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设备管理(共12篇)
部门设备管理 篇1
摘要:2013年底,财政部印发了《部门决算管理制度》(财库〔2013〕209号),并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这标志着部门决算管理体系正式形成,部门决算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认可和重视。财政监督部门作为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工作的主体,在部门决算管理中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部门决算管理的层次、方式,以及大理州相关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监督部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大理州,财政监督,部门决算,管理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决算逐渐拓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活动,对于公共财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财政监督部门,具有拟订财政监督政策和制度、监督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关工作、研究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职能职责。在部门决算管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财政监督部门基于自身职责,开展实施部门决算管理显得势在必行。本文从大理州实际出发,提出财政监督部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的主要路径,以进一步完善大理州部门决算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
一、部门决算管理的层次及方式
(1)部门决算管理的层次。从实施管理的主体上分,部门决算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预算单位对自身部门决算的管理;二是财政部门对辖内预算单位部门决算的管理。
(2)部门决算管理的方式。一是预算单位对自身部门决算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决算的编制、审核、汇总(有下属预算单位的主管部门需要汇总)、报送、公开、分析运用以及数据资料管理等方面,目的是为了反映单位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规范自身财务管理。二是财政部门对辖内预算单位部门决算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决算的工作组织、报表设计、审核、汇总报送、批复、指导信息公开、分析利用、数据质量监督检查、数据资料管理以及对部门决算考核评价等方面,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预算单位财务和预算情况,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基本数据支撑。
二、大理州实施部门决算管理的现状
(1)部门决算构成情况。大理州下辖1个县级市、11个县。全州部门决算汇总数据包括州本级部门决算汇总和12个县市的部门决算汇总。凡编报部门预算的部门和单位,均纳入部门决算管理范围。
(2)部门决算管理的现状。在2011年以前,大理州部门决算工作一直停留在部门决算工作组织、编制、审核、汇总与上报等四个环节上。从2012年起,部门决算的批复、公开和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得以在全州范围内试点开展并至全面铺开,部门决算已成为了一项贯穿年度始终的工作。与此同时,在管理职能方面,经批复的部门决算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信息公开引入了更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数据质量监督检查有助于推动财政财务的规范管理。目前,大理州财政局内部主要由国库科和预算单位归口业务主管科室两个部门负责实施部门决算管理工作。
(3)财政监督部门参与部门决算管理的现状。目前,大理州财政监督部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尚停留在参与阶段,即部门决算管理的相关内容尚未成为财政监督部门的工作职责。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内部其他部门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过程中,若发现需监督部门进一步跟进的事项,则移交监督部门跟进;二是监督部门在实施其他监督检查工作中需利用部门决算报表时,关注报表相关内容。
三、大理州财政监督部门实施部门决算管理的主要路径
1.以部门决算核查为切入点深化对预算单位的决算管理
财政部门实施的部门决算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以下简称部门决算核查),是指财政部门组织对各部门所报送的部门决算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监督检查。目前,大理州的部门决算核查工作主要由财政国库部门牵头负责,但国库部门负责各部门上报部门决算的审核,即已直接参与了部门决算的编制过程,因此不宜再负责部门决算核查工作。
(1)由财政监督部门组织开展部门决算核查工作。财政监督部门承担会计监督职责,而部门决算是预算单位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编制的、综合反映本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会计信息,因此,由财政监督部门负责部门决算核查工作也是其职责所在。基于财政监督部门越属基层,其人力资源越不足的实际,财政监督部门组织开展部门决算核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作为牵头部门组织财政内部各相关部门参与,也可以作为组织指导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具体实施。总之,越独立的监督检查越有效。
(2)将部门决算核查与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相结合,实现信息共享。部门决算核查的基本内容包括:上下级财政部门决算报表是否表表一致、单位会计账簿与决算报表是否账表一致、决算编报范围与预算编报范围是否一致等。虽然与财政监督部门日常开展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各有侧重,但都涉及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查,且两项检查程序相近,都需要查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有关会计资料,因此两项工作可以合并同类项,既实现了信息共享,又提高了行政效能。
2.以部门决算公开情况检查为手段深化对财政部门的部门决算管理
(1)开展部门决算公开情况监督检查是财政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正)(以下简称新《预算法》)颁布和施行后,财政部也要求各级财政监督部门要从维护新《预算法》权威的角度,将监督重心转移到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检查,强化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监督检查,以及不断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上来。
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决算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决算及报表;各部门应当在财政部门批复决算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决算及报表,并对部门决算中涉及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因此,财政监督部门有必要对决算公开规定的有效执行进行监督检查,提升决算工作透明度、公正性。
(2)部门决算公开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是监督检查的重点。财政监督部门在开展部门决算公开情况监督检查时应重点检查决算公开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包括:财政部门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在人大批准后20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并向社会公开财政决算及报表;公开形式是否符合要求,并保持长期公开;公开的内容是否完整;除涉密部门外,是否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都公开了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决算披露是否详细完整等。
3.财政监督部门系统内部建立交流制度
在明确界定财政监督部门在部门决算管理中负有核查与公开情况监督检查的职责后,财政监督部门系统内部就可以建立交流制度。一是建立信息交流制度。针对新工作开展中发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等,通过州级财政部门收集信息编制简报、利用互联网创建交流群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二是建立交叉检查制度。尤其是对于决算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州级与县市、县市间交叉检查,既强化了监督的独立性,又增加了一种交流学习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罗红雨.微利时代企业成本控制策略.财会通讯,2013(17).
[2] .徐庆新.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升企业竞争力.时代金融,2012(8).
[3] .袁轶颖.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财经界,2013(8).
部门设备管理 篇2
2.每月5日之前,由设备部组织召开“全厂设备工作会议”,对本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设备使用部门进行考核,同时,发布下个月的工作计划。
3.严格执行“点检、巡检、定期维护、预定保养以及标准作业和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4.严格备件、工具的采购、使用、仓储等各项管理制度。
5.全面负责公司的“设备改善提案活动”。
6.设备专用库的盘点表,于盘点后2日内提交,设备部月报于下貝3 B u”交。
7.严格设备的各项考核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实现数据化的管理。
8.严格执行公司的安全/5S管理规定。
9.组织安排“设备作业员、维修保养人员、仓库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设备的最佳性能,从而实现“零故障、零维修、零不.卑”的优秀设备管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困境分析 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反馈;困境
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它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融为一体,既注重管理的过程,也关注管理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将绩效管理引入公共部门,目的在于提高公共部门效率和效能。而绩效管理在我国公共部门起步更晚,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的实现,珠海的“万民评议政府”,青岛的绩效机关之路等,但也必须承认绩效管理在我国公共部门发育尚不成熟,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与科学的绩效管理还相距甚远。因此,需要我们理清当前制约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问题,以实现有效合理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依据缺失
绩效管理依据是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根本,没有对绩效管理的内在规定,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只会陷于茫然与无助。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依据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规定性不明确
至今为止,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并没有对公共部门绩效概念做出明确界定,也没有对何谓高绩效做出清晰的阐释。公共部门中应由谁负责绩效管理、谁负责绩效评估等都没有详细的说明。这就导致各个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各自为战,缺乏绩效管理一体化进程。
(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法律法规缺失
近年来,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多为自发性行为,全国并没有一部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依据,没有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体实施制度化的规定,导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缺乏法制性保障,科学性和持续性不强。绩效管理的目标、标准、考核、评估都由公共部门本身制定,增强了主观随意性,使得绩效管理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制约。
(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准备不足
绩效管理这一概念引自西方,大多成果照搬西方,尽管我国学界已经给予关注,但适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现阶段条件特征的绩效管理研究成果尚不丰富,学界相对重视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但实践可操作层面的研究及实证性研究不足,以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主观性强,盲目性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绩效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绩效管理观念性认识直接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效果。绩效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混淆绩效和政绩。绩效管理包含了公共部门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而政绩侧重于公共部门工作行为的结果,典型的表现就是“经济政绩”和“政绩工程”。特别是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将政绩视为绩效,以GDP高速增长为目标,大搞“形象工程”,模糊了政府绩效与政绩,造成公共部门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混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绩效管理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动态、持续的计划、沟通、控制和反馈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效能,最终实现整个部门的绩效提升。绩效考核是根据一套正式的制度和标准,评价组织中个人职务履行和责任的实现程度。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方面,但二者侧重点不同。绩效考核对象是员工,试图以考核的方式激励员工自我绩效的实现,从而带动组织绩效的实现。而绩效管理是组织和个人的双向沟通,是在员工个人的自我控制和组织的不断调整中实现整体绩效。公共部门往往误把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当作组织的绩效管理。
三是缺乏绩效反馈环节。当前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多止步于绩效考核与评估,缺乏对考核评估结果的反馈,员工和部门无法得知自身工作真实的状况评价。由于缺乏评估对象与评估结果的沟通,也就谈不上对工作绩效的改善和跟进。绩效反馈的缺失还使绩效管理与奖惩制度相分离,绩效管理内在激励性丧失,从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三、绩效管理难点
(一)公共部门整体目标多元取向
从公共部门整体来讲,由于公共部门特有的属性,如非盈利性、公共性、垄断性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和效率,还要做到效益和公平。一方面,公共部门的非竞争性使其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同时一味地追求效率容易导致“一刀切”,工作僵化,方式粗暴等问题,还要注意到有时公共部门的社会目标和无形目标更具有深层次意义,效率并不是工作的唯一要旨;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工作的公平性难以量化,不同部门间工作的异质性,使得绩效的评估和管理困难增加。
(二)公共部门个体特征不可忽视
从公共部门中个体来讲,由于个体是公共部门服务实施的主导,对人的评估本身就比物的评估困难,定性评价易而定量评价难,且公共部门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帕金森定律”在公共部门中确实存在,也就是说公共部门的工作与人员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会促使组织机构重组、合并、撤销,人员减裁,预算缩减、实施不同程度的奖惩等,进而影响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造成个体员工心理的不适应与反抗。加之“官本位”思想作祟,增加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困难。
(三)绩效评估困难
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公共部门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缺乏统一标准、规范性不足、评估方法程序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绩效评估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为:绩效评估主体单一,公共部门明显存在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重视上级对下级的评估、控制,忽视下级评价和社会对公共部门的监督,评估的公开性、透明性不足;绩效评估对象单一,评估主要针对公共部门员工“德、能、勤、绩、廉”的传统考核,考核范围空大,忽视对员工职责履行程度的关注,没有将个人考核与部门绩效目标实现相结合,更没有对公共部门政策、制度制定执行的评估;绩效评估随意性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没有形成常态机制,受领导人的主观偏好影响大。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缺失
企业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是其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的改善同样有赖于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然而,我国大多数公共部门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专注于日常琐碎的管理事务,缺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另外,公共部门从事人事的管理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化、系统化训练,进而增加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施困难。
四、结语
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现高绩效的一种管理手段。单纯研究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无法解决实质问题。只有正视当前绩效管理在公共部门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才会为公共部门带来实惠。
[参考文献]
[1]申喜连.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4(2).
[3]王喜明.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克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5).
[4]孙林雪.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彭国甫,价值取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层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6]胡宁生,构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作者简介]孙慧(1986—),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部门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篇4
CRM是英文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缩写,即客户(或用户)关系管理。CRM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思想及技术手段,它通过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企业(或部门)与客户(或用户)建立起基于学习型关系基础上的一对一模式,从而提高管理运作流程的自动化程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 CRM模式
基于部门设备管理的特点和运作流程,借鉴企业CRM系统开发模式,开发出适合部门设备管理的管理模式,改善“设备采购—设备分配—设备管理”整个运作流程,实现设备管理流程的自动化,规范化,高效化。
基于网络B/S (Blowser/Sever)模式,采用ASP网络编程技术和Microsoft Access 2003数据库,服务器端只需要有一台PC做为服务器,客户端用户只需会用IE浏览器即可,系统搭建简单方便实用。
3 设计流程
部门设备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由设备基本信息维护、设备信息查询、设备编号的生成、用户信息管理等模块构成,其流程如图1所示。由于本系统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系统,因此,在选择数据库时,应考虑数据库应用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本系统采用数据库为Access2003。本系统基于Web浏览器,采用C/S模式,方便实用。
4 关键技术
4.1 信息批量录入
当部门采购了设备以后,在分配给各个科室使用之前要先进行设备信息录入,而设备信息是由管理员进行录入的,在本系统中也支持Access和Excel的数据导入。
当部门采购了一批设备后,最常见的情况是,可能这批设备里有好多种类别,比如:采购了一批设备,其中笔记本3台、交换机4台、投影仪2台。那么如何实现设备的批量录入呢?本系统采用数组的方法,先将设备信息存放到数组中,然后利用循环实现设备的批量入库,其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其实现效果如图2。
4.2 多类别用户登录验证
不同类别的用户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本系统把用户分为3种类别:管理员、超级用户、一般用户。
管理员具有系统最大权限。负责设备管理,包括设备信息批量录入、设备信息修改、删除等;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创建、删除、用户信息修改、冻结用户等。
超级用户一般对应着部门的主管,要求能对整个部门的所有设备进行信息查询,同时可以修改用户密码。
一般用户具有最小的权限,只能查询本部门的设备信息,一般对应着具体科室的负责人,同时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
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实现在登录界面加入用户类别判断,以便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不同的系统界面;具体登录验证代码如下,并存为一个单独文件login.asp。
其次,为了系统信息的安全,当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登录时,管理员应将其帐户冻结,这就需要实现在登录界面加入用户状态判断。
具体代码如下:
登录界面效果如图3。
4.3 限制普通用户权限
为了系统安全,不仅要使用登录验证文件login.asp防止未登录用户访问某些网页,还要防止已登录用户访问权限之外的网页,因此如何限制普通用户的权限是一个平常重要的问题。本系统实现方法如下:
本系统用户分为管理员、超级用户、一般用户3类,并为每类用户编写一套应用程序。当用户登录后会自动转向相应的程序页面。为了防止已登录用户访问权限之外的网页,在每个网页要加上用户类别判断语句。
例如:指定管理员的用户类别—usertype=0,则在管理员操作的每个页面加类别判断语句,具体代码如下:
4.4 用户数据库的设计
要在数据库用户表USER中,添加用户类别字段usertype、用户状态字段userstate如图4。
具体的用户管理界面如图5。
实现冻结用户的代码如下:
5 数据库安全
由于Access数据库容易被人直接修改,所以要考虑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有许多人认为给数据库加上密码,但效果不大,因为破解的软件比比皆是,如图7所示。
其实最关键的是防下载、防暴库和防SQL注入1这对于数据库安全是最重要的。
那么基本措施有3个:
(1)将数据库放到网站根目录以外防止下载。例如: (1) 将数据库放到网站根目录以外防止下载。
例如:
网站根目录为:
x:wwwweb
则数据库的目录应设置为:
(2)在数据库里链接文件里加上一句ON ERROR RE-SUME NEXT防止暴库,并把相对路径改为绝对路径。
那么数据库链接代码如下:
(3)要防止SQL语句注入,可以编写一个字符过滤函数,供其他页面调用。函数代码如下:
6 系统主界面
本系统基于Web浏览器,操作维护都很方便。由于不同的用户登录后的界面不同,以管理员登录后的界面为例,如图8所示,可以很方便地对设备信息维护、设备查询、用户信息维护等模块进行操作。
7 结语
本系统是结合学院的设备管理的要求基于CRM模式进行开发的,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扩展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已经在各个系部门使用,由于是基于Web,在使用推广上都很方便,只需要用户会基本的网页操作即可。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提高了学院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了设备管理的透明度,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推广利用的价值。
摘要:基于部门设备管理的特点和运作流程, 采用ASP动态网页编程技术和Microsoft Access 2003数据库, 开发基于CRM模式的学校部门设备管理系统, 探索CRM管理模式在部门设备管理中应用, 完成了部门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报表打印、设备信息查询、客户 (用户) 信息管理等功能, 成功实现了部门设备的管理需求。
关键词:CRM,部门设备管理,ASP,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顼宇峰, 马军编著.ASP网络编程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尚俊杰, 秦卫中著.网络程序设计ASP案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设备部门总结 篇5
一、安装工程项目管理
今年公司生产任务紧张生产量较大没有安排大的检修,但车间大大小小都进行了几次小的改动。
1、加强对设备和新进设备采购的选型,工艺的改进造成了我们对设备更进一步的要求,针对车间提出的各项工艺指标要求认真落实,对产厂家都进行了详细的参考比较,进行实地考察后做出选定厂家;
2、督促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严把质量关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和指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对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验收,结算。公司今年共完成焚烧炉造粒塔更换,10车间整体改造后车间所有管线的除锈刷漆和管线保温,15车间WDG设备和剪切釜的安装调试。
二、设备日常管理
1、完善管理制度,针对公司的先行要求20xx年对以前实施的设备管理制度汇编进行了修定,对不合理制度进行了改善、加强了设备管理和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2、对新增设备督促设备使用部门及时更新建立台帐;对新上的设备在组织统一验收交付使用后有设备部门统一编号,督促车间对新上的设备进行台账的更新。
3、监督各设备使用部门建立健全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台帐;设备的使用寿命决定于平时的设备的正常维护保养,针对今年公司产量大生产任务紧的前提下加大了对于车间的维护保养,定期对车间的润滑保养记录,更换加油记录的检查和特种设备的到期检验,4月份配合潍坊特检科完成了对公司的压力容器的检验。
4、监督各设备使用部门建立健全设备的维修台帐;对于车间维修后的设备进行记录,当在遇到相同的问题后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5、严格控制各种设备制度表格的规范化使用;针对公司去年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得要求对于车间的各类表格进行了修定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格式,对各车间设备员对各类表格的填写使用进行了培训。
6、针对今年生产任务重和设备的使用率高的问题对车间的反应釜进行了测厚和日巡检,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保证生产任务的正常生产;6月份对各车间的各类反应釜进行了抽样检测其中对于盐水蒸汽切换比较频繁的釜作为重点的抽样对象,6月x日之前已完成抽样的检测和记录共计抽样39台其中大部分反应釜尚能达到设计要求,个别釜出现了腐蚀程度较重的情况。
7、针对车间报废的设备进行了统一的外卖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技改和设备的折旧率达到100%很多设备以没有了维修和再利用价值针对面临的现状对各类无利用价值的设备共计40项进行了外卖的处理。
8、对各车间闲置设备进行了归类整理,由于技改和设备的淘汰大批的闲置设备未能及时的利用起来6月份对公司闲置的设备进行了整理和能否再次利用的归类,各类闲置设备共计82项其中可利用设备55项,减少资金的占用和设备的合理利用。
9、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文献,对在用的搪玻璃反应釜、各种机泵、石墨换热器制订了使用操作说明,内容包括了设备的基本知识、制造过程、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注意事项、结构图等详尽的内容,为员工了解设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设备到货检验
首先制订了设备检验标准,组织车间设备人员对进厂的新上设备进行检验,结合检验标准和现有的检验设备对新购的设备进行诸如超声波测厚、打压试漏,对不锈钢设备进行不锈钢检测液的鉴定等,对新购的设备做到检验合格后在交付使用,并填写设备验收移交单。不合格的及时整改联系厂家及时处理,确保到货合格率100%,1—6月份到货检验设备共计24项。
四、设备外委维修
加强了设备的日常管理,对于车间需维修设备经生产保障车间的检验后能够独自修理的车间自行解决不能够修理的在合同质保期内的联系厂家进行维修超出合同的在和各厂家比较后及时报请外委维修,保证车间的正常生产。
五、辅材维修管理
1、加强了二级仓库的领用管理,制定了车间二级仓库的领用制度,严格控制车间辅材费用。对于各车间的二级仓库的五金辅材领用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车间除正常必须的备用件外其余辅材做到随领随用。
2、对车间每月的维修费用进行费用考核,杜绝车间资金的浪费和超支。
六、对各类租赁设备的管理
1、对于公司使用各类租赁设备进行监督管理调度;统一调度对各车间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记录对进入厂区的司机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对于工程的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督促,做好使用时间的台账记录;
2、对公司租赁设备的付款结算;
七、对新上设备的调试
1、顺应市场要求公司在15车间新上了一整套WDG设备,在检验合格交付使用时配合车间对设备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行从而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2、乳化搅拌釜的安装,同样是为了更好的做好产品扩大市场在15车间在xx年的上半年同期购买了一台1500L的乳化搅拌釜用于广灭灵微胶囊的加工,积极配合车间对设备的安装调试保证设备的完好顺利运行。
在这短短的半年中我们本着积极进取、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去认真完成公司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和任务,积极的督促车间的设备员做好本部门的设备台账和设备日常管理,但在工作中很难做的完美无缺,人员配备不足,检验设备不完善,所以未能做到设备的详实有效的设备检验,加上设备的使用期限到了一个应该更替的原因上半年存在了一些譬如设备报损率较高、设备报修率频繁,在选型中由于对某些设备没有足够的认知不能很准确的去选型没有足到设备的充分运用,还有就是技改的不断革新替换的设备未能及时的处理导致资金的占用率较高。
部门主管:如何管理实习生 篇6
实习生,早已告别了“廉价劳动力”、“比正式工还勤奋”的时代。如今活跃在职场上的实习生,“90后”已成主流。他们是手持着iPhone手机、用着超薄笔记本电脑、玩儿着掌上游戏机、身着名牌的一代,常常无法接受从基层工作开始,而就业压力的增长更加剧了他们心态上的朝三暮四。企业拿他们当员工看,他们还拿自己当学生看,于是,双方来个互相看不顺眼,每天都在上演。
但是有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实习对就业率的贡献排在第一位。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只有15%的内容能被记住,而实习期间的场景和收获、各类社会活动,才是让他们记忆犹新的。实习生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主管则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那么,该如何管理新一代的实习生呢?
师傅选好了吗?
对于实习生,主管们通常都不会将核心的工作交给他们。由于对实习生的不了解,以及实习生流动率高的现状,总担心白费工夫。因此,实习生沦为打杂工就成为常态。不管你口头上怎么强调要稳扎稳打地培养人家,人家心里仍然会觉得你有用廉价劳动力的嫌疑。于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其实,如果主管可以花一点儿心思,给实习生找一个好师傅,很可能会改善这种状况。当然,前提是,师傅首先是个靠谱的师傅,本人不但要业务做得好,而且要有一定的个人魅力,够职业,而且愿意分享。如今的孩子只崇拜“大牛”,凡是真有本事的,他们非常乐于跟随。只要让他看到榜样,树立起目标,先做打杂的工作也照样能干得欢实。更何况,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作风将影响他的一生,职业而敬业的师傅,将成为他职业生涯开端上最关键的指引,功德无量。
当然,业务、职业乃至个人魅力都是师傅本人的固有因素,但他是否乐于分享就看主管的本事了。一定要和师傅充分交流沟通,让他意识到带实习生的好处,如果能在激励制度上做出相应的鼓励就更好,如果没有,口头的肯定是最不能少的。
实习生也有权利
与企业的正式员工不同,实习生由于是“临时工”,就无法享受到企业正常的工资福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一个员工该享有的权利。比如:总得让他明白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总得给点儿发挥的机会,别老拿人当小跟班吧。当然还有,即使他做的都是琐碎的杂活,不能拿工资,不能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但必要的补助总该是有的,劳动力可以廉价,但至少不能无价,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代表一份尊重和肯定。
所以,不要总把实习生工作热情不高的帽子扣到对方身上,企业的部门主管也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尤其是:
首先,给予明确的职责。给他一些比较固定的工作,特别是可以锻炼工作习惯的工作,比如:记员工考勤、例会的会议记录、工作绩效统计和总结等。在这些工作中,实习生多少会产生一些权利感,会让人产生被激励感。有一些外企,会与实习生签署一份实习协议,给实习生要承担的角色进行详尽的岗位描述。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实习生更像是个团队中的“勤杂工”。于是,对于许多实习生来说,工作摸不着头绪,不知道自己下一项工作是什么,感觉工作没有系统性,没有乐趣,也因此呈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
其次,不妨严格一点儿。被考核有时也是一种权利。有些主管认为,实习生又不是一定会留在企业里,没有必要对他那么严格,还得罪人。但不要忘了,管理是严肃的爱,主管对员工的成长负有责任。你对人家都不在乎,人家为什么还在乎这个工作?
虽然实习生常常处于一项工作的配角,干得好与坏似乎也与他们关系不大,上面还有主管和师傅,但在考核时不妨分细一点,把实习生的工作单独进行考核,有压力也才能有动力,而且做好了才有成就感。
检验你领导力的时候到了
有了实习生的加盟,就更是拷问主管领导力的时候了。也许现有员工有渐渐变成煮青蛙的迹象,可实习生却是掉到热水里的充满活力的青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很可能成为团队氛围的试金石。
就拿发现和肯定员工成绩来说,有多少主管会经常主动关心和夸奖实习生的工作?“反正实习生也不一定能干得长”,你肯定是这么想的。但你不培养和激励,人家又怎么有足够的动力?恐怕也只有再去找“伯乐”了。大部分情况下,人在一个陌生环境开始一项新工作时,会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刚刚走出校门,即使他们在学业上有十足的自信,但对社会却是知之甚少,他们更需要赞赏的眼光、肯定的语言和积极的指导。
尤其是对于90后实习生们,从学校生活踏入社会工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舒适与劳累的生活状态的转变、自豪与自卑的心理落差,都会令实习生产生紧张、焦虑、苦恼等心理障碍。而年轻的实习生,当他们已经无以复加地成为家长眼中最关切的人物、被众星捧月时,你这个主管却对他们视而不见,缺乏认可和赞美,任何人都会产生挫败感。
同时,主管也可以发挥一些小技巧。比如:无论是部门会议,甚至是公司活动,不妨让你的实习生也闪耀一下。这种激励效果和成就感,有时比他们完成一项工作还要开心。有一个主管,曾经让部门的实习生,去组织一场文艺演出,部门的所有员工都要听他的调遣和服从角色分配,而结果是,实习生领导的文艺节目,获得全公司文艺汇演的第一名。实习生本人非常开心,自己也更加热爱这个团队。在日后的工作也非常出色,获得了非常好的实习鉴定。
有的主管认为:实习生不一定会留在自己的企业,培养得再好也是给人家做嫁衣。但如果人人都这么想,最终吃亏的不仅是实习生本人,更是所有企业。培养好实习生,往大了说也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主管们,正是这种责任感的承担者和实施者。
因此,对于新一代的实习生来说,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多让他们有机会展现优势,更可能给团队带来无限的可能。
部门设备管理 篇7
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各种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成为医院各类诊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设备的发展,甚至是决定性作用[1]。
医疗设备数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设备管理工作,如何指导临床医技人员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如何进行设备的保养维护与故障维修,如何及时做好设备更新与升级,保证设备工作状态良好,助推医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成为设备管理部门面临的重点工作,也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新课题[2],而医院从事设备管理的人员在其中则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发展并不乐观,学科建设以及人员培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导致医院的设备管理工作处于滞后状态,严重影响医院发展。
1 设备管理部门与人员现状分析
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主体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全院医用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以及使用监管工作。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在大多数医院的定位不是很统一,有的定位为医技科室,有的定位为行政职能科室却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有的则直接定位为后勤保障部门[3,4]。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院将全院除药品外的各类医用、民用设备与物资进行统一管理,成立设备、物资管理部门,负责全院设备维修维护、采购以及物资保管、配送等工作。目前该院实行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具体工作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党院办、财务部、医务部、护理部、信息中心、人力资源与发展改革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但该委员会较为侧重设备的购置管理,对于设备购入后的使用、保养、维修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1.1 设备管理部门在医院的整体地位不高,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设备管理部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医院的主体是医疗技术与医护人员,认为医用设备仅是医疗事业的补充[5],而忽略了其作为医疗技术载体的重要作用,致使设备管理工作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设备部门仅负责简单的定期保养与故障维修,忽略其管理职能。长此以往,设备管理规划、专业人员配置、先进技术培训、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等得不到充分重视与规划,重医轻工的思想势必会影响设备管理从业人员积极性。
1.2 设备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在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属于辅助科室,其业务人员的配置与补充远远不及全院各类设备的购置与更新速度快[6]。据统计,该院目前拥有总价值超过8亿元的医疗设备,仅配置医学工程技术人员13 名。这13 名工作人员承担了全院临床、医技以及与科研教学相关的全部医用设备维修维护工作,以及全院电脑、打印机、电视、冰箱等民用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其中,有5人分别专项负责计量管理、手麻设备管理、制冷手术净化气体管理以及电视维修,其余8人负责其他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并有一人兼任维修配件采购,平均每月记录在案的维修工作量近500台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不利于保证工作质量。
1.3 设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医院对临床医护人员的招聘要求相对较高,而对设备管理类辅助人员的招聘重视不足,招收门槛较低,用人标准相对宽松。例如,该医院设备管理人员中,医学工程专业出身的人员仅1 人,其他均为相关专业或电工、机修工转行。学历构成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6人,约占2/5,2人正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大专与中专学历5人,约占1/3,其余学历较低。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其业务能力主要是靠日常工作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锻炼出来的。
随着医院不断发展,对设备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设备管理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设备维修维护,要在全院设备统筹管理上下工夫,保障设备安全、有效运行,降低故障率,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目前该院现有的设备管理人员仅限于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能基本做好设备维修维护工作,缺少跟踪先进医学工程技术的潜能,发展后劲不足,暂时难以具备全院设备统筹管理意识与能力。
1.4 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欠缺
目前,多数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仅限于工作福利、考勤管理、职称晋升、人事调整等,而非员工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在为医院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方面缺乏作为[7]。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多重视医院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对于设备管理等辅助学科基本不在规划范围。加之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少、任务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得到很好的进修、学习机会,其技术更新速度远不及医用设备技术更新和医院引进先进设备的速度,人员学习培训的投入与设备更新升级的投入严重不成比例。工程技术人员无法独自完成大型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而需借助厂家工程师,从而增加了维修成本,也阻碍了技术人员的进步与发展。
2 对策与建议
2.1 医院加强对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
医院要对设备管理部门给予充分重视,真正认识到设备管理人员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医用设备在临床诊疗、护理以及科研上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要充分发挥医用设备的作用,医院应重视设备管理从业人员的进步与发展,从人员招聘到继续教育,从学科建设到科研投入,从工资待遇到职称晋升等,缩小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差距,重点加强人才培养,防止人才流失,提高管理水平[8]。
2.2 完善人才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
针对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招聘,应严格制定用人标准与招聘计划,限定专业背景,尽量避免从临床或者后勤部门吸纳人员,加大引进医学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力度。同时,对于新招聘人员实行试用管理,在试用期间对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把关,并于试用期满后进行考核,征求科室领导及带教老师的意见,确定留用与否。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管理队伍的基础水平,为日后更好地从事设备维修、维护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3 加强继续教育与学习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
现代医用设备是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物理技术、光学技术、超声技术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的综合体现[9,10]。据报道,现代高新科技在医用设备上的应用仅次于航天技术,医用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面对现代化医用设备的精密与复杂,对技术人员知识范围的要求越来越广。现今从事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应具备的技能除了熟练掌握焊接技术、各种基本元器件的性能与测试方法、测试设备的使用、设备的基本拆装、阅读原理图、维修安全知识等技术能力外,还应掌握英文阅读翻译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能力[11,12]。
为紧跟高精尖医用设备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从事维修维护工作,医院应拓宽学习渠道,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各种学习、进修和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维修质量与速度,保证医疗工作有序进行。此外,设备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维修维护工作的同时,还应学会事事总结并加以提炼、撰写论文,并多与临床科室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3-14 ]。这个过程,既促进了医院设备管理的进步,也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
2.4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设备管理提升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文化建设融入医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实现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转变。医院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15]。一群人如果具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未来、共同思考问题的途径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思想与方法,那么所有这些共同点加起来就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也是一种管理,可以借助文化的建设促进设备管理的提高,着眼于优化设备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行为习惯等。同时,将文化建设与设备管理相关制度、职责,以及日常工作过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正功能,指导设备管理健康发展,更好的地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 结语
海事系统部门预算管理探析 篇8
(1) 海事系统:
中国海事局是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 (交通安全监督局) 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 (交通部船舶检验局) 的基础上, 合并组建而成的。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 海事局负责行使国家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执法, 并履行交通部安全生产等管理职能。
(2) 部门预算:
就事业单位而言, 部门预算就是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方法编织出来的、用来反映单位全部收入支出状况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支出整体平衡,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2 当前海事系统部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可操作性不强。
部分预算单位不能严格按照上级批复的预算开展各项工作, 表面原因是预算批复与实际工作差距太大, 无法按预算执行。然而, 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单位自身对预算编制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单位内部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 预算编制一般由单位财务部门负责, 没有专职的预算编制机构和人员, 很难高质量完成预算编制工作。其二是单位内部, 甚至有些领导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相当一部分人员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走走过场, 上级不会按照单位编制的预算进行批复, 所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不必按照预算严格执行。其三是部分预算编制人员存在敷衍思想, 缺乏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由于没有设立预算管理部门, 每年预算编制人员不稳定、责任不好划分, 造成一些编制人员有敷衍思想。
(2) 事中预算支出变动较多。
其一, “重形式, 轻管理”是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一个弊病, 这就无法保证预算方案的严谨, 从而导致预算的执行过程行失去刚性, 最终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例如, 一些单位为预算而预算, 为调整和追加预算, 专注于凑足预算金额, 对于预算的执行过程却漠不关心, 这就自然削弱了预算的应有功能。其二, 由于预算制定后没有层层分解、层层控制, 因此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支出很少受到预算的约束, 换言之, 开支前不计划, 开支后审批不严, 预算在运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控制机制, 预算约束力偏弱。
(3) 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整体上来看, 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 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 继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3 加强海事系统部门预算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 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
其一要全员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 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所编制的预算是下年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重要依据。作为单位领导层应认真学习《预算法》、《会计法》, 提高对部门预算严肃性的认识, 全面支持预算编制人员开展工作, 认真审核预算编制使之符合单位总体发展规划, 符合单位下年主要工作的要求, 从大的方面把握预算的编制不缺项、不漏项、不脱离实际, 要切实维护有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本着对单位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编制本单位预算。其二要成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 组建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预算编制队伍。即使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人员和机构的编制问题, 也应成立常设的预算管理机构, 明确预算编制人员。该机构应由一名单位主要领导负责, 指定人事、财务、计划等部门的专职预算管理人员, 负责单位预算的编制和监督预算的执行等工作, 人员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更换。
(2) 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
单位领导层应严格履行《预算法》赋予的权力和责任, 提高对预算执行工作的认识, 支持财务人员按上级批复的预算开展各项工作。对没有列入预算和上级未批复的项目, 不安排、不施工, 预算安排的项目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财务人员应严格履行《预算法》、《会计法》赋予的职责, 按照上级批复的预算进行财务管理。对没有列入预算和上级未批复的项目不收工、不结算, 年终按要求编制财务决算。年终财务决算作为单位年度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 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时, 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 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 不得把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 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 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
(3) 加强审计监督。
有效的监督管理, 可以把许多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单位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主要依靠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和各级的审计监督两个方面。财务监督应该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监督。但是, 由于财务人员是单位的一员, 受各方面的影响, 监督力度不大, 也很难监督到位因此, 各级审计监督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审计监督应从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对财务决算的监督三个方面进行。对预算编制的监督, 就是各单位的预算在上报前必须经过审计部门审签通过审签发现和纠正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把好审计监督第一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审计部门定期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巡回审计, 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重点审计, 促使各单位严格按预算执行, 把好审计第二关。年终财务决算上报前, 审计部门将各单位当年预算和决算、财务资料相互核对,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保证上报的决算正确、完整, 把好审计最后一关。
(4) 明确责任、落实奖惩。
谈谈部门资料管理工作 篇9
简单说, 部门资料管理工作的任务是完整地收集和保管与本部门业务活动有关的各类文件材料, 并在相关业务活动完结后, 对应归档文件做好分类、整理、编目等预立卷工作后向档案室移交。
具体讲, 部门资料管理工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
(一) 文件形成阶段
检查文件的各类签证手续是否完备;文件纸张和字迹材料是否符合耐久性要求;文件是否有缺页、涂改;附件是否齐全等等。对存在问题的文件及时要求相关责任人 (方) 整改, 对符合要求的文件及时进行部门文件的统一编号、登记。
(二) 文件流转办理阶段
关心文件流转是否顺利, 发现在流转过程中其他部门有不同意见影响到文件继续流转的, 应及时向本部门领导反映, 终止流转, 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再流转。在流转结束时, 对重要的流转意见及领导批示, 资料员应及时反馈部门领导。这一阶段同样应注意流转中各方签证是否齐全, 对缺签证或其他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情况, 及时督促其整改。
(三) 文件预立卷及归档阶段
此阶段, 资料员的工作最多, 按工作流程有:判别应归档文件、对归档文件分类整理、文件编目、将预立卷文件提交档案部门审核、归档。具体讲, 就是由于根据归档范围将具保存价值的文件挑选出来, 再根据档案分类大纲, 进行分类, 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卷。在整理中注意附件、正文是否匹配, 有批复的文件请示在不在, 文件与文件间的因果关系是否都存在等, 以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文件编目, 对完成排序的每卷文件编制页号、卷内目录和备考表。用专用的号码机在每页有文字或图样的文件的右下角 (反面左下角) 逐一加盖页码, 裱贴的文件应将页码盖在每一页原件上而不是裱贴的衬纸上。编制卷内目录时, 应注意文件编号是文件本身的编号而不是指该文件所使用的某些专用表式的编号 (如监理表式编号) 。文件日期是文件的形成日期而不是有效日期 (如资质文件) 。文件无标题或原标题不能揭示文件主题时应自行概括能揭示主题的标题, 用括号括起于标题栏;填写备考表, 立卷人应将案卷在收集整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或遗留的无法整改的问题一一在备考表上写清楚。备考表上立卷和检查人必须亲笔签字;拟写案卷题名, 文书档案应准确地概括本卷文件的主要制发机关、内容、文种;科技档案应揭示卷内文件材料的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结构、阶段等。文字力求简练;将预立卷文件提交档案部门审核、归档。通过审核的文件移交归档, 对未通过审核的文件整改后提交复审, 复审通过后移交归档。在移交时部门资料员编制资料移交单一式两份, 双方签字后各留一份
二、部门资料管理工作重点
部门资料管理工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 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 抓准影响日后归档质量的实质性问题, 真正做好归档工作的前端管理, 提高归档质量。具体讲:
(一) 文件形成阶段
重点一检查制文的规范性, 避免正式归档时补签字、补公章补不到;重点二对文件作统一的部门编号和登记, 以保障部门文件的完整性有据可查。
(二) 文件流转办理阶段
重点一关注文件流转过程, 不能任由文件处于“无政府”流转状态。对根据流转意见或领导批示必须有进一步书面材料补充落实的, 注意继续收集相应文件;对于要求有回复意见的收文, 关心最终的落实结果并注意收集;重点二对非红头收发文 (如项目执行中, 外单位发来的业务联系单) 的规范流转。这类文件必须先呈送本部门领导, 按部门领导的批示办理流转, 切不可凭经验将资料直接交经办的业务人员处理, 这在建设、科研管理单位尤要注意。部门领导统一审阅, 不仅仅是部门领导了解掌握本部门业务活动方方面面信息的需要, 也是统一协调各方工作的需要。因为围绕某个项目的执行, 各参与方、各专业往往会产生矛盾交叉的问题需要协调, 有了部门领导统一审阅这道程序, 可以统一协调各种问题, 避免不同专业经办人员“各司其职”, 影响到项目的正常执行, 可以规避项目“殊途不同归”的风险。
(三) 文件预立卷阶段
重点是鉴定。资料是部门在日常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全部文件, 是部门日常活动的全过程的、真实的、原始的记录, 它反映和体现了一个部门的管理 (行政管理、经营管理、运营管理、项目管理等) 工作水平, 具有参考性、依据性、沟通性、指导性、凭证性, 只要是与部门业务管理工作有关的一切文件资料, 在过程中都必须收集齐全, 为部门的日常管理提供支持与服务。档案是已办理完结的、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不是所有的文件资料都是需要归档的, 文件资料转化成档案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 资料员应在档案人员的指导下, 和部门业务人员一起对应归档文件作出甄别, 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部门资料管理工作难点
本人在长期对部门预立卷业务指导工作中, 碰到各种问题, 有些问题如等到归档时再解决, 会造成归档过程的慌乱无序, 影响归档进度, 甚至留下无法补救的缺陷。如:
(一) 哪些文件属于应由本部门来归档难判定
经常会碰到同样一份文件同时在几个部门都存在, 其中只有一个部门是归档的责任部门, 那么到底应该由哪个部门归档呢?搞清这个问题, 既可避免部门之间归档责任的拖诿, 使应归档的文件“不掉队”, 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归档, 破坏归档文件的体系。如果掌握并严格按照“谁产生谁归档”、“谁主办谁归档”、“产生和主办不一致时认主办”的原则, 那么上述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档案部门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 要求单位内部各部门都遵照执行, 每个部门都有一套, 但是《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部门制发文 (产生) 的, 所以这份文件根据“谁产生谁归档”, 应由档案部门归档;关于建设管理单位的“××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般项目管理部门 (总工办、计划经营部、设备部、工程部等) 都至少有几套, 但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由设计管理部门来对口设计院编制的, 所以根据“谁主办谁归档”, 应由总工办负责归档;又如“关于参加档案业务培训的请示”虽然是档案部门产生的, 但由于培训业务的主办部门是培训部门, 所以这份文件虽然是档案部门产生的, 但根据“产生和主办不一致时认主办”, 归档责任应落在培训部门。
(二) 哪些文件不需归档难判定
上级的普法性文件一般不需归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关于夏季统一灭蚊灭蝇工作的通知》;过程文件一般不需归档。过程文件指:文件几易其稿后最终定稿前的所有版本的草稿, 如红头文件定稿前的草稿不归档、最终被其它文件所替代的文件, 如招标答疑后根据答疑的全部内容又编写了补充招标文件, 则原书面答疑不归档、某个结论文件产生之前的讨论性材料, 如各部门对“档案管理制度”征求意见的反馈等不归档。不归档也非绝对。当最终文件与过程文件的表述有不一致时, 从日后查考需要的角度出发, 应将过程文件与最终文件一起归档。有些文件从研究的角度出发, 需要将研究过程中的文件归档, 这种情况常见于创新项目。
(三) 哪些资料部门应留存原件, 那些资料必须交出原件难判定
由于归档要求原件, 就要求各个部门的资料员正确处置原件, 该留则留, 该收则收、该转则转。原则是由本部门归档的文件均应留存或收集到原件;提出问题后转给其他部门承办的, 必须将原件交对方部门, 由对方随办理的结论材料一并归档。如“申请订阅报刊的费用报告”, 应在相关费用报销时就将此原件作为费用报销单的附件一并交财务。有的部门资料员责任心很强, 怕原件给出去了万一遗失说不清, 往往会复印一份交出去, 自己“死捂”原件, 不管需不需要他归档, 这一方面需要从相关的归档制度上加以规范, 另一方面需要原件交出、收下二个部门都提高原件意识, 检查一下、相互提醒一下, 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穿越”好了, 归档时就不乱了。
(四) 那些文件需签字, 那些文件需盖章难判定
这也是资料员常常会纠结的问题, 有时档案人员在接收归档时还会发现有些文件既无签字也无公章。请资料员试想一下, 一张A4白纸上谁都可以随便打印的文字又怎能起到档案的依据凭证作用?这样的文件归了档又有何用?谁敢用?而文件到底是签字还是盖章取决于谁对文件负责任。代表个人意见的文件需本人亲笔签字, 如评标文件中专家个人评审意见应有专家本人亲笔签字;代表集体、部门和单位的文件必须有相应的集体章、部门章或单位公章。如评标文件中专家集体评审意见必须有评标专家组公章 (或专家组组长亲笔签字) ;招标文件、评标办法必须加盖招标单位的公章。同一份文件, 在不同的单位可以有不一样签证。如部门拟写的发往外单位的业务联系单, 留存在部门的一份, 可以以部门负责人签字为准, 但发往外单位时必须盖上部门章。这是因为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在单位内部具有普遍知晓性, 相关的任命文件都有存档, 可以追溯;而外单位只能认公章。所以资料员要掌握这一点, 在平时收到外单位来文时就要做好检查,
归纳一下, 部门资料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文件的签证手续是否齐全, 维护档案的凭证性;检查文件纸张字迹材料的耐久性, 维护档案的寿命;检查文件的前后呼应关系, 维护档案的系统完整性;将归档工作贯穿于每天的日常工作中, 维护文件的原始真实性;指导本部门业务人员对归档文件作出正确的筛选, 维护归档工作的准确性。
只有当部门资料员真正具备了部门主人翁意识, 参与到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在日常工作中时时以日后归档的要求对每份文件进行检查, 日后归档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坚持“资料检查与资料产生同步”的文件资料管理方法, 积极主动地参与文件流转过程, 工作到位不越位, 不仅是档案部门对业务部门的要求, 而且也是业务部门本身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做到了, 做好了,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提升部门业务管理工作水平的作用。以归档促部门业务管理更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资料员努力的方向。
摘要:资料是档案的前身, 在档案接收归档中, 由于归档部门资料管理工作没做好, 为归档留下后遗症的问题不在少数。如何保证归档顺利, 如何提高归档文件质量, 本文从业务部门资料管理的任务、重点和难点出发, 探讨从档案的源头——资料的形成质量抓起, 做好归档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资料管理,预立卷,部门职责,归档质保
参考文献
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对策探析 篇10
关键词:部门预算,预算管理,动态监控体系
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预算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部门预算是预算单位完成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财力保证,也是财务执行核算监督的基本依据。部门预算的实质是整合和配置资源,体现着政府的执政理财理念。我国部门预算工作虽然进行了不断的强化和规范,在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其作用,但部门预算在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部门预算收入编制不实,部门预算执行约束力差,等等。因此,强化部门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势在必行。
一、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部门收入预算编制不实。
收入预算编制过大或不切实际,有的单位收入打埋伏,测算保守,留有余地。例如,某单位2000年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征用土地类别、面积收费标准测算,本应征收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费650万元,而在预算外收入计划表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中只有285万元,与测算的计划数相差365万元,不仅隐瞒收入,使大量资金漏征,而且在审计中还发现该单位有转移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的问题。部门收入预算编制不实,势必影响收入预算的执行,导致无法完成年度财务计划。
2. 预算约束软化,超支现象严重。
首先是预算编制粗糙,缺乏长期规划。单位领导缺乏前瞻性考虑,预算编制与部门工作计划结合不够紧密,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更改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单位预算编制的是其他业务经费,预算支出时却应用于会议费、执法经费等,使预算成为摆设。其次是预算年初到位率较低。人大批准预算草案时间比实际执行时间迟三、四个月,草案批复之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因而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挤占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仍然存在。从部门预算实际执行结果来看,预算实际支出数与部门预算数偏差较大,特别是日常公用经费超预算支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预算刚性弱化,财政动态监管不到位,部门预算流于形式;二是地方财力不足,缺乏有效保障,难以维持单位正常运转。
3. 专项项目经费、专项公用经费和正常公用经费实际执行中区分不清,控制不严。
专项经费预算弹性大,使用范围比较广。为了弥补单位正常公用经费的不足,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日常公用中如购买办公用品、印刷资料、办公耗材、电话费、差旅费本应该从正常公用经费中列支,由于正常公用经费定额较低,加之有的单位缺乏节约意识,认为财政的钱不花白不花,就变相从专项经费列支。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的单位公用经费严重超支,其中公务用车的消耗、差旅费、招待费支出占到单位预算资金的近半数以上,车辆使用没有严格的使用规定或有规定不执行,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加大了车辆消耗;单位对职工出差没有明文规定,造成干部职工出差随意性较强,加大了差旅费支出额度;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要严禁公款吃喝招待,但收效甚微,有的单位招待费占到公用经费的1/4强。
4.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尚未有机整合。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张皮,衔接不紧密,存在诸如单位没有设备却编制设备维护费、没有房产却编制数额巨大的修缮费的现象,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国有资产家底不清、部门预算审查不严。
5. 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全面监督控制职能,可看作是会计的“纪检”工作,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是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为准绳,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全面监督控制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预算法》以及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在合法的前提下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二是监督预算执行的合法性。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知识更新不及时,比如基建会计不熟悉概预算的内容,甚至没有看到概预算,就支付工程款,列支费用;事业费会计不了解事业费部门预算的编制,甚至不掌握部门预算的内容,随意列支会计事项,致使年底决算报告有的项目超支,有的项目结余,反映的财务信息和部门预算相差甚远,没有履行好全面监督控制职能。
二、强化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对策
1. 转变观念,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严格预算编制程序。
首先要正确认识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的意义,改“被动编制”为“主动编制”。预算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收入支出预测的准确度,对可能影响预算的因素作出大胆分析与合理预测;要使个别追求自身利益的部门真正意识到,部门预算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正确政策法规。其次成立预算编制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业务部门,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对预算进行前期论证,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使预算的长期目标与短期需要相结合,将合法、合规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排除收入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坚持积极稳健的原则,切实将收入预算编实、编准;将支出预算,尤其是预算中提交的重大项目,要在事前对立项目的、项目规模、资金投入、预计产生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从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实行预算的刚性控制,实现预算和内部控制相结合。
首先推行计划管理,强化预算执行。为了确保预算的刚性控制和严格执行,部门在实施内控制度中,对预算管理业务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规范,实行定项预算、定向执行,各部门不能超预算安排资金。其次,明确审批权限,严格预算调整。预算文本下达后,一般不予调整,但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和无法预料的支出,必须按规定逐级审批办理。再次,完善预算分析与考核,逐步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科学、规范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
3. 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
横纵结合,加强预算全过程监控,实现预算管理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财政部门内部形成预算单位的集中财务数据,做到财务数据实时上报、动态监控,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自动衔接,年度决算报表自动生成,有效解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之间管理脱节、信息不对称、财务人员工作量较大的问题。搭建财政统一预算管理平台,实现对投资评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绩效考评在内的完整的预算体系的全过程管理,适时、动态掌握资金的分配与流向,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资金讲效益的目的。
4. 完善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
第一,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部门预算执行的结果及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性的关键一环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监督职能的执行力度。首先,财务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及预算编制的有关政策。其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再次,在财务领域超前考虑,注重财务工作的事前计划和控制,工作重心前移,强化会计工作的事前监督,确保部门预算的落实。第二,从注重事后监督向经济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转变。要拓宽会计监督思路,坚持内部监督、同级监督和下查一级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尤其要重点抓好事前监督,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未雨绸缪,才能不断规范资金管理,及时查堵漏洞。不但要检查业务核算的合规性、合法性,还要检查部门预算的执行落实情况,既要查处理业务的过程,又要查业务时点的结果,建立一整套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检查监督体系,真正做到关口前移。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在会计内控中的监督作用,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第三,从注重收入监督向收入监督和支出监督并举转变。构建财政长效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围绕财政工作总体要求,认真构建财政长效机制。建立以支出监督为主的财政监督模式,从重收入监督转变为收支并重,以支出为主的监督机制,加强财政预算内外收支的监督管理。前移财政监督关口,真正做到事前审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把财政资金纳入监督检查全过程。搞好财政支出监督,抓好日常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健全支出监督体系。第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当前预算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过于狭窄,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传票、报表、账簿的事后监督,这种依靠手工完成事后监督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财务核算电算化和会计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二是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弱化,财务部门在实际的监督管理中只能行使监督和建议权,而没有相应的参与预测和决策权力,这种滞后的局面将不利于会计对预算执行监督作用的发挥。强化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应强化内控并构建起有效控制财政资金风险的自控、互控和监控三道防线:一是自控防线。在科学设置岗位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账制度和复核制度,真正做到及时查询,及时对账,相互签章。二是互控防线。建立“前台核算”与“后台检查”相分离的机制,明确责任,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对关键性岗位要实行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印、押、证三分管原则,严禁财务处理的“一手清”。三是监控防线。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管理机制,加大事后监督管理力度,实现事后监督的电算化操作,提高事后监督的效率。第五,加大对财政资金的审计力度。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缩小政府审计覆盖面,把主要精力从量大而广的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集中到公共资金审计上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对社会公共资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服务。按照由收支审计并重向支出审计为主转变的要求,审计中重点关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首先,应注重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法性审计。即审计预算编制是否细化,支出项目是否有据可依,是否有虚列名目套取财政资金问题,预算编制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合法性。其次,对预算支出过程的审计,主要是对支出预算的必要性进行检查,项目是否需要这些预算资金,是否超范围支出预算资金,支出内容是否合理、合法。最后,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检查。先检查部门预算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修缮费的使用,是不是已经对预算中的房屋建筑等进行了维修,再通过对部门预算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检查,年终时再以预期的目标来检查其是否实现,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路
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整合财政资源是部门预算管理的核心。部门预算改革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和方法,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改革预算编制方法,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编制。逐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在基本支出方面,积极扩大基本支出定员定额试点范围,根据国家工资政策调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及物价变化等情况,对现有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开展实物费用定额试点,积极探索定员定额与资产定额结合的途径。在项目支出方面,继续加强项目预算编制,推动项目库滚动管理,积极建立和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在深化预算编制改革的同时,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国有资产“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
2. 实行综合预算,将一个部门所有收入、支出统一到一本预算中反映。
不论是财政拨款、罚没收入、预算外收入都要逐步过渡到统一管理,统筹预算内外资金,促进预算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对部门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基建支出都要统一管理,强化功能预算,完善定额定员标准体系,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推进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建立“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过程预算管理体系,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
3. 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实现预算与部门职能相结合。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目前我国的预算编制时间虽较之过去有所提前,但还是太迟,特别是全部预算编制要在全国人大批准后数月才能完成,这极大损害了预算审批的权威性和预算批复、财力下拨的及时性,因此建议实行标准周期预算,将预算编制时间从传统的3至4个月,延长至12个月,由仓促编制预算转为充分编制预算,从而保证预算编制时间充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预算编制过程,理顺有关各方面的关系,加强部门职能的有机结合,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法治性。
4. 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美国在1990年颁布《公共预算强制法》,1993年发布《政府绩效成果法》和《政府绩效评鉴制度》,为公共预算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预算改革。可见,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管理效率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设计间接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效果指标体系和最终指标———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有效性指标体系,确定绩效评价标准,合成指标计分方法,更好地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业绩,减少资金浪费。对公共支出绩效的评价是财政实践的需要,是财政理论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敏.对部门预算改革的认识与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5).
[2]李维东.分析单位预算的编制与执行[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10).
[3]董亮明.浅析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控制系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4]孟景伟,刘荣毅.部门预算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5).
[5]王丽.我国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
案件监督管理部门的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案件监督管理;必要性;困境;对策
随着检察机关的业务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有限的办案效率、内部监督的薄弱、不合理的分配问题已成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检察机关着眼于自身的制度建立,通过设立案件管理部门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检察工作流程,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提高办案效率,以达到加强办案质量的目的。
一、设立案件监督管理部门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要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在每一个司法案件,我们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办案质量。随着依法治国和人民法律意识的执政战略的深入发展,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级党委和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检察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而且还要自身监督。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监督:一是在案件数量的激增的情况下,办案质量存在较大隐患;二是管理链条长,信息反馈比较慢,容易失真,是不利于检察官把握大局、宏观决策;三是缺乏专门部门对案件进行统一管理,在管理环节上存在脱节现象,容易产生管理“真空地带”;四是业务部门是一种自我封闭管理,办案过程缺乏同步跟踪监督,办案行为存在随意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适当分离办案权和管理监督权,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自我管理、线条管理为第三方监督,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专门案件管理机构。
案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成立案件管理中心,负责检察业务流程监控、办案质量监督、赃证物管理、信息分析反馈等工作,这是检察机关推进案件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执法规范化和透明度,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的战略举措。
二、现阶段案件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1)对案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案件集中管理与检察业务工作结合不慎紧密,这一领域长期以来疏于重视。案管部门的成立使长期以来“纵强横弱”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将各部门案件进行集中统一的新型管理模式。由于习惯旧有的管理模式,对这一新事物的产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对案管部门职责的认识具有局限性,认为案管部门就是一个“大内勤”,是将各业务部门的内勤工作简单相加,由各业务部门自行受案转变为在受案大厅集中统一受案,再将各业务部门的统计数据归总呈报,而忽视了案管工作的监督、参谋职能。另外,对案管部门职能的认识具有狭隘性,认为案管部门只是管理案件,忽视了案管工作的服务职能。实际上,案管部门尤其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案件管理系统对办案环节及案件流转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对办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并督促纠正,杜绝超期办案,超期羁押现象的发生。
(2)基础保障力量不充足。相对于其他检察业务,案管业务是新发展起来的,整体来看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案件管理工作的性质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熟悉各项检察业务以及具有较高的法律水平,否则就会出现监督管理浮于表面的情况,而部分基层院在人员配备上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比如,现阶段改革试点院案管部大都数都没有配备专司案件质量评查的主办,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人员力量不够,导致案件质量评查的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基层院检察人员骨干力量多集中于刑检、自侦等业务部门,人才衔接不畅顺较为突出,也为案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3)案件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当前,在内部案管部门与公诉、侦查监督等部门的网络系统虽已相互连接,但是缺乏一个总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来从总体上控制案件流转,使得各业务部门大多数数据、报表要手工操作,案件信息重复输入,案件监督、案件预警还需要人工操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案件管理软件尚不完备,在外部公检法办案系统不能相互联通、共享信息、传输文件,使得案管部门没能很好地发挥全流程监控职能,对办案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即使实行网上监管的单位,网上跟踪监督还没有能够做到全程、同步。有的地方自行开发了案管软件,但各自独立,互不相容,缺乏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来从总体上控制案件流转。对执法办案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管工作的充分开展。
三、完善现阶段案件管理工作的对策
案件管理部的设置使得案管工作在整个检察机关内部的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增强了案管的权威性。针对现阶段案件管理部发展现状,为了加强其机构建设,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增强案件管理意识。基层检察院要充分认识案件管理工作对推动检察业务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高检院、省院关于加强案件集中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上来,加强案件统一管理意识。一要加强宣传动员和检查督促,增强各办案部门自觉接受监管的意识,严格制定案件集中管理的各项制度,支持案件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二要明确案件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对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办案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和动态监督,发挥案管部门“监督、管理、参谋、服务”的功能。三要加强案管工作人员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提升其政治法律素养与服务意识,为执法办案服务。四是加大对案管工作的投入,及时投入和补充相应的办公设备等后勤保障。
(2)加强培训,明确案件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根据新的《刑诉规则》,案件管理部门一项基本的职能就是对检察机关所办理的案件进行管理,督促办案部门遵守办案程序、办案期限,进一步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和效率、增强检察工作的公信力。同时,应当提高案件管理部门对侵害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诉讼权利的行为进行监督,如办案部门未依法及时告知当事人相关事项、不及时送达案件文书等而引起的新的上访事件的发生。基层检察院应加强文书由案件管理部门监管的职能。因为案件文书作为执法办案重要节点的反映和体现,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密切相关,在刑事办案中,诉讼程序的推进或者终结一般都是以文书作为载体和体现。涉案财物的管理历来是基层检察机关违纪违法问题多发、易发的环节,把涉案财物单独分开由案管部门管理,实现了扣押与保管的分离,加强了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同时也降低了发生违法违纪问题的几率。
部门设备管理 篇12
一、基层公路管理单位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的公路基层单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存在问题,首先是不够重视公路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而致使部分工作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出现问题时经常会不知所措,缺乏处理应急事务的经验。虽然当前对于日常公路的路政管理和养护工作方面有所提高,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是有待完善。像缺少全能人才的培养,员工在工作中操作简单且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从而阻碍了工作的开展。因而导致,在人才发展和引进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使人力资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短缺现象,尤其是在路政管理中人才的缺乏对工作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公路基层单位在管理人力资源时产生的问题研究
(一)人员分配不合理
尽管各项管理机制在不断改进,但是在人员分配中明显表现出技术人才结构设置不合理并严重缺少的情况。人员分布呈现出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知识层次和不同的年龄结构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同时缺少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虽然很多员工都具有一定的经验,但却因知识层次低,掌握的操作方式单一而无法在新环境下逐渐适应,因此降低了基础公路部门相关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了公路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员工分配分散,工作流动性时有发生
公路本身具有的面积广、线路长和需要养护点多等特点使得公路养护人员不得不分配分散,导致在管理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由于养护人员在机械化和专业化等技术方面的提高,逐渐出现了跨地区、跨段等作业情况,这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程度。
(三)人员录用受限
相关管理部门对新应聘员工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必须是本单位优秀职工子女、专业退伍军人、毕业于交通院校的大学专科生或者是应届大学生。对于这种控制要求,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编制人数的稳定,但却因此而错过了在人才市场中选拔很多具有专业技术和相关经验的人才,同时,因大部分优秀毕业大学生不认可去基层工作,而导致人才严重流失,约束了公路事业的发展。
(四)部门内部缺少奖励机制,竞争不强烈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不仅能够保持优秀员工的工作主动性,而且能提高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但是目前的基层公路管理部门激励机制明显不足,而且缺少员工之间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三、改善基层公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部门的相关管理工作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完善,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需要全面改革创新。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改善措施。
(一)增加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和管理
将个人与部门整体连接起来,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受益。不断加强人员的开发和管理工作,首先,加强员工的培训机制。不仅给员工组织工作,而且还要帮助员工根据自身状况和部门的目标做好长期职业规划,并为员工开展各类培训,使其发挥自身的才能,做到不埋没人才。根据不同岗位还要开设不同的培训班,因此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学习能力,进而为公路部门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对于日常工作管理制度要不断进行完善,像奖励、选拔、培养、定薪等方面都要保证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使员工的利益受到保护,营造一份良好的制度环境,进而推进员工和部门之间同步发展。
(三)合理进行人员分配,不断引进技术人才
其一,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才,要重点培养,给其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给予更多的发展平台。其二,摆脱传统人员进出的主要渠道限制,面向人才市场等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型人才,并不断鼓励人才创新,根据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分布人员的结构设置。
(四)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创建激励体系
主管人力资源的部门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那么只有建立相关的激励体系,才能有效的完成首要任务。对于工作突出的职工应该采取相应的奖励方式和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够使得员工之间产生竞争力,由被动工作变主动,进而促进公路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确保交通运输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公路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定要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激励体系,有效发挥复合型人才在公路部门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和经济顺利发展,提高公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劳君燕.浅谈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11(17)
[2]刘细茂,秦旌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