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展示

2024-09-29

能力展示(精选12篇)

能力展示 篇1

数学, 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 并逐渐抽象、概括, 从而形成方法和理论, 最终广泛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可见, 抽象性和概括性是数学的基本特征。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 就要详尽展示数学过程, 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最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从四方面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展示数学过程的重要意义。

一、加深理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较难理解。例如, 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时,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形如函数y=k/x, 叫做反比例函数, k为常数且k≠0;其中, k叫做比例系数, x是自变量, y是自变量x的函数, 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较难理解。其实, 在数学定义中, 常常用字母表示变量, 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定义, 就要使他们明白相关字母的含义, 并注意定义中特别强调的内容 (例如, k为常数且k≠0) 。基于此, 教师应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等直观的方法, 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定义, 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加深理解。具体策略有三个。

1.参照、对比

由于数学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 教师可利用已学知识引入崭新知识。例如, 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引入“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既掌握了一次函数的表达式y=kx+b, k和b为常数且k≠0, 又掌握了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y=kx, k为常数且k≠0。那么, 同学们能不能参照和对比“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给“反比例函数”下一个定义呢?”总之, 通过参照、对比, 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创设情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巧妙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 更能紧紧抓住课堂主题。例如, 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引入“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600k m, 某人开车从A地到B地, 当汽车的速度为160 (km/h) 时, 需要行驶多长时间?请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当汽车的速度为v (km/h) 时, 需要行驶多长时间?请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v。”这样, 教师由定量分析过渡到定性分析, 既帮助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观察、实验

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所以观察和实验是探究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观察和实验, 学生往往能透彻地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例如, 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600k m, 某人开车从A地到B地, 当汽车的速度为v (km/h) 时, 需要行驶多长时间? 请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v。当t分别为20、40、60、80和100时, v分别为多少?请用图像表示。当t越来越大时, v会怎样变化?当t越来越小时, v会怎样变化?通过以上的推测和猜想, 你认为反比例函数具有怎样的性质?”这样, 学生根据提问进行观察和实验, 从而通过已学知识学习崭新知识, 不仅加深了对崭新知识的理解, 更增强了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强化探究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要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 就要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 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1.重视实践教学

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 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例如, 在教学“投影视图”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应侧重实践教学。具体有三点。其一, 教师可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请学生猜测它们的投影。其二, 请学生利用投影仪观看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的投影, 以检验实践与猜想是否一致, 从而引入“投影视图”的相关知识。其三,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并要求学生课后互相合作, 利用太阳光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投影, 最终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2.注重师生互动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探究”思考“和”数学活动“等板块的内容对加强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教师应充分整合教材中颇具价值的教学内容, 不仅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更为师生的互动奠定基础。例如, 在”数学活动“这一板块中, 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图像, 据此, 教师可借助相关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两条直线的交点。接下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将函数转化为图形, 从而实现“数形结合”。这样, 在师生的互动中, 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以完善。

3.探究不同方法

就数学问题而言, 只要条件稍有变化, 解题方法就会不同,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题目稍作变化, 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Rt△ABC中, ∠CBA=90°, AB=BC。在Rt△ADE中, ∠EDA=90°, AD=DE, 连接CE, 取CE中点M, 连接DM和BM。当点D在AC上、点E在AB上 (与点B不重合) 时, 线段BM和DM是什么关系?请证明。当将△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时, 线段BM和DM是什么关系?请证明。

通过仔细研读题目, 我们发现:相对而言, 第二个问题难度略高, 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其实, 这两个问题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关的, 因此, 在解题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

三、注重应用

应用既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 又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例如,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这一内容时, 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 教师可引入相关习题, 以深化所学知识, 最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 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面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 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针对这道习题, 教师至少应有三个教学步骤。其一,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认真思考, 并要求他们就解题思路进行讨论。其二, 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 展示解题过程, 讲述解题思路。其三, 当学生有不同解题方法时, 教师要及时点评和总结。

总之, 要展示数学过程, 就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 既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 将抽象、概括的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 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 最终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能力展示 篇2

一份求职个人简历不但要写好个人信息与教育背景更重要的还是写出自己的个人能力水平,这才是真正的重点,不那家招聘企业都会看重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一个有个人能水平的求职者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受欢迎的。 在写完整个人简历其它部份时那么一定要要认真写好个人简历中的个人能力,个人能力不但包括了工作能力还有生活能力,跟工作相关的能力,如果在一个公司中你能做好跟你自己本身工作相关的工作那么在任何一家公司你都是出色的人物。 对于个人简历中的个人能力要怎样写呢以下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几份范文给大家作为参考:科研类个人能力范文 本人对塑料的加工与配方比较感兴趣,在5年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成果,对高分子行业比较有兴趣,可以在配方和工艺上独立思考和设计。对各种塑料添加剂有学习和使用经验,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帮助。其他专长是对电脑操作比较熟悉,可以完成日常的电脑操作工作。平面设计个人能力范文 我是90后,有90后的自由思想,也承接80的踏实务实。100%科班美术生,热爱商业设计,喜欢琢磨更好的用户体验。我喜欢设计师!而不是美工!两者区别于设计师是主动解决问题的`,美工更像一种工具。我喜欢头脑风暴!而不是墨守成规!更多的创意空间让工作更有生命力。我善于沟通,拒绝自我膨胀!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理解客户意图,参与广告的创意发想与策划,确保创意想法符合广告目标。也许我不是最老资格的设计师,但我一定是最有活力、最热爱设计、最会主动学习的新好设计师!谢谢~环保处理工程设计个人能力范文 1、污水(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并熟悉各类招投标,熟练编制技术、商务标书。2、除水治理外,我已在开始设计固废卫生填埋场,目前已有数个案例。3、适应出差,能够胜任工程安装、调试。 个人能力不是说一定要写很多很详细,但要一定要写出自己特点这样才能得到HR的认同才能得到更我的面试机会。

提高朗读能力 展示语文魅力 篇3

1.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不断深入朗读教学研究。平时加强自身基本功达标训练,积极参加教师普通话等级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加强朗读的基本功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确立专题,制定计划,把朗读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积极参加朗读、论文竞赛、朗读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研究更好的朗读指导方法。

2.打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初步感知祖国语言魅力。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3.充分发挥教师范读作用,努力展示语言感情色彩。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练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每一篇课文。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好朗读的示范。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去试一试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在教学学习《桂林山水》时,我抓住朗读漓江水的特点,配乐朗读出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让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相关画面。使学生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美。不由自主地喜欢起来,就读得津津有味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风格不一,情感色彩各异,教师要吃透全篇的中心思想,把握情感基调。如:讲重点时,加强语气的声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到学生的心中。

4.注重学生朗读多元评价,培养学生朗读的自信心。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如:教学《乡下人家》时,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5.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让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从而入情和境地朗读。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朗读文字教材的趣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我打开录音机,顿时,教室里传来悲壮的哀乐声,出现图片,随着乐曲,我随机讲述:1986年9月的一天,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听配乐朗读录音(从“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接着,全体同学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我用录音机把同学们的朗读录下来,和原文录音对比一下,大家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然后,让两位“朗读能手”读,一个读“夕日的瀑布”,一个读“今日的瀑布”,同时,用录音机把“朗读能手”的朗读录下来,再让同学们评议,他们有没有读出语感,有没有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这样,通过放录音、录音、齐读、指名读和评议,同学们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也达到了乐于学的效果。

6.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品读能力。《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给人知道,而朗读给人以感受。”因此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之后,再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再通过用心地品读、感受、体会,用情去领会,用语言读出作者思想感情并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让文本为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从而达到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学生的情三情融合的境界。让学生最终能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极大魅力。

透析基本原理展示能力品质 篇4

因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量不同, 而产物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 是近几年出现的能力考查题型, 因此解答这类题需要具有细致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分析出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强弱顺序, 巧妙使用电子得失相等的规律, 生成物的判断等.下面是两道典型的此类试题分析与解答, 以求通过它们给大家提供一个练习平台.

例1 已知在酸性条件下有以下反应关系:

①KBrO3能将KI氧化成I2或KIO3, 其本身被还原为Br2;

②Br2能将I-氧化为I2;

③KIO3能将I-氧化为I2, 也能将Br-氧化为Br2, 其本身被还原为I2;

(1) KBrO3、Br2、KIO3、I2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

(2) 向含有1 mol KI的硫酸溶液中加入含a mol KBrO3的溶液, a的取值不同, 所得的产物也不同.

①开始滴加KBrO3溶液时发生反应 , 则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

②当反应产物只有I2和Br2时,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③当a的值为1时, 反应产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

试题与思路分析:解答该题首先理解三个已知条件, 这三个已知其实是告诉我们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氧化性强弱, 或还原性强弱关系, 通过这些条件可以判断出反应的生成物.由题中条件可得出:氧化性KBrO3>Br2, Br2>I2, KIO3>Br2, 综合得各物质的氧化性顺序为KBrO3>KIO3>Br2>I2.通过①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②当反应产物只有I2和Br2时, 生成1 mol Br2, BrO-3中溴元素化合价降低10, 必有10 mol I-发生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 ;a值为1时, KI与KBrO3物质的量相等, 二者化合价升降也相等即KI→KIO3, KBrO3→Br-, 但由题给信息知KIO3又能将Br-氧化成Br2, 本身被还原成I2, 且KIO3过量, 所以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I2、Br2、KIO3.

答案: (1) KBrO3>KIO3>Br2>I2 (2) ①1∶6 ②10I-+2Br-+12H+5I2+Br2+6H2O ③I2、KIO3、Br2.

例2 黄铜矿 (主要成分CuFeS2) 是提取铜的主要原料

(1) 取12.5 g黄铜矿样品, 经测定含3.60 g硫 (杂质不含硫) , 矿样中CuFeS2含量为__.

(2) 已知:2CuFeS2+4Ο2800Cu2S+3SΟ2+2FeΟ (炉渣) , 产物Cu2S在1200 ℃高温下继续反应:

2Cu2S+3O2→2Cu2O+2SO2

2Cu2O+Cu2S→6Cu+SO2

假定各步反应都完全, 完成下列计算:

①由6 mol CuFeS2生成6 mol Cu, 求消耗O2的物质的量

②6 mol CuFeS2和14.25 mol O2反应, 理论上可得到多少摩尔铜

③6 mol CuFeS2和15.75 mol O2反应, 理论上可得到多少摩尔铜

分析:该题的第 (1) 问是基础题, 主考查质量分数的计算, 由硫守恒2S→CuFeS2, 得64∶184=3.60 g∶m (CuFeS2) , m (CuFeS2) =10.35 g, 则矿样中CuFeS2含量为:w (CuFeS2) =10.35g12.5g×100%=82.8%.第 (2) 问是该题能力考查落脚点, 解答该题中所有问题的前提是判断产物是什么, 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结合生成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通过对“在1200 ℃高温下继续反应:

2Cu2S+3O2→2Cu2O+2SO2

2Cu2O+Cu2S→6Cu+SO2

可以得出:Cu2S与Cu2O不能在1200 ℃时共存、O2不足时Cu2S与Cu共存, 若O2过量, 则Cu可以完全转化为Cu2O等结论.从该题所给的条件, 可以判断出CuFeS2在不同条件和不同O2的物质的量时生成的产物可能有下列几种情况, 即①若温度为800 ℃, 且n (CuFeS2) ∶n (O2) =1∶2时, 产物是Cu2S、SO2、FeO;②若温度为1200 ℃, 且生成物是Cu、SO2、FeO时, 发生的反应为 (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6CuFeS2+15Ο212006Cu+12SΟ2+6FeO, 此时n (CuFeS2) ∶n (O2) =2∶5;③若n (CuFeS2) ∶n (O2) <2∶5, 生成物有Cu2O、SO2、FeO;④若n (CuFeS2) ∶n (O2) >2∶5, 生成物是Cu、Cu2S、SO2、FeO.通过③是守恒法解答此问.最后根据守恒法解答各问如下:①生成物为Cu、SO2、FeO, 氧守恒知

n (Ο2) =12n (FeΟ) +n (SΟ2) =3mol+

12 mol=15 mol ②O2不足生成物有:Cu、Cu2S、SO2、FeO.其中, 氧守恒知:n (Ο2) =n (SΟ2) +12n (Fe) 14.25=9+12n (Cu) +3可得铜为n (Cu) =4.5 molO2过量时, 生成物有Cu2OFeOSO2, 由氧守恒知:

得n (Cu2O) =1.5 mol, 又n (Cu) +2n (Cu2O) =6 mol, 可生成铜为n (Cu) =6 mol-2×1.5 mol=3.0 mol.

综合上述解答得答案为: (1) 82.8% (2) CuFeS2Ο2Cu+FeΟ+2SΟ2n (Ο2) =15molO2不足量 Cu2S+O2→2Cu+SO2 n (Cu) =4.5 molO2过量 2Cu2S+3O2→2Cu2O+2SO2 n (Cu) =3 mol.

能力展示 篇5

(一)思想政治方面 大一是我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参加党校学习,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入党意识。经过党组织的培训给予结业,通过党校学习,我思想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学习方面

能力展示 篇6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能力

社会动员能力,是指一定的社会主体为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以实现某一政治目标而开展的政治宣传和鼓动工作的能力。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要挽救民族于危亡,必须充分调动全部社会力量,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实践证明,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向人们精彩地展示了其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指导思想

抗战时期能否有效进行民众的社会动员,成为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以怎样的指导思想进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才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最为有效的动员效果,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1.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作为民众社会动员的指导思想,为抗战中的民众确定了努力的目标。对于民众最为关心的抗战及抗战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郑重指出我们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处于抗日战争环境下和国民党“三民主义”宣传下的民众,所指明的前进的方向和努力实现的目标,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前途。新民主主义所展示的美好社会前景以及对社会民众切身实际问题的考量,吸引民众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并为之实现而努力奋斗。

2.全面抗战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路线,提出“全面的民族抗战”、“群众战争”和“人民的全面的战争”等口号,概括为全面抗战的思想,也成为中共动员和依靠人民进行抗战的指导思想。

全面抗战思想的提出,使中共确立了正确的社会动员理念。1937 年 7 月 8 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提出了“全民族实行抗战” 。方针。7 月 23 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八大纲领”,初步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雏形。针对国民党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所确立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全民全面抗战的思想,也成为中共在抗战期间全面进行民众社会动员的指导思想。

3.抗战优先思想

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其所进行的民众社会动员,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抗战优先的指导思想,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保家卫国,一切抗日活动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前提。坚决执行抗戰优先的思想成为中共民众社会动员的主题。

以抗战优先为指导思想的社会动员,首先表现在中共以积极的姿态承认三民主义,为国共再度合作创造了条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解放的高度,适当接受国民党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来团结一切可以抗战的民众,是进行民众社会动员最好的、最有效的选择。如何让民众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并支持中共抗战的思想与主张,在心理上认同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的把民众动员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共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他表示承认三民主义是指导抗战所需要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37 年 7月 15 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则采取了合乎历史时代特征的动员民众的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有效的社会动员模式。

1.组织方式

最大限度地整合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调动起浩浩荡荡的民众大军,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是中共抗战时期最基本的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在民众动员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民众动员体系。

(1)在政权组织系统下,利用正式组织的功能,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的垂直动员体系。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各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边区、县、乡三级抗日民主政权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吸纳并代表了一切赞成抗日的人民大众,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下的人民自愿加入的群众团体系统的横向动员体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有效组织和动员民众,从边区到乡、村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群众组织,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2)群众团体的作用。群众团体是政府系统以外的非政权性质的、群众自己建立的组织,它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直接与群众相接触,党的政策和政府的决定通过它去落实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也更方便迅速。群众组织还能把群众分散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更好地开展又前和生产运动。如生产型组织互助组、代耕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群众团体,一方面代表本团体成员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另一方面,群众团体利用自身优势,在成员中积极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积极参政议政,努力生产,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2.宣传方式

抗战时期中共对民众动员,采取何种宣传方式,使民众能够接受中共的理论和号召,进而从内心与中共的倡导产生共鸣,自愿投身抗日战争,真正起到号召民众,启发民智,是中共对民众动员问题最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确定了符合民众心理的宣传方针,宣传内容及宣传方式,才能取得最佳动员效果。1937 年 8 月 25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 “全国人民总动员”的主张,要求共产党员及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应该用极大的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要“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表明了中共对于民众动员中组织、宣传与武装的重视。

1941 年 6月 20 日,中共颁布的《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内进行政治宣传鼓动工作的指导文件。在它的指导下,各级党组织的宣传部门指导边区政府动员委员会组织实施演讲、传单布告、报刊书册等宣传鼓动方式。中共对民众动员才采取的宣传方式,首先通过宣传教育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强化民众的民族心理。为了使抗日宣传达到“民众化宣传”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先后成立了宣传队、动员宣传团、战动剧团和战动青年团等。中共在宣传鼓动工作的进行中,注意研究宣传鼓动工作一般的方法,以及宣传工作和鼓动工作所应特别注意的方法,以便于宣传鼓动工作能够更顺利的进行和收到更大的效果所必要的。

总之,抗战时期中共对民众的宣传方式,确立了广泛而实际符合民众心理的宣传内容,并以民众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并针对不同时期的民众心理的变化及时调解宣传内容和方式,是中共在民众动员方面能够取得卓著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3.训练方式

所谓对民众的训练方式,战时只是以一定的动员理念,在大力宣传与组织民众的基础上,根据战事的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对民众施以一定的国防军事等方面的培训,以期迅速达到为争取最后胜利所需要的素质。

首先,中共在各抗日革命根据地设立各种学校,通过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形式,为实施民众的训练培养了大批干部,这些干部在对民众的训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民众动员系统组织工作,不论党与群众团体及乡、保政权等,均须切实健全,与群众密切联系,建立支部经常工作与经常生活,及乡保政权的经常工作等,都需要抽出干部来加以训练。

其次,中共对民众中占主体的农民的训练,不仅是给那么以必需的国防知识,与那么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而是要以身作则,躬行实践,给农民以楷模。所谓组织,不仅是指导农民成立各种集团,而是要指示他们实际的行动。中共为了使广大农民掌握有关战争生产技术开办的各种技术训练班,除讲授原理方法外,更多地要求学习者亲自操作,边学边做,交流经验,请本村或邻村的劳模、英模讲授经验和方法,把实地练习作为中心环节,训练出许多埋雷、地道能手和生产模范。农民教育过程中,还宣讲真人真事、好人好事,让农民鉴别对比讨论,提高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了学习效果。

最后,中共对民众训练始终贯彻在中共社会动员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地点,中共的对民众的训练是无所不在,包罗万象的。表现在对经济生产技术的培训;表现在教育文化方面既有正规的学校教育的专门训练,也有随时随地因人而异的路边识字训练;表现在军事上,既有对民兵自卫队的军事常识与技术的集中训练,也有对妇女儿童军事知识的训练讲解。因此说,中共的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其所有的训练目的都是秉承为抗战服务的目标,体现了战时民众训练的特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效果

从效果来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所发动的社会动员是成功有效的,它凭借着对民族、民众利益的关怀,通过各种方式的动员,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忱和生产热忱,动员了全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大众投身于抗日,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投入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全民族的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力量的壮大。

1.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经过中国共产党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动员,中国的各阶级、阶层的民众都被广泛地动员起来了,广大民众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战,中国掀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动员广大民众所进行的抗日活动,极大地发展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真正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广大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动员下开展的游击战争,肃清了大片地区的日军,摧毁伪政权,保持大片占领区在中国人民手中。敌后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捆住了日军的手脚,使其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使其占领地盘越多,所需要的驻兵也就越多,从而分散了敌兵兵力,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了敌人的“以战养战”的政策,使敌人“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广大人民开辟的以游击战争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敌后战场,随着抗击日军数量的增加,也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敌后战场打破了日军巩固占领区的企图,一方面在战略上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另一方面,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缩小了

敌占区,扩大了解放区,壮大了人民的力量,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抗战八年,在中国共产党动员下的敌后抗日武装,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 95%的伪军,收复了大片国土,为全民族抗日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促进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不仅唤起了千百万民众奋起抵抗日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胜利,而且在动员民众的过程中,自身的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1)组织力量的发展与壮大。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动员民众的过程中同时制定了在工农群众中发展党员的方针,一大批农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动员了一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抗战开始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开赴前线时只有 4 万多人,在开赴前线和深入敌人后方之后,通过动员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迅速地发展壮大。到 1940年抗日武装就发展到五十万人,到 1944 年发展到七十七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一个陕甘宁边区,发展到 19 块遍及 19 个省,面积近一百万平方公理,人口也从一百五十万发展到一亿二千五百万人。所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开幕词中说:“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强大过,革命根据地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多的人口和这样大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和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人民中的威信也以现在为最高” 。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量的强大为其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2)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利用抗日救亡这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主题,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不仅使广大的工人农民成为共产党的拥护者与支持者,同时,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和爱国侨胞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并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有识之士的同情。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中的爱国青年,不顾个人安危,克服艰难险阻,翻山越岭,纷纷奔赴延安。

中国共产党在动员民众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动员手段的运用,也帮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中共在民众动员时,面对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紧紧抓住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其他次要矛盾,提出的动员口号及其他方针政策,成为各党派和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指导路线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动员和联合国民党抗日,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保证不以武力推翻国民党统治,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将没收地主的土地改为减租减息等。这些做法都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上的更加成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3]周恩来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4]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27 页.

能力展示 篇7

一、学生是“舞台”的主角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没有真正的实现, 有的教师还不能真正理解。学生是主体, 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因素, 是教育的最后结果。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把该讲的内容都讲了, 学生遵守纪律, 没有搞小动作, 这就是一节好课。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是把学生当成了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教师应全力为学生服务, 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 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法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 并引领他们到知识的王国里去遨游。在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 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去思考, 去发现问题, 去解决问题。我们再也不能以分数为标准去给学生贴标签了, 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 教育就是要照顾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去教育学生,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必须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和学生相处, 融入到学生当中, 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用成人的心理去衡量学生的内心。

二、“舞台”要紧密联系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离开了生活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因此课堂教学要和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和营养。如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课下去了解更多的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风、民俗、建筑、食品等。有的学生到家后, 学做了自己所喜欢的民族食品给家人吃;有的女生到家后, 给布娃娃做了少数民族的衣服, 自己设计, 自己缝制;有的男生用泥巴做了少数民族的房屋。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到了少先队活动室展示, 教师们看到学生的作品都赞不绝口。这样学生的各种爱好得到了发挥,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要把知识进行延伸, 延伸到生活中, 让学生到真实的实践中去学习, 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生在课堂上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他们自发到当地的造纸厂向厂长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造纸厂对有的建议进行了采纳。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去体验课堂外真实的社会生活, 并热情、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增加了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

如果教学能真正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世界, 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最熟悉的、最平常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 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就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舞台”离不开探究性和开放性

学习和其他的活动不同, 是不能替代的一种活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探究新知识,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标志。探究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的诞生。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要改变那种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纹丝不动地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教给学生“死办法”, 即遇到一类题型, 背诵一种公式, 用题海战术去巩固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烦, 学习的兴趣会渐渐被扼杀。在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 然后确定主题, 学生以小组或整个班级的形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还应让学生向生活学习, 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 使课堂和生活连在一起。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统得太死, 应增大学生选择的自由度,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 以实现自己个性、爱好及独立意识的发展。

新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都是新课程的教学活动, 它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可分割。例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教师可让学生调查本村农民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多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能力展示 篇8

另一方面, 随着幼儿求知欲的不断增长, 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语言能力的逐步增强, 他们有了强烈的展现特长、表现自我的需求。在幼儿园一年组织的几次的演出、比赛活动等已远远无法满足班上所有幼儿展示自我, 凸显独特个性的需求。

马克思的美育观认为:艺术对于形成人的感性的丰富性, 发展人的潜力, 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幼儿的舞台展示能力即是对美的需要, 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一。

一、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和能力

1. 选择幼儿便于表现的内容, 让其易于表现。

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表现内容, 如日常用语的表达、见闻的表述、转述, 说唱儿歌、舞蹈等, 让其敢说、乐说、敢展示、乐表现。

2. 让幼儿理解表现内容, 创造性地展示表现技能。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使他们理解所要表现内容的内涵, 创造性地设计表现的动作。

3. 舞台表演是提升幼儿表现力的平台。

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电视、VCD中的一些节目, 欣赏别人精彩的表演, 仔细观察、揣摩表演者的表情、神态, 礼仪等等, 谈谈自己的体会, 再结合自己上舞台的经验, 逐步摸索出上舞台表演的要素:要有大胆的气魄、动听的声音、优美的舞姿等等, 让幼儿在平时的表演中注意这些要素, 并及时纠正幼儿不当的表演,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努力让幼儿表现得尽善尽美。

二、创设表现时机, 使幼儿有充分的表现时空

新《纲要》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 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大胆地展示自我风采。通过“稚语心声”四大主题1.小眼睛看大世界 (新闻播报) 2.故事大王3.趣味实验4.我是大明星 (才艺展示) 多方位、多空间为幼儿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

三、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

在现代社会中, 礼仪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润滑剂, 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节目中小演员的等待对观众的谢幕致谢、接受观众良好的评价包括倒喝彩都展示着小演员的礼仪和良好素养。观众的礼貌倾听和合理评价也体现了对演员的尊重和礼貌。

在幼儿园时期对幼儿进行舞台展示能力的培养, 使幼儿能从中学会处事态度, 学会正确对他人评价的方式, 进而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同时还能调整不同幼儿的性格缺陷, 积极的舞台表现能力会引导文静内向的幼儿不再怯生生, 学会用自然的目光面对他人。同样, 对于那些个性自由随意的幼儿也可以透过舞台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需要, 学会适当约束自己, 考虑别人的感受。

能力展示 篇9

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近生活, 感悟数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包括了许多因素。

一、对数学的认识

在新教材中, 逐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数学本身不只是“计算”和“证明”, 而是有更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应该是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做生活调查等, 这些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活动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理解和应用。

二、教师方面

1. 老师要更新教学形式和手段。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 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扩大视野, 动手动脑, 合作学习, 激发兴趣, 在学习中感受数学, 应用数学。

2. 教师要有教学语言的技巧。

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深刻的语言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初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因此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 选择适当的方法。应用准确形象的语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也会在愉快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学生方面

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 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对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大胆质疑、鼓励探究创新等。

1. 激发数学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2. 给学生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探究合作, 大胆猜想。

四、注重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什么是数学能力?我个人认为就是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探究。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旧模式, 把要学的知识和问题直接放到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从而找出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我认为数学课堂是有趣的。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好的场所。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学习和探究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学好数学、应用数学,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让学生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能力展示 篇10

一、目前初中班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毫无疑问,教学是初中学校的中心任务,也是初中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不比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快就会感觉到:整个初中的课程数量多了许多,要求高了许多。然而现实情况是,初中学校的办学似乎已演变成紧紧围绕指向“升学应试(中考)”这个中心而展开,似乎初中学校的存在和发展,除了“升学应试”外少有其他作为理由。初中班主任从组建班级直至学生毕业,三年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学生最终“升学应试”的成功为终极奋斗目标,尽管这个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素质教育的内容,然而那都是从属升学应试教育的。从校园文化角度说,这实际上是个谁本谁末的问题,答案本来是清楚明确的,但现实中,我们在教育实践上反向操作居多。

为了适应“升学应试(中考)”的需求,为了学校的生存,不少学校较多采用极端的“知识灌输”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考上重点高中,以巩固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学生来校就读。这种以中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今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不大成熟与生理成熟不完全融合期。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体验异性情感的欲望。有些中学生可能会早恋,由于少男少女生理上的早熟及思想、意志不成熟性加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教育引导上的偏差,初中生早恋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恐怕还会有发展,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网络对一部分初中生而言,其危害之深不言而喻。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说,初中是个身心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是教育人的极好机遇,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非同凡响的特殊意义。学校和老师、家长不能仅仅把追求考试的成功当作唯一的成功,当作这一阶段成长与否的唯一标准,至于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不能置之不顾。

一些家长认同幼儿园小学可以蹦蹦跳跳、初中就必须寒窗苦读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然而如果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初中班主任也如此,并不遗余力地付诸实际,那么将是可怕的,因为这忘记了学生更应该是个人,是个有着各种丰富人性的生命个体,同时他(她)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更健康地生活,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学习不仅仅考试要求的那点学习内容(那点学习内容在他要学习的内容中也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只用在学习这么一点点东西上,那可是他们最会学习的黄金年华)。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初中三年中只学会了读书不会生活,很多能力未能得到及时锻炼,那才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二、搭建初中学生能力展示平台的尝试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尽一切可能为本班学生争取各种学习机会和搭建能力展示平台,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1. 注重发展学生特长。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参加学校开展的计算机、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舞蹈、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科技、文学等兴趣小组活动,建议每一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对参加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或有突出表现的给予表彰。同时,我们还在每个学期召开的家长会上,安排一次特长发展汇报表演,并要求参加表演的学生家长进行现场点评,学期期终前进行一次特长竞赛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2. 开设才艺展示课。

把每天晚自习前的二十分钟定为“才艺展示课”,分自由式和命题式两种形式进行。在自由式展示课里,学生可以自由、自主、有组织地展示自己(小集体)在体、音、美、文学、书法、演讲、科技等各方面的才能和技艺;在命题式展示课里,我们就如何理财、交友、讲文明(礼仪)等内容,让学生通过相声、小品、话剧、示范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才艺展示课,培养学生自学、自护、自律能力。

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每个学期,都要帮助所带班级选定一个社会实践专题,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结合本地区实际,先后开展了“中小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査”、“学生每天完成课外作业时间的调査”、“农家乐旅游收入的调查”、“社区劳动力再就业比例的调查”、“大学生成功就业比例的调査”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自然、社会,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创新素质。

4. 开好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如针对学生饮食方面的不良习惯,通过召开《初中生如何吃才能更营养更健康》主题班会,以此引导和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召开《如何洗衣服才能干净》主题班会,让学生特别是一些男生和“娇气包”们向那些洗衣能手学学如何洗衣,培养学生自理、自强能力。通过《网络文明,我们携手共进》班会,让学生充分讨论网络文明的双刃剑作用,引导学生在行为上用好网络,拒绝网毒。通过《我们每天的时间都用哪去了》的班会,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应用的和该怎样应用。通过零花钱怎么用的主题班会,分析学生零花钱消费上的得与失,教会学生怎样消费。通过《创建“节约班级”,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节能节电关键在平时的一举手一投足中。通过《安全与我同行》的主题班会,时刻为学生敲响警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珍惜生命。

5. 与学科教师配合,组织和开展课外延伸活动。

语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展示和学习:每日讲故故事;演讲比赛;背格言警句;诗歌背诵比赛;学校语文课本剧表演活动等。数学:开展趣味数学小组的解题技巧活动;成立学校小小数学家协会;成立数学互帮互助联合会。科学:(1)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2)开展科技实验小组活动;(3)举办科技艺术节展示活动;(4)成立植物研究小组;(5)成立动物保护小组。英语:(1)开展用英语交流的“跳蚤”市场活动;(2)举办英语角活动;(3)英语歌曲学习和歌唱比赛交流;(4)开展英语书法及写作交流。音、体、美:(1)开设学校简易舞教学班;(2)成立乒乓球运动小组;(3)成立学校小小电脑技术员班;(4)成立书法、美术兴趣小组;(5)开设简单乐器培训学习班。社政:(1)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开展家政活动小组活动;(3)组建时政收集小组。

三、几点反思

1. 教育理念要正确、牢固。

在培养学生问题上,班主任作为“第一把手”,必须首先有正确的理念、立意,直接关系本班级学生三年初中成长。仅用“升学应试”的成功为终极奋斗目标,学生固然也在许多方面会发展,但这是以牺牲许多重要的发展指标和机会为代价的,可以说得不偿失。诚如发展心理学所说,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作为一个多面、立体的生命体,班主任更应该将初中生的各方面素质综合起来看待,尽可能多种视角看学生并积累成长档案。

2. 在积极的工作中坚持和体现自己的理念。

初中学科学习任务确实比小学重,但不是真的没有时间搞其他活动,事实上所谓的其他活动搞得好对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相当大,甚至成了学生学习之余的身心“栖息所”和继续学习的“加油站”。在“应试文化”大行其道的初中校园,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上随大流是很容易的,而要另行其道必然会招来同行、甚至领导和家长的反对和非议。同时积极动脑筋并付诸行动是要付出心血的,有时也会失败。不进则退,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班主任可以以“研究”的心态看待自己在这块天地里的所思所为,不断总结、完善,必然会摸索出一套成熟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

3. 在评价上做文章。

班主任一接手一个班级,对一个班级情况的掌握,不应该停留在一般面上的了解,要尽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家访、课堂和日常学校生活观察甚至对小学阶段教师的采访等途径掌握每个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个性资料,建立起学生的初中阶段“成长起点”档案。在今后三年时间内动态记录和跟踪,为每位学生建立一棵“成长树”。三年下来学生考试成绩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他们快乐而健康。

参考文献

[1]李荣.以“人本”为理念,创建和谐班级.中小学学校管理,2006(5).

[2]王爱兵.注重细节,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之友,2005(12).

能力展示 篇11

关键词:初中數学;教学过程;身心投入;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也是初中数学学科较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也为更好地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身心投入,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互动、反思与实践过程,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一、精选内容,奠定创新思维基础

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需要精选出教学内容,并规划好教学方案与策略。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而兴趣影响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影响着他们学习的信心,学习方法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由此,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身心投入,积极展开学习、互动与探究过程,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与计划,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奠定创新思维培养基础。

“二次函数”的学习,传统意义上教师会讲解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对称性、顶点,及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对应关系等相关知识。选取“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小组合作,创新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展开深入的二次函数学习。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再探讨得出结果,将多学科知识融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

二、巧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动态展示,基于过程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站在整体的角度宏观调控与规划。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潜力,也为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巧设情境,引导思维发散、动态分析、身心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逻辑性、思维性、过程性和方法性较强,需要创设合适、科学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探索与互动,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相关知识,创设实验情境,借助自制教具(类似于化学分子模型的教具,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展开动手学习过程。借助教具,分析基础图形的内角和,之后为三角形增加2条边,构成4边形,分析其内角和的变化,再延伸到5边形,记录下相关数据。学生创新思考,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条边,增加了1个小三角形,也就是增加了180度。由此在实验情境导向下,学生创新思考,借助拆分、组合的数学思维,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为180×(n-2)度。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创设针对性的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多媒体情境、实验情境等,借助巧设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互动激趣,创设创新思维平台

初中数学涉及的知识较为严谨,逻辑性也较强,传统的教学课堂以严肃课堂、教师讲课来呈现,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展开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过程。学生身心的具体表现和过程不能动态呈现出来,如此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需要实施互动激趣,以宽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多元化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辩论活动、实验分析、实地考察、趣味问题分析、课题研究等过程中,挖掘自身创新思维与潜力。

学习“有理数”知识,选取“翻牌游戏”作为创新思维平台,师生游戏互动,设每次翻n张,一共有N张,开始全部正面向上(向下),翻的次数不限,问能不能全部变为向下(向上)?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创新思维,激活潜力,运用有理数中-1与+1的知识,展开解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间与空间,创设创新思维平台,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践探究,强化创新思维能力

为更好地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展开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以此在学生身心投入全程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规律,发现问题思路与数学方法。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实际问题的引入,及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中探索体验,结合课题研究、实验分析、实地访谈、方案策划等综合实践类学习方案,有效展开身心合一的全面学习展示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身心投入的学习过程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需要践行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通过精选内容、巧设情境、互动激趣、实践探究,激活学生思维与能力,鼓励学生深入实践、自主探索、趣味互动、拓展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细节与问题,创新思考与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需要重视学生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导教学,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展示 篇12

一、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1. 历史材料是形成历史课本和历史观点的依据。

现在课本中的历史观点和一些结论都是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来的。历史材料包括:考古文物、时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记录。这种记录是非常生动的, 记录的形式有文字、绘画、文学作品及其他艺术创作, 近代以后还有再现历史的影像资料等。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诗来演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实际上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和唐玄宗的迷色误国的历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绘画演绎卞京经济的繁荣。最为珍贵可信的是考古发现, 青铜器出土, 就诉说一段商周辉煌的冶炼史, 南海一号的发现, 使沉寂了一千多年的海上交往景象复现, 唐宋元明清瓷器造型和用料的变化, 见证着中外交流的历史, 等等。

历史就是通过这些最基本的史证对历史进行复原和研究, 在复原和研究中理解历史。可以说, 没有这些史证材料就无法清楚地说明历史是怎么回事, 无法了解历史真相。

2. 高考的现实。

现在高考由于不同学校所用的版本不同, 以哪个版本为考试依据都是对其他考生不公。考试只能以课标、考试大纲只是命题依据, 最公平的考试内容只能通过材料来体现。现在的试题也基本体现了这点, 选择题用材料, 文字表述题也用材料。所以, 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与展示”课堂教学模式中, 用材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材料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依据, 能分析历史材料从中得到应有的历史观点和结论, 就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反映。同时, 材料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材料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 因此历史材料把握得好坏关系着高考成绩的好坏。

二、有材料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把握历史的能力

历史材料是一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见证当时历史的材料, 这些材料是最接近当时历史的, 没有经过后人的加工, 少了许多误导。学生能通过对这材料的分析, 了解历史的现象和本质, 得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 就是历史的教育的成功。

我曾用过《明夷待访录·置相》两段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古者不传子而传贤, 其视天子之位, 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 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 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 天子之子一不贤, 更无与为贤者矣, 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根据这段材料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 材料一表达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说明其观点的?第二, 这个观点表现出黄宗羲对君主的什么态度?

材料一提出明朝废丞相后“无善治”的观点, 通过材料二说明其观点, 即丞相的存在是对君主不贤的“统治”的一种补救, 有时是制约。黄宗羲的态度是反对君主专制, 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已清晰了这个观点。

但材料解释如果只点到这里, 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 还应该向学生阐明, 材料一中“无善治”的观点, 不仅反映出明朝的现实, 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走向,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拓展。

下面是一个运用历史资源激活学生历史思维的案例:

《辛亥革命》一课学习完之后, 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总结, 也没有给学生总结, 而是让学生看一副对联, 这是我在看电视在播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抄下来的:“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我把它从右到左竖着写在黑板。

学生一看, 发现不对劲了, 纷纷议论了:这不是对联, 对联首先是字数相同的, 词性相对呀。可他们又不敢明说, 生怕说错似的。

我说:大家观察得没错, 可我写的也没错呀。现在有两个问题给大家:第一个问题, 大家留意我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第二个问题, 请大家说一下, 这错在谁?也就是说, 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回答上来了:是竖着写的, 顺序从右到左。我表扬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并告诉学生:我们古代人书写就是从右到左的, 贴对联也是先右后左。如果大家要竖着写, 就要按这个规矩, 要不然就显得没有“历史文化”的味道了。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

学生还对第一个问题嘀咕着, 也许是想更彻底了解对联吧!因为有的学生看过贴对联, 或者也接触过对联的形式, 可能是忘记了还有什么, 所以学生的表情是不太肯定的。可我不想再说第一个问题了, 毕竟我不是上对联课。

我引着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在“沉默”中议论着。后来听到有一个大胆学生小声地说: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的字数不对。

我接过了话:这位同学说对了, 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华民国’。我再加重语气再重复:“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华民国’”。

也许学生并不是真的理解“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含义, 但这句话是可以利用的。我写出这对联的目的, 不是真的上对联课, 而是关注它的历史寓意。所以, 继续问:大家听明白我刚刚说的“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华民国”吗?

学生的议论这才真正开始。议论中, 有的学生似乎感觉到了一点什么, 但又说不好, 欲言又止, 更多学生是一副渴望得到谜底的样子看着我。这时, 课堂疲惫之态也少了许多, 我想, 这时应该启疑了。我知道学生在初中没怎么学历史, 于是就和他们说了一段辛亥革命的故事。接着就和学生对话了:

我问: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什么政府?学生:“中华民国”政府。

我问:“中华民国”是个什么性质的政府?

学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我问: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谁拿去了?

学生回答:袁世凯。

我再问:孙中山让保举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有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是要袁世凯保证拥护民主共和国, 让清帝退位, 袁世凯答应了。

我接着问: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 是不是像他保证的哪样做?

学生回答说:不是, 他后来进行独裁, 再复辟帝制。

我加重语气:那么他对得起“中华民国”吗?

学生想了一下, 又一次哈哈大笑起来了:对对对, 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华民国”。

我想, 这时他们是真的理解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华民国”了。其实, 这副“不对”的对联寓意或者说是精髓就是“袁世凯”搞独裁, 搞复辟, “对不起”“中华民国”。

尽管用的并不是第一手材料, 但这材料却充满“智慧”, 让学生从许多方面解读, 如语文方面的对联常识、对联中的隐喻、历史信息等。学生对这些对联的分析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 不仅仅是获得语文常识, 他们得到的是一种智慧, 从隐喻中得到的智慧。学生有了应有的拓展思维, 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就可以慢慢形成历史思维、历史把握能力。

三、教学永远都包含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 有两个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 教学是一个启智的活动, 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 毕竟学生不是一个容器, 他们有思想、会思考。我们常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很重要, 可我们在教学中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了吗?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我们的课堂提出了能让学生思维的问题了吗?如果老师都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让学生思考, 却怪学生不懂思考问题, 公平吗?第二, 启智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老师真的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角度考虑自己的课堂了吗?如果一味强调课堂的知识化, 忽略学生的兴趣,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吗?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需要每位老师去发现、去创造。

历史课堂比其他学科有一个更大的优势, 那就是有丰富的历史素材, 这些历史材料不仅能帮助我们和学生一起复原历史的真相, 还能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史使人明智”。

尽管历史学科不乏启发学生智慧的教学素材, 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树立教学资源意识。如果说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教学的素材或直接来源, 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 那教师持有的资源意识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内化知识的催化剂, 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保证。历史就是让人思考的, 是让人在思考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的, 只有学生思考了, 他们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也许学好历史是容易的, 可写好自己的历史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学生学习历史, 就是要更好地写好自己的历史。

摘要: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资源, 利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其次用实际教学案例展示了材料教学的多重影响, 最后提出了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历史真相, 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意识,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从而学好历史。

上一篇:会计方案下一篇: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