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会计学

2024-07-08

本科会计学(共12篇)

本科会计学 篇1

一、“无差异论”笼罩下如何有效实行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强调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英语运用的教学氛围, 上课的语言环境, 教材的使用和学生评价方式都应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具体表现有, 部分学校已经开设或计划引进的会计学全英课程都是以外国成熟职业教育项目 (如AC-CA和CGA) 为依托的。上述目标的制订和具体的合作交流措施无疑有助于培养“地道”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但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挑战:

伴随中国新《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颁布,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无差异论”就逐渐被讨论。并且,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无差异论”似乎还获得了权威的背书。由于相当部分的全英课程都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 这种观点也渐渐蔓延到会计课程全英教学中, 认为中文和英语会计教学的差异仅仅停留在授课的媒介———语言上。然而, “趋同不等同于相同” (这是2005年9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作题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发展”演讲时所明确的观点, 他率先批驳了这种主观的“无差异论”) 。在会计课程全英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避免把中文会计准则中的原理和逻辑生搬硬套在全英教学中。简单移植的结果是造成学生会计知识体系上的混淆。另一方面, 英语 (非母语) 教学有其特点和规律, 如:英语专业词汇的特定用法, 课堂气氛的调动, 英文教材的合理使用——都有别于中文会计教学规律, 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

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概念的混淆——内容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目标, 美国著名国际会计学家乔伊和缪勒指出:一是标准化;二是协调化。前者要制订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 也就是各国采用相同的会计准则;后者则不要求统一的会计准则, 但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的协调, 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准则、制度之间的差异, 从而达到提高不同国家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可见, 会计准则“无差异论”过早地进入了会计准则标准化, 从而混淆了“趋同”和“相同”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决定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比强调国际统一的标准更具有生命力。中国新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也正是不断协调的产物, 它是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并承认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的不同方面的差异, 比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模式选择、资产减值转回以至借款费用资本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可知, 基于中国和国际两种不同会计准则体系的中文与全英教学内容上的“无差异论”是没有理论和现时依据的。本科会计学全英教学需要承担起相关的差异辨析职能。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联系和讲解的两种准则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 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科知识平台。

2、英语 (非母语) 教学与中文教学的差异———语言应用上的差异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隶属的专业英语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引发的差异会体现在词汇应用及原版教材编辑中。词汇方面, 会计专业英语中有很多习惯用法, 如:持续经营假设为going concern assumption, 风险溢价为risk premium;同时, 存在一词多用的情况, 其中最典型的是stock的用法:其既可以在商品交易的语境中作为“存货”的意识表达, 也可以在金融资产交易中表示为“股票”。在英文教材编辑结构方面, “however”、“whereas”和“nevertheless”等表示转折语境的词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而在这些词之后所列举的内容和观点, 通常是容易被忽略的有关计量和披露前提或假设———这与大多数中文教材中“开门见山”的编撰风格有明显区别。值得一提的是, 部分英文教材在计量模式选择或者资产类别定义的阐述中 (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和金融资产归类) 都采取了这种补充强调的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 教师要适当地强调英语词汇与实际语境的关系, 实施联系生活的英语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用英语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加引导, 特别对在章节靠后篇幅的“补充强调”或者“特殊情况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 以便学生完整、清晰地学习知识。

二、途经:新形势下定位会计学课程全英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的机遇下, 会计学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彰显。作为结合了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应用的课程, 其肩负着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因此, 如何合理地设置课程, 进而结合即将面临的就业要求便成为了首要问题。

1、全英语教学引入点面结合的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首先, 针对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上的差异, 本科会计学课程英语教学可以适当地增加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 既有助于教师摆脱中文准则惯性思维的束缚,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中文和英语不同语境下会计准则的了解和实务操作。教学过程中, 不必受限于单一教材的内容, 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的英文教案, 也可直接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中外财务会计教材中摘取合适的案例。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教学可以从点和面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点, 即从“形式上的协调” (上述有关会计准则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上的协调的划分, 主要参考了王华《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1999) 和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 (2003) 中的相关理论) ——会计准则制订协调的角度, 逐项分析两套准则存在的差异, 并促使学生同时掌握常用会计事项的两套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禁止其适用范围内的资产转回任何的减值损失, 而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 (IAS36) 仅禁止转回商誉的减值损失。在分析差异的过程中, 两种会计准则的字面讲解, 特别是差异部分的中英文对比固然非常必要,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也就是必须有可供实际操作的案例。如: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冲回的“The increased carrying amount due to reversal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what the depreciated historical cost would have been if the impairment had not been recognized” (由于资产减值的冲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 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 ———以英语虚拟语气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原句如果不辅以具体案例讲解, 且在中国会计准则未有该方面涉及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资产减值冲回价值封顶的概念。其次是面, 即“实质上的协调”———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 从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的角度, 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总体效果做出介绍和评价。从形式上来看,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确实在逐步缩小。但是, 会计信息编报者和使用评价者更关心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 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4) ) 。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部分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 对两种会计标准下产生的利润差异要在年报中予以调整和列示, 这就为评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也为教学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渠道。教师可以选取适当层次的研究成果, 进行简要的讲解或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深化教学内容。

2、发挥英语桥梁作用, 教学形式三位一体

本科阶段的会计学英语课程以实用为主, 所涉及的英语会计应用技能大多应能迎合新世纪会计职业的特点, 因此应突出特点, 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当下, 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倾向将“四大”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初次择业的首选, “四大”的人才选用标准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 国际会计师事务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 时常出现对会计专业背景没有过严要求的情况:经济、管理或者语言等相关专业的应聘者被录用后, 所在事务所会提供各种的培训, 使员工尽快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意味着, 面对非会计专业求职者激烈的竞争, 会计本专业的学生必须体现出自身差异化的优势———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及通晓相关会计技能, 并具备以下的专业素质:一是具有娴熟的中国及国际通用专业会计知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为数不少的会计服务委托人都是跨国企业, 母公司与各个区域分公司之间垂直或平行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优化, 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二是英语沟通顺畅。面对国际化竞争, 外语工具日益重要, 掌握专业、到位的财务会计英语及娴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 是国际会计师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平台, 可塑性强。会计师事所一般会通过持续、衔接的培训, 将来自不同背景的毕业生打造出分工明确、素质精良的职业团体。同时, 再培训和再磨合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只有那些掌握较强学习能力, 并努力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和视野的人员才能留在团队中。

上述提到的三个方面,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都能达到不同程度的覆盖, 既要让毕业生“进得去”, 更要保证其“站得住”。在合理教学模式的规划下, 学生完全能在学习中得到针对性的锻炼的机会。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的划分值得借鉴:其本科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模块转变为三模块 (models) 组成, 包括授课 (Lectures) 、小组讨论与辅导 (Tutorials) 、课堂练习与辅导 (Workshops) 。授课作为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师需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 并充分利用“顺向迁移”的学习心理特点, 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 (如举一反三) 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不盲从教材的观点) 。例如, 会计学英语课程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的介绍和归纳, 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自学指导法, 引导学生承担部分课程内容的查找及归纳;通过自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 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展并及时地提供指导, 保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开拓视野, 逐步累积与会计相关的学科知识。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小组讨论应定位于协助学生有效地归纳、应用所学到得知识, 并借此加强英语沟通能力, 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本模块中, 案例教学应得到重视, 并广泛应用在会计环境介绍、计量模式选择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等知识点上。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企业管理等知识点, 都是适合案例分析的典型题材。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投入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了更为主动的角色, 使其有机会充分应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论文总结以至课堂报告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 并把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强调全英语的环境, 既符合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初衷, 也迎合当今会计职业需求。在教学资源充足的前提下, 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英语案例或专题教学可考虑配备专职的教师。这也是澳大利亚在本科会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其优点有:首先, 专职教师通过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或者精选资料、更新信息, 可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高质量, 并最大程度实现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对接和综合运用;其次, 授课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彼此借鉴、相辅相成, 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鉴于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特点, 课堂练习与辅导的模块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课内知识点的讲解:在每一个学期总结阶段 (如期中和期末复习阶段) , 选取课程内有代表性的专题,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内测验的形式, 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归纳和复习的同时, 教师应尽可能通过知识点的梳理, 明确学习逻辑和途径, 减轻学生的压力并激发对全英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课外专题的介绍和讲解:教师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作英语主题演讲, 介绍实务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会计职业界发展的最新动向, 以期弥补教学在实务操作当中的不足, 完善学生的会计学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在会计学科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 会计学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得以释放, 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环境下, 教学定位需要重新审视, 并相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灵活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 基于中国与国际会计体系尚存差异的现实,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通过英语这个媒介, 帮助学生构建坚实、正确的会计概念体系以及思维模式, 作为学习和比较中外会计学科知识的基础。能准确定位差异和应对差异的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 既可以保证传统学科知识和最新发展得以传授, 也能肩负起与职业教育接轨的任务。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社会对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精通会计但对本专业英语未能熟练掌握的单一型人才, 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很有可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 以ACCA和CGA为代表的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课程在各个高校里应运而生。如何应对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差异, 更好地发挥全英教学在会计教育和就业需求的桥梁作用, 便成为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钻研的课题。本文首先厘清会计中文和英语教学的在内容和方法上差异, 阐述容易出现的理解偏差;其次结合本科会计教育的特点,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英语教学,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职业教育桥梁

参考文献

[1]盖地、刘慧凤: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J].会计研究, 2004 (3) .

[2]乌焕焕、和学新:面向生活的英语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8) .

[3]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4 (6) .

[4]王华、刘晓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2) .

[5]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4) .

[6]吴水澎、谢诗芬、薛祖云等: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7]梁水源: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改方向[J].会计之友, 2006 (9) .

本科会计学 篇2

一、专业介绍

会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要求较高的管理工作。本专业突出工科高校会计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旨在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日常教学兼顾基础和核心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实际,进行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模拟实习、计算机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课堂教学注重与各类资格考试接轨,方便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审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考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能力,能在金融行业、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学科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能独立进行调查研究与综合分析,具有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有关财务、会计业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会计学专业所需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具有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

六、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经济学

七、主要课程

本科会计学 篇3

摘要:《财务会计学》是会计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科目,其能够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结合在一起,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课目。在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这门课程的改革,目的是通过不断地创新改革让其在会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与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4

前言:会计专业是很多学生高考后选择的热门专业,也是高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也是很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内容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当前非常注重该课程的教学与实验研究,对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在积极地探索、改革。因此,对其改革创新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教学中,更多时候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记账登记、资金核算。同时,学生通常是在学习完《初级会计学》课程后,学习《财务会计学》,课程难度增加,让学生很难适应,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部分教学内容,不注重二者之间的衔接。我国会计专业的制度在不断地修改,但是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却一成不变,教师在教学中准备的教学内容也是固定的,不能够灵活变通[1]。

(二)教学体系不完整

当前《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依然不完整,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计学老师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不足。这也源于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忽视,通常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高校会计专业实验课程上,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很多教师既是理论课程的教师,也是实验课程的教师,其自身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很多资料,都很陈旧,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更新。在学生的课时安排上,不能合理地安排实验课程,通常只有很少实验课时,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学科在教学中需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进行简单的业务处理,目前并没有把计算机教学与会计教学相结合。会计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导致教学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而且学校会为会计学的学生购买商品化的会计教学软件,这就给学生的会计学习带来了局限性,学生只会运用这种单一的会计软件,一旦遇上其他种类的软件就不会使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能力的发挥。学校不能为学生的会计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导致其学习过程与信息技术不能结合起来,限制其能力的发挥[2]。

二、《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专业,《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会计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弥补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局限性。其次,在会计教学中完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报账记账、会计报表的学习,这根本不能满足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现实的新形势,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业务往来和业务实践,让其认识清楚在会计工作中需要的达到的能力和需要完成的工作[3]。

(二)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要改变当前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先,学校需要重视会计实验课程教师的素养提升,要培养专业的会计实验老师,或者聘请专业的高级会计人才,通过其丰富的时间经验和坚实的理论技术,指导学生的会计实验。同时,在其手里也掌握着丰富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进行实验学习。对《财务会计学》教材内容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出积极的调整,利于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大投入,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其在专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也要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资料。在学生《财务会计学》学习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应当在考试中加重实验能力的考核,比如对学生会计工作具体操作程序的考核,各种业务的处理方法与技巧,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会计问题,包括票据的填制,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现今流量表的编制等等。

(三)推进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

加强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专业的重要工作,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会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这不仅仅能够满足新形势的教育目标,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更符合当前企业的需求。尤其在实验教学中,要将手工会计和计算机会计技术融合起来,注重多媒体技术的投入,CAAI课件在高校会计教学中受到广泛运用,不仅仅能够对手工会计进行模拟,也可以设计到会计理论知识的各项内容,为会计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教师和学生的会计教学提供很多便利之处,从而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效果[4]。

结论: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研究,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中总结经验,加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对《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的研究仍然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发展,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茂公.普通高校本科《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2]李中,刘卫柏.高校会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2,4(16):38-39.

[3]周英.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学院《会计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06):90-92.

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读 篇4

关键词:本科,会计学,培养目标,解读

教育部于2012年10月正式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 (简称“2012版”) , 与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1998年) 》 (简称“1998版”) 相比, 做了许多调整改革, 其人才培养目标更为凸显。其中, 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我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现就此谈谈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培养目标变动差异

2012版与1998版相比, 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动 (见表1) :

由此可见, 新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动有四:增加了社会要求、素质、品质等内容, 将培养目标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改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解读

(一)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

高等学校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才已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其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为此,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将金融财会列入12大经济重点领域, 将会计人才列入专业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队伍。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 就是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就是能就业、就业质量高的人才。2013年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指导的全国会计实务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程 (简称ATEP工程) 正式启动。该工程致力于为会计行业培养具备扎实技能的实务型人才。

(二) 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

1.人文精神。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包括人性、理性、超越性。会计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与有关利益方沟通、质询与解释, 对于新出现的经济业务需要进行思考、分析与推理, 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需要做出判断等等, 因此, 会计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 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 要在工作中体现出会计工作的知识含量。这就要求每位会计人员要自觉自愿地学习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通识性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素养, 开阔视野, 增强识别与判断能力,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科学素养。国务院2006年3月21日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指出,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包括数学、经济学基础、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交际和文化修养, 还应掌握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

(三) 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现代会计人才应当具备诚信品质。诚信, 即诚实守信。以真诚之心, 行信义之事, 待人处事要真诚、老实、讲信誉, 言必行、行必果,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朱镕基同志说, 高等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典范, 要“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要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8项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内容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四)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1.应用型会计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 在资金往来结算、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投资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农村经济理财、财税协管、仓储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因此, 我们认为会计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独立实验课程、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2.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 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才。经长期实践后, 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 还应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 其具有多才多艺特点, 能够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校教育应注重知识复合。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应当注重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复合:一是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 要求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公关学、交际学、贸易学、金融学、税收学、语言学 (外语) 等在内的基础知识与一定应用能力, 并凸显某一方面技术知识基础 (如工业技术基础、农业技术基础、医学技术基础等) ;二是管理学科内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要求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资产评估等知识, 并熟悉某一技术管理 (如工业技术管理、农业技术管理、医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等) ;三是会计学科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 体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即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等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熟悉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国际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些是会计人员从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也是为会计事业服务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蒋葵, 彭琳, 方圆.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J].会计之友, 2010 (3) .

本科会计学求职简历 篇5

本科会计学求职简历

本科会计学求职简历,写求职个人简历时你可知道写简历的技巧?写求职简历要注意些什么?为了让各位求职者能够写出一份更好更优秀的个人简历,现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一份会计在校学生实习简历作为写简历时参考。 姓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2岁(1994年5月12日) 居住地:广州 电 话:152******(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8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会计/审计 职 位:会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会计学 学 校:湖南邵阳学院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会计/审计 目标地点:广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会计 工作经验 /7—至今:XX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会计/审计 会计部 会计 1. 负责接单,做资料,与客户联系,然后到工商局完成注册公司。 2. 负责来访客户的接待工作; 3. 负责前台总机的接听和电话转接,做好来电咨询工作; /6—2013/6: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会计/审计 工商部 外勤 1. 每日负责接收外来信件、资料、并正确转交相应部门。 2. 行政部领导交代其他工作。 3. 协助会计主管,从事简单会计工作。 教育经历 /9—2012/6 湖南邵阳学院 会计学 本科 证书 /6 大学英语六级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我做事不太习惯封闭在自己的`范围内,与人合作,能提高做事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在做事过程中,若能成功协调各人能力及利益,那就感觉更好。如果没有了内部矛盾,大家就能集中力量一起努力, 就能把团队作用发挥到最强。我认为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现在我在不断的进行会计方面的系统培训,相信一定能在贵公司有用武之地。

会计信息化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篇6

摘 要 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本文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入手,针对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几个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会计环境正向网络会计环境转化,会计电算化也日益显出了它的不足,取而代之的则是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有效地拓宽并加强了会计参与决策与管理的职能。这也是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最根本不同之处。

一、会计信息化本科教学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应面向全球,培养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又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维护能力、会计软件开发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会计软件实施能力及网络、通信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为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笔者认为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至少应具备以下计算机知识结构: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2.常用的操作系统;3.数据库;4.应用分析软件;5.财务会计软件;6.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7.计算机网络。因此,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应依次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技术基础》、《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计算机网络》、《Visual Basic》、《Access 数据库》、《Excel 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综合模拟实验》等课程。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问题

会计本科专业的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加强案例教学。比如在正式讲授《会计信息化》课程前,给学生一段时间上机使用一套国内外有影响的通用会计软件,如用友软件,同学们在实验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来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需要首先进行初始化的设置,然后才能进行会计凭证的录入、查询、修改和登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进而才能深刻地掌握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和程序设计思路,这正是后来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课堂讲授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一些商业会计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进行双赢式合作,借助外援力量,不断获得最新版本的会计软件,使学生感受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的前沿动态,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避免学生刚毕业就落后的尴尬;另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与工商企业建立联系,通过现场讲解、实地考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实验教学目标与体系

会计信息化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主要是为了应用计算机去研究或服务于某一经济领域的科研或其他实际工作,只有加强实践,突出应用,才能保证其具有很强的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目标之一。

1.明确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目标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1)掌握财务软件的基本配置和安装,当前主流的财务管理软件基本都以网络为运行环境,需要配置和安装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与客户应用端;(2)掌握财务软件基本功能应用,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数据流程和工作原理、手工会计资料的账套初始化、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及报表管理、购销存系统以及财务分析模块使用等;(3)财务软件日常维护和管理,包括人员权限配置、账套管理、日常备份、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局域网和数据库的管理,等等。

2.构建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大纲:根据实验教学目标,编制详细的实验大纲,具体内容包括:实验教学总体要求、实验软件选择、实验课时数等,并将整个体系的实验教学分解为具体的实验项目;(2)实验项目设计: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将会计实验项目设计成有层次、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自主性、自助性的开放型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完成实验要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报告,并根据需要提供账簿或者报表;(3)实验教材建设:会计实验教材处于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地位,其结构、内容直接影响会计实验的有序进行和会计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验教材内容紧随现代企业业务实务和会计信息化实践的发展,紧随不断完善的现行财经制度和税务法规等规章制度的规范;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融综合性、应用性、启发性为一体。

五、结语

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这给担任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大挑战。但对很多高校来说,现在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有的出身会计专业,有的出身计算机专业,在知识结构上不全面,因此,学校应该从长远着想,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提升素质,使教师领会最新的软件设计思想和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管理软件,这样才能指导出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海洪.对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学的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2]田金玉.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取向的思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3.

本科会计学 篇7

1.1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 新兴行业异军突起, 并对会计职能的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应该进行彻底的变革以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对知识更新的要求。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颠覆性变革的同时, 由于经济的发展变化, 会计问题已折射出很多有关经济、管理及信息问题,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需要进行重新架构。

1.2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指出, 加强会计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培养和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 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会计改革事业的战略需要。目前, 我国拥有1 200万会计从业人员, 其中, 中高级会计人才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 远远达不到目前社会的需求水平。作为输送此类人才的主要形式的本科教育, 其知识体系架构的健全和完善意义重大。

1.3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会计教育的滞后, 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应当主动适应新的形势, 深化教学改革, 对知识体系架构进行重新建筑,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2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的现状分析

由于课程体系是教育知识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最能体现教育的知识体系架构, 故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现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 来分析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构架。

2.1 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已有630所高等院校 (1) 开设了会计学专业。通过搜集、整理和对比近两年我国18所高等院校 (2) 的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不难发现不同院校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虽然不同, 但实质上并无差别, 从当今会计环境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形势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的要求来看, 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这里我们以财经类、综合类及工科类本科院校的院校分类方式分别对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2.1.1 财经类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分析。

财经类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专业基础类课程过少。例如东北财经大学专业必修课部分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概论五门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课程设置过少, 在课程体系中比例过小, 虽然这样的安排能够达到教育部对专业课课时限定的要求, 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涉及面过窄, 不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2.1.2 综合类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分析。

综合类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在经济、管理、法律类别上少, 虽能够顾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但只是针对上述三类模块而分别开设一两门课程, 忽略了实际效果意义, 不能解决会计人才知识体系对相关知识模块的要求。例如同济大学只在学科基础课程部分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概论、市场营销学等涉及这三大模块的课程, 其余部分没有相关课程的设置, 并且同模块的课程间没有层次的体现。

2.1.3 工科类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分析。

工科类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专业选修课程过于“专业化”, 而顾及不到会计类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例如, 上海海事大学开设了海运会计等与海运相关的会计课程, 能够很好的体现办学特色, 但是诸如商业会计、金融会计等其他会计技能方面的课程就相应受到了限制, 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也就相对局限于海事相关的领域, 与此相对应的知识体系不利于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 从课程体系来看, 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会计基础类课程的比重小, 涉及面过窄;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课程设置少;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局限, 无法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广度。

2.2 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的现状分析

2.2.1 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架构合理性有待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趋向缩小, 联系日益紧密, 而课程体系中管理、经济等相关知识模块的课程设置少, 并且会计学课程与这些相关学科的课程联系较少。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影响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影响了知识体系架构内部之间的联系与合理性。

2.2.2 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架构完善性有待提高。

课程体系内部课程设置的比重失调, 表现为:诸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普遍偏少 (3) ;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仅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而不重视完善法律及职业道德类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小等方面。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搜寻有用信息的能力, 加强学生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实务动手能力等相关知识技能, 影响了知识体系架构的完善性。

2.2.3 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架构进步性有待提高。

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遗漏, 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 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 无法体现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同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更新的要求, 影响了知识体系架构的进步性。

3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重新构筑的设想

针对会计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以及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现提出重新构筑模块式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的设想, 以使其适应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贴近培养目标具备会计、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模块的要求, 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培养符合现实所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服务。

3.1 构筑本科会计学专业模块式知识体系

3.1.1 构筑模块式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

在对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进行模块式的改革时, 其总体思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前述的重新确立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 教学特色, 确立适合自身的培养目标。 (2)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 在原来教学大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考察评估, 参与模块式知识体系架构的研究工作。 (3) 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按照模块式知识体系的思路, 重新制定梳理课程内容, 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与缺漏, (4) 优化模块内容:建立周密详细的模块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与缺陷, 及时进行更新与补充。 (5) 改革教学方法:在新的知识体系架构下, 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诸如增加前沿问题讲座、实践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改革, 以更好的配合具体实施, 增强改革效果。

3.1.2 模块式知识体系的总体架构。

在模块式知识体系构架下,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分为基本素质能力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四大模块。

3.2 模块式知识体系的具体内容

3.2.1 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的内容。

此模块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知识面, 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及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等。包括课程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英文听说、英文翻译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概论、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国防教育、体育、公益劳动与就业指导等。

3.2.2 职业基础能力模块的内容。

此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 是共同基础课程在专业方向上的一个延伸和拓展, 也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的准备环节。对于会计学科来说, 该模块课程的设立旨在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基本原理, 经济、金融及企业管理类的原理知识, 以及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包括课程为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会计人员职业法律与道德等。

3.2.3 专业技术能力模块的内容。

此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成为既具有宽厚的理论和业务基础, 又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包括课程为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税务会计学、金融会计学、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学、审计学;金融管理与政策、国际会计学;资产评估, 财政学、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3.2.4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内容。

此模块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会计专业上有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做最后的准备, 并提高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包括课程为会计理论专题、学科发展前沿专题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软件应用、经济写作、计量经济学、手工实习等。

3.3 实施模块式知识体系架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3.1要考虑会计本科教育模块教育的实施条件与具体安排。各本科院校在具体实施会计学专业模块式知识体系教育之前, 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水平、师资队伍水平以及实施主体是否对模块式知识体系架构有清楚的认识。此外, 还要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 分配好各模块的比例、学期安排、课时长短等问题, 革新考试方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辅助以系列讲座、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 以保证模块教育进行会计知识体系架构的有效实施。

3.3.2 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的动态性应保证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动态性。

随着社会实际情况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对会计人员知识体系的需求也是变动的, 重新构筑的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应该能够保持一种动态性, 及时针对需求的变动而进行调整, 以避免出现像传统的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面临的滞后问题。

3.3.3 会计本科教育模块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估。

做好模块式会计学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架构的考核与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反映教学绩效, 以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所发现问题, 并保证不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宋胜菊, 宫严慧.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 2005 (6) 16-36.

[2]陈小林, 高滨.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 2008 (10) :88-90.

[3]周宁, 郭坤.完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东北暨内蒙古地区高校会计学教师联合会论文集, 2006 (0214) :73-75.

本科会计学 篇8

一、认清教学意义, 把握形势要求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无差异论”或“差异忽略论”就开始被讨论。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无差异论”似乎还获得了权威的背书。此外, 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 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高质量的趋同。在这种情况下, 《国际会计学》———这一定位于国际会计差异介绍与分析的课程, 好像面临着无米可炊的窘境。然而, “趋同不等同于相同”, 财政部负责人在作题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发展”演讲时, 率先批驳了这种主观的“无差异论”。

经过多年的探讨和研究, 会计学界逐渐认识到“没有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协调, 就谈不上会计信息的协调, 所以会计的国际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目标, 一是标准化, 二是协调化。高质量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维护与促进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益, 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非常重要。但忽视会计发展阶段和环境特点, 未必能收到良好的、实实在在的多赢效果。鉴于实施的可行性和难度, 会计准则的标准化更应该被视为远期的目标, 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建立在协调化途径上, 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描述, 是较为现实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寻求更恰当的处理方法, 共同构建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渐进的互动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发起和推动者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 但IASB自身没有强制各国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力, 它只能通过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管理机构 (如国际证监会组织) 沟通、协调来实现不同体系会计准则向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同时, 作为趋同标准的国际会计准则自身也受到了来自各方要求改变的压力。中国之所以没有像世界上部分国家那样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 具有自己特定的经济环境、法律基础和文化特色。因此,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要靠拢通行规则, 又要承认特殊情况。

综上所述, “无差异论”过早地带入了会计准则标准化的理想目标, 混淆了“趋同”和“相同”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决定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比强调国际统一的标准更具有生命力。中国新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也正是不断协调的产物——它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并承认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的差异与不同———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模式选择、资产减值的冲回、公允价值的计量等。因此, 尽管从形式上看, 这种差异与不同确实在逐步缩小, 但《国际会计学》并没有失去教学的空间和内容, 《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应当承担介绍国际会计基本概念、树立正确观念的任务, 以清晰的定位实现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

二、明确教学目标, 发挥桥梁作用

本科阶段的会计学课程以实用为主, 《国际会计学》涉及的会计应用技能大多能迎合新世纪会计职业的特点, 因此该课程应突出特点, 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当前, 会计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都倾向将“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初次择业的首选, “四大”的人才选用标准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 “四大”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 往往对专业背景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不同专业的应聘者一旦被录用, “四大”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 使员工尽快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四大”一般会通过持续、衔接的培训 (包括1~2个月的入职培训、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以及各种与具体岗位相关的在职和升迁培训) , 将来自不同背景的毕业生打造出分工明确、素质精良的职业团体。同时, 再培训和再磨合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只有那些掌握较强学习能力, 并努力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和视野的人员才能留在“四大”的团队中。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 面对非会计专业求职者激烈竞争, 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体现出自身差异化的优势, 具备以下的专业素质:一是具有娴熟的中国及国际专业会计知识。“四大”为数不少的委托人都是跨国企业, 母公司与各个区域分公司之间垂直或平行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优化, 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二是英语沟通顺畅。面对国际化竞争, 外语工具日益重要, 掌握专业、到位的财务英语及娴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 是国际会计师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平台, 可塑性强。

上述三个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 既是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应聘要求, 也是对会计教学工作的要求。应该说, 有关内容《国际会计学》本科教学都能不同程度地覆盖。根据人才培养和就业需要, 《国际会计学》本科教学目标应该是不仅要让毕业生“进得去”, 更要保证其“站得住”。因此, 要立足中国国情, 放眼国际准则, 推行双语教学, 既通过国际会计学基本理论教学, 主要是介绍各国会计准则的特点并阐述差异存在的原因, 同时重点介绍国际会计协调的成果和进展;又通过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 主要进行中国会计准则与不同会计准则间的差异分析, 转而适当地进行其他主要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对比和分析。

三、调整教学内容, 突出差异分析

《国际会计学》是一门兼具宽度和深度的课程, 但过宽的知识面, 如部分教材选取20多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来源、准则制定情况进行介绍, 既让学生背负了沉重的记忆包袱, 蜻蜓点水的教学内容也无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 教师需要明确以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为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便于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当然, 教学过程中不必受限于单一教材的内容, 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的教案, 也可直接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国内、外财务会计教材中摘取合适的案例。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教学, 可以从点和面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点, 即从“形式上的协调”———会计准则制定协调的角度, 逐项分析两套准则存在的差异, 并促使学生同时掌握常用会计事项的两套会计处理方法。比如,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禁止其适用范围内的资产转回任何的减值损失, 而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 (IAS36) 仅禁止转回商誉的减值损失。在分析差异的过程中, 各自会计准则的字面讲解, 特别是差异部分的对比固然非常必要,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也就是必须有可供实际操作的案例。如: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冲回的“The increased carrying amount due to reversal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what the depreciated historical cost would have been if the impairment had not been recognized” (由于资产减值的冲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 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 ———这句话如果不辅以具体案例讲解, 在中国会计准则未有该方面涉及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资产减值冲回价值封顶的概念。

其次是面, 即“实质上的协调”———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 从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协调的角度, 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总体效果做出介绍和评价。事实上, 会计信息编报者和使用评价者更关心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 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 对两种会计标准下产生的利润差异要在年报中予以调整和列示, 这就为评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进行协调效果的介绍中, 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被引用, 如王华教授和刘晓华博士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所做出的2004年以前“随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逐步缩小, AB股公司的净利润差异不具有逐年缩小的趋势, 而是在总体上显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的结论, 就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中国在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然而, 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因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才开始执行, 迄今为止第一个完整的报告期间仅涵盖2007会计年度, 所以新准则的实际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在已有的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的教学基础上, 教师可以从“面”上对美、英、德、法、日等具有鲜明特点的会计制度进行讲解, 为学生开拓国际会计视野铺桥搭路。

四、创新教学形式, 注重学习效果

在合理教学模式的规划下, 学生完全能在《国际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得到针对性锻炼。相对于国际会计基础理论较为传统和固定的教授模式, 会计准则间差异分析和教授的模式便很大程度决定了的课程方向和定位。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的划分值得借鉴:其本科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模块转变为三模块 (models) 组成, 包括授课 (Lectures) 、小组讨论与辅导 (Tutorials) 、课堂练习与辅导 (Workshops) 。根据《国际会计学》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 建议选择和运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专题辅导三种形式教学方法, 灵活地加以利用。

集中授课作为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 在《国际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师需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 并充分利用“顺向迁移”的学习心理特点, 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 (如举一反三) , 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不盲从教材的观点) 。比如:国际会计学课程涉及各个国家会计制度的介绍和会计准则的归纳, 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自学指导法, 引导学生承担部分课程内容的查找及归纳;通过自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 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展并及时地提供指导, 保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开拓视野, 逐步累积与国际会计相关的学科知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各国会计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协调都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 相对来说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要慢于这一趋势。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在判断出相关滞后的知识点后, 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更新或纠正书本上的内容, 借以培养学生学术的严谨性。

小组讨论应定位于协助学生有效地归纳、应用所学到得知识, 并借此加强英语沟通能力, 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本过程中, 案例教学应得到重视, 并广泛应用在国际会计环境介绍、差异分析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等知识点上。国际会计学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企业管理等知识点, 都是适合案例分析的典型题材。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高度投入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了更为主动的角色, 使其有机会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论文总结以至课堂报告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 强调语言环境既符合国际会计学的学科特点, 也迎合当今会计职业需求。在教学资源充足的前提下, 建议案例教学配备专职的教师。这也是澳大利亚在本科会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其优点有:一是专职的案例教学老师通过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或者精选资料、更新信息, 可以保证案例教学材料的高质量, 并最大程度实现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对接和综合运用;二是授课教师与案例教师之间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彼此借鉴、相辅相成, 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专题辅导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课内专题讲解。在每一个学期总结阶段 (如期中和复习阶段) , 选取课程内有学科代表性的专题,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内测验的形式, 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要求分析不同国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上的差异, 或者要求列举不同国家分部报告的特点。在归纳和复习的同时, 教师应尽可能通过知识点的梳理明确国际会计学课程的学习逻辑和途径, 减轻学生的压力并激发对国际会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课外专题介绍。可以邀请国际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介绍实务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会计职业界发展的最新动向, 并从不同专业角度分析会计国际协调中涉及的相关利益方以及可能会遭到的阻力, 以期弥补学校教学在实务操作中的不足、完善学生的会计学知识体系。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 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接轨平台, 标志着中国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通过相关观念的厘清, 肯定《国际会计学》学术空间的存在和发展, 并结合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 阐述了《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国际会计学,教学研究,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盖地, 刘慧凤.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 2004 (3)

[2].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改革与战略, 2004 (6)

[3].王华.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王华, 刘晓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2)

[5].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J]1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4)

本科会计学 篇9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1. 专业性较强。

成本会计课程一般在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已经学完的前提上开设, 因为成本会计课程需要以这些课程的基本原理及知识为基础;如果不先行学习这些课程, 学习成本会计的难度较大;有时学生可能听不明白, 不能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任何会计专业课程都必须是在该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指导下进行, 特别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更是如此。成本会计课程中许多方面都需要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理论为指导, 如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等都是如此。因此, 学好这些先行课程, 对于掌握成本会计至关重要。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上, 应考虑成本会计课程的这些特点, 在安排相关课程时必须考虑先后顺序。

2. 核算方法繁多。

成本会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涉及的核算方法较多, 如不同生产要素 (如材料、职工薪酬、折旧费、外购动力费、待摊预提费用等) 的归集分配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计算分配方法、产成品成本计算方法等, 而且这些方法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另外, 这些方法还涉及较多的计算公式, 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同时, 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中, 成本计算程序比较复杂, 各种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等很多,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另外, 成本会计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也很多, 需要加以规范。

3. 实务性强。

在制造业企业里, 成本会计是重要的会计岗位, 及时核算产品成本, 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计算当期的损益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进行归集、分配, 并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同时, 还要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项工作。另外, 在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考核和分析时, 还应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非常熟悉,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因此, 它是一项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二、现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 现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滞后。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企业中广泛应用高科技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技术进步使企业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在我国会计实务界, 普遍应用的制造成本法同样面临着变革的现实。而现代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并没有将这种变革纳入其中, 只是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 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 (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定额法等) 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 编制成本报表。

2. 现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目前,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依靠自然媒体 (如黑板和粉笔) , 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不合理性:一是缺乏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老师只管讲自己的, 下课走人, 学生反映如何, 不得而知。特别现在有些学校学生住在郊区新校区, 老师住在市区, 除了上课, 一学期学生难得见上几次老师。二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 经过中学阶段的磨练, 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 老师应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显然要这样做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所以“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已不适应大学阶段的授课要求。

3. 现行成本课程会计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教学乏味, 影响了成本教学效果。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涉及的表格很多, 教师讲课很不方便。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 而这种数据的前后来龙去脉关系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由于表格的理解没有文字理解直接, 而教师又因授课时、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 不可能将所有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 只能一味地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 学生听起来乏味, 教师有时难免有厌烦情绪, 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4. 现行成本会计教材不合理。

现有的成本会计教材使学生难以掌握产品成本的形成和计算全过程。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时重点放在掌握单一的费用分配方法上, 而对各费用分配方法在整个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环节不加重视;另外, 在成本计算方法的讲解时, 所举的例题从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看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

5. 现行成本会计课程知识的检测不及时, 传统考试不够客观。

对于学习者来说, 知识的检测不及时、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在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下, 学习者要了解自己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 只能通过教师提供一些小考、测验等方式进行, 而这种方式的时间、时间间隔等全部控制在教师手中。学习者自测的不及时, 影响学习者的及时、有效的学习决策。传统考试不够客观。考试一般是由任课教师出试卷进行的, 考试的内容由教师决定, 试卷的形成主观性太强, 起不到考试的客观检测作用。

三、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完善成本会计教材及教学内容, 适应当前会计环境的变化。

一是在成本会计教材中, 要加入综合案例成本计算方法的例子, 包括:企业成本会计机构的建立, 产品成本核算账簿的设置, 成本核算原始凭证的填制取得、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簿的登记、成本报表的编制等, 围绕成本核算的几大基本方法形成近似实战的综合案例, 让学生从整体上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与流程。二是为了适应当前会计环境的变化, 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应当及时加入成本会计新内容新方法 (如战略成本会计、价值链成本核算、非盈利组织成本会计核算等) 的教学内容;此外, 成本会计教材中还应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内容吸纳其中, 以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

2. 运用实践操作情景法和现场教学法。

实践操作情景法, 让学生亲临企业进行成本模拟, 能更好地加深或规范学生对操作技能各个要素的理解与掌握;现场教学法, 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使同学切身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完善会计教学手段, 构建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采用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法, 能够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法的不足。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在重点讲授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计算的有关问题的前提下, 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从要素费用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而且, 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讲授都应采用菜单程序式教学, 将成本核算的程序固定到案例讲解的菜单上, 菜单的各个选项是有先后顺序的, 只有在前一个程序过程完成后才能进行以后各程序的操作。这样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就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4. 增强实验教学环节。

(1) 多实习。由于成本会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因此,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应增加实习环节。通过实习, 使学生能将书本上学习的东西, 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考虑建立比较牢固的实习基地, 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合同。为了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可考虑通过实习基地的单位优先挑选毕业生、为实习单位培训会计人员、教师与实习单位联合做科研课题等方式, 鼓励实习单位积极参与学生的实习工作, 为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提高实习的效果。 (2) 增加校内实验课程。到企业参观或者实习只能解决成本会计学习过程中的部分问题, 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此, 主要的解决手段还是应放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当中。所以应加大学生做成本会计练习题的数量,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 应编写成本会计实验教材。使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真实的账簿、记账凭证、成本计算单等, 所列的实务应尽可能贴近实际。可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学生也要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实验结束后, 应撰写实验报告或总结。..

5.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除笔试外, 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训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平时测试不一定是卷面形式的, 可以是案例分析、自由讨论等方式。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 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既符合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又能够减轻学生考试压力, 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现状与改进 篇10

一、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会计视野受限

当前,《新准则》正引导着会计学理论教学进行知识更新,《新准则》体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会计国际趋同、等效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企业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影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规范操作制度与要求。讲解《新准则》,解析会计学基本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原则原理,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去思考和构建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然而,如果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则不能实现上述教学效果,也不能帮助学生开阔会计视野,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商科素质与能力培养,导致商科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不到实现。不幸的是,当前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甚少,准则和法规的文字条款让人产生封闭和孤立的感觉,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谈不上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课程目标把握不准,教学重心移位

会计学课程是商科专业学生学习财会知识的启蒙性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会计价值观念、会计职业品格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其具体目标是为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是不同的,会计学侧重于会计价值观与会计职业品格的社会成因、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和会计实务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财务会计则强调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指导,其教学重心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实务分析能力培养,因而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对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致使现行会计学教育以会计业务分录编制为重点,并把财务会计课程的业务分录编制大量挤进会计学课程,从而使会计学课程严重增负,导致学生强烈反响会计学课程学习难度太大,会计知识浩瀚博大,会计学习苦海无边。

(三)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方法不当是普遍现象,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学理论概念太多,且不是生活中的常见名词,需要依靠记忆才能牢靠掌握,教师讲授名词概念的法宝就是誊写教案,并要求学生笔记,学生课堂作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复习笔记,实在是枯燥乏味,厌学之极。

(四)结果型教学范式流行,学生学习能力受挫

现代会计强调以会计理论指导下的职业判断为先导,企业应该在准则和制度的规范下采取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企业会计核算是在职业判断与会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活动,使会计学变成了一门财务技术学,然而,教师在把握技术学的教学尺度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教师讲授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时,往往注重于借贷方向、金额和会计分录的技术规范,对会计业务处理的原理缺乏分析,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性质不能深入剖析。这种“书本式”的“技术规范”教学指导,使学生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来理解,而是死记硬背,当面临经济业务和事项时不是首先进行分析判断而是执迷于寻找标准答案,与此同时,学生滋生了对会计的高深莫测之感,认为每个数字都是金钱,每笔业务稍有疏忽就要流失资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会计学课程最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创新思维派不上用场。由于学生采取过于审慎的态度学习会计学,学习极为变动,难以举一反三,课程“学习到哪里就只会到哪里”的现象十分普遍,束缚了商科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

(五)忽略实作教学环节,技能训练缺失

会计学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作技能训练,“凭证———账簿———报表”的业务处理流程,需要通过模拟实作才能加深学习印象,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原理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真正的技能。但是,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普遍没有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实作教学,学生误以为学会了编制会计分录就等于掌握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运用技能,从而降低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质量。

(六)考试命题设计对会计学教育产生导向偏误

由于会计学学历教育考试暂无国家统一标准,应用性本科通行的做法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主阅卷,自主评定学生的成绩。考试是课程学习的指挥棒,应考合格取得学分的驱动必然使学生关注试卷题型设计和考察内容。现行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试卷命题特点主要为:(1)从试题题型看,名词解释、简答题达到30%以上的试卷居多;(2)从试卷内容看,概念记忆和会计分录编制是考察的主要内容。很显然,这样的命题设计不能很好地覆盖会计学课程的知识点,也不能很好地测试学生技能实作水平,必然误导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方式的泛化。

二、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

会计具有社会属性,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当重要管理者的角色决定了会计理论必然根植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大环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即: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准备阶段,1992—2001年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后,经济体制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阶段[1]。在此过程中,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会计的认识由“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发展,会计制度和规范几经修订,1985年颁布实施《会计法》,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1999年修订《会计法》,2000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6年重新修订《会计准则》[2],这就使得会计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底蕴更加丰富,加快了会计理论知识的更新频率。随着会计经济管理职能的扩大,会计教育更加普及,同时也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会计理论修养,加快知识更新,以此提高会计教育质量。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改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改革发展,使商科专业为主的应用性本科大学迅速膨胀,商科专业普遍开设会计学课程,由此促进了会计学教育的需求扩张,致使会计学教师一度紧缺,于是,其他学科的教师纷纷改行加入会计学教育行业,一些刚刚毕业的非财会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加入了会计学教育行业,这样一来,会计学教师队伍庞大了,然而,教师的素质并不胜任会计学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就缺乏会计理论造诣,仅凭懂得会计实务的分录编制原理就从事会计学教育,必然导致会计教学不联系社会经济现实,因而很难驾驭教学,再加上没有从事过财会工作,从来不做账,自然就不能教会学生做账,教师没吃透会计学知识,自然无法从教学方法上改进教学,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学生不具备职业素质

应用性本科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学校,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不懂得企业管理,从来没有接触过财会知识,因此,会计是个新概念,会计学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就更加新鲜,这就决定了学历会计学教育不同于职业会计学教育,学历会计学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造诣。

(四)实验室教学硬件资源有限

由于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学生膨胀太快,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只能满足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会计实作训练,其他非财会商科专业以及低年级财会专业则不予考虑会计实作课程安排,会计学是所有商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会计学课程都是在低年级进行,因而,会计学课程实作训练就没有实验室作为教学保障,加之任课教师有意忽略会计学技能实作训练,致使会计实作教学环节被迫删减。

三、改进会计学教育的对策

基于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会计学教育现行问题应以学历会计学教育特点入手,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会计学课程质量控制和改进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 提高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识

学历会计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学教育必须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帮助学生树立受托经济责任观、社会诚信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的理论体系,懂得会计是对原则和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基础上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运用。会计核算离不开理论指导,为此,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拓展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追踪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对比研究新、旧会计准则变化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以此提升自己的会计理论修养。

2. 改进教学方法

会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其内容结构体现为知识模块组合,即会计价值基本理论;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基本内容;会计方法体系;企业经营活动与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借贷记账法实作技术;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发展方向。这些内容旨在为学生搭建会计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基础知识。这一结构体系决定了会计学课程的综合性,因而否定了“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 而不是和人打交道”的财务技术观的片面性,说明了不重视会计理论而片面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不可取[3]。

会计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决定了会计学教育方法不宜采取单一形式,教师应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会计价值观和职业品格教育适宜采取案例教学法,法规和准则学习适宜采取例证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学习适宜采取流程法,借贷记账法学习适宜采取结构法,会计业务流程学习适宜采取实作法,会计发展方向的学习适宜采取分析法等,在课堂组织方面,应改变“填鸭式”灌输,采取“启发式”教学,将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社会生活还原,引导学生贴紧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增添学习趣味,并以讲授、提问、讨论、小组协作、实作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激活课堂,促进教学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师培训

会计学教育的普及发展,使精品课程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发生变革,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学习和继续教育活动,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双证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除此之外,还应组织校内公开课,加强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与交流,以此提高教学工作的能力。

4.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会计学知识体系综合性强,信息容量大,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这种做法,也是会计职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老师提前把大纲、讲义、资料或相关知识等发布到网上,便于学生预习功课和免费打印后保存教学资料;在上课时老师采用幻灯或投影,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授课速度快,内容涉及面广、课程信息量大[4]。

(二)加强课程教学质量控制

1. 教学大纲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规范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从而防止随意增添或删减教学内容的“扬长避短”行为,维护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 教研室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建立学科教研室,指导教案、课件、试卷制作的规范和质量达标,开展教研活动,探讨会计学“重理论、轻实务”或“重实务、轻理论”的教学弊端,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先进教育理念,推进会计学教育改革。

3. 教学检查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组织专家随堂听课,检查课堂教学互动情况,召开学生座谈,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三)改进实验教学

会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会计纸质媒介,学会“凭证———账簿———报表”填制和会计业务流程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加深对会计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学缺少了实验教学环节,就等于纸上谈兵,苍白无力。但是,会计学实验教学并非是离开了实验室就失去了存续的空间。

在实验室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随堂实验,指导学生以会计纸质媒介进行“凭证———账簿———报表”流程实作训练。这也是会计职业发达国家惯于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会计职业发展较早的英国,会计课程教学学时一般为,学期教学11—12周,每周一次,每次.节,其中两节为讲授,另外一节是辅导或研讨[5]。我国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学时一般为周课时3节,学期总课时按标准18周计算为54节,相比之下,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的总课时是充裕的,因此,随堂实验教学完全可行。

四、结束语

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产生于高校学生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直接诱因是教学资源的失衡,由此引发的是“重技能、轻素质”、“重讲授、轻实作”的质量失控问题。解决教育质量失控问题,不仅要求教育理念革新,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现有教师资源的素质改良,为此,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质量控制力度,采取“激励、扶持、约束和控制”等配套管理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昌锐, 冉明东, 许家林.会计教育三十年成就与未来改革[J].财会通讯, 2008, (11) .

[2]中国论文在线, http://www.chinalunwen.com

[3]王棣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116.

[4]张艳秋.中英会计教育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6) :101.

本科会计学 篇11

【关键词】 本科会计教育;会计人才素质;教育理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过程中,因受环境影响,加之相关概念和目的不明确,在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环境分析入手,探讨了会计人才素质的三要素以及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提出了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一、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环境和问题

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加剧,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明显。伴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生存环境逐步恶化,竞争日趋激烈残酷,部分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出现使会计职业界在公众心目中的诚信度降低。此外,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影响,以及国际人才流动加速,我国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教育环境方面,会计专业教育面对的是经过十余年基础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环境始终得不到改善,应试教育的氛围依然浓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较差。而且,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众多的现实带来的就业压力给学生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使得他们不得不疲于应付各种资格考试,由此形成了轻视素质培养、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另外,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和学校都被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考核所束缚,加之不合理的师生比,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匮乏,这些都给会计人才素质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表现有: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与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角度来构架,以会计职业的知识需要展开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局限于满足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二、需要认识的会计人才素质观

对会计人才素质缺乏应有的认识,是导致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现状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明确会计人才素质这一概念,必须从素质、人才素质进行分析。

关于素质与人才素质,1998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召开的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已进行了讨论。各素质教育试点高校对素质概念达成的共识是:素质是人们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如何做人,表现为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等等(罗嵘2004)。

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罗洪铁2002)。可见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成果的人即为人才。而要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在素质,这些必备的内在素质即为人才素质。具体分析,人才素质包括不同的具体要素。如,钟志贤(2004)指出,知识时代在不忽视人才的基本素养(读写算能力)的前提下,比较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兼容能力、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九大能力。

由人才素质的含义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是指能够在会计领域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相关的机构和学者对会计人才素质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很多研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准则第9号》中,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类。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沟通技能、交流技能和理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质。

有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会计职业界、会计教育工作者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总结归纳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林志军(2008)通过因素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多项不同素质中总结出几点最重要的要素,分别是商业/管理技能、商业/管理知识、核心会计知识、个性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基础知识和技能(general knowledge and basic techniques)。

根据人才素质的定义,总结之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多个具体要素,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要素不尽相同。

可以认为,会计人才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的内部关系,加强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了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项目。特别指出会计人员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应当指出,会计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应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提供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判断和服务。

(二)知识素质

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一般性知识包括数学、语言等基础知识,是进行思考、交流、逻辑思维、判断、分析、决策的必备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是指有关企业、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性质和运作的知识,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原理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使用、管理、评价、设计信息系统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指会计学科体系内的具体知识,是直接指导具体会计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规范。如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调查发现,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知识要素。会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应具备知识素质可以有一定的差别。

(三)能力素质

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中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规定的标准承担某一工作角色的能力。从事不同层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不完全相同。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

三、需要确立的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理念

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基础教育在某些重要环节的缺失,以及会计人才素质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要确立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以及人本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着重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这种热情和习惯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不断地去主动学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面对基础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必须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判断,最大化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人本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也即人的应有地位、作用和尊严,需要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这种理念下,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会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兴趣和关注度,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趣味。同时,在学生个性被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特点,结合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依据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为:

(一)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教育环境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科教育的生源质量、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都存在差异。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设定差别化的培养目标。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例如,生源质量较高的院校,可以设定培养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目标,确定的具体素质要素可以偏重于高层次经济管理知识、数量分析知识、研究能力以及思维决策能力等。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可以提高会计本科教育的效率,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某一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主体来看有利于实施人本教育,有利于会计本科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目前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财经类公共课程、会计专业课程和会计专业方向课程。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会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应该是相互交融与促进的,需要从会计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具体方面进行整合。其中会计知识掌握主要以“会计学原理”课为起点,从各门会计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会计诚信品格塑造以属本科公共课程的“伦理道德”课、属会计专业课程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课为主线,并融合在“会计学原理”以及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形成则应从“会计学原理”课着手,融合在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

(三)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是体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关键。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以及生源情况进行具体设计。1.创新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即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逐渐形成独立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2.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通过网络系统可实现与国家教育网络乃至国外教育网络的链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等各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拓展、创新精神的形成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会计实践教学应围绕会计人才素质构成要素设立具体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实验与实习、案例分析、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别化的设置。

五、结论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因素,同时环境的特点也为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本科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依据经济环境、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会计人才素质的具体要素,依据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理念,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嵘. 论国民道德素质及其特征.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11 (2):98-100.

[2] 罗洪铁. 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 中国人才,2002,(3): 23-24.

[3]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 2004,(9):72-81.

本科会计学 篇12

一、引言

人才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是不断增值的资产。面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企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财经类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摇篮,其会计本科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会计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而后者又对社会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影响。就当前的现实来看,财经类院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目标不一致,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要求等,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化的浪潮中,会计教育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财经类院校更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会计人才。

二、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国家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很多财经类院校也指出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系统的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较为宽泛的人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会计执业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在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与理论、审计鉴定、财务与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外,大部分需要到企事业从事会计工作,更需要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财经类院校应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基本思想,培养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才兼备、能够胜任会计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的人才为改革目标。

(二)课程体系亟需完善

当前,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但还很少形成完善的体系,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缺乏应有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部分重要的知识在课程安排中很少涉及。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在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很多财经类院校都指出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各种性质的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特别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国际准则,而关于准则的讲解和应用很少在会计本科中开设,以至于很多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不知道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讲述什么内容;再如,会计诚信方面的课程开设的也不多。据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高等院校48位会计教授的问卷调查结果看,有56.75%的教授回答他们所在的学校没有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即使有部分学校开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一般也只是流于形式,以应付“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等考试而已。为维护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遏制财务舞弊发生,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在高校大力宣传诚信教育,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使他们在工作中能保持基本的职业底线。(2)部分课程的课时安排欠合理。例如,会计学专业基本都会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但是基本都是安排一个学期一周3-4课时讲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很复杂,由于课时较少,内容面面俱到较困难,以至于出现很多内容没有讲述或者内容讲述很多但学生基本都没有掌握的现象。(3)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从会计课程体系来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课程中实践课时远远少于理论课时,比例偏低。并且,很多院校由于扩招,教师和学生资源不能很好配比,使得很多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担任专业实习课程,教师都没有实践经验,如何教授学生实务操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至于很多实践课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在会计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这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各高校都增加了实验教学或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但从总体上看,大学会计教学方法仍显单调、呆板,很少采用案例教法、问题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向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成为最高要求和目标,没有给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例如,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对于案例的分析却“一言堂”,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同时,高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象,老师几乎是从头讲到尾,没有留出任何内容由学生自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这样老师上课很累并且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化。特别是会计准则的变化相当快,如果一味强调接受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会计的专业特性。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很难培养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会计人才。另外,考核方式单一也是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单一的闭卷考试十分呆板而僵化,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关,甚至获得高分。这样的成绩不仅不真实,而且还挫伤了学习刻苦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德智合一”的教学观念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朱镕基同志在担任总理期间,先后两次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这确实是对正在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担任工作的人员提出的警示,但更是对财经类院校会计本科教育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现实意义。纵观近年来我国的东方锅炉、蓝田股份、三九药业、猴王、黎明股份等企业会计造假的违规事件,造假违规者不乏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的高级会计人才,其精湛的专业技能被用来钻法律的空子,其后果是不仅给国家、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而且也给自己的人生铬上黑印。究其原因,是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主动或被动参与制假。为此,财经类院校在为国家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纪教育等纳入教学计划。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会计人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使在校学生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切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高校只有树立起“德智合一”的教学观念,本着为社会培养“有才有德”的专业人才,才算真正履行了作为教育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积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财经类院校作为会计本科高级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大量的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会计人才,同时会计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孟焰,李玲(2007)通过业内人士调查指出,能适应新市场环境的会计人员应当是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会计人员应重视自学进取的能力。只有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邵瑞庆,刘睿洁等(2008)从探讨会计人才素质的角度也提出了会计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知识素质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在开设一些基本课程同时,应当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将下列一些课程深入且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会计职业道德》、《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其指南》、《会计制度讲解》等。并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与会计信息有关的新闻和案例,穿插在会计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会计工作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约束下的经济核算活动,它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客观、真实、准确、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为促使学生在从业前养成遵纪守法的会计职业道德习惯,高校还应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相关的会计教学之中,把遵纪守法意识纳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出德智并重的高级会计人才。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难且很重要的课程,应该多安排一些课时来讲解,例如《高级财务会计》,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一些知识,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高中英语的学习方法下一篇: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