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篆刻精品教案

2024-08-10

印章的篆刻精品教案(共5篇)

印章的篆刻精品教案 篇1

姓名:卿甫竹

班 级:2010级美教1班 学 号:20104106013 指导教师:蓝学会

【教学目标】

1.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掌握篆刻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2.了解和基本掌握篆刻的基本方法

一、篆刻艺术的含义

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二、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依据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

战国时期。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玺文分朱文和白文两种,其特征是:朱文玺边栏宽阔,白文玺有界格。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各种异形。

古玺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反映了社会实用生活习俗和朴素的审美价值观。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3枚类似的实物, 据此有人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

前三方只有图案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小篆相近,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这种表现形式是后世闲章印的先导。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更明确约定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社会动荡,战乱不已,文武官员常调动,封拜频繁,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印坯上临时刻凿,印文不加修饰,便为急就章。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对后世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书公文、记帐目、写书信等。在简牍的递寄往来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止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的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 的特殊效果,不刻意地表现了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纸张普遍应用,开始使用朱砂调制成印泥,封泥之法废止。因此,用新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时代官印,印面增大。各兄弟民族也效法汉字书法用于官印,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但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却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称为金石书画。

此外,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宣和印史》、《集古印格》、《啸堂集古录》等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为历代后人所效法。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艺术性。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普遍重视的印章范体。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合作探究】

三、篆刻的基本方法

画印法——方法是将熟宣蒙在印谱之上,用毛笔进行描摹。(如果印太小,也可以用印章的复印放大稿来代替,描摹时注意指导学生中锋运笔。)朱文印要注意线条的均匀、挺拔等特点;白文印不用双勾填空,可以用粗线一笔而成,但要讲究运笔的变化。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对范印中篆字的章法(比例、粗细、间距、方圆、转折、头尾、边栏、印角这八个方面)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以将印文采用水印法或反写法上石,进行临刻了。通过画印,将领悟到的知识运用到运刀的变化上,丰富了

刀法的表现力,再通过临作与原作的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画印练习。

【作业布置】

四、从网上搜集名人的印章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印章的篆刻精品教案 篇2

“印文化”,意指为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涵盖“印章”“篆刻”“印学”的一门艺术。“印文化”一词虽为后起,在概念的界定上却涉及面极广,可包括以“印章”“篆刻”“印学”为中心,并由此进行衍生,进而发展出与之相关的诸多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现象。

以历史的角度而言,印文化的发展亦随着历史的脉络进行流变。宋元时期,文人篆刻兴起,印文化由此从印章发展至篆刻。先秦至唐代,印章的尚且属于匠人的制作层面,实用性质强,但是又略显匠气,其核心作用并不在于印章本身而在于其承载的客体意义。到了宋元至清末,随着文人士大夫介入,印章亦从制作转变为创作,此时印章的核心作用也转变为印章本身以及创作者这一主体意义,印学的概念就此形成。

这也可谓是一个由普罗功用向艺术创作及审美自觉的转变。

而如果要从印文化本身的发展史角度来看,那么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的萌芽发展,“汉、唐”的成熟稳定,“宋、元”的另辟蹊径,以及“明、清”的百花齐放。

二、印文化的历史流变

(一)先秦

印文化的开端即为印章的起源,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从新时期时代布满纹饰以对陶器进行拍打以留下印痕的陶拍,再到盛于战国、变化丰富、种类繁多的古玺,印章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印面边框和文字体系的大体成型。

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陶拍还是玺印,印章在萌芽的最初,都可谓源自于实用功能。这一点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玺印为人际往来的凭证,曾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其他多项领域中,有最为常见的封泥、佩带、瓦当,也有较为繁复的殉葬、烙马、烙漆等,均有涉及。而古玺更是又分为官玺、私玺、吉语和肖形。到了秦灭六国后,则对印章的印材选择、形制规范、功能作用做出了更为细致、严格的规定,如,唯有皇帝之印可称之为“玺”,印材可用玉。除此之外,治下属臣和庶民之印则一律称之为“印”,印材范围亦只可用金、银、铜等。

也正是因为如此等级分明的规定,印章逐渐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和符号,并由此衍生出官印、私印、图像印这三种大类别。

(二)汉、唐

两汉以及唐代,这一阶段是印章发展走向成熟稳定的时期,汉印在印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且也历来为篆刻家所重,其中,“缪篆”是主体,占了绝大多数。“缪篆”的出现,让印章在形体上呈现出平方匀整、笔势上转化为屈趣缠绕之感。清代谢景卿在《汉印分韵》中曾序曰:“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汉时有六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缪篆固别有一体,屈曲填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其损益、变化具有措意,不可磨灭,章法配合浑穆天成,不可思议。嗜古之士宝焉。”

李一氓则在《齐燕铭印谱叙》里说道:“中国治印这门学问,虽然大家都称颂秦汉,然秦汉治印的名家是谁?谁也不知道。那时亦无‘印普’。无非是这东西传世多了,好事之徒把它们收集在一起,推波助澜,因为字形的选定,排列的方法显出秦汉印的风格,这才给后来治印的篆刻家以极大的影响”。

到了唐代,官印的印面范围逐渐变大,在字体上倾向于笔画盘旋曲折、重重叠合的篆书,这种程式化的叠篆的盛行,使得印章趋于平庸化且板滞。

(三)宋、元

在宋代,官印与私印的发展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就艺术层面而言,官印板滞衰退,而私印则不然。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宋代的私印,在继承了汉印传统的同时,首次在局面上出现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印章更是随即广泛运用于收藏与鉴赏,这一局面的产生,为印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独特生机,开创了一条新的艺术路途,显示出了多元化和整体上升的发展趋势。

有鉴于此,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曾说道:“由实用的印章逐步变成美术作品,那是唐以后的事。再进一步而成为一种专门学术,即印学,亦称篆刻学,更是近七、八百年的事”。

且沙孟海先生认为:“印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米芾”。称米芾为第一辈的印学家。也就是说,文人篆刻与印学研究这两个概念能在印文化史上留名,是自宋代米芾而始的。

发展至元代,元有赵孟顺、吾丘衍、王冕等。其中吾丘衍著有《学古编》,该书的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最早的系统性的有关印学概念的理论指导书籍,也正是这个原因,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认定,赵孟頫和吾丘衍“可定为第二辈印学家”。而紧随其后的“第三辈印学家”是王冕,他首创花乳石为治印材料,扩大了印材范围,方便了篆刻的创作和印学的发展。

(四)明、清

篆刻发展至明、清,在章法上经历了一个从临摹汉印到多式化共进,又从多式化共进到个性化延伸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印人辈出,印谱大量出现,印学理论终被确立,印学与书画艺术交汇溶合,以及深入研究的学者四方云集,都为印文化的日益盛行奠定了坚实的历程基础。在印文化群星璀璨的明、清时期,明有何震、文彭、朱简、苏宣、汪关等。清有邓石如、丁敬、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其中,文彭、何震属于第四辈印学家,在印学史上影响深远。且明、清时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众多的篆刻家与印学家中,大多数都勤于辑录、编印、刊行印谱,最终均有自身的印论或印史研究留存于世。

这一阶段,印文化可谓如日方升。

由此,方去疾在《明清篆刻流派简述》《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亦云:“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自明代中叶到晚清这五百年的时间里,涌现了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世传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以程邃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的邓派,还有泅水派、莆田派、扬州派、如皋派、云间派等”。可谓,流派纷呈,能人辈出。

参考文献

[1]陈道义.近百年来印学研究之辩证发展[J].书法研究,2006(4).

[2]黄悼.古代印论研究方法札记[J].文史杂志,1992(4).

[3]沙孟海.印学史[M].西汾印社出版社,2006.

[4]林乾良.孙品.世界印文化概说[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5]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M].西怜印社出版社,2005.

李岚清篆刻的幽默印章 篇3

“乐圣贝多芬”

李岚清曾戏称自己是“为外国音乐家篆印第一人”。在谈到李叔同先生非常推崇贝多芬并称其为“乐圣”时,李岚清不无幽默地说:“李叔同先生的篆刻艺术那么高超,为什么不给他欣赏的‘乐圣’授印为证呢?现在,李叔同先生未进行的工作就由我斗胆代劳吧!”于是一枚“乐圣贝多芬”印章展示在了人们面前。

他又说,既然贝多芬被称为“乐圣”,莫扎特似可称为“乐仙”,于是他又篆刻了“乐仙”和“莫扎特”两方印。“乐仙”和“莫扎特”这两枚印章充分展示了李岚清的才情和创意,他把“乐”字刻成一个乐谱架子的形状,把“仙”字巧妙地刻成了五线谱,“莫扎特”三个字则由音符和琴键构成。小小一枚印章,蕴涵之丰富、构思之精巧让人们不得不为这个曾为教育、为国事奋斗了大半生的老人心生敬意。

“招工未果”

李岚清同志的夫人是浙江绍兴人。每次回绍兴老家,李夫人总要陪同岚清同志去绍兴的街道上散散步。有一次,李岚清同志不顾随行人员的劝阻,走进了一家小吃店。小店门口贴的一张招工(招卫生清洁工一名)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笑着问店主:“老板娘,你看我行吗?”老板娘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眼前的老先生,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老先生,我们雇不起您!”小店内外的人“哄”的一声笑了。李岚清同志解释道:“老板娘对我这样的老人回话很得体的原因,不是嫌我老了,而是出于绍兴人特有的礼貌。”逛店归来,李岚清同志乘兴刻下了“招工未果”这枚印章。

“古城之幽默”

2007年7月28日,李岚清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古城。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2元店”。李岚清挑了几件,还对随行人员说:“你们尽管挑,最后我来付钱。”这时,外面有群众认出了李岚清,就对老板娘说:“你认识他是谁吗?”老板娘摇摇头。“他是原来的副总理啊。”“是哪个公司的总经理?”老板娘问。“是国家的副总理!”老板娘似乎恍然大悟:“哦,国家也有总经理呀。”大家哄堂大笑。一位群众说:“真没想到,副总理也到2元店购物呀。”“副总理退休了,钱挣得少了,也得省着点花呀!”另一位群众风趣地回答,又是一片笑声。回到住地后,李岚清拿起刀和印石,刻了一方“古城之幽默”印章作为纪念。

“竞选失败”

有一方“竞选失败”印很逗。李岚清退休以后,家里召开“家务会议”,选举“家务总裁”。一家8口人,他终以7票之差落选。他孙女说,如果让爷爷当选,我们家恐怕连饭也吃不上,全家只能吃石头了。孙女的奶奶作为新当选的“家务总裁”对李岚清说,以后家里的事情,你没有发言权。所以李岚清就只好刻了一方“竞选失败”的印章来自我安慰了。

“珍惜晚晴”印章则见证了作者与夫人章素贞的伉俪情深,作者还配诗一首:“老伴是总管,家务不操劳;此权我不要,甘愿被领导;偶尔露一手,煎饼作佳肴;教孙学书法……”

值得一提的是,李岚清同志退休后开始自学篆刻时已是71岁高龄,李夫人一开始并不同意他发展这种费脑子费眼神的爱好,希望他的退休生活更轻松些。李岚清于是想了两全之策,借助放大镜缓解眼睛的疲劳,同时不忘在掌握技巧后为夫人先奉上一枚精心刻制的作品,未料到这枚印章还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从此夫人不再“禁刻”,李岚清的这一爱好终于得以自由发展,也才有了上面这些幽默风趣之作。

中班艺术教案-蔬菜印章画 篇4

因本班大部分孩子家离幼儿园有点远,都是寄宿在学校,年龄还都小,每天吃学校食堂的饭,造成了孩子们的偏食、不爱吃蔬菜的不良习惯,所以打算上《蔬菜印章画》这一课,通过运用们家中最常见的一些蔬菜印画,来让孩子们从另一方面去喜欢上蔬菜、多吃蔬菜。【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和印一印,大胆尝试用蔬菜截面进行印画。

2、让幼儿充分体验蔬菜印画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胆子小的幼儿大胆作画;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只在纸张上印画。【活动准备】

1、胡萝卜、土豆、芹菜等蔬菜切成各种形状,水粉颜料、纸张、抹布若干。

2、教师范画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通过看教师范画知道秋天许多树上的叶子变黄了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小画廊,眼前出现一幅画《大树》

教师提问:你们看,这棵树是夏天的树还是秋天的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棵树是秋天的树,因为它身上有黄色的叶子。)小结:对了,秋天的大树叶子都变黄了,果子都成熟了。基本环节:

1、通过看看猜猜知道蔬菜也可以用来画画

师:你们知道吗?这幅画王老师没有用笔画,而是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教师出示所用蔬菜(这就是用到的材料,它们都是蔬菜。

重点提问:请你们来猜一猜,把这些蔬菜分别变成了秋天大树的哪个部分?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观察蔬菜的形状与画进行比较。

(这里的叶子是用土豆画出来的等)教师将蔬菜反过来看蔬菜截面。

2、幼儿自由印画

师:大家觉得神奇吗?你们也可以做到!让们一起用各种蔬菜来印画秋天的大树。教师介绍材料:

蔬菜印章材料:黄瓜,土豆,芹菜,胡萝卜,藕等。其他材料:水粉颜料、纸张、抹布。

将材料分别发给每组的小朋友时的温馨提示:

⑴、每个桌子上都有一块抹布,这块抹布是用来做什么的?(擦手)

⑵、摸过蔬菜的手不要去碰自己和好朋友的脸或衣服,因为会把颜料留在漂亮的衣服上,所以摸过蔬菜的手不要碰自己和好朋友的脸或衣服。

⑶、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宝宝,选择你喜欢的颜色,在海绵里轻轻压一压,然后按到纸上压一压,然后将蔬菜宝宝慢慢地移开就印成功了!

幼儿自由印画,教师巡回指导。结束环节:

将所有小朋友的画都展示一遍,并让幼儿自己来解说。延伸环节: 可以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着用水果也来做做印章画。【教学反思】

整个画的过程孩子们完成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掌握印章画的基本步骤,可以很好的配合老师,而且还发挥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唯一有几点美中不足的地方是:

1、一个印章用一个颜料印过画后,在同一个印章沾其他颜色,这样就造成了变色的画,影响了视觉效果。

印章的篆刻精品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大胆选择色彩学习印章印画,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2.初步学习互相欣赏作品,并试着用语言描述泡泡。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画有小鱼的背景图,每组一张。

2.收集若干大小不一的瓶盖等作印章,颜料若干盘,抹布。

3.《小鱼游》音乐,录音机。

4.《小鱼吐泡泡》课件。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幼儿随《小鱼游》音乐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2.出示《小鱼吐泡泡》课件,激发幼儿印泡泡的兴趣。

(1)师:小鱼宝宝们真可爱,一边游水还会涂吐泡泡呢!小鱼吐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啊?它们是怎样吐泡泡的啊?

(2)出示画好的小鱼图:

师:图上的这些小鱼也会吐泡泡,可是它们的泡泡在哪儿呢?我们来帮助它们吧!

(3)鼓励幼儿尝试选用大大小小的圆形材料印泡泡。

3.教师示范,明确注意事项

(1)教师示范用瓶盖印泡泡的方法。

(2)教师明确印画的要求,提出注意事项。

4.幼儿印画

(1)幼儿随着《小鱼游》音乐自由地选择瓶盖与颜料印。

(2)提示幼儿在印的过程中注意瓶盖每次只能蘸一种颜色,不需要该颜色时用抹布擦去。

5.互相欣赏并展览幼儿作品同伴间互相欣赏泡泡的大小与颜色,分享集体创作的快乐。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上一篇:小学生消防安全征文下一篇:药品购销员初级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