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

2024-07-28

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精选6篇)

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 篇1

甘州区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于创建中医工作示范区的自查报告

按照《甘肃省中医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评审细则》、《甘州区创建甘肃省中医工作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甘州区卫生局《关于加快全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区卫发【2011】232号)的相关要求,对创建甘肃省中医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归纳、自查、总结,现将我中心创建甘肃省中医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的自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医科室设置已完善

我中心执业中医师所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为30%,其中中医3人。所藏中草药分别为375味,中成药分别为96种。已设有中药房、煎药室、中医诊室、康复理疗室等,中医科室在治疗慢性病、老年病方面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康复理疗室开展了针灸、推拿、拔罐、中药塌渍,中药熏洗、牵引等诊疗项目。解决了患者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居民中赞誉,已经形成浓厚中医康复氛围。

二、中医药特色凸显,仍需发掘和提高。

我中心於2007年建成颈腰椎科、风湿科、中医正骨三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中医特色优势明显,传统中医疗法和中药利用率大幅提升。自开展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以来,在应用中医药和适宜技术治疗居民常见病、慢性病尤其部分慢性疑难杂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疗上我们运用中医药疗法或者中西医结合疗法,积极动员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预防各种慢性病。同时在应用中医理论开展健康教育、制定具体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处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积极组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订阅健康教育杂志、出刊健康教育橱窗、印发健康教育入户宣传资料、添置健教设备,使中医药健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今年我中心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4场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20356余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居民的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参加健康运动和健康教育积极性显著提高,而且我们的工作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三、中医规范诊疗,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

做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做到规范诊疗。我中心对门诊和住院中医病历书写的规范性,中医治疗经验和适宜技术应用进行文字总结等问题制定了严格、系统的要求。中医药参与诊疗比较鲜明,体现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其次,加强中医队伍规范化服务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中医特色明显、技术过硬、服务全面的高素质中医药团队。中心负责人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中医药服务工作中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中心主任邢东为组长,中心副主任刘云为副组长,专门负责此工作,把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上,充分发挥中心现有中医技术力量,并分批送出中心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加以提高和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使其在之后的日常工作中明确职责,落实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廉、简、便、验”传统优势以及我们在治疗慢性疑难杂症方面技术优势,以满足居民对中医药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推广中医药技术,使中医药特色社区服务能持续、健康的开展

中医药数千年来在治病防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慢性疑难杂症、残疾康复、养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优势凸显,难以替代,越来越受到居民认可和喜爱。因此,我们要有发展眼光,看到其长处和优势,看到发挥中医药和适宜技术在治疗、康复、健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我们中医队伍还不健全,技术不够全面,整体素质不高,在开展高品位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方面与居民的需求,还存在着相当差距。因此着手组建和培养一支高素质、技术过硬的中医团队是当务之急,这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我们将继续按照《甘肃省中医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评审细则》、《甘州区创建甘肃省中医工作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甘州区卫生局《关于加快全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和部署,进行自查,对发现的问题,积极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确保创建成功。同时,我们要时刻谨记,创建不是目的,只是新任务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我们要中立足当前,长期规划,继续改进、完善中医药和适宜技术服务流程,开展规范化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药在为居民防病治病和健康保健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医药特色社区服务能持续、健康的开展,使中医药走进社区,扎根社区,服务社区,花开社区,使中医药特色发扬光大。

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九日

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 篇2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积极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市根据本地实际, 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 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2008年, 以创新精神全面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 加强了来宾市农村文化建设, 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 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为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建市以来, 来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 张秀隆书记、杨和荣市长两度率队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汇报来宾市文化工作, 多次带队向自治区领导、自治区文化厅汇报文化工作, 得到了中央各部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从2008年起, 该市多方筹措资金, 实施了“三求”文化惠农工程, 出台了《来宾市“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实施方案》、《来宾市创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文化建设, 使来宾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 该市正在加快推进市区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工作, 投资约1.5亿元建设占地面积为14883.20㎡, 总建筑面积为23515.78㎡, 集影视、音乐、歌舞剧、会议、展览、娱乐及配套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市文化艺术中心已顺利封顶, 进入装修及设备调试阶段, 预计2011年6月将投入使用。投资约2.16亿元的来宾市农民体育馆顺利封顶并投入使用, 其总用地面积为67943.4㎡, 净用地面积为59457.7㎡, 总建筑面积为27884.5㎡, 建筑基底面积12302.2㎡, 观众座席达7974座。2011年动工建设总投资约8000万元的来宾市新传媒大厦, 总建筑面积20000㎡, 项目作为电视台集影视节目内容生产、互联网信息技术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广播电台、电视台广告节目营销、商务开发等业务于一体的新基地。这三项公共文化标志性项目的竣工及投入使用, 将为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巨大的作用, 产生深远影响。

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展览馆等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工作, 拟于2011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争取2012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在编制李宁青少年图书馆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 力争2011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据统计, 来宾市有县级以上图书馆6个馆、文化馆6个、博物馆4个、文物管理所3个、电影院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59个、农家书屋315家、村级文艺舞台754个、灯光篮球场856个、农民文艺队851支、农民篮球队1155支、村级电影放映场地72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1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620个、800个村级服务点、广播电台 (站) 1个、电视台6个、微波台1个、调频转播发射台7个、电视转播发射台6个、农村卫星地面收转设施141692个, 有线电视用户278.591万户, 来宾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76%和96.2%。来宾市提前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2010年加密型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任务为3139个村点, 94165套设备, 成为全区第五个100%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市。切实解决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受益农户109665户, 达43.9万人。

(二)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这几年, 一是策划承办CCTV“中华情·情暖2008”赴来宾慰问演出、2008抗冰救灾和2008抗震救灾赈灾义演、《奋进来宾》大型演唱会、来宾市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文艺晚会《吉祥来宾》、来宾市建市八周年文艺晚会、组团赴港代表广西举行主题为“魅力来宾·风采八桂”、“庆回归、促和谐”的少数民族歌舞演出、2010天下来宾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艺演出30多场次。二是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七一、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期间, 市、县、乡、村均能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10年春节举办的迎春山歌擂台赛,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导。2010年, 各县市区文化部门结合各种节庆, 开展系列丰富的文化文艺展演活动。忻城县在国庆节组织开展了“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 合山市举办第三届奇石节, 同时举行规格高、规模大的开幕式文艺晚会, 武宣县开展以才艺展示和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七仙女评选”活动。三是利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所搭建的平台开展各项群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 全市各县 (市、区) , 市直各部门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共开展各类体育比赛12218场次, 其中篮球比赛10299场次;开展文艺演出3678次, 农民进城演出584场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000多期, 培训群众近50万人次;开展文艺骨干培训176期, 培训文艺骨干6612人次。四是成功举办了深受城乡群众喜爱的农村文艺大展演等活动。第二届农村文艺大展演把自治区“和谐文化在基层”的“周周演、季季赛、年年奖”扩展为“天天演、周周训、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 已成为广西“和谐文化在基层”文化活动的一个试点。根据来宾市人民喜爱山歌这一传统, 该市多次举办“桂中歌王选拔赛暨广西歌王擂台赛”, “山歌擂台赛”已成为桂中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常年举办的“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大展演”等群众性文艺赛事, 也活跃了群众文化。五是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两年来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 观众30多万人次;送书下乡8万多册, 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20万份, 连续几年送春联到农家。2010年度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安排8723场, 观众人数120多万人次, 基本实现80%的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六是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来宾市召开, 该市被评为全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市。2006~2007年通过无线覆盖站点建设, 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水平。2008~2010年, 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直播卫星覆盖方式) 3655个村点, 受益农户109665户, 人口43.9万人。七是组织参与开展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优秀村屯文艺队”等评选活动。2009、2010年来宾市共有36支农村业余文艺队被评为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 有10户获全区“农村文化示范户”, 共有18人被评为“优秀文艺骨干”, 有9人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是全区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最多的市。八是成功举办来宾市农民运动会、广西第二届万村农民篮球大赛来宾赛区比赛、来宾市农民篮球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农民运动会上, 全市6个县 (市、区) 的66个乡镇716个村都组队参加了比赛, 参赛的运动员达到了7810名, 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广西第二届万村农民篮球大赛来宾赛区比赛。全市715个行政村参加比赛, 参赛率达98.7%, 迅速掀起农民体育健身的高潮;来宾市农民篮球大赛中, 全市共有724个行政村的738支农民篮球队到市区进行398场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和举办, 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了城乡和谐文明。

二、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扎实

来宾市实施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 在村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做法措施、相关政策制度和保障体系等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 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为来宾市2011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累了宝贵经验, 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2010年12月, 来宾市“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投入资金累计达2.1亿元, 全市724个行政村已完成58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 建成灯光篮球场856个, 文艺舞台754个, 组建农民篮球队1155支, 农民文艺队851支。2011年6月底前再完成13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任务, 实现全市100%的行政村完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任务。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空前发展。两年多来, 全市农村利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平台“五个一工程 (一幢综合楼、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支篮球队、一支文艺队) ”共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3万场次, 放映电影1万多场次, 开展各类农民培训上万多期, 培训农民100万多人次, 利用部分建好的综合楼卫生室为农民看病近60万人次。

该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 有力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初步探索出一条后发展地区推进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新路子, 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 有效解决了群众看戏难、打球难、看书难、看病难的问题, 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各级各部门有效开展公共服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要总结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主要经验、做法, 提升形成理论、制度, 指导开展创建示范区工作。

主要经验是:

(一) 把满足需求、改善民生作为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来宾市始终坚持“越是困难, 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真正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来谋划, 政府出实招、工程见实效、群众得实惠, 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 并主动参与到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当中。

(二) 把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作为推动“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 这是该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 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主导各项建设, 把更大范围的民众力量聚集起来、把更多层面的各种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和整合起来。

(三) 把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作为加快“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的主线

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资源分散投入, 必然造成“投入大、浪费多、成效小”的局面。鉴于此, 该市突出“整合”二字, 把散落在各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土地、屋舍全面整合, 集聚能量, 形成规模效应, “一项工程, 多部门受益”, 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四) 把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作为发挥“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作用的重要保障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重要标志, 就是确保工程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因此, 来宾市把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放到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抓实。实践表明, 加强长效管理, 形成一整套农村文化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 正是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长期发挥作用的治本之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系统的惠民工程, 要想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好, 要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 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 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来宾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和做法为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如能善于总结经验, 并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开展创建设工作,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

来宾市创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在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不完善, 市级、县级、乡镇级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

(一) 市、县、乡镇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薄弱

来宾市是新建市, 财政非常紧张, 能用于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目前, 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基础场馆尚未建好, 新区尚无文化广场。县 (市、区) 图书馆馆舍面积严重不足, 设备陈旧, 总藏书量少。6个县 (市、区) 文化馆仍有合山、武宣2个县无馆址, 有3个县无影剧院, 全市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24个是有站无站址或有站址不达标的, 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被出租和占用。部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文化站因建成时间长, 已年久失修, 设备陈旧。全市80%以上的乡镇没有图书发行网点。

(二) 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部分图书馆因经费投入少, 年购书经费不足最低的4万元, 办公经费少, 运转困难。部分文化馆无专用设备, 无法开展正常业务活动, 下乡开展文艺辅导天数偏少, 有的人均不足10天/年, 全市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只有极少数有业务经费, 因缺经费、设备, 很多文化站无法正常开展职能工作。

(三) 公共文化机构基层从业人员偏少, 素质较低

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数量偏少, 大部分只有1~2人, 且多数是兼职或被借用。这些人员, 年纪偏大, 知识结构偏低, 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知识了解较少, 有的甚至不会使用电脑, 缺少能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专职的文化工作管理人员, 平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只能靠村委干部来进行。

(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不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由队伍 (机构和人员) 、设施 (场馆和设备) 、活动 (文化和体育) 、管理 (奖励和处罚) 建设等构成, 只有这些方面建设好了,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运行才顺畅。目前, 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混乱, 如乡 (镇) 文化站的人财物划归乡镇政府管理, 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政府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够, 认为文化工作可有可无, 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次要, 做起来不要。没有经费投入到文化站, 文化站专业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忙乡镇的中心工作中, 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文化工作, 无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 所以很多文化站开展职能工作成为空谈, 没能落到实处。除此之外, 也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有些站的人财物属广电部门管, 有的属乡镇政府管理而业务属文化部门管理, 有利益大家争着管, 没利益大家都不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造成多个部门管却谁也管不好的结果。

(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不健全

要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必须要在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上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国家的二元经济政策和重经济轻文化的影响,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 或少投入导致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难以完成的情况普遍存在。投入机制的不健全, 使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开展重大公共文化活动的资金得不到保障。

四、来宾市创建示范区两年发展规划

(一) 总体目标和建设原则

1. 总体目标

(1) 整体达标

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 在“科学规划、坚持标准、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机制创新、惠及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下, 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用2011年、2012年两年的时间, 建设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硬件设施, 即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影剧院;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村级全部建成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规定标准。

(2) 免费开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

(3) 通过验收

2012年底通过文化部、财政部创建审查验收, 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命名。

2. 建设原则

(1) 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

在原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2) 重点建设, 分级实施

按照创建任务, 分级实施。重点建设市县两级的“三馆一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3) 拾遗补缺, 完善功能

合理规划市区、县城、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布局与结构, 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按照建设标准, 拾遗补缺, 完善功能。

(4)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深化市区、县城、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运营、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管结合, 完善体系

在加快市区、县城、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同步推进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完善体系,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管理规范、使用高效、服务优质。

(二) 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

1. 实施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按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开工建设来宾市图书馆 (2012年10月底前,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建成具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并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 、来宾市博物馆、来宾市群众艺术馆、来宾市影剧院, 2012年10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并建成与全市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设施网络, 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 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重点建设来宾市图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5150㎡, 其中业务用房及辅助用房11740㎡, 附属设施面积3410㎡, 项目估算总投资6941.63万元。市级投入为主, 申请国家、自治区支持建设资金,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博物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670㎡, 其中业务用房及辅助用房9500㎡, 附属业务用房5170㎡, 项目估算总投资为6813.57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申请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群众艺术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8450㎡, 其中业务用房5430㎡, 附属设施面积3020㎡, 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176.28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影剧院。建筑面积为3652㎡, 总投资926.1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新传媒大厦。建筑面积为20000㎡, 总投资8000万元, 市级投入为主,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2. 实施县 (市、区) 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上半年按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开工建设或改扩建县 (市、区)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已建有三馆一院的开始按部颁三级标准装备;2011年12月底前通过部颁三级标准验收。2012年9月底前,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 建成具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并免费开放。县 (市、区) 图书馆、文化馆具备流动文化服务能力, 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在巩固现有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的基础上, 扶持一批县级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来宾市兴宾区、武宣县、合山市博物馆。市 (县、区) 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武宣县文化馆、合山市图书馆、合山市文化馆。馆舍建筑面积达1500㎡以上, 市 (县、区) 财政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重点建设来宾市武宣县、金秀县影剧院。按小型影剧院建设标准建设, 要求达观众座席达600座-700座或有4个观众厅。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项目。象州县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建筑面积分别为1050㎡、910㎡, 金秀县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建筑面积分别为560㎡、582㎡, 为达到创建示范区最低标准, 象州县、金秀县改扩建县图书馆, 文化馆, 建筑面积至少要达1500㎡以上。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适当补助, 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 2011至2012年建设、竣工。

3. 实施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2011年12月底前全市每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建设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 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 (街道) 文化站建设标准》;每个乡镇 (街道) 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重点建设28个 (含4个街道办事处) 乡镇综合文化站, 目前有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 按相关政策, 每个站国家补助资金16万元 (国家级贫困县每个站补助20万元, 非国家级贫困县每个站补助16万元) , 自治区财政配套补助每个站12万元。2011~2012年再争取将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在2012年前全部建成符合标准的70个 (含4个街道办事处) 乡镇综合文化站。

4. 实施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

重点建设138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2011年6月底前全市724个行政村都必须按来宾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标准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并投入使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功能布局包含图书阅览室 (农家书屋、新家庭文化屋) 、卫生室、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室, 多功能活动培训室 (含排练、各种培训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 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一条室外展廊。有条件的行政村结合村委办公楼建设, 整合农村信息服务站、“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委办公室 (民政工作站) 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5.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来宾市2010年成为全区第五个100%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地级市, 有线电视用户278.591万户,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76%和96.2%。目前, 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推进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建设, 基本实现户户通, 解决好盲区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加强电台、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设备改造力度, 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 提高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做好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售后服务工作;建设市本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站点, 加强市广播电视节目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 提高来宾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人口覆盖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6. 继续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

该市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村村建起了电影放映场地 (全市724个) , 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提供了很好的场地支持。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总体思路, 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确保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 逐步实现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的过渡。

7.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12年10月底前全市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要实现: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 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8. 建立和完善农家书屋工程

2012年前完成全市724个行政村农村书屋建设工作。加强对农家书屋建成后的维护工作, 制定制度,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农村书屋长期运转机制。帮扶联系或挂点单位2011年、2012年要组织本系统干部职工为所联系的乡镇捐书, 每个干部职工每年捐书10册以上。

9.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

(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建好的“三馆一院”、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要完善配套建设, 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标准要求配齐相关设备, 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市、县 (市、区) 两级政府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专项资金, 把添置设备经费、维护使用经费、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确保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2) 拓展延伸服务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免费开放。要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42小时以上;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以上;文化馆 (站) 、博物馆每周开放42小时以上。同时要拓展服务内容,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开放成果。

1 0.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1) 制定和完善全市文体活动实施办法, 使市、县 (市、区) 、乡 (镇) 、村四级公共服务文化活动制度化。每年举办全市体育运动会、全市万人农民运动会和全市农村文艺大展演, 使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2) 市、县文艺团体每年下乡演出累计要达50场以上, 鼓励其他专业队或半专业队到农村进行义演活动。鼓励农村文艺队进城演出, 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 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3) 广播影视职能部门要协调电影放映单位到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1场以上电影, 其中帮扶联系或挂点单位每年组织电影队到点上放电影2次以上。

(4) 实施文艺骨干培训计划, 加强对市文艺骨干的业务培训。市、县 (市、区) 、乡每年要对全市文艺骨干培训一次以上。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 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5) 深挖来宾市农村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传承和挖掘该市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曲艺文化、民族手工艺文化、盘古文化、麒麟山文化、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等民间文化内涵, 着力打造来宾市民族民俗文化品牌, 与打造全国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培育全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培育和提高盘古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影响力、培育和提高壮族始祖文化地的影响力、建设全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基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等创品牌活动相衔接, 彰显来宾市文化魅力, 探索来宾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打造来宾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品牌。

1 1. 制度设计研究同步推进、同步实施

(1) 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指导作用。从2011年起每年要对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机制进行总结提升, 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研究成果。邀请中央、自治区有关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到来宾市进行调研考察, 成立市级领导、省级专家组、文化管理机构者组成的课题组成员, 进一步总结来宾市的做法经验、提炼提升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

(2) 利用制度设计课题成果指导示范区建设,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研究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把示范区建设作为课题实践基地, 通过制度设计研究, 把缺项、短项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建设成为未来示范点, 并进一步实践推广;在实践中找规律, 形成实践理论, 提炼出制度要素, 使制度研究上升到政策、规范、法律层面, 指导全区和西部实践。

(三) 完善机制, 确保创建示范区工作顺利实施

1. 成立工作机构

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 市委书记和市长亲任组长, 市四家班子有关领导任副组长, 相关部门和县 (市、区) 领导任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统筹开展创建工作。

2. 筹措资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遵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办发[2007]21号) 的精神, 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应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认真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桂政发[2010]63号) 等政策措施。抓住国家开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国家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 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 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相关部委的文化建设补助资金, 包括各类基金、专项资金, 用好中央财政对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市财政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下拨。对创建工作进度快, 质量好, 投入力度大的县 (市、区) 优先安排以奖代补资金, 奖励先进。上级下拨的资金也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给各级用于补助建设。创建阶段的资金筹措采取“争取上级支持解决一点、市县财政解决一点、帮扶联系部门解决一点、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创建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可以采取BT模式和财政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 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3. 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 将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

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 明确项目责任人, 签订目标责任状, 创建工作要落实有创建任务的每一个点, 有一个县 (市、区) 的部门帮扶;每一个乡镇有一名市或县 (市、区) 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每一个乡镇有一个市直部门联系帮扶。同时, 将领导联系包片、部门包点的责任分工情况在《来宾日报》等媒体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工作有计划, 实施有措施, 结果有考核。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评范围, 市督考局定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 及时通报项目建设安全、进度和资金使用等情况, 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对未按计划完成项目的市 (县、区) 、乡镇 (街道办) , 市对其上报的其他项目的审核和资金安排暂缓考虑。对完成任务的进行表彰;不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并要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办) 主要领导向市委、市人民政府说明原因, 并进行责任追究。

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有知识, 懂管理、热爱文化工作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是要充实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重点解决好基层文化服务缺少专业人员问题;二是把好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入口关。按照图书馆、文化馆 (站) 的性质和职能, 确定编制人数。新进人员必须通过业务考试合格后方可录用。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轮训。安排培训时间、经费,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四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岗位锻炼。

5. 明确创建阶段各级各部门职责

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市直有关部门进行创建的整体规划设计,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负责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 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人均文化支出 (按常住人口计算) 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 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各县 (市、区) 创建的实施工作。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 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乡 (镇) 人民政府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创建工作, 将创建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摘要:文章对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行研究, 分析来宾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约因素, 最后作出发展规划。

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郑州市

一、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将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国家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更需要用文化来凝聚全体国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和谐文化、和谐精神教育、引导、鼓舞国人自觉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富民强国出力。因此,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二、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了创建过程管理各项措施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为加强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业务单位主管和各县(市、区)政府行政正职为成员的郑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兼任,副主任由市财政局副局长石歆、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吴玉琦兼任。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活动组、后勤保障组和课题研究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管和实施全市创建工作。办公室人员是从宣传部、文广新局、财政局、社科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加强了示范区创建的专业人才力量。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具体创建单位,由市长与各县(市、区)政府和各业务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创建工作督导通报制度,要求各创建单位每月向市创建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度,市创建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创建单位督查指导创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好的做法进行通报表扬,供其他单位借鉴学习,以保证各项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建立了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郑州市市本级连续五年每年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免费开放补贴和组织公共文化活动等。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300万元—1000万元不等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常运转,保证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在保证政府投入不少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赞助等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加大审计和监督,提高公共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规划先行,制订了“一个规划、两个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根据《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部)》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制定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和《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并以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文件下发。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参照制定了各自的创建规划、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了全市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创建期限、步骤等关键要素。目前,全市各项创建工作都在按照创建规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市创建规划的创新点是突出河南特色,郑州市特点,充分利用河南省、郑州市的文化资源优势,目标明确,抓手具体,操作性强,易于实施。

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依托郑州大学成立课题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共有6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涉及文化产业、公共管理、历史、中文、新闻等学科。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调查与分析”、“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群众文化需求形态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 城乡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及量化指标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等课题,展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研究报告5万多字,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需求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和座谈资料,主要分析了基层民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宗教活动、传统文化价值的遵从情况、民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评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总体评价。主要从思想认识、文化投入、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管理体制、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是群众文化需求的基本理论。结合文化的内涵提出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需求层面、制度文化需求层面、行为文化需求层面和思想文化需求层面;第四部分是民众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内容包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影响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主要因素、健全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基本文化权益量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文化权益内容量化指标框架、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现状分析、基本文化权益实现途径探索等;第六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界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議。

(三)強化宣传动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我们及时召开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创建任务,会议下发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省市领导和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宣传部部长、财政局局长、文广新局局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省、市主要领导发表了讲话,对全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会上,郑州市市政府还与县(市、区)政府和创建成员单位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哲为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宣传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充分利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中原网、中原手机报等市属新闻媒体,积极协调和动员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采取设置专栏、编发创建工作简报、组织评论文章、以及依托动员会、骨干培训会、宣传橱窗、公益广告及户外大型LCD等形式,广泛开展我市示范区创建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重要活动,宣传示范区创建的各项工作要求,宣传创建工作的先进典型、推进情况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和公众知晓率。

(四)强化公共文化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基本覆盖。为推动郑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我们积极做工作,争取上级和本级财政支持,搭建和完善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平台,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2008年,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2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六县(市)和六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1939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有力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

二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大力推进。我们按照文化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立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市已建成1921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2012年,市政府又将新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列入了为民办十大实事项目,建成后,每个给予5万元以上的奖补。2012年年底实现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三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对社会公众实现免费开放,零门槛进入。严格执行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了郑州市财政局、文广新局《关于推进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已于2011年底前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实现均等普惠、高效优质的免费服务,建立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四是农民工文化建设全面铺开。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在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切实提高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年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全市群艺馆、文化馆设立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室。全市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还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由省市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定期在市内各大广场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夜场电影放映等,供农民工免费欣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

五是针对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几年,我们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外,还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针对基层的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培训与辅导。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郑州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培训千名文艺骨干队伍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每年投入培训资金100万元,四年来共培训基层文化骨干5000多人次,有力的加强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此外,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多年来每年举办3次以上免费培训班,每班40-60人,每期3-5天,请省、市有关专家授课,对全市基层文化干部进行轮训,提高了学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县、市(区)文化馆常年坚持举办免费培训班,聘请省、市、县(区)知名教师执教,对以青少年为主的社会学员进行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等培训。市群艺馆、县(区)文化馆的专业干部,还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现场,对农村、社区、企业、部队、学校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辅导,为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与国家制定的创建目标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还不够固定;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农村文化设施比较陈旧,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组织活动质量不够高,设施利用率还比较低;全市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比较缺乏等方面。

下一步,郑州市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的实现:一是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三是合理使用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力度;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对创建示范区过程的监管;五是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全面推动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福安 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06)

[2]王松霞 倪晓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总分馆建设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9)

[3]崔为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N].河南文化网,2010(05)

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 篇4

近年来,我院在县、市各级领导的大力督导和支持下,医院各科室一道致力于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与提高,把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汉阴县人民医院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发展规划》和《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评估细则》,我院努力加强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我院各科室的中医药基本条件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医药人员和其他临床科室人员中医药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以提高我院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质量。现将我院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自接到相关文件及通知后,我院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由院长邹治国为首的院领导班子成立了汉阴县人民医院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医院各科室提高重视,落实措施,认识到创建全国中医药示范单位是更有力的推进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的将中医药文化广泛推广并普及惠民的良好契机,大家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积极响应,认真按照创建标准做好创建工作。

二、加强中医药业务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我院中医科现为医院一级临床科室,年门诊人次约20000余人,占全院门诊人次9.93%,科室成立了中医内科、疼痛科、康复理疗科三个门诊部,均以中医药技术及方法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服务种类有: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等。科室建立并完善了中医科与西医临床科室会诊及转诊制度,把中医药服务能力拓展到了西医临床科室,中医科根据本科业务特点,制定并实施医院常见病和重点病种的中医药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作用,临床医师均能按照诊疗规范开展辩证施治,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服务。

科室人员在临床工作之余,积极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念。平均每年开展中医药学术讲座2次/年,全院医护人员中医药知晓率达60%。近三年在国内医学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

三、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科室目前人才梯度合理,现有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1名,中医主治医师1名,中医师2名,针灸师1人,康复理疗师1人。为适应我科中医药工作发展需要,科室建立了中医药人员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整理工作,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年轻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此次自查工作,我院在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及困难。

(一)中医药经费及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二)中药饮片不足百种,中药库存太久,质量较差,且尚未提供煎药服务。

(三)中医处方、门诊病历合格率较低,未严格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等行业标准规范书写处方及病历。

(四)由于受住院床位紧张限制,中医科至今未开展住院部,故相关工作无法开展。

(五)中医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在中医药服务的环境、流程、方式等方面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 篇5

扎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市)的创建工作,xx年年我市已经获得“全国创建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市)”,我们明确创建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目标、管理、责任,严抓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xx年-xx年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我市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综合等较好成绩。首先,示范基地管理到位,10万亩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xx年-xx年年冬种瓜菜总产值约达3亿元,农田生态、环境卫生、水源等资源保护完整。其次,部分产品得到了认证。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的产品,经过严格的认证程序申报后黄瓜、冬瓜、苦瓜、日本小南瓜、蜜本小南瓜、豇豆甘蓝、尖椒等20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认证。第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全面提升。经过1458个样本进行检测,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9.6%。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基地创建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副组长,成员由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国土环境资源局、财政局、农技中心、供销联社等部门领导以及蔬菜协会、蔬菜生产及运输龙头企业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海洁兼任主任,农技中心副主任吴曼峰为技术负责人。办公室抽调农业工作委员会和农技中心及有关技术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在创建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日常工作。

2、把无公害瓜果菜生产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开支对在我市经营无公害瓜菜产销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贷款,并为他们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等产销服务。通过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社,发放种子、肥料、农药并技术员上门报务;派技术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3、我市在市、镇、村三级技术队伍中层层举办培训班。采取技术讲授,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示范参观引导以及印发资料等形式培训,无公害技术规程的培训160场,参加人数达17050人次。同时组织市、镇的技术员到省外考察培训

4、市农委与市广播、电视、报社等宣传媒介进行反复宣传国家、省政府的有关无公害规定、法规等在市区及有关乡镇悬挂宣传横额80条,张贴省“无公害瓜菜保护管理规定”、“禁销使用高剧毒、高残留农药告示”、“无公害农产品使用农药品种及安全使用方法通告”等有关法规技术规程共1600张。

(二)投入品管理

1、整治农资市场,严厉打击伪劣农药,坚决查处高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是我市无公害瓜菜基地创建的重要措施。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市农业工作委员会牵头,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公安局、农技中心,组建60人的执法大队,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农业投入品销售市场检查,特别是对伪劣农药,无登记农药,尤其是高剧毒农药进行严厉的打击。据统计,xx年年7月至xx年年7月共查处农业投入品案件5宗,伪劣农药0.3吨,查封销毁一批伪劣产品,同时对经营者给予重罚,有效地震慑了违法经营者的行为。

2、树立样板,引导菜农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去年在东成、王

五、光村等镇创办无公害瓜菜基地中,强化生产技术规程,完善良种良苗建设体系,推广沼肥和有机肥为主的因土配方平衡施肥,王五春江经济合作社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系列新技术,应用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综合改良土壤,实现瓜菜“两高一优”,打响无公害品牌。

(三)生产控制

1、已经对我市10万亩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编号并绘制出平面图,树立基地标志牌18块,技术指导牌25块。增强基地农民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思想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大社会监督。

2、建立制度。按照要求,我市每个基地都竖立“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牌子,牌子标明基地生产的品种、面积、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原则上规定镇政府领导为基地行政责任人,市农技中心和镇农技站的技术员为技术责任人。基地建立起基地生产责任制度,农资购进和登记制度,产品定期检测制度,市场准出制度。

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工作自查报告 篇6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统一使用语言文字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在因特网上,计算机录入法中,汉语言文字成为中国人网上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作为现代教师,传播正确的祖国的语言文字,依法执教更是首要条件。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我们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基本达到规定的要求;普通话基本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成为学校的校园语言。教材(含讲义、教学辅助读物)用字,教学、公务和校园环境用字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和要求。通过师生向社会进行辐射宣传,促进本地区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将语言文字工作有机地融入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以推动中心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我们按照评估标准进行了自我评估,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全面落实各项评估指标,通过自我评估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工作需要的工作机制,通过创建“成都市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使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促进我校整体目标“创一流学校,出名校特色”的达成,将我校形象推向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

一、机构健全,责任落实。

1、建立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小组组 长:郭敏(校长教育局宣教科科长)李代森(党支部书记)副组长:李 华(副校长教导主任)杨武(副校长)李金鸣(教导副主任)主管部门:教导处主管人员:李金鸣(教导副主任)组 员:柴小林(教科室主任)付 勇(总务主任)卢永宏(德育办副主任)廖小强(四川省普通话测试员、语文教师、普通话专职人员)汤云会(四川省普通话测试员、语文教师、社会用字专职人员)各教研组长各班语言文字监督员

2、先后成立了学校和班级两级“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监督小组,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检查监督工作,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学校用语全部说普通话,校内使用文字一律写规范字。组长:李金鸣副组长:冯发松成员:各教研组长、各班语言文字监督员、值周中队。

二、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1、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出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办、总务处及全体语文教师任组员。由于我校在龙泉驿区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特殊要求,从2001年9月建校起,全校就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教学语言,实现了师生人人都说普通话的目标。2.学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中,将普及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文字的要求,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自2001年9月建校以来,定期定时对全体教师的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进行培训和测试,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综合评定),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均涉及到语言文字工作,并有计划、有步奏地进行相关基本功训练、检测,2002-2003年人人钢笔字过关检测,2003—2004年人人粉笔字过关检测,2004—2005年普通话过关检测。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还针对教职工、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情况开展活动,以促进其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普通话顺利实施要持久地做好普及普通话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是重要保证。为全面推进我校使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师法》、《教育法》和《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达标的通知》,学校出台了若干关于日常使用普通话、规范字的规章制度,并将教师使用语言文字情况纳入教师基本功考核,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情况纳入常规考核,纳入班级流动红旗考核。结合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制度:

1、学校全面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推行规范汉字(以《汉字简化方案》为准)。

2、学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作为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明确,严格管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是学校的常设机构,负责对本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监督。

3、学校所有教师必须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在职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师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他非教学人员达到三级甲等以上。

4、学校校报、电视台,橱窗、墙报、校训、班训、标语牌匾、以及校园主页、校内通知、布告栏等必须使用规范汉字。

5、学校公文、教师教案、课件、板书、试卷、批语、评语等必须使用规范汉字,学生作业必须用规范汉字。

6、普通话是校园语言、教学语言。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必须用普通话播报。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竞赛,如普通话朗读比赛、演讲、辩论赛、征文、主题班会等,提高师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

7、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教育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建立教师使用规范语言文字评比制度,将普通话合格作为教师录用、业务考核、评优、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8、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档案管理,做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优化语言文字环境,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1、优化语言文字环境。(1)、学校非常重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宣传氛围,在进校门处及各楼梯口均设置了永久性提示标牌共5处,淡雅的色彩,温馨的提示,让老师同学沐浴在浓浓的规范文明氛围中。(2)、充分发挥了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的语言文字宣传示范作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的广播员、主持人全部经过挑选上岗,每次播出提前准备,力争将校园动态、优美诗文、同学作品以最规范、最优化的形式呈现给老师、同学。广播站、电视台自开播以来,受到了老师、同学极大的欢迎,成了校园美丽的风景线之一。(3)、推普周在校园内张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成都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设立了语言文字宣传栏(牌)。会议室长久性设置了“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宣传桌牌。(4)、推普周在校报设立了语言文字工作专栏;班级黑板报开辟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语言文字工作宣传专栏。

2、坚持开展活动,创我校语言文字特色。(1)学校每年组织“推普周”活动。(2)每年9月结合教师节开展“我为师表添光彩”演讲活动。(3)每年4月开展学生演讲月活动。(4)每年11月或3月结合校本课程“吟美诗,颂美文”开展诗歌朗诵、美文朗诵活动。(5)各班每学期开展写字比赛。(6)学校每星期一都要进行国旗下主题教育(或三句半,或诗朗诵,或快板,或相声)。通过开展师生普通话朗诵、演讲比赛、征文、语文知识竞赛和“找错别字”、写字比赛等活动,引导师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师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7)开展教师读书系列活动。2004年12月24日下午,首届教师读书节朗诵比赛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次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参与教师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为了这次朗诵的盛会,各年级组都做了积极的准备,力争在这次比赛中一展风采。整个赛场时而让人捧腹大笑,时而让闻者悲戚动容,时而让人欢呼……此次活动将首届读书活动推向了高潮,全体教师以澎湃的激情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更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新年的来临。(8)

五、六年级同学老师率先发起并成立了“青果乐园”文学社,并在楼道转弯墙壁上开辟了展示园地,同学们的优秀作文、书法作品、小报及班级动态、校园明星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加强师资培训,创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提高教师掌握和教学普通话的水平是普及普通话的关键。学校积极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把学校教师普通话教学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至今已进行普通话专项培训4次,集体法规学习2次,通过校广播学习4次,并与2005年1月进行了普通话提高培训测试。使每位教师对自己在字音、朗读、说话方面的优、弱势有了清晰的把握,明白了以后的努力方向。我校共有教职工112人,语文教师共40人,普通话达一级乙等7人,占语文教师总数的17.5%,二级甲等32人,占80%,1人为二级乙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其他专业教师49人,普通话达到2人,二级甲等21人;二级乙等28人(1人证书遗失后补),全部达标。非教学人员23人,一级乙等2人,二级甲等4人,二级乙等8人(1人证书遗失后补)。通过培训及自学,其余人员于2004年11月2日通过区语委组织的普通话检测(1人因公未考),三甲及以上9人,全部达标。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体师生的使用普通话的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创造了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的佳绩,被评为成都市“绿色学校”,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由于我校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虽然仅仅建校四年,但已取得很多佳绩:获龙泉区环保比赛一等奖;获龙泉区古诗文比赛一等奖;获龙泉区教师艺术节配乐诗朗诵比赛一等奖。另有4位教师在各级演讲比赛中获奖,有2位教师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多名学生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获奖。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下一篇:我最喜欢的植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