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

2024-09-27

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共8篇)

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 篇1

山东省济南供电公司双山供电所紧紧围绕提升建设目标, 从加强供电所基础管理入手, 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成效显著。

1 优质服务提升

(1) 创新:创建飞信移动平台, 对重点高压客户改定期走访为实时在线交流, 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2) 优质:在辖区13所大中院校设置供电信息栏, 将各类计划停电信息和安全用电知识传递给广大师生, 并辐射到学校周边的各类工商业客户群体, 有效降低了95598话务量;每月坚持上门走访, 了解客户用电需求情况, 征求客户对供电服务的意见, 实地解答客户提出的用电问题。

(3) 便捷:辖区9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设点收费, 建成了“10 min缴费圈”, 客户电费社会化代收率达到100%。

2 线损管理提升

(1) 改造标准化:2013年1月实现了高、低压线路绝缘化率100%, 对供电半径长、变压器负荷较重、线径过细的台区全部进行了改造。

(2) 手段自动化:利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实施远程自动抄表。

(3) 管理流程化:加强营业普查和分类电价专项检查力度, 对高损台区进行联合整治;建立健全线损定期分析机制, 对线损进行月度分析, 低压线损率由原来的7.26%降到了目前的6.82%。

3 技术与装备提升

(1) 全:智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实现全覆盖, 终端在线率和采集成功率稳定在99%以上。

(2) 实:将抢修服务车改造成为“小型流动抢修应急库”, 抢修物料齐全、工具完备, 抢修时间平均缩短了10 min。

(3) 新:采用3G无线网络技术, 搭建“单兵巡视后台监控指挥平台”, 安全员、技术员在视频监控室里实时对现场工作人员巡视、抢修提供技术支持。

4 管理手段提升

(1) 精:开展客户服务精细化管理“六个一” (每月进行一次分析、强化对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管理、跟踪规范每一个服务行为、对每一个社区用电需求进行调查、不放过每一次调查结果、每一周实行“说清楚”) 活动, 实现了零投诉、零举报。

(2) 严:严格管理业扩报装和临时用电流程, 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制作临时用电便民接电箱, 明确规定“客户提供表后材料, 供电所无偿提供服务”。

(3) 明:为确保抄表及时、准确, 将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与农电工绩效考核挂钩。

5 班组文化提升

(1) 和谐凝聚:组织青年员工与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文体比赛促进了员工的争先意识;“全家福”树立了员工“爱家护所我是主人, 家事所事都在我心”的主人翁责任感。

(2) 倡导廉洁高效:建设“廉洁高效阵地”, 查找岗位风险点, 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提炼出供电所“廉洁高效十要十不要”。

6 安全管理提升

一是查线路隐患, 测量线路对地、对建筑物、对树木、交叉跨越的距离;二是查设备隐患, 对客户的配电设备进行专项检查, 发现问题督促协助客户整改;三是加大一、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管理, 分组互查, 确保保护器正常可靠动作;四是针对线路下树木, 积极与村、街道办协调, 及时高效清理路障, 打造出了线路绿色走廊。

(本文由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供稿)

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 篇2

“普慧社区”服务平台 创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国家住建部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我区吴忠市、银川市、永宁县分别成为第一、二批试点城市。为了加快我区“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赛文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环节中,拟将搭建“普慧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智能化产业高端发展、普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社区发展新模式。

“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紧靠国家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发展政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依托,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智能化高效服务为切入点,搭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崭新模式,将全面推动银川市乃至我区其他试点单位的“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通过“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全面实现社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如 “吃、住、行、游、购、娱、健”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同时让这“五化”模式成为未来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

赛文在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将老百姓所向往的智能化生活一步步由愿景变成现实,这将给未来居民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同时,赛文“普慧社区”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推广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去完善落实,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与推荐下,赛文将全力把“普慧社区”服务平台搭建这一实事做得更加踏实、稳健!

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 篇3

长期以来,职工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职工教育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职工教育和培训的任务决大多数是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重复建設严重。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几乎没有什么培训。而且职工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职工学习的需要。由于缺乏社会化的培训体系,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缺乏进入企业的渠道,无法为职工教育服务。

经费难以保证。为职工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是开展职工教育的前提。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但事实上,首都大多数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上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国有企业中有87.3%根本没有提取职工的教育经费。

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缺少促进首都职工教育的长效激励机制,难以调动首都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不成“我要学”的局面。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工程”从筹备之初,就试图建立起一种首都职工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工程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模式上解决职工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工程”教学的组织结构

在“工程”的组织结构上,由北京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等五个单位共同成立了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各级工会组织为依托,通过基层工会组织发动、引导职工参与学习,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站点搭台,多方参与、职工受益这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组织结构。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工程”初步形成了工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联手共同开展职工教育的格局,通过多个部门的联合和合作,改变了以往只凭一个单位或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效的发挥了各自优势。

下面的图是“工程”的教学组织结构图,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工程”的教学结构是一个两级的培训系统,第一级由“工程”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形成,而各个教学站点和部分站点下设的学习课堂是第二级。

“工程”领导小组由参与“工程”的单位领导组成,其职责是为“工程”制定政策,对“工程”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其中工会负责“工程”的组织,宣传推广、动员职工参与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则从政府的角度,引导企业,为职工学习提供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则为“工程”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并为职工的后续学习提供服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是“工程”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工程”的日常事务和教学组织工作。

教学站点是“工程”的主要教学单位,承担“工程”的宣传、发动、招生、教学、学籍管理和考试等工作。教学站点的设置采用公开报名,择优批准的方式建立,并有一定的硬件、软件等条件限制(如教室、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和管理能力等)。

学习课堂是“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有些企业内部没有培训机构,但参加学习的职工又比较多;或者是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因企业的布局比较分散,组织集中学习相对比较困难,因而,为了方便职工学习,“工程”开展“送教上门”,由教学站点派教师上门为企业服务,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学习课堂。这种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满足了首都职工学习的要求,又给予企业体贴的服务。参加学习的职工可以在企业内学习、讨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企业内形成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是学习型企业的雏形,值得在企业内大力推广。以北汽福田为例,它作为“工程”的教学站点之一。由于工厂的规模比较大,布局又比较分散,所以该企业因地制宜的在北京厂区内设立了风景工厂课堂、欧曼工厂课堂、奥铃发动机课堂、欧马可工厂课堂、欧V客车课堂和汽车工程研究院课堂等六个职工素质教育的学习课堂。

“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其关键就是抓住了首都职工教育中的难点,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多方合作,发挥各方的优势,从而使“工程”的教学做到了组织落实、经费落实、政策落实,为职工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从实施的结果看,参加“工程”的70%以上的企业能够为职工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保证,从而促进了首都职工教育发展,具体表现在:

提高了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工程”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教育给予支持。解决了以往开展职工教育所不能落实的问题。为“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

发挥多方优势,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借力,为“工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了企业内部职工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建立。“工程”中教学站点和学习课堂的建立,把课堂搬到了企业,为职工就近学习创造的良好的条件,也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学习氛围,会对学习型企业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二、“工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工程”所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为职工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建立起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以满足首都广大企业发展需要,满足首都职工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并为首都“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搭建的学习平台。

要建设课程平台,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需求。通过对首都企业、职工所进行的调查,了解到企业和职工对教育的需求有如下的特点:

企业和职工对教育的需求既有相似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从相似的一面来看,我们的调查表明:在问及是否愿意接受与工作相关的培训上,企业和职工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所调查的职工有75%表示愿意,55%的职工还愿意自费接受培训。同时,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职工综合素质也有相当的期望。他们希望员工具备“较强的营销意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好的外语水平”;此外,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还在“敬业精神”、“实际工作经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要求具备“有敬业精神”的呼声最高,达55‰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为27.9%;要求“自

我学习能力”的占24.6%。另值得一提的是,职工能否适应市场,是否具备市场竞争意识,是否具有危机感、紧迫感,也成为企业衡量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可见,进入21世纪,企业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职工适应市场的能力,包括心理素质、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还要重要。

从差异的一面来看,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数是从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去考虑培训职工,所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指向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但从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角度看,职工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术教育,还应该包含更大的范畴。这其中包括职工为增强个人竞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而接受的培训,也包括为提升学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而接受的后续学历教育等。

企業和职工对教育内容的需求趋于多样性。伴随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职工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我们对首都职工进行的教育需求调查中显示,职工的教育需求非常分散,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其中不仅有提高个人的竞争能力为目的的计算机、外语、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还有以个人的需要和爱好为主的证券、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而就企业而言,对职工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多样性上则更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上。例如同样是计算机的培训,电力行业与超市在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而这正是在职业教育中所反映出来的特点。

根据以上的调查,“工程”在课程设置上即要满足企业发展和职工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工程”本身的供给能力。即要满足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要求,又能体现职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工程”领导小组给出了“工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目标。这就是“针对企业一线职工的工作需要,以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为根本,以提高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以职工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的推出职工素质教育培训课程,为创争活动的深入开展打造课程平台”。

正是本着这样一个基本的定位,目前“工程”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根据企业和职工的需要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以提高职工素质为本,提高职工能力为核心,兼顾职工长远发展这样的课程建设原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职工不断学习搭建学习通道

为了给职工继续学习搭建一个不断进取的阶梯。在“工程”教学设计上,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用能力培训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学习者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阶段,职工可以根据本人的工作需要(或企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资格培训或岗位培训),或者学历教育(包括大专学历教育或中专学历教育等)来继续学习。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体系,把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为首都职工不断学习,逐步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通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创造性的采用了学分当量替换制,学习者在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之后,原在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将经过当量替换后,可以带入到第二阶段的学习中来。这样通过学分的累积,学习者最终可以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教育文凭。

(二)通识课程平台

通用能力培训是“工程”的核心,这个阶段以传授新理念、增强学习能力、增容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职工学习的主线,为此“工程”专门打造了通识课程平台,满足职工学习多样化的需要。

截至2007年6月,“工程”第一阶段通识课程平台上已经陆续的开发出了10门通识课程和将近30门企业的内训课程。这10门通识课程都是由参与“工程”的成员单位提供的。打造通识课程平台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课程平台的建设,广泛吸纳了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形成一个教学内容齐全、教学资源共享的开放性的社会化教学体系,以满足首都广大企业和职工自身发展需求,保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课程平台的建设打破了在职工教育上,企业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的弊端,使社会的优质资源能够进入到企业的培训领域,满足了企业和职工学习的要求。从教学资源上保证了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需要。

(三)效果与创新

1、“工程”学习通道的建设兼顾了企业的需要和职工的发展。“工程”学习通道的建设,满足了首都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提高了首都职工的素质,增强了首都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首都职工在续接职业技能的学习、提升打下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通道也为首都职工的个人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首都职工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视角来看,这种学习通道体现了教育公平,既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务,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

2、“工程”通识课程平台的建设整合了资源,为社会化开展首都职工教育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工程”通过课程平台的建设,为首都职工搭建了社会化教学的平台,多方面、多层次的为首都职工提供了鲜活的课程,极大的丰富了职工的教学内容,使首都职工素质教育走上了一个全新发展态势。

3、“工程”通过“学习通道”和课程平台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传统观念,在首都企业和职工中树立起素质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主渠道的理念;培养了职工素质教育是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职工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基本意识。

三、“工程”的教学实施

作为一个大规模的职工教育项目,怎样才能达到“工程”的预期目标,“教”的环节是关键。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出“工程”教学实施的有效管理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9币资的培训和选派如何来进行等等这些问题均给承担“工程”教学任务的中央电大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针对上述问题,中央电大在“工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按需办学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在教学上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统一部署、分级实施、按需办学的办学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够保证教学的过程能够有秩序的进行,从源头上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二是教学过程不强求统一的时间和进度,为了使企业、培训站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企业和站点更多的自由时间。三是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允许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增加和删减。

(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

优势

素质教育工程依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和较完善的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引导和教授职工借助以电视、广播、网络教学为主体的“天网”,以培训工作站点为支撑的“地网”,以面授教师为核心的“人网”的丰富资源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提高职工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与以往职工教育单打一的“平面”式培训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就是将通用能力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劳动技能大赛、安康杯竞赛、窗口外语大赛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使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立体化运行模式。

(三)切实抓好了“工程”师资队伍的培训,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程”教师队伍的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两种形式。

1、教师集中培训每年进行一次。每年在四月开课前,都会对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本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讲教学法,讲在现代远程开放教学模式下,辅导教师的任务和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在职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习者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有组织的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的形式多样,有座談,有研讨,还有的课程组织了教师课程小组,通过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教学创新之路。从实践来看这种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标很简单,就是给教师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但通过这种交流,启发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也鼓励了教师在教学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四)取得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工程”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工作已经初步取得了成功。两年来共有两万多名员工参加了培训,一万五千多人经考核合格取得结业证书,有2000多人在完成第一阶段通用能力阶段的培训后选择进入电大或其他高校继续学习。在这其中,中央电大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各级企业领导和各级工会组织领导对职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工程”能够取得成功的保证。

2、在培训目标的确定上,以企业的需要为主,兼顾个人的需求。

3、坚持以人为本,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设计课程,为学习者的长远发展搭建学习通道。

4、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打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的局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成人的特长,注意发挥成人学习者的优势,保护学习者的积极性。

5、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用结合。在教学质量上要有和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质量观,要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为核心,通过建立起一套适合职工教育的质量标准。

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 篇4

一、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高职财会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必要传授, 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系统培训, 高职财会类专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设计、资源建设与教学研究是财务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因此, 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创建将成为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 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平台与核心条件作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 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特别是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等原因, 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高职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由于财务管理部门职能与财会类专业人才职责的特殊性, 面向区域中小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 往往对专业能力中的技能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以及职业素养中的独立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等要求更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技能财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 围绕中小企业财会岗位人才所需要的职业基本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探求科学有效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与资源平台建设, 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当前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二、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是高职园区提高实践教学平台效能的有效途径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有机组合的创新主体之间突破彼此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各自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和深度合作, 进而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的有效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人力优势、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 并实现各方主体的优势互补与高效使用。自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以来, 作为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 “协同创新”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科技和教育创新的新范式。在大众化教育需求的拉动下, 虽然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拓展着自己的发展空间, 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各类教学资源, 但需求的不断丰富和供给的明显不足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育资源的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避免人才与资源浪费, 有助于缓解高校教育资源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矛盾, 还将有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和重要途径, 与理论教学相比, 其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 所需的投资更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形成, 地方性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激烈的招生竞争和教学资源条件的更新提升等现实问题。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供给的前提下, 进行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具有良好的资源与政策环境, 以及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现有高职园区5所院校均开设了财会类专业, 与其每个院校各自为政、重复投资, 大搞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不仅造成严重浪费, 甚至引起恶性竞争, 不如依托常州高职园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按照《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进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规划、科学分工和协同创建, 通过机制研究与体制创新实现区域内优质实践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 将会有利于集中有限资金提升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和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用。

高职园区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创新, 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基于集聚效应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紧张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阶段, 基于协同效应加强高职园区整合发展是创新解决目前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与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手段。显然, 依托高职园区5所院校的现有实践性教学资源, 开展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协同创建与资源共享, 这种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不仅现实可行, 而且必将发挥更高的效能。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现均开设了财会类专业, 现有在校总人数约2700人, 多年来各校均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上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但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的“单科实训+综合模拟+顶岗实习”实训模式上寻求突破, 但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以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尚不能满足高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市场变化需求。在当前现有5所高职院校整合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 开展园区内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创新建设和资源共享利用, 不仅符合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潮流, 而且也将在常州高职园区形成一种先进高效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协同创建模式, 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率与高效能建设与使用。

三、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创建构想

1. 加强规划引领, 立项专题研讨, 形成规范性管理文件

按照《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的有关部署, 依托常州高职园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立足现有5校财会类专业建设负责人与业务骨干, 成立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作组, 通过专题立项研讨, 并最终形成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的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制度。核心和关键是在市场需求调研和人才素质结构研讨的基础上, 以项目组的形式立项组织开展相关专题探讨和研究, 包括高职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研究、校内实践教学项目优化整合与提升研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遴选与规范化建设研究等。

2. 注重顶层设计, 立足分类建设, 重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基本依据, 并具体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面向区域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三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 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部阶段, 并具备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资源, 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广大中小企业财会类岗位素质要求调研的基础上, 高职教育园区立足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提出将“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性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作为财会类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突破口与主渠道。进一步地,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的组织上首先必须突出其“适用性”, 其次要保证其“递进性”。据此重构的高职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个体系、两个分支、三个结合、四个层面、五个模块”。其中“一个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 “两个分支”是指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三个结合”是指要坚持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相补充的原则, “四个层面”是指将本专业需要的各项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层、专项技能层、岗位能力层和综合创新层实施分层次递进式培养, “五个模块”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技能大赛、准公司实践和毕业设计进行分类建设、规范管理和考核评价。

3. 汇聚优质资源, 加强协同创建, 构造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

常州高职园区各个院校在自身财会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奠定了较好的软硬件设备条件。在常州高职园区整合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 协作组将统筹协调、统一部署, 发挥各自优势, 汇聚优质资源, 并按照协同创建的模式开展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 既可以打破院校壁垒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提升, 又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及高效使用。通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立足于互利共赢, 通过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通过协同创新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以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为基本原则, 积极打造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财管人员素质结构要求的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

4. 以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拓展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到《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再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 旨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达到“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成果之一就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 因此可以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平台的改革与创新。

5. 工学结合, 校企联动, 共建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层面包括基于会计职业认知的基础技能训练、基于核心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基于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其中, 岗位能力层在学生学习完专业基础课程, 并已具备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 与专业核心课程穿插交替进行实施的实践性环节, 旨在通过基于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针对性训练, 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 强化训练其岗位能力, 为将来可能从事的业务岗位奠定足够的能力架构。本层的岗位能力针对性训练是高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中, 衔接理论基础与职业技能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这部分实训项目将主要依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真实的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材料物资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报税岗位、总账报表等岗位的分岗位针对性业务能力实践训练。因此, 协作组需要统筹协调、慎重遴选,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实训管理,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联动”, 组织5所院校共建共享一批规模适中、管理规范、发展稳定的高职财会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6. 校际合作, 有序竞争, 加强“综合创新层”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层面中基础技能层和专项技能层属于基本技能实训, 主要依托各个院校原有基础实验实训室的整合优化和改造提升来进行实施, 而综合创新层的实训项目则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进行实施和管理。本层属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创新能力训练, 将通过面向高职园区的准公司综合实训、财会类专业技能竞赛、ERP沙盘推演、学术科技与创新活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会计职业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演练, 深化其专业知识、加强其职业意识、强化其职业素养, 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工作能力。“综合创新层”的资源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通过校际合作, 汇聚优质资源, 开展有序竞争, 才能充分发挥其实训功能, 才能成为职业能力提升和创新素质培养的主战场。

7. 以高职园区为单位建设准公司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理工科高职大学生来说, 创造条件到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现场去实施跟岗操作甚至顶岗锻炼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而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如企业信息保密、商业秘密与资金安全等, 将会导致这种企业单位财管部门实习实训的模式几乎难以保证实效。基于园区内资源共享, 并与有代理记账业务的公司合作成立记账准公司, 用于园区内各院校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实施全真实践教学, 不仅可以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 而且亦有成功实施的经验。所谓准公司是指不用注册成立经营实体, 利用企业实体进行运作的一种记账公司。具体操作是园区与代理记账公司通过签署合作协议, 由各个院校提供相应的经营设施, 记账公司提供部分业务以及业务指导, 而由高年级学生以“综合创新层”实训项目的方式进驻准公司, 并顶岗完成记账公司的大部分工作。在记账公司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将模拟实操开业登记岗位、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办税员岗位、审计人员岗位等业务内容。

与其它实践教学模式相比, 利用高职园区准公司进行生产性实习具有五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有会计师职称的专职会计, 并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二是信息优势: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变化非常了解。三是企业类型优势:代理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记账业务, 能满足各类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能处理各种形式下的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业务, 而不同于会计模拟教学中仅仅是以工业企业作为蓝本。四是企业数量优势:一般一个记账公司一年能接到几十家企业的业务, 那就相当于学校增加几十个实习基地。五是资源共享优势:利用常州高职园区准公司实现到园区内资源共享, 达到深层次工学结合。多功能准公司的实质是校企结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实践表明将财会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模拟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而且以基本真实的企业环境与业务内容, 以及极为便利的实施模式, 可显著提高学生从事会计相关岗位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兴华, 袁锋.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1-4.

[2]郑文, 李文玲.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理念层次和策略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6) :20-21, 26.

[3]陶宇炜, 封红旗, 王娟琳.面向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 (7) :5-6.

[4]吴树畅, 张树梅.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0) :255-256.

如何给学生创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篇5

关键词:学习空间 学习条件 时间 题目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如果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同时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篮球赛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出示篮球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篮球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在体育课上应不仅限于学一些运动技术技能上,应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无拘无束地充分展示各自的才华。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课的开始或学习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等项目),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准备足够多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和时间(一般5~20分钟)内,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练习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效果自我评价,并且我随时巡回指导、辅导学生。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性需要,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并且活动后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高涨、回味无穷。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创设一个学习的条件然后他们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和难度,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明白给予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带着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为此,每节课我给学生留出2~4分钟时间,回忆、整理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有什么难点、疑点还未掌握,师生共同讨论。或是请“运动能手”来演示一下所学动作或内容,甚至是讲讲各自的所见所闻、做游戏、自创动作、自由表演。就是在这看似松散的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身心素质都得到了增强,更主要的是为胆怯的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大量的在公众面前展示的机会,逐渐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设置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能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主动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

五、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自我实践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在学习一些有探索性项目(如篮球运球、足球射门等)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派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活动。我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充分去思考、研究、探索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告诉我,对于他们探索的结果做出总结性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多去探索。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高,教学效果非常良好。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潜在积极性,激情激趣,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国林,玉萍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01,(1):12

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 篇6

一、阻碍黑龙江省技工院校发展的因素

(一)生源逐年递减,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自2010 年到2015 年,五年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率逐年提高,增幅在年均67%以上,呈现上抛物线状态。黑龙江省可能会更高。初中毕业生逐年递减,有许多初中毕业生是独生子女的子女,仅哈尔滨市2014 年较2013 年初中毕业生由63321 人减少到60321 人,净减绝对额3000 人,按百分比计算应在5%左右;自2000 年到2010 年,十年间龙江净流出人口63 万,年均6.3 万,且15-45 岁年龄段的人员占净流出人口的70%。

普通教育主管部门垄断了初中毕业生资源,使技工院校招生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原本技工教育一直处于尴尬的“鸡肋”状态下,更是雪上加霜。五年间,以哈尔滨技师学院为例,年均招生人数下降26.2%,呈下行抛物线状态。

(二)专业设置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不适应

专业设置应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否则要么供给老化,要么供给成熟,要么供给不足,缺乏品牌效应,影响技工院校的发展。

全省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市)所在技工院校的招生水平参差不齐。哈尔滨招生人数是大兴安岭市的14.8 倍。

(三)毕业生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

技工院校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不被社会理解和尊重;技工教育是二流或三流教育的思想在多数校长、老师和学生中间的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吸引力。有的技工院校为了就业而就业,原本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功能得不到发挥,送到千里之外的地区去工作,给学校和学生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成本。“一年看、二年干、三年向后转”的情形时有发生。再者,所有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90%以上定位在中、小民营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目的,什么技术进步、什么技术革新、什么知识产权,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原因是这些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定型产品,大多是来料加工两头在外,处在加工业链条中下游水平,充其量搞些“山寨”产品。这些企业的直接表现就是,把员工看成机器人,有的用一种叫做UPH的东西去设定其每小时的工作量。毕业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收入低、待遇差的同时,又没有技能上的提升,近远期目标非常渺茫,后果是不利于技工院校的发展。

(四)专业设置无特色,院校品牌效应不明显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

全省技工院校103 所,院校均有专业8 个,专业设置总数量836 个,重复专业设置624 个,重叠率74%。优势专业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劣势专业抢占了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浪费了社会资源又影响了技工院校的整体发展和布局。

(五)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品牌专业创建

普教部门垄断了优质生源,逼迫技工院校“拿来主义”,不经任何筛选程序,只要你来“热烈欢迎”。这部分生源由这些群体组成:弱势群体的子女;有点“小钱”人群的子女,送到“封闭式,半军事化”的技工院校进行托管,怕子女学坏;普高不要,职高不收的群体;有点“小权”人群的子女,目的是安排个“理想“工作混个证的人群。如果,技工院校不能参与自由竞争,这种状况将会长期持续下去,品牌专业的创建势必受到影响。

(六) 国家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起步较晚,也就六十年左右。经过了“一五”的156 项,“二五”的132 项,“三五”的将“一五”和“二五”项目的复制及拓展,基本上建立了有39 个工业大类,191 个工业中类和525 个工业小类的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出现过倪志福、李瑞环、郝建秀等工业巨匠。然而,人们正酣于学技术、搞革新的热潮中,国家提出了“又红又专”批“白专”道路的口号,人们的学技术、搞革新的热情降至冰点;而后又“十年动乱”,进而“洋跃进”,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及国企“租、转、卖”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导向,使大批量的“工匠人才”的梦想一波三折,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学技术、搞革新的气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技工院校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出了不可破解的难题。

自从技工院校脱离企业这个母体进入市场之后,有些技工院校,不知所措,人云亦云,不顾所在学校条件和环境,既无特色,又无品牌,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跟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相对需求过剩和人才的相对不足,这种局面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走出困境。

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技工院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工匠平台再造

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是供给角度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这里:A是技术;L是人口;K是物资资本;H是人力资本;N是自然资源;F是外部环境。

当下,我国的生产供给角度出现了新问题:出现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失,经济效益递减,国内外环境不振。产品质量低下,消费困难,GDP增长受到限制。

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升K(物质资本)和H(人力资本),提升K和H,取决于A(技术)的突破。在这里A是自变量,其它都是常量。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要人来搞创新技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面,黑龙江省技工院校应拿出自己的品牌专业,参与竞争,引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实行大而专或小而专,摈弃僵尸专业和学校,建立适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技工教育新模式。

(一)科学定位,引入市场机制,创建品牌专业

1.技工院校的基本定位是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产业结构有差别。要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确定亦工则工,亦农则农,亦商则商,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把学校定位在科学合理的梯度和层级上面。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技工院校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要建立自己独特的专业品牌。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内在品质,更重外部形象。应具备六大特征:专业性、价值性、表象性和扩张性及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专业品牌推广前,确定“目标”市场,经过市场细分化,确定“消费”群体,其本质就是专业品牌被求学者所接受和认同,而且让求学者的心理产生强烈的震动,这样的品牌专业才能有价值和生命力。把一校一特色,一院一品牌做为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来落实。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适应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同时对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品牌专业,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在发展中完善。

品牌专业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被市场所承认,且不搞终身制。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的适时评估,可上可下。

品牌专业要适时创新,增添新内涵,在完善原有成形专业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把握市场需求和科技前沿。关注第一产业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第二产业取消“原”字号,变“原”字号为“化”字号,提高产品附加值;颠覆部分金属冷加工工艺的3D打印技术,这种“增材制造”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第三产业,完善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健康养老业都将给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二) 充分利用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期打造培养工匠型人才有力平台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人的作用不可被机器所替代。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企业想脱离某种困境的最佳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制造2025”的今天,正大踏步地迈向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上,也是打造培养“工匠型”人才平台的最好时期,“十三五”规划中讲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1000 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也应看到培养“工匠型”人才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日本培养一名高级“木匠”需要严格封闭八年;德国培养一名高级“工匠”是一生的事业。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之境界,任何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都可以从平凡到神圣。

那么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 时代的到来,技工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为打造“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把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始终。

1.专业界限过于明显,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数以万计,培养专业人才的思路相对传统,原因是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岗位分工造成的。

2.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难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重视可量化、可目测的显性技能,轻视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隐性技能,显现出这些人才能力单一,后劲不足。

3.相对封闭的办学形态,难以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

4.“双师型”教师好比官样文章,在实践遇到困境随处可见,不适应“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动手能力不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如何打造“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采用“互联网+ 职业教育”服务平台,通过“三通两平台”载体,构建“市、县、校、班、人”五级架构,打造以“课堂、移动、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电脑、手机、平板、电视”四个终端。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精品资源、精品视频及专业教学资源库。

二是适应“机器换人”培养复合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启动“专业+”模式。培养文化、智能、技术融为一体的专业性“工匠”人才。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应具备的十个素质:意义构建;社会智力;新思维与适应性思维;计算思维;跨文化竞争力;新媒体的读写能力;跨学科能力;设计理念书;认知负荷管理;虚拟协作能力。

三是工匠培养平台建立应有六个方面的结合:强学生与强老师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工匠精神落实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题教育与日常养成相结合。

天工造物,匠心独运,心到手到。这就是一个真正从内心热爱自己工作而工作的工匠精神,其内涵为: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程序主义、厚实精神。

四是培养“工匠型“人才,师资队伍必须过硬。职教教师不同于素质教育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操行;既要有深厚的学识水平,又要有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

创建专业服务的平台 篇7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特点

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 独立学院的图书馆读者服务主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仅是文献资源的多样化, 在服务以及载体上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就拿文献资源来说, 过去的图书馆中, 读者想要查询资料, 只能对本馆的资源进行查询, 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跨馆查询或者是跨学科查询都变成了可能, 这样学生在查阅资料时, 就能实现更加便捷的查找。另外在文献资源的载体上来看, 当前很多的文献资源都是电子的形式, 并且这一形式也越来越多的在大众间传阅, 这些都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的。

除此之外, 服务也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再单一的局限于学生之间, 远程读者、虚拟读者等也都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这样资源的使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建立起微信公众平台以后, 这一变化显得更为明显了, 让读者随时随地就能查阅到相关的信息, 不但能够对校内进行访问, 还可以实现在线阅读, 不单纯的局限在面对面的阅读上, 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服务, 这些都是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重要变化。

除此之外, 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变化还有网络化与个性化。网络化可以打破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性, 越来越多的读者也逐渐接受了这样的方式, 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中,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个性化的发展主要是指在文献的结合方式上有了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可以将纸质文献与电子数据结合在一起, 将文字、视频以及音频资料结合在一起等, 总而言之, 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是读者的需要, 那么就能够得以满足, 这就是新形式下图书馆对于读者服务的发展与变化。

2 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在当前独立学院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中, 主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建立起一个微信服务平台, 让信息服务得以进一步的升级, 这同时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但是首先, 我们要对微信这一应用软件进行了解, 在当前的手机软件中, 微信无疑是应用量最大的一个软件, 几乎人人的手机中都会有一个微信软件, 其中包含很多插件, 例如摇一摇、朋友圈等, 既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沟通, 也可以一对多的进行交流, 亦或是组建一个微信群, 都能实现人与人在虚拟软件上的联系。

自从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在图书馆的服务建设上以后, 最开始并没有很多人参与其中, 一方面是认知度不够, 另一方面是缺少一定的根基, 毕竟我国在高校图书馆建设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这是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 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基础, 在信息推送方面也更加高效与准确, 是当前图书馆进行信息推送的一个主要工具, 相信只要是坚持下去, 就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接受这一新的方式。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除了具有高效与准确的特点以外, 在成本方面也相对低廉, 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向公众推送信息, 从不同读者的特点以及个性角度出发进行实时推送, 便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也能对学校图书馆的变化与发展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微信推送的内容上来看, 主要是具有生活化的气息, 传统的工具中并不能进行语音推送, 而微信公众平台上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服务的一种升级。

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之前需要对潜在读者进行需求分析, 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的各种功能以便为本馆的读者提供专业、个性的读者服务。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 了解读者希望从微信公众平台获取的信息内容和提供哪些功能等, 并进行读者需求分析。例如, 独立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以根据读者需要定期推送馆内新闻、新书推荐、通知公告等信息, 还可以根据读者的个性需求推送读者借还信息、科研信息、学科信息等。除了推送信息, 独立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开设业务办理功能, 主要是提供在线图书信息查询、在线借阅、在线续借、在线催还、在线预约等服务。在传统独立学院图书馆中都使用了图书借阅系统, 但是此系统必须要在图书馆的电脑上或者用自己的电脑连接校园网登录借阅系统才能进行操作, 这给读者带了极大的不便, 限制了读者借阅的地点, 如果使用微信公众号业务办理功能就能极大地方便读者随时随地享受到借阅、续借等服务。馆内信息查询功能, 这个功能能够提供给读者图书馆的最新通知公告、新书热门图书推荐、数据库信息等;座位使用情况功能, 及时更新图书馆座位使用情况, 方便去图书馆自习的读者;互动交流功能, 这个功能就是一个SNS社交圈, 每个读者可以将自己读书后的读后感发到这个平台, 也可以和其他读者进行学术交流, 分享学习心得;在线咨询功能, 这个功能需要有专门的图书馆管理员对读者的疑问进行实时回应, 进行互动, 对于统一的问题可以设置自动回复功能, 这样也可以减少人力;专家专栏功能, 可以将在图书馆做报告的专家演讲视频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供读者学习等, 以满足读者咨询需要。

在建立了独立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之后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微信公众号进行管理, 真正做到主动服务、实时回复。由于微信公众号对回复时间有限制 (如超过48小时不允许回复) , 独立学院图书馆还需要建立新媒体服务体系, 在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后还需要有相应的官网、QQ、微博、论坛等辅助微信服务。

3 结论

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下, 当前我国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了, 读者对于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进一步变革图书馆的服务形式, 采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方式向读者传递新的信息, 这样才能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进一步升级。独立学院实际上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建设方面始终处于佼佼者,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燕.论高校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J].学理论, 2013 (15) :212—213.

创建平台,激活中学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模糊性 文本解读 网络

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这一学科充满活力,对学生充满吸引力,然而中学语文教学却一直缺少活力。如何能让中学语文教学像中学语文一样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在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回到语文本身来寻找原因,到底是什么让中学语文教学缺少活力呢?笔者认为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模糊性。

一 中学语文与模糊性

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模糊性呢?简单地说,也就是与其它学科相比,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难以量化、标准化、条理化的特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开放性的,知识间连贯性不强,知识内部又是有机的,它又综合了情感生活,而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又造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教学阶段划分不易、学生定位难、过程不易传递与有效规律少的特点,这些形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难以量化、标准化、条理化的特性,它植根于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容回避。那么模糊性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究竟有那些影响呢?

模糊性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几个突出矛盾,如:学生的差异性与班级授课的统一性,语文内容的繁多与课时的有限性,思考过程不易传递、有效规律少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定位难与因材施教等。当然,模糊性给中学语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多契机,例如:正因为语文内容是开放的,语文才可以无处不在;正因为语文内容是非线性的结构,学习者才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正因为学习者之间差异性大,才使得学生在思维知识的碰撞中能够相互拓宽知识打开思维;正因为语文综合了情感生活,才使得语文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正因为语文的结构是有机的,才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会顾此失彼;正因为语文有效规律少,思考过程不易传递,才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个性,从而具有创造性;正因为文选解读的多义性,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

可见,中学语文教学的模糊性提供的更多的是具有挑战性的契机。它只是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无限制地交流知识、生活、情感体验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及时而尽情挥洒自己青春才华,让学生在倾诉与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 课内文本解读与模糊性

语文作为中学教学的一个学科,自然要重视课堂教学。而中学语文教学是以文选为载体的,文选解读自然应该备受重视。

语文的阶段性划分不易,学生难以定位自己的语文水平以及与他者的差距,过程又不易清晰表达,有效规律少,所以对文选的解读要的不是规律,而是思维过程,让阶段性的思考结果之间的碰撞去启示影响他者思维,所以文选解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一个有效地课堂设计和课堂处理,让课堂内文本解读成为一个学生有效地交流平台。

有效地课堂设计首先应立足文本,语文的课堂设计最终是服务于语文的文本教学的。它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托,而且文本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也让课堂结构变得更加自然、灵活有效。其次应该简洁,根据学情和语文素养的需要,结合文本,分清学生自习与师生共同学习,让课堂变得简洁清晰,让时间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在有效的课堂设计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不断地亮出自己的思考的结果,从而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去相互体验并启示影响他者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的交流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思维。把对文选的解读部分变为一个拥有相似基点的交流平台,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进行训练,在掌握文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有效思维。

立足文本,以点带面,巧设问题,为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创建有效的平台,方能扬模糊性之长避模糊性之短,激活中学语文教学。

三 网络与模糊性

既然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节一节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课堂或者一系列语文辅导书,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那么,在如今通讯技术如此发达,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拒绝现代科技呢?

试想,既然中学语文的内容是开放的,课本中那极有限的文选又怎么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放开手去,让学生寻找属于学生自己的文选。中学语文带给学生的绝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点或做题方法,而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去思考,去交流,最终提高语文素养。而实现学生对文选的自选以及跨越时空自由地交流,当然要首推网络,它的开放性、及时性以及平民化毋庸置疑。

语文课堂不仅引导学生拥有共同的知识情感思维,也可以规范语文网站,而语文网站不仅让学生在知识情感思维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也是语文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为语文课堂增添活力。充分重视中学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为中学语文的教学创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以期激活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消防远程监控下一篇:高一学生如何学好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