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2024-06-11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通用12篇)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篇1

摘要:新的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四项变动:增加了社会要求、素质、品质等内容, 将培养目标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改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有必要对这些新变动作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关键词:本科,会计学,培养目标,解读

教育部于2012年10月正式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 (简称“2012版”) , 与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1998年) 》 (简称“1998版”) 相比, 做了许多调整改革, 其人才培养目标更为凸显。其中, 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我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现就此谈谈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培养目标变动差异

2012版与1998版相比, 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动 (见表1) :

由此可见, 新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动有四:增加了社会要求、素质、品质等内容, 将培养目标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改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解读

(一)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

高等学校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才已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其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为此,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将金融财会列入12大经济重点领域, 将会计人才列入专业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队伍。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 就是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就是能就业、就业质量高的人才。2013年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指导的全国会计实务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程 (简称ATEP工程) 正式启动。该工程致力于为会计行业培养具备扎实技能的实务型人才。

(二) 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

1.人文精神。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包括人性、理性、超越性。会计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与有关利益方沟通、质询与解释, 对于新出现的经济业务需要进行思考、分析与推理, 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需要做出判断等等, 因此, 会计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 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 要在工作中体现出会计工作的知识含量。这就要求每位会计人员要自觉自愿地学习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通识性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素养, 开阔视野, 增强识别与判断能力,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科学素养。国务院2006年3月21日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指出,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包括数学、经济学基础、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交际和文化修养, 还应掌握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

(三) 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现代会计人才应当具备诚信品质。诚信, 即诚实守信。以真诚之心, 行信义之事, 待人处事要真诚、老实、讲信誉, 言必行、行必果,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朱镕基同志说, 高等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典范, 要“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要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8项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内容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四)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1.应用型会计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 在资金往来结算、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投资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农村经济理财、财税协管、仓储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因此, 我们认为会计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独立实验课程、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2.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 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才。经长期实践后, 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 还应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 其具有多才多艺特点, 能够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校教育应注重知识复合。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应当注重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复合:一是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 要求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公关学、交际学、贸易学、金融学、税收学、语言学 (外语) 等在内的基础知识与一定应用能力, 并凸显某一方面技术知识基础 (如工业技术基础、农业技术基础、医学技术基础等) ;二是管理学科内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要求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资产评估等知识, 并熟悉某一技术管理 (如工业技术管理、农业技术管理、医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等) ;三是会计学科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 体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即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等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熟悉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国际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些是会计人员从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也是为会计事业服务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蒋葵, 彭琳, 方圆.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J].会计之友, 2010 (3) .

[3]章道云, 等.高等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M].北京:中国原子出版社, 2012.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篇2

对会计核算的财务分析而言,如何用各项指标去评估和分析一个企业的状况是其本质所在。期间,统计学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财会人员提供方便,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下面以财务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因素分析法为例,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的因素分析法,简单来说,就是应用相对比较数学化、比较抽象化的方法,在某一经济因素(当然并不仅仅局限经济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一经济指标进行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的考察,笔者认为,此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先是要确定本企业在这次研究中需要分析评估的指标,然后再根据刚刚所确定的影响该指标的各因素的方向和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计算出相关结果即可。

因素分析法作为现在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企业会计的财务分析方面的应用更是非常普遍。在会计财务分析中,我们需要将统计学中,较为优秀的、领先的方法予以具体化、实用化,使之与现代会计中无法解决的、比较复杂难以处理的问题相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真正体现会计学与统计学两者相互联系的优越感与时代感。当然,统计学中除因素分析法外还有许多与会计学相联系的方法,比如平均数法,相对数法,长期趋势分析法等等,它们都是应用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所以数据的真实性、高精确度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会计学中的财务方面恰好以提供真实的、可靠的数据为基本前提。由此可以知道,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广泛的、实用的工具,在与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的时候,两者都将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个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二、在财务管理方面,探究相关的会计和统计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与统计分析这两门应用型的学科也得以不断丰富壮大,并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现代的财务管理在原有定义基础上,对一些企业的投资、融资、现金流量、资产及利润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统计学也在飞速发展,不仅在企业的现金流的数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其他方面分析时也起到了经营管理的作用。如今,统计的方法在财务管理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也愈来愈地被应用其中。苛刻的条件必然就有严格的要求,对财管知识的了然于心,仅仅只是第一步,必须能运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对相关的会计处理进行加工和提炼,以达到高效的标准。

例如,在某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存货的发出会计处理,其采用的移动平均法、算术平均数法,究其本质而言,这几种方法都是源于统计中平均数的概念,在成本会计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一企业的经济状况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其次,对于管理会计中,庞大的财务数据,应用统计学的相关与回归分析中的知识与方法,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出谋划策,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光明的蓝图,从而为企业日后的经营规划奠定基础。

三、在金融预测方面,探讨相关的会计和统计

当代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谓之快,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如果想在竞争日益残酷的现状下得以生存,必然要转变一些传统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因此,公司的金融方面的预测尤为重要。财务预测,既是对公司自身的、未来的财务状况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估,又是对公司所处的这整个活力市场进行预测。在一个公司的内部,财务人员往往要根据本公司现有的历史数据,充分结合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在这期间必然要用到统计学的许多方法,两者加以整合,才能更好地达到财务预测的标准,进而使企业内部资源更好地调配,使企业走出低谷,迈向成功。

统计学中的大多数方法和理念都可以在财务预测中得以体现。如单变量分析、风险指数模型,多个判别分析,条件概率模型等,这些古典的统计学思维,不得不说大大推动了财政预测的交易速度。就以大家较为熟悉的条件概率模型为例,来简单地阐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条件概率模型的本质:它们都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率函数的基础上,往往比较常用的是最大似然法。一般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参数满足两组之间的协方差多元正态分布。这样在同等条件下,比财政预测的较为简单直白的线性模型分析,具有较宽范围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财务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合,也在某一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率。没有统计方法的渗透,任何财务分析的结果都将是苍白无力,难以使人信服的。

四、结语

总之,会计和统计是两个难以相互割离的话题学科。人们常说,会计中有统计,统计中也有会计,这话一点不假。从最近这几年来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会计学与统计学的飞速发展,两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日益密切,无论是统计学在上面所探究的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和财务预测这几个与其结合相对较多的方面,还是在企业信息化要求下统计学的应用,都彰显了会计学与统计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篇3

手,确立了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并就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沿用的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模式,还没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特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模式,因此,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基本模型。首先本文论述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上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最后,笔者从紧跟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会计课程中重复的内容、会计电算化技能课程中加强“EXCEL”训练、课程设置与社会的融合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课程设置实践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即所学专业与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适应社会需要,然而从我国历史来看,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沿用的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模式,还没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特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与实际工作中的实际能力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从而使市场上出现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会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拟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所关涉的问题进行探索,以期能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从笔者搜索的中国期刊网的有关论文来看,现阶段对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还无人问津,只有王宏在《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浅探》一文中提出四个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保证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知识经济对会计课程设置的影响;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掘教师、学生双方面的智力资源,进一步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①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满足上面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再加上以下两个原则。

1.1 满足“谁用、能用”的原则。“谁用”指的是所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应用型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和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单位计划、供应、销售、劳动部门等业务部门从事核算、统计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工作,同时在财政、金融、税务审计机关从事相关助理工作,而在这些工作中需要涉及到会计、税收、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需要给予相应的考虑。“能用”指的是一旦被用人单位录取就马上能适应工作岗位,很快进入角色。“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界目前对高校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有90%的企业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其中40%的单位愿意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而不愿意直接接受会计本科毕业生。这些企业中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为3个月的占40%,半年以内的占34%。”②这说明现在很少再有企业愿意花大力气在人力资源的长线培训上,他们往往希望员工能在进入企业之前就是熟手,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成本。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还需要采取暑期短训、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1.2 先进性原则。由于会计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实践。并且客观的经济活动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实践的变化,会计实践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会计教育进行相应的跟进,以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而且能够解决社会和行业发展当前及今后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要将代表当前社会会计发展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准则传授给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改变课程设置的内容。比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中小企事业单位都追求高效率,从而使会计实践中出现了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使用,进而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以及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以及与其相近的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

2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是各个专业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形代数、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毛、邓、三”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与军训、形式与政治教育、文献检索与应用等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英语读、写、听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意识以及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及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的能力。

专业理论课包括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初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会英语、税务筹划等课程,专业理论课是属于专业形成必须具备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强调整体优化,具有原理性、理论性等特点。

专业技能课主要是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技能型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会计技术的能力。

专业实践课主要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实践周等课程,其中实践周的开设和执行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走到企业实际工作当中去实践,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最好是通过收集企业的实际原始资料,要求学生从原始凭证开始到会计档案的保管的整个流程都仿真企业的会计流程进行训练。让学生一毕业就能有实力参与就业竞争中。设置专业实践的目的是帮助会计理论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课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选修课主要包括电子商务、证券投资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选修课一般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而开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的形成。

同时笔者认为随着一系列的财务丑闻的出现,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较为普遍。其中原因较多,但是各种形式的失真会计信息都是出自会计人员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该引起会计教育界的重视。在美国“从2002年起美国的会计师州委员会全国协会(NASBA)的教育委员会强调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③。并且,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相关会计教师对上海区域进行的一次关于现行会计本科教育发展内容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在会计人才应注重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给本科教育的建议依次是:专业知识最为重要,占30%;职业道德排序第二”④,从而可以看出会计职业道德仅次于专业知识,也说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将会计职业道德融合到财经法规课程当中,或者每学期举行会计职业道德讲座,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3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调整会计课程中重复的内容。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重复的内容较多,因此要调整会计课程重复的内容,比较常见的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中都有货币时间价值、存货管理、短期投资决策等内容。调整的方法是将货币时间价值和存货管理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进行讲解,将短期投资决策等内容放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进行讲解。

endprint

3.2 在会计电算化技能课程中加强“EXCEL”训练。 “EXCEL”不管在财务的工资计算中,还是在其他相关数据的统计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用,笔者曾经协助一家物业公司整理以前年度账,而在整理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笔者所作的工作基本上是对数据进行统计与筛选,这些其实都是EXCEL的操作,同时该公司的财务经理认为对于某些公司而言会计其实就是EXCEL的运用。虽然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但是这至少也是说明了EXCEL在会计中运用的重要性。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对EXCEL的操作,满足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而据笔者了解的多所高校会计专业中EXCEL的操作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涉及到,并且也没有加以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开设一门电子表格运用课程。

3.3 课程设置与社会的融合。美国著名的卡内基督学促进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大学与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陈迹;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也正在产生急剧的变化;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⑤发达国家应用型院校甚至设有由诸如社会工商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全面负责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⑥因此我们国家应用型会计本科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即在课程设置上与社会近距离接触。应尽可能经常性吸收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尤其是校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并且从事会计工作或相关工作五年以上),协助制定和修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而使会计教育和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在教材的建设上,由于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3.4 紧跟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也不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一般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企业认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或者“需要”的课程以及满足职业学校需要的人才的课程。

注释:

①王宏.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浅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年第3期:39-40.

②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月:27-28.

③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6月:60-65.

④应淑仪,张海霞.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11月25日:92-96.

⑤杨克泉,吕立伟.应用型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119-121.

⑥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42-44.

参考文献:

[1]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

23(1).

[2]侯铁锋.新世纪会计本科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商业经济,2007(4).

[3]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6).

[4]高秀兰,李雅丽.地方高校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篇4

一、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应用现状

研究表明, 案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有显著作用。目前, 这一方法被大多数会计学专业的教师所普遍接受。但是, 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 教师唱主角,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近年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质疑。宁波大学商学院的调研报告显示, 41.20%的学生认为在会计学的教学中教育方式呆板;在教学方式中, 只有10.58%的学生选择由教师讲解[1]。这说明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早在1990年,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就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是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即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不再是“授人以鱼”, 而应是“授人以渔”。

(二)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不明显

在宁波大学的调查中, 有28.38%的学生选择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 居所有教学方式之首, 同时在作业类型的选择中, 分别有33.13%、28.77%的学生选择了实务模拟和案例分析[1]。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有了很大的认知和预期, 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但另一调研表明, 在我国, 有近8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很重要, 但只有15%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感到比较满意, 感到差和很差的比例为27.8%[3], 这表明当前的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效果不明显。

二、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存在的不足

1. 实践能力不足, 缺乏社会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好坏, 与教师的业务能力、实践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宁波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6.47%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差[1], 说明当前对提高教师实务操作能力的呼声较高。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受目前我国高校进人机制的影响, 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校门”到“校门”, 本身的实务操作能力就欠缺;另一方面虽然各高校有其人才培养措施, 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教师很难深入企业, 导致其实践能力不足。

2. 概念不清, 将“举例子”与案例教学混淆。

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证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先举例, 再引出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或先阐述概念、原理, 再举例说明,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俗称“举例子”, 它是讲授法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与“举例子”在教学形式和目的上存在很大不同,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与举例子中的“例子”也存在本质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教师将两者混为一谈。

3. 准备不足, 对案例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

合理的组织是案例教学法有效展开的保障。但在教学中, 由于准备不足, 教师往往对案例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如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比例把握欠佳、忽略了案例分析的总结阶段等。

(二) 作为案例教学主体的学生存在的不足

1. 知识面窄, 各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缺乏融会贯通。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难度较高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 同时要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了解,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由于会计案例往往涉及会计政策的选择、税务、财政法规等方方面面,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不同课程的知识点, 还要求各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但学生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使其知识过多地停留在书本上, 各知识点之间缺乏连贯性, 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2. 缺乏积极性。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案例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呼声较高, 但普遍存在积极性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在高校教学中, 普遍采用合班上课, 在案例教学时间一定的情况下, 每个学生都发言的概率较小, 对于积极准备而没有发言的同学而言, 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另一方面,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惰性的影响, 浑水摸鱼, 存在“搭便车”心理, 对案例教学缺乏积极性。

3. 学习态度欠端正。

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主要是给学生赋予某种虚拟角色, 如投资决策人、CFO等, 并将其置身于某种仿真的财务状态中。这种虚拟身份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游戏心理, 往往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时不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经营环境, 导致结论可行性较差, 对策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三) 案例教学客体案例本身存在的不足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客体, 案例质量的高低与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息息相关。在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教学中, 案例的选取应紧贴现实生活, 体现时代特征;紧贴教学内容, 符合教学要求。但在教学中高质量的本土化会计案例缺乏。有的案例陈旧过时, 时效性差;有的案例综合性不强, 各知识点联系不紧;有的案例要素齐全了, 却启发性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提高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 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1. 加强锻炼,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 拓宽进人渠道, 多途径发展师资力量。如聘用一部分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或长期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人员来担任实践课课外指导老师。其次, 多渠道培训教师。如通过选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学习, 严格区分案例教学与“举例子”;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事务所调研等, 多渠道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 精心准备, 有效组织会计案例教学。

课前精心准备, 是会计案例教学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首先, 合理安排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 力求站在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角度来平衡案例教学法和讲授法的使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由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要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故本科阶段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高年级学生优先于低年级学生;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 以传授规范性的技能为目的的课程, 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 宜以讲授为主;对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如财务分析学、审计学等, 宜以案例教学法为主, 讲授为辅。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使理论讲授与案例运用相得益彰。其次, 教师在展开案例教学法前, 应先将案例研究透彻, 只有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组织讲评时才能正确引导, 掌控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最后,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 在案例分析中唱主角;也不能放任不管, 任学生洋洋千言, 离题万里。教师作为整个案例分析的“主持人”, 应对整个教学过程收放有度, 使整个案例教学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路线, 提升案例教学效果。

(二)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 在会计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 是对教学方法的一次改革, 这势必要引起成绩评定方法的变革。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 教师不应忽略实践环节的成绩。由于案例分析往往分组进行, 这就为团队互评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契机。团队成员对案例分析过程中自己及其他成员所做贡献比较了解, 团队内部的成绩评定结果也就比较客观、公允。期末成绩由考试成绩与实践成绩组成, 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以有效抑制“搭便车”现象。

2.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 应注意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时, 应将授课内容与我国处于变动中的最新情况密切结合, 向国际化方面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体现理论教学的时代特征;同时注意各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时, 能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3.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能将学生置于仿真的企业环境中, 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沙场点兵”, 从而学会在动态的环境下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 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仿真环境,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责任心, 将学生的游戏心理拒于案例教学的大门之外, 这对于提高案例分析结论与对策的可行性、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 精心筛选, 修正、优化会计教学案例

1. 建立激励机制, 优化案例供应源。

针对会计教学案例质量不高的现状, 一方面, 各高校可建立校际合作, 共享会计案例资源;另一方面, 可鼓励会计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自行设计、编写会计教学案例。但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从源头上保证教学案例的质量。

2. 遵循实用、典型原则, 精心筛选教学案例。

会计案例的筛选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原则。会计案例的内容应以企业实际财务活动为主体, 每类案例都应能充分运用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 对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评价, 以便认识企业财务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建立会计教学案例库。

会计案例库的建设, 是本科阶段会计学案例教学发展的长远战略。在案例库的建设中, 案例的取得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获得、教学团队自行撰写设计或从国外引进, 无论是何种途径, 均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并随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发展变化, 及时对案例进行更新。

参考文献

[1]刘梅娟.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7 (12) :60-61.

[2]黄梅.案例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阻碍与建议[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8 (3) :47-48.

会计专业独立本科 篇5

(独立本科段

课程代码:10199)

选题说明:

1. 以下题目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写作领域,论文的最终题目要视论文具体内容确定。2. 学生可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并结合自己的专长、兴趣自拟题目。1.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问题的思考 2.“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3.××公司会计报表分析

4.××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探讨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6.CFO与企业价值管理

7.EVA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8.IT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9.IT环境下会计的新发展 10.财务报表粉饰的识别 11.财务分析与企业理财

12.财务分析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13.财务腐败的生成机制及治理 14.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15.成本动因及其应用

16.成本控制思想的变革及方法应用 17.次级债危机与风险管理 18.存货控制的新理念及其应用

19.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夺问题研究

20.大股东掏空行为规制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21.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的深度利用问题 22.独立董事制度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23.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 24.对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5.对建立我国会计目标问题的探讨 26.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思考

27.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思考 28.对完善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体系问题的思考 29.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30.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与方式 31.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32.公司并购前后绩效对比研究 33.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及防范 34.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辨析 35.公司偿债能力分析新探 36.公司估值案例研究 37.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8.公司价值衡量指标比较与分析

39.公司收益质量及其会计问题研究 40.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新探

41.公司治理准则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2.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关系探讨 4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纳税筹划之关系探讨

44.关于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方法的探讨 45.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的探讨 46.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7.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48.会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49.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50.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研究

51.家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2.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 53.论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及其发展 54.论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 55.论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56.论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 57.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58.论企业依靠信息系统来保持和增强其竞争力 59.论企业增长能力分析

60.论新公共管理与政府会计改革 61.论信息技术与会计革命

62.论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的再融资行为 63.论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改革

64.民营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65.内部控制规范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66.批量资产评估方法探讨 67.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

68.企业筹资决策相关问题探讨 69.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 70.企业融资成本问题探讨

71.企业如何构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72.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问题探讨 73.浅谈IT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内容

74.确立公司资本结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5.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探讨 76.77.78.79.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如何加强网络财务的内部控制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现状及对策分析 120.关联交易的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121.股权激励及其成本研究 122.企业重组的会计研究

123.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影响分析 80.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1.试论财务分析与会计分析

82.试论入世对我国资产评估业的挑战 83.试论无形资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84.试论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85.试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及其发展 86.试析我国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与改进 87.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88.完善资产评估准则的思考

89.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90.我国管理会计地位弱化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9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9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风险探析 94.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95.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96.我国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我国政府会计国际趋同问题的思考 98.我国资产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9.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

10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计算方法的分析 101.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分析影响的研究

102.新制造环境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控制模式的思考

103.新准则实施对财务分析的影响探析 104.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变革分析 105.信息技术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支持研究 106.虚假财务报表的侦查技术 107.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探讨

108.中小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109.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现实选择 110.资产评估在我国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11.资产重组与资产评估

112.中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研究 113.会计要素及其结构问题研究 114.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 115.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治理 116.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117.论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118.刍议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119.改进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思考

124.所得税准则与公司税收筹划 125.报表合并及其信息表征

126.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及其改进 127.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128.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政策规范及其选择 129.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管制问题的思考 130.新会计准则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131.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132.试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 133.论会计监督的现状与改进

13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若干问题的探讨 13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的探讨 136.浅议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137.浅议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 138.关于会计报表调整问题的研究 139.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管制的探讨 140.新所得税法下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141.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运行模式研究 142.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研究

143.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144.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分析 145.浅谈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146.反倾销背景下会计管理问题的思考 147.会计信息的披露及有效性的探讨 148.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 14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 150.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151.浅议谨慎性原则 152.浅谈会计国际化

15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探讨 154.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 155.资产减值的探讨

156.关于资产负债表重要性的探讨 157.试述每股收益的计算与列报 158.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对策探讨 159.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160.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中若干问题探讨

161.资产负债观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62.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问题的探讨 16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 164.长期投资决策相关问题研究 165.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应用 166.新制造环境的变化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及应当采取的对策

167.试述降低成本的意义和途径 168.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因素分析

169.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对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170.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171.质量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172.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173.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等效

174.论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 175.如何加强民营企业成本控制

176.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比较研究 177.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问题

178.关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问题 179.谈合并财务报表的解读思路

180.关于合并报表编制程序中的调整问题的思考 18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问题 182.合并财务报表若干实务问题的探讨 183.中外合并报表理论与方法之比较研究

184.企业合并基本会计方法在我国的应用问题研究 185.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抵消程序的几点看法 186.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 187.新旧合并报表规定的比较

188.论公允价值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应用 189.论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90.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制定的思考 191.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差异对中国的启示 192.论合并会计报表的几个问题 19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探讨 194.会计准则超载问题探讨 195.会计信息透明度问题探讨

196.基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97.电子商务会计问题探讨

198.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差异对中国的启示 199.对企业所得税核算几个问题的认识 200.浅谈对所得税会计的理解和运用 201.关于所得税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 202.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 203.审计质量标准及影响因素探析 204.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205.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206.我国审计收费制度现状与原因分析 207.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相关问题研究 208.现代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研究 209.环境审计相关问题研究

210.注册会计师职业教育研究

211.我国企业环境审计若干问题研究 212.现阶段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 213.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问题探讨 214.内部控制披露的探讨

215.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

216.谈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 217.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 218.IT治理风险审计问题研究

219.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保证作用 220.ERP内部控制风险审计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篇6

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学会运用相关经济法律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此。本文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职业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考核方式等,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一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基本是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教学思路缺乏创新,不能很快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加上经济法规本身抽象,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深入思考。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师生交流,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仅能掌握初步理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另外,部分教师虽然选择案例教学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但普遍存在以下缺陷:其一,案例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选择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新颖案例;其二,案例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互动,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该课程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但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师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法律知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对经济法相关知识的掌握无论范围还是深度都提出更高标准,但由于在校期间对经济法相关知识领会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会学以致用,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都无法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考试。

3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薄弱

目前,高校“经济法”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对于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经济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如果离开现实经济生活,单纯死记教材中理论知识而不将之付诸实践,“经济法”课程的开设便失去其基本意义。反之,只有将教材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能力,与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受教学课时、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经济法”教学一直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经济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调研环节,缺乏司法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经济法”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由期末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均没有对社会实践环节考核。这样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笔试考试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特征的记忆和掌握,对于灵活运用能力要求不高,加之法条繁多,学生为通过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虽有案例分析题,但试题占分比例小。这种考核办法违背“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的特点,不能反映学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压抑了学生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在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总分30%以上,而教师多以学生上课出勤率为平时成绩评分依据,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不能做到学有所用,只是空有理论知识。

5教师业务知识欠缺

目前,在各高校从事经济法教学工作的教师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会计类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转而担任经济法的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比较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不能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知识讲解的深度不够;另一部分教师获得了法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切合会计专业的实际,也不能切合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经济法的授课内容与会计专业课内容交叉关系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介绍给学生。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上述“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1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设计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学生更积极主动、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是经济法主要的教学方法,但需注意:第一,审慎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具备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特点,且尽量选择新鲜案例。以体现教材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判和总结,使学生的讨论有结果。第三,案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电视、网络上采集新颖的实际生活案例,如《今日说法》、《每周质量报告》等栏目中的相关案例,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endprint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知识点较多,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中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具体而言:第一,紧扣会计资格考试讲解内容。教师应密切关注每年大纲的变化、紧扣考试大纲把握重点,对每一章节进行精心设计,对于一些重要章节,如预算法、税法、票据法等应安排较多的学时详细讲解,且能举一反三。第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结合。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经济法知识主要是公司制度、合同制度、物权制度、审计制度等,教师应将这些内容重点讲解,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基础。第三,“经济法”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接轨。例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已经包含的内容,那么经济法课程中就可以相应删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已经学习过会计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也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里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创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组织模拟法庭。教师选取典型经济法案例组织学生分角色模拟、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官如何利用法律规定审判经济法案件及庭审程序,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第二,课后布置法律作业。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按要求撰写法律文书或拟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思维,提高经济法运用能力。第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经济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也可与法院经济庭建立实习观摩基地组织学生去观摩,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法律问答公益活动或参加法律援助中心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经济法”课程学活学好。

4注重应用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以指导。笔者建议采用“总成绩=期末考核30%+平时成绩20%+社会实践50%”的计算方法,具体而言:第一,期末考核以案例为主。期末笔试可以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题型,但内容多考核经济生活案例,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二,科学计算平时成绩。教师把学生课堂听课表现、参与模拟法庭表现、撰写法律文书和案例分析报告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判主要依据,主要观察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力。第三,增加社会实践考核。将社会实践成绩折合成50%加入到总成绩里,用成绩考核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给学生将来参加资格证考试和工作打下基础。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要上好经济法这门课,教师除了掌握扎实全面的法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做到:第一,完善知识结构。从事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教师,应当了解会计、税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与会计从业人士交流,了解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科间知识渗透性;第二,教学与科研并进。高校教师只有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要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授课教师才能将大量晦涩难懂的经济法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经济法规内容,掌握经济法核心知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需求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篇7

一、相关概念

1.团队。

学术界对“团队”有不同的定义,共同的观点认为:团队是由不同的人员通过共同协作形成的一个高效的群体。我们认为团队是由一部分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能够合理利用共同体内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每个成员所认可的共同目标。团队不同于群体: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简单结合在一起;团队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组合。团队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团队要有共同明确的目标;二是团队中的成员要通力合作;三是团队中的成员要适当分工;四是团队中的成员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形成凝聚力;五是团队中的成员之间要有有效的沟通;六是团队要有有力的领导。

2.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

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是会计专业本科的全体教师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能够合理利用团队内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和教育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实现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二、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构成

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构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形式,二是内在精神。

1.外在形式方面。我们能够从一个团队的构成形式上直接看到这个团队是如何构成的,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人数构成。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有一个指标,即学校的生师比。学校的生师比要有一个合格标准,详见下表。

(摘自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

由上表可知,在财经院校生师比的合格标准是18∶1,也就是说每18名学生就要有一名教师,这是最基本的标准。对于该指标,从学校整体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但是就某一专业来说,这个指标就有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学生人数比较少的专业,更显得不合理。例如,某财经院校的某个专业每年招收36名学生,在第一年招生的时候,只有一个班(36人),按照生师比18来计算,有两名教师就算合格;大学本科连续招收四年,共四个年级,只要有8名教师就算合格,但这样是否能很好地达到教学要求呢?实践告诉我们这显然是不能的。那么,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人数到底应该如何确定以及其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们认为,教师团队的人数受教育成本与教学质量的影响。由于受教育成本的影响,教师人数过多必然引起教育成本的增加,也会对教师团队作用的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人数过少又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考虑教师人数时,应该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力求成本最低。因此,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最少需要多少教师。这个数额受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一个专业只有一个班的前提下,一名教师在一个学期内最多讲授2门课程,一年最多讲授4门课程,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和科研工作。我们对几所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数量进行了调查,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一般在40到50门之间,因此这样一个教师团队人数最少应该为10人。

(2)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年龄构成。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既要保证教师人数的相对稳定,还要保证人员具有流动性,老教师要陆续退出,新教师要不断加入。为此,要保证教师年龄构成的合理性,在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要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对于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年龄构成问题,我们认为每个年龄阶段的人数最好基本相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团队的稳定。至于每个年龄阶段的跨度具体应为多少,则受教师人数、教师的工作年限和教师团队的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影响。例如,假设每位教师都能工作30年,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需要10名教师,为保证该团队的稳定性,最好是以3年(30÷10)作为一个年龄阶段,也就是这10名教师的年龄最好都相差3岁,形成一个等差数列,这样随着老教师的退休、新教师的加入,该团队中教师的总人数没有变化,实现了教师团队的动态稳定。

(3)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知识构成。在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里,每位教师的知识是整个团队作用发挥的基础,因此每位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全”与“专”的结合。“全”是全面,即教师要对会计专业的全部课程要有全面的了解,要知道其所讲授的课程在这个专业中处于什么地位,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什么联系;“专”是教师对所教的课程要专,也就是其对所讲授的一门或两门课程要非常熟悉,最好做到不看资料也能流利地讲出来。

例如,作为《基础会计》的任课教师来说,他要熟悉《基础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清楚哪些知识应在《基础会计》里讲授,哪些知识应在其他课程里讲授。在《基础会计》教材中的“企业生产过程的核算”这部分内容,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问题,而什么是增值税、如何计算增值税等则是《税法》、《税务会计》等课程中的内容。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涉及增值税问题的时候,只要给学生做简单的解释就行了,但要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应在《税法》、《税务会计》等课程里进行深入学习,这样给学生留有疑问,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4)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学缘构成。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学缘构成就是这个团队的教师是由什么专业的人员构成的,教师的学缘构成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学方向的学生侧重于熟练掌握企业会计的决策、管理技能,成为能够担负重任的高素质会计管理人才。按照这个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就要保证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学缘构成的合理性。

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专业应该以经济管理类为主,还要涉及其他学科,做到各个学科的综合,形成一个合理的学缘构成。例如,讲授《经济法》的教师最好是法律专业毕业的,并且有过实践经验。如果是专门研究经济法律问题的律师,则其既有一定的理论,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其在讲授该课程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我们对一些财经院校会计专业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多数是会计专业毕业的,涉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很少,这些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但对其所讲授的课程研究得不够深入,能做到“全”而不能做到“专”。因此,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学缘要广,应该由不同专业的人员构成。

(5)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学历、学位构成。教师的学历是指教师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是教师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教师的学位是教师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教师的学历、学位能够体现教师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反映教师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上要比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的教师高。为此,在不考虑成本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认为会计专业本科教师的学历、学位越高越好,一般情况下要达到一个最低要求,这个最低要求应该是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所提出的合格指标(见上页表)。由该表可知,在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里,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得低于30%,这是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学历、学位构成的最低标准。

(6)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职称构成。教师的职称是教师的专业技术、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等级称号。一般来说,教师的职称越高,其专业技术与学识水平就越高,工作能力就越强。在大学里,教师的职称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等级。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职称构成应该达到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所提出的合格指标(见上页表)。由该表可知,在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包括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得低于30%。在达到合格标准的情况下,教师的职称构成应该合理,最好每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基本一样,以保证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动态稳定。

(7)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教师的研究方向构成。教师的研究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作为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他们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考研,二是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工作,但多数还是选择后者。教师的研究方向也有两个选择,一是从事理论研究,二是从事实践问题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事理论研究的比较多,而从事实践问题研究的比较少。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至少是研究生学历,其在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除了在本科学习阶段有过模拟实习以外,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

我们通过对部分财经院校会计专业任课教师的调查发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尽管都取得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甚至取得了会计中级职称,但他们大多没有到企业从事过具体的会计工作;《审计》课程的任课教师尽管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但也没有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过审计工作。教师按照书本来授课,内容枯燥无味,这样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会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在学校里学得很好,考得很好,结果到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学的与用的有很大的差异,难以适应工作。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有意见,对我们的教育有看法。

因此,教师团队中既要有从事理论研究的教师,也要有从事实践问题研究的教师。从事实践问题研究的教师,应该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过相关工作,并对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教师,应该研究该学科相关理论的变化,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先进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这样,学生在向这个团队中的教师学习的时候,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学到了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

2.内在精神方面。

内在精神是一个团队能够凝聚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核心。它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团队中的教师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它具有凝聚功能,引导团队中的教师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它具有激励功能,激励团队中的教师自觉地要求进步;它具有控制功能,控制团队中的教师的个体行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要有明确、具体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为团队中的教师导航。团队中的教师知道他们的任务,能够明确他们努力的方向,为团队的发展提供动力,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2)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的全体教师要在适当分工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分工要有利于教师个人知识的提高,合作是教师之间的协作,通过合作要实现“1+1>2”的效应。

(3)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的教师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形成凝聚力。

(4)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的教师之间要有有效的沟通。

(5)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要有有力的领导。

三、构建高效的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建议

如何构建高效的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根据上面对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构成的研究,我们认为要构建高效的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形式上合理的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

由上文可知,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外在形式包括教师的人数、年龄、知识、学缘、学历和学位、职称、研究方向七个方面,对这七个方面的构建主要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个人的影响。

(1)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要制定政策以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作用,这是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构建的关键环节。学校管理者只有深刻认识到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作用,才会主动去熟悉团队构成的相关问题。其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该团队的形成,这些政策包括人力资源政策、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奖金福利政策等。通过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在人员引进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师的人数、年龄、学缘、学历和学位等问题,使其满足团队构成的要求;改革教师职称评定政策,使得教师在进行研究时注重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利用奖金福利政策,促使教师更新个人知识,以达到团队对教师个人知识的要求。

(2)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第一是要学习相关理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到“全”;第二是要深入研究所讲授的专业课程,要做到“专”;第三是要主动将所讲授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即教师应该主动走出学校,深入到社会去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再用实践指导理论。

构建一个在形式上合理的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这个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注重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内在精神的培养。

团队的内在精神是团队构建的核心,一个在形式上合理的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团队的目标,还要注重团队内在精神的培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可以由全体成员共同制定,也可以由部分人员制定,但目标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还要为团队全体成员所熟知。

(2)要对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中的全体教师进行适当的分工。这个分工就是安排某个教师讲授哪门或哪几门课程,在安排时要考虑该教师的个人兴趣。

(3)要促进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内教师之间充分沟通和协调。团队内教师之间由于价值观、性格、处世方法等的差异可能会产生各种冲突,导致教师之间的关系陷入紧张局面,甚至出现相互敌视等影响团队凝聚力的情形。为此,引导教师调整心态和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团队。

(4)在团队里选拔优秀的领导者,最好由团队成员共同推荐。

会计专业本科教师团队内在精神的培养,这个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团队发展中逐渐有意识地培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等.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篇8

一、引言

人才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是不断增值的资产。面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企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财经类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摇篮,其会计本科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会计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而后者又对社会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影响。就当前的现实来看,财经类院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目标不一致,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要求等,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化的浪潮中,会计教育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财经类院校更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会计人才。

二、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国家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很多财经类院校也指出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系统的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较为宽泛的人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会计执业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在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与理论、审计鉴定、财务与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外,大部分需要到企事业从事会计工作,更需要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财经类院校应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基本思想,培养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才兼备、能够胜任会计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的人才为改革目标。

(二)课程体系亟需完善

当前,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但还很少形成完善的体系,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缺乏应有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部分重要的知识在课程安排中很少涉及。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在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很多财经类院校都指出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各种性质的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特别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国际准则,而关于准则的讲解和应用很少在会计本科中开设,以至于很多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不知道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讲述什么内容;再如,会计诚信方面的课程开设的也不多。据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高等院校48位会计教授的问卷调查结果看,有56.75%的教授回答他们所在的学校没有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即使有部分学校开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一般也只是流于形式,以应付“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等考试而已。为维护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遏制财务舞弊发生,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在高校大力宣传诚信教育,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使他们在工作中能保持基本的职业底线。(2)部分课程的课时安排欠合理。例如,会计学专业基本都会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但是基本都是安排一个学期一周3-4课时讲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很复杂,由于课时较少,内容面面俱到较困难,以至于出现很多内容没有讲述或者内容讲述很多但学生基本都没有掌握的现象。(3)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从会计课程体系来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课程中实践课时远远少于理论课时,比例偏低。并且,很多院校由于扩招,教师和学生资源不能很好配比,使得很多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担任专业实习课程,教师都没有实践经验,如何教授学生实务操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至于很多实践课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在会计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这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各高校都增加了实验教学或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但从总体上看,大学会计教学方法仍显单调、呆板,很少采用案例教法、问题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向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成为最高要求和目标,没有给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例如,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对于案例的分析却“一言堂”,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同时,高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象,老师几乎是从头讲到尾,没有留出任何内容由学生自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这样老师上课很累并且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化。特别是会计准则的变化相当快,如果一味强调接受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会计的专业特性。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很难培养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会计人才。另外,考核方式单一也是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单一的闭卷考试十分呆板而僵化,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关,甚至获得高分。这样的成绩不仅不真实,而且还挫伤了学习刻苦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德智合一”的教学观念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朱镕基同志在担任总理期间,先后两次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这确实是对正在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担任工作的人员提出的警示,但更是对财经类院校会计本科教育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现实意义。纵观近年来我国的东方锅炉、蓝田股份、三九药业、猴王、黎明股份等企业会计造假的违规事件,造假违规者不乏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的高级会计人才,其精湛的专业技能被用来钻法律的空子,其后果是不仅给国家、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而且也给自己的人生铬上黑印。究其原因,是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主动或被动参与制假。为此,财经类院校在为国家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纪教育等纳入教学计划。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会计人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使在校学生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切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高校只有树立起“德智合一”的教学观念,本着为社会培养“有才有德”的专业人才,才算真正履行了作为教育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积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财经类院校作为会计本科高级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大量的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会计人才,同时会计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孟焰,李玲(2007)通过业内人士调查指出,能适应新市场环境的会计人员应当是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会计人员应重视自学进取的能力。只有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邵瑞庆,刘睿洁等(2008)从探讨会计人才素质的角度也提出了会计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知识素质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在开设一些基本课程同时,应当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将下列一些课程深入且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会计职业道德》、《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其指南》、《会计制度讲解》等。并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与会计信息有关的新闻和案例,穿插在会计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会计工作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约束下的经济核算活动,它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客观、真实、准确、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为促使学生在从业前养成遵纪守法的会计职业道德习惯,高校还应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相关的会计教学之中,把遵纪守法意识纳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出德智并重的高级会计人才。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难且很重要的课程,应该多安排一些课时来讲解,例如《高级财务会计》,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一些知识,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审计能力的培养 篇9

审计胜任能力是指审计人员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 它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包括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审计胜任能力, 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并贯彻实施。

一、审计学教学内容方面

审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培养审计胜任能力为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归宿, 以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为基础。笔者在审计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界定、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试图对传统审计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 教学内容的界定。

审计环境的变化, 以及审计三大分支———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蓬勃发展, 为培养学生的审计胜任能力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因此, 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界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审计胜任能力这一目标为指引。笔者认为, 非审计专业的会计专业本科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主, 因为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可以说是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基础。同时, 还应从审计流程与审计侧重点上对比介绍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 使学生在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 熟悉国家审计的流程与内部审计的流程, 以适应不同类型审计执业的需要。

2. 关于“审计模拟”。

审计模拟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审计模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 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掌握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更好地熟悉审计流程, 形成审计思维, 具备审计专业人才素质, 以便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审计工作。目前非审计专业的审计模拟教学还很不成熟, 所以, “审计模拟”教学应列为审计学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这一部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有两个:一是模拟实训资料做到仿真;二是除了手工审计的模拟训练, 还应有适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模拟, 即审计软件应用。

3. 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以美国的安然与安达信事件、中国的银广夏与中天勤事件为代表, 引发了会计、审计的诚信危机。社会呼唤诚信, 职业道德教育成为审计专业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审计学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 让学生学会专业操守管理。比如, 通过分析讨论审计法律责任和审计质量控制正反两方面的案例, 教育学生维护公众利益,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客户信息保密;强化道德风险意识等。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无常, 后续教育是审计人才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法宝, 因此, 还要培养学生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二、审计学教学方法方面

1. 教学模式的转化。

审计工作实务性较强, 审计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重理论, 轻实践”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提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审计学教学新模式———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习三位一体, 并探索了实行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

胜任的审计专业教师的培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审计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 审计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还要经常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等进行调研, 参加审计实务工作, 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来校做讲座, 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审计学教学案例的编撰。以审计实践资料为基本素材, 提炼出符合审计学教学规律的经典案例, 将审计理论融于案例之中, 通过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 总结归纳理论。审计案例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 培养其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校内模拟实训资源的构建。模拟实训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审计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创设仿真的审计执业氛围, 模拟实际工作情境进行训练, 其中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是开发与创建仿真的审计模拟实训资源, 包括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资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 (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 、全套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软件教学版等。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选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 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审计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 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操作如下: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大学四年级上学期, 相关专业课程已开过, 审计学课程正在进行中, 可以组织学生分批下到实习基地观摩“审计”, 并同校内“审计模拟”相结合, 这个阶段, 让学生对审计实务边学习边比较边体会, 强化审计意识;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 组织学生, 尤其是对审计感兴趣的学生到审计实习基地实习, 作为审计小组的一员参与审计工作, 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审计实务经验, 为其就业各种审计岗位铺路。

2. 审计理论逻辑化。

各项审计理论之间即独立又相关, 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应探索并遵循审计学科的内在规律。以“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为例, 审计重要性理论要求审计工作应识别重大错报, 而不用关注不重要的错报, 但审计实践中会有重大错报未被识别出来的可能, 这就出现了审计风险。将审计重要性理论导入审计风险理论的教学, 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这两个审计理论。如果单纯地分别介绍审计重要性理论与审计风险理论, 就不利于学生理清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枯燥的理论形象化。

审计学理论性较强, 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所以在教学中应力求使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比如, 关于审计准则的作用, 将其与学生守则做一类比, 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

4. 课件 (CAI) 精心制作、适当运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的革命, 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它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 笔者对运用多媒体课件别有一番体会: (1) 并非每节课都适合应用课件, 不应为课件而课件, 运用课件应因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 (2) 课件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把电子讲稿搬上屏幕, 需要精心设计并制作, 以最大限度发挥课件的功效。 (3) 课件应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主开发或参与开发, 使其更加适合教学需要。 (4) 课件不一定非得用多先进的软件来开发。在授课教师没有能力驾驭高级软件的情况下, 应用PowerPoint, 精心设计也能达到实用效果, 且操作简便。课件如果过于复杂也是不利于推广应用的。

例如, 对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追踪审计的案例”, 就可运用课件, 因为较新的相关审计结果公告不太可能出现在教材中, 所以, 利用“链接”功能把“审计结果公告”展现出来, 加深学生对审计作用的印象, 省时省力。

又如, 讲授“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 就可运用Power Point开发课件。利用“进入”功能把板书不可能呈现的内容———各项审计目标的具体内容, 一一展现出来, 并与管理层认定相对应, 加深印象, 然后再利用“退出”功能把这些具体内容移开, 使屏幕上只剩下各项目标的关键词, 要点突出, 便于学生掌握。

5. 课堂学时的扩展。

审计学课堂教学学时毕竟有限, 应采取其他形式加以扩展。具体措施如下: (1) 设计课程总体思路, 对于一些浅显的易理解的审计理论, 比如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计划, 布置思考题, 让学生课前自学, 然后课上简单总结, 解答学生的疑问, 从而使审计课堂教学资源合理分布到重点与难点问题上。课堂上把典型与重点内容讲透, 对于要点相近的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例如, 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中重点讲授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的审计, 引导学生形成对这两个项目的审计思路, 而对于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等项目的审计, 则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审计思路, 自己课下阅读、思考, 这样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 增强其发展后劲。 (2) 利用网络 (如QQ群、校园BBS等) , 师师、师生、生生间在线答疑解惑与讨论, 弥补课堂学时的的不足。 (3) 通过校外审计基地实习来拓宽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

三、审计学教材选择方面

目前很多审计教材, 比如较为权威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唯审计准则为导向, 而审计准则是指导执业的行为规范, 其思路是不适合审计学教学的。还有一些审计教材则是简单的会计加审计的模式, 先讲“会计如何规定”, 然后再说“审计‘会计’是否正确”, 而没有涉及“如何审计”。这种思路显然无法实现审计能力的培养。另外, 市场上的教材良莠不齐, 甚至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不乏错误百出者。因此, 笔者认为, 审计学专业教师潜心研究, 按照审计学的学科规律和教学要求,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审计的影响, 自行编撰适用的审计学教材, 是个很好的选择。而且, 审计学教材不仅要有课堂教材, 还应有配套的实验教材、教辅资料、教学参考 (教师用) 。

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企业管理广泛应用信息系统, 导致审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中可能只有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才能成功采集到所需数据,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实现审计目标。而且为了降低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 也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已成为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执行审计的必备技能。显然, 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在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 当前最大的障碍有两个, 一是缺乏适用的教学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 二是缺乏胜任的师资。针对第一个障碍, 笔者认为由高校与公司联合开发较为适宜。针对第二个障碍, 渠道有三个:一是引进 (高校引进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 二是送出 (送现有审计教师进修学习) , 三是自修 (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可深入到审计中来, 审计教师则研究研究计算机应用) 。

五、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方面

优秀的审计人才应具有广泛的教育背景和多方面的修养。如进行专业判断需要哲学思想与逻辑思维, 与客户打交道需要口语艺术与社交礼仪技巧, 写审计总结、审计报告需要写作技巧等。而经济学、管理学、各种法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各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都是构建审计专业知识与审计能力平台不可缺少的因素。也就是说, 审计胜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仅靠审计学和几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不足以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还需要相关学科的配合, 这就需要在制定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加以统筹考虑, 合理安排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实践课。除了开设会计审计系列课程以外, 还应开设相关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 如哲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税法、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资产评估学、ERP系统应用等;另外还应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 如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财产保险、税务筹划、Excel高级财务应用、电子商务、逻辑学、组织行为学等;对于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市场监管等可考虑开展专题讲座;推介学生自主研学相关的知识, 如法律、心理学, 引导其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工具, 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刘凯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考核模式的选择.财会月刊, 2009;15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 2009;36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篇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 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 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 学生素质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 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院校虽然设有实践教学环节, 但受各种条件限制, 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 毕业后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 影响了会计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鉴于此, 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以期能够完善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校或院系都知道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实践环节教学很重要, 但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培养单位并没有对实践环节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大多数培养单位设有模拟实验室, 有的还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未能充分发挥模拟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应有作用。特别是校外实习, 大多数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实习结束时提交一张实习鉴定表和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过关, 而学生是否真正到有关单位实习、表现如何, 基本不过问, 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2 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较短

会计工作是复杂的技术性工作,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 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过程, 而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普遍较短。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 虽然第八学期 (即最后一个学期) 不安排课程, 但要求学生在3月底或4月初返校做毕业论文, 从这一学期开学 (2月底或3月初) 起, 到学生返校止, 即使学生一直在工作单位实习, 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而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十分复杂, 有些环节难度也较大, 1个月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 根本无法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 更不用说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况且有些培养单位在第八学期还安排有关课程, 这样, 实习时间就更难以保证。

2.3 实践教学经费短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 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 有些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 实习经费更是可想而知。会计学专业办学单位能有个模拟实验教室, 配置足够数量的电脑, 安装电算化软件, 就算不错了, 根本没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校外实习环节, 这也是许多高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重要原因。

如果由办学单位统一安排和管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活动, 必然要考察和选择实习单位, 划分若干实习小组, 每个小组至少由一名老师带队, 并需支付联络费、交通费、带队老师的出差补助费和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办公经费, 等等。这些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 许多培养单位难以承担。

2.4 师资队伍薄弱

做好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可靠保证。而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 虽然学历和职称都比较高, 但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操作能力比较差, 真正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少之又少。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效果可想而知。

2.5 缺少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环节的教学, 离不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是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感性认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同时, 对于壮大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但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许多培养单位由于受社会关系、办学经费等因素制约, 积极性不高, 效果不明显, 大多数学生不能受益。

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 该系与青岛市若干会计师事务所有合作关系, 但并未签订书面合作协议, 因而合作关系并不稳固。每年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约200人, 但有关事务所只能接收30名左右学生实习。事务所之所以接收部分学生实习, 主要目的在于从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本所工作, 因此, 对实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系里在选派学生时也是优中选优。结果, 只有少数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获得到实习基地实习的机会, 大部分学生只能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2.6 重技术训练, 轻能力培养

就目前来看, 绝大多数会计学专业培养单位对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存在重技术训练、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就校内模拟实验教学来讲, 不过是指导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 做一些会计实务练习, 很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校外实习来讲, 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而且校方疏于管理和监督, 恐怕连技术训练都难以保证, 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少数学生虽然能够获得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机会, 但实习单位往往将其当作廉价的劳动力, 只允许其从事一些技术层次较低的事务性工作, 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导致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创新意识薄弱, 动手能力差, 好高骛远, 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完善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对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 培养单位的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 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思想上, 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一般地说, 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单位的直接领导是比较重视实践环节教学的, 但他们往往没有财权, 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机会也比较少, 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改善这种状况, 培养单位的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出面过问和协调, 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支持, 并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这一条做好了, 实践环节教学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3.2 适当延长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

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必须得以保障, 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 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流程, 更谈不上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但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否则将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教学, 而且作为一个教学环节, 也没有必要把学生训练成为熟练的会计操作员。一般地说, 在模拟实验教学环节, 安排一个学期50~60个课时比较适宜, 并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凭有效证件进入实验室练习;在每门会计实务课程 (如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会计、高级会计等) 上课期间或即将结束时, 应安排4~6个课时到有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及生产车间参观和调研;在毕业实习环节, 安排3~4个月比较适宜。当然, 实践环节教学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时间的长短, 而是取决于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是否有效利用。培养单位在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调研和实习时, 应当由教师带队, 做到事前周密计划, 事中认真监督检查, 事后认真分析总结, 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3.3 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

普通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所需资金理应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但事实上, 国家拨款的增长远远低于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1999年以来, 各地高校出现招生“大跃进”现象, 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纷纷向银行贷款, 结果高校贷款余额像滚雪球一样, 一年比一年大, 成为沉重的负担, 这是很不正常的。公立高校的发展不应建立在依靠银行贷款的基础上, 对于各地高校拖欠的银行贷款, 其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应政府机构和财政部门视具体情况, 以拨款方式逐步偿还, 并逐步增加经费拨款, 保证高校办学资金的需要。

与此同时, 各地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应当将经费使用向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倾斜, 以解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经费紧张的燃眉之急。

3.4 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相比, 在任职条件上不仅不应有任何降低, 反而应当有所提高。就是说, 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的教师, 不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宽厚的理论功底, 而且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实践环节教学任职条件的教师, 不应当局限于一两个人, 一般应当达到会计学专业师资总人数的1/2左右, 至少应当达到1/3以上, 以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需要。对于一时不具备条件的教师, 可以进行培训, 即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实践锻炼半年以上时间, 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继续定期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从事实践和调研活动。

3.5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不仅仅是联系几个实际工作单位, 从那里聘用几个实践型导师, 派一部分学生去那里实习, 而应作为会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系统工程, 由培养单位和基地方面高度重视, 密切合作, 周密规划, 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取实践教学基地时, 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而且要考察其高管人员和资深会计人员的理论功底和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践教学基地, 应当单独成立一套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 专门负责对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3.6 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 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具体地说,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 要与其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帮助其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做到学用结合, 融会贯通。

(2) 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会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核算、监督、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多项职能。因此, 会计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 要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活动, 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判断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预测和决策过程中, 要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测算、比较和分析, 选择最优方案;在预算和控制过程中, 要通过预算将决策方案落到实处, 并通过控制活动保证预算得以顺利执行。因此, 在实践环节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不仅应当指导学生如何记账、算账和报账, 而且应当指导学生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过程中, 对经济业务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和分析, 判断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并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从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

(3) 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在实践环节教学活动中, 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当首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活动, 不能局限于会计事项本身, 就事论事, 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 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观察和思考会计事项及影响会计事项的各项因素, 分析会计事项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其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在会计实践环节教学中, 不仅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方法和操作技能, 而且要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进行创新性思考, 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7 要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起来

大多数培养单位通常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安排在毕业实习环节, 为了充分利用实习时间, 提高实习效果, 培养单位还应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提倡、鼓励学生以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当今时代, 本科入学率大大提高, 本科学生在校人数迅速增加, 本科教育已经从英才型教育转化为普及型教育。鉴于此, 在毕业设计环节, 一味要求毕业生撰写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是不现实的。如果硬是这样要求, 则可能会诱使部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学术不端行为, 最终劳民伤财, 一无所获, 而且严重影响和损害培养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声誉。如果鼓励学生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者以调研报告取代毕业论文, 并邀请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深人员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 则会事半功倍, 一举多得: (1) 难度不大, 学生只要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 (2) 便于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学生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 进行调查研究,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 (3) 在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过程中, 学生要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 丝毫不逊色于学术论文。

3.8 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健全有效运行的可靠保证。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环节的教学就会缺少动力和压力, 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由以下内容构成:

(1) 评价主体。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评价应当包括培养单位内部评价和主管部门评价两个层面, 与此相适应, 评价主体也应当是二元化的。培养单位内部评价主体主要是培养单位的教务处, 或者由教务处牵头, 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主管部门评价的评价主体, 一般是主管部门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 或者由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牵头, 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

(2) 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当是会计本科生培养单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健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具体应当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

(3) 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评价依据应当是由高校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评价工作的有关规定”等类似文件。目前, 尚无类似文件出台, 希望高校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尽快出台此类文件, 对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内容、范围、模式、方法、成绩考核、组织管理等内容加以规范。

评价标准可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一般标准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原则性要求;具体标准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内容, 对照评价依据和一般评价标准制定的具体评价标准, 可采用“百分制”计分形式。

(4) 评价程序。会计实践环节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可分为准备、调研与审查、分析与评价、告知与存档和后续管理5个阶段。

(5)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当分层次设计, 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面可以设立二级评价指标, 并赋予相应权重, 依次类推。但评价指标的层次并不是越多越好, 应当适可而止。

(6)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指评价人员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 在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对照评价标准, 对有关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结论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是指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对评价对象中的有关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 并据以判断有关指标正常与否来分析评价实践环节教学情况的分析方法。

摘要: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实践性非常强。在会计教学中, 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本文对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学,实践教学,现状与弊端,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贾敬全.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164-166.

[2]徐秋艳.会计统计类 (本科) 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10) :165-167.

[3]郑建伟, 魏祥健.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5) :108-110.

[4]吴丽君, 王远利.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 2008 (23) :70-71.

专业志Ⅱ:本科专业 篇11

NO1.沧海横流“思想”在,世事纷纭“主义”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旗下的专业共2个,分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巨变后,一位美国公民前往马克思的基前参拜。一位西方的记者问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了,证明马克思主义也已失败了,你去参拜还有什么意义?这位美国公民回答得很肯定,他说,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社会分层,那么就一定还有处于底层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只要有这样的人民,那么解放劳动人民的伟大思想就永远不会过时,事实正如这位美国人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也是我国高校开设这类专业的原因之一。

专业出击——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是一门以政治为先导,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高等院校从事理论宣传、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卡尔·马克思”这是写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网站首页上的话,它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引导着所有的学子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途中不断前行。

在校期间,该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思想史、政治学。虽然这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专业,但是学校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都会安排包括教学、参加社会调查、业务实习等实践机会。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党政机关、外事部门、高等院校等从事理论宣传、教学研究等工作。

开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高校还不是很多,主要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4个研究所和1个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师资力量雄厚。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门描述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历程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党性、政治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既能在学校和中央、地方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部门从事该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宣传等深层次的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以专业为基础的党务政务管理、文字、秘书等实际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普适性人才。

对于该专业学生的供需状况如何。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国家培养的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毕业生人数有限,国家对党史研究人才的培养要求严格,而社会需求也是非常有限,基本上能做到供需平衡。”

开设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疆大学等。

NO2.“仪”毫“仪”厘间,英雄本色显——仪器仪表类

仪器仪表类旅下的专业共2个,分别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2008年,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国人扬威,但是,你知道吗?在国球长盛不衰的过程中,也有仪器仪表类旗下专业的一份功劳呢。近日,有媒体报道,为减少在世乒赛上出现“非战斗性减员”,确保每名队员的球拍都符合国际乒联的要求,一种名叫“雷”的球拍测试仪出现在了国乒女队的训练馆里。而这个“雷”就是仪器仪表类旗下专业“研制”的成果。

其实,从这个小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仪器仪表类就是一门在“毫厘之间”大展身手的学科。

专业出击——

◆测控技术与仪器

相信对很多同学来说,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专业。对于该专业的内涵,相关学校网站上给出的解释是“它是一门以电子测控技术、智能仪器技术和自动测试技术为技术基础,以计算机及电子信息技术为工具的高新技术学科。”其实简单点说,这就是一门研究开发最先进测量仪器的专业。

该专业是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自动检测仪器和计算机控制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并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基础训练。

这是一门高技术密集型的综合学科,涉及现代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光学、精密机械和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多学科交叉与高技术密集的特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精密机械制造工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测控与系统等。通过四年的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将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如电子测量技术和通用检测仪器、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误差理论、各种电量、非电量的检测原理与方法,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在,高技术含量测量仪器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我们日程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最尖端、最重要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飞机、飞船上,还是B超机、CT机中,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有如此广阔的应用空间,也就难怪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被众多用人单位欢迎和接纳了。

天津大学开设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国内较有实力,学校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中心等研究和开发机构。光学仪器、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还设有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三个博士后流动站等。除此,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北大学等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和师资力量上也值得考生关注。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是一门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面向新型科学仪

器与电子信息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的综合学科。它的建立是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大量出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为了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在仪器领域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工程能力,并能够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以及集成电路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

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的社会科学之外,还必须系统地掌握电、光、机、计算机相结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将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等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计算机编程、信息处理、微机应用及外语能力。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外大量仪器工程领域的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抢滩登陆”,比如美国国家仪器、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日本欧姆龙等公司均在我国设立了相关的电子研发、技术支持以及销售部门。仪器仪表业的迅速崛起给该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有统计资料表明,电子信息及仪器研发人员成为企业高薪诚糖的突出职位,高素质的电子信息及仪器专业人才,成为信息、仪器仪表工业企业的迫切需求。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软件、电力、电气、计算机、通信、仪器等电子信息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工作。

浙江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所设专业有动态测试技术及仪器、测控技术及仪器、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该系是国内同类系中最早建立硕士点、首批建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校之一。目蓟该系已建立了 流的自动测试系统硬件、软件设计开发实验室,配备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设计软件和设备,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最先进的地位,形成了工业设备状态监测、虚拟仪器与测控系统可视化、智能仪器系统及其核心设计技术研究等方向,承担着“虚拟仪器软件结构与接口技术的研究”“VXI器模块设计”等多项国家级攻关和重大科研项目。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开设了该专业。

NO3.此中有真“物”,含“生”类不群——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类旗下的专业只有1个,即生物工程。

还记得广告里飞轮海被S.H.E.耍得团团转,到处找益菌因子的广告吗?他们不知道,益菌因子其实就是一种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的对人体有益的优势菌。

事实上,生物工程研制出的成果远不止一个益菌因子,像我们常常听说的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等高精尖科学领域都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

专业出击——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以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等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如研究改变遗传因子组合,生产出有强抗病性的小麦;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发酵香蕉,制作甜酒;还有大家熟知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由生物工程技术创造的;根据国际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新趋势,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各种蛋白类药物。吃了这类含药物基因的食物,就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等等。该专业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基础。

作为当今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

除了生物学课程外,该专业学生还要学习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遗传工程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现代微生物实验技术、计算机应用、现代生化分析仪器使用及维修等课程。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遗传因子操作的基础实验,就是使用特殊酶,改变生物体的DNA排列,然后植入细胞中改变微生物的遗传因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体的性质。

目前,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农业、轻工、化工、食品、环保、医药、能源等诸多领域。该专业的广泛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应用性很强,所以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意其发展,这也给该专业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另外,由于与该专业对口的工作都在一些高端科技领域,所以很多毕业生都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以求得更好地发展。

生物工程方面的专业在一些学校也称为生物技术学系,国内设有这个专业的院校有近120多所,不同的学校其水平和侧重点相差比较大。如果偏重基础,可能为分子生物学专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物技术系师资和设备都是国内第一流的。除此,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也不错。

NO4.巡“天”遥看一千河,九天揽月谈笑间——天文学类

天文学类旗下的专业只有一个,即天文学。

关于天文学的故事,我国古已有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司马懿等都是深通天地之奥妙,擅长“夜观天象,预测风雨”之人。诸葛亮根据星象预测而有的“七星坛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不单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传说一代名相刘伯温也是精通星象之人,当年明月在其成名作《明朝那些事儿》中描写“刘伯温出山”这个情节时,用的名字就叫“天文学很重要”,

古代的天文学是帝王学的一种,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综合性学科。

专业出击——

◆天文学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漫漫长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是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时常用的一句话。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天文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且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天文学专业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核心和前沿学科之一,它所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数学、物理和天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天文学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天文学专业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与人类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编历、航海、测定地理坐标、航空中的天文导航,以及日地关系等都是天文学专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这些专业的表述可能大家一时还不容易理解。那么“神七飞天”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了,那其中就有天文学的汗马功劳。

外层空间是世界大国在未来的争夺重点,我国在近期也加大了对太空研究的投入。现阶段我国在天文学研究方面与美俄欧盟等国有一定差距,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适

合到天文学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也可以到天文会馆和学校从事天文学普及教育工作。另外,由于天文学与航天、测地、国防等应用学科都有交叉,所以该专业毕业生也可在这些领域一展才华。

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天文学专业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其中,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学校天文学系设有天文学本科专业、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2个研究生专业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No5.记得绿人间,处处惜芳“草”——草业科学类

草业科学类旗下的专业只有1个,即草业科学。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小草……”当年,房新华的一首《小草》让人几多感伤几多怜爱。后来,郑智化推出了台湾版的坚强“小草”,他唱:“小小的草迎风在摇/狂风暴雨之中挺直了腰/别笑我小别笑我孬,风吹雨打之后依然不倒……”是的,小草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微不足道,但事实上,如果世界没有了它,那么一切都将失去颜色。草业科学类就是这样一门为人类守护“绿色之源”的学科。

专业出击——

◆草业科学

一场精彩的足球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可能有人会说,需要卖力的球员,需要足智多谋的教练,需要公正无私的裁判,需要热情奔放的球迷。是的。这些都是一场精彩的足球赛所必须的因素,但是大家一定别忘了,它还需要一块平整、舒适,能够让球员发挥出最高水平的绿茵场。而保证绿茵场“常绿不枯”的正是草业科学专业。

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草食动物饲草饲料生产、城镇绿化和生态治理为主体,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草种,研究优质高产草地的建设与管理技术体系,创造以人为本的城镇绿化美化园林新格局,实现我国草业的产业化。

这是一门综合性与交叉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农学、农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作物学、畜牧学、草坪学、草原保护学等诸多方面,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草业资源保护、持续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草业资源规划、经营与管理、人工草地、草产品加工、草坪绿化、畜牧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草业资源保护开发与经营管理、饲草料生产与加工、草坪绿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同时,草业科学还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要接受学校的安排,进行田间试验设计与实践、牧草栽培技术试验、草地调查与规划、草地改良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牧草病虫鼠害调查等实践活动。

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草业在农业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它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环境质量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草业正在成为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传统且朝阳的产业。一方面,我国的草业正在旺盛生长;而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管理草地的专业人才却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人才缺口非常大,所以说,从事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就业形势是非常乐观的。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开设的草业科学专业较有实力和特色。如甘肃农业大学1964年成立了草原本科专业,197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系,1981年建立了草原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2002、2007年连续三次被教育部批准为我国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可谓草业界的“黄埔军校”;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成立于2000年,草业科学系所属学科草业科学于2002年5月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0年列入“211工程”学科建设,2005年进入“985工程”建设,2007年8月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 篇12

一、正确认识课程地位

《高级财务会计》在本科院校的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一般将其视为专业主干课,但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转型发展,再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就不妥了,笔者觉得将其设置为专业拓展课比较合适。原因如下:

(一)从课程内容和任务看

《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解决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领域中的高、深、难、特四大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特殊会计业务的特点、处理原则,运用特殊的方法程序处理企业复杂及特殊业务,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那么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开展。《高级财务会计》涉及的多数内容对一般企业而言非日常会计业务,对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就意味着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该课程,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但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拓展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来讲解,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当然,笔者的意思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可以选修,无论是从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还是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来看,该课程必须是必修课,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为三本或二本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将自己培养的学生定位为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从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出发来进行的。对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会计日常业务的处理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知识在中小企业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因此,从这点看,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也是比较合适的。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目前我国出版的适合本科生用的高级财务会计类教材种类较多,每本教材中涉及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选择的是哪本教材,必须注意到,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及课程地位等因素,若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的所有研究专题均为学生讲解,必然会出现该门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争占学时的现象。而且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穷尽该门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因此,应在整个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研究领域中进行部分专题的筛选,作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进行:

(1)是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2)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及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3)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和考研的竞争能力;

(4)是否对学生通过诸如注册会计师等考试有所帮助。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笔者觉得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选择如下教学内容:外币折算、租赁、所得税会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其他未选择的专题,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门类,结合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覆盖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涵盖而未涵盖的专题。

三、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必修课,教学中要强调《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大三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充分应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如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等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考试。依据《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特点,其教学方法可作如下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目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就《高级财务会计》而言,其特征决定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就要运用案例将鲜活的交易或事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了解处理对象的本质,自主寻求能刻画经济现实的会计方法,快速实现从会计课堂向社会现实的转变。信息化时代,案例的选择渠道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案例均来自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新近的、有争议性的、切合理论内容的素材。因此,案例教学是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下,使学生自觉地进入经济生活现实,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二)自学反馈法

自学反馈法就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并将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或其他形式反映给教师,教师据此进行反馈,以此来完成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比如对所得税会计业务,相关问题的处理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均已学习过。也就是说,在学习所得税会计核算业务时,学生已具有了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自学能力。因此,对于这类教学内容,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必要的作业,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予以反馈。该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法

高级财务会计学中的某些业务,学生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尽管未接触过,但可借助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合并会计报表等业务,这类业务学生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之前并未接触过,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法,提出一些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终使学生掌握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外,还应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其他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建立一个《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的博客平台,一方面上传一些课程资料,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留言区和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当然,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他的方式如QQ等进行辅助教学。

总之,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时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来展开,《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应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应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其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也应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教学。鉴于此,本文从课程地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几个方面探讨了会计学专业课程《高级财务会计》如何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专业拓展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莉.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24-125

[2]杨良,陈雪,峰霞.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95-96

上一篇:丹红注射液疗效下一篇:捕捉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