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2024-06-08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精选12篇)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篇1

基础会计是经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存在着兴趣不高, 上课积极性不强,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

为了了解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情况, 以便进一步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笔者在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的五个非会计专业进行了两次抽样问卷调查。第一次为摸底调查, 安排在开课前, 针对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习惯等设计了问卷, 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4份;第二次为反馈调查, 安排在考试后, 针对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认可程度等设计了问卷, 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2份。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作为主要依据的同时, 结合实践教学中班级学生课堂表现、实训作业完成情况及笔试成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 兴趣不高, 认为与自身专业无关

在调查中, 表示对会计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仅占39%。而针对这部分同学开放式问题中, 39%的学生表示是因为高自考或升本会考虑选择会计方面专业;68%的学生表示认可会计证书的含金量, 希望考取会计资格证;仅有19%觉得会计课程对于其以后的工作会有帮助。

(二) 学习主动性不强

调查显示, 73%的学生都意识到, 基础会计是一门需要在课下大量练习巩固的专业课程, 但是平均只有24%的学生在课下时间曾复习过会计, 事实上, 课下自习的比例在其它专业课程中也并没有显著提高, 平均仅有29%。

(三) 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教师队伍已经意识到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 所以, 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景模拟、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已经大量引入实践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在反馈调查中也得到体现, 84%的学生喜欢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即使是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涉及到具体业务, 在一段时间后的知识点综合运用中, 依旧错误百出, 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解决的方法及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 根据调查反馈问卷中的数据, 结合教学实践情况和课程考核结果, 认为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 强化会计基础技能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一门基础会计课程, 在课程内容可以拓展点钞与验钞技能, 虽然这对会计理论学习没有什么影响, 但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反馈问卷中对于点钞与验钞技能, 兴趣度达到98%。强化会计书写技能既是课程需要, 又可以解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如开票等书写问题。

(二) 针对专业性质调整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内容不能一成不变, 应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及各专业不同特征调整课程内容。譬如, 物流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对于采购仓储业务要求较高。在原始凭证教学中, 采购部门的单据, 从采购计划表、到采购合同、到采购订单、再到采购合同执行情况表, 仓储部门涉及到的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出入库单, 库存台账及盘点表等一系列单据, 进行展示讲解, 重点介绍多联单据每一联涉及到的部门, 并由学生模拟业务流程。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在业务流程中体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便于学生理解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并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 严格要求与爱的教育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要求中严格程度不同。要求严格的班级, 无论是在课堂表现、实训任务、课后习题以及期末考试中的情况都要远好于要求相对宽松的班级。自习学生的比例, 要求严格的班级达到45%, 而宽松的只有19%。严格要求与爱的教育并不矛盾, 一方面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的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 严格要求则会帮助学生提高约束力。在摸底调查中, 学生希望教师可以严格要求的比例占到了78%, 在反馈调查中, 这个比例增加到了86%。

(四)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 合理应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景模拟、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 应注意对教学效果做进一步的巩固, 保证提高学生懂流程的同时做到技能精。

丰富教学手段, 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将大量的数据、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 形象而又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 如利用投影显示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图文声并茂的方法将业务流程用电子课件或视频演示的形式播放等。但是, 需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 应结合传统板书形式讲解知识要点。

在反馈调查中, 26%的学生表示当课堂运用电子课件的时候愿意记笔记, 即使明确告知PPT不会发放, 这个比例也仅上升到45%。但是运用板书, 则有73%的学生表示会记笔记。如果用多媒体手段如电子课件替代板书, 可能会造成以下几种弊端:由于PPT翻页功能本身的快捷性, 学生记笔记会急于先抄下来, 而忽略了思考过程, 即使教师留足时间也难以避免这种心理;由于电子课件的可拷贝性, 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如果运用传统板书, 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思考和理解, 合理的板书布局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摘要:《基础会计》作为经贸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平台课,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 有利于完善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分析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解决途径。

关键词:基础会计,非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文华, 赵泽敏, 王桂梅, 丁明利.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J].职教论坛, 2011.05

[2]解媚霞.基础会计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探讨[J].财会月刊, 2011.12

[3]兰茜.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 2009 (14)

[4]王如彩, 齐行抗.关于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7.12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篇2

是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基本理论及基用网络和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策略等技能,开展商务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不少具备了一定会计相关知识的电子商务人才在个人创业及管理中崭露头角。

由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交叉性,某些职业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

但这个举措并没有使得一些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理解。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篇3

关键词:中高职 会计 会计实务 衔接

一、引言

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包括文化基础课程的衔接、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衔接,中职的学生毕业时可以通过对口单招和注册等方式进入高职学校,通过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实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不论对于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还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会计实务课程均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在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实务课程地位相当重要,教学课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配备等诸多环节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高职会计专业对应开设课程一般为《中级会计实务》或《财务会计》或者《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等,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开设《财务会计》或《初级会计实务》等,本文简称《会计实务》,针对《会计实务》课程在中高职教学中的有效对接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接策略。

二、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的现状

(一)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有重复,教学计划有相似

会计专业的中、高职两类学校各自分析学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制定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但通过调查和对比分析,两类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了《会计实务》课程,出现了重复,且两类学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是比较接近的,其教学进度也几乎一样,根本并没有体现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上有任何的区别。多数学生不懂相同的知识为什么要重复学习,都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必然会导致中职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实务》的时候,理论知识积累不够,有很多理论不能完全理解,而进入高职后又觉得相同的知识自己已经学过,就产生了懈怠,在学习《会计实务》上有抵触情绪,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对于中、高职学校来说,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2、课程标准不分明,教学内容有重叠

对于《会计实务》课程来说,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各地、各院校都是各自为政,制定了自己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更没有体现出中职和高职区别,这样就使中职和高职在《会计实务》课程衔接上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是《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缺乏衔接。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缺乏有机的衔接,主要是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缺乏对接,导致各教各的、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整合。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中职应注重基础理论和简单的动手实践,高职应在中职的基础上有所拔高,这样即可使知识得以更好的强化,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会计实务》教学目标设计随意。中、高职阶段有各自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差别,从而导致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很多趋同,虽然都突出了技术性和职业性,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并没有凸显各自的培养特点。此外,中职与高职《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和相应的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相结合,缺乏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随意编写,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使得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出现重叠。

(二)中高职衔接不畅的原因

1、国家对中、高职教学缺乏整盘规划

要实现中、高职教学的有效分工和相互配合,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效益,仅靠中职或高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是不可能办到的。目前,我国的中、高职管理体制缺少一个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管理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各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指导方案,对中、高职教育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

2、普高生与对口生用相同的教学计划

现在,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生源种类比较多,有普高注册入学、普高填报入学、对口单招入学和中职注册入学等,而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混合编班,即使是行政班分班了,也基本上采用的是相同或很相似的教学计划。因为,普高生在学生人数中占多数,由于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基本都从普高生角度出发,以零起点设置《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这也是造成中、高职《会计实务》重复教学的重要原因。

三、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素质的差异和未来就业方向的差异,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会计实务》课程,推进中职与高职的会计专业《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的协调与有效衔接。

要实现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实务》课程的协调与有效衔接,首先要明确该课程在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进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四、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的策略

1、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

基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为基准,根据会计证、助理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该课程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

(1)中职会计专业《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与实训活动,掌握会计核算业务的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强化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并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专业品格,为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课程目标1具体内容知识目标1(1)理解会计实务的目标,掌握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

(2)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

(3)掌握财务报告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职业技能目标1(1)能熟练地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会计核算

(2)能根据一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实务报告职业素质养成目标1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1会计从业资格证(2)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课程目标1具体内容专业能力1(1)明确企业会计实务的岗位职责

(2)理解会计实务的相关概念及如何运用

(3)熟练掌握中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

(4)能对各行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并能对经济活动加以控制与监督方法能力1(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2)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3)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社会能力1(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2)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3)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1助理会计师证中、高职学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强调基本技能、特殊业务的掌握,体现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培养。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偏重于对六大会计要素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偏重于对学生处理特殊业务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中、高职学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呈梯形递进的形态,从而实现《会计实务》课程的有效衔接。

2、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材选用的衔接

要加强对中高职教材的统筹,应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相关专家根据《会计实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地设计多个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不同的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学或选修的单元和哪些是中职必学或选修的单元,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编及选用,从而提高教材的开发效率。这不但兼顾了学习内容的顺序性和整合性,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状况,使中、高职《会计实务》一体化教材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材内容的重复或重叠,实现教材选用的有效衔接。

3、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小企业的收银员、出纳员和会计核算员等,其基本能力要求是具有相应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简单基础实务操作能力;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各企业事业单位的出纳、一般会计岗位、成本岗位和报税岗位等,有一定工作经验后还能晋升成为企业的会计主管或会计部门负责人。究其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和《会计实务》课程的特点,根据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中、高职关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思考如下:

技能模块1中职教学内容1高职教学内容会计基本技能模块1会计职业认知、设置会计账户、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等。日常业务核算模块1出纳岗位业务、往来结算业务、简单的财产物资收发存业务、借款业务、资本金业务核算;收入费用;损益结转及利润分配核算等。1存货计划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核算、应付债券的核算、特殊销售的核算、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等。复杂业务核算模块1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资产减值的核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业务核算;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等4、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衔接

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会计工作对技能型人才的特定要求为依据,创新《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切实根据中职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標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

首先,分析学生需求。中高职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有情感需求、能力需求和实践需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力需求是指按照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太容易或太难都会被排斥;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能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才能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中高职学生情感需求和实践需求的强度是不一样的。由于年龄的原因,中职学生的情感需求会比实践需求强烈,而高职学生则相反。

其次,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完整的会计工作过程为着眼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其教学方法主要有: 启发引导法、小组研讨法、网络教学法、实地观摩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和工学结合法等。

5、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成绩考核的衔接

实行以课程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以会计职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双重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的进行全程化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同时,注重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加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建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动手实践等多维度的考核体系,实现课程成绩考核的有效衔接。具体而言,过程考核主要有:考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训等;结果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实践实训考核。期末考试要全面考核《会计实务》课程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重点考核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点;实践考核是以企业财务案例的实践操作考核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在中职学校的《会计实务》课程应该突出实践操作和技能的考核;在高职学校《会计实务》课程应适当加强理论知识的考核,以适应更高层次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祁金祥.小议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课堂教学的“教、学、做”合一——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2]于晓泉.中、高职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实践与研究——以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3(1).

[3]方莉玫.中高职文秘专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建设协调与衔接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4]张晶.对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1).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篇4

(一) 学生方面的问题分析

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会计学》课程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又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 但是在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是考查课, 而不是考试课, 这是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重要因素之一。再者, 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以后不会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 学会计没什么用, 即使这门课学不好, 也不会影响其他后续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这是造成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不重视的另一个原因。

2. 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

在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企业, 什么是公司, 什么是股票和债券, 至于税收等基本知识也知之甚少, 这就给会计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问题, 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储备, 学生就很难理解会计上的会计主体、投资、所有者权益, 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知识点, 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3. 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会计学》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知识比较枯燥, 趣味性不强, 不像其他经济管理类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课程内容难度较小, 而且趣味性很强, 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就能轻易掌握。而《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很实在的技术, 要想真正学明白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需要下一定功夫, 而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按照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去学习会计, 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 教师方面的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学习会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算账、记账和报账, 而是为了能够看懂会计信息, 在此基础上去分析会计信息, 从而作出有用的经济决策。但是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目前的经济管理类通用的《会计学》教材中都是着重讲述如何核算的, 至于如何去理解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 很少涉及。这些教材还是立足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 没有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的预期。另外, 在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 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初次接触会计, 一开始就讲会计循环, 然后再讲会计核算方法,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没有会计核算方法做基础, 根本无法很好地理解会计循环的知识。

2. 教学方法不科学。

《会计学》课程专业性很强, 难度较大, 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差别很大, 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 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其趣味性, 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些教师仅仅就书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 没有联系到身边的具体实例, 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讲述借贷记账原理时, 没有启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是一味的讲授原理, 学生虽然当时理解了, 但是过后很快就会忘记。

3. 课时不足。

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课时不足, 就郑州的高校来说, 基本上都是45个课时左右, 开设在大二的上学期或者下学期, 由于课时不足, 不能把该讲的知识讲完, 也不能把知识讲透, 学生觉得通过这门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自然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一) 针对学生方面的措施

1. 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计学》课程的第一节课应该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会计不仅仅是算账、记账和报账, 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经济预测决策、考核评价等。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更有利于投资成功, 比如进行证券投资时, 你选择购买股票、债券还是基金?如果你购买股票, 你选择哪支股票?你决策的依据是什么?还有等你以后自己创业当老板时, 你是不是会担心你的企业盈亏, 会计是如何核算的?如果你自己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 这个问题是不是会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自己身边成功人士的事迹让学生切切实实看到学习会计确实很重要,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这门课感兴趣, 就会重视这门课, 克服各种困难去学好这门课程。

2. 科学安排授课顺序, 完善学生知识储备。

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储备, 应该在此之前开设相关的经管类的基础课, 比如:管理学, 宏、微观经济学, 经济法、税法等相关课程。学生对会计学课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基本经济管理知识点, 比如:公司、股票、票据、税收、管理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去学习会计就相对容易了。

3.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方面会计知识专业性很强, 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学习会计的思维习惯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必要。作为教师,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针对《会计学》这门课程, 记忆和理解的成分都很大, 但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相关知识点, 不仅要记住相关概念和原理, 更重要的是会在实务中应用, 必须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多动手、勤思考、善总结, 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习题, 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经验, 才能真正掌握。

(二) 针对教师方面的措施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会计的目的侧重于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不仅要讲述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 更要讲述如何阅读和分析会计信息, 应该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加入如何分析会计报表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预期。另一方面, 在讲述顺序上, 应该先讲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然后是会计的七种核算方法, 接下来是会计循环和核算组织程序, 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 这样循序渐进, 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 改进教学方法, 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讲述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应尽可能结合具体事例来讲解。比如在讲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 让其描述自身的资产有哪些?负债有哪些?所有者权益有哪些?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在讲到权责发生制原理时可以学生给手机充话费为例来讲述, 虽然这个月充的话费, 但是以后期间也受益, 就应该由受益的期间来共同分担这些话费。在讲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时, 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会计凭证的样本或者真实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在讲述借贷记账原理时, 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给他们思考、练习的机会。

3. 增加课时, 把内容讲精讲透。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仅仅用一个学期45学时左右的时间, 来学习会计知识,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法达到能够阅读会计信息、应用会计信息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增加课时, 如果增加课时都压缩在一个学期, 学生又不能够很好的消化理解, 鉴于此, 我们应该用一个学年10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来学习会计学知识才能把该讲的知识都讲完, 讲精讲透。X

摘要: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找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建议 篇5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建议

作者:习樱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0期

摘 要:对于技工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能熟练使用某一商业会计软件来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的全过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这已成为我们技工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论述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

关键词:综合性学科 实践性教学 考证辅导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c)-0158-02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已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得到普遍的应用,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对于技工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能熟练使用某一商业会计软件来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的全过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这已成为我们技工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并非如此,不少学校往往是在开设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两门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并美其名曰:会计电算化专业。到头来,学生根本掌握不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要求掌握的技能,不能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最多也只能用计算机打打字,知道会计电算化的一些相关名词。因而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专业的性质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教学手段需要创新。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和会计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教学时有很大难度,必须着力改革、大胆创新。教师应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不少学校的财会电算化教师电脑知识与会计知识相脱节,教会计知识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但教好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所有会计专业的教学人员都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并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会计教学。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应该成为计算机老师的专利,而应该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备的岗位技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去主动地去再学习,力求知识更新。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高等院校去进修,另一方面教师应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去自学,以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成为IT时代的会计教师。学校要重视硬件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会计电算化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建设,应从长远观点出发投入一定的财力购置会计电算化教学所需的软硬件,建立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改进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兼实践的课程,其实践性很强,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有些老师不由自主地沿用了理论教学的思路和习惯,喜欢讲很多的理论知识,误以为给学生讲一些案例,上机操作几下,就算是实践性教学了。结果是学生操作的时间和内容很少,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非常有限。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软件中有许多功能闲置不用,却在用近似手工的方式来使用会计软件,这造成了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所以在教学中应落实实践性教学。那么什么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即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

3.1 确定教学顺序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理论后实践,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先讲理论,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仅难以理解更是难以记忆,老师是完成了教学计划,但学生收获甚微,达不到教学目的。我们常讲“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句话可以换一种表达“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这个顺序其实反映了人脑接受知识的一个过程。如果能够遵循大脑学习知识的规律,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如。因此,先让学生学会操作,再回过头来讲述理论部分,由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已经对一些内容有了直接感受,老师再做归纳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教学顺序已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印证。

3.2 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对于教材的处理可以由以下几种方式结合起来。

目前广东省技工学校所使用的会计软件为“会计电算化通用教学软件”,是以“用友通10.0”为蓝本的软件,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证软件相同。为配合考证的需要,首先要选用该本教材。但这本教材偏重于理论部分,主要用于考证前的培训。书中的附录1是分系统分模块的操作说明,对于每个操作步骤有比较详细的图示和说明,内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助于建立信心,可以做为入门者的最初练习。附录2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业务题,但使用起来有一些缺陷,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比较全面的实验数据,将最常用的功能和模块都设计进来,形成一套系统的练习。教师做好实验报告的设计,学生在每完成一次实验操作之后都会系统地学到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会计课程的实训实操,针对每门主干课程都安排了实操练习。学生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工业会计》、《会计电算化》之后,都有一套完整的业务实操练习。这

些课程学生都经过了一遍手工账务处理,对于手工完成操作的流程有了直观的体会,尤其对于其中的一些计算繁琐又容易出错的环节映像深刻。而这些环节恰恰最能体现电算化的优势,我们让学生在手工处理之后再运用会计软件进行操作处理,让他们自己总结会计软件是如何处理这些重复但有规律的业务的,工作效率是如何提高的。在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和经验后,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最终形成系列化的实践教学

3.3 实施阶段性实训

进行第一阶段的实训——个个击破。会计软件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第一步,先分系统分模块进行实训。账务处理系统是核心模块,其他职能系统必须直接或间接与它发生联系。账务处理系统又是与手工处理最贴近的系统,学生从这里入门,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操作。之后,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会计报表系统等几个常用系统逐个训练,让学生掌握每一个模块的操作特点和要求。

进行第二阶段的实训——贯穿始终。依据一套比较全面的实验数据展开系统实训。从新建账套、设置操作员和权限、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到结账、生成会计报表,进行全过程的操作,将总账系统与应收/应付款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结合起来,各个关键步骤穿插其中,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各个功能模块,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自动转账分录的设置和生成凭证是总账系统的难点,特别是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不同的业务需要选择不同的设置方式,这方面加大训练量。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选择功能模块的能力。

进行第三阶段的实训——举一反三。利用我校各门会计主干课程开展的实训数据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的转换、对比,通过这样一种对比操作,给学生加深映像、增强操作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4 改进考核方式

一般的课程主要依据理论试卷评定学期成绩,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需要。应该调整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平时根据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完成情况酌情打分,适当地给予一些鼓励,期末充分考虑学生的操作能力并结合平时的学习态度给一个综合成绩,使考核结果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考证辅导搞好衔接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是技工学校的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一个体现,为配合在校学生参加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必须同时担起“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前培训任务。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种考前培训可以说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授课方式和授课要求与前面所讲的内容大相径庭。

考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实务操作,成绩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理论考试,包括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文字题。两个部分成绩均合格就可以

获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考前培训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研究考试题型和考试范围。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无论是过去的金蝶软件还是现在的用友软件,实务部分的通过率是相当高的,因为各个题之间没有连续性,题型有规律可循,涉及内容基本包括在考证用教材附录1的五大部分之中,只要经过针对性比较强的训练,加之学生本人能主动积极练习,获得60分是轻而易举的事。绝大多数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都是卡在了理论题上。因为理论题涉及的范围遍布全书,题库量大,考试中电脑随机抽题,几乎没有运气可碰。这些理论知识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将来也会用于工作中,但相当多的考题只是为考试而设,这些题目的设计思路仍是传统的应试模式,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并不能完全体现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但这种模式评分简单,可操作性强,这种考试方式仍将会沿用相当长的时间,这个考试的实际意义恐怕还局限于考试本身,是获得证书的唯一途径。

在培训中,学生们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部分,在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应给他们打气鼓劲,消除惧怕感。比方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没有经常去巩固复习,它们留在脑中的记忆不长久,这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所决定的,并不是我们的脑子不好用,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那些记忆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因此,我们不用惧怕看过之后记不住,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重复。只要在考前强化训练,强化记忆,乘热打铁,成功率是相当高的。另外,通过前一阶段的操作训练,一些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来找到答案,能很大程度地减少记忆量。我们目前的目标就是通过证书的考试,短期集训是一种有效的办法。4 结语

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 篇6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论知识、具有扎实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体系的设置不同,会计学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等课程)、主干课程(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实践课程(如会计模拟实习等课程)。不同类型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有其不同的特点。针对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程教学重兴趣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刚迈入大学后首次接触的专业类课程,对于刚接触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入门有一定难度。如何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教学任务。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法进行教学。例如讲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开厂的情境,启发学生开厂时,资金如何筹集(借入资金,形成负债;投入资金,形成所有者权益),筹集资金以后,可购建厂房、添置设备、购买材料等,形成资产。等式右侧表示资金来源,等式左侧表示资金运用,左右必然相等。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轻松、易于理解的小故事中,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关系顺利掌握。

在财经法规课程中,可以采用口诀法进行教学。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成口诀,朗朗上口,记忆方便快捷。讲到哪些货物实行增值税低税率时,可以编制如下口诀:“基本温饱、精神文明、农业生产、生活能源”。把采用低税率的货物归为四大类别,这样将零散的、容易混淆遗漏的知识点,以口诀的方式归纳到一起,便于学生掌握。

二、主干课程教学重实效

会计学主干课程,是对中、高年级的大学生开设的,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在讲授这类课程时,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可以采用辩论赛形式教学。在讲到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时,引用辩论的方式授课。课前,将“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最适宜的会计核算形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是最适宜的会计核算形式”作为正反两方观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组成辩论队,广泛收集材料,做好辩论准备。课堂上,学生将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交汇在一起,获得掌声无数,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法进行教学。例如讲到资本结构优化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个资本结构优化的项目,要求学生以三种不同的优化方法,每股收益分析法、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公司价值分析法,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课前,教师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个项目组采用一种优化方法,选出一个学生担任“项目经理”。课中,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各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完成项目。教师可以从旁协助,辅导答疑。等各组都完成项目后,由学生互相评价,比较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接着由教师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课后,学生及时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对本次项目教学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总结。通过项目法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三、实践课程教学重能力

会计学实践课程,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开设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实务操作,操作的内容涉及会计基础知识点和会计操作规程的运用。这类课程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讲授这类课程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会计模拟实习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分为四个实施步骤: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自主探索、总结评价。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将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作为操作的范围,介绍模拟企业的概况,提出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其次,教师设计任务。将会计业务流程具体划分为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账、成本核算、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等若干任务。再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巩固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实现知识和操作同步提高。最后,由教师总结和评价,对每项任务的规范性操作注意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使学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为尽快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篇7

1. 教学目标和定位不明确,过度重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于职业学校经贸管理类(以下简称为非会计专业)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应该放在传授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的会计工作规范流程,以及与本专业有关联的会计学常识。而对会计具体的一整套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实操性的岗位工作则作为知识点相应了解。这是因为会计学科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要学好会计除了要学好会计原理、实务知识,还要有相应的财政金融知识和税法知识,说明了会计专业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关联的学科。所以,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应为强调实践性、应用性,而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主要是学会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使他们成为经贸管理工作的“通用型”专业人才。由此看来,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定位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目前,大多职业学校在制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主要从会计学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会计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够,导致过度重视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作为选修课程大多职业学校一般安排大约40课时左右的教学,那么对职业学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则很难完成对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及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过度重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掌握不了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在教学中增强人才的通用性,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需要。

2. 教学互动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互动性差的原因,主要存在于对非会计专业的经贸管理类学生来说,不少学生通常会认为基础会计知识对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不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忽略了会计基础知识对将来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学生认知程度不足,特别是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文化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态度差,没有求知欲望,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如果任课老师又缺少必要的引导,重理论教学、轻案例实践环节,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单调的重复性训练,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使课程教学不能互动,教师上课互动性和趣味性低,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难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些教师也就存在把完成课时量当成教学目的,以致造成教学互动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3. 课时安排不科学,缺少适合教材

对非会计专业的经贸类学生的基础会计学科教学,大多职业学校不太重视,没有花太多的专题时间来进行此方面的课题探讨,在教学中大多数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时量往往安排不足50课时,再加上缺少针对非会计专业的比较适合实用的教材,特别是一些学校如果采用的是与会计专业相同的基础会计教材,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在课时不保点讲不到位,难点讲不透彻,学生难以吸收知识点,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不少职业学校,认为非会计专业学会计,不需设置实践课,这违背了会计学科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如果没有安排实践课时,该课程的完整性必然缺失。纠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与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课时安排较少,重理论无实操,课时设置不科学,再加上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没有针对性,传统教材的通用性,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兼容面过大造成的。

二、职业学校完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探讨

1. 按专业要求确定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

职业学校经贸类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明确定位,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学会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分析会计信息,读懂会计的财务信息,作出会计基本判断和决策的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学组应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认真研究讨论,设计好符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做到有侧重、有重点结合了专业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授课老师做到因教学对象不同而对授课内容有所增减,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目的和要求。

2. 多利用案例教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所学的基础会计知识应能紧紧结合专业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遵循会计学科的特点,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进行案例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比较枯躁的会计学原理的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要讲透外,还要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工作的原理、流程,例如:可在实验室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在讲授填制各种凭证和账簿的知识点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交叉来练习会计业务流程练习,将会计业务流程由枯燥的抽象理论讲授转为直观的业务实操,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好实用的比较直观、可观赏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搞好师生课堂的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合理设置教学课时,重视教材的选择

有了教学定位和培养要求,职业学校还应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的教时安排,课时安排还应结合专业需要和要求,保证有相应的实践课时,遵循会计学科特点,另外很重要的是对非会计专业的教材要进行科学选择,有针对性能结合专业实际需要,有别于传统教材的通用性,应选适用够用能够结合专业实际的教材,或最好通过专门编制的校本教材,这样就能够以合适的教材来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从而真正做到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科学选择,做到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满足解决实际问题,以满足专业需要为最高的目标。合理设置教学课时,重视教材的选择是非会计专业进行基础会计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

职业学校经贸管理类的非会计专业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对今后所从事的经济工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和现实意义的。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的教学应给予必要的重视,应积极探讨适合专业实际需要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增强人才的通用性、实用性,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要求的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摘要: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法等有比较完善的安排,但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则比较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的经贸管理类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会计知识,显然是将来更好适应所从事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应根据非会计专业的特点来开展基础会计教学工作,掌握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以达到在教学中增强人才的通用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2008,(17).

[2]赵晓玲.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1).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篇8

关键词:考试改革,题目设计,素质教育,动手能力

纵观我国高校各专业、各年级的考试, 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 那就是题目的设计偏重于理论内容的考核, 而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长此以往, 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印象。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而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笔者以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考试题目设计的改革为例, 探讨分析如何通过在题目设计过程中增加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题目, 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也是会计学教学中的一门入门课程。《基础会计》课程一直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 突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熟练运用各会计核算方法, 为以后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会计》的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的现状

目前, 各种会计类考试, 包括国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内, 在考试题目设计上基本都是针对与会计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理论方面的考核。主要题型无非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改错、计算分析以及综合题等等。不可否认这样做可以考核学生对于会计相关知识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

1. 重理论, 轻能力的考试题目会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 目标决定方向, 方向决定计划, 计划的落实要有明确的大纲, 大纲的定位需要相应的教材来体现, 教材的内容体现在考试题目里, 因此, 考试题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

我们在设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 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会计学专业培养具备基本成功素质, 即能够系统掌握会计、投资理财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投资理财、审计等相关岗位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 尤其是在中小型制造企业、投资咨询、商贸企业以及金融企业等胜任会计、财务管理、公司及个人投资理财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抢手人才。根据我们的初衷, 将来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技能的应用型工作。因此, 我们除了要开设会计各项技能的专门实训和实验外, 还必须要在考试过程中设计与考查学生动手能力有关题目。

2. 长期设计重理论, 轻能力的考试题目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导向。

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已经提了很多年, 但是从目前落实的实际情况来看, 素质教育的推行并不乐观。究其原因, 不难发现存在这种现实的根源还是导向的问题。由于受到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挥, 致使我国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始终存在一张试卷决定考生命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我国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毋庸直言, 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纯粹就是“应试教育”, 而“应试教育”是以把少数学生从多数学生中选拔出来送入高一级学校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试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什么素质?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搞清楚的理论前提和实践目的。对于前两个问题, 想必大家已经十分清楚了, 我们不在这里探讨, 我们主要针对第三个问题来分析一下。现代西方的教育方式是:重视学生技能,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西方国家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 社会需要的不是理论家, 而是实干家, 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 用人单位看重的更是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就目前来看, 除了要安排专项内容的实验实训外, 还要在考试题目中设计与考查学生动手能力有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 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动手能力”的深刻印象。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导向做支撑, 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

三、《基础会计》课程考试改革的做法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 走向社会后更多地是从事会计的实际工作。而会计的实际工作就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因此, 在《基础会计》课程考试题目的设计中要相应增加这类题目。下面是我们在考题中设计的与此相关的题目 (见表1) 。

表2为本次考试题目的所附业务记账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 (完全按照现实实际会计工作的格式设计) 。

表3为本题的评分标准。

通过以上题目的设计, 将会计工作的流程“证一账一表”充分体现出来, 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而且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效果十分良好。

参考文献

[1].顾世如.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教育研究, 2005 (2)

[2].林颖, 姚夏倩.从加涅的学生素质观看素质教育.心理科学, 2000 (2)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9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 实现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但是目前经过中职教育的会计专业学生, 相当大一部分很难独立从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导致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 其中,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陈旧, 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特征, 不符合会计职业的要求, 是导致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材内容的安排未能考虑学生本身的基础

目前, 中职会计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教材都是在近几年会计制度改革大潮中, 通过融入国际会计准则, 并以会计要素为主线而编写形成的, 内容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无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

1. 教材结构的顺序未体现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过程, 不

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未能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知识数量上安排过多、程度上过深, 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同时又削弱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失调, 因而学生学完会计课程后, 实际操作起来仍显得困难。中职校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自觉性较差, 能力不强, 对学习系统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普遍感到吃力。

3. 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会计的新问题、新动向。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

(二)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是按“学科化”为导向来构建的, 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 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 课程标准偏难。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基本沿袭几十年不变的普通中专课程标准, 未能充分考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在校学习期缩短等客观原因, 造成课程难度相对过大。

2. 课程设置存在陈旧、交叉重复的问题。

在目前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 交叉重复和“短腿”现象同时存在。例如, 教学中有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 重核算、轻监督的倾向;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重点介绍会计核算知识, 对会计监督知识涉及很少;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 《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

3. 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目前各中职校已开始重视课程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的建设, 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验室设备、软件落后, 跟不上会计发展的新要求, 实验室的管理不规范;社会实践方面, 目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机制和关系, 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持久的运行机制, 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

4. 不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的建设。

目前, 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把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 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等为主干课程, 辅之以课程实践和模拟实践。有的虽然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但只是流于形式。思想上的不重视和行为上的忽略,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起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无所适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真、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 基本思路

通过深入到社会、企业的调查研究及认真的讨论, 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即在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以能力为中心,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 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 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 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 具体措施

1. 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依据, 设置课程模块。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以培养会计专业能力为主的专业模块;三是以培养会计方法能力为主的实践和技能模块。 (1) 中职会计专业的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形势教育、就业指导、数学、英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模块。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会计专业应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 开设诸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硬笔书法、艺术欣赏、心理健康等选修课,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之中, 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模块应结合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岗位设置模块 (项目) 课程, 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即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 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具体核算岗位来设置下列岗位 (项目) 模块课程:出纳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收入核算岗位、利税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教师开展以“项目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3) 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和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各专业岗位模块校内模拟实习和集中实践两大部分。各专业岗位模块的模拟实习, 侧重于进行专业能力训练, 使学生真正具有动手能力, 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 形成会计核算各岗位的适应能力。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 均要在校内模拟实习室进行5~10天的模拟实习;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前、寒暑假期间和毕业前进行。主要包括手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社会调查、毕业顶岗实训等实践课程模块,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 更好地胜任会计岗位 (群) 的工作。在实践性环节中, 还应注重学生的珠算、点钞与验钞、记账技术等专业技能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形成。

2. 按专业岗位模块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

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 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的基础上, 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 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同时, 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编订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校本教材。

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专业教师不能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看做是一种空洞的说教, 而应将其看做是会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领会其内涵, 把握其精髓,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会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对新生进行专门培训。 (2) 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必修课, 将其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3) 结合案例教学,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4)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进一步推动和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具备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道德。

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教师,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课程的剖析、进程的拟定、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但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平衡, 个体差异较大, 同时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足, 具有实际经验的实训教师尤其短缺, 教师的这种职业技能局限, 影响到改革的持续发展。因此, 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 同时要培训和引进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2.实践教学设备、手段和方式不能满足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实践性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但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条件的配套性能不足, 主要表现为实验室设施不足、实训基地不够、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影响到改革的效果与质量。因此, 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 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 完善和培植实训室和实训教学基地, 是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雷振华.基于3+1+X+Y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山东商业会计, 2008, (4) .

[2]杨振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9) .

深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10

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 高校各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越来越细, 各门课程均片面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 各自为政, 缺乏整体考虑, 造成重复性知识在多门课程中出现, 而有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却被遗漏。一些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 忽视学生能力的养成, 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答案都是按照传统思维定式得出,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教学内容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尚未建立, 也阻碍了教学内容的系统配合。

2、课程教学方式呆板, 考核方式单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直得到提倡和重视, 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但是, 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 应用的层次停留在初级水平。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研讨式、竞赛式、实践式、学习小组交互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模式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其存在的缺陷, 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频繁使用。

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虽然各大高校都建设并完成了相关会计学的试题库, 避免了不同老师出题难度不一、侧重点不同的问题, 但是单一的试卷测试不仅呆板僵化, 而且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 临时抱佛脚, 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顺利过关。

3、课程教学手段落后, 实验教学比重偏低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基础之上的,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改革和创新, 着力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灵活方便的资源体制呼之欲出。虽然各大高校会计专业都已初步建立了学科专业网站以及网络课程, 但是电子教案更新不及时、视频内容陈旧、学生和老师之间讨论交流和答疑沟通不够, 很多老师和学生不习惯网络交流的方式, 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合理运用, 另一方面, 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建立的学科专业教室, 由于教育观念上的障碍和认识上的发展局限, 影响了实验室的运作机制、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 大多专业教室成为过去专业成果回顾和展示的场所, 没有提供学生动手锻炼的空间。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 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沦, 实践动手能力差, 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欠缺。

二、深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1、全面转变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纵观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落后于快速发展的会计职业, 会计目标的转变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现有绝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的会计教育都将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能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中级会计人才”。这样很容易造成只重技能训练, 忽略素质的培养, 而知识经济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数字环境下会计职业所要求的素质, 对新技术敏感, 自学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强, 很显然, 传统的培养目标是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

2、全方位改革教学设计

教育要重在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 主要着眼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理解, 并运用这些知识,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教学中不应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完全分开, 应该根据需要, 将二者紧密穿插进行, 甚至可以把理论课放在实习室上, 边讲边演示, 以便让学生学习操作, 这样效果更佳。如由单向讲授逐步转向双向讲授, 讲授方式包括教师提问、回答、引导和学生回答、提问等;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但这些尝试还处于形式阶段, 课堂气氛虽然热闹有趣, 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衡量, 是否有效值得考虑, 在这种教学设计中, 缺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无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综合素质为本, 以国家指导方案为依据”的职业教育理念。

在教学上加大改革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设计方法上,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3、全程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当始终围绕培养目标进行, 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 不单纯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 筛选高度概括和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 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岗位要求和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 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 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 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综合性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考虑将已有的专业课进行有机重组, 压缩现有课程中的重复内容, 使之确实反映本专业的基本要求, 经过一定的调整、剔删、补充, 构建新的精炼、高效的课程。

同一门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方向, 应划分多个模块和档次, 以显示课程要求上的弹性。或者,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基本实现, 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 将课程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 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 在指定某个知识模块中, 具体选学哪门课程可由学生自定,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 通过尽可能地多地开设选修课程, 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相对独立性, 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 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该开设课内实验, 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平时各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这一工具管理各项经济业务。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安排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模拟实验、综合演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必要环节。

4、全面推行案例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会计案例,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死学为活学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 首先一定要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必须以会计实践活动为主体, 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针对性, 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案例必须与会计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所选案例中应融入适度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或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达到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较复杂的案例应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课余查资料, 互相研究, 以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课堂上, 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 只有这样, 课堂才能是活跃的,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在实施案例教学时, 应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案例分析准备, 指导他们查阅一系列必要的参考资料, 为课堂案例分析写出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 让学生充当主角, 各抒己见, 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 教师在旁起些指导性作用。最后在广泛讨论之后, 让学生独立写出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 要求学生不要照搬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 要掌握在复杂多变的会计实践环境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内容往往要借助教学手段来表达。因此, 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网络化教学。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 能够随时实现跨学科专业的交流和研讨, 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依靠其多维表现形式, 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知器官, 从而能够增强学习效果, 是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高校通力合作。现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相继推出了网际互借服务, 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会计等各专业课程中来。这样避免了重复开发资源, 并且在借鉴其他高校资源的时候, 自身也可以得到提高。

摘要:课程建设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 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配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深化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 提出了五点思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凤英、刘翠玲: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 2006 (9) .

[2]徐娜儿:浅析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 2008 (3) .

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 篇11

一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重新设计的必要性

(一)高职会计专业新生的特点———会计基础课程重新设计的现实性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生源都是中学毕业生,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基本的商业往来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对会计的相关内容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学生在中学阶段偏重基础课课程学习和应试学习;而在高职阶段,为了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则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的转换。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校差,很难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上述转换。

(二)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会计基础课程重新设计的迫切性

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基础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往往从会计概念入手,再介绍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等内容,章节之间的连续性不强,与会计实务联系不够紧密,不利于高职层次学生理解会计实务中记账的整个流程;而且内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和操作。

二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设计理念

(一)以任务驱动统领课程教学———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的思想统领整个课程教学,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企业真实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课程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在对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与合作企业专家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将合作企业真实的核算资料转化为教学项目和任务。包括三个项目十七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下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配合学生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的需要,设置若干子任务。

(二)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任务以提升专业操作技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完成每一任务的独特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些手段和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加强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的反复训炼,将实际核算操作与办公软件的使用渗透和融合,既方便学生熟悉运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办公软件,又能满足会计工作中对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而且,每个任务根据具体情境还设计有搜集资料、讨论、展示和要点总结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交流沟通、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深入思考等基本职业素养。

三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设计方案

(一)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实际工作岗位的调查,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遵循高职阶段新生的特殊认知规律,兼顾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提升,本文对会计基础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见图1)。

会计基础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项目导向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思想,将课程内容分成三大项目,项目一、项目二和项目三形成了一个递进式的链条;每一项目分成若干任务,而且每个项目的任务都独立地形成一个前后紧密衔接的任务链条,不能随意更换位置。

“项目一:会计入门导引”为“先导项目”,是学生学习会计的先导,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的特色所在。它帮助学生在理解企业的基础上加深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原始凭证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会计及其职能、会计对象等抽象概念,同时也为学习会计核算方法做好了思想和知识上的准备。

“项目二:会计记账方法”为“入门项目”,是会计基础课程的主体内容,它从会计对象的确定出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进行会计记录。上述会计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即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项目一”中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内容。这样,使“项目一”和“项目二”能够进行紧密的衔接,可以说项目一是项目二的基础。

“项目三:会计核算流程”为“主导项目”,是会计实务中账务处理程序真实情境的模拟,是课程教学中接近实务的演练。它以实务中原始凭证为起点,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直至最后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且,这里“填制记账凭证”与“项目二”中的“编制会计分录”对应,“登记会计账簿”与“项目二”中的“登记丁字账户”相对应。从这个角度讲,项目二是项目三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

1教学手段设计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要求,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通过网络课件,实现个性化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对于需要以教学片的方式展示真实场景(比如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流程和环境)、需要以图表的方式展示业务流程(比如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于需要根据具体授课情形灵活补充的内容,使用黑板板书。

(2)网络教学软件与书面讲义相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书面讲义查找资料完成基本的模拟操作;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在课下选择网络教学软件中某一部分的实训项目完成操作并直接核对答案,提升操作能力。

(3)网络沟通与面对面交流相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完成每一个任务提供丰富的资料;利用QQ、MSN等交流工具展开师生互动交流;要求学生建立公共邮箱,把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成果转换成word文档或Excel文档(职业基本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同时提升)发到公共邮箱,方便小组之间互评,以及小组之间的学习和沟通。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加鼓励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这不仅使学生技能得以提升,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endprint

2教学方法设计

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转变为教师讲解与学生模拟训练相结合的互动模式。本课程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以项目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导或统领方法,这在本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整体设计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同时,针对每个任务的具体情形又辅以分组展示与分组讨论和辩论教学法、基于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法、课内竞赛激励法等方法。

(1)项目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三个项目下的十七个任务的设计,尽可能地模仿会计实务操作,并通过分组的办法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每个任务下,根据课程内容再细分若干个子任务(或称作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子任务逐步完成各项任务。

(2)分组展示与分组讨论和辩论教学法。该方法是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完成的工作成果,并在课堂上就完成任务、完成项目的工作过程、结果展开讨论与辩论。例如,在本课程“项目二”的“任务一:确定会计对象”中,教师要求学生以面食企业为背景分组设计企业经济业务,并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就企业经济业务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锻炼学生讲解、交流、协作等多方面能力。

(3)基于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特定的职业情境,将课程内容置于会计岗位真实的情境中,并采用虚拟角色设定法,让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环境中“扮演角色”。例如,在本课程“项目一”的“任务三:辨识原始凭证”中,教师要求学生扮演收款方、付款方、收款方的开户银行、付款方的开户银行等角色,模拟操作转账支票、汇兑等结算方式的流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各种结算方式;在本课程“项目三”中,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别担任会计(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装订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出纳(审核记账凭证)、记账(登记总账)、会计主管(编制试算平衡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四人轮岗,分别做上述四个岗位的工作。

(4)课内竞赛激励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和规定竞赛办法,要求学生分组或个人参与竞赛,并对优胜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例如,在本课程“项目二”的“任务三:设置会计账户”中,要求学生按照所坐座位或其他事先确定的顺序,依次说出常见账户名称及其所属类别(按照会计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注意不能重复,也不准看相关资料;对于在10秒钟之内不能说出或说出错误内容的同学,给予表演一个小节目或者倒扣本任务分数(1分)的惩罚,具体惩罚方式由全体同学事先确定。找到其他组的错误并能正确讲解的,将错误的一组扣分加到正确的一组,如仅找出错误不加不减,错误的扣分;如果找出错误却说错了同样扣分。

按照前述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后,本课程考核也是贯穿在整个学期中对每个任务进行过程考核,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期末一次考试的做法。同时,每个任务的考核方式也不同,可以包括文章撰写、任务讨论和成果展示、测验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高远.改进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24.

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篇12

一、对应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岗位的课程

对应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岗位的课程应包括:《会计基础与实务》、《行业会计》、《会计核算手工实训》、《会计核算电算化》、《成本核算实务》、《成本核算实训》等课程。《会计基础与实务》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发生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规范核算的岗位能力;《行业会计》主要培养学生进一步对诸如商业、工业、服务业等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岗位能力;《会计核算手工实训》以商业企业经济业务为例,培养学生手工完成制作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的职业技能;《会计核算电算化》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财务软件,完成对企业的记账凭证制作、各种账簿登记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岗位能力;《成本核算实务》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成本核算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工业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的岗位能力;《成本核算实训》以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为例,培养学生完成原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的归集分配并编制成本报表等的职业技能。

二、对应处理涉税事项工作岗位的课程

对应处理涉税事项工作岗位的课程应包括:《纳税基础与申报》、《税务筹划》、《纳税申报软件实训》等课程。《纳税基础与申报》培养学生能正确计算各税种的应纳税款并完成纳税申报的岗位能力;《税务筹划》培养学生在合法的前提下对企业各税种进行简单的纳税筹划的岗位能力;《纳税申报软件实训》分别以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为例,培养学生运用网上模拟报税软件完成纳税申报的职业技能。

三、对应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课程

对应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课程应包括:《出纳实务》、《财务管理与分析》、《财务管理实训》等课程。《出纳实务》培养学生对各种款项的收支进行管理的岗位能力,包括点钞、验钞、资金清查、结算方式的应用和各种票据的管理;《财务管理与分析》培养学生能正确选择资金筹集方式和参与投资项目的决策并管理好企业各种资产的岗位能力;《财务管理实训》以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为例,培养学生完成投资可行性分析并制定资金筹集计划、撰写投资报告等职业技能。

四、对应基本审计工作岗位的课程

对应基本审计工作岗位的课程应包括:《审计基础与实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审计软件实训》等课程。《审计基础与实务》培养学生运用审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完成对企业基本的账、证、表进行单项审计的岗位能力;《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培养学生进行内部监督和对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具体业务进行综合审计的岗位能力;《审计软件实训》以企业财务资料为例,培养学生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审计的职业技能。

五、以《纳税基础与申报》为例的教学设计

完成课程的设置仅仅是良好的开始,如何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使其与会计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也是关键因素。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各门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然后根据各岗位创立对应的训练项目及其训练手段,最后由学生完成岗位能力训练项目。本文以《纳税基础与申报》为例进行基于岗位能力的教学设计(见下表),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可参照进行。

上一篇:联合判决论文下一篇:脑梗死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