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专业课程

2024-07-21

统计专业课程(共12篇)

统计专业课程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统计方法在金融、管理、证券、营销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 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 都越来越依赖于运用统计方法和进行数量分析。国家教育部将《统计学原理》课程列为高等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 目的是使得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 统计学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 应该强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但从目前情况看, 许多学校在统计教育上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 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目前的统计学原理教学目标, 仍然强调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内容局限在概念、原理、公式推导以及数据计算等方面, 不能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相结合, 致使学生把统计学视同数学, 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大学的学生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 很少接触社会, 因此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且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 更不知该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感觉统计学没什么用处。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 使得学生们厌学统计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 这种统计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无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 教学手段不断提高, 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 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改进不多, 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讲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填鸭式”的单一灌输,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课堂气氛不活跃,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而且也使得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 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 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

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 统计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笔试内容, 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题型, 这些题目大多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和简单的公式计算。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 应付考试, “上课时抄笔记 (或考前复印别人笔记) 、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 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

统计实践教学就是在课堂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 利用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 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训练学生, 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

(一) 统计调查实践教学。

统计调查是得到统计数据的实践性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了解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怎样确定调查目的;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调查项目, 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表;什么是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如何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然后,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方案, 可以自行选题, 或者老师命题学生选择, 内容一般与学生有关, 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 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方案设计、大学生生活费用收支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图书馆利用状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学生每周上网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等, 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在老师的指导下, 反复修改、补充, 即可成为一份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完毕后, 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学生中开展调查, 由学生自行印制和发放问卷, 调查信息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同学们必须面对不同的被调查者, 如何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与配合, 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诚恳的态度和一定的调研技巧, 更需要遇事不气馁的勇气和灵活的工作方法。通过实践, 学生的调查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 推断统计实践教学。

推断统计就是在搜集、整理样本数据的基础上, 对有关总体作出推断, 主要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方法。对学生来说,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单纯地背公式、计算数据没有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可以结合实践调查数据进行讲解, 比如学习参数估计一章时, 可以利用前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取得的样本数据, 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价格和每月话费支出总额进行区间估计, 估计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拥有率、某种品牌的手机所占比重、短信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等等。学习假设检验时,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大家相关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调查, 比如, 判断某种罐装饮料的容量或某种洗涤剂的重量是否与标注相符, 某品牌手机的待机时间是否达到标准等, 可以进行实地调查, 利用小样本进行抽样推断。这样做, 可以将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实施与推断统计等一系列工作紧密衔接起来, 各知识点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 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

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 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适用于统计教学的计算机软件有SAS、SPSS、EXCEL等, 前两种属于专业统计软件, 需要使用者熟悉它们的语言, 并进行专门的培训, 这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太适合。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 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 但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 便于掌握。EX-CEL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 它的统计功能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如进行统计分组, 编制变量数列, 求平均数、标准差, 绘制统计图表, 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为时间数列配合趋势方程等。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 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 使实践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率。

比如, 在学习相关与回归分析时, 可以利用统计年鉴提供的某几个省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并分析其实际意义。如果用手工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 工作量非常大, 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 是很难做好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回归分析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怎样与实际问题结合使用, 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统计软件的使用, 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 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 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开展实践教学应注意的环节

(一) 合理制订教学计划, 整合教学内容。

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 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少, 要同时完成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 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 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 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 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 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 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打破各章节的限制, 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 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等, 因此, 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通各种理论和方法, 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教师具备使用多媒体和统计软件的能力, 真正把计算机作为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实际,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 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 改革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最终成绩一般包括四部分, 即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上机成绩、笔试成绩。其中, 各章的课后作业及平时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是对学生设计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工作和撰写调查报告的考核;上机成绩是考核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根据上机实验报告给出成绩, 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 给每个学生当场打分。期末, 利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主要是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改革, 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考核, 能够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判, 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清楚的了解,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总之, 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统计知识,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 实践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春玲, 刘焕龙.统计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J].统计教育, 2007.4.

[2]方敏.运用教学策略提高统计学教学效率[J].统计教育, 2007.3.

[3]张晓庆.统计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0.

统计专业课程 篇2

短暂的实习转眼而过,回顾实习生活,在实习过程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总的老说,收获是最多的。每个实习生,都不同程度的成熟了,懂事了,也更进一步的了解社会了。

在这段实习期里,我实习部门是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刚进入统计局,一位领导便给我们进行了岗前培训。其中,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职业素养。说实话,这是第一次有领导给我们上这种职业方面的专题培训课。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认识到,无论何地的何单位,一位员工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其表现在:

(一)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社会是不容许一个工作起来毫无时间观念的人。无论什么理由,都绝不允许迟到,早退。

(二)严格遵守单位的工作制度。例如,电访室内不能接打电话,不能将零食饮料带进去,更不能乱扔垃圾。

(三)遵守统计局给我们的请假制度。若有事需要请假,必须向督导说明情况,征得同意后,方可请假。并且,实习期间,请假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四)认真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分配任务。不能拈轻怕重。把心里的不愿意或者不想,转换成我喜欢或者我愿意。这样,不仅心情舒畅,还能高效的完成任务。作为大学生实习,也通过这次实习体会所得。除了要做到领导强调的职业素养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的工作只有电访和面访两种。虽说是两类工作,但是性质是一样的。首先要取得别人对我们的信任,然后才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交流。而这个交流过程也是艰难的。就拿电访来说,在最开始访问的时候,被访问者可能还好态度的回答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几分钟后,别人不耐烦了。可能会抱怨几句,然后把后面的题回答完;可能会骂上几句难听的话,然后挂掉电话。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会再打过去,希望对方配合,能把这份调查做完。有的被访者会继续接受访问,但有的被访者甚至连电话都不会再接了。这种拒绝是时时都可能会发生的事,维持我们撑下来的,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2)要勤劳,任劳任怨。做访问时一个单调枯燥的工作,每天每时每刻的运作模式都一样。做久了,不免会疲乏,甚至产生懒惰情绪。假若真是这样,怎么可能好好工作呢?除此之外,我还得服从上级的一切安排。无论让我们做什么,都要欣然接受。(3)要虚心学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肯定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有不懂的,就要向督导或者其他工作伙伴请教。当别人教我们怎么做时,我们也应虚心接受。同时,也不要怕犯错误。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第一次做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其实不仅实习如此,做任何事都应这样。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更透彻的明白了,作为一名统计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如果在统计工作中夹杂私心,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去迎合某些人的私欲要求。那么,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就在所难免,也就背离了实事求是,不出假数这一最基本的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统计学

按照“知识、能力、应用”三维立体化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培养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分支和各个环节。从教学整体优化来看,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实践环节、专业实习等诸多环节。因此,教学整体优化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从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实现路径方面进行研究。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整体优化

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与优化是整个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整体优化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既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模块,又关系到怎样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等。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与优化应按下列原则来进行:

1.必须按照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进行清晰定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数学扎实基础、统计学理论基础、统计学五大方法应用、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等方法的知识;应以夯实基础,注重实践性,增强应用性为目标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2.必须以统计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主干学科规定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

3.必须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课程体系结构、实践能力结构应从全局上进行整体优化设计,首先要坚持宽基础。其次应坚持多出口。最后,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4.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种知识、课程、软件等进行合理筛选,保证核心课程和重要软件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去。

5.必须将其当成一个整体和一个系统来考虑。统计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设计,应注意知识模块、知识架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共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分割的一些知识点。

6.必须突出一些统计学的重点方法课程,同时兼顾其他交叉应用的原则。

按照以上原则,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是数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人文素质基础,经济管理,统计应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等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整体化体系。

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具体方法路径

1.合理划分课程模块。应按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需要来搭配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形成有效、合理、够用的知识体系,达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以及相应的实践课时数、实验课时数等。应在要求总学分、总学时的前提下,根据各课程模块中课程的内容重要性,难度系数,内容多少等,本着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性、增强应用性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不短调整,紧跟时代发展,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的需要,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方案。

3.打造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①基础课程模块应坚持基础扎实的理念。其中数学类课程应重点建设好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等基本课程,同时还可以排最优秀的老师开设此课,英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教学应在前两年开设公共英语课,后两年结合专业课开设,比如采用英语课本或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等。政治理论类课程应重点提升学生的道德、信用、世界观、法律意识和做人的原则等课程,体育课程应提倡野蛮其体魄,优化生理机能,快乐发展特长等元素。②人文类课程模块应本着加强文明素质、文化熏陶,提升写作和说话能力,扩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全面开发大脑的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来构建课程体系。③经管等应用结合科目应考虑统计学专业所需要的经管、金融、会计、精算、风险管理等知识,重点打算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并能结合统计学专业知识开设就更好,让学生能体会到统计学的广泛的用处,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4.统计学方法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关键模块,应重点开设五大统计方法,并兼顾其他,重点开设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调查与分析、试验设计、预测与决策,同时,可将非参数统计、精算学、风险管理、统计质量管理、生物医学统计等列入专业选修课之中,供学生选学。

5.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是统计学专业应用统计方法的关键基础,应重点开好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方面的课程。

6.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根本,合理安排和组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统计软件编程、软件综合应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7.课程体系不是固定不变,要建立动态跟踪和反馈机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优秀做法,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好坏关系到是学生学到的本领,也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未来的就业、考研和出国等。

参考文献:

[1]苏理云,叶志勇,李姣军.案例教学在统计学专业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31-132.

[2]苏理云,叶志勇,李凤兰.案例驱动和课题带动的统计学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0,90(6):121.

[3]苏理云,叶志勇,刘仁彬,高红霞,胡爱平.随机积分案例教学——以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为例[J].中外教育研究,2011,(1).

作者简介:苏理云(1977-),男,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和统计学教育。

统计专业课程 篇4

一、统计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概念多、公式多。有许多概念往往一字之差, 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容易分辨, 正因为如此, 很多针对概念的公式也有着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计算中很容易混淆。二是内容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 如果不和实践相联系, 往往很难理解, 如置信区间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 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 强调以理解和实践为核心进行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是顺应很多非统计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教学方式单调, 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困难, 制约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 学生记笔记、背笔记, 理解记忆很有限, 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二是课程学习静态, 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 接受静态的理论知识, 很少接触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将背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根本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待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更谈不上能结合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了。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统计学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认为前两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 真正的难点在第三阶段, 其实不然, 这三个阶段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许多行业都涉及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内容, 特别是其中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在许多国家都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因此这两个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通过对其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学习统计分析前, 也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统计分析的过程在实际中往往能够用软件实现, 但是由于统计分析放的多样性, 实践中涉及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 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基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本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科书基本是采用先介绍理论, 即概念、意义、作用、特点、公式等, 再举实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学的实际教学, 如果全部按照这个顺序来讲解, 有一些章节学生会出现看完例子才明白前面讲的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举例, 后理论”的方法。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 尽可能多的包含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在理解例子的同时, 对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进而引出理论部分。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统计学学习的作用, 不仅解决了学生要死记硬背概念的苦恼, 而且使得学生感觉到统计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方向经常用到的调查问卷, 即统计学中的调查表时, 里面有关于调查问卷问题的格式较多, 特别是限定式问题, 其包括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等, 同学记忆很麻烦。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在同学普遍使用较多的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举例讲解。例如利用某网站的购物过程及其评价机制来简单讲解什么是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 简单易懂, 也方便记忆, 如图1。

结合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学教学, 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这种“先举例, 后理论”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 并且能让同学们觉得统计学的内容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作用。

2、适时采用形象式教学方式

统计学原理课程具有连贯性, 而且课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 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意义却相差甚远, 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 那么相应的对于涉及这些概念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因此, 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 后面的内容就很难深入的学习下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 本文利用了形象教学的方法, 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积极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归纳

利用图表和表格将各个知识点进新区分成体系或系统化, 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特点。特别是在章节开始时, 利用图标的形式对章节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 并在章节教学中对开始的图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细化, 章节结束后, 得到详细表格, 使得同学能对比较生硬的章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 便于系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 缩短认知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 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 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授统计指数这个章节时, 可以根据教材小节的安排, 将整章内容按小节进行了图形的归纳, 并在章节内容结束后, 对归纳的图形进行完善, 填入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 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整章内容总结, 如图3。该图便于学生学习及记忆各类指数的计算方法, 并对各类指数的类别层次有清楚的界定, 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 授课过程中提议让学生自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自己对各个章节的总结,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复合型”人才, 期望达到“宽知识、厚基础、实践型与创新型”要求, 本研究通过实例教学, 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实际的能力。而且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认知, 学生走向社会后有许多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学习, 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今教师的主要职责, 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 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融入了教学过程。本研究针对统计学教学在非统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还有较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将围绕教学案例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 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3]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4]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 2004 (1) .

[5]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6]陈文捷、杨永德、林轶: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 2008 (4) .

[7]莫维冰: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 2008 (4) .

[8]李立清、张珺:管理类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J].统计教育, 2006 (6) .

人行统计专业笔试经验 篇5

第一部分是行测,一个小时,题目和国考行测类型完全一样,就是每个部分题量只有国考一半。刚考完国考,所以这部分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经验。比如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自己最能拿分的部分、时间不够该如何拿分等,这些都靠平时模拟时自己摸索。

第二部分是专业课,一个半小时。总体上,这次统计专业课的难度不大。题型:判断,20道;单选,30道;多选,10道;简答,1道共7分;计算题,2道共18分。所以,很明显,大部分的分数还是在客观题上。客观题涉及到的主要科目有统计学、多元回归、时间序列分析,基本上80%看到题目都知道这是学过的最基本的知识,涉及最多的是假设检验、区间估计、抽样误差、抽样方法、OLS估计量、多元回归、拉式指数、派式指数等(暂且只记得这么多了),统计学出身的同学们应该觉得比较简单。不过,很多知识点他都考得非常细,比如二元回归F检验的自由度是多少,给一张SPSS得到的表让你判断某个值的含义。简答题考的是数据挖掘中的两种算法(英文写的),要你写出具体的算法和适用的场合。这个我从来没学过,还好它分值很小。计算题第一题是因子分析,涉及到由SPSS输出表写因子表达式,因子旋转的目的是什么,算因子得分的目的是什么。第二题是数理统计,求边缘密度函数和max(x,y)的分布函数,这可以算是数理统计里最简单的题目了。其实写具体的题目对明年的考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人行每年侧重的科目和内容都不同,不过希望对今后的考生有点参考价值。

然后讲讲自己的复习准备吧。

因为11月初才报名人行,然后考试日期离国考很近。相信有一部分同学同时报了国考和人行,这里我稍微插一句,个人建议两者之间可以权衡一下,比较一下竞争力、自己的优势等等。举个例子,我班里也有很多同学都报了名(大概10人),十一月份可能边复习国考边找工作,然后国考考完觉得自己复习专业课来不及了,结果弃考(最终只有2人去考)。真心觉得很可惜,一是普遍来讲国考竞争力要比人行大很多吧;二是比如我们统计专业的,申论对我而言有点难度,我没有优势,相反,统计专业课上我比较自信;三是,昨天考场的到场人数表明,很多人都放弃了,我们考场30人到场20人,所以无论如何,别弃考,你坚持下来了,就离成功更近。(以上是个人见解)

关于复习内容,我计划的是一个月时间复习,因为大家都知道人行每年侧重点不同,所以基本上都复习到才比较保险。主要科目有: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像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我是仔仔细细看完的,也做了很多习题。不过其他几门课,本科时学过,我只看了大致框架理论,和当年学习时的重点内容,以及前十年考试中出现过的知识点着重看了看。我这里有一份打包的资料,主要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和国核的要点和习题,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留下邮箱,我发给你。其实像我这样复习还是有一点碰运气,希望以后的同学们能找到更适合你的复习方法。

最后,分享一下这几个月来找工作的感想。简单概括就是,在每一次尝试中渐渐看到更明晰的自己,也看到更多可能,最终会找到彼此最适合的那一个。庆幸你一直充满勇气和自信,没有气馁,没有迷失,坚持向前走。庆幸有无条件支持你家人朋友,给予力量。庆幸在这条路上遇到太多给予帮助和思考的人,这是宝贵财富。你也许记得某个下雨的深秋你穿着丝袜去面试,也许是奔波很远,也许是收到的某一封拒信,但其中更多让人记住的是那些笑的日子,好的日子。带着努力的自己和这个世界一起走吧。加油~~~

独立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的招生一般是按照当地三本线录取,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学习主动性意识不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同,等等。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值得探讨。

一、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讨

1.教学模式的探讨

独立学院招生时有些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导致各专业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如果采取统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则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太简单,失去学习积极性,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会因为上课内容多,觉得上课时间快,知识点难以消化,疑惑的知识点累计多了难免放弃学习。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数学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同层次班级教材可以一样,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可以不一样。数学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增加一些课外相关知识点及应用,也可插入相关知识点的历年考研题;而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讲解速度可以慢点,知识点可以讲得详细点,多举例子加深大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方法的探讨

目前独立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学知识+例子说明+课后作业”的方式,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决定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再加上有些内容需要用到微积分知识,而独立院校一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如讲解古典概率模型时可以引进大家熟悉的彩票中奖问题让大家讨论中奖概率,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大家了解古典概率模型中的事件概率计算方法,又如讲解条件概率时,可以介绍癌症的确诊问题,通过计算数据让大家明白复查的必要性,等等。通过生活中的案例,用数据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既解决大家的疑问,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责任人。可以在每堂课快结束的时候布置相关作业,让大家下去后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分组讨论,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讲解,老师对讲解的过程进行更正和补充。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既可以营造大家都参与的课堂氛围,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探讨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注重公式推导和例题解答,忽略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至于很多学生觉得“概率统计课程学了无用”。因此有必要在概率教学内容里适当选编一些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实例,在这些应用问题的讲授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三、课后习题布置与处理

1.相关章节内容的习题

每节课结束后应布置涉及相关知识点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正确率不高的习题应该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也可让会的同学通过自己的方式讲解这道题的解答,老师做更正和补充。不仅解决大家疑惑的地方,而且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成为课堂的责任人。

2.当次课供大家分组讨论的问题

这类问题可以选编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激发大家的好奇心,供大家课后讨论。下次课的时候从此问题解答开始讲解,大家在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这样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跟着听下去,增强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生交流

独立院校学生学习基础有自身特点,教学的同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情况,倾听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及课堂教学后的反响。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等,力争做到人人跟得上,愿意学、主动学。同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答疑解惑。

总之,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对该课程充分认识和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巨钦,朱健.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

[2]郑长波.生活中的概率问题举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4).

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心得 篇7

1.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较抽象的数学学科,而且概率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教学初就应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近几年高中的教材改革,使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部分内容被引进了高中教材,比如:事件的概率、古典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等.这样容易导致开课时学生的厌学情绪,让他们觉得这些都是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强.因此,在这些部分建议不以老师主讲为主,改为让学生参与讲授,从而不但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对中学学过的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什么样深度和广度,有针对性地来弥补不足,使得学生很快就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学生有了成为教学主体的感觉,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人名命名的定义、定理、分布、公式等,比如:伯努利概型、高斯分布、切比雪夫不等式、辛钦大数定律、克拉默—拉奥不等式等,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教学时,通常可以从这些数学家的生平简介入手,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国籍、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主要成就以及他们发明这些定义、定理时的过程或者一些小趣事,使学生不是单纯地背诵这些定义、定理,而是建立起这些枯燥定理和数学家之间的联想,不但内容记忆深刻,而且能促进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2.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补充

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以章为单位,认为只要上一章一结束,就完全地进入下一章节,不太重视各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导致教学效果一般.比如:伯努利试验和二项分布与伯努利大数定律,事件独立性的定义和随机变量独立性的定义,正态分布和中心极限定理,切比雪夫不等式和大数定律,数学期望和辛钦大数定律,大数定律和矩法估计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讲解的时候最好是先进行导入,把前后的知识点进行比较,理清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学生能够把各章相关的知识穿成串,便于理解掌握,同时也使得教学能够由浅入深,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针对目前我们国家高学历人才的普及的特点,有很多本科生毕业后就直接报考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概率统计方面的硕士,为了使他们能更深刻地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一些高等概率论或者高等数理统计的部分知识点.比如:关于概率的性质,除了书上介绍的基本性质外,还可以简单提及一下概率的连续型定理、极限事件、Borel-Cantelli引理;对于全概率公式,课本只给出了离散形式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引进连续形式的全概率公式;还有全数学期望公式、条件方差公式、示性函数、条件期望的定义和性质、随机变量序列的几种收敛性及其关系等等.当然不用去详细地证明它们,只是稍微说一下它们的内容及在某些方面的应用即可.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为他们报考研究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而且避免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一字不漏.

3. 明确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成为解题工具,而是要了解其思想方法,当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不例外.比如:在矩法估计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体会,虽然书本上用的都是用样本的一阶矩来代替总体的一阶矩,但是其思想方法是用样本矩来代替相应的总体的矩,也就是说只要各阶矩存在,矩法估计量就不止一个;还有极大似然估计采用的是极大似然原理、假设检验的思想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认为不可能发生的实际推断原理等等.因此只要了解了概率统计中的根本思想,问题就迎刃而解.虽然我们现在的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但是分数并不能作为完全肯定或否定一个人的标准,掌握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才是我们真正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才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4. 改进黑板式的单一教学模式

在进行多维随机变量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借用图形来使问题清晰、明了.比如:常见的求二维随机变量落入某个区域的概率的问题,通常就是要画出平面坐标系及图形来确定积分的上下限,这种二维的尚可在黑板上画出图像,三维以上的图形就不是很好处理;还有几何概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涉及三维以上的图形就不便处理,这时引进一些辅助的教学工具,比如Power Point、几何画板等等就是必要的,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本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也应该是绝大多数课程教学的关键;其次,从课程特点出发,理清头绪,讲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所教学的课程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片面的一部分;第三,从思想方法方面着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死记硬背的模范生,而是真正能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潜能生;最后,从教学模式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让教学过程更加有趣和生动.

摘要:通过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分别从学生的兴趣、课程特点、统计思想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统计专业课程 篇8

一、教学内容的增减选择

针对该课程学时少 (32学时) , 任务重的情况, 面面俱到, 全部精讲精练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对该课程认真备课, 详细规划, 做到详略得当, 方能游刃有余. 概率是统计的基础, 统计是概率的应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知识学习“必须够用”就好, 会应用会实践更为重要. 因此, 在学时安排上, 概率部分6学时, 主要讲解概率、随机变量的定义、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 对于古典概型、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等难点但是实际应用又很少的部分就不讲了. 统计部分16学时, 主要讲解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在讲解各种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时, 需要列举大量的环境统计分析实例, 既验证了统计原理, 又突出统计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实验部分8学时, 让学生学会使用Excel软件完成各项统计任务, 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 从容应对统计分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要下一番工夫, 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不是老师讲得怎么好, 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 学生对这门课普遍有畏难情感,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变压力为动力.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1. 概念的学习

能够采用案例教学就用案例教学, 在举例中学习概念环境监测工作中用到的概率统计概念非常多, 举例可谓轻而易举, 信手拈来. 例如学习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时, 以佛山市为例, 我们想了解该市工业企业对该市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 就必须先了解全市工业企业的数量, 这个全市所有工业企业的总数就是统计研究的总体. 构成这个总体的各个工业企业, 就是个体. 总体具有同质性、变异性和大量性特征, 不同工业企业的规模、产品、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等指标可能不同, 但是从每一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和对环境的影响性质来看, 它们又是相同的. 这样贴近专业、贴近生活的学习, 学生学习会轻松、愉快很多.

2. 公式的学习

有些公式直观上看不懂, 推导又逻辑性强, 怎么让学生心服口服呢? 不妨也从案例入手, 用事实说话. 例如, 讲抽样分布时, 总体X, E (X) = μ, D (X) = σ2, 当样本容量为n时, 为什么呢? 相信很多同学都很不解, 我们看一个具体例子:

例设有5台污水处理仪器, 其使用时间分别为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现在采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出2台仪器构成样本, 试给出其总体分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及其相应的分布特征.

该总体的概率分布如表1:

该总体的分布特征:

从5台仪器中重复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台构成样本, 所有可能样本的构成及其均值如表2:

由表2可得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如表3:

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特征可用其数学期望和方差来描述:

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即从总体X中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 对样本均值则有

通过案例的演示, 相信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结论, 达到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学完知识重在应用

频数分布, 区间估计, 均值、方差假设检验, 样本比率的假设检验, 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我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统计原理即可, 不必记忆推理过程, 重点是实践应用. 例如:学完频数分布, 要求同学们绘制一个环境噪声监测统计频数分布表. 学完相关与回归分析, 要求学生调查广州市饮用水中含氟量与氟斑牙发病率的关系: (1) 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 (2) 若相关, 检验相关的显著性; (3) 求线性回归方程; (4) 检验线性回归关系的显著性, 回答好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把相关回归这一章节知识点掌握差不多了. 均值、方差假设检验的案例更是举不胜举.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4. 学习统计软件, 为提高统计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分析工具库、数学软件Mathematic、专业统计软件SPSS等都可以为概率统计服务.我们选用Excel软件来做教学实验, 它的强大计算、绘图、分析功能, 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等交互操作功能等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学完正态分布, 绘制几个不同参数的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图像. 学完三大分布, 观察当自由度比较大 ( > 30) 时, χ2分布、t分布曲线逐渐逼近正态分布. 根据样本点拟合不同回归方程的效果比较等等, 教学效果显著.

三、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轻概率, 重统计, 重应用, 重实验的特点. 从案例教学引入, 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预定目标. 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反应学习难度低了, 兴趣多了, 学的知识很有用. 当然,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蔡宝森.环境统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吴赣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徐传胜.运用实际问题改革《概率统计》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1 (4) :91-94.

[4]张雪峰, 等.EXCEL统计分析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39 (4) :114-118.

统计专业课程 篇9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 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 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 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本着“服务专业, 突出应用”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 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 但是, 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 为此, 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 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 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 回收521份, 其中有效问卷485份, 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 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 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 问卷涉及各个专业, 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 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 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 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 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 10.10%认为很符合, 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 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

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 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 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

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 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 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 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 与专业的融合不够,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 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 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 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 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 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 《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 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 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 (P值为0.018) 和实用度 (P值为0.002) 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 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

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 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 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 在考核方式上, 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 《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 (39.18%) 、材料缺乏趣味 (38.14%) 、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7.73%) 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 (36.49%) 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

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 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 三分之二以上 (68.45%) 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 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 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 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

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 (占55.05%) , 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 (占41.65%) 。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 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 《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 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 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 、问卷设计 (61.3%) 、统计调查方法 (49.9%) 及统计图表分析 (44.7%) 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 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 (32.4%) 、假设检验 (29.9%) 、参数估计 (26%) 、统计指数 (22%) 和时间序列分析 (15%) 等。可见, 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 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 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 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 (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 、统计调查 (46.8%) 、方案设计 (46%) 、统计图表 (35.6%) 及频数分析 (23.8%) 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 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 除相关回归 (22.8%) 和假设检验 (21.5%) 外其余则较少。可见, 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 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

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 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 (74.7%) 和企业调查 (77.8%) 中, 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 (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 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 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Ordered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 显著性水平小于0.01, 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 清晰的教学目标, 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 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 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 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 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 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 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似然比LR为263.55, 显著性水平小于0.01, 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 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 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 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 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 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 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 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 显著性水平小于0.01, 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 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 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 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 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 且影响较大。此外, 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 学习认真, 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 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 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 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 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 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 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 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 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 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 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 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 对策建议

1. 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

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 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 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 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

调查结果表明, 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 互动教学不足, 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 运用统计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 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

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 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 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 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 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 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 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

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 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曾五一, 肖红叶, 庞皓, 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 2010, (2) .

统计专业课程 篇10

关键词:专业课程问题设计,建构主义,主题探究学习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简称PBL) 于1969年由Haward Ban.ows博士发明, 是一种新的课程研究开发和讲课授课方法, 让学生通过现实、无结构的问题,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技能,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所以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而不应该本末倒置, 让教师一直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 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统计学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特点是:一是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老师进行安排;二是学生以学习、接收知识为主体, 和老师进行的交流较少, 是单向交流并非双向交流。三是学习氛围紧张、学习环境封闭, 老师和学生所学和所讲的知识仅限于书本, 范围狭窄。传统的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性, 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应该鼓励学生对老师和课本提出自己的质疑,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奴隶。第二, 教学手段与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局限性大。第三, 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较少, 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 造成教学主体错位, 人文素养薄弱的现象。沟通不仅仅培养了师生间良好的关系, 有助于培养师生友谊, 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把科学的、全面的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 以此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把所学到的原理和概念体系, 用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 设计布置真实任务, 将学习情境设计到有意义、繁复的意境中, 使学习者通过通力合作和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前往往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这种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 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做法, 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统计学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其专业课的知识涉及到数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教学效能未充分发挥, 而关于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对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故提出基于问题设计的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

1. 问题及目标体系设计。

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PBL最大的特点是在课程启动时将问题作为中心,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把问题解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像一名向导, 指引学生, 并为学生常设问题情境。PBL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本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抽样调查技术》等课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依据建构主义原则对问题及目标体系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由于事物存在多样性、复杂性, 学习的情感具有特殊性, 个人的学习存在差异性, 所以说每个学习者对事物的构建是不一样的。如《经济计量分析》课程, 紧紧抓住其教学目的, 围绕“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四个方面提出问题与目标体系。《抽样调查技术》课程围绕抽样方法、估计方法等提出问题与目标体系。

2. 主题探究学习方法设计。

主题探究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 这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 这是建立在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者就是问题的解决者, PBL教学模式赋予了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如在《抽样调查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 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 每个小组在实验以前选好一个实验课题, 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选择, 自主确定案例。在探讨问题之前, 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 让小组长负责日常的工作, 例如:上机实验、教学软件的学习、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协调、沟通。这种小组分配制度有很多的优点, 其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其二,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监督和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 构建以培训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 重视过程性学习的评价标准体系, 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 还可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既要能在静态方面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 又要能在动态方面反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本课题组对《统计预测与决策》和《抽样调查技术》等统计专业主干课程分别设计了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种指标体系设置了一些基本的原则, 我们要坚决遵守这些原则。 (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1) 公正平等:采取可操作性、详细的评价指标, 对学生平等对待, 减少主观评价分。 (2) 注重过程:注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 从各方面进行评价, 如:选题、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报告的书写、课堂回答问题各方面综合评价。 (3) 能力考核: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知识的获得、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多方面, 不以分数定能力。 (4) 指标量化:使用能够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操作性强的、具体化的标准。 (2) 评价指标构成体系: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平时成绩占10%, 主题探讨学习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60%。 (1) 试卷考核:在试卷考核时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 多出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题型, 革新出题思路和内容, 避免出题时只着重于知识记忆, 多增加应用知识解决案例的分值。 (2) 主题探究学习评价: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例如: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态度、知识获取能力、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小组中学生进行无记名相互评价、组长给每一位成员评分、学生自我评价、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分, 并监督学生评价的公平性。指标体系见表1。

三、结论

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依照建构主义理论, 提出学习的起点是问题, 以问题作为学习者学习内容的主轴, 突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统计学各专业课程都是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需要解决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 本身强调与社会实际的结合,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就需要统计学专业学习者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而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正是突出了这一主体性, 通过对统计学相关课程问题设计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问卷调查发现,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等的教学效果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明显改善。所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余峰彬.建构主义指导PBL问题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7) .

统计专业课程 篇11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学知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科学等多个社会领域,发挥了重大的应用价值。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学科,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来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以及预测对象未来发展,其内容设计面广、理论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对于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也会涉及到一些大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课程如何适应学校学习与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需要,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制,教师通过粉笔黑板加电子教案式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形同于直接灌输,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往往较差。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统计学原理介绍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常常更注重基本原理的演绎和统计方法的选择,而忽略了统计学在我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讲解,这样就更加剧了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发展没有关系,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于统计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经管类统计学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的讲解,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在讲解过程中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其就是一门简单的数学理论课目,没有实际的操作价值,从而忽视统计学在经管专业的地位。此外,教学材料普遍存在着知识面很广,但是不够精的现象,大多数统计学教材中没有建立统计思维的培养板块,只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上的统计方法,并且教学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与经管专业学生所实践的内容不相符,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中所占比重过低,而期末闭卷成绩所占比重过高,因此学生平时学习松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严重。学生考前几天突击式复习,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真正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命题方面涉及的内容也偏重于统计学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到实际的知识应用,这样的考试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

统计学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悠久,课程内容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要使得学生有效、自信、轻松地接受课程内容,要考虑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设法采用多种形式,多应用启发式教学,重点通过引入大量案例,如当前经济社会热点、经典的统计应用案例、统计方法的来源和思想等,尝试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更深刻理解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条件和分析思路。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学生讲课、游戏互动、课堂讨论、小竞赛等,活跃课堂气氛,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统计学知识与其所学专业的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定量的大型实验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实验作业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本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兼顾目前社会经济生活实际,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某一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他们具有成就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热情;二是教师必须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给学生示范应用统计学相关的具体方法,比如下载数据中国的数据资料,从新闻和广告等大家熟悉的渠道获取素材,使学生真正在实际生活中领会统计工作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学生对国内外经济、政治生活了解不多,对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较少的弊端。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题型丰富化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要侧重平时的考核,避免期末定终身,平时与期末比例应调整,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比如平时比重提高至6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降低至40%。平时考核要包含多个方面,例如小测验、期中考试、出勤、实验报告、组织统计调查、撰写统计报告等;平时成绩中增加上机实验操作选用普及程度最广的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定某个社会关注问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设计完成调查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和调查报告,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考试题型应当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还应当增加主观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区分度,更重要的是将偏向考试能力的培养调整为偏向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避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取得高分的情况出现。

结束语

总之,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面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考核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赖流滨.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226-227.

[2]段俊.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2:247-248.

武陵山区植保专业统计策略探讨 篇12

1 建立植保专业统计网络

植保专业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长期的、连续的植保基础性工作。前期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进行了社会化服务体制改革, 其公益服务职能被弱化, 植保统计的各项工作只能由县植保站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由于专职统计人员少, 调查的任务大, 时间紧, 致使无法严格按统计规范要求操作, 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科学性都不尽人意。目前, 长阳县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将恢复其公益服务职能。因此, 建立植保专业统计网络的设想确实可行。首先, 在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确定1名具有大专以上植保 (农学) 专业学历、从事农技服务工作2年以上的人员作为统计责任人。其次, 由县植保站组织统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可在县内学习, 也可外出取经。第三, 确定3~5个乡镇为植保专业统计调查点, 其他乡镇的调查数据作为修正依据。数据修正主要是针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局部暴发的病虫害等。第四, 积极向上争取植保专业统计经费, 配备硬件设施, 提升统计水平。县植保站的主要技术职责是培训统计人员, 制订统计方案, 做好系统调查, 汇总调查数据, 准确及时上报。乡镇统计人员的职责是按方案及时下田调查, 反映发现问题, 认真填报表格。在田间调查中, 尤其要加强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大区流行性病害、迁飞性害虫的监测。

2 根据海拔高度选定统计调查点

根据谷歌地球数据, 1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大致为龙舟坪镇80 m, 磨市镇150 m, 高家堰镇180 m, 都镇湾镇280 m, 大堰乡600 m, 贺家坪镇730 m, 渔峡口镇250m, 鸭子口乡240 m, 资坵镇320 m, 榔坪镇480 m, 火烧坪乡1 780 m。结合长阳县农作物品种布局情况, 首先确定我国反季节蔬菜第一乡———火烧坪乡为高山蔬菜统计调查点;大堰乡、贺家坪镇地处长阳县中部, 是玉米、马铃薯种植基地, 定为半高山地区统计调查点;渔峡口镇、磨市镇是长阳县柑桔、水稻、油菜种植基地, 定为低山河谷地区统计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选定便于调查的2个村作为调查样本点。各统计调查点一经确定, 在较长时间内相对固定, 同时保持统计人员相对稳定, 以保证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和可比性。其他乡镇统计责任人也要做好一般调查工作[1]。

3 确定植保专业统计项目, 规范统计调查方法

根据农业部植保专业统计报表内容, 结合该县实际, 确定以下病虫害专业统计调查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料作物:油菜。经济作物:柑桔、蔬菜、茶叶、烟叶。同时, 进行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防除情况调查。

统一调查方法是在提高统计资料准确性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 综合运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获得原始调查数据, 其中抽样调查是主要调查手段。在植保统计工作中常用田块数和面积作为抽样数量单位。为便于操作, 确定以田块数作为抽样数量单位。每次在各个统计调查点调查50块田 (即一个调查样本点25块田) , 详细记载各类型田统计调查内容。以发生、防治田块比例折算发生程度、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对于单个田块, 应根据病虫害种类, 按《测报技术规范》分别采用5点取样、平行跳跃式等调查方法。针对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 主要采用普查的方法, 并用合众思壮专业测亩仪实测发生防除面积[2,3]。

4 做好系统调查, 指导统计点及时下田调查

及时下田调查是提高统计资料质量的关键。发生程度调查, 过早基数偏低, 过迟又难找到一定数量没有开展防治的田块。下田调查时间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参考确定:一是常年发生时间。一些常发性病虫害每年的发生时间差别不大, 可根据历年情况确定下田调查时间, 如柑桔矢尖蚧 (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二是作物生育期。有些病虫害发生时间与作物生育期直接相关, 可用生育期作为调查指示时间, 如小麦赤霉病。三是气温。气温是影响某些病虫害发生的决定因素, 可用当地日平均气温作为调查时间参考。四是系统调查指示。对大部分病虫害而言, 由于受寄主作物、环境条件、病虫源情况的影响, 每年的发生情况千差万别。因此, 县植保站通过对系统调查田的观测, 估算出各统计调查点下田调查时间是最主要的方法。对防治后危害程度调查应在病虫害危害基本稳定后进行。田间危害情况调查与发生情况调查内容基本相同。

5 科学整理调查数据

在统计工作中, 数据整理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作, 直接影响统计的准确性。首先, 用加权法确定病虫害发生程度。根据《农业植物保护专业统计规范》, 发生程度分轻发生、偏轻发生、中等发生、偏重发生、大发生5级。先对统计调查点各类型田病虫发生量进行分级, 再算出各级田块的比例, 然后计算加权平均密度指标, 对照分级标准确定发生程度。其次, 用累加法确定发生面积。将发生程度为1~5级田块比例分别乘以该作物种植面积即为各级别发生面积, 再将达到防治指标的各级别发生面积进行累加。第三, 综合考虑确定防治面积。一是要看各类型田采用的防治方法;二是要看害虫发生代数;三是要看施药次数。化学、生物、物理防治及各代 (次) 的防治面积的总和即为该病虫害防治面积。第四, 用防治后调查情况修正发生程度, 发生面积。由于病虫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一个较长时间发生、发展的过程[4]。在防治前进行发生程度调查时有的田块病虫害还没发生, 有的田块还没稳定。因此, 有必要用危害程度调查情况对某些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发生面积进行修正。对于少数危害程度、危害面积 (测定方法同发生程度) 大于防治前发生程度, 宜将危害程度平均密度指标、危害面积加20%后确定该病虫害发生程度、发生面积。第五, 用其他乡镇的调查情况作为参考依据。如统计调查点没有发生田块而其他乡镇有一定发生面积的, 则需对数据进行修正。第六, 利用损失率匡算挽回损失、实际损失。挽回损失=自然损失-实际损失。损失率数据主要由3种方法获得, 一是运用数学模型, 二是应用权威数据, 三是当年田间测产。根据发生程度调查各级田块比例得出加权损失率, 再乘以该寄主作物总产即为自然损失量。根据危害程度调查各级田块比例得出加权损失率, 再乘以该寄主作物总产即为实际损失量。一季作物发生多种病虫的或一种害虫发生多代的, 在统计损失总量时不能机械地进行累加。

综上所述, 植保专业统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许多工作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如有些统计标准有待研究, 统计手段也需要改进。

摘要:武陵山区农作物分布有其不同的特点, 在植保专业统计工作中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海拔高度、品种布局是山区农作物病虫害统计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总结武陵山区植保专业统计策略, 包括建立植保专业统计网络、选定有代表性的统计调查点、确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及时下田调查等, 这是做好农作物病虫害植保专业统计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植保专业统计,农作物,病虫害,武陵山区

参考文献

[1]周华众, 谢华伦, 董兰, 等.湖北省植物保护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设想[J].湖北植保, 2007 (5) :21-22.

[2]郭继萱, 王泽乐, 石真彬, 等.关于搞好植保专业统计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8 (2) :115-116.

[3]胡劲松.关于植保统计规程的几点意见和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3) :119, 121.

上一篇:带式真空过滤机下一篇:高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