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共12篇)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1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已讨论多年, 但现实状况却是现行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通过教育改革来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无论什么样的改革, 最终都会落实到课程设置上。因此, 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是我们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选取国内外两所财经类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比较, 藉此来发现我国高校的问题所在。国外的高校我们选择暹罗大学, 该校是泰国第二大私立大学, 其教学模式在泰国较有代表性;国内的高校则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因为中国各高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 往往都会相互借鉴, 各校之间大同小异, 所以任选一所, 也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中泰两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我们主要从会计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等几个方面对中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
1. 课程设置总体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到, 中泰两校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都是非常重视基础课程, 不管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都设置了较高的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少, 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时间少。表中虽无显示, 但中泰共同之处还表现在双方都采用“四段式”, 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 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 第三学年是专业课, 第四学年实习及毕业论文;选修课程穿插在各学年当中。这样的设置无疑强调了知识的完整和系统性, 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专业课程比较。
由上表可见, 中泰两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泰国将管理者的道德法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我国则作为专业选修课, 说明两国对于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要求不同, 泰国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3. 其他课程比较。
我国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有管理咨询、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准则讲解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 全校设置多门公共选修课, 涵盖天文地理、人文经济、公关礼仪等课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泰国专业选修课属于专业课范畴;自由选修教育允许学生自由选修任何一门课程, 学生的自由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 以期能扩大学生在本专业上的视野。
中泰实践课程设置差别较大。我国高校采取了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企联合教学等教学方式。泰国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只有理论性课程, 理论课中没有实践性内容。1997年以后, 针对学生高分、高学历而实践能力差等现象, 泰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学校和学生与社会联系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在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中, 增加了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 规定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的会计学生必须在暑假到公司或者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校外实习, 学生在获得工作实际经验的同时取得6个学分。
二、对我国的启示
1. 明确培养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建立和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
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 一般本科高校的会计教育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 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群工作需要, 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与高职高专相比, 学生将具备更高的理论知识和更强的科学创新能力;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 突出了对学生适应目标岗位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职业迁移能力课程”、“拓展职业技能能力课程”等相应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案例教学, 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根据市场需求, 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体系。
社会职业资格制度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严格的职业操守, 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国家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设定了行业准入的门槛。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岗位的任职条件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当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 注重从实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掌握职业技能。在课程设置时应将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使实训模块与实际工作相吻合, 即按照考证和岗位模块分类, 分为会计员基本技能、助理会计师基本技能、会计师基本技能, 然后在不同的学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电算会计证) 。这样, 不仅使之符合职业标准要求,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还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尽量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 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与市场接轨, 适应市场的需要。
3. 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实践性课程体系, 探索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
应用型本科应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模式。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包括“四实训”, 即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实训”、“专业通用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和“综合能力实训”等四方面。“基本技能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素质;“专业通用技能实训”主要为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调研”、“分析”、“计划”和“组织”能力, 具体通过“市场调查”的实训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它包括了“会计入门实训”、“手工会计实训”、“分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和“电算化会计实训”四大内容, 是会计专业实训的主要内容。“综合能力实训”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对专业能力升华的重要过程。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学时按6∶4的比例安排;在会计课程教学上,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采用实物展示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
在社会实践方面, 泰国高等教育课程明确规定, 课程设置过程中听取企业的意见, 通过与企业的联系, 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调整教学内容和招生计划;工厂和企业为学校的教学实习提供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 提高学生的质量。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应该充分利用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 把“产学合作”以及“社会参与”作为重要渠道, 加强产学双方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 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 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 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等工作, 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选择一批规模大、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企业, 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 使之成为学生稳定的、与专业配套的实训场所;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期间, 学校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在理论研究和新知识、新技术方面, 学校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职工教育方面, 做企业的坚强后盾, 校企相互支持, 共同提高, 相得益彰。
4. 改革课程修读方式, 加大学生选修课比例。
选修课的设置不仅说明课程的性质,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育观、学生观和课程观。近年, 泰国教育部课程与教学发展厅对旧的课程作了修订, 各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 使学生能够尽早地根据未来目标选修一些必要的课程。进入三、四年级后必修课大幅度减少, 选修课进一步增大, 这给即将走入社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补充知识的机会。同时, 在严格按照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属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并不规定和限制学生选修什么课程, 只要学生按照毕业学分要求选够学分就可毕业。重点放在强调学生思维过程和实际技能的训练, 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 增加选修课程的分量,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选择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 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学习, 以便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兴趣, 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认为值得去深入学习的方向进行学习这一做法,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现代教育观念。这是我们在选修课程设置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5. 加大国际化课程设置, 提升培养质量。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使得课程国际化已成为一股世界的潮流。开设国际化课程以适应全球化态势, 不仅顺应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走势, 更是关系到各国的文化主权和民族身份认同。当今, 课程国际化已被联合围教科文组织视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国际化时代, 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课程已不再是一个附加的价值而被视为课程质量的一个保证。它是课程得到国家认证及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国际化课程是一种同时面向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我国高校国际课程的设置, 应当尽可能地开设涉及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 使课程具有国际观点和开放视野。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 应尤为重视利用国外一流大学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 这是实现课程设置国际化, 提高课程内容前沿性, 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而地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高校更应顺应市场的需求, 开设部分与东盟相关的国际课程。
摘要:本文对泰国暹罗大学和我国广西财经学院会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泰会计,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熊永忠.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1
[2].郑建伟, 魏祥健.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5
[3].邝继霞, 罗尧成, 孟媛.美国著名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当代教育论坛, 2010;3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2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补修课程考试
会计学专业《中级财务会计》试题
2014年1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D2.B3.B4.C5.B
6.D7.B8.C9.D10.C
11.D12.A13.C14.C15.D
16.C17.D18.D19.C20.C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ABDE2.AB3.ABC4.CE5.B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会计差错: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2,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如购入至出售、持有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债券投资。
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资产负侦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4.混合投资:指同时兼有债权和股权性质的投资,如购买可转换债券。
5.备用金:指企业财会部门预付给所属报账单位或内部有关部门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备用现金,又称业务周转金。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1.5分)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1.5分)
③与商品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1分)·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1分)
2.简述应付福利费与公益金的异同。
两者相同点:都属于企业职工福利基金。(2分)
两者不同点;(以下3点各1分)
①两者的性质不同。应付福利费属于企业对职工的负侦,公益金属于所有者权益;②两者的来源不同。应付福利费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公益金从企业净利润中形成;③两者的用途不同。前者用于职工个人福利方面的支出,后者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
五、业务及计算题(第l题9分,第2题24分:第3题17分,共计50分)
1.本题9分
(1)2000年年末存货价值=5000×5.3=26 500(1分)
2001年年末存货价值=6000×5=30 000(1分)
2002年年末存货价值=5 500×6.5=35 750(1分)
(2)2000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3 500
贷:存货跌价准备3 500(2分)
2001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2 500
贷:存货跌价准备2 500(2分)
2002年末:
借:存货跌价准备6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6 000(2分)
2.本题24分
①20分。其中(1)、(4)题各3分,其余每题2分。每笔分录中,借贷方向、科目及金额全部正确的,方可给满分;有两项正确的,可给1分。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1)借:银行存款46 800
贷:其他业务收入40 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同时,借:其他业务成本19 000
贷:原材料19 000
(2)借:管理费用4 500
贷:无形资产4 500
(3)借:预提费用90 000
财务费用60 000
贷:银行存款150 000
(4)借:预收账款35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 000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000
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200 000·
贷:库存商品200 000
(5)借:应付账款234 000
贷:银行存款230 000
财务费用4 000
(6)借:管理费用2 500
贷:应付福利费2 500
(7)借:营业外支出2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 000
(8)借:所得税140 000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140 000
(9)借:其他货币资金500 000
贷:银行存款500 000
②有关指标的计算如下:,主营业务收入=470+30=5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280+20=300万元
管理费用=22.3+0.45+0.25=23万元财务费用=11.8+6-0.4=17.4万元
其它业务利润=7-14.7+4-1.9=-5.6万元
营业外支出=0.1+0.2=0.3万元
主营业务利润=500-300-21=179万元(1分)
营业利润=179-5.6-34-23-17.4=99万元(1分)
利润总额=99+0.95+0.35-0.3=100万元(1分)
净利润=100-33=67万元(1分)
3.本题17分
(1)应纳税所得额=600-20+10-5=585万元(2分)
应交所得税额=585X30%=175.5万元(1分)
应付税款法下的所得税费用=175.5万元(1分)
净利润=600-175.5=424.5万元(1分)
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424.5万元×10%=424 500元(1分)
法定公益金=4 245000×6%=254 700元(1分)
给投资者分配的利润=4 245000×50%=2122 500元(1分)
年末未分配利润=296 000+4 245 000-424 500-254 700-2 122 500=1 739 300元
(2)年末应作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列支所得税:
借:所得税1 755 000
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1 755 000(2分)(1分)
第二,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本笔业务的分录分成2笔也可。“利润分配”账户未列示明细账户的,应扣1分):
借:利润分配一提取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提取法定公益金254 700
-应付利润2 122 5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法定公益金254 700
应付利润2 122 500(3分)
第三,年末结转利润分配账户余额(“利润分配”账户未列示明细账户的,不能得分):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 801 700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424 500
-提取法定公益金254 700
本科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篇3
摘 要:本文从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该模式将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并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构建要点。
关键词:综合实验;互动;创新实践能力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各高校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主要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管理会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审计课程实验等。虽然实践教学的力度逐年加大,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被动实验,缺乏主动性
现行的实验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布置实验,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教师根据每位学生提交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这种实验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验过程依靠现成的资料及教师的讲解,缺少交流讨论,学生被所学的知识束缚,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一人堂”,缺乏互动交流
会计专业实验应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而现行的实验教学往往学生参与不足,教师辅助过多。一方面,大多数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封闭,学生之间缺乏讨论交流;另一方面,教师“一人堂”现象严重,缺乏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多门专业课各自为政,不利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会计实验课主要在实验室模拟进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管理会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审计课程实验等。这些实验课程缺乏企业实战环境设计,知识过于书面化,没有体现会计专业课之间、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缺乏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实践科目的演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却不能接触现实经济问题,面对实际问题仍束手无策。尽管模拟训练中也运用了一些教学案例,但大都是单独一门专业课的实验案例,将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等实验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的案例很少。这种会计实验模式虽然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的训练,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职业充满不确定性和需要判断的时候,缺乏解决较为复杂的实务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多数教师对会计专业实验的考核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分,但是往往实验结果占比过大,而对过程性考核不重视,不利于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教师
会计专业实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目前,一般院校的教师学历都基本符合要求,但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使得综合实验教学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验教学启发角度单一,点评不够深入、全面,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本文针对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育人理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模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综合实验模式,旨在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营造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空间,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
将案例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会计实验教学中,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了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模式进行改革,力争实现以下突破:
1.以综合案例为主线,强调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科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实验的综合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以下简称互动式综合实验)以综合案例为主线,改变会计专业实验课程间互相分割的局面,体现学科交叉,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税法等以往实验中彼此孤立、分割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业现实的经济活动,学生在综合案例实验系统中可以模拟企业筹资、投资、运营等经济活动,进行真实的角色扮演和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主动性
互动式综合实验以综合案例的形式进行实验,一改以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针对教师的预设问题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最终找出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扮演着领航人的角色,把各专业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实现多重互动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互动式综合实验中扮演某个角色(CPA审计师、CEO、CFO等),分析案例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针对内部控制、公司战略等存在的不足,提出对公司的改进建议;同时小组之间相互对案例的分析与决策做出反馈,互相回答提出的问题,并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热烈争论之后进行讲评,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教师之间)。
三、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
该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将书本的知识用到实践中,用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会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该实验模式的构建有以下主要环节。
1.综合案例采编
综合案例的采编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采编的综合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及时性、客观性和综合性。
(1)典型性
案例只有给人以启迪和共鸣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典型性案例体现某一类现象的本质,透过案例表象揭示出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会计实验综合案例理应代表某一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特点,以此作为同类业务或事项的代表,以利于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点的扎实把握与融会贯通。
(2)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综合案例在时效性方面是及时的。案例如果有了后续发展,则需要跟进;同类案例有了新的案例,则以新案例取代原有案例。
(3)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综合案例必须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断,必须源于实务、扎根现实,教师在开发会计教学综合案例过程中应忠实于企业实际。案例可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教师的企业调研和实践经验,也可以来源于学生实习的经历,或者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调研等。
(4)综合性
综合性要求综合案例改变会计专业实验课程间互相分割的局面,体现学科交叉,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管理学、税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等以往实验中彼此孤立、分割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
2.以学生为中心的多重互动
(1)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①创造人人参与的条件。一是采用小班教学,30~40人一个班级,给予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二是在开设互动式综合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已经接受过单项案例教学以及相关模拟实训,为参与互动式综合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几种观念。一是学生是主动参与者,不再是旁观者。比如学生接触实验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实验案例中的各种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二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互动式综合实验注重分析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得实验本身的标准答案。三是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是团队之间在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思想共享,相互承认分歧,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
(2)实现多重互动
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一是教师将案例或要求至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给学生,说明案例的基本要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如何查阅相关的资料、政策、法规等。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互动。在学生展示、分析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既定目标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学生意想不到的思路与见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体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妙处;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②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一是小组成员内部互动(分小组讨论)。先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指定个人能力较强、办事认真的学生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调。然后,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综合案例或者学生按要求自行编写的综合案例,在认真阅读、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后,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启发,集中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使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加周详。每个小组对案例分析要有自己的预案,并制作成PPT,以便在课堂讨论时展示。二是小组之间互动。先由每一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观点。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在问答中不断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各种有效解决会计案例问题的方法。
3.科学合理的考核
会计专业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分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两部分(按适当比例分配)。其中教师评分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互动式交流和综合实验分析报告(按适当比例分配)。课堂表现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生课上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并体现在考核分中。互动式综合实验最终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课堂讨论撰写综合实验分析报告。这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搭便车”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了每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有助于以加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其后续撰写报告的顺利进行,往往会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讲解,积极参与小组之间的质疑讨论。综合实验分析报告要求做到:问题界定清晰,原因分析深刻,对策具体可行,说理充分,逻辑性强。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即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打分,采用百分制,最终以平均分作为学生评分这部分的成绩。
4.完善案例库建设
综合案例是实施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基础。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综合案例教学素材不充分,致使其推广运用受限。因此,必须加强综合案例资料库的建设,增加对综合案例资料库建设的投资,丰富综合案例资源。同时,要加快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快高校会计资源的整合,使各高校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会计实验教学质量的最大提高。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构思。
基于云计算的会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体系,如图1所示。
依托区域内各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云服务中心。区域性教育云是区域内各高校的公共云,而各个区域性教育云将与国家教育云连接(国家教育云是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筹建的面向全国的教育服务平台)。区域性教育云以区域为单位,负责对本区域的资源进行接入管理与维护,负责接收国家“教育云”资源,并将国家教育云资源向校园云推送。高校通过统一接口连入区域性教育云服务中心,获取相关实验教学资源,并共享各自的特色资源。不同区域的高校则可以通过国家教育云相互连通并实现共享与交流。
整合区域内各高校所有会计专业的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及案例等资源,在SaaS应用层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库系统及其索引目录,师生就可以方便地查阅相关综合案例及其他实验教学资源的详细信息,自主开展会计实验教学。
此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师资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共享实验教学师资是建立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云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云计算的大容量、实时处理等特点,可以将区域内各高校的实验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名师、专家等的案例分析、讲座通过视频采集和处理,存储到云服务器中,区域内各高校的师生通过点播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名师课堂”。
5.注重教师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
(1)优化教师的学习方式
学校应开拓讲座、论坛、培训、进修、访学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渠道,让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内容上,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之外,还可以通过观摩教学、座谈、调研等方式,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适应互动式综合实验教学的要求:使综合案例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接轨,多角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给予深刻、全面的评论。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从激励和考核制度上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取得国内或国外权威机构的职业认证;另一方面可在人事制度安排上采取较灵活的政策,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管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四、结语
会计的职业背景决定了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本文以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会计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以综合案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打破各专业各自为政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承智,谢涤宇,郑爱民.会计本科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运用研究[J].企业研究,2014,4(8):178-179.
[2]袁明智.会计案例教学探讨[J].财会教育,2013,3(6):127-128.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6.
[4]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20-25.
[5]曹阳.AppleCloud云计算平台旳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祝素月,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系教授。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4
一、银行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设计严重滞后, 相关概念缺乏统一性
金融企业的电子化发展程度是比较高的, 但是目前高校所使用多个版本银行会计教材中仍然以手工会计为原理处理会计凭证和账务处理, 比如大量内容介绍在手工方法下银行基本核算方法及手工联行往来业务的处理等等, 这与银行的实际工作环境是脱节的。很多教材概念不一致, 例如不同版本书中电子联行往来称为电子汇划清算业务、电子汇兑系统或现代支付系统;会计科目设置名称上显得比较随意, 有“吸收存款”会计科目又被称为“单位活期存款”、“储蓄存款”“进出口企业活期存款”等, “存放境外同业款项”有的教材称为“存放港澳及外国同业款”, 而“拆出 (拆出入) 资金"又可称为“拆放同业 (同业拆入) ”等等。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了困扰。
2、课程内容庞杂, 学生感觉非常抽象
银行会计的核算内容既包括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资金清算业务、外汇业务等, 又包括各种中间业务、表外业务, 不仅包括商业银行业务更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经理国库业务等等。学生感觉过程比较繁琐且抽象, 特别是以下内容:系统内电子汇划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繁琐, 相关会计科目难以理解;同城票据交换的具体过程及交换差额扎清算内容难以理解;国库预算收入的收纳和退库的内容复杂繁琐等等。这些内容学生必须全面了解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会计核算, 这些内容涉及到多门课程, 而且很多内容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作为专业教师也难以接触到, 学生感觉课程脱离实践非常抽象。
3、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银行会计课程实践性比较强, 很多内容必须实际操作过才能记住, 再加银行会计处理与工商企业刚好是相反的, 很多同学难以转变角度, 很容易将会计处理混淆。很多学校银行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仍然以传统讲授为主, 授课方式较为单一, 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授, 教学过程就是是“灌注”过程, 学生只是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好, 且难以适应银行会计课程对实践性比较高、课程内容较为复杂的要求。
二、构建应用型金融专业银行会计课程改革政策建议
1、结合应用型金融专业培养方向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突出重点。
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向金融机构输送应用型金融人才, 不能满足于熟练得机械性操作,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主要目的在于系统掌握银行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之上培养擅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银行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课程普遍内容交叉, 银行会计课程内容与银行业务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有关会计原理部分要精简, 而有关于中央银行会计内容离生活较远, 原理很简单但是核算非常繁琐, 比如代理国库业务知识、货币发行业务知识等, 学生在工作中很容易掌握不需要大篇幅介绍。而银行会计学重点内容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等相关业务。
2、整合资源, 编制新教材。
目前市面上的银行会计教材的缺点很多, 内容滞后 (没有体现新会计准则与银行会计电算化要求) 、理论性太强 (缺乏足够的案例分析) 、相关概念混乱 (银行会计科目不统一) 等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教材的编写人员一定要包括高校老师与银行专业人员, 既能发挥老师基本理论系统化水平高和银行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长处, 又克服老师的实践经验缺少和专业人员理论不系统的缺点。对于银行会计教材内容的改革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新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企业会计中的应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帐法、按照资金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电子计算机处理的帐务核算程序等等, 并且对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多增加案例和习题。
3、加强实践教学, 引入试验操作环节。
很多金融学专业把银行会计课程看做是会计课程的范畴, 对银行会计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银行会计课程对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财政学等金融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知识, 所以必须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鉴于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实践教学方法是只有通过设立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 运用《银行会计仿真实训平台》软件让学生操作模拟银行会计核算, 形象地呈现出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建立起银行会计手工实训室, 模拟银行实际环境及业务, 采用银行原始凭证、报表、账簿等资料, 让同学们进行全套的帐务模拟处理。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业务结合起来, 银行会计前台基础业务和后台综合业务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提高教师素质, 变革传统教学方法
会计学专业本科介绍 篇5
一、专业介绍
会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要求较高的管理工作。本专业突出工科高校会计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旨在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日常教学兼顾基础和核心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实际,进行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模拟实习、计算机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课堂教学注重与各类资格考试接轨,方便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审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考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能力,能在金融行业、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学科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能独立进行调查研究与综合分析,具有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有关财务、会计业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会计学专业所需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具有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
六、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经济学
七、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6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分类、结构、理念和改革思路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在课程设置中存在指导思想的单维性、培养目标的“钟摆”性、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人文精神、专业间壁垒森严以及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等现象。认为运动训练人才培养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而且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融通文理界限,需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
关键词: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回顾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89-04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Sports Training Major in China
HUANG Li瞫h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College, Putian 351100,
Fujia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ummarization is made on the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concept and thinking of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for sports training majo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re found: single瞕imensional guide principle, swinging training target, valuing theory more than practice, priority of special knowledge over humanistic spirit, absolute isolation between majors, and in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courses offered. Consequentl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students of sports major should not only have a broad knowledge structure, be familiar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ports training, but also master some relative knowledge, and improve knowled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s well as abilities.
Key words: sports training major; curriculum design; research review
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的集中反映,学术界也对运动训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了解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
1 对“课程”及“课程设置"基本概念的研究
教育学界对“课程"的界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强调经验和活动的教育组织和计划,如:陈侠给课程下的定义是“课程就是课业的进程";二是强调学习对象——内容本身的独特意义,把课程视为“系统知识、智力技能占情感内容的复合物。"[1]
陈玉琨把教育界对课程的不同理解归纳为三类:一是课程体系,即学生在校获得全部训练;二是指一门课,如数学课、生物课;三是指一堂课。[2]平时人们所指的课程大多为第一种,即课程体系。这从一些代表人物对课程的解释中可以获得体会,美国的经验主义者艾伯蒂(H•Alberty)认为:“学校为学生准备的一切活动,构成它的课程。学校凭借所有这些活动的手段,意在从其哲学和目标的立场出发,去变革学生的行为。"[3]尼格力(B•L•Neagley)和埃万斯(J•L•Evans)认为:“学校旨在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准备的有计划的一切经验。"[1]潘懋元认为:“教学内容是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几种形式体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就是课程。"[4]郑启明、薛天祥认为:“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的总称。"[5]可见,国内学者所指的课程是教学计划之内的,而国外学者却未作这样的区分。考虑到这两类理解尚存在着不一致,于是有人又给出两个相关的概念,由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须接受的课程称为显课程,学生在教学计划以外所受的教育,这类潜在的教育的历程,称为潜课程。[2]
体育界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概念,各家认识倒颇为一致。一般认为,“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是“课程"的子概念,指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在这里同样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含有显课程和潜课程两类。从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发现,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研究只集中在显课程部分,而潜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部分尚较少涉足。“课程设置"则“是培养人才的规划,它把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任务、内容、范围、进度和活动方式的总体规划体现出来。"[4]陈侠在其《课程论》中给课程设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课程设置一般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6]
2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分类与结构现状
王凯珍等(《北京体育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3))、张健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构建难点与整体优化的探讨》,体育与科学,2001(6))、邢其年等(《我国高等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综述》,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刘向阳(《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西南大学,2006,)学者对我国当前的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现状做出了比较一致的描述。他们认为,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两大类,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组成的必修课类和由限制选修模块和任意选修模块组成的选修课类。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突出强调“厚基础",专业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模块突出“宽口径"。这种课程体系的结构基本上趋向于合理,保证了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全面合理的发展。
刘向阳(2006)对国内26所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现行的教学计划主要指标统计[7]。认为各院系教学计划建构情况不平衡,差异较大。运动训练专业总学时平均为2 839,但个别差异比较大,最高达3 304,最低为2 496,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平均比例约为74.2%:25.8%。[7]个别学校按学分制制定教学计划,但未能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分要求也不相同,突出差异在选修课上,大部分学校能按专业方向分类选修,且开设门数较多,个别学校实施跨系跨专业互选。辅修类课程,少数学校实行指定选修和任选相结合,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大,可以发展学生个性并获得较多的知识面。目前教学计划的构建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体现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偏少,尤其是体现教练员智力结构的课程缺乏。
3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研究
从现有资料看,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理念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但对宏观上的课程设置理念方面却有着较多的探讨。
坦奈(D.Tanner,L.Tanner,1986)以世界观为标准,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经验主义课程,主张以民主社会与人的形成为目标,为了培养公民具有解决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思考力,课程要为人们提供学习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识。二是社会改革主义课程,主张学校教育要打破社会的阶级对立与中央集权的机制、体制,创建新型社会秩序的手段。三是学科中心主义课程,主张以学科的传递和集中进行智力训练来培育理性的诸种道德,提高学生的学识。四是浪漫的自然主义课程,主张学习者和教师在他们的自然生活中创造课程。五是存在主义课程,主张课程必须将充足的时间用于个人的内省与道德问题的学习。上述课程的分类说明,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这在国外价值多元的情况下,课程设置确实是五彩缤纷的。[8]
潘懋元(1996)把历史上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归结为三种:一是学科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二是活动课程论,强调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三是结构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4]
佟庆伟、罗辉(2004)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六大理念:1) 提倡“通识性"突出一个“博",重点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融合;2) 重视“基础性",突出一个“厚"字,主要体现在“宽口径"培养的发展趋势上;3) 提倡“多样性",突出一个“多"字,以满足不同学习个体“多层面"的需求;4) 重视“综合性",突出一个“融"字,重点体现在强调“交叉学科"的发展上;5) 提倡“灵活性",突出一个“活"字,主要体现在“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上;6) 强调“发展性",突出一个“行"字,重点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体现在多让学生动手、动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9]
4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研究
4.1 课程结构或设置的改革
根据现有文献,目前我国体育院系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的改革分类大部分采用“按修学要求分类",少数采用“按修学要求与学科种类混合分类"。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课程分类与结构内涵也各不相同,如:开设门数、学术科课程比例,必修、选修比例,实践方式,培养形式,专业特色课程等均有差别,可以说方向一致,各具特色,课程设置分类以运动训练为主修专业,拓展出运动人体科学类、竞技体育管理类、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类等辅修专业,要求学生做到一主一副或一主两副的课程分类改革与调整,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课程结构和设置改革的主要观点是:突出强调“厚基础"、“专业特色"和“拓宽专业口径"。“厚基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改革目前公共基础课的结构和内容,增加并重视应用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二是根据运动训练专业生源结构的特征,做好两手安排:一方面要求来自专业队的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广泛学习;另一方面对普通高中生加强多项运动技能的全面训练。突出“专业特色",主要是要抓住运动训练专业的训练特点,增加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突出“拓宽专业宽口径",一方面要加强运动训练专业与其它体育类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行主辅修制;另一方面,协调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和学时比例,以适应社会和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校的主要做法是:1) 减少必修课;2) 增加选修课;3) 调整学术科比例;4) 实行学分制管理;5) 开设特色课程;6) 采用分流培养;7) 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8) 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培养"分散在四学年之中,强调教练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中后期不实行分流教学,该专业在实践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上就应该把握3个方面:1) 大力改革专项技术课的教学,改变以往只注重教授技、战术,忽略专项教练能力培养的倾向,切实加强教练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制定能力考核标准和方法;2) 改革专项基础课程的教学,重新修订各课程大纲,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压缩课程教学时数,增加实验专题观摩,专题调查和现场参与的次数和时间;3) 制定统一的随队见习和实习大纲,组织指导教练,根据大纲制定见习、实习计划,并实施具体负责指导。只有将上述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专业实践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理论教学、技术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脱离的现状。如果要实行分流教学的话,可以将上述三方面统一起来,单独编制“教练员流向特殊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更有效地确保学生的教育质量。[10]
4.2 课程内容的改革研究
4.2.1 拓宽基础课程(还有人称通识课程)
观点一: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多表现在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也有学者称其为扩展课程,因其弹性大,重发展,为广博学生知识而设,所以课程设置面广,宜向小型化、微型化、短程化发展,并采取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但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并没有做出回答。
观点二:开设文理渗透课程、学科交叉课程。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应能成为运动训练领域和其它体育领域内的“通才",应当要有文理两方面的综合知识功底。因而基础课程重视文理兼容的公共选修课,并增加反映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兴学科方面的课程。
观点三: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这表现在增设外语、计算机类课程。外语类课程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计算机类课程主要是加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
4.2.2 调整学科课
观点一:浓缩。学科专业课程的“浓缩"之意,是指对专业课程的体系基本不动,压缩课时,精干内容,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的正确选择。浓缩课程之后,伴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这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
观点二:重构。对于运动训练的学科专业课程,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
观点三:特色。有人对目前的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出了比较,发现现行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并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教师为主的课程设置没有多大区别。因此,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对两种专业课程体系差异性的重视和研究,其中对不同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教练员职业和体育教师职业特征的比较认识是关键。[11]
观点四:整合。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但学科分化过细,即加重学生负担,更不利于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是所有学校都有条件开设那么多的学科。于是,又出现了合并课程的尝试。合并后的课程称为“综合课程",或称为“广域课程"。综合课程不仅是解决学科门类过多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综合化也初见端倪,主要体现在:(1)加强文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跨学科课程。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管理学等都是由体育与其它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种跨学科课程;(2)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有人曾对运动训练专业的生物学科课程(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提出了改革的设想,着重强调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整合。[12]
4.2.3 调整学、术科课程比例
观点一:丰富理论知识对一个成功的运动训练工作者来讲是必须具备的。一个人的运动经历对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就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训练课时长短问题的调查,结果普遍认为现在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训练时数少,其中90%的术科教师认为训练时数过少。[13]因此要求运动系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的时数要有较大幅度提高。
观点二:作为教练员应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运动技术本身,所以应重视理论课特别是基础课,增加学科课的时数,减少技术课时数。
观点三:目前,专业运动队和普通高中生构成了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主要生源,二者不同的素质结构必然要求不同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一是对专业运动队的生源加强理论知识的广泛学习;二是对普通高中生加强多项运动技能的全面训练。这既是 “厚基础"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加强“基础"建设的两种重要途径和手段。[14]
5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研制指导思想关注点的单维性。课程目标的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逻辑起点只是简单依附和动摇于社会政治与经济变革的要求,使课程这个受制于多种因素(如专业、学科、学生、社会等)的复杂现象被简化为政治或经济的工具。
2) 专业目标及课程设置的“钟摆"现象。由于课程研制的立足点始终轮流转于各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即课程研制的逻辑起点总是动摇于运动员、教练员及专项教师之间,常常顾此失彼,使课程总是满足了一种因素的要求却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依据,从而也使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研制处于一种特定的钟摆运动中。
3) 重理论性轻实践性。尽管目前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在总体指导思想阐述上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体育类专业课程所有的价值及功效系统。然而,教育和管理实践、课外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和科研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较低,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因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而陷入就业的尴尬境地。
4) 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培养。运动训练课程设置的现状过多强调专业本身知识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人格、情感、审美、创造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学生将走到运动训练实践的第一线,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将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将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5) 课程结构的比例不够协调。这种失调现象表现在:其一,专业课程比例过大,而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性课程的比例不足;其二,必修课的比例过高,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比例较低;其三,能反映运动训练专业特色的课程比例太少;其四,在课程的课时结构上,大型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其五,术科比例过大,学科比例低;其六,实习课程课时比例低。
6) 学科专业之间壁垒森严,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缺陷。表现在学科内部总是力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统一,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割裂,综合能力受到影响。
6 研究现状评述
1)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研究还比较零散、不成系统。
2) 学术界研究红火,但决策层未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在见诸刊物的文章中,作者一般为体育院系学者,有教师、研究人员,还有一些研究生。这反映了学者们比较重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同时还说明了研究人员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层次,但课程设置的终审裁决权在国家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笔者注意到,管理部门人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官员讲话中有关这类主题往往也是一带而过。
3) 研究比较注重操作层面,缺乏哲学层次的深入思考。在各类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是从实践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来考虑和研究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针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哲学理念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这种情况多多少少使得改革思路的研究显得有些底蕴不足,一些建议的合理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4)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10多年来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仍然处在“修修补补"的状态,还不曾有改天换地的突破。原来的课程设置模块组合也不曾有大的变动,课程的增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三位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这无疑给体育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5) 各校课程设置比较轻率,未见有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主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调查,多数只是停留在经验主义上,缺乏一个能反映培养目标的统一评价体系。
6) 课程设置缺乏深入的国际比较研究。多数学者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都是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的,比较对象有些局限。其次,在国际比较分析中缺乏对各国国情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国情的综合分析,没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形成凡是发达国家的东西都是好的、正确的错误思想,从而使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难免带有趋同性。
7 结 语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趋势是确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课程观。纵观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无论是基础课程的拓宽,还是专业课程的浓缩并深入前沿,都是围绕着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进行的。运动训练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而且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融通文理界限,需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呼唤着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改革,同时也为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6.
[2] 陈玉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06.
[3] 转引自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6:246.
[4]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9.
[5] 郑启明,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3.
[6] 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68.
[7] 刘向阳.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22-25.
[8]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46.
[9] 佟庆伟,罗辉.高校现代课程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4(4):32-34.
[10] 皱国忠,张健,张世林,等.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10-12.
[11] 郁建华.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改革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97-99.
[12] 鲁长芬.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研制的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3.
[13] 袁作生,等.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26-229.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7
一、会计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特性
1. 课程知识体系庞大。
经济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涉及内容广泛复杂, 涉及到法学基础、民法、商法、诉讼法等方面的知识, 法律条款琐碎枯燥, 既调整纵向经济关系, 也调整横向经济关系。不同经济法教材体系不同, 涉及内容也存在差异, 如我们学校经济法课程教材 (金慧华、张建华主编《经济法概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8月版) 体系为:全书分为五编, 每编包含若干章节。第一编经济法总论, 包括经济法及其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经济管理权、物权与债权、知识产权五章。第二编企业与公司法律制度, 包括企业法概论、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六章。第三编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法律制度, 包括合同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五章。第四编市场规制与调控法律制度, 包括广告与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会计与审计法律制度四章。第五编经济纠纷处理法律制度, 包括仲裁法律制度和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两章。由此经济法课程体系之庞大可见一斑。
2. 课程内容具有二元性。
从前面展示的经济法课程体系看, 第一编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 后面几编则应用性较强。就教材每一章而言, 几乎都具有理论抽象和应用的二元性。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往往从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开始讲述, 许多相关概念、术语需要理解, 如意思表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人、代理、法律行为等等, 而经济事实的认定、经济纠纷的解决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大的难度。
3. 课程内容更新快。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整体利益,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因此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变化, 经济法律应适时修改, 经济法课程与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其他课程相比发展变化更快更新, 有时教材都跟不上更新, 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如201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商标法》对商标注册审查的时间限制等做出了修改, 将诚实信用原则首次以条文的形式写进了法律, 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使用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禁止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进行广告宣传活动, 使之回归法律符号的立法本意等等。2014年3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 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降低了注册公司的门槛, 简化了注册公司的手续, 取消了公司股东应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 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 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等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做出调整, 修正教材, 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会计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1.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
目前对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 加深对中国现行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处理有关经济和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定位对所有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都适用, 没有考虑到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与需求, 难以做到与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呼应, 缺乏针对性, 影响教学实效。
2. 课程内容体系与会计专业联系不强。
经济法课程作为全校性公共必修课, 全校统一命题考试。除了会计专业外, 还有其他专业, 如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外语、数学与计算机信息、社工等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 因此教师在讲授经济法课程时并没有按照专业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讲授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 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因为全校统一考试, 也不能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要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教学重点, 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协调。
3. 案例教学与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知识背景联系脱节。
案例教学是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缩小书本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等都有直接的作用,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教学目标、教学体系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基本没有考虑到会计本科学生的知识背景与需求, 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热情以及案例讨论的深度。
4. 任课教师素养与会计专业学生间存在沟壑。
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法学专业出身, 有较好的法学功底, 但缺少会计学方面的知识, 对经济法律关系中涉及的会计学科领域的概念和经济行为很难讲到位。教师的讲解与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接受的基本概念和经济行为的讲解不一致造成学生对经济法课程教师教学内容的困惑与不解, 影响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会计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构想
会计本科专业中经济法课程开设一学期, 一般每周三学时, 51课时。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法律, 运用经济法知识处理经济和管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感, 并为学生日后通过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1.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地位直接关系到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本科专业学生会计基本工作, 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软目标和硬目标。软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多在企事业、机关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诱惑和风险较其他行业更大, 各类经济犯罪概率更大, 因此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对他们更显重要。在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之前学生的法律知识尚属空白, 对民法的基本概念、术语、基本制度等几乎不知道, 法律意识就更不用说了。会计本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药处理经济事务时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感,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 也许不会遵法、守法, 甚至利用法律的漏洞牟取私利。《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审计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中涉及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都进行重点讲授, 强化会计本科学生的法律责任感。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 尤其是诚信品德在会计工作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中较其他专业学生更需要且有必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往往作为成文法的补充对社会关系起着某种调整作用,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作为“帝王条款”适用于一切民事活动。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 采用专门方法, 连续、完整、系统反映和控制单位的有关财务状况信息、业绩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以利于让更多各类潜在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时使用。在讲授经济法课程相关法律时应特别予以强化, 如在企业法、公司法等章中强调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合同法中强调诚实信用原则, 在税法中强调依法纳税, 并有目的结合实际案例, 让会计职业道德深入学生心田, 提高教学实效性。硬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法知识, 加深对现行经济法律法规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处理经济与管理问题的能力。会计专业有自己的特点, 经济法课程教学必须围绕会计专业的特点, 在庞杂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体系中确立相应的教学体系, 服务于会计专业, 并非按照统一教材大纲进行讲授。
2. 教材内容遴选。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载体, 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 进行活动的基本工具。因此教材选用不宜盲目选用优秀教材, 必须考虑会计专业学生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 目前尚没有专门适用于会计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材, 那么一般选用财经类经济法作为教材。现有经济法教材内容庞杂, 一旦选定教材后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很难完成整本书地讲授, 因此有必要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梳理遴选, 根据专业不同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甚至适当增减, 做到因专业施教, 不是一本教材全校各专业讲授。就前面提到的教材而言, 针对会计本科专业从两个方面进行遴选, 一是对调节经济关系非常重要的法律, 二是与会计专业联系紧密的法律。因此可以选讲教材第一编和第五编中的某些章节以及与会计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税法》、《会计法》、《审计法》、《证券法》等法律重点讲授和适当实践, 《公司法》中关于公司财务的会计规定;有关公司合并、分立的会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转让与上市的有关会计规定;公司债券的有关会计规定;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的会计规定等等都是与会计本科专业联系紧密重点内容, 重点讲授确保学生对其熟练掌握和运用。与会计专业联系不紧密的法律少讲甚至不讲, 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等, 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 更好地学以致用, 服务于社会。之所以如此取舍是因为会计制度和法律虽然有着各自的调整对象和方法, 但随着经济的社会化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化, 经济利益与经济行为冲突日益增多, 当法律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具体规定时, 会计需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 负有按照法律解释经济事项的责任。如企业中所有者往往通过会计报表来了解经营者的业绩, 为了保证所有者合法权益, 需要用法律手段规范企业的会计报表。
3. 教学方法设计。
在经济法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扬长避短, 深化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 改进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讲授契约法课程时就利用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原理的应用训练。案例教学可谓历史悠久, 在中国案例教学也广为使用, 但是在使用过程往往缺乏针对性, 难以收到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首先精心挑选案例, 通过案例引出该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基本概念,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的注意, 帮助学生解读、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讨论、推理、归纳、总结。其次案件教学不能取代理论教学, 适度适用。虽然案件教学课题气氛活跃, 但影响知识的积累, 占用过多时间的话影响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方法, 因为会计本科学生法律理论功底几乎没有, 所以必须进行一些理论讲授。最后采用案例教学时必须选取贴近学生水平和专业的案例, 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 难度适中, 让学生容易理解有参与讨论的热情,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公司法》讲授公司治理和信用问题时用2001年华尔街最大的一起证券案例———安然事件;公司财务管理时用银广夏案件, 还有海南凯立案件、红光实业案件等等, 这些案件学生在会计专业课学习时都有接触, 课堂讨论非常活跃, 教师在引导学生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时也肯定学生在这些案件中会计学知识的分析, 更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第二, 搭建与会计师事务所平台, 为学生提供观摩、参与经济案例处理的机会, 考查学生的专业态度、社会责任等。会计行业是实务性较强的行业, 经济法课程是既具有理论的抽象性, 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科,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其实践性, 使会计专业学生熟悉业务, 积累法律和会计实践知识, 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
4. 教师素养要求。
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教师自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经济法课程本身的复杂性、易变性、应用性对经济法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对会计理论的知晓, 而且还要有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经济法课程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在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会计业务相关内容, 如会计基本原理、票据、税务等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与时俱进, 提高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性, 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作为经济法课程教师还应适当关注会计职业资格考试, 对必考科目经济法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的变化及时融入到经济法课程教学之中, 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四、结语
提高会计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作,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长期站在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之构想主要是根据多年来在本单位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的构想, 其现状和构想有一定的普遍性, 也有其个性, 其目的在于引起同仁的关注和共鸣, 改进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金慧华, 张建华.经济法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2]杨紫烜.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孟祥东.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4]许群.会计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8
一、正确认识课程地位
《高级财务会计》在本科院校的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一般将其视为专业主干课,但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转型发展,再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就不妥了,笔者觉得将其设置为专业拓展课比较合适。原因如下:
(一)从课程内容和任务看
《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解决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领域中的高、深、难、特四大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特殊会计业务的特点、处理原则,运用特殊的方法程序处理企业复杂及特殊业务,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那么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开展。《高级财务会计》涉及的多数内容对一般企业而言非日常会计业务,对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主干课,就意味着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该课程,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但如果将其设置为专业拓展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来讲解,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当然,笔者的意思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可以选修,无论是从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还是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来看,该课程必须是必修课,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为三本或二本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将自己培养的学生定位为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从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出发来进行的。对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会计日常业务的处理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知识在中小企业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因此,从这点看,将《高级财务会计》设置为专业拓展课也是比较合适的。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目前我国出版的适合本科生用的高级财务会计类教材种类较多,每本教材中涉及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选择的是哪本教材,必须注意到,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及课程地位等因素,若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的所有研究专题均为学生讲解,必然会出现该门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争占学时的现象。而且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穷尽该门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因此,应在整个高级财务会计学科研究领域中进行部分专题的筛选,作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进行:
(1)是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2)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及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3)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和考研的竞争能力;
(4)是否对学生通过诸如注册会计师等考试有所帮助。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笔者觉得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选择如下教学内容:外币折算、租赁、所得税会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其他未选择的专题,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门类,结合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覆盖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涵盖而未涵盖的专题。
三、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必修课,教学中要强调《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大三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充分应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如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等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考试。依据《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特点,其教学方法可作如下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目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就《高级财务会计》而言,其特征决定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就要运用案例将鲜活的交易或事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身临其境,了解处理对象的本质,自主寻求能刻画经济现实的会计方法,快速实现从会计课堂向社会现实的转变。信息化时代,案例的选择渠道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案例均来自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新近的、有争议性的、切合理论内容的素材。因此,案例教学是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下,使学生自觉地进入经济生活现实,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二)自学反馈法
自学反馈法就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并将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或其他形式反映给教师,教师据此进行反馈,以此来完成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比如对所得税会计业务,相关问题的处理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均已学习过。也就是说,在学习所得税会计核算业务时,学生已具有了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自学能力。因此,对于这类教学内容,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必要的作业,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予以反馈。该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导向法
高级财务会计学中的某些业务,学生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尽管未接触过,但可借助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合并会计报表等业务,这类业务学生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之前并未接触过,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法,提出一些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终使学生掌握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外,还应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其他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建立一个《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的博客平台,一方面上传一些课程资料,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留言区和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当然,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他的方式如QQ等进行辅助教学。
总之,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时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来展开,《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应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应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其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也应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教学。鉴于此,本文从课程地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几个方面探讨了会计学专业课程《高级财务会计》如何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专业拓展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莉.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24-125
[2]杨良,陈雪,峰霞.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高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95-96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于应用型会计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夯实的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 以培养会计实操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 同时, 以社会需求为根本, 培养出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会计操作能力、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创新人才。然而, 现行的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会计人才市场的专业需求相脱节, 呈现出“重理论, 轻实务”、“重记忆, 轻理解”的不协调状况, 有悖于应用型高等院校的转型理念。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缺乏信任, 认为毕业生会计实操能力较弱, 缺乏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从而使这种脱节现象更为明显。现行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力量来推动, 需要一股新的活力来改革和创新, 这也反映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 若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会计学专业人才, 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尤为重要。
二、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的会计学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财经类本科教育的主要专业, 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课程名称、授课内容、课程体系结构基本处于长期稳定不变的状态。然而, 随着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陈旧的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早已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行的核心课体系较为单一, 多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 忽略了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而, 本文将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通过多方调查与研究, 并结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拟构建一套培养具有较强科研理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定位, 凸显特色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该切实反映培养目标、体现专业定位,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突出“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全面发展, 强化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二是体现应用型, 突出会计学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三是体现以学生为本, 注重差异性, 突出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 强化专业, 优化结构
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专业为导向, 体现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专业改革思路清晰, 以会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以会计实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依据企业及社会对应用型会计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整合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人才创新培养的新模式。
(三) 强化实践, 注重落实
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特点, 构建“基础、应用、创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依据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实践的可行性, 把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毕业论文有机结合, 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性训练。
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充分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重点体现“科研理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各课程之间逻辑关系清楚、层层递进、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专业核心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基础上, 围绕科研理论、专业实践、职业创新三大能力的培养, 构建出奠基课程群、提升课程群、职业创新能力课程群三大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初步设想如上1图所示:
通过对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会计人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管理能力的提高, 旨在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 逐步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实务相对接的新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陈旧的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早已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 本文将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通过多方调查与研究, 并结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拟构建一套培养具有较强科研理论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10年) .财会 (2010) 19号.
[2]张新民, 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 2015 (08) .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能力,导向,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感到难觅满意的会计专业人才, 抱怨刚出校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 往往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再投入;另一方面, 大量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走上非会计岗位, 造成人才浪费。如何缩短会计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之间的距离, 成为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保证。知识和能力涉及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按照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协调发展的要求, 建立规范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创造性、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正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能力构成
会计人才能力及其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不断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以致会计人才的成长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为基本前提。拥有高素质的为数众多的会计人才将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未来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将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荆新 (2005) 就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力需求和现状进行调查, 其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最看中的会计毕业生的能力是会计人员的日常会计操作能力 (21.79%) 和工作经历 (20.51%) , 其次分别为所学专业 (16.67%) 、判断应变 (12.82%) 、电脑操作 (10.26%) 、组织管理 (8.97%) 、语言文字表达 (5.13%) 、外语 (3.85%) 、人际沟通 (2.56%) 等。总结以上能力的内涵, 将会计专业能力划分为四大类, 见表1。
二、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会计本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过于狭窄、陈旧, 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课程未能及时适应会计行业变化的需求, 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变化的需求, 达不到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会计专业课开设的课程过多、过细, 层次不清, 内容重复, 并且所占比重过大, 而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比重过小;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基础知识、金融知识、人文知识,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对未来工作综合应对能力差。
2.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
各门课程各自为政, 忽视彼此的联系, 课程的安排完全独立。不同课程间的重复现象严重,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复尤为严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责任会计;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与投资决策、产品定价决策、预算控制、经济批量。在这3门课程中, 管理会计是交叉的中心, 它涵盖了部分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同样, 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的课程也同样存在重复, 主要有财务指标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税收、税法和税务筹划等课程也有类似问题。
3. 对实践能力培养较弱
实践的内容、方法单一, 实践学时少;手工实践较多, 上机实践相对较少;验证性实验较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在对会计专业能力培养中, 只注重会计核算的训练, 忽视了会计检查、会计监督、会计分析、会计决策的训练, 忽视了管理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相关的会计模拟实验真实感不足, 不仅在模拟实验中缺乏相关的业务部门, 如采购、生产、销售、银行、税务和审计等, 同时缺乏必要的岗位分工和内部牵制。在实习过程中一般没有岗位分工, 没有内部牵制, 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结果常常是规范性差, 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 体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分为4个层次:“专业一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竞争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能力为导向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平台”分别设置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实践训练平台”, 而“模块”设置为“专业方向模块”。
2. 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体系中引入学科交叉, 体现文理渗透和工管交叉, 如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中包含了跨学科课程, 设置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类课程, 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宽口径”。其次在专业教育方面, 除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外, 还设置了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体现知识的高度细化及社会对人才专门知识的需求, 以满足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增强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宽”、“厚”的基础上达到了“专”、“尖”的水平,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 整合专业课程,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力度
对专业课程进行精简、整合,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增加专业选修课程, 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满足未来多元选择的就业需要。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 增加实践内容和学时比例,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架
1. 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 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专业一般能力包括了“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养, 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人文知识、计算机、外语等课程, 实施分层次教学,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学科基础平台”是同一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 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主要为二级学科基础课程, 也设置一些一级学科或跨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平台中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冲破了学科专业的壁垒为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奠定了基础。
专业核心能力就是搭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 它要求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 是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课程。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上, 体现了会计学专业上的“专”、“尖”特色。
专业竞争能力是通过构建“专业方向模块”来实现。它是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分工灵活设置的, 是结合某一领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而设置的, 每一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工程财会方向模块, 开设工程理论概论、工程制图、工程会计、工程造价等选修课程。可以设有3个以上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趋势, 选修其中一个模块。这种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工及学科发展的接口问题, 配合了产业发展需要, 有利于直接为社会第一线提供人才。同时, 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 满足其多元化就业选择的需要。
实践创新能力是通过“实践创新平台”对学生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专业和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是相对于某一专业理论课程而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 它包括系列的实践课程:“综合会计模拟实训”、“ERP原理实务实训”是对学生的专业主要能力综合操作技能培养;“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 并不是说所有的实践都放在“实践创新教学平台”, 对于课程内的实践, 同样要随堂开设。
五、结论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沟通和协调能力。为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在高等会计教育中应注重对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构建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扩大知识视野、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包青.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的会计教育[J].财会研究, 2002 (7) .
[2]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3]荆新.激励、识别与职业能力框架——兼谈我国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制度[J].会计研究, 2005 (5) .
[4]许萍, 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 2005 (11) .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11
【摘要】近年来在金融数学本科专业在高校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实验教学是金融数学专业本科教学十分关键的环节。根据广州大学金融数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经验,结合社会对于经济金融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状况,论述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应遵循实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原则。
【关键词】金融数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
一、实验教学在金融数学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数学,是利用数学理论与工具定量分析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交易,以揭示金融学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人们进行投资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1]。1952年,马柯维茨(Markovitz)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第一次用均值、方差等数学理论和工具探讨了以何种投资方式使投资人收益可能最大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随着金融数学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逐渐意识到金融数学是 “国际化金融”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金融领域复杂问题至关重要的工具。金融数学在中国和世界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2,3]。在高校教学中,金融数学课程主要是运用概率论、随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数学方法处理银行、保险、股票、期货等领域的问题,如证券投资、寿险精算、风险控制、保险理财等[4]。
实验教学在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中起到知识和技能的承接的作用,是学以致用,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吸收消化数学和统计学科相关基础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州大学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参考了国内各大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传统上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除了数学基础课程,还有多元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专业基础理论课,而实践操作性的课程相对缺乏,数学模型实验课缺乏本专业针对性。因此,我们针对广州大学地方高校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当增加了若干实验课程,如计算机编程语言,统计软件和数理金融实验等。金融数学由于其交叉学科的特点,十分重视数学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因此在完成数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很多实验课程,包括数学模型,统计软件,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涵盖了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统计建模分析软件,会计模拟软件等上机实际操作模块。这些实验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衔接了数学与金融学两大不同类型的课程,集中体现了金融数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做好实验课程建设,强化实验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十分重要的环节[5,6].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实验课程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广州大学的学生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动手能力比较强。实验课程教学有助于广州大学学生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金融数学专业本科实验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原则
根据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课堂评估等综合考虑,总结出实验课程设计应该遵循的若干指导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这是实验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实际应用是实验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实验课程设计应该始终贯穿这一指导思想。实验教学是金融数学培养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7],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应用性,把它们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渠道。在概率与统计中有很多经典的分析方法,与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技术互相结合,日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很多已经成了金融和其他应用领域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如蒙特卡罗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然而在专业基础课上,学生主要学习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这正为实验课程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把这些分析方法与一两个具体的问题相结合,贯穿到数据的整理,计算和结果的分析过程,希望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和具体操作,能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有关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们设计了随机数的的产生,随机模拟计算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二)趣味性原则。
增加实验课程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实验课本身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课程趣味性的开发有很大的潜力空间,这正是教师需要特别留意和加于关注的方面。因此,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手段在严谨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样化,避免单一和过于详细的规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适用性和时效性,尽量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新兴行业领域和热点问题,寻求专业性,针对性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
此外特别是要注意挖掘学科本身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精神。概率论和统计学科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很多深刻的概念和原理都可以通過具体的图形来直观的展示。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转化成具体可见的结果,并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同时结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重新去“发现”这些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习惯,以适应金融数学专业快速发展的趋势[8]. 金融理论不断更新,金融产品不断开发,金融理念不断发展使得金融业始终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9-10].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始终体现金融数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新的学习理念.
(三)可操作性原则。
实验项目设计要考虑学生是否可行,容易操作,计算量是否适当,计算时间会不会过长,这些都需要自己先做一遍。对于那些计算次数过多的情况,教师可以对一些参数进行调试,减少计算量。有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化简来进行近似模拟,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尽量避开繁琐步骤和重复操作。
此外要考虑到是否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金融数学的实验项目经常都会涉及到随机实验,随机实验的特点是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非每次操作都会出现相同结果,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完全不相符的结果,甚至进入死循环,因此要充分估计到这种情况,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及时终止,避免出现意外的状况。
(四)规范性原则。
实验目的和内容明确,实验步骤清晰有条理,紧扣主题,哪些要做哪些不做,都清楚的列出来。实验最后要能够得出明确简洁的结果,最好是能够对每个学生都个性化分派数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可以确保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同时从返回结果的设计上,要让教师容易快速地判断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在主要结果中附带返回一些辅助图表,辅助数据,以便于判断学生的實验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此外,应该让学生做一些文字性的阐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进一步分析,从而判断学生是否正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便于教师评估本实验项目的教学效果。
三、金融数学专业本科实验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我们以实验课《数理金融实验(统计软件)》的几个实验项目为案例,阐述实验课程设计如何贯穿上述指导原则,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第一个案例是实验项目《统计计算基本原理》,本项目主要是用数学软件实现基本的统计分析和计算。实验的目的是:1. 领会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基本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2. 学会应用Excel 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要求学生通过本次实验能够了解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熟悉Excel 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和步骤主要有:
1). 学生使用 Excel 创建一组数据 x:1,2,…,25.
2). 教师给每位同学分配一组数据y:y1,y2,…,y25,学生在Excel 数据文件(实验数据一.xls)中按自己在班里的序号找到自己的一组数据.
3). 用 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求出y的均值、方差和中位数,以及x与y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将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4). 用 Excel 画出x与y 的散点图,观察x与y的函数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5). 应用 Excel 对数据x与y 作一元线性回归,如有必要,可对x进行函数变换后再回归. 将回归分析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6). 作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
在本实验项目中,我们给每个学生分派一组数据,让学生进行基本描述统计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实验结果应该包含:(1)基本统计量(均值和方差等);(2)回归方程;(3)方差分析表;(4)显著性水平;(5)显著性检验的结论. 实验步骤1-3是基本操作,主要侧重规范性,而实验步骤4-5是训练和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线性回归方法的灵活应用。最后第6步是考察学生对于回归分析结果的理解和显著性检验。通过这些操作我们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把线性回归方法应用到曲线拟合问题上,经过画图观察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变换。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习惯:先做简单的描述统计,画图观察,有了直观印象以后再进一步做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要服从实际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避免生搬硬套和僵化的思维模式。
下面一个设计案例是《随机数的产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是蒙特卡洛方法和随机模拟数学实验的基础。项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随机数的产生方法,随机数的变换以及随机数分布的判断,理解不同分布随机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验原理是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的导出;均匀随机数与其他分布随机数之间的变换关系.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有:
1). 产生一组服从[0,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u:u1,u2,… u400 ;并构造另一组随机数 v:vi=Φ-1(ui),i=1,2,…,400,这里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画出v的直方图.
2). 产生一组服从正态分布 N(μ,δ2)的随机数x:x1,x2,… x400 ;构造另一组随机数y:yi=Φ[(xi-μ)/δ],i=1,2,…,400 . 其中μ和δ由数据文件:实验数据三.xls 给出. 同样画出 y 的直方图.
在本实验项目中,我们让学生熟悉基本方法以后,引导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来发现规律。通过分布函数及其反函数的作用,均匀分布随机数可以和任何其他分布的随机数相互转化,例如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等都可以转化成均匀分布,反之亦然。这一原理是产生不同分布随机的重要依据,其证明方法在理论课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但往往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本实验项目中,我们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注意到这种现象。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好奇,很多人都来提问,互相自己也有很多讨论。这时候教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探讨,重新“发现”背后的规律,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留下很深刻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广州大学是国内创办金融数学本科层次教育较早的地方高校,已经走过十余年艰苦办学历程。现已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和培养模式,为地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实业公司及财务部门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金融数学人才。广州大学的金融数学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合理性,教材的选编,课程教学环节的有机设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特别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两者互相促进,形成了自己宽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6].我们相信,不断改进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积极探索实验课程教学新思路,必定会越来越好地为广州大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的专业型优秀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袁军. 金融数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 商业时代,2008,13:68-69.
[2] 陈国华,廖小莲,杨笃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建设教学改革探索—浅谈在高校数学系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3:198-199.
[3] 郝华宁,孙晓群. 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2:98-99.
[4] 朱福国. 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 河西学院学报. 2009,25(2):109-111。
[5] 王达布希拉图. 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78.
[6] 王达布希拉图,梁达宏,蓝国烈. 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分析[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3:125.
[7] 姜礼尚,徐承彪. 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0:11-13.
[8] 孙群,张剑湖,李俊民. 数学专业设置交叉学科课程的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2:29-31.
[9] 蒋海,刘少波. 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南方经济,2004,4:22-28.
[10]孙桂芳. 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前言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规定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分级分类办学思想贯彻的必然结果。作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推进相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进程。然而,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院校在进行这方面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应重视会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以及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全面制定新型的课程体系,进而不断提高器人才培养的水平。
一、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会计所提供的相应信息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整个国家的整体调控,还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如下: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从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管家,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人员有调动企业或是单位资金的权利,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将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的提高。
2.业务处理能力强。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中就有业务处理能力强这一点。首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会计知识;其次,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各财会软件,掌握相应的工作流程,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会计人员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不仅要熟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解,例如税收、管理以及营销等方面。
3.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例如,会计工作相关的软件以及操作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简化会计工作流程,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水平,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专业与国际会计专业相接轨,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英语知识,及时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会计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
1.应用型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创新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输出,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学生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实践的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与设计的相互联系。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训练中提高业务能力。
2.创新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的实践中做出创新性成果。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学校积极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开发的课程。例如,有目的地组织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高层次与科学性。从总体上来说,这一课程设计是属于本科层次范畴的,与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不同,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出本科层次以及水平。因此,这一课程设置具有高层次性。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培养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其内容应该符合科学性,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涉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部分应用性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内容安排方面并不是十分的合理。大部分学校将课程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二是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例如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教育;三是专业基础课程,例如会计学相关的专业课、主干课以及跨学科课;四是专业课。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课程在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学校教学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学生基础夯实、能力培养、素质提升这一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包括知识课程、能力课程、素质课程。在知识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理论基础的构建;在进行能力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素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训练。
2.坚持“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发展思路。在进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以“依托学科、面向应用”为思路,进行课程以及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传统的开发思路不同,这一发展思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发展及提高。通过这一开发思路可以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依托学科主要是指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高职院校进行相互区分。这里主要指以相应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较为完全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具备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向应用就是指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相互鉴别。这一发展思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学生专业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总体上来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或是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删减课程或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课程的科学安排。
3.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是指由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无论进行何种人才的培养都少不了实践教学环节,更何况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境,学校要进行以能力为向导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并将这三大目标作为贯穿整体培养过程的环节。首先,基本技能的实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语的应用能力以及相应软件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其次,专业技能。在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时间,包括专业见习、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再次,职业技能训练。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相应的实训以及岗前指导、竞赛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
4.重视课程综合化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对于会计人才方面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要重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进而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视野开阔以及职业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对本专业的所有学科进行科学分析,对于较为相近的学科进行综合,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要注意现阶段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对于陈旧的东西予以摒弃,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实践进行学科新知识的补充。二是要重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比例的协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进行选修课程的增加,不断扩大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范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课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此,结合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会计专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书灵,陈苏,李仲轶.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J].宿州学院学报,2011,(11):112-114.
[2]高贵珍,赵亮,张兴桃,刘小阳,方雪梅.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5,(9):123-127.
[3]陈琳,唐毅谦,黄进.新建本科院校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98-201.
[4]李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5):112-113.
【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会计】推荐阅读:
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06-21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06-08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06-25
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10-30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09-05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调研报告10-02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06-29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09-28
会计专业应用本科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