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购物的法律规制(通用3篇)
微信购物的法律规制 篇1
一、微信平台亟待监控的现象分析
第一, 微信成为谣言的链式传播平台。一篇以“微信上开‘丢孩子’玩笑, 沈阳小伙每天接近百电话”为标题的新闻, 估计大家还能记忆犹新, 微信本是大家日常沟通的一个即时有效的渠道, 和此事相关的当事人却在微信中编一个丢失孩子的玩笑, 发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 本以为微信上全是认识的人, 不会有严重后果;可是经其朋友圈中朋友修改后, 又发在其自己的朋友圈中, 如此短期之内形成的链式传播效应。事态愈演愈烈, 不断有热心打电话给当事人, 当事人才感到了事件的严重性, 紧急求助媒体帮忙予以澄清。2014年5月央视揭批微信热传“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热点事件, 主要关于一篇以《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为标题短文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 其内容包括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等为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此事后期通过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深入调查, 发布该帖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其实对微波炉设备根本就不了解, 而文中表述的秘密仅仅是从一些收集到相关资料上摘录后进行整合, 其根本目的是博取大家眼球, 并谋取不正当个人商业利益。此外, 微信朋友圈中还有更多耸人听闻的谣言, 像食物相克、人死于酸性, 活在碱性、榴莲致癌等等这样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伪科学”文章流传甚广, 转发率也很高。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一些个人或者微信公众号通过“谣言”信息聚焦了大量的关注度, 从而满足个人的虚荣或者获得了个人商业利益诉求, 但却伤害了大众的热心肠, 危及的却是相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二, 微信内容失真, 存在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最近在微信的平台上出现了新的群体“微商”, “微商”是微信商家的简称, 是指在微信上发布商品信息, 通过微信朋友圈快速传播, 并通过微信即时聊天的方式与潜在客户进一步洽谈具体交易细节, 最终与客户达成买卖的商家群体。“微商”已成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 其具有链式传播效应, 信赖程度高和营销成本低等优势, 基于该模式的成交量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交易模式和监管制度不成熟, 交易风险更加难以控制, 随之带来的相关问题也日趋明显。商家为了扩大广告效应, 不惜夸大产品性能, 消费者受此误导, 损失惨重。此外, 发布虚假广告诋毁其他产品, 更是涉嫌不正当竞争。最近A家纺公司要求家纺业另外两大巨头B家纺公司和C家纺公司就其在微信上制造假新闻诋毁A家纺公司而做出道歉的事件, 闹的沸沸扬扬。A家纺公司一纸声明直指对手:B家纺公司所属微信公众平台与C家纺公司所属微信公众平台选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问题十分敏感的315时段, 发布涉及捏造、虚构A家纺产品不合格的新闻。随后, B家纺和C家纺均公开回应。A家纺官方微信回应此事时表示, 某些冒牌家纺微信公众平台都不是A家纺的官方微信, 均系假冒微信平台, 其官方微信平台从未发布过上述虚假信息。公司对此行为并不知情, B家纺方面否认了A家纺的指责。编造虚假信息借助微信平台攻击对手的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尽管可以在短期内让对手的声誉受到影响, 并隐藏自身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旦事情水落石出最终冲击的是企业自身的商业信誉。因此应在基于行政角度进行多方面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 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商品交易市场能够得以健康发展。
其三, 微信广告泛滥成灾。在微信中发布广告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 投放精准, 效果良好。广告商们常常以漂流式广告、推送式广告的方式发布广告信息。目前在很多所谓的微信公众账号文章结尾处都是让人们来关注发布该帖的公众号, 以便后续通过关注收到更多知识趣味文章。然而当人们关注后, 发现收到的并不是更多的知识趣味信息, 而是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销售产品广告。对用户正常使用微信造成了严重干扰。由此可见, 发布这些知识趣味文章就是为了账号炒作, 借用微信本来是熟悉的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用于营销和推广盈利。
其四, 微信个人隐私安全存在隐患。微信隐私涉及到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最近沈阳一名23岁女孩因为微信发照片被歹徒跟踪, 将其杀害后抛尸。就是典型的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 抢劫或勒索案件, 最为普遍的是利用微信上发布的一些家庭照片, 了解家庭的情况, 然后冒充诈骗。微信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的权限很容易被人利用, 在对这些照片进行等技术处理后实行相关犯罪活动。对微信隐私保护的忽视, 为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危害用户合法权益提供了可能, 并带来实质性危害。
二、微信行政监管与法律规制的思考
首先, 实现微信监管有法可依。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明确细化出互联网 (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 及以其为基准的法律规制和救济措施。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做法。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规范用来规范诸如微信新兴媒体平台适用。目前现行其他法律也没有基于互联网的保护做外延界定。因此在对微信侵权现象进行规制时, 很难找到具体法律适用。所以必须在加快针对目前深入各行各业互联网的保护进行相关立法工作的同时, 针对新的现象, 也要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制度。虽然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关专门法律对微信进行监管, 但是在《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侵权责任保护法》等中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规定, 对现阶段的微信侵权行为,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法律规定, 依法追究, 予以严厉打击。以保障用户的合法利益, 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也为以后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其次, 微信的监管和规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原则。加强技术辅助监管措施,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互联网安全技术保护模式一直备受推崇。对互联网保护立法, 应该具有技术性的原则, 互联网保护与当前的新兴信息技术科技有直接关系, 其发展之快, 应用之广, 令相关行政管理措施难以及时跟进。因此国家或者企业技术部门通过开发互联网保护软件, 将信息安全保护的主动权交到用户手中, 在用户访问互联网资源时, 互联网保护软件会主动的提醒用户哪些个人隐私信息可能会被收集, 用户能够主动决定后续访问行为。对用户保护隐私非常重要, 同时对后期完善互联网保护法律的技术性条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样技术很强的法律措施拟定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 甚至可以授权其起草。
最后, 微信监控需要建立行政管理主体、企业和用户统一微信监管体系。首先, 行政管理主体应该基于行政管理角色及时提出立法和修正的建议, 并能基于法律明确的责任依法执行监控。其次, 对于企业而言, 微信软件的运营商腾讯公司应尽到提醒责任, 告知使用者可能存在的风险, 并提供具体技术手段, 对于违规使用微信平台的用户进行严格监管, 加强对微信违法犯罪活动的监控。并协同行政管理主体建立举报机制, 针对举报, 调查若属实, 行政管理主体和运营商应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最后对于用户, 在享受微信丰富功能的同时, 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倘若因为用户本身原因遭受伤害, 那么用户也该承担一定责任。
综上所述,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 微信本身并非罪魁祸首, 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以立法、司法机关为主导、由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广泛参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 这是保障微信安全的正道, 也是维护互联网世界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我们不仅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微信平台进行规范, 也呼吁相关企业尽快改变自身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应积极利用和挖掘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商业价值, 促进整个市场竞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闻涧.用法律填补微信监管真空[N].中国企业报, 2014-5-19.
[2]栾吟之.微信营销成监管盲区[N].中国妇女报, 2013-10-23.
微信购物的法律规制 篇2
第一,微信成为谣言的链式传播平台。
一篇以“微信上开‘丢孩子’玩笑,沈阳小伙每天接近百电话”为标题的新闻,估计大家还能记忆犹新,微信本是大家日常沟通的一个即时有效的渠道,和此事相关的当事人却在微信中编一个丢失孩子的玩笑,发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本以为微信上全是认识的人,不会有严重后果;可是经其朋友圈中朋友修改后,又发在其自己的朋友圈中,如此短期之内形成的链式传播效应。
事态愈演愈烈,不断有热心打电话给当事人,当事人才感到了事件的严重性,紧急求助媒体帮忙予以澄清。
5月央视揭批微信热传“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热点事件,主要关于一篇以《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为标题短文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其内容包括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等为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
此事后期通过央视焦点访谈记者深入调查,发布该帖微信负责人其实对微波炉设备根本就不了解,而文中表述的秘密仅仅是从一些收集到相关资料上摘录后进行整合,其根本目的是博取大家眼球,并谋取不正当个人商业利益。
此外,微信朋友圈中还有更多耸人听闻的谣言,像食物相克、人死于酸性,活在碱性、榴莲致癌等等这样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伪科学”文章流传甚广,转发率也很高。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一些个人或者微信通过“谣言”信息聚焦了大量的关注度,从而满足个人的虚荣或者获得了个人商业利益诉求,但却伤害了大众的热心肠,危及的却是相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二,微信内容失真,存在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
最近在微信的平台上出现了新的群体“微商”,“微商”是微信商家的简称,是指在微信上发布商品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快速传播,并通过微信即时聊天的方式与潜在客户进一步洽谈具体交易细节,最终与客户达成买卖的商家群体。
“微商”已成为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其具有链式传播效应,信赖程度高和营销成本低等优势,基于该模式的成交量与日俱增。
但是由于交易模式和监管制度不成熟,交易风险更加难以控制,随之带来的相关问题也日趋明显。
商家为了扩大广告效应,不惜夸大产品性能,消费者受此误导,损失惨重。
此外,发布虚假广告诋毁其他产品,更是涉嫌不正当竞争。
最近A家纺公司要求家纺业另外两大巨头B家纺公司和C家纺公司就其在微信上制造假新闻诋毁A家纺公司而做出道歉的事件,闹的沸沸扬扬。
A家纺公司一纸声明直指对手:B家纺公司所属微信公众平台与C家纺公司所属微信公众平台选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问题十分敏感的315时段,发布涉及捏造、虚构A家纺产品不合格的新闻。
随后,B家纺和C家纺均公开回应。
A家纺官方微信回应此事时表示,某些冒牌家纺微信公众平台都不是A家纺的官方微信,均系假冒微信平台,其官方微信平台从未发布过上述虚假信息。
公司对此行为并不知情,B家纺方面否认了A家纺的指责。
编造虚假信息借助微信平台攻击对手的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尽管可以在短期内让对手的声誉受到影响,并隐藏自身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旦事情水落石出最终冲击的是企业自身的商业信誉。
因此应在基于行政角度进行多方面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商品交易市场能够得以健康发展。
其三,微信广告泛滥成灾。
在微信中发布广告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投放精准,效果良好。
广告商们常常以漂流式广告、推送式广告的方式发布广告信息。
目前在很多所谓的微信公众账号文章结尾处都是让人们来关注发布该帖的公众号,以便后续通过关注收到更多知识趣味文章。
然而当人们关注后,发现收到的并不是更多的知识趣味信息,而是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销售产品广告。
对用户正常使用微信造成了严重干扰。
由此可见,发布这些知识趣味文章就是为了账号炒作,借用微信本来是熟悉的人之间交流的工具,用于营销和推广盈利。
其四,微信个人隐私安全存在隐患。
微信隐私涉及到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最近沈阳一名23岁女孩因为微信发照片被歹徒跟踪,将其杀害后抛尸。
就是典型的`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抢劫或勒索案件,最为普遍的是利用微信上发布的一些家庭照片,了解家庭的情况,然后冒充诈骗。
微信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的权限很容易被人利用,在对这些照片进行等技术处理后实行相关犯罪活动。
对微信隐私保护的忽视,为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危害用户合法权益提供了可能,并带来实质性危害。
二、微信行政监管与法律规制的思考
首先,实现微信监管有法可依。
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明确细化出互联网(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及以其为基准的法律规制和救济措施。
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做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规范用来规范诸如微信新兴媒体平台适用。
目前现行其他法律也没有基于互联网的保护做外延界定。
因此在对微信侵权现象进行规制时,很难找到具体法律适用。
所以必须在加快针对目前深入各行各业互联网的保护进行相关立法工作的同时,针对新的现象,也要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制度。
虽然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关专门法律对微信进行监管,但是在《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侵权责任保护法》等中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现阶段的微信侵权行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法律规定,依法追究,予以严厉打击。
以保障用户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以后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其次,微信的监管和规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原则。
加强技术辅助监管措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安全技术保护模式一直备受推崇。
对互联网保护立法,应该具有技术性的原则,互联网保护与当前的新兴信息技术科技有直接关系,其发展之快,应用之广,令相关行政管理措施难以及时跟进。
因此国家或者企业技术部门通过开发互联网保护软件,将信息安全保护的主动权交到用户手中,在用户访问互联网资源时,互联网保护软件会主动的提醒用户哪些个人隐私信息可能会被收集,用户能够主动决定后续访问行为。
对用户保护隐私非常重要,同时对后期完善互联网保护法律的技术性条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样技术很强的法律措施拟定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甚至可以授权其起草。
最后,微信监控需要建立行政管理主体、企业和用户统一微信监管体系。
首先,行政管理主体应该基于行政管理角色及时提出立法和修正的建议,并能基于法律明确的责任依法执行监控。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微信软件的运营商腾讯公司应尽到提醒责任,告知使用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供具体技术手段,对于违规使用微信平台的用户进行严格监管,加强对微信违法犯罪活动的监控。
并协同行政管理主体建立举报机制,针对举报,调查若属实,行政管理主体和运营商应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
最后对于用户,在享受微信丰富功能的同时,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倘若因为用户本身原因遭受伤害,那么用户也该承担一定责任。
综上所述,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微信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以立法、司法机关为主导、由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广泛参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这是保障微信安全的正道,也是维护互联网世界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
我们不仅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微信平台进行规范,也呼吁相关企业尽快改变自身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积极利用和挖掘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商业价值,促进整个市场竞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闻涧.用法律填补微信监管真空[N].中国企业报,2014-5-19.
微信购物的法律规制 篇3
一、涉军网络舆论在微博、微信的传播机制
(1) 传播主体。信息制造者也是产生者, 在信息的产生过程中, 其个人主观性会影响到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一个信息制造者可以拥有多种身份。信息产生的过程并不会区分每个人的角色和属性, 信息内容以共享信息的方式造成信息的点对点传播。涉军网络舆论传播主体, 一类是有目的性的媒体传播者, 这类传播者有明确的目的或国外敌对势力的意识渗透, 或者借助涉军的影响提高自身知名度的恶意炒作。当然也有军队和政府部门自身的传播媒体, 称之为“官媒”。另一类是自发性的主体, 这种主体没有明确的主观态度, 民众对涉军的信息关注度越高, 涉军舆论也就容易传播从而产生舆情, 正是由于自发性主体较多造成了涉军舆论容易扩散的主要特点。
(2) 传播内容。微博、微信的传播内容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 一是即时性内容为主。二是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和特殊人群对内容进行深入传播。三是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为主, 对信息发生兴趣等展开讨论和评价。对于涉军网络舆论的内容, 一是涉军的新闻, “自媒体”时代传播者通过网络媒体平台监督军队和军人。二是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传播, 如“桑珠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是达赖的重要亲信土登桑珠, 也是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前任驻北美代表。通过互联网对中国民众进行煽动盖惑, 渗透策反, 搜集中国情报并制造谣言引发动乱。[1]三是恶意炒作, 有些传播者借助军队名义炒作自己, 此类信息多为自行随意编造, 夸大事实或者对军人形象进行肆意诋毁以提高知名度。
(3) 传播渠道。微博、微信具有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不仅开放、随机, 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的灵活与开放。具有即时性、随意性等特点, 发布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不确定导致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涉军网络舆论通过微博、微信传播渠道分为三种:一是好友互传, 是指通过添加互为好友点对点双向传播。二是圈子互传, 用户通过朋友圈等形式接收。三是关注推送接收。在这几种传播模式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传播者的转发和推送很容易形成多级链条传播, 造成信息的爆炸式扩散。
(4) 传播对象。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收者, 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反馈甚至成为传播者对信息进行改编重新传播。受众作为信息的反馈对象体现了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传播过程的效果。在涉军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规制和引导, 就会导致涉军信息失去控制致使舆情的发生。涉军网络舆论一旦产生, 就会处于不可控的扩散无序状态中。轻则对军队及军人形象造成损害, 重则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5) 反馈。传播对象通过信息与传播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由于受教育程度、信仰、心理、社会层次等方面的不同, 传播对象具有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其转发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向, 往往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反馈的信息中并且放大。反馈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具有层次广、级别多的特点, 体现了一种交互性的特征。
二、涉军网络舆论在微博、微信传播特点
通过传播机制发现传播特点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 研究涉军舆论是如何在微博、微信中产生、发布、传播并扩散的。
(1) 交互性。涉军网络舆论的交互性不仅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具有交互性, 可以随时转换角色, 甚至在其传播机制的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作为节点具有可变性, 体现了其传播机制交互性这一特征, 使受众很难区分信息的真实程度。这就导致了涉军网络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 并有可能转变为现实行动, 对军队造成相关影响。
(2) 无序性。涉军网络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由点及面的汇聚信息的过程。传播机制的连锁性和交互性使得传播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不可预测性, 造成信息反馈难以预测和失控。传播主体根据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理解信息, 采用利己原则来决定信息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利用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言论观点;另一方面信息缺少监管为各种带有传播者意识的负面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 对社会原本秩序和正确价值观念进行冲击、破坏甚至颠覆。
三、涉军舆论的法律规制
(1) 信息公开、舆论自由的基础是法律规制。求知欲是人类的本性, 对陌生的事物总是有着一种猜测, 并会被自己主观想象所引导。对信息的合理公开是遏制涉军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传播主体对信息的加工和传播由于具有主观意识, 信息的公开和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及军队部门要在遵守法律法规和军事秘密的前提下, 通过主动发布信息、展示证据、媒体监督、公开报道等传播途径, 将涉军网络舆论中的疑点公开化、透明化。明确、主动、及时地全面报道, 从根上杜绝谣言产生的途径。
(2) 从立法上进行规制,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微博、微信中传播的信息不仅涉及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利, 更涉及言论自由、知情权等公民权利的具体落实, 它必须是一部权利保障性的法律, 更是规定公民、新闻媒体和传播主体实现信息自由的具体手段和程序;[2]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自由、其他公民权利、国家、社会利益在特定情况下的分配问题。在法律法规中对监督主体和被监督对象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等做出整体性规定, 以使舆论监督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摘要:通过研究涉军网络舆论怎样在微博、微信中传播, 对传播各个环节进行单独分析, 发现其传播机制对于其他网络传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其中要素之间的联系机制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多要素动态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涉军,网络,传播,规制
参考文献
[1]梁辉.西方网谍盯紧中国[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09-04-09.
【微信购物的法律规制】推荐阅读:
股指期货的法律规制07-19
行政规划的法律规制07-23
网络推手的法律规制09-24
对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07-05
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11-10
浅谈对格式合同进行的法律规制08-15
网络信息法律规制05-29
药品广告法律规制07-27
民间借贷法律规制12-06
家庭暴力法律规制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