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讨论

2024-10-09

数学课堂讨论(精选12篇)

数学课堂讨论 篇1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它对于发扬教学民主,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发挥他们的个性,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发挥批判思维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如何把握数学课堂讨论契机?下面, 我就谈谈在课堂实践中所做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情景操作中, 应组织学生讨论

例如, 在教学“两个乘法算式用一句口诀计算”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操作, 用圆片摆3个2, 问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列出算式2×3或3×2;接着摆2个3, 同样让学生列出算式3×2或2×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摆好的图形并讨论:为什么图形一样, 圆片个数相等而计算时引出的算式却不相同?通过讨论, 学生懂得同一个实物图可列两道不同乘法算式的道理。

操作学具, 由物质的外部操作活动, 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 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 促使认识内化, 是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起始阶段, 对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展示了多种方法组建认知结构的思维过程。

二、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认识模糊, 持不同意见时, 应组织讨论

例如, 分数除以整数是分数除法的基础, 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应要求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一开始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是从图形直观上看, 另一种是根据“等分除法”的意义, 将除法转换为乘法计算, 到底哪一种方法较好呢?教师此时不要急于下结论, 再出几道算式, 如等, 要求几位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然后组织讨论, 使他们知道第一种方法是有条件的 (被除数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 , 第二种方法是普遍可行的, 从而确定在今后的实际计算中, 应该采用第二种方法。

又如, 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一个圆柱体积的1/3, 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说法正确, 少数学生坚持“这道题是错的”, 组织学生讨论时, 教师可用橡皮泥搓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提问: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吗?然后将圆锥的底面搓大, 使高度降低, 或把圆柱的底面搓小, 使其高度升高, 又提问:现在这个圆锥的体积还是圆柱的1/3吗?经过讨论, 都认为是1/3。然后问:“它们仍等底等高吗?”学生一看就知道不是等底等高。这就是说: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是使得这个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的一种情况, 但要满足这种体积关系, 不一定要等底等高。

三、尝试练习时, 为使学生辨明是非, 得出正确结论, 应组织讨论

例如, 学生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在计算中往往出现0.19÷0.03=6……1的错误, 针对此类错误, 教师将它改编成判断题, 给学生一个讨论的空间。学生在问题诱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很快找到了三种不同诊断错误的方法:

1.因为余数 1 比除数 0.03 大, 所以它是错的。

2.因为余数不可能比被除数大, 而题中的余数 1 比被除数 0.19大, 所以它是错的。

3.因为 0.03×6+1=1.18>0.19 (验算方法) , 所以它是错的。

在尝试练习时, 使学生明辨是非, 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四、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的问题, 应组织讨论

例如, 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 教师以作为最后一道口算题, 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道题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人人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把化作小数计算, 有的学生把0.43化成分数计算。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种算法较简便。学生统一认识后自己归纳出运算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然后再计算。

这时, 有位学生提出异议, 举出一个例子, 可先将得1, 再用1减0.43即可, 课堂里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另外一位学生又以为例, 十分有创见地说:“这道题中分数7/8虽能化为有限小数, 但较繁又易错, 还是把0.25化成1/4来计算较简便。”教师不死抠教材, 而是因势利导, 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还学会了具体问题的特殊处理方法。

从教学实践来看, 要使课堂讨论这一日益普及的学习方式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准确把握讨论契机的同时, 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

摘要: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批判思维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讨论,契机,把握

参考文献

郑国档.组织数学课堂讨论的“两个契机”[J].新课程学习:下, 2011 (02) .

数学课堂讨论 篇2

丁晓花

在我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和听课过程中,我意识到课堂讨论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讨论,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讨论这种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它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且情绪高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但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课堂讨论的环节成为我们的困惑点,有时它甚至影响着我们整节课的课堂效果。对于课堂讨论以下是我个人的浅见:

一、讨论内容的选择

1、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的主动而富有生机。因此,我认为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必须在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

我认为要使课堂讨论能够顺利展开,我们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例如,学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约数”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呢?”就此大家展开讨论,这是同学们情绪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脱口说:“书上没有提到,所以不存在。”有的争辩说:“存在,因为不论对什么自然数,它们的最小公约数都为一,没必要说。”也有的抢着说:“没一个数度没有最大的倍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也就没有最大公倍数。”

二、讨论过程中有效的引导是关键。

1、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

由于我带两个班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基础好的班级“放”的成分要大些,基础差的班级“扶”的机会要多些;低年级课堂教师引导的意义接受多些,高年级课堂学生自主讨论活动多些。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对基础好的班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达到讨论的效果。对于基础差的班级,我们应该引导多一些,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地。对我们教师而言,讨论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2、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不能简单的做知识的传递者,实现知识嫁接,也不能单纯的做方法的给予者,让学生机械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批评、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价值的引导是关键。

3、引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在课堂讨论中所出现的解决问题策略必然有所不同。我们应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中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注重讨论效果的反馈。

如何优化数学课堂讨论教学 篇3

1 精心组织讨论内容有效组织素材

课堂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这段时间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组织。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够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值得教师们细细探究。

1.1 精心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学有成效。

1.2 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课堂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也迥然不同。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作出恰当安排。

1.3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在教学预设中,组织学习素材主要目标:首先,能引发探究的动机。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无数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事实上都已充分地论证了这一切。其次,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由"教材"进入到可供学生探究的"学材"。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功能释放出来,就需要将"形式化"的数学改造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即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重新建构的数学。

2 正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是要我们抓住机遇。时机把握的好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2.1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状态时。由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

2.2 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在这时,运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难题,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程度的学生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面对问题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起来。

3 灵活运用讨论的技巧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讨论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

3.1 学会独立探索。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必须要有自己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探索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3.2 学会倾听。在开始讨论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题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 用好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在重视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先启发引导学生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去积极思维,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众多的解答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这类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要么条件不很清楚,不很完备,需要搜索和补充,要么结论不是唯一,它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现成或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  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讨论内容、正确把握讨论时机、灵活運用讨论技巧、合理安排讨论形式,只有这样,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才能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从中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 篇4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 对课改实验, 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 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比如当前, 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 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 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 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 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 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 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 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 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 应当创设情景, 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 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放开说, 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 学生自然就会兴奋,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 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 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学生思维的高潮, 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 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 能摘到”的原则, 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 便马上让学生讨论, 讨论了两三分钟, 教师便草草收场, 只留于表面形式, 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 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 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 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 第二组独立思考, 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 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 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 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 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 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 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他两组。可见, 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 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 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 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 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 学生讨论起来, 才心无疑虑, 才能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 学生各说各的, 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 不善于互相配合, 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 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 教师依次听取汇报, 汇报完毕, 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 听不懂时, 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能根据他人的观点, 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 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 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 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应有多种解决途径, 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 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 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 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 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 去探索。

摘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 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数学课堂讨论 篇5

内容摘要:

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数学教学,传授知识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数学思想,学会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关键词: 教学 讨论 合作 思考 主体 问题 全面发展

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数学教学,传授知识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数学思想,学会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是美好的,数学是漂亮的,数学更应该是自然的。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迅猛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数学新课标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学生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觉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喜欢数学,主动学习,主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小组讨论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小组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它是在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在小组活动之前,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老师应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小组成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则是关键。问题太广,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望而生畏,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太简

单,学生不假思索,张口答出,这也就失去了小组讨论的意义。因此,老师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他们摘到“成功的果子”,让身与心、知与情都动起来。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小组讨论顺利进行

在小组讨论教学中,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的前提是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保障,并发挥其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避免讨论的随意性;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恰当地给予点拨和评价,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参与, 主体性学习得到了充分展示,小组讨论时,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作为小组讨论中的每个成员都会自然地经历“看、想、听、说”的学习过程, 他们的学习行为便能自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说出讨论的教学相关内容后,学生出于好奇和自身的激情涌动, 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小组, 自觉地认真看题, 弄清题目要求之后, 便结合个体性差异, 因此, 在进行个体性学习时, 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有时对问题的理解却不够全面, 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产生疑问。小组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 让学生能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使个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这样的小组讨论, 不仅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心理, 充分展示了个性的才能, 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讨论 篇6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重视。在课堂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阵地的基础上,如何改善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整个课堂中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数学素养便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采用丰富多样的、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并且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顺利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想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和组织好学生的探索过程。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并不决定于这位教师在课堂中讲述多少的知识,也不决定于教师讲述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效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的环节,教师只不过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极度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赞赏和喜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技术,还要注重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交流,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动作或是语言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和赞扬,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努力完成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确保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可见,情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善于利用情感因素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来判断几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然后再告诉学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且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样看起来在整个数学课堂中教师似乎总是将知识咀嚼好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虽然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但是却不能够体会到概念和性质的形成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针对这种现状,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我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绘制了很多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有的形状大小相同但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还有一些无论是形状、大小、位置都不同,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这些三角形,然后将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分类,最后我总结,引导学生将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归纳为一类,并让他们为此取一个名称(全等三角形)。当概念顺利地被学生探索出来之后,我便十分欣喜地夸赞学生,鼓励和表扬他们,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探索结果。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自信心。为下一次的探索做好准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而且能够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初中数学教学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让学生学习的状态处于十分积极和主动的阶段。这样,学生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探索及获取新知识。教师的这种方式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十分亢奋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有确定的努力方向,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当学生接受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之后,就会把此目标视为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自觉地开展各种探索活动,争取最快、最有效地获取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事先并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只是听着教师一步一步的讲解,这样就不会激励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以昏昏欲睡的状态度过了整个课堂,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欲望和兴趣,教师的教学计划就会十分顺利地开展和完成,就会让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和问题来激励和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多提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用问题牵引着学生处于十分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

3.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要我学”的学习理念中,可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就是最叛逆的年龄阶段,这种硬性的学习控制法会让他们越来越反感,学生逐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教育改革之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来获取新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及时的转变,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努力为学生创设比较和谐、自由的合作探索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充满信心地积极探索和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高效率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营造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讨论 篇7

一、回忆性问题的提出

回忆性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点, 并顺势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同时, 也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这对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创造有效的回忆性问题, 以促使课堂教学自然地进入相应的教学情境。

例如,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也为了改变“一讲到底”的模式, 更为了给学生留出课间与正式上课之间的缓冲, 在本节课授课时, 我选择了“回忆性问题”教学法, 首先, 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并思考其推导过程? (2) 回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并说明每个数学量的含义? (3) 思考:如果将一个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图形, 问:分割成的小图形的面积之和与原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组织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并选择一两名学生进行回答, 接着, 顺势将学生引入本节课“梯形的面积”的教学中, 这样的回忆性问题的思考,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生活性问题的思考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将生活问题情境与实际课堂结合在一起,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而且对锻炼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要通过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

例如,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在基本的知识点讲授结束之后, 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如: (1) 小丽过生日, 好友小明送其一个小蛋糕, 小丽吃了蛋糕的, 小军吃了蛋糕的, 请问, 小丽和小明共吃了蛋糕的多少?他们两个谁吃得多?多多少?

(2) 两施工队共同修一段公路, 甲施工队2天, 修了公路的, 乙施工队2天, 修了公路的, 请问还剩下多少没有修?

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而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三、拓展性问题的讨论

拓展性问题的讨论是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 在问题探究中, 教师要相信学生, 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创新中找到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乐趣, 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因此,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活动, 又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的结论等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以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一辆小车最多可以装水果360kg, 现在有梨和苹果两种水果, 已知每筐梨重60kg, 苹果每筐重40kg, 请问这辆车里可以装多少筐苹果, 多少筐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有多少种装车方案, 比如:方案一:可以装6 筐梨;方案二:可以装8 筐苹果;方案三:可以装2 筐梨, 可以装6 筐苹果;方案四:可以装4 筐梨, 3 筐苹果……组织学生自主发散思维, 自主解答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同时, 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习题解答能力。

总之, 教师要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探索 篇8

一、数学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虽然数学就是公式、公理、定律等一板一眼的死东西, 但新教材的编撰, 却让这些死东西成为与生活更贴近的活东西。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数学的价值所在。如:粮食的生产、零件的加工、飞机的速度、运动员的成绩评价等, 利用这些方面的内容列出不等式、方程、函数、统计等多方面的数学习题。学生对这类习题进行讨论, 互相阐述自己的观点, 既能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 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数学课堂的讨论显得必要和意义非凡。讨论是学生面对面、近距离的一种知识交流, 它的重点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和共同的探讨。在获取知识上比老师刻板、灌输讲解更能够让学生接受。每位学生对同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实是他把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都加以注入, 并在阐述过程中对其他认识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构建在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解题方法上。在讨论中, 把别人的见解与自己的观点的比较, 有利于对学生实际解题能力的提升, 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数学课堂讨论的针对性

讨论要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知识的连贯性、应用的广泛性、逻辑的严密性等。讨论的开展, 有“温故知新”的讨论, 比如:画出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 (如图)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图像的共同点、

以及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通过对图像的直观观察与自己的思考结合, 初步得出一次函数上升或下降的规律, 以及一次函数经过哪些象限的规律, 然后在同学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对自己的判断与他人的思考结果进行对比和归纳, 进一步准确地找到规律。这样, 用大家的智慧就能够把我们教学中针对的问题有的放矢加以解决。再譬如, 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也同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步进行概括与讨论, 对每一步的具体做法加以明确。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得到发展, 学生个体积极性的调动与同学之间的协调配合得到体现。

讨论, 要求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习题, 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讨论, 目的明确, 讨论的结果也趋于同一, 能够使学生在讨论中成长与进步。关于讨论的针对性, 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一是确定要讨论问题的目的。数学课要解决的是什么讨论题目, 为什么讨论, 通过讨论要得到什么结果。讨论的目的就是加深数学定律、定理、方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要把学生的观点、解题思路、方法达到统一而趋于一致。讨论要让学生在互相的协作上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二是要确定讨论的内容。数学课探讨的数学问题首先是我们教学的内容, 包括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总结、方法的使用、解题过程的顺序等。我们一旦确定了讨论的知识内容, 那么具体的讨论内容就可以是一些例题的观察、习题的归类。比如对初中数学习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的总结。我们可以举出几个例题的解题过程, 习题的安排要具有代表性、规律性、直观性。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 从多个习题的求解过程中找寻规律, 让学生去认真归纳与总结, 通过互相的讨论而清晰思路, 最后得到解题的步骤是: (1) 去分母; (2) 去括号; (3) 移项; (4) 合并同类项; (5) 系数化为1。这样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还让他们对这类习题的解决思路简洁、明了;方法过程一目了然。三是讨论采取什么形式。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两个同桌同学之间的讨论, 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争论, 还可以是学生与老师的对决。可以是对某个观点的相反看法、意见的对立;也可以是对某个知识问题的认识的不同角度的意见的阐述;还可以是对个别问题的补充和完整。也就是说:作为讨论, 要有许多观点的总结、归纳;还要有不同观点的对立与矛盾的解决。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 他们可以更多是获取知识来源, 更有把握地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观点去说服其他同学;同时也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思考的习惯。讨论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角色, 在课堂中应该是讨论的发起者、引导者, 还是讨论的终极者。要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从中找到数学的规律与解题方法;同时要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生的互相协作, 共同进步, 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讨论的问题, 老师要注意引导, 要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个性特点等有所了解, 在设计时要难度适当, 能引起学生兴趣。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恰当唤起学生的激情。老师要设计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引导学生去发现隐含、未知的条件, 对相关元素加以整理, 通过推理、论证、归纳总结,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互相讨论辩论的过程中, 既有效解决了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 数学教学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得到提升的过程。加强探究, 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有重要作用。数学课堂的讨论如果精彩丰富、激情演绎, 讨论就会成为知识获取的一个聚焦点。通过讨论辨明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讨论成为智慧碰撞的闪光, 照亮我们教学的方向, 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必须认识到利用学生、结合学生、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合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我们要发挥数学课堂中讨论的真正作用, 发挥它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讨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 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 2001, (1) :2.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讨论法 篇9

一、课堂讨论要富有思辨, 注重实效

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的价值,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难易适中, 太简单的问题, 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就谈不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了;同样如果讨论的问题太难, 也会打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热情, 让他们知难而退失去继续思考的信心.所以, 这样无思考价值的问题, 就不能起到应用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教师应从教学内容需要出发, 不能流于形式, 一定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对所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与前后知识点的关联等细节要了然于胸.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下工夫, 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特定, 选择难易合适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思考, 课堂上的热烈讨论才能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否则, 讨论就是无效的.

如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 在学生学习了射线的知识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异同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了以往学过的知识, 然后与新学的知识互相比较, 这样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二、课堂讨论要突出重点, 讲究时机

我们在平时上课提问时,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在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去讨论的问题过多, 很多时候学生都来不及思考, 结果必然是空有讨论的形式没有讨论的效果, 所讨论问题针对性不强, 重点不突出.二是教师由于组织讨论时没有选准课上讨论的内容和时机, 导致课堂结构松散, 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找不准思考问题的关键点, 不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重点, 合理地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 并且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 把握好抛出问题引起讨论的时机, 这样的讨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以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 应将讲授“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区别”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 可先安排学生用“眼”观察, 用“手”比划, 先让学生观察投影仪上出现的两根木棒有什么区别, 两个正方形有什么区别.然后及时组织同桌同学讨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异同, 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通过讨论, 明白了长度单位表示长短, 而面积单位表示面的大小等知识点, 这样达到了预期目的.课堂讨论不仅要适时, 也要适度, 假如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意外, 为让其他人信服自己的观点, 论辩双方争执不下、难解难分, 这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无休止的争论下去, 应该掌握“度”, 对争议较大且不易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相机点拨, 即可顺利解决.

三、认真设计讨论步骤, 全面汇报

要想讨论取得理想的结果,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设计, 将整个讨论的完整程序最大限度地细化, 要告知学生讨论的目的, 对他们提出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的讨论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 在上课之前, 笔者设置了下面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是怎样剪开平行四边形, 二是怎样拼成长方形, 三是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认真讨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 很容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讨论后, 应该把学生所讨论的结果尽可能汇报到老师这儿来, 不应该随便请个别同学讲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 如果结果与教师要公布的结果差不多, 就立刻肯定表扬, 接着匆匆结束.这种传统的讨论方式并没有走出原先的旧认识,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人人动脑, 个个都有机会表态发言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笔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促使每名学生思维在课堂上都处于兴奋状态.

四、创造良好讨论气氛, 激发兴趣

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课堂中要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力避免流露出对个别学生厌烦的情绪, 做到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同样对待;另一方面, 对待学生的错误又不能置之不理, 应对学生讨论中产生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等进行分析, 逐一予以纠正, 在纠正中, 又要采取适当方式, 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要让他们体面的坐下.只有做到以上两点, 才能使讨论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 学生思维才能在宽松的环境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五、注重方法讲解传授, 合理讨论

在每一节课的讨论环节中, 完全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讨论方式, 如前后座四名同学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的方法, 而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不应只是巡视一下, 要融进讨论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很多讨论看上去热热闹闹, 其实问题很多, 例如讨论时出现离题现象, 此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所要讨论的问题, 确保讨论朝正确方向展开, 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 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分组讨论问题 篇10

第一, 分组讨论的目的与优质高效的目的是否一致.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实施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高中数学各阶段, 由于课时紧, 任务重, 每节数学课比起初中的课堂容量大得多, 因而每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 在此基础上的优质高效实际上要求数学课成为压缩饼干似的高营养品.如果基本知识点作为讨论的内容, 则会导致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这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能够自己看书解决的, 就不需讨论, 大部分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 要详加讨论.讨论时限制时间, 发言时简明扼要, 评点时一语中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才会体现高效课堂.

第二, 分组讨论的形式与数学教学课型的结构是否合拍.数学课有多种课型, 概念课需要字斟句酌, 需要理解识记, 能够讨论的地方不多.习题课中的典型题需要集思广益, 百花齐放, 讨论就可以放开, 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发散思维, 收敛归纳以解决问题.试卷评讲课上则可以实现课业前置, 让各小组动手总结易错点, 加以整理并发挥, 在课堂上加以展示, 可以避免一言堂.让学生实现自我总结, 自我反省, 自我提高.所以不是逢上课就讨论, 而是根据课型及内容安排有需要时才讨论.

第三, 分组讨论的形式与独立思考的空间是否重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分组讨论流于形式, 注意把握三条原则:无思考不讨论, 无任务不讨论, 无疑问不讨论.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领悟的空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同时创造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比如给每个小组内成员编号, 随机指定每个小组内的编号为3的成员展示, 下次让编号5的组员表现, 等等, 克服课堂中总是几个老面孔发言的弊端.也让每名学生不能有依赖的思想, 随时准备上台发言, 展示真我的风采.在时间安排上做到先思考, 有疑问、有准备地讨论.

第四, 分组讨论的效果与分层施教的理念是否印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优生带差生, 先进帮后进.在实施讨论中学生在组内就有互帮互学的机制.设置讨论问题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差距, 让后进生有力所能及的收获, 中等生有爬坡的阶梯, 优生有超越的高度, 每个阶层都有所收获.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则体现在所设计出问题的体现要层次感, 学生讨论时轻重缓急的把握, 讨论深度的拿捏.确保各个层次都有所收获, 每名同学都有成就感.

总而言之, 分组讨论要起到实效, 避免成为表演秀, 使学生感到喧嚣过后空空如也;必须摒弃形式主义, 根据需要来设计教学, 确有必要时实施讨论, 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文化背景与民族教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1.

[2]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讨论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讨论

初中是青少年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日趋成熟完整,对掌握知识的方法也逐渐成型。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我国教育推出新课改,鼓励学生向自主、个性、全面发展。毫无疑问,传统中的教师一人授课,学生独自琢磨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时代。并且以中国教育的方式来看,教师与学生接触甚少,学生课业繁重,不可能事事与教师交流,如若学生与教师交流少,又与同学交流少,那么他们的学习无异于“闭关锁国”,只能够一味地看到自己的思想,无论对错。而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之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渐渐将此养成学生的习惯,则可以十分有效的改善这一陋习,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一、我国初中数学需要设置课堂有效讨论

从数学这一学科来看,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性的课程,并且它对学生掌握已学的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程度有一定要求,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框架思维,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由此可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十分重要,但是人无完人,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及时想到一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课堂讨论则可以聚集不同学生的思路,从而积少成多,有量的改变到质的飞跃,从而获得问题的解答方法。

从传统数学教学的缺点来看,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一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古板有规律,以寻求各种解题技巧为目的。但是如今的教育形式有了一定的变化,虽然考核的基础知识点相同,但是每年的题目各有千秋,变化形式多样,紧紧跟随新课改创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讨论必不可少,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所学知识点,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提升自我数学修养。综上所述,我国初中数学需要设置课堂有效讨论。

二、如何落实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讨论

1.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充足的课前准备可以帮助教师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差错。即使是具有充足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课前准备,以帮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而若是教师需要开展课堂讨论则更是如此。课堂讨论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无论哪种讨论方式,都因为学生是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而变数众多。一个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开始必定是众人意见不一的,从而根据不同的意见展开热烈的讨论,以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方法或者最为完善的方法,课前准备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理解,自行模拟课堂情境,准备好较为充分的答案,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教学如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课时当中,由于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多种,学生可能使用错误的证明方法也有多种,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时能够完美解答为什么另外的方法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原因。

2.合理分组,提高学生讨论效率

想要成功,往往需要三大利器:天时、地利、人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那便是足够的讨论时间,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合适的讨论小组。在课堂讨论当中,一个合适的讨论小组可以为学生的有效讨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分组时,教师不能够仅仅从成绩上进行划分,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日常观察,结合各个学生的不同优缺,性格,采取取长补短的方式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进而从最大程度上获得讨论的高效性。

以三视图的教学为例,能够掌握好三视图知识点的学生一则需要练习,二则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好但想象力欠缺,而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在思维发散方面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潜质。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努力认真,以思维发散力较好的学生调动想象力欠缺的学生拓展思维,从而获得双赢。

3.总结归纳,从而精益求精

讨论的目的是得出结果,获得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总结归纳必不可少。当学生在进行了有效的课堂讨论之后,教师需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总结归纳后表达自己的讨论结果,由小至大,再进一步展开全班的总结讨论。这不仅可以促进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讨论结果正确与否,精益求精,从本质上获得知识。

结语

有效讨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它能够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友好交流,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成效,从根本上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然而如何使得学生的讨论更为高效仍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实践,只有如此,初中数学教学才能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锋. 初中数学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 (5).

[2] 施美霞.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讨论教学[J]. 成功(教育),2010(2).

例谈数学课堂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篇12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因此,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对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性的作用。

【案例】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有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先让学生将一个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几次,再要求学生讨论:“经过观察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 ”一分钟过去了 ,两分钟过去了,出现了气氛沉闷、学生汇报内容极少的局面。

反思:教师让学生将一个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几次,再要求学生讨论:“经过观察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课堂上出现学生汇报极少的局面是必然的。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观察、讨论、汇报。为了避免此现象再次发生,笔者认为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自己设计的问题有什么目的,其次还要明确什么时候讨论,怎么讨论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只有将这些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才能在讨论中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讨论交流要有序

新课标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但很多时候,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们看似热热闹闹,而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讨论交流行为没有有序地进行。

【案例】教学“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学校买了3个书架 ,一共用了75元 ,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 ”并对学生说:“看到这道题我们应该怎样思考? 应该怎样列式呢? 大家讨论一下。”教师话一说完,一些表现欲极强的学生已喊出了“75÷3×5”,紧接着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乱成了一片。

反思:从表面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每个学生都能插一两句话,实际上此次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讨论时没有秩序,每个学生都盲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谁也听不清谁说什么。课堂上表现出互动多,互助少;盲目讨论多,合作交流少;自私多,友好分享少的“三多三少”的现象。笔者认为,为了保证讨论交流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应在课前建立一些有序的规则。如,在完成任务时要分工,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小组成员要互相配合,要互相信任;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小组成员先要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进行充分交流。而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可以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辩证关系———“合作学习”应以“自主探究”为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

新课改提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下,这时更需要教师积极、耐心地进行指导。

【案例】在一节应用题的教学公开课中 ,从教学伊始直至最后下课,学生不经教师的任何点拨,都可做出教师出示的每一道题。而教师只是穿梭在走道中间,听听学生的汇报结果,然后说:“你们做得和他一样吗? ”“你们真聪明。”

上一篇:成人护理课程下一篇:课外阅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