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论文(共10篇)
数学课堂论文 篇1
小学数学课堂应规范数学课堂用语
记得上学期我在四(1)班上课的时候,在订正练习时有这样的一个题目“计算小数乘法,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得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在教学中,因为叙述点上小数点比较麻烦,我就简便的说成了“打点”。我想学生肯定能理解老师是说的点上小数点,没想到在做这个练习题时,学生集体说了“打点”。从这个教学中,我突然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规范的教学用语是多么的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认为教学用语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第一,规范性。教师用语的规范是给学生的表率,你对一个概念一个地方的理解,学生会照着理解,去学习。
第二,准确性。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语言上的准确对数学教学是很重要的。数学教学用语最容易犯得毛病就是概念不清、推理不清。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我就是犯了这个错误,让学生理解错误。
第三,逻辑性。语言逻辑性是数学老师教学思维清晰的一种表现。在教学用语中逻辑性是很重要的,违背了逻辑性,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困惑。
第四,形象性。数学课堂教学用语其实也是要形象性的。教师用语形象会让学生调动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形象性。数学课堂教学用语其实也是要形象性的。教师用语形象会让学生调动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五,趣味性。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虽然偏重于理科知识的传授,但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插入一句妙语、一段幽默小品什么的,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放松一下紧绷的理*思维,调动起积极思考的弦索,从而创造出一个热烈、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论文 篇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数学教师提出了要求:明确一个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两个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引进五种方式:一是创设情境;二是活动中学习;三是合作学习;四是操作体验;五是激励评价。培养六种素养:一是数感;二是符号感;三是空间观念;四时统计观念;五是应用意识;六是推理意识。体现六个理念:一是数学教学应体现大众数学的理念;二是数学是工具、是文化,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四是数学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五是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教学;六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改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也是教改实验的主阵地。我的课堂教改实验分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 突出如何在概念课中进行问题情景教学, 情景展示生活化。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 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 枯燥乏味, 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 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 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们要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 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生活体验, 化难为易, 轻轻松松学数学。例如, 在教学《代数式》《函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概念课时, 采用“问题情景———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第二方面, 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 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 爱自己发现, 爱探索, 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加强演示操作,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 茅塞顿开, 学习兴趣递增。例如, 在教学《矩形》这一节课时, 先由学生观察实物形象, 然后演示教具, 再由多媒体展示画面,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使他们亲自体验矩形的画法, 形成矩形概念, 再由学生观察测量身边课本, 作业本, 课桌的边之间、角之间和对角线之间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再进行折纸游戏,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 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 使学生对矩形的概念, 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全面深刻的了解, 不仅知其然, 更能知其所以然, 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方面, 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获取新知识能力。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即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 并能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 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 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否定权威的结论。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就是在于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 抛开条条框框, 放手让学生求异创新。
第四方面, 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应用意识, 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据上述要求, 新教材扩展了应用教学的内容。例如, 新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 生动形象的语言, 图文并茂, 直观形象, 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 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 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例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图像”时, 我设计了以下应用题。一家庭 (父亲、母亲和孩子们) 去某地旅游, 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全票一张, 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 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 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 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 (建立表达式) , 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 请你用图像表示。该题以“家庭旅游”为背景, 让数学走进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掌握数学知识能更好地生活。
三、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动脑、动手是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体现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再创造的主体活动。比如, 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剪纸、折纸、测量、拼图形、造模型、做统计等主体实践活动;独立思考, 合作研究, 自由发挥的探究性活动, 为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 我们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小制作, 撰写数学小论文, 编写数学应用题和实习作业, 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 学会创新。
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激情, 活动成效显著。当我们欣赏学生的作品时如获珍宝。这里面有学生利用几何知识, 剪纸、拼图、造模型、设计优美图画等, 也有的写关于数学学习的体验, 对数学教学的建议, 自由创作数学小品、数学故事、数学童话, 对生活中数学的研究, 解题方法与策略, 常见解题错误剖析等令我们赞叹不已。例如, 吴晶同学写的“应用型问题的解题策略”, 李洁同学写的“研读·深思·运用”, 于晓晨同学写的“社会实践使我终生受益”, 冯华龙同学写的“感悟数学”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数学写作的的确确是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 它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展思维, 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数学表达和论述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经验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为今后进入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两个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课改,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学会学习方法, 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全面发展, 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数学课堂论文 篇3
一、 数学课堂交流及现状分析
课堂交流是指课堂情景中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也是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的交流,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由于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中学数学课堂交流除了涵盖课堂交流的一般性之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例如根据数学的抽象性,教师与学生对一个命题的证明进行交流时,可以采用边板书边交流的方式.又由于中学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知识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此数学教师应懂得如何开发学生的思想和疑问,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揭露出来,以使它们成为进一步思考和加工、讨论和完善、提炼和概括的对象,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也证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共同体成员之间所进行的讨论交流活动.然而,大多数农村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形成了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和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忽视课堂的多向交流,或者只常常关注交流的结果,满足于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的多样性,而没有关注到交流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有序的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的,从而形成了一种表面化的交流.
二、 数学课堂交流的原则
要想使数学课堂交流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情境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层次性原则,一是指数学课堂交流不能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尤其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应开展多层面的、交流,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层面的交流,而且也要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情感体验的交流;二是指数学课堂交流的对象所处的层次不同,课堂交流要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3) 针对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数学课堂交流是师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而展开的.另一方面是指交流的主题是根据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的,不是教师事先安排、设计好的.
(4) 多样性原则,是指数学课堂交流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方式多样化的过程.例如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师生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变活,让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
(一)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积极的数学课堂交流氛围
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交流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它必须要求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多向沟通以达到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例如教师对学生板演数学证题过程的不完整现象,不是指责,而是予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不是冷漠对待,而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探求真理、富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交流,教师一旦把高度的热情引入课堂,就是把无限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注入了课堂,这必然会使学生精神焕发,课堂交流气氛也就积极活跃.另外,数学教师在课堂之外也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树立自己的亲和形象,通过改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的数学课堂交流氛围的形成.
(二) 钻研新教材,力求教学信息的精确性
课堂教学信息是构成课堂交流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师生、生生交流的中介和载体.数学教材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新课程的理念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数学教师钻研新教材时,一定要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吃透教材内容,这是一项极其复杂和重要的思维活动,关系到教学信息传递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三) 全面正确了解地学生,深层次地开展数学课堂交流.
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意识、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等诸方面的发展,数学教师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信息和设计课堂教学计划,合理地开展课堂交流,才能在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与学生引起共鸣.数学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使学生有自己交流主题的观点和主张,在课堂上还要留给学生充足交流的时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序地开展交流.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他们获得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后,要想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地表达出来,就必须暴露自己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过程,这是数学思想的交流,这个过程比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有意义,更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往往能带来问题的纠正、方法的改进、命题的扩展以及数学思想的进一步归纳、概括和提升.
(四) 正确运用言语与非言语交流系统
教学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言语交流有口头言语交流和书面语言交流两种形式.运用口头言语交流的一般要求是: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在书面语言交流中,主要对板书提出了一些要求:板书规范、准确、清楚、布局合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掌握上述的一般教学语言的艺术外,还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数学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师在运用数学语言阐明、论证数学问题时,要把握准确性、逻辑性、规范性三个特点;在运用数学教学语言时,应遵循适应性、启发性、教育性原则.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要注意使用适当的非言语交流,课堂中的非言语系统主要包括面部语、体态语、服饰语以及空间和运动语.
用数学思维灌溉数学课堂 篇4
关键词:启发;培养;提高
思维能力就是思考问题的能力,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紧扣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一、在实践操作中了解数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数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活跃起来。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如,在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剪平行四边形,然后自己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探索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剪拼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让学生掌握了剪拼方法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原来的长方形面积相比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目: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
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感觉仅仅从书上的.图看不出什么来,无法判断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去自己做一个长方形框,让他们自己拉动长方形框来探索面积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践,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周长不变,面积变小”这个结论。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他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备“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这一课时,我以0.3元为例,先复习一位小数的意义,3角用分数如何表示,用小数如何表示,并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位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一位小数复习完后,我帮助学生探索5分用小数如何表示,用分数如何表示,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位小数的意义。
完成之后,三位小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的学生还得意洋洋地说出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的意义。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
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
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大多数学生忽略了。
这时,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我将一块铁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
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
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
解得:x=2.5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课堂 篇5
让数学回归课堂
(226200)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沈
杰
数学对智残儿童来说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即使是简单的数字、简约的图形、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是他们难于逾越的门槛。在数学面前常常表现为兴趣不足、前学后忘、边学边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提高智残儿童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特教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按照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从这一理念中不难看出,数学教学必须面对现实生活,让现实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使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特教的数学教学更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中回归生活。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的加减乘除、数的度量与计算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概括。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智残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什么?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取得的经验-----一张嘴巴用来吃饭,二只耳朵用来听声音,十个手指用来玩玩具等一些数的原型。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我们在具体实施数学教学时,首先要分析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然后在教学时,一是教师焕起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回忆,使他们从平日的生活情景中想到数学问题。二是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生活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实践、观察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学第七册《时、分、秒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正点钟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当分针不正好指向12点时,现在是几点钟呢?我们是从几点钟开始上课的?到几点钟下课?(这是生活中经常有人询问的问题,这就是生活情景的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只认识正点钟是不够的,就自然产生问题:分针指向每一个数字时是几点呢?数字之间的每一格有什么用呢?分与时是怎样的关系呢?等问题。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课桌面、书本的封面、小手帕、黑板、门、窗等等都是“正方形、长方形”概念的原型。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生活中的“原型”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对概念就更清楚、更容易掌握,这时候的学习也就变得格外的轻松、格外的愉快。如我在教数学第七册“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利用“分簿本”“分食品”等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生活原型引入课堂,让学生说说平日我们分东西时是怎样分的?今天老师把手中的铅笔分给你们,看看这样分你们有意见吗?于是把手中的14支铅笔不平均地分给7个小朋友,问:这样分有意见吗?有什么意见?怎样分才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也懂得了平均分的意义。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们教师必须根据智残儿童的生活背景,从其生活背景出发,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元的认识和简单计算”时,认识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他们平日接触到的大多是10元以下的币值,与50元、100元币值接触较少,所以在进行“简单计算”时,重组了教材,暂且以计算10元以下的币值为主,待这些计算熟练了,再进行更大币值的计算。在“认识元”时,首先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较为紧密,学生很快说出有“1元”“2元”“5元”“10元”四种币值。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见过“3元”“4元”“6元”“7元”等币值的人民币吗?学生马上发现了其中的数学问题,小脑袋里出现了问号,如果请你拿7元钱,该怎么拿?这时课堂又热闹了起来,他们开始了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有的说:“一元一元地拿,拿七个一元。”有的说:“拿3张2元,再拿1张1元”„„最后探索出共有这样几种方法:1+1+1+1+1+1+1=7 2+2+1+1+1=7 2+1+1+1+1+1=7 2+2+2+1=7 5+2=7 5+1+1=7 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元”的认识,又学会了简单的计算,当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数学学习方式,寓数学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产生了与数学的亲和力。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组织学生开展套圈比赛,用铁丝圈去套地上的玩具动物。全班刚好有7个小朋友,分男、女两组,问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一共的几人?从而懂得了7可以分成3和4。接着再让每个学生拿7个圈,看谁套得最多?套好以后各人数一数你套中了几个?没有套中的有几个?合起来有几个?由于各个小朋友在活动中所发生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套得多,有的套的少,呈现了7 的各种不同组成情况。这个活动是小朋友十分喜爱的活动。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数数,知道了数的组成。在活动的最后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移多补少、移少补多、等量代换等在现实生活到处可见。如我们到菜市场上去买菜,青菜每斤1.5元,买了1.8斤,要付多少钱?我们常常会这样心算的:每斤1.5元,2斤就是3元,每斤1.5元即每两为0.15元,2两就是0.3元,2斤去掉2两是1.8斤,3元去掉0.3元就是2.7元。这就是“多加要减”的数学方法在生活实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具体的数学方法时,不要只黑板上讲“多加要减”“多减要加”之类的计算方法,要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去感悟、去理解。
二、让数学回归社会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确,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在工作中需要数学、在生产中需要数学、在生活中需要数学、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也需要数学。所以现实生活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归宿点。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既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之后的快乐。
1、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用一串数字来表示“电话号码”一可表示某人某单位的电话,二可用这串数字拔打这个电话。再如“××新村58#605”是“门牌号码”,它只用简单的几个数字表示了某人某单位的住址,是“××新村五十八号楼六零伍室”语言的数学描述方法。再如车牌号码、产品型号等都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的例子。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解决生活中事例,如:我是一(3)班学号为5的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呢?有的学生用“135”来表示,有的用“1305”来表示。通过这些事例,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2、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数学,有的视而不见,有的仅是目光一扫而过,有的稍加留意,有的则比较敏锐。例如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能正确地说教室里有几扇门、有几扇窗子甚至于几块玻璃,有的则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数学眼光的差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这样的眼光。如: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的事物编题,可根据教室里的人数编一道加法应用题或减法应用题。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3、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应用题”时,先把学生带到商店,让学生选择自己所购东西,然后分别问学生你共用了多少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是怎样计算的?又是如何付款的?付出多少找回多少?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引入数学故事 篇6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引入数学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愉快轻松的获得知识,数学能力也得到发展和提高知识、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语文素质,为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故事;兴趣开堂与故事
一般情况下,一堂课的前三至五分种,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外游戏中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此时,他们的精神状态都比较兴奋,这时,如果开门见山地就讲授新的知识,将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能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由极度兴奋的精神状态转移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尝试着用一些儿童故事来导入新课。
如教求平均数时,书上只是简单的一张图:4个杯子,杯子里装有不同量的水,问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肯定不感兴趣。于是,我这样导入:熊妈妈要小熊从井里打上水倒进 4 个杯子里,按杯子上的刻度,第一个杯子装 6 厘米高的水,第二个杯子装 3 厘米高的水,第三个杯子装 5 厘米高的水,第四个杯子装 2 厘米高的水,然后熊妈妈让小熊算出 4 个杯子的平均高度,小熊想了半天也没算出来。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小熊吗?
这样导入,学生的兴趣陡然上涨,一个个跃跃欲试,要帮助小熊解决难题,从而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欲望。难点与故事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内容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直接的讲解,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在课堂难点处引入故事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如在质数和奇数时,学生对质数和奇数的概念混淆,难以理解。常常把奇数当成质数,把质数当成奇数。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我引入一个这样的数学故事:数学国王带 1、3、5、7、9、11 六位大臣去旅游,晚上住宾馆时,宾馆只有 3 间房,国王住一间,另两间每间可住 3 人,要求奇数住奇数房,质数住质数房。结果六位大臣发生了争吵,1 大臣说:“我是质数,我住质数房”,3 大臣说:“不对,你该住奇数房,我才该住质数房呢”。它们闹得不可开交,只好请国王来评判,国王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排,同学们,你能帮他们吗?你能设计几种不同的住法吗?
学生马上展开热烈的讨论,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六位大臣解决了住宿的问题。在这一别开生面的故事中,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产生探究欲望,在深入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质数和奇数的定义,弄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练习与故事
曾有人说:中国的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外国的学生认为,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于数学故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春天来了,学校的杨树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片片醉人的绿,无不透着春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出示图片,杨树上写着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可是有的绿叶上长了小虫子,它们要咬坏绿叶,破坏美丽的春天,小朋友们,你们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帮杨树捉掉这些害虫吗?
同学们听了,一个个情绪高涨,为民除害这样的好事谁不愿干呢?结尾与故事
心理学表明,在临下课前 5 分钟,学生身心疲惫,情绪低落,而这 5 分钟恰恰是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所以务必要使学生在这一段时间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把课的结尾推向新的高潮。
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 0.900、0.90 和 0.9 是孪生三兄弟。一天,三兄弟吵开了,0.900 轻蔑的对 0.90 说:“瞧你这么一点儿,那有我壮实”。0.90 不服气的说:“我虽然没你壮实,但我比 0.9 壮实吧”,0.9 也不甘示弱:“虽然你们的小数位数比我多,但我的计数单位比你们大”。这时 1 妈妈走过来说:“孩子们,别争了,其实你们都是一家人,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者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你们看,0.900 去掉一个 0 就是 0.90,去掉两个 0 不就是 0.9 了吗?这时你们不就一样了吗?” 0.900、0.90 和 0.9 听了,就在末尾添上 0 或者去掉 0,果然大小没有变化,它们不好意思的对妈妈说:“谢谢妈妈,差点儿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在丰富有趣的故事中,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而且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迫切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一句话,在课堂中合理演绎数学故事,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儿童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数学故事,无疑是激活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处方。
数学课堂论文 篇7
一、结合现实生活,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
学以致用,不仅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往往也是我们学习的动力.当我们能运用自己所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满足感,一份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生活之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拉近学生们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更好地去理解知识点.如何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之中?
例如,在学习“抽样方法”这一课时,笔者就会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举出现实中我们运用到的抽样的事例.如在电视节目中,往往要抽取幸运观众,我们看到主持人往往是用随机数表法,每一位观众都有一个对应的编号,然后随机抽取其中的编号,以选择出幸运观众.又如,各班级之间进行篮球比赛,我们经常会采用抽签法来决定哪两个队进行对决.还有平时我们常常用到的抓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随机抽样法.生活中需要用到抽样方法的地方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抽样方法.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得课堂成为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陈旧的教学形式,往往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最终取得的教学质量比较差.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完全摒弃这样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们充当课堂教学中的“小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这样角色的转变,学生们明白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更加地积极活跃起来.同时,这样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们预留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例如,笔者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的讲授中,往往会先让学生们对课时内容进行预习,然后笔者再进行讲解.在课时讲解之后,由学生们提出问题,或者谈谈自己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见解,然后笔者再根据学生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笔者还会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关于直线与圆相切、相交以及弦长的计算问题,问题多为开放性,给学生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以及主动自觉地探索知识的求知精神.
三、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调整、变更.因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积极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并认真分析学生们反馈的意见,与学生们共同商讨改进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站在学生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往往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与学生们就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意见的交流,有关于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被有教学内容掌握方面的问题.
1. 教学方式
笔者一般会在每个月末,就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学生们进行一次讨论会.在此次的讨论会前,笔者先让学生们以匿名的方式对数学课堂提出自己不满的地方以及改进的办法.然后,再在讨论会中,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商讨,最终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有利的改动.
2. 教学内容
笔者在讲授完每一个知识点时,都会及时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该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例如,在学习“集合”这一章节后,笔者会立即向学生们询问对于该章节中的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等等知识点哪里有不明白的地方,再进行细心的讲解.之后再精心地设置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巩固知识、消化知识.
我们要想取得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教学的设置,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们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拓展空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摘要:在高中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往往成为教师们的一道难题.很多学生反映,数学课堂枯燥沉闷,没有兴趣,且觉得数学很难学好,以致自己没有信心.课堂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及学生们成绩的好坏,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实生活,主体性,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前.数学与思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郑毓信.教学方法论入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还原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篇8
关键词:数学 交流
自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突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关注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注了多种学习方式的并存、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分注重生活化致使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味、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升!数学教学是联系生活实际了,却没有进行数学的抽象与概括;数学教学是创设生活情境了,却没有关注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本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强调数学的个性、抓住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彰显数学教育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一、情境创设要体现数学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而情境创设是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探究的能力服务的。所以,它的创设应该“够味”,应该有足够的“数学味”。当然,并不是说情境创设只能有一种属于纯数学的味道,我们应倡导的是一种课堂里充盈着数学趣味,或沁人心脾的数学人文味,或自然朴实的生活数学味,或渐入佳境的数学探究味的数学情境……
二、课堂语言注重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交流,有效的数学交流必须体现数学的内容、数学的语言和数学的表达方式。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一方面数学教师说数学话。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教师的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运用定理,并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不可否认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同化作用,但要加快进程,作为教师必须得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数学话。如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设计:今天这节课你的心情是愉快还是遗憾?或是兼而有之?如果用“1”表示整个心情,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百分数的知识来表示愉快和遗憾各是百分之几吗?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因同时兼有应用和心智训练的功能,因而它不仅仅是知识,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它更关注方法,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更大程度上还应看课堂教学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归根结底,方法是数学的根本,是数学思考的核心。
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就要渗透化归思想方法来设计这样的环节:能不能试着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求面积,利用手中的图形、剪刀进行探索。这是对化归思想方法的一种唤起,学生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办法得出结论。两次的孕育以后进行提炼就显得十分必要,就要设计提炼思想方法的环节: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转化的时候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在转化的过程中面积保持不变,把不会求面积的图形转化成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以后, 我们在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就可以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转化的思想方法就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在后面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经历主动运用的阶段,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索:一是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二是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你想怎么办?说出你的想法?三是學生在汇报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抓住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抓住内部的联系。学生富有个性的想法,就是学生主动运用转化思想方法的成果。这样规则平面图形的求积问题围绕转化的思想方法的渗透展开教学,既完成了知识目标,也抓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背后还蕴涵着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分类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与猜想等方法。
四、凸显“数学味”,注重解决问题
数学起源于现实,为“解决问题”形成理论,形成的理论又指导人们去更多地“解决问题”,在“问题——理论——问题”这一过程的反复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科学,但其核心始终是“解决问题”。从这一点出发,体现“数学味”,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并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可以先通过谈话把握起点。“你认为什么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借机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然后感知意义,通过比较发现有余数除法的特点,再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摆学具、画图、编数学问题…)做一做;最后再上述基础上探究算法。
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教师非常强调数学的“数学味”,使孩子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培养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能力,很好地体现数学课的特色,更是以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我们只有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找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数学课堂论文 篇9
教学目的要明确;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目的明确的教学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情感,最终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做到目的明确呢?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力求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讲课时滔滔不绝、海阔天空地展开,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核心,学生听完后思维会变得相当混乱。譬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时,除了讲解加法运算定律外,还天马行空地讲解了减法定律的运用,甚至还涉及了一点乘法。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虽然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思维会变得混乱,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尤为如此。因为小孩子思维简单、考虑问题单一化,教学时更应目的明确,集中针对某个知识点讲解。而这种撒网式的教学只会分散孩子们的思维,甚至有些反应慢的孩子会变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说营造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了。因此像《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这节课,教师首先应明确目的:“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让分数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同时还要学会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所有教学语言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并且在讲解时,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小孩的注意力不能持续太久。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抓住教学目的组织语言,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目的要明确不仅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还体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在教学时还应针对教学目的提出富有启发性且趣味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譬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一课时,我针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五百个梨子加一百个梨子等于多少个梨子?对此我还要学生思考:口算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学生对这样和“吃”有关的问题兴趣很大,会进行积极思考,大致会出现以下三种解决办法:第一、五百梨子是五个百,一百梨子是一个百,五个百加上一个百就是六百;第二、五百梨子加上一百梨子等于几,因为五加一等于六,所以五百加上一百等于六百;第三、运用笔算的方法,从个位计算,最终可得出答案六百。学生之所以会这样积极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就是因为我针对教学目的提出了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要时代化;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千万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而应用发展、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一切。当今社会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例如网络、电视等。这些媒介充实了学生的见识,让其可获得大量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让他们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明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学生。譬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应用题的对比》时,我设置了一个游戏活动来铺垫孕伏、创设情景:“①小明做好事8件,小丁做好事3件,小明比小丁多做几件好事?②小明做好事8件,小丁比小明少做3件,小丁做了几件?③小丁做好事5件,小明比小丁多做3件,小明做了多少件?④小明做好事8件,小丁做好事5件,小丁比小明少做几件?”。这几个题目不但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而且还可由此引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这一点正和我国当今创设和谐社会的号召是一脉相承的,非常具有时效性。学生对于这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式会非常喜欢,乐于接受。如果教师们能在数学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和当代具有时效性的信息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一定能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1624575606
2.数学教学和实践生活应融为一体
数学教师单纯地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效率难以提高。在最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一定要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尽量联系现实生活,选择离学生最近的、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教学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联系的实践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贴近,要具有童趣,千万不要过于成年化,否则将适得其反。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合理引申,联系实践,将能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在联系实践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选取的实践内容最好直接是教材中的,并且教师要进行加工,不能照本宣科地把书本上的例子直接说出来。②实践内容必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且能引发学生兴趣的例子或故事。③教师也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引申拓展,联系现实,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开放式的实践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数学源于实践,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援引的材料。教师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进行艺术加工,让其走上数学课堂,最终使数学教学和实践生活融为一体,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幽默的百科全书”。
3、结语
简单数学 智慧课堂 篇10
简单数学
智慧课堂
----湛江“全国课改十年”成果研讨会学习心得
肖鹏云
12月3日到4日,我有幸与全县12位教师一起,参与了全国小学数学课改十年成果研讨会,这是我县第一次派教师参加国家级别的教学研讨会。在短短2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近距离观摩了全国顶尖的久负盛名的小学数学教坛大师们上的一节节精彩展示课,听了专家们的专题讲座,不愧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它带给参会教师于思想的震动,情感的激荡、精神的洗礼。观摩名师课堂,聆听名师教诲,感受名师风采,真正感到是一种享受。在此,我将我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一、回眸:课堂因精彩而美丽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更加优秀,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获得学习成长。课堂真正的精彩,不是展示教师的精彩,而是展示学生的精彩。名师们的课堂恰是这种理念的写照。课堂上教师满脸春风,学生兴趣盎然,预设提问拿捏精妙,随机生成令人叫绝,活脱脱展示了一场师生“取经”画面。课堂高潮迭起,观课教师时而屏气凝神;时而豁然释怀;时而眉头紧皱;时而拍掌叫绝;心情随着课堂的演进,如同大
海泛舟,不时摇曳翻飞。这些名师各具特色各有风格,有的充满童真童趣,有的如同行云流水,有的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有的诙谐幽默轻松活泼。种种精彩,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巧妙教学设计,令人大开眼界。
课堂上,这些教坛大师们各展风采,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为我们展示了充满师生智慧的课堂。
“生本课堂”: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何设计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方能起到作用,教师的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尽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所有教师都绞尽脑汁又感到最为困难的事情。在这方面吴正宪老师上的一节《重叠问题》(2年级)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介绍课堂实录)吴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的引导、不断启发,一直等待,让学生说出想法,最终总结结论,在这过程中她还注重让学生问问题,向老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来,完完全全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尤其是在对待错误观点时,她的处理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说出了错误的观点,吴老师说“你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而且敢于表达自己观点,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再让其他学生辨辨,然后问这位同学“现在你有什么想法?明白了吗?”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
“活化课堂”:数学知识往往是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却是感性的。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演绎出数学活生生的灵气来,实践证明,活动与游戏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游戏活动,不知不觉完成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最大效果。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令我们大受启发,(介绍其中精彩片段)在这堂课中,徐老师自己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活像一个相声演员,他以绘声绘色的讲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理发师的困惑”这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学生玩游戏,边玩边思考,处处设置矛盾冲突,老师装着傻乎乎的样子,完全退居幕后,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游戏中,在玩中,不知不觉就获得了知识。尤其结尾,渗透数学思想,更让人称叹,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学生回答“重复!”老师接着说“重复长大后就叫集合,等你们长大后,到初中你们就会遇到它,那时老朋友见面,可别说不认识哟!”下课了,老师要走,学生一拥而上,“别走,签名!”可见此节课成功程度,教师受欢迎程度。
“研究课堂”:新课改以来,对于教学方法与学法做了比较多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带着研究的目光,用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消除学生对“研究”的神秘感,让学生在研究中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认识,最终使学生学会自
主学习,这是我们的终极追求。黄爱华老师一节《认识百分数》充分体现这种理念。(介绍精彩片段)课堂上先让学生猜想,将猜想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教师把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猜想圈起来,让学生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用研究的方法得出了知识。华应龙老师《平均数》一课,也是让学生从统计意义的独特视角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让学生学得比单纯计算平均数更富思想价值的知识。
巧妙课堂: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智慧,除了上述四位知名教师外,其他教师在设计与教学环节中也有许多精彩的之处。如陈茹静老师的《垂直与平行》,用两支铅笔掉到地上,会有怎么样的情况?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就巧妙的解决了教师苦苦寻找的两条线间的关系这样一个生活中原型,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强震球老师在《认识厘米》一课中让学生一厘米长的小棒一下一下地量物体长度,激发冲突“这不是太麻烦呀?”“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哦,可以将这些小棒连起来,在下面标上数字更简便”。再将他们用方框围起来,“那象什么了?”自然生成了厘米尺,预设巧妙生成自然,让人叹服。刘德武老师上的《找规律》一课,用节奏来读规律,使学生在节奏的韵律中感受规律,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和美感,真是一种创造,使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
欣赏这一幕幕,不禁感叹,课原来可以上的这么精彩,教师原来可以这么成功,教师原来可以如此幸福!课堂因精彩而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感悟:境界因思想而得到升华
名师课堂之所以这样精彩,除了他们拥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精妙的教学设计外,还因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功力,更因他们对教育有独特的理解,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息息相关。这些名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去追寻自己的教育之梦。这些名师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学”“让教师经营智慧的课堂”。思想为教师的成功插上了翅膀,就像武林高手,由于内功深厚,举手投足,皆成武功。各种教学技巧的运用,已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层次。他们的教学追求,已经不单单教学技巧这一“术”的层面了,而迈向了追求教育理想这一“道”的境界了。
思想一:“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这是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思想(介绍吴正宪简历)。这个想法是基于现实数学教学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提出的。因为很多情况下,那么有用的数学知识往往学生不愿学,或者学得不快乐,造成学生学习幸福指数不高。那么教师就要奉献给学生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即“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给学生,特别是要想方设法使我们的数学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学
得愉快,教师要学会退居幕后,学会等待,最后促使学生乐学会学数学。
思想二:“做智慧课堂,过双智生活”这是黄爱华老师的教育思想(介绍黄爱华)。意即要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教师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知识基础,基于学生的疑问,基于学生的思考来进行我们的教学设计,来开展教学;教师要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引导,要多夸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适当装傻,将问题甩给学生处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智慧的教,学生智慧的学,那教师就能过上双智生活了。
思想三:做会偷懒的教师 这是华应龙老师的教育思想(介绍华应龙简介)。他认为,教师在很多时候都做了慈母的角色,当了学生学习的太久拐杖,生怕学生会犯错误,殊不知有些错误犯得越早,代价越小,包办了太多的学习过程,反而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得提高,老师自己累得够呛,成效却不明显。教师应从心底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思考,让他碰碰壁,走走弯路,反而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教师口可以懒,手可以懒,眼与耳朵却不能懒,要善于观察,使外在的懒为内在的勤提供可能。平庸的人懒在不动脑筋,所以我们常常是因为不愿思考所以很忙,教师要善于找出一种方法,可以使教师从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能多学。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一种境界。
思想四:让教学从简单开始,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与自由 这是徐长青老师的教学思想。徐长青老师从反思我们写进教科书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天才=99%的勤奋+1%的灵感”开始,殊不知后面一句更为重要的话被省略了,“但那1%的灵感可能比那99%更重”。所以我们过分看重了勤奋,却忽略了保护学生的灵感。过分相信勤奋的力量,却忽略了那些隐含在学生成绩后面的诸如情感、经历等缄默的知识。使一大批学生跟不上我们的教育脚步。教育是一门需要时间的艺术,是一门需要慢的艺术,教育决不能急功近利,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为孩子提供一切可能,呵护孩子那1%的灵感,静侯学生生命之花绽放出独有的颜色,他们会灿烂在不同的季节。
技能使人适应工作,技巧使人胜任工作,思想使人智慧工作,乃至享受工作。从学“术”到悟“道”,乃是我们的孜孜追求。
三、反思:教学在实践中前行
2天学习时间飞快地从指间滑过,学习活动结束了!但思考的列车却还在继续前行。观摩了名师的精彩课堂,感悟了名师的教学智慧,领略了名师的教育境界,也留下了一系列的思考。我们该向他们学些什么?我们该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带着这些思考反思我们的课堂,反思我县教育现状,深感问题多多,时不我待。
首先,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对教育的热爱,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激情,还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心。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他们长期勤奋探索,是他们对学生高度热爱,高度负责的必然结果。这些名师们多数在40岁以上,可上起课来却依然激情满怀,自己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气场,影响着学生们,激励着学生。反观我们许多教师职业倦怠严重,人未老心已衰。课堂冷冷清清,毫无激情,学生哪来的热情?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就不会有对教学的钻研,教学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实际上无论任何行业,成功者都是那些充满激情的人。只有有了工作的激情,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才能收获职业的成功,活出人生的精彩。
其次,我们要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最好催化剂,陶渊明说过“学习如春之草木,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辍学则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而日有所损”。学习能最大程度的使我们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提升思想境界。虽然不是每人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但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可学之人,教师们可以利用电脑,在网上进行学习,多看看名师课堂实录,名师博客,一样可以学得很多。关键就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学习的有心人。
第三,我们要有钻研精神。象这些名师一样,认真的去钻研课标、钻研教材。只有对课标有深入的理解,才能
领悟教育的精神。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准确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来龙去脉(介绍吴正宪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处理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往往对备课这一重要环节变得漫不经心,认为反正那么简单,不看书就知道了,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对练习的研究。这样,很多教师的课堂由此变得粗糙,学生也就学得似懂非懂,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我们还要钻研课堂,改进那种慈母型的教学习惯,填鸭式的教学风格,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少用机械重复的训练,精心挑选习题,精讲精练。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在最经济的时间,花最少的力气,获得知识,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成功。教师自己也能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营造出智慧的课堂,从中收获快乐。我们还要钻研学生。而这一点也是最难的,也是教师较缺乏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多表扬,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要退到学生的思维原点,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计问题,要加强对学生错误的研究(举例:常见的学生错误原因分析)。要蹲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相对,小心翼翼的接近学生的心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学生的大朋友。这样学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了。
其实,名师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而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全体老师在实践中去解决。最后,用古人充满智慧的三句话与我们老师们共勉:第一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意即我们全体教师要行动起来,为振兴会昌的教育事业、扭转会昌教育落后面貌而努力。第二句“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意即我们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心态对待我们的职业,要有真诚的爱心对待我们的学生。要用符合自身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为教师添彩。第三句“上善若水”。要让我们的教学象水润泽万物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既要追求效果,又要符合教育规律。
【数学课堂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08-22
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论文06-12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07-27
高中数学的课堂练习论文08-05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09-04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09-17
数学课堂自然教学论文10-09
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论文06-04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08-3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内容论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