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平台课程

2024-09-19

专业平台课程(精选12篇)

专业平台课程 篇1

2013年1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以“立足校本, 加强实践, 凸显特色”为目标, 积极探索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倡导“在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的框架中,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落实多元人才培养”, 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外语界历来关注英语专业生能力的发展, 高度重视语言实践和实践教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 何其莘 (1999) 就提出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 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专业课程。为此, 积极探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成为关注的一个重点。该文拟从课程论的视角探讨构建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教学平台, 实现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化, 从而推进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1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化研究现状

英语专业以其较强的实践性, 使得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最丰富、最活跃的环节。目前高校出现了英语专业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不足 (何其莘等1999) 和高校英语专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固定, 能力训练有限, 缺乏新意, 且随意性大, 缺乏过程监督与考核等现象。究其原因, 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无关系, 但从深层面来看, 是因为对英语专业生的“能力”界定不清, 对能力的训练与实践教学还缺乏普遍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正如王家义、张建明等 (2010) 所分析的, 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 特别是“动手能力”缺乏明确界定;对“能力”训练的开展还在探索, 创建有别于工科的实践模式还有待探寻;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方法、过程控制和学生学习成果检验还需进一步摸索与规范。

为此, 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 各高校纷纷针对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 建立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展开了专门研究, 提出了相应对策。其中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构建的主要有 (肖肃等2007;王先荣等2009;王家义等2010;魏晓红2010;赵永平2012) ;在众多研究中, 尤以学科竞赛为视角的实践教学载体研究成为另一个突破口 (商应美, 仇云龙等2011) 。

值得指出, 当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中, 关于平台、模块等系统研究较多, 但以现代课程论为视角, 通过建立专门课程开展针对语言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 探索实践教学课程化的研究不多 (文秋芳等1999;肖肃等2007) 。其中, 文秋芳等 (1999) 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综合素质实践课”的系统介绍, 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校本化、课程化开启了新思路。

2 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英语专业生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在前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目前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何其莘等1999;文秋芳1999, 2002, 2009;井卫华、李文萍2009;王家义等2010;陈新仁, 许钧2003) , 但目前研究中对多维能力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的关注还不够, 尤其是关于实践模式的校本探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英语专业生“综合能力”的提出, 符合新《教学大纲》中关于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规定, “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14], 因而受到英语教学界的普遍关注。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兼顾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重教育,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通过丰富和创新实践手段来加强能力培养, 提高语言实践效果和水平。正如叶苗 (2009) 强调的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贯穿课程设置全过程, 弱化“语言技能”单项训练, 强化“综合性”, 通过减少技能课的学分和学时, 开设更多专业和相关知识选修课, 将听、说、读、写、译一体化, 并引入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纵观目前对英语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描述, 我们发现既有基于理论层面的语言能力的理论建构 (文秋芳等2009) , 也有基于语言使用层面的语用能力的培养, 即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叶苗2009) ;还有基于社会环境层面的包含语言技能、语言使用在内, 涉及知识、技能、文化、认知、情感和策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即“综合能力” (王家义等2010) 。无论是基于语言本身, 还是基于语言使用, 亦或是基于真实社会环境下人运用语言交往处事, 都反映出真实语言环境下, 人对语言及各方面能力的实际需求和外在表现。

为此, 该文将英语专业生语言实践中的“综合能力”界定为:“综合能力”涵盖语言能力, 专业倾向能力, 其他通用能力。其中,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文化知识、语用能力 (指语言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运用能力, 与语言使用中的语言表达、语言交际、语言鉴赏) 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倾向能力指专门业务能力, 包括语言教学、商务谈判、口笔译、涉外导游、播音主持等;其他通用能力指语言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 具体指: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 (如图1)

3 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得知,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已呈现出系统化、模块化、课程化、平台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校本研究”盛行的当下, 各学校受现代课程论的深入影响, 逐步致力于对学校教育实际问题的系统与规范性研究, 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 纷纷探索符合实际的语言实践教学模式, 搭建校本实践教学平台。

所谓“课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 “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16]。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化, 就是在现代课程论的指导下, 把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活动在内的课外专业实践纳入整体教学计划, 搭建系统平台, 设置专门课程, 制定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内容及评价措施, 规定学时学分, 对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均提出任务和要求, 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计划的专门性课程建设活动。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化符合目前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求, 按照现代课程论的相关理念, 课程设计应重点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3.1 构建理据与基础

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平台构建是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要求, 在现代课程论所倡导的多元智能观、人本主义课程观和后现代课程观的指导下, 基于校本课程设计思路开展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化尝试。

现代课程论者承认“智能的多元性”, 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 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提倡“开设包含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在内的三类课程, 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与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 (钟启泉1989:145) ;同时, 关注课程的后现代取向, 着眼于课程的文化性诉求, 多元化体现和动态性变化 (沈骑2008) 。这便是课程构建理据和基础。

3.2 构建目标与原则

构建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 (以下简称“该课程”) , 将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内与计划外的课外实践活动以课程的方式予以整合, 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实施对象、实施载体, 科学设计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评估标准, 为稳步推进课程实施、学生评价、质量保障和效果检测做好规划。课程以构建一门系统的符合校本特点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 成为与课堂教学互动、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照、与技能模拟实践相结合的课外“并行课程” (Parallel curriculum) (钟启泉1989) 为最终目标。

该课程构建必须坚持科学性、实践性、特色性、综合性的原则, 即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使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专业理论课程相衔接、课内课外相融合;以实践性为准则, 选择操作性强、适用面广的实践项目, 始终体现实践性;必须因地制宜, 考虑学校层次、地域差异、学生水平的不同, 构建适合特定群体, 突显校本特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始终坚持实践课程的校本特色;必须在模块和实践内容中始终体现综合性, 兼顾各方面能力训练。

3.3 课程模块及内容体系的构建

该课程平台以提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 、专业倾向技能 (教学, 口、笔译, 商务, 旅游) 以及其它通用能力的实践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 以组织学生参与各模块专业活动或竞赛为形式, 力求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所在学校实际, 结合不同学生群体需求, 设置不同模块, 其课程模块和内容体系构建如下:

课程性质:专业实践课;适用专业:英语类专业 (英语、商务英语、翻译)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该课程教学以课外参与为主, 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通过规定必选、限选、任选模块, 引导学生在规定学期选择相应模块课程, 参与相关实践, 实践成绩评定可以作为认定的实践教学学分。

课程模块及内容体系:

该课程共分三大主题, 五大模块, 18项内容。 (见图2) 课程以平台形式展现, 以相应载体形式组织, 既与专业实践课程相衔接, 又专门开设特色实践课程。各类课程以综合能力训练为核心目标, 以实现预期成果为考核依据, 使之成为英语专业课外实践的重要组织形式。 (见表1)

3.4 构建策略与方法

该课程平台以活动为主要载体和运行模式, 其构建必须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因此, 课程模块和内容体系的选定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学校的实际特点, 思考内、外两个大的实施环境, 开展SWOT分析。内部环境, 即模块的制定是否科学, 载体的选择是否恰当, 训练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课程的实施操作性如何等;外部环境, 如教学条件、实施环境、教师角色、学生兴趣、配套制度、学校支持度等。文秋芳等强调“综合素质实践课”的项目选择应该具有四个特点, 即“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能够提供可视成果评估;必须能培养业务素质和其它多方面的素质;便于操作。” (文秋芳, 宋文伟1999:13)

课程平台构建在考虑可行性同时, 必须做好项目实施前期论证, 着重从实施对象选择、前期准备、实习过程监控设计、实习效果评估设计、实习成绩评定设计、学生评价设计等方面着手。通过论证, 反馈课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5 课程评估体系的构建

该课程平台的课程评价从评价项目和指标、评价原则、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建构、主体选择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其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刘志军 (2004) 提出的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与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开放的三螺旋结构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作为基本框架, 对课程目标、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同时, 课程的评价对象选择课程四要素, 即教师、学习者、教材和环境。据此, 我们设计了该课程的评估项目, 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见表2)

该课程评价原则:坚持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肯定性评价, 重视形成性评价。具体表现为采用多种考核办法;引入多类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能力发展状况, 对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力细微发展都给予肯定性评价, 关注其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 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对对课程自身效能和教师角色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助于课程的目标的实现。

4 结论

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以构建课程平台的形式探索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 是现代课程理论对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的结果。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的构建从目标原则、模块内容体系、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无不彰显出现代课程论对课程革命和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探索构建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平台, 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打造特色实践课程, 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同时, 该课程依托校园英语活动为载体, 课程的有效实施对于确保活动的规范化组织, 充实和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学术水平, 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实现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的育人功能具有明显效果。

专业平台课程 篇2

渤海理工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目录

一、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现状..........................1

二、学院基本情况................................................1

1.1学院基本情况.............................................1 1.2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基本情况.................................2 1.3青果公社众创空间平台建设情况.............................2

三、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3.1“双向”的含义...........................................5 3.2 “双创”的含义..........................................5 3.3 “多元协同育人”的内涵..................................8 3.4 人才培养构架............................................8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9

4.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9 4.2基于青果公社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10

五、实践教学创新...............................................11

六、教学管理创新...............................................13

以众创空间建设为平台,加强双创课程建设

---渤海理工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一、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并且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有扎实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人才,特别是对创业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由从业型向创业创新型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的培养不是非常明确,过分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方面欠缺等问题。而缺乏创新精神的电子商务人才是很难在电子商务行业和领域有全新的突破和发展的;由于社会阅历、经济实力、实践技能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网络商务创业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能够将创业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在毕业后取得一定成绩的网络商务创业者还是凤毛翎角,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二、学院基本情况 1.1学院基本情况

渤海理工职业学院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育为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采取准职业人管理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我院积极搭建“科技、文化、体育、实践、创新

创业”校园活动平台,形成了具有渤海理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单项一等奖1项;获得省级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我院为了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院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我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深化专业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入的课程体系,开展创业实践实实训,推动优秀创业项目孵化。

1.2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基本情况

电子商务专业是我院快速发展的专业之一,学院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是社会需求比较旺盛的专业,师资力量较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日趋完善。

2016年9月在校生447人,其中一年级132人、二年级227人、三年级88人。2013届学生9月顶岗实习率为96.15%。近两年来,本专业学生在2014年河北省电子信息技能大赛——电子商务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015年5月河北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2015年12月在华北五省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和团体三等奖两项;2016年3月,在河北省高职高专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

1.3青果公社众创空间平台建设情况

青果公社众创空间是由我院和河北腾信云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

合为创业项目提供资源信息的平台,青果公社众创空间以集成、转化黄骅市渤海理工学院优势学科成果及科研资源为导向,面对学生创业团队,是一种兼具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的创新型孵化模式。

① 发挥高校硬件平台优势

青果公社众创空间整合学院与社会的各类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搭建起大学创业学子展示创业梦想的服务平台,推动优秀方案的快速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

发挥学院产业、教学、创业的优势,发展学子在校创业,推进专业深度研究,和在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落地,使学院各大实验室、实训室等硬件得以合理利用。通过整合社会、政府的资源实现大学生创业与社会创业的对接,从而使创业行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② 建立创业者之家

在校内1000平米空间开展众创空间工作,一期主要场地策划快速搭建使用,二期空间进行升级完善。主要功能布局和服务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青果公社众创空间通过整合本地创业资源要素,为早期创业者搭建起一个具有共享办公、人才交流、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等一站式服务的社交空间。同时,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活动、路演活动,使创业者在更加自由的氛围内达到对接投资人、推广项目、业内交流的目的。

③ 具体区域规划:

众创空间:规划面积400平米左右,主要为创业项目提供开放及独立办公区域,入驻团队根据入驻协议可免费使用场地,网络等基础设施

(包含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会议、培训空间:规划面积100平米左右,为创业项目提供一定私密性的商务交流场地,激发创新思路,同时也作为培训等创业活动的举办空间。

主题空间交流区:规划面积100平米,为广大创业学子打造创业者之家的模式,让创业者在这个交流区,跟家里一样愉悦和轻松。

④ 创业培训+创业实训

本着建立众创空间的初衷,结合众创空间本质特点,为了能够在有限的面积里提供给创业者无限的资源,青果公社众创空间有完整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做到跳出空间,给创客服务。以创业沙拉品牌为主的创业实训活动提供给创业者一个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去自己学会成长,包括团队的建立、项目的梳理、资源的对接、投资人的交流等。

这一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我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以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例,交流探讨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管理创新等相关方面工作。

三、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更重实用性,强调工学合作,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经济相对应。我院在校企一体的办学体制下,积极开展“双主体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院“双主体”育人小组的领导下,校企创新创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学生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共同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参与育人全过程。学生分阶段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在企业完成实践课程、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在校内仿真实训和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向双创并行,多元协同育人”。

3.1“双向”的含义

是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将电子商务的学生分为两个大的方向进行培养:商务营销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

3.2 “双创”的含义

是指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和“创业”。

图1 “双创”内涵图

(1)“创新”具体表现

①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即在对本专业学生分方向培养前,首先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使学生充分了解电子商务不同方向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等因素进

行分方向培养。

②实战化教学过程的创新,在电子商务教学实训过程中,摒弃以往的利用电子商务仿真环境进行实训的方式,完全用企业真实的实战化项目进行教学、实训,学习的过程即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专业核心课程由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完成。

③学年阶段性岗位目标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体系中,融入学年岗位目标的概念。第一学期:能够胜任电子商务客专员岗位;第二学期:能够胜任网店经营管理岗位,第三学期:能够胜任营销策划,运营推广,数据库管理等岗位;第四学期:网站建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岗位。第五学期:电子商务综合,电子商务创业等。

④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模式分为“引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

“引进来”指将企业的导师、实战型项目、资源引进来。将企业的导师引进来,共同参与实训项目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核心课程的建设等项目;同时利用企业导师带徒弟的方式将真实企业电子商务项目(例如网店经营、SEO,竞价排名,微商城的管理)引入学校,一方面为企业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实现就业零距离对接;企业可以将自己资源,例如优优汇联系统货源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网上创业的货源,也为企业开拓商品销售的渠道,是企业与学院实现“双赢”。

“走出去”指学院的专职教师,学生走入企业生产岗位。电子商务专任教师积极的走出去参加各类培训会议,分阶段进入企

业挂职锻炼,了解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动态,掌握最新电子商务技术以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学生自第二学期起,系统地到企业参加顶岗学习,了解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更好的发掘专业兴趣,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2)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业”表现在:

①校企联动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协会,配备专家和校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建立健全的协会组织机构,分组承接企业部分电商创业项目。

②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第一学期开设通识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创新与创业》;自第二学期开始,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网上创业》《网络营销》《网络贸易》《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授课过程中;第二,三,四分学期邀请青果公社众创空间创业教育专家进行系统性创新创业讲座,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③由腾信云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同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果公社众创空间,为学生创业提供硬件(场地、办公桌椅、电脑)、软件(服务器、校园网)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以及创业融资等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

④企业将自己的项目资源与学院共享,例如:优优汇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可以提供网上创业的货源、河北省O2O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供免费电子商务平台,中国邮政提供5折快递等创业资源支持。电子商务创业协会以小组为单位承接企业实战型创业项目,使网上创业更具有可实

施性。

3.3“多元协同育人”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多元”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合作的企业的多元化,不同的企业与学院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合作,例如:集团信息中心为学院在信息为学院在信息技术方向进行导师以及顶岗实习的合作,优优汇联与学院是创业资源的合作,长城宽带,云锐集团与学院进行毕业实习,实训室建设方面的合作,腾信云商与学院进行教材开发,校企实战项目的合作等。其二是学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两大方向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专业的技能专业想去选择不同的职业方向,商务营销包含:营销策划,运营推广,跨境电商,客户管理等;信息技术包含:网页美工,信息系统维护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如图2所示。

图2 “多元协同育人”的内涵

3.4 人才培养构架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图 3 “双向双创并行,多元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图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为了深入落实“多元协同育人,双向双创并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通过分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为要素,通过序化与整合形成与岗位工作对接的学习课程。

4.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始终,以服务于课程教学,达到人才质量规格为目的,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建设客户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网上创业、网络运营、网站建设等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场所,形成全方位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规模性、先进性实训基地。专业主干课程在实训基地进行,实现课堂与工作对接。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由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技术学习领域(理论

实践一体化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考证体系四部分组成,实现能力逐级提升。其构成如图4所示。

图4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4.2基于青果公社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综合素质为内涵,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独立创新创业能力和加强创业知识学习。通过典型案例,创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捕捉商机等能力;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理论、项目运作知识概念和应用原

则,并学习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2.培养创业精神。创业首先需要一种精神支持,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独立创新精神、敢于冒险、敢于质疑、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积极热心,甘于奉献、甘于吃苦的品质。

3.培养创业意识、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诚实守信,做到道德与智慧相结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日后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精神品质保障。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下图:

图5 基于青果公社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五、实践教学创新

我院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应用性理论多媒体讲授+课程任务实施操作+多元行动环节”的课程教学

模式,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在初学阶段,为学生提供实用、切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学项目,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中做”,有简单到复杂,掌握专业基本技术;在提高阶段,通过各个课程实习实训、电子商务师技能鉴定及技能比赛、毕业设计相关课题等集中实践环节,让学生实现“做中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隐性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在熟练阶段,通过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实习锻炼以及撰写相关论文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做中学”,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所有学生都能够沿着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对于精力足和对自动化技术兴趣浓的学生,通过业余时间组织科技社团和每年一度的创新大赛等项目,使得部分学生得到进一步培养,促其个性化成长。

此外,我院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每个企业必需的,而人才的成长则依靠经验的积累。我院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接触企业的真实经营,也可以帮助企业在实践中考查、选拔人才。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我的欲望,体现了实践环节的意义。我院已经和河北腾信云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河北凹凸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黄骅新林坡众创空间、淘宝大学、黄骅市农业电商产业园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

六、教学管理创新

专业平台课程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体验课程;POCIB平台一、设计背景及意义

高峰体验课程(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是一门让大学本科学生在大学最后学习阶段能把在校积累的专业素质得到实践、运用的综合型课程。具体说来,就是能把所学过的零散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综合、拓展、批判,以使学生把过去的学习经验、专业及职业认识、职业素质通过高峰体验过程进行强化和提升。课程本身体现出综合性(Comprehensive)、体验性(Experiential)和成就性(Achieving)三大特点。

我校贵州财经大学于2013年5月,启动了专业高峰课程建设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对该专業设置专业高峰课程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及职业认知、获得专业知识的成功体验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背景,我们也积极投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课程项目设计研究和实践工作中。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730余所)均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在专业课程中引入高峰体验课程的高校甚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一些实验、实训课程来试图提高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但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峰体验作为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引进到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及职业认知、获得专业知识的成功体验;有助于高校培养能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对高校现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体验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POCIB平台简介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是基于大卫.科尔伯的体验圈原理,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国际贸易杂志社和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共同推出的互联网实训平台。内容涵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做到了内容的有效整合,具有整合性特点;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能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熟悉和了解就业环境,做好前置的技能准备;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过竞赛游戏刺激学生,学生主动参与度可以得到大幅提高,通过获取商务部国际贸易学会颁发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证书来获得成就感。POCIB平台所具有的知识综合性、角色模拟体验性、竞赛获得的成就性与高峰体验课程所要体现的三大特点有很多的契合处。但由于POCIB过度注重互动竞赛性,虽然把它引入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实施手段和内容,但国际经济与贸易高峰体验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包括教学准备、实施、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因此,完全移植POCIB平台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高峰体验课程项目是不可行的,需要我们基于该平台进行研究、修缮和设计。

三、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重视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树立理论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观念,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向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真正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认知、职业认知。

二是设计项目充分体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综合性、体验性和成就性,切实为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做好支撑。

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高峰体验课程运作方案设计

(1)三大步骤工作:

第一步为营趣,即为学生营造专业学习趣味的氛围。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资深外贸业务工作者以讲座、师生交流形式给学生介绍外贸宏观环境、微观实务问题,让学生愿意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能力掌握、未来职业规划等进行主动反思;另以教师设计“学了什么”、“会什么”、“想干什么”为主要内容的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迫使学生积极反思。

第二步为激趣,即激发学生参与POCIB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竞赛游戏中。通过教师对POCIB平台特色、竞赛准备、游戏规则、奖励奖项等详细介绍,使学生明白在这平台上可以实现他们的学习梦和职业梦,让学生参与到POCIB竞赛游戏中,并且教师还需做好竞赛期间的跟踪、引导、答疑、鼓励等配合工作;通过POCIB竞赛成绩、参与竞赛的专业知识运用表现、团队协作表现、沟通交流表现等多元考核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出各类奖项予以奖励和激励。

第三步为品趣,即在POCIB竞赛结束后,做好学生品味收获和乐趣的工作。通过开展交流会(教师主持、学生发言)、展示会(学生心得体会、竞赛日记、视频照片展示)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品味收获和乐趣;另以教师设计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能力认知为主要内容的问卷,再一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迫使学生积极反省自己,查找自己在今后职业胜任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四大保障条件:

条件一为课程组织协调机构保障条件。要让三大步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需要动用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课程组织协调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有1名组长(专业负责人领衔)、2-3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组长主要负责制定计划、协调和调用各种资源等;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组织、会议主持、学生引导、成绩评定等;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考勤、后勤保障等。

条件二为课时、场所保障条件。该项目室内课时为32个课时(在一个学期里安排,16个教学周,每周2课时),其中,营趣环节占12课时,激趣环节占12课时(鉴于激趣环节涉及全天候开放式网络竞赛内容,因此,局限在室内的课时仅能提供师生互动交流、监督管理所用,大部分体验内容需要师生在室内课时外进行),品趣环节占8课时。项目实施场所为教室和网络机房,其中教师供营趣、品趣环节所用,网络机房供激趣环节所用(早9点至晚9点面向师生开放)。

条件三为师资队伍保障条件。除课程组织协调机构人员负责课程全程实施外,为保证项目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聘请校内外专家、资深外贸业务工作者加入到师资队伍中。

条件四为运作经费保障条件。运作经费主要涉及用于课内与课外教师劳动付出的教师课酬、组织协调各种教学资源的运作管理费用、POCIB平台的竞赛服务费、学生表现优秀的奖励经费等。(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专业平台课程 篇4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 课程体系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成为重中之重。但由于专业群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并不多, 课程体系更显薄弱。学校原有的各专业独立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专业群的发展, 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来适应专业群的发展需要。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几个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 需打破原有专业的局限, 对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重新分析, 重构对应岗位群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带动专业群教材、实训、师资等资源共同发展, 促进群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因此, 探索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对提高人才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饰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1.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走访、问卷、头脑风暴等形式进行专业群对应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分析, 从工作结构中获得“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分析专业群人才培养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岗位职业能力, 为课程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2.专业群课程的分析。通过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对装饰专业群的课程进行分析。装饰专业群包括建筑装饰、工艺美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四个专业。原有的专业课程比较分散, 有的重复建设。比如建筑装饰、工艺美术2个专业都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家居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以前培养的学生定位不够明确, 没有贴合建筑、建材行业需求。

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 秉着课程资源优化、减少重复建设的原则, 以课程分析为手段,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为基本依据, 组织课程内容, 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的课程内容结构。逐步实现以专业群与产业链、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构建贴合建筑、建材行业经济发展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

3.“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相统一结合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装饰专业群课程设置由专业群公共文化基础平台、专业群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群课程模块, 软技能组成。装饰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专业课程模块由4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 各专业必修与选修模块, 如表1所示。

二、装饰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

1.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步骤。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包括以下四个环节:首先是教学实施计划的制定。专业群教学团队制定教学实施计划, 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后报学校教务处, 教务处联合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其次, 制定课程标准、编写相关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准备。然后, 依据教学实施计划制定授课计划。最后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如教材的修订、教学安排的调整等。

2.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专业群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国家和市级要求统一要求安排, 由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等7门课程组成, 占1179学时, 66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CAD与工程制图、计算机常用软件、建筑工程概论、美术设计基础、装饰施工预算、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等6门课程组成, 占318学时, 20学分;专业群模块课程由装饰工程管理、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智能家居应用、网络维护等7模块课程组成。专业模块课程 (必修) 388学时, 22学分, 专业模块课程 (选修) 204学时, 12学分;顶岗实习占1200学时, 60学分。

3.软技能活动设计。软技能活动主要围绕天赋层、修炼层、应用层开展的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感恩教育等活动, 以集中训练、分散实践、主题教育等形式在课内或课外开展, 见表2。

三、结语

专业群是对学校专业的进一步优化、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考虑而形成。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兴趣自由选择课程模块, 有利于更加突出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也有利于后期学生就业。另外, 相关专业依托专业群形成合力, 使培养的学生在产业链上更有岗位特色。另外, 解决了资源重复建设, 如师资、实训中心等资源更集中, 促进群内共享。当然, 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专业群资源库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及专业群课程分析基础。本文以装饰专业群为例, 阐述“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平台+模块”能有效整合专业群资源, 把专业技能要求和学生软技能要求融合、融通,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庄胡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 2013, (52) .

[2]包忠明, 袁淑清.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 2015, (04) .

纺织平台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 篇5

辛斌杰,林兰天,刘 岩,刘晓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摘要:本文尝试在纺织品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纺织品平台课程的专业特色,构建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评估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对比。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协同创新的理念和思想对纺织平台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纺织平台;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95-3840(xxxx)xx-xxxx-xx

1.前言

现代纺织工业的产业格局演化推动了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已经渗透到诸多纺织类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要围绕产业的需求,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要为素质型、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目前国内纺织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趋向于模块化、一体化和多元化,80年代-90年代形成的二级专业密集的格局已经被淘汰,棉纺专业、毛纺专业、麻纺专业等二级专业被“纺织工程”函而盖之,此模式便于实施纺织专业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也更加具有灵活性,更加适合于纺织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多年来以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思想,搭建了从纤维到纺织品的系列化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工艺学、机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品设计等核心专业基础课。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于2011年开设了全英文示范课程《产业用纺织品》,引领和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除此以外,为提供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设了《纺织品CAD设计》、《针织学设计》等实践教学板块,加深学生对纺织品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着重介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构建纺织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内涵,探索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并对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10901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项目(11XK17B)作者简介:辛斌杰(1974—),男,山东潍坊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与数字化纺织技术。E-mail: xinbj@sues.edu.cn.2.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2]。在搭建面向纺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如下几方面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

1)教师,知识传授的主体; 2)学生,知识承载的受体;3)课程,知识传递的载体、内容和方式;4)实践,知识运用的外显;5)学校,知识传授的场所;6)产业,知识运用的终端。实现协同创新,就是通过良性的协同创新机制,把这六个创新主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将协同创新归纳为六种类型:1)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2)教师与教师协同创新;3)学生与学生协同创新;4)课程与课程协同创新;

5)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6)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

六种协同创新是综合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单纯一种创新无法代替其他的协同创新,孤立地强调一种创新而忽视其他创新,是片面的,无法搭建一个有效地教学体系。每个创新类型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类型之间的组合搭配变化很多,可根据课程体系的实际需要而不断调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4]。

3.协同创新的机制

按照协同创新的需要,将创新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行之有效的纺织平台课程体系,需要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通过六种协同创新模型的合理组合与搭配,建立了相应的协同创新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的决定权在教师个体,教师的创新活动由教师单独完成,学生无法介入教师的创新过程,因此,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协同创新。

笔者在教授《产业用纺织品》全英文示范课程的过程中,提出一种教师与学生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教师在准备教案和选择教材时,以助教的方式引入学生作为教学团队的成员,虽然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没有教师丰富,但学生能够参与课程的组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学生在授课后的反馈也能够有效地在教师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这一机制,有效地发挥出来,对课程的兴趣也明显提高。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个体为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个体为单位展开,教师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和协作。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从而提供了一个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平台。以纺织工程的平台课程体系为例,纺纱工艺学的任课教师、机织学的任课教师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任课的教师,组成学科建设团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间进行知识点传递和教学经验交流,把教师在不同课程上获得的创新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为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而新的教学

模式,提倡小班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不再以听课为主,而是以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为主,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学习的关系,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每个同学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之间协同创新。以非织造布课程为例,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安排组织班级论坛和学术交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的同学协同组织一个版块的学习内容,同其它小组的同学交叉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除此以外,还有课程与课程协同创新、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不同的协同创新组合,实现了创新模式的多样化,也提高了创新元素的能动性。

4.教学效果评估

为了有效评估协同创新模式下,纺织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地组织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和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校督导组的考核结果;另外一个是学生的问卷评议。校督导按照既定的课堂教学评估指标,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进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议。学生的问卷评议由教务处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时召开学生会议,进行动员并指导学生认真填写教学质量评议表,对本学期该班的任课教师进行测评。考评的结果表明采用协同创新模式后,纺织平台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也都较前期有明显提高。

5.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搭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从而明显提高了纺织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提出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机制,可广泛应用于类似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专业平台课程 篇6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环境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而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比较严重的专业不对口以及就业难的问题[1,2],因此,在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时必须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员素质要求。针对社会对环境类专业人才岗位需求,明确岗位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分解核心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3,4],强化职业技能,建立“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5-7],以增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8-10]。

1、专业定位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因此,我们以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企业、环保机构、质检部门、大型工矿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从事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治理过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具体目标。

3、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环境类的岗位需求和对环境类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针对社会岗位需求,确定核心课程,分解核心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岗位为平台”的、独具特色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等环境科学专业传统课程,同时增设了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结构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环境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将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建立“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培养,我们的学生既能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又能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治理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极大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扩大就业范围。

(2)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强应用”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剖析,形成了 “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系统设计了“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强应用”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在不同阶段,分别对创新基础、创新方法与技能和创新精神进行了有效培养。

一体化是指培养体系。系统设计“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实验课程体系;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类、分步实施,形成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系统培养体系。

多层次是指能力层次。能力层次表现为实验技能层次、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层次、应用创新能力层次;创新层次表现为创新基础、创新方法与技能、科研思维的养成和创新精神。

强应用:在各个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应用,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等均以应用性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实践性,强化操作能力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加大应用性课程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在强化基础实验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专题研究与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力度。如为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将工程制图与CAD设为专业基础课程,并将其调整为上机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技能培训和案例教学等环节。将课程实验、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4、人才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特在任意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城市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管理》、《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工业环境管理》等课程。并将课程《还教学导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以增强学生对环境专业的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坚定专业方向,这与北京大学堂孝炎院士主持开设的课程《环境问题》不谋而合。

5、实施效果

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新构建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经过2006年、2008年和2011年三次较大规模修订,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按照新模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很受社会欢迎。学生先后有15个班集体受到了市、校级表彰,400余人次获校级奖励,500余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培养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文理学院十佳青年等一批优秀学子。获“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特等奖2项,重庆市二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银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重庆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欢迎。近5年来,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全校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基金项目:重庆市环境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重点项目;重庆教育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特色项目建设;重庆文理学院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6):108-109.

[2]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第四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秦剑,崔宝秋.以岗位为平台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锦州师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2010,12(2):48-49.

[4]郑仕远,宋仲容.“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构架下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79-84.

[5]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80.

[6]朱启红,夏红霞,宋仲容,等.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82-84.

[7] 张永利.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0,(30):547-549.

[8] 丁武泉,王书敏,宋仲容,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室开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8(6):62-65.

[9]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学,2007,3:35-37.

[10]王京平,张根成,彭秉成,等.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广东化工,2011,38(6):238-239.□

专业平台课程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实验教学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路和数字逻辑等,大部分都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硬件类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它对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硬件中问题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应用性也很强,是学生将来解决计算机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硬件类课程与电工电子专业的要求稍有不同,学生既要比较熟练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方法和应用,又不要求深入研究,同时,它对分析与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便掌握计算机相关硬件知识和从事计算机接口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但是,在传统硬件类课程理论教学中,只是通过教授基础知识和讲解例题,达到学生对这门课理解的目的,会让学生觉得过于抽象。而在硬件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一直使用的传统的实验方式,即主要基于电力电子实验平台,利用各种电表、双踪示波器及电路板,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电路,连接导线、搭建电路,按照实验题目对电路的响应进行分析,这样的实验方法虽然直观,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1)在实际的实验中,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损耗,及实验元件的坏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题目的具体实现受到一定的影响,往往出现在实验课堂上需要临时改动实验设计。(2)在实际操作中,实验设备的老化也会使得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出现异常情况,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变差,而且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学习和理解。(3)在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直接接触实验平台的,且正常使用的都是220V电源,如果对实验仪器设备检查不及时,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危险性。(4)由于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因为误操作而损坏一些元器件,也会造成学校经费的不小的浪费[1,2]。

所以,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建设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是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已有的对虚拟实验平台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经验[3,4,5,6],设计出符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硬件类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系统,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大提高对硬件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建设目标

计算机类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建设不仅是为硬件类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服务,而且可以方便师生的随时的学习、交流及课业管理。具体来说,包括:

1)辅助理论课教学。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可以在教室里登录虚拟实验平台,结合实验软件进行演示,可以取得更好的课程讲解效果;学生只要利用联网的电脑,通过学习计算机类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图形界面的使用,并熟悉模块库的内容,就可以方便地进行仿真实验,并通过实验平台提出疑问和上传实验报告。

2)提高实验课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硬件电路实验的基础上,将虚拟实验软件例如Multisim仿真[7,8,9]等引入到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中。通过登录虚拟实验平台系统,老师可以对学生实验情况进行实时观察、答疑、批改实验报告,并在虚拟实验平台系统中给出学生成绩。虚拟实验平台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硬件类实验课程的弊端,并且具有控制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优势。

3)方便师生交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虚拟实验平台具有即时交流的功能,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虚拟实验平台系统中,把问题放在交流讨论空间中,而教师看到就可以随时进行解答。这种交流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构建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既要满足现有的实验课程的所有功能,又要具有更多的扩展功能。在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室里进行理论教学时也可以随时登录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实时操作演示,从而实现对理论课教学的互补,并且该平台不仅可以集成现有的虚拟实验课程,而且能够扩展以后开设的新的课程;对教师而言,能够方便地在此平台上进行虚拟实验准备、对学生实验进行管理,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而言,使用该平台不仅可以进行对实验的自学,而且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总的来说,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需要遵循集成性、可扩展性、共享性、操作性强及使用安全等原则。虚拟实验平台可以通过C/S的体系结构,利用Visual C++进行集成开发。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架构和功能。

2.1 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构成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结构模块如图1 所示,主要由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和虚拟实验课系统三个大模块组成。

网络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和“平台外置接口”三部分。其中,“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管理虚拟实验平台网站。“用户管理模块”主要管理用户权限、用户信息和用户访问记录等,教师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获得高权限的管理资格,从而再通过“虚拟实验课系统”可以进行虚拟实验的设置和准备等,学生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获得较低权限的访问资格,可以访问虚拟实验课程系统,进行相关学习和操作,也可以通过该虚拟实验平台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而“平台外置接口”可以实现对其他院系或机构虚拟实验资源的链接,更加方便师生的学习,而本校或外校师生如果获得访问权限,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该虚拟实验平台。

数据库系统包括“教师课程管理”、“学生作业管理”和“系统安全管理”三个部分。任课教师通过“教师课程管理”模块可以管理历年所上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多媒体课件、教辅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等。而选课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平台上传虚拟实验完成后生成的实验报告或作业等到“学生作业管理”数据库中。“系统安全管理”可以完成对用户的创建、修改,对教师提供较高的管理和实验权限,教师可以管理学生上传的相关作业及报告,对学生提供较低的管理和实验权限,学生可以管理自己课程的作业和报告,可以在交流讨论空间对教师提问。此外,“系统安全管理”旨在采取必要维的技术和措施来维护系统安全,防止来自外界和内部对系统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用户必须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虚拟实验平台系统,这样可以拒绝非法访问者的进人;对于正当的用户,如果出现了不当操作,也要及时中止;定时维护和更新系统软件和硬件,对进入系统的用户,首先进行正当操作介绍,对于下载平台中的资料的要求,需要其提出申请。

虚拟实验课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核心,网络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都是对其支撑和服务的。我们按照现有的课程设置对虚拟实验课系统进行了设计,分为电路基础虚拟实验、模拟电路虚拟实验、数字逻辑虚拟实验等硬件课程的虚拟实验。该子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如果以后开设新的硬件类课程,则在此子系统中随时进行扩充即可。进入每门硬件课程的虚拟实验空间,就像进入一个独立的实验室,虚拟实验课会模拟真实的实验课堂,教师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对实验课程进行管理,对实验课进行详细的布置、介绍,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审阅,对学生提问可以及时反馈。

2.2 虚拟实验课子系统功能

虚拟实验课子系统是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核心,建立功能完善、便于维护、更新和扩展的虚拟实验课子系统关系到整个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虚拟实验课子系统要遵循实时性、交互性、易于扩充和维护的原则去设计,并且虚拟实验课要按照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启发式的方式教学。

每个虚拟实验子系统即每个虚拟实验课上要求实验环境中的实验仪器的操作与真实设备的操作相似,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要与实际相符,并要求虚拟实验平台反应灵敏,搭建电路、接通虚拟电源并打开测量仪器开关后,可以立即读取待测量数据,立即观察到电路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虚拟实验平台上进行学习才可以得到与传统实验实物操作过程一样的观察和反馈结果。

虚拟实验课子系统的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

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管理”模块对虚拟实验课堂进行布置,主要是对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指导等,也包括设置实验要求、对学生实验的实时查看等。“虚拟实验操作”就是虚拟实验具体操作空间,使用者可以用虚拟实验操作空间里的仿真软件如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在这个虚拟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实验电路的搭建,通过虚拟仪器,对电路进行测试。对实验操作和实验内容或原理不熟悉的学生可以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学习”模块进行学习,使得虚拟实验操作同传统实验课上一样,将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利用各种虚拟仪器仪表和虚拟元件搭建电路,可以得到仿真结果,学生结束实验后,可以在实验平台中将实验结果进行保存,并可以写上实验分析等生成最终标准的电子实验作业或报告。通过“教师实验评阅”模块,教师可以审阅学生实验作业或报告,通过系统对学生打分并录入系统中。同传统实验课堂一样,虚拟实验课堂同样可以进行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及交流讨论,这些都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空间”模块实现。

2.3虚拟实验课教学思路

虚拟实验本身是新颖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方式应该吸收传统实践教学的经验,不仅在虚拟实验内容设计上要兼顾到实验环境的可行性和实验方法、步骤的科学性,而且要给学生更大的尝试空间,积极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效的虚拟实验平台上得到更大的提高。总的来说,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启发式的虚拟实验教学思路。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考虑按照如下进行教学设计。

2.3.1“实验—结论—问题—讨论—实验”的教学模式

硬件类实验是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也与计算机软件体系紧密联系。在虚拟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结论—问题—讨论—实验”的模式,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讨论”环节启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去积极地探索新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激发学生对虚拟实验和硬件类课程的浓厚兴趣。

2.3.2“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实验内容设计

由于受到有限仪器设备的约束,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是全班同学做同一个实验,且实验项目连续若干年改动不大。而虚拟实验不用受此约束,教师可以设计更丰富的实验题目,采用更多样的实验设备及元器件。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可以按照“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方式。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非常科学,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并积极鼓励学生基于虚拟实验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提出并验证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引导和支持他们开展有意义的实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和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和科研能力。

3 结束语

设计科学合理的、交互强的、便于维护和更新的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虚拟实验平台能够避免真实电路电子实验的诸多弊端,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学成本,而且虚拟实验操作快捷高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虚拟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结合便捷的虚拟实验平台,势必成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良好补充,是今后教学发展的趋势所在。然而目前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依然不够完善,建设功能强大、操作灵活、对实物实验扬长避短的计算机硬件类虚拟实验平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元娟.基于高校虚拟实验室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J].科技信息,2009(7):118.

[2]张臣文,李文联.网络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53-56.

[3]朱庆松.基于Internet的EDA虚拟实验室[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4]江建军,范少春,刘继光.基于虚拟仪器的分布式并行网络实验室[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29(4):27-29.

[5]王莉,杨鹏.基于Labview的虚拟示波器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62-64.

[6]孙曜,暨仲明.多模式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41-143.

[7]付扬.Multisim仿真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4):120-122.

[8]王丽娟,彭琛.基于Multisim 10.0软件构建虚拟电子实验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345-346.

专业平台课程 篇8

我校近年来相继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子电气信息类”虽有多个专业, 但相关专业间的基础知识有共同之处[1], 所以在人才培养计划的构成上, 我们针对我校的实际构建了“公共平台”, 即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面向所有的“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 适应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并反映出了我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适应性又具有多样性。

一、公共平台课程模块设计

“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提出:“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的各个专业一、二、三年级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四年级才具体安排一些专业模块的教学。充分体现出通才教育与适度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以便进一步扩大通才培养的口径。

“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我校构建的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电路与电子类”模块。

这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模块。本模块主要由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和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组成。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计算各种电子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 (含各种电子电路设计及使用的初步技能) ,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电子电路知识。

2、“电磁场与电磁波”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构成。这是理论性较强的模块, 学好本模块, 不仅可打好扎实的基础, 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信息时代更显得该模块的重要性。

3、“信息处理类”的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组成。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扩大, 信息处理类课程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

4、“计算机类”的模块。

本模块主要由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组成。非计算机专业的电子信息类学生, 其计算机的教育应不间断, 要求此类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优化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得跟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步骤, 我们对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

1、“电路与电子类”模块内容优化:

如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为适应新材料和新器件的发展, 在教材中将运算放大器、受控源等器件作为独立元件处理,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均突出系统理论的讲述。同时, 应注意到在教材中适度反映新技术和新理论。如集成电路的内容应加入集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再如集成的模拟滤波器, 应该用集成电路代替非线性器件、开关电容等。又如神经网络可适当的作为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生的选修内容。

2、“电磁场与电磁波”模块内容的优化:

本模块主要在教材内容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以了大力改进。如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 补充电磁兼容、电磁环境等内容, 合理安排例题、习性, 以解决抽象、理性与感性的脱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要注意在教材中的应用, 不能冲淡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

3、“信息处理类”的模块内容的优化:

本模块在内容上、份量上离散部分要求超过连续部分。目前此模块内容结构可能会向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再拓宽一些。

4、“计算机类”的模块内容的优化:

我们提出了计算机三层次教育:第一层次是掌握二种程序设计语言;第二层次是“微机原理及应用”, 为培养学生软硬件二次开发能力打下基础, 为专业应用打下基础;第三层次是计算机的专业应用, 结合专业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绘图等内容。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了很大工夫, 每个模块的每门课程我们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并且电路分析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作为四门独立课程列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电子技术发展的实际, 我们大胆地调整和更新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性环节[2], 分别设置了40学时的综合电路课程设计、30学时的计算机程序课程, 加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并单独考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在外延上, 我们加大了投入建设实验室。2003年上半年, 由国家投资300万的电子信息实验室已经运行多年, 2008年上半年, 由国家投资100万的电子信息新技术实验室已经投入运行;同时我们加强了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 建立起紧密的互利双赢的合作、协作关系。在内涵上,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和强度。增强了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的比例,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若干个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是以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进程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 我们采用课堂板书的方式, 以便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针对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及仿真演示部分, 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而对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及答疑, 我们每门课程都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 在网络上能与学生及时沟通。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的改革过程中, 公共模块的各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公认, 其中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先后被吉首大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 并相应得建立了课程的试题库体系。

五、教师队伍归队

学科组的所有老师按照教学模块进行归队, 构建出了四个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由一个从事教学多年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组长, 带领本小组成员进行本模块的教学与研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所处模块各个课程的内容, 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有着较深刻的体会, 能够融会贯通书本上的知识,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能够删繁减旧, 充实新的理论和高新技术, 及时调整内容重点, 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为了体现本公共平台的实践教学, 我们把实验室教师也归队到四个教学模块中, 以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师归队划分后,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最近五年来先后有一名教师被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 二名教师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能手, 四名教师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新秀。

摘要:针对目前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共性, 结合吉首大学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改革的实际情况, 我们构建了吉首大学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我们对公共平台课程模块、模块内课程的优化、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建设及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升, 朱翔鸥.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 12 (160) 43-44

专业平台课程 篇9

1 社会性平台

本文提出的社会性平台主要是动漫类项目和动漫类企业招聘等网站。具体网站有:威客—猪八戒网:http:/www.zhubajie.com/;威客—任务中国:http://www.taskcn com/;威客—创意平台:http://www.k68.cn/;威客—师傅来了:http://www.shifulaile.com/;威客管家:http://www wkabc.com/;动漫人才网:http://www.3ddmjob.com/;动漫英才网:http://dm.job1001.com/;动漫人才网:http:/www.cartoonhr.com/;威客官方网站:http://www.witkey com/;第一堂威客网:http://www.diyitang.com/;时间财富威客网:http://www.vikecn.com/;淘智网:http://www tallzhi.com/。

本文旨在建设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故分析这些网站的目的是按照实际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 建设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2 从社会需求角度定位动漫专业

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各高校动漫专业不断发展和改革, 现对通用型动漫课程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从社会性平台的角度分析。

2.1 活模块中声像相关任务

2.1.1 威客—任务中国网中多媒体类的任务

在http://www.taskcn.com/这个网站提到的多媒体类主要包含PPT演示/课件、视频拍摄/剪辑、摄影/照片后期、音乐/音频/录音处理、多媒体资料收集等。这里已结束任务有145条, 还有公示中任务111条, 需求较多。

2.1.2 分析威客—创意平台网中影音类的任务

在http://www.k68.cn/这个网站提到的影音类主要有视频处理、视频课件、光盘内容、促销录音、录音文字整理、音频处理、手机铃声等, 这里的任务数目共98条, 见表1。

2.1.3 时间财富网中多媒体制作类的任务

在http://www.vikecn.com/这里提到的多媒体制作类中的录音配音有34条, 视频制作有14条, 音频制作有7条。另外3D模型有7条、Flash动画有53条。

2.1.4 第一堂威客网中多媒体制作类任务

在http://www.diyitang.com/这个网站提到的影音动漫包含片头动画、视频制作、音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专业拍摄、配音录音、三维模型、三维渲染。

以上分析得出, 多媒体类也有很多社会化服务, 动漫的后期处理环节也是不能缺少多媒体类的, 因此这类数字媒体依然是动漫课程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

2.2 活模块中漫画的相关任务

2.2.1 时间财富网中漫画设计类的任务

在http://www.vikecn.com/这里提到的平面设计类中有漫画设计任务14条, 具体是四格漫画、儿童手指画、简笔漫画、彩色漫画、漫画上色、卡通漫画、手绘线稿、图书插画、童话插图、广告招牌漫画底图、游戏头像设计。这里提到的漫画充分说明这个模块是有需求, 从具体任务也能知道具体课程内容。

2.2.2 威客—猪八戒网中四格漫画的任务

在http://www.zhubajie.com/这个网站提到的漫画任务不完全是四格漫画, 但是漫画及其相关任务有824条。因此, 活模块中的漫画也依然是动漫课程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

2.3 活模块中动画的相关任务

2.3.1 动漫人才网中动画职位招聘的情况

在http://www.cartoonhr.com/这里动画职位分设计类, 2D/3D动画、界面/UI、原画/插画、角色/场景等。分析出该职位广东省动漫企业在近三天的招聘信息由341条。从这341条记录中, 分析出美术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声像这4类招聘信息最多, 每项对应的岗位情况, 见表2。

这341条中, 还有一类是游戏美工, 也占有相当比重。

2.3.2 动漫英才网中动画职位招聘类的情况

在http://dm.job1001.com/这里二维动画共51条, 三维动画158条。从以上的分析得出, 动画是动漫设计与制作的核心。其中动画又有美术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声像4个子模块。

3 动漫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3.1 课程体系概念

课程体系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 理论课与实践课, 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3.2 课程体系研究的步骤

以职业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类别为指南——明确专业方向;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把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 形成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本次动漫专业课程体系严格定位在以动画技术和漫画绘画为中心, 以动漫结合后进行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展开的研究。

3.3 职位类别分析

根据动漫人才网 (http://www.cartoonhr.com/) 热门招聘职位分析, 将动漫人才归为5大类, 具体是:经营管理类、产品营运类、动画设计类、策划创意类、程序技术类, 这5类职业体现了以动画设计为核心, 策划创意为基础, 经营管理为支撑, 程序技术为外延, 产品运营为渠道的紧密联系的整体, 见图1。

从图1可以得出, 动漫专业的课程应以动画设计课程为主, 即可以考虑其为专业课程。而程序技术、策划创意、产品运营、经营管理可考虑其为外延课程。该四类分别涉及的岗位有:卡通产品设计、品牌设计、制片、平面广告企划、少儿节目制片、游戏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FLASH程序员、J2ME手机游戏程序员、3D引擎程序员等。由此我们推出动漫专业新的定位是以动画和漫画为核心, 以美术设计为基础、结合声像发展二维和三维技术的思路。

3.4 工作任务分析

3.4.1 威客——猪八戒网 (http://www.zhubajie.com/) 动漫任务分析

在影视、动漫、网游的大类中针对动漫方向分析其具体任务, 其中影视类有写剧本和影视制作两个子类。动漫类有卡通形象、动画表情、视频动画、动漫设计、动漫制作、四格漫画、动漫周边设计等。网游类主要有游戏和创意等。现对动漫类的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 析出和动画设计核心类相关的任务和任务要求如下表所示, 从而得出其课程归属和课程内容, 见表3。

3.4.2 动漫具体岗位能力

在动漫人才网中筛选出广东省内企业近三天的热门岗位和能力和在动漫英才网 (http://dm.job1001.com/) 析出的热门岗位和能力, 见表4。

4 社会性平台的动漫专业课程体系

4.1 由动漫专业的定位得出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 (图2)

由图3得知, 将专业基础涉及的类别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安排, 比例是20%。将专业方向涉及的类别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安排, 比例是60%。将作品创作作为技能训练来安排, 比例是20%。

4.2 由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得出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 (见图4)

参考文献

专业平台课程 篇10

为适应信息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要,数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灵活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专业实验室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课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实践课教学水平,高校开展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其主要内容就是保证实验课教学模式以及配套的实验硬件环境要与时俱进。关于如何利用云虚拟化技术改进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课时利用率等方面,许多学者与专家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2,3,4,7,8]。

1 数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现状

数学实验是指利用数学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演绎、绘图和优化等各项处理的实验[5]。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进行求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学习和应用数学,是结合数学模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新型方法。

1.1 数学实验课教学的目标

数学实验课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数学应用技术和技能,从中领悟到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社会价值。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训练观察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转变学习方式。

1.2 数学实验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学实验课教学还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为主。以本校为例,数学专业实验课的教学安排大致有两种:一是作为独立课程开设,往往作为数学理论课程的后继课程,实验项目也是对应理论知识点安排,一般每次实验课完成实验项目;另一种是数学专业课内包含少量的实验学时,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安排相应实验。不管是哪种安排,主要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为“案例式教学”,即大多数数学实验都是从已知公式或理论出发,使用给定的数据和数学软件在规定课时内验证结论。每个结论推导过程的基本上包括“问题提出——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处理——小结或进一步思考——填写实验报告”的过程。

具体的实验项目还可以分类为验证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但相应的教学模式都是相同的:通常在课程的开始时介绍数学软件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指令,并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在每一实验开始时,先由教师介绍实验案例的背景和要求、相关的建模方法、数学上的解析的或近似的求解方法,然后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小组或独立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模型的求解方案,再上机操作,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这种教学模式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弊端:1)实验课教学一般进度较快,而课堂上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熟悉数学专业软件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实验预习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直接写上最简单、稳妥的标准答案。2)每次授课班人数至少是有30 名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难以全面地考核各位学生实验的情况,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3)每学期所有实验课相关的资料、作业和数据都存放在分散的计算机上面,不便于集中归档和管理。实验室难以利用这些宝贵的数据来为实验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由于以上弊端的存在,数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才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2 云平台内涵

云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 S),平台即服务(Paa S)和软件即服务(Saa S)三个层次,主要指将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它具有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高拓展性、多功能性等技术特点[6]。从2005年开始,云计算、云服务、虚拟化等技术兴起,至今已发展10年,技术的成熟性、可靠性得到验证,虚拟化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在教学领域,云计算与教学主体融合后,教育信息化将超越“传统课堂讲授+电子教案”的模式,使用计算机的实验课程不再是基于单一计算机或硬件终端的实验。

3 基于云平台的数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3.1 平台架构

云实验教学平台需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其建设原则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硬件资源。本校数学专业实验室原有200 余台式计算机、少量服务器及网络通信设备。通过对不同云平台建设方案的考察,选择最具性价比的云管理系统结合半虚拟化桌面的建设方案。数学专业实验云平台包含虚拟桌面系统、实验云资源系统和云实验教学管理系统3 个部分。硬件架构如图1。3 部分系统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云实验平台(模块构成如图2)。

1)虚拟桌面系统负责为实验室的200 多台pc机器推送虚拟镜像软件和系统,可以设定并自动配置不同的实验课采用不同的系统方案,效率远高于网络克隆管理模式,同时稳定性高于纯虚拟机云系统;2)实验云资源系统管理所有的实验资源(如实验讲义、实验报告、实验视频等),并提供管理接口给其他系统;3)云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如图3)基于B2C结构,负责提供基于云平台的实验教学功能,教师或学生可以直接从浏览器访问。例如,实验员可以作为系统管理员,管理学生信息导入、实验排课等实验基础工作;教师可提交实验课所需资料,设定实验教室和实验环境,批阅实验报告;学生可以访问实验课程资料,提交实验报告等。

3.2 优点

采用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提到有三个显著的优点:1)基于云平台的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将相应的实验资源虚拟化成云资源库,以云资源库为基础向专业学生提供广泛的云实验教学服务。在云平台中,学生不需要安装服务器程序或任何客户端软件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终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浏览器访问实验教学云资源,完成实验课程学习和实验报告提交;2)云平台极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学生使用实验计算机时,可以随时切换不同的实验系统环境,不用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系统不稳定等问题。而以前计算机的实验软件和系统安装是非常耗时繁琐的工作,占用了实验人员大部分的维护时间,让他们没有更多时间参与到实验课教学辅导工作,间接导致实验教学效率难以提高;3)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及时归档和利用。学生实验数据保存在学生账户下的私人存储空间,实验操作过程也可以存储。实验任课老师对实验报告等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在线批改。

4 结语

本文构建了基于云平台的数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突出3个特色:1)提供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平台,为推进实验教学深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础;2)通过云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快捷、易用;3)具有云技术带来的其他优势。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IT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可以预见,高校教育的各个细分领域,从入学、学习、实习、到就业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摘要:对数学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给出了一种具体的云平台教学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案。该方案转变了传统数学实验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解决了目前高校数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低、实验室建设成本高,管理效率、利用率、资源共享率低等问题,云平台的使用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云平台,数学专业实验,虚拟化,虚拟桌面,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崔贯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

[2]陈冬林,付敏,陈玲.基于混合云的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

[3]张浩军,赵玉娟,王晓松.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卓越软件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

[4]毛杰,桑世庆.基于云桌面技术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教学平台建设[J].科技通报,2013(10).

[5]乐励华,戴立辉,刘龙章.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工科数学,2002(6):9-12.

[6]李满玲.基于私有云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

[7]李春艳.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

专业平台课程 篇11

【关键词】课程网站 新闻写作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专业课程,本门课程不但要有理论高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在实践中有用的技能,力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媒体的需求,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开展以实践训练为前提的新闻采访课程之后,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一个初具开放式、交互式的,以“新闻写作”为教学内容的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新闻写作教学的相关教学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课堂学习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新闻写作的能力。

1 精编理论知识,提供方向指导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强大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庞杂,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制作《新闻写作》课程网站,充分提供学生学习的相关资料,结合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可自主选择资源进行学习,形成主动学习、互动交流、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接近实际学习的独特模式。

在课程网站上,上传精选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及教师授课视频。学习新闻写作理论能使学生获得新闻写作的知识与经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精选的新闻写作理论不仅提供关于学习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新闻写作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更说明如何学习效果最佳,如何面对不同的新闻事件拟写新闻体裁进行报道,如何拟写新闻文稿更能吸引读者……这些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理论,使学生容易掌握。也可以减少写作理论的复杂性,以便于学生们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新闻写作理论是学生对学习新闻写作的思维和实践的指南。

2 精选案例材料,提供学习典范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经在教学中广为传播。在新闻写作课程教学中,面对浩瀚的新闻作品,首先要选择有典型、有代表性,又最能揭示新闻写作理论内涵的优秀作品,以便在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又能进一步扩大眼界;其次要选择新近发生的、时效性较强的案例,这些案例既能增强学生的新闻敏锐性,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注重选择最新的突发性事件做样本,让学生以职业记者的身份来进行摹拟操作。如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西南旱灾等事件发生等。

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认真阅读案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分析这些案例为什么采用这种新闻体裁?为什么这样拟写导语、开头、结尾?为什么突显这样的主题?如果我面对这样的新闻事件,会怎样拟写新闻稿件。通过举一反三地阅读、分析、研究案例,使学生能达到初级的模仿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闻事件,能及时判断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新闻体裁效果最佳。

案例学习能使学生掌握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作品有机地结合一起,帮助学生认识到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启示,掌握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在新闻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实践证明,在新闻写作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有益于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3 设置互动渠道,注重信息反馈

新闻写作是新闻工作者三大基本功的一项,评价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就是看学生写作水平的进展情况。如果没有信息的反馈,就难以看到学生写作水平的进步与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门课程的教学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课堂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缺少对学生的训练,更缺少彼此之间的互动,难以得到学生水平进展情况的信息反馈。有的虽然有反馈,但评价的方法过于简单,评价的次数也相对较少,不能给学生清晰完整的反馈信息。

新闻写作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修改的过程,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反馈方式。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设置多样的反馈渠道,及时沟通交流,全效提高写作能力。

3.1 开设网站论坛交流空间

在课程网站上,开设了新闻写作交流论坛,学生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新闻写作的体会、感受;也可以讨论在课堂中没有听懂或者存在争议的理论知识;可以在此分析某篇文章、研讨某个新闻事件等等。在这个自由的交流空间中,学生可以围绕新闻写作的话题畅所欲言,教师也经常登陆并参加到讨论中。通过开放式、准距离的交流,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隔阂,没有芥蒂,敞开心屝。通过论坛的交流,使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彼此之间学习到较多的知识,较之于教师课堂上单纯的讲解,更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师也通过论坛充分了解到学生对新闻写作学习的感觉、体会,明确课堂教学方向是否正确,掌握了学生的一些认识、观点和见解,为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3.2 开通E-mail交流形式

教师通过E-mail与学生保持联系。学生通过邮箱将自己最新拟写的新闻稿件发给教师,教师在最快的时间评阅文章,并将评阅的信息及时发给学生。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强劲的动力,如果能从教师那里得到认可和肯定,学生就会产生强劲的动力。所以,善于调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的教师应积极采用这种反馈方式,对选题深刻、表达正确、有创造性的习作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习作中出现的错误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在邮箱中师生之间可以针对某篇稿子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这种交流方式,使教师能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态和写作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方法,调整其学习的方向。由于这种方式是非公开性,即保密,又快捷,针对性又较强,深得学生的喜欢,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新闻写作的水平。

4 开辟习作专栏,实现激励机制

在课程网站上开辟“学生习作”专栏,上传学生优秀的作品。将学生通过E-mail形式与教师沟通达到共识的文章上传到此专栏。在此专栏中,学生不仅可以阅读自己的文章,更主要是阅读其他同学的文章。对比自己的文章与其他同学文章的不同,尤其是比较采访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人是如何选材、如何构段、如何表达主旨的。通过这种相同层次、相熟知人之间对比,更容易找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新闻写作中存在的缺点。同时,将上传到此专栏作品的多与少纳入考核的环节,既要比同学们撰写新闻稿件的数量,更要比质量,还要看写稿的时效性,尽量与媒体发稿要求一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促使学生积极踊跃撰写新闻稿件,并不断地点击阅读其他同学的文章,从而在学习中得到长足的进步。

总之,通过新闻写作课程网站平台提供的多种资源及反馈交流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而又内容详实的学习空间,提高教学环境的真实度,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的距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提高学生新闻写作的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丁柏铨.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J].新闻战线,2005,(11).

[2]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专业平台课程 篇12

但由于我国该专业办学时间短, 又开设在不同背景的学校, 目前难以对课程体系建设做出统一要求。因此, 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 我们按照教改委要求, 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 以学科建设为导向,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以实验室建设为载体, 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 不断改革课程体系, 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

1 改革课程体系的背景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必定有它特定的含义和办学要求, 但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不平衡和差异, 譬如院校的层次、性质、办学规模、科研背景、师资队伍、专业方向及生源等, 出现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总体上, 允许和鼓励各个学校在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方面走适合自己的办学道路, 也允许根据各自的背景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但是, 考虑到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 制药是一种特殊的行业, 因此,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有最基本的要求和培养标准。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和制药技术的提高,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每个学校不仅要对办学基础、办学环境、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重新审视、规划和规范化, 而且有必要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的需要[3]。

2 以学科建设为导向, 改革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需要以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学术水平作为重要支撑。办学特色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计划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科平台的层次上。近几年, 我们以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 (支撑) 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为依托, 搭建学科平台, 提高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竞争力。

2.1 依托学科优势, 在理论课程体系中突出特色

专业质量和特色是办好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在制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专业知识结构上, 注重专业的质量和特色, 办出具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我们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 以“强基础、重能力、高素质、求创新”为原则,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构建以突出生物制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生物学、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 拓展以生物工程制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研究领域, 培养出“既懂工程又懂药”的适合我国医药工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人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

2.2 围绕学科方向, 建立主干基础课程和精品课程

制药工程本科教育是制药工程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制药工程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必须建立主干基础课和精品课制度。围绕我们的基因制药、微生物制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生物技术及分子药理学与构效关系4个主要研究方向, 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师资力量, 在基础课中遴选出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4门课程作为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程, 以夯实生物学基础。同时将药理学和制药工艺学列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培育, 形成层次鲜明的课程体系。

3 以实验室建设为载体, 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制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在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等领域中寻求共性知识和规律, 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因此, 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学习到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 更重要的是受到严格的科学作风训练,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制药工程是以生产药品这种特殊商品为对象的工程类专业, 工程类专业本身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而药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这些均要求制药工程专业需要加强实践环节。我们结合实验室建设, 在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中力求创新, 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制药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3.1 加强实验室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如实验人员岗位的设置、聘任、考核和待遇以及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与使用等。在实验室评估的基础上, 加强建设、不断升级、管理到位、全面开放、趋利避弊、效率优先, 有利于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最大利用, 有利于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制订实验课质量考核评价指标, 进一步完善实验课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实验教学的改革, 要以建立和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 建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对实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一些学校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地有机组合, 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分层次开展实验教学, 使之成为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也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交叉渗透, 纵向深入, 横向扩展, 收到很好的效果[4,5,6,7]。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内容, 使整个实验课程体系更科学、合理且具有创新性。

3.2.1 科学设置实验课程

在原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开放性、自主探究性实验和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工艺大实验。以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引导, 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体, 运用综合实验方法、手段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 形成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层次教学体系, 把培养思路和目标融入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在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上, 结合我们的科研课题, 在生物药物合成、化学药物合成、天然药物提取分离3类药物开展创新实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中自己设计构建目的基因;在微生物课中通过发酵、分离纯化得到目标产物;在药物化学实验中, 由教师选定母核, 学生自己合成不同衍生物, 得到新化合物。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 教师指定目标成分, 学生自己设定提取分离路线, 得到有效部位。并在相关实验课中, 自己评价其药效、建立其分析方法、测定其药代、评价其安全性、确定其给药剂量及剂型、给药方式、质量控制及工艺路线改造。通过3类药物的合成及其下游一系列的相关实验, 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渗透、有机衔接、相互呼应。不仅体现了实验的综合性, 更启发创新思维, 培养了创新能力。

3.2.2 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大纲

为更好地配合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组织编写了与上述课程设置相对应的实验教材《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程》, 除有广泛的覆盖面和足够的实验项目外, 教材内容充分反映了课程内容与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既体现了基础性又具有先进性, 既体现了学科内涵、实验内容的更新, 又反映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

3.3 围绕实验课程设置,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特点, 我们主要加强了药学实验平台和工艺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尤其是500万中央专项资金的投入, 90%围绕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我校作为工科院校, 最初药学基础薄弱, 相关的实验设备短缺。因此, 我们抓住一切时机加强药学教学实验平台建设, 包括紫外、红外检测仪、磁共振仪、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细胞培养实验室、制剂实验室等, 满足了制药工程专业药学基础及药学专业实验课程的要求。为了加强生产环节和强化药品生产的质量意识, 我们投资建设了GMP模拟车间和50 L发酵罐的发酵实验室, 让学生切身实践药品生产管理规范 (GMP) 在实际中的应用, 理解对药品质量的要求;使学生深切感受到, 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不能简单地从外观判断药品质量的优劣, 必须有一系列严格的生产规范化管理, 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这两个教学实验平台, 除满足我们每个年级拓展创新型实验外, 每年还承担3~5个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培养工作,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硬件保障。

3.4 加强实验课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对实验课的青年指导教师有具体要求, 要求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实验中心相关实验组或药厂车间实习半年, 有计划、有专人指导、有考核。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实验课程, 选派相关教师国内进修, 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而且新进的实验技术人员都具有硕士学位, 为开设高水平实验提供了人员保障。

4 课外创新体系建设

课外创新体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以其灵活的教学方式, 新颖的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能等方面有积极意义。课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通过自由式、导向式和组织式3种形式开展工作。自由式即课堂老师提出的启发式问题或讨论内容, 通过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或小组讨论, 解决理论课中的问题;导向式即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创新团队, 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入研究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组织式即在大学3年级通过双向选择, 全面实行专业导师制, 由导师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对学生品德修养、专业学习、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等多方位进行针对性指导,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1 通过教学第二课堂, 实行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前,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主渠道,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提高及实践、思维、视野等多方面的开拓, 是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发现。我们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鼓励各门课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自由式课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完成。即在教学计划以外, 有目的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包括参加课外科研讲座、开展知识竞赛、文献综述、问题讨论和科普讲座等一系列活动, 尝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开发智能, 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2 通过科研第二课堂, 实行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给学生建造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 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 利用青年学生精力充沛的特点, 周密计划、精心安排,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激发他们热爱科研、勤于思考、创新思维的热情, 是直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团队和专业导师制主要借助于科研平台得以实施。在完成科研实验后, 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然后从多个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或结题报告。通过科研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并系统教授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 同时通过科研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第一届毕业生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的方式共发表论文6篇, 目前在校生参与成果鉴定或专利申请24人, 1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国家大学生挑战杯选拔赛, 取得较好成绩。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人才创新培养平台也不断完善,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充实。

参考文献

[1]李华, 胡国勤, 李雯, 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21 (4) :507-509.

[2]承强, 马丽芳, 宋航, 等.专业评估方案:引导我国制药工程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4:71-73.

[3]颜范勇, 刘冬青, 王兵, 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建设与学生素质培养[J].药学教育, 2008, 4 (2) :48-49.

[4]徐刚.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192-193.

[5]刘小平, 徐海星, 李湘南, 等.制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9) :93-94.

[6]孙文平, 柴英, 綦霞, 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5:75-76.

上一篇: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下一篇:猪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