小东今年15岁了,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引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在“趣”字上想办法,选择既能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课堂上,通过巧激兴趣使学生想学,从源头上构建简约、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善于引导,使学生会学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来对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引导,使学生会学,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1.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会学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地掌握运用“预习——听课——复习”的一般学习方法,初步确定适合自己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不断求索、不怕困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每一节课后,我先引导学生深化、巩固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问题,使学生面对提出的问题产生要弄明白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下节课研究的内容,看哪些同学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例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我给学生留下了课后的思考题:“(1)4元+5角=?(2)4米+5分米=?想:这两题在算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时,我提出:“你能不能借助思考题的解法来研究2/3+1/6和7/10-2/5这两题?”„„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后,我先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有哪些应用?”然后我提出预习要求:“请读一读、算一算、做一做,自己总结出这一结论并思考: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所以教师要对预习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预习不好的学生提出期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2.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会学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对所学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和“特殊——一般”的探究过程。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在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引发学生猜想:“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学生通过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等方式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推理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数学家的探究历程,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物体并提问:“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分别叫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求它的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上面积+下面积+前面积+后面积+左面积+右面积。我接着问:“一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又该怎样求?”学生深入钻研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2×上面积+2×前面积+2×左面积。我追问:“根据这样的推导方法,你能不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学生再次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2×(上面积+前面积+左面积)。这样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总结和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思有所获,并学得活、记得牢。3.善于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使学生会学所谓交流学习,是学生把自主学习中得到的数学信息用数学语言叙述出来,如可以说算理、说思路、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说推理过程等,以此达成共识。同时,通过交流学习,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圆锥和圆柱,研究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有的学生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多一点;有的学生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多一点;还有的学生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4倍多一点„„我让学生说自己的实验过程、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通过交流提高了认识,发现了问题,再次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多一点。我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过程、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时学生的疑问更多了。于是,我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直至得出结论,再次验证,最后达成共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交流,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质疑、猜想、求证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我们的课堂怎能不高效呢?
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三部曲” 篇3
第一曲——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就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特殊转化为一般的一种数学思想,如把异分母的分式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等,都是转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2.渗透整体思想.整体思想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等,从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处理的一种解题思想.这种思想可使问题轻松解决.
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要研究的数学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然后再逐一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的原则是不重复、不遗漏.
4.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形象直观.
第二曲——指导方法技巧
【案例1】 解方程(x+2)(x-1)=2x+4.
分析:解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其中隐藏着许多方法技巧.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巧妙地解题,不仅能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解一无二次方程的一般规律,其四种解法各具特色,体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其中的思路2(因式分解法)更是独特——简洁明快!事实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一些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动学生的脑筋,而且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曲——明辨误区陷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问题是,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犯错或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是关键.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弄清易错易混点;明辨误区和陷阱,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忽视分母不等于零
【案例2】 当x为何值时,分式x2-xx的值为0?
错解:要使分式的值为0,只需分子为0,由当x2-x=0得x=0或1.
辨析:分式值为0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分子为0;二是分母不为0. 这里当x=0时,分母也为0,于是分式无意义.
【案例5】 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锐角为50°,则∠B的度数为 .
错解:如右图所示,当交点在腰AC上时,∠ADE=50°,∴∠40°,即∠B=∠C=12(180°-40°)=70°.
辨析:本题中三角形的形状没有明确,所以应分情况讨论.错解中只考虑了△ABC为锐角三角形,还需考虑△ABC为钝角三角形,此时交点在腰CA的延长线上.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并细致分析我们所教学生的学情和本身的教情,注意教学中的细节,充分弹好以上“三部曲”,就一定能够实现在使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大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使课堂优质高效,是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追求和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认为弹好“渗透数学思想、指导方法技巧、明辨误区陷阱”三部曲尤为重要.
第一曲——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就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特殊转化为一般的一种数学思想,如把异分母的分式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等,都是转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2.渗透整体思想.整体思想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等,从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处理的一种解题思想.这种思想可使问题轻松解决.
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要研究的数学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然后再逐一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的原则是不重复、不遗漏.
4.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形象直观.
第二曲——指导方法技巧
【案例1】 解方程(x+2)(x-1)=2x+4.
分析:解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其中隐藏着许多方法技巧.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巧妙地解题,不仅能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解一无二次方程的一般规律,其四种解法各具特色,体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其中的思路2(因式分解法)更是独特——简洁明快!事实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一些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动学生的脑筋,而且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曲——明辨误区陷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问题是,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犯错或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是关键.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弄清易错易混点;明辨误区和陷阱,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忽视分母不等于零
【案例2】 当x为何值时,分式x2-xx的值为0?
错解:要使分式的值为0,只需分子为0,由当x2-x=0得x=0或1.
辨析:分式值为0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分子为0;二是分母不为0. 这里当x=0时,分母也为0,于是分式无意义.
【案例5】 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锐角为50°,则∠B的度数为 .
错解:如右图所示,当交点在腰AC上时,∠ADE=50°,∴∠40°,即∠B=∠C=12(180°-40°)=70°.
辨析:本题中三角形的形状没有明确,所以应分情况讨论.错解中只考虑了△ABC为锐角三角形,还需考虑△ABC为钝角三角形,此时交点在腰CA的延长线上.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并细致分析我们所教学生的学情和本身的教情,注意教学中的细节,充分弹好以上“三部曲”,就一定能够实现在使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大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使课堂优质高效,是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追求和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认为弹好“渗透数学思想、指导方法技巧、明辨误区陷阱”三部曲尤为重要.
第一曲——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就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特殊转化为一般的一种数学思想,如把异分母的分式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等,都是转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2.渗透整体思想.整体思想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等,从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处理的一种解题思想.这种思想可使问题轻松解决.
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要研究的数学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情形,然后再逐一进行研究和求解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的原则是不重复、不遗漏.
4.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形象直观.
第二曲——指导方法技巧
【案例1】 解方程(x+2)(x-1)=2x+4.
分析:解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其中隐藏着许多方法技巧.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巧妙地解题,不仅能优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解一无二次方程的一般规律,其四种解法各具特色,体现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其中的思路2(因式分解法)更是独特——简洁明快!事实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一些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动学生的脑筋,而且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曲——明辨误区陷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问题是,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犯错或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是关键.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弄清易错易混点;明辨误区和陷阱,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1.忽视分母不等于零
【案例2】 当x为何值时,分式x2-xx的值为0?
错解:要使分式的值为0,只需分子为0,由当x2-x=0得x=0或1.
辨析:分式值为0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分子为0;二是分母不为0. 这里当x=0时,分母也为0,于是分式无意义.
【案例5】 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锐角为50°,则∠B的度数为 .
错解:如右图所示,当交点在腰AC上时,∠ADE=50°,∴∠40°,即∠B=∠C=12(180°-40°)=70°.
辨析:本题中三角形的形状没有明确,所以应分情况讨论.错解中只考虑了△ABC为锐角三角形,还需考虑△ABC为钝角三角形,此时交点在腰CA的延长线上.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并细致分析我们所教学生的学情和本身的教情,注意教学中的细节,充分弹好以上“三部曲”,就一定能够实现在使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大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4
一、激疑———提出问题
“激疑——提出问题”就是指教师要优化学习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之后,学生都爱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学目标优化学习素材,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尝试新知识,即让学生在探索中尝试,在尝试中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去解决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使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出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问题。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再导入课题。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先请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特征。再根据学生说不出“圆的特征”这一教学实际,让学生明确“掌握圆的特征”等学习目标,接着出示“圆的认识”这一课题。
二、质疑———研讨问题
“质疑——研讨问题”就是指学生通过自学指导,采用讨论、交流、探究等方式去学习新知识、研讨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给学生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学指导去学习新知识。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应包括“让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学多长时间”等内容。学生通过自学指导去学习新知识,研讨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总结解决新问题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边学边思、边练边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交流讨论新问题,总结学习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解决新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在学生探究研讨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疑难,教师首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并对自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其次,再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和易混点,进行讨论交流和自查自纠,通过自查自纠找出错因,在交流讨论中研出纠错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来达到纠错更误的目的。如学生在做有关“直径”这一知识点的练习时,错乱较大。针对这一学情,我就让学生抓住“直径通过圆心、两端点都在圆上”等词句,让学生进行研讨,于是学生对直径这一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彻,获得准确的认识。通过对学生再次训练,原来出现的错乱得到了更正,答题的正确率得到提高。
三、解疑———处理问题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5
《数列成果展示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黄冈中学高效课堂数学课题组“自主交流、整体建构”教学模式下的一节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课。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本章是通过一般数列的研究,转入到两类特殊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研究。本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自学教材、小组合作探讨完成学案,外加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示学案中的问题探究成果,从而获得对数列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数学思维的整体构建。
二、教学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依据“自主交流、整体建构”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展示学案中的问题的解答,完成对“数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归纳。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2.探索并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推导方法。3.探究并归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4.通过本段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发现与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5.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课堂展示和点评,让学生体验到作为课堂主人翁的愉悦和激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探究并归纳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思路的获得,函数思想、类比思想、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前期已经自学了课本上数列整章知识,并且完成了课本上的习题,练习,因此对本章的知识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上一节课里,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完成“关于数列的知识和方法归纳”的学案,并在课后把学生做的学案收上来批阅,对其中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在本节课能主动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的老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课堂,因此在进行展示时,学生对问题的讲解,不可能像老师那样流畅。因此如何让全体同学在同学展示的课堂中,到达高效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念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落实,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因此本课要求学生依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学案,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上,利用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展示本人或学习小组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同学们在充分自学课本数列整章知识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完成了学案上设计的问题,今天我们请同学们来展示本人和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
(二)学生展示交流
问题
1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自主交流,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整章内容,完成课本上的练习、习题,小组合作讨论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对本章重点概念、公式、性质、思想方法等主要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该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问题
2数列是一种函数,这种函数有什么特殊性吗?对数列与函数的关系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体会数列是由一系列孤立的点组成,体会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的特点。理解数列作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问题
3用递推公式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说明其通项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习公式的过程中总结规律,提炼方法,并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
问题
4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的定义,并说明其通项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设计意图】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概念的类比。推导公式时方法上的类比。问题
5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等差数列有哪些运算性质,试探究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得到等比数列的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类比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提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用类比的方法记忆知识、解决问题。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简化某些数列计算问题。问题6
你知道求123100?的高斯的算法吗?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吗?请写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对高斯算法的分析,得出求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思路。
问题7
尝试用不同方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说明这些方法还可以用来计算通项公式为哪种类型的数列求和问题?
【设计意图】“错位相减法”是研究数列求和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这种求和的思路在解决某些求和问题时经常用到,应使学生掌握。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交流、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呢?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交流,加深对数列基本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体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这里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这节课你们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主角。我们老师是你们亲密的战友,只是起到合作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一切都为同学们服务。所以你们要有很强的自学的意识,自学习惯。要不等不靠,自己去探索、去总结归纳、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只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学习出来的知识,记忆的比较牢固,应用也比较自如。
六、教学设计的思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生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习需要感知),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做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也就是只能是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有鉴于此,本节课将课本中关于数列的主要概念,公式,性质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本,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高质量的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并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当然,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参与展示的学生面不广,部分学生展示欲望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因此为了使成果展示的课堂高效,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情况,让学生展示紧扣基础知识、典型方法。在编制学案时,力求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有感悟、有兴趣。在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后,必需对展示的成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对正确、独特的展示,教师和学生要用语言进行肯定和表扬,错误、有缺陷的展示也要挖掘琪闪光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勇于展示、积极展示。
附录 成果展示第二课时设计的问题
问题8 探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的性质?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通过对前n和性质的研究,可以加强对数列性质的运用和掌握。不过这个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深刻性要求较高,可以大胆鼓励每个学习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借助课外辅导书探究。问题9 如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该问题实际上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一个应用:即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特征求解。也可以从通项公式的特点出发,即数列的所有正数项之和最大。
9问题10 如何根据数列通项an求最大项或最小项?比如ann2试求,10an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考查根据通项公式判断数列的单调性的方法,进而求数列中的最大项或最小项。
问题11 试写出数列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并说明如何根据前n项和Sn求通项an?在求通项表达式是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n2时,anSnSn1,利用该关系,可以根据任意数列的Sn来确定an,但最后要验证首项a1是否满足已求出的an.问题12 归纳由数列通项an求其前n项和Sn的方法?并就每种方法设计一道对应的例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归纳、拓展数列求和的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13 试归纳由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几种方法?并就每种方法设计一道对应的例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归纳、拓展求数列通项的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14 等差与等比数列与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相关?请举例说明。【设计意图】体会数列问题存在于生活当中,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堂中有效小组展示的策略 篇6
一、关注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其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小组展示是否做到这一点,就要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展示活动。由于每个学生各自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就应注意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不同的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勇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时,都要给予合理的、激励式的评价,这样增强了学生小组展示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笔者进行“课外小组合作作业设计”的试验,就是让孩子们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合作完成一份有价值的作业,孩子们自由组合,人数不限,作业设计形式不限。开展这一课外活动以后,孩子们热情高涨,都能主动参与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些后进生,他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来之不易的机会,通过参与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同时又尽情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点。看着孩子们上交的一份份作业,从中不难看出每个孩子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巧妙做到师生角色换位,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展示的热情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展示自我能力的过程。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会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进行点拨,直到学生理解为止,似乎这也是授业解惑,但如果老师一味地这样做,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就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会索然无味,没有激情。而在教学中,适时做到师生角色换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师生角色换位即针对一个不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充当老师,运用已有知识,给老师及学生解答。这种师生角色的适当换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展示自己的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平时教学中设计了“我来当老师”的教学活动。这个活动是和上面提到的“小组合作作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孩子们在完成那份作业以后,还要能够在班级中把完成这份作业的想法和思路同全班同学交流,班级的其他同学在听完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孩子们在课上既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又锻炼了能力。当轮到一些能力差的孩子全班交流时候,就特意安排把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留给他们,这样既达到了全班展示的目的,又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热情。
三、利用多样的展示方式,给孩子提供更多地平台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更突出了在课堂上给每个孩子不同的展示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能够从别人的展示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应提供适应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展示方式:选派代表展示;集体展示;课后作业进行展示,如果作业做得好,可以给其他同学做出表率;如果作业错的多,可以让其他学生从身边同学的错误中寻找原因,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多种展示的机会,在例题教学完之后,首先引导学生在本小组里商量是用什么方法,列表法还是列式法,然后得出结论,商量过后让不同方法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发言展示。当一个小组中出现的方法比较多的时候,在小组每个成员都理解本小组成员的意思之后,就让整个小组上台为大家展示,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独特方法的机会。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7
一、“看中展示”激趣探索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与数学息息相关的东西存在,哪怕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都是构成数学的重要元素。初中生,介于特殊的年龄层,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很难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要真正做到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乘方,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方,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特殊的数学作业:去面馆吃一碗尤溪特色的手擀拉面。当我布置完作业时,学生既兴奋又好奇,甚至有的同学还自信地拍着胸脯说“就吃一碗面?太简单了,没问题啊!”就在同学们庆幸没有书面作业而高兴时,我又给了一个任务:“观察师傅拉面的过程,并且让师傅给你拉一碗只有64根面条的拉面,顺便祝大家用餐愉快!”
第二天,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们回忆昨天吃面时所看到师傅手拉面条的情况,学生都很兴奋,并且有一个平时上课好动,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主动上来模仿师傅拉面的样子:“先拿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起来拉长,甩起来,然后再把两头捏起来拉长,(同学们看了就哈哈大笑起来)不断地这样反复,就将一根粗面条拉成了许多细面条了!”表演结束,大家鼓掌了。接着我调查了一下,全班共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有吃到了装有64跟面条的面,剩下的同学有吃,但也不知道一碗有多少根!跟着我顺势提问:师傅拉一次有几根?(2根),两次呢?(4根)那要多少次才有64根呢?很快大家就得到了答案(6次)也就是2的6次方。由此引入,贴切真实,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给他们一个自信展示的表演机会,从表演中也能悟出数学知识。
二、“动中展示”精彩无限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急于把一节课的任务完成,所以对于动手操作的内容,大多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因此学生听课也是云里来雾里去,不能真正地在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所以“五学”课堂中的数学展示,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的氛围,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数学,让他们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让他们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是可摸、可及、可感的,从而化被动为主动的学。
在备七年级上册《截一个几何体》时,想到如果能给学生一个亲自“试刀”截的机会,就能让孩子们在切截几何体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常见的几何体截面的特性,并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这样便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给各小组安排了一个简单的任务:晚上回家到厨房,找妈妈借根萝卜,用刀切好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第二天将成果带到课堂上来。孩子们接到任务,心存疑虑,怎么布置这么个作业?
第二天上课时,课堂像厨房,各小组的同学们准备的很充分,有萝卜做的,地瓜做的,土豆做的,还有的实在找不到,就用橡皮泥捏了一些。课堂上,我拿了一个正方体,首先让他们猜可能有哪些截面,并向学生说明如何切,然后再给足时间让他们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并注意分工合作,记录好截面的形状。
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兴奋不已,切一刀,并观察记录截面形状。汇总的时候,小组成员争先上台,把切的过程(刀经过几个面,相交成几条线,再截面的形状是什么)一一展示,一节课,热闹不已,掌声不断。最后,我再用课前准备的三维动画演示,效果就好很多了。因此,我们舍得给,收获的将会是一份份惊喜。
三、“议中展示”探索真知
为了活跃气氛,老师们往往会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围在一起,大声地说。可是对于议什么,并没有明确的指出来,常常是看着热闹,效果却不是很好。在接受学校和县教育局组织的“五学模式”培训之前,也碰到过这样的疑惑,不懂该怎么组织学生展示自我。
在五学模式中,学生在自主探索时,可以根据老师课前设置好的问题串,自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完成的问题,在深入思考后,可以在小组中讨论或在群体里交流,展示自我的思考所得,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议中展示,是“五学”模式中的最高境界。
在上“可能性概率”课程时,我将实际中的问题再一次搬到课堂:尤溪“大润发”超市隆重开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就动了脑筋,很多商品促销均价一元钱,甚至在超市门口还设置了转盘,如:“两元钱转一次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数字所对应的格子里的奖品就归你,有参加都有奖项。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参加吗?这个游戏公平吗?”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讨论结果是,大部分同学认为会参加,因为有机会赢得大奖。细心的同学制作了一个紫色转盘,转盘上写着奖品名称。开始学生对这个相当兴趣,都争先恐后参与活动,我分别请了五位同学上来转,分别得到的奖品有:小刀、铅笔、笔擦。之后我继续问,还有谁愿意参加的,大部分同学们都不愿意上来了,我又请了举手的同学来转,还是同上面的奖品一样,这下大家不乐意了,说“怎么抽到的都是便宜货?”这时,我顺势问:“谁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呢?”细心的同学们很快发现,原来在这个转盘中分布的奖品,大奖都在奇数格,小奖品都在偶数格,而按照上面的游戏规则,转到大奖的可能性为零。这时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从而进一步理解概率的初步概念。因此在评议中,给学生一个上台展示机会,他们就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大奖”。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个性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例如,在教学物体体积时,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某学习小组为了弄清一块鹅卵石的体积,进行了如下的操作和测量:
( 1) 小华称出它的重量为58. 5克,量出它的长约10厘米.
( 2) 小明准备了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并从里面量出它的长为4分米,宽2分米,高是3分米.
( 3) 小红往玻璃缸里倒入了2分米深的清水.
( 4) 小刚将鹅卵石放入玻璃缸中,鹅卵石被完全浸没.
( 5) 这时小强测出水深为22厘米.
请你根据这些数据算出鹅卵石的体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带入到思想的新境界.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和讨论,在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推敲、琢磨和争论中,学生不难得出结论: 鹅卵石的体积就是鹅卵石完全浸没水中所排开的水的体积.
即40×20× ( 22 - 20) = 960( 立方厘米)
这样的教学,无形中教师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逼迫”他们磨砺出“冰雪聪明”. 经历“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大班汇报”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后,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智慧的舞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数学知识得到了升华,数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数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的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与有效竞争的互动氛围,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展示的机会. 如,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有这样一道题目: 张师傅要把一根直径是2分米,高3分米的圆柱形木料削成一个圆锥.
1. 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
2.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怎样削才能使圆锥的体积最大?
这时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一只只手举得高高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期盼得到教师的肯定.
生1: 削成的圆锥必须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能最大.
问: 谁能准确的算出圆锥的体积呢?
生2板演: 3. 14× ( 2÷2)2×3×1 /3
师: 太棒了! 其他学生都做对了吗?
生齐: 做对了.
师: 你们镇聪明! 只要你们愿意动脑筋,什么问题动难不住你们的. 那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呢?
生3: 教师,我还可以求削去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它正好是圆柱体积的2 /3.
生4: 削去木料的体积还是圆锥体积的2倍.
生5: 我们还可以算出木料体积比圆锥体积大多少. ……
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学习的热情被激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学会有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展翅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1].
如,在一堂“比例尺”练习课中,教师只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甲乙两城相距1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同时在这幅地图上量得乙、丙两城之间的距离是7厘米,乙、丙两城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要求首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解说思路. 学生自己各抒己见: 许多学生很快找出了很简单的解决方案,解: 设乙、丙两城实际距离x千米.
5: 150 = 7: x,5x = 150 × 7,x = 1050 ÷ 5,x = 210.
学生说思路: 我也是列比例式做的,但我觉得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不用改写单位那么麻烦,直接用甲、乙两城的图上距离5厘米比实际距离150千米等于乙、丙两城的图上距离7厘米比实际距离x千米,就可以了.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9
1. 明确要求, 让自主预习有方向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他们已经不必完全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因此, 提前性的预习已经成为了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更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历练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必须为学生提出明确的方向与要求。
如在教学《郑成功》这篇课文时, 教师除了常规性地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朗读课文之外, 设置了这样的预习要求:1.收集资料, 了解郑成功的生平事迹;2.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描写了郑成功的哪些事?3.对比这两件事, 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两件事情上有什么不同的方法?这三项预习任务, 分别指向了三个不同方向:第一题, 旨在引领学生自主收集课文之外的材料, 为全面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第二题, 将学生的视野定位于文本整体, 引领学生自主把握课文内容, 对学生概括能力是极好的历练;第三题, 引导学生针对收复台湾、建设台湾进行深入对比, 形成两项对比, 为学生的辨析性探究奠定了基础。
2. 充分落实, 让自主预习有实效
在传统教学中, 很多中高年级教师都意识到预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能够将学生的预习落实到位, 而仅仅停留在布置的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能够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 将学生的预习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才能将学生的认知真正落在实处。
还以上述案例中的预习任务为例, 教师则可以引领学生在充分关注课堂实践中, 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其他学生分享, 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在辨析揣摩的过程中真正了解郑成功的生平经历;而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 教师更是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 并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 逐步形成简练概括的能力。
二、激发思维意识, 在深入探究中历练自主能力
1. 创设核心问题, 让自主学习有路可循
一篇文本包括万象, 不仅在内容上给予学生充足的人文涵养, 还蕴藏着丰富的语言价值点。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教师根本无法真正地将所有的教学价值点进行深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文本内容出发, 为学生设置能够涵盖整篇文本的核心问题, 通过极具开放式的文体来激发学生自主性探究思维的运转, 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金子》一文中, 很多教师喜欢引领学生进行提炼所谓的关键词, 感受彼得与其他淘金者之间的不同, 从而将课堂教学版块进行人为地割裂, 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所牵绊。而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则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主问题:彼得是凭借什么才能取得成功的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全部引入整篇课文中去, 深入洞察彼得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言一行, 真正感受人物的坚持不懈与适当变通所起到的真正价值。
2. 交给适切方法, 让自主学习有法可依
除了外围形式的搭建, 学生自主性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得到落实。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文本的不同类型, 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其中, 批注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扎实有效的方法, 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的世界中, 自主而灵动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盘托出, 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扎实的表达渠道。
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深情送别”这一语段时, 教师在学生整体性阅读语段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 并将自己的感受与成果进行评注。很多学生分别从“吟唱送别曲”“赠送礼物”“深情回望”三个不同的板块展开批注, 一句句肺腑之言随着学生自然流淌, 有的对肖邦师生感情表达赞叹, 有的对肖邦爱国情怀表达钦佩。学生正是在这种表达自主空间的过程中, 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感知。
三、玩转多种形式, 在成果展现中历练自主能力
1. 紧扣文本表达特质, 让自主汇报紧贴教材
在践行自主性学习过程中, 很多教师常常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而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关注则相对较少。不少教师还美其名曰“重过程, 轻结果”。事实上, 如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没有充分地重视, 久而久之势必对学生的认知成果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 教师可以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入手, 为学生创设成果展现的实践平台, 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奠定基础。
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火星的特点介绍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自主性学习之后, 并没有将教学戛然而止, 而是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创设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创设了火星研究人员针对火星研究情况的新闻发布会, 引导其他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对火星最感性的语言, 邀请这些“研究人员”进行现场解答。在这一形式中, 学生提出问题是对学生把握学生考量文本、把握文本的检测与反馈, 而“研究人员”的现场回答, 则是对文本内容的详细复述。这种“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相对新颖,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与课文“科普”的形式紧密相关, 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在认知, 对学生自主性汇报过程进行了有效地夯实。
2. 契合学生认知特点, 让自主汇报彰显魅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 更是主体,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研制的重要载体。因此, 在探寻学生汇报形式时, 我们不仅要关注文本的特点的, 更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和自身的认知需要入手, 从而夯实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之后, 教师则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自后, 将自己的阅读感知成果以图文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总, 创设了“方案竞标”的形式, 要求学生将詹天佑设置的方案, 在边画图边语言描述的过程中加以呈现。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领其他学生做评委, 对学生汇报的方案进行点评。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都保持着极高的参与兴趣, 讲述着结合图片, 充分整合、运用了文本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本内容, 尤其是最后的评委点评环节, 将这种方案的种种优势都一一点明,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呈现与能力运用, 都必须要以自主的方式加以呈现, 才能真正打开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 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迎来一片蓝天。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力求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明晰课堂教学, 真正落实学生自主性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关键词:强化预习,深入探究,成果展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展示三部曲 篇10
本地区选用的苏教版数学教材, 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贴近, 倾向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好数学, 服务于生活”的学习理念。如何运用好教材,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数学人才, 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以教材为源,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苏科版教材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每节课都按照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下, 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兴趣进行自学, 再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就个人几年来从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高角度的体会评价, 苏科版教材体现得更深刻一些。新教材的编排虽然是以文字形式呈现, 究其内涵, 展现在教者面前的实际是一部部生动的放映机, 即把“死”书教“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认真备课, 精心筹划, 领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 每一句话, 甚至每一个字都渗透着编者辛勤的汗水。数学教材章节内容的设计都从实际生活而来, 所以课前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的课程需要必要的教具, 有的课程内容需要每个学生准备学具等,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前,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学习“概率”时, 需要学生分组准备游戏用具来得出实验概率, 探究“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 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细绳, 发现“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时, 需要大量的小棒和投影面等, 教师只有准备充分,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驾驭自如, 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以“教学流程”为根, 综合运用先进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下的新版教材, 呼唤着适合自己健康生长的沃土,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 伴随着教材快速发展起来, 为教材这颗“幼苗”茁壮成长提供养料和生存发展的空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杜朗口中学的“10+35”模式等一大批适合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凸现出来, 并被一些学校作为经验推广与使用, 这些模式加上科学的管理, 确实挽救了一个个濒临倒闭的学校, 也壮大了一个个乡村中学, 成为全国初级中学学习的典范。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很好地学习, 机械地照搬照用不但不会促进本地教学发展, 还会成为制约我校教学发展的桎梏, 所以只有把我校初中数学教学流程与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中汲取其精髓, 运用于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才会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发展水平。我市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在已有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进一步把课堂教学过程细化,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 探究新知, 运用自学的方法, 掌握新知, 再运用新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理顺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以达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我校几位同行,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把“先学后教”中“先学”融入其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重要, 自学提纲的设计体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思路, 它会引导学生由已有知识通过阅读教材、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剪纸拼图、合情推理等方式, 对提纲中的问题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 尽管学生获得的知识会出现不全面, 甚至不正确的情况,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都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收获感。“后教”虽然称为“教”, 也应以学生的汇报收获为主, 鼓励其他学生提出汇报中的不足, 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 形成数学模型。以上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我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中的前半部分的结合, 此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如果形成, 脱离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提纲, 脱离其他配套教材的课外书籍, 学生也能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 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为将来适应社会练就基本功。
三、以堂清练习为本, 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备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堂清题的设计,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练习题, 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反而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 数学堂清题可以分为三类: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应用性练习。设计时题目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知识到应用, 每节练习时间不少于25分钟, 有些内容即使不能堂清的, 也要在课后批改, 或集中反馈, 或单个交流, 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学会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把自己易错的题目整理在错题簿中, 为月考积累题目。处理使用好堂清题,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增加学生学习的情感, 使学生善学、乐学。
总之, 旧的教学模式是乏味的, 不利于学生发展, 我们只有不断探究, 不断创新, 把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 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洋思”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10+35”的杜朗口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 我们要取其长处, 补己之短, 使之与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我校教学资源之优势。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好几年了,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产生, 适合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地形成。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还是杜朗口中学的“10+35”课堂自学模式, 都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探索、创新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