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计学专业论文

2024-05-24

中美会计学专业论文(共7篇)

中美会计学专业论文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据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78 ~ 2013年,中国总计送出了305.86万名留学生,位列全球第一。在出国留学的学生中选择商科类专业的占25%~ 35%,会计类专业又是商科类专业中的热门专业之一。美国的会计教育十分发达,中美会计类专业教育差别究竟在哪里?笔者通过调查会计专业留学生和出国留学咨询机构、阅读相关文献以及网上资料搜集等研究方法对中美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美会计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美会计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包括科目的设置、学时的设置以及开设学期的设置等。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美国会计专业教育排名较前的三所学校及国内目前会计专业教育质量名列前茅的4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对比研究(各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具体设置见表1至表3)。

1. 中国4所著名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厦门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是比较强的,学科类课程(通修与方向)占总学分比例达54.85%,在这些学科类课程中,会计类课程占多数。

清华大学的会计专业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通识类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的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共占到了50%以上,这一点和国外的高校较为相似。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通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34.10%,其原因主要是英语课程较多,共有26个学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占到了50%以上,可以看出其比较注重基础教育以及会计学科的专业教育,而任选课所占比重较小,这和国内其他高校的情况较为相似。

2. 美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1)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该校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在全美会计专业排名中基本都保持在前三甲的位置。该校的会计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并不是很高,26个学分是会计类必修课程,同时规定,总学分中会计类课程最多只能达到33学分。

(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该校拥有130年历史,该校的会计专业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美国排名第一。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2013年的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如表2所示,其中通识类课程占33.87%、非会计类课程占39.52%,所占比例较大。

(3)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是美国十佳综合性大学之一。该校会计专业在全美排名保持在第5名左右,该校会计专业在CPA方向的教学独具特色,学生CPA的通过率多年来都是全美第一。获得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会计专业的相应学位需要的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商务类课程学分不得少于45学分,人文科学、文学类课程不得少于54学分,其他不限定性选修课21学分。

部分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二)中美高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差异比较

鉴于对比分析的需要,我们对以上国内外7所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非会计类)”、“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任意选修课”和“其他(实习、实践、论文)”5大类,对于国内高校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统一整合为“通识类课程”。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具体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国内高校取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明显高于国外的高校。我国的同类大学本科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在145 ~ 170之间,其中,我国本科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有些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占近20个学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基本上是在120 ~ 128分之间。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取得学位的总学分要求相对比较高。

(2)从相对比例来看,如果把国家规定的“必修公共课”的学分不考虑,国外高校的“通识类课程”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高校。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国外高校的“学科基础课(非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要高于国内同类高校,而“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要低于国内同类高校,在“任意选修课”模块的比重,国外高校也明显高于国内高校。这显示了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通才教育”的理念。

(3)在社会实践、实习、学位论文方面,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国内高校有相对比较多的学分要求。国外高校对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要求主要是贯穿于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都要求学生提交研究论文、读书报告等,国外高校在与业界的联系方面也比较紧密,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中就有一些与业界沟通的实习、实践机会。

二、中美会计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差异比较

除了以上对中外高校会计课程设置的分析比较,中外高校会计教学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异,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手段、课程考评等方面。

1. 我国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不断探索改进方法,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毕业后短期内成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或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强调在教学中一直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培育,以及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尽可能多的会计实务知识,而原理知识和分析类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

(2)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我国目前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总体为着重于教师传授和学生吸收知识,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传授为主,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单向式将专业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都较少,且多采用“大班”或“教师集中讲授”等形式的授课模式,教师传授内容以本专业理论体系系统教学为主,讲课教材大都由任课教师指定。各教材之间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只在结构安排或语言表述上略有差别。实务操作上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模仿大中小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在学校设置实验室,安排一定学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整套业务模拟训练。另外,还在不同年级安排学生相应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环节的社会实践等等。

(3)课程考评。我国高校的会计考试评价体系较为应试化,我国高校学生的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大约占总成绩的20% ~ 30%,主要由学生出勤以及平时作业成绩组成,考试成绩占到了70% ~ 80%,所占比例较大;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和讲义内容的直接考察,试题一般采用标准化试题模式,也就是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较低,考核方式基本上沿用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

2. 美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目的。美国会计专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技能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习过程中强调交往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美国大学的会计教育不仅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会计知识为核心的相关知识体系建设,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弱化知识结构的专业化。

以“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是美国高校会计教学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注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现代科技成为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依赖的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老师每周都会事先把下周讲义以及课堂练习公布在网上,以便学生了解并及时下载。在课堂授课中,案例教学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老师讲授大多数仅集中在难点和重点问题或重要文献的观点讲解,老师指挥学生动手操作或小组讨论课。

从教材的形式内容看,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新颖,趣味性强的优点,通常把空洞的理论用较为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多新教材所附带的练习题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具有多种形式变化,会计教材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是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如会计专业中,《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程考评。美国的大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看课程论文、作业小组作业或演讲情况,一般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 ~ 50%,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50% ~ 70%,大多为闭卷考试,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即使是会计核算方面的试题,也会要求做出相关的分析和决策。

三、中国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会计教育的国际比较是教学发展的推动器,应大力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宽我国会计教改思路,不断推进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实践:

1. 转变培养理念,围绕社会需求培养会计人才。根据美国的经验,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应由会计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共同协商完成。会计教育界应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来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改变我国教育目标基本上是由教育界凭自己感觉单方面制定的现状,鼓励会计职业界积极参与会计教育改革,疏通会计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渠道,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广博性,优化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本科会计专业教育优秀的做法,使培养方式从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重心从知识体系灌输转变到学生素质技能的培养上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我国高校会计教学应在保证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强化基础课、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统计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培养出专业精深、知识广博、适应力强的会计人才。

3. 转变对学生学习考核的评价方式。借鉴美国大学会计教学考核的做法,转变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核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案例分析等,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另外,考试内容由针对具体问题独立知识点的考核向综合性系统性问题的考核发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聘请校外专家来授课。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素质,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企业活动,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水平提高。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还需聘请校外专家或者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刘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陈小君,王帅.中外本科会计教育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

侯磊.求职中的海归与本土战[J].国际人才交流,2012(11).

吴楠,王广禄.新时期海归学子路在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26.

邹平.关于我国留学人员情况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1997(4).

中美会计学专业论文 篇2

相比之下, 美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了STC (School to Career) 的理念, 这是因为就业市场要求学生在具备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拥有不断发展的能力。这使得美国职业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不再只关注学生在短期内所获得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 而是立足于构建一个职业体系框架, 并使学生具备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期学习的能力。

虽然在会计国际化大趋势下, 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企业会计准则》也开始走向国际趋同化, 但在会计实务和会计教学上还同国外存在较大区别。会计基础 (美国一般称为会计学原理或者会计学) 在中美两国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起到奠定专业基础、引领初学者进入职业领域的作用。因此, 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差异的比较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美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

1.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就业方向是面向中小企业。从目前来看, 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基础课程都是基于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 其内容涵盖了基本会计理论和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基本账务处理。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通常把“会计认知”和“会计基本理论”放在第一部分。因为从事会计工作, 首先必须对会计的历史和会计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而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础知识以及借贷记账法, 是会计整体工作的根本和共性需求。第二部分通常安排学习小型制造业基本业务的账务处理。最后对现有账务处理程序进行比较。以我国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为例, 根据其选用的教材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2. 美国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

相较之下,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所开设的会计学原理或者会计基础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要远远超过国内。其设计思路是立足于介绍整个会计职业的基础知识, 旨在向初学者展现会计专业的基本构架和会计工作的基本蓝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可以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从“会计在商业中的作用”为切入点, 以“会计的性质”和“财务报告的作用”为起点, 重点介绍了会计循环, 并在此基础上对应收款项、存货、非流动资产、所有者权益及负债筹资等项目进行分块介绍, 并穿插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第二个模块主要介绍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部分基础性知识。以美国某社区学院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为例, 根据其选用的教材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对比中,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会计学原理课程不仅涉及内容广泛, 而且善于构建会计专业的整体框架, 能有机地将多门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此外, 注重将各类著名案例融合到会计理论的介绍中, 展现了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虽然其教学内容丰富, 但理论知识难度不大, 具体案例也相对比较简单易懂, 一般初学者较少产生畏难心理。而国内会计基础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更注重会计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表述专业性较强, 初学者往往觉得枯燥难懂。此外, 其主要目的是为后续学习财务会计奠定基础, 并没有涉及管理会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也较少涉及。

二中美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差异的原因分析

1. 基础会计理论的差异

美国会计界一般认为, 会计理论是指导会计实务并做出评价的一整套原则和标准。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则认为会计思想、会计观点和会计准则都可以归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不仅指导着会计实践, 同时也是会计专业各门课程制定的标准和选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1) 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财政部统一负责,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规范性。美国会计准则是在官方指导下, 由职业团体进行制定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GAAP) 包括了准则内容和相关注释, 主要适用于美国上市公司。相比之下, 美国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规范性较弱, 使得在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上易出现问题。这也说明为什么美国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中没有过多地讲解业务的具体处理方法。

(2) 会计要素的差异。会计要素是会计理论的基础。2006年,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其中,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 构成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又称为利润表要素, 构成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1985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发表的第6号文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 将会计要素分为十类。同我国会计要素相比, 增加了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利得、损失、综合收益五个要素, 而利润未被列入要素范畴。其构成的会计等式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期末权益—期初权益=综合收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基于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 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这两个会计要素被用来反映复杂的权益业务, 以便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会计信息。正是由于会计要素设置的不同才使得具体的账务处理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同时也使得相关专业课程展现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2. 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

中美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上。首先,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设立会计账簿和科目上有明确规定:企业应按照规定的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立总账账户并根据具体业务设立各明细账户, 同时还必须设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在美国, 对于会计科目和账簿的设置没有硬性规定, 会计人员更多的是根据经验和已有实例来进行处理。其次,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而美国的会计凭证仅有原始凭证, 没有记账凭证, 在具体的账务处理中会计人员会直接依据原始凭证登记日记账, 再依据日记账登记各分类账。如果把我国的账务处理称为“凭证入账”, 那么美国的账务处理就是“实名入账”。

3. 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它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教学目标的差异, 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差异。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着重于面向我国中小企业培养实务操作型的会计人才, 也称为“做会计的人”。基于此, 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会计基础, 其教学目标也被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并使学生具备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认为职业教育并不是阶段性的学习,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面向, 其中职业面向包括会计职业认知、会计职业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会计的全面了解是获得职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而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职业体系的构建上, 而不是放在准则和具体账务操作的记忆上。

4. 教学路径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的专业教学中, 教师更多使用原理式教学, 即演绎法。即从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入手, 详细分析讲解后, 再举例说明,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思路体现了这种教学路径。在会计基础课程中, 首先介绍的就是会计核算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等抽象的概念, 然后再进行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的学习。在学习具体的理论时, 首先给出的也是定义或者规范, 然后再通过举例来说明。例如, 在学习“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假设时, 教师通常会先讲解它的定义, 再说明准则的具体要求。而造成的学习结果往往是学生记住了“货币计量”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 却忽视了为什么要进行“货币计量”假设?

相较之下, 美国的教学路径则大多采用归纳法, 即通过典型个案的介绍, 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推导与分析, 并得出结论。通过启发和引导, 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原理。按此教学路径, 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先介绍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和作用, 试图让学生先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然后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 从而达到目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任务驱动法的体现之一。在学习具体理论和核算时, 教师往往也会采用设立情景和引入案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在讲解内部控制时, 通过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一重要事件, 让学生对比该法案通过前发生的财务丑闻和通过后取得的管理成效来总结内部控制的作用, 而不是一来就强调“什么是内部控制?”

三对我国高职会计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存在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差异都是造成会计教学内容不同的原因。但究其根本, 是因为中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具体到某一会计课程, 就表现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路径的不同。我们获得的启示是要将会计高职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上, 而不是单一知识的传授上。不能只关注学生在短期内所掌握的某一方面的知识, 而是要使学生具备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期学习的能力。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延伸性;要关注初学者的畏惧心理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编排方式;要增加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

摘要:在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 会计基础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既是会计理论的入门课程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 也是认知会计职业的平台。在美国职业教育机构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类社区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在美国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 会计学原理同样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 但中美两国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却展现出了显著的区别。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并对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以得出对我国高职会计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启示。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基础,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田仕华.国外高职会计教学的比较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32)

[2]谷鲁锋.中外会计理论的比较分析[J].财务会计, 2013 (16)

[3]王蔚、高欣.中外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比较与整合——以ISEC项目中《基础会计学》课程为例[J].商业会计, 2015 (8)

中美会计学专业论文 篇3

1 中美会计准则之差异比较分析

1.1 会计准则的整体层次结构框架不同

在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中,美国的会计准则按照实际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分类来制定相关的层次结构,这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更为容易使用。相对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则侧重于体现整体的概念框架,细节的描述方面突显复杂,不利于会计从业人员操作使用。

1.2 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一般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在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我国制定的动因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以会计法为依据。而美国则是基于提高会计准则质量,改进会计准则的拟定。在具体会计准则全面性与全面性中,美国的会计准则数量条款清晰,制定的原则是实际经济工作中有需要就能进行添加修改,准则的条款数量随着经济发展必然不断增加且更加详尽。但美国的会计准则在内容的结构性和全面性就有不足地方。中国的会计准则范围全面,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在制定过程中力求体系化,但有些会计准则在制定中内容有些重复。对于一些重要且出现频率较多的术语缺乏必要的定义或解释。这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在细节上的处理有很多缺陷。

1.3 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不同

1.3.1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方面。美国强调可供选择性和灵活性,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同一种情况可以较灵活的处理,这归因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且不具有法的约束力。而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政府机构财政部负责,它是法律的范畴,在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方面强调高度统一。

1.3.2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依附性和保密性。依附性是指较过度的依赖于政府机构,从计划到发布实施都是政府操作。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询问环节,信息透明度不高。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强调充分性,即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套严密、稳定、充分和完整的程序,来保证准则制定的开放性、独立性和公平性。

中美会计准则的原因剖析

2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之经济因素

美国是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强国,其会计准则目标着重为投资者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会计决策信息,维护投资者的权利与利益。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决定了其经济业务多元化和复杂性,所以它的会计准则内容比较完善。对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业务也较简单,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内容偏少且内涵不够深入、丰富。

2.1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之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影响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政治体制和政治环境都会对会计准则各方面产生影响,在某种政治因素诱导下,还会影响到会计制度推广,比如当代国际会计准则广大发展中虽然在准则的制定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还是以发达国家中的英、美国家的会计准则为蓝本来建立的。

2.2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之传统文化因素

(1)偏好稳健。在制定会计准则和处理会计实务上,受一国文化影响下的会计人员是偏好稳健还是偏好乐观将对其有不同的做法。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本应体现稳健性原则,与我国的文化特点相呼应。但从我国各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看,尽管部分规范已经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但从全局看,稳健性原则体现不足,反而有些体现出乐观。从这点看,我国会计准则受文化影响不大。但随着我国市场发育的趋渐成熟和政治、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的会计原则终将体现我国稳健的文化特色。

(2)崇尚集体主义。美国文化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主义。这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华文化根深蒂固地崇尚集体主义,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矛盾时,将放弃个人利益,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3 美国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借鉴建议

3.1 会计准则制定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应不断提高

一个国家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关键不在于制定程序上而是制定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开程序,这与美国相比就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起的效率低下问题,我们广泛调查,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对各行各业征询意见来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提供多种交流平台来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信息要求大量披露,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愿意向更多人披露相关资料。

3.2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

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也是推动发展会计准则的一个积极力量。我们知道美国在会计行业上的发达程度,其会计人员素质很高,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美国的会计理论制定者与注册会计师有十分密切联系。因此我国应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预测与财务会计知识,也要适当了解公司具体的经营活动。同时还应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先进的国际会计准则隐藏背后的规律并努力借鉴与吸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

3.3 努力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中美会计制度对比分析 篇4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 是按一定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综合描述。其构成的内容主要包括会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就中美两国看, 从会计属性、会计目标设置、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企业的预算编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都最终反映了两国的会计准则。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千差万别, 因此, “如果走向极端的话比较会计将会成为考察文化背景和会计实务中细微差别的无尽无休的工作……”因此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是在具有相同会计模式的国家集群之间进行比较。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从大的方面来讲, 这些会计模式又可分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以会计职业界自我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民间自主型模式;另一类是以法、德等国为代表的以行政立法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集中立法型模式, 由于这种模式多为欧洲大陆国家所采用, 因此也可叫欧洲会计模式。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会计模式从总体上看, 也属于立法集中型模式的范畴。

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 是指影响和制约会计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企业环境) 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政治、经济法律、科教、自然、人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最为显著。宏观环境属于系统性的影响因素, 对所有主体的会计和会计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会计意识等。一般所谓的会计环境主要指外部宏观大环境。人文环境也称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会计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会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会计的各项人文环境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会计模式发挥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中美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同

在会计目标设置上, 美国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工作的目标, 其中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目标, 还包括供内部决策使用的管理会计目标;而在我国, 企业的会计目标则较少采用精确的定量设置只采用定性方式来表达, 即使在会计准则中也未明确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核算上, 美国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及企业界都强调收益是会计核算的中心, 把收益作为表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和衡量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投放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 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成本, 成本处于整个会计体系的主导地位, 在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时, 不仅注重他们创造了多少效益还要看他们的成本开支是否符合规定, 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够大。

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上, 中美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 立法机构国会对会计问题极少关注, 因而会计核算十分强调灵活处理, 允许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个别情况, 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会计方法;而在我国, 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 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都对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范, 加以强制性管制。

在企业预算的编制上, 由于受中美文化环境对时间的取向上有很大不同, 因此, 多数中国人更倾向于面向过去, 而多数美国人则倾向于迎接未来。这反映在企业预算编制上, 美国公司将预算看成是真实而必要的, 在制定预算中考察了诸多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并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决策和进行全面预算。这对于中国的会计人员看来, 只有真正的会计业务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实的, 对预算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编制预算也还没有严格的规定, 甚至在一些企业把预算制度作为可以敷衍的一项工作。

在审计监控方面, 美国的审计业十分发达, 企业中都有十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他们把职员的遵规守矩归于有这种监控制度的存在;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其审计的范围只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效益审计和业务审计。

四、中美会计要素的不同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简称。在会计要素方面, 美国与我国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 美国有10个会计要素, 而中国只有6个。

首先, 涉及权益的要素不同。如我国“权益”一个要素, 而美国仅涉及权益的要素就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原因是美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 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 权益业务和事项不仅数量多, 而且十分复杂, 通过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利得”两个要素, 将会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但由于我国涉及业主和业主利得的经济业务不多, 也不复杂, 且业主利得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 (“支付股利支出的现金项目”) 和损益表反映出来, 故没有将其纳入会计要素。

其次, 美国把利得和损失确认为会计要素, 我国无此二要素。这是由于美国主要是为了强调营业收入和费用与利得以及损失发生的原因不同, 为“尽可能有用地列出综合收益的来源”, 以便尽可能公正地对企业经营者作出评价。我国会计界认为, 利得和损失都因非正常的偶然原因而发生, 它分别与收入、费用的实质是一致的, 利得和收入都导致利润的增加, 损失和费用都导致利润的减少, 认为两者完全可以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

第一, 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 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 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 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 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 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 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涛.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11)

中美商誉会计准则比较 篇5

商誉至今无精确定义, 但其是无形的、不可辨认的资产的本质为人们所接受。中国和美国对商誉的会计准则都经历了诸多变迁, 《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美国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是两国现行的准则, 二者在商誉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和列报、披露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比较中美商誉准则, 我国商誉准则的显著特点是向国际趋同又兼顾国情, 而提出针对性的商誉会计准则是我国商誉会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商誉的概念

2005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商誉是不可单独辨认和确认的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数量上等于合并日被合并方的整体公允价值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在我国, 商誉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个企业有大量的并不出现在账面上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一家企业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 或由于信誉卓著获得客户的信任, 或由于组织得当, 生产经营效益较高, 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企业在经营上具有产生优越活力能力的潜在经济价值存在。

可以看出, 商誉至今仍没有明确、清晰、一致的定义。但是, 商誉的本质是无形、不可辨认的一种资产, 是超额利润的价值表现或者优越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

3 中美商誉会计准则的比较

3.1 商誉初始确认和计量的比较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 对于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 此时不确认合并商誉。同时,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中指出, “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 不具有可辨认性, 不在本准则规范。”

美国会计准则第142号规定, 商誉应按收购成本超过被购可辨认资产减负债金额的总和的差额进行计量, 同时将商誉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商誉按收购成本的剩余额——收购成本的公允价值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进行初始计量。当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 SFAS NO141认为此项超出额应当按比例减少本来应当分配到所有被收购资产中去的金额, 如果本来应当分配到所有被收购资产中去的金额已经被减至零, 但仍有剩余的超出额, 则超出额确认为非常利得。不确认负商誉。

美国对于自创商誉的处理与我国的一样, 由于自创商誉不能被可靠计量以及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都不予确认。在商誉计量时均采用间接计量, 即将企业收购成本与其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处理。美国商誉准则与我国准则也存在较大差别:

3.2 商誉后续计量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取消了对商誉进行摊销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商誉减值的处理有以下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获知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旦确认, 不得转回。”关于减值损失的确认, 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 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首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净额, 并与相关价值进行比较, 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然后, 再对包含商誉的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比较账面价值和可收回净额, 如可收回净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确认减值损失。

美国颁布的SFAS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中规定:商誉不应当摊销, 而应当在报告单元进行减值测试, 报告单元是指业务分部或低于业务分部层次的组成部分。假如两个或多个业务分部的组成部分具有类似经济特征, 则应予以合并, 视为一个报告单元。当商誉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公允价值就发生了减值, 应采用两步骤发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减值:第一步, 将报告单元 (包括商誉) 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以确定是否存在减值。第二步, 将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确定减值的数额。账面价值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确定为减值损失。确定的减值损失不应当超过商誉的账面价值。确认减值损失后, 商誉调整后的账面价值将作为新的会计基础, 一旦该损失计量完成, 禁止确认其后的转回。

美国与我国都取消了商誉摊销的规定而改为减值测试, 真正体现了商誉的本质。而具体的减值测试有些许差别:

4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分析与未来展望

4.1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分析

通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与美国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趋同同时又兼顾具体国情的特征。与国际趋同具体体现在:

(1) 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 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企业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 在初始计量合并商誉时, 同美国和国际上的做法, 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买卖双方对企业价值的判断, 以及被收购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

(3) 将以前商誉10年内进行摊销而改成进行减值测试, 趋同于国际上对商誉摊销的改变。

同时又兼顾我国国情:我国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美国明确规定采用购买法。

4.2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展望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采用新方法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 日渐与国际趋同, 但是仍然要注意以下问题:初始确认和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 而对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建立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存在不少问题, 并且公允价值也使企业计价的灵活性增强, 公允价值中现值只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结合, 未来现金流量是估计值, 折现率也是选择的某一利率, 这使得商誉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 也增加了企业利润的波动性。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6

一、中美社会文化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哈佛学者Kluckholn和Strodtback指出,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即一个民族或社会全体成员对各种社会事物的善恶是非所持有的共识。文化于无形之中左右着社会公众的行为,进而决定着各种社会体制的形成和维护。同时,文化也渗透到各种社会亚文化中。1980 年,荷兰学者Hofstede给出了民族文化特性的四个维度。1988 年,其与Bond又增加了一个维度。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该维度指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程度或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的取舍选择。

美国推崇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和个人意志,个人的行为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理论和显著特征。在中国,人们相互依赖,团结合作,重视共性,遵守集体规范,强调秩序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提倡中庸之道,置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上。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在机构和组织中等级制度和权利不公平分配能被接受的程度。

美国权力距离不明显。美国有较健全的法律制度,政府较少干预经济,人们思想比较开放自由,有多种发展选择。平等观念根深蒂固,乐于协商,下属对上司的依赖性较弱;行政权力分散,追求平等公正,权力均衡,对社会或组织的参与程度高。

中国权力距离大,集权程度较高,等级结构严密,强调人伦关系和礼治秩序。在中国,人们对不平等现象容忍度较大,下属对上司依赖性较强;权力相对集中,组织倾向于多层次结构、高比例监督人员和集中决策。人们比较服从权威,地位和权力被作为激励因素。管理理论的重心在管理者。

3.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该维度指社会成员面对风险、陌生事物或未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态度。

美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较低。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弱,一般不太在乎风险,有相对安全感,对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积极,冒险精神较强,喜欢维持一种宽松的环境,能够容忍叛逆的个人观念和行为,鼓励创新和自我表现,更关注实务而不是原则。

中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较高。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一般不能容忍模棱两可,对风险、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消极,总是不惜代价控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会有许多详细具体的法律条款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信仰和行为。

4.阳刚和阴柔。阳刚和阴柔指社会成员对个人成就及生活品质的看法。

美国倾向于阳刚,强调业绩和成就。人们比较自信,重视个人财富,赞赏决断能力,鼓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拜英雄,推崇优胜劣汰。

中国倾向于阴柔,强调关系和关怀,鼓励人们互相关心和帮助,崇尚关系融洽和为人谦恭,重视生活品质,同情帮助弱者,提倡共同富裕和助人为乐。

5.长短期定位或称儒家力本论。美国属相对短期观社会,着眼于过去和现在,尊重传统,重视自身稳定和履行社会义务,管理者关注企业的盈亏状况和当前利润,对供应商和客户一视同仁。

中国属长期观社会,追求未来回报,注重长远目标、持之以恒、节约和持久关系,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利润率,重视培养人际关系,愿意对相关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更加关注产品市场份额。

二、中美会计文化

所谓会计文化是指企业信息提供者对各种会计争议或会计选择所持的观点。Gray以Hofstede的“文化层面”为基础,指出社会文化影响会计模式的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影响各种社会制度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来实现;二是通过影响会计文化而影响会计制度和实务。1988 年Gray给出了会计文化的四个层面。

1.职业化与法律化。该层面涉及会计职业界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法律的制约。

美国强调职业主义,会计职业团体发达,由其制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因个人主义意识强,尊重个人职业判断,推崇行业自律和自我管制。因权距小,等级观念模糊,强调平等和参与,不倾向于政府依法规干预会计活动,会计职业化程度较高。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人们能从容应对风险和新生事物,不喜欢用僵硬的教条作为行为规范,因此孕育出较高的会计专业意识。

中国则以法律管制为导向,倾向于以法律法规规范会计制度和实务。中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偏低,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和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较差,会计人员往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会计事项处理。

2.统一性与弹性。该层面涉及可比性和一致性。

美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偏重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同一情况可以有较灵活的处理方法,注重人的能动性。会计人员对差异的容忍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中国强调统一性。因崇尚集体主义,推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要求企业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权距大,会计从业人员倾向于服从权威,愿意接受会计规则。因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强,为避免未来可能引起的问题,政府在社会制度中作出详细明确的规定,统一实施,以此来保障公众利益。

3.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该层面是指面对风险或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财务信息提供者对资产计量和收入费用确认方法的选择。

美国倾向于乐观主义,采用乐观、自由度高、愿承担风险的会计方法进行确认与计量,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能直面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胆创新。

中国倾向于稳健主义。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高,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选择时,为避免实际结果不如预期乐观可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或后果,往往以悲观的态度对待可能发生的事项,从而导致低估资产、收益而高估费用。

4.保密与透明。该层面是指财务信息提供者对企业到底应披露多少会计信息这一问题所持有的观点。

美国会计信息透明公开,要求充分清晰地披露大量信息,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关资料,且对广大社会公众负责。

中国集体主义强,权距大,充分披露企业信息的意愿较弱。中国会计准则中要求披露的事项较少,只要求企业对与其管理和融资业务密切相关的团体披露决策所需信息。

三、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探讨

1.会计规范与监管。根据国情,中国仍应明确政府监管的主导地位,由政府制定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充分发挥会计团体自律作用。政府与会计团体相互协调平衡、共同监督,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2.会计从业人员。为保护相关方的利益,国家应适当扩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自主选择空间,并应引入有效机制,培养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

3.财务信息。中国会计专业化程度低,财务报告统一性、财务信息保守性和保密性较强。中国应在全面发展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反映企业非货币性重要信息、未来信息和表外信息,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做到全面、详尽、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保护相关方的利益。

中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比较 篇7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必须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即所谓“三公原则”,“三公原则”同样也是会计信息披露所应遵循的原则。公开原则又称信息公开原则,其核心要求是,实现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即要求市场有充分的透明度;公平原则,体现在信息披露制度中,就是要使投资者能平等、及时享有获知证券信息的权利,而不因其在市场中的职能差异、身份不同、经济实力大小在获知证券信息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公正原则,则要求公开的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严禁发行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制造、散布虚假的或使人误导的信息来欺诈客户、操纵市场,严禁利用内幕消息买卖证券。

美国在《1933年证券法》中最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而使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带有了法律规范特有的强制性。中美两国在会计信息披露原则上没有差异,但在具体规定方面则差异明显。

二、中美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规范

(一)我国上市公司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规范。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1.规范制定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2.规范方式:法律、条例、会计标准、会计处理规定实施细则、行为指南;3.规范内容:信息披露内容、格式、作法等。由于多部门管理,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又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够,使得有些规定既不易把握,又不易执行,给披露虚假、遗漏、隐瞒会计信息者以可乘之机。

(二)美国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美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者相对比较集中,由国会制定大的法律法规,而且历史比较悠久,内容也比较全面。另外由证监会来制定一些规则或规定,而市场具体规则则由证券交易所来制定。这样从上到下的体系层次比较分明,管理责任也较明确。

三、中美两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证券发行时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具体地说,这是美国注册制下信息披露制度和中国核准制下信息披露制度之间的比较。注册制即完全信息披露主义,其含义是发行公司应该完全公开与投资判断有关的情报。核准制即实质性审核主义,证券监管机构将根据公司提供的资料和各方面的条件,作出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价值判断和是否核准申请的决定。注册制和核准制的区别主要如下:

1.核准制在公开之外,更辅以实质条件,对发行人的营业性质、财力、素质、发展前景、发行数量和发行价格等条件进行实质审查,未满足一定条件的拟发行人不具备公开发行证券的资格。在注册制下,证券主管机构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作形式审查,而将发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给市场来决定。

2.两者在公开披露信息的细致度和信息披露的时间规定上有所区别。比较而言,注册制规定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要准确、充分、及时地披露,并对披露信息的文件格式都有所规定;而核准制规定所需披露的为必需资料,因有监管部门的审查,其信息披露细致度不如注册制。

3.注册制一般规定在注册资料送达监管部门前,不得从事任何市场推介和承销活动,在等待监管部门进行形式审查阶段,发行人与承销商可进行宣传并作口头要约,与潜在投资者接触,但不得进入实际销售过程。而核准制则没有该限制,在证监会批准刊登招股说明书之前,公司大多会在报刊上作企业形象连续报道,并透露将要发行上市的信息。

4.注册制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较低,一旦违反信息披露的规定,其处罚较核准制要严厉。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大惩戒的力度,警示信息披露违规者。

我国上市公司的初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初次信息披露制度相比,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招股说明书为主要形式,并且招股说明书要求的内容基本一致。二是不同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的具体做法存在细微的差别:比如我国等多数国家证券市场要求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发布上市公告,部分证券市场则没有这一要求;美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在正式招股前需要发布初步招股说明书,而我国证券市场只需要发布正式招股说明书。比较中美两国证券市场发行时的信息披露制度,虽然形式上有很大差异,但其披露的内容以及披露的重点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我国上市公告书披露的重点多是对招股说明书的重复和确认,这大都体现在美国的注册说明书和初步招股说明书中,两者之间重在形式上的差异。

(二)持续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行人在证券发行后仍然按照法定规则持续性地提供会计信息,其目的在于使二级市场(包括市场参与者)持续性地拥有评估公司证券投资价值的会计信息。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披露制度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做出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定期即是指临时或重大事项报告。

1.定期披露制度的比较。美国的定期报告包括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我国的定期报告包括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两国对于定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均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这方面,我国充分借鉴了海外发达市场,特别是美国的经验。

2.预测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预测性信息习惯上称为“软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早是禁止披露预测性信息的,但由于证券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场对于预测性信息的日益重视,1973年,SEC明确改变监管政策方向,准许上市公司自愿性地披露预测性信息,但并未作强制性要求。1979年,SEC制定了安全港规则(Safe Harbor Rule)以鼓励自愿披露。目前,预测性信息披露不但受到鼓励,而且还被认为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利益。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以下特点:一是美国预测信息的披露是自愿的,SEC鼓励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而在我国则是强制性的。二是美国对于盈利预测性信息选择的是自愿审核;在我国,根据《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对盈利预测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进行审查并做出报告。也就是说,我国采用的是强制审核。

(三)中美购并制度中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比较。关于并购上市公司所必须履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我国的法律制度在创设时也借鉴了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短,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在购并立法时,过多地考虑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对一些在美国市场中被当作商业判断范畴而不加规范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在购并方面,尤其是对流通股购并的相关规定上,制定出一套既符合国际规范,又考虑到我国国情的购并法规是目前证券市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改进建议

(一)关于股票发行制度。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已从审批制转向核准制,这对于市场主体的公平待遇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引入美国注册制的优点,加大对虚假披露的处罚力度,使发行人对自己披露的信息负起责任,对于提高公司发行上市所披露的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中期报告和预测性信息。对中期报告我国已做出了规定,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投资者更好、更及时地掌握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但对于定期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有效性,还需有更完善的制度约束。另外,我国还应加强对预测性信息的监管,制定诸如安全港等制度,以提高预测性信息发布的可信度,并使得在处理有关法律纠纷时有法可依。

(三)关于股票市场购并法律制度。在购并方面,我国的法律制度规定还相当不完善,尤其是对流通股购并的相关规定,致使我国投资者在上市公司购并活动中处于一种盲目、混乱的状态。购并者的购并意图、资金来源等情况难以为一般投资者所知。因此,吸收国外经验,制定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购并法律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不稳定燃烧下一篇: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