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式教学

2024-08-17

展示式教学(共10篇)

展示式教学 篇1

一、我国高校展示设计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1. 展示设计教学发展现状

针对行业市场发展的前景, 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开办了展示设计专业, 在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 结合简单模拟实践的填鸭式、单向封闭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教与学的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通过初期方案绘制研讨后, 直接进入电脑或手绘表现阶段, 处理好效果图建完模型之后, 就结束了课题。很少在项目案例中实际解决问题, 在甲乙方交流、主题思想的落实、材料的选择应用、现场的问题处理, 在现场空间的把握及管理方对展示设计的管理规范要求等项目的实际问题都不了解, 这样做不能从全局上实际解决问题和把握设计整体关系, 培养出的学生到了社会上还需要再重新适应市场的设计环节, 形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2. 行业发展与展示设计教学的关联

国际经济贸易的广泛合作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合作促使世界各地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博览会和展览活动, 展示设计行业在这些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国内各地区和国际之间的文化及商业贸易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 展示设计已成为企业宣传商品、销售产品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些行业发展的平台, 展示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些对于高校展示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结合市场需求, 在教学中倡导“项目牵动式教学”是展示设计教学的科学有效之道。

二、“项目牵动式”教学的创新解析

“项目牵动式”是“项目教学法”的一种沿袭和发展。“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 主要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 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的一种重要的“劳动教育”理论思想。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 把学习过程设计成具体的工程项目案例, 结合项目内容制定教学方案, 按实践发生的环节准形成反向教学, 使学生进入社会活动中, 使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 即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牵动式”是在“项目教学法”基础上的演变并保留了部分特点、结合当代设计发展的集体情况进行创新。在老师的指导下, 将一个社会实际项目 (已实施完成或者正在实施的项目) 交由学生进行整体模拟实施, 或者实际参与某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信息的采集、方案的预想与制定、项目的实际实施与效果评定, 大部分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进行, 通过项目过程实现实践教学, 使学生自主直观感受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和操作技能的熟练, 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质能力, 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 而是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具体 (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 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方式对教师而言是真正的“双向”, 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师、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于学校而言, 全新的课程理念, 提升了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项目牵动式”的实施, 探索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的变革, 逐步完善和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项目牵动式”分为两种形式:

1. 将社会上已经成功应用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 作为创作内容。

按照项目实际要求模拟进行设计, 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研究整个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按照整个展示设计的流程进行洽谈、预算、设计等环节, 通过方案对比产生优胜者。最后将实际案例的实施结果和设计整体理念作为案例教学讲授, 从此比较学生作品与实际实施方案的差距和问题所在。学生全程主动性学习, 教师负责指导。

2. 实际项目的真实参与。

教师通过与行业沟通合作, 将正在设计的项目引入教学, 按照甲方要求, 进行真实的方案设计。学生要深入工地, 从开始实地测量到后来的方案设计构思与实施, 都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进行。

三、“项目牵动式”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实施

1. 课堂理论知识讲述

基础知识的讲授要结合案例欣赏, 关键的知识点和难点的解析。

2. 布置项目具体内容

把相关项目布置下来。按照公司的标准程序组织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

3. 收集材料

学生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进行相关案例的资料收集, 找出可行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参考。此阶段需要学生主动进行, 学会分析案例, 同时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策划方案中。

4. 初期方案的绘制

学生可以直接依据平面图纸进行平面和立面的布置。没有图纸的要到现场进行测量。初期方案要手绘草图, 手绘草图是设计者实现目标的初步构思, 是一个设计的思考方向, 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审核后才能定稿, 因此手绘草图不需要十分严谨, 方案可以多稿。

5. 甲乙方关于方案的讨论及确定

真实项目可以与设计公司总监进行交流和方案审定, 模拟项目的可以与教师模拟甲乙方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方案的想法和理念,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与社会行业接轨的能力。方案的可行性、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在这里就可以体现出来。内容包括:初期方案的内容;预算;合同拟定;合同签署。

6. 计算机或者手绘设计表现

正稿制图草图经过多次修改, 定稿以后就要在进行正规的绘制了。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计算机3D效果图表现和CAD制图。

(1) 全景展示3D效果图:主要表现展示场景的全部环境以及展示空间的规模和分布。

(2) 局部展示3D效果图:主要表现一些局部设计, 例如单体展台、展柜的造型, 或指从展示空间内部角度进行观看的效果图。

(3) CAD设计施工图:施工图是设计工作完成以后, 交给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所用的工程制作图纸。设计者通过施工图向施工人员诠释整个展位的形式、结构、尺寸和应用材料等细节内容, 以及施工程序与施工方法, 对于预算和工程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7. 展示设计模型制作

展示设计制作中经常要用模型来具象展示微缩的展示效果, 它可以直观地表达设计者的完成效果, 及展示的整体效果。展示模型制作之初要进行方案的研讨、修改,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使之成为最终的理想方案。通过实际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型设计加工、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 从中学习和掌握展示空间原理、材料处理、制造工艺。

8. 材料的使用

学生对于设计的方案使用的材料要进行确定, 这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展示应用的材料。临时展览应用的材料都是都是效果化的, 达到一定效果就可以, 避免材料的高频浪费。而专业展馆的材料就要结合不同性质的内容确定材料的性质, 应用的耐用性和材质感、科技含量要更深入考虑。

9. 项目的实施及现场问题处理

项目实施阶段, 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到实地参与施工队伍的技术交底, 在沟通中发现问题整改, 历练学生的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施工进度、在施工工艺方面请教、在技术上最新的知识、展示会场的要求及申报程序等。

综述:在“项目牵动式”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主动传授知识, 而成为了一名组织者和指导。关键是学生针对项目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设计创新,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 创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自主创新完成项目。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得更紧密, 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 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可以说, “项目牵动式”展示设计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 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 通过“项目牵动式”独特的教学效果, 验证了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为此应该进一步总结提高, 大力试用推广在其他课程教学中。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倡导“项目牵动式”为教学主导模式的展示设计教学, 促进展示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同时总结其经验推广到其他设计教学中, 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路得以创新和发展。具体内容就是由教师提供一个社会实际项目, 指导学生参与整体设计和部分实施过程, 通过课堂理论基础知识学习、项目具体内容了解、收集材料、初期方案绘制、甲乙方关于方案的讨论及确定、计算机或者手绘设计表现、模型制作、材料的使用、项目的实施及现场问题处理一系列措施项目过程来牵动实践教学, 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实践过程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领, 把理论知识通过项目实践应用, 创新展示设计课程教学。

关键词:项目牵动式,教学,展示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符远.《展示设计》[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

[2]丁剑超, 王剑白.《展示制作》[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1.

[3]王熙元.《新概念展示设计》[J].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4.3.

[4]姚世奕.《关于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探讨》[J].《出国与就业》, 2011.10.

展示式教学 篇2

那么,我们先来看第一块,教学内容。从这两个月的教学内容上来看,我大致是从语音,书写以及简单的日常对话来进行的我的汉语教授课程。语音,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拼音,而拼音又无外乎是声母和韵母。而在这两个月的教学中,我把语音的着重点放在了ppt所展示的这些声母和韵母当中,这些都是汉语最基础的,必要的学习点。在平时的授课当中,我会注重矫正发音,尤其是声母。上课教发音时,我将全班齐读和点名读结合起来,随时细心听学生们的发音。第二点是书写,关于书写,那就是笔画名称和笔画顺序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我都是按照书本上进行的反反复复地讲解。学习了20几个笔画名称和5条笔画顺序规则。接下来这一点是关于日常用语的教授这一块儿,这里我主要教了学生们怎样介绍他们自己,(比如说是,自己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梦想,喜好等),当然上下课礼貌语也是必教的。我们看到图片就是学生在自我介绍。此外,我在教授书写和语音时还穿插教授了四个季节及其特征,还有中文数字写法读法,及一些简单动物的名称。

好了,现在来看看第二大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会决定教学效果。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也是做了很多功课的。一,游戏方法:通过游戏让学生们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图片是“你喜欢什么动物”一课时,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动物名字,所以在教完动物名字和句子之后,我让学生们玩起了“你做我猜”的游戏,一方做动物表情或声音,另一方猜。两组比赛。赢的一队有小礼物。寓教于乐。第二个方法就是拉近距离,亲自走到学生身旁检查和纠正发音及书写。这对教笔画和发音那几节课是尤为重要的方法。在教授中国式的打招呼方法时,我也是和每一个学生握手问好。此外,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游戏往往对他们又是本末倒置的效果,所以我会让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游戏有差别。(例如:教授数字这一课时,低年级是直接采用的手指歌。高年级则是采学完数字后玩的“爱的抱抱”。)所以分情况游戏也是很重要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当老师,比如说,我教授上下课的礼貌语时,就会让学生体验当老师。在教授四季及其特征的时候,让学生们先画印象中的四季,然后我再教授。

最后,就是教学反馈了。就关于教学反馈这一块,我也是分为了平时测验和作业,期中考试 以及课中反映。平时部分呢,就是基本上每个班每一周都会有一次作业,作业主要是书写和拼音,每次的批改我都会一个个把不正确的标出来,然后上课时集体讲不正确的地方(但总有极个别学生不交平时的练习和作业)。图片上是学生们的作业和练习。课程教授当中,我也会时常问学生们懂不懂,难不难,不懂的话,我又会重新讲一次。

其次就是前不久进行的期中考试,试卷是我出的,从难易程度来说是中等,学生考试后的整体情况反映还是很不错的,但还是有学生需补考和重考。

我们看到的图片上是学生写的毛笔字,获奖的学生。我的汉语教学展示就到这儿了,两个月的教学使我明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让学生认真上课,快乐学习汉语。

项目式大学英语课堂展示活动研究 篇3

【关键词】项目式 课堂展示 学术英语 财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2-02

课堂展示活动(presentation)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广泛采用。但是,研究发现当前英语课堂展示活动过度重视小组成员的课堂展示而较少关注准备阶段的指导;在小组课堂展示时,其他非展示同学参与度不高;在展示结束后,缺乏有效的反馈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课堂展示活动没有问题意识,多平铺介绍,甚至出现为展示而展示。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尝试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以内容为依托(CBI)和项目式学习(PBL)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术英语课堂为例,探讨项目式英语课堂展示活动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步骤,为英语课堂展示活动改进提供一个可能的方案。

一、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认为语言输出不仅是学习的目标,更是学习的主要驱动力;语言输入需要直接为输出服务,促成当下语言产出,而仅仅是为将来的语言输出打下基础;建立在这种新教学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课本讲解”为主转变为教学生用英语完成任务实现产出为主。

以内容为依托。以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强调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的不可分割性,将语言看作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在这个过程提高语言能力,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CBI教学以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功能或者场景为核心;2)语言学习使用的语言材料应为真实而非专门为语言学习者改编的;学生应该使用外语学习新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评价这些信息;话题、内容、材料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

二、项目式学术英语课堂展示活动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步骤

这种基于项目的课堂展示活动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展示活动。它是基于真实问题与任务,知识是“学生探究、思考和批评的材料和对象”,学科内容成为语言学习的一种资源,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语言的习得。下面我们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术英语(财经方向)课程为例具体展示如何开展项目式学术英语课堂展示活动。

1. 项目布置与实施阶段

首先,项目布置。在学术英语(财经方向)课程学期伊始,老师向学生介绍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意义、目的和要求,并提供视频范例,然后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考虑到学生兴趣和程度差别,我们提供了两类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供学生选择:一类是财经新闻纵览,学生可以报道多条最近的财经新闻,但是至少包含一条时间在5分钟左右的焦点新闻;另一类是财经问题研究,学生要针对某个财经问题或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或研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学生自由组队,每组2-3人,每周一组;课堂展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要综合运用报告(report)、采访、角色互换和配音等多种方式,必须包含数据与图表;要展现出批判和分析能力。此外,为了保证语言输入的地道和真实性,通常会建议学生主要关注英文主流报刊或期刊的文章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和《中国日报》。

第二,项目实施。学生在自由组队之后就开始着手项目设计与实施。通常,他们需要首先决定采取何种类型项目式展示活动以及报道的话题或研究的问题,尔后开始分工开始实施项目研究。为此,他们需要在大量的英语阅读和视听,从而保证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语料输入。报道素材或研究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着手准备课堂展示的内容、形式、手段和语言表达。比如,某组同学的话题是“美国量化宽松”,他们会涉及“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部分,这部分可以直接报道出来,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某位组员以专家身份讲出来。最后,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的预演排练。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担当顾问或咨询员的角色。

2.项目展示阶段

在项目完成后,每组学生需要到课堂展示本组成果。为避免传统课堂展示活动经常出现的学生观众参与度低的问题,我们根据学术英语课的特点,为所有非展示活动学生布置了两项任务:1)使用学术英语课程训练的笔记技巧记录课堂展示活动内容的要点,并有可能被要求做口头概述;2)根据展示内容,准备1-2个相关问题。小组课堂展示结束后,转为学生观众复述要点和提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一位听众、提问者以及学生观众复述的评价者。

3. 项目评价阶段

在观众提问结束后,开始进入项目式课堂展示活动的反思与评估阶段。在项目布置阶段,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关于课堂展示的评价指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整体评价;二是语言层面,包括语音语调、流利性、词汇准确性与多样性等指标;三是非语言层面,包括话题选择、逻辑结构、肢体语言、PPT制作、客观性与论据充分性等指标。学生需要根据这些指标对课堂展示活动作出口头评价。最后,教师需要对项目展示活动和学生口头评价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三、结语

课堂展示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课堂活动,而是以项目为驱动,有效地结合了学生财经专业的学科背景,在大量有针对性的语料输入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不仅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学术素养、批判思维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超过92%的学生对该活动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项目式展示活动“提高了英语综合使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因此,项目式学术英语课堂展示活动对其它英语课堂展示活动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姚香泓,邓耀臣,傅琼,王雅楠.《课堂展示准备阶段形成性反馈效果研究》,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第2期,第60页;李秀清、张惠、刘丹:《提高小组活动课堂展示效果的教师行动研究》,载《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2期,第62页。

[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常识》,载《中国外语教育》,2014年第2期,第3-11页.

[3]Leaver, Betty & Stephen Stryk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Vol.22, No.3, 1989, pp.270-271.

[4] 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期,第4页.

课题项目:

展示式教学 篇4

一问: 通过预习,你掌握的本节课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学生先预习,后听课,即“先学后教”. 指导预习,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预习数学的方法和步骤编成了顺口溜: “先读书,划批注; 有缺陷,及时补; 多用脑,勤动手; 试练习,找疑处.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前,我要求学生这样预习:

1. 阅读课本,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 按课本上的要求,找一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有什么发现,记下来;

3. 试着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不会就标上问号;

4. 课后的“练一练”你会吗? 请试着做一做.

二问: 我对老师的讲解满意么? 有什么不理解的?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通过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听课的效果特别好,听课时并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的思考. 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是不全理解的. 这时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想、敢问,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是点拨者、是激励者、是合作者. 课堂上可以围绕着知识的生长点提问题、围绕着法则或者方法提问题,当然更多的是围绕着听不懂、不理解的地方提问题.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树立学生的提问信心.

三问: 开放性提问,使学生自主探究

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展开多角度的思维活动. 在产生大量的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和灵活性,如: 学习“分一分”一课,当笑笑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半” 呢? 有的学生用图形表示,如: 半个园、半个正方体……有的同学用汉字的一半表示,如山、中、王……有的同学用字母的一半表示,如A、E、M……,在学生理解1 /2后,问你能用手中的不同材料做出其他的分数么? 这样开放性的提问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探索的余地,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问题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去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巩固原来的知识.

四问: 对教材中的概念、定义、法则等提问

课堂教学要把握教材,领会教材. 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质疑之趣. 例如: 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有的学生提出: “这里的‘只’可以去掉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不可以去掉的. 再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要零除外”,学生研讨是会联系除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去提问研讨.

五问: 小组交流讨论问题,设计“好问题”书签

在教学中把集体学习变为小组交流讨论,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的个性的发展.

例如: 教学《线的认识》,我让学生交流: 你还知道有哪些直线、射线、线段? 举个例子.

有的学生问: “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直线还是射线?”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孩子们积极探讨达成共识: 当金箍棒不变的时候是线段,变大的时候由于向两边无限延伸,就成了直线.

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我在班内设计了“好问题”书签,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及时奖励一个“好问题书签”,保存起来. 每周收上来一次,看谁的得“好问题”书签多,进行奖励. 这样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分析归纳,最终形成新知.

六问: 对课后的练习提问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问一问自己? 能否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从课后练习中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又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难点和重点以及检查教学效果的依据. 课后练习将当天的学习的知识概念练熟悉,一定要问清楚,要独立思考. 遇到不会的一定要标注出来,问老师或问同学都行. 课后练习题有难有易,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那些难度较大的作业题.

七问: 对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方面的质疑

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现数学的宗旨. 一旦学生把书本上得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了,学生才算真的掌握了数学.

有一次我班搞社会公益活动,到扬楼开发区,工人们正在搞装修,我就问: “这个大厅内有多少根柱子,每根柱子要多少千克的油漆”? 同学们有的向工人们问一平方米要涂多少油漆,有的测量柱子的低面周长,有的测量柱子的高度,有的同学计算,很快同学们就把大厅内所有柱子用的油漆总量算出来了. 他们数学的知识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也更爱提问题了.

蒙氏教学展示页 篇5

1、发展幼儿肢体与大脑控制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

2、学习正确的走线姿势。

间接目的: 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与独立性。适合年龄: 4岁 操作过程:

1、教师介绍活动。

2、幼儿脚踩在线上,身体直立,眼睛直视前方。

3、慢慢的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方,后脚脚尖接着前脚脚跟,顺着线走,两脚交替前进。

4、幼儿前后两人距离适中,不要太近以免相互影响。

5、行走时速度缓慢,沉着稳定的走。

活动延伸:头顶小沙袋、手拿托盘进行行走 吸引力: 脚跟脚尖挨着交替行走。

错误控制:双手自然下垂,脚尖先正前方迈出,不能向内或向外迈步。

注意事项:教师注意幼儿行走时的间距与速度。

工作名称: 五指抓

工作准备: 托盘、装珠子(或芸豆等)的碗1只,空碗1只

直接目的: 练习五指的灵活性,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 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独立性 适合年龄:4-5岁 操作过程:

1、交代工作名称;取教具;双手拿托盘,放在工作毯中间。

2、双手从盘中拿碗,(双碗上下叠放)先取放物体的碗放在左侧,空碗放在右侧(两碗应挨上)。

3、教师示范:伸开右手五指,慢慢地移向左碗抓起珠子平移到右碗上方,手指张开,将珠子放入右侧碗中。

4、教师反复做直至作侧碗中没有珠子,再从右侧抓回左侧。

5、工作结束。送教具

活动延伸: 练习抓乒乓球、芸豆等 吸引力:抓、放的过程中的声音。错误控制: 手握紧,珠子为洒落。注意事项:根据幼儿的情况加深住的难度

工作名称:三指抓

工作准备:托盘、弹力球、装弹力球的碗

直接目的:学会用拇指、食指、中指协调持物,控制小肌肉的力量,夹往物品。

间接目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独立性与认真做事的态度。适合年龄: 4-5岁 操作过程:

1、教师介绍工作。取教具。

2、双手从盘中拿碗,(双碗上下叠放)先取放物体的碗放在左侧,空碗放在右侧(两碗应挨上)。

3、教师示范:张开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合力抓住一个弹力球,平移到右侧的碗上方,轻轻放入,反复做直至全部移入右侧碗中。

4、换手再从右侧把弹力球抓回左侧碗中。

5、“感兴趣的幼儿可以到教具柜中取教具,教具从那里拿来送回哪里去。”

活动延伸:将弹力球换成其它物体进行活动。吸引力: 三指抓的过程

错误控制: 三指协调用力,每次只能抓一。注意事项: 三指抓时另外两指的控制。

工作名称:五指抓

工作准备:托盘、装珠子(或芸豆等)的碗1只,空碗1只 直接目的:练习五指的灵活性,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 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独立性 适合年龄:4-5岁 操作过程:

1、交代工作名称;取教具;双手拿托盘,放在工作毯中间。

2、双手从盘中拿碗,(双碗上下叠放)先取放物体的碗放在左侧,空碗放在右侧(两碗应挨上)。

3、教师示范:伸开右手五指,慢慢地移向左碗抓起珠子平移到右碗上方,手指张开,将珠子放入右侧碗中。

4、教师反复做直至作侧碗中没有珠子,再从右侧抓回左侧。

5、工作结束。送教具

活动延伸: 练习抓乒乓球、芸豆等 吸引力:抓、放的过程中的声音。错误控制:手握紧,珠子为洒落。

注意事项:根据幼儿的情况加深住的难度

工作名称:二指捏

工作准备:二指捏 木钮盘

直接目的: 练习拇指与食指协调的小肌肉运动

间接目的: 培养幼儿专注力,促进幼儿对应观念的形成。适合年龄:4-5岁 操作过程:

1、交代工作名称;取教具;双手拿托盘,放在工作毯上。

2、木钮盘取出放在工作毯中间,托盘放在右下角。

3、左手把在木钮盘左下角,右手拇指、食指合力见木钮拔出,放在木钮盘的右侧,木钮的摆放于在盘中的摆放位臵相同。

4、右手食指拇指从左上第一个依次将木钮插回木钮盘中。

5、“老师的工作结束了,感兴趣的小朋友请到教具柜中请教具,教具从哪里那就送回哪里去。”

6、双手拿托盘送教具。

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两指捏跳棋。吸引力: 拔、插的过程

错误控制: 两指的那发正确,木钮插入槽内。

注意事项: 木钮取出摆放应与在盘内的位臵一一对应。

工作名称:舀固体

工作准备: 两个碗、珠子

直接目的: 学习舀的动作培养小手肌肉的控制能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感知动作的顺序性,感受物体的正确移倒法 适合年龄:2岁 操作过程:

1、介绍工作,请教具。

2、教师示范左手捏勺柄的根部,轻轻拿起,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慢慢张开准备好,左手将勺柄放在右手三指上,右手握住勺柄的中间偏上部分。左手扶碗,右手用勺子将珠子舀起,保持角度不变,轻轻地提起来,在空碗的上方时,再把勺里的珠子倾倒下去。

3、舀到后面会越来越难,这时用左手托住容器,把容器稍微倾斜比较好舀。

4、换手,重复上面的操作,再把珠子舀回原来的碗里。

5、教具收好送回。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数一数左手和右手分别舀了多少下 吸引力: 舀的动作

(感官领域)

工作名称:插座圆柱体D 工作准备:插座圆柱体D 直接目的:培养视觉对粗而低、细而高的辨别能力。间接目的:

1、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2、培养注意力及敏锐的观察力。

3、为书写前的握笔作准备。

4、为数学学习作准备。适合年龄:2.5—4岁 操作过程:

1、取教具。

2、三指散放,放到工作毯的中间。

3、圈指由粗而低到细而高,由左到右排序,“从左至右越来越高,越来越细,从右至左越来越低,越来越粗”。

4、拿出一个最粗而低的,拿出一个最细而高的进行比较,命名“这两个比较,这是粗而低的(三遍)这是细而高的(三遍)”三段式教学“这是粗而低的吗?这是细而高的吗?粗而低的在哪里?细而高的在哪里?这是怎样的?”在从中间随意拿出两个进行比较。

5、收教具,左手三指拿圆柄,右手二指绕圆一圈,触摸底面,接下来二指触摸圆穴即可,右手将圆柱与圆穴进行对比,双手尔指检验一下,依次类推。然后将插座圆柱体竖着摆放,双手耳指从上至下依次检验,送回教具。活动延伸:

1、指示棒的延伸(配对练习)。

2、组合练习(配对练习)。

3、戴眼罩的练习(配对练习)。

4、归位练习(序列练习)。

错误控制:

1、用视觉订正,一个插座圆柱体,只放入一个相应的圆穴中。

2、用触觉订正,用手触摸圆柱底面侧面和圆穴内侧面吻合。工作名称:色板第三盒

工作准备:色板第三盒、托盘、字卡 直接目的:培养分辨颜色的能力。

间接目的:为颜色的对比及组合做预备,同时培养对色彩的美感。

适合年龄: 3-6岁 操作过程:

1、教师介绍工作名称:“今天我们共同分享的工作是色板第三盒。”教师到教具柜请教具,将色板第三盒放在工作毯中间,字卡放在工作毯的右侧托盘放在工作毯的右下角。

2、教师将色板第三盒打开,将盒盖放在托盘中,教师从中拿出一种颜色放在工作毯的右侧,在将盒盖盖上,并放到托盘中。

3、教师“这些色板都是蓝色,我们来找出最深的蓝色。”教师圈指,将最深的蓝色的色板摆放在工作毯的左上方,“我们再找出剩下的色板中,最深的蓝色色板。”将色板放在第一块色板的右侧,依次摆放。教师手指“蓝色的色板,从左到右颜色越来越浅,从右到左颜色越来越深。”

4、教师拿出两块色板进行比较“它俩比较,这是深色的,深色的,深色的。”拿字卡“这是深色的正确写法,深色,深色,深色。”将字卡放在色板的上方。“它俩比较,这是浅色的,浅色的,浅色的。”教师拿字卡“这是浅色的正确写法,浅色,浅色,浅色。”教师将字卡放在色板的上方。教师进行三段式教学,可以多进行几组,也可以让幼儿参加。

5、教师再从色板第三盒中拿出一种颜色的色板,操作同上。

6、教师请一名幼儿从色板第三盒中拿出一种颜色的色板进行操作。

7、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是怎样操作的?”教师将三种颜色的色板摆成一个图形,色板的摆放要有一定的规律,并让幼儿讲一讲色板是怎样摆放的有什么样的规律。

8、教师收教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色板收到盒中,将教具送回到教具柜。

活动延伸:变换方式序列摆放,记忆归位练习,调色。吸引力:变换方式的序列操作。

错误控制:依视觉辨别能力来订正。工作名称:三色游戏 工作准备:游戏板、形式板 直接目的: 按颜色进行配对 间接目的:

1、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力

2、发展幼儿的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合年龄:5岁

操作过程:

1、交待工作名称;取教具:双手拿托盘,放在工作毯上。

2、游戏板放和形式板放在工作毯上,托盘放在右下角。

3、提问:都是什么颜色?红、黄、绿三种颜色,三种颜色的圆片可以相互移动。移动过和中手扶左或右下角,三指捏圆片移动。

4、教师演示:第一行变成红、绿、黄,(第二行不动)幼儿按顺序说颜色(横向、纵向)

5、出示形式板,按形式板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

6、排列之后进行比较。

7、收教具:游戏板上的圆片摆回原始颜色(红黄绿)活动延伸:教师语言描述,幼儿进行配对。

吸引力:对色和移动过程

错误控制: 圆片与形式板相配对

工作名称:几何立体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工作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所影板三个

直接目的: 能从视觉和触觉辨别几何立体的形状的特征,并能正确的畜产品出其名称。间接目的:

1、发展幼儿的实体觉(察觉形状和立体的感觉)

2、为学习几何学做准备

3、发展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和独立性 适合年龄:5岁 操作过程:

1、交待工作名称;取教具:双手拿托盘,放在工作毯上。

2、取出教具放在工作毯上,托盘放在右下角。

3、右手把圆柱体拿过来,放在工作毯中间,左手扶住,右手摸上面,双手侧摸,然后双手拿起握一握,进行感受,象柱子,光滑的。

4、能滚动吗?把圆柱体放倒,右手拨圆柱体进行滚动,我们把这个能滚动象柱子一样的叫圆柱体。

5、长方体:右手摸上面,双手摸两侧,双手拿起握一握进行感受,(有梭有角),能滚动吗?试一下(不能)。长方体放在左手上数一数有几个面?六个面的大小一样吗?有几个面是一样的?那我们把就把它叫长方体。

6、正方体:右手摸上面,双手摸两侧,双手拿起握一握进行感受,(有梭有角),能滚动吗?试一下(不能)。正方体放在左手上数一数有几个面?六个面的大小一样吗?放在长方形上进行比较?那我们叫它正方形》

7、三段式教学,名称练习。

8、老师这有三个投影板,看一看都是什么图形?找出和投影板相和的立体叠放在一起。

8、收教具:从左往右收。边收边说圆柱体。圆柱体投影板,长方体,长方体投影板,正方体,正方体投影板。活动延伸:用几何立体组进行构建 吸引力:观察操作过程

错误订正:幼儿视觉和触觉的辨别力 工作名称:二项式 工作准备:二项式 直接目的:

1、培养幼儿识别三维空间的能力。

2、能按照颜色将八块木块搭成一个正方形。间接目的:

1、锻炼幼儿视觉对立体的感知。

2、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为幼儿学习数学优质间接准备。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合年龄:5岁 工作步骤:

1、介绍工作名称,取教具。(一手扣住盒盖,另一手托住盒底,轻轻放在工作毯上,使盒盖是的红色四边形朝向左上角)

2、打开,取出散放在工作毯上(右手取木块,左手按住盒),盒和盒盖放在工作毯右侧,盒盖在上。请幼儿说出每块立方体的颜色和形状。

3、按颜色分类配对,红(正方体)、红黑(长方体)、蓝(正方体)、蓝黑(长方体)。提问:正方体有几块?长方体有几块?正方体一样大吗?长方体一样大吗?

4、利用盒盖的提示组合立方体,点指盒盖上的红色说,红的,拿出红色大的立方体放在盒盖上,点指点红色左边的黑色说:红的、黑的。然后找一侧是红的一侧是蓝的立方体摆放在盒盖上,以此类推,摆完其它两块立方体。将摆放好的立体放回盒内。

5、同样的方法摆放出第二层,然后放回盒内。

6、比对盒盖图案是否一致。检验是否正确。

7、盖上盒盖,结束工作,送教具。

活动延伸:

1、找出同颜色、大小的立方体。

2、不用错误控制将二项式放架盒内,3、将二项式在盒外搭成一个正方体。

交往教学:展示个性实现自我 篇6

交往教学论(Communicative Didaet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標,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交往教学论已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交往教学理论的探究对于推进我国的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往教学论的基本思想

从交往教学论的总体来看,其核心观点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追求解放”

交往教学论十分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这里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个性的解放是人成长道路上的永恒的主题。交往教学论强调的人的个性解放是学生自主的解放、自由的解放、自身的解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协助者、引领者,不起决定作用。学生的个性解放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成长来实现的。交往教学的目的是解放,这就意味着教学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是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获得个性的自我实现。师生交往过程中,由于教师无论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是对事物的理解方面都要超过学生,因此,学生要想取得与教师平等交往的自由。获得平等交往的内心体验。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具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获得这些能力和素质,就是交往教学论称之为“解放”的教学目标。

(二)环境——“相互交流”

与传统的教学论相比,交往教学论不仅重视诸如教室布局、课堂设施及教学实验室等课堂物理环境的创建,更为重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这一动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沟通与对话。在交往教学中。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技能;同时,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和知识水平的进步对教师也有所促进和启发,即教师也能通过交往教学过程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专业能力和教书育人的技艺。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交往教学理论中很好的体现和展示。具体到实际的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先依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每个学习小组按照不同的分工和担任的角色分别进行有关任务的程序性的表述。即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自由争辩和讨论。进行交流互动,而作为教师,这时的角色就是协助者、指导者、启发者。交流互动过程中,交流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组内交流方式。即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激励法、小组讨论法、相互辩论法、相互评价法等。第二、组间交流方式。即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组间交流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比如小组之间的互相辩论、小组之间的讨论、小组之间的比赛、小组之间的合作探讨。第三、教师参与交流方式。教师可以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协助。

(三)模式——“合作探究”

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交流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难以真正完成。因此,合作探究是交往教学的主要模式。交往教学论在这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合作。第一、目标合作模式。教师在进行交往教学之前会依据教学目标提供给各个学习小组一个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的完成必须依靠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努力才能够完成。这就促使大家为着这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努力。第二、资料合作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每个小组会占有不同的学习资料,有时每个小组成员拥有的资料也是不同的。为了共同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必须加强组内与组间的资料共享、加强合作。第三、角色合作模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同学负责的部分不同,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聚集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劳动才会获得成功。第四、成绩合作模式。成绩的获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个人会享受到更多成功的欢乐。这些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和合作互动能力的提高。

二、交往教学论的新思考

(一)教学的交往性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交往教学论就是力求把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融入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往中去,借助交往这个平台使认知和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结合。课堂就是一个大的网络,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网络。在其中,有交往也有教学,交往中有教学,教学中有交往,二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交往教学论的核心思想中,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教学具有交往的全部要素。首先。教学具有交往需要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交往过程中的双主体结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平等和独立的主体。二者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其次,交往所需要的内容也是教学过程所具备的。人类长期以来累积的所有的历史文明都是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总之,教学是一种体现交往实质的典型形式,交往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丰富性,交往的手段具有多样性,交往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和长期性,交往的程度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交往的环境具有优化性。

(二)交往的永恒性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人是需要交往的,是必须交往

的。交往的永恒性体现在:人不能不进行交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交往的过程中。其中言语的交流是交往的主要方面。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交往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沉默。有些教师认为沉默的学生脱离了交往。这是他们没有深刻理解交往的真正含义。那些默默不语的学生也是处在交往的过程中的,沉默也是一种交往,它也传递着信息。沉默可能表明一种要求,要求教师把问题解释的更清楚更详细一些,他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表示沉默的;沉默也可能表示一种抗议,抗议这部分内容是他们不喜欢听的,是无意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忽视交往过程中的学生沉默的一面,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保持沉默的原因,寻找打破沉默的办法,以防学生们一直默默不语从而丧失在交往中获得能力的机会,有时在沉默中失去的本该获得教育的机会是无法弥补的。在交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往往对活跃而喜爱表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尊重。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沦落为交往的“奴隶”。这种情况是大部分教师往往容易出现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克服这类问题的出现,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交往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三想”:一是想着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暂时的进步和落后;二是想着尽可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成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进步;三是想着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你们是他人生路上的导师。只要教师心中有对学生无限的关爱,就会解决学生课堂沉默的问题。

(三)交往成分的双重性

交往的双重性是指,交往必须包含交往的内容和交往双方角色的定位。首先,交往内容方面,教師除了给学生学术上的信息交流,还要有非学术上的交流,比如思想情感上的交流;除了正面的表扬,还要有适当的批评;除了学生的言语反馈,还要注意他们沉默的暗示。所有这些都应当视为交往的重要内容。它们将对交往的效果产生种种影响,我们不能忽视任何可以或可能作为交往内容的因素。其次,在处理交往的角色关系方面,交往教学论主张合理、平等、民主的交往原则,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开放的、融洽的、坦诚的、真挚的、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交往教学论认为师生应真诚地、毫无保留地进行交往。教师应放弃权威地位。民主地对待学生,做到真正的自由民主。除此之外,师生双方要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交往教学中,在教学中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三、交往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一)展示个性,实现自我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基本途径的教学同样需要扩展自己的功能,即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由此,个性的解放被提到了一个很显著的位置。个性是指个人独特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及其发展过程,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体能动性。个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独立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交往教学论提出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个性解放的、实现自我的人。通过交往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自由、整体、民主的人的存在。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往关于学习动力的产生常常可以归结为两类矛盾。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未知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二,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学生实际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两类矛盾主要是来自外部的要求。缺少来自学生自身内部的要求,但是实践表明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内部要求达到一种平衡和有机整合时,才会产生持久的强大的学习动力源泉。当学生面临新的学习问题时,他往往会先按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如果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困难时,就会产生学习动力,但是这种学习动力驱动下的学习行为是不可能独自进行的,它需要一种交流、一种沟通,需要在交往的环境中完成。交往教学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是学习动力的推进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往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能一味的只是考虑如何向学生提出要求,而是应该注意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往对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保证教学活动始终处在良性循环的态势之中,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新型师生、生生关系

简易式吸附展示方式的研究 篇7

关键词:简易展具,墙面,吸附装置

0引言

展示的作品大都是短期的,如果采用传统的镜框吊挂作品,一般需要用钉子固定在墙壁上,但事后墙壁上会留下钉子孔。为了避免留下钉子孔,笔者研究了一种简易式吸附装置来固定展示的作品。

1简易式吸附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新型展具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它分前、后两片,展示作品夹在两片之间,后片要和吸附装置结合在一起,吸附装置和光滑的墙面相吸。前、后两片用铝塑条进行密封,使展示的作品具有艺术效果。整个展示装置重量要轻,否则吸附装置不能长久地被吸附在光滑的墙面上。

2选材

2.1 前片

前片起展示作品的作用,因此,前片要最大限度地把作品效果展现出来,它所用到的材料只能是透明复合板,并且重量要轻。通过研究,可以选用1 mm~1.5 mm的亚克力板或有机玻璃板或透明的塑料板,效果最好的是1 mm的进口亚克力板。

2.2 后片

后片是展示作品的垫板,其作用是托平上面的纸质作品,即起到垫板作用,此外后片还可加强整个展架的稳固性。后片在材料选择上可用铝塑板、三合板、PVC板、亚克力板、塑料板,但是不管选择哪一种材料重量一定要轻,并且环保。

3前片和后片的固定

前、后两片可采用尼龙粘扣进行粘合。尼龙粘扣的特点是粘合性强、柔韧强、不怕折压,能够把前、后两片牢牢地粘在一起。

前、后两片还可采用螺栓、螺母固定,四周用铝塑条进行密封,这样整个结构即简洁又牢固。本文在实际设计中就采用此种结构。

前、后两片还可采用传统的铝制镜框的方式进行固定,只要整体重量轻就可以。

4整体展架墙上固定方式

如何不用挂钩或者钉子之类的东西把比较重的展具框牢牢地固定在墙上是一个最大的难题,经过反复比较论证,采用真空吸盘来解决这个问题。

4.1 真空吸盘的特性

真空吸盘带密封唇边,在与被吸物体接触后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密封空间,通过抽走密封空间里的空气,产生内外压力差从而产生一个吸力,牢牢地挂住物体。用真空吸盘来固定展具框具有以下优点:无须粘贴或打钉,不会破坏墙面,可用于瓷砖、玻璃、花岗岩、不锈钢等光洁之处,且使用后不留任何痕迹。真空吸盘的结构如图2所示。

4.2 后板和真空吸盘的固定

该新型展具的吸盘一般放在展示架后片背面,但具体数量、大小应根据展具尺寸经过试验最终确定。

后片和真空吸盘可用木螺栓固定,但不够牢固,为了增加其牢固性可以将真空吸盘的后柄用两个半圆形的木条固定,木条再用螺钉和后板固定,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展示式教学 篇8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流展示的平台交给了学生。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通过学生的学习展示、相互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在现实的课堂上,却时常发现学生交流展示的问题肤浅,交流展示的形式单调,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交流展示的活动中,这就使得交流展示的有效性不高。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课堂上交流展示的有效性呢?

一、热爱学生,是实现有效交流展示的前提

爱意味着责任,爱是交流展示的基础。教师能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交流展示的前提。热爱学生,就要切实做到相信学生、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

1.相信学生

有一位法国教育家曾经说过:“21世纪教育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是的,就目前而言,大多数教师由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驱动,也由于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相信,总是习惯于自己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生怕学生学不会。“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坚定地相信学生,要把传统课堂上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转变为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教师要学会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应该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展示交流过程中出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引、点拨,也许,教师往后退一退,就能退出一片天空来。

2.了解学生

在交流展示前,教师要通过交流、谈话、批阅导学案等方式,对学生自学质疑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既要了解普遍的问题,也要了解个体的情况,这样才能使交流展示在内容的遴选、主体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法的确定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尊重学生

学生只有在被尊重的状态下,才能安全地、自主地坦诚胸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地进行交流展示。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发展中的、会犯错误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只有尊重差异,才能有一颗包容的心,才能真正做到分层施教。

二、学生主体,是实现有效交流展示的关键

目前,我们的课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就像签了合同的导游,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学生走过规定的地方,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马观灯似的走过场,由不得自己尽情地观赏、游玩。这种导游似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经历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领者、合作者,在交流展示中的作用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进行交流展示的主角,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有效交流展示的关键。

1.多给学生一些交流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的交流展示要追求真实和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准确到位。如果一味地追求准确到位,学生有可能怕出错而不愿意参与到交流展示的活动中,教师也可能担心正确率低,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而迫不及待地自己去讲,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学习问题的暴露。如果教师追求的是真实和个性化的表达,不仅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与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自然地流露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也是一种“纠错”活动,作为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交流展示的活动中发现错误,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2.多给学生一些诚挚的鼓励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交流展示的活动就有可能成为优等生和部分中等生的“专场演出”,而学困生却成了“观众”,这种后果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相违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困生的基础较薄弱,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成功的交流展示源于学生自信的建立、内驱力的呼唤与激发,也源于教师及时、诚挚的鼓励。

平等是一种鼓励。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呵护每一位学生交流展示的权利,全体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展示的活动中。如果教师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将交流展示的面局限在部分“能说会道”的优生身上,那么,对大多数学生造成的不仅是伤害,更可能是抵触。

肯定是一种鼓励。教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光,一个竖起的拇指,都体现着教师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活动的及时肯定、诚挚的鼓励。

宽容更是一种鼓励。对于学生的展示、彼此的交流,教师不能苛刻,不能挑剔,只要学生态度认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就要鼓励。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在肯定学生勇气的同时,要顺势利导,点拨释疑,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三、讲究艺术,是实现有效交流展示的保证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的交流展示也讲究艺术,我们应该尝试让交流展示活动变成一种艺术,使交流展示成为学生主动地、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

1.交流展示的内容有艺术

课堂上,交流展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到何种程度,需要交流展示的问题如何分配,在课前都要有适当的预设。交流展示的问题过易,人多嘴杂,没有实效;交流展示的问题过难,应者寥寥,影响兴趣。在交流展示问题的选择上,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学生自学质疑的过程中,就要融入学生,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予以分类、分项、分级,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的问题应以中档水平为主,当然也不是要摒弃难题和容易题,容易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只是量上要有一个度,难题可以拿来调剂一下气氛。实际上,每个问题都有其教学价值,只是交流展示的程度需要教师去掌控,有些问题只要一带而过,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追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交流展示的形式有艺术

交流展示的形式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一般说来,学生个体所展示的内容多是较有难度的内容,教师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展示这些内容,通过学生用学生性的语言,用学生平时习惯的沟通方式来展示学习内容,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小组集体展示的内容往往是通过表演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让学生受到某一方面的思想教育,让学习小组所有学生就某个道理或某方面必备的素质开动脑筋、搜集案例,理清道理,通过表演来说服、教育其他学生。也有的小组展示是需要合作的实验探究,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一般来讲,交流展示的范围越小越便于知识的落实。

3.交流展示的时间有艺术

学生在交流展示之前,教师会布置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质疑,也就是说学生在交流展示之前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这样,学生在交流展示时就有话可说。另外,“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放得开,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设的“生成”。由此,学生交流展示的时间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交流展示内容的价值及时作出恰当的判断,是放慢交流展示的速度,还是加快交流展示的速度,从而使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充分的交流,也能保证课时教学任务的完成。

展示式教学 篇9

关键词:身体,收信人地址不明,民族志

在当今的文化研究视野中, 身体不但是一个生理的、自然的实体, 而且它包含着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权力, 涉及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不管人们通过装饰自己的身体, 还是把自己的身体男性化或女性化, 都是形成自我主体性或身份认同的形式。电影《收信人地址不明》用国民身体文化层面的意义和身体状况的文明表征及其性别认同, 隐喻韩美两民族间的复杂关系。在被殖民者结合殖民者条件的方式中进行自我民族志的呈述, 展现韩国本民族对于这段关系的深切忧思。

一、民族志的身体隐喻:男人与女人

“性”的范畴是身体的物质性与社会性别的表演性相联系过程中一个重要概念。“性”不但可以作为一种规范发生效用, 还是规范性实践的组成部分, 正是这种规范性实践生成了它所控制的身体。“性别”的物质化带有强制性, 某些高度规范化的实践体现或者压制着这种强制性的物质化。也就是说, 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性别是被强行物质化的理念建构, 作为一种规训性的规范, 它通过对这种规范的强制性的不断重复来实现其物质化的可能。所以, 关于身体的物质性的理解, 应该把“性”理解为统治身体物质化的文化规范, 不应该认为它是身体给予的东西, 因为性别的建构依赖于人为强加给它的除去身体赋予之外的部分。

在电影《收信人地址不明》中, 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的差别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具体展示, 而且进一步通过这种生理机制的差别隐喻民族间的复杂关系。《收信人地址不明》通过两个时代的两段美国大兵和韩国女性的故事隐喻韩美两个民族的关系。两个美国大兵的男性形象代表的是美利坚民族, 这里的男性形象被规范为力量和能力的象征。韩国女性代表的是与美利坚迥异的朝鲜民族的形象, 其女性形象是一种依附与顺从的身份形式。

某一社会身份总是有一套与之相统一的社会规范体系和道德观念体系, 人们总是需要通过身份认同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需要身份认同来赋予生活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英国文化研究学者肖恩·尼克松认为:“身份是必需的构想或必需的虚构。我们需要它们在世界中起作用, 将我们落实到与其他人的关系中, 并组织成一种我们到底是谁的感觉。”所以, 社会身份不仅意味着个体“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与行为规范,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具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电影《收信人地址不明》展示的是男性社会身份的优越和女性社会身份的低劣, 优越的男性社会身份给美国大兵带来的是居高临下的为所欲为和不负责任, 低劣的女性社会身份给韩国妇女带来的是卑微的顺从和最终隐忍的反抗。这不只是男性与女性社会身份差异的后果, 更是韩藉导演通过电影表现的自我民族志的书写和对本民族地位的思考。

二、疾病的身体:自我残害和异族疗救

恩洛是一个小时候被哥哥误伤了一只眼睛的韩国女孩, 这种“误伤”可以理解为本民族的“自我伤害”。患有眼疾的她代表的是朝鲜这个苦难民族, 同时也是一种“疾病隐喻”。和身体的等级制度一样, 疾病也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它作为一种隐喻, 在人们所处的社会等级之间又可以用来区分人的社会身份。所以, 对于身体的疾病之隐喻的剖析是进行文化研究的直接途径。

苏珊·桑塔格认为疾病是一种人人都必然经历的正常生理现象, “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 其一属于健康王国, 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然而, 在现实社会中的疾病则是“生命的阴面, 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疾病在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健康/疾病这一逻各斯中, 被认为是边缘化和被排斥的, 它被主流的压制通过隐喻来完成。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 试图复原疾病本来的面貌, 批判疾病隐喻背后的文化压制和文化霸权。但是桑塔格忽略了疾病隐喻与性别文化象征之间的关系, 其实疾病隐喻一直以权威的话语姿态, 把女性的身体推到了与政治发生复杂关联的广阔领域, 通过这个转换, 女性疾病的身体就可以被表征为孱弱民族的疾病隐喻, 政治话语也由此可以对女性的身体展开一系列的重塑过程。

患有眼疾的韩国女孩恩洛表征着朝鲜民族的弱势和苦难, 恩洛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交换, 经美国大兵的介绍在美国人的医院里经过治疗复明。这种来自异族的疗救不但展示了本民族与外族医学上的差异, 更多的是外族对本民族的强势压力。最终康复后的恩洛选择了抗争, 她不愿意服从于美国大兵与她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不让美国大兵在身上留下征服者的印记, 自己把那只经过疗救复明的眼睛刺瞎, 以此争取到了自身的解脱。疾病的身体最终又回到疾病的身体, 异族的疗救只是出于冷冰冰的利益目的。

三、尴尬的身体:身体的物质性与规训性的冲突

身体问题不能脱离统治身体的物质化过程, 它同时规训性的规范着物质化结果的符号表现, 而且它存在于权力动力学的效应之中。身体规范被采用、被实施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主体自己言说的“我”。影片主人公张武是美国黑人大兵和韩国妇女所生的混血儿, 他这种混血的身份一直遭人唾弃。伴随张武成长的是其身体的物质性与规训性的冲突, 他天生带来无法选择的黑人大兵后代的身份让其对母亲有一种令人发指的仇恨, 在塑造自我时饱受折磨。

张武在这个美军驻扎的村镇中被视为异类杂种, 在这种歧视下他的性格愈加暴虐, 但是他却刻意讨好村子里周围的人们, 掩饰自己流利的英语。英语作为殖民者的话语, 有其特殊含义。语言依附于身体, 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是人类建构事物文化意义的工具和基础。福柯认为, “简言之, 尽管语言可能是抽象的, 但意义绝不是抽象的。话语是社会化、历史化及制度化形构的产物, 而意义就是由这些制度化的话语所产生的。因此, 任何语言系统所能产生的、潜在的无限意义, 总是被遍布于特定时空并且本身也经由不同话语而得以呈现的社会关系之解构所限定所固定。”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象征, 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权力与利益关系的产物。作为一种普通的人类语言, 英语在这里被韩国当地人赋予了一种高于本民族语言之上的地位, 能流利运用英语的人就拥有更高一层的话语权, 这大概是被殖民者自卑心理的体现。由于张武的特殊身份, 他从小就拥有这样一种被当地人视为高端的话语权, 但是影片中他却处处将其隐藏起来, 他要言说的“我”和他身体的物质性就必然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使他根本无法解脱, 最后只能以死结束自身的悲剧。

身体首先是作为一种肉体性存在的, 它通过肉体的方式呈现出其内在的文化含义。在强权的统摄下, 身体的残损或健全, 身体的性别所代表的文化含义等等, 都是书写民族志的得当方法。《收信人地址不明》选择通过一系列身体形式的展示来言说自我民族志,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英]肖恩·尼克松.展示男人味[C]//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 陆兴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07.[1][英]肖恩·尼克松.展示男人味[C]//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 陆兴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07.

[2]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2]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感恩作文教学成果展示 篇10

重回老屋/邓润民

去年飞雪腊月, 我随父故里, 焚香烧纸于爷爷奶奶后, 来到了尘封已久的老屋。

老屋已经很破败了。

房上的瓦片掉了许多, 屋顶还长了些草。院子由于没人看管, 满是狼藉的杂草, 在这萧瑟的冬天, 呈现出颓废的枯黄。土墙上由于雨水的冲刷也显现出令人不堪入目的沟壑, 一条条印在墙上......

只有院子中央那棵梦花树还开着花, 给这死气沉沉的老屋增添点生气。那是奶奶生前种下的。听奶奶说, 如果晚上做噩梦, 只要在梦花树上打个结就不会做了。也许是为了不做噩梦, 多做美梦, 那树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结。只不过原来很小的结随着梦花树的长大也长大了, 有的已有小拳头大。我想奶奶的噩梦肯定被这大大的结都给系死了, 随之而来的美梦肯定比原来多了。那时, 我经常跟奶奶一起在树上打结比赛, 看谁打的多。而今想起来, 鼻子有点酸酸的感觉。只有这树上的结能证明奶奶在这老屋的的确确做过了人生的许多梦。

爸爸拿出钥匙打开了老屋的大门, 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音, 门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在阳光的照耀下扑簌簌落下, 随之而来的是老屋那一股再也熟悉不过的味道。

就是在这栋老屋里, 我从出生一直长到三岁;就是在这栋老屋里, 我学会了走路, 学会了说话;就是在这栋老屋里, 我曾和爷爷奶奶相濡以沫地生活过......

在这破旧的老屋里, 仍充斥着爷爷奶奶的气息。那气息, 我再也熟悉不过。正对大门的是一张毛主席画像, 已经有些泛黄了。爷爷曾说, 毛主席好!他老人家带领全中国人民解放了中国, 所以爷爷爱唱《东方红》、爱唱《毛主席的书》;所以, 爷爷把这张画像挂在了中堂的正中央。他怀着的是一种敬仰、是一种钦佩。

右边是厨房、火炕的屋, 由于长期的烟熏, 黑黑的, 很暗。但在夕阳余晖的残照下, 仍依稀可见那密密的蛛丝和蛛丝网, 在土灶和干柴间牵着。土灶旁是一把破旧的椅子。奶奶曾经就坐在这把椅子上, 从身后拿柴, 搉成小段, 然后扔进灶中, 不一会, 灶上锅里的水或者汤就会咕咕地叫。爸爸说, 他、大姑、幺姑、幺爸, 就是奶奶这样慢慢熬出的汁喂大的。还说我小时候, 也是奶奶这样喂养的......曾记得, 火很大的时候, 奶奶的脸上就会映出火苗红红的颜色。随着火苗的跳动, 奶奶脸上的红色好像也在跳, 那是一种欢乐的颜色, 那是一种快乐的跳......

踏着沉重的步子, 我踏上了那已经很老的楼梯, 脚步声在老屋内回响。

楼上奶奶卧室里, 仍是那样的整齐、洁静。床上放满了折叠着的一摞摞的被子。用薄膜遮盖着, 已有了一层厚厚的灰。而曾经, 这就是我和奶奶一起睡过三年的床。我小时候怕黑, 所以在这间屋子里, 奶奶每晚都把灯开到天亮, 还在用煤油灯的时候, 奶奶就一直点着煤油灯。那灯光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会忘记!在奶奶卧室的柜子里, 还整齐地放着我曾经的草稿本, 曾经的帽子。那帽子大概是我三岁前戴过的, 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还保存着。更让我吃惊的是在奶奶的柜子里那个上锁的屉子最里面, 还有一双新布鞋, 用透明的口袋包着。我知道, 那是奶奶为我做的, 因为奶奶为我做的布鞋与众不同。可是, 为什么我没穿过?!我后悔, 为什么不早点打开这个屉子?为什么奶奶不给我说一声就安静地走了?我紧紧抱着这双已不合脚的新布鞋, 恨自己的脚为什么要长大, 恨奶奶为什么对我这般好......

老屋!你藏着我和两位老人之间太多太多的故事;你承载着太重的亲情;无论将来你是被卖掉还是被风雨吹倒, 我永远也会记得, 你!是我的老屋!……

这是通过展示教育教学成果来论证感恩教学取得成功的一篇论文。通过孩子的习作被刊登, 引起全州不少孩子共鸣为实例, 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感恩作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新思维的论文, 打破了过去死板说教而空洞无物的形而上学模式。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作文教学的模式。

摘要:本文以一篇回忆老屋的学生作文为例, 道出了当今学生身上存在的享受、自私等不良现象, 并提倡老师身体力行, 教会学生懂得感恩。通过教学, 教会学生如何写好感恩作文。

上一篇:物资订货合同管理下一篇:气象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