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

2024-05-24

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精选8篇)

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 篇1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所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参与生活,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积累作文素材。长此以往,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随意性, 走到哪看到哪, 哪里吸引他的眼球他就看哪里, 真可谓走马观花。这样漫无目的地随处乱看, 根本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鲜明、具体的形象。为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意观察,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观察。首先, 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捕捉它们的特点, 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 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其次, 观察要用方法。可以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 也可按照早、中、晚, 春、夏、秋、冬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 还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观察。另外, 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官, 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 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形象。最后, 观察要做记录。当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后, 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地方随时记下来, 还要与同学互相交流, 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人生是苦辣酸甜的。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 有的人悲观, 有的人积极, 这都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观念。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可塑性很强, 教师要及时、主动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会学生爱生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动物、爱植物, 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当学生心中充满这些爱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就丰富了、细腻了, 头脑中储存的东西也就多了, 自然就会爱上习作。为此, 笔者经常利用语文课和主题队会课给学生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诚信的故事,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 笔者还鼓励班里的学生在校内、校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情操, 捕捉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1. 从家庭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老师, 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幸福、甜蜜, 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作为孩子, 一定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体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怀, 真情奉献。教师在教学中, 要正面引导学生, 回家必须关心体贴父母,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 既创设了亲情氛围, 拉近了亲子距离, 又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 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 因此, 学生更容易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课堂上, 教师是如何认真教学生学习做人的, 学生又是如何尽显百态的;下课了, 同学们是多么的开心, 有的在放声大笑, 有的在自由歌唱, 还有的在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等。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玩伴, 在学校能找到知心朋友、玩伴, 他们之间的悄悄话、小秘密, 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

3. 从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 清洁工忙碌的身影, 警察坚守工作岗位的英姿, 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当然也可以积累一些反面的写作素材, 如, 黑心商贩为了挣钱损害人民的利益, 吝啬的商人为小朋友多看了几眼商品就大声谩骂等, 这些都可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体验与感悟, 从而获得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写作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结合起来, 在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 并将这些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当中,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观察,热爱,积累

培养观察能力,开掘写作源泉 篇2

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却非一日之功,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实践中的感悟。

一、激发学生随意观察的兴趣

随意观察又叫兴趣观察。它主要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形成材料仓库,逐步做到有见必录,有闻必录,有感必录,不拘一格,随意练笔。

笔者认为训练学生随意观察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因此笔者把原来的写一般日记改成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究竟写些什么呢?学生观察什么便写什么。由于观察日记以记录观察所得为目的,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观察对象,因此观察日记的取材非常广泛,内容也特别丰富,学生容易接受,比写一般日记的兴致高很多。例如:在《玫瑰花开》中,学生记录了一个花骨朵儿从未开到微开再到全开的变化过程,观察细致入微。在《放学路上》中,学生只写了一对母子放学回家的路上简短而又普通的对话,就让人体会到了母亲对于儿子深深的爱。看起来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但一经确定为观察对象,并对它进行观察,那么便成了观察日记的内容。其他的如变化多姿的自然景物,性格迥异的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足以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和描写对象。由此可见,写观察日记是不愁没有材料的。

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

专意观察不同于随意观察,它是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观察;不是走马观花,随心所欲,而是下马看花,专心专意;不是浮光掠影,粗枝大叶,而是聚精会神,细致入微。

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光靠学生凭自己兴致、随意而为也不行,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掌握观察顺序,对事物进行全方位观察。在课堂上,笔者经常同学生玩“考考你的观察力”的游戏,目标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例如:上课时,老师拿出盆子和一些苹果,不断地往盆子里装苹果,告诉学生仔细观察,如果装不下了就要提醒老师“满了,满了!”;等学生说“满了”的时候,再从桌子下拿出一些板栗继续往里面装,请学生继续认真观察,不会儿学生又说“满了,满了!”;接着老师拿出花生米继续装……最后装大米……师一次次地问:“满了吗?”学生都回答:“满了,满了!”可是为什么总还能装下东西呢?看完后立即作文,把老师的语言、动作,同学们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下来,进行当场展示,当场点评,评评谁的观察力强。

在已经调动学生全身感官观察事物后,就可以经常带学生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指导他们观察一株小草、一根树枝、一只小鸟或一片枯叶等,再请他们细致描写就不是困难的事了。

三、训练学生反复观察的恒心

要使所见者真、所见者深,光靠一两次观察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反复观察,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因此,任何事物,浅尝辄止,都不会成功,只有通过几次反复观察,才能把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变为本质的、整体的、系统的材料。

“感动中国”与写作资源的开掘 篇3

既称之为源泉, 便道出了开掘的最大理由———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自2002年开播以来, 至今已有八个年头。八十多篇颁奖词堪称语言的精华, 值得揣摩借鉴;八十多个先进人物,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值得学习颂扬。并且,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语言, 必将层出不穷;浩气凛然、可歌可泣的故事定然永远延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对学生来说也许称不上视觉大餐, 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大餐, 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弘扬民族精神, 倡导新风正气的好素材。定期组织观看、写作, 必能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恒久稳定的提高。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首先应拟好写作话题以诱引写作动机。通用话题拟题参考:“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 一个个真实的人和动人的事, 及其背后所包含的精神, 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 让无数的观众记忆犹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说过:“面对一个又一个有故事的名字, 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作为一个聆听者的感情, 而同时, 作为一个主持人, 又必须在公众的面前克制住自己的一些感情, 否则, 节目无法顺利地继续。于是, 这种矛盾就会剧烈地撕扯你的内心。所以, 每主持一次感动中国, 都会有一种深深的伤了神的感觉, 之后很久, 都很难平复。”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我们的心再次为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和真实的故事而感动, 无论是哪一位, 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撞击, 让我们把这份强烈的感动凝固下来留给自己, 把这份强烈的感动传给他人吧。要求:可表达自己观看颁奖典礼的感受, 也可就特别感动你的某个人物或某个事迹表达感受。

其次, 应对观后感的写作进行适当指导。关于观后感的基本写作技法无需赘言, 想要提醒的是应当告知学生注意避免三个误区。1.观点不明。通篇只对人物的感人事迹进行概述, 只穿插一两句抒写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文章显然不是观后感, 而是重述故事, 拾人牙慧。2.无标题或拟题不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为内容松散, 抓不住中心, 如果观点明确、集中了, 自然会找到好的文题。3.阐述观点脱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作”, 尤其是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 更应注意思想性、启发性。提炼观点时要力求有针对性, 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或针砭现实让人警醒, 或剖析事实给人启迪。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最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提炼观点。比如, 看到有关孟祥斌、武文斌以及长江大学三位献身的大学生的镜头时, 我们常常会泪流满面, 然而稍一反思你会发现, 我们动容的不仅是英雄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高贵人格, 还有广大民众敬重英雄、自发送别英雄的庄重虔诚。由此, 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感点:良知和正义的种子其实一直深埋在广大民众的心里, 广大民众对那些“因稀缺而变得珍贵”的东西一直在真诚地呼唤。我们有理由相信,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信仰从来没有缺失。我们在为英雄的陨落而感伤的同时, 更应当为中华民族长存于民众之中的浩然正气而振奋。再如将李丽、吉吉、翟墨三个不同年度的感动人物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事迹虽各不相同, 但共同为我们揭示出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奥秘———热爱生活、坚定信念、顽强超越。不少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束手无策, 更有甚者竟能滋生悲观厌世的可怕念头。坚强的李丽, 勇敢的吉吉, 自信的翟墨让我们明白, 生命无比珍贵, 生活无限美好, 我们应当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一切艰难困苦都会在乐观自信者的面前低下头来, 坚强自信的我们也一定会让短暂的生命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 篇4

【关键词】科技精兵;创新动力;发展

一、“铺路子”,夯实人才成长的基础

一是引导员工思想,激发工作热情。工程院每年针对新员工积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讲清工程院在公司的工作定位、业务范围,工程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让他们感受到工程院是一个团结、拼搏的团队,这里的工作十分重要且极具挑战性,在这里将大有作为,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工作的难度,激发他们要快速成长的激情。

二是规划职业生涯,明确发展方向。工程院始终坚持让每位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准确定位自己,从而不断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确立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成才理念。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书》,全面开展“素质提升”工程。

三是实施导师带徒,促进人才成长。“导师带徒”是促进年青技术人员快速成长的重要“法宝”,工程院出台《导师带徒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家和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大学生不仅学习科研方法,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用身边的技术专家、科技先锋、劳动模范作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他们,使员工树立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工作作风。

四是落实培养计划,鼓励全面成长。工程院引导员工把培训作为最大的福利。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深化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人才的成才规律认识,根据不同的人才开发对象、开发重点、培养方向,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方法,走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路子。优化培训内容,既重视业务技能培训,又强化理论知识学习,既搞好学历教育,又搞好能力培养。通过不断落实培养计划,工程院人才梯队进一步优化,员工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员工技能不断拓展。

二、“搭台子”,营造人才成长的沃土

一是营造学术氛围,提供成才环境。工程院每年召开一次“技术交流会”,让技术人员充分交流国内外工程技术进展,为其提供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院团委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技术论坛”和“青年技术交流会”;科技科每月组织一次“技术难题分析会”来促进解难题、促新知、提建议;各基层研究所充分利用“诸葛会”、“一周一讨论,一月一专题”等技术讨论制度,全员参加、出谋划策,让技术人员干技术上的事、让青年人干青年人的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结合油田开发难题,工程院邀请本院及公司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担任讲师,每季度举办一次工程技术讲座,讲座既有具体技术问题及原因剖析,又有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进展,循序渐进,使青年技术人员受益匪浅,搭建起拓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平台;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大学教授来我院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指导,使得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技术动向和最新进展,通过消化吸收并不断创新,促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是健全用人机制,激发人才成长活力。重之使之进,扶之使之壮,用之使之赢。工程院把能力提升当作赛场,让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千里马”在“赛场”中脱颖而出。在这里,鼓励人人做贡献、个个都成才,形成了“岗位靠竞争、評先看能力、收入凭贡献”的考核机制。

三是探索留人机制,稳定技术骨干队伍。工程院积极从留人机制方面不断探索,提出了:效益留人、事业留人及情感留人,骨干队伍十分稳定。效益留人:工程院充分利用公司关于科技人才的政策,打破了学历、资历等传统因素,坚持树立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思想,真正实施收入凭贡献的分配原则。事业留人:充分利用知识分子更注重技术创新的心理,凭借着工程院拥有着油田各类科研项目、课题的优势,吸引了众多以攻克油田瓶颈技术难题、解决油田上产困难为目标的有志之士。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是他们放开手脚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良好平台。情感留人:专业技术人员是重感情的,工程院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爱护人才、善待人才是我院“筑巢引凤”,留住人才的法宝,通过情感留人,形成了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压担子”,加速人才成长的途径

一是承担重点科研项目,迅速提升业务能力。工程院每年都要承担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和院级攻关项目、课题30多项,院、所领导有意识地把青年科技人员安排到重要项目和重点课题中,鼓励他们在技术研发中大胆创新,在科研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是承担重要技术试验,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创新。“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大学毕业生通过现场实践和岗位实习,掌握基本技能和经验后,在师傅帮带和指导下,放手到重点项目实验中去锻炼,做到既压担子,又全力扶持。鼓励、支持和有目标地组织科研骨干到生产一线寻找项目和推广成果,大胆放手,让年轻人独立承担研究方案设计,参与成果报告编写或在重要场合发布科研成果和进行技术汇报,在挑战性工作中激发其潜能和活力,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为他们创造了成长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人才的发展。

三是担任外部项目部经理,提升综合能力。今天的人才不等于明天的人才,现在的能力不等于持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就是需要扎实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以及卓越的管理能力。

四、“架梯子”,培养优秀人才的尝试

一是培养专家型人才,提升人才知名度。工程院全方位打造专家型人才,自2008年以来,共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5人、工程硕士14人,高级外语培训53人次,牵头集团公司气举技术研究对外合作项目,参加国际展览和国际技术交流会16次,组织2届全国气举技术研讨会,不断打造专家型人才队伍。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利用率。针对工程院从事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特点,为了适应技术人员偏少,工作量大的要求,需要更加充分利用人才,发挥人才效率。加强工程技术与油藏工程、现场实施、生产管理的结合,提高技术的针对性、操作性和适应性,同时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5

一、学会观察, 仔细体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来, 观察是作文教学中积累材料、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 只有认真观察, 学生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秋天到了, 看着大街小巷摆满各种特色的菊花, 有的秀丽淡雅, 有的鲜艳夺目, 有的昂首挺胸……真是千姿百态。于是, 周末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菊花》,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菊花的叶、花朵、花瓣、花蕊的颜色、形状。观察后, 再仔细闻闻它的味道, 查查它的生活习性, 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这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好日记就出现在面前。

所以, 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活和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仔细体会, 认真指导写作。

二、走进生活, 再现资源

人教版六下《补充习题》中阅读短文《索溪峪的野》, 写的是索溪峪的山是野的, 索溪峪的水是野的, 在索溪峪的人也变得野了起来。后边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补写, 如果来到索溪峪, 你会怎么‘野’?”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看到索溪峪的山, 索溪峪的水, 他们的印象中没有这些, 所以, 根本无法体会索溪峪那原生态的美, 带有野性的美。为了让学生有印象, 我引导学生回忆印象中最深刻的山, 最深刻的水;学生马上想到花果山、孔望山、渔湾、桃花涧等。学生的印象资源被打开了, 就能把自己在渔湾、桃花涧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有的说, 我会坐在山石上放声歌唱。有的说, 我会不顾脚下险峻的山石奔跑, 跳跃。有的说, 我会爬到大树上尽享“一览众山小”的美感。还有的说, 我会跳到小溪里捉小鱼、小虾, 衣服湿了也全然不顾……怎么样, 野吧!

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还要让学生舒展心灵, 放飞情感。学生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 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情思也必然千差万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目光, 提高他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 而且要引导他们以独特的方式, 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由的描述;对内心、对情感, 进行自由的抒发。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 张扬个性, 完善人格。

三、联系生活, 发展思维

苏教版国标本十二册《习作2》要求学生写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 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 还是错事, 都可以自己定个题目写下来。由于是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 而且是亲身经历的。这次习作, 是学生感到最容易的, 也是最有话可说的, 我让他们表演老师不在场时的情景。这不, 我还没说完, 学生就已经很投入了, 他们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起身离位, 有的高谈阔论, 有的因看到精彩文章而哈哈大笑, 有的在睡大觉, 显然做着美梦……真实地再现了老师不在场的时候, 学生表现出来的真实的自我形象。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第一组后面的几位同学不知因为什么吵起来了, 双方吵得面红耳赤, 最后竟跑到课桌两旁的走道上你追我赶。胆子真是太大了!我急了。猛一拍桌子, 没想到他这下笑得更厉害了。

“……”奇怪,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安静了, 安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只见每一位同学的眼睛全都注视着门口,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见门口没有动静, 同学们便又乱成一锅粥了。这是什么?人吓人, 吓死人!

……

活动是写作的源泉 篇6

一、为学生提供表演平台, 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 很多课文都适合学生自编自演, 如《晏子使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突出, 对比鲜明, 通过表演, 人物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 《甜甜的泥土》的内容通俗易懂, 反映了生活现实, 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师生在编演的过程中, 可以讨论角色的特征, 研究并推敲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通过反复地排练, 并把过程写下来。通过参与实践, 体验情节, 观察生活, 进行合理想象, 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如学习《包公审驴》这一课时, 笔者让同学自由组合、自报角色、自己准备道具, 学生的兴致都非常高:有同学用纸皮做了一顶官帽和套驴头的辔头, 用棍子代替衙役手中的棒;甲同学拉着“驴子”来告官, 乙同学则表演驴, 只见他弯着腰, “四只脚”走路, 表演得非常逼真。“包公”那铁面无私的神情也很到位, 而“小偷”那贼眉鼠眼的样子则令人叫绝, 包公责令打板子以儆效尤, 群众大声喝彩, 非常生动, 有趣。所有细节都是学生凭着自己的想象加进去的, 使得表演更生活、更投入, 也更精彩。这样, 整场表演下来, 学生的作文也有话说了, 有的同学从包公的角度写《包公断案》, 有的从小偷的角度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的从受害者王五的角度写《宝贝驴又回来了》……这种编编、演演、写写的习作指导方法,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记忆, 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 是一条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 学会感激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现在, 多数学生都过着小皇帝般的优越生活, 日常琐事全由大人代劳, 也不懂得体会父母的辛苦。因此,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领学生抓住机会, 留心观察, 细心体验, 以及时将感触与发现记录下来。比如, 笔者布置学生搓洗衣服, 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劳动场面, 当遇到没有完全洗掉衣物上的污垢的学生, 笔者就提醒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说说你们在生活中看到家长是怎样洗的。学生由此想到了事先浸泡和选用特效肥皂等, 这样洗了后, 果然干净多了。在之后的作文过程中, 一些原来没话可写的孩子们, 也都将洗衣服的过程真切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有的还有独特的感悟。生儿养儿今, 方知父母心。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养儿、育儿的辛苦, 笔者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护蛋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蛋, 启发他们:“爸爸、妈妈把我们抚养了这么大了, 今天让你们也来当一次爸爸 (妈妈) , 这个鸡蛋就当你们的孩子, 要小心地呵护, 一个星期下后, 看谁是最称职的爸爸 (妈妈) 。”由于活动内容新颖, 学生的好奇心重, 都信心满满的。有的拿盒子给“孩子”当摇篮, 有的将孩子装扮成洋娃娃、小可爱, 还有的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可好景不长, 没过几天, “孩子们”都发生了变故, 有的被弄碎了, 有的忘了带, 但也还有同学在坚持同“孩子”聊天……一星期下来, 同学们尝尽酸甜苦辣, 个个百感交集:“原来当爸爸这么辛苦, 这七天我做事都小心翼翼的, 哪儿也没去。”“我以后不敢对爸妈发脾气了。”“护蛋七天, 我每天都写护蛋日记呢。”因此, 学生的作文题目也都丰富有趣, 有《蛋蛋历险记》、《感恩》、《护蛋日记》、《妈妈辛苦了》……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亲情、体验亲情, 并学会了感恩, 懂得了奉献, 由此达到了活动目的。

三、与学生心灵对话, 触动写作的灵感

陶行知说:“用生活来教育, 为学生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在生活中学会学习。然而, 在课堂这个阵地上迸发出的火花往往被忽视。笔者认为, 在北师大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文章都值得学生回味, 因此, 不妨让学生加以整理、提炼、整合、复述和拓展, 然后与他们心灵对话, 使之把握课文内容, 以有效训练书面、口头的表达能力, 从而增长见识和主观能动性。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学生就会对生活形成独特的见解, 并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如教学《大地的话》这课后, 笔者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大地妈妈的话, 对大自然的小草根、小树苗、小石头之类的东西, 你会嫌弃他们吗?”接着让学生仿写、小组互动、朗读、修改等, 从而陶醉于文质兼美的诗篇中。如, 可以从《永生的眼睛》一文中了解到:温迪和爷爷生前有个愿望, 死后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因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采访、调查、交流等, 并结合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 拟出写作题目———《世间有真情》, 一段话、一个事例就让孩子们找到了善良、纯真的定位, 并在各自的作文中流露了真情。

另外, 我们还借助课堂制定不同层次, 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 并结合单元主题, 与学生的需要紧密结合, 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情境和平台。如一次, 学生正侧耳倾听老师的感恩演讲。

师:人要学会感恩, 要感激我们的父母;感激我们的亲人。人难免会犯错误, 不管以前你们做过什么对不起父母、老师的事情, 现在都请大胆地站起来, 说一句感恩的话……

生:我想到平时对父母的不孝敬, 不礼貌, 觉得实在是不应该啊。 (眼睛红了)

生:我想我妈妈上次冒雨带我去看病那着急的神情, 我觉得好感动啊。 (流下了泪水)

生:我想到老师您批评我, 我不服气, 就在背后偷偷地骂了您。请您原谅我好吗? (低下头说)

师: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多么纯洁的心灵啊, 你们愿意拿起笔来诉说你们此时的心情吗?

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这场感恩讲座宛如一剂良药, 抚平了学生受伤的心灵;它又如一面镜子, 照亮了学生的良知。就像某作家所说: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有笑有泪, 这就是生活。

四、为学生搭建平台, 发展语言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7

当前, 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实, 最根本的一点是, 我们的学生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无情可抒;其问题的症结在于, 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基础, 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 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 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文即做人。作文来自生活, 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 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一、走进生活, 记录生活

作文就是一种生活, 或者说, 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和谐发展、有诗意地生活的人, 他的生活是不能没有作文的。

对于写作的入门阶段, 降低门槛, 要减缓坡度, 降低难度。尽力不设置写作障碍, 只给学生一个要求———记录生活, 让他们自由地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 生命历程中的一次感悟, 想象世界中的一次神游, 并且是用他们自己鲜活的生活话语来记录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 生活中用怎么样的语言说话就用怎么样的语言记录, 自己的词汇仓库中有怎么样的语汇可以运用就运用怎么样的语汇, 千万不要刻意作这样那样的规定。只有卸下了在学生身上人为设置的精神上的十字架, 学生才能无所顾忌地用自己喜欢的言语写自己想说的话。只有精神上的自由和放松, 写起文章来才能有鲜活生动的题材, 才能有流畅鲜活的表达。作文还是从用自己喜欢的或者能驾驭的语言记录生活起步为好。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记”出什么样的作文, 平时说怎么样的话语就用怎么样的话语, 一切由学生自己来作主。

二、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乏发现”这句话对于我们习作教学很有启示, 我们的习作教学应给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与原生态的生活的最大区别, 就是作文比生活多了一层理性的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是学生自己的思考, 是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作出的思考。也就是说, 作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过去生活的复制与刻录。生活一旦写成作文, 自然已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不可能记录生活的一切, 当他拿起笔记录的时候, 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我记录生活中的什么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关注生活, 反映生活

对学生来说, 他们未能或不能经历所有的生活情景, 去感受体验所有的生活事件;他们相对熟悉的是自身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即使如此, 他们对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很多又是缺乏感受和认识的, 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我们常感叹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 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 一方面, 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 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 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啃教科书, 以致孤陋寡闻, 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 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扩大信息接受量, 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金口常开。“眼”要多看, “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 听报告讲座, 听课文朗读带, 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 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 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 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 议时政, 谈得失, 析美丑;吟唐诗宋词, 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 练习口头作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如此多看、勤听、常说, 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 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四、积累生活, 俯视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 生活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生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是连在一起的, 生活的积累最终还是语言的积累。作文中, 生活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语言, 也就没有“生活”。有人讲得好, 学生写作文就好比海滩上拣贝壳, 一不小心见到了一只漂亮的, 但这时一定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我每个星期总要利用说话课评读学生的优秀日记和作文。长此以往, 学生心目中的闪亮点就会积累的越来越多, 心中越来越亮, 眼睛也就越来越明。其实, 写日记便是很好的生活积累;收集资料也是一种生活积累生活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大图画, 又是一只酸甜苦辣的五味瓶, 还是一首娓娓动听的乐曲, 需要我们的同学们用心去慢慢欣赏、细细品味、静静聆听, 从中视其真意、食其滋味、闻其韵律。感悟生活, 不仅仅使学生的作文道出真情, 还能写出实感;感悟生活, 不是对生活进行无彩的勾勒, 而是多彩的描绘, 不是苍白平淡地铺叙, 而是充满情趣地描述。这才是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的升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批判 篇8

先看看中考作文题,几乎清一色指向“我”,就以2010年中考为例。“我作主”(南京)、“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武汉)、“奖励自己”(广州)、“你以______,让我记住了你”(长沙)、“我身边的______”(河南)、“我多想______”(黄冈)、“总有属于我的季节”(苏州)、“______,让我陶醉”(兰州)等等。

高考题也如是,如“我有双隐形的翅膀”(2009年北京)、“我说90后”(2009年天津)、“我与故事”(2009年重庆)、“踏起脚尖”(2009年湖南)“找回童年”(2010年江西)、“我生活的世界”(2010年天津)、“与你为邻”(2010年广东)、“难题”(2010年重庆)等。

从小学到现在,写了太多的“我”,太多的“我”的“当下的生活世界”,对于学生来讲,“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什么故事可写的!对于功课繁重、几乎无暇感受与思考生活点滴的学生来说,实在没有新鲜的东西可写,写来写去,还是考试让人惊心动魄,有点真情实感。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对考试充满热情与好感。除此之外,真的是在感情上有点萌动,那不能写;真的讨厌某个学科、某个老师,甚至讨厌妈妈的唠叨,那又怎么能写呢?这明显是思想不健康的体现,不是明摆着跟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吗?这些潜规则学生懂。

有个简单的道理,来自学生生活的直接经验是很少的,一般来说这些平淡的日子不可能在学生当下的经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还在其中。我想学生第一次上台演讲或参加某次重大的活动肯定会记牢,这是当下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但是问问学生去年的这个时候,老师上课讲了什么内容,他知道吗?去年的这个时候,你和同学讨论了什么问题,去年的这个时候,你中饭吃什么,学生记住了吗?无论怎么说,来自学生直接经验的东西是很少的,而我们的作文题一定要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挖掘这些平常生活中的“细节”的主题和意义实在为难学生,我们都把学生当哲学家了,学生不造假是不可能了。

“奖励自己”,这样的题目莫名其妙,如果我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又没有什么特长,又没有什么好的家庭背景,甚至还常受家长数落,一直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我能奖励自己吗?我会奖励自己吗?我胆颤心惊还不及呢。而这一切,“我”自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在分数面前,有太多的孩子是活得如此自卑,甚至连成绩优秀的孩子也自卑。这样的题目分明让学生说假话,让学生感到人格在分裂,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奖励过自己”。再如“我作主”这样的题目也是虚伪得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作过什么主,作了怎样的主,又有多少的能力作主,如此这些没有,“我作主”,学生怎么能写。“在尝试中成长”这个题目能写吗?一个一直生活在河流中的人往往不需要说我在河流中生活,只有当他生活在陆地上的时候,他才可能会想到说我曾经生活在河流中。同样的,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怎么可能会知道成长需要什么,成长需要尝试什么,只有当他跨过了这个年龄段以后,他才可能会有我“曾经”的成长经历。按照叙事学的说法是,人生就是故事,一个事件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后来的事件,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他后来的故事。很多“看上去很美”的题目,往往背后隐藏的是无知和成人价值的灌输。

过多的指向“我”,其必然忽视了学生阅读中获得的经验,限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而想象和创造正是写作最主要的特征。正是指向“我”当下的生活世界,那么就造成了很多题目学生无话可说。把没有感觉的东西写成有感觉,这又怎么可能不假不空,这又怎么可能有真情实感呢?

写作的诸多灵感是来自于阅读中取得的经验和顿悟,而并非当下的直接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往往会引起作者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从而有写作的冲动,或者当下的生活触发作者阅读中的经验而有写作的冲动。再仔细想想,只有阅读才有可能把人的生活经验无限打开,伸向无穷,这是人的生命创造性决定的,只有在阅读中的经验才可能走向真善美,因为阅读中的经验往往代表了人类的共通经验,往往是人类追求价值的凝聚,是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根本诉求。阅读经验还可以反过来促使我们的心灵更敏感,发现更多生活事件的“意义”。

还有更为简单的道理。有哪个写作不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有哪个写作不是生活中发生的,有哪部作品不是人在生活着的时候发生的。很多题目特别强调“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是毫无意义的。写作本身就是生活的方式,生命存在的方式。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像圣经一般植入我们的神经,我们是那么虔诚地强调学生写自己的经验,殊不知,这恰恰导致了学生作文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的可怕“理论”,可怕“真理”,可怕“信仰”!

我们都是在生活着,我们都是生活中的人,对于写作来说,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你对生活的敏感度。没有敏感的心灵,哪怕你置身于惊天动地的生活之中你也不会发现什么。

我们任何一个个体,物理的存在方式和生活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去从军,才能写出有关军事作品?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去犯罪,才能写出有关罪犯的心理活动?非也!

我们的心灵的存在方式和生活空间是极其浩瀚,而通过阅读和想象可以把我们的生活伸向无穷,心灵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于是我们讨论写作教学不是讨论“生活是写作源泉”的问题,而应该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上一篇:中美会计学专业论文下一篇:提升时间