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精选12篇)
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 篇1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回顾、商业发展的纵览、购物中心模式的立体剖析, 抛砖引玉, 试图还原商业本质并与大家一同寻找下一代商业的发展方向。
一.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商业的不断演化和发展
商业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是实现社会分工, 促进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 是重要的社会活动。
近年来中国的商业日益繁荣, 其高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 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比例达到了51.27%, 城镇人口达到6.9亿。
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商业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复合商城、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和专业市场等新兴的商业形态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 在城市化早期, 根据政府的宏观规划, 城市的发展更多的依托于居住区的扩张。商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住宅小区的开发而逐渐发展的, 此时多采取集中式大商场式设计, 单一的设计使得业态的满足度较低, 无法适应商业发展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存活的难度很大。
随着开发商和设计师们经验的积累, 原始的商场式规划逐渐向临街式配套商业建筑规划转变, 对商业布局、铺位面积、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日渐成熟合理, 形成了以住宅项目为依托的临街商铺或商业街。
随着城市边界和城市商圈不断扩大, 商业的定位开始朝两个方向转变:
其一是集中商业的规模更合理化, 更符合市场需求, 更具备合理的风险控制。
其二是对前期市场分析、商业定位、商业规划设计的研究日益深入, 而此类的集中商业不再以服务于小区为主要目的, 而往往是辐射城市的一个区域, 商业形态也更加丰富, 但此时的商业依然还是以满足规划配套为主。
进入21世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化, 人们对商业体验有了更多要求, 特色主题商业街也应运而生。此类项目更多的开始走细分市场的路线, 选择消费过程中对周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的餐饮、酒吧、休闲服务类零售商业方向进行定位, 同时规模更加合理化, 因此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成功的特色街区。
2004年后,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及定居, 而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及休闲娱乐的半径, 人们参与商业活动的频率也逐渐增多, 对商业种类、品质的需求日益提高。便捷快速的城市交通系统, 使得区域性的商业已不再局限于满足单一区域的商业需求, 而是以整个城市为服务对象, 大型体验式和综合式购物开始成为主流, 而此时商业发展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购物中心为核心, 围绕特色主题的如家庭购物中心、购物公园、旅游休闲中心、汽车公园等各类主题商业纷纷亮相。
例如深圳的商业地产巨头——茂业集团和星河集团各个时代的商业项目很好的展现了这一变化过程。
商业地产和中国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商业地产的崛起使更多的资金投向商业地产开发, 加速了城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 中国城市的集聚效应 (如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 又吸引了更多的商业企业家来进行投资。在未来十年内, 商业地产将达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景象, 中国的城市化步伐也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 购物中心 (shopping mall) 成为时代的主流
在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中, 购物中心+公寓+酒店+办公的搭配是一种成熟的开发模式, 相对与其它3种业态, 购物中心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购物中心在国内发展较于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在国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有便利性、社区型、区域型、超区域型等多种特征, 众多购物中心已经形成了一种金字塔的框架。
与西方购物中心起源于居住社区不同的是, 中国的购物中心是从发达城市的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目前是以区域型和超区域型购物中心为主, 其次为社区型购物中心。
国外购物中心发展历程证明, 当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时, 购物中心将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我国人均GDP自2006年开始, 已经达到2000美元的标准, 有近70%的城市已达到可以开发购物中心的水平。国家统计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
2006年开业的星河.cocopark为街区型商业
2012年设计中的星河雅宝项目为大型购物中心
目前, 四个一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较快, 早已出现购物中心扎堆现象, 二线重点省会城市逐渐进入购物中心数量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中, 城市人均GDP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中国购物中心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际购物中心的发展过程中,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迎来了一个城市综合体开发的黄金时代。紧接着是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中国香港和90年代的中国大陆地区相继投入到大量的城市综合体开发中去。购物中心在中国发展了20年, 还刚刚进入一个成长期, 购物中心在未来几十年将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 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 机会和空间还很广阔。
以深圳为例, 从2011底到未来2年内, 深圳可能入市的以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将会有16个之多, 建筑规模高达1044万平方米。
成都一直是地产发展的热点城市, 据四川省商业地产联盟的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 成都已开工建设的商业综合体数量高达104个, 未来5年还将入市1000万平方米左右。
近几年来, 以商业、办公为主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全国发展迅速。数据显示, 至2015年, 20个重点城市新增入市体量将达到1.64亿平方米, 而3-5年内城市综合体增量将以中西部城市为主。
三. 商业地产巨头加速了商业开发, 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步伐
购物中心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投资, 因其巨大的估摸, 较长的开发周期, 较高的市场敏感度, 且对开发、设计、运营的配合要求甚高。经过多年市场磨砺而存活下来的商业地产巨头, 拥有丰富工程经验和社会资源, 手握充裕资金, 保持快速稳健的开发节奏, 才能很好的掌控。
2010年以来, 商业地产巨头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万达、SOHO中国、世茂股份、凯德中国等众多老牌商业地产开发商纷纷加速扩张, 抢滩登陆商业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
深圳海岸城
截至2011年底, 亚洲商业地产排名第一的万达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1个重点城市投资建设了87个万达广场, 其中已开业49个万达广场。万达计划在2012年新开业17个万达广场和大连万达中心。
以商业地产开发著称的SOHO中国同样在加速扩张, 它在2009年将东海广场收入囊中后, 又在2010年先后三次布局上海商业地产。
专注于商业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世茂股份正在通过世茂广场将世茂百货以及世茂影院等多种业态整合, 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在全国迅速扩张, 宣称要在全国“复制”20个世茂广场。
除了老牌商业地产开发商在急速扩张, 住宅开发品牌企业也不约而同地展示了各自的商业地产宏图, 欲将其势力版图从住宅市场逐渐扩展到商业地产领域。
2010年年初, 万科宣布计划将商业物业开发的比例提高至总开发物业的20%。年末, 上海万科首个商业地产项目中粮万科VMO项目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项目在2010年12月11日开盘后的一周内完成了一期可售房源88%认购率。
2010年6月, 华润置地在上海购入轨道交通10号线吴中路停车场大型综合开发项目50%股权, 这一位于闵行地区的地块将被建设成为华润标志性商业综合项目——“万象城”。
这些商业地产巨头的迅速发展, 不仅使其公司本身的财力、实力迅速扩张, 还大大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补充完善了新城区的配套功能, 也带动了老城区的面貌更新。
深圳的两个商业地产项目分别代表了对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巨大作用。
位于深圳南山中心区的海岸城购物中心, 是目前深圳西部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务、商业项目, 也是迄今为止深圳市最大的室内购物、休闲、娱乐中心。自2007年12开业以来, 位于后海片区的天虹百货, 家乐福, 保利文化广场也相继开业, 日人流量达到5万。这标志着继东门、华强北之后的第三商圈——后海新商圈已经全面启动, 新商圈将辐射南山、宝安和福田中心区等区域近500万人口。
海岸城商圈不仅填补了南山区的商业空白, 还更多的承担了城市副中心的角色, 推进了深圳主城区的现代化。
2010年底开业的深圳KK mall商业综合体, 位于老城区罗湖, 背靠蔡屋围城中村。该项目由5层的商业裙房和一座441.8米高的主楼组成, 拥有高端品牌购物中心、高端餐饮和豪华五星酒店及5A级写字楼。它的出现与罗湖区发展定位相当吻合, 满足了罗湖区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的要求。作为罗湖区城市更新项目的典范之作, 它不仅有效改善了蔡屋围城中村落后的人居环境, 实现了城市核心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 更是对提升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实现城市产业升级打造核心区域起到了推动作用, 已然成为深圳新的城市象征。
商业地产对整个城市的运营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商业地产往往地理位置优越, 它体现的是一个城市、一个时期阶段性的特点和繁荣的程度, 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它是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发展的中枢。优秀的商业物业能够增强城市的流通力, 同时现代购物中心与商业步行街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有利于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能力。
四、政策导向导致商业空前繁荣
商业地产的突然发力也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内地产形式的变化, 而调控政策是其最大的推手。
2008年国际次贷危机过后, 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惯性作用使得国内市场上游资金充裕, 促使房地产价格迅速反弹, 不断攀升。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 使得住宅房地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商业地产的格局带来一定的变化, 其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多元化。
2009年,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更多开发商开始意识到商业地产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与平衡, 开发商对于商业地产的集体看好, 地方政府对商业用地的集中供应呈现加速。2010年初, 新“国十条”的出台, 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使得住宅房地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011年-2012年, 随着新政细则的逐渐落实, 传统的简单的同类产品竞争的关系被打乱, 取而代之的是跨产品、跨地段的复杂的竞争关系。近年政府高调调控, 手段严厉, 商业地产投资变得空前繁荣, 表现为以下状况:
深圳KKmall商业内景
深圳KKmall的超高层外观
1. 住宅地产投资下降, 商业地产投资上升
2010年楼市调控的焦点是住宅地产, 受打压的都是住宅方面的再投资。
据深圳中原统计, 2012年初深圳全市写字楼平均月租金为142元/平方米, 同比2011年初上涨29%。从去年全年来看, 一手写字楼成交均价较2010年上涨19.1%, 而二手写字楼租金水平较2010年上涨22.1%, 售价超过70000元/平方米。
2. 商业地产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型
在房地产调控新政的压力下, 众多房企都举起了转型大旗, 进军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甚至有些城市还存在老式的国营百货, 而没有一家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商场。从人口数量来看, 二线城市的人口在700万-1000万左右, 三线城市的人口也在百万, 商业需求旺盛。
3. 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地产的发展
楼市新政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在中长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虽然在过程中会遇到人民币升值与暂时的高膨胀的难题, 这一难题的破解一定依靠缓步升值、控制投资与激发国内消费需求相配合的方式完成, 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放缓, 但不会影响到个人消费, 甚至个人消费还会有所提速。具体到零售市场, 其发展速度将与个人消费同步。
对于商业地产而言, 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物业一定会得到租户的青睐, 其租金、售价以及长期持有价值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以深圳为例, 2012年深圳有70万平方米高端商业项目入市, 是名副其实Mall年。如海上世界商业街6.4万, 宝安海雅商业广场11万, 南山田厦国际中心1.6万, 南山振业国际中心3万, 华侨城欢乐海岸7.8万, 宝能太古城10万, 皇庭IAMall 12.8万, 世纪汇6万, 东海购物中心6.5万等。
2012年, 商业地产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政府对楼市的调控仍将持续, 信贷紧缩的局面何时得以松绑也未有定论, 投资者信心仍然受到压制;而另一方面, 2011年深圳GDP突破1.1万亿元, 较上年增长10%, 城市经济发展稳定, 同时片区规划、旧城改造、轨道交通等也在大大促进商业地产的发展, 全市商业地产的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从深圳目前的商业地产发展状况纵观其他一线城市乃至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在当今政策导向作用下的发展趋势, 商业地产将会呈井喷式发展, 城市内将会有更多的大型购物广场、城市综合体诞生, 商业地产会变得更加的繁荣。在这种繁荣的背后, 商业市场的需求能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吗?商业投资的回报能达到期望的标准吗?后续的招商、运营、配套、影响力等投入能够实现吗?
时下的这些现状和问题是值得每个决策者和投资人士所要深思的。
五、巧取豪夺的营销手段透支了城市和投资客的未来
商业地产快速而有效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也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购物和休闲环境, 但作为商业地产并不是免费的午餐, 其投资本质是实现价值最大化, 最求超额利润。
通过对商业的销售及经营, 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 销售及经营存在着众多的矛盾, 商业销售与经营的矛盾已成为商业地产的焦点。
目前商业地产主要有三种销售方式, 分别为:直接销售, 返租销售, 带租约销售。
(1) 直接销售
直接销售一般是在商业还未经营运作前, 以销售铺位潜力的方式, 吸引投资者与经营者购买商铺, 达到资金回笼与利润回报的目的。
分割出售可以使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 在短期内实现投资平衡, 却为日后的经营留下了较大的投资风险。一个不具有整体性经营格局的商场是很难有好的效益的, 会酿成主力店不进, 品牌店不跟, 最后成为街头“大排档”的结局, 实际回报与预期收益相差甚远。
(2) 返租销售
返租销售通常是对整体商铺进行分割后对外发售, 为确保统一经营, 市场上一般采用返租形式收回商铺一定期限的经营权, 给予投资者一定比例的租金回报。
返租销售其优势是前期由发展商统一控制招商和经营, 能确保既定的商业定位与规划, 可以有效保证整体商业形象, 易形成商业氛围, 保障商业做旺, 而其劣势则是返租补贴返算回到了商铺售价里, 提高了售价。开发商需承担前期运营压力, 且后期产权交接法律风险较大。对于商业地产来说, 返租销售也只是短期行为。
(3) 带租约销售
商业地产是商业与地产的复合体, 招商在前、销售在后也就成了商业地产运作的常用手法。招商面对的大多是经营者, 销售面对的以投资客居多, 招商与销售对象的不统一, 客观上给商业销售带来难度, 而带租约销售模式正是解决招商与销售矛盾的最好方式。
商业地产项目可以先通过招商方式引进经营者, 营造商业氛围、提升商业价值、增加投资信心, 然后再将商铺带租约出售给投资客。这种销售形式能通过招商保证前期商业定位与形象, 快速回收资金且在短期内业主获得稳定收益, 减少招商环节, 对于中小投资者有较大吸引力。
然而, 带租约销售对于日后的业态统一及可持续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发展商在前期为做旺商业, 以非常优惠的租金引进主力商家, 但转租约时投资客不易接受, 商铺容易滞销。而铺位的差异也造成了较大的销售难度, 这使商业定位及形象难以统一。
目前商业高昂的价位和后期经营风险的加剧直接增加商业地产交易的难度。
以深圳的商业交易数据为例, 2011年全年成交一手商铺面积仅19万平方米, 深圳目前仍有85万平方米一手商铺未成交。与此同时, 2011年深圳商业成交均价为31928元/平方米, 同比上升36.94%, 价格依然保持上涨趋势, 且上涨势头较2010年更加强劲。传统商圈东门、华强北片区价格依然保持最高, 车公庙也汇集了丰盛町等高价物业, 这3个片区的均价都达到了10万以上。
2011年乃至2012年深圳地产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去住宅化”, 这种转变和导向不是市场供求规律和行业发展到某一阶段带来的, 而是人为的影响, 这种趋势将会使未来工商铺的供应量大于市场的真实需求。在住宅市场低迷的背景下, 开发商蜂拥进入商业地产市场, 表面上导致了商业的繁荣迹象,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繁荣的假象。其一, 体现在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大量入市和过剩;其二, 导致整个街铺价格整体上涨, 偏离了正常的价值轨道。
一方面是巨大的商业面积无法消化, 一方面是交易价格的不断攀升, 这似乎有悖正常的经济规律。巨大的资源浪费和高昂的物业成本最终会通过商品转嫁到终端的消费者身上, 影响消费指数。城市产生了大量的空置建筑, 造成繁荣的假象。而投资者巨大的投入在可怜的回报率面前似乎打了水漂。而开发商业损害了自身的信誉和品牌, 会被市场无情的抛弃。
目前商业规模的现状是:
全国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达到0.9平方米, 而发达国家为人均1.0-1.2平方米;
商业地产空置率较高,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开发模式和商用物业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商业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替代了专业商业规划, 开发商或政府部门已经面临商业物业规划建设不当带来的专业发育不良的社会效益低下的后果。
六、商业的过度开发增加了民众的购买成本
近年来, 随着商业地产的大热, 我国部分城市的商业市场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商业开发过度、建设开发盲目;
招商项目定位与市场脱节, 贪大求全, 脱离当地消费水平;
造成阶段性, 结构性的网点布局地区不平衡和不合理;
在业态结构上, 大型购物中心过剩, 新型业态发展缓慢;
许多开发商重复建设造成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商业的终端所面对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消费者, 而商家的成功才能带来一个项目的成功, 最终才能实现城市运营的成功。而当前的商业过度开发, 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也在逐渐的增加, 再加上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 会极大的影响消费欲望, 最终影响的还是商家本身。
顾客购买商品的过程, 实质上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过程。而这种投入除金钱外, 还包括情感、时间、体力和精力等付出, 这些投入和付出构成了顾客的购买成本。
下面我们以大型购物中心的过度开发为例, 简要分析商业的过度开发对民众购买成本的影响。
1、购物中心扎堆, 直接带来的是资源同质化的弊端和顾客购物成本的增加
来自商务部的数字表明, 目前我国商业网点结构与布局已严重失衡。大型商业设施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商业区, 且经营业态同质化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的购物中心几乎都是围绕百货店、零售型专业店、专卖店、特色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电影城、娱乐中心 (KTV、电玩等) 、健身中心、餐饮、美容院及发廊、银行、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进行布局。如表1.全国部分购物中心类型列表。
例如在北京中关村到双安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由于购物中心、百货商场、步行街、超市专卖店集中, 能够同时找到近10家百丽 (斯加图、ONLY、艾格、杰克·琼斯等亦是如此) , 但常常是近在咫尺的两家店“促销声相闻”, 偏偏同款产品活动不同、价格不同。虽然购物中心多了会给顾客更多的选择空间, 但购物中心的过度集中和业态的同质化, 势必也会耗掉顾客更多的时间、体力、情感和精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这样无形中增加了顾客的购买成本。
2、购物中心规模越来越大, 档次越来越高, 使得商品本身的价格不断提高
购物中心与顾客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依存关系。购物中心的经营成本直接决定着其能为顾客提供多大程度的服务, 并进一步影响着顾客购买成本的多少和既得效用的大小。
购物中心的经营成本分为两大类:营业类成本和管理类成本。据测算, 大商场每平方米的建筑装修费在万元以上, 再加上水、电、空调、电梯及其他设施的费用, 使得商场的建设、维护成本非常高。购物中心要正常经营就必须按营业面积、经营品种等配备一定数量的营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购物中心规模的增大和档次的提高, 购物中心的经营成本也会增加, 而增加的成本又只能转嫁给商户, 从租金里面挣取。
购物中心的租金计算方式基本上可分为营业额提成、固定租金、保底提成三种形式, 主流购物中心采取的是保底提成的形式。商户为了他们自身的利润, 就必须把这部分增加的租金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样消费者就得增加成本来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
在一定程度上, 企业经营成本和顾客购买成本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如果企业努力降低经营经本, 带来的必然是顾客购买成本的上升;如果企业为顾客节约购买成本, 则自身必须增加经营成本。这个矛盾的调和, 就是寻找合适的途径, 将两类成本同时降低或达到两类成本之和最小的态势。
如图2, 经营成本与购买成本曲线。
在城市和消费者没有形成实际购买力的阶段, 购物中心的大量建设和过度开发必然会增加民众的购买成本。商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 与所在城市和市民的收入水平形成有效的联系,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拥有未来。
七、贫富两级分化推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形式的繁荣
今天整个中国的消费形态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M型消费。为什么呢?股价持续下跌, 财富缩水;通货膨胀严重, 老百姓购买力下降, 86%的老百姓财富下降, 决定减少消费, 剩下14%的占有大量财富的人决定增加消费, 当然都是高端消费。贫富的两级分化加速, 导致中端消费市场开始萎缩, 高端消费市场和低端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人的高端消费热情 (通常指奢侈品消费市场) 持续升温。2012年春节期间, 中国人海外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72亿美元, 同比增长28.57%, 增幅远远高于年前预期的15%, 而在2011年和2010年春节期间, 这一数据分别是56亿美元和49亿美元, 中国奢侈品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
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统计, 中国目前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 占总人口的13%。其中约1000万至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 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用品。
中国高端收入者的持续增加, 带动了高端消费市场的繁荣, 为了应对市场的高速正常趋势, 各大品牌继续在中国市场保持激进的门店扩张步伐。而购物中心正成为中高端品牌的绝佳载体。
例如深圳的大型购物中心益田假日广场, 在目前近200个品牌中, 80%以上为国际品牌, 其中30%首次进入华南或者中国, 如:英国皇室御用品牌burberry、cartier, 意大利著名的顶级品牌armani、collezion, 此外, 你还可以找到alfred dunhill、aigner等众多国际一线品牌的身影, 全球排名前三的两大快速时尚品牌西班牙的ZARA和瑞典的H&M均在益田假日广场开设其华南首家旗舰店。
深圳的万象城二期从设计开始就是为高收入人群量身打造的。整个项目集合了五星级酒店、豪华城市公寓、国际一线品牌商业 (以奢侈品、珠宝、手表为主) , 成为深圳至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端购物目的地。
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本来应该成为主力消费人群, 但随着近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压力, 加上住房、子女教育、老人医疗的负担, 束缚了这一群体对高端消费的欲望。而众多的低收入阶层, 他们的消费能力本就匮乏, 平时的日常支出都显得节约克制, 对高端消费更是望而却步。而庞大的需求直接导致低端消费市场的繁荣。
以深圳为例, 东门步行街是深圳著名的商圈, 80万平米的商业总量, 7430家大小商户, 每天30-50万的人流量, 年销售额达150亿。虽然这里有大型百货商场, 但承担最主要人流的确是专业服装市场, 小商品市场, 美容美发专业市场以及比比皆是的专卖店和特色小店, 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工薪阶层。
深圳另一个低端消费繁荣的例子是城中村商业。城中村中长期生活着大量的低收入人群, 有着庞大的且基本的商业需求。城中村内部聚集了大量的生活类业态, 各种餐馆、流动摊贩、小吃、便利店、理发店、小型超市等, 它们种类齐全且价格实惠, 完全能够满足在此居住的人们的日常需求。
而实体购物价格的不断上涨也使得网络消费大为盛行。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物流网络的通畅, 通过网络购买物品和购买服务已经成为青年人消费主流, 而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是人们选择的主要原因。
八、科技进步催生各种销售形式, 传统商业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
购物中心的发展和成功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 如地铁的发展, 汽车的普及, 物流的增长密不可分, 可以说是汽车时代的产物。而网络的到来也催生了新型的商业模式。
根据艾瑞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 2011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7666亿, 同比增长66%。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 (上)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中, 2012年上半年电商交易5119亿, 同比增加46%。
团购导航网站来优网 (Let Yo.com) 发布《2012年3月全国团购市场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3月全国团购市场共售出4966万份商品, 交易额环比增长17%, 达27亿元人民币。
据团800发布的《2012年2月份中国团购市场统计报告》显示, 2月团购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的城市达29个。另数据显示, 2月团购成交额超过100万元的城市达107个, 较1月份增加2个。
而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2011年商务部出炉的《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中预计, 未来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5年将达到12万亿。这些数据, 无疑预示着, 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实体商业模式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分析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实体商业模式, 不难看出, 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有着如下特点:
首先, 电子商务给消费者提供了更自由的交易。消费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均不受限制, 可以即时在网上交易。
其次, 电子商务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庞大的市场。在网上, 整个世界宛如一个“地球村”, 一个非洲的商家可以面对亚洲的消费者, 而一个亚洲消费者也可以在欧洲的任何一家商家购物。
第三, 电子商务让消费者得到了更快捷的资讯和低廉的价格。电子商务减少了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诸多的中间环节, 节省了流通成本, 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的成本。
最后, 电子商务更符合消费者多元化的体验需要。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讲究时尚, 网上购物, 更能体验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购物过程。
另外, 还有一种商业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即电视购物。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电视购物都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渠道, 商家通过这种方式, 向电视机前广大的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质的产品以及配送服务。
中国的电视购物自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 1995年进入快速的增长。但由于持续出现涉及虚假宣传、暴力经营、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无保障等行为, 一直在坎坷中发展。2003年以来, 以地方电视台作为经营主体的购物频道在中国频频开班, 已经迎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但诚信危机始终是其难以大规模占领市场的原因。
2006年12月28日, 央视宣布开播“CCTV中视购物”频道, 此举标志着央视正式进军现代电视购物领域。而国内新生的购物频道如宜和购物、快乐购物、欢腾购物、家家购物、居家购物、乐家购物、好易购等新兴的电视购物频道也都纷纷亮相。
尤其是深圳广电集团旗下的宜和购物频道, 虽然起步较晚, 于2008年3月开播。但凭借着为消费者提供售前品质严选, 放心消费、售中无压力消费贴心服务、买后安心享受商品及售后保障的360°客户服务, 已经成为深圳市民购物的另一个选择。随着市场的规范, 大众认可度的提升, 不难预期, 只要能够保证经营的诚信, 电视购物也将成为传统购物的重要补充。
在当今时代里,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场利益格局重新定的义的科技革命, 面对顾客群体正在逐渐被新兴的购物模式截流, 传统的实体商业须积极应对。一方面, 顺应时代的发展, 凭借自身的优势, 如:先天的品牌优势, 供应链及产业链管理的优势等, 进军电商领域, 将依然具有较强竞争力。另一方面, 相对于电子商务, 传统商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便是实体商业提供给了消费者体验式购物的亲临感。所以, 实体商业在项目的选址、购物环境的硬件设施、业态的选择及布局、及提供的面对面销售服务上下功夫, 方能广泛吸引消费者, 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良好的购物体验, 更好的品牌形象等都将成为持续发展的砝码。在未来商业领域中, 谁能更好迎合了消费者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的转变、把握消费者心态, 谁便是赢家。
结语
人类社会是群聚型社会,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提供不同的体验、新鲜感和令人愉悦的聚会场所, 以此来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定义人生的坐标。
商业 (尤其是购物中心) 是能够提供类似场所的重要的建筑形式。在当下中国的城市普遍缺乏公共交流空间的情况下, 商业场所尤其是购物中心填补了这个空白, 产生了大量的公共与社会凝聚力和社会交流。
但当下的购物中心的空间属性大多是封闭的、内在的空间, 以购物和餐饮等物质消费为主。虽然有些搭配了诸如影院、溜冰场、儿童体验馆等具备一定共享和交流空间的娱乐场所, 但本质没有改变。不是所有的商业都是以购物作为发动机,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和精神需求会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 而充满文化交流和精神体验的商业空间也许会成为必然。
在这个日益注重交流和体验的社会, 一个商业项目如果不能与公众和社会产生良好的互动, 那它也不会成功。人们从事的商业行为是积极的, 主动的, 我们要创造的是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地方, 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创造一种未来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向前的, 时代也是充满变化的, 商业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商业唯一不变的特征就是一直在变化, 商业模型也在经历着迅速的发展更新, 网络商业的挑战, 使得商业对信息技术的回应也不可避免。
在商业发展这趟旅行中, 我们的目光现正聚集在购物中心这一站, 抬头远望, 我们依旧在路上, 旅行停靠的下一站又会是哪里呢?
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 篇2
销
由中国电子商会呼叫中心与客户关系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CTI论坛承办,并且得到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商会和亚太客户中心协会领袖联盟(APCCAL)大力支持的2014中国(第十届)呼叫中心行业峰会于10月29日在北京辽宁大厦隆重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贵州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孙伟发表主题演讲,演讲题目《呼叫中心的现在和未来:走向大数据互联网服务与营销》。
孙伟:尊敬的王会长,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我要讲的话题是关于呼叫中心的现在和未来。我希望大家能够比较感兴趣,来激发大家的一些讨论。我自己是大数据方面的专家,也是负责市场营销方面的,与呼叫中心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我想讲以下的四个方面,一个我们现在全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是呼叫中心的现状,也许我是个局外人,看这个现状理解的不太正确,也许会非常有意义。我们看看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的客服和营销,因为我想呼叫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客服和营销。我们再想想未来畅想曲,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
我们看看全民互联的时代,全球人口71亿,现在互联网用户达到40%,30亿的互联网用户,整个历史进程过去了30年,这个30年基本上可以和蒸汽机革命,可以和电的革命相比拟。今天的手机用户,虽然互联网用户只有30亿,但是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8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所以说,可能这几年在IT领域,在软件领域和在互联网领域,我们基本上在谈移动互联的时代。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也是作为教授,我们看到新生代,年轻的一代,他们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一类人,他们的普遍行为基本上可以说由于SNS等非常黏性的这样的一些应用的出现,使得他们每天把手机拿出来的次数要超过100次,手机上网的次数要超过100次,这是新生代他们典型的不一样,可能和40岁、50岁、60岁是有革命性的差异。当这个新生代进入40岁、50岁、60岁以后,这个世界就是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不会有缝隙了,这个非常重要。
中国现在的形成是什么呢?一半的网民,还在持续的增加之中,大概13亿,快到14亿的人口,网民占47%左右,移动网民占39%,这个移动网民应该很快的就要成为一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急剧讲价,尤其Android手机的急剧讲价,现在像华为的、中兴的这样一些Android手机,400块钱,500块钱就买一个挺好的了,非常流行的,所以和最便宜的两三百块钱的手机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了,我们可以预测到,再有两年时间,基本上都是智能手机,而且成本继续下降。
互联网也颠覆了很多,有用户的地方就一定有生意。所以,我们看一些重要的数据。在中国这是今年4月份的数据,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网站,QQ空间,非常多人在谈微信和微博,实际上腾讯推了十几年的QQ、QQ空间是最大的SNS网站,我的许多朋友他们在做营销的时候,最后发现QQ空间是最大的SNS的一个互联网在线的营销的场所。最流行的就是微信、微博,微博尤其今年活跃度大幅度的下降,我自己也是经常性的微信和微博的用户,明显的感觉到微博的热度急剧的下降。线上活动的急剧增加,我们看年和年的比较,团购、旅游,尤其对于垂直领域的网站行业来讲,三大巨头BAT大家都深度介入。我们上网的工具现在越来越多在使用手机,其实笔记本和PC全球总销量都在持续下降,主要被手机替代了,当然Pad在这个里面起到的作用看起来没有以前预先想象的那么强大。在中国它的互联网的普及率还是北京领先于其他地方,能够达到70%多。
互联网颠覆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像百年老店《新闻周刊》,去年宣布发行了百年不再发纸质的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是中国的出版业,今天中国的出版业欣欣向荣,同时在线月度也欣欣向荣,中国的出版业也欣欣向荣,这个现象还是有点奇怪,可能大家已经看到法兰克福的书展,我们突然发现中国的书展怎么这么有影响力了,事实上国外印刷的出版大幅度下降,大家都走上在线月度,五年以前,如果你在中国的地铁里面会看到,所有人都在买报纸,看报纸,座位上都是报纸,今天的地铁已经没有报纸了,都是低头的“大拇指”族,在看手机,已经深入到每个部分了。电视,毫无疑问,尤其年轻人已经不看电视了,很多学生我到他们家去看,没有电视。可能十年以前会认为不可想象,你穷的连电视都买不起,当然有可能电视的形态也会被替换,比如乐TV,基本上是一个现实屏,它是电视,就是一个大屏的现实屏,把它当做电视用也好,当做其他的用也好。事实上互联网上的广告已经超过电视广告,所以CCTV这么多黄金的年代飚王越来越高,可以看到不远的将来,可能这个的影响会越来越弱势。
明显我不是新生代,因为我每天吃早饭和起来的时候还看看电视,所以不是特别属于新生代。我们的沟通也越来越走向SNS化,曾几何时,也就是三年以前,一过春节,中国最大的节日,发的短信量每次都是新闻,现在没有人在写新闻了,因为一写新闻,肯定发现又降低了85%,或者又降低了60%,这样的令人沮丧的事情。所以,这是一个及其快速改变的年代。我们颠覆了很多东西,比如打车,以前永远都认为在出租车司机这个行业是非常低端的一个行业,互联网的应用可以颠覆他的运营模式,在几个月之内,在中国突然就把它的运营模式颠覆了,这些事情都在发生。
讲了这么多,呼叫中心的同仁们和专业们,会不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呼叫中心会很快的被颠覆掉吗?传统的呼叫中心会不会被颠覆掉?因此,我觉得每个呼叫中心的人可能都要问一下这个问题。我后面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件事情我的感觉是风险很大,而且已经在发生。我记得几年以前,我参加过呼叫中心的一个年会,记不太清楚,是属于哪个系列的会议,反正都是千人以上的规模,它在加速的淘汰传统的产业,这是非常可怕的趋势。
我作为一个外行,现在看一下呼叫中心的现状。我的理解可能不对,不完整。基本上我想呼叫中心主要有呼入业务,主要是支持客户,其他的是通过广告什么带来的呼入的营销服务,另外是应准营销,呼出,买来一些关联的电话号码,我们去呼出,所以就是呼入作为客户,呼出作为营销。当用户碰到问题的时候,第一解决方案都不是找来400电话,他直接到网上寻找解决方案,绝大部分是到SNS上吐槽去了,说你不好,这个情况你可以随便看。比如海尔冰箱不制冷,按照十年以前,不制冷,肯定拿起电话打400号码。如果他已经上网查,他直接就到百度知道,或者到其他地方问这个问题了。事实上后面到Web2.0产生的这样的服务,有可能是原始厂商提供的服务,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互联网营销公司,互联网转向营销是应该有一个立体定位。不行他还会使用Web2.0的手段,现在各种问题,很多互联网大众用户都在贡献解决方案,这就是现在他们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用户行为。事实上到网上寻求解决方案,中国有很多人,这些都是解决方案的提供场所,因此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它要解决客服,就不再能够传统的狭义的定位在呼叫中心解决这个客服,而是要在所有的这种互联网SNS上面。
更糟糕的是用户按道理要找客服的问题,他们事实上到网站,或者到朋友圈骂人去了,这是你们经常看到的,我买了一个什么东西不好,照个照片发上去了,当产品的确不好,很多人都在这样的时候,你的品牌受到了深度的负面影响。这种吐槽是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最多的东西。因此,以前没有手段做这件事情,因此有问题了,打一个电话呼入就完了,现在他也不打电话呼入了,可能现在忙音也比较多,打电话大家也不太习惯了,现在话务量也大幅度的减少,大家就跑到媒体上吐槽。
因此,一个企业如果要做好这样的客服,必须要有实时的工具在各个地方捕获这样的吐槽,给予实时的响应,不能让这样一批吐槽在网上没有被任何人关心。所以,小米的成功,记得当时雷军在启动小米的时候,当时他在说,所有的,比如在各个SNS网站,至少在中国有50个以上有影响力的主流网站上面,5分钟,任何人提到小米必须要恢复,说好,就传播一下,说不好,想办法建立一个私家的通信渠道,有什么问题,我帮助你解决,这是企业的客服。以前依赖于400电话,但是不听说它有一个多大的呼叫中心,已经把它全部互联网化了。尤其像3C,针对客户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已经把它完全互联网化了。我看到互联网已经在传统取代对你呼入的需求,而且这些东西原来你整天想做一个很好的呼叫中心,把客户服务好,那是完全不能做到的,你必须要把重点移到刚才我讲的这样的一个地方去。
第一、在各个论坛的服务网站上要把你所有的问题,枚举式的,像你原来呼叫中心内部的FAQ的问题全部搬到网站上。第二、要借用工具平台,大数据的实时挖掘,所有人在任何地方吐槽你的时候,你都希望实时把它处理了,回答了,比如当时小米定的服务标准,这些都是和小米的成功发生了密切关联,它是属于最早的一批,在互联网上把这个事情做到位的。当然,现在可能越来越多在做到位,我上星期还和全世界一个著名的电话品牌在讨论,怎么样群方位的把刚才我讲到第二点和第三点做到位,这个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需要有这样的一个专业团队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事情看作呼叫中心的呼入的一个外延,这是我对呼叫中心呼入的解释和感觉。
在中国媒体上吐槽的地方太多了,主流的应该有50个,事实上要把它扩展,很容易应该可以扩展到500个,或者上千个这样的一些主流的SNS的媒体。
呼出这个事情更令人沮丧,呼入很沮丧了,呼出更沮丧了。首先,按照《刑法》的修正案,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所以卖电话号码是违法的,事实上在全世界各地基本上大家都有这个情况,只是中国是有了这个法,很少有人去实施,这个犯罪相对于很多其他问题来讲,这还不是那么大的问题,可是这个对于上市公司,对于大公司可能就关键了。理论上买电话号码也是非法的,这两件事情是同等对待的。关键我们没有呼出了,没有座机了,现在大概只有17%的电话是座机,像我的学生,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已经没有习惯安一个座机,就是手机。有座机的估计都是十年以上历史的,老人和中国单位,工作电话和老人,现在基本上就这两个剩下了。我想等年轻代成为老人以后,老人那个座机也没了,肯定都是移动电话了。
移动电话还打得进去吗?移动电话打不进去了,像我的电话,他们都是被360这样的软件,被他们垄断了。所以,一个电话打进来,200个人说它是骚扰电话,你可能就不接了,或者两万人说是营销电话,就不接了,我自己也平均每天标记两三个电话。一个电话估计要营销大概三天时间就被标记完了,手机全部打不过去了。所以,很遗憾,你想打也打不过去了。当然,如果你的产品只想卖给老人,可能还行,还有座机号,可能那件事情的呼出营销还存在。我跟很多朋友在谈,你千万不要这么讲,我们的呼出没有了,原来都是卖老人的,保健产品,这个还可以,因为拿得到座机的基本上是家里有老人的座机,所以那个营销的客户群体还特别精准。以前还说有一大堆的座机,我还要花钱去买,这个座机是给老人的。现在基本上拿得到座机号,就是给老人的,其他都几乎没有了。我的命题是基本上呼出的业务打不出去了。
因此,呼入客服的战场转移了,呼出又打不出去了,呼叫中心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认为呼叫中心就是要把呼入和呼出的功能通过互联网来全面的实现。因此,它应该进入大数据互联网营销与服务。我认为这是呼叫中心的未来。有时候我们也讲新媒体客服和营销,也就是企业的客户绝大部分都在网上,而且还在持续的成长之中,这样我们想干什么呢,新媒体的客服,就是我们要用大数据实时把这个客户挖掘出来,然后在线把他们服务好,这是客服要做的事情。
看一下小米在百度的知道里面怎么解决小米顾客的售后问题。这是原来传统的400电话要做的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吐槽屏幕没有反映,小米的企业平台,相当于呼叫中心,它现在互联网上面对客户可能对小米出现问题的一个全面的服务,因此会出现互联网这个产业里面的一个生态链,包括舆情的监控,有人说产品不好,包括大数据分析等等,包括智能路由功能,这个覆盖了很多领域,怎么样把客服在互联网上面服务好,因为他们的体现形式已经是多样化的了。很多企业在这方面部署的非常好,比如易讯公司的360平台(音译),它就是一个新媒体的客户,过去两年部署的非常成功,在快速替代传统的呼叫中心的解决方案,以电话网络为主体的呼叫中心的。
另外,传统的呼叫中心的客服是被动式服务,用户有问题,我是被动的服务你。实际上在新媒体互联网的客户里,我们要变成主动服务,他可能和他的朋友在分享,在吐槽,赶快我们上去,他并没有针对性的找我,他只是怎么样怎么样了。所以,把被动式的服务,变成主动是的服务,因此他在企业的运营模式说,还有思维上面可能都要改变思维模式。
新媒体营销,怎么发力,我们用户都在网上,要用大数据实时把他们挖掘出来营销给客户,把产品和服务卖给他们,这个叫做精准服务。因此,专业的互联网的营销和客服团队应该具备不同的素质,它和传统的呼叫中心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群互联网人,传统的呼叫中心通常我们认为还是一批IT人.iT人和互联网人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思维模式,想法逻辑完全不一样,所以它是互联网人。互联网营销的客户团队有两种基本的态势,呼叫中心里外包服务是一个非常流行的通常性的服务,外包服务功能,什么都定义的非常精准,实际上在互联网营销和客户团队里面非常平行于呼叫中心一样,你也可以自建,也可以外包。
这儿有一个简单的分析,你自己的营销和客户团队的分析,这里面最大的挑战是找到领袖,因为互联网这个行业,互联网行业新颖,没有像呼叫中心有几十年的积累。因此,这批人非常年轻,最重要的是因为现在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大量的公司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奇迹,使得这样一批人的代价极高,因此找到这样的一批人越来越难,因为这个产业发展太快,而且产业的增值太快,一天到晚都在造富。在造富的过程里,使得这么多年轻人他们都自己“追梦”去了。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把业务进行外包的方式。我自己个人也在从事这个行业,我现在从事三个领域的事情,我在北航软件学院,我们举办了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营销与管理这样一个硕士,现在大概毕业了在在读的在1500人左右,可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专门做互联网营销的,市场需求及其旺盛,我自己想找人都挺困难。可能今后你们进入互联网营销的行业里面,基本都会有。我们在贵州,中国最穷的省,做了一个教育扶贫的大学,完全是工艺的招收贵州农村的孩子,我们用新的机制也办了一个本科,那个职业学院是一个大专,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大数据互联网营销的客服和销售这样的一个集聚基地,我们把他们集聚起来。我们想达到的主要竞争力是为了扶贫,帮助那么很穷的地方扶贫。我们的竞争力就是人多,训练有素,把他们教出来,严格管理到位,没有流动性。
最重要是成本最低,因为成本最低,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基地在三年左右做到一万人规模,现在刚刚成立。这个基地叫做白鸟河数字小镇,欢迎大家有机会去贵阳,大概离贵阳45分钟,有机会接洽我,可以看一看,那是一个国家森林,再加上溪水,有河流,PM2.0永远等于零,还有非常安全的生态,食之为味的蔬菜,土鸡,土猪,土鸡蛋,保证“土豪级”的生活方式,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地方我们集聚了这方面的一些人才以后,在教师的教育培训的团队里面有产业界领袖,有学术界领袖,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姜续平(音译)教授是专门做这个方面的,这是我在北京的一届学校的照片,实在人太多,照不下来,学互联网营销的学生。
我们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营销和客服,我们事实上已经在若干个领域里面革命性的,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行业。包括有些学校招生很困难,招生这个行业已经被我们颠覆了,我们在那个小镇创造了若干个企业,帮助企业,帮助机构颠覆它的传统结构,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可能能够颠覆这个事情。这是我们讲的高考招生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颠覆了传统的高考招生。花了传统高考招生的1/3的成本,招了2/3的学生。花了传统的招生的模式1/3,最后2/3的学生是线上招生过来的。
再看一个和呼叫中心很碰性的概念,比如开封城市的一个旅游推广,开封希望把旅游发展起来,因此想在全国选择更多的游客让他们选择开封,实际上就是应、招游客。以前呼叫中心可以打电话,打到一个人,你去过开封没有,没有去,你来,我们欢迎你,给你什么折扣,精准营销可能是这样的模式。但是,再靠电话做这个事情是绝对做不到的。这样我们和微众一起合作做的一个项目,我们拿新浪微博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到新浪微博上吐槽,各种各样的人讲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把这些人定义成不同类型的客户,消费客户已经在开封了,我们要对它进行品牌营销,让它觉得开封真好。需求客户有一定的需求,意向,已经定义了开封,把它服务好。最后一个潜在客户,完全没有谈开封,有人建议我这个周末去哪里玩,比如一个北京的人,经常会看到,这个周末有空,找个地方玩一玩,这样的人是潜在客户,如果大数据找到这样的数据,我们对他进行营销,说来开封,住两天,免一天,门票半折,只要你做了这个营销,和没有做营销,如果没有人营销,差不多来的潜在客户,来的客户是万分之一,做的我们可以转化到10恩%,从万分之一到10%是有一千倍的差异。这个通过大数据把他们铺设出来。这就是四类用户。
所以,毫无疑问,类同呼叫中心的外包,互联网营销的外包业务也会很快的普及,而且会走向劳动力充分,训练和管理非常油酥,成本最低廉的集聚地。欢迎大家来到白鸟河数字小镇,给大家提供一个经常的环境。劳动力充分、训练和管理有素,成本最低,因为政府给我们做了铺垫。这是我们10月15号,贵州省委书记带队,在现场给我们白鸟河数字小镇奠基,周围全是森林,一个建筑都没有,完全的两层三层的欧洲小镇的风格,保持生态,营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
我觉得未来的畅想有很多,有一个《美国队长2》的科幻影片,不知道多少人看了。历史上看到很多科幻都已经成为现实,实际上通过大数据预测危险的人物,亚马逊的预期递送更重要的是营销,在你预计下订单之前,货已经到你的窗口了。智能聊天机器人,实际上是客服,今后客服现在一定要通过机器人获取客户,谷歌宣布,到2046年它的谷歌机器人会超过人恼水平,也许到那个时候,聊天是通过机器人能够替代,还有32年机器人替代不了人聊天,因此还需要大量的,所以需要更多的集聚。
所以,今天是个大数据时代,以后更是大数据时代,呼叫中心必须在大数据和互联网上面才有未来。我甚至建议,中国第十届呼叫中心行业峰会,是不是今后也考虑改名叫大数据互联网服务与营销行业峰会,纯粹是学术观点,谢谢大家!
《移动互联风暴口的“猪”》:审时度势 一飞冲天
不必为满天乱飞的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O2O、SNS、企业社交、可穿戴设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团购大战、打车大战、并购大战而焦虑,回归到客户,回归到客户需求,回归到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黏性,只要我们一直和客户紧密贴在一起,客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审时度势,就可一飞冲天,这个商业本质永不过时。
移动互联大佬雷军说:“站在台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微信、互联网金融、众筹、O2O……我们迫切要摆脱的是“瞧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窘境。
在移动互联时代,要么被竞争者宰杀,要么跳入风暴口,趁势而飞。
打出租就聊嘀嘀打车;谈理财,就聊余额宝;上厕所,就看微信;去吃饭,就手机团购一下。你跑不掉的,你被这个世界同化了,不论你如何抗拒、犹豫,你的血液里面已经流着移动互联的基因,你的眼睛一直会被手机屏幕所灼伤。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不是机会,你需要理解,行动起来才是真的机会。移动互联网没有教材,只有冲锋。
在这个时代,企业可以通过朋友圈发布自己的信息,不花钱;可以利用粉丝传播,不花钱;可以下载一个微店,在手机上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不花钱;小米则无需工厂和线下渠道,手机销售额却达上百亿……这个时代是屌丝逆袭的时代,只需懂得什么是当今的移动互联网。
对于传统企业,如果不理解移动互联网的话,将可能被屌丝革命。传统企业背负的是他们曾引以为荣的过去,而屌丝们则裸奔着要抢传统企业的饭碗。
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已经踏上风口,其业务应用一体化在这个时代摧枯拉朽,变革着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小企业的逆袭机会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佬们提供的廉价平台,突袭、抢夺对手的饭碗。
有句夸张的话就是未来每个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虽说这个未来还不确定有多远,但现在一些行业如传媒、金融、旅游、订票、宾馆、打车、餐饮、休闲娱乐、购物、家电等都已被“刷新”,而更多的行业正在被逐步颠覆、重新想象。
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充满变革、迷茫、危险、机遇、躁动和拼杀的时代。
移动互联时代,人人自危,如何面对更大的变局,把握转瞬而逝的机会,如何步步为营,在同质化产品世界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尖叫,这本书会给你一些启迪。移动互联时代,维系客户关系的虹桥何在?
传统上,客户在企业面前是弱势的。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3G、4G网络迅速拓展,社交媒体无所不在,客户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如今,客户这个传统上的弱势群体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企业这个强势者,不管是谈合作,还是争权益,这都是“革命”的行动。面对新趋势,探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Aspect公司将社交网络引发的客户关系变革称为“关系革命”。
如果企业的客户关系还停留在传统时代,那就离淘汰不远了!企业要发展,不仅要面对这场关系革命,还要积极主动地去迎接这场革命,才能与客户一同与时俱进。但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动迎接这场“关系革命”?积极拥抱新技术,无疑是一条捷径。移动互联与云计算,这是企业加入客户关系革命的过程中最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利器。
敏感的客户,柔和的云
有了微博、微信这些社交网络做为武器,客户越来越强势、敏感。当他们与企业打交道的时候,稍有不愉快,立刻就可以把这种情绪传播出去。企业只有让自己像柔和的云一样萦绕在客户周围,才能及时发现和化解客户的不满。
常言道,“嫌货是买家”!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越是在言语上表示嫌弃商家的货物,其实他(她)越有可能成为这个商家的好客户。因为:第一,他肯定是内行,否则挑不出商品的毛病;第二,他肯定关心你的商品,否则他转身就走开了,不会在你这里浪费他的时间。他表面上嫌弃你,实际上是告诉你怎样改进就可以满足他的需求。所以,及时发现客户的不满,不仅可以防止不满情绪的蔓延,而且可以把客户的不满转变成进一步的销售机会。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就可以帮助企业达到这个目的。
全渠道联络,无缝接轨
根据Aspect公司最近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有91%的消费者希望,当自己就同一件事跟企业联络时,可以直接从这件事的最新进展开始沟通,而不是每次都从头开始复述自己的问题或困难。特别是当消费者从一种联络方式转换成另一种的时候,例如刚刚还在网上跟企业客服人员打字聊天,突然切换到语音通话,如果又要重新再说一遍我是谁、遇到什么问题,这就让客户非常反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对于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企业联络的期望也在不断演变。消费者希望企业能够预知其需求,并且主动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需求,无论这个需求是简单的,如电力公司通知其客户停电计划,或者是较为复杂的个性化事项,例如在结婚纪念日提醒先生在环境浪漫的餐厅预定座位。要想做到这一点,企业不仅要在新的渠道上提供无缝、集成化客户服务,而且还需要在与客户联络的方式上变得更为主动,更具预见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套件
在“关系革命”时代,如何与客户沟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活动,这不再是由公司的客户关怀或营销部门来决定,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这就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跟上时代的节奏,能够通过大多数人经常会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来与客户保持联系,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平台能让企业对复杂的联络渠道进行管理。
Aspect已经准备好帮助企业应对这一挑战。最近推出Aspect移动套件(Aspect Mobility Suite),是一个移动联络中心的全面解决方案,一方面提供关注客户体验的能力,另一方面提供企业内部协同能力,特别是提升座席客服人员和主管之间的工作协作效率。
Aspect移动套件包含8个独特的移动客户体验方案,是对企业原有联络中心平台的补充,让其具备移动客户关怀能力,而不需要替换原有平台。这套解决方案的基础是屡获殊荣的Voxeo CXP。它可以部署于云计算机房,也可部署于客户自己的服务器。
Aspect Mobility Suite 让企业的客户联络中心快速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通过各种移动通信渠道(如语音、短信、会话、社交,以及移动应用)与客户保持联系,并且与自己的自助服务系统和人工座席系统无缝集成起来。
数据中心的绿色未来 篇3
对于整个IT界,能耗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提升到一个如此重要的地位。毫无疑问的是,容纳了企业内大部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数据中心,一直都是能耗大户。在那些动辄占据上千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内部,往往摆放着数以百计的服务器,其中装有上千块芯片、硬盘以及许多形状各异的显示屏,需要几百个大小不一的风扇散热,甚至还必须专门配置特别设计的冷却系统。
现代社会对计算力越来越严重的依赖,必然导致数据中心的持续膨胀,而这又不可避免的与近些年在全球四处劲吹的“环保风”相抵触。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让人们逐渐意识到:更快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想要更多、更强大的计算力,却不想投入更多的能耗成本。Gartner前不久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目前的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数据中心的高效能是IT系统采购中具有优先权的考虑因素。
其实,这样的诉求一直都是整个IT界在技术发展方向上的成长支点之一。无论是“摩尔定律”,还是“随需应变”,或是“动成长”,那些引领IT潮流的巨头们始终都在该层面上保持着默契。而就在数据中心的“绿色化”运动呼啸而来的时候,众多硬件制造商们一方面嗅到了久违的新商机,另一方面,大家又再一次保持了高度的默契。
多核和多线程技术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像英特尔、AMD、IBM以及Sun这样的公司,尽管大家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各自都有独特优势,但其近两年内的行动目标却出奇的一致:为了能更高效、更低功耗的提供计算能力。英特尔CEO欧德宁早在“2005英特尔秋季IDF”上就已经明确说道,高科技公司正向着更高的“每瓦性能比(性能/瓦)”的方向迈进,很多分析人士当时都觉得,“每瓦性能比“很可能会成为今后整个业界看待处理器性能的一个新依据。
由IBM、索尼和东芝联合研发的“Cell”芯片也已经在去年正式商用,高效能同样是其主要的诉求点之一。世界上第一款基于“Cell BE(Broadband Engine,宽带引擎)”芯片的刀片服务器也已由IBM在去年推出,而刀片服务器的问世和流行本身,就已经实现了许多人对于计算效能的憧憬——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2倍或者多倍的计算模块——就像多核处理器一样。
Sun在2005年11月14日推出的UltraSPARC T1芯片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款以“绿色”为主要诉求点的多线程芯片。这块代号“Niagara”的芯片最多可以容纳8个计算内核,其中每个内核又可同时处理4个线程,这样算来,单个UltraSPARC T1处理器将能够同时完成32个线程的计算任务,而且其功率水平仅仅才70瓦左右。“客户希望,绿色经济也能在他们的数据中心里出现。”时任Sun总裁兼COO的乔纳森•舒瓦茨(Jonathan Schwartz)这样说。
后来,舒瓦茨接替麦克尼利当上了Sun的CEO,而且还很有创造性的推出了“黑箱计划”(Black Box)。也就是说,Sun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中心全部搬到了一个通体墨绿色的集装箱里,就像一个活动房,用户只需要给黑箱接通电源、网络和水冷管线就可以运作。据Sun称,由于系统设计和UltraSPARC T1在计算效率方面的创新,这个移动数据中心的成本只有相同运算能力的传统数据中心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能耗也大为降低。
在打数据中心主意的远非Sun一家公司。5月11日,IBM宣布将启动一项名为“绿色创新工程”的业务计划,由一个跨IBM各业务部门的850人能效专家团队来负责执行与实施,每年斥资10亿美元用于提升IBM自己以及其客户的IT能效水平。IBM目前运行着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技术基础设施,在全球拥有超过74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IBM预计通过该计划,将在今后3年里,在不增加能耗或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情况下,使其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扩大一倍。这也意味着,如果与传统的扩大数据中心面积的做法相比,“绿色创新工程”的实施每年将帮助IBM节约超过50亿度电。
当然,这50亿度电绝非IBM此项新计划的核心要素,那850人的专家团队和10亿美元的投入也不仅仅只是为了IBM自己。IBM是想告诉用户,如果要实现“绿色创新”,可以按诊断、建设、虚拟化、管理和制冷这样的五大步骤来进行。是的,你当然也可以找IBM来帮你实现。
和IBM的思路类似,惠普也希望能够贡献出自己在数据中心优化方面的心得,在这场“绿色化”的商机中分一杯羹。早在2006年5月,惠普就宣布计划将其设在全球的85个数据中心整合为位于美国亚特兰大、休斯敦、奥斯丁三个城市内的6个主站点。据称,要全部完成此项计划至少要耗资10亿美元,但完成后,将使惠普在未来数年内每年节约10亿美元的IT支出。
惠普所能得到的益处远不止这些。2007年3月,惠普拿出了一整套绿色数据中心改造解决方案(GDCT),其中包括了场地优化、智能冷却和电源改造等一系列具体的数据中心优化服务。据称,这些服务中采用了惠普能量智控技术(Thermal Logic)和惠普实验室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将使用户数据中心的能耗降低至少10%~25%。
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 篇4
在国内商业刚刚开始腾飞的八九十年代,城市交通尚未出现紧张拥堵的状况,彼时的大型零售商业体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地段,因为那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道路四通八达,人流最为密集。但时至今日,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的凸显,使得原本占尽商业优势的“市中心”逐渐陷入尴尬的境地。
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同样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发展城市商业必然导致人流的集中,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又需要对人流进行疏导。孰重孰轻?有没有两全之策?也许,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的应运而生或多或少能解决以上问题。
交通枢纽购物中心是城市心脏的起搏器
“城市交通枢纽型商业”,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商业体。这类商业依托轨道交通,连接地下地上建筑,集聚多种城市功能。上世纪80年代,日本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这一商业模式,闻名世界的东京六本木新城,便是城市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的典型;我国香港地区的西九龙,也是运用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近年来,这种“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的模式在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迅速。
如今,世界上有许多国际大都市的交通枢纽地区都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商圈)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同时,在这些城市内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亦自然而然形成中心里的中心。比起欧洲,亚洲国家由于人口相对密集、人均面积小,使得这种效应更加明显。
假如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来比喻一座城市的运转,那么,交通枢纽无疑是城市的心脏,而各种道路就是血管,涌动的人流犹如血液,随着四通八达的“血管”流向“全身”,最终又通过“血管”流回“心脏”,形成闭环。而交通枢纽购物中心就像一枚心脏起搏器,一方面占据城市要害,利于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心脏的有力跳动提供支持,从而促进整座城市的“血液循环”。
西南最大的交通枢纽购物中心落户成都
在高德地图统计的最新全国十大堵城排名中,成都赫然在列。城市交通拥堵的病症已然蔓延到西部城市。此时,汇聚公共交通系统的交通枢纽成为城市要塞,为城市商业繁荣提供新的可能,比如成都东站。这里,也将迎来中国西部第一座交通枢纽购物中心——鹏瑞利东站广场。
据了解,鹏瑞利东站广场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主力业态覆盖时尚&零售、特色餐饮美食、西南首家14厅双巨幕自由人数字影院、3000平方米国际标准真冰滑冰场、特色海鲜市场、医疗保健中心、大型超市等。
鹏瑞利东站广场是中国西部第一座无缝链接火车高铁、长途客运、地铁、公交、城市主干道5种交通形态的枢纽购物中心,更是成都新客站城际商旅城CBD最重要的一站式旗舰购物地标之一。
“未来之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篇5
作为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以来首个大型建筑群,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探索形成了中国建筑的创新试验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成为雄安新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窗口。
它是一座相当于14个足球场大小的绿色、智慧、创新园区,集成了海绵城市、被动式建筑、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等30多项先进建设理念。它参照北京故宫中轴线布局,拥有三纵三横的庭院式建筑布局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它没有围墙和大门,现代气息浓厚的书店、超市、邮局、健身房等一应俱全,以开放共享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
作为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以来首个大型建筑群,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探索形成了中国建筑的创新试验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成为雄安新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窗口。绿色园区:园区就是园林
市民服务中心自4月28日起禁止燃油车驶入,是雄安新区首个对燃油车“说不”的园区。乘坐电动摆渡车进入园区,据工作人员介绍,市民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后,人们也可选择电动汽车、骑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到市民服务中心办事。
进入园区,绿意盎然,空气清新,一座北方园林映入眼帘。绿化苗木、海绵绿地、生态停车场、景观设施等构成约21万平方米的园林景观,几乎覆盖整个园区。徜徉其中,慢行步道让步履匆匆的人们慢下来,感受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办公环境。
市民服务中心的主体是建筑,其最大特点是装配式和被动式。走进企业办公区配备的中海凯骊酒店,工作人员说:“我们酒店有68个房间,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盒子’,几乎所有设施设备包括床和家电等都是事先装在‘盒子’里,然后像搭积木一样把‘盒子’搭建起来形成我们的酒店。”
据介绍,园区内大量使用装配式房屋,采用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在工厂完成建设装修工序后直接运到工地搭建,施工期比传统模式缩短40%,建筑垃圾减少80%以上。同时,园区内大量使用被动式节能建筑,通过保温墙体、气密性好的窗户、高效的建筑通风,不用空调、暖气就能让冬季室内气温保持在16℃以上,实现冬暖夏凉,与执行现有节能标准建筑相比可节能50%以上。
“我们脚下的步道砖、停车位的植草砖都是透水的。”工作人员说,园区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增加近8000立方米的雨水滞蓄容积,实现雨污零排放,遭遇暴雨时不内涝、不积水。智慧园区:打造“数字孪生园区”
它不仅是一座绿色的园区,更是一座智慧的园区。高端智慧设计和创新元素在这里随处可见。
在园区内,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园区内设置了无人驾驶停靠站。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百度Apollo开放平台的几辆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进行测试,技术测试团队将根据现场的测试情况对车辆的性能进行调试和优化,同时为保障测试安全提供了驾驶员和车辆商业保险的双保险措施。
不远处,京东无人超市引人注目。进入超市前,需要在手机微信上安装相关小程序,成功“扫脸”后进入超市,自行挑选所需东西,最后从出口离开即可。客人不需要主动扫码结账,因为每件货物上的二维码在出口处自动被感应扫描,货款自动从微信中划走。
不仅在无人超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的智能应用场景在园区内随处可见,利用遍布园区的2万多个传感器,实现智慧办公、智能会议、信用服务、智慧出行、未来酒店、环境服务等应用服务体系,全维度覆盖政务、商业、住宿、餐饮等业态。
雄安新区是现实城市与虚拟数字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城市,将来一些决策付诸实施前可先在虚拟数字城市模拟运行,发挥辅助?Q策作用。这一理念已在市民服务中心得到践行,打造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数字空间交互映射、融合共生的“数字孪生园区”,形成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的微缩雏形。人文园区:把城市还给人
市民服务中心承担服务市民、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以人为本,创新服务理念,打造人文园区、市民友好型园区是它的重要精神内核。
园区没有围墙,行走其中,人和建筑、景观、生活仿佛融为一体。餐厅、住宿、书店、健身房等配套设施均引入共享理念,市民可以在这里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园区开放空间和道路都实现坡地连接,通过普惠措施、孕妇车位等实现全人群服务。实行固定线路、不固定站点、根据乘车人数动态分配车型的“智慧公交”运营模式。
为方便服务市民,市民服务中心开发了包括智慧游览、数字雄安、雄安资讯、园区生活等模块的雄安通APP。此外,通过政府服务云平台建设,探索放管服、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等改革,创造“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雄安政务服务新标准。
市民服务中心从2017年12月7日正式开工,用时112天基本完工,目前部分项目已经试运行,成为雄安新区乃至全国绿色智慧城市的缩影。
中国未来购物猜想 篇6
有没有想过,未来我们如何购物?
在科幻小说家的眼里,我们可能像动画片《机器人瓦力》中那样,完全由机器陪伴,它们已经可以代替我们的四肢,而我们所做的只是在屏幕前选择购买的商品物品。或是像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人们仍需出行购物,而全银河都通用信用点记账。
在学者眼里,短期内我们的购物模式不会根本发生改变,毕竟集市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而现代零售业始于1852年法国巴黎开出的左岸百货公司(LeBonMarchéRiveGauche),在16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的零售业态经历了八次变革,除了第一次发生在法国,让一家商店惠及更多的高级商品之外,其余七次都发生在美国——1859年诞生了连锁商店;1878年诞生了一价商店;1930年诞生了超市;二战后诞生了自动售货机;1967年诞生了步行商业街;1980年开始,电视购物开始兴起,随之而来的网购也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迅猛发展。
根据企业支付服务提供商WorldPay今年5月发布的用户网购态度全球调查报告,17年来移动技术的突飞猛进缔造了“总是在线”的购物一代。互联网速度更快、普及率更高,使得零售商的顾客规模扩大。目前,全球网购支出占据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约为22%。而金砖四国的表现格外抢眼。在互联网普及率为78%的美国,网民将23%的可支配收入用于网购;在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8%的中国,购物者则可能用年收入的31%进行网上消费,他们中最多的是40出头的女性和26-32岁的青年。
虽然网购发展之快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但未来并不是“天下购物,独尊网购”的局面。1号店董事长于刚毫无疑问是网购的倡导者,但他对《新民周刊》明确表示:“未来的购物业态会达到一种平衡——电商增速高于实体零售,网购比例会越来越大。未来可能消失的是机票、电影票和景点门票,这些都可以网上完成订票。还有就是纸质书和音像制品,也可能只存在电子形式,如同数码照片对胶卷的冲击。但实体店不会消失,楼下某个便利店或是某个景点的纪念品商店,都有存在的必要。”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副教授何丹博士给《新民周刊》的预测,未来零售业模式发展格局会是线上线下共存且差异化竞争,“实体店可能退化为展示空间”。这意味着很多人去实体店只是确认一下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然后可能网上下单,毕竟网购的价格优势是任何一家实体店都无法比拟的。
为了让实体店“不为他人做嫁衣”,上海百货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浏河建议,实体店要尽量避免和网上卖同样的产品,错位竞争。他告诉《新民周刊》:“实体店一方面可以引进好品牌或独家代理国外品牌,卖电商没有的商品。另一方面,可以自营品牌和自有品牌双管齐下,这样对商品就有定价权和发言权,容易降低成本。”王浏河相信,作为城市橱窗的百货公司总会存在,不会消亡。“百货公司是新产品、美好产品和高档产品的展示地。电商不会取代实体百货,毕竟宅男宅女是小部分,人们有体验和社交的需求,百货公司是最好的去处。”
但实体店购物体验已经开始被网购渗入。在购物体验方面,随着网络带宽提升,购物网站都开始提供商品的相关视频,比图文介绍更加直观。一些网站用户可以用手机下载APP应用,带着手机进入实体商店看到各种虚拟商品,边走边逛,在网购的同时又有实体店的购物感受。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购对实体店的冲击更加强烈。收缩战场还是另辟蹊径,这都是实体店值得考虑的问题。
至于社交,现在的网上论坛或者买家和卖家之间的IM工具也很普遍,人们甚至可以和亲朋好友在线边聊天边扫货。人们面对电脑和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年轻一代是否在今后还希望定期去实体店感受购物乐趣呢?
日本之鉴
同为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消费习惯和方式有些接近。而中国经济这几年保持的高增速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经济在泡沫破灭后已经过了20年,日本人如今的购物习惯对中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消费走向会如何?在J·M·R生活综合研究所代表董事长兼日本市场研究所董事长松田久一2009年出版的《下一个十年,消费崩盘的年代》一书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些许答案。书中提及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出现了主力消费群体(80后群体)大规模的厌消费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呈现出即使收入增加、消费也没有随之增长的反常结果,使得日本的经济一直陷入低迷,只能靠出口这一单一模式拉动经济增长。
今天的中国,正承受着高通胀与泡沫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部分正在成长的主力消费群体也开始呈现出对消费的悲观与节制,这一现象演化下去,是否也与日本的厌消费模式愈发接近呢?
宅一代,老龄化等现象最早在日本同时发生,而这两种人群在中国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今年11月19日公布的有关生活价值观和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喜欢网购的日本人比例高达38.0%,其中30—39岁年龄段最为显著,他们中很多是宅一代。
根据CMMS在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宅男宅女至少有647万之多。5年后的今天,虽然没有确切统计数据,但这个数字肯定会随着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发展而增加很多。网购最有经济实力的是70后80后,而90后甚至00后则从小在网购时代长大,购物方式与传统渐行渐远。在未来,宅一代是一大消费人群,他们对电商来说是上帝,对实体零售行业而言可能是梦魇。
日本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1/4的女性和1/5的男性都已超过65岁。这些人大多有不错的退休金,所以和美国婴儿潮一代类似,也具有相当的购买力。因此,日本很早就解决了“购物难民”问题——对于腿脚不便又不会开车的老人来说,独自购物不再是个问题。
在专为方便老人购物建立的东京“巢鸭老人街”上,所售物品,如服装、鞋子、食物等都专为老人们设计,非常人性化,为老人着想得细致而周到。巢鸭街的衣服并不时髦,但宽大厚实、质地好,鞋子宽松舒适,食物也多是传统特色,很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巢鸭街位于东京都丰岛区东部,有两条地铁线途经此处,70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免费乘坐。而有些商店为了方便老人购物,专门开设了老人免费专车。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现。他们未必有日本老人那样强的经济实力,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消费群体。在今年9月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老人每周都会去大中型超市购物,但他们对超市内价签不清、商品码放太密集、厕所较脏、导购叫卖声音过吵等问题很不满意。
实体百货店提供的老年商品也十分有限。在王浏河看来,商家也有自己的难处:“百货业很难以老年产品为主打,毕竟老人的消费观比较节俭,他们的购买力有限。而且,针对老人的产品不仅功能不能少,价格也不能高,利润空间很有限,这就造成生产商没有积极性,而百货店就更难销售了。”
机器人数据中心:云计算的未来? 篇7
我曾采访过Facebook负责硬件设计与供应链的副总裁弗兰克·弗兰科夫斯基 (Frank Frankovsky) , 当时他认为, 公司下一步可以发展数据中心。弗兰科夫斯基说:“我总在设想, 如果人类从来都不需要数据中心, 我们建数据中心做什么?如果数据中心不被归类为一个工作空间, 它会是什么?如果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仓储超市, 又会是什么?”
弗兰科夫斯基的想法基于:他以前在戴尔产品研发室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的工作经验, 这是一项给许多云计算公司销售定制设备的工作, 而他正好担任开放云计算项目的主管——这是由Facebook发起的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目的在于设计自己的服务器、存储、机架和潜在的网络设备、与视图发布等这些为其他IT社区使用的设计。
虽然开放的云计算是它早期的研究方向, 其采取设备的方向却是在主要企业供应商之间普遍使用的。不同于设计高性能的服务器与一些增值功能, Facebook走了另一条路, 并且制定了一项举足轻重的、后续保持良好的、每瓦性能领先业内的服务器规范。
公司还拥有一个理念, 就是设计一些控制许多频繁地开源软件的服务器, 打破IBM, Dell, HP和其他公司封闭的管理工具的技术。弗兰科夫斯基说:“发生在系统管理空间的无偿分化会消失一段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 Facebook预计将使用越来越开放的计算式设备和软件。并最终改变自身的数据中心建设。
无需更多人
最终, Facebook想要“改变机械设计工作的方式, 所以技术人员没必要进入热通道为其服务。”
弗兰科夫斯基表示, 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花在数据中心的IT层面——最终达到无人管理单凭软件就可自动运行的地步。这让数据中心拥有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
弗兰科夫斯基表示, 如果人们不再需要进入数据中心, 那么就可以从地板到天花板全部部署机器设备, 并且在一种不断释放高热量的情况下运行它们, 这将使处理器的执行效率更高。
未来数据中心将被视为一个“退化和替代”模型。如果某家公司这样做, 它就必须每半年派人到工厂区升级处理器和换掉有故障的存储。
最后, 如果相应的配套硬软件被开发出来, 到2020年一个无人值守的数据中心“可能会成为现实”。
机器人的未来
展望未来, 弗兰科夫斯基想象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环境”, 在这里机器会自动服务并进行硬件替换。然而他又表示, 这种类型的数据中心只能在2020年以后才会出现。
基瓦一家是专门从事让仓库管理更高效的机器人制造公司。在一次视频演示中, 基瓦系统展示了一种橙色“机器人”, 它们可以将集装箱装满周围的仓库, 这引起了不少公司的兴趣。
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布线解决方案 篇8
1 数据中心的设计
当谈到数据中心整体需求的时候, 我们需要采用标准来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标准》TIA 942, 全面阐述了数据中心的结构化布线。TIA 942建议使用星型拓扑结构, 并在典型的企业数据中心里, 定义以下区域和空间。
数据中心电信空间包含主配线区、区域配线区、设备配线区 (如图1所示) 。主配线区用于主交叉连接, 是数据中心结构化布线系统分布区域的中心点。ZDA空间用于实施区域分布结构, 是数据中心内MDA和各区域之间的连接点。数据中心采取这种结构, 可以使主干布线一次性安装, 并让需要移动、增加或改变的区域可以灵活地进行重新配置。EDA是终端设备存放的区域, 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系统和网络设备。为了达到数据中心要求的优化性能, 布线基础设施的拓扑结构应该和产品方案一起考虑, 而不是单独设计。
综合布线只是在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方面。若要达到TIA 942中定义的连接性, 形成灵活、可管理的基础设施, 必须与所采用的产品的模块化布线方案相结合。模块化布线解决方案由配线主干光缆组成, 这些主干光缆预端接了12芯的MTP连接器, 然后连接到模块或分支光缆 (模块和分支光缆的作用是将12芯MTP连接器分接到单芯连接器上) 。接着用跳线将系统设备连接到模块, 这个系统就完成了。
采用模块化MTP布线系统, 包括MTP光缆组件、分支模块和分支光缆, 可以带来许多好处:节省了光缆路由空间, 提高布线时间, 减少了机柜和机架中的大体积线缆。在结构化布线拓扑中, 采用模块化、高密度解决方案, 可以很方便的扩展到上千个端口, 并减少数据中心的改造时间, 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2 存储局域网络
采用主干光缆加模块的系统可以满足数据中心大多数区域的布线要求, 然而存储局域网络 (SAN) , 尤其是针对SAN导向器 (大端口交换机) , 通常需要专门的解决方案。由于SAN导向器具有非常高密度的端口, 如果采用模块加跳线的解决方案, 就需要机架辟出许多空间来布放这些跳线。同时, 大量的跳线在高密度下也带来跳线管理问题。为了处理这个特别的需求, 采用客户化的分支光缆解决方案可以缓解上述问题。分支光缆方案可以充分利用配线架上MTP连接器的密度, 然后, 将光缆分支成单/双芯连接器连接到网络设备。通过采用12芯分支光缆取代独立的跳线, 极大地降低了在SAN导向器、垂直光纤管理器和光纤路由的臃塞。
除了结构化布线的优点, 基于MTP的布线基础设施, 可以方便地升级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包括并行光学技术;在32GB、64GB和128GB光纤信道技术, 以及40GB、100GB以太网中, 可以采用这种技术。
目前, 在光纤万兆串行传输系统中, 通常采用850nm VCSEL激光器直接调制技术。在数据中心环境下, 通常需要通信设备在极端温度下运行。当850nm VCSEL直接调制时, 由于可靠性问题, 采用双工光纤串行传输时其速率不能超过16GBE。因此, 40GB、100GB以太网将采用并行光学技术。
并行光学技术 (包括850nm VCSEL矩阵和OM3光纤) 为以太网和光纤通道 (Fiber Channel) 提供了低成本、高速率的解决方案。并行光传输技术采用空分多路复用, 即将高速信号分配给几根光纤同时发送和接受;在接受端, 信号经过解复用还原成高速信号。在整个并行光信道中, 需要采用多芯连接器MTP连接。
2008年1月, 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成立了IEEE 802.3ba任务组, 研究40GBE和100GBE数据传输速率指南。项目授权 (PAR) 内容包括采用激光优化50/125μm多模光纤 (OM3) 传输至少100m的要求。其中, OM3光纤是唯一列入PAR计划的多模光纤。
在五月份的IEEE会议上, 采纳了几个基本方案, 作为建立40GBE和100GBE标准初始草案的基础。基于OM3光纤, 并采用并行光学技术的40GBE和100GBE传输技术作为基准方案被采纳。这个方案把40GBE和100GBE接口, 分别定义为每个方向4根光纤的4×10GBE信道 (如图2所示) , 和每个方向10根光纤的10×10GBE信道 (如图3所示) 。
为保证布线基础设施符合将来的40GBE和100GBE要求, 必须考虑光纤带宽、时延和连接器插入损耗, 从而保证使系统达到采用OM3多模光纤传输距离100m的要求。
OM3是目前唯一适用于40GBE和100GBE系统的多模光纤。该光纤优化于850nm波长传输, 具有最小2000MHz·km的有效模式带宽。康宁公司采用最小模式带宽 (minEMBc) 来计算上述带宽值, 与差分模式延迟 (DMD) 技术相比, 它为OM3光纤提供了更准确的测量。有了minEMBc, 就可以得到一个真实、可测量的值, 从而可靠地衡量系统性能。
3 关健技术指标
光学时延是指光信号在沿着不同光纤传输的时间差, 是并行光传输系统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不同信道之间的过量偏差、延迟会产生比特错误。布线系统的时延偏差要求也是基于40GBE和100GBE传输来考虑的。部署低偏差的布线设施, 可以保证不同应用之间的一致性。例如, InfiniBand是一种使用并行光传输的协议, 要求具有0.75ns的布线偏差标准。
在某个传输速率下, 系统传输信道的插入损耗会影响最大传输距离。当总的连接器损耗增加时, 以固定传输率能达到的传输距离会减少。目前采用的40GBE和100GBE传输的基准方案规定, 在100m的传输距离下, 总连接器损耗要小于1.5dB。据此, 在设计数据中心布线时, 可以计算出连接部件的插入损耗要求。使用低损耗的连接部件, 就可以在系统链路中设计更多的连接点, 增加系统设计和施工的灵活性。
一个符合TIA 942标准并采取模块化布线设计方案的布线结构, 能满足数据中心对可靠性、可管理、可扩展和灵活性的要求。通过设计和使用低损耗高质量的产品, 不仅能使数据中心符合当前的需求, 而且可以很好地适应将来的发展需要。
4“易境”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布线解决方案
康宁公司最新推出的数据中心“易境”解决方案是一种高集成度的数据中心光纤布线解决方案, 不仅提高了技术性能, 而且极大地简化了布线安装。“易境”是在康宁公司全球广泛使用的“即插即用”产品系列基础上, 采用最新的“抗弯曲”多模光纤技术, 开发出的新一代解决方案。相比常规的“预端接”产品系列, 它可以做到更小型化, 更高的系统密度。另外, 在目前快速发展的存储网络中, 最令用户头疼的是如何解决SAN导向器 (高密度端口光纤通道交换机) 的光纤连接问题。用“易境”方案, 可以针对目前常用的SAN导向器, 采用客户化的工程设计方法, 将各连接组件集成到光纤交换机。同时, 由于整个系统采用了“预端接”产品, 并采用通用极性管理方案, 解决了用户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进行“极性”匹配的困难, 大大提高了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效率以及将来移动、增加和改变的速度。
通过前面对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技术要求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结构化布线必须保证系统端到端的“连接性”, 任何其中某一项产品都必须保证其可靠的、可重复的性能和质量, 才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性能。康宁公司“易境”系统通过工厂“预端接”产品方案, 可以提供非常高性能的系统。
光纤连接器的配对连接损耗是影响布线系统损耗的主要因素。目前40G和100G系统建议的连接器损耗是1.5dB, 而业界的多模光纤MPO连接器平均水平是0.75dB, 也就是只允许系统中有两对MPO连接器。若采用“易境”系统, 其多模MTP连接器每对连接损耗为0.35dB, 即在系统中可以设计四个光纤主干连接点, 大大方便了系统的设计, 并能满足所有数据中心的需求 (如图4所示) 。
图5为“易境”方案连接器插入损耗。
“易境”方案主干光缆采用12芯MTP连接器 (如图6所示) , 可以支持12芯~144芯光纤连接。由于采用了康宁的抗弯曲光纤, 光缆可以在达到同样机械性能的情况下, 减小大约65%的体积;同时, 在应用时只需满足5倍光缆外径的弯曲半径。这样, 相比采用普通光缆, 可以节省桥架空间。在接入机架或机柜时, 可以容纳更高的密度。更为重要的是, 在光学性能上, 由于采用了特殊设计和工艺控制, 可以保证链路支持未来100G的要求。
表1“易境”产品100G适用测试。
注:光缆组件包括光缆和MTP多芯连接器
随着光纤交换机端口的增加, 现在一个机柜可能需要支持1500芯~3000芯光纤的路由。采用常规的光纤跳线将会带来光纤走线如一堆乱麻, 为将来升级和维护带来极大的困难。“易境”方案采用MDA主干配线方式, 通过MTP连接器接到交换机机柜。然后, 通过定制的分支光缆接入交换机板卡。分支后的双芯LC或SC连接器采用Uniboot技术, 减少了空间, 可以满足用手指方便地插拔 (如图7所示) 。
5 结束语
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 篇9
前世
安捷货运交易中心的前身是安捷车辆调度中心,是联合物流网旗下运作的一个成熟的项目。一年前联合物流网邀请了近二百家知名物流公司、货主企业以及物流配套服务公司代表在上海举办了“长三角物流峰会暨中国联合物流网优秀会员颁奖典礼”,就市场关注的“物流成本增加该由谁来买单”、“物流公司发展何去何从”等问题进行了“尖峰对话”。通过这次“对话”交流,联合物流网敏锐地洞察到:物流行业资源的整合大有可为,谁能务实地利用互联网、IT技术更快、更好、更多地整合物流资源,那么谁将在经济转型中占得先机。
安捷车辆调度中心的定位是:运输信息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不断整合运力资源,为货主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车辆调配工作,为司机提供返程货源。
从开始起,安捷车辆调度中心即采取了市场先行的营销策略,利用联合物流网的强大媒体优势,通过与展会、论坛、网站等多层面合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安捷车辆调度中心在物流公司中已小有名气,高峰期日电话量超过百个。
安捷车辆调度中心小有起色,项目团队也是干劲十足,先后整合了八千余部长途返程车辆,三十余家散货车队,五十余家集装箱车队,运力资源已相当丰富。
看似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然而,此时项目领头人赵学庆的日子却并不怎么轻松,金融风暴的突然来袭,国内外的货量急剧下降,几个稳定的项目也在风暴中破灭了,仅仅为了生存,安捷车辆调度中心似乎也能勉强度日,但要实现物流行业领头羊的梦想却变得虚无缥缈了。
生存,发展,突围……赵学庆带着安捷车辆调度中心的梦想四处奔波,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机会。2008年6月17日,德国慕尼黑展会上,赵学庆遇到了早已相识多年的美华系统总经理罗贵华先生,谈起了安捷车辆调度中心的发展和对未来物流市场的看法,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一拍即合。美华系统吸纳安捷车辆调度中心的团队加盟,在原来安捷车辆调度中心业务的基础上,发挥美华系统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的优势,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
今生
2008年12月1日,安捷车辆调度中心团队正式加盟美华系统,成立了物流商务部,同时,安捷车辆调度中心也正式更名为“安捷货运交易中心”,这意味着安捷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了新的平台,对于安捷原团队来说是个挑战,毕竟每个公司的文化存在差异,团队的融合成为重中之重。为此,美华市场总监张慧做足了充分的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了跨部门会议,反复研讨新业务的模式、特点、发展前景以及资源利用,安捷团队成员也在短时间内与美华各部门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逐步融入美华系统团队中。
“不破不立,创新制胜”——安捷货运交易中心已不再是以前的安捷车辆调度中心。
拥有十年IT经验的美华系统,早在两年前就提出了“物流协同”的理念并应用到物流系统的开发中,为了新业务的开展,美华系统搭建了“智能化协同运输管理平台”,实现了客户、安捷、物流供应商的协同作业,从而真正实现了“客户订单的全程透明化运作”——这也必将成为安捷货运交易中心的核心竞争优势。
仅有管理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安捷货运交易中心加强了在服务标准、管理规范、风险控制、供应商考核等多个方面的管理要求。如针对物流供应商制定了《供应商服务规范》,设立了KPI考核指标,规定VIP项目的承运车辆必须安装GPS监控设备,必须购买货运保险,必须及时将车辆实际情况反馈到管理平台等等;针对VIP项目客户,务必做到3分钟受理、10分钟调配、24小时跟踪服务。
安捷货运交易中心的管理和服务要求很高,是不是需要客户支付高昂的物流服务费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市场总监张慧说,客户只需要支付与市场等同或更低的物流费用即可获得安捷的高标准物流服务。因为安捷通过全国业务网点为承运车辆提供更及时、更便利的返程配货,实现“提前预配、到达快配”的整体优势,从而提高车辆的承运效率,车主也可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海关监管运输方面,安捷货运交易中心与上海电子口岸网建立数据对接,使客户货物的监管状态延伸到物流服务的末端,并积极协调和优化特殊特殊区域的业务流程,探讨监管货物的拼箱运输,这必将为企业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 篇10
A:周顺林
企业网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加剧, 从电力、能源、教育、金融等行业细分市场来看, 客户对于数据中心网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现有网络如何满足现有以及未来的业务需求也是各家关注的焦点。从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的数据中心将如何布局?迪普科技研发总裁周顺林结合用户需求对未来的数据中心进行了展望。
《通信世界》:从企业网的发展来看, 行业市场的分布非常精细化, 然而竞争依然十分激烈, 您认为未来数据中心竞争的关键在哪里?
周顺林:我们从现有的用户诉求来分析, 用户对于IT承载网的期望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互联互通, 而是需要一张可以感知业务和应用、可管、可控的智能网络, 这种诉求非常明确。然而我们可以看到, 现有网络中部署了大量的安全和应用交付设备, 但是他们与网络设备在本质上还是不相容的, 比如和网络设备相比性能低、时延大、组网能力弱, 在复杂网络环境下 (如MPLS、IPv4/IPv6、虚拟化云计算等) 往往不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智能网络的实现。
我们认为, 面向应用、重构网络将是数据中心网络发展的方向。这种融合能够有效解决现网中存在的这种互不相容的问题, 让网络可以根据应用进行交换、路由、控制、加速, 从而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提升用户应用体验, 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 (TCO) 。这与迪普科技长期坚持的“应用即网络”的技术理念相契合, 将安全、应用交付等应用层功能与网络深度融合, 让网络天然地满足应用对于安全与效率的需求。
《通信世界》:这种应用和网络融合的思路是否具有行业共识, 现网的应用落地是否存在困难?
周顺林:从我了解的情况来说, 迪普科技对这种融合的思路提出较早, 之前并未有其他厂商跟进这个方向, 然而现在已看到有更多的厂商在模仿我们的产品、方案, 向这种融合方向开发产品。
从提升用户感知的角度来说, 这种融合的设备形态已经逐步被行业网用户所认可, 我们通过融合的操作系统让网络特性与安全和应用交付的特性融合在一起, 使之具有全面的操作系统级的虚拟化能力, 这对很多客户是非常有使用价值的, 可以使他们的网络更简单, 更容易管理。其次, 客户需要网络具有很高的性能, 这在金融、医院等细分行业中已经非常显著, 网络容量以及应用处理速率都要大幅提升, 迪普科技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投入, 我们所开发的独特技术, 包括APP-X基于多核CPU、FBGA以及分布转发技术都大幅提高了网络设备的性能, 在安全方面, 我们将应用特征库、攻击库、病毒库三库合一。通过后面的专家团队对这些库维护, 让安全响应更迅速。
基于设备本身较高的认可度, 我们也已经在一些现网场景中应用了这些设备。对于很多行业客户来说, 其很难马上采用新的设备替换旧有设备, 尤其是对于银行这种客户而言, 宕机时间过长将带来很多连锁反应。我们在网络部署方面为用户构建两套运行系统, 在旧有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并行部署新的网络设备, 充分兼容原有设备, 旧有系统作为备份系统以应对紧急情况。我们的这种解决方案已经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
《通信世界》:多系统运行下的网络运维难度也将大幅提升, 您认为这一问题该如何应对?
周顺林:从数据中心的发展来看, 虚拟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我们所提出的这一架构也充分聚焦在了虚拟化层面, 日前我们所提出的DP x Fabric解决方案架构, 将安全与应用交付能力从网络的边界推广至网络核心, 同时简化网络结构, 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并在此方案架构之上进一步推出了DP x Cloud云数据中心、DP x Campus安全虚拟园区网、DP x Gatet统一互联网出口、DP x WAN智能广域网等技术解决方案, 为广大客户带来“网安融合、一键配置、一网多分、安全到边”的核心价值。
当前网络建设模式开始从分系统建设的传统模式向多系统共享的云网模式转变, DP x Fabric解决方案架构充分考虑了这些需求, 以安全为核心重筑网络, 致力于为更多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 篇11
【关键词】科技场馆;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人才;培养
科普人才联系着普通大众与科学、科技,他们能够促进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是推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培养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目前已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建设我国的科普人才队伍。《中国科协科普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对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科学普及状况却不容乐观,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还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科技场馆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科技场馆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对科普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的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位于广州大学城西部,占地面积45.39万平方米,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学习型社会服务。作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馆,它既是广东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又是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展示、推广以及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广东科学中心拥有非常丰富的展览、实验、培训教育资源,科普人才是充分发挥以上资源的关键,对于场馆的运行和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广东科学中心要做好科普工作,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首先科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科普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利用人才资源的建设和优化,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满足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要求。同时科技场馆科普人才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参观者的科学素质建设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可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广东科学中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至今都还没有形成一支科技馆业务专职队伍,这是严重阻碍科技馆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突出问题。当前广东科学中心缺乏高端科普专人才,现有科普人才职业化、专业化不够,缺少一支开发科技馆展品研制的专业队伍,没能及时更新新产品,这些都成为科技馆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例如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宾到广东科学中心参观或开展讲座、展览等,而真正可以和外籍嘉宾开展沟通交流的工作人员又不多,部分是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无法充分理解某一领域的内容,部分是由于对外语的掌握不够导致无法正常交流,还有一些是因为自身心理素质的问题,如不够自信、紧张等,而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来开展工作。这不仅造成科技馆日常业务工作水平的低下,影响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无法适应科技馆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质量、不断创新的新形势。
3.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
3.1加强场馆建设,保障科普人才的权益,吸引优秀人才
当前是多媒体和信息化时代,科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且新颖性也比较强,广东科学中心担任着科技传播的重任,就要善于扩展科普的疆域,展示当前的新科技和高科技,因此要不断加强场馆的建设,打造自身特色,提高展览效果以此增加科技场馆的人气和影响力。
完善科技馆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作用,保障科普人才的权益。优化科普人才考核方法,将科普人才工作业绩、工作成果、服务公众等内容作为科普人才工作效果的评估依据,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一步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多样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惩及时得当,这样才能提高科普队伍活力。不断创新科普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建立合适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审制度,为科普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优秀科普人才不断加入。
3.2推进与高校、传媒企业等的合作、联合培养科技宣传和传播工作者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高级知识分子,可以成为培养和造就科普人才的重要基地。科技场馆与高校合作,通过创新高校专业学科管理体制,可以构筑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与科普相关的专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科技场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可在高校开通科普选修课程或科普讲座,提高学生对科普的兴趣;目前,广东科学中心已经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展示与展项工程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储备综合型科普人才。
传媒企业拥有较大规模的多媒体设施,传媒工作者拥有较高的写作和传播能力,可以做好科技传播的新闻报道,完成科普工作与社会、市民的互动交流,所以广东科学中心同样需要和媒体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传播专门人才。
3.3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加强培训,提高科普人才综合素质
广东科学中心要避免出现科普人才青黄不接,人才结构失衡等局面,就必须不断优化科普人才的结构,造就高端科普人才和综合性科普人才。我们要加大对科普人才的专项支持力度,用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策划、设计、制作、传播能力较强的科普传媒人才。在条件合适的高校、培训机构或科技媒体机构建设多种类型的科普人才教学和培训基地,不断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以此满足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要求。通过调研针对科普人才的需求和缺乏程度,指导培训人才培养工作的合理布局,在有需要的时候依据人才紧缺程度,解决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
3.4 引导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技传播活动
广东科学中心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志愿者参与科普活动的机制,从大学生中组织科普志愿者参加科技馆的解说工作,以此调动志愿者参与科普宣传的热情。可以说广东科学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广东大学城内建设有十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这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在科技场馆参观人流密集期间,通过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场馆的展览和讲解工作,可以改善科技馆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等不良局面。科普宣传活动既锻炼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挥了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又提高了科技场馆科普宣传的服务质量,加强了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对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了志愿者活动等合作项目,每年都有一大批大学生参与科普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任福君,张义忠.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普研究,2012,01:11-18+66.
[2]陈建霞.建立适应科技馆发展的综合型科普人才队伍[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73.
[3]郑念.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J].科普研究,2009,04:5-15.
购物中心的未来论文 篇12
“未来课堂”,也称智能教室、智慧教室,英语也有多种叫法,如“Future Classroom”,“Intelligence Classroom”,“Smart Classroom”。其字面意思是指“未来的课堂”,它是比传统的黑板粉笔课堂、现代多媒体课堂更先进的学习环境与空间。
从硬件设备上看,未来课堂中,教师用具有互动功能的电子白板上课,学生用能无线上网的移动终端( 如PAD、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上课。教室内座椅是活动的,能灵活布置, 教学器具丰富。
软件方面,需要配备辅助教学的教学管理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等。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登录这些信息平台,学习课程资源、访问海量网络资源,使课堂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准备的PPT。此外,学生课前、课后都可以在教学平台中进行自主的预习、复习,也可利用平台交流工具与教师交流,还可参加网络考试。
未来课堂通常还要配备课堂互动系统,能实现教师端的电子白板和学生终端的各种形式的互动,打破了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因此可以说未来课堂是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打破学习空间限制,构造的一种先进的学习环境与空间。
“未来课堂”是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1]。
“未来课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国际组织NECC (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ference) 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要求正在转型, 与之对应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形态,以及教育服务措施,都应该随之转变[2]。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要适应这些转变,必须构造先进的课堂学习环境作为支持,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进程来看,从传统课堂转变到未来课堂,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在这种趋势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了一间未来课堂教室,可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这间教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未来课堂”环境中教与学的特点
“未来课堂”环境中的教与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学生主导、自主、探究、互动等理念。其特点有:
1教学资源丰富。未来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教与学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教室内,而是通过网络,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学习者所获得的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所给定的资源,而是借助资源信息平台和开放性的网络,可获得丰富资源。 学习者也可以与不同地区的学习者、教师、专家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和交流。也可借助视讯会议技术,实现远程课堂、实际工作、生活场景的接入,课堂中的学习者可以与之进行互动和交流。
2实时互动教学。互动是未来课堂的核心之一,未来课堂的互动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外,还包括人、技术、环境、资源等要素之间的互动[3]。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池感应笔能代替鼠标,直接在白板上操作。利用白板的标注功能,教师能自由地在课件内容上作标注,圈点、书写与注释。课堂互动系统的应用,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检查教学效果等[4]。互动教学,为学习者提供高效的信息获取、交流的空间,提高学习、讨论、协作的效率。
3注重个体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在未来课堂教学平台的支持下,学习者很容易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进行探索和合作学习,改变被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未来课堂更能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2]。
4教与学的活动是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的。未来课堂中的教与学活动在课前、课中、课后是相辅相成、一体化设计的,是注重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反思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于未来课堂的硬件条件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也便于上述模式的实施。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未来课堂中的教与学,突出的是开放性地教学、互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以及一体化教学,这符合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未来课堂的信息化条件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便利。在未来课堂中实施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相比较在传统课堂、现代多媒体课堂等环境下,效果应该是大大提高的,因此可以说未来课堂能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能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3基于未来课堂的“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必备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具体来说有掌握配送中心整体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能对配送中心物品的储存和配送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会使用WMS系统并应用它来管理配送中心的作业,熟练运用配送中心内的设施和设备,为从事配送作业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业班组负责人、部门主管及业务经理等岗位打好基础。
由上述课程目标可以看出,“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利用“未来课堂”进行“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教学,能推动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
3. 1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 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未来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变得可行和现实。下面以“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为例,来探讨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3. 1. 1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教师首先要利用未来课堂中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自己的课程、组织教学内容、编排和链接各知识点、上传教学资源等。 课程中每个教学章节,系统都设计有学习目标、知识准备、任务资讯、任务发布、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拓展提升八个环节。
其中前四个环节是课前环节,通过设计“学习目标”以及课前预习指南,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知识准备”环节,主要是背景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提供文字形式的介绍、微课视频、动画、案例等素材。“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中实际操作环节较多,很适合把实操的规范操作流程和动作,录制成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预习。“任务资讯”是发布完成任务的背景资料,“任务发布”是教师发布本环节的实际需要完成的任务。
“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这三个是课中环节, “任务决策”阶段是学生完成作业,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完成之后,通过上传通道,将学生作业上传至系统。当然任务决策和实施也可以放在课下,利用课下时间完成。那么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学生可以讨论方案,教师可更多的用来个性化指导学生,点评、总结。“任务实施、任务评价” 是技能训练环节,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点评。
“拓展提升”是课后环节。此阶段主要是反思、经验总结和拓展学习。课后反思: 未来课堂配备的PAD可以实录每个学生操作过程,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后反思材料,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刺激他们提高技能。
1课程内容的项目式设计。
本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根据配送中心实际而具体的工作岗位,将教学内容设置成项目的形式,每个教学项目即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每学习一个项目就拥有一个岗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每个项目及子项目都设计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可划分为如下项目,如表1所示。
2各项目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以本课程的项目二( 入库作业) 中的子项目一( 托盘堆码) 为例,根据教学管理平台中的八个环节设计成课前、课中、 课后一体化的教学环节,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在“知识准备”环节,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了很多微课视频。 本课程中包含较多具体计算方法、实际操作,这些都非常适合用微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课前课后可以反复观看和练习。 又如项目二中子项目三( 上架作业) 中地牛的使用、堆高车的使用,都非常适合录制成微课。学生课下看视频,熟悉操作要点和规范,课上有限的时间用来练习操作和教师指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 1. 2学生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自己的账号,登陆网络平台( 长风网) ,课下可以随时查阅平台上教师推送的课程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课前课后都可以在教学平台中进行自主的预习、复习,也可利用平台交流工具与教师交流,也可参加网络考试。
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专题探究性学习,或就某一问题开展在线专题讨论。 遇到疑难问题可利用交流工具跟教师或同学探讨、寻求帮助、 完成作业。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测试对学过的内容进行自练自检等。
学习过程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控制,教学平台能对学习轨迹进行自动记录,都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 1. 3教师进行教学管理
未来课堂的教学平台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如查询学生学习记录、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效等,还可利用题库组织考试、自动生成测验分析报告。通过教学管理,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更及时准确地点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记录及测验成绩可为课程考核提供依据。
3. 2基于“未来课堂”的考核模式改革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课程总成绩可由平时成绩、阶段性考核成绩组成。阶段性考核即各项目相对独立的考核。每个项目的考核都有理论和实践成绩。课程总成绩组成如表3所示。
过程考核方面,教师可在平台“作业”模块给学生布置作业、收集作业、对作业进行评分或写评语,也可以在每个项目中,灵活设计测验,测验模块中可设计多种题型,并自动评分。 长风网上物流教学平台,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轨迹进行自动记录,提供过程性考核成绩的依据。
实操考核方面,教师可以在“现场实操”模块里可以给学生布置现场实际操作的活动。教师可以设置操作的相关要点、要求,以及评分比重。可做到自评、互评、教师评分相结合。设置好的成绩表格,可以利用PAD离线带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打分,实现实训环节的现场实操、现场记录、现场评价,后期进行同步。评价系统也能自动进行分数核算,得出最终成绩,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还可以在管理页面查看相关的成绩分析信息。
另外,教师也利用教学平台中的考核模块,可灵活设计网络考试、在线测试等,灵活设计测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的比例。
4结束语
未来课堂的建成,提升了武职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师教学内容组织的便捷性、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易获得性,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探索了“未来课堂”信息化教学条件背景下,“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实践,希望为同类课程的改革作参考。
摘要:结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未来课堂”的建设与使用实际情况,探讨了在“未来课堂”信息化教学条件背景下,“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实践,希望为同类课程的改革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